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中国作用

2024-06-17

经济危机中国作用(精选8篇)

经济危机中国作用 篇1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特别是中国打破重重阻挠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已被世人瞩目。由于世界生产链的重新分工和转移,中国成为世界上的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号称“世界制造工厂”,这恐怕不是徒有虚名,不像过去的年代带有宣传甚至吹嘘的意思。我们有很多实际的产品制造商,在世界上确实有重要的地位。大概2/3的电视机、微波炉都是中国生产的,2/5的计算机是中国生产的,现在中国制造的产品在世界上占第一位的可以数出很多。当初中国加入WTO的时候,从上到下都担心农业问题,担心这么多农民,技术水平落后,缺乏竞争力。但是从加入WTO两年来看,中国农业的竞争力也超过很多人的预想,尤其在劳动密集型方面的产品,像水产、水果等。今年农民收入创收,政策是一个因素,世界市场的是第二个因素。亚洲、新加坡这一带,原来都是美国的市场,如今却是中国的市场,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势头非常好。中国经济的发展进而带动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它们向中国出口资源、农产品和和制造业半成品,中国也向世界提供物美价廉的工业品。

技术进步和贸易自由化政策也在推动世界货物与服务市场的进一步一体化。多哈谈判将使发展中国家进一步融入世界贸易体制,在深度和广度上推动世界贸易向前发展,使在全球范围内有效配置资源成为可能。发达国家将逐步在农业、纺织业等领域实现自由化,发展中国家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增加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所有国家都将从这一过程中受益,而中国,将主导世界的纺织业。同样,随着经济活动特别是服务业在国际间重新布局的趋势将进一步强化,服务业的转移将显著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将日益成为服务业的出口中心,对劳动力的需求特别是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也将逐步上升。现今全球的劳动技能水平普遍都在上升之中,这导致生产率水平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高技能劳动力尽管基数较低但增长更为迅猛,中国每年都有近200万的大学毕业生,可以预见,中国的人力资本积累和市场竞争力将有显著的提高,这将有力地推动生产率的增长。

中国28年来的改革开放成就世界瞩目,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而且也使中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经济,资料显示,中国自1979年开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9.4%的增长速度。2004年,GDp达16494亿美元,比1987年增长了11.3倍;进出口总值达11548亿美元,增长了56倍。截至2006年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9411亿美元,而1987年底仅为8亿美元。世人公认,中国在这改革开放的28年经济稳定、健康、高速发展,国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有了调整,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世界第六位,预计到2015年将上升到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的提升,成为世界经济向前发展的一种推动力。

在努力发展国内外经济的同时,中国以开放的姿态和负责任的态度,积极参与国际财经交往和合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参与国际宏观经济对话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中,日益成为世界关注焦点,在世界经济舞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重要的执政部门,中国财政部越来越多的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国际财经交往和相关规则的制订,一是积极开展主要经济大国的财经对话,目前,中国与美国、英国、欧盟、日本、俄罗斯、印度、巴西和印尼八个国家,建立了双边财经对话合作机制。这些对话与合作机制,不仅增进了相互间的重大经济政策上的理解。而且还成为双边关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回顾过去的28年,人们可以回忆起世人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情况的估计。在中国开始采取时常经济体制的时候,不少西方人估计,只要采用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将无法回避地迈上资本主义的道路。虽然现在也有人说中国是“特殊的资本主义”,实际上,中国28年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得到了加强,因为它把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制度和时常经济体制,恰当地结合了起来,使得生产力得到空前的解放和发展,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使得共产党获得更大的信任和凝聚力。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市场经济体制既带来正面影响,也带来负面影响。但是,成绩是主要的方面,负面的影响,需要逐步地解决和抑制。但是,这是在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失败以后的一个巨大的实验和摸索,中国共产党人的勇气和智慧,得到人民的拥护。在中国,没有一种政治力量可以代替中国共产党,没有一个党派能够获得如此多人民的拥护。世人承认,中国的巨大进步,是在这个党的领导下获得的。

在我国经济发展起来以后,又有人鼓吹“中国威胁论”,一些邻国也曾有种种顾虑。但是,直到现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从它们与中国的经济交往中认识到,带给它们的不是“中国威胁论”,而是“中国机遇论”,甚至是“中国影响论”。在2000—2003年的4年里,拉美的主要国家对中国的出口增加了5~9倍。许多发达国家的经济也从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得到了巨大的利益。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外资涌入中国的原因。中国的和平发展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新的活力,而不是灾难。

在铁一般的事实面前,一些人鼓吹的“中国崩溃论”也不攻自破。有人估计中国解决不了“三农”问题、失业问题和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而中国这个大厦会在高度发展后,顷刻倒覆,崩塌。

中国在经过28年的改革开放以后,的确是成绩很大,但是问题也很严重。问题是,中国政府有没有能力去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矛盾?中国政府在天灾人祸、国际压力、严重腐败等等困难面前,并没有趴下,也没有畏缩,却是继续前进,不断解决矛盾和困难。最重要的是,它正确对待和积极利用全球化,正视和化解矛盾,采取“睦邻”“安邻”和“富邻”的政策,与众多发展中国家共同前进。中国的朋友越来越多,越来越友好,这也是有目共睹的。

原来,还有一种估计,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是“有限的”,最多不过20年,可以称为“有限发展论”。但是,现在已经有了28年的高速发展,人们估计还会有20年的相当速度的发展,那么就是说,可以有半个世纪的高速发展。因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它具有众多劳动力,有相对丰富的资源,有广阔的时常潜力,而且,中国人民勤劳、聪明能干又能吃苦。只要采取正确的政策,只要正确利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加强法制和民族建设,就一定会把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向前推进。

也有人估计,由于台海局势的动荡,可能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受到阻碍和中断。当然我们应该做好应付最坏情况的准备,但是从目前情况看来,我们坚持用“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方针,依靠全体中华民族包括台湾人民的共同努力,可以阻止和粉碎“台独”的阴谋,使我国的经济发展继续向前推进。

有人认为,“中国人一个人是条龙,两个人则是条虫”,从而否定我们人民的集体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从我国“两弹一星”上天和“神州六号”的腾飞,可以看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可以把13亿中国人民的巨大潜力组织,发挥出来,向着社会主义的理想前进!不能低估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能力,我们只要谦虚谨慎、兢兢业业,继续韬光养晦,中国还会继续发展、进步起来。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5,它的社会主义事业的稳步前进,当然会对人类的进步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的发展战略和丰富的资源、充足的劳动力、庞大的市场。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是世界主要大国确定其全球战略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力量。中国国内政治稳定,经济增长迅速,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在现代化进程中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国际声望不断提高。作为“后发型”国家,中国可以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采取优化的赶超战略,少走弯路、错路。

作为一个在世界政治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与发达国家存在着战略上的关系,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都加大了中国在南北关系中的回旋余地,使中国能够在南北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发挥积极功能。中国积极支持发展中国家的争议斗争和为振兴民族经济所作的努力,积极推动南南合作的发展,广泛开展区域合作,继续重视和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努力探索与第三世界国家合作的新途径。正因为如此,中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广泛而友好的合作关系,中国关于国际事务的一系列主张对发展中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稳定深入,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不断提高,中国的市场深度与广度不断拓展,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当前还存在着一些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一是美国的长期巨额经常帐户赤字,进一步加剧国际全球性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情况。二是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加大了全球通货膨胀预期。第三,世界贸易谈判缓慢,特别是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近几年来,各种形式贸易保护主义,而且国际贸易争端不断增加,贸易问题政治化倾向日益明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世界贸易和世界经济的有序发展。上述这些主要的不稳定因素存在,或多或少都会对世界和全世界和中国的经济稳定与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我们既要看到中国经济非常美好的发展前景,更要看到面临的诸多约束条件,必须充分估计到中国在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之前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阻力,并做好理性应对不断出现的非理性批评乃至基于既有经济秩序而生的各种压力和干扰的准备。要学会用政治的眼光看待经济问题。

经济危机中国作用 篇2

一、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在政府的大力调整下,2015年以来我国的房地产业在温和回转。两会过后,各项政策紧急出台,“1+N”国企改革文件更是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因此多数城市房价都处在上升期。房地市场在需求和盈利方面都面临着新的转折点,预计在2016年我国房地产市场将会进一步有所改善,但是出现较大程度提升的可能性非常极低。当然由于一线城市自身经济发展较好,交通、文化,以及科技发展质量等都较二线、三线城市更有优势,所以房地产业在一线城市的回暖现象更为明显。

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未来五年内我国购房人口将达到最高点,之后开始呈现下降趋势。随之而来的就是住宅空置问题。另外随着我国购房主力军将会成为中低收入人群,住房市场扩大也会有所减缓;再加上未来家庭财富中住宅不动产比重过高,导致资金流动较弱,也会降低房地产业新房消费。同时伴随房地产行业价格调控较频繁,以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住宅产业投资已经接近饱和,投资者转向了旅游地产和商业地产等领域,未来几年将会是我国旅游地产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二、房地产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房地产经济与国民经济关系解析

房地产经济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两者相互制约有又相互促进。房地产经济发展得好,投资量合适,运营效率高,那么国民经济发展就会很健康,只有合适的投资才会给经济进步带来乘数效应;相反,如果房地产投资总量不足或者过量,那么就会对国民经济带来不利的影响。房地产投资量不足的时候,由房地产牵动的其他产业都会受到发展限制,进而导致经济发展受到阻碍。当然,如果房地产业投资量过于多,对于土地资源等的需求也会急剧上升,导致地价急速攀升,而作为基础性质的产业,这种急剧的变化必然会引来“泡沫经济”,处理不当便会引发严重的国民经济衰退。日本房地产曾经因为“泡沫经济”的破裂,引发了连续13年的房地产价格下跌,国民经济也一度陷于通货紧缩的窘境。国民经济对房地产的发展也有带动,或者制约作用;如果国民经济发展的又好又快,那么投资房地产的商家就会增多;如果国民经济出现了经济停滞,通货膨胀等问题,投资者就会迅速减少,进而限制房地产业发展。

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便是房地产业,房地产业的发展是离不开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大环境的,而发展较好的房地产业也会促进国民经济飞速增长,同时也会使得我国的经济结构得到优化。

2.房地产业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房地产业的投资规模直接影响到钢铁、水泥,以及煤电油运等行业,而这一系列的变化最终都会体现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上。就像我们进行市场交易的产品,房地产业的价格也具有极度不稳定性,而其自身的这一特性对经济带来的影响也是我们及其关心的。从房地产开发投资和房地产消费两方面来看,倘若我们的投资和销售都是恰当的,那么对经济的影响也是有利的;但是如若我们的投资和销售是过量或者不足的,那么经济发展就会受到制约。在现实当中,我们也发现了许多投资量过快过多,房价快速上涨现象,在较短时间内推动了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可是如今,住房消费和投资都在急剧下降,过去一年国家的经济出现下滑态势,政府部门不得不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使经济发展能够平稳过度。

3.房地产业对相关产业经济的影响

房地产业作为基础产业又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它与各行业之间更是存在着巨大的关联度。同时房地产业自身的投资周期长的特征使得它对其他产业带来的影响也是长远的。另外,作为主导产业的房地产业不仅仅具有纵向推动经济的作用,还具有横向关联的作用,可以直接带动钢铁、玻璃、水泥等各行业的发展。

三、总结

目前我国经济虽在逐步回升,但是仍有许多内部问题需要解决,较严重的问题就是产业与产业之间、产业内部自身结构不够合理等。因此可以组建一条新兴的产业链,以房地产业作为中心,然后协调与之相关的其他行业共同健康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当然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解决房地产信贷问题,调整房价和收入之间的比例等,对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能保障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摘要:房地产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它的发展进程牵动着我国各行业的经济发展。当前房地产行业处于长周期的调整期,行业改革需求加大,相关政策密集出台,以改善当前欠佳的经济市场。本文主要分析房地产经济对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从房地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入手,了解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合理的建议,从而使房地产业更好地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经济增长,推动

参考文献

[1]2015-2020年中国房地产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2]刘建文.房地产经济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经济危机中国作用 篇3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国民经济;增长

房地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是国民经济增长点,国家正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和支持房地产业能够健康的发展。虽然目前我国的房地产业进入到新一轮的调整期,但不可否认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房地产业依然是国内消费的热点,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会有促进作用。

一、房地产经济的发展现状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非常深刻,关系着国民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房地产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过大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房地产税收在我国财政收人中的比重,也随着我国税制调整而逐步增大;房地产业所吸收的就业人口和房地产业所带动相关产业的就业人口也处在一种不断扩大的过程中;产业溢出的社会效益十分明显,正改变着我国国民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房地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对国民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因此,房地产行业能否健康发展,关系着国民经济能否健康持续发展。

房地产业对相关产业起到带动作用,带动了商业、林业、建材、机电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有数据显示,建材在建筑工程中占有的比重有40%以上,特别是由于装饰装修的持续高速发展,使得建材行业较长时期内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另外房地产业对服务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比如物业、养护、绿化、保安、保洁等。可以说,房地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对国民经济的总体贡献是不可低估的。

二、房地产经济过热对国民经济发展带来的危害

健康的房地产市场应该是基于真实的供求,以消费需求为主的市场,预期也相对平稳。但由于我国房地产投机盛行,住房脱离了其本质的居住属性,转而成为投资品,投机炒作直接推高了房价,价值规律被破坏,房地产市场脱离了基本的供求关系,成为了非理性、不正常的无效市场,严重危害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因为炒作导致房地产价格过高,过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到房地产领域,一方面压缩了居民对其它行业的消费需求,另一面也导致很多企业放弃主业经济,而去参与房地产的投资和投机,这样也就危害了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

当前我国房地产发展偏离经济发展的轨道,造成了房地产市场本身失灵,因此需要政府调控干预,促使住房回归居住属性和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房地产投机过热形成严重的房地产泡沫,造成了社会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对宏观经济长期稳定发展以及社会稳定都具有重大危害。基于此,政府应当关注房地产经济存在的风险,采取积极稳妥的措施,使房地产经济进行理性回归,以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三、房地产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措施

房地产业与其它行业的关联度比较高,通过房地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国展经济的增长会有促进作用,但是要保证房地产经济良性发展,以避免产生金融风险。

(一)房地产为的投资要保持合理规模

为了避免房地产投资过热,政府应该加强房地产政策的调整,让房地产投资规模合理化。首先,房地产投资的规模要与投资需求相适应,否则会导致国民经济投资比例失衡,延缓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影响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其次,投资数量要与实际需求量一致,房地产经济发展目的就是要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发展水平,超越需求的投资都是资源的浪费。

(二)要加强房地产业的金融体系监管

房地产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带来的巨大的金融风险也日益显现出来,所以管理和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房地产金融是指银行为房地产业提供资金的筹集、融通、清算等金融服务活动中,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银行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从而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再加上房地产业的特殊性,这种风险会逐步扩散到整个金融体系,最终危机整个国民经济的安全与稳定,这就是“房地产泡沫风险”。基于此,政府应该加强对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宏观调控,健全房地产金融市场的监督管理体系和相关法律法规,构建多元化融资体系,最大限度的降低房地产金融风险。

(三)要加强房地产业相关制度的完善

房地产业的制度要不断完善,职能部门不但要准确无误地发出强烈和正确的信号,还要有足够的政策准备。否则,调控难以长期化,不具有可持续性,会带来更多的问题。在房地产调控上若要取得理想效果,就必须完善相关政策。房地产业关联性、综合性很强,导致房地产业的独立性差,依附性高。政府部门有必要对现行的体制和制度进行合理的改革。

四、小结

房地产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房地产经济发展过热,会导致房地产泡沫,容易引发金融风险,破坏社会稳定,不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如果房地产业走向萧条,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难以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玉杰,王庆石.我国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其他产业带动作用研究[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1(01).

[2]闫永涛,冯长春,宋增文.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带动作用新释——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分析[J].建筑经济,2007(06).

[3]沈悦,刘洪玉.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与GDP的互动关系[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9).

经济危机中国作用 篇4

[摘要]:我们长期依赖的投资主导、规模扩张、高消耗的老路径,已难以为继,培育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时不我待。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根本出路在自主创新。这已经被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种种现实矛盾依然在羁绊着自主创新的脚步,本应活力奔涌的创新主体处在被动和无奈的状态.大量科研成果止步于企业和市场之外,巨额科技投入重复着事倍功半的尴尬。从总体上看,创新能力、创新机制已严重滞后于新形势的需求。要让创新的巨大潜能充分释放,积聚成发展转型的强大驱动力,在自主创新的各环节清障拓道已成当务之急。本文从国外(德、日)创新带动经济的重点项目,实现措施以及创新特点和经验,进行探讨,寻找我国自主创新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意义和实现方式。

[关键词]:自主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正在进入转型发力期,急需置换“引擎”。猝然爆发、至今余波未平的国际金融危机,让自主创新的重要性愈加凸显。面对危机,我国传统产品出口大幅下滑,以往简单依赖给国外企业代工赚取利润的企业陷入困境,有的甚至倒闭。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不仅在危机中挺了过来,而且还抓住机遇实现了新跨越。近两年来迅速崛起的一大批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企业,就是最好的例证。

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事实上,进入新世纪以来,自主创新已被作为国家战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指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以科技创新,知识创新等自主创新为动力带动国家经济发展的模式,在世界范围内,我国不是先例。下面以德国、日本的创新带动发展的模式进行探讨,将对我国发展自主创新给予启示。

1、德国的科技自主创新与经济发展

20世纪后半期德国曾经作为欧洲经济的“火车头”引领了欧洲特别是欧盟区域的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德国制造”是德国技术在国际市场上最为成功的一个形象标志。但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德国近年来的经济增长却一再不景气。尽管2004年德国经济有所好转,但外国投资者对德投资仍持续下降,德国产品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也逐渐失去了往日的魅力。面对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压力2006年出台的德国高新科技战略,实施4年来已取得初步成效。在经济危机之后出台的高新科技2020战略更加注重把握后危机时代的发展方向,加强了战略实施的可操作性,明确了5大领域发展规划和重点项目。

1.1德国发展高新科技的领域和重点项目

1.1.1环境保护和能源开发

环境和能源问题已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环保技术和产品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以及巨大的出口潜力。当然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和可生能源则也能更多地解决德国国内的需要。

1.1.2医疗卫生和饮食营养

在医疗领域,发展用于诊断和治疗手段的高新科技。另外,加快由医疗信息管理,进一步研究健康合理的膳食,都成为科技为人类服务的重要一环。

1.1.3物流交通和航空航天

物流行业在德国处于高速增长期。要使德国政府达成“欧洲货物中转和物流中心”的主要目标,研发新的快捷、便利和环境友好型的交通运输技术必不可少。

1.1.4公共安全和防灾减灾

通过研发高新科技,应用现代化的手段和技术,有效地防范恐怖主义。并达到制止和侦破各种犯罪行为,提前预警的可能。保障公民利益。

1.1.5信息通讯和网络领域

2l世纪是信息时代,这一领域的科技发展速度也是最快的,国际竞争也是最激烈的。德国的高新科技战略在电子政务、网络通讯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规划。

在确定以上5个重点领域的同时,还提出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重点技术可以应用于各个重点领域,是推动重点领域发展的根本动力。

1.2发展高新科技的主要措施和实现路径

1.2.1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高新科技德国政府非常明确地提出要帮助中小企业发 展高新科技。

1.2.2 标准化制定和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化战略是德国保持高新科技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之一。

1.2.3 高新科技的采购和市场营销

1.2.4在高新科技2020战略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创新研发和社会公众的对话机制。

2.日本的技术自主创新与经济发展

“技术立国”始终是日本经济发展的主线。尽管这一提法直到80年代才见诸官方文件,但从实际进程来看,至少从50年代开始,日本就已经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来提高自身竞争能力的发展。进入90年代以来,日本在总结以往“技术立国”发展经验与教训以及激烈变动的经济技术及国际环境的基础之上,认为要确保、维持自己的经济技术优势,就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日本政府对技术创新发展的特点是值得我们探讨;日本企业对技术创新实现的经验更值得我们借鉴。

2.1日本战后技术创新的特点

日本战后经过恢复调整,高速增长和稳定发展,其经济与技术在不断变化着的国际国内环境之中,表现出既连续又带有时代特征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其经济发展重要源泉的技术创新,带有自身的鲜明特点,形成了日本独特的技术创新模式。

2.1.1“吸收型”技术创新发展

日本技术创新的主要内容是技术引进及其改良创新。战后日本实行的是技术发展的“ 吸收型战略”,即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成果入手,在产业化应用中模仿和吸收,并在此基础之上改良和创新,进而开发自主的尖端技术,建立本国自主的科学技术体系,以促进经济现代化,赶超先进国家水平。因此,这种“吸收型”技术发展战略是以技术引进与模仿创新为基础的。日本仅用了1955 到1970 年的时间就掌握了世界各国半个世纪开发的几乎全部技术成果,赢得了追赶经济发达国家和世界先进水平的时间,并后来居上。这种“吸收型”技术发展战略形成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引进--改良创新”的迅速吸收国外新技术的良性循环。

2.1.2“产业主导型”的技术创新发展

产业主导是日本技术创新模式的一大特征。在产业主技术创新体系下,日本的研究与开发活动更多地与市场需求直接相关,强调产业程中对市场需求的尽快反应,以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增强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这种研究与开发类型往往被称之为市场驱动型研究与开发,与依赖于内部发现创造的发现驱动型研究与开发活动相比,市场驱动型研究与开发活动则强调有择地引进对市场需求适应性较强的国外先进技术。

2.1.3效率型的技术开发

灵活的产品开发、转入大量生产的速度和以最小的消耗生产出最好的产品的本领是日本技术创新模式的主要特征。日本技术创新模式的这一特征部分可以在日美两国技术创新的侧重点的差异上得到体现。最近对美国1119 家大型制造企业的研究表,大约81%的创新投资都直接投向新产品开发,只有19%的创新资金投向过程创新,因此美国企业偏好于产品创新,相比之下,日本26%的企业将创新资金主要投入制造过程创新,只有17%的企业主要投入新产品开发。这种效率优先的创新特征还体现在日本的技术创新体系几乎没有受到国防技术开发的影响,这主要与日本战败后军事受到管制有关。

2.1.4政府企业协作型的技术开发

日本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政府诱导、扶植与保护企业,官商之间一直保持着紧密的协作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对企业采取协调性干预;二是政府制定新的产业政策,诱导企业的发展方向;三是政府提供技术发展方面的信息服务。

2.2日本企业对技术创新实现的经验

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日本企业的历史源于明治维新的“殖产兴业”,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日本还处于技术相对落后得状态。于是,日本注重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其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2.2.1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日本自20 世纪40 年代末开始通过购买专利,大规模、有选择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作为技术创新的中心环节。在日本看来,购买专利是后发国家跨越技术发展的捷径。据不完全统计20 世纪60 年代日本企业用570 亿美元从西方引进了2.5 万件专利,使日本在短时间内就几乎全部掌握了欧美各国历时半个世纪所开发的先进技术。

日本企业是技术引进的主体,其成功的经验有三点值得我们学习:一是有重点的引进。日本企业引进技术的重点是生产性技术,不引进消费性的技术;重点是顺应国家产业振兴与发展规划的实用技术,不引进基础性技术;二是有选择的引进。尽可能多的购买专利技术,少购买机器设备;尽可能多地购买关键主机和部件,尽可能少地引进成套设备;三是有步骤的引进,明治维新时期主要是轻纺工业技术,二战时主要是重化工业,二战以后主要是电子工业技术、信息工业技术,有效地避免了盲目引进、重复引进。

2.2.2加强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

日本企业始终贯穿 “以我为主”的技术引进思想,特别是在二战以后确立了“—号机引进、二号机国产、三号机出口”的技术创新方针,注重对技术进行了学习、研究和二次开发,以培养其自主知识产权生产和创新能力。1961 年日本马自达公司从联邦德国购进转子发动机专利,并宣布将沿着专利人汪克尔的理论继续开发这种没有气门和连杆的发动机。1967 年第一款装配10A 转子发动机的汽车上市,其产量和质量均超过德国。日本加大对国外技术的学、用、改、创,既节省了投资,又少走了弯路,赢得了时间、速度和经济效益,降低了技术研究开发的成本,使日本经济在20 世纪80 年代便跻身世界强国的行列。

日本企业加强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也有三点经验供我们借鉴。一是日本企业奉行吸收性技术引进创新原则,反对简单的“拿来主义”,坚持“以我为主”,把技术的学、用、改、创有机结合起来,变外来技术为自有技术。二是日本奉行模仿制胜的道路,大兴模仿性应用创新之风。三是日本大力整合创新能力,形成了产(企业)学(大专院校)官(政府)一体化的技术合作创新机制。

2.2.3创造日本式管理模式

美国学者彼德·德鲁克认为,在日本之前的英、德和美都是通过技术上的领先地位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只有日本是通过经营管理上的领先地位成为经济大国。日本作为20 世纪的“世界工厂”,在吸收国外现金管理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本国的实际,创立自己的管理模式,特别在生产经营管理上有其独到之处,创立了丰田管理模式。美国詹姆斯.沃麦克等人的研究证实:精益生产能使整个系统的劳动生产率翻一番,同时减少生产时间的50%,减少整个系统库存量的90%,新产品开发时间缩短一半。

日本创立以丰田管理模式为核心的日本管理模式,给我国企业的启迪是:一是引进技术的“硬件”和“软件”同等重要。二是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思想、理论、技术和方法,要注意洋为中用、中西结合。三是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制度为王,重在提高制度的执行力。我国自主创新实例探讨

3.1 加强人才培养,重视人才的“纳、育、用”

浙江省新昌县是一个山区小县,但它的部分产业技术水平跻身国际前沿,并培育出了一批在国内甚至全球细分市场上的“隐形冠军”。新昌的经济发展方式可谓独树一帜,被人形容为“新昌现象”。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大学生开始出现就业难,新昌制药厂便来了个“人才抄底”,从全国30个省区市引进了近200名大学生。这批人才如今成了企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令同行羡慕不已。

人才支撑了科技创新,成了新昌企业不竭的动力。到2009年底,40多万人口的新昌拥有专业技术人才42538人,万人拥有量达978名。近三年来,全县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164项,其中国家级新产品13项,并涌现出一批国家级创新

型企业。

3.2 以科研成果带领创新经济

2006年安徽省与中科院联手建成我国首个大规模集中转化科技成果永久性平台——安徽循环经济技术工程院,主要扮演4种角色:

一是充当科研成果和企业需求的“信息员”。每半年,院里的信息搜集团队就整理出相关材料,向科研和企业双方通报。同时,还向重点企业提供相关产业的科技发展趋势报告,前瞻性地预告科研成果;

二是做好科技成果转化的“承包商”。工程院在政策咨询、财务税务咨询、项目申报及管理咨询、项目推介与企业宣传等方面均有专业团队。同时,工程院设立在合肥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的示范区,使得工程院转化科技成果的效率很高,一些项目甚至在几个月内就开始试产;

三是担任科技成果转化的“融资方”。工程院与安徽省科投、安徽省农发行、中兴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建立了长效互动交流机制,共同探索如何为企业提供切实有效的金融服务。四是当好科技成果转化企业的“技术管家”;

据统计,仅2009,工程院累计对外服务300多次,为中小科技型企业服务的比重占到60%左右。该院先后以项目为载体吸引了35个企业人驻,引进社会投资1亿多元,创造工业总产值2亿多元。

3.3 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市场自主创新

深圳特区30年间,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044家,国内专利申请量2009年达42279件,成长出华为、中兴、比亚遥、腾讯等一批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涌现出大量富有成长性的中小科技型企业。其中在软件开发领域有金蝶、金证;在计算机及相关技术领域有朗科:在医药领域有海普瑞、天若;在新材料领域有惠程、长园:还有医疗器械领域的安科、迈瑞等,都在各自领域占据技术和市场的领先优势。

企业成为创新主导力量的背后是市场的“无形之手”在起作用。与传统创新模式不同,深圳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是利用市场的倒逼机制,将需求由市场终端向上游递进。同时政府强力营造创新软硬环境,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配套资源的基础作用,是深圳自主创新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

4.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自主创新道路探索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尤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需求下,我们必须探求新路径,寻找新突破,创造自主创新的新局面。

4.1打破科研立项单纯由院校专家决定的窠臼,增加企业在项目评审中的发言权。在项目征集、立项、评审中都应增加企业人士的比例,最终评价也要将市场所产生的效益作为重要标准。是我国有更多适合市场经济的自主知识产权。

4.2扶持企业挑起国家自主创新的大梁,同时引导中小企业开展高新科技创新。当下最紧迫的就是加强企业研发能力的培养。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实验室和中试基地,有条件的积极发展成为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使得中小企业由粗放型生产转向密集型企业,并更多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4.3发展高新科技与就业民生相结合高新科技的发展不仅拉动经济增长,而且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服务。高新科技的发展还要带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让科技成果惠及所有老百姓,特别要使广大农村地区也能从高新科技的发展中获益。应当与我国处于发展中国家这一实际情况相结合。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走自己的高新科技发展之路。使科技创新服务于人民,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

4.4加快自主创新,归根结底还在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令国人汗颜的“钱学森之问”是对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问。正如钱老所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因此,我们的学校一定要打破“应试教育”的藩篱,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思维,为自主创新储备足够的人才。

4.5 自主创新的道路不代表与世隔绝,更不代表一个封闭的理念。

自主创新并不代表与世隔绝,而是要以开放包容的心胸,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理念,这有助于缩短我国自主创新的进程。为创新人才设置一道心理保护屏障,使创新人才既有用武之地又无后顾之忧,从而鼓励更多的人走上创新探索之路。从某种意义上说,容忍创新失败比激励创新更重要,对营造宽松和谐的创新环境更加有利。总之,以包容的心态吸收外界经验,以发展的观念看待这个过程,以宽容的氛围容纳创新的失败,以平稳的状态避免“大跃进”相似的历史性错误。让自主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转型新动力。

参考文献

[1] 沈锡权,胡作华,《新昌老板抢人才》,[期刊杂志],半月谈,2010(19)

[2] 代群,蔡玉高,《安徽“主流”服务机构:让“沉睡”科技成果醒来》,[期刊杂志],半月谈,2010(19)

[3] 武彩霞,《深圳:“6个90%”的背后》,[期刊杂志],半月谈,2010(19)

[4] 徐清,《后危机时代德国发展高新科技的战略》,[期刊杂志],科技与经济,2011,24(2)

[5] 柴梦遥,《技术创新对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作用》,[期刊杂志],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6(5)

[6]谢少安,谢原,《日本企业战后快速成长对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启示》,[期刊杂志],中国商界,2011(1)

[7] 蔡玉高,《让自主创新成为发展转型的亮丽风景》,[期刊杂志],半月谈,2010

经济危机中国作用 篇5

随着能源短缺和污染严重等因素的加剧,二氧化碳给全球带来的危机,引发了人们忧患意识,纵然世界各国仍就减排问题进行着艰苦的角力,但是低碳这个概念几乎得到了广泛认同。因此的,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选择。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的生活,同时也是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低碳不仅是企业行为,也是一项符合时代潮流的生活方式。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包含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等一系列新内容。它通过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规模使用可再生能源与低碳能源,大范围研发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建设低碳社会,维护生态平衡。发展低碳经济既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国家权益和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革命,又是全球经济不得不从高碳能源转向低碳能源的一个必然选择。对中国而言,发展低碳经济,顺乎世界潮流、合于中国国情,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首先,我国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不高,探明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51%。这种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的粗放利用,客观上要求我们发展低碳经济。

其次,我国的碳排放总量突出。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增长快速,能源消耗巨大,碳排放总量不可避免地逐年增大。我们靠高碳路径生产廉价产品出口,却背上了碳排放总量大的“黑锅”。在一些发达国家将气候变化当作一个政治问题之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意义尤为重大。

再次,作为一个高能耗国家,我们需从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找到我国巨大社会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本源。摒弃只关注诸如建筑节能,煤的高效利用等技术层面的问题,而忽视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理论的负面影响,城乡空间布局,国民生活方式等发面存在的巨大浪费等。

最后,低碳经济的核心是,建立起我国乃至全球的可再生能源系统,最终实现由“高碳”时代向“低碳时代”的跨越,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气候变化成为国际社会国别合作与博弈的焦点。发达国家以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挑战为契机,形成新的执政理念,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以便在未来的产业竞争和新技术革命方面抢占制高点。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不能再以资源、能源高消耗和环境重污染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了。发展低碳经济更多的是转变发展方式,减轻单位GDP的资源和环境代价,通过向自然资源投资来恢复和扩大资源存量,运用生态学原理设计工艺与产业流程来提高资源效率,使发展的成果更好地为人民所共享。

经济危机中国作用 篇6

1体育经济的基本含义

体育经济主要是以体育活动有关的基础设施为基础,将体育活动同经济活动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体育经济的发展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受市场的主导,其主要代表是英国的体育俱乐部;二是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来参与体育经济管理,其主要代表是日本政府对体育产业采取的应对措施。体育产业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如下:①人们参与的体育活动会带动体育设施、运动服装等体育消费,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反过来会对体育产业起到促进作用,使体育产业能够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发展。②人们参与体育活动会提高其综合素质,让人们更好的服务于体育产业,从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经济危机中国作用 篇7

一、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兴起是以舒尔茨对人力资本的研究开始的, 舒尔茨认为, 传统的古典经济学单纯的把自然资源、土地、资金作为投入要素, 已经不能很好的解释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增长, 他提出了过去一直被人们所忽视的人力资本这一重要因素, 进而指出人力资本存量越大, 人均产出越高, 而人力资本的形成是投资的结果。舒尔茨认为, 人力资本增长快于物质资本增长, 国民收入增长快于物质资源增长, 这表明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随着人力资本理论以及经济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人力资本在总资本存量中的比重也逐渐上升。

第一, 人力资本能够提高社会生产率, 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这是由于人力资本具有特殊的生产功能。从生产的角度看, 人力资本这一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投入要素的提高, 一方面可以提高人力资本自身的生产效率, 从而提高投入到生产中的劳动质量或者增加有效劳动投入, 直接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 另一方面可以弥补资本边际生产率递减的效应, 也就是说提高其他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 间接的对经济增长做贡献。

第二, 产业结构转变和优化以人力资本提升为前提。人力资本的提高促进了技术的进步, 而生产技术的进步使得传统产业萎缩, 而新的现代产业不断涌现, 从而使产业结构得到升级和优化。

第三, 人力资本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从而为经济增长创造基本的动力。一国国民自身的素质越高, 创新意识越强, 对现代化、高科技的追求就会越迫切, 那么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越大, 也就越容易取得成功。

第四, 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是由人力资本规模收益率变化的特殊性质决定的, 即人力资本规模收益率不下降, 而具有这一特殊性质的原因在于人力资本的提升可以引致技术进步。这使得人力资本投入增加在经济增长率提高时, 可以增加经济增长率的提高速度;人力资本投入增加在经济增长率下降时, 可以减缓其下降速度;人力资本投入增加可以延长经济增长率提高或保持较高水平的时期。

二、人力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

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具有外部性作用, 人力资本的外部作用的大小以及考虑外部作用时其他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大小, 可以用人力资本外部性模型测算。根据人力资本外部性模型所得的资本、人力资本存量以及人力资本水平的产出弹性和各个阶段的资本、人力资本存量以及人力资本水平的年平均增长率, 计算各个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目前的研究中一般选择国内生产总值或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反映经济总量的指标, 因此, 为不失一般性, 本文选择国内生产总值作为测度中国经济增长的总量指标。

表1人力资本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根据表1中结果显示, 人力资本外部性模型测算的1982-2008年间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19.61%, 其中, 各个阶段人力资本存量的贡献率也有显著提高, 这一结果从实证角度证明了人力资本不仅内生于劳动投入的有效劳动, 而且具有外部性, 1982-2008年间, 人力资本水平这一外部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12%。外部性模型下人力资本的贡献率分为直接贡献率和间接贡献率, 直接贡献率包括人力资本内生于劳动力的有效劳动的贡献率和外部性贡献率, 间接贡献率是指由于人力资本的外部性作用提高了资本的使用效率和劳动力的有效投入, 从而提高了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建民.人力资本与经济持续增长[J].南开经济研究, 1999, (4) 。

创新有对冲中国经济下行的作用 篇8

创新为什么对对冲向下拉动的拉力可能发生作用?中国国民经济下行是高位下行,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发生之前,年度增长率,包括季度折成年率算15%以上,今年定的目标是7%,增长速度差不多去掉了一半。

把我们的增速拉下来的第一种力量,是全球需求的下降。金融危机发生在美国,欧债危机是欧盟,都是世界最发达的经济体,美国、日本、欧洲是中国长期依赖出口的主要市场,过去的高速增长,进出口在里面起很大的作用,最高的年度进出口相当于GDP的60%、70%,欧盟一出问题,进口一晃,出口就晃,去年3月份定的进出口增长7%,到年终是2%。海关总署发表一个报告公布一个消息,有一个解释,说中国的出口优势不像以前那么明显。增长就是让大家收入提高,反过来成本就贵了。

如果收入一提高,成本一提高,我们的出口优势就没了,这场仗怎么打呢?这里面就要研究对冲,人工提高还有没有办法有竞争力,经济学的道理很简单,只要生产,工资就提高很快。我去年访问华为,大学毕业生加薪,为什么加薪,说要招最好的人,跟今天国内大型央企要比,要招收新的人才。

在经济下行的时候为什么要加薪?因为创新可以对冲人工成本,因为做的东西不一样,效率也不一样。华为的核心市场在西欧,在这里,华为产品的价格比很多国际知名品牌都不低。西欧市场强敌如林,但华为有自己研发的优势。华为的基站是2G、3G、4G,一个小小的盒往那里一放,全通了。很多对手的基站是2G只能通2G。

华为15万人工,5万都是外籍人,在哪个国家用哪个国家的人,用这个市场价格的人,工程师有的是贵的,为什么能用呢?这就给我们所有企业一个启示,不要笼统说人工贵了,我们就不行了。人工贵了,如果生产力没有相应的提高,当然就吃紧。但如果你生产力提高是靠研发和科学技术,那么情形将完全不一样。

随着经济的增长,人工成本的上升,人工成本的上升也有好处,购买力就强了,国内市场就厚了,倒过来支持生产。你的生产率进一步比工资上升慢,你在竞争人力的市场中就是劣势;再就是工资一涨,你就没有利润,打不下去。

当然,创新也可以是改变组织形态的,最近去看海尔,公司很大,组织里面都有麻烦,很多一线的想法到不了老板这里来,层层报,层层批,中间会扼杀很多创意。海尔的年轻员工,你有想法,不是层层上去,最后张瑞敏定的,内容形成了一个创业体制,你有想法提出来,有几个人愿意合伙跟你干,公司就给你配一点钱,不需层层批。把海尔变成创业平台,这个是很险的招,科层制的管理公司转成一个创业平台,大家都捏了一把汗。我们看了之后,是冒出了一套东西出来的,年轻人提出的一些东西已经开始生产了,发现全世界很多孕妇躺在床上多难受,看看天花板,做一个球形的投影仪,连上网,在天花板放电影、新闻节目,第一批订单就非常好。

还有很年轻的员工,他们的洗衣机很强,提出了一个创业,说做一种微型洗衣机,我们吃饭掉一滴油,就把它洗掉,这也是创新。今天你不管在哪个领域,哪个方向,你如果没有创新能力,你就没有生存能力。

上一篇:会计单位实习小结下一篇: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