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2024-09-11

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精选8篇)

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篇1

[摘要]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陈云形成了丰富的调查研究思想,展现了独特的调查研究风格,即“只唯实”的实事求是态度,善于运用解决中心问题的策略,调查研究与科学决策的紧密结合,重视对群众生活的调查,全面的比较分析的思想。学习陈云独特的调查研究思想,对于中国共产党进行科学决策,实现正确领导,提高执政能力,树立良好理念,有着极其珍贵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陈云;调查研究;特色;现实意义

调查研究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基本工作方法,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传家宝。陈云作为第一代、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素以重视与善于调查研究著称。他按照毛泽东调查研究的思想行事,坚持调查研究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屡屡取得显著成就。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陈云形成了丰富的调查研究思想,展现了独特的调查研究风格。当前,学习陈云独特的调查研究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陈云调查研究思想的特色

1.“只唯实”的实事求是态度

陈云是实事求是的典范。在调查研究中,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他说:“实事求是,先要把实事搞清楚。这个问题搞不清楚,什么也搞不好。”1他认为,“实事”就是弄清楚实际情况,“求是”就是根据实际研究所得的结果,拿出正确的政策。他进一步指出:“不唯上,并不是上面的话不要听。不唯书,也不是说文件、书不要读。只唯实,就是只有从实际出发,2实事求是地研究处理问题,这是最靠得住的。”他把实事求是称为可以抵抗百万大军的力量。

他说:“如果我们的同志都把心摆得非常正,非常实事求是,毫无个人主义,可以抵得十万军队,一百万军队,这是无敌的力量。”3正是因为实事求是这么重要,他要求我们重视它,将它使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去。“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9个字,是陈云对毛泽东思想精髓的深刻体会,是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具体运用,是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贯彻这条思想路线的创造性发展,是陈云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中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

可以说,“只唯实”的科学方法和态度,是陈云思想方法的出发点。“只唯实”的提出为正确掌握和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提供了具有补充意义和可操作性的思想原则,它要求在实践中迈出每一步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陈云说,承认实事求是容易,做到实事求是难。调查研究中要做到实事求是,就要牢牢掌握实事求是所需要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经济决策的调查研究中,陈云始终不渝地坚持“基本国情论”、“国力论”、“综合平衡论”等观点。他强调实事求是的前提是尊重事实,一切从实际出发。要保证党的事业顺利发展,就必须坚持“唯实”的实事求是态度。

2.善于运用解决中心问题的策略

陈云作调查研究,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善于运用解决中心问题的策略,紧紧围绕党在各个1《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0页。《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1页。《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7页。

历史时期的中心工作破题,通过抓大事,抓主要矛盾,抓薄弱环节,求得基础工作的展开,求得难点问题的突破,从而推动全党工作的大局,为贯彻当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总路线服务。

纵观陈云各个历史时期的调查研究思想,不难发现他善于运用解决中心问题的策略,这也为全党中心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他在延安时期对党建工作的调查研究,为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具有广泛群众性的、思想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党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在解放战争时期对根据地建设的调查研究,为解放战争的良好开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在建国初期对财政工作的调查研究,对在废墟上建设新中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他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的调查研究,尤其是他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开创与奠基所建立的功勋颇为卓著。

3.调查研究与科学决策的紧密相结合陈云说:“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做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决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就够了。”4调查研究是领导干部科学决策的前提条件。所有正确的决策,都是经过调查研究,是在对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而得出的。陈云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始终能够牢牢把握反映问题实质的情况,做到求深、求实、求准;并通过观察分析、综合研究等方法,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形成指导全局工作的结论,做到求真、求新、求异。

没有调查研究,就难以做出科学决策,决策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没有科学决策,就会沉溺于材料中看不到事物的全貌,就无法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只有将调查研究和科学决策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因此,既要做到符合上级精神,又要吃透上级精神;既要满足群众迫切需求,又要吃透基层实际,吃透社情、民情、团情和青年之情。在此基础上,经过缜密的分析综合以及创新筹划,就可以使决策更加科学。调查研究和科学决策紧密结合的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也是陈云在调查研究中不断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

4.重视对群众生活的调查

陈云十分关心和尊重群众。他指出:“革命就是为了改善最大多数人民的生活。”1962年在中央财经小组会议上,陈云说:“人民群众要看共产党到底对他们关心不关心,有没有办法解决生活问题,这是政治问题。”在这次会议上,他还指出:“把基本建设放慢一点,以便重点放在农业和市场上,它是关系到五亿农民和一亿城市人口大问题,是民生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应成为重要国策。安排好六亿人民的生活,真正为人民谋利益。”5

陈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调查研究中,陈云十分注重了解群众生活状况,关心如何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在延安时期,他在对敌后根据地9个乡支部的调查中,询问一个村中每户人口、吃粮、吃盐、吃菜、土地分配租佃等与农民直接有关的生活问题。在三年自然灾害中,粮食不够吃,浮肿病频发,饿死人的情况之下,陈云通过调查研究,向中央提出了很多减轻灾难的办法:粮食没过关,应省吃俭用;组织猪鸡鸭鱼蛋供应,吃是第一位的;安排好日用必需品生产;压缩购买力,精简1000万人下乡;缓解运输紧张等切实可行的建议。60年代初,陈云对群众的实际生活需求做了调查,主张增加豆腐、鱼和肉的供应,并对当时的市场供求做了细致入微的调查。在调查研究中,陈云始终做到深入细致地反映群众的疾苦,深切关心群众的生活。

5.全面的比较分析的思想

陈云坚持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反对一刀切、一律化,主张既看到事物的对立,又看到事物的统一,既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又研究矛盾的特殊性。他强调把握事物要全面,就是不仅要看到正面,还要看到反面,不仅要听到正面的意见,而且还要听到反面的意见,要集体讨4《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9页。刘家栋:《陈云与调查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6月版,第63~64页。

论,相互交换意见,这样才是全面认识问题的重要方法。他还认为,从实际出发的关键是从全面出发,要把实际看全面,把情况弄清楚。他曾指出:“领导干部听话要特别注意听反面的话。”“应该看到,事物是复杂的,要想得到比较全面的正确的理解,那就必须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经过周密的分析,把它集中起来。……从反面和各个侧面来考虑问题,并且研究各种条件和可能性,这就可以使我们的认识更全面些。”6在处理问题和做出决策之前,他总要做到“交换、比较、反复”。他认为,如果这三条都达到了,就能够比较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避免某些片面性,从而做到实事求是,作出正确的决策。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调查研究,运用“交换、比较、反复”的科学分析方法,全面地了解事物,防止片面性是陈云调查研究思想的一个独特之处。

二、陈云调查研究思想的现实意义

1.调查研究是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重要方式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中国革命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同错误的世界观和思想路线斗争中锻炼形成的。在党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调查研究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说,调查研究是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的重要方式。作为党的第一、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成员,陈云一生都非常注重调查研究,并在几十年的实践中,形成了其所特有的调查研究的思想和宝贵的理论精华。陈云同志调查研究的思想,忠实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传承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社会调查理论上实现的革命性变革,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在社会调查中的有机统一。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尽管调查研究的对象、内容、范围、手段都发生了变化,但调查研究在党的决策和领导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丝毫没有改变。加强调查研究工作在新世纪里显得更为重要。当今世界和我们所处的时代,与过去相比已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无论是从国际还是从国内看,我们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党要应对挑战,继续前进,必须开拓进取,与时俱进,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勇于回答现实生活中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继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要做到这一切,就必须坚持调查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调查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就显得尤为突出。

2.调查研究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手段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后一直非常关心的问题,执政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关系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现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快速推进,党的执政实践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迫切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理论研究,更好地推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认清形势,科学地判断形势。当前全球化趋势日渐明显,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前提下,局部矛盾和冲突仍然没有停歇。在这纷繁复杂的各种现象中,如何认清事物的本质,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不仅需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去了解世情、国情、党情和民情,更需要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调查研究,勤于实践,勇于探索,深入群众,了解百姓疾苦,倾听民声、民愿。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才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使我们党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调查研究有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我们的谋事之道,成事之基。

3.调查研究是实现科学决策和正确领导的前提

调查研究是现代决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基本工作方法,更是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提高政策水平,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必要途径。各级领导6 《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8~189页。

机关做出的决议决定、发布的政策法规和领导工作中的重大决策,要具有指导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就必须要展开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必须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实践证明,也正是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收集起来,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政策和法规。因此,调查研究是实现科学决策和正确领导的前提和基础。

陈云高度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刻要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指导实践。陈云认为,调查研究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途径,因此只有在理论指导下开展调查研究,才能更好地认识客观事物和改造客观世界。纵观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程,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在研究制定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时,能够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而这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就是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4.调查研究是树立正确工作理念的必要途径

认真学习陈云细致严谨的调查研究作风和独具特色的调查研思想,对于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帮助我们在工作中树立正确的理念。今天,我们虽然进入了信息时代,交通、通讯十分发达,获取信息十分便捷,但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调查方法不能丢,这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更是一种优良的作风。如果我们的干部下基层搞调研,只是“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怎能够了解群众的疾苦?怎能够和群众知心、交心?

当前,在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的氛围之下,陈云的调查研究思想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显示出其珍贵的现实意义。其丰富而独特的调查研究思想,是我们树立正确工作理念的必要途径。首先,调查研究要求“深入群众”。我们必须掌握好调查研究的基本功,扎扎实实地深入到基层和群众中去,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力量和养分。第二,调查研究要求“主题明确”。务必带着问题去展开社会调查,本着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进行调查研究,狠下功夫,花大力气,把问题弄明白,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从而做到“对症下药”,以实现科学决策和正确领导。第三,调查研究工作中要求“保持谦逊的态度”。在调查的研究工作中,时刻注意要摆正自己同群众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点,并能够虚心向群众学习,听取群众的不同意见,既要听取正面的意见,又要听取反面的意见。

[参考文献]

[1]武园萍,彭少松,《论陈云同志调查研究艺术及对现实的启示》,《求实》,2005,(6)。

[2]薛驹,《坚持实事求是重视调查研究的楷模—怀念陈云同志》,《百年潮》,2005,(6)。

[3]曹应旺,《陈云同志调查研究的历史启示》,《政策瞭望》,2007,(2)。

[4]熊亮华,《1995年以来陈云同志研究综述》,《党的文献》,2000,(3)。

[5]李晋玲,《陈云调查研究思想简析》,《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篇2

关键词:VR,虚拟现实,研究,应用领域

1 虚拟现实研究的意义及应用领域

虚拟现实 (即Virtual Reality, 简称VR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门崭新的综合性信息技术, 它融合了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人工智能、多媒体技术、传感器技术、网络以及并行处理技术等多个信息技术分支的最新发展成果。为我们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从而大大推进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VR技术的特点在于, 由计算机产生一种人为虚拟出来的环境, 这种虚拟环境是通过计算机构成的三维空间, 或是把其他现实环境编制到计算机中去生成逼真的虚拟环境, 借助一些传感器及外部输入输出设备, 从而使得用户在多种感官上产生一种沉浸于虚拟环境的感觉, 让用户误以为是置身于一个真实的环境之中, VR技术实时的三维空间表现能力、人机交互式的操作环境以及给人带来的身临其境的感受将一改人与计算机之间枯燥、生硬和被动的现状。它不但为人机交互界面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 为智能工程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界面工具, 为各类工程的大规模的数据可视化提供了新的描述方法;同时它还能为人们探索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以及由于种种原因不便于直接观察的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提供极大的便利。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应用于非常多的领域:如军事模拟及训练、汽车驾驶、飞行训练、医学模拟解剖、三维游戏娱乐、三维电影制作、地理信息系统、三维数字化城市仿真、社区规划、数字化校园、虚拟实验室、数字化自然景点漫游等。基于已有的条件, 研究虚拟现实系统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技术价值和经济效益。

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VR技术研究起步较晚, 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 但现在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和科学家们的高度重视, 并根据我国的国情, 制定了开展V R技术的研究计划。九五规划以后,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等都把VR列入了研究项目。国内一些重点院校, 已积极投入到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系是国内最早进行VR研究、最有权威的单位之一, 并在以下方面取得进展:着重研究了虚拟环境中物体物理特性的表示与处理;在虚拟现实中的视觉接口方面开发出部分硬件并提出有关算法及实现方法;实现了分布式虚拟环境网络设计, 可以提供实时三维动态数据库、虚拟现实演示环境、用于飞行员训练的虚拟现实系统、虚拟现实应用系统的开发平台等。

浙江大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发出了一套桌面型虚拟建筑环境实时漫游系统, 还研制出了在虚拟环境中一种新的快速漫游算法和一种递进网格的快速生成算法;哈尔滨工业大学已经成功地仿真出了人的高级行为中特定人脸图像的合成、表情的合成等技术问题;北方工业大学CAD研究中心是我国最早开展计算机动画研究的单位之一, 中国第一部完全用计算机动画技术制作的科教片《相似》就出自该中心。

3 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作为VR技术的发源地, 其研究水平基本上就代表国际VR发展的水平。目前美国在该领域的基础研究主要集中在感知、用户界面、后台软件和硬件四个方面。

美国宇航局 (NASA) 的Ames实验室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在约翰逊空间中心完成空间站操纵的实时仿真;大量运用了面向座舱的飞行模拟技术;对哈勃太空望远镜的仿真。现在NASA己经建立了航空、卫星维护VR训练系统, 空间站VR训练系统, 并且己经建立了可供全国使用的VR教育系统。

北卡罗来纳大学 (UNC) 的计算机系是进行VR研究最早的大学, 它们主要研究分子建模、航空驾驶、外科手术仿真、建筑仿真等。麻省理工学院 (MIT) 是研究人工智能、机器人和计算机图形学及动画的先锋, 这些技术都是VR技术的基础, 1985年MIT成立了媒体实验室, 进行虚拟环境的正规研究。

在VR开发的某些方面, 特别是在分布并行处理、辅助设备 (包括触觉反馈) 设计和应用研究方面, 英国处于领先地位。

总体而言, 国外研究起步较早, 在软硬件各个方面研究水平较高, 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较为广泛;国内研究起步较晚, 研究环境有限, 研究水平较低, 应用领域也较为有限。

参考文献

[1]韦有双, 杨湘龙, 王飞.虚拟现实与系统仿真[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4.

[2]曾芬芳.虚拟现实技术[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7.

[3]周振浩, 曹建国, 王行仁.基于仿真的采办 (SBA) 研究与应用对策[J].系统仿真学报, 2003.

[4]王行仁.面向二十一世纪发展系统仿真技术[J].系统仿真学报, 1999.

古礼研究的现实意义 篇3

有人以为儒学到现代已近乎博物馆橱窗内的化石,因为曾经涵容其蓬勃生长的社会土壤业已崩塌,源头既无活水,理论便乏生机,也就只能是学者案头灰色的研究对象了。同意这种看法的,自应同意古礼尤其如此。作为一套特定的行为规范,如果它在社会中已不再有践履的机制,再来开挖它的价值,这又是一种能够在哪类市场上通过交换而得实现的价值?

这里的预设我是同意的,有交换才有价值,任何一套理论或规范,确须有其赖以获取能量和动力的社会机制,才不致于倏忽即逝,才可能历经波劫而“其命惟新”。一旦这种机制崩塌或消失了,万斤重拳登时落空,便只剩了一段佳话留与后人细说,甚至“话”亦不“佳”:“岂有拳重万斤之理?”——理论或规范之过时落魄,盖莫过于此。

但古礼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崩塌了吗?要对此作出估价,那就一定要继续问:最近这三百多年历史,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在以往几万年中形成的集体无意识?最近这五十多年历史,已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国人在两千多年中发展起来的基本生产和生活方式?最近这二十多年历史,又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百年以来所经历的政治文化形态?这三点所包含的内容,无论如何都应包含在极其现实的“社会土壤”的范围内,又都是古代的礼确曾扎根的地方,而对之的回答,显然还不能慨而慷地说已经天翻地覆。变化是大的,崩塌却不像事实。塌而未崩,上层塌陷了下去而下层仍在支托着或者相反,以及某些地方塌了而其它地方却如息壤般地滋长出来,我以为实情大抵如此。

这样判断,当然不是说“三礼”到现代仍在超出表演范围而真一条条施行。自三代贵族体制到春秋以来瓦解,《仪礼》十七篇的繁文缛节就已令人头痛,成书于汉的《礼记》,重点便放到了礼意的阐释上。中古时期形成的门阀统治到唐末又趋瓦解,《周礼》亦随之而风光大减。宋以来研究三礼的学者日渐稀少,史称“礼学不振”,同时“中华礼仪之邦”的称号却在继续。由此亦可见作为行为规范,礼的前沿永远都在行为的领域而非经典或文本的领域,人心固可不古,世风未必日下。近古以来礼的形态特征:一是删繁就简松多于紧,二是凸显了大义要节,三是普适性压过了等级性。这主要是因为礼的社会践履机制,核心已从侯门绣户钟鸣鼎食排场的滋养,转移到了寻常巷陌人家的粗茶淡饭之中。这倒不是发生了暴民运动,而是长期以来社会流动和整合的产物,也是中古门阀世族继三代老贵族后,进一步充当教化枢轴而最终结出来的果实。因而宋以来礼的屈尊下移,乃与太尉满街乱跑,员外遍地都是属同一类现象。大家都可释礼讲礼行礼,也就显不着那些诗礼相传的簪缨之家了。在这样的运动过程中,三礼的精华便与时俱进地化成了通俗,所余不化者则无非渣滓,礼学不振而礼仪流行,其中要义可说已高度社会化了。记得1987年夏,我带学生在甘肃省皋兰县郊某村做基层调查,跟一位大爷聊到宋人的名言:“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不料他一句“你是说饿死事极大,失节事极小”?就问住了我这个“礼教吃人”说的服膺者,当时只奇他何以深谙礼意,现在看来,这正可以标志礼到近古根有多深。

试论农耕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篇4

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创始者,海峡两岸人民都是炎帝和黄帝的后裔。今年5月22日新闻报道,台湾人民做大寿司,纪念炎帝神农诞辰(农历四月二十六)。1992年、1993年在炎帝神农生辰期间,湖北随州市先后举办了“炎黄文化与现代文明”学术研讨会和首届“中国湖北烈山炎帝神农节”。以后每年炎帝神农的诞辰都举办隆重的纪念活动。为了弘扬炎帝神农文化,促进海峡两岸交流,湖北省今年又举办海峡两岸炎帝神农文化论坛,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本文拟就炎帝神农开创农耕文化来分析他的伟大贡献和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炎帝神农首创农耕的伟大贡献和历史意义

(一)农耕是伟大的历史变革

在我国众多的古籍中,有许多炎帝神农开创农耕文化的记载,摘录几段如下:

“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果木之实,食赢蜮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

“民人食肉、饮血、被毛,至于神农,以为行虫走

相应的条件下,农耕才能成为可能。这些条件主要有生产工具、居住条件、储藏条件等。这种对农耕条件的需求,推动了农业生产工具的创新、居所条件的改善和储藏器皿的发明。炎帝神农在发明农耕的同时,也创造和改善了相应农耕生产条件。

1、首创耒耜等农耕生产工具。从采集狩猎生产转变为农耕生产,两者劳动对象不同,方法不同,使用的工具也不同,后者比前者远为复杂细致。采集狩猎生产只需要简单的收割、打击、射杀(弓箭)等工具。而农耕生产从整地、播种、中耕、施肥、灌溉、到收获、储藏等有一系列的工序,没有相应的工具,生产就无法进行。元代农学家王祯曾说过,“非器田不成”。炎帝神农适应这种生产客观的要求,发明耒耜,《易〃系辞下传》说:“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耒和耜都是木制启土工具,是当时从事农耕生产最主要的工具。从当时的水平来看,是一项很重要的发明。

2、建造定居住所。在神农发明农耕以前,人们靠采集渔猎为生,经常流徙不定,只能“缘水而居”(《列子〃汤问》)、“穴居而野处”(《易〃系辞》)。极不适应农耕生产的要求。种植农作物,需要选择适宜的土地,定居守护和管理。这就需要建造人工居所,摆脱依赖天然洞穴居住的被动局面。所以原始农业和定居生活是密

影响农耕生产的发展。相传神农为了解除人类生存受到的威胁,更好地发展农耕生产,深入山野,辩尝各种草木的性味,从而发明用中草药医治疾病和创伤的方法。《世本〃作》说:“神农和药济人。”《帝王世纪》说:“神农氏……尝味草木,宣药疗疾,就夭伤之命……。”《史记〃三皇本纪》也说:“神农……始尝百草,始有医药。”这些说明,自神农开始,古代才有中医中药,神农是我国医药学的创始人。也正因为如此,秦汉之际成书的第一部药物学典才名之曰《神农本草经》。

(三)农耕文化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原始社会晚期,在当时广袤的中华大地上逐渐形成了炎黄、东夷、苗蛮三大氏族集团。根据各种记载和传说,大致可以认定上古中华民族就是由这三大氏族集团融合而成的。炎黄集团中,黄帝由于战胜了炎帝神农族、东夷九黎族(以蚩尤为首),成为氏族部落联盟的盟主,成为最先统一中原地区的领导者,以后又战胜三苗族,加速了三大氏族集团的融合。黄帝就自然的被推崇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而炎帝神农族由于较早地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农耕文化,有较为发达的农业,人口得到迅速的增长,地盘不断扩大,在三大集团中占据有利地位。即使在今天,我们从历史遗迹,依然可以看到炎帝神农活动广阔的范围。如陕西宝鸡渭河流域一带是炎帝神农最早农耕种粟

(四)农耕文化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根据炎帝神农发明农耕推断,神农的时代,大体上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当时是氏族社会,没有国家,没有阶级,不属于文明社会。随着农耕生产的发展和繁荣,中华大地上逐步地出现一些文明因素、出现一些文明地点和文明核心地区,这正是文明起始阶段的表现。在这样一个时代,炎帝神农发明农耕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为文明社会的诞生打下了物质基础。神农时代,我国的农耕文化,已逐步发展起来。根据考古发现,当时驯化栽培的主要农作物有芋、粟、稻、黍、油菜、小麦、大麦、高粱、稷、葫芦、白菜(或)芥菜、麻、花生、芝麻、甜瓜、蚕豆、莲子、菱角等,从种类上分,已栽培成功了粮食作物、纤维作物和蔬菜作物。

驯化饲养的主要动物有猪、狗、羊、牛、马、鸡、驴、鸭、蚕等,除了食用、役用外,还建立了原始的蚕丝业。中植业和饲养业并存,互相促进,推动了社会经济进一步繁荣。从而引起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有,农产品的增加、手工业的进步,社会分工的扩大,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剩余产品的增长,私有制的产生、阶级的分化、文字的创造、文化科学的兴起和国家政权的形成。这些变化,最终导致了文明社会的诞生。可以说没有农耕文化就没有文明

生了原始的歌舞和乐器,还有装饰文化、集市文化、茶文化等等,传说这些都与神农有关,是神农对原始精神文化的贡献。

另一方面,神农及其族人,在长期的农耕生产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一代代地传承,使他们在思想观念中产生了总结经验,改造自然,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的思想。这些思想有的后来成为道家思想的源头,有的成为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综合技术体系思想的源头。炎帝神农在制耒耜、创耕耘、植五谷、尝百草、疗民疾、驯畜禽、养动物等劳动实践中,培养了勤劳勇敢,不怕困难,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这些精神后来都成为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成为我们民族的重要精神遗产。

二、原始农耕文化的发展及其现实意义

(一)原始农耕的发展

农业可以分为原始农业(使用木石农具)、传统农业(使用金属农具)、现代农业(使用现代化农具)三种历史形态。自炎帝神农发明农耕进入原始农业阶段后,原始农业不断发展,至夏朝时出现了金属农具,已有精耕细作技术的萌芽。至战国、秦汉时期,精耕细作已发展为成熟的技术,终于形成为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综合技术体系。这个综合技术体系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它是以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为基础,包括改善农业

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各个方面。正是在这种整体观的指导下,人们看到了生物体这一部位与那一部位之间的联系,这一生育阶段与那一生育阶段之间的关联,看到了农业生态系统内部各种生物之间的关联,并加以利用。也正是在这种整体观的指导下,我国古代农业重视农业系统中废弃物质的再利用。在“三才”理论系统中,人不是以自然主宰者身份出现的,而是自然过程的参与者,人与自然不是对抗的关系,而是协调的关系,因而产生保护自然的思想。人可以干预自然,但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违反客观规律。因此中国的传统农业总是强调因时因地因物制宜,即所谓“三宜”,把这看做一切农业举措必须遵循的原则。但在客观规律面前,并非无能为力,人们认识了客观规律,就有了主动权,可以“盗天地之时利”,可以“人定胜天”。“三才”理论要求,精耕细作要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争取高产。总之“三才”理论中包涵很多辨证的科学思想,为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原则,在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2、重新认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对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有重要意义。众所周知,西方式的农业现代化,虽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由于西方近代自然科学是把自然界分解成各个部分,分别进行研究的,对事

孝文化的现实意义 篇5

在一个学期的经典文化选读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论语》《大学》等经典篇目的内容,其中让我记忆最为深刻的是《论语》中有关孝文化的内容。我曾看过这样一份调查:调查当今居民家庭成员隔代人之间的表情及脸色变化,结果是91%的老人见到儿孙时表情愉悦面带微笑,而儿孙见到长辈时只有13%能笑脸相迎。虽然这些数字不一定十分严谨,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一个严峻的家庭与社会问题。子日: “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可见,孔子几千年前倡导的孝,在如今不但没有做到,甚至“色难”的情况还有加重的趋势!因此,要在如今的教育中大力倡导传统文化尤其是孝文化,让人们重新拾起对父母的孝心!

一、《论语》中孝文化的内涵

《论语》中的孝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要求子女应对父母尽到尊敬、关爱、养老送终的义务。《论语》中提及孝的观点有十几条贯穿于始终,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孝的内容及如何行孝的问题。

首先,孔子认为孝是仁之根本。《论语》学而篇中有子日: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强调的是入世说,就是要教会人们在社会上为人处事的原则,那么,他是从哪里教起的呢?就是从教会人们进校开始,因为,连对自己最亲的人都做不到仁,再多谈对社会的仁显然是空谈,老吾老才能以及人之老啊!

其次,“孝”在《论语》中还是“爱”的诠释,所谓子女对父母的爱应该是要关怀体贴和温暖父母。子女如果只是做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那么就是孔子说的“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可见,我们子女对于父母的孝不光要不光体现在物质关心上,更要体现在精神关心上。《论语》中的孝强调的是论心不论迹。《论语·里仁篇》记载,子日: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意思是,为人子女对于父母的年龄不可不知,这一方面使自己为父母町以高寿感到高兴,而另一方面也使人更为父母比一日的衰老而内心有所恐惧。老人不同于孩子,他们的昨天都给了我们,他们的明天已经不长了,所以我们不要吝啬自己的时间与感情,要全方位地去关爱我们的父母,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走到人生的最后一程时不会因为自己没有对父母尽孝道而后悔。

然后,是与孝相连的往往还有一个“顺”字。《论语》中对“孝”也是包括“顺”的内容的。所谓“顺”意指子女要尽量做到不触犯和违背父母的意愿,尽可能的顺承父母,当然孝也不是无原则的顺从。《论语·里仁篇》记载,子曰:“事父母儿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意思是,在侍奉父母时如果认为他们有不对的地方,为人子女可以劝说,但是在规劝时态度一定要委婉,万不可粗暴无礼。即使是反复劝说无效时,子女也应该保持对父母恭敬的态度由不违礼。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着几十年的年龄差距,对于事物的认识难免会有不同,在大多数情况下,父母因为其阅历的丰富往往会有比我们更深刻的看法,所以我们还是要听的,中国不是有句老话吗“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当然,同样是因为这几十年的差距,我们的父母难免会有一些过时的看法,这时候我们就要尽量温和地去劝谏他们了。

最后,我想强调的一点孝敬父母是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是为了教育和影响下一代子女,推广开来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子日:“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描述了孔子对宰守丧三年怀疑的不满,孔子认为,人生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怀着感恩和怀念之心守丧三年是情理之中也是本性使然,宰我的事功主义的生命气质当然不能使孔子满意,宰我的孝心也令孔子质疑。“事死如事生”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无不体现着孔子对父母之恩如何报答。对父母之恩如何继承和延续的思考,只有诚心的,发自内心的孝心

才能生前让父母舒心安然,死后让后代子女效仿和继承,从而达到自身品德厚实,工作尽心尽力,家庭和睦团结的良好风气。

二、论语中的“孝”文化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念似乎越来越淡了,连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也不例外。这些用父母的血汗钱接受高等教育的学子们,不懂得体谅父母,不知道珍惜,不懂得何为责任!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怪罪这些大学生。现在社会文化的多元化,让一些比较自私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潜入了一些大学生的脑中;一些功利化的行事方法过早地进入学子的视野;当今应试教育对道德教育的忽视„„当然,现在再多去深究原因也是徒劳,当代新儒家曾昭旭先生说:“孝,在中华民族文化中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概念。它的初意虽然只是善待父母,但到后来,却成为育艺的总会,并含有宗教与道德意义,乃至说中国的正统文化亦不为过。”所以让我们看看,《论语》对我们现在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首先,弘扬孝道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孝经》开宗明义第一章写道,子日: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更明确的说明了“孝”是一切“德”的本,是所有教化产生的始端。“百善孝为先” 证明了“孝”是儒家圣贤们期望达到理想社会的思想教化点和出发点。古人把孝道即敬老、爱老、养老列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孝道教育的目标就是使敬老养老观念由家庭推广到社会,并通过社会教化与社会教育的结合,有效地营造出一种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而在当今老龄化趋势日趋明显的时代背景下,孝对于社会的和谐更是意义非凡。一个人只有对父母怀有一颗知恩报恩之心,才能进一步把这份爱心扩展到周边的所有人。试想一个连父母都不敬爱的人,怎能真心实意地去爱他人、爱民族、爱国家呢?所以圣人提倡以孝治国,以孝治国必定得到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其次,弘扬孝道文化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孔子曰: “入则孝,出则悌。”“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作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它强调幼敬长、下尊上,要求晚辈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爱护、照顾、赡养老人,使老人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这种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管社会如何进步,社会文明如何发达,这种美德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因此,提倡并弘扬孝道,恢复它的本来面目,让我们的民族名副其实地担起世界文明古国之名!

最后,弘扬孝道文化有助于提高全民的道德素质。以现在的国情来看,孝道是形成现代人际关系和谐的价值渊源即为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事亲行孝,是做人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家庭和睦、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基本要素。古代的孔孟儒学提倡的孝道,已不仅仅是一种通过行为表现出的人伦道德,还是一种社会行为,行孝者是一种对社会公德负责,肩负着社会责任的表现。孔子曰: “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形成于内,而立于后世矣!”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并扬名后世,必须首先在家庭内部力行孝道以培养出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即事亲孝、事兄悌和居家理。否则,“立于后世”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一个人道德修养的核心即为孝道。

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篇6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将毕生精力贡献于后一代的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是一位尽职的好教师。他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儒家思想,经过后人不断地传承,不断地发展,延续成为我们中华文明的一种精神的信仰;是早期的礼制的规范和规则;是历史长河中每个人心中对自己以及家庭和国家信仰的图腾。显而易见,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同时对当今的教育思想仍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孔子的儒家思想可以归纳为一个字,“仁”。“仁”是一种价值观,它既是家庭的关系,又是社会的政治关系。那么他的教育思想则可以看做是,教育学生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出身自一个贵族家庭,因此他的生活他的教育思想是与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息息相关的,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夏的这段话集中概括了孔子的教育方针和办学目的。做官之余,还有精力和时间,那他就可以去学习礼乐等治国安邦的知识;学习之余,还有精力和时间,他就可以去做官从政。“学而优则仕”和孔子倡导的“举贤才”是一致的,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它反映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

与此同时,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在此之前,只有王公贵族的胄子才能接受教育,普通的百姓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有教无类”是孔子对当时教育体制招生对象的革命,从此,无论贫贱,无论职业,无论阶级都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那么就有了“学而优则仕”的机会。实行开放性的“有教无类”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孔子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泛的一所学校,从总的社会实践效果来看,是应该肯定的。“有教无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他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在孔子提出儒学的初期,因为那个兵荒马乱纷争的年代,与孔子仁政的思想背道而驰,因此并没有得到诸侯的认可。直到汉武帝时期,终于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呼声下,华丽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因为“三纲五常”等等思想深得统治者们的欢心,儒学思想此时正好为统治阶级对于加强集权统治和君主专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从封建统治的角度来说,儒家思想的广泛传播和认可从思想根源上抓住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争鸣的局面,稳定了社会的政治经济秩序,并为其后近两千年的封建专制的集权统治打下了基础。而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说,这也使得中国人很早就拥有了国家观念以及维护国家与民族统一的信念,这比西欧最早的民族国家早了十多个世纪。这是这种强烈的民族统一观念,当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的时候,中国人能以一种不可思议的强大力量,来保护自己的家园。

浅析研究人力资源会计的现实意义 篇7

我国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在我国虽然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尚未建立起完善且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体系,在实际运用方面也未能得到广泛的应用。究其原因,主要是人力资源会计还未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在其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突飞猛进,高端人才也极为缺乏,人力资本一直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要求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更上一层楼,这就迫切需要人力资源会计的迅速发展和完善。

二、人力资源会计发展的现实意义

1.为管理层提供决策有用的经济信息。人力资本不同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运动是可持续的,企业应当兼顾人力资源的投资和其耗损的弥补,正确计算人力资源投资成本及其收益,不能忽视长期利益,才能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价值和创造价值。企业合理分析人力资源投资与节约人工成本的关系,并正确计算其比例,可以为企业节约人力资源投资成本并正确制定合理利用人力资源的经营管理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人力资源会计将企业各个部门的生产情况分别计量,针对不同部门计算人力资源投资成本和对应收益率,通过分析可以达到如何使各部门人员得到合理分工、有效组织、科学安排和规划的目标。因此,人力资源会计信息也为管理层考核人事部门的工作绩效提供了依据。

2.实现人力资源的保值与增值。要研究人力资源的保值首先应从资本保全理论出发。资本保全是指企业生产经营中,只有在投入的资本得到完整无损的维护或补充之后,超出投入资本以上的部分才能确认为收益。人力资源是会有耗损的,它是一种时效性的资源,它会因为劳动者劳动力的衰退或是知识得不到更新而贬值。人力资源会计通过对人力资源投资成本与产出价值的确认和计量,对其进行信息化处理,为企业实施对人力资源的保值计划提供经济信息的支持。其所需的人力资源取得成本、开发成本、使用成本等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核算人力资本价值运动得到的会计信息,企业能对内部员工进行有效组织和优化配置,从而提高经营业绩,实现人力资源保值。

3.促进激励制度的完善,深化企业管理的变革。将人力资源会计信息融入到企业的激励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的有效表达可以让员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能力及为企业带来的效益,并以此来鞭挞自己努力提高,它能够调动好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 具体的组织因素如工资待遇、福利增薪、和谐的工作团体、负有责任、工作中的成就和创造性等内容都可以通过人力资源会计的量化信息来实现客观标准的满足。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不仅仅表现在企业薪酬机制、激励机制等管理机制逐步健全的基础上,更为重要的是人性化、科学化的管理模式。其中,人力资源会计的建立和完善对企业ERP系统的高效运用具有重大意义。

三、人力资源权益会计发展的现实意义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分配原则是确立人力资源权益的基础,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理应对其进行权益分配。阎达五、徐国君教授界定了“劳动者权益”的概念, 重构了会计等式,将劳动者权益观念引入会计等式:资产=债权人权益(负债)+ 劳动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人力资源权益会计模式的建立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人力资源权益会计的建立使得员工权益得到保障。股东至上的思想在人才竞争激烈的今天需要重新审视。只有确立劳动者权益,才能从真正的意义上承认员工也是企业的一分子;只有确立劳动者权益才能真正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并防止人才流失。确立起劳动者权益的观念,建立起完善的人力资源会计制度,劳动者就能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也就能为企业贡献全部的力量与企业荣辱与共。

2.人力资源权益会计的建立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承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只承认物质资本的收益权,而不承认劳动力的收益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应在考虑财产所有权的同时兼顾劳动者的权益,实现劳动者为自己和为他人劳动相结合。要使人力资源所有者实现其价值就应改革传统的分配制度,让人力资本所有者像货币资本和物质资本所有者一样,参与所有者权益的分配。 让创造价值、增加财富的人拥有应得的财富以实现其价值。

四、人力资源会计研究前景

通过一大批会计学者坚持不懈的研究,到今天,人力资源会计虽然发展缓慢,但是其发展依然十分必要。人力资源会计之所以还未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原因在于其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比较多,计量和核算过程烦琐,没有一套公认的具体简便可行的模式,许多核算方法的成本过高,不能体现成本效益原则。此外,人力资源的折旧和分期以及在报表上的列示也是一大难题。笔者认为,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尽可能地联系实际,注重人力资源会计方法的可行性研究。

参考文献

[1]刘仲文.人力资源会计:第2版[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6.

[2]阎达五,徐国君.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的框架——以劳动者权益会计为中心[J].会计研究,1996,(11).

[3]钱美琴.知识经济时代发展人力资源会计的探讨[J].财会天地,2003,(9).

[4]何中兵,林洪进,李斌.人力资源会计发展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9,(11).

《申报》明星报道研究的现实意义 篇8

关键词:申报 阮玲玉 明星报道 以人为本

中国的电影明星产生于20世纪初,研究《申报》电影明星报道,以《申报》对阮玲玉的报道为例,对审视当今娱乐明星的报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927年3月13日,《申报》刊登了文章《<挂名夫妻>中之女主角阮玲玉(照)》,接着有两篇文章报道:《记(挂名夫妻)影片试映》和1928年《观(白云塔)试片记》。《申报》对阮玲玉的报道从1927年到1932年,前后近5年时间只有3篇文章进行了报道。阮玲玉1927年以《挂名的夫妻》一片登上影坛,此后在《血泪碑》中饰演梁似宝,本来是守旧女孩,但一朝堕落之后,便愈陷愈深,最后良心发现,觉得无地自容,遂拔刀自尽;在《白云塔》中饰演的绿姬也是先是夺人所爱,后又见异思迁,最后羞愧难当,坠楼自杀。阮玲玉树立了风骚艳丽的坏女人形象,这些都归功于影片和广告。《申报》打造阮玲玉成为巨星从1932年12月4日开始,也就是《申报》办了电影专刊以后。《申报》开始报道阮玲玉的工作、生活、相片等,让大众更加了解生活中的阮玲玉。从1933年开始,社会对明星的认可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当电影明星十分时尚,令人崇拜。因为美国电影女明星玛丽·璧克馥获得了第二届奥斯卡最佳女演员金像奖来沪访问后,《明星日报》效仿其做法也举行了明星选举。《申报》在1933年3月1日刊登了《电影皇后选举揭晓》的报道,阮玲玉得7290票,位列第三,虽然不是电影皇后,但成为尽人皆知的女明星。

《申报》在“造星”的过程中,也开始“毁星”,刊登了《阮玲玉的脸》《张织云与阮玲玉》《影星陈玉梅胡蝶黎明晖阮玲玉徐琴芳胡珊唐雪卿徐来范雪朋合影(照)》《阮玲玉近影(照)》《阮玲玉积劳抱病》《阮玲玉的两出好戏》《阮玲玉怒打老费》《阮玲玉嫁陈善人》《阮玲玉主演<新女性>》……这些报道受众可接受,阮玲玉也可接受;但1935年1月11日的《阮玲玉小史一页》因曝出了阮玲玉很多隐私,则可能对阮是致命打击。她屡屡扮演风骚类角色,而生活中的她未经明媒正娶与两个花花公子式的男人做了“挂名的夫妻”,前者是电影故事,后者是真实生活,人们把阮玲玉主演的电影《血泪碑》《自云塔》《劫后孤鸿》《故都春梦》等影片结合在一起,从中解读出“阮玲玉”的“风骚”自然是情理中事。阮玲玉在婚姻官司中,受唐季珊的胁迫在《申报》上刊登郑重声明,而法院判决张达民无罪。过了9天,即1月27日,《申报》刊登了《阮玲玉女士玉照》。阮玲玉的美貌再次打动了张达民,张达民心有不悦,于是到法院起诉阮玲玉和唐季珊。《申报》2月28日,3月8日刊登了《张达民诉阮玲玉唐季珊案开审经过》,且阮玲玉案的开审引起受众的巨大热情,3月8日《申报》刊登《阮玲玉案开审有人向法院预领旁听证》,很多人想在法庭一睹阮玲玉的美丽风采。结果,阮玲玉走上了韦明的路,韦明为了救病危中孩子的生命,也不得不去做“一夜的奴隶”。阮玲玉在万念俱灰的情况下,用自己的生命进行了抗争。《申报》作为当时的大报,随后作为旁观者刊登了《阮玲玉遗影》《阮玲玉含冤以死,遗书痛责张达民》等等,3月17日《申报》刊登《再挽一代名演艺家阮玲玉女士》:“外铄内进,遂殉了那所谓可畏的人言,竟抛其伟大的艺术生涯,别母遗孤投绝路。”后戛然而止,一直到《申报》停刊,《申报》就再没有报道明星的婚恋官司。

《申报》报道电影明星的时间很短,不到30个年头,但留下的东西却不少,《申报》电影明星报道对中国电影、中国电影明星和娱乐明星新闻的产生和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申报》报道电影明星的过程中,可得到很多启示。

一、从社会责任理论角度看,电影明星报道需人性化

社会责任理论认为,“新闻自由是人类不可剥夺的权利,同时,媒体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为了说明权利和义务的关系,社会责任论强调:一个人的言论自由权利必须与别人的个人权利、主要的社会利益相平衡,否则会受到限制。不得运用言论自由去煽动仇恨、诽谤、说谎,也不得故意利用大量篇幅来玷污真理的源泉,否则就没有要求言论自由的权利。这表明新闻自由以坚持道德的义务为条件,即新闻自由不能侵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新闻自由必须以社会责任为规范,因此报道的内容必须正确而有意义。

《申报》是民间商业性报纸,以盈利为目的,会以适合读者需要,扩大发行量,增加广告收入的市场化运作来维持自身发展。从积极方面看,《申报》报道明星培养了一大批影迷,促进了电影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提升了电影明星的知名度,也引领了社会的时尚。但从消极方面看,侵犯了明星的隐私,如阮玲玉的婚姻官司,结果导致阮玲玉自杀。笔者通过翻阅《申报》发现:阮玲玉死后,《申报》再也没有报道明星的婚姻官司。这说明《申报》后来认识到明星婚姻官司的报道可能会导致明星自杀等严重后果。当时的小报报道张达民和唐季珊的庭审情形时,大多突出电影明星阮玲玉是怎样先后与两个男人同居一事,而《申报》作为上海的大报,不是批评小报这种恶劣行为,反而从另一个角度以《阮玲玉小史一页》的标题来报道这场讼事,在文中述及阮玲玉早年与张达民同居之事时,作了许多不负责任的描述。说明《申报》只注重自己的商业利益,并没有肩负社会责任。因此,从社会责任角度出发,媒体报道明星应该人性化。

二、从保护人格尊严的角度看,明星报道要求人性化

《申报》的明星报道没有维护明星的尊严。《申报》的“明星小史”注重的是通过深挖明星的隐私,以博得受众的喜欢和扩大《申报》的销售和广告收入。《申报》报道明星时,常常把明星这个人的职业与人的身份混淆在一起,如《坏人的话王献斋》《阮玲玉嫁陈善人》等。王献斋在电影中专演反派人物,《申报》称他为坏蛋,就是王献斋去世,《申报》刊登的标题为“银坛坏蛋王献斋昨去世”。阮玲玉饰电影《香雪海》中的人物阿素,《申报》为了打动读者,没有说阿素嫁陈善人,反而说阮玲玉嫁陈善人。媒体报道明星时应该关注明星的人格尊严,不得把明星作为表演者和自然人的身份交叉。否则,明星尊严的落空和受损会给明星个人和社会造成伤害,社会不把明星当做人,而当做物,一个给观众带来娱乐之物。媒体要保护明星的人格尊严,报道就须人性化。

三、从社群主义理论角度看,明星报道要求人性化

社群主义的概念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埃米里·迪尔凯姆在1887年正式使用的。一般的社群主义者把社群看做是“一个拥有某种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生活目标的实体,其中每个成员都把共同的目标当做其自己的目标。”社群主义者通过社群优先于自我、善优先于权利、公共利益优先于个人权利三方面的伦理问题来唤醒人们对社群、善和公共利益的重新认识,从而协调个人多样性和社群统一性之间的平衡,重在建立和谐稳定的社群。

《申报》电影报道明星注重满足媒体的发展需要,但损害了明星的利益。明星也是社群中的一员,针对阮玲玉自杀,定明在《申报》发表的《阮玲玉自杀的面面观》总结得十分全面:“放在封建社会人的顽固心目中,定会摇头,痛骂伊‘好马不披双鞍,好女不嫁二夫’,死有余辜。放在普罗列塔利亚的眼角,会嘴一歪,鼻哼!‘软弱的东西’!放在影迷的嘴角边,会摸摸脑瓜杓儿,泪流落两腮,大为影坛前途悲哀;或捶胸捣肚,大洒同情之泪。放在正深感恋爱痛苦者的脑袋里,会感受兜头一瓢冷水,募地清醒转来。”阮玲玉是社群中的人,社群为阮玲玉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社群组织必须保障阮玲玉的生存、自由、权利,尊重阮玲玉的人格尊严,全面地尊重和保障阮玲玉的人权,让社群成为阮玲玉的依赖。然而,阮玲玉认为没有找到这些可靠的依赖,许多媒体充满了对她的讥讽,就连《申报》这样的大报也在嘲笑她,排斥她,因而她只好撒手人寰。从社群主义角度看,明星报道应该人性化。

现代“人文关怀”脱胎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从伦理学的角度来说,人文关怀主要是指对个体的人的主体性及其存在方式的关怀,体现出对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尊重和关怀,尊重人的个性和社会生活的多样性等。它的中心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体贴人。因此报道明星时,就应尊重明星个体生命与价值、关注明星生存状况、肯定明星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并以此来提升明星报道的审美价值。《申报》明星报道研究的现实意义。

基金项目:本文为鄂州大学校级课题《中国电影明星报道规范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上一篇:关于失落爱情的伤感心情句子下一篇:马概之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