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题型之一命题作文

2024-05-24

作文题型之一命题作文(共6篇)

作文题型之一命题作文 篇1

中考命题作文包罗万象。如:

童年回忆——“童年琐事”

青春剪影——“我在花季”

心香一瓣——“忘不了他(她)”

难忘时刻——“记一次升旗活动”

走向未来——“自强的我”

生活感悟——“我生活在集体的怀抱里”

山光水色——“家乡变了”

世相写生——“记一位平凡的人”

温馨情怀——“母亲的爱”

友谊之花——“同学,你不能这样”

„„

从总体来看,中考命题作文有其设计、表达方面的规律:

第一,绝大多数文题涉及的内容充分贴近学生生活;第二,大题、宽题大大多于小题、窄题,便于考生自由选材;第三,记叙文题大大多于说明文、议论文题;第四,命题作文在使用数量上仍占主流地位。

了解这些规律,对于我们作好考前训练,练好应考本领,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那么,在实际应试实践中又有哪些规律需要遵循呢?下面介绍四个要点。

1、要审题上,要做到“瞻前顾后、一字不漏”

对于题目,应从头至尾反复领会、研读,不得忽略一处。要审读的内容包括:①文题的大、小、宽、窄、虚、实、显、隐。

②文题中有没有点示主题的字词。

③文题中有没有点示重点的语言标志。

④文题中的的标点或其它符号及其含义。

⑤有没有副标题,其作用是什么?

⑥各种写作要求、限制。

⑦能否从题目以外的语言材料中品味出一点隐含信息。

在写作中,要紧紧抓住审题得到的“信息”,步步都要紧扣文题,紧扣要求。另外,在具体的审题过程中,对这样几种内容的题目不可掉以轻心。

第一种,看似很浅显的题目。

如“我长大了”这个文题,是一个宽泛的中考作文题,谁也不会在取材上发生困难,看样子真是浅得不能再浅了,但实际上,这个题的关键在于对“长大”的理解。如果在审题之中认为“长大”的含义只是生理、身体的变化或是学会了某种生活技能、能够料理自己、胆子变大了,或者能对付别人的欺负等等,那这种理解就很肤浅,写出来的文章在选材立意上也就上不了档次。如果说能够寓理于事,从不同的角度写出正处于花季年龄的初中生成长中的追求、向往、烦恼和困惑,以及对人生的初步认识,写出人生中的各种各样的责任感已经在心中出现,那么,这样的思考就是准确地把握了文题的含义。

第二种,看似很熟悉的题目。

如“美在课余”这个文题,是一个宽题。可供取材的内容也是不少的。其实这个题目有一个“迷惑点”,这个“迷惑点”在那个“美”字上。稍不注意,就会由于觉得这个文题似曾相识而忽视对“美”字的品读。由于没有抓住这个“美”字,就会写出“丰富多彩的课余”、“好玩的课余”、“有趣的课余”、“热闹的课余”等等内容,而就是没有突出这个“美”字。

第三种,看似很形象的题目。

如“风景这边独好”这个文题,也是一个宽题,题目似乎很“形象”,但远不是从字面上理解的那么简单。它既可以写实,如写一个地方的风景,写一个地方的景物特点,写一个地方的景物的变化,但更重要的是应该写这个地方的发展,写这个地方的特色,写这个地方表现出的时代的进步。再换一个角度思考,它不仅可以写“地方”,还可以写人,还可以写事,等等。

第四种,看似很直观的题目。

如“礼物”这个题目,好像一看就知道是什么。但在具体的写作中,它可能是实指——某种物,更多的也许是喻指——像“礼物”一样的美好事物。用“喻指”来写文章,其思路更广,其情感更丰富。

要记住,不管命题作文的形式多么复杂,你的眼睛要永远盯着它的题目。在熟悉的题目面前不要激动,不要以为它就是你做过的“原题”;在生疏的题目面前不要紧张,不要以为你的心目中就没有它的影子。

2、在取材立意上,要做到“大中取小,以小见大”

我们先来看下面一些信手拈来的中考作文题:

“学语文的故事”、“母亲的爱”、“我生活在集体的怀抱里”、“他做得对”、“同学,你不能这样”、“在错误和挫折面前”、“谈谈我们的课堂教学”、“雨中”、“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等等。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好像只是划出了一个取材立意的框框,需要我们选用自己最熟悉的内容将其具体化。

对这样一些文题,要做到“大中取小”,将其“具体化”:

第一,将宽题变“窄”。

所谓宽题,就是从内容上看,可以包含许多题材、许多素材的题目。由于它的“宽”,似乎许多材料都可以用来写作文,我们就必须选准材料,把作文的内容“浓缩”到一个点之上,使之变“窄”,以便顺利成文。

如“火柴的联想”是一个宽题,它可以让你联想到非常多的事,非常多的人,非常多的现象。但这种丰富的联想只能是在构思过程中,必须从这丰富的联想中决定一个供展开的“联想点”,才能开始考场作文的写作。

第二,将大题变“小”。

所谓大题,其实也是一种宽题。从“意义”上看,有些题目的主题比较直露,比较追求一定的“意义”。如文题“变了”,从这个“变”字上看就是要求你在文中一定要点示出某种“意义”。

对于这样的题,我们可以用加“限制”的方法将其变“小”。如“变了”这个题,我们可以在题目前加上限制性的语言,如“兰兰变了”、“我们家变了”;也可以在题目后面加上副标题,如“变了——从一件小事看我们的班风”、“变了——他又回到了我们班”。经过这样的“处理”,就可以开始构思了。

再来看下面一些常见中考作文题:

“我的一天”、“记我受到的一次小挫折”、“家中小事”、“记一堂我喜欢的语文课”、“我的老师”、“常人小传”、“令我深思的一件事”。这些题目对内容的要求都很具体,选材也比较容易。

对这样的文题,我们要做到的“以小见大”。“小中见大”最为关键的就是要“选点生发”,也就是说,要选好一个能够让你很好地展开记叙、很好地展开议论的“点”,再从这个“点”上写开去。

3、在构思上,要做到“或一点式伸展,或多点式铺陈”

“或一点式伸展,或多点式铺陈”这句话,可以说是中考作文构思的总策略。“一点式伸展”就是一篇文章内只将一个内容写好、写细、写完整,“多点式铺陈”就是在文章中多写几个内容,将它们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看下面中考作文题的构思方向:

家乡变了:用多个画面、事例的组合来表现“变”——这是“多点式铺陈”。我在家中的故事:可写一个故事的始末——这是“一点式伸展”。

给班主任老师的一封信:或谈一个观点,或回忆几件小事。

天下无难事:可通过记一件事来突现主题,也可用几个例证证明观点。

读书乐:可乐在一处,乐在一点;也可乐在几处,乐在几点。

我眼中的同龄人:必须进行“多点式铺陈”,写几个同龄人的生活。

一件小事给我的教益:必须进行“一点式伸展”,先写事,再写理。

以这两种模式为基础进行变化,设计好开头、结尾,安排好不同表达方式的穿插,考场命题作文的框架便能够设置得完整、规范。

4、在表达上,要做到:注重文体特征,表现个性特点

注重文体特征,就是要充分准确地表现文体特点,而不要出现将“读后感”写成“读后叙”、在“家乡变了”中穿插一半篇幅的议论、将“自强的我”写成自我介绍等模糊文体色彩的错误。

表现个性特点,就是要表现考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技巧。就是要认真遣词造句,稳妥布局谋篇,从语气、结构、主题方面尽量表现出自己的实际水平,甚至期望有超过水平发挥,力争做到“常中出新”、“平中有奇”。?

[练习]

1、指出下面文题中的宽题与“窄”题。想想该怎样将宽题变“窄”,怎样在“窄”题中“以小见大”。

①初中生活的苦与乐,②我最盼望的,③放学路上,④笑声,⑤开心一刻,⑥我有一个小天地,⑦一张照片引起的回忆,⑧凡人小事

2、下面哪些文题表现出一定的含义?

①春天里的回忆,②童年琐事,③学校生活二三事,④生活中的小小波折,⑤我解决了一道难题,⑥给我一片绿草地,⑦明天会更好,⑧我的一个秘密

3、下面哪些文题适于“多点式铺陈”。

①雷锋,就在我们身边,②论“开卷有益”,③一件出人意料的事,④一次难忘的照相,⑤说“韧”,⑥读《为学》有感,⑦谈谈我对改进语文教学的意见,⑧我校的新教学楼

4、下面几个文题中最难应对是哪一个?你准备如何就应对?

①题目:成功的喜悦要求写一篇内容健康,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②题目:压岁钱要求: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题目:我生活在集体的怀抱里要求:以记叙为主,当地插入一些抒情和议论。④题目:珍惜这大好时光要求:必须写议论文,不少于600字。

5、具体说一说如何应对下面这个文题。

题目:生活中的一朵小浪花

要求:写一篇六百字左右的记叙文,文中若出现校名、人名,一律用假名代替。

6、说说如何就下面的题目进行构思。

题目:雨天,我想起了„„

要求:①注意环境描写,情景交融;②可以写人叙事,也可以联想、想象;③不少于600字。

(提示:

1、第①、②、③、④、⑤都是比较宽的题。对①可加副题,对②可加后缀,对③可加副标题,对④可加限制词,对⑧可选取二三事来记叙人物2。第①题中“春天”可实可虚,第④题中的“小浪花”是比喻,第⑤题中的“难题”含有一定的深义,第⑥题“给我一片绿草地”全题都是一种比喻,第⑦题中的“明天”并不是指时间上的“明天”3。①、②、⑤、⑥、⑦、⑧都适于“多点式铺陈”4。第④题可能比较难应对。首先要弄懂文题中“这”的含义,从中学生的角度来讲,它可以理解为花季、青春、少年时代、学习生活等等,其次要阐释“大好”二字,要在文中简明地议论一这种时光为什么好,然后再就如何“珍惜”进行“多点式铺陈”的议论5。这个题目考我们的如下能力:①读题能力。可从题目中悟出这样一些隐含信息:写自己生活中的事,写一件事,这件事应表现出情感的激荡。

作文题型之一命题作文 篇2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全国I卷)

写作引导

这个题目很面熟吧?这是2015年全国I卷。基于我对作文教学及其测试的理解,我毫不掩饰我对这个题目的肯定,尽管这个题目引起的争议,让肯定的声音显得势单力薄。

作家梁晓声先生对这个题目就持断然的否定态度,他甚至讽刺地说,命题人的脑子进水了。在他看来,在高速公路上打电话,危害的不仅是老陈及其家人的安全,也危及公共安全。因此,任何人都该举报,任何人都可举报,小陈的行为没有任何瑕疵。因此,这个问题不值得讨论。

持此态度的还有学者冉云飞。冉氏认为,小陈举报父亲,与传统的“亲亲相隐,直在其中”的道德规范相悖逆。这种大义灭亲式的行为,表面看有利于公共秩序的建设,但却毁坏了社会赖以存在的、更为深层的根基——家庭的伦常与亲情,其道德风险远超过它所带来的惩戒与教化效应。因此,这个问题不适合讨论。

坦白地说,我赞成两位关于这个事件的社会学分析,却不赞成他们的结论。我主张将这样的材料纳入高考命题的视野范围,这个问题值得讨论,也适合讨论。澄清错误的社会观念,培养健全的现代公民,就该直面现实中的疑难杂症。梁先生认为不值得讨论的问题,恰恰是很多人糊涂不清的问题;冉老师认为不适合讨论,大概是夸大了讨论与表达的风险。我倒觉得,自由的讨论只会让我们的认识更合理,更健全。

多少年来,我们呼吁高考写作要摆脱“假大空”,告别“高大全”。在我看来,这个命题就是试图摆脱“假大空”的一次有益的、合理的尝试。

我们的写作似乎刻意回避现实的社会与人生,热衷于抽象概念与虚假命题的讨论,专注于写作技术与修辞技术的训练,结果把作文搞成了凌空蹈虚的道德口号、大而不当的人生讨论、抽象虚无的哲学玄想以及矫揉造作的造势煽情。如果不能表达自己的真心实意、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这样的文辞游戏究竟有多大意义?

遗憾的是,目前大量的命题还停留在抽象概念的议论上,这是“假大空”作文的源头。比如,抽象地谈论尊重“人”,我们尽可宏论滔滔;但若说要尊重一个“窃贼”,空谈就难服人。再如,谈“无私助人”,人人都可长篇大论;若说有一个曾经讹过人的老人躺倒在地,你扶还是不扶?扶可能被讹诈,不扶就面临着良心上的谴责和舆论的压力。这个时候,你再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说话,就苍白无力了。因为你面临的是一个具体的问题,涉及多种因素,很难用一个简单的道德判断来解决。

同样。重孝道,没错;遵守法律,维护公共利益,也没错。如果抽象谈论“孝”的问题或者“法”的问题,人人皆可慷慨激昂,理直气壮。但在材料中,孝道与法律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私情与公理产生了对抗性的冲突。这就逼迫我们必须做出自己的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寻找合理的证据和逻辑。写作,就是呈现自己的选择及其根据

余党绪

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市名师培养基地主持人,浦东新区语文学科基地主持人,徐汇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被誉为“新—代学者型特级教师”。发表杂文、散文、随笔和论文百多万字。有著作《人文探究》《议论文写作新战略减公民表达与写作教学》。近十年,致力于将“批判性思维”引入语文教学,探索“以思维方式与表达能力的培养为导向”的“思辨读写”,发表了大量介绍与推广批判性思维的文章和案例,出版了“中学生思辨读本”(《古典诗歌的生命情怀》《经典名著的人生智慧》《现代杂文的思想批判》《当代时文的文化思辨》)的过程。这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虽然这样的写作还未能成为高考命题的主流,但在2们5年开了一个好头,但愿他能成为高考命题的风向标。

在具体情境中设置问题解决问题,情感与理性之间,道德与法律之间,冲突是难以避免的。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学会理性的权衡和选择的过程。那么,这个写作活动不也是一个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过程吗?

佳作展评

小陈:您好!看到有关你的新闻后深有感触。很惭愧,像你父亲一样,我以前开车时也有接听和拨打电话的陋习,受你爱父之心和此举的感动,以后一定改掉。

想起前几天,我的孩子批评我吃饭时还在刷手机,内心也无比温暖。谨以此信向你表达支持与敬意。你的行为赢得了多数人的支持,也有少数人质疑和反对——你要宽容这种七嘴八舌的声音,这就是舆论,当有关你的新闻变成一个大众传播事件后,很多评论就跟你、跟事件本身无关了,你不要被这些争议所干扰,不要被“举报父亲”这个渲染性标签压得喘不过气来,坚信自己是以父亲能接受的方式表达了对父亲的爱。我知道,你这样做,绝不是“吾爱吾父,吾更爱原则”——而就是纯粹的爱父亲,以这种让父亲记忆深刻的方式改掉陋习。这种爱,只要父亲能够理解就足够了,无须别人的理解。

之所以有一些争议和质疑,是因为他们没有将心比心,没有同情的理解,而是一个凑热闹的看客和冰冷的旁观者。当这件事成为一个大众话题时,你成了被消费的热点。大众传媒从这条新闻中各取所需:网友需要的是伦理冲突和情法争议,媒体需要的是劲爆新闻和反常故事,评论员需要的是噱头和谈资,交警需要的是普法案例,律师需要的是以案说法,道学家需要的是道德高地,微博需要的是能增加点击的热点.微信圈需要的是能刷屏的温暖鸡汤。

而这一切.与你的需要没有关系。作为一个曾一直努力想让父亲改掉抽烟习惯的我知道,作为女儿的你,要的只是父亲能改掉这个开车陋习,要的是父亲免于被这种陋习所伤害,要的是开车的父亲平平安安回到家中和你一起吃晚餐。从新闻看,你的目的已经达到,父亲后来领悟到“觉得女儿确实说的很有道理,她是在对家人的生命负责,也是对家人爱的一种体现”。——父亲理解了你的良苦用心,读到了你的爱,那就足够了。

nlc202309090546

不要被“亲亲相隐”之类的伪伦理讨论所误导,那是键盘侠牵强附会的乱阐释。这不是会让父亲受到严惩的告密,而是一种提起注意的警示方式。也不要被“大义灭亲”之类的高调赞美所迷惑,这是把你和父亲对立起来的高级黑。这不是什么“大义”,就是纯粹的爱父之心,你“灭”掉的也不是亲情,而是父亲的陋习。能意识到开车打手机的交通陋习,是原则;能在一再劝说无效后坚持用其他方式去影响,是韧性;能在穷尽各种方式后想到报警,是可爱和智慧;最终赢得了你父亲的理解,是完美的佳话。

小陈,这一次事件你可能已经感受到了舆论的多元与复杂,当你走向社会,会更多接触到这种舆论生态,请坚守自己强大的内心,坚守自己内心崇高的爱与原则。 这是一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好作文。作者态度明朗,观点明确:支持小陈的选择。小陈因为爱父之心而选择举报,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帮助父亲改掉陋习,保护家人的安全,与。亲亲相隐”无关,也与。大义灭亲”无关,不必上纲上线,也不必过分引申。这样的论述显示了作者的智慧。 文章还帮助小陈分析了舆论的复杂情况,劝慰小陈坦然面对舆论的压力,颇合乎书信体的口吻和风格。 此文思想敏锐,而分析最见功力,合情合理,分寸适度。而这,正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精华。

从小到大,我就对数学特别感兴趣,小到口算买菜找多少零钱,大到博士研究生期间天天推导各种复杂公式,无不觉得数学是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反应能力和聪明程度的学科.有很多同学无论在初中还是高中都很苦恼怎么才能学好数学、获得高分,今天我就总结一下自己的切实经验,希望能从细节入手,帮助大家真正解决学习数学时的困惑和问题,给你们在黑暗中点一盏明灯!

如何真正学会听课?

有人说上课时老师在那里呱呱一直说,可自己并没跟上,就没信心听下去了,或者是感觉上课听得挺明白,可为什么一做题就错呢?这里我要说的是,你上课听明白了,不代表那就是你的东西了,就好像你看到了孙杨如何游泳,难道你就能一个猛子扎水里去游吗?所以,要想听好课,一定要紧抓课前、课上和课后这三个环节!

课前预习,可不仅仅是看看书,而应试图自己理解这节课要讲什么,比如你看了一遍三角函数,就合上书想想三角函数是什么?我能用它来干吗?这种疑问会给你带来浅层的印象,上课时你立刻就有代入感了,就像很多人玩游戏要先看下攻略,一旦碰到问题就可以尝试各种方法来解决它.

上课时,你一定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这会减少很多课下的无用功,你想想,老师准备了那么长时间讲一节课,你却不好好听偏要课下自己看,这完全就是本末倒置.要知道,老师讲得再烂也比你自己看书有效果得多,所以如果你不是回回都考140+的选手,那就好好听老师讲课吧!

当然,如果你的问题老师在课堂上没有解决,OK,恭喜你碰到了一个好问题,下课后一定要第一时间解决你的疑惑,打铁要趁热!另外,课后要再读一遍这节课学习的内容,自己把每个公式再推导一遍,这样你才知道自己哪里不会.

如何刷试卷,做作业?

有人对我说,他的一个同学天天刷试卷,上课刷,下课刷,边吃饭边刷,有时睡觉还在刷,搞得他不刷都觉得自己落后别人好多.我想说,刷试卷无可厚非,但是刷了这么多试卷有多大用处呢?我们应该问每套试卷要效率。 很多人平时做题都会,一到考试就不行,这是因为你平时做题很放松,脑袋比较灵光,而且有人还有虚荣心,会时不时看看答案,蒙蔽下自己幼小的心灵.所以,一定要限时做完一套试卷,甚至限时做完一次作业,只有适应了在紧迫时间下做题的氛围,你才能在考试中达到较好的状态.

当然,做完试卷后可不能立马撒欢地玩儿,因为刚做完时你的思维是鲜活的,你清楚记得自己每道题的思路是什么,而1小时后你很可能啥都忘了.所以,你只能上个厕所立刻回来,静下心对答案,把出错的地方画出来警示自己,同时思考:我为什么错了?答案为什么对了?我和答案的思路差在哪里?怎样才能像答案那样思考?……只有这样分析试卷,下回你再犯相同错误的几率才会小很多.

刚开始,这样做一套试卷也许会花费五六个小时,但是20套试卷以后,你的错误会越来越少,成就感也会越来越强。

如伺养成良好的习惯?

很多同学考完试都会懊悔自己因为不够细心而丢了很多分,其实粗心是不好的生活习惯在学习上的一种延续.举个例子,粗心的人在生活中常有以下行为:被子基本不叠,床上桌上乱糟糟,刚拿着的遥控器下一秒就不知道放哪儿了,爸妈刚交代的事情转眼就忘了,文具袋里各种笔一大堆但是能用的没几支……这些都是生活中的细节,都表现了这个人不好的习惯:粗心、马虎、神经大条,而这些习惯自然而然地被带到了平时的学习和考试中去,所以做题很难不出现问题.反观那些成绩优异的同学,绝大多数都是生活井井有条,桌上干干净净的.所以,要想改掉粗心的毛病很简单,就是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让自己变得心细,慢慢地,你会发现无论写作业还是考试,自己的正确率不知不觉就提高了。 这里我还想说一下答题过程这个习惯的养成.在高中时我的试卷经常是展览的对象(有点不好意思……),因为老师说我的答题过程就和答案一样,这也得益于我平时做作业就养成的好习惯.做作业时,我都会一丝不苟地把每道题的步骤写得很完整且工整,考试时自然就体现出这种训练的价值.所以大家平时做题一定不能马虎了事,否则会对考试造成很大的影响. 假如你的习惯已经很好了,若想更加完美,那就需要在试卷的“脸面”上下功夫,也就是字一定要漂亮,或者退一步,一定要工整.每天练练字,久而久之,你的卷面就会有很大改观.看看那些高分试卷,哪个不是让人看了如沐春风呢?

如伺对待错题?

大家都知道要整理错题,可真正把错题用好的人却不多.很多同学的错题本整理得跟新书一样整齐,但却只是装饰品。事实上,错题一定要常看常新,反复做!你的错题,至少看过5遍,这叫常看;每次看错题,都要悟出自己的错误和弱点,并且想办法纠正自己的思维定式,每次纠正一点,慢慢地,你的思维就会和答案一样了,这叫常新. 顺便说一下,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薄弱环节在哪里,很简单,找出你前5次考试或练习的试卷,看看你出错的都是什么地方,恭喜你,你的弱点就在那里!

如何考试? 如果你很了解考试,那你就应该知道试卷中试题的分布情况.拿高考新课标卷为例,高考试卷中一定有60%的题目是基础题,也就是说,只要正常学习,课后题都做了,拿到90分问题不大.这里也许有人会鄙视课后题,其实课后题是所有题目的根本,当年我高考能考到140+,就是得益于一道课后题(高考只改了数字),但是很多人却在那道题上栽了跟头.一般来说,选择题的前8至10道题、填空题的前两题、解答题的前2至3道题,以及选做题都是送分的,所以这些题的分数一定要抓稳.如果平时你训练得不错,选择、填空再多对一两个,那么110-120分肯定没问题;如果解答题再多对一道,20分就又拿到手了;再往高了说,那你就要对一些难题有自己的理解与思考了.

毕竟考试的随机性很强,所以同学们还要注意各个细节一用什么笔答题、带什么手表、做题节奏是什么……你都要有细致的规划,最起码要准备好.关于做题的节奏,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如果你有个很好的节奏,发挥一般不会太失常.这里还有一个技巧:为了得分,即使你有不会做的题目,也要在最后时刻写满它,用满满的公式告诉老师,你给点分吧......

作文题型之一命题作文 篇3

一、命题方式探微

半命题作文就是命题人限定题目一部分内容,学生要根据要求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再进行写作的命题形式。这种题型的最大特点是,有一半或一部分的命题权掌握在作者手里,即把选材、立意的自由留给了作者。从形式上看,有两种命题模式:一是题目独立出现,如,“_________ 的滋味”。二是题目与提示(导语)相结合,如,“我不依恋_________”,文题前有温馨的提示:“因为不坚持,天空中的云才展现万般风貌;因为不依恋,树木才有春天的新生;因为不停留,小溪才能涓流不息。”半命题作文结构形式往往有以下几种:(1)命前半题。如,给我一个_________。(2)命后半题。如,_________的瞬间。(3)命中间部分。如,_________真_________。(4)命首尾部分。如,当我面对 _________的时候。

二、审题思路点拨

写好半命题作文的关键是补全文题,补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涉及立意、选材、构思、布局等各个方面,千万不可草率。补写文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反复琢磨已命好的半个题目以及前后的提示和要求,然后选出自己最熟悉的、感悟最深的来补充题目。要求中如果有文体限制,就必须按文体特点来补题,如果是“文体不限”的,就要结合自己的写作特长将题目补全。(2)选词补题要力避千“空”一“词”的雷同现象,应打破惯常的思维定势,全方位、多角度地发散思维,一要求异求新,二要避俗求新,三要避生求新,这样你的文题才能独树一帜。(3)选词切忌大而空,没有实实在在的“着陆点”,比如,写“感悟_________”,如果选择“大自然”、“人生”、“生活”这一类的词语,写起来只能泛泛而谈,很难写深写透,更不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从小处切入,才能写得具体,写得生动。

1.单字题。

(1)命题方式探微:所谓“单字题”,就是指文题是一个字,比如,名词单字题“书”、“路”、“桥”,动词单字题“读”、“问”、“看”,形容词单字题“忙”、“杂”、“新”,等等。单字题的写作范围明确,降低了作文的审题难度,但也增加了考生审题时犯错误的机会,所以要慎重审题。

(2)审题思路点拨:写独字题作文,要注意这个词的本义、比喻义和引申义,写作时,要么写它的本来意义,要么写它的比喻意义,要么写它的引申意义,不要全面思考,只要抓住?点就行,这叫做“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比如“读”,可写它的本来意义“读书”,也可写它的比喻意义“读人生”、“读社会”、“读人”等,在“读”的后面加上适当的宾语,或在其前后分别缀上适当的词语,这样文章写起来就会具体而不空泛了。

2.双字题。

(1)命题方式探微:所谓“双字题”,指文题是两个字的词语。这类文题写作范围较大,题旨有时不够明朗,比如,“蜡烛”、“习惯”、“幸福”、“攀登”等。双字题虽然审题对象集中而明确,但由于提供的审题信息相对较少,因此也容易让考生产生偏读甚至是误读,所以对题目的准确审读便成为写好此类作文的关键。

(2)审题思路点拨:双字题审题时可采用“补足因素法”。双字题往往条件少,题意隐蔽空泛,审题时,在不改变原题题意的前提下,可以在自己的头脑中给原题补加一些新因素,使题旨显露出来。如写《变化》,有位同学就在“变化”的前面补加一个新因素“奶奶的”,这样写作范围就明朗多了,然后他就选取 “奶奶的变化”这个角度,写奶奶从看不惯年轻人跳迪斯科到自己上街加入老年秧歌队,反映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再如写《心愿》,可选取“我的心愿”、“老师的心愿”等角度来取材立意。

3.短语题。

(1)命题方式探微:短语题就是题目以短语形式出现,如“一件小事”、“激动人心的时刻”、“用心看世界”、“风雪路上”、“我学会了关心别人” 等。一般来说,在单字题、双字题的前面或后面添加上适当的修饰或补充成分,就变成了短语题。比如,在单字题“看”的前面添加状语“用心”,在后面添加宾语 “世界”,就变成了一个短语题“用心看世界”,短语题由于具有一定的修饰补充限制成分,所以题旨相对比较明朗。

(2)审题思路点拨:遇到短语题,先要辨别其意思是否完整,审题时是否需要增补其他成分。议论性和说明性的文题,一般不用增补,记叙性文题则不同,除部分题目如“她有一颗纯真的心”之类外,相当数量的文题都需要先增补必要的成分才能进行审题。这是因为,短语充当题目,外延一般较大,取材范围较广,要写具体的人、具体的事、具体的景,没有一定的限制则很难把文章写具体了。如果是动宾式短语,可补上主语,如“看电影”,可补“我”、“我们”、“张叔叔”等;如果是表示领属关系的偏正式短语,需要补上谓语,如“邻居家的小男孩”,可补“不听话”、“真淘气”、“很聪明”等;如果是修饰性的偏正式短语,多数情况下既要增补主语,又要增补谓语,如“幸福的家”可补成“她有一个幸福的家”。

4.句子题。

(1)命题方式探微:句子题,即作文题目是一个句子。由于句子题本身包涵着相对完整的意思,只要细心梳理其结构,便可领会题目规定的大体要求。一般情况下,句子充当题目的现象多出现在记叙性文体中,说明性和议论性的文体中相对少些。

(2)审题思路点拨:结构较复杂的长句,由于其修饰补充成分较多,审题的难度就大些。例如,“我班最近来了一个女同学”这个题目中,“同学”这个宾语点明记叙的对象;“女”字表明这个“同学”的身份,选材应注意女性的特点;“一个”点明“同学”的数量,写两个或多个显然跑题了;“最近”限定时间范围,写“最近”以外的时间就不符合题意;“我班”二字,提供了空间范围,应写本班的故事才对应得上;题目中的“了”字,不是可有可无的,它表示这个“同学”已经来到,而不是尚未来到或将要来到,倘若把“了”字改换为“的”字,题目的语法结构就会发生变化。相比较而言,像“我的妈妈”、“风筝是这样制作的”“有志者事竟成”等,题意简明,审题时曲折少,省力些。来源:考试大-中考考试

1、命题方式探微: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命题者给出一则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考生根据要求作文。中考与高考材料作文有所不同,高考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一般要求考生根据所给材料自己命题进行写作,而中考考查的角度多种多样,或改写材料,或续写材料,或扩写材料,或根据材料写读后感,或针对材料中的“现象”写短评,或根据材料自己命题作文(即命意作文)。一般来说材料作文由材料和要求两部分组成,材料按形式分,有记叙性材料(故事、寓言等)、引语式材料和图画式材料。

作文题型之一命题作文 篇4

向欢

(西南大学·文学院·课程与教学论05级研究生400715)

【摘要】高考作文命题与我国当代文化变迁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究其本质是思维方式转变的结果。由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到话题作文的嬗变,在作文命题去向方面肯定了对考生人文关怀的教育哲学思想,根本在于作文命题文化的思维方式的转变。但由于思维方式处于相对稳定但并非一尘不变的境地,话题作文不是作文命题的终结,在新的思维方式观照下必将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关键词】思维;思维方式;高考作文命题

(一)思维方式变换与作文题型的变革

思维是指“在特定物质结构中对客体深远区层实现穿透性反映的物质运动。”〈1〉穿透和复制是穿透性反映的两个基本环节,也就是我们平常讲的“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主体对客体深远区层实现穿透反映,可以通过抽象、概括和各种思维工具的运用,也可凭借于直觉和直感。在这一过程中,反映结果与实在状态经常、大量的不同一,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就是对信息进行系统加工(包括信息的采集和筛选),亦即平常说的“去粗去精、去伪存真”。人们运用思维,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来解决各种问题。

思维方式即是“体现一定思想内容和一定思考方法、适用于特定领域的思维模式”。〈2〉其关键在于思想内容、思考方法和特定领域。思维方式的变换是“主体头脑中的一种思维方式为另一种思维方式所取代的过程”。〈3〉

高考作文题型的嬗变正是思维方式变换的结果。高考作文命题的演变轨迹可表述为:命题作文——给材料作文(包括图形和文字两类材料)——话题作文。命题作文是具有历史性的贡献的,“但命题就意味着限定过死,即使考生在给定的题目下能做出锦绣文章,那也只是说明了一种高级智力游戏活动的成功,而写作的自由属性却依然打了折扣”。〈4〉相对于命题作文而言,材料作文考察的主要是考生的理性分析能力,即所谓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这样的命题顺应了社会对人才的主要能力诉求,但这主要是从社会学角度考虑的。它只是考察了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侧面,并非全部。于是话题作文应运而生。98年高考作文命题突破一般材料作文的窠臼后,话题作文在99年高考卷(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作文内容的范围)中端倪渐显,在2000年高考卷(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为话题)中逐渐张扬,2001年高考卷(以“诚信” 为话题)趋于完善和成熟。它是对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的继承与创新。

思维方式的转变在作文题型变革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任何一种作文命题的思维方式自身的演化和发展都是有限的,它会逐渐使该思想泛化、钝化、老化,以至不再适用。另一方面是由于思维的对象、场合、主体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即命题的客体、时代内涵和写作主体等相应地发生了变化,随着这些变化的发生,思维方式也随之变化。

在命题作文一统天下、对文体要求十分严格的时期,其作文命题的思想内容和思考方法都囿于我国传统的哲学思维方式。这体现在:我国处于半封闭的温带

大陆型社会地理环境,其特点是交通阻隔、信息封闭;农业型自然经济使社会文化心理与思维方式具有很强的农业社会特征。封闭性极强的命题作文的出现实质也是这样一种思维方式的产物。它的最大弊端是语言脱离思维,导致作文的本质功能不能得到体现。从恢复高考到改革开放初期,西方的思维方式逐渐传入我国,并在各个领域产生很大影响。西方思维方式是以自然为主要对象的致思取向,强调实证性、局部性、精确性的思维特征,重视逻辑思维、理论体系的思维格局。这个时期的作文命题也逐渐走向开放,重在考查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也就打破了过去那种直觉内倾的思维特征以及对泛道德主义的自然把握,认识到自我与他人的区分,更多的注意到自我的价值存在。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高考作文命题亦走入“话题”时代。这意味着思维方式的又一次质的转变。90年代后期,知识经济时代曙光初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生了巨大变革。以前那种片面强调理性的思维方式和目前的时代任务、对象场合、主体状况已经不适应,创新思维登上历史舞台。

(二)“原点思维”教学示例——作文教学中的思维转换

“原点思维与作文”教学实录/程红兵(经删减)〈5〉

一、导入

1、教师要求学生:以‚发现‛为题,以某某发现什么为主要内容,构思一篇文章。

教师采用交流提问的方式讲述四个故事:

(1)明代瞿汝稷在《指月录》中讲了一个佛教故事。从前,南京清凉寺里有个法号叫泰钦法灯的和尚,生性豪放不羁,不讲清规戒律,缺乏出家人应有的素质。因此,寺内许多和尚都瞧不起他,可唯独该寺长老法眼和尚却异常器重他,这当然会引起众和尚的不满。有一天,法眼和尚突然问:‚有一颗金铃系在猛虎的脖子上,谁能把它解下来?‛众和尚面面相觑,无一能答。这时,法灯恰好从外面进来,不假思索即答:‚谁能把铃系上去,谁就能把铃解下来!‛众和尚闻之,都对他的智慧钦佩不已。

(2)‚水火无情‛四个字,道出了人类对水与火的恐惧感,多少年来,尽管人们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但世界上每年仍会发生许多起持续时间长,又很难扑灭的重大森林火灾,大火无情地吞噬了宝贵的森林资源,并破坏了生态环境,人们非常痛心,但又苦无良策。美国森林消防专家最先想出了好办法:以火防火。原来,森林火灾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林间的落叶、断枝、枯草长期积累而自然起火,以至蔓延成难以扑救的森林大火。按照防患于未然的原则,美国森林管理人员定期地(一般五年左右)选择风速小、气温低、湿度大的天气、在森林中‚放火‛,人为地烧去乔木下面的小树、灌木和乔木下端的干枝和枯叶,这样既省却了修剪树枝的繁重劳动,又消除了森林火灾的隐患,真是两全其美。

(3)明末袁崇焕运用‚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也是采用了这种思维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现在的一些公园‚以园养园‛,一些科研院所‚以院养院‛、‚以所养所‛也是如此。

(4)北京孔庙有六百余年的古树名木,其中101棵老柏树,5棵老槐树,闹虫害。孔庙的工作人员就是这个思维,养了一种七星瓢虫,专门对付蚜虫和红蜘蛛。

2、教师要求学生,在上述事例的基础上,试着自己概括原点思维的含义。

定义:

所谓单一原点思维就是指以某一原有的事物为原点,围绕其所进行的继承借鉴、发掘深化、寻找原因和解决问题办法的一种思维形式。

作用:

由于人们思维习惯的作用,在考查某一事物时,有时会不自觉地把这一事物本身排除在思考范围之外,而去考虑其他原因,结果导致问题不能解决,单一原点思维打破人们的思维定势,对对象作反观自照从而促进创意的产生。在写作上单一原点思维能帮助你挖掘事物的内涵,使文章立意深刻。

二、急中生智

1、相传,宋朝时毗陵有个12岁的小姑娘,能读善写,非常有才华。一次有人捡到一枚破铜钱,上有依稀可辨的‚开元‛(唐玄宗年号)二字,便以此为题要这位姑娘作诗,目的是想试一试她的学问和智慧究竟如何,周围围了许多人看热闹,等待她出丑,因为这个破铜钱,确实没什么可写的。出乎人们意外,小姑娘接过铜钱后略想了想,提笔一挥而就:‚半轮残月掩尘埃,依稀尤有‘开元’字。想得清光未破时,买尽人间不平事。‛

(教师要求学生评述这首小诗。学生回答:前二句写破铜钱现在的外形,后两句从铜钱的过去生发出内涵:钱啊,你在当时是多么地威力无穷!能使黑白颠倒是非混淆,买尽人间的不平事。一枚极其平常的破铜钱被她写得活灵活现、意蕴深刻,从表面上看是小姑娘表现了出众的才华,但她真正出众的地方,是她抓住铜钱深入发掘的原点思维方式。)

2、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高原地区,有一位经营苹果园的杨格先生,他种植的‚高原苹果‛味道好,无污染,在国内市场上很畅销。可是有一年,在苹果成熟的季节,一场冰雹袭来,把满树苹果打得遍体鳞伤;而杨格已经预订出了9000吨‚质量上等‛的苹果,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天灾,看来只有降价处理,自己承受其中的经济损失了。但是杨格具有出色的应急智能,善于把不利因素变为有利因素。想出了对策,他拟定了一段广告词,结果使这批受伤的苹果极为畅销,以至后来经销商专门请他提供带疤痕的苹果。

(教师要求学生:请你想想杨格怎么拟广告词,你试着拟一段广告词,百字以内。学生所拟的广告词各种各样,多数同学都能通过原点思维在苹果的疤痕上作文章,有的说疤痕是上帝亲吻的印记,上帝都喜欢,你还不喜欢吗?有的说疤痕是苹果经过风雨冰雹考验的证明。教师反问,吃一个苹果还要考虑是否经过风雨考验吗?最后教师把杨格的广告词告诉学生:本果园出产的高原苹果清香爽口,具有妙不可言的独特风味;请注意苹果上被冰雹打出的疤痕,这是高原苹果的特有标记。认清疤痕,谨防假冒!)

教师最后强调:单一原点思维打破人们的思维定势,对对象作反观自照从而促进创意的产生,它并不排斥对象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也不是把原点思维绝对化,就事论事是第一步,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了解世界的捷径,就是了解你自己。

作文教学中思维转换的应用对作文命题中思维转换是有很大启发作用的。我们揭示转变思维方式作文教学的好处,特别是创新思维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是相对于传统作文教学中不适应新的思维方式的缺陷而言的,是将这种作文教学引导的利弊作个比较而确定其评价效果和教学导向的主流。而一旦这种新生的思维模式陷入公式主义的泥潭,那我们的作文命题和作文教学又将重新扬帆起航。

(三)思维观照中作文命题的去向

对于话题作文这种作文题型也不能等量齐观、一味说好。实际上,话题作文的命题也存在诸多弊端。潘新和批评近年来高考试卷中某些话题作文命得“太泛”,“太玄”,“缺乏人文关怀”,太学究气。有感于话题作文的不足,李海林评

价它只是形式的改良,没有实质性的突破。〈6〉诸如此类的声音还很多。

如果话题作文的命题形式将一直沿用下去,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将形成一种新的话语模式和教学模式,并因之建立起相对稳定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的建立,一方面有利于作文教学由训练向对话转型,但另一方面这种模式一旦定于一

尊,就会使作文和作文教学模式化,固定化,也因而会发生思维方式自我革新。

在新的思维方式出现之前,我们不妨让既有的思维方式更合理、更完善,在它的历史舞台上更充分地发挥效能。既然话题作文题型已经在实践过程中显现出其“克隆作文”的致命弱点,这就呼唤更有信度、更有效度的作文题型的出现。

我们转变一下思维,运用逆向思维也许能找到一条合适的出路。旧的思维方式是你怎么考试(命题),我就怎么教,至于培养目标是什么也不在意的。美国写作学家认为,“命题如果没有引起足够的兴趣以激发学生调动其写作及搜集自己资料的各种智力和能力,是达不到写作训练的目的的”。〈7〉于是我们可以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首先确定培养目标,看看什么样的作文题型最能提高与体现学生的写作能力与素养,然后安排必要的课程,并据此而设计出的作文命题方式。

最后,我们的作文命题改革不妨走这样的路:做一个实证研究。首先对全国的中小学依据一定标准进行分层分类,让学生在平时习作时进行自命题的自由创作,以最能体现自己写作水平的文章为准,然后对各类数据加以统计和分析研究,最后找到一条最能体现各级各类学生写作信度与效度的命题方式。

参考文献:

〈1〉〈2〉〈3〉田运:思维辞典。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3(P396)(P401)(P402)

〈4〉李乾明:作文教学理性的突围。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6(P173-174)〈5〉程红兵:“原点思维与作文”教学实录。《语文教学通讯》,2005.7-8 〈6〉潘新和:由中外作文考题比较想到的。《语文教学通讯》,2005.2.(P4-6)〈7〉倪文锦:语文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P351)

Thinking Mode Transformation in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Thesis Topic Evolution Proposition Guidance

Xianghuan

作文题型之一命题作文 篇5

一、细节题

顾名思义,细节题就是对文章具体细节信息的考察。通常会涉及具体的人物、事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等具体信息。题干通常有两种问法,一种是提问式: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shown to be odd, according to Paragraph 4? 另一种是补充式:The British royals “have most to fear” because Charles______. 题干给出不完全信息,需要考生补全。细节题通常占到60%到70%之间,也就意味着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江山。所以把握好细节题基本就决定了阅读这个板块的成败。

二、猜词题

猜词题通常在题干中明确指出原文中某处的单词或词组,要求考生辨别其含义。通常的问法为:The phrase “flagged up” (Para. 2) is the closest in meaning to_____. 一般这种题型中,单词本身并不重要,重要是要返回原文对单词所在句子进行语法解析以精确理解其含义。如果该单词是熟词,则其字面意义一般不是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是根据上下文推测而来的更加深刻的含义。

三、主旨题

主旨题可分为两种,一是对全篇文章主旨的考察,通常的问法为:The passage is mainly about_____. Which of the following best reflect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一种是对段落主旨的考察,通常的问法为:From the last paragraph the conclusion can be drawn that______. We learn from the first paragraph that______. 文章主旨出现的位置通常有以下几种:文章首段或首句提出主旨或讨论的问题;文章或段落的末尾归纳总结出中心思想;文章或段落中间给出中心;没有给出明确中心,需要考生根据内容自己总结。

四、推理题

作文题型之一命题作文 篇6

【关键词】语法填空题 命题特点 技巧

我国教育部考试中心2014年针对高考英语全国卷的考试题型实行了初步的改革,位居考卷前列数十年之久的单项选择题被新型的语篇型语法填空题所取代,细思教育部此次的改革意图及其变化倾向不难发现,语篇型语法填空题更加注重对学生英语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考察。全国卷的改革必将带动全国各地高考英语题型的变革潮流,而面对题型的变化,探讨语法填空题命题特点和解题技巧成为应对变革的关键。

一、语法填空题的命题特点

高考英语语法填空题以英语语言学家布朗的语篇分析理论为基本理论依据,所涉及的考核内容包括词汇的词义、形式变化、语法结构及形式、整体语境等方面,强调对学生的整体语篇能力进行综合测试。观察国内近几年已采用语法填空题地区的选题特点发现,大部分选择题材时皆以记述文为主,并且多描述生活经历或者成语故事,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但又基本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总结语法填空题的命题特点,基本如下:

1.着重考核学生对语境及篇章的理解。所谓语境即是指在进行语言活动时所依赖的时间、地点、场合等因素,同时也包含表达、领会的上下文。语境在语言的应用中具体可表现出两方面的作用,其一是对语言运用的限制作用,其二是补充作用。对比高考英语题型改革前后,存在数十年之久的单项选择题型的主要特点是题干简短,语境小,部分单项选择题甚至未以语境为依托,脱离了大范围的语境支撑,学生对题干的理解就会遇到困难而难以选择,语言运用受限。而新的语法填空题注重为学生设置一个较大的语境,以短文为载体,并且设空密度合理,平均15词一空,基本不会对学生把握整体语境产生影响,在大的语境中,学生更容易形成完整的思维空间,可以根据语境理解语篇的深层含义,这里体现的就是语境的补充作用。语法填空题要求学生在理解语篇上下文意思的基础上填入符合语篇整体语境而又表现出一定语法功能的词汇,其考查的是学生在词汇、语法、语境运用方面的综合能力,实际上,从单项选择向语法填空的转变也就是从对题干的理解上升为对篇章的理解,这是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

2.设置两种填词类型。语法填空题从填词的类型上来看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实义词,也可以称之为提示性空格词,即根据语篇空格后括号内的提示词并依据上下文的意思填写正确的形式,这一类填空题一般侧重考查学生对谓语动词的时态和语态、非谓语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以及词类转换的掌握。在考查谓语动词的时态语态时,以被动态、一般现在时以及一般过去时为重点考查对象,其他时态考查较少。非谓语动词则是以动词的ing形式、过去分词以及不定时作状语为重点,考查此三类形式的具体用法。对于形容词和副词主要考查学生对其比较级变形的掌握。词类转换主要是考查学生掌握动词、副词、名词以及形容词在句子中成分使用的基本能力,并要求学生能够针对这几类词进行合理的转换。总结以往的考查经验,纯空格词的主要考查内容包括冠词的泛指、特指以及类别,介词词组或固定搭配形式,人称代词主、宾格或者物主代词等,另外还有状语从句、定语从句以及名词性从句的引导词和并列句连词的运用。

二、语法填空题的解题技巧

对于语篇型语法填空题,学生需根据全篇的语境来进行解答,全面掌握语篇的内容及主题,合理运用词汇和语法知识。接下来本文将选取实例对其解题技巧进行分析。

例1:The sun was setting when my car ____(break)down near a remote and poor village.

一般英语主句或从句的主谓语结构当中只有一个谓语,若在解题时发现主句或从句缺乏谓语动词,此时就应该填入谓语动词,使整个句子的结构完整。而高考语法填空题针对谓语动词主要考查其时态和语态,所以解题时可以主要从这一方面加以考虑。

例2:Without trees it would be ____(possible) to build houses,boats bridges and so on.

括号内的提示词为形容词,解题时应着重考虑考查的可能是形容词的比较级或者反义形式,这时就需要全面了解句子的意思,并掌握句子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根据上下文合理变形,为基础词加上前缀或后缀,构成比较级形式或反义词。

例3:My friends walked me to the bus stop and waited with me____the bus arrived.

例3为纯空格词填空,两个主谓结构连接,通常考查的是复合句中连词、引导词的运用,所以需要仔细对句子的结构、逻辑关系以及句意进行分析,确定连接词。这里就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区分状语从句、名词性从句以及定语从句,并熟练掌握不同复合句引导词的具体用法。

高考语法填空题的加入必将对高中英语教学形成巨大的影响,但只要充分掌握其命题的特点和解题的相关技巧,无论是教学还是学生高考,语法填空题都将不是难事。

参考文献:

[1]梁雪妮.高考英语新题型下“语法填空题”教学策略及评价——一节“语法填空题”课的教学设计与反思[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6):29-30.

上一篇:我们的爱有时差短文散文下一篇:冬季防火应急演练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