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的优质教案

2024-07-08

孙权劝学的优质教案(共6篇)

孙权劝学的优质教案 篇1

如何在“言”“文”“章”“道”之间找一个结合点使之和谐地统一?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的定位,笔者以为把“感悟和运用”作为结合点,精心设计朗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着力点,不失为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好途径。

《孙权劝学》是人教版七下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选自《资治通鉴》。文章短小,全文仅119个字,但记事精当,语言简练生动,适合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教学设计时,我采用了以朗读引领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策略,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文言知识,更注重培养了学生思考质疑的能力。

第一个环节:读懂文意。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次,读对句读。在大屏幕上投影没有标点符号的课文,让学生抛开课本试读。若能读得通顺流利,句读正确,就达到了阅读文言文的最基本的要求。第三,读出节奏。文言文言简义丰,朗读节奏的划分尤为重要。稍有不慎就会读破句子,肢解句意。第四,读出语气、读懂内容。

以上四个层次的朗读,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对学生的语感进行了训练。读准字音是学习文言文的前提。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句读,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中去感受,去记忆。句读是句子之间的停顿,文言文的节奏感和文言文味更需要读准句子内部的停顿。在学生读好句读的基础上,适时让学生挑战句子内部的停顿,然后在PPT打出划分好节奏的课文后全班齐读。当然关键的是读出语气。笔者鼓励学生互相“找茬”,有意让学生结合文中的注解和工具书理清字词句的意思,准确地读出文中双重否定句、反问句与感叹句的语气。这一环节的学习,将字词与文章紧密联系,将文章的朗读和思维的训练紧密联系,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为下一环节作了铺垫。

第二个环节:读出情趣。《孙权劝学》用不多的几句话就能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认真揣摩人物的心理,以及对话的神态、口吻,有助于把握人物的性格。为此,我设计了两组对话:一、孙权与吕蒙的对话,突出孙权的“善劝”;二、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突出对话的“情趣”。让学生任选一组对话,同桌之间展开对话。人物对话时,注意根据人物身份和对话内容,揣摩人物的神态表情。

对话一:

孙权 ( ) 曰 : 卿今当涂 掌事,不可不学!

吕蒙 ( ) 曰:

孙权 ( )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吕蒙 ( ) 曰:……

“对话一”中,孙权的语言在文中可以直接找到。重点是根据说话内容,揣摩人物当时的神态、表情。“三国时代,人才辈出,群英荟萃。三国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为此刘备能三顾茅庐,曹操要千方百计争取关羽。而孙权在周瑜英年早逝后,迫切需要一个有勇有谋的将才。于是就有了孙权劝学的故事。”通过这样的情景铺设,让学生通过想象进入孙权劝学的情境中。引领学生去揣摩孙权面对骁勇善战却不肯认真学习的吕蒙时,那种既焦虑又恨铁不成钢的心理。 再回到课 本孙权的 话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短短的几句话,用了双重否定句、感叹句和反问句,语气情感相当强烈。有了前面的从内容理解语气的铺设,再引导学生从句式和标点展开思维来揣摩语气,一切都水到渠成。

吕蒙的对话在文中是以作者叙述的形式表现出来,需要学生根据原文,进行再创造的。让学生“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展开思维的翅膀,添加合适的内容。在分角色朗读中,引导学生注意根据吕蒙的身份意图,选择合适的语气语调。在这里,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得到激发,既有语言的学习,更有思维的训练。

孙权 (面对吕蒙语重心长地)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吕蒙 (面有难色推辞) 曰:主公,军中事务繁多,无暇学习!

孙权 (不悦稍有责备地)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吕蒙 (信服地) 曰:主公所言极是,蒙今日乃始就学。

为了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在“对话一 ”结束后 , 我如法炮 制“对话二”的基础上,预设了这样的环节:让学生为人物添加合适的潜台词,进一步走进人物的心里。让学生的想象思维进一步得到激发,课堂有了很多精彩的“生成”。

“对话二”中,在鲁肃赞学之后,请根据文中“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联系上下文,为鲁肃赞学续写对话。

鲁肃 (大惊) 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 (调侃开玩 笑地) 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鲁肃(郑重地) 曰:吾欲拜尔高堂,与君结金兰之友!

吕蒙 (高兴地) 曰:不胜荣幸!

一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不仅读得声情并茂,而且自己加上了很多古人的动作,把人物演绎得栩栩如生:孙权作为一国之主的霸气,对吕蒙则关心期望,责备中又耐心规劝的形象;吕蒙在孙权面前的知错即改,在鲁肃面前则调侃玩笑的形象;鲁肃感到吕蒙的变化后大为震惊并且敬才爱才,结友而别的形象,呼之即来。真乃得来全不费工夫!

思维以语言为工具,文言之“言”不能仅仅局限于疏通和记诵,而是要通过赏析与运用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让进入他们头脑的知识真正活起来、用起来。一句话:诱发学生去感悟、去运用,才能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的提高。

为了落实文言词句,我设计了如下的场景:穿越时空,现代版的两段对话又会是怎样呢?学生纷纷结合注解和工具书翻译文章,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中,轻轻松松地过了翻译难关。

第三个环节:读有收获,读有余味。

为了让学生能跳出课文,从更高的层次———“章”“道”上来欣赏文本。我的设计如下: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未解的疑惑?可以是从人物身上得到的启示,也可以是写作技巧方面的特点。这个问题涉及面较广,也有一定难度,适宜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最后小组代表陈述。这样又兴起了课堂学习高潮。既有对课文内容的延伸,也有对写作手法的总结,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得到了拓展。尤其是产生了新的有价值的疑惑:如,此文既然出自《资治通鉴》,为什么文章结尾处没有点明写作的意旨呢?直接将这本史传文学的体例提出来了,于是,笔者鼓励学生课外去读读这本史书,发现有没有类似的写法特征,下堂课汇报。从最后的成果看,学生们通过比较理解了史传文学的写法,可谓意外之得。

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取思维的成果。成功的课堂,应积极开拓学生的思维,不断产生新问题,使思维朝多种多样的方向探试,以求问题的解决。我想,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从当前文言文教学近乎“僵化”的现状来看,我们离这个目标还很远。而把文言学习和思维的发展相互统一起来,乃盘活这一潭水的一条出路。基于以上对《孙权劝学》的案例分析,有点感悟以供探讨。

一、充分朗读,培养语感

文言文音韵优美,行文简练,言文统一。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细细品味,更能体会其文言之美,也更能步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的情感共鸣。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不二法门。如《岳阳楼记》,可以引领学生边读边悟,力求走进文中岳阳楼上或阴或晴的意境中,读出情感,读出气势,为下文理解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心情做铺垫。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语言骈散结合,文质优美,文中21个“也”或舒缓语气或表判断或感叹,张弛有度,尤其适合朗读,在朗读——品读———感悟中一步步走进文章。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把朗读作为一个教学环节,而要把朗读贯穿整个课堂始终。朗读是开启文言文语感大门的钥匙,也只有在朗读中,才能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进而展开思维的翅膀。

二、创造平台,训练思维

选入中学教材的文言文大都是古典文学的精品,其深刻的思想,精妙的构思,优美的语言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朗读解决了语言文字关,培养了语感,教师还要引领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懂得语言运用的技巧,感悟作品文字背后的情感力量,进而获得美的熏陶和感染。

1、提供想象空间,增加思维的深度

学生的思维空间是广阔 无边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提供想象的平台,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言简意赅的文言文,留白、“潜台词”,为他们提供足够多的想象平台,稍加挖掘,就是一把深入理解感悟文本的钥匙。如《唐雎不辱使命》,可以引导学生为骄横跋扈的秦王和不畏强暴的唐雎添加“潜台词”。这样学生对人物的形象不再仅仅停留在文中的对话描写上,更是通过自己的创作,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2、培养发散性思维,拓宽思维的广度

在学习的疑难处,巧设讨论的话题,让学生各抒己见,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愚公移山》可以抛出这样的话题:“你怎么看待愚公移山这件事?”一方学生认为愚公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有着肯干实干的决心,相信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另一方学生则认为愚公移山是劳民伤财害人害己,这是极不理智的行为。双方能援引古今中外和现实生活的例子,展开激烈的辩驳,教室里不时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陈太丘与友期》中也可在结尾处让学生就“元方入门不顾的行为是否失礼?”展开讨论。《咏雪》中,对于雪的比喻,到底是“撒盐空中差可拟”好,还是“未若柳絮因风起”略胜一筹,也可以成为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契机。

3、鼓励质疑,培养质疑思维能力

“学需问也,非问无以成学。”有疑问才会引发思考,进而去探究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质疑思维要跳出作者的视角,提问并质疑。如《曹刿论战》中,通常我们只是站在主人公曹刿的立场上看问题,认为文章赞扬的是曹刿的“远谋”,讽刺了鲁庄公的“鄙”。但有些学生在经过一番激烈讨论后认为我们应站在鲁庄公的立场上来看一看,显然鲁庄公不失为一个敢于迎战强敌、礼贤下士、善于听取并采纳合理建议的明君。

《孙权劝学》的思维教学 篇2

中学语文课改已经轰轰烈烈进行了十多年了,在阅读、现代诗教学等领域已是遍地开花,精彩纷呈。而文言文教学改革尽管说起来春色满园,但现实却令人堪忧。或许片面理解《语文课程标准》中“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的缘故,传统的“串讲——翻译——背诵”教学比比皆是:追求字字落实,句句翻译,强化背诵,似乎成了文言文教学追求实效的捷径,从而把一篇篇包含着先人生命意识的文章,看成是一堆堆规则、用法的文字材料,彻底撕裂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以致让学生读得枯燥乏味、兴趣寡然。当然,也有高举改革大旗,对“言”轻描淡讲,甚至完全架空文本,而大谈特谈“文”,听得学生云山雾罩,似乎都是微言大义,可畏可敬,回头一望却是空中楼阁,连基本的字词含义也一脸茫然,最后,连文言文姓什么都不知道了。毫无疑问,任何割裂“文”与“言”、“章”与“道”之间关系的教学,一定都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

如何在“言”“文”“章”“道”之间找一个结合点使之和谐地统一?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的定位,笔者以为把“感悟和运用”作为结合点,精心设计朗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着力点,不失为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好途径。

《孙权劝学》是人教版七下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选自《资治通鉴》。文章短小,全文仅119个字,但记事精当,语言简练生动,适合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教学设计时,我采用了以朗读引领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策略,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文言知识,更注重培养了学生思考质疑的能力。

第一个环节:读懂文意。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次,读对句读。在大屏幕上投影没有标点符号的课文,让学生抛开课本试读。若能读得通顺流利,句读正确,就达到了阅读文言文的最基本的要求。第三,读出节奏。文言文言简义丰,朗读节奏的划分尤为重要。稍有不慎就会读破句子,肢解句意。第四,读出语气、读懂内容。

以上四个层次的朗读,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对学生的语感进行了训练。读准字音是学习文言文的前提。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句读,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中去感受,去记忆。句读是句子之间的停顿,文言文的节奏感和文言文味更需要读准句子内部的停顿。在学生读好句读的基础上,适时让学生挑战句子内部的停顿,然后在PPT打出划分好节奏的课文后全班齐读。当然关键的是读出语气。笔者鼓励学生互相“找茬”,有意让学生结合文中的注解和工具书理清字词句的意思,准确地读出文中双重否定句、反问句与感叹句的语气。这一环节的学习,将字词与文章紧密联系,将文章的朗读和思维的训练紧密联系,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为下一环节作了铺垫。

第二个环节:读出情趣。《孙权劝学》用不多的几句话就能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认真揣摩人物的心理,以及对话的神态、口吻,有助于把握人物的性格。为此,我设计了两组对话:一、孙权与吕蒙的对话,突出孙权的“善劝”;二、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突出对话的“情趣”。让学生任选一组对话,同桌之间展开对话。人物对话时,注意根据人物身份和对话内容,揣摩人物的神态表情。

对话一:

孙权( )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吕蒙( )曰:

孙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吕蒙( )曰:……

“对话一”中,孙权的语言在文中可以直接找到。重点是根据说话内容,揣摩人物当时的神态、表情。“三国时代,人才辈出,群英荟萃。三国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为此刘备能三顾茅庐,曹操要千方百计争取关羽。而孙权在周瑜英年早逝后,迫切需要一个有勇有谋的将才。于是就有了孙权劝学的故事。”通过这样的情景铺设,让学生通过想象进入孙权劝学的情境中。引领学生去揣摩孙权面对骁勇善战却不肯认真学习的吕蒙时,那种既焦虑又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再回到课本孙权的话,“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短短的几句话,用了双重否定句、感叹句和反问句,语气情感相当强烈。有了前面的从内容理解语气的铺设,再引导学生从句式和标点展开思维来揣摩语气,一切都水到渠成。

吕蒙的对话在文中是以作者叙述的形式表现出来,需要学生根据原文,进行再创造的。让学生“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展开思维的翅膀,添加合适的内容。在分角色朗读中,引导学生注意根据吕蒙的身份意图,选择合适的语气语调。在这里,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得到激发,既有语言的学习,更有思维的训练。

孙权(面对吕蒙语重心长地)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吕蒙(面有难色推辞)曰:主公,军中事务繁多,无暇学习!

孙权(不悦稍有责备地)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吕蒙(信服地)曰:主公所言极是,蒙今日乃始就学。

为了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在“对话一”结束后,我如法炮制“对话二”的基础上,预设了这样的环节:让学生为人物添加合适的潜台词,进一步走进人物的心里。让学生的想象思维进一步得到激发,课堂有了很多精彩的“生成”。

“对话二”中,在鲁肃赞学之后,请根据文中“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联系上下文,为鲁肃赞学续写对话。

鲁肃(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调侃开玩笑地)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endprint

鲁肃(郑重地)曰:吾欲拜尔高堂,与君结金兰之友!

吕蒙(高兴地)曰:不胜荣幸!

一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不仅读得声情并茂,而且自己加上了很多古人的动作,把人物演绎得栩栩如生:孙权作为一国之主的霸气,对吕蒙则关心期望,责备中又耐心规劝的形象;吕蒙在孙权面前的知错即改,在鲁肃面前则调侃玩笑的形象;鲁肃感到吕蒙的变化后大为震惊并且敬才爱才,结友而别的形象,呼之即来。真乃得来全不费工夫!

思维以语言为工具,文言之“言”不能仅仅局限于疏通和记诵,而是要通过赏析与运用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让进入他们头脑的知识真正活起来、用起来。一句话:诱发学生去感悟、去运用,才能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的提高。

为了落实文言词句,我设计了如下的场景:穿越时空,现代版的两段对话又会是怎样呢?学生纷纷结合注解和工具书翻译文章,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中,轻轻松松地过了翻译难关。

第三个环节:读有收获,读有余味。

为了让学生能跳出课文,从更高的层次——“章”“道”上来欣赏文本。我的设计如下: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未解的疑惑?可以是从人物身上得到的启示,也可以是写作技巧方面的特点。这个问题涉及面较广,也有一定难度,适宜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最后小组代表陈述。这样又兴起了课堂学习高潮。既有对课文内容的延伸,也有对写作手法的总结,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得到了拓展。尤其是产生了新的有价值的疑惑:如,此文既然出自《资治通鉴》,为什么文章结尾处没有点明写作的意旨呢?直接将这本史传文学的体例提出来了,于是,笔者鼓励学生课外去读读这本史书,发现有没有类似的写法特征,下堂课汇报。从最后的成果看,学生们通过比较理解了史传文学的写法,可谓意外之得。

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取思维的成果。成功的课堂,应积极开拓学生的思维,不断产生新问题,使思维朝多种多样的方向探试,以求问题的解决。我想,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从当前文言文教学近乎“僵化”的现状来看,我们离这个目标还很远。而把文言学习和思维的发展相互统一起来,乃盘活这一潭水的一条出路。基于以上对《孙权劝学》的案例分析,有点感悟以供探讨。

一、充分朗读,培养语感

文言文音韵优美,行文简练,言文统一。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细细品味,更能体会其文言之美,也更能步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的情感共鸣。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不二法门。如《岳阳楼记》,可以引领学生边读边悟,力求走进文中岳阳楼上或阴或晴的意境中,读出情感,读出气势,为下文理解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心情做铺垫。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语言骈散结合,文质优美,文中21个“也”或舒缓语气或表判断或感叹,张弛有度,尤其适合朗读,在朗读——品读——感悟中一步步走进文章。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把朗读作为一个教学环节,而要把朗读贯穿整个课堂始终。朗读是开启文言文语感大门的钥匙,也只有在朗读中,才能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进而展开思维的翅膀。

二、创造平台,训练思维

选入中学教材的文言文大都是古典文学的精品,其深刻的思想,精妙的构思,优美的语言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朗读解决了语言文字关,培养了语感,教师还要引领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懂得语言运用的技巧,感悟作品文字背后的情感力量,进而获得美的熏陶和感染。

1、提供想象空间,增加思维的深度

学生的思维空间是广阔无边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提供想象的平台,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言简意赅的文言文,留白、“潜台词”,为他们提供足够多的想象平台,稍加挖掘,就是一把深入理解感悟文本的钥匙。如《唐雎不辱使命》,可以引导学生为骄横跋扈的秦王和不畏强暴的唐雎添加“潜台词”。这样学生对人物的形象不再仅仅停留在文中的对话描写上,更是通过自己的创作,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2、培养发散性思维,拓宽思维的广度

在学习的疑难处,巧设讨论的话题,让学生各抒己见,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愚公移山》可以抛出这样的话题:“你怎么看待愚公移山这件事?”一方学生认为愚公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有着肯干实干的决心,相信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另一方学生则认为愚公移山是劳民伤财害人害己,这是极不理智的行为。双方能援引古今中外和现实生活的例子,展开激烈的辩驳,教室里不时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陈太丘与友期》中也可在结尾处让学生就“元方入门不顾的行为是否失礼?”展开讨论。《咏雪》中,对于雪的比喻,到底是“撒盐空中差可拟”好,还是“未若柳絮因风起”略胜一筹,也可以成为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契机。

3、鼓励质疑,培养质疑思维能力

“学需问也,非问无以成学。”有疑问才会引发思考,进而去探究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质疑思维要跳出作者的视角,提问并质疑。如《曹刿论战》中,通常我们只是站在主人公曹刿的立场上看问题,认为文章赞扬的是曹刿的“远谋”,讽刺了鲁庄公的“鄙”。但有些学生在经过一番激烈讨论后认为我们应站在鲁庄公的立场上来看一看,显然鲁庄公不失为一个敢于迎战强敌、礼贤下士、善于听取并采纳合理建议的明君。

不言而喻,文言文教学也贵在创新,勤于探索,我们的课堂才会生机盎然。努力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思维空间,才能让学生在文言文这个花园里采撷到更多的“思维之花”,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长廊里汲取到更多的精神营养。

孙权劝学教案1 篇3

王生秀 2010-4-19 课题名称:《孙权劝学》

科目:语文

年级:高一年级

授课教师:王生秀

授课时间:2010年4月23日上午第二节 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教材简析: 《孙权劝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是一个名人单元。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对话言简义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是学生所务必体会的重要方面。

教学目标 :

知识和能力: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朗读、翻译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启发学生学习古人的学习精神,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来完善和充实自己。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复习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

二、问题引入:“刮目相看”是什么意思?

“刮目相看”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课文中,鲁肃为什么对吕蒙刮目相看呢?

三、在学生根据学案自学的基础上,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解读:边朗读课文边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翻译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故事复述

四、合作探究:

(一)、小组合作研讨学案中提出的问题: 本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1)“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孙权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小结: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2.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 从鲁肃与吕蒙的“论议”可以看出来。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②“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并不是埋怨鲁肃,而是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小结: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五、延伸拓展

1、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

六、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挺立在时代的潮头。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七、作业:比较《孙权劝学》中 吕蒙和《伤仲永》中的方仲永,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八、板书设计 :

孙权劝学

孙权

吕蒙

鲁肃

(语重心长)

(自豪、自得)

(惊讶、赞叹)

关爱部下

虚心接受意见

爱 才

好 学

勤学、刻苦

敬 才

关于孙权劝学教案 篇4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孙权劝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孙权劝学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学习一些文言词语的用法,领会文章内容,品味文章中传神的人物对话。

过程和方法目标:

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理解刻苦治学对自己的成长重大意义;敦促学生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品味文章中人物对话,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还记得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写的是什么故事吗?写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试想一下,如果他长大后再勤奋学习,那么他会有所成吗?今天,我们学习北宋的另一位政治家王安石的政敌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中的一篇有关古人年长始学,学有所成的文章,它就是《孙权劝学》。

二、简介作者以及《资治通鉴》

请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或参考课后注解1)

三、读译课文,理解文意,研讨品味

一读,读准字音和停顿(重点词句见学案)

1、请学生试读课文(提醒其他同学注意听清字音和停顿)

2、纠正易错的字音和停顿

3、全班齐读。

二读,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解决除课后注释外的重点词句或疑难字词(含学案中要求注释的字词;文中两个成语的含义是:吴下阿蒙:三国时名将吕蒙,特指不好读书的吕蒙,泛指人学识短浅。刮目相待:改变旧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

2、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全班互助解决。

3、请同学翻译课文。

三读,浏览课文,概述情节

记叙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四读,精读课文,品味对话,分析性格

1、思考:孙权是如何劝学呢?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并试着读一读,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

a“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双重否定,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不悦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的关心、爱护。

c“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2、从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孙权是一个怎样的人?

关爱部下、好学、善劝(先一语破的,指出学的必要性,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

3、课堂熟读“劝学”部分内容直至背诵。

4、思考: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劝学的结果?品味鲁肃与吕蒙两人的对话。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鲁肃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侧面表现吕蒙的才略的惊人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吕蒙为自己才略深感自豪,颇为自得的神态,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自豪、自得)

5、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鲁肃主动与吕蒙结交,是因为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的,表明鲁肃爱才、敬才;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6、从这些语句及行动中可以看出:鲁肃是一个怎样的人?(爱才、敬才)

7、那么吕蒙听从劝告就学,从“吴下阿蒙”到“刮目相看”,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能听取意见、好学)

8、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明确: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9、小组同学间分角色表情朗读劝学结果。

10、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

开卷有益(或要虚心接受正确意见,刻苦学习)

四、拓展延伸

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书到用时方恨少

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五、结束语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挺立在时代的潮头。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布置作业:

1、有表情朗读课文,直至背诵。

2、完成《顶尖课课练》第44页至45页1-8题

关于孙权劝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理解课文内容大意,并背诵全文。

2、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

3、品味人物对话并说出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

4、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

品味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喜欢看《三国演义》吗?知道孙权、吕蒙、鲁肃是怎样的人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资治通鉴》里的一则关于品蒙读书的故事。(板书课题)

2、学生自读题解,画出其中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的文字。

3、翻译课文:

⑴ 齐读课文。

⑵ 对照注解,自行翻译课文。

⑶ 根据你对下列词语所处的上下文内容大意(语境)的理解,揣摩其含义(板书)。

初 谓 岂 邪 掌 但 耳 熟若 就 遂

① 四人合作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② 全班讨论翻译课文

5、分角色朗读:

① 先同桌练习

② 再请三位同学朗读

③ 讨论

孙权: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亲心、期望,语重心长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鲁肃:情不自禁的.赞叹,十分惊奇的神态。

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6、小结: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吕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他们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7、质疑问难

8、巩固拓展:

① 试背课文(比赛)

② 吕蒙读书迅速长进对你有什么启示?

全班讨论

9、作业

关于孙权劝学教案3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 :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课型、课时:新课 1课时

教学手段:

黑板、粉笔和投影片

教学设想:

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2、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合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一、导语设计:

师:这几天有个难题让我吃不好睡不好,大家能帮我想想办法么?

师:什么事呢?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

师: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教师向学生求教,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体现了学生式的老师这一课改精神。由此导入,引发学生求知欲。)

师: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来说说? 学生回答。

(学生参与学习目标制定,益于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对之进行概括。

二、作者及文中人物简介

1.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孙权(182~252)字仲某,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3.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4.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吴国军师。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以史实为纬,以年月为经,按时代顺序记录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长达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书名是宋神宗所赐,有鉴于往事,资以治道的意思,主要是为皇帝提供统治人民的历史经验。

三、竟读课文

师:现在请大家各自大声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同时结合注解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师:刚才大家读过课文了,现在把书合上,看投影,然后各自大声地流利地朗读课文。师:大家读得不错,现在能不能对着无标点符号之课文大声、流利学生读课文?投影片展示无标点符号之课文,训练学生断句停顿之能力。教学千法读为本。读会字音、再加上个快速?试试看!师:我们来个比赛,看看谁能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课文。学生单读、小组齐读。(读品意味,真正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四、合作探究、质疑问难

师:大家读得很好,我们借助各种参考资料继续了解课文内容,不懂的提出来互相研究,解决不了的一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

师:大家看看还有哪些地方要说说? 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质疑问难。学生边读、边议、边圈点。学生讲述课文内容。学生对文中疑难提问;学生自答教师引导。

(以学生自读、发现、讨论的活动为主,还时间给学生、还主动给学生、还思想给学生。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若提不出问题,教师可就重点词句之理解发问,避免疏漏,强化理解。)

1、小组合作翻译课文,每组确定一中心发言人,展开比赛,看谁翻译的最准确。

2、抢答题,词语解释选择正确的一项。

3、提示古今异义现象。

4、揣测人物语气。

五、编课本剧,深入课文

师:课文有多处对话,但人物的神态、心理并未直接表现出来,现在,假如你是编剧,你怎么来编写呢?假如让你做演员,又该怎么样?小组内先试试。

师:哪一组主动来表演一下?

师:通过朗诵、表演,你认为文中的人物当时神态和心态如何?

师: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对文中任何一个人的看法?小组编剧、表演。学生选出代表进行表演。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讨论发言。

(本环节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借此深入了解课文意蕴,开阔学生学习课文之天

地。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对课文进行品味。对学生的回答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鼓励学生互相解答。)

六、联系课文,延伸拓展

师: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习《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师: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学习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

师:现在,回顾一下课前我请大家帮忙解决的问题,试着再帮我劝劝这位同学。

师:我们应该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更应该带着深层次的问题走出课堂。根据你的理解和认识,有没有什么新问题呢?比方说大家有兴趣了解更多与孙权、吕蒙有关的事情吗?课文与文学作品一样么?读书使人聪明,老师建议大家课后读读《三国演义》,从中了解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这一环节既是照应,同时又是加深和强化,使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达到延伸拓展的目的。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七、小结

师: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习,能不能说出来,我们共同分享?学生就自己这堂课的表现发言。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话给予适当肯定和总结,并升华德育教育。

八、作业

师:课后大家练习背默课文,让它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另外,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那么,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只要你觉得表达出你的意思就行。学生针对课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文,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加深和巩固。

板书设计: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学习的必要性

正面描写 现身说法 学习的可能性

鲁肃言行 结友而别侧面烘托

孙权劝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作者,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理解文章主旨。

2、过程和方法: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教学重点:

1.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教学难点:

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教学方法:

1.合作探究法。2.朗读教学法。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国时期是一个诸侯割据、战乱频繁的时代。“乱世出英雄”,请同学们说出自己知道的三国英雄人物(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通过《孙权劝学》的学习,去认识其中的三位:孙权、吕蒙和鲁肃。(板书)孙权劝学

二、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1)《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名《资治通鉴》。

(2)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三、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全文。

听完范读后,全班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

2、对照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来理解课文,不明白的地方相互讨论研究,自读理清课文情节。◆在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不要求字字句句直译,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来完成,即:翻译出文章的大意就可以了。

◆以“提问”形式,落实文言实词、虚词和重点语句的大意。(板书重要字词,疏导理解)◆请位同学复述故事大概内容。(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板书)孙权--劝学

吕蒙--就学

鲁肃--叹学

3、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再一次理清课文。

四、课文研析

1.孙权为什么要劝说吕蒙学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孙权劝吕蒙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但当涉猎,见往事耳)3.孙权是怎样对吕蒙进行劝学?(现身说法)4.本文是怎样证明吕蒙学有成就的?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证明?(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论议”来表现)(侧面描写)

5.试分析课文人物形象。(孙权——关心部下、耐心规劝;吕蒙——虚心向学、知错能改;鲁肃——敬才、爱才)

6.这则历史故事有什么深刻意义?(通过这则故事可以告诉我们开卷有益,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五、课堂练习

1.阅读文言文要注音字的读音,请给下面的字注音。

①卿()②涉()③邪()④孰()⑤遂()⑥岂()2.依据课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当涂掌事:

②涉猎:

③才略:

④大兄:

3.朗读文章要注意句子的语气。读读下列句子,写出句子中加点虚词所表示的语气。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答: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答: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答:

4.下列句子中,没有人称代词的一组是()A.卿今当涂掌事 B.孤常读书

C.蒙辞以军中多务 D.自以为大有所益 5.(1)《孙权劝学》选自《

》,《

》是 主持编纂的一部

通史,记载了从

1362年间的史事。

(2)文中“治经”中的“经”指《

》《

》《

》《

》《

》等书。

6.古代文言文中的许多语句是成语的重要来源,请根据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在本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

(1)比喻人学识尚浅。()

(2)另眼相看,用新眼光看人。()

※“吴下阿蒙”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六、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最终由“吴下阿蒙”变得令人“刮目相待”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学习本文后,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

七、布置作业

1.课外搜集有关读书的名言,下节课互相交流。2.完成配套练习册上的习题。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关心部下、耐心规劝)

孙权劝学和营销人员的升值之道 篇6

关于“六最”帝王孙权

东吴大帝孙权(182-252)字仲谋,汉族,昊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孙权可以说是三国时代的著名“六最”帝王,身世最神奇,生命最长寿,爱好最个性,眼光最前瞻,胸怀最宽广,战果最辉煌。

身世最神奇

相传孙权之母吴氏夜梦红日东升,黄龙人体,不久生下孙权。孙权出生时紫髯碧眼,目有精光,方颐大口。骨骼非常,形貔奇伟异于常人,其父孙坚十分高兴,认为这是大富大贵之相。除了出生十分神奇外,孙权还是兵家始祖孙武的第二十二代后裔,和曹操是宦官后裔遭人耻笑不同,和刘备中山靖王之后根正苗红不同,孙权的祖上是兵家始祖孙武,那遗传的智慧基因可不同一般。可能孙权也是中国年龄最小的县令,15岁的时候就做了县令。这一切让他成为三国时期身世最神奇的帝王。

生命最长寿

可能孙权正应了黄龙下凡之兆,他的寿命也是三国帝王中最长的。其父孙坚英年早逝仅37岁,其兄孙策更是陨落极早,去世时年仅26岁,而他的寿命是71岁,比父兄加起来还长。同时也超过了曹操66岁,刘备63岁的寿诞。

爱好最个性

孙权的爱好可谓惊人,他喜欢的竟是骑马射虎,因此北宋大家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盛赞:亲射虎,看孙郎!建安二十三年十胃(公元218年10月),孙权亲自骑马去度亭这个地方射虎,他所骑乘的马被老虎抓伤,孙权把双戟(古代兵器)投向老虎,老虎停了下来,孙权又用戈(古代兵器)攻击老虎,终于把老虎抓获。想想后世的帝王大多是深居简出,四体不勤。早已丧失了龙这种图腾应有的雄性和进攻性。

眼光最前瞻

孙权可能是三国时代最早具有海洋意识,并实施海洋战略的帝王。他曾于黄龙二年(公元230年),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带甲士万人,出海寻找夷洲、宜洲。吴军势力达到了夷州(即台湾岛),揭开了大陆与台湾交往的历史序幕,孙权还进一步巩固了对交州的统治,积极派人与徼外的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南方)诸国建立友好关系,以后,又派交州刺史出使南洋诸国,与印度建立了外交关系。在三国时代以中原为中心,群雄逐鹿的大趋势不同,孙权把视野伸展到了茫茫大海,可谓三国时代眼光最前瞻的帝王。

胸怀最宽广

江东之地不比中原,在三国时代并不发达,但是却聚集了一大批贤达,为东吴的崛起提供了重要支撑,这当然和孙权的胸怀宽广有容人之量有很大关系。相传一次孙权大摆酒宴,招待群臣。到酒宴将要结束的时候,他亲自起身,向大臣们行酒。走到骑都尉虞翻面前,虞翻假装喝醉,伏在地上。等到孙权回到座位上,他又起身坐下。于是孙权大怒,手持利剑要杀他。当时在座的大臣都吓得不敢上前劝阻,只有大司农刘基上前抱住了孙权,不让他去杀虞翻,并劝说:大王在饮酒之后,杀掉有才能的人,是非常不妥当的。即使虞翻有罪,天下人又有谁知道呢?正是因为大王能广招人才,容纳贤士,所以天下有才之人望风而至,现在一下子废弃了自己的好名声,这样做值吗?孙权说:曹操尚且杀掉孔融,我为何不能杀虞翻呢?划基说:曹操轻易害死贤人,天下人都反对他。而大王施行仁义,与尧舜这样的贤君相比,怎么可以与曹操相提并论呢?孙权听了刘基的一番话后,怒气慢慢地消退。虞翻因此而免于死罪。酒席后,孙权对手下人说:从今以后,我酒后说要杀人,你们都不要去杀。和曹操杀掉许攸、孔融等贤达留下恶名不同,孙权可能是三国时代胸怀最宽广的帝王。

战果最辉煌

在三国时代,有三次大战,分别是曹操和袁绍对决的官渡之战、曹操和孙刘PK的赤壁之战、孙权和刘备争锋的夷陵之战。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时,孙权之兄孙策英年早逝,孙权刚接手江东,无缘参与;在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中,一举击溃号称拥兵百万不可一世要和孙权会猎江东的曹操;在公元222年的夷陵之战中,孙权更是任用陆逊,大败当时拿下西川带甲百万风头正劲的刘备。并迫使刘备退往白帝城,让刘备留下了白帝城托孤的终生遗憾。三国时代最辉煌的三次战役,除了官渡之战无缘参与之外,其余两次都以孙权的完胜而告终,不能不说孙权是三国时代战果最辉煌、最能打的帝王。

古往今来,历代大师伟人都毫不吝惜对孙权的赞誉之词。同时代的曹操曾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用刘表的儿子们像猪狗一样,衬托孙权孙仲谋的不同一般;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慨然写道: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表达了对孙权的激赏之情:一代伟人毛泽东也难压赞赏之情,他说,孙权是个很能干的入,当今惜无孙仲谋!对于把成吉思汗都看作是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毛泽东而言,如此赞誉实属罕见!

关于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被收录于中学课本,因而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今天被很多人熟知。原文出自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原文如下:

初,权谓吕蒙曰:“卿令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昊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因为很多人都知道这个故事,笔者在此不再赘述。在这个小故事中,孙权向我们展示了学习提升之道的“四个一”:向我们表明了一个理念:不可不学。“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告诉了我们学习的一个途径——读书。“孤常读书”:告诉了我们一种读书的方法:涉猎。“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也就是说以涉猎为主,不以成为博士为目的;告诉了我们读书一个好处:大有所益。“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可以说孙权是不断学习提升之道的践行者和受益者。可以说孙权不断践行学习提升之道是他能够成为三国时代“六最”帝王的重要原因。在电视剧新版三国中,孙权和父亲孙坚孙破虏,一路狂飙杀到洛阳,孙权和兄长孙策以及程普黄盖等大将在父亲的带领下来到了已是一片废墟的长乐宫,大将程普发现了传国玉玺。孙坚及众将十分兴奋,孙权当时只不过是一个小孩子,却对传国玉玺的来历和典故十分熟悉,侃侃而谈,惊倒了其兄孙策,孙策惊问:你小小年纪,怎么知道这么多。小孙权自豪地回答,这算什么。看来孙权从小就博览群书,已经形成习惯。随后,程普说天降传国玉玺于孙氏,说明主公有九五之尊的气象呀。孙坚听了十分兴奋,几乎忘乎所以。可小小年纪的孙权却说,这玉

玺不是福是祸,秦皇妄图以此传千世万世,但不过两世就暴亡。当今天下大乱,王道废弛,纲常败坏,群雄并起,拿着这玉玺可能要招祸。小小年纪就有如此见识,应该说和长期的学习有紧密关系。后来果然如小孙权所料。其父孙坚遭袁绍和刘表伏击,中箭而亡,临死时,孙坚意识到了玉玺并不是自己所能驾驭的,留下遗言,献出玉玺让袁氏兄弟争去。

正因为孙权是学习提升之道的实际受益者,所以他才有感而发的劝诫吕蒙,让吕蒙这个大老粗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留下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佳话。吕蒙也终成一代名将。

营销人员的升值之道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有八千万营销人,可是大多是在金字塔的底端忙忙碌碌,承受着巨大的业绩压力,奔波于天南地北,挣的却是微薄的工资。很多营销人梦寐以求能够走出底端,奔向中高端,过一种潇洒气派受人尊敬的生活。可是你有学习提升的理念吗?你知道学习提升的方法吗?你知晓读书的目的吗?你能够不断的坚持吗?

记得又一次给营销人员开会,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看到一个团队成员心不在焉,于是我就问他,你从毕业到现在读了几本书。他是市场营销专业科班出身的,毕业已经有10年,比我还大2岁,还在做一个基层的业务人员,按说他的学历和资历早就应该成为中层了。他听到我这个问题后开始绞尽脑汁。陆续说出了一些书名——《穷爸爸,富爸爸》、《读者》、《青年文摘》,接下来就说不下去了。作为一个营销人员最该先读和常读的应该是对工作有直接帮助的书,可惜从他的回答里我听不到一本和此有关的。不是说《读者》、《青年文摘》不能读,关键是有所侧重。在专业的基础上再博览群书是比较科学合理的。

在我曾经带过的一个团队里。为了打造学习型组织,培养团队成员的学习意识,提升团队成员的战斗力。我曾经要求营销人员每个月读一本营销类杂志或书籍,并在月底回差的时候给大家分享心得,分享完之后,大家投票选出比较好的。取前三位,每人奖励100元、80元和50元。对于不能和大家分享的负奖励50元。于是业务人员闻风而动,不管是出于压力、面子还是激励,他们是行动起来了,在月度会议的时候,渐渐地也有表述生涩到侃侃而谈,整个团队的风气为之一变,战斗力和业绩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后来有几个团队成员还成为公司的分公司经理,走向了中层岗位。

作为基层业务人员来讲,更多地接触的是战术,什么促销啦、铺货啦、陈列啦等等,可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仅仅掌握战术,已经不能完全胜任营销工作,在遇到有些问题时,甚至为因为没有理论指导而看不到问题的实质,陷于盲人摸象的境地。学习一些理论如基础的麦卡锡的4P、劳朋特4C、艾登伯格和舒尔茨的4R、安德森的长尾理论、莫博涅的蓝海战略、特劳特的定位理论等会让你在眺望的时候多一架望远镜,在分析的时候多一架显微镜。等你把战术和战略,实践和理论融为一体,为你所用的时候,你想不拿高工资都难,想不潇洒气派都难!

上一篇:家乡的美食700字作文下一篇:四不放过工伤事故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