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学质量优秀教师

2024-06-05

提高教学质量优秀教师(共8篇)

提高教学质量优秀教师 篇1

【关键词】素质教育情感教育师生关系

笔者是一名技校的老师,从事教学工作30余年,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深知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成才。教师从事的工作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要想提高教育的质量,就要求老师和学生积极配合,只有这样,老师才能教好,学生才能学好。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目的,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得出以下心得。

一 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1.师德

师德是教师在工作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师爱是师德的核心,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情感基础,是神圣的,学生一旦体会了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还要育人,我们的行为必须具有榜样示范作用,来指导和影响学生的成长,一个师德良好的教师,不但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还可以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2.要精通自己的业务,教师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是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教师肩负着培养人才的使命,具有能够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能力素质,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

3.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要培养心理健康的学生,教师就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好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凭借自己对学生的爱心,对本职工作的责任心,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关爱学生,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启发他们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来对待人生,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把握好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教学过程就是老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是师生主动交往、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过程。作为教师,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和谐直接影响到教学工作的好坏,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到学生能否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愉快地接受教育的前提,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师而言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关心、爱护、理解学生

理解是建立师生感情的基础,关心和爱护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先导。作为人民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而且要经常不断地去学习各种知识,来加强自身的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特别要学习好心理学,只有这样才能去了解学生的心理。对学生不仅要理解,最主要的是关心、爱护他们,多为他们着想,耐心解决他们学习上存在的困难,从心理上消除学生对老师的隔阂,真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2.学会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是建立师生关系的基础与核心

作为老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要特别注意与学生关系的处理,无论事情大小,尽量做到少失误。如果因为自己的失误造成与学生的矛盾,老师要勇于承认错误,及时向学生道歉,讲清原因,求得学生的谅解,以弥补给学生心灵上留下的伤痕。另外,老师要以身作则、心胸宽广,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对学生所犯下的错误不仅要提出批评,还要正确引导使学生及时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提高他们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促使师生关系的和谐。

3.不仅要尊重学生,同时要信任学生

信任对任何人来说,都非常重要,老师不仅要得到学生的信任,还要学会相信自己的学生。信任是开启学生心灵窗户的一把钥匙,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把自己的课堂变为学生表演的舞台,让每个学生把自己的角色表演到极致。作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4.对学生一视同仁,用爱心感染学生

无论什么事情,要做到一视同仁,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对每位学生要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要从学习上、生活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要用自己的爱心感染每一位学生,要多倾听学生的心声,使学生真正感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同时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促使学生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1.微笑可给人带去亲切、温暖,创造愉快的学习环境

课堂上使用微笑,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微笑可以稳定学生的情绪,解除学生紧张的心理,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以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同时面带微笑去指导学生做练习,帮助他们纠正错误,表扬好学生,鼓励学习差的学生,使大家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2.注重情感教育,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在日常教学中,把满腔热情的情感倾注给学生,是教师的美德。老师应继承和发扬这一美德,无论在课堂还是课外,对学生要关心、爱护、想方设法树立他们的学习勇气和信心,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要反复教育和训导,在批评的同时,要不断给予鼓励。对学生既要尊重,又要严格要求,让他们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在关心学习的同时,在生活上关怀他们,了解他们生活上的困难,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如亲人般的关爱。

3.对差生要多一份爱心,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爱是开启心灵的钥匙,学习差的学生,若能得到多一份的爱心,对他们帮助很大。学习中,我们要亲近、鼓励,而不是歧视和训斥,和他们交朋友,增进师生感情,同时严格要求,经常谈心,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耐心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课堂教学中,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让他们参与其中,使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勇气,经常采用“很好”、“有进步”、“继续努力”等话语鼓励他们,让学生感受到被重视的感觉,体验到愉快和胜利的喜悦,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望,进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提高教学质量优秀教师 篇2

一、抓好老师的备课工作

备课是教师工作的首要环节, 只要抓好老师的备课工作, 课堂教学就有了保证。那么如何搞好教师的备课工作呢?这是诸多学校领导工作的难点, 比如我们学校的备课现状就是先上课后补教案, 到了领导要检查教案的时候才去补教案, 这样的教案又有什么用呢, 就只不过是做了应付学校领导的检查, 学校领导又是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而已。要真正搞好学校教育工作那么就应当在老师备课这个环节上下工夫, 不要让这个重点工程只是形式而已。我认为学校领导可以让各个教研组组长每周检查自己组员的教案, 如果教师的教案没有写好就上课的立即上报学校领导, 校级负责人就立马对该教师进行停课写教案, 等他把该课的课备好了才准于进教室上课。那么这里的教研组长就要选择勇于承担责任的教师来担任, 不能循个人私情。这样我们的老师就用不着为了应付检查而去赶教案了, 学校领导也用不着为了迎接上级领导的检查而去让老师们准备了, 我们就随时随地都不怕什么工作没有做好了。

备课是备教案而不是抄教案, 所以教研组组长在检查的时候还要注意教师的备课内容, 看是否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反思等等, 教学过程必须详细。备课还应特别注意不能只备书上的内容, 还应备练习册、测试卷上的知识点, 不要让学生在做作业遇到问题时才去补讲, 应消化在前。

二、搞好校本教研工作

校本教研是提高学校教师教学技能、教学业务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应该培训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与时俱进的教师, 要让我们的教师随时走得出去。我们学校的教研现状是教研组组长在开学之初作好教研计划, 然后学校作统一布暑, 在执行的时候就是教师在多媒体教室利用别人的课件上上课, 课后连评课都不到场, 这样的教研活动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吗?

我认为各个教研组在搞教研活动时被安排活动的老师不能在自己所教班级里上课, 进行异年级异班级上课, 这样上课的老师肯定会精心策划, 认真对待。被上课的班级的学生由于来了一个新老师上课, 他们在听课时也会特别认真, 肯定也是会有收获的。课后总评的时候人人必须到位, 各抒己见, 不藏着不掖着。但是我们的教研组组长这时可就不中用了, 因为老师们没有把这个组长当回事, 根本就不听组长的, 只是让组长自己去编写教研记录, 这就是组长无权的表现。因此学校可以给予组长独立支配教研经费的权利, 实行奖罚分明。各教研组的教研活动不能只限于上上课就行了, 每期应该进行至少两次的学术交流, 接收新的教学理念, 同时每期必须合作一篇教学论文, 以便展示自己教研组的业绩。

三、教师业务校本培训

提高教学质量优秀教师 篇3

编者按:2015年7月6-7日,全球教育发展峰会在挪威奥斯陆举行,会议的宗旨是促进教育领域的全球合作,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教育目标。在此期间,奥斯陆峰会有关教育发展的背景报告《对教师的投资亦是对学习的投资——教育变革性力量的先决条件》(Investing in Teachers is Investing in Learning: A Prerequisite for the Transformative Power of Education)也得以发布。此背景报告着力解决世界各地的教育质量问题,指出提高教育质量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以足够的资金投入和有力的教育干预政策为前提条件。报告主要侧重于教师和有效教学两个方面,以期达成相关的学习成果。本刊特约两位译者对该报告进行编译,以飨读者。

在新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促进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是一个独立的发展目标,2015年5月发布的《仁川宣言》也对该目标予以再次确认。世界各国在朝向这个目标迈进的同时,也能促进其他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但是,优质的教育才能让学习者获得满意的成效。多年来的相关研究表明,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因素较多。在设计教育干预政策时,需要考虑学习者的个人能力与过往经历。如果儿童生活于贫困的、营养不良的或者饱受疾病困扰的环境中,那他们可能无法从学校教育中获益。只有以证据为基础,以结果为导向,并且具备丰富资源的教育系统才能为实现有效的教与学奠定基础。这样的教育系统能够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学工作,能够赋予学校和教师充分的自主权,让他们能够专注于主要的工作任务,并且让所有的合作伙伴都积极参与到相关政策的制定与评估中。

本报告侧重论述与学校和课堂相关的因素,特别强调教师和教学的重要作用,因为这是提供优质教育的关键。

尽管人们对学生学习的关注程度与日俱增,但对教师和教学的重视仍显不足。一部分的原因是优秀教师和有效教学的质量在不同的背景环境中会产生明显的差异,而一所学校的诸多特性均会对学生学习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很难明确学生的学习成效与某一特定教师群体存在相关性。

如果将与学校和课堂相关条件的影响剥离出来,需要复杂的研究提供证据,以至于此类深入的研究分析主要集中在高收入国家。有研究表明,教师在所有以学校为基础的因素中能够产生最大的影响,并且课堂中的优秀教师能够为学生带来最大化的潜在收益。在美国,有研究发现如果一名中等水平教师取代一名处于教学水平排名末端5%的教师,不仅会提高学生的分数,还会增加学生的终生收入,预计每个学生的增幅能达到25万美元。还有研究发现,在以弱势群体学生为主的学校中,优秀教师能够为学生带来显著的变化。

国际成人能力评估项目(Programme for the International Assessment of Adult Competencies, PIAAC)数据表明,23个国家的教师的计算能力(numeracy skills)与具备大学学位的普通工作人员水平相当。但是,各国教师之间的计算能力存在明显差异。例如,芬兰和日本教师的计算能力高于意大利和美国的教师。类似的差异因素或许能够帮助我们解释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所发现的学生学习成就的差异现象。

为学习者提供优秀教师和有效教学也面临着挑战。正如经合组织所指出的“除非各个国家耗费巨资聘任芬兰或者日本的教师,否则各国政府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将教师职业打造成为在智力和经济上皆获尊重,并且具有吸引力的职业。”

确保所有受教育者无论其背景都可以获得积极主动、受过专业培训的教师的指导,这对于贫困和富裕国家解决当今社会所面临的关键教育挑战都至关重要。

本报告旨在阐述各国政府在建设一支称职高效的教师队伍中应当注意的重要方面,以及发展和协调合作伙伴以集中精力发挥最大效应的重点领域。例如,针对教育系统整体范围内的问题,本报告不就如何使用数据强化双向问责机制的关键问题作深入探究。针对学校和课堂的问题,本报告仅就技术的作用和影响做简要论述。同时,本报告不对早期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特定方面进行探讨。因为报告中案例来自世界各国,所以本报告更多关注贫困国家所面临的迫切挑战。

在本文之后,本报告的第二部分讨论教育系统中与建设一支有竞争力的教师队伍相关的因素:建立吸引和留任优秀人才从事教师职业的机制;采取有效的基础资源分配机制;打造参与式的政策制定过程,让所有合作伙伴重视质量与学习。报告的第三部分讨论如何让教师做好应对所有学习者的不同需求的准备,帮助他们在学习中有所收获。报告的第四部分考察能够保障学生学习成就的教师支持机制,包括监督机制和坚定的学校领导。报告的第五部分考察教师有效地教授课程所需的教学材料。报告的最后提出了四点建议,应当成为各国政府及合作伙伴在采取政策行动时的关注点。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策划方案优秀 篇4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考评的目的在于及时了解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加强教学管理,促进教师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意识的形成;表彰在教学岗位上忠于职守和成绩突出的教师,营造爱岗敬业、争先创优的工作氛围;激励教学院部(以下简称“院部”)特别是教师个人积极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条 考评坚持以下原则:效果至上原则,实行教学效果一票否决;院部为主原则,实行分层考核,集中评优;客观公正、公平公开原则,实行群众评议,民主考评;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甄别选拔与诊断激励并重,关注结果与重视过程相统一,以评促教,以评促改。

第三条 本考评办法中的教学指遵照学校教学计划、有明确的教学大纲及教学目的的课堂教学活动,有关实践教学质量的考评办法依照相关文件执行。

第四条 教学质量考评对象为承担我校全日制本专科教学任务的全体专任教师;临时承担我校教学任务的非专任教师不在本考评之内,其教学质量的考评由其聘任单位自行制定办法施行并上报学校。

第五条 教学质量考评重在平时,其日常考评细则由各院部自行制定并施行。集中考评以自然年为单位,每年考评一次。

第六条 教学质量考评结果分为四个等级: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

第二章 考评机构

第七条 学校成立“许昌学院教学质量考评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全校教学质量考评的领导、组织与评定工作,处理考评过程中有争议的重大问题。

第八条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务处,负责制定教学质量考评的评选办法、日程安排,组织、协调、指导各院部工作小组的工作,处理考评工作中的日常事务,受理考评对象对考评工作的复议申请等。

第九条 各院部成立由行政正职(或主持工作的副职)任组长、教学副院长(或副主任)等为副组长、教学管理人员及教师代表组成的“教学质量考评工作小组”(以下简称“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制定本单位教学质量考评细则及工作方案,组织开展本单位教师教学质量考评工作。

第三章 考评标准

第十条 教学质量考评优秀标准(除具备1-4款外,还应具备该条5、6款之一)

1、热爱教育事业,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2、积极承担教学任务,认真履行教师岗位职责,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

3、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表现突出;

4、严格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近3年内未发生过教学事故;

5、教学态度认真,教学效果优良,受到学生和同行教师一致好评,在本单位教学质量考评中评教成绩突出;

6、获学校教师课堂教学大奖赛二等奖及以上奖励。

第十一条 教学质量考评良好标准

1、热爱教育事业,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2、认真履行教师岗位职责,教学工作量饱满,教学效果良好;

3、能主动进行教学改革,参与教学研究;

4、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近3年内未发生过教学事故。

第十二条 教学质量考评合格标准

1、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较强的职业道德,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2、积极承担教学任务,能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良好;

3、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当年没有严重违反教育教学规范的行为。

第十三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教学质量考评认定为不合格

1、教学工作量低于学校规定的基本教学工作量的50%;

2、不服从教学工作安排;

3、教学态度不端正,教学效果差;

4、当年发生过一次及以上重大教学事故;

5、其它严重有违教师身份及教育教学规范的行为。

第四章 考评程序

第十四条 教学质量集中考评分院部初评和学校终评两个阶段进行。

第十五条 初评由各院部组织进行。各院部工作小组,按照本单位教学质量考评细则,通过学生评教、查阅教师教学资料(如教学大纲、教案、课件及教学成果等)、召开学生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教师教学情况和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对本单位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考评。

第十六条 各院部工作小组通过初评,将拟定的教学质量考评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人员的名单上报领导小组办公室。除学校公示的考评优秀人员外,各院部考评优秀的比例为其考评人员总数的5%,考评良好人员的比例为其考评人员总数的50%,其余的为合格和不合格等次。

第十七条 各院部工作小组需同时报送非专任教师及其他教师的考评办法及结果。

第十八条 终评具体工作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其主要工作为:对各院部上报的考评结果进行审核,拟定考评各等次人员建议名单,并上报领导小组。

第十九条 领导小组召开会议,确定教学质量考评的各等次人员名单,经院长办公会批准后发文公布优秀人员名单。

第二十条 实行教学质量考评结果公示制度。各院部在将初评结果上报学校之前,须将初评结果向本单位全体教师公示,学校最终评定结果须向全校教师公示,公示期均为五天。对公示结果有异议者,可在公示期内向领导小组办公室反映情况或提出复议申请。

第五章 奖惩办法

第二十一条 学校教学质量考评结果计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年度(任期)考核、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并作为评选“教学名师”、“教学新秀”的必备条件。

第二十二条 教学质量考评为不合格的教师,除依照相关规定处理外,原则上其下年度第一学期最高授课时数不得超过学校规定教学基本工作量的50%。

第二十三条 连续两年教学质量考评为不合格的教师,学校视情况进行转岗或解聘。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四条 经学校批准全年度外出进修学习或攻读学位的教师以及当年新进教师不在教学质量考评之列。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施,此前相关规定同时废止。

小学教师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篇5

嘎洒中心小学

陶淑华

教学工作是一个学校的生命线,为了搞好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也为了本学期的复习备考工作能够有序有效地进行,根据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切实抓好本班复习备考工作,争取使我班的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特此制定备考计划如下:

一、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

从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情况分析来看,我班学生主要存在这样一些问题,一是上课习惯较差,二是计算能力较低,三是数学分析能力较弱,四是差生与优生之间差距较大。所以,本学期打算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来抓,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班级数学成绩。

二、教学改进措施

首先,纠正学生上课习惯。抓好课堂40分钟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从上学期情况来看,我觉得我班学生上课的习惯较差,总有一小部分学生容易开小差,不能集中注意力,或者发言时插嘴等,导致上课的内容不能完全掌握。所以,首要抓的就是上课习惯,利用各种形式来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努力抓牢例题,争取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例题,从而能举一反三。

具体做法:阶段性进行例题测试,将一段时间内每节课所讲的例题出一张测试卷,对学生进行测试,一方面检测学生上课的效率,另一方面通过测试让学生知道只要上课认真听讲就能得高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信心及增加上课认真听讲的动力。

其次,加强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纵观考卷,学生失分最多的就是计算,包括口算、计算以及填空、应用题中的计算,所以,本学期我将重点抓计算能力。

1、加强口算训练,为其他计算打好基础。充分利用口算本,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以求达到熟练的程度。

2、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设计形式多样,灵活多变,既有针对性、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练习,利用学生“好动”、“好胜”的心理,设计一些数学游戏的计算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一是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审题时要做到:一看(看清题中的数字和符号)二划(在试题上标出先算哪一步,后算哪一步)三想(什么时候用口算,什么时候用笔算,是否可以用简算)四算(认真动笔计算)。二是培养认真演算的习惯。训练学生作题要有耐性,不急躁,认真思考,即使做简单的计算题也要谨慎。演算时要书写工整,格式规范。就是在草稿纸上计算也要书写清楚,方便检查。三是培养及时检验的习惯。检查时要耐心细致,逐一检查。一查数字符号,二查演算过程。检查数字、符号抄写是不是正确,得数是否准确等,并要求学生根据各种相应的计算法则耐心细致地计算,克服粗心大意的毛病。四是培养巧妙估算的习惯。

再次,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理解能力。考试过后分析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的原因,除了计算错误以外,不是漏掉了题目条件,就是画不出图形,甚至不理解题意。因此,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就必须要重视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最后,拉近差生与优生之间的差距。我班有一些基础特差,成绩很低的学生,提高他们的成绩才是提高班级成绩的关键。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集体的力量是无限的。本学期我想发动学生的力量,成立一些学习互助组,希望由优生带着差生共同进步。

具体做法是:在班上选拔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当辅导员,通过他们开展中差生的个别辅导工作,将学优生的优秀的学习经验和好的学习方法介绍给其他同学。将全班分成八个左右的小组,每一个小组由一个辅导员任组长,他既是学生,又要给别的同学当小老师,他自己既要带头学习,但又要帮助其他同学一起进步。为提高各辅导员的积极性,还可以进行阶段性的评比,根据小组上课表现和作业得星数评选出优秀辅导员,以激发他们更大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提高整个班级学生的数学成绩。

三、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完善教学工作

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心得体会 篇6

一、勤于疏通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教材(包括教学大纲)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依托和根本。离开了教材、教学大纲,教学质量的提高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对所教学科的教材、大纲不能仅靠看过一遍、二遍之后,有所了解就应感到满足。即使教过多年同一教材的教师也有个不断熟悉和钻研的必要。因为,同一个教材在不同的学期,教师理解的程度不同,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程度也不同。因此,教师要反复阅读、研究教材。深入了解其结构、内容和涵义,才使自己的教学适应时代的发展,泰然地走上讲台进行有条不紊地讲学。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才能听得津津有味。

二、勤于阅读参考资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条件。

教师只有扩大视野增加信息量,才能使自己原有的知识不断更新,在教学中才能使自己得手应心地进行创新教学。如果没有新知识的不断充实和更新,教师的上课只会因循守旧、照书说法。使学生感到干巴巴没有什么味道。学生只会在教师的讲课过程中勾勾划划,不会有新鲜感,也产生不出学习兴趣。教师通过阅读大量的与教材相关的参考书籍和相关学科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参插一些课外知识,一方面使课堂气氛得到活跃,拓宽学生视野。另一方面充实了教学内容,增加了学生的信息量,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端正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动力。

三、勤于参加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依据。

不论是市、县还是校级组织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都能为我们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很好的机会。每一次活动,只要我们细心去观察、研究,从中发现和吸取那怕是仅有的一点长处,或被你猎取一个信息,那对自己都是一个收获。层次越高的教研活动,获得的信息越可靠,当然这要细细品味才能品出来。越是基层的教研活动,其经验越实用。因此,勤于参加教研活动,学人之长,补已之短。久而久之,博采众长,就会逐步形成自己的一套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

四、勤于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随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对自己所授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经常修正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教学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提高思想水平,掌握科学知识,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状况和科学文化知识的状况,是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尺。面对同样的一个年级、一个班级、一个学生为什么别人能教好,而自己却教不好?为什么别人上课学生愿意听,而且学生的成绩不断提高,而自己上课不但学生成绩没有提高,而且,课堂上有些学生还要捣蛋,课堂秩序乱七八糟?这怨谁,只能怨自己。我们平时经常讲要以学生为本,那就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正确引导他们,以平等的姿态和他们打成一片,继而在教学方法上再加以改进,教学质量自然而然会提高。

五、勤于总结,使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是教学质量提高的的可靠保证。

每个人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总会有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经验和教训经过总结与梳理会让人聪明起来。所谓涓涓细水汇大海,大海固然浩瀚,但如无涓涓细水大海也会干涸。只要我们认真总结每一学期、每一阶段、每一堂课的教学得失,再辅以正确的理论给予指导,通过自己认真的实践,使自己对教学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这样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指日可待的。

提高教学质量优秀教师 篇7

一、 我国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意识现状及其影响

教师的教学质量意识, 是指教师对教学活动结果满足教学需求程度的认识与评价, 也包括其追求某种教学结果的信念和意志。教师的教学质量意识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教师对特定教学活动的质量标准及如何达到这种标准的认识, 二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结果的情感、态度与评价, 三是教师为追求某种教育目的和理想所表现出来的信念和意志。这些内容分别从知、情、意三个层面构成教师教学质量意识, 引导教师的教学行为, 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目前, 我国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教学活动目标大多局限在知识记忆与理解层次, 缺乏对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发展的有意识引导

据笔者对部分高校学生的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及日常观察可知, 现在有很多高校教师的教学仅致力于完成既定专业知识讲授, 对学生学业考查的关注点也仅停留在记忆与理解层面, 其他方面能力的考查涉及不足甚至不涉及。

从上述教学及考查的内容与方式可以看出, 教师们将自己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学生对教材及教师所选择专业知识的了解与理解, 且认为教学行为只限于讲授知识便可以完成教学任务。这种仅限于已有固定知识传授的认识表明, 教师对自身教学的最终结果, 与当前高校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及距离, 缺乏足够的理性思考。雅斯贝尔斯在谈大学教育的学术训练和专业训练的时候讲道:“大学里专业教育的理想是要靠人来实现的, 而这些职业要有科学作为基础。要达到这一步, 就需要一种非专业性的基础教育, 教授研究的态度和做学问的方法。因此, 最佳的专业教育并非教授一套固定的知识就够了, 而是要训练发展一套科学思想的构架, 这样我们才可以在人生的过程中继续接受思想和精神方面的教育。”[1] 布卢姆依据智力参与的复杂程度将教学目标分为不同的层次, 其中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处于最低层次。对于已经具备相当阅读理解及记忆能力的高校学生而言, 教学活动应当更多地倾向于培养其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获得, 必须通过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专业思维训练。高校学生应该具备的知识运用、分析、综合与评价等更高层次的能力, 必须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学科内典型问题进行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才可获得。在以知识接受为主的学习中, 学生的高层次能力很难得到发展, 而此类问题在高校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与反思。

(二) 教师缺少对自身教学结果的关注, 导致师生关系淡漠, 教学影响力低

在目前的高校教学中, 学生的出勤状况、听讲状况是教师较为重视的事项, 因为此类状况的好坏会对教师的自我认识与情绪造成影响, 同时这也是学校考核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为此, 教师通常是用平时成绩评定来控制学生的出勤率, 采用增加讲授内容与语言的趣味性来改进学生的听讲状况。而对于学生学习的结果, 从教师角度来讲也就是其自身的教学结果, 教师则很少关注。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十分有限甚或没有。很多教师与学生仅限于事务性交往, 交往对象也仅为个别学生干部。

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相互关注、相互交往的情况下, 师生关系淡漠就成为一种必然的结果, 而这种结果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学活动作为一种人与人之间特殊的交往活动, 在任何类型的学校里都不会改变。在这种特殊活动中, 体现最多的是人的理智成分, 但情感影响也不可小视。 “爱智”作为教育永不变更的目标, 本身就是情感与理智的完美结合。在培养自主性、创造性人才的高校中, 师生之间以问题为中心的交流与探讨应当成为一种最重要的教育形式。只有这样, 学生才可以从德 (为学为人之态度) 、才 (治学之思想方法) 两方面得到来自于教师的深刻影响, 教学才可以真正实现其文化传承的价值。从纯粹的师生情感方面讲, “亲其师则近其道”, 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必要情感基础的情况下, 教师的影响力会相对降低, 教学效果也会受到影响。而这一点, 在现在的高校教育中, 并没有得到教师们应有的重视。

(三) 教师多将教学质量问题归因于生源质量下降, 对追求某种教学结果缺乏信心和积极态度

对于高校教学质量问题, 笔者曾多次与不同层次、不同类别院校的部分教师有过讨论。很多讨论者将教学存在质量问题主要归因于扩招后的生源质量下降, 对于教师方面的原因虽有所提及, 但仅归因于新任教师知识积累的不足, 极少涉及对特定学科及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与获得途径的深入思考。

虽然高校教学质量问题的提出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 但这并不表明, 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问题在此之前就不存在。如果学校教育质量的保障与提高仅依赖生源质量, 学校及教师工作的价值就很值得怀疑。教师将教学质量问题归因于生源质量问题, 实际上就有意无意否认了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影响力。教师对教学活动中自身影响力的认识, 会严重地影响其在教学工作方面的努力程度。如果教师并不认为自己的教学可以在学生身上产生多大的影响, 自然就会降低对教学工作的情感与精力投入, 其教学效果也不容乐观。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 教师在多大程度上将教学质量问题归因于自身教学的问题, 并相信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使教学质量得到改善, 就在多大程度上具备了作为教师应有的教学质量意识。这种教学质量意识是一种促使教师教学能力增长的原动力, 推动着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可以说, 在任何时代任何教育机构中, 这种教学质量意识与改善教学的专业能力, 是促使教学质量改善的最本质力量。就我国目前高校教学的现状而言, 很多教师的此类意识还极为欠缺。这种状况对于高等教育目前以及长远发展来讲都会造成不能忽视的消极影响。

二、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质量意识淡薄之原因分析

意识作为人的一种精神现象, 可以分为社会意识、群体意识与个人意识三类。社会意识、集体意识会影响个人意识, 个人意识也会逐渐汇集为集体意识与社会意识。高校教师作为特定社会与传统文化影响下的特定群体, 其质量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也必有其特定的历史与现实原因。

(一) 历史传统影响

1.高考与科举等同的社会观念, 使得我国高等教育倾向于重 “取”轻 “育”。科举考试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取士制度, 其目的在于为当时的统治者选拔治理国家的人才。所谓 “鲤鱼跳龙门”就是对通过科举考试之举子命运的形象比喻:寒窗苦读数十载的书生一旦跳过科举考试这道“龙门”, 从此就再无苦读之劳役, 也无生计之担忧。高考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的入学考试, 虽也同科举一样具有选拔人才的作用, 但不同的是学生通过高考也仅是更高阶段受教育的开始。高等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 仍然担负着与基础教育同样重要的教育责任。然而现实中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问题, 远不及基础教育那样受到社会各界, 尤其是家长与教师足够的重视, 原因就在于, 很长一段历史时期甚至包括现在, 人们依然用过去看待科举的态度来看待高考, 继而影响其对待高等教育的态度。在这种传统观念影响下,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既“中了黄榜”自然会 “衣锦还乡”, 至于在学校中有多少长进无心也无力追究。

更值得注意的是, 很多高校及其教师也认为, 学生都是经过高考严格选拔而来, 所进学校的层次说明所招学生的资质, 资质高者无需教师费心费力, 资质相对低者不做过高要求。严进宽出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显著特点, 我国高校的毕业率无论在何种境况下都普遍极高的事实, 也可算作这种观念在高等教育中的曲折反映。这其中也暗含着高校教育本身缺乏质量意识的事实。高校教学质量问题由历史之无意识转入现实集体意识之淡薄, 具体则表现为教师个体教学质量意识的欠缺。

2.高校教师的传统地位, 导致高校教学缺少规范标准, 教师缺少与教学业绩相关的危机意识。有学者指出, 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来看, 教师身份经历了从学官到学人再到干部的变迁[2] 。在古代官师一体的传统中, 教师被赋予极高的社会地位。另外, 中国人崇尚知识、尊师重教的传统, 也使得高校教师获得了社会各界尊重与信任。不能否认, 这种尊重与信任一直是促使高校教师不断追求学术高度的动力,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这种尊重与信任赋予高校教师的特殊地位, 也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现代高校教师教学质量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在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中国, 高校之外一般的社会力量无力也无权对高校的教学质量进行实质性的评价与监督;高校内部传统的教学评价, 多是指向教师在课堂讲授中体现的学术水平, 对于教学在学生身上所产生的结果, 则缺少足够的关注与理性分析。迄今为止, 我国高校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仍然普遍缺少既定的评价标准。没有既定的学业评价标准, 则意味着教学活动的自控性与随意性, 在这种近乎过度的权限之下, 教师的教学质量意识自然也无从产生。

另外, 从传统体制来看, 我国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虽然很高, 但其身份的认定与保障还是要依靠官方或者政府。在这种传统体制影响下, 教师工作的价值会极大地取决于官方的评价与认可。现代教学的质量意识, 首先是对学生及其发展负责的意识, 教师应当是通过对学生发展的积极影响来完成国家赋予的教育任务。在仅对管理者负责的机制中, 这种意识则很难产生。

(二) 现实因素影响

1.科研与教学任务的分配及绩效评价的不平衡, 造成教师重学轻教的必然倾向。 社会赋予了高校教师学者与教师的双重身份, 高校教师也就必须承担起学术研究与教学的双重责任。学术研究与教学工作何者为重似乎是一个没有必要再讨论的问题, 但在高校教师的实际工作中, 科研与教学任务的平衡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这种平衡问题一方面存在于两项工作任务的分配方面, 另一方面存在于对于这两项工作的评价与奖励方面。

目前, 很多高校将教师分为 “以科研为主”与 “以教学为主”两类, 科研与教学这两项在高校教师工作中本应相辅相成的活动, 由此有了主次之分:科研型教师主要完成科研任务, 教学则为其次, 教学型教师则相反。如此一来虽然体现了人尽其才的管理理念, 但对于教学质量保障与提高却有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在这种明确的劳动分工之下, 以科研为主的教师, 势必将大量精力花在学术研究方面而减少了对教学活动的关注与精力投入;以教学为主的教师开始承担繁重的教学工作 (目前在很多高校, 周课时达到30节的教师已不罕见) , 其精心备课的时间尚无保证, 更何谈知识更新甚或学术研究。尤其是在目前高校教学缺少既定质量标准衡量的情况下, 教师教学必然出现重量不重质的情况。

另外, 绩效评价作为一种管理手段, 可以对被评价者的精神起到激励作用, 也可以对被评价者工作起到导向作用。在绩效评价工作中, 既要考虑怎样强化被评价者某方面的积极行为, 也要考虑如何避免弱化被评价者应有或者已有的积极行为。目前, 在对高校教师工作绩效所进行社会及校内评价中, 科研成就的地位明显高于教学成效。这种评价虽可以激励教师相应的科研工作积极性, 但却无形地降低了教师对于教学成效的关注和努力程度, 这实质上是一种无意间弱化教师教学质量意识的行为。

2.教师教育素养的欠缺, 使教师缺少追求某种教育结果的能力和信念。 教师作为一种专业人员, 其专业素养由两方面构成:学科素养与教育素养。虽则离开学科素养教学难以展开, 但是学科素养只有与相当的教育素养结合才能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师教育素养的外在表现是教师的教学能力, 而教学能力的支撑则是其内在的教学思维。教师的教学思维既包括教师对所在学科专业素养构成及获得途径的认识, 也包括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中存在问题的合理分析与思考。前者决定教师对教学结果的定位及教学途径的选择, 后者以前者为基础, 决定教师教学质量意识的强弱程度与后续教学决策的有效程度。另外, 还有一种难以被他人察觉却对教师整体教育素养具有奠基作用的要素, 就是教师的教育情怀与教育理想, 也可以说是相信自己的教学可以“使黏土开始呼吸”的教育信念。它是教师专业能力产生与发展的基础, 也是优秀教师素质中最显著的特征。具备足够教育信念的教师, 会自然地将自己的教学工作与学生的发展需要联系起来, 学生的学习状况是其极为关心的问题, 学生怎样才能学得更好也是其思考的首要问题。事实上, 在思考并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们会时常发现自己学科知识方面的欠缺, 因此也促进了其学科素养的发展。然而, 如果教师缺少这种教育素养,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就会将教学工作看做如和尚撞钟一般的任务执行, 只问过程不问结果。回顾上述高校教师在质量意识方面的表现, 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其教育素养的欠缺。

如果说学科素养是学者的立身之本的话, 教育素养则是教师的立身之本。高校教师的身份首先是教师, 其次才是学者, 因此其教育素养也应当受到与学术素养同样的重视。然而在我国高教领域内, 教师的教育素养很少有人提及, 这一方面存在的问题更是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是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质量意识薄弱的重要根源。

三、 增强教师教学质量意识的对策

如前所述, 教学质量意识由知、情、意三个层面构成。在教师的教学质量意识形成与发展中, 教师有关教学质量标准的认识是基础, 对教学结果的关注是前提, 对自己教学产生影响力的信念是保障。

(一) 制定分层次、分类别、分专业的高校学生学业评价标准, 给教师提供明确的教学活动依据

既定的学业成就评价标准既是学校用以衡量教学工作效率的标尺, 也是国家及各级教育管理机构对学校教学质量进行实质性监管的客观依据, 更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共同努力的目标。而目前我国高校缺少具体的学业成就评价标准, 这就给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随意性与盲目性, 也使高校的教学质量保障缺乏必要的科学依据。潘懋元先生指出, “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类型的, 而高等学校对人才的培养却是单一化的甚至是盲目无序的。这种单一化的发展方向与多样化的人才需求的矛盾导致了精英教育的发展方向与大众化教育的发展方向混乱不清的状况。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科学、合理的解决, 将会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高等教育的健康、良性的发展, 直接阻制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3] 制定分层次、分类型的学业成就评价标准, 就是使高校人才培养走出盲目无序状态的首要举措, 也是使教师教学有明确努力方向的前提。

学业成就评价标准的制定, 是一项极为复杂而高难度的工作, 虽然不能要求一开始就可以做得非常科学到位, 但是树立质量标准意识、引起高校教师对此问题的关注, 就是一个使高校教学目标走向清晰有序状态的开始, 也是高校以教学质量提高为核心的整体健康良性发展的必经之地。

(二) 重视教学成效在教师绩效评价中的应有地位, 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师职业价值追求中的比重

长期以来, 国家对科研工作者, 也包括高校教师在内的科研工作, 从物质与精神两方面都给予了非常有利的支持, 目的就是要大力促进我国的科技进步与发展, 其成效也非常显著。这是站在国家科技发展的角度上采取的明智举措。然而, 站在促进高等教育发展, 尤其是教学质量保障与提高的角度来看, 此类有力措施并不多见。国家虽也在高教领域设立了教学名师奖与教学成果奖, 但此类奖项实际上的申报与评选, 与用学生的学习结果来衡量的教学质量并不必然相关, 其评价及评选的科学性还有待提高, 所以也不能很好地起到对高校教师教学质量意识的激发作用。

因此, 在特定层次、类别、专业的学生学业评价标准出台之后, 学校可对以此标准为依据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结果进行全面评价, 将年度优秀、教学成果、教学名师之类的评选与之紧密结合, 并给予相当力度的精神与物质奖励。使教师的教学投入与教学工作成效, 成为一种可以得到社会认可的东西。当教师在教学方面的成就可以与科研成果一样得到国家与社会的重视与肯定, 教师从教学工作中获得的价值感与教学热情就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提升。这种来自于教学工作的个人价值感与热情, 会成为教师更加努力也更富有创造性进行教学的强大动力, 相信高校教学质量不仅可以得到保障而且还可以因此得到不断提高。

(三) 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增强其教学效能感

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对于自己是否能够成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观判断。这种教学效能感会影响教师个人的教学信念及对待教学的态度与活动成效。在传统的教师与学生缺少交流的情况下, 教师没有积极的意识去获取也无从获得学生对自己教学的反馈, 大多教师很难从教学中获得积极的自我效能感。这就产生了其对自己的教学影响力缺乏信心、对教学结果也不愿去关注的消极心态, 这是高质量教学的严重障碍。

教学效能感产生的可靠来源, 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成功体验。当教师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教学对学生产生了积极影响, 其教学效能感自然就会增强。所以, 让教师在教学中体验到成功, 是增强其教学效能感的有力途径。决定教师教学是否成功的因素, 一方面是教师在教学方面的专业化水平, 另一方面是教学效果反馈信息对教师心理产生的积极或消极效应。专业化水平高的教师, 可以直接从教学中获得更多成功体验;获得较多积极反馈信息的教师, 也能直接或间接地获得相应成功体验。在高校中强调对教师进行有效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非常必要。另外, 利用同事及学生评教中的积极信息反馈, 也是从侧面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的良好方法。尤其是对刚刚开始教学生涯的年轻教师来讲, 这些信息可以增强他们的信心, 有效地培养其在教学活动中追求卓越的积极心态, 使高质量的高校教学团队获得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 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153.

[2]胡金平.从学校组织类型的变化看我国教师身份的变迁[J].高等教育研究, 2007, (11) :38-43.

激发教师活力 提高教学质量 篇8

一、完善制度,激发教师活力

教师总是期望自己的劳动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能得到领导的肯定和赞扬。为此,学校领导要根据教师精神需要优先发展的特点,通过设立各种奖项以及建立教师光荣榜等,激励教师的上进心,强化教师的积极性,防止积极性的减弱和消退。我们每学期都要召开教代会,修订相应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教师管理制度》《考勤制度》《绩效考核制度》《暑期教师实绩考核制度》等。为了充分落实这些制度,把教师的考勤、常规工作与学年的考核挂钩,每年教师节还积极争取社会尊师重教人士的赞助,对教学成绩优秀的教师、有特殊贡献的教师及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同时在学校、社会上进行适当的宣传,扩大影响,最大限度地激发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热情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奠定坚固的基础。

二、人文管理,激发教师活力

学校领导应把关心教师的生活问题置于重要的工作日程之中,万不可忽视。如教师的家庭问题、有病住院、节假日慰问、婚丧嫁娶、文化生活等都属于学校领导进行感情投入的一项重要工作,如解决不好,教师就不可能安心于教学工作,心理上出现偏异或障碍更难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向上的动力,如解决得好,一个既有组织纪律又心情舒畅的人,他的奉献精神将是无可估量的。作为校长,应关注每位教师的家庭情况,给教师以温暖,使每位教师都感觉到学校也是他的家,甚至让教师感觉到学校不仅是他们工作的地方,更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地方。如果能这样,何愁教师没有活力,学校的教学质量不提高?

三、率先垂范,激发教师活力

学校管理者在学校群体活动中,时时、处处、事事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是调动学校成员积极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此,在学校管理中,校长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校长的威信很重要,校长在师生中没有威信,就没有向心力,没有感召力。但校长的威信不在于其权力大小,而在于其是否能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校长要率先垂范,要求教师做到的,校长必须做到,必要时带头上示范课,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校长要坚持代课,并且每天早一点到校,配合当天的值日师生,共同抓好学校的早读、卫生等工作,虽然是苦了点,但是教师看到后,心里总存感激,有这样的校长,教师就会竭尽全力地搞好教学。

四、深入课堂,激发教师活力

学校管理工作千头万绪,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有的放矢,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课堂教学更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因此,平时要特别关注每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特别是对年轻教师和一些薄弱教师的做法是随堂听课,平时与教导、教研组长互相配合,经常进入教师的课堂进行随堂听课,每次听课后都要进行指导性评价,对教师课堂教学是否符合现代教学观和对其课堂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论。在指导过程中要本着激励和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原则,多与教师交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五、加强监控,激发教师活力

在乡镇学校,教师的流动性大,几乎每年都有教师调动或有新教师加入。大搞物质刺激,滥发奖金,结果事与愿违,不仅教师的积极性不能被有效调动起来,反而引起了教师之间的攀比心理、人际矛盾。在学校管理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加强常规教学监控可以让教师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校每月都对教师的工作纪律、政治思想、职业道德、教研教改、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常规工作进行监控并将检查结果与绩效工资、职称评定、年终考核、表彰先进等直接挂钩,督促教师抓好教育教学工作,激发教师内在的工作动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上一篇:学生社团讲话下一篇:教育名词解释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