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情感文章随笔

2024-05-26

关于情感文章随笔(共11篇)

关于情感文章随笔 篇1

如此张扬,害怕全世界不知道的,这是情欲,不是爱情。

爱情,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心有对方,谁都会想着为对方付出。

爱情,是日常生活中的互相照顾,而不是情欲的无限张扬。

爱情,是日久弥新的感觉,而不是一时的干柴烈火。

爱情,不会向对方索取,而是一心一意的为对方付出,都想着付出了,二个人就成为一个人了。

关于情感文章随笔 篇2

那天早上, 我从家里沿溪岸散步出发, 顺便观察周围的物象:混浊的溪流边, 漂着许多垃圾;对岸的几丛芒草荆棘边, 栖息着几只白鹭, 还有几只在溪面上低低地、慢慢地飞着。听说白鹭对生活环境非常挑剔, 而眼前这洁白与混浊两相映衬, 竟是如此和谐!再往前走一段, 水被橡胶坝拦着, 下游裸露出了深深的河床, 厂区排污出来的浓浓腐臭飘散回旋在鼻子里。这里曾经是自己小时候的乐园啊, 那滔天欢歌的白浪, 那偶尔出现几个旋涡的静静绿潭!只是, 这一切, 已经不再。

进入课堂, 为缩短彼此距离, 我谈了自己与学生的缘分, 又谈了自己路上的所见所感。因为对白鹭与溪水“两情相悦”情景太熟悉了, 所以许多同学有了表达的冲动。而这正是有效教学的交流基础。

恰巧这一天是“霜降”,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之后就是“冬雪雪冬小大寒”的漫长冬季了, 而且这时恰是学生刚学过的《滕王阁序》中的“时维九月, 序属三秋”。于是, 我借题发挥, 逗趣道:“我们该扯住这深秋的最后尾巴赶紧入题来回‘随笔’, 请随我来吧。”借题发挥虽有巧合, 却也能体现教学机智, 用得好, 教师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更大。我先给出了一个问题:“秋, 你看到或联想到什么物象、人物或情感?”我想借此涤荡彼此间的陌生, 激发他们的思维与热情。学生的答案很多:有落叶枯藤、凉风寒水、流云飞霜;有黄橙橙的橘子、四处飘香的丹桂、织满石壁的爬山虎;有丰收喜悦、成熟思想、沉重生命、沧桑岁月、离苦愁绪、思亲怀乡;还有求学者、开拓者、漂泊者、打工仔、城市房奴的命运;等等。一位学生说他联想到了“一年一年地过去, 岁月不断消失”。这正是我想说的。我戏谑道:“你的思想和我共鸣, 我担心你也会和我一样头发早早掉光了, 也可以说是提前‘进化’了。”学生大笑。我又继续说:“上周五早读时, 听到一中有个班主任说, 他班级的一学生在树底下发现了一只死去的松鼠并掩埋了。”学生一下子沉静了, 是的, 生命是珍贵的。生命的教育比写作的教育凝重得多。在生活中, 如花的生命不幸凋落的情况还少吗?这堂随笔课倘若能让学生进一步去思考活着和死去的话题, 会更有“诗外”价值的。而后, 我们又从生命谈到了孝道, 谈到北大实名制招生“被限制推荐”的第一条就是:不孝敬父母。在这里, 我们至少可以看到民族传统中某些渐渐涌起的浓烈情绪已经击中了很多人脆弱的心弦并引起共鸣。然后, 又联想到刚学习过的《陈情表》以及《礼记》中的“五备”———居则致其敬, 养则致其乐, 病则致其忧, 丧则致其哀, 祭则致其严;联想到自己高龄的父母, 联想到“父母之年, 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 一则以惧忧”的古训。在此基础上, 我又引导学生思考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后的一道课外题目:你认为直呼父母的名字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还是文明堕落的反映?

教学生写随笔, 要教学生合理的联想并讲究联想的深度。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 创造一种师生亲密和谐的气氛太重要了。

之后, 我们一起探讨随笔的特点:随时、随地、随意和随体。随笔写法似乎没什么限制, 却往往因此让学生手足无措, 不知道这没有限制的“大葫芦”该如何使用。我告诉他们, 我们许多情感可以像王国维先生的“以我观物, 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一样, 借恰当的事物去“附着”, 力求做到用心感悟 (调动各种感觉器官, 力求写得色彩斑斓、丰富多彩) 、真实表达、个性彰显 (如视角独特、联想与想象) 和审美评判 (立意高远、追求情趣、鲜活精美, 这方面难度较大, 可以先不考虑) ;我还告诉他们, 他们曾经读过的蒙田的《热爱生命》、帕斯卡尔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巴金的《小狗包弟》以及即将学到的第三单元的课文都是很好的随笔范本。为让学生砌好第一个台阶, 我强调随笔应该从“有意思”写起, 再慢慢过渡到“有意义”, “玩”出语文的精彩。是啊, 随笔材料实在太多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 名山大川清风明月, 悠悠浮云款款流水, 古今中外名著逸事, 人生世相人情冷暖, 时事纵横邻里琐事……我还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新近的事物:“翼装飞行穿越天门洞的杰布·克里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被作为战俘交换的以色列大兵沙利特、充满传奇而又个性毕露的苹果公司CEO乔布斯、中央关于文化发展繁荣的大讨论、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品, 甚至我们县新立起来的招牌‘养生圣地’究竟应该用‘圣地’还是‘胜地’, 等等。这些, 都可以写入你的随笔。”

接着, 我卖了个关子问他们说:“吃过瓜子吗?”这个问题太出乎意料, 大家都笑了。学生开始分享自己吃瓜子的经历, 有的学生为了展现个性, 谈论的话题逐渐有了深度, 比如有学生谈到母亲为自己剥小瓜子时自己体会到的一种浓浓之爱。我故意急急地说:“你就说剥瓜子的细节, 说母亲的眼神、动作、言语。”这些, 对于写人物的随笔来说太重要了。我又告诉学生:“爱并不是轰轰烈烈的, 平常与非常都在你那冷静而真实的叙述中。如果能把几个镜头连在一起, 再加入适当的景物和个性感觉, 就是一篇很不错的随笔了。”我努力让学生知道写随笔真的不难, 当然随笔的成功不是朝夕可得的, 需要不断的揣摩与提炼。为能从感性去“消化”这吃瓜子中的“意思”, 我让学生当场读丰子恺的《吃瓜子》片断, 看作者如何写细、如何联想、如何做到生动形象。

关于“随笔写作”, 学生在课堂那特定的时间会学到一些基本的方法, 但只有让他们在课后细细体味才能“得乎其中”走出一片天地, 语文的“玩”就是这样一个积累、尝试和超越的过程。鉴于此, 我推荐学生再阅读梁实秋的《下棋》。

“文章切忌随人后, 自成一家始逼真”。这堂随笔教学, 我希望让他们学会只眼独具, 再细心“编织”而能独出机杼, 进而收获独到之见。学生很聪明, 但是我担心他们的惰性和躁性。教学除了鼓励, 也要鞭策, 他们如果能有所感悟并愿意尝试, 那就如播撒的种子开始萌芽了, 而这之后的成长得注重“肥、水、保、管、工”了。最后, 我把自己写的一篇小随笔《写在长寿边上》发给他们, 试图告诉他们如何在众人的共同认知中显示出自己的个性化思考。班级的任课教师谢老师说我很勇敢。其实, 不是我勇敢, 而是学生喜欢看自己身边尤其是自己老师的文章, 而且因其亲切更愿意借鉴和尝试。我想, 只要有助于教学相长, 这样的“勇敢”是值得的。

关于“随笔写作”的教学叙事 篇3

那天早上,我从家里沿溪岸散步出发,顺便观察周围的物象:混浊的溪流边,漂着许多垃圾;对岸的几丛芒草荆棘边,栖息着几只白鹭,还有几只在溪面上低低地、慢慢地飞着。听说白鹭对生活环境非常挑剔,而眼前这洁白与混浊两相映衬,竟是如此和谐!再往前走一段,水被橡胶坝拦着,下游裸露出了深深的河床,厂区排污出来的浓浓腐臭飘散回旋在鼻子里。这里曾经是自己小时候的乐园啊,那滔天欢歌的白浪,那偶尔出现几个旋涡的静静绿潭!只是,这一切,已经不再。

进入课堂,为缩短彼此距离,我谈了自己与学生的缘分,又谈了自己路上的所见所感。因为对白鹭与溪水“两情相悦”情景太熟悉了,所以许多同学有了表达的冲动。而这正是有效教学的交流基础。

恰巧这一天是“霜降”,“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之后就是“冬雪雪冬小大寒”的漫长冬季了,而且这时恰是学生刚学过的《滕王阁序》中的“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于是,我借题发挥,逗趣道:“我们该扯住这深秋的最后尾巴赶紧入题来回‘随笔’,请随我来吧。”借题发挥虽有巧合,却也能体现教学机智,用得好,教师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更大。我先给出了一个问题:“秋,你看到或联想到什么物象、人物或情感?”我想借此涤荡彼此间的陌生,激发他们的思维与热情。学生的答案很多:有落叶枯藤、凉风寒水、流云飞霜;有黄橙橙的橘子、四处飘香的丹桂、织满石壁的爬山虎;有丰收喜悦、成熟思想、沉重生命、沧桑岁月、离苦愁绪、思亲怀乡;还有求学者、开拓者、漂泊者、打工仔、城市房奴的命运;等等。一位学生说他联想到了“一年一年地过去,岁月不断消失”。这正是我想说的。我戏谑道:“你的思想和我共鸣,我担心你也会和我一样头发早早掉光了,也可以说是提前‘进化’了。”学生大笑。我又继续说:“上周五早读时,听到一中有个班主任说,他班级的一学生在树底下发现了一只死去的松鼠并掩埋了。”学生一下子沉静了,是的,生命是珍贵的。生命的教育比写作的教育凝重得多。在生活中,如花的生命不幸凋落的情况还少吗?这堂随笔课倘若能让学生进一步去思考活着和死去的话题,会更有“诗外”价值的。而后,我们又从生命谈到了孝道,谈到北大实名制招生“被限制推荐”的第一条就是:不孝敬父母。在这里,我们至少可以看到民族传统中某些渐渐涌起的浓烈情绪已经击中了很多人脆弱的心弦并引起共鸣。然后,又联想到刚学习过的《陈情表》以及《礼记》中的“五备”——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联想到自己高龄的父母,联想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忧”的古训。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思考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后的一道课外题目:你认为直呼父母的名字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还是文明堕落的反映?

教学生写随笔,要教学生合理的联想并讲究联想的深度。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创造一种师生亲密和谐的气氛太重要了。

之后,我们一起探讨随笔的特点:随时、随地、随意和随体。随笔写法似乎没什么限制,却往往因此让学生手足无措,不知道这没有限制的“大葫芦”该如何使用。我告诉他们,我们许多情感可以像王国维先生的“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一样,借恰当的事物去“附着”,力求做到用心感悟(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力求写得色彩斑斓、丰富多彩)、真实表达、个性彰显(如视角独特、联想与想象)和审美评判(立意高远、追求情趣、鲜活精美,这方面难度较大,可以先不考虑);我还告诉他们,他们曾经读过的蒙田的《热爱生命》、帕斯卡尔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巴金的《小狗包弟》以及即将学到的第三单元的课文都是很好的随笔范本。为让学生砌好第一个台阶,我强调随笔应该从“有意思”写起,再慢慢过渡到“有意义”,“玩”出语文的精彩。是啊,随笔材料实在太多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名山大川清风明月,悠悠浮云款款流水,古今中外名著逸事,人生世相人情冷暖,时事纵横邻里琐事……我还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新近的事物:“翼装飞行穿越天门洞的杰布·克里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被作为战俘交换的以色列大兵沙利特、充满传奇而又个性毕露的苹果公司CEO乔布斯、中央关于文化发展繁荣的大讨论、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品,甚至我们县新立起来的招牌‘养生圣地’究竟应该用‘圣地’还是‘胜地’,等等。这些,都可以写入你的随笔。”

接着,我卖了个关子问他们说:“吃过瓜子吗?”这个问题太出乎意料,大家都笑了。学生开始分享自己吃瓜子的经历,有的学生为了展现个性,谈论的话题逐渐有了深度,比如有学生谈到母亲为自己剥小瓜子时自己体会到的一种浓浓之爱。我故意急急地说:“你就说剥瓜子的细节,说母亲的眼神、动作、言语。”这些,对于写人物的随笔来说太重要了。我又告诉学生:“爱并不是轰轰烈烈的,平常与非常都在你那冷静而真实的叙述中。如果能把几个镜头连在一起,再加入适当的景物和个性感觉,就是一篇很不错的随笔了。”我努力让学生知道写随笔真的不难,当然随笔的成功不是朝夕可得的,需要不断的揣摩与提炼。为能从感性去“消化”这吃瓜子中的“意思”,我让学生当场读丰子恺的《吃瓜子》片断,看作者如何写细、如何联想、如何做到生动形象。

关于“随笔写作”,学生在课堂那特定的时间会学到一些基本的方法,但只有让他们在课后细细体味才能“得乎其中”走出一片天地,语文的“玩”就是这样一个积累、尝试和超越的过程。鉴于此,我推荐学生再阅读梁实秋的《下棋》。

“文章切忌随人后,自成一家始逼真”。这堂随笔教学,我希望让他们学会只眼独具,再细心“编织”而能独出机杼,进而收获独到之见。学生很聪明,但是我担心他们的惰性和躁性。教学除了鼓励,也要鞭策,他们如果能有所感悟并愿意尝试,那就如播撒的种子开始萌芽了,而这之后的成长得注重“肥、水、保、管、工”了。最后,我把自己写的一篇小随笔《写在长寿边上》发给他们,试图告诉他们如何在众人的共同认知中显示出自己的个性化思考。班级的任课教师谢老师说我很勇敢。其实,不是我勇敢,而是学生喜欢看自己身边尤其是自己老师的文章,而且因其亲切更愿意借鉴和尝试。我想,只要有助于教学相长,这样的“勇敢”是值得的。

这样的课,随意且随性,但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紧跟学生的思维。这一堂课很难说教给了学生什么,但至少给了他们一个“游戏”的引子,至于更丰富、更艰难的“玩”法,只能鼓励学生自己去积累与尝试了。

关于新年文章随笔 篇4

不知过了多久,我伸出手指在键盘上随意滑动。就像一颗流星划过浩渺天际,任由其陨落尘埃。我漫无目的的走着、游着。巧的事,我这颗“流星”撞上了早已爆满的邮箱——霎那间,它抓住了我的眼球:

“静静地等待,等待新年钟声的敲响……手拿一杯热茶,等待星星划落——为你许下最美的祝福!”

“岁月被一页一页地撕去/新年的脚步悄悄来临……大街上喜庆的七彩灯/点缀着节日美好氛围。。。空中飞舞的祝福/把新年的大门叩响……祝你:元旦快乐!”

“祝你顺事顺风,不要半路失踪;祝你天天开心,不要两腿抽筋……”嗨,你看看,这小子改不了调侃的老毛病,只要有机会,他就极尽可能地损我,要不是我的老朋友,我不抽他才怪!悄悄跟你说,我心中还是挺感动的。

一封封贺卡,一声声祝福,一片片真情尽收眼底。一阵阵感动模糊了我的视线、一股股热流在我心中游走……

声声祝福,声声情。把生活的压力、失败的苦恼、尴尬的处境转化为幽默的调侃,使紧绷神经得以舒缓,使朋友间的误解得以冰释,使男女间的争吵成为笑谈……

“爱是无声的,情是永恒的,这是我最真挚的祝福!”

“你我相拥倾听新年的钟声,你我簇拥共同的美梦,让满心的爱意化着真挚的祝福:新年快乐……”

呵呵,平日里,那些不好意思说的挚友,那些当面不说的朋友,那些没胆量说的密友……这一会,什么都敢说,什么都要说了,说的比唱的还动听!不过,我也挺喜欢这种柔情蜜意的悄悄话,让这冷冻的网络,有了些许活力、有了些许人气,也让这人世间增添了几分浪漫、几分真情。

哦,冬之夜,触手生冰。好在有这一股股暖流游走全身,我激情泛滥似翘首盼春,殷切企盼新年的钟声……

关于随笔精美哲理文章 篇5

你说你不在乎贫与富,你说你不在乎我有没有才华,不在乎我的健康与疾病,更不在乎我的容貌。可是今天,当我的前途终于毁于容颜。那一场车祸便成了你诺言的终结语。但是,我不怪你。因为,我是这样的爱你,这样的不想成为你生活的累赘,更不想让你从此缺失那美丽的笑容,不想因为我,你过得那么苦。因为,始终,你的容貌,你的笑容,都永远只属于你,我只是幸运,只是那么巧合的半路借看一下,终究还是要还给你,还给这个匆忙的尘世的。无可奈何花落去,我的伤心也便成了对你最后最真心的祝福。爱你,给不了幸福,选择祝福,我想这也是最好的,也是我想要的结果。至少,我不想你一个人从此孤单,一个人在尘世中痛苦。

接受爱我的人,我就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而你的拒绝,更甚之。奢求你的爱,难以登天。

你说,你也喜欢雪,喜欢在漫天飞雪的景色里起舞,傻傻的,可以不去想任何事情。为了你这单纯的话语,我背井离乡,我义无反顾,辞去稳定的工作,然后千里迢迢的去找你。疯狂的激情是真的,我们曾经那么遥远那么多的渴望,在夜里,在每一个白天窗帘拉过后的时刻里覆雨翻云,你只记得呼喊我的名字,我只能在你的身上忘情的游走。我的吻,在你的身上,开成了漫天的雪花。

只是,我们都忘了,世间每一样东西都是有着配额的。我们如此紧密又这样仓促的幽会,注定是短暂的。当身体的激情渐渐退去,我们才在精神的轨道上发现,我们之间原来缺少的是那么多,我们之间,是那么的不同,注定了交叉之后永远的消退与背道而驰。我们之间,只会越来越远,是我们无论谁也无法挽回的洪流。

醉了,所以想起你。这绝不可能是假的。我但愿这酒能把我弄得不省人事,然后,我可以不这样的:酒不醉人,人自醉,可以不这样的,深深的陷在想你的痛苦当中,无法自拔,醉上加醉,对你的爱那样的无可奈何,对自己的情绪这样的无能为力。冰冻的心,在寒冬里也有觉醒的时候,折磨着我早已疲惫的心情。

关于随笔精美哲理文章2: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新的一年,已经在我们不经意间走到了我们眼前,过去的一年,就让它过去吧。

在过去的一年里,空间的朋友们都或多或少有了新的收获:空间的朋友,空间的情意,空间的文章,空间的伤感……尽管有苦又甜,尽管有聚有散,但时过境迁,能沉淀下来的才是真正的收获。

感怀着空间的每一份感情: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不是兄弟姐妹更比骨肉同胞还近!这情感来自于交谈,来自于关注,来自于心灵的沟通。

为彼此承受着幸福与不幸,为对方分担着痛楚与欢乐……未曾谋面的人,就因了这些动情的文字而结下了机缘。

一点祝福,一丝牵挂,一个微笑,一杯香茶。即使,只是匆匆而往的一行脚印,也在诉说着心里的无限情谊。

伸出去的手指,碰触的是冷硬的屏幕。如火的心中,燃着的是一团自焚的火焰。想着那边的人,念着那边的情,却只能用自己的臂膀抱紧自己,自己用自己的温暖溶解着浓浓的爱恋。

为谁而哭,为谁而笑,为谁而失眠?

为谁而悲,为谁而喜,为谁而狂欢?

世界的末日没有收走我们的生命,一起同赴黄泉的愿望成为空想。而生活依然要继续,的每一时一秒,都依旧在滴滴答答地不停更换。

流过的泪,伤过的心,就像凋零的花朵,成为昨日的灿烂。

许过的诺,发过的誓,总会像三九的猎猎北风,把时光的流云吹散。

,我们承受了太多,经历了太多,也奢望了太多。当曲终人散,当杯酒成为苦涩的记忆,还有谁在残杯冷炙中慢慢品味?

花落了,还会有再开时。月缺了,还会再圆。

失去的就这么失去了,而新的一页正在翻开画卷。

正像当初缘分的聚散,一切的一切都会自然而然。依然有人会消失在我们的视线里,依然有人在前面等着与我们结缘,依然有很多的疑惑时刻困扰我们的思绪,依然有解不开的谜团充满我们的心间。

生命就是循环,我们的世界就是如此变幻多端。

回望走过的2012,一路的脚步歪歪坎坎。经历过的才会深深感触,品尝过的才能深刻铭记舌尖的味感。痛与不痛,冷暖自知。抚摸着累累伤痕,都会含泪承认是自己心甘情愿。

只希望,痛过的心得到抚慰,流过的泪已经擦干。紧紧相握的手更加紧实,款款拥抱的深情把我们的心事一同祭奠。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纠结在往事里,只能让自己裹步不前。

把忧伤封存,把记忆打包锁在自己的心里。用简单而轻松的身心,送我们到银蛇飞舞的。

关于情感散文随笔 篇6

一个人,当把怀念变成留恋的时候,就会迷惘不知所措。也许会从此萎靡不振,也许会从此一事无成,也许会沉入虚迷。红尘,太繁琐,却又如痴如醉,让人不敢忘怀。就像是一挫折,即使伤心,但依然无怨无悔。有些事不太遂愿,或是学习,或是工作,或是交际。但是人生百年,往事虽不堪回首,当仍然可以一笑而过。

漫漫人生路,实在是太长了,令人太乏,太累。于是便做了梦,梦见了过去,梦见了未来。梦中是怀念,梦醒是留恋。于是沉醉于虚拟,沉浮于往事,无法自我控制。然后就产生了欲望,百恶之首。自私便慢慢地腐蚀心智,终究难逃一劫。佛说,不相念,就不会相思。那么,不怀念,也就不会留恋。万物本是无,想多了便有了。就像有些简单的事,想多了就复杂了,有些复杂的事,其实笑笑也能过去。残年岁月,也需一念的态度。人活在世上,总是不完美,因为完美的东西就不值得我们去追求了,便失去了动力。就会退化,开始丧失了本性。红尘里,总有些不可弥补的缺陷,我们总是耿耿于怀,又有谁敞开胸怀,一笑而过。

长河奔流不息,但终有一日会流进无边的大海。人终难逃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这些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否是每天都是开开心心地生活呢?

关于大学生情感教育的探讨 篇7

一、大学生情感教育的现状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一直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心理、情感教育的主战场, 从理论到实践进行系统的教育。然而随着学生身心发展、代际特点的不同和教育理论观念的发展, 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重意识形态、轻思想情感, 内容教条, 脱离学生思想情感, 过于理想化的特点, 并且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教育方面都没有系统的内容和方法, 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处于个别的、自发的教育阶段, 且内容多局限于对个别学生情感问题的开导和解决。

2. 近几年高等教育界对大学生情感教育的探讨

随着大学生心理、情感及各类问题的层出不穷, 国内高等教育者对大学生情感教育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 认为情感教育是利用情感作为教育的入口和手段, 关注情感在人的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和积极影响; (2) 即指通过情感交流触发人们积极的情感体验, 唤起受教育者的主动性, 促使人们将正确的认识转化为自觉行为的教育方法; (3) 认为情感教育是对大学生情感问题处理的教育, 使学生以理性的思维处理个人遇到的情感问题; (4) 主张通过对学生的情感启发使其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二、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内涵探讨

根据学界的探索, 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内容和体系的探讨首先应结合两个实际:一是大学生情感和思想教育现状的实际;二是人的情感特征的实际。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 崇尚非主流现象, 追求个性, 理想信念相对淡化, 道德价值感不强, 缺乏毅力锻炼和意志磨炼的机会, 人格心理相对脆弱, 对主流教育方式有较重的逆反情绪。

情感对人的影响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人对社会、自然等客体的认识、态度和行为;二是人对他人的认识、态度和行为;三是对自身的认识、态度和行为以及在以上关系中所持有的相对稳定的观点。情感教育就是通过情感交流触发人的积极、健康的对社会、他人和自我的认识和基本态度, 激发人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形成个体健康的人格和情感, 关注情感在人的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和积极影响以及对社会形成的正面影响。

三、如何实施大学生情感教育

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 应运用情感机制和条件, 寻找如何使情感品质支持人在道德、价值、心理等方面素质的发展。

1. 加强情感理论研究

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要求从思想政治教育课入手, 系统地对其进行情感教育。对情感教育理论的探讨是情感教育的基础, 从情感教育的内涵到体系确立要经历一个从实践探索到形成理论的过程, 需要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者们进行长期的、辛勤的探索和实践, 善于总结, 勤于学习, 形成适合当代大学生身心特征的情感教育理论。

2. 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

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 首先, 要让学生学会情感判断、情感选择、情感升华。其次, 要学会情感选择, 在对自我及他人情感判断的基础上树立自己的符合道德、伦理、法律的健康的情感立场或判断, 建立自身健康的情感和心理状态。最后, 要学会将正面的、具有高尚价值的情感升华为自己的人生的追求目标甚至自己的价值选择, 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 建立高尚的品格和道德情操以及理性对待自己情感的能力。

3. 加强对大学生情感培养的指导与帮助

大学生没有在社会生活中进行过全面的磨砺, 要形成独立的情感, 必须经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帮助与砥砺。

从家庭角度讲, 要让大学生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家庭责任和义务;学校应指导学生学会自觉地调控自己的情感, 对自己的负面情感加以约束, 对正面情感进行弘扬和升华;还要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和理解社会。

加强大学生情感培养, 要创造学生学习和培养情感的渠道, 开展各种类型、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形成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建立个体—家庭—学校—群体—社会的良好心理认识, 使社会、学校不断地进行大学生情感教育理论的探讨和方法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郑秀明.关于加强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的思考[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 36 (6) .

[2]范美香.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与情感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1) .

关于随笔化写作的实践与思考 篇8

一.作文教学的尴尬处境

作为语文教师,最悲哀的一件事就是不断地教学生说假话,甚至还要帮学生圆假话。也许老师们不赞成我这样说,可这样的事实我们能回避吗?小学生毕业考试前,有些老师担心学生考试考不了高分,让学生们背写人、写事、写景的各一篇文章去迎接考试。写作文时,学生开头总是写一组优美的句子,结尾再写几句揭示主题的话,中间写一件事,这样文章就写好了。还有的时候,教师提倡学生从仿写入手,其实仿写就是按照别人的文章照葫芦画瓢,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反映自己真实情感的文章。而学生这些行为都是在老师的认可下进行的,在某种情况下这不就是教学生说假话吗?当然,教师为什么会这样做呢?也许这不是发自教师内心所为,可在当今教育大背景下,我们不又在违心的去做吗?归根结底,还是应试教育在作怪。人类社会价值观的偏颇,导致教育教给学生“术”多,而关注“道”的少,直接导致教育行为的不真实。传统的作文教学,老师根据自己的一厢情愿出题,然后根据固定的思维模式和结构框架指导学生作文,学生的个性和独特的创造性思维在这样的束缚下很难发挥,于是学生写作的热情也就相应的日渐消失。久而久之,写作就成了一种目的和手段,根本无法体会到创作的快乐,写作成了困惑广大师生的一大难题。

二.作文教学要从根上解决问题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大难点,学生感觉无话可说,教师感到无从下手。为了攻克这个难点,人们在每个方面都有过试图改变的探索,但问题依旧。作文教学真的无药可救了吗?不然。之所以用药不灵,是因为舍本逐末,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根。这个根就是:背离了言语教学的规律,导致言语失真。言语失真带来的是作品的无情、无味、无生命,甚至是言语人格的丧失,由编到造,由空至假,直至失去自己的灵魂。假作文的背后是假教学,假的语文教育。多年来我们就在假语文中兜圈子,这里面有教材问题、有教学问题、有教研问题、有管理问题,还有理论问题。在应试教育下,在“工具论”和科学主义认知下的语文教育,不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他们的教学活动都不是属于他们自己的,都不是他们内在的需要。他们参与语文教学的“外在的”活动越多,离自己自由真实的言语生命就越远。等到他们习惯于这种“外在的”“异化”的言语活动后,悲剧就发生了:动物的生存性需要变成了“人”的“内在的”需要,而“人”的“内在的”存在性需要,成为动物的生存性需要。这种“外化”和“异化”的教学活动,最终导致的是自身的丧失、自由的言语生命的泯灭。语文学科成为学生最不愿意学、最痛恨的学科,语文教育为千夫所指,原因盖出于此。

三.随笔化写作使语文回归本真

作文过程因种种原因,学生很难与教师的作文教法合拍,这样就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领域的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正当我们倍感煎熬的时候,成浩老师的十二·五课题——随笔化写作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什么是随笔化教学。随笔化写作的特点就在于一个“随”字:随时、随地、随形、随意。所谓“随时”是指,学生的写作不再局限于专门的写作课,学生可以随时写,不管在课间、阅读课上、自习时间、语文课堂还是周末、假期,灵感闪现之时,情感涌动之际,均可以挥笔作文。所谓“随地”是指,写作也不再局限于教室和课堂,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家里,在社会其他地方,阅览室、电视机厨、床头、餐桌都是写作的场所,只要有感而发,就随手写在纸上、本子上,然后再整理到随笔作文本上。所谓“随形”是指,在写作文体上不受局限,散文、小说、诗歌、童话等,只要自己喜欢都可以写。可记叙,可议论,可抒情,随心所欲,不拘一格;文体多样,笔调各异。在字数上也不受限制,洋洋洒洒几千字,不嫌多;点点滴滴几十字,不嫌少;有话则长,无话可短,尽兴而写,随意而止。所谓“随意”是指在内容上不受局限,也不苛求主题鲜明,可以描写所见所闻,议论时政热点,透视个人心灵,就像个人博客,想说就说,想写就写,不受约束。学生可以充分地表现自我,彰显文章的个性。

随笔化写作的作用。随笔化写作彻底解放了学生,他们感到作文不再那么神秘,无非就是把自己想说的话落在纸上,既可以与别人交流,也可以自我欣赏。由过去的“为老师而写”变成了“为自己而写”;写作不再是单纯的为了考试和分数,而是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心中有了想法不写出来憋得难受;看到新人新事,不写出来觉得可惜。写得多了,整理成册,或打印,或手写,给“书”起一个好听的名字,自己绘制封面,甚至虚拟一个出版社,“隆重”推出个人《作品集》,有一种成就感。就像当年的李白、杜甫,写作不是为了发表和考学,而是记叙所见所想,表达个人的观点。随笔化作文使写作课返璞归真,恢复了它本来的面貌。随笔化写作排除了束缚,排除了教条,排除了虚假,学生从心灵流淌出来的文字,是对生活的真实记录,是对人生的点滴感受,是对真情的自然抒发,是对生命的热爱追求。

随笔化写作体现语文本真。随笔化写作排除虚假,排除教条,排除僵化,是一种回归本真的语文写作教育。这种本真的语文教育可从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新目标。中小学阶段的写作教学总目标是:为生命的美丽而作——激发写作兴趣,养成良好写作习惯,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丰富和发展言语生命,培养健全的言语人格。小、初、高三个学段目标各有侧重:小学要“真”“情”“趣”“多”,初中要写得出、写得顺、写得好,高中则是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多角度地认识事物,并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提高应对考试的能力。

新课型。作为一种生态语文新体系,随笔化写作共设置了四种基本课型:浸泡习得课、随笔写作课、经典吞咽课、对话体验课。endprint

新作业。主要有两种作业,一是随笔本,二是作品集。

新思路。从具体操作层面上说,是先写后导,先写后读,以写带读,为写择读,写读互动。从中小学写作教学整体上说,是激发兴趣,培养情感,指导方法,养成习惯,自主发展。

新原则。以顺应养护为主,以指导磨砺为辅。

新角色。语文老师要学会做媒婆,要善于把学生和写作对象撮合成一对热恋中的情人。语文老师要学会做那种既能下蛋又能咯咯哒的老母鸡,与学生同读同写,体验写作甘苦,进行写作示范,提高自身素养。

新教材。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分别编撰出版《随笔化写作》序列教材。

新问题。随笔化写作教学是对传统作文教学的颠覆,实施过程中总能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新问题,从对这些问题认识的分歧和不同的操作方式,亦可看出随笔化写作的一些特色之处,比如课型处理不单一、偶尔的激动转化为持久的动力、先整体建构再修饰加工、讲究优良方法的融合等等。

新内涵。基于随笔化写作的上述特点和我们的理解,我们这样诠释随笔化写作教学的内涵:随笔化写作是一种以随笔为主要写作方式的生命化写作教学体系。

四.随笔化写作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学生随笔与教师指导的关系。  写随笔化作文,并不意味着不再需要教师的指导,也不意味着不再遵循写作的规律。随笔化写作是一种无序与有序相结合的过程,从表面上看学生在课下的写作是无序的,文体不限,内容不限,字数不限,只要敢写就行。但课堂上教师的指导是有序的,基本的教学步骤是读、评、改、展。学生首先在小组内或班内宣读自己的随笔作文,同学和老师进行点评;学生根据大家的点评进行修改扩展,一篇小的随笔作文变成了一篇比较规范的大作文。在课堂上老师不仅点评学生的作品,有时也宣读自己的随笔作文让学生评头论足,借以教会学生写作的方法。写作课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有时候老师根据教学计划现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训练。比如这节课重点是训练人物肖像描写,老师不但推荐一些肖像描写的经典片段让学生欣赏模仿,还让学生现场描写同学、刻画老师。特别是有的老师敢于引火烧身,让学生当场口头描写自己的肖像和性格。学生对老师的描写也力图惟妙惟肖,不乏善意的讽刺之词,引得全班哈哈大笑,老师也不在意,只要真实就行。就在这种民主快乐的气氛中,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了肖像描写的规律和方法。

课堂随笔与课下随笔的关系  随笔化写作有广义的随笔和狭义的随笔之分。所谓广义的随笔化写作是前边所谈的四个“随”:随时、随地、随形、随意。这是课下学生的自由写作,类似“博客”和“日记”,不受限制,也不需要教师检查和指导。但平时写得多了,在写作课上就可以把平时的素材进行修改加工,成为一篇不错的文章,这比传统的在写作课上冥思苦想好得多。实际上前边我们所说的随笔化写作指导就是这样的。而狭义的随笔化写作是在课堂上创设情景,用两课时写出文章。这类似于情境化作文。

随笔化写作与阅读的关系。随笔化写作是与大阅读紧密相连的。四年来,我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整体改革,通过整合教学资源,节约出时间开展阅读课,我们将每周的六节语文课,进行分工,其中2节讲读课,讲读课内精讲篇目;2节阅读课联排,到学校图书馆上阅读课,学生可据自己的情况,结合班级学生阅读要求,每月完成一部小说阅读任务,约等于10万字的阅读量;2节随笔写作课,一学期写大作文15篇左右,再加上课下的随笔、读后感等,写作量在8万字左右,是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写作量的3倍多。

随笔化写作与网络的关系。我们成立了网络数字化写作学校,为广大的中学生搭建了交流展示的平台,学生可以将自己写的作品上传到网络平台,可以跟广大的师生交流,我认为这是给学生进行创作的最好帮助。数字化网络学校因学生的随笔化作文而大放光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写作,同时将作品放到网络上去展示,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五.随笔化写作的实践与探索

《随笔化写作课型课例实践研究》课题是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随笔化写作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子课题。从立项开始,我们认真做好开题工作,整个实践研究过程中边研究、边修改、边发展,2012年3月顺利通过评估。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随笔化写作有效教学模式已基本形成,并逐步形成了我校的写作教学特色。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课题实验进展顺利,目前已经进入实验阶段。

开展周周学习研讨活动。为了提高课题研究效率,我校以备课组为单位,在每周的备课组会上,交流个人的随笔化写作教学心得、教学课例,相互启发,不断拓宽教师的视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效提高写作教学质量。比如受孙艳霞老师的随笔写作课《我要喝牛奶》影响,张鹏老师设计了《我要吃鸡蛋》等。在随笔化教学中,学生可以多角度思考写作,获取写作信息,教师由教学的主角转向学生的合作伙伴与发展的促进者,师生之间也形成了学习共同体。教师与学生互为沟通、互为影响。课堂上,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大大增加,形成了一种开放、广泛、交互、平等的课堂学习模式,大家相互启发,集思广益,教师与学生共同写作,使课堂成为一个真正的沟通、交流、学习的场所。

开展月月展示课活动。为了促进本课题向纵深发展,我校每月都要开展一次大型研讨课活动,一般安排多位教师上课,课后课题组教师进行研讨。这一活动已成为我校的一项特色活动,对教师在随笔化写作课型课例实践研究方面起到了较强的促进作用。如2012年5月,我校开展了初一初二教师的展示课活动,好的课例层出不穷,如孙艳霞老师的《我要喝牛奶》,薛丹老师的《神笔马良就是你》,解强老师的《石头、沙子、水》,张鹏老师的《泡壶茶喝》等。八十中的写作教学课堂展现出无穷的魅力,八十中的教师群体在向新的高度迈进。

开展“请进来,走出去”活动。  我校每月都要开展一次课题组教师的集体培训活动,请专家到我校进行培训交流。我们先后请随笔化写作创始人成浩老师、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姚咏梅老师、山东德州平原二中李志清老师做了培训、交流。另外,学校把课题组成员派出去,通过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层次的教师交流研讨,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我校课题组李宝林、解强两位老师远赴山东平原二中,参加中国特色品牌学校共同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展示暨山东省平原县语文教学改革成果推广会。解强老师进行了课例交流,上了一节《石头、沙子、水》展示课,受到好评。我校张鹏和孙艳霞两位老师远赴天津参加全国中小学随笔化写作教学展示大赛,情境随笔课《推手》和读悟随笔课《真实动人》双双获得一等奖。endprint

采取“自修——反思”学习方式。为了促进教师更全面、更有效、更长时间、更自主的学习,课题组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方式加强自修,使课题的研究渗透于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为了更有力地促进教师们在自修中提升自我,课题组还要求教师写教学反思。教师们自觉地加强理论学习,多次与专家交流研讨,不断反思,研究工作一步步深入。每一个活动方案的设计,每一个研究过程的进行,大家都一起精心研讨、群策群力。研究中,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反复斟酌、毫不敷衍,直到找到满意的答案为止。

通过课题研究,我校初步探索出了一套具有八十中特色的随笔化教学模式和集体备课模式,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也提高了教师的人文素养,优化了教学过程,提升了教学质量。同时,我们还尝试了其它几种课型,比如重在读评交流的随笔读评课、重在读中自悟的随笔读悟课、重在修改加工的随笔成文课等等。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综合处理了几种课型的关系。最常见的是在情境随笔课基础上,开设情境写作综合课和读悟评改课。比如对于七年级,我们上的最多的是情境写作综合课。情境写作综合课的大致流程是:从情境活动,到畅所欲言,到尽情书写,到得意展示,到一写三读,到一写三评,到修改完善,随笔成文。如果再接下去,就是精品入集结册或展示发表了,这是情境写作综合课的大致环节。

对于八年级,我们上的最多的是读悟评改课,其基本环节是:①随笔展评,发现问题。在学生随笔展评过程中,师生共同发现问题。②随读随悟,找到方法。教师引导,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选文章让学生读,学生在自己作品、同伴例文、教师作品、教材课文、课外经典的比较阅读中自悟写法。强调学生读,学生悟,教师点拨,共同收获。③自选方法,修改提升。学生自选方法,修改自己的文章,或者建议修改别人的文章。④前后比较,精彩展示。学生展示修改成果。教师可以展示对有代表性问题随笔的修改成果。接下来就是推荐入集结册,或者要求小组合作进一步帮某位同学完成任务。

随笔与考场作文课是九年级比较常见的课型,基本环节是:①浏览我的随笔,欣赏满分作文,比较发现距离。②明确考场作文侧重审题、立意、组材、结构、语言、卷面几大方面的标准,提出修改建议,探讨转化思路。③读悟中寻得方法,修改提升随笔。在读的过程中评价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提升感悟,最终明确写好作文的多种技法。④模拟考场写作,当当阅卷老师。学生在明确考场作文评分标准后,会在打分过程中进行甄别比较。在优劣比较中发现文章的问题,这也是一种长进。

随笔化写作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可借鉴的课型课例不多,课型课例的模仿容易,创意难。总之,通过我们自己的实验与探索,充分证明了随笔化写作课型课例实践研究是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的。在以后的实践过程当中,我们会加强“请进来,走出去”的广度和高度,加大对教师培训的力度,并建立语文专业教室,给师生营造浓厚的语文学习氛围,从而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关于年味的感受文章随笔 篇9

关于年的起源,相信大家听过的,和我是同一个版本。但是,“过年”好像成了一种专属于童年的记忆:提着一盏小纸灯的穿梭在秧歌场的人群中;一毛钱一根的冰棍,满是糖精却吃得不亦乐乎;一串鞭炮,小心翼翼地点,却在快要点着时叫着跑开;家里的祭祀活动也是少不了的,房间里满是熏香的味道……

最重要的,不是这些活动,而是过年时的欢乐,是穿新衣时的欢乐,是拜完年拿到压岁钱时的欢乐,也是一大口肉的欢乐。

很多人会说,现在的年,已经没什么年味了,鞭炮已经很难让我们再高兴起来,面对好吃的还得刻意控制食量,出去拜年也觉得不如呆在家里舒坦,春晚再也不能让我开怀大笑。不是年味消失了,而是我们已经长大了,但还未承担起责任,体会不到父辈们的责任感与重担暂时卸下的轻松感。

去年春节,英国BBC推出了一部纪录片《中国春节》,成千上万的人们,背上行囊,用着各种交通方式,飞机高铁,火车汽车,甚至步行,赶往那个名为“家”地方,吃一顿团圆饭。他们体会到的年味,是沉重的,也是喜悦的。他们不再有童年时的没心没肺,只想保证孩子们能没心没肺地笑起来。

时间过得很快,社会变得很快。一些仪式被抛弃,一些活动被替代。但不可否认的是,今天的孩子们还是盼望着过年,尽管他们可能连“年味”两个字都不会写,今天的大人们,依然忧心着家里的上下。有人长大一岁,有人便老一岁,可肩上的担子,永远都在传承。你准备好了吗?

年味,从来不在仪式,我们只要用心感觉。

公众号:顽石书屋

关于感悟的随笔优秀文章 篇10

嫁妆被晾在阳台的栏杆上,满满当当的占满了每一寸晾衣杆。站在楼下抬头看,一片白的帘子多么晃眼多么闪耀,原来棉花在地里也是那么的耀眼,做成棉被还是不改初衷哈。

还记得老妈第一次试种棉花,一块长的10米,宽5米左右的一块地,春天看季候差不多了跟着别人一起种播种,它播种方式还跟别的菜种、稻种都不一样,我也是第一次见,别的都是翻地好了就可以播种,棉种却是用专用的工具,跟老式打气筒差不多的一个模具。提前几天把土松好,肥料拌好,堆成一个小土堆,老妈说这叫沃肥,说这样棉种不容易烧掉根部。当时也是有耳没耳的听着,今天却能记住,我估计骨子里一直遗传着老妈老农思想。差不多个把星期之后,开始正式做播种工作了,用那个类似打气筒的机器,在小土堆上使劲一踩,换一个平坦的空地上使劲一顿,提起机器往下一看,一个圆柱状的土块立在地上,我们这里叫棉花钵,中间还有一个浅浅的小孔,我马上明白这是方便放棉种进去。老妈提着这个机器又开始踩呀,顿呀,一排排一列列一个矩形的就方阵出来了。老妈让我们数数多少个,我们都是一个个数过去,我数了一遍又一遍,每次得数还不一样,轮到弟弟数了,他的得数还跟我不一样。老妈用惯用教导的语气说,“书都读到哪里去了,长宽分别是多少个,用乘法就好了”。我说,那你有的一排多放了一个,有的少放一个啊,老妈说,“那你把多的数一遍少的再数一遍,两个相差多少就知道了,大数肯定不会差太多,顶多一两个,你俩数差十几个肯定眼花了,没用心”。其实老妈心里知道做了多少个,老妈做事心里一直都有数,做棉花钵的时候,她一直低头干活,眼里只有踩、顿,两个连贯的动作,而我跟弟弟一个在田里看油菜花,一个在田里挖蚯蚓。小插曲过去了,棉花钵做好了,老妈每一个洞放了一颗棉籽,放好之后,在排列整齐的矩形棉花钵两边插上竹子条,竹条两边都是削尖好了的,把两头尖深深的扎进土里,隔一段距离插一根,全部做好之后看上去就像一座拱桥。老妈再在上面盖上一层薄膜,说是保暖,虽然是阳春三月,早晚还是有寒风寒气在侵袭。薄膜在我的帮助下,平整了,边上还得压上土块,既防风又通风,多么有哲理的话,老妈的工作经验多丰富。彻底完工之后,欣赏一下我们的杰作,专业术语叫防风明洞,做的多么完美,棉籽在这么精致的房子里发芽、生根,等着被移植。

一个月过去了,棉籽已经发芽生根,棉茎也很长了,在这个期间老妈无数次在温暖的午后来掀开薄膜,傍晚有点冷意来盖上薄膜。虽然老妈是第一次试种棉花,可是从其他的农活经验来想,道理都是想通的,老妈的做法总是有据可依的。

一个阳光刺眼的上午,拉开了干活的剧幕,剧情中有老妈把棉花钵小心轻放进粪箕里、稻萝中,错开叠加放在一起,一层一层一摞摞,直到确定稳实不晃动,全都放下之后,再码放在小推车上,小车前边有跟绳子,我在前边拉车,老妈吃力的推着,弟弟肩膀上扛着锄头跟在后面,上坡的时候帮老妈后面推一把。一个小队伍浩浩荡荡向着我们的棉地前进。前边忘了交代,做棉花钵的地和摘种棉花植被的地不是同一个地方,因为做棉花钵的土需要松软的黑泥土,便于发芽保湿,而种棉花植被的地是带点沙的地。两块地之间隔了差不多一公里,路途间的曲曲折折,弯弯绕绕,对于那个时候的我来说,简直是永远望不到头的远方,一路上总在心里默念快点到头吧,我真的走不动了。开始了摘种的工作了,棉地已经提前翻过了,只需要在一埂一埂的半沙地上用锄头挖一个个可以安放棉花钵的坑,每个坑之间间隔半米,老妈说据她观察间隔半米是因为棉花以后长高了伸展了有发挥的余地。老妈说的总是有道理的,我们两个小罗罗兵照章办事准没错。等把棉花钵都安放好,旁边的土也掩盖好,再每颗苗的旁边浇了点水,我们的前期工作算是完成了。生长期间施肥拔草,打虫这些工作都是老妈来完成,期间的辛苦,经历了多少个烈日,流了多少汗水,现在我们只是想想都觉得辛酸。

当时的我们不懂,什么“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劳”,都是书上读来的,直到有一首陆游的诗,诗中有一句“纸上得上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身经历了才会珍惜我们拥有的每一件物品,每一粒粮食。当的我在中学上学一个星期回来两次,弟弟在小学,也就是中午回家吃个午饭。直到有一个星期六,弟弟跟我说,“姐,妈给我分了50块钱”。我立马质问道“你干什么了?”。弟弟说,“我帮妈拉棉花,棉花拉完了,妈卖了100块钱,分给我50,哈哈哈”。听他说完我也释然了,拉棉花,听起来多有趣的一件事,做起来就知道有多艰难,钻进棉地里,在裂口的棉桃上把白胖胖的棉花拉出来,有的棉桃没有裂口的还要用手使劲捏开,再把像缩水的布条一样湿哒哒的棉花抠出来,回家还得暴晒几天才能干透。在棉地里钻上钻下,蹲地上摘禾杆下面的,弯腰摘中间的,踮起脚够上面的。棉桃裂口了,桃尖在太阳的暴晒下更锋利了,手背在桃尖上来回摩擦着,都是细小的血口,回到家热水洗个手,钻心的痛。弟弟也是用自己的辛苦换来的钱,我也就不嫉妒了,那时候心眼多小。

做一床被子要八斤轧好了棉,一斤带籽的棉花能轧四两的棉,也就二十斤棉花才能轧八斤的棉被,一斤籽棉三块钱,老妈卖了一百块钱,也就是差不多三十三斤棉花,一年一块地才种出来了一床半的被子。

从松土沃肥到播种再到下地安钵,每年都是周而复始的劳作,老妈给了我五床被子的,大地给了老妈辛勤的回报,老妈把这得来的成果都给了我,傍晚太阳下山了我在收被子的时候,看见被子上有的用丝线拼了“”字,那是我结婚那年老妈找定做的被子,还有拼的“福”字,那是我生闺女的那年老妈又找人做的。

关于情感文章随笔 篇11

“老师,秦皇岛所辖的四个县是哪四个啊?”邻座的男生首先发问。“老师,你看,远处那个劳动的妇女,她头上为什么包块围巾啊?”。另一个男生又抛出了问题。顺着男生的手势,我也看到了妇女头上的那方围巾,那是乡下很常见的物件,那样式独属田间地头劳作的村妇,只为遮风挡尘。两个男生的提问,让我不禁陷入了思考,孩子们幼稚问题的背后隐含了多少我们对教育现状应有的诘问:我们的教育离生活有多远?

孩子们本无错,生于斯,长于斯,已经升入初中生的他们从未看过家乡的地图,从没听家长谈起过相关的话题,也从没在课堂上获取过关于家乡的地理概念,因为这不是考试必考的内容。所以,第一次走出城区的孩子才有机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我们的城市究竟有多大?城市里的妈妈们优雅时尚,她们不会在春暖花开的时节将一方厚厚的围巾包在头上。因此,城里的孩子看到田里劳动的妇女头顶那块不美丽的头巾像是看到了“西洋景”。类似的问题绝不止上述两个,通过这一次实践活动,孩子们第一次知道了大米源自水稻,花生长在地下而不是结在树上,农民并非住茅屋也有的居住在楼房……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给学校的两个含义做注解:一是指专门的学校,二是指人民大众生活的场所。他提倡:生活即教育,把远离生活的教育形象比作“鸟笼式”的教育,并指出了:“行是知之始”。在对孩子的“六大解放”之中,他提出:要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取得丰富学问。

反思现实学校中的教育,学生大多沉浸于“书本世界”,演变成应试的“机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和以考试为目的的价值取向导致了学生同生活的分裂。学校教育只是教育这座冰山的一角,生活的教育应是冰山中最为坚实的部分。青少年学生需要在玩中学、做中学、实践中学,在活动过程中认识世界,体验求知的乐趣、成功的愉悦、挫折的磨练。了解了学生的需要,我们应从广阔的生活课堂中寻找教育的灵感和智慧,注重学生人格培养和心灵的唤醒,使学生用内心去体验和感悟生活的价值和意义。语文课恰恰是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完成精神之旅的重要载体。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为语文教学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得到最大的活动体验,在体验中感受活的语文,在探究中思考、成长,在参与和合作过程中融入社会,在认识自我和重塑自我中发展并成才。

当我们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将学校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教育将幻化出无穷魅力和生命力。或许,下面两则案例能为我们对“教育回归生活”的思考提供些许帮助。

北京某一民办公助初中学校,每年寒暑假都要组织全校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由语文学科牵头,所有任课教师全部参与策划。比如,某年暑假,活动主题为“感受西安”。暑假前一个月的在校时间,学校各学科都围绕这次活动主题开展教学。语文课学习古今关于西安的名篇,学习西安籍作家的作品,感知西安深厚的人文内涵;地理課了解西安的地理环境、物产资源、风土人情,学生自己设计行程的最佳线路;历史课知晓西安作为古都的兴衰变迁以及对今日发展之借鉴;数学课计算西安之行的所有费用支出、分组活动方式以及省钱方略;英语课模拟英语导游,成就数篇“西安游”的英文导游词,音美课欣赏一切关于西安的艺术作品……在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和心理准备之后,假期伊始,全校师生一千多人浩浩荡荡奔赴西安,一个星期吃、住、游在西安,去触摸去感受鲜活、立体而完整的西安,回校后完成数千字的考察报告,由语文学科组评改、展出。

在那次学校参观学习,每每由衷欣赏那里学生的活力和大气。抛开应试的障目之叶,大教育观指导下的教育带给学生开阔的视野和襟怀,必然会弥散“胸中有丘壑”的大气。如此一以贯之的实践活动,怎能不培养出有丰厚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公民?

某校初一语文组策划了这样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主题为:走过四季,拥抱自然。准备工作包括:收集自然四季的景物图片和人类活动的图片;用相机和摄像机记录自然四季的景物特征;在网上收集歌咏自然四季的诗词歌赋以及文人墨客借自然四季来抒情的文字,并且写读后感,观看《人与自然》《探索》《动物世界》等影像资料,并且写观后感;每个小组办一份手抄小报,将自然、四季之美用图画和文字固定在纸质材料上面,邀请生物、地理老师进行相关指导,加强对自然四季的理性认识,加强学生对环保的认识……当学生们用三周时间进行了充分准备后,在期待已久的课堂上,异彩纷呈,高潮迭起。学生自拍、自编的影像资料展示掀起了课初始的第一个高潮,学生们用手中的相机、摄像机拍下了现代都市和乡村的四季气氛以及校园的秋天,并配上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小荷才露尖尖角”“湖光秋月两相和”“儿童冬学闹比邻”。接下来,学生用五分钟的时间集体完成观看上述资料之后的《观后感》(小组内众人思考,一人执笔),而后小组展示,观后感质量相当不错。下一个环节是学生自主生成问题的环节,在展示了收集到的古今描写四季的诗词歌赋之后,探究两个问题:古诗中“伤春”和“悲秋”的诗歌很多,为什么诗人对“春秋”尤为敏感?现在的四季与诗词歌赋记忆中的有何不同?在学生的合作探究中,课堂达到了另一个高潮。

我相信,这样一堂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的语文课一定会给学生们留下难忘的印象,它从生活中来,直指人心,从而带给学生们这样的思想冲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就在我们身边。当网络、图书馆、音像资料、自身的生活记忆都成为我们能开掘的教育资源,我们便找到了一个宏大的教育世界。

“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为人师者,让我们引领自己的学生走向广阔的生活实践的海洋,用他们年轻的心感受这多彩的世界,用青春的敏锐探寻人生的真谛,用成长的智慧创造属于他们的美好生活。

上一篇: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的读后感下一篇:院学生会体育部年末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