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措施

2024-08-13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措施(精选13篇)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措施 篇1

养成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要着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及待人接物等方面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特别是中学生,养成教育尤为重要。对学生养成教育抓好了,学生成绩的提高也会自然在我们教师汗水的滋润下,慢慢地提高的。中学生正在成长的发展阶段,诸如多方面都没有形成,许多不良习惯还没有根深蒂固,较容易铲除,故对于这部分刚步入校门不很长的孩子,在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的基础上着重要培养养成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从大体的养成纲领上,和自己对于小课题的研究实践中,我认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应该要符合以下几点:

一、强调校规制定班规,规范养成教育。

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应以从学生的认知特性出发,按照先入为主的规律。把开学的第一周定为常规养成教育宣传周,第一节课定为养成教育课,由班主任向学生宣读学校规范,提出新学期的新要求、新希望和新目标。并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班规,如:上下楼梯靠右行,不在教室走廊内奔跑、追逐,坚持课前一首红歌或誓词,按要求做好课前准备,上课积极参加讨论,作业按时交上,班级建立图书角,课余多看课外书籍,拓宽知识面等,注意让学生明确怎样做,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如何去做,使他们更清楚地知道什么对,什么不对。

二、构建德育网络,保障养成教育。

学校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是养成教育 的第一课堂,社会是养成教育的熔炉。在养成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三教和一”,形成养成教育“三结合网络”,即: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德育工作网络。学校各学科要渗透养成教育,做到“事事在育人,时时在育人,处处在育人,人人在育人”,要求各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加强横向联系,彻底改变班主任唱独角戏的局面,形成教育的合力。学校—家庭相结合是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等形式,使家庭形成合力,增强教育效果。

三、以身作则,引领养成教育。

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是给学生无言的教育。学校的全体教师都应注意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教师应为人师表,言谈举止、衣着住行,都应起到表率,因为在中学生的眼里,自己的老师是神圣的,教师的举止经常渗透于孩子的言行。另外教师要关心体贴生活习惯特别是学习习惯不良的学生,我们应从自身出发,从平时的小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平时,我们教师走进学校、教室,一发现地面有烂纸就随手把它拣起来,有了垃圾、废纸总是亲自扔到垃圾筒里。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爱护环境的重要。有时老师一个眼神,学生就会马上意识到错误并很快改正。

四、积极组织培训,强化养成教育。

我们可以利用每周的升旗仪式上的国旗下讲话、广播站、班队会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培训,对学生进行以“五爱”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法律常识教育,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使学生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人民,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培养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乐于帮助别人,自觉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培训,让学生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不向困难低头,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开展评价活动,落实养成教育。

评价是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及时对中学生养成教育进行评价是我们做好养成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它能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荣誉感,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意志力,做到知行统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每周我们都要进行 安全、纪律、卫生流动红旗的评比和发放,每期我们都要进行演讲的评比,树立典型;开展“争当升旗手”、“争当护旗手”,通过评比和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这样使学生的养成教育的评价具有强烈的激励性。

当前,我在班级内研究并实施开展的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与研究活动——学生物品管理及刚刚开展的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中,我发现,学生的习惯养成主要靠外在驱使动力,也就是班主任老师的严格管理即他律,在教师的强化教育下,多数学生基本能做到,一旦老师管理不严格,学生习惯培养就会不彻底,半途而废。比如有时忘记要求课前准备怎么做或下课后不提醒,很多学生就把之前老师的要求抛在了脑后,不做任何物品整理,就下课上厕所或在教室里做其他事情了,课桌上书本作业横七竖八的摆在上面无人问津,就连自己坐得杌子歪歪斜斜挡在自己走道上,一不小心就会把自己或别人绊倒,他都视而不见。这充分说明,初期的行为习惯培养要靠教师或班干部的严格要求、不断提醒督促下,学生才能基本做到。在养成的内容上,我们教师也应该列出一些项目,作为监督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准则:

一、学习上进行养成教育 学习是学生的基本任务,保证学习上的良好秩序是任何学校都必须做到的,否则,学习任务的完成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中学阶段是学生有学习任务的起始阶段,在这一阶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终生受益的,也是完成中学的学习任务所必须的。我们从“学习用品摆放、上课、书写及其它”四个方面来落实学习上讲秩序。

二、活动中进行养成教育 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源泉。学生“德”的意识的形成,是通过他们在活动和交往中不断修正其行为,从而不断地获得相关的体验逐步形成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中学阶段除了基本的学习活动外,其他活动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所起的作用也是十分巨大的。其实,除了学习活动,其他活动实质上是相关社会活动的主要缩影,让学生在这些看似简单实质上意义重大的活动中扮演好角色,从而获得良好的体验,让学生的人格核中积淀优秀的元素,这才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真正打好基础。

三、生活中进行养成教育 “德性”在生活中体现,特别是在生活中的小事中展现。校园中的学生生活都是人一生中的生活细点,积累生活就是要从校园的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受用终身。我校从“用水、吃饭、上厕所及其它”四个方面来要求学生讲秩

四、让学生自觉地相互评价,使他律向自律转换 让要求在学生的行为中体现,并持之以恒,是我们的最终期望,也是研究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同伴群体之间的相互评价、影响是使要求变成行为的十分重要的强化因素,正确的影响起正强化作用,否则,只能起负作用。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就是要全体学生都认同要求,接受要求,趋同于要求,并首先在集体中按照要求去做。通过长期的集体教育影响,使学生达到独处时也能自觉地按照要求去做,从而实现他律向自律转换,教育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人格品质,成长成材,最终承担起社会、家庭责任。

五、学生学校学习生活的语言表现。

包括回答问题声调值、沉稳度、艺术性。是否全面准确,课间活动中语言卫生等。

六、学生在校生活中的课余行为表现。

包括活动形式、喜好、表现方法、协作精神、客人接待技巧等。

七、学生在校生活中参加各类活动的行为表现。

包括:参加升旗仪式、集合、集体演讲、校园实践劳动。学生在校日常生活中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措施 篇2

一、以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来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在学校中教师的每一个行动、每一句话都会被学生看在眼里, 无形中成为学生模仿的榜样记在心上, 因此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严格要求自己, 处处做学生的表率, 这样在教育过程中才能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在日常的教学中, 教师通过自己的思想和品德、知识和才能等方面为学生做出榜样,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课堂学习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才能, 使学生掌握必须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 而且还要用自己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行为影响学生,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逐步学习到做人的道理。

在平时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 我们需要特别注意自己的每一句话以及每一个行动带给学生的影响, 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该首先做到, 不要使自身的榜样作用受到学生的任何质疑。

二、在课外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 我们不仅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 在进行知识学习、基本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而且要在课外活动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可以通过每周一次的升国旗仪式,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 还要进一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面对国旗要肃立、脱帽、行注目礼, 少先队员要行队礼。要让学生明白和理解升国旗的重要意义, 增强其对升国旗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这种良好的行为习惯渗透在自己的每一次升国旗活动之中。

课外活动不但可以使校园生活更加丰富, 而且还可以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 增强班级的对于每一位学生的凝聚力, 使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得到加强, 激发学生团结协作、拼搏争先的精神, 为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重视养成教育, 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养成教育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不但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 还包括了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训练, 因此, 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 好习惯使学生的一生受益匪浅, 坏习惯却往往带给人终生的痛苦。青少年时期, 正是学生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逐步成型的重要时期, 所以在这一阶段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的训练, 效果要比在其他年龄段显著很多。

因此, 教师要在学生成长的黄金时期对他们进行养成教育,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则, 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入手, 把养成教育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四、制定德育量化标准, 引导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学生的好奇心理比较突出, 而且还具有贪玩、情绪变化大等特点, 所以教师有必要针对学生制定一套较为全面的德育量化标准, 对学生在学习、品行等不良习惯加以规范约束, 促使其自觉养成良好习惯。

由于学生的品质一般情况下都是对其进行定性评价的, 但是定性评价有自身的缺陷, 那就是差别不明显, 达不到一目了然的效果。德育量化考核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它是在说理疏导的基础上, 运用量化的形式对学生的品质进行全面的考核, 对学生的行为品质进行量化积分管理, 使学生的品质这种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化, 对每一位学生品质的了解有一种层次鲜明的感觉。

青少年学生时期正是形成良好思想品质的一个重要人生阶段, 所以, 在青少年学生中实施德育量化考核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一种表现, 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管理, 使学生的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的一项重要措施。

总之, 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旦养成了就会使人终身受益。虽然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不易, 但是我们必须坚持不懈, 充分发扬十年树木, 百年育人的精神, 扎扎实实地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新的育人方式方法,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孙云晓.让孩子互相学习——独生子女教育成功之路[M].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9.

浅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3

关键字:行为、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5.1

1运用教材、晓之以理。

晓之以理,就是让学生明白道理。①说理要有针对性。一事一议,由近及远,由小引大讲。如我在教学《我的小伙伴》这课中的“学会相处”这节时,我针对多数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问题——任性。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任性,在深入挖掘任性的危害。从而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放纵自己任着性子做事,不加约束自己,现在犯小错误,将来犯大错误。所以我们小学生要做到凡是对的、好的、该做的坚决做。对于错的、丑的、不该做的坚决不做。这不仅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②说理要有趣味性。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常常是这样做的:由故事揭示课题,把故事穿插在教学之中,以故事做结尾。如教学《鲜艳的红领巾》、《说声谢谢》等课都是由故事导入课题的,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故事中悟出了道理,又揭示了课题。又如教学《爱护花草树木》、《我和动物交朋友》等课我是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穿插了故事,使教学目的更加明确了。再如《我升入了二年级》、《鲜艳的红领巾》等课是由故事结尾的,使学生回味无穷。这样安排教学过程,不仅学生爱听、爱学而且易懂、易透,教学效果好。③说理要符合实际。用学生周围的事例丰富、完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索。讨论、辨析、陶冶情操,促进道德行为的形成。如教学《钱该怎么花》这课,我先阐明:花钱买的东西超过了人们正常要求是一种浪费,为了省钱该花的钱不花不叫节约。然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对浪费与节约的一些现象进行辨析,从而使学生懂得了注意节约、不要浪费的道理。④说理也要提出明确的具体要求。如教学《我是谁》这课通过教学,学生明确了:在生活中由于场景不同、参照对象不同,我们所承担的角色是不同的。在家里我们是父母的儿女,在学校我们是学生,在商店我们是小顾客,在车上我们是一个小乘客……根据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参照对象,我们要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每一种角色都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当好生活中各种的角色,

总之,给学生讲清道理、坚持经常,久而久之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就能逐渐养成。

2榜样示范,动之以情。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对最乐于模仿的小学生来说,榜样给他们提供了生动的做人模式。如书中的英雄人物、模范的共产党员、优秀的学生、生活中的好人好事、艺术中的完美形象等都可以成为孩子的学习榜样,来激励孩子们的仿效之情。如《鲜艳的红领巾》这课,教师在教学中利用课件给学生讲述董存瑞、雷锋、丛飞等故事,还让学生观看《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又推荐学生阅读了《鸡毛信》、《王二小》等小英雄的故事及书刊,从而使学生知道了我们应该向英雄学习,更加明确了要以英雄为榜样,树立革命意志,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不辜负为祖国牺牲的先烈们。至此学生受到了正义的感奋,激起了对邪恶的憎恶,对崇高的敬仰,对卑下的蔑视。

3多种途径,导之以行。

道德行为是人的道德认识,道德感情和道德意志是外在的表现形式,道德行为是一个人主观态度的外在表现。我们常说对一个人的看法不但要听其言,而且要观其行,就是说看一个人品德是否高尚,主要看他的言行是否一致。我国的古代教育学家十分重视行为的训练,孔子提倡立志和力行。宋朝朱熹更明确的指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就是说道德行为习惯是衡量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老师的责任最大,老师要多引导、多培养,通过多种途径导之以行。除了结合课堂教学,教学中的图片、插图等作用,练习中的行为指导外,还可以通过少先队活动,寓教学于娱乐之中。如:看电影、看电视、看图书、报纸、网络、讲故事、听报告、做游戏、书画展示、实践活动、社会调查等有意义的少先队活动也是课外导行的良好途径。如教学《我自己会整理》这课我让学生进行了实践活动,制定了家校联系表,请家长做裁判。请家长当裁判非常必要,对孩子的课堂收获和行为是进一步跟踪,有利于学生真的通过活动养成自己做事的好习惯。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孩子们带着生活经验走进课堂,再从课堂中让“经验”通过行为训练和知情明理进一步得到规范,再走出课堂,融入生活,这就是從生活中来再从生活中去。通过实践活动,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既指导了他们的生活,又提升和发展了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生活品质。又如:教学《我的祖国多辽阔》、《江山多娇》之后,组织学生写诗、作画、举办小小书画展,进行诗歌朗诵比赛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反复实践,形成习惯。

小学生的道德意识比较薄弱,缺乏毅力,一遇到困难而且易反复。针对这些情况,我采取了如下的一些做法: ①反复实践,培养习惯。在学生掌握了正确的道德知识,有初步的良好愿望的基础上,在低年级进行了强化行为训练。使之掌握各种情况下道德行为的表达方式,引导他们反复实践,锻炼自己。②形式多样,耐心引导。我利用各种形式引导、鼓励学生实践。如:利用文化墙、光荣榜、黑板报、评定卡等都可以起到鼓励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作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既充实丰富了教材,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为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提供了条件,两者相辅相成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5结束语

道德的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所以要对小学生进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形成习惯教育,才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品德与生活》 人民教育出版社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措施 篇4

瓜州县锁阳城镇桥子小学 安芳霞

摘要:作为一位低年级的班主任,如何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让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它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精心策划,不断地用生动的、贴近生活的实例来充实它。关键词:培养 低年级 良好品德 班主任

有一句话说得好“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由于我所面对的是二年级的孩子,他们的年龄比较小,对他们的德育教育活动就不单是靠语言文字教育,而是如何将教育活动渗透到每一日学习生活中去。下面我将结合自身平时的工作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身教重于言教,建立良好的家教

在我的班主任工作中,我特别注重家庭教育,俗话说得好:“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孩子的特点是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而他们的学习最初多半是从模仿父母开始的。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将门出虎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说的都是“家庭教育”的作用。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平生一直坚持自己收拾屋子、擦拭桌椅。他的衣服不求讲究,只求整洁,他的衣服永远整整齐齐,一丝不苟。这些都直接得益于他的母亲。正如他自己所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可见,父母给其子女的影响是多么的深远。因此,我在家长会上要求学生家长,为了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一定要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从小事做起,“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本人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孩子不能做到的,自己坚决不做。

二、采用良好的环境造就学生

我始终认为,环境也可以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自卑;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所以,在工作中,我非常注重赏识教育,并且教育学生对待他人要宽容,学会发掘他人的闪光点,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营造和谐文明的班级氛围。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快乐健康地成长。

三、理解学生,用“爱心”去包容学生

只有充分地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现代的学生生活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本身,在信息社会的今天,他们的生活也不仅仅局限于学习,已经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同时也碰到了很多成长中困惑的问题。对于成年人,这些问题也许是幼稚可笑的,也许是不屑一顾的,但对于那些孩子,确是他们无法面对和解决的。

作为班主任,我必须从各个方面去关心他们,理解他们,帮助他们解决成长过程中碰到的各种困难。这就要求我去“热爱”每一个学生,去包容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做的每一件事。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当然,这种爱不是溺爱,更不能一味的纵容他们。

这种包容,不仅要体现在所谓的好的学生身上,也要体现在后进生的身上。其实,每一个学生在我的眼里是没有好坏之分的,每一个学生都是有出色之处的。当然,一个班的学生存在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是在整体上,还是在个别方面,学生的发展必然因人而异,作为班主任,我是以博大的胸怀去包容班级的每一个学生,无论他们的优点,或所谓的缺点。我现在所教的班中就有一位特别顽皮的男学生,一直以来教过他的老师没一个是称赞他的,甚至经常被叫到办公室批评,还经常无故骚扰同学,同学很多也不愿意跟他交往。后来我改变了以往对他的教育方法,每次他犯错都耐心引导他、鼓励他,慢慢的他接受了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经过近一个月的转化教育,他思想纪律上有了进步,学习也更认真了。

四、耐心教育,以表扬为主

爱听表扬是儿童心理特点,表扬运用得恰当,学生的积极因素就会像原子裂变一样发生连锁反应。例如:上课了,大部分同学在吵嚷,没有做好上课准备,如果泛泛批评,收效甚微,如果点名批评,别人往往幸灾乐祸;倘若从乱哄哄中找个坐得好,不说话,书本都准备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其他学生便会仿效,秩序井然。人都有自尊心,表扬有批评的作用,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批评。我常用表扬某个学生道德品质、思想行为上的积极因素去影响和克服后进学生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寓批评于表扬之中。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五、创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班级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班主任进行教育工作的依靠力量和组织保证。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需要班主任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

首先,我让学生自己充分明确自己班级的目标。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应该有一个集体的奋斗目标,只有全班学生参与制定,才有真正的集体目标,才能把班集体建设作为与自己戚戚相关的事情,他们的积极性才能真正的被调动起来,他们的个人目标和班集体的目标才能很自然地整合一致起来。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其次,发挥班干部的具体作用。要让每位班干部都明确自己的本职工作和义务。比如,班长要负责班级的纪律,要及时和其他班干部交流,及时了解班级的情况,并要及时汇报班主任,协助班主任做好管理工作;学习委员,主要负责学生的学习指导工作,督促学生的早读和自习课的学习情况,同时也积极配合任课教师安排学习任务;卫生委员,主要负责班级的卫生工作,督促学生搞好班级教室、区域和个人卫生,做好值日生的检查和评比工作;文艺委员,主要负责学生的课间活动,让学生在课间做有意义的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最后,必须实行班级管理民主化、细致化。只有细致入微,才能使班级管理见成效,但是,这种细致入微的管理并不是独断专行,还应充分发挥民主。我有意识的让学生参与管理,创设各种表现机会,充分调动全班每个同学的积极性,形成民主管理气氛使学生自我表现心理得到满足,民主意识得到培养,管理能力得到增强。这样,才能真正的逐渐地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使学生健康、全面的成长。

六、倾听学生的声音

为人师者,我做到了为人师表,爱护和关心学生,以自己的洁言洁行和高尚品德去感化学生,逐步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自己的威信,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重。这样,当某个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难题或不顺心的事时,就会想找信赖的人——那就是我,一吐为快,指点迷津。每个学生都有其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圈子,有喜、怒、哀、乐,因此,我是从学习和生活的每件实实在在的小事上去理解、去关心,与学生真心实意地融通,这样学生才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措施 篇5

摘 要:幼儿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是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要抓住这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交替进行的重要时期。虽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但同样也是沾染不良行为习惯的危险阶段,我们不能错失良机,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孩子踏好人生的第一步。我国著名青少年教育家孙晓云先生曾总结说:“好习惯对儿童来说是命运的主宰,是成功的轨道,是终身的财富,是人生的格调。”因此,我们应该抓住幼儿的各个习惯培养关键期,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字:幼儿 教育 行为习惯 培养

行为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性行为,它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是在重复出现而有规律的刺激下形成的,在大脑中建立了稳固的神经联系,只要在接触相同的刺激,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相同的反映,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反复强化的产物。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习惯成自然。”因而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具有自动化作用,它不需要别人督促、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是一种省时、省力的自然动作。在幼儿期,其自主性已开始发展,可塑性强,是学习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好时机。因此,要把握幼儿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使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得以养成。

如何正确对幼儿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在关键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教师通过自己的榜样作用,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教师的身体力行更助于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教师的榜样作用胜过言语教育作用。为人师表应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感染幼儿,使幼儿在无形中养成良好习惯。如在礼貌教育中,教师应做好榜样,早入园跟每个幼儿说早上好,需要幼儿帮助时,真诚的说一声谢谢,得到帮助之后,对幼儿说一声谢谢,使幼儿在平等的环境中等到礼貌的熏陶,养成杨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对幼儿与人交往能力的教育,教师应做好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大方得体,使用礼貌语,尊重他人;还有教师与同事之间的相处应融洽,使幼儿自觉养成与人和谐相处的习惯。在生活方面,教师帮助幼儿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在给幼儿分餐前,教师用正确的方式洗手,同时引导幼儿学习,使幼儿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养成这样的好习惯,教师的榜样作用,比言语要求的效果要好得多。

二、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的引导,使幼儿逐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识。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应贯穿于幼儿的生活中,渗透在各种日常活动、游戏中,通过在日常生活和大自然中不断体验、理解和感受,逐渐转化为幼儿自觉的情绪态度和情感模式,从而形成习惯。习惯是体现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方面。帮助引导幼儿形成有益于其终身发展的习惯,是我们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利用多种育人方法,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表演法 根据孩子不同的特点和不同时期的要求,创设一些情境,可与家长一起扮演不同的角色,把正反两方面的形象表演给大家看,鼓励小朋友向做得好的学习。

直观法 对最基本的技能,由家长做示范,然后指导小朋友一步一步照着做,同时还可以根据每位小朋友掌握的程度,加以改正和指导。

游戏法 这种做法,不是事先确定表演者,而是根据需要先明确一个主题,然后让小朋友参加这种游戏,在参与中快快乐乐地学会某种本领。这个方法在幼儿园中可由老师带领。

提问法针对实际,向小朋友提出一些,让他们思考后回答。接着再让小朋友自己提出一些,由家长回答。通过提问和回答问题,明确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故事法选择和自编一些故事,讲给小朋友,让他们通过故事,明白一定的道理,从而知道怎样做对,怎样做不对。在3岁以上的孩子中,可以发组织小朋友自己讲故事,还可以在家长讲完之后,让小朋友续故事,通过讲故事做到自己教育自己。

奖励法 一个时期提出几项要求,然后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评比,凡是进步的,哪怕一点一滴都给予肯定和表扬,并在自制的评比表上贴上小红花,鼓掌祝贺。不仅可以进行单人比赛,还可以进行多人的比赛。

四、父母在生活中正确的引导,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长应给幼儿提供尽量多的锻炼机会,让幼儿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还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去培养、教导孩子。试着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在日常生活中,学会独立饮食,盥洗,睡眠,人际交往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应多从正面引导,直接告诉孩子该怎么做,让孩子获得“该如何做”的认识,并在实践中不断地练习强化,使之成为一种自然的行为习惯。

父母的言行、举动乃至习惯、爱好等,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幼儿的思想和行为。家长自身在生活中的良好行为习惯直接影响着幼儿,对幼儿产生积极的强化作用,如讲卫生,举止文明等,孩子在效仿父母习惯的同时,自己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父母的榜样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要以自身做起,事事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

五、家长老师共合作,让大家帮助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让孩子的行为习惯有良好的成效,就必须要建立起家庭、幼儿园联合一致的教育网络,使家长配合幼儿园,讲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放在首位,使其在幼儿园养成的习惯在家中能得到巩固和发展。家长每天积极对幼儿进行监督并记录,一段时间后教师统一进行统计,对于进步大的幼儿进行集中表扬,还可奖励小礼物给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幼儿,这可极大的激发幼儿积极上进的欲望,教师抓住时间,鼓励幼儿上进,效果必定显著。

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需要家庭、幼儿园以及多方面共同合作来完成。这需要幼儿园和家庭共同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利于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环境,使幼儿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幼儿好行为养成教育丛书――生活习惯篇》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4

2、《幼儿养成教育指导》 高等教育出版社版 2005

3、林正文 《儿童行为的塑造于纠正》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5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 篇6

德育课题实施方案

泽家镇九年制学校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几十年来,我们国家一直都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其投入和声势比起世界大多数国家来说,都是毫不逊色的。但是,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诚如一些批评家指出的那样,除了口号式的说教之外,实际效果之差同样是惊人的。譬如,在诚实守信方面、在遵守公共规则方面等,国人的表现和形象确实差强人意,甚至在国际上出现了某种道德危机。从教育上看,究其原因,主要是违背了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脱离青少年实际,追求“高、大、全”的德育,不从日常生活细节开始,忽视了基本良好习惯的培养。“万丈高楼平地起”,整个社会道德大厦的构筑是建立在全体公民的日常行为习惯之上,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全社会道德大厦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作用。

而且,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水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追求和丰富的社会信息来源,也大大促进了少年儿童的智力发育。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学生良好品行的重要前提。代教育理论认为:行为的不断重复与不断训练,就形成动力定型,它能促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按照一定方式行事。因此,实施《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对于我们学校而言,这个问题尤其重要。

我校大部分家长外出打工、经商,孩子由年长的爷爷、婆婆、外公、外婆管理,与孩子的隔代教育,与学校管理的脱节,造成了家庭教育环境差,家长缺乏教育方法,子女无人管教的现象相当严重。另外,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非打则骂;有的家长则对孩子过分溺爱,听之任之,认为长大能挣大钱即可;有的家长不遵循子女身心发展规律,放松品德教育,导致其子女在思想行为习惯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调查发现,我校学生共1384人,其中家长外出打工由长辈或亲戚看管的有450人。因此,我校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学生学习习惯差,课堂常规不规范;吃零食现象尤其严重,校园垃圾随处可见;学生脏话频出、打人骂人司空见惯;自私自利,漠不关心„„因此,如何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训练,尽快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不仅关系到我校的健康的良性发展,关系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且关系到甘河镇的整个精神文明建设。所以,我们认为,对小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是当前小学德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德育科研的主要目标:

1.在实践中,培养小学生基本的良好行为习惯,主要包括一些良好的做人基本习惯、做事基本习惯和学习基本习惯;

2.初步探究小学生基本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教育对策;

3.通过研究,提出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措施,做到

良好习惯培养和不良习惯矫正相结合,为教育教学实际和家庭教育服务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小学阶段是人的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而人的行为习惯是通过训练、强化形成的。要通过示范、实践、榜样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培养训练,做到“知、情、意、行”的相对统一,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泽家镇九年制学校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及不良习惯矫正的策略。

(1)遵规守纪教育:要重点抓好班规、班纪、校规、校纪和基本社会法规两方面的教育。

(2)学习习惯的培养:包括与学习态度相关的习惯,与学习过程相关的习惯,与能力相关的习惯等内容。

(3)礼仪教育:要提出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的学校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着装礼仪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4)劳动教育:学校要研究制定学生自我服务、家务劳动以及公益劳动等方面的实践要求。

(5)安全和自我保护方面:包括交通安全、活动安全、用电安全、消防安全以及其他自我保护方面的养成教育。

(6)卫生和生活习惯:重点规范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卫生习惯。

四、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及预计的研究突破

从已有研究看,学者们往往将习惯与人格的研究置于儿童道德研究之中。就国内外情况看,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关于儿童道德研究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在国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已相当成熟,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一般都注重儿童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研究,而忽视行为习惯的研究。如瑞士学者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详细研究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和形成)和柯尔伯格(L.KOHLBERG)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皮亚杰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着重研究了儿童道德认知问题。再如精神分析学派关于儿童焦虑和移情作用的研究,以及前苏联心理学家关于儿童羞愧感的研究,则着重研究了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问题。

这些已有研究基本侧重于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的一般理论研究方面,对儿童具体道德行为养成的研究还有待深入。总的来说,对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过程中“行”的研究比较少,注重了“知、情、意”这几方面的研究。但是,“知、情、意、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而“知、情、意”最终都要落实在“行”上。

本课题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具体策略做进一步研究,来探索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原理、方法和途径,改善学生的道德面貌,为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提供一些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等。

五、研究对象

学校一至六年级学生。

六、研究方法

主要采取调查法、实验法、文献研究法。

七、课题主要研究阶段与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两年,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为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2月)。该阶段主要工作包括:进行课题研究设计,收集相关文献资料,组建研究队伍,培训研究人员等。

第二阶段为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12年1月——2012年12月)。在广泛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研究制定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案。对研究内容进行研究。每学月制定相应的研究目的、内容、计划、方法等。针对研究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调整研究方案。其间,注重各种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同时,通过各种手段方法,检测成果,写出阶段性分析报告。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3年1月——2013年6月)

整理总结研究成果,完善过程资料,撰写结题研究报告,验证和推广阶段本课题研究成果。

八、本课题组分工

1、进行课题研究设计,收集相关文献资料,组建研究队伍,培训研究人员等。

2、进行问卷设计和分析,完成“小学生行为习惯的调查与

分析”子课题,课题研究的阶段总结。

3、完成“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预防与矫治”子课题。完成“在学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子课题。完成“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子课题。完成“家校教育配合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初步研究”子课题。从家庭教育(良好家庭教育环境构建)、社区教育(良好社区教育环境构建)和学校教育(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方法、教育过程、学科渗透、心理辅导等方面)三个方面展开教育实验研究,进行教育实验设计、教育实验实施、实验结果统计分析和实验报告撰写。

4、论文集编辑、课题研究报告、课题研究总结撰写。

5、理论学习指导、课题的设计、科研情报搜集。

九、本课题最终研究成果形式

1、形成一套“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论文集。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措施 篇7

一、文化熏陶

学校的文化建设对学校教育颇具意义, 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优秀的学校教育, 才能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 笔者所在的珠海市香洲区第十九小学选择“竹的文化”定位校园文化, 旨在使学生受到文化熏陶。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认为中国文化是“竹的文化”。由于竹的自然属性与人的道德高尚这一特点相契合, 这样, 竹的特性被拟人化, 于是, 竹超越了植物形象, 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十九小选择“竹的文化”定位校园文化, 正是希望借竹寓意丰富的形象, 托竹言德, 让学生融入中华文化之中。

1.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既是学校文化的核心, 又是学校发展的动力。“竹的文化”作为学校的精神文化具有三个意义。

第一, 竹为“个个”。“竹”字由“个个”组成, 这启发我们以“用真爱和智慧塑造每个最好的自己”为办学理念, 并在此基础上, 确立“优质立校、素质兴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目标, 共铸“好习惯成就好人生”的校训, 锤炼“崇德、尚学、创美”的校风, 树立“乐教、善教”的教风和“好学、会学”的学风。

第二, 以孝治校。竹一生一花, 死亦无悔, 即奉献。真正的孝道, 是“小孝于父母, 大孝于天下”, 是对众生的大奉献。可见, 竹之“奉献”与孝道的“奉献”异曲同工。因此, 我们希望以竹为楷模, 以孝治校, 即要求学生从孝顺父母开始, 最终成为为民族与国家奉献的人。

第三, 借棋育奇。竹玉竹临风, 顶天立地, 即卓尔。据此, 我们倡导棋类教育, 鼓励学生在下棋中眼观六路, 常出妙招, 愈挫愈勇, 心定神豪。我们更致力于培育“雄观大局, 卓尔不群”的学生, 以期他们担当大任, 有所作为。

2.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代表学校文化的规范, 它包括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

第一, 学校管理。具体有三点。其一, 以人为本, 一视同仁。竹外直而中通, 襟怀若谷。据此, 学校从行政至保安, 从活动到用品, 大家一视同仁, 不分高下。其二, 传递书香, 悦读无限。竹虽有竹节, 却不止步, 即奋进。据此, 十九小以“腹有诗书气自华”为精神核心, 大力弘扬校园阅读文化, 旨在使师生、家长领悟阅读的真谛, 并在阅读中思考与升华。具体活动例如:师生、家长定期开展读书汇报, 学生定期评选“阅读之星”。其三, 级组团队, 担当职责。竹载文传世, 任劳任怨, 即担当。据此, 十九小以年级组为单位, 定期对卫生、礼仪、纪律以及服务他人或集体等进行评比, 担当职责, 精益求精。

第二, 课堂管理。竹身形挺直, 宁折不弯, 即正直。据此, 十九小在课前带领学生复习校训、班训;在课中要求学生坐姿如竹挺, 精神昂扬且聚精会神。

第三, 课间管理。竹虽曰卓尔, 却不似松, 即乐群。据此, 十九小安排学生在大课间齐跳竹竿舞, 并吟诵与竹有关的诗词, 以使他们享受童年的乐趣。

第四, 教师管理。竹有花深埋, 素面朝天, 即质朴。据此, 十九小提倡师道尊严从仪容开始。例如, 学校邀请专家指导教师的着装打扮, 力求朴素而不失大方, 可亲恰似青竹, 并对打扮适宜者颁发“青竹奖”。

第五, 学生管理。竹化作符节, 苏武秉持, 即操守。据此, 十九小主张精心培育“人格自尊, 行为自律, 学习自觉, 生活自理”的学生, 并对各项优异者颁发“春笋奖”。

3.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既是学校文化的物质基础, 又是学校文化的有机载体。其一, 标志文化。学校东北角与东南角长势旺盛的翠竹, 正门墙壁上巨幅的竹画, 古色古香展板上的竹诗, 随时在提醒人们, 这是竹的世界。其二, 环境文化。竹石相辅, 草木掩映, 即安静。楼上楼下, 一尘不染, 即干净。其三, 设施文化。无论楼道、厕所, 必有名言、标语, 鼓励、提示学生;不管课室、走廊、图书角与漂流书屋, 总让学生信手随读。这就是十九小——“美丽的花园、严谨的学园、活泼的乐园和温馨的家园”。

二、教师榜样

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 既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 又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重要要求, 还是我校一直倡导并已形成的教师文化。根据新形势下教师面临的种种机遇、挑战等, 十九小要求教师养成五个工作好习惯 (与学生共同学习, 积极为同事解忧, 合理计划、安排时间, 善于调节心理状态, 勇于创新和反思) , 旨在让广大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师风范, 并自觉提升校园生活质量。

例如, “与学生共同学习”。具体有三点。其一, 学生作为生命个体, 值得尊重;学生的善良天性, 应该敬畏。因此, 教师要把教学提高到生命教育的高度, 理解学生, 引导学生, 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 最终和学生一起抒写人生的华彩篇章。其二, 学校应以“功夫显在备课上, 本领显在课堂上, 效果显在学生素质上”为中心, 认真组织教师修炼“内功”。此外, 教师应逐渐成长为热爱学生、热爱工作和热爱生活的人, 并努力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其三, 学校要求教师努力完成五个工作。一是尊重学生, 与学生平等交流, 并善于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爱好。二是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 并对学生及时进行富有针对性的教育。三是相信学生, 让每个学生在班集体中担任不同的职务, 以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和自主精神。四是赏识、学习每个学生的长处, 并注意为他们创造被学习、被赏识的机会。五是注意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修养程度, 让学习成为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例如, 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有关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书籍 (《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名师培养学生好习惯的有效途径》《名师最有效的激励智慧》和《课堂行为有效管理策略》等) , 以使教师认识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又如, 各学科组组织教师针对关于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相关规定及校训的落实畅谈想法。

三、家校共育

家庭与学校相结合, 有助增强教育工作的力度, 因此, 十九小充分发挥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的积极作用, 力求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活与学习环境。例如, 高度重视家长学校工作。十九小树立并践行“怀家长之心, 尽教师之责”的教育理念, 高度重视家长学校工作, 尤其针对新时代学生的特点 (大多为独生子女, 一部分学生来自单亲家庭) 以及市区学生家长的特点, 努力构建家长学校的新模式, 并进一步提升健全家长学校的建设水平, 最终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从理论上讲, 家长学校是系统开展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提升家长的家教能力和家教质量、树立正确成才观的有效途径。因此, 十九小把办好家长学校纳入学校的整体工作计划, 在加强领导、规范管理和保障经费的基础上, 努力探索, 力求构建切合实际、最具实效的家长学校。

经过三年多的实践, 十九小家校联合教育的做法不仅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更实现了四个具体目标。其一, 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为了出色完成任务, 教师争相努力学习有关家庭教育的理论与方法。这样, 他们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提升自我。其二, 转变家长观念, 提高家长素质, 规范家长行为, 促进家庭文明程度的提高。其三, 使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更为密切, 不仅教师的辛勤劳动得到家长的理解和肯定, 更让尊师重教的气氛越发浓郁, 最终形成家校育人的合力。其四, 家长参与学校管理, 既实现对学生的全程教育和管理, 又优化德育大环境, 还形成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 最终增强德育实效。

四、未来展望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措施 篇8

一、宣传教育,激发动机

我们先利用广播、板报等形式宣传行为规范,让学生熟悉、了解和规范具体内容。再通过校会、班会、队会对学生逐条讲解,列举事例创设情境、开展讨论等,既讲清规范的要求,又讲明道理,让学生从心底里领会并愿意遵守它,萌发正确的行为动机,提高学生遵守规则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

二、制订细则,提出要求

学校依据《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文明礼仪100条》等相关要求,把教育目标按“学习”“礼仪…‘纪律…‘卫生”四方面进行了细化,每周确定重点养成目标;班主任可以结合班级实际情况,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再次具体确定目标,在进行训练前对练什么、怎样练应注意的问题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三、训练指导,严格要求

我们坚持有目的、有标准地规范化训练,这样既便于指导和检查,也使学生有所依据,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调整。本着“快乐创新”的宗旨,开展形式多样的训练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快乐,获得体验,并建立和巩固某种行为方式。

1.采用多种激励的方法,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

我校把评比活动作为养成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日检”“周评”对表现突出的班级发放流动红旗予以鼓励;班级建立“争章台”定期开展评选“爱学习、守纪律、懂礼貌、爱班级”等单项好少年活动发挥激励的作用,让他们在不断体验成功快乐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深化学生的主体体验,促进良好行为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

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深化学生的主体体验——体验因良好行为尝到的甜头,因不良行为吃到的苦头,这样对比的感受越具体越深切,学生的主体体验则越真实越深刻,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

(1)情境法。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如:举办“交流会”,把大家在行为习惯培养中的好思想、好方法,通过交流的形式变个体的体验为集体的精神财富加以推广,在相互交流中深化主体体验,起到相互教育的作用。

(2)开展“专题讨论会”。让大家对某个同学或某些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既让受评议的人受到教育,也让评价者得到教育。

(3)开展“表演活动”。组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有关习惯的小品,使具体而生动的情景再现,让学生在演与看的过程中加深印象,受到教育。

四、点面结合,开展活动

在开展活动时,我们先选定一个班级作为运作活动的一个点,论证实施活动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科学性,及时修正不尽合理的地方,通过这个点的矫正和示范作用辐射到全校这个大“面”中去,最后扩展到局部——班级的“面”。

五、家校统一,形成合力

实践中,我们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各种方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一起了解、分析学生的现状,一起制订教育培养的策略和方法。在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的氛围中,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用家校的“教育合力”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

浅析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篇9

我国《宪法》规定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全面发展”。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也强调,在素质教育中,学校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应占有重要地位,并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而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进一步加强了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一是各学科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修订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科内容进行了有机渗透。二是进一步突出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三是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性。四是强化了法制教育的内容。

这些文件,足可证明,国家对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的重视。本论文将阐述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目标,并主要从当前学校品德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现状出发,探究品德养成的途径方法。

农村的孩子天性质朴,天真烂漫,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长的心头肉,是呵护在怀里的小宝贝,依赖性和惰性日趋明显。如果家长稍不监督,就会出现作业不及时完成,目中无人,散漫的性格。学校重规范知识传递,由于学科任务依然是占主导地位,很多孩子成绩很好,却没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更加重视政治道德教育,而忽视一些基本细节的道德素质养成。所以在少年儿童中出现了“行为粗野、毫无礼貌、拖拉磨蹭、马虎散漫、懒惰任性、”等不良倾向。而“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以下将从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目标、原则、途经和方法来阐述。

一、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目标

我国小学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目标具体包括:

首先,培养儿童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个人认为这个目标就是学校更加重视政治道德教育,而忽视了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小学阶段的儿童,各方面都不成熟,爱国教育自然十分必要,但是只需孩子没有什么大的偏差,可以适当弱化这方面的教育。

其次,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就是要发展其对道德的理解能力,使他们能够对所遭遇的道德现象进行初步的思考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矫正自己的行为。我认为这方面是重点内容,最普遍的就是对是非能力的判断,比如乱扔纸屑这个问题。让学生理解这是个不道德的行为,从而约束自己不去乱扔纸屑。

再次,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实现的,儿童要自觉提高道德认识。老师、家长不可能时时刻刻跟随在孩子身边,孩子需要自己多思考、观察、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道德认识,能够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控。

二、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主要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小学生正处于品德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的可塑性较大,另一方面,他们又年轻幼稚,缺乏社会经验与识别能力,易受外界社会影响。所以在行为习惯养成时要坚持导向性原则,为学生品德健康发展指明方向。除了正确的政治方向、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以外。更重要的是教育孩子要踏踏实实做人。

我的班上有一个孩子,十分聪明,可是价值取向却十分扭曲。他认为自己家中很有钱,不需要用功读书。所以对同学、老师都不尊重,上课我行我素,自由散漫。经过多次教育,收效甚微。我近乎绝望。后来我联系了他家长,得知家长十分溺爱这个孩子,孩子要什么给什么,而且舍不得孩子受苦,甚至对孩子说,只要你乖,我们家有钱,你不用担心。我进行一次家访,和孩子家长谈了许久,矫正家长思想,告知其不能陪伴孩子一辈子,总有一天,他要独自面对问题,面对失败。而且很多事情并非钱能解决的。在我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孩子明白要靠自身努力才能有美好未来。从此像变了一个人,和同学和睦相处,也能尊敬师长。

(二)疏导原则

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在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我国古代孔子很循循善诱,他的学生颜回对其老师做了高度的评价,他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理,欲罢不能。”

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学习心得 篇10

——听李军老师《养成教育的认识与实践》有感

今天非常幸运的听到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李军老师做的关于《养成教育的认识与实践》的讲座,对于踏入教育事业一年的我,对于跌跌撞撞一路走来的我,对于即将开始新的一轮征程我的,无疑产生了醍醐灌顶的作用,觉得似乎在茫茫求知路上看到了指明灯,灯塔就在前方,而我要做的,便是按照指明灯给出的方向,并且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道路,前进。

现在从个人和班级两方面谈谈我自己的感想。

<个人篇>

1、做学习型的教师,向专家、书本、网络,以及很容易被忽略的同

行,多学习,多听课,学习优点。这点是我一年以来最欠缺的部分,课堂始终不是我要的样子,得抓紧时间改进了,多学习,很重要!再提到做智慧型的教师,学到的东西要变通,成为自己的特色,好的方法有很多,却不是搬来就能用,一定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寻求最合适自己的,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2、跳出学校看教育。学校当然看重成绩,可是一个老师,绝不能把

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教孩子六年,要想孩子十六年,要想孩子六十年”,不要急功近利,这一点我是应该时刻提醒自己,并且将它作为教育的原则。

3、好习惯要从最细微处,最切近处入手。工作一年,遇到过一些很

头疼的问题,自己也没经验,有时候真的不知道怎样处理才好,却又希望自己的班级迅速变成我想要的样子,这时,就要观察班级普遍存在的问题,从这一点切入,想必会收到自己想要的效果,也会更得力一些。

4、好习惯养成要反复历练,要有耐心,要坚持不懈。这一点我是做的最不好的,有时我给学生提出一个要求,过了不久我自己都忘了应该检查这个要求提出后执行的结果如何,是否有成效,这也是孩子们一些行为习惯没有养成的很好的原因。如果我足够耐心,始终跟进,时时检查,学生的良好习惯便会养成的更好一些,也更持久一些。比如李军老师提出的,每周制定1到2个目标,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有反复,但严格的要求要贯彻始终。这一点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好的行为习惯。

5、对后进生要转化,随时发现随时表扬。有时候我看学生,难免会

戴上有色眼镜,总觉得有的孩子什么都好,有的孩子怎么看怎么不顺眼,这是极其错误的态度和做法!我应当抓住每一个时机教育和影响孩子,而不是如何的去批评他,打击他,一句好话会鼓励孩子的前行,但一句伤人的话却会毁了孩子的终身,我要惊醒自己时时刻刻注意,肯定每一个孩子的优点,放大他的长处,这样才能让所有的孩子沐浴在爱和阳光里。

<班级篇>

因为本学期我带的是一年级,所以开学伊始,针对我的学生有以下要求,也有一些初步的设想,只能根据实际尽力去做到最好,这样

也能使学生好的习惯有效而快速的建立起来。

1、牢牢抓住一年级孩子的特点:爱上学,热爱学校生活;把

老师的话当圣旨;喜欢参加活动,争强好胜;模仿力强;

缺乏自我控制力;等等。要学会因材施教,这才是屹立千

年不倒的教育理念。

2、好习惯的最基本要求:

(1)坐姿要正确,举手发言姿势要注意,椅子的摆放要求要规定;

(2)听课时应眼到、心到,而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别人说话我不

认真听,这是要坚决杜绝的;

(3)制定声音尺度:发言时声音要洪亮,小组讨论时要注意自己小组的人听见即可;背课文时只要对方听见就好,课间你的声音只要让和你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听见就可以了。这一点以前真的忽略了,上课总有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很小,或者讨论时全班都很吵,又或者好多小朋友下课在走廊追逐打闹,我经常因为这个批评孩子,其实错的不是孩子,只是我没有教给他们应该怎样做是好的,是对的,值得表扬的,一定要给孩子做好示范,让他们自己去体会怎样才是大家都喜欢的行为。

(4)文具的要求:使用笔袋,这样便可以非常有效的减少文具盒掉在地上影响其他学生上课的行为,每天准备5支准备好的铅笔到校,并在笔上贴上名字,不允许带铁尺和削笔器到学校。

(5)家校联合填写反馈表,比如是否自己独立整理书包,做作业时间的长短,等等,家校合力,才能使孩子好习惯更稳定。

(6)多读书。给孩子规定必读书目,图书角要起到作用。每周一节图

书分享课。

(7)建立一支得力的班干部队伍,从上一届我带的班级中我获益最深的便是这一点,有一支能为我排忧解难的班干部队伍,我的工作轻松了很多,孩子们做的真棒!完全超乎我的意料,第二学期孩子们完全可以做到我在的时候和不在的时候一样,这一点我至今都觉得很欣慰。

学,然后知不足。今天的感触颇深,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觉得自己对学生的付出亏欠了太多,去年一年,有些成果,也有些遗憾,自己认真的付出了,却也对得起自己的心,还是收获颇丰的。幸运是我又迎来了一批新学生,他们仍站在起点上,等着我去领航,所以总结上一年的点点滴滴,从中反思和感悟,摆出更好的心态,下定更深的决心,抱着更高的期望,做出最大的努力,付出更多的感情,对这一届的孩子们争取做到自己的最好!

浅析如何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11

关键词 行为习惯 家庭 学校 社会

【中图分类号】G711

作为一名执教三十年的教师,我认为教学不仅仅是教师的责任更是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不可否认,我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有待提升,但是在教学活动中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的行为习惯。在观察过程中我发现有着较好的行为习惯的学生能够自觉地遵守学校的纪律,能做到按时到校,上课认真听讲,课后与同学友好相处,及时完成家庭作业,更有懂事的孩子还会主动帮助其他同学;但是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则无法完成学校的日常事务,更有甚者会打扰他人,滋事打闹,严重破坏班规班纪。一样的环境,一样的老师,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这是心中的一大疑问。于是,我开始思考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事的相关问题。

一、学生的行为习惯很重要,应引起重视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的固定态度和行为。良好学习习惯是促进学生取得较好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一个人成功与否,主要不是因为他的智力,而是取决于他是否具有良好的习惯。要想在学习上取得成功,那就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这一育人哲理道出了培养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促进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是健全人格形成的基础。习惯有好坏之分,好习惯终身受其益,坏习惯终身受其累”。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形成好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影响学生行为习惯的各方面因素

我们人类存在于这个社会并不是单一的个体,我们必然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影响,学生更是如此,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不是孩子可以自行决定的,他们的思想还不够成熟,意识还不够强健,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家庭、学校、社会各个方面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现在的学生,他们出生在在二十一世纪初期,家庭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社会处于大变革的转型时期。他们的父母外出打工经商,这些家庭的孩子多数是留给公婆照管,更有甚者寄人篱下,其孩子的教育结果可想而知!还有一些家庭是父母一方在家务农和照看老人、小孩,但农村家庭农活多,也难免有照顾不周之处;更何况现在农村独生子女多,家长一般都比较溺爱甚至是娇惯、迁就孩子,这实际上是一种无形的伤害。以上两种所谓的单亲家庭,是根本不可能教养好下一代的。远在他乡的父母渐渐地跟孩子接触的时间短了,对孩子的关心爱护少了,和孩子的感情淡薄了,这样,对教育孩子就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父母“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因此,孩子一旦接受不良倾向的影响,就不知不觉的误入社会歧途,实际上是父母过早的将孩子推向了社会。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是一个大熔炉,也是一个大染缸,在中国,目前社会管理制度不健全、公民法制意识淡薄、打击违法犯罪力度不强的情况下,姑且不说城市孩子,单说山区农村的一些孩子,近年来受社会阴暗面、负面因素的影响也日趋明显而强烈,大有扩展之趋势,尤其是对留守学生的影响就更深入了。

而作为“众望所归”的学校,由于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学生的基础和社会背景不一,即使竭尽所能也不可能将每一个孩子都教育成才。

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不是某一方面单独的责任,需要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各个方面的相互协调,共同作用。

三、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小学生整体上道德意志不够坚强,自制能力较差,实践中道德行为表现易出现偏差,知行难以统一,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已经形成的道德行为容易反复。进行行为监督,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方式及习惯,在规范教育过程是不可少的。

首先,可以发动学生自我监督,互相监督。可以通过具体的校规校纪,班规班纪来明确规范学生的行为。如成立日常行为规范督导队,协助值日生在校内维持学习及活动秩序,监督环境卫生。学校成立督察队在小店、食堂和操场三个人流量比较多的公共场地监督学生的卫生习惯,违纪学生的名字和班级将记录在册,并将这个计入到文明班级竞赛计分中,充分发挥学生监督的积极性,其角色由被监督者变为监督者、管理者,主人翁意识加强,学生在监督他人的同时,实现了自我监督。

其次,要增进与家长的交流,共同促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父母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的教育的效果。人在成长过程中,必然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影响,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种基本形式,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都是这三种教育形式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这三种教育形式就像一座综合加工厂,缺少哪一道工序都不可能成为完美的人。这三种教育中,家庭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的教育如果得不到家庭的配合,就很难实现它的教育目标。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又是终身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又是孩子的终身的老师。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家长都能自觉地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与学校取得密切的配合,从而在家庭中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因此,我们应当增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让学生的行为在家庭和社会中能得到有效监督和训练,并及时反馈给学校,实现家校合作,共同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最后,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我们也要特别注意做好部分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工作,小学生的不良行为就其成因,不外乎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教育环境,家庭朋友或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等原因。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须对症下药,如我们采取“以导为主,导罚结合”的方式进行。引导学生认识到不良行为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形成犯错要改正的习惯。总之,孩子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不间断的过程,尤其在养成初期需要大力监督和指正。

结语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措施 篇12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一、转变思想, 培养学生责任意识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首先要让学生从思想上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改变他们的观念。通常而言, 面对问题, 惩罚和强制很难起到一个本质的意义, 要唤醒学生的自觉性, 就要让学生从心底有一种责任意识。如在班级卫生问题方面, 我发现, 通常都是刚刚打扫干净的教室, 过不了多久, 又会有很多废纸出现, 平时也都告诉学生要爱护教室卫生, 看到废纸要主动捡起来扔到垃圾桶, 然而现实是很少有学生能主动地按着老师的要求去做。于是我实行另一种方式, 给每个学生分配一小块卫生区, 自己管理自己区域的卫生, 每个学生都是教室卫生监督员, 在监督自己的同时, 也监督别人, 然后每个月评选出最干净的教室卫生小卫士, 并予以奖励。从那以后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 教室里再也没有出现过乱扔垃圾的现象, 大家都坚决维护教室的干净整洁。我认为这种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唤起了他们内心深处的责任意识, 自己负责的事情, 就要以身作则, 并且做到最好。

二、讲求科学, 循序渐进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就要讲究科学, 注重个体差异, 循序渐进。给不同年级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习惯计划和目标, 根据培养计划一步一步地实施, 一个习惯一个习惯地形成。如,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 就要重点要求其书写习惯规范, 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书写作业, 注重质量而不要其数量, 然后定期展览一部分书写规范学生的成果, 并让学生分享其心得, 让学生在一起交流中共同进步, 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升级与年龄的增长, 对学生的要求也就不同了, 针对高年级的学生, 要要求其做作业认真仔细, 形成做事严谨的良好习惯。总之, 不同的年龄段要培养不同的行为习惯, 讲究科学, 让良好的习惯在循序渐进中形成。

三、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尤其是小学生, 模仿能力很强, 所以要很注重班风的建设,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如, 每个班里都有几个调皮的学生, 上课不老实, 爱搞小动作, 爱说话, 很影响周围同学的学习。所以在排位置时, 要让先进带动后进, 真正发挥榜样的力量, 采取四周包围的方式, 让调皮的学生感到“孤立无援”, 自然而然地就往好的方向发展, 采用相互带动的方式, 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班风和学习环境, 让大家在相互带动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重视家庭和学校的结合

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这就说明家庭教育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也是至关重要的。“怎样的家庭走出怎样的孩子。”之前, 我班有一个男生, 上课总是无精打采, 写字也是马马虎虎, 学习成绩很差, 了解其家庭情况之后我发现他的父母离异, 平时很少有人管他。我便找到他的母亲, 说明情况, 并提出出于对孩子的考虑, 能否改善一下对待孩子的现状, 其母亲也觉得为了孩子的将来应该改变对孩子的态度, 从那以后这个小男生的学习情况也有了很大的改观。除此之外, 学校还需要定期召开家长会, 及时与家长沟通, 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 逐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 共同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总之, 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需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 从每一件小事开始行动, 不以善小而不为, 不以恶小而为之。否则会千里之堤, 溃于蚁穴。时刻谨记好习惯的养成要贵在坚持。

参考文献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措施 篇13

葫芦岛市建昌县娘娘庙中心小学

白 淑 娟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1、素质教育是面向未来,挑战未来的教育。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学校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基于这一目标,作为小学教育这一育人的基础工程,首要的任务是提高小学生的基本素质,也就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只有具备良好学习习惯的人,才有发展的潜力,发展的前景。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对一个人的良好习惯有过绝妙的比喻――“良好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入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人才成长,终生发展的基础。

“习惯若自然。”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终身受益,而且裨益于社会;反之,不良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要改变它,则十分困难,也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由此可见,良好习惯的养成在人一生中的重要意义。

2、养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基础性层面,作为克服教育弊端,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重要内容,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使人具备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素质、基本技能的教育思想正在被人们广泛接受。近年来国内众多的实验群体分别从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诸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验研究。养成教育的研究是对深化我国的养成教育进行了更为积极的、有益的探索,对于提高养成教育的科学水平,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

3、目前,在我校的研究中发现小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望子成龙,追求分数,娇生惯养成了对独生子女教育的主旋律,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被家长淡化甚至放弃。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关系不和谐,尤其对基础薄弱、习惯较差的学生还不善于运用教育心理学的规律来进行养成教育,因而存在着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强行灌输、拔苗助长、过度训斥、情感冷漠、甚至排斥的现象。

4、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指出:„„小学阶段是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期,但从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入手,这的确是发展小学生品德的最有效的途径。少年儿童时期养成的不良品质和习惯日后很难矫正,有的甚至可能伴随人的一生,而养成的良好的品质和习惯则终生受益。因此,在小学阶段对少年儿童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既是我们学校的需要,也是弘扬传统美德的需要。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1、我国的养成教育发展及研究情况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教育是什么?简单的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诸如虚心上进、勤于操作、专心阅读、认真书写、积极探究等习惯。”

学习习惯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是明显的,它是提高学习质量的诸多重要条件之一,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指标。学会学习是指个体在以往活动中学到的态度、习惯、方法、技能技巧等综合经验,运用到新的学习情境时,使学习变为容易。学生学会了学习,必然使学习成绩得以提高。

2、国外养成教育情况。

从宏观上考察,国际教育组织和当今世界各国及地区都十分重视学校德育,无不表现出对德育改革的紧迫感,并且开展了颇具声势的讨论。在40届国际教育大会上,许多国家及地区的社会人士都强调要对学生加强道德、伦理、纪律、和价值观教育。一些在世界是有重大影响的国家在教育改革中都把德育改革提到相当的高度,如日本对学生道德品行的培养高度重视,具有悠久的历史。日本十分重视养成教育,注重德育的价值,注重德育的投资,因为他们认为德育投资会给社会管理、生产管理带来不可估量的巨大经济效益。日本政府建议把道德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判断能力、思考能力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上,而这些内容正是现代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理论依据

1、叶圣陶的习惯说。叶圣陶先生说,我想教育这个词,往精深方面尽,一些专家可以写成巨大的著作,可就粗浅方面说“养成好习惯”一句话也就说明了它的含义。他还说,德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叶圣陶先生教育论著中关于习惯养成地位和作用论述,是实验坚实的理论基础。

2、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原理。习惯是长时间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倾向和行为方式。良好的习惯可以有利于促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它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情感和态度等人格水平、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智力水平、健康水平、生活能力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催化剂。而不良习惯则阻碍,危害着学生的全面发展。习惯养成教育既需要正面引导,也需要一定的强制性。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原理对习惯养成教育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指导意义。

⒊《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的启示。《决定》明确要求 :小学从习惯养成入手,重点进行社会公德教育,进行爱祖国、爱人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集体以及社会、生活常识教育。《决定》给予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必须在习惯养成教育中注如时代的活水。

习惯既不是智力因素,也不是非智力因素,而是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其中包括心理因素)的定型化和自动化。在土家族聚居区农村小学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结合学生、教师、学校和社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将研究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心理素质来作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研究内容,并以此为契机来抓好习惯养成教育,促进学生良好的习惯、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从而快速、高效和全方位、多层次地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提高学校办学水准,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将是事半功倍的。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现代养成教育的理论依据。

21世纪的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学会认知,既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学会生存,这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这四个学会是作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无疑给基础教育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为基础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而作为人生学习基础时期的小学,就要围绕教育的四大支柱开展教育工作,现代养成教育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活动,因此它适应新世纪教育发展的要求。

5、二十一世纪是创新的世纪,自主创新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素质不再是天才的标志,而是一种生存、竞争的基本素质。为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培养跨世纪人才,必须视创新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盛的动力。当代素质教育实践已引起了对教育功能的认识的转变。素质教育首先把人作为具有主体性、创造性的人来培养。全教会的召开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指明了方向。教育的职责不只是掌握知识、开发智力,而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培养良好习惯是素质教育的归宿,素质只有化为习惯,才能成为终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四、概念界定

(一)理论界对养成教育的理解。

定义一:什么是养成教育?一般是指儿童少年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教育。从广义上说,养成教育是指人的基本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包括思维方式、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健康体魄和生存能力的培养和教育。狭义的养成教育单指人的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特别是指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定义二: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既包括行为习惯培养也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

定义三:“养成教育”是一种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教育,或使人(少年儿童)具备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素质、基本技能的教育。

(二)、我们的理解。

养成教育是什么?养成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训练活动使受教育者的日常行为习惯规范化的教育过程。

什么是习惯?指常常接触某种新情况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自动化了的、持久的行为方式。它是一种学习动力定型。所谓“学习习惯”是指

学生的主体在较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与一般意义的习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般来说习惯是由于反复地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它有道德行为习惯、语言习惯、处世习惯和学习习惯等。从这一角度来看,学习习惯是习惯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在形成方面它们是有很大区别的。一般说来,习惯可以在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中形成,也可以在无意识状态中形成。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在有意识的训练中来形成,不允许也不可能在无意识中自发地形成,这是学习习惯与一般习惯的根本区别。因为,相对于其它习惯而言,不良学习习惯形成以后,要改变它将是十分困难的,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其次,强调学习习惯必须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培养,是从人的生命是极其有限这一现实出发的。再次,强调学习习惯必须通过教育来形成,是为了消除一般的习惯对学习的干扰。所以,尽管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有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好,然而学生本人并未意识到自己是否形成、以及是怎样形成学习习惯的,但这并不能证明学习习惯可以自发形成,只能说在教师、父母的影响下,学生已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发挥了作用,只是由于学生认识能力发展水平较低,自己并未意识到而已。也说明我们对这个问题重视不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及今后的五、研究内容与目标

以小学现代养成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为途径;以培养新世纪建康人才为目标;以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为目的,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乃至学生本人长期的训练与体验,使学生在思想素质、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生存能力等方面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品德行为定势,进而为学生的终生发展

六、研究方法

观察法、问卷调查法、l、讲道理:学校讲,班主任讲,让生明白从小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明白养成好习惯是自己成人成才的需要。

2、反复训练:习惯的培养是不能单靠说教的,要靠严格的训练:训练过程中重要的四个字:严格、反复,要翻来覆去,没完没了地进行训练。好的习惯不是一个月两个月,甚至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够形成的,如读写姿势正确一项,就必须每次写字都要提醒学生坐正立直,坚持很长一段时期,反复训练,慢慢地孩子就养成了好习惯。不能企图只提醒两三次学生们就能做好。

3、自我约束:利用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记录簿,记录在养成某个好习惯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自己的想法及克服困难的心情和养成好习惯的措施。

4、教育活动:是载体,是动力。学校和班级要有计划有组织的在不同时间段多渠道、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

5、成立“养成良好习惯”小队,在学校、社区、家庭中争做小宣传员,宣传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同时监督同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6、抓好“三个常规”(一日常规、纪律常规、卫生常规)一天一检查,“四个规范”(语言、行为、仪表、环境)一起抓,“三股力量”(班主任、思品老师、各任科教师)共同目标,“三条渠道”(学校、家庭、社会)相沟通。

七、良好习惯养成应注意的问题 :

1、高度重视,常抓不懈。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不是靠某个人就能办好的,它需要学校上上下下共同努力,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齐抓共管。它也不是在一朝一夕中就能完成的,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因此各学校要高度重视习惯养成教育工作,把习惯养成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建立长效评比机制,促进工作长期开展。要建立周例会通报制度,将习惯养成作为重要内容每周一次情况通报,并通过各种比赛活动,进一步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

2、目标要一致。习惯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注意横向和纵向之间的联系,各方面要求要协调一致,班级的要求与学校的要求要一致;任课教师的要求与班主任的要求要一致;低年级与高年级的要求要一致;家庭的要求与学校的要求要一致。否则的话,学生就会无所适从。

3、行为引导,反复训练。任何一种良好习惯的形成与巩固都要经过一个相当复杂的发展过程,小学生自制力和持久性差,因此,教师在向学生讲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同时,还应狠抓行

为的训练过程,可以根据训练内容进行专项训练,做到整改一条,巩固一条;再训练一条,再巩固更多。通过反复抓,抓反复,真正实现学生错误认识向正确认识的转化,再由正确认识向正确行为、良好习惯的转化。

4、师生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儿童的行为是从模仿开始的,教师和家长要以身作则,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时时处处为学生做表率。作为教师都要反省自己,看自己有哪些好习惯值得保持?看自己有哪些坏习惯需要矫正?

5、注重体验,激励带动。养成教育贵在主动发展。各校要通过引导学生开展“争当合格小公民”、“诚信回归,学做真人”、“告别零食,告别游戏机”、“小手牵大手,共创清洁园”等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道德、选择行为、进行自我批评与合作竞争,从而自觉遵守规范。与此同时,组织开展“学、比、评、查、奖”活动,树立典型,激励全体学生赶超先进。

6、家校配合,形成合力。“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 要各校要采用召开家长会,建立家校联系手册,百名教师访千家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指导和督促家长从自身做起,配合学校共同抓好对孩子的教育,形成家校合力、齐抓共管的局面。

八、研究步骤

1、课题申报,立项,设计研究方案。

2、调查研究阶段。分析研究、了解现状,收集各项习惯数据,制定实验方案。

3、组织实施阶段。构建形成某种习惯养成策略。

4、总结阶段。实验结果推广实施。

九、研究成果

形成习惯培养框架,单项经验总结、报告等。

上一篇:何为人生的感悟下一篇:小学学会宽容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