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抒情散文 国庆的散文

2024-08-24

国庆节抒情散文 国庆的散文(共15篇)

国庆节抒情散文 国庆的散文 篇1

明天就是国庆节了,你有什么想说的呢?下面一起来欣赏关于国庆节的散文。

国庆抒怀

今天是您的生日我的祖国,书写一份情怀是我祝福的歌。六十七载漫长的岁月 ,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是老一辈革命家抛头颅,洒热血,冒着敌人的炮火,不惧牺牲,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您,您的名字叫中华人民共和国。

今天是您的生日我的祖国,您曾是穷困潦倒破碎的山河。为了改变您落后的貌,为了收拾破碎的山河,您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改天换地。您领导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迈开坚实的大步,建设了新中国。您从无到有发生了大变化,从弱到强让人民过上了好生活。

今天是您的生日我的祖国,您不惧艰难冲破了重重封锁,翻开新的一页。您焕发英姿春意盎然,您锐意进取生机勃勃。战略转移、科技兴国让长城内外插上腾飞的.翅膀,改革开放,全面发展让大江南北齐奏胜利的凯歌。

今天是您的生日我的祖国,五十六个民族为您祝贺。人民生活幸福,国家安定团结,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更加和谐。我们一定要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创建更加美好的明天。

国庆感言

写的东西写了又删,删了又写,只能说我现在思绪很混乱,东西像乱麻一样纠缠在一起。不知是咋回事,以前的我很期盼回家,期盼和父母呆在一起,然后自从毕业之后我就很少想回家,感觉回家都会显得闷闷不乐,准确的说应该是变得很敏感。前几天,他们在谈论他们的孩子本来可以上省丹中,后来咋样咋样,想想自己出自一个名不经传的高中的时候,随选择了去待在房间,漫不经心的按着遥控器,看着不段闪现的电视画面,丝毫打不起精神,上楼,很安静,玩玩手机,姑带着小侄女上来,早知道她上楼的目的,果不其然,一开口就便问我和他咋样了,听到这个话题就头疼,随便敷衍了下,姑便说老大不小了,谁谁的反面例子……调侃的说下,感觉自己还小,还不想向那方面事情,实在不行的话在家当老姑娘,姑姑拗不过我,便下楼了。

刚才一折腾变得兴致全无,干脆蒙头大睡……接下来,两天也就这样晃晃,村上同龄的几乎都没有在家,找人玩也找不到人……被妈妈拉了一次出去相亲,纵使自己千般不愿,反正自己也没那个意愿,父母说了就去看下,见面之后就开始搬弄水杯,估计以后也不会再见,到我走的时候,那个纸杯已经被我蹂躏的不成样子了,见完面之后,出于礼貌,互留了联系方式,就此告终,估计他也是出于父母的压力吧,第四天便开始踏上征途,妈妈送我去坐车,走在乡间的小路,感觉有种游子的感觉,感觉那个家的地方已经不属于自己了,而今,这个城市是不是属于我居住的地方呢。街道暗了,灯光亮起来了,那一只只亮起的灯中,我知道没有一只是属于我的,在那一刻,我就想坐在椅子上静静的坐着发呆,看着夜景,感觉那一刻自己就像个买火柴的小女孩一样,到底何处才是我的归属……爸说在外面如果赚不到钱的话就回来工作好了,我笑而不答,总觉得在外面可以创出一份天地,可是也快2年了,还是不能衣锦怀乡……妈说以后不要经常回家了,休息的时候去和别人出去一起玩玩,爸爸说到元旦可以带一个回来了,呵呵,我说是不是看着我嫌烦啦,那我以后不回来就是了……我知道爸妈的意思,可是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上都让我觉得压力很大。

国庆节抒情散文 国庆的散文 篇2

情寡词工, 难以感人, 有情之后, 如何抒情, 则有赖于艺术技巧, 掌握一定技巧, 才能将“情”抒发出来, 情感自然会丰富, 舒卷自如, 锦绣有章。如何才能更好地抒“情”呢?

一、情由意生

抒情先要有“情”, 情感来自于对生活的感受和蓄积, “意”则是对生活在观察、体验、感悟的基础上审美认识的提高和内心情感的升华。刘勰论认为:“并思合而自逢, 非研虑之所求也。”所谓“思合而自逢”, 乃是中有至情, 必欲宣发, 这时候自会觉得应当怎样去抒写, 或是一泻无余地写出来, 或是敛抑凝聚地写出来, 也就是情随意生。在至情之中见精魂, 抒情才得佳胜。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一篇写景抒情的佳作, “春和景明, 波澜不惊, 上下天光, 一碧万顷”。“长烟一空, 皓月千里, 浮光耀金, 静影沉璧”写的是景, 却都与作者的心情关联。不到五百字的《岳阳楼记》之所以能传诵千古, 是因为它在抒情的基础上进一步显志:“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心胸和抱负是该文的精魂, 这正是抒情散文应该追求的境界。又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在对开怀畅饮的欢快情景和对自然风光绘声绘色的描写中, 传达出了醉翁之“意”, 即“与民同乐”, 以及希望保持和平安宁的政治环境, 使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从“情”中悟“理”, 以启人感, 以耐人思, 并得到心灵的净化和情操的陶冶。这种被赋予思想深度与力度的情感, 才有可能是散文的生命。

二、情化自然

在优美的抒情散文中, 它所写的“景”是情化了的景。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景物无自生, 惟情所化, 情哀则景哀, 情乐则景乐。”所谓“思与景谐”, “景与意会”, 情感的抒发有赖于作品中所描写的意境, 即情化了的自然。朱光潜说:“情景相生, 而且契合无间, 情恰能称景, 景也恰能传情。”也就是作者内心的情感与客观外物达到一种高度和谐的统一。如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 于良辰美景之中吐露心中的抑郁和“不宁”, 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 使人似乎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心音, 一个月下的荷塘, 在这位散文大师的笔下, 简直无美不备:淡淡的月色, 田田的荷叶, 薄薄的青雾, 蓊蓊郁郁的树及树上的蝉声和水里蛙声等组成了一幅意境优美的工笔画, 使得情中有景, 景中有情, 达到了情与景的完美统一, 显示了散文大师不凡的艺术功力。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三、化虚为实

实, 即有形的“象”, 虚即无形的“象”和“意”, “具之以象”、“动之以情”使人在“象”中见意。抒情散文情感的抒发应建立在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绘的基础上, 离开了对生活及事物的描绘, 诗意则无所附, 言辞则空洞矫情, 因而在散文中细致的描述常常是激发散文的情致所在。明代著名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抒情名篇, 他以书房项脊轩带出家人日常生活琐事, 以此抒写亲情, 笔调纡徐疏淡, 真挚亲切。如:“庭阶寂寂, 小鸟时来啄食, 人至不去。”“三五之夜, 明月半墙, 桂影斑驳, 风移影动, 珊珊可爱。”“庭有枇杷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笔笔紧扣项脊轩, 睹物思亲, 物在人亡, 凸显了夫妻感情之笃, 又映衬出妻死室坏的寂寥黯淡, 读来令人深感悲凄, 余韵悠然不尽。作者在对具体细微的事物的叙写中倾注了深沉的情感, 以实带虚, 虚实相生, 这就是抒情的化虚为实。

四、神思飞扬

陆机在《文赋》中形象地指出:“精鹜八极, 心游万仞。”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思理为妙, 神与物游。”当人们对事物有情有义的时候, 这种情景在外物的触发下必产生丰富的想象, 神思飞扬。这种抒情方式就是把艺术的思维寓于想象中, 传达作者别样的情怀和思想。如高尔基的《海燕》, 在暴风雨中翱翔的海燕充满战斗的“欢乐”和“热情”, 充满对暴风雨的“渴望”和对黑暗势力的“愤怒”与“憎恨”。海燕的勇敢、高傲, 不畏雷电风雨表现了革命人民在革命暴风雨中的勇敢无畏。“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 乌云听出了欢乐”, “这个敏感的精灵, 它深信, 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 遮不住的”。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感情, 抒写了海燕呼唤暴风雨的豪情和执著, 勇敢的献身精神和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念, 给人崇高的美感和巨大的革命鼓动力。黑格尔说:“真正的创作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在这首散文诗中, 作者运用丰富奇妙的艺术表现方法, 使读者和他一起张开想象的翅膀尽情翱翔, 共同感受“海燕”带给人们的鼓舞。

五、蓄势待发

“情意有余, 汹涌而后发”。“蓄极积久, 势不能遏”。蓄势指的是不急于表达情感, 而是通过迂回曲折的描述, 渐次深化, 积贮起足够的力量和动势时, 再使感情倾泻而出。如刘白羽的《日出》, 欲杨先抑, 写了五幅关于日出的画面, 先引用海涅散文和屠格涅夫小说中的两段描写日出的文字, 再论述自己两次在日出胜地想看日出又未能如愿的情景, 一抑再抑, 在读者产生心理悬念之后, 才会从容不迫地把他在飞机上看到的日出奇景推至读者的面前, 因此产生异峰突起的美感。

六、不动声色

抒情并非是“欢乐”或“痛苦”字眼的堆砌, 质朴的叙写有时往往更能打动人心, 只要把引起感情波澜缘由和经过按照当时的情景叙写出来, 就是抒情。这种不动声色的抒情技巧更是不露斧凿之痕迹的高明技巧。如朱自清的《背影》, 作者洞幽烛微, 历历如画地进行了客观的描绘, 它既无生动曲折的事件, 又无华丽炫目的辞藻, 与一般写人的散文不同, 没有从正面刻画父亲的肖像、神情、音容、笑貌, 而是另辟蹊径地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在淡淡的笔触之中表现醇浓的情意, 文淡而情深, 看似朴实、平淡, 却有极强的感情冲击力。情感表达与叙事高度融在一起, 恰到好处, 完全是自然的流露和表现, 真正做到了在平淡之中显神奇, 达到了“韵外之致”、“弦外之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抒情散文中直接和间接抒情的使用 篇3

关键词:抒情散文;写作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167-01

抒情散文是通过对景物或事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文章。抒情,是作者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加以表现抒发的一种作文技法。抒情的目的是倾吐情感,引人共鸣。文章重点在于抒发作者的内心之情。写人、写景、叙事、观物都是为抒情服务的。那如何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来抒发情感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使用“直接抒情”

作者在文中直接表达自己被现实生活所激发起来的感情,叫直接抒情,一般称之为“直抒胸臆”。感情是比较抽象的东西,它存在于人们的内心,别人不容易捉摸,自己也不是那容易表现的。一般而言,直接抒情要同具体的描述结合起来,还可以同想象和联想结合起来。直接抒情的语言,往往蕴含着生活哲理,或是借助一定的修辞方法,或是语言的色彩、间节、节奏、句型上富有特色。

例如朱自清《背影》中,朱自清先生的四次“流泪”,均情动于衷,做到了寓情于理;使人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层层铺垫,泪洒全篇,从正面有力地衬托了父亲的感人之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先看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后,直述家庭的变故:祖母去世,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这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回到徐州,看到“满院狼藉的东西”;回到家中,又看到“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今不胜昔之感油然而生,因而不禁簌簌地流下了眼泪。这是伤感的泪,伤丧亲之凄楚,感人世之多艰。面对此景,“我”热泪潸然是人之常情。如果不这样写.而是表现出一副铁石心肠,那反倒有悖情理。

再看文章的主体部分。写父亲到车站为“我”送行,作者两次写到流泪。第一次是写父亲越过铁道为“我”买桔子而流泪。作为父亲,对已成年的儿子外出就学,尽管事忙,但仍挤出时间亲自送到车站,再三叮嘱,细心关照。为了给儿子买桔子,拖着肥胖的身躯,蹒跚地走到铁道边,在爬月台时,看到“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父亲把全部感情都倾注在儿子身上了。此时此刻,怎能不使儿子感动呢?所以,“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这是激动的泪,是“我”对父亲一片爱子之情无限感激的自然流露。

车站送行第二次写到流泪,是与父子分别时。父亲把送儿子的各个环节都安排好以后,又嘱咐儿子一番,才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再也找不着了。此次分别后,父子何时才能再相见?父亲的差使已经交卸,以后他赋闲的日子怎样度过?“我”思前想后,是“我”为父亲晚年生活境遇的不测而担心流出的泪。流泪自然,亲切感人。

最后一次写“我”流泪,是在文章结尾部分的补叙中。回想父亲奔波一生,晚年仍不得舒心,从来信中得知,他已年老多病,恐不久将别于人世。于是,“我”的眼中又闪出“晶莹的泪光”。这是思念的泪,思父亲之近况,念父亲之不幸,以泪代言,由情而发,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且与前几次流泪相互照应,起到了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作用。

总之,文章写“我”的四次流泪,均属情之所至。

二、使用“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就是作者在文中借助于一定的媒介来抒发感情。它包括通过叙事抒情。这种抒情性叙述,侧重于以情叙事、融情于事。它可以写完整的事件,如朱自清的《背影》,也可以写事情的片断,如孙犁的《亡人逸事》。但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充溢于叙事的文字之中。通过写景抒情,作者的情感间接地附丽于山川名胜、自然景象之中,或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或借助自然景象的烘托来体现内心的感受,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对地坛景物的描绘,以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达效果。通过状物抒情,作者往往把外物当作感情的激发物和寄托物。感情是内因,外物是诱因,如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综上所述,间接抒情包括以事件为媒介的缘事抒情,以景象为媒介的借景抒情和以物体为媒介的托物抒情。下面举详细例子说明。

例如胡适的《追悼志摩》一开头不是抒写作者的巨大悲痛,而是精妙不凡地引用了徐志摩最富盛名的诗《再别康桥》的最后一节: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大家知道,志摩是死在“那淋漓的大雨里”,死在“那迷的大雾里”,死在飞机失事的“烈焰里”。

然而,当人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打开这篇悼文,展现在眼前的却是一个风度潇洒、满怀柔情的青年,正用他那神奇的彩笔勾画出一个情意缠绵、凄婉低回的境界,以柔和轻盈的旋律吟唱着对康橋对生活如痴如梦般的依恋,为了不破坏这和谐统一,他“悄悄地”“轻轻地”离开,竟连一片云彩也舍不得带走!这是徐志摩生前为我们创造的意境,一个飘逸幽邃的境界。作者还没有抒写一个字,但作者内心的那种惨痛欲绝之情已跃然诗间,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国庆节诗歌散文《国庆》 篇4

“格桑花开了,静静的,很美。”

相隔千里。不知道看花的人怎么样了,我尽管很努力但是你们的样子却越来越模糊,模糊到已然记不起谁是谁的面孔

老觉得自己和现在的圈子格格不入,甚至过份到连说话的人都那么少,憋的实在想发泄。想喊,想叫,却连个谈心的对象都没。除了工作,其他的一切都没颜色。。寂寞的叫人老是忍不住回忆些旧东西。老有离开的冲动,身边的这些面孔让我窒息。

很多年前的家,只是回忆着已经叫人感到有些暖意,很多年后的我,无奈多了,追求少了,

是已经妥协?还是浪子终于回头了?你开心吗?我不开心。。

又快要过年了,

今年与去年。没什么不同,

去年与前年依然没什么什么太大的.改变,

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游荡,作着或许就根本不属于自己的梦,

太多的高楼,街上太多的车,路上熙熙攘攘的太多的人,

我依旧不是很喜欢这个快餐化的城市,

楼太高,总给我很压抑的感觉,天空仿佛永远就那么大点。

我把自己放逐在一个遥远的城市。时间已经久到我已经渐渐习惯了这个孤独的节日。

并非因为伤感,我已经不再伤感了,对于目前的一切我坦然接受,也惯于强迫了自己去享受这难堪的自由。

时间过的真快,弹指间又是一年。

逐渐明白,生活就是于不妄想未来,不奢望明天,

明天只是每个平淡的今天积累的总和,

而幸福取决于自己的心态

于是也知道为什么你当初告诉我,好好的珍惜今天。

我慢慢学会理解你的想法,对于过去,我们能做的只有淡忘,

把握今天,珍惜呼吸着的现在的每一秒,

好好爱自己。

国庆诗歌散文—十月的祝福 篇5

刘非 甘肃日报

从金黄的季节走来,我们没有理由不为那沉甸甸的丰收歌唱:从那镰刀斧头光芒指引的大道上走来,我们没有理由不为那红火火的事业歌唱。那南湖游船、井冈翠竹、皑皑雪山、光辉延安在我们的梦乡中越来越近,几回回,那北国飘香的麦穗、南国早春的莺花、东部城乡的日夜繁忙、西部沃土的苏醒,燃烧起我们所有的激情和快乐,在十月的节日里为您大声放歌,祖国啊,母亲!愿您永远繁荣、昌盛、文明、富强!

在这个伟大的节日里,您的宽广胸怀充满了力量:从南昌起义黎明的那第一声枪响,到遵义会议上那划时代的抉择、延安窑洞和西柏坡燃起的预示着新中国即将在这里诞生的长明油灯,无数的革命先烈、无数的共产党人都是这样前赴后继、一往无前地实践着真理,求索着天下劳苦大众未来的光明呀!皑皑的雪山不会忘记,茫茫的草地不会忘记,杨家岭成长起来的孩子不会忘记,西柏坡的苍松翠柏也不会忘记,那个在峥嵘岁月、血火洗礼中诞生的名字,那个始终以为人民群众谋福祉为宗旨的政党,她猎猎飘扬的旗帜是一种怎样的吸引,是一种怎样充满感召和鼓舞的神奇力量,引领亿万中国人从贫弱走向强大,从封闭走向开放。站在新世纪的起跑线上,重温历史,让我们信心万丈,“三个代表”的光辉思想像那世纪宣言引领我们再创辉煌!

国庆小聚经典情感散文 篇6

丙申三秋之国庆小聚……

梦幻缑城,绝色钱塘郡之南,浩瀚东海之滨。人才辈出,灵犀江南,人杰地灵。宁静而包容,沸腾而勿燥,沧海浪泛,高山畅流……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青山依依尽大海。漫漫鹤井洋畔,深情祖居。山之翠,水之盈,大展羽,龙腾云端。鱼米之乡,孤山风荷之月,祥云相依之地,缘之幸。

是日,时逢三秋之末,国庆假休。游子思乡,倦鸟恋家。惜之。然乎,吾之儿时同窗,好友约至,有缘聚首之。遥襟儿时欢畅,清茶韵时光,笑逸人生路。光阴虚度,欢悦,惆怅,感憾……

故土,欲尘浮生,却非余趣。然,客处他乡异邦。或庙堂,布衣,高贵,贫微。他乡有梦,遇之即安,浮而悬。故乡,佳节有约即思,月丰盈是念。反之,浮萍飘渺……

论曹靖华散文的抒情艺术 篇7

1、设计感情的主题旋律

在代表作《往事漫议·小米加步枪》中,作者以对小米的感情作为行文的线索,叙写了这样几件事情:第一件事,回忆孩提时代自己在贫瘠的砂石地上种谷的往事,以及叙说小米在我国种植的历史、特性和优点;第二件事,三十年代我送给鲁迅一袋小米的故事;第三件事,写重庆“下江人”怀念故乡国土,到“老乡亲”饭店吃小米稀饭的情景;第四件事,八年抗战时期,周总理从延安捎来珍贵的小米分给同志们吃的事迹。在这些往事的叙述中,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是丰富的,多侧面的:或对小米旺盛生命力的由衷赞美,或对在白色恐怖下的鲁迅无限的关切,或对“下江人”怀念故乡国土的万端感慨,或对周总理的深深感激和恻恻怀念等等。初看起来,叙事的跳跃性很大,抒发的感情时而深沉,时而高昂,时而如潺潺流水,时而如山泉溢涌,风格似乎不够统一。然而我们细加分析和体会,就会发现,作品中回荡着对“小米精神”纵情讴歌的旋律:小米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小米那种在砂石地上不畏艰难,奋发向上的倔强性格,正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地向一切国内外敌人英勇斗争的写照,正是几十年来我们党“小米加步枪”延安精神的象征。因此,“小米精神”也是养育革命者的母亲。这种对“小米精神”发自内心深处的礼赞,成为作品深沉而热烈、委婉而悠扬的主题旋律,它反复跳荡和奔突在叙事的各个乐章之中,成为一根有机地连接和贯穿各个回忆片段的感情红线。随着主题旋律的抑扬起伏,作者那种蕴藉于事的丰富的、多侧面的感情涟漪,都服从于主旋律的支配,并从各个艺术角度烘托、渲染激情的主题旋律,因而构成了一曲完整统一、和谐协调的抒情交响乐曲。

2、设计感情喷薄的“泉口”

感情喷薄的“泉口”就是作品意境的“焦点”, 他注意把两者统一起来。在《艳艳红豆寄相思》中,作者先以诗的情调,描写广西凭祥和睦南关如诗如画的风光,让我们思索这幸福的生活来得是多么不易。然后,笔锋一转,把读者引向历史深处,叙写爱国名将冯子才大破法军和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解放“南大门”的胜利历史;而后,又把读者引回人民现在的幸福生活中。从历史和现实的交映中启迪我们去思考:是谁创造了边疆人民美如画卷般的生活?接着,作者从八角林中推出一个特写镜头:摘八角的壮族姑娘知道我们从北京来,热情地砍下一个菠萝,又跑回家捏来一把“红艳艳的比珊瑚珠子还光泽可爱的”的红豆,由此迸发心声,表达对毛主席的热爱。显而易见,“红豆”既是作者感情喷薄的“泉口”,又是作品艺术构思和布局的“焦点”。作者运用类似绘画的手法,以一点牵动全局,自远而近,由面到点,层层开拓作品的意境,让艺术的光束,凝聚在“一把红豆”这个“关眼”上,从而传出主题的神采。

曹靖华对抒情“泉口”的设计,是讲究辨证艺术的。《望断南飞燕》以无限的“悲”烘托鲁迅来信的“喜”,又以这短暂的“喜”烘托无限的“悲”,于是,“信”就自然成为作者感情喷薄的“泉口”了。《尾尾“没六”洞中来》、《忆当年,穿着细事切莫等闲看!》也都是这样,让读者奇中见奇,曲中见曲。可见,这些“泉口”的设计,总是随着主题旋律的发展,艺术地组织作品的抒情高潮,有的警拔,有的奇崛,有的飘逸,有的深邃,有力扣动读者的心弦,引人入胜,兴味无穷。

3、设计抒情的“脉络”

如果说主题旋律是抒情的“灵魂”,感情喷薄的“泉口”是抒情的“焦点”,那么,着意安排在各个章节里富有内在情思和感情色彩的词句,则是抒情艺术的“脉络”。有了抒情的“脉络”,读者才能按图索骥,体会作品诗意的内涵。

《小米加步枪》开头引用了毛泽东同志关于“小米加步枪”的几段论述,定下了主题旋律的“前奏”。接着,作者在四个独立的章节里安设了“脉络”,第一节中“总之,它浑身无弃物”的赞词,第二节中农业专家意味深长的答话;第三节中“啊,小米啊!谁会想到你还有这样诉不尽的灾难呢!”直抒胸臆;第四节中“我……高烧中,任何东西不能进口,就全靠延安小米稀饭度命”的荡涤肺腑的话语,以及“小米加步枪的延安精神,永远鼓舞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点睛之笔:这些“脉络”,有助于深化作品的主题,增强主题旋律的音响,让读者从不同侧面,一步一步体会“小米精神”的全部含义。

4、赋予标题浓烈的诗意

作者对他散文的标题,常常一改再改,苦心推敲。有人说,标题是文章的“旗帜”、“眼睛”。那么曹靖华散文的“旗帜”是鲜亮夺目的,他作品的“眼睛”是炯炯有神的。他作品的标题,一般有诗的意境,诗的情调,诗的韵致,是诗情画意的艺术制作,完全是为抒情服务的。《顽猴探头树枝间,蟠桃哪有灵枣鲜?》中顽皮的猴子在树枝间探头探脑,对于当年孙悟空爱吃的蟠桃,他不再放在眼里了,正在寻找“小灯笼”似的灵枣呢。其实,作品分别是叙写了作者赠送家乡特产“猴头”和灵枣给鲁迅的往事,由于制作了这样意境生动、别有情趣的标题,就把两件往事统一在诗的意境中。《望断南飞雁》、《叹往昔,独木桥头徘徊无终期!》,以袒露胸襟的抒情独白,创造了诗的气氛和情调,为作品定下了抒情的主调。《好似春燕第一只》、《窃火者》、《往事漫议.电工鲁迅》等,以新颖、贴切的比喻,形象地刻画了鲁迅孜孜不倦,身体力行的劳作精神,对革命工作热情负责的态度和对革命的赤胆忠心,具有诗的概括力。总之,曹靖华的散文标题,洗练,醒目,形象,深刻。

曹靖华散文风格,受到鲁迅《朝花夕拾》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往事漫议、融情于事的返璞归真,不离题旨的从容洒脱等。然而,曹靖华是有自己的创造的,有自己的风格的,有自己的独特艺术个性的,是找不到任何模拟风格的痕迹的,形成了优雅深沉、明朗凝练的风格特点。像月夜吹出的洞箫,似雨霁凝空的彩练。

摘要:曹靖华是我国老一辈的翻译家, 文学家。他的散文像是一朵独具风姿的小花, 妩媚鲜亮, 引人注目, 为散文园地增添了几许春意, 几多色彩。他的散文给人诗一样的抒情美。因此, 探索曹靖华这一方面的艺术经验, 对于我们的散文创作应该是很有意义的。

关键词:抒情,诗意,旋律

参考文献

[1]、《曹靖华抒情散文选》[M]1988, 作家

品出抒情散文的中国味 篇8

一、中国情结

1敦厚的儒家思想

我国古代“尚和”的哲学思想以及儒家的“中庸之道”思想对中国作家的影响极大。“和谐敦厚”的儒家思想成为许多作品的核心内容,具体表现在淡泊宁静的心志、谦和宽厚的道德理念和崇尚美善的审美情趣之中。

《繁星》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安然的境界;《春》、《夏》、《济南的冬天》投射的是对和谐的自然之美的追求与向往;《端午日》表达的是对民俗民风的崇尚;《美丽的西双版纳》、《阿里山纪行》表现的是对人文文化的追崇;《石榴》、《白杨礼赞》歌颂了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紫藤萝瀑布》表达了积极处世的生活态度。这些思想情感是儒家文化的折射,反映了千百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

2优秀的传统美德

民族传统美德在教材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民族传统美德在抒情散文类教材中大体包括以下方面:热爱祖国,谦和宽厚,同情弱小,珍视生命,爱护生灵。热爱祖国的情感在抒情散文类教材中表现得最为浓烈,从对祖国河山的赞颂,到对祖国风土人情的崇尚,到对祖国命运的关注,到对民族精神的赞美,每一种情感的流露都饱含了对祖国真挚而浓烈的爱。写景类散文无不写尽祖国一草一木的秀美风姿。从祖国春夏秋冬的四季美景,到祖国的“阿里山”、“西双版纳”的人文景致,点点滴滴见真情。状物类散文关心的是一草一木,表达的是对国家、对民族的深情,从一株“紫藤萝”的命运到一棵“白杨”的风采,草草木木熔铸爱国情。谦和宽厚的美德在文章中也屡见不鲜,宽厚待人,尊重生命。

《囚绿记》中从“囚绿”到“释放绿”,表现的是作者对顽强生命的敬重与爱护;《紫藤萝瀑布》中的对一株藤萝命运的关心,表现的是作者仁爱善良的情怀。

3含蓄的个人情绪

儒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思想,表现在散文的情感表达上,就是“含蓄”二字。看朱自清的散文,情感的体验与外在的表现都保持在恰到好处而又和谐的状态。《春》一文活泼而不失沉静的情绪,《绿》一文浓郁而不充溢的情感,都被作者收束有度,表达得体。读经典抒情散文,品析作品中含蓄而真实的情感表达,能帮助学生体会儒家“适度中和”的情致美。

二、中国样式

“中和”之美是中国古典散文以至所有古典艺术共同遵循的一个美学准则,很多作家深受这一审美观点的影响,并积极促进散文艺术向着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

1意境的“中和”之美

“亦动亦静,亦虚亦实”。中国的散文十分讲求意境,抒情散文更是以意境取胜。综观初中抒情散文类教材,每一篇散文都是一幅色彩和谐的水墨画,疏密安排有间,整体布局合理。在朱自清的文章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温情而沉静的美,他的《春》里,绿的草儿,艳的花儿,色彩亮丽而不刺眼;淅沥的小雨,静默的老农,流淌着的是一丝暖人的新意;迎面扑来的泥土芬芳,耳边萦绕的牧童短笛,画面生动而宜人……这种静与动的谐和,声与色的相衬,创造出了一种恬淡宁静的艺术境界。

巴金的《繁星》一文,由实到虚,虚实结合,营造了一幅恬静梦幻的浪漫画面,使文章充满了神奇的魅力。“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象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在作者的眼里,大自然和“我”是如此接近,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一切都和谐安然得使人陶醉。

2语言的“中和”之美

“长短相宜,整散相合”。散文的语言讲究节奏感和旋律感,常用长短句的巧妙搭配,制造跌宕回环的音乐美感。如“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边湿湿的黑边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这段话的句子安排一短一长,一短两长,一长一短,两短一长,长短搭配,使句子有了诗的韵味,使文章展现一种起伏的节奏,产生一种抑扬顿挫的美感。

老舍的语言也是中和柔顺,朴实自然,在自然中求其悦耳动听。如《济南的冬天》里有这么一段:“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天儿”、“影儿”的儿化音韵,“不忍得冻上”、“照个影儿”的口语化,无不使文章充满浓郁的“京韵京腔”,确实“轻脆快当,俏皮生动,漂亮活泼”。

3情韵的“中和”之美

“物志相合,情景相融”。抒情散文表达情感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托物言志与即景抒情。在托物言志类抒情散文中,“物”与“志”相连紧密,它们常常借助象征或联想等手法勾连起来,“物”是“志”的依托和载体,“志”是“物”的精神与内核。比如《白杨礼赞》中的“白杨”就是物象,作者通过这个形象,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团结进取的民族精神。在文中,作者围绕“不平凡”充分描绘了白杨挺拔向上、不“旁逸斜出”的形象,引发读者联想到与“白杨”一样坚强不屈的北方的农民、战士,再联想到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物”与“志”间平和贴切,充满一种谐和之美。

“即景抒情”中“景”是景象(亦即形象)。比如《春》,作者通过写初春的美丽景致,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这就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谢大光的《鼎湖山听泉》等文都属于这类手法。在“即景抒情”中,有两种不同的“情”“景”结合方式。一种“物”主“情”辅,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通篇描写冬天济南的景致,无一字一词提及“爱”,但就在景致的描写中,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对济南的喜爱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这类抒情散文,它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表面看来,景似乎与情感无关,实际上,触景必生情,作者的情感融于景象之中;另一种是“情”主“物”辅,其内核是“情”,物随情移,情动景动,融景入情,追求的是“有我之境”,借客观外物来抒发主观情思,如宗濮的《紫藤萝瀑布》。无论哪种结合方式,都是“景”随“情”动,“情”“景”交融,相得益彰。

品读抒情散文中的“中国味”,感受中国文化,体会中国情结,学生定能够在中国文化这片土壤的滋养下“乐”无穷,“益”亦无穷。

记国庆七天长假散文 篇9

国庆节的第一天,即10月1日,这一天,全国到处秋高气爽,阳光灿烂,也是共和国成立66周年纪念日。透过电视画面,看到北京天安门广场,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全国各地到处飘扬着红旗,象征着祖国到处繁荣昌盛,欣欣向荣。这一天,我也十分高兴,师院毕业的老同学的女儿结婚了,看着《同心牵手走天涯,百年相依吟诗喃》这幅对联,心中为这位老同学的女儿完婚誌喜深表祝贺!这天晚上,我们师院毕业的十几个同窗好友从四面八方赶来为老同学的女儿结婚前来祝贺!我们坐在宴会厅里,尽情地聊天吃菜喝酒,尽兴地回忆起读书时刻的美好时光!其情其景,实在令人夜不能寐!晚上,我干脆就同从老家赶来的.吴首明男同学同睡一间房。看着他晚上喝着半斤八两的白酒,我也是敬佩不已。晚上他打着呼噜,我在他的呼噜熏陶下,不知不觉地睡着了!另外,弋阳的几位老同学和上饶市的两位老同学因为隔着近的缘故,也连夜驱车赶回家睡了。老同学,见一面,说容易,也不容易,说不容易,其实也不难,毕竟现在是微信时代,随时可以视频和聊天。

在师院的同学群里,老同学晒着自己女儿完婚的喜悦之情,也与因路途遥远而不能前来道贺的老同学分享了一番喜悦!这也是人之常情,毕竟我们是“奔五”的年龄,儿女健康成长,读书成才,成家立业,也不容易;老同学彼此一路安全走过来,也更不容易!这也足以见证了我们同学之间近三十年的友谊和幸福!迄今为止,我们师院毕业的老同学之间,全班52个同学大家还是健康地活着,快活并努力工作着。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值得我们庆贺!

是啊!我儿子国庆长假这几天,没有出去旅游,而是呆在家练习驾照,10月10号又要重考科目三了,平时不训练,考试会倍感紧张,上回8月份也就是因为紧张而导致科目三失误,又是最后一次机会,整个得从科目一(理论)到科目二以至科目三乃至科目四(文明驾驶)重新考过,所以为了儿子的驾照考试,国庆七天,我们连老家都没有回去,也没有去看望在老家乡下的岳父母亲们,不知道,他们在老家生活得还好吗?等重阳节的时候,我们再回家去看望他们三个老人家!此时此刻,我心中的愧疚感油然而生!

正因为如此,我们国庆这七天,就是呆在家里,看书学习写点文章,看着屠呦呦等老一辈科学家(首席研究员)获得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时候,我激动不已,连夜写了一篇博文《屠呦呦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后辈应该向屠呦呦等老一辈科学家学习,学习她爱一行、专一行、钻一行的敬业精神;学习她为追求科学保持锲而不舍、知难而进的献身精神;学习她不为名、不为利、只为科学实验而忘我的牺牲精神。只有荡清科研领域的功利思维,科研精神才能根深蒂固、枝叶繁茂。屠呦呦的获奖,给中国科学界带来的绝不仅仅只是一座奖杯。但愿更多的科研工作者能够透过这面多棱镜,探讨分析其折射出来的现象与问题,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更好更快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国庆节快乐抒情的作文 篇10

终于到了晚上,我们搭车来到了广场,来到大街上,只见人山人海,熙熙攘攘,道路上车水马龙,到处都被挤得水泄不通。路上的大车小车川流不息,我不禁感叹,在过去,祖国哪有这么多的车啊,也没有什么地铁车轨呀?但现在我们的祖国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变得更快捷,更方便,人们的出行方式选择多了,这正是我们给祖国妈妈献上的一份厚礼呀!

再看广场上很多的商场都在搞大型活动,灯火照明,显得非常热闹,还有一些游客在喷水池边拍照,留下美好的纪念。一张张彩色照片都记录了人们的美好瞬间,以前,照相机都是黑白的,正是改革开放30周年,人们生活水平才能得以提高,成功举办了奥运会,残奥会,特奥会,我们不仅要提高硬件设施,还要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从小事做起,做好每个人的本职工作。一家家商店都摆出了迎国庆,打折的优惠,街上洋溢着欢乐的气氛,每一户人家都以自己的方式来庆祝国庆。我们来到了宝宜商场逛衣服,来到宝宜商城,只见,商场内外全都挂满了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衣服,色彩斑斓,好像纵身在百花丛中一样,美丽极了!

例谈散文中的借景抒情 篇11

关键词:意境;交融;相辅相成;和谐;相异;辩证统一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切景語皆情语”。散文中的情与景是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情是景的魂,景是情的形。古诗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若舍景不言,不过日春往冬来耳,有何意味?借景抒情是写景类文章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即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大自然绚丽多姿,一草一木、一花一鸟、一枝一叶,时时会触动我们的心灵。古人有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写作时如果把景物描写和抒情结合起来,就可以创造出深远的意境。那么怎样使情感融入到景物之中?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触景生情法

“触景生情法”也就是“情以物兴”,触及外界景物而引起情感,发出感叹抒怀的方法。《故乡的榕树》写久居异乡的“我”,带着小儿子在大榕树下散步,触景生情,由眼前的景引出故乡的情,通过对榕树的描写抒发思乡之情。“故乡的亲切的榕树啊,我是在你的绿阴的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这遥远的异乡怀念着你么?如果你有思乡,你会像慈母一样,思念我漂泊天涯的游子么?”这哪里是对榕树说的,分明是呼唤着故乡的亲人,作者面对榕树捧出一颗赤子之心,抒发感人肺腑之情。又如茅盾《风景谈》中有这样一个写景片段:“这时候,太阳已经下山,却将它的余辉幻成了满天的彩霞,河水喧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人们把沾着黄土的脚伸在水里,任它冲刷,或者掬起水来,洗一把脸……”既有自然之景,又有人的活动,接着作者借这一特定景抒发内心的感受;“在这里,蓝天明月,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浅濑的水,似乎都是最恰当不过的背景,无可更换。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借风景的描绘赞颂了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的活动。

二、情景交融法

“情景交融法”是指在描写景物时,句句流露出感情,将写景和抒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即作者在描绘景物时,不直接抒情,而是借描绘自然景物和生活场景来渗透自己的主观感情。如苏雪林的《溪水》:“水是怎样的开心呵,她将那可怜的失路的小红叶儿,推推挤挤的推到一个漩涡里,使他滴滴溜溜的打圆转儿;那叶向前不得,向后不能,急得几乎哭出来;水笑嘻嘻的将手一松,他才一溜烟的逃走了。”溪水的快乐,融入的其实是作者的快乐。再如朱自清的散文《绿》中对于梅雨潭绿的描写:“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借写景传达出作者对梅雨潭绿色的无比喜爱之情。又如朱自清写《荷塘月色》,抓住了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中的景物特征来写,写景之中流露出一种不满现实,幻想超越现实的淡淡的喜悦之情。内心的“不宁静”和环境的“静美”相辅相成,清单朦胧的景色和淡淡的喜悦、哀愁紧紧的融为一体。

三、寓情于景法

“寓情于景法”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寄托到景物中去,以景衬情的写法。即作者带着自己的某种主观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等)去描写客观景物,自觉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达到景与情的和谐统一。朱自清的《绿》,通过描绘梅雨潭的绿抒发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全文依次写了瀑——亭——潭,处处流露出狂喜之情,把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寄托在这一片绿色之中,融情于景,还常常直接赞叹:“那醉人的绿啊”、“那满是奇异的绿啊”,抒发出难以抑制的浓烈的喜悦之情。茅盾的《风景谈》描写北国清晨,朝霞粉红,喇叭嘹亮,两个战士如雕像一般站在岗位上的情景,则烘托了作者对这些英雄战士的由衷敬仰之情。

四、情景相异法

“情景相异法”就是指作者描绘的景和抒发的情似乎是相异的,或是景美情悲,或景丑情美,然而却是一种自然的反衬,辩证的统一,能够更深刻地表达作者的情感。茅盾的《风景谈》,写沙漠风光的单调、平板,反衬了人类活动创造“风景”的庄严、妩媚;石洞雨景画面,写了一个沉闷的雨天,在寂寞荒山的原始洞里,一对青年男女促膝读书的情景,自然界的贫乏,却反衬了人的精神生活的高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应充分体现“融”字,由景生情,由景入情,融情入景,都应该是非常自然和谐的,不能有丝毫的牵强附会,虚情假意。只有真情实意地写景,才能打动读者,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总而言之,完成以写景为主的文章,要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也绝不是“难于上青天”的事。只要掌握了方法,再多下点工夫,就必定能写出好文章来。

国庆节抒情散文 国庆的散文 篇12

关键词:散文教学,写景抒情,写作方法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说过这样一句话:“自然的美是无限的, 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正如《前赤壁赋》中所言:“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我们沉浸于自然之美, 于万般喜悦中发现与感受。我们在自然中找到与万物相处的方式, 同时发掘更为本真的自我。“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 没有心灵的映射, 是无所谓美的。”

自然的美是广阔而丰富的, 而人感受到的美却是细微而独特的。因为我们每个人在观看自然景物的同时, 都会带着个人的感情色彩。王国维先生说:“以我观物, 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写景抒情类散文是散文写作中的一个大类, 但却是目前学生习作中的一处短缺。究其原因, 一方面, 觉得这样的作文一般只会出现在小作文这一项中, 所占分值不大, 看上去难度也不大;另一方面, 觉得这样的文章也写不出什么新意来, 无非是尽量多地运用几处修辞增加文彩而已。

事实上, 真正能够体现出一个人艺术的感受力和表现力的, 恰恰就是这样一种文体。记叙文写人叙事、娓娓道来, 却往往显得中规中矩、波澜不惊;议论文论证说理、旁征博引, 却往往人云亦云、故作深沉;而写景抒情类的散文, 却轻灵自由、独抒胸臆, 是最能表达自我的一种文体。

要写好这类文章, 也绝非易事。虽然学生在习作中已经能掌握这类文章一些基本的写作手法, 比如注重写景角度的变化以及各类修辞的简单运用等, 但是要真正把这类文章写出彩, 笔力往往不够。本文将致力于探讨写景抒情类散文中能够出彩的一些写作手法。

一、腹有诗书, 从古诗文中汲取养分

在古典诗文中存在很多写景抒情的佳句以及种种浪漫的情怀, 在散文写作中常常可以借用。除此之外, 古典诗文中有很多常见的意象, 即那些能表达特定情感内涵的景物, 在写作中合理运用, 往往有助于更恰当地进行抒情。

比如流水往往带有时间的流逝感, 写青春渐老、韶华已逝, 可携“落红满地”这一意象入境。再比如要写一场雨, 同样的一种景物, 在不同的情感天空下, 显示出的内涵却大不同:有人从中看出温柔滋润, 万物萌生, 正所谓“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有人却从中酿出了淡淡的愁绪, 缱绻低回, 柔肠百结, “青鸟不传云外信, 丁香空结雨中愁”;更有人独辟蹊径, 硬是在雨中炼出一份洒脱之意:“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又或者“回首向来萧瑟处, 也无风雨也无情”。古典诗词中那些浪漫优美的情感在特定的情境之中, 依然能与今人产生共鸣。而当你人在景中, 心中有情, 那些古典的情愫纷至沓来, 锦言佳句往往也由此产生。

诗人以心灵映射万象, 代万物立言, 他们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 成就一个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 这也就是通常所言的意境。古诗词中文人写景, 常与画意相通, 是为“点染”之法。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一层层古朴萧然的秋意随着作者撷取的景物洇于纸上, 末了一句“断肠人在天涯”, 表面上虽然是写人在景中, 实则写情, 全篇则点化为一片哀愁寂寞、宇宙荒寒的诗境。这样的一种笔法在现代文的写作中仍然可以运用, 景在情先, 以情驭景;情在景后, 画龙点睛。

二、调动所有感官, 寄予景物细腻的情感特征

真正的美文往往是从那些看似平常的景物之中, 于人人可见之处, 写出新意和独特来, 这样的文章才足够出彩。

郁达夫写《故都的秋》一文, 北平的皇城人海之中那么多身在秋中的人不知真正的秋意, 唯独他, 一椽破屋之下, 在院子里那么随便一坐, 手捧一碗浓茶, 就在那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下, 就在那些驯鸽的飞声中, 在那槐树叶底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里, 在那蓝白色的牵牛花前, 也在那几根疏疏落落的秋草前, 感觉到了十分的秋意。他的听觉、视觉乃至触觉在故都的秋天里都张开了细细的触角, 否则他又如何能写出那样的槐树落蕊, 写出它被脚踏上去的那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更写不出树影下那一条条扫帚的丝纹里, 隐藏着的那份细腻、清闲以及落寞之感。而这些, 都是属于秋的质感, 秋的情绪。当你调动起所有的感官去感受, 方能感受到它的温度和呼吸。

曾在文摘上看到过一篇文章《夜是怎样黑下来的》:学生写文章, 写下“夜幕降临了”这样的句子, 并为之沾沾自喜, 但却没想到被教语文的老先生批道:“滥语, 不动脑筋。为什么你不老老实实看一看天到底是怎样黑下来的, 然后把它写出来?”我因为这样的一句批语而对这位语文老师肃然起敬。而他的学生经此教育之后, 在后来漫长的人生中, 一直都很在意“天是怎样黑下来的”这回事。于是他惊讶地发现:“不同的时间地点, 不同的心境, 天黑下来的方式不一样, 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有时候, 天黑得很慢, 从容优雅, 层次分明, 像走T台的模特, 不停地换装……有时候, 天黑得生猛, 像一个沉沉的黑色渔网, ‘哐’的一声铺天盖地落下来, 天就黑了。有时候天黑得那么温柔, 真像小猫的脚步, 一点一点地挪到你的身边来。”

当我们真正以一种文学的态度去避免那些“滥语”, 运用细腻的感受去描摹, 我们的生命就会得到真正的扩展。美国散文作家、诗人爱默生也说过, 自然之景纯然以它动人的外观, 不掺杂任何物质的利益而令我们感到愉悦。那每一阵轻柔的晨风, 每一个无语的黄昏, 都会在你的笔端浸染上一种难以言传的美感。

三、写出“理趣”, 赋予文章深刻的内涵

一篇好的写景抒情散文, 写景是主体, 抒情是目的, 哲理是内在, 三者缺一不可。写景抒情散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和一般抒情散文中的情感不同。后者大都是作者一时一地的情感, 前者则与景物本身关系密切, 是作者见到景物后, 参照自己的人生阅历直接抒发出的人生感悟。因此, 写景抒情散文中的抒情往往自然真挚, 有感而发, 多运用象征手法来寄寓人生感悟, 字里行间处处是情。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文中, 真正写景的文字并不多, 但却历来为人所称道:“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这其中很大的原因就在于这写景背后的一份“理趣”。一群文人墨客在一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日子聚集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 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 饮酒作诗, 畅谈人生, 本是多么惬意的事啊, 但是这样的快乐却引出人无端的伤怀, 人生中的一切“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诚如张爱玲所言:“细节是和美畅快的, 而主题永远悲观, 对人生一切笼统的观察都指向虚无。”这样的兴尽悲凉之感, 千古如一。品读此文空灵清淡的景趣, 生命感悟的理趣, 能够领略到这篇千古美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魏晋时代的风尚, 感受到王羲之独特的精神品位与审美雅趣。

又比如日本散文家德富芦花的《风》中有这么一小段文字:“风, 随处飘然而来, 随处飘然而去。不详其初起, 不知其终结, 萧萧而过, 令人肠断。风是已逝人生的声音。‘人’不知风打哪里来, 又向哪里去, 闻此声而伤悲。古人已经说过:‘夏秋夕昏寒凉气, 皆自飒飒风里来。’”这段文字, 于描写上是寥寥数笔, 但却将最常见不过的风写出了人生的况味。阅读这样的文字, 仿佛与如风的人生擦肩而过, 红尘之中的跌宕一生, 有谁去认真思索过我们的来路和去路呢?风萧然, 意飘零, 人间种种秋意生, 这样的一种文章意境, 正是写景抒情散文中所透出的“理趣”。而这样的“理趣”, 令文章有了厚度和重量, 不再流于空泛的写景与抒情。

四、妙用“物我合一”, 达成最佳的抒情效果

“物我合一”这一充满玄妙的概念, 用在写景抒情类散文中, 其侧重点在于审美。这是一种审美过程中主体与客体交融不分的心理状态, 即审美主体忘怀得失, 感到自身化为对象, 与对象融为一体的心境。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过:“把我的情感移到物里, 去分享物的生命。”所以, 人若是以“物我本为一体”的心态来欣赏大自然, 山川草木便成为人自由心灵的寄托所在, 不正体现出大道之至美至乐了吗?我们在这里所指的是“庄周梦蝶”这一典故中的境界, 即“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这一典型的物我合一的境界。简而言之, 就是在审美与写作的过程中, 将自己化为景物的一部分来写, 常常能取得最佳的抒情效果。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有一句:“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多少直接写景的文字都比不上这一句的分量。这要是怎样的一份美, 怎样的一份眷念和痴缠, 才能使作者心甘情愿化身为景中的一部分?其抒情意味不言而喻。又曾经读到过一位女作家写“阳光”, 她写出了这样的一段文字, 亦可以作为“物我合一”手法的典范:

“如果我可以留下阳光的片刻, 我愿意是舒展的, 柔软的叶片, 你抬头仰望, 就会看见一叶颤动的、清晰的、透明的绿;我也愿是向上翻卷的花瓣, 环绕着花心, 在天晴的日子, 花儿盛满一杯杯阳光, 微风吹过, 花儿醉了, 摇晃着闪亮的花影, 铺洒你的来路;我还愿意是微笑的尘粒, 在浓荫的树林, 蜿蜒的小径, 飞舞在一柱阳光之中, 两旁有青草和雏菊……”

为了写那捧阳光, 作者的心都醉了, 化身为叶片、花瓣乃至尘粒, 与阳光亲近无邪, 那是生命中最美妙的一种沉沦与分享, 在这里, 一草一木都是活泼有情的, 而人完全融于景中, 一丝呼吸, 一丝颤动, 都在抒写着自然间的美与感动。

国庆节爱国情怀抒情作文 篇13

10月1号是我国建国70周年的日子,在这短短的70年里,我们国家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但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和人民的努力奋斗,成功改变了国家贫穷落后的局面,到现在中国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我们应该为它骄傲,也要铭记那些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人们。希望以下文章对您有所帮助! 爱国作文一 意大利有一个衣衫破烂的少年,他十一岁时被拐卖给一个马戏团。在那里,他过着艰苦的生活。后来,他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回到了家乡。 在回家的船上,他听到有人在讽刺自己的国家,他非常愤怒。将原给他的硬币像子弹一样扔了回去。 回国后,他仍念念不忘在船上国家被人侮辱的那件事。于是,他就想怎样才能使国家富强,不受辱;民众富裕不受穷。一天,在高人指点下,他知道了‘只是可以改变一切’。但他家境贫寒,无力供他上学他跟家人商量后,自己到处奔波寻求解决办法。一天,他在一家工厂找到了答案。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到这家工厂打工挣钱,攒学费。开学后,到校学习。这段勤工俭学的日子一晃就是十几年。期间,虽然很紧张很累,但他学到了许多真本事。工作后,在机械 电子 能源等方面刻苦钻研,取得了重大成果,促使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他的行动,带动了一大批爱国青年,投身国家建设。经过他终生奋斗,国家迅速富强了,他也富裕了。经常还去慈善基金会捐款,帮助贫困的人们。他为国家付出了很多,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愿望。二十世纪末,他含笑离开了人世。 至今人们还怀念这位衣衫破烂的少年。 爱国作文二 翻开五月的日历?爱国诗歌朗诵 翻开五月的日历 我们仿佛看见 那怒形于色的人群 正潮水般的涌向天安门前 翻开五月的日历 我们仿佛听见 那激越高昂的呼声 越八十年的时光隧道 正清晰的响在耳边 还我青岛 拒签和约 内惩国贼 外争国权 祖**亲岂容蹂躏 中华大地哪能踏践 这是一群热血青年正义的呐喊 这是一群爱国志士光荣宣言 象一座岩浆迸发的火山 似一柄刺向黑暗的利剑 似一股奔涌而来的洪流 似一只搏击风浪的海燕 痛打卖国贼人心大快 火烧曹家宅义愤冲天 血腥镇压何所惧 我以我血轩辕溅 这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伟大胜利 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历史转折点 这是一面永远高扬的旗帜 我是一首永恒的爱国诗篇 翻开五月的日历 我的思绪飘飞的得很远很远 翻开五月的日历 我的心里又添了几许忧患 伊拉克上空仍笼罩着战争的阴云 科索沃大地正弥漫着浓烈硝烟 霸权主义者随意干涉它国内政 日本右翼分子矢口否认侵华历史 世界和平的交响乐不和谐的旋律时隐时现 漫长的人类社会呀 演绎了多少苦难的岁月 悠久的历史文明啊 又有多少悲剧频频上演 无数个铁的事实告诉我们 愚昧就被欺凌 落后就要挨打 翻开五月日历 我的信心倍增 干劲冲天 信念是坚固的堡垒 理想象燃烧的火焰 和平的呼声早响彻全球 友谊种子已扎根心田 时代的号角已在大江南北响起 改革的春风正在沭阳大地吹遍 年轻的朋友信 让我们高扬五四鲜红的旗帜 团结一心 务实苦干 奋起直追 自强不息 去拥抱新世纪 去拥抱辉煌灿烂的明天 爱国作文三 我们该这样来爱国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 . 。 。 。 。 。 这首由乔羽作词,徐沛东作曲的《爱我中华》,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要爱国,但在如今这个时代,我们该怎样来爱国? 爱国,就应该像曹植那样“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李希仲那样“当须徇忠义,身死报国恩。”我们应该学习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的品格;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 …这些都是爱国,因为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 万里长城的气势雄浑, 桂林山水的清奇俊秀 ,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北京故宫的古色古香 ,苏州园林的雕梁画栋,安徽黄山的云雾飘渺,是中国的大好山河。八国联军的炮火轰得开国门,却轰不了我们这群炎黄子孙的人心,我们要忧国难,铭国荣。这也是爱国! 我们爱祖国人民,爱那青松伟岸的气质,爱那红梅高洁的品格,爱中华大地给我们的博大胸怀。因此我为祖国而骄傲,我为祖国而自豪,我为祖国而奋发,我为祖国而开拓。 因为爱国,健儿奋迈起为国争光的步伐 因为爱国,中国人民努力建设我们的国家 因为爱国,我们感觉到中华雄姿英发 因为爱国,我们同喊“扬我神州风采,耀我中华国威”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就该这样来爱国! 神州风采,耀我中华国威”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就该这样来爱国! 爱国作文四 每一次仰望飘扬的五星红旗,我就想到了战争时期牺牲了的英雄战士,他们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这面神圣的五星红旗。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不怕牺牲,才有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才有了我们美好的今天。因此,我们要珍惜这面神圣的五星红旗。 每一次唱起这庄严的国歌,在那激荡人心的乐曲声响起时,哪一个中国人,哪一个炎黄子孙,不是肃然起敬、激动万分呢?因为它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在那烽火不断的乱世中,伟大的作曲家—聂耳用慷慨的歌词和雄浑的乐曲,用为国献身的勇气谱写了它,从此,战斗之歌时刻回荡在神州大地。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我,每次都发自内心去唱这国歌,心中的自豪感伴着五星红旗徐徐升起——我为我自己身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当我国南极考察人员凭着自己的科技力量,乘着自己的万吨巨轮登上南极大陆,建立起我们自己的长城站、中山站的时候;当我国运动员登上了世界之最—珠穆朗玛峰的时候,谁不为这高兴,谁不为这自豪。如今,在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颁奖台上,以前被称为“东??病夫”的中国人,也有了属于自己的位置,有多少人为这惊讶,有多少人为这赞叹…… 我为祖国的日溢强盛而感到骄傲。我们的祖国—一个拥有50历史的文明古国。改革开放的今天,在党的领导下焕发出勃勃生机。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开发区星罗棋布,高楼大厦到处都有;高科技捷报频传,卫星、火箭连连发射;重点工程节节胜利;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思使“东方明珠”—香港重返祖国。人们安居乐业,我们的祖国正向前飞奔! “起来,起来,起来!”我们的祖国必将在这国歌的旋律当中勇敢站起来!飞越腾空…… 爱国作文五 大家好!今天我的演讲题目是《爱护人民币就是爱国,养成爱护人民币的好习惯》。 货币被称为一个国家的名片,是一个国家外在形象直观、直接的展示。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是我国主权的象征,代表了国家的尊严。它综合反映了我国民族文化和精神风貌,是我国综合国力的体现。爱护人民币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职责,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养成自觉爱护人民币的良好习惯和美德,禁止故意毁损人民币。然而,社会上一些人却不知道或忽视了这一点,有意或无意地践踏着人民币。 人民币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人人离不开人民币。可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今天,我们看到或听到不尊重人民币、不重视小额人民币、破坏人民币,甚至造假人民币和变造人民币的行为越来越多,这让我们每一个有良知的国人都深感痛惜! 虽然法律没有要求每个公民都必须爱护人民币,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中第六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爱护人民币。而爱护人民币包括以下内容: 1、收付人民币不要乱揉乱折,整点存放时要平铺整理。 2、要保持人民币票面整洁,不在票面上写字、标号、涂画、记数、盖章等。3、防止化学药物对人民币的侵蚀,在生活中不要将肥皂、洗涤剂与人民币放在一起。4、对破坏人民币的行为要批评教育,故意破坏者要追究法律责任。5、对一时用不着的人民币,应及时缴存到银行,以免造成火烧、虫蛀、霉烂等现象;发现在人民币上随意涂写、揉折等不爱护人民币的行为,应加以劝阻,对故意破坏人民币的行为要批评教育。

中学生抒情作文国庆 篇14

路上放了学的学生疯狂地奔跑,或打闹或嬉笑。这才是他们最放松的时刻,看着那沉重的书包,忽然很羡慕,童年真好,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强颜欢笑。只有身边的玩伴,有着属于他们的秘密,有着属于他们的游戏,是那样的天真烂漫,是那样的纯真无暇。

回忆起自己以往生活,感觉生活真的像电影一样,后悔的事情是在太多,自己是一个挥霍青春的罪人!一幕一幕的片段在天空中出现又消失。回忆的世界里有晴天也有雨天,雨过了我想彩虹也该来了吧!呵呵!这些让我成长的角色,让我成熟的人,给了我太多,太多……后悔在行动的时候不负责任似的说的一些话……何必留恋啊,一份没有质量的感情。现在才明白真的有更适合我的,嘿嘿,起码现在看来是,希望将来也是啊,呼呼……经历多了,想法也会改变。

人生不就是在不断的成长和改变么!爱情是不期而至的,可以期待,但不可以制造。借诗一句: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一个有一万块钱的人为你花掉一百元,你只占了他的百分之一;而一个只有十块钱的人为你花掉十块,你就成了他的全部。人生也是一样的不是用多少来衡量的,而是它所占的比重……她已成为我的过去,我现在要珍惜的是现在拥有的,心事里的《把这份爱深埋心底》就让它成为历史。

路的尽头还是到了。推开门,妻子早已把饭菜做好,等待我的到来。我有说不出的幸福与快乐。呵呵,幸福是什么呢?记得小时候老师问幸福是什么,我抢着说幸福是有棒棒糖吃,结果全班都大笑,我却觉得很开心,因为我让大家高兴了。

幸福到底是什么呢?应该是一家人和睦相处,彼此相亲相爱吧。前段时间看了个节目。一位男同志说我现在一见到妻子就烦,每天早上不吃饭就不让我去上班,抽烟多了她就没收,吃饭不洗手她就会拉着我去洗,睡觉前不洗澡就不让上床,晚回来一会就会磨磨唧唧。

主持人说;很遗憾你现在正在幸福中,而你却不知道。

我发自内心的笑了,真的是烦么?但我却看到了他嘴角在上扬,是在偷笑吧,原来是在炫耀自己有多幸福啊。

国庆节抒情散文 国庆的散文 篇15

一、先秦时期的书信体散文

先秦时期“书”体的涵盖范围广, 明吴讷《文章辨体序说》曰:“按昔臣僚敷奏, 朋旧往复, 皆总曰书。”春秋战国时期“朋旧往复”的书信留存较少, 而“臣僚敷奏”的书信则占了这一时期书信体散文的绝大部分。春秋时期学术被贵族垄断, 即便战国时期私学兴起, 士人们大都秉持“学而优则仕”的观念, 把文学作为政治发声的工具。这一时期的书信以实用性功能为主, 如姚鼐所言“春秋之世, 列国士大夫或面相告语, 或为书相遗, 其义一也”, “书”与“面相告语”的行人辞令并无不同, 性质类同国书。《左传》中载有春秋时期颇具代表性的几则书信体散文, 如文公十七年郑子家的《使执讯与赵盾书》, 成公七年巫臣的《自晋遗楚子重子反书》和襄公二十四年子产的《寓书以告士匄》。这几封书信“辞若对面”, 就事论事, 文字简洁质朴, 颇有陈骙所评“达而法”的特点。

战国时期的书信体散文主要保存在《战国策》、《史记》等书中, 近些年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中保存为数不少的书信体篇章。战国时期是“古今一大变革之会”, 纵横家奔走驰说, 书信多成为他们游说的工具。这一时期书信的内容虽然仍以言说政事为主, 但性质上却发生了转变, 信中的私人色彩日益凸显, 达到了以情动人的效果。如乐毅的《报燕王书》便是一封“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书信。乐毅在信中采用对比的手法, 以昭王的识人之明、赏罚得当和治国有方反衬惠王的偏听偏信和愚昧昏庸。吴讷认为此文“敷陈明白”, 信中不但表达了乐毅对先王知遇之恩的感激, 还流露出了对惠王的不满, 他毫不掩饰自己对归燕后处境的担忧与恐惧, 最后以“臣虽不佞, 数奉教于君子矣”表白自己的心志。读罢书信, 乐毅的形象立刻在读者眼前鲜活起来, 其“所欲言者在是, 所不欲言而卒不能不言在是, 所不欲言而竟不言, 于所不言求其言亦在是”, 语言含蓄蕴藉, 却能让读者体会到文字背后鲜明的感情色彩。

二、秦朝的书信体散文

秦朝唯一有文学作品传世的是李斯, 《史记·李斯列传》中录有其三篇书信体散文, 分别是《谏逐客书》、《论督责书》和《狱中上书》。其中《谏逐客书》作于公元前237年, 严格讲不能算是秦朝的作品, 鉴于其时秦统一六国已成定势, 我们姑且将其视作秦朝的书信体散文。秦朝统治者已经有意识地规范政治文体, “秦初定制, 改书曰奏”, “书”的言政功能开始转移到“奏”上, 但实际应用中, 书、奏同源的现象依旧存在, 这也是文体分类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现象。姚鼐的《古文辞类纂》将《谏逐客书》和《论督责书》划入奏议类, 笔者认为真正能代表秦朝书信体散文的当属李斯的《狱中上书》。李斯受诬下狱, 并被屈打成招, 为脱离困境, 他在狱中写下了这封书信, 希望秦二世能悟而赦之。李斯在信中故意正话反说, 将自己于秦的七功说成七罪, 貌似自责, 实是自矜。“文生于情, 情生于身之所历” (黄宗羲《四明山九题考》) , 李斯身处囹圄, 发愤而著此书, 全信一气呵成, 以是为非, 暗讽黑白颠倒的时风和秦二世的是非不分。

三、两汉的书信体散文

我国的书牍文完全脱离公牍的性质, 而成为个人交流思想感情、互相交往的工具, 当始于汉代。两汉的书信体散文仍有与政治相关的, 如枚乘的《上书谏吴王》、《上书重谏吴王》, 邹阳的《上书吴王》, 朱浮的《为幽州牧与彭宠书》等, 不同的是这一时期政治大多作为书信写作的背景出现, 书信的抒情性因素得以扩展, 审美功能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还有一些书信则完全成为文人自陈积悃的工具, 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和杨恽的《报孙会宗书》等。书信体散文功能的转变与其文体范围的缩小不无关系, 自此“惟朋旧之间, 则曰书而已”, “书”成为民间交往的主要文体。

西汉时期的书信体散文抒情色彩浓厚, 较有代表性的当属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和杨恽的《报孙会宗书》。这两篇散文都是写给友人的回信, 由于这一时期书信的私密性较强, 作者往往在信中畅所欲言, 以昭明心曲。《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任安在受到“巫蛊之祸”的牵连即将被处决之前写的来信的回信。司马迁在信的一开始埋怨任安不了解自己的志向, “士为知己者用”, 而武帝不是自己的知己者, 推贤进士不过是自取其辱。信中随后写道李陵事件的始末及自己受刑的原因, “家贫, 货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 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让司马迁饱尝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 情不自禁处只能空叹“悲夫!悲夫!”。司马迁的悲愤是真实的, 故而千百年后仍能打动读者的内心, 引起读者的共鸣。杨恽的《报孙会宗书》同样是感情色彩较为强烈的一篇书信体散文, 清吴楚材认为这篇文章“宛然外祖答任安书风致”, 正因其真情实感的肆意流露终给杨恽招来杀身之祸。杨恽因冤被废为庶人, 本就意气难平, 他治产业、通宾客、有称誉, “诚荒淫无度, 不知其不可也”。杨恽“情动而辞发”, 将积蓄已久的委屈与怨愤悉数写来, 他借讽刺孙会宗之机, 提出“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处世理念, 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而其人又向来好发人隐私, 直言无忌, 如此不吐不快的性格, 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实属意料之内。

东汉在经历了时代巨变之后, 统治者好儒任文, 提倡讲经论理, 汉明帝时期佛教传入, 在儒、释、道的交融影响下, 人们的理性思考多了, 表现在这一时期的书信体散文中就是作者对情感的表达趋于平稳含蓄。“天下之文莫妙于言有尽而意无穷, 其次则能言其意之所欲言”, 能酣畅淋漓地表情达意固然好, 但蕴藉的言说方式更能启发读者, 正如《文心雕龙·知音》所言:“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沿波讨源, 虽幽必显。”朱穆的《与刘伯宗绝交书》见于《后汉书》本传注, 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绝交书, 这封绝交信短小精悍, 以叙事为主, 将得势时对方对自己的亲附和落魄时对方对自己的轻视娓娓道来, 没有激烈的言辞, 只是在文章最后感叹:“咄, 刘伯宗, 于仁义何其薄哉!”我们感到更多的是作者对世风日下的悲痛与无可奈何。延笃在《与李文德书》中详细描写了当前的闲逸生活, 大有归隐之志, “夫道之将废, 所谓命也”一句所流露出的道家思想, 使他的情感表达显得平淡冲和。马援的《诫兄子严、敦书》总结了自己在宦海沉浮多年的处世经验, 马援在信中采用“两两比较法”, 为侄子指明当效仿的对象, 严厉中不失温情, 感情真挚自然。

上一篇:课前三分钟演讲内容下一篇:银行中层管理人员履职提升培训班学习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