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思想品德知识点整理

2024-05-19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思想品德知识点整理(精选5篇)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思想品德知识点整理 篇1

第四单元 分清是非

第11课 心中要有杆“秤” 1.公平的含义:

公平是人类不懈追求。指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面。2.追求公平的意义?

对社会而言,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社会成员,这个社会才会变得更加和谐。对个人而言,公正.平等地对待周围的人才能赢得他人的信赖与尊重; 3.追求公平要注意什么?

(1)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不公平

①公平是相对的,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

②一方面要努力追求公平,为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而尽我们所能。③另一方面要学会接受,学会宽容,学会泰然处之。

(2)公平是相互的,我们在要求别人对我们公平的同时,我们也要公平地对待别人。4.正义的基本要求:

一不要侵犯他人的基本权利;

二是面对不良现象,要勇敢的加以制止。5.为什么要维护正义?

①人们只有维护正义,才可能驱除内心的贪婪.自私和恐惧,敢于同不良的社会现象作坚决的斗争。

②人们只有维护正义,才能使邪恶无处藏身。

③维护正义就是维护社会的规则和秩序,是每个社会成员的道德义务。6.怎样维护正义?

维护正义就是维护社会的规则和秩序,是每个社会成员的道德义务。①要有一颗同情心,心怀正义。②要敢于同不良的社会现象作斗争。③作为未成年人在维护正义的时候,要注意保护好自己,既做到见义勇为,又做到见义智为。如:拨打110.在安全的时候大声呼救.向有关部门检举揭发等。④不能侵犯他人的基本权利。⑤明辨是非,为人正直 7.是非不分的危害? ①(个人)影响着学校的学风和形象,妨碍着自身的健康成长,发展下去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②(社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破坏社会风气,危害社会秩序。8.怎样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

(1)辨别是非的依据:法律和道德的要求

(2)在现实生活中,一般情况下,要分清是非不难,难的是能不能在“随大流”的时候,保持一份清醒和独立;在面对“权势”的时候,能够不委曲求全;在有利益冲突的时候,勇于主持公道,维护正义。

9.正直的人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

(1)一个为人正直的人,也是诚实的人;

(2)一个正直的人不会因为一己之利而丢掉做人的尊严;(3)一个正直的人能够以国家.民族的大义为重。10.怎样做一个正直的人?

追求公平维护正义 明辨是非。

第12课 面对诱惑 学会说“不” 1.从众心理的影响?

在现实社会中,从众心理影响着我们的判断和发展。

①一方面,从众心理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慧和经验,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盲目自信等缺点;

②另一方面,从众心理又可能抑制我们个性发展,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缺乏主见。

2.如何正确对待从众心理?

(1)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不固步自封;(2)又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不迷信.不盲从。3.如何克服盲目从众心理?(P15知识链接)4.好奇心的影响?

①当好奇心指向美好事物时,使人对感兴趣的新生事物充满探索的欲望,激励人们去接触新事物,研究新问题,是学习.科研不断前进的动力;

②当好奇心指向丑恶事物时:它可能诱使我们走向深渊,甚至陷入死亡的沼泽,也可能把我们引上歧途。

5.如何对待好奇心?

①一方面,我们要在道德和法律允许范围内积极探究,发挥其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积极作用;

②另一方面,我们要克制那些超越道德和法律规范的好奇心,防止其消极影响。6.吸烟.酗酒.网络成瘾等不良嗜好的危害? 7.网络对我们中学生的影响:

(1)正确使用网络,网络对青少年的发展有利也有弊

(2)网络对我们的积极影响: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对中学生的成长.发展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

(3)网络成瘾的影响: ①影响身心健康 ②导致学习退步 ③影响家庭和睦

④诱发不良行为,引发违法犯罪。8.吸毒.赌博.邪教的危害?

(可从影响身心健康发展.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危害社会等角度回答)9.如何杜绝不良嗜好,抵制不良诱惑? ①树立理想,追求远大目标; ②加强道德修养; ③增强法制观念;

④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⑤独立思考,克服盲目从众心理和过度的好奇心; ⑥提高自控能力;

⑦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第13课 多一点情趣 多一点高雅 1.休闲的功效:

①解除体力上的疲劳,恢复生理上的平衡;

②获得精神上的慰藉;使紧张的心情得到放松。2.休闲原则:

①学会休闲,要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高雅.健康.有益的休闲方式。

②学会休闲,要做到科学.合理.有度。这不仅有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维护和发展良好的社会风气。

3.低俗.过度的休闲活动的影响:不

利于消除疲劳.缓解压力,还会使人染上一些不良习气,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4.高雅的生活情趣作用? ①使我们因学习而紧绷的神经得以放松,疲劳得以解除。②使我们充分感受到生活中的美,③使我们在即使比较艰苦的环境中也能让生活充满欢乐。

6.高雅的生活情趣的来源:个人积极的兴趣爱好;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和美的积极感受。7.有教养的人的表现和品质?(怎样成为有教养的人?)①懂礼节,有礼貌;

②有宽广的胸怀.不盲目自大; ③懂得尊重别人; ④注意生活细节;

⑤能够将人类的各种优秀品质,转化为自身的内在品质;

⑥教养不是天生的,要通过学习和锻炼不断提升自己的内在品质与外在形象。

第五单元 与法同行

第14课 法律就在我们身边

1.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法律的基本特征)①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②法律对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③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律最主要特征)2.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具体表现(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在国家权力管辖的范围内,人人都平等地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都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国家不允许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

(3)任何人不论职务高低.功劳大小,只要违犯国家法律,就要负法律责任。3.法律的本质,我国法律的本质是什么?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

4.道德和法律的区别

①表现形式不同:道德存在与人们认识和舆论中,不成文;法律是表现为明确.严格.具体的规范性文件。

②实现方式不同:道德主要依靠社会舆论的约束和教育的力量,依靠人们的自觉遵守;法律也依靠人们的自觉维护和自觉遵守,但主要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③调整对象和范围不同:道德调整人们的一切思想和言行;而法律只调整人们的行为。5.道德和法律的联系: ①都是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二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一方面,法律的强制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另一方面,道德水准提高,人们不仅会自觉守法,而且敢于同违法现象作斗争;

②二者相互补充,特别是道德弥补法律的不足。

6.为什么我国要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本方略?

①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有着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相互配合.相互补充。

②法治和德治是相辅相成,法治需要德治的支持和配合,德治是法治的基础和补充,必须把法治和德治相结合。

③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7.我们青少年既要增强法制观念,自觉守法护法,宣传法律,与违法行为作斗争;又要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做个好公民。

8.法律是人们的保护伞和守护神(法律的作用)表现在: ①法律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相关法律)②法律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定义.重要性)

③法律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注意相关法律和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则)④法律打击和制裁违法犯罪行为。9.①违法行为的含义:指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②违法行为的分类:根据行为所违反的法律类别,分为:违宪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根据情节的轻重,分为:一般违法.犯罪。10.犯罪的三特征: ①具有社会危害性; ②触犯刑法;

③依法应受刑罚处罚。

11.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三个机关职权

公安机关

掌管社会治安和国家安全保护工作的专门机关 人民检察院 行使检察权的法律监督机关,行使检察权 人民法院

审判机关,行使审判权

公.检.法通过行使国家权力,打击违法犯罪,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第15课 神圣的宪法

1.为什么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①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②宪法具有国家最高的法律效力;(详见课本,着重理解 “宪法和普通法的联系”.“违宪”和“根本活动准则”三个关键词)③制定和修改宪法的程序最为严格

2.依法治国的核心:依宪治国。根本目的是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3.青少年如何对待宪法?

(1)认真学习宪法,应增强宪法观念;(2)自觉遵守宪法;(3)积极宣传宪法;

(4)勇于同违反宪法的行为作斗争,坚决维护宪法的尊严和权威。4.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 ①政治权利和自由; ②宗教信仰自由; ③人身自由;

④批评.建议.申诉.控告和取得赔偿的权利; ⑤经济权利文化教育的权利;

⑥婚姻.家庭.妇女.老人.儿童受国家保护的权利; ⑦保护华侨和归侨及侨眷的权利; ⑧社会经济权利等等。(课本拓展)(人身自由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是公民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先决条件;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参加国家管理的一项最基本的政治权利。)5.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义务: 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②遵纪守法和遵守社会公德; ③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④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依法纳税;

⑤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⑦夫妻双方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

⑧父母有抚养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和辅助父母的义务 6.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1)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一致的;(2)两者互为条件.相互依存;(3)“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7.我们应树立正确行使权利?

我们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和其他公民的自由和权利。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要遵守宪法和法律。

第16课: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1.消费者享有的合法权益的内容(P67 知识链接)(1)安全权(2)知情权

(3)自主选择权(4)公平交易权(5)求偿权

(6)人格尊严和民俗习惯受尊重权利。

生产劣质食品侵犯了消费者的安全权.知情权.公平交易权。2.依法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有效方法(1)与经营者协商和解;(2)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3)有关行政部门申诉;

(4)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5)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6)向新闻媒体投诉,批评和揭露。3.如何有效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1)消费者增强法律意识,依法维权;

(2)生产者和经营者诚信经营,依法规范生产和经营行为;

(3)国家完善相关法律,严格依法打击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等等。4.做个成熟和理智的消费者

(1)消费前:消费者应当努力掌握所需商品或者服务的知识和使用技能。

(2)消费中:消费者要尽量到正规的商店购物,少购买流动摊点的物品;消费者要善于识别各种陷阱,提防上当受骗。

(3)进行消费后,消费者应主动索要发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要依法维权。

第十七课 尊重别人隐私 维护合法权益

1.个人隐私权的含义及国家保护隐私权的法律规定

(1)隐私权是指公民隐瞒不危害社会的个人私事,未经本人允许不得将其公开的权利。(2)我国宪法规定:

①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这既是一个被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的人权理念和准则,也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②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2.学会尊重他人隐私

(1)尊重他人隐私,首先表现在不蓄意打听和刺探别人的秘密。

(2)尊重他人隐私还表现在当你无意中听到或看到他人的隐私,应当为他人保守秘密。不经本人允许,不得散布他人的隐私。

(3)老师和家长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隐私权。

(4)尊重他人隐私不等于能够隐瞒和包庇犯罪。当一个人的隐私涉及到危害他人.社会和国 家的利益时,我们应当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合法权益。3.学会保护自己的隐私

(1)保护个人隐私,要提高防范意识,不要轻易泄露个人信息。

(2)有效保护自己的隐私,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适当的社交距离和适度的情感距离。(3)保管好含有隐私的物品。

(4)隐私权受侵犯后,可要求侵权人或要求法院责令侵权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甚至要求精神赔偿和经济赔偿。

第十八课:民族情 民族魂

1.了解相关民族国情和民族政策

①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族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

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族人民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的格局; ③ 我国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④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的基本原则; ⑤我国的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 2.为什么要自觉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 ① 从历史上来看:我国各民族团结友好的关系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

② 从法律.道德上来看:维护民族团结,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是公民的义务,也是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

③ 从现实角度来看:加强民族团结,有利于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3.为什么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①有利于了解民族概况和民族政策,增强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意识 ②有利于学生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③有利于学生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④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民族精神

⑤有利于巩固平等.团结和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⑥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构建和谐社会。⑦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4.为什么能够民族团结?

①我国自古以来上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各民族团结友好的关系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③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④我国各民族之间建立了平等的关系,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⑤党的正确领导。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思想品德知识点整理 篇2

通过合作学习《绿叶的声音》,掌握本专题所选诗文鉴赏的一般方法。

重点预设:

1.感悟诗歌情感之美;

2.想象诗歌画面之美;

3.通过朗读表达诗歌所蕴涵的美。

一、导入

师:在走进课文之前,老师先请大家欣赏两幅图画。

师:(出示两幅图片——火红的枫叶和热情的白杨树叶)请大家任选两幅图画中的一幅,扣住枫叶和白杨树的特点,为它配上贴切的标题,可以用一个词、一个短语、一句诗、一句话。

生活动1分钟。

师选择两三位同学说答案。

生交流(老师适当鼓励性点评:很有想象力、情商挺高、抓住了叶子颜色之美、发现了叶子的形状特征等)。

师:老师也为两幅画面配了题目,点击(“晓来谁染霜林醉”,“掌声”)。请大家揣摩一下:老师选配的两个标题跟同学们的有什么不一样?

生适当讨论。

师:谢谢大家的理解。老师配的这两个题目,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除了抓住枫叶和白杨树叶的颜色和形状特征,还附着上了情感和想象,这就增强了画面的美感。

师: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刚才我们从图画中欣赏到了诗情,下面我们一起随诗人青勃去倾听《绿叶的声音》,在诗歌中寻找图画美。

二、过程

(一)初读“叶”之美

师:请大家齐声朗读这首诗。

生齐读。

师:再请大家选择《绿叶的声音》中的一两个片段,仔细揣摩,共同探讨,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生合作后,推荐代表交流朗读,师生共评。

师范读。

(二)感悟“叶”之美

师:课前布置大家预习,请大家交流讨论:从《绿叶的声音》这首诗的不同片段中,你感悟到诗人心中的情了吗?选择一两段说说(请学生写理解片段)。

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点)

师总结:我们从月夜的叶笛里,听出了思念,听出了幽远;从梧桐叶上的诗句里解读出清静或寂寞哀愁;从白杨树的掌声里,听出了生活的激情……这些不就是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美吗?

(三)想像“叶”之美

师: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曾经说过:“诗歌就像图画。”现在请大家自己创造,根据诗句想象画面。

教师结合《绿叶的声音》指导想象方法。

1.咀嚼文字,展开想象

举“白天她捻拨阳光的金丝”的例子,学生先说,老师示范。

2.调动生活、知识积累,展开想象

教师示范“青冢上对于美的思念”这一句由知识积累到想象的过程。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将头脑中想象到的画面用文字描绘出来,完成后小组交流,将小组内写得最好的推荐给大家。

师:刚才,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从情感和想象两个角度去感受“叶”之美。其实,“叶”的情感和想象之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四)再读“叶”之美

生大声激情自由朗读。

师生合作朗读。

师总结:读到这里,大家已经很清楚了,这首诗借助叶的形象,融入自己的情感、发挥想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中美的感悟。

(点击课件,显示本专题选文共同特征)

本专题其他诗文也都是借助叶的形象,抒发了情感,生发想象,表达了古今中外文学家们心中的美。

(五)合作探究:读出美、感悟美、想象美

古诗《红叶题诗》

围绕话题:

1.读出情感。

2.借“红叶”表达什么情感?

3.根据诗句写一个简短的想象片段。

(六)布置作业

课后多方面收集资料,合作学习本专题其他几篇诗文。

三、结束语

罗丹曾经说:“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希望大家从这普通的叶子里发现更多的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更多美,学会“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倾听《绿叶的声音》教后记:

《叶》是苏教版语文课标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中的一个专题,这个专题选编了8篇古今中外写叶的诗文,都是用文学的笔法写叶,通过“叶”抒发情感、传达哲思,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生活中“美”的理解和感悟。

笔者希望通过教读其中一首现代诗《绿叶的声音》和一首古体诗《红叶题诗》让学生了解本专题的选文特点,进而掌握学习这一专题的方法。本节课的预期目标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感悟诗歌的情感之美;与自我心灵对话,调动生活积累,想象诗歌画面之美;通过朗读表达诗歌所蕴涵的美。

在整体构思和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以下理念:

(一)与学生平等对话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都应该得到充分的彰显。在“感悟”和“美读”这两个主题环节中,给出示范,让学生在朗读和理解时有章可循,而不是泛泛而谈导致课堂的无序和低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参与到其中去,倾听学生、激励学生,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激情。

(二)合作探究

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是课堂教学中的宝贵资源,教者引导组织得当,可以使学生之间互相启发、激励,摩擦并迸发出耀眼的思维火花。课前预习时,鼓励学生自由组合,组建学习小组;课堂上,围绕各小组组长展开讨论,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调动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积累,真正走进诗歌

诗歌很美,但是理解相对较难。要让学生真正走进诗歌,联系学生的生活、调动积累就显得尤其重要。这节课,主体构思是由画入诗、再由诗到画,紧扣“美”,引导学生去感受、想象、表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热情较高,联想自己学过的知识和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而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吟咏美读

对诗歌之“美”的感悟,离不开美读。由初读,到范读,到品读,到再读,到合作朗读,笔者希望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提升,在读中想象,构成课堂的亮点。从实施看,学生从初读到再读,进步明显,但因为对现场设备和氛围估计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效果。

作为一堂观摩课,在备课的过程中,笔者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落实预期目标,展示教学效果,对教学中的生成效应没有作过多期待,说明笔者对课堂驾驭能力还没有充分的信心,这将是笔者以后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努力的方向。

点评:

关于“叶”的话题,纷繁复杂,《叶》专题选择了古今中外诗文达8篇之多,或抒情、或议论、或叙事,要想在一节课内完成本专题的教学,难度很大。本教案巧妙地选择了突破口——用文艺性笔调扣“叶”写生活中的“美”,发现并利用了文本的最大价值,为学生学习开辟了一条捷径。

从构思看,本教案选择一古一今两首诗歌作引子,教给学生学法,是“授人以渔”之举,并将学习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整节课紧扣“叶”之美,激发学生感受、发现、创造生活中的美,是语文学习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教学环节由画入诗、由诗到画,过渡圆润自如;对诗歌的赏析由诵读、到感受、到想象、到创造,符合诗歌解读基本规律,引导学生与作者、与作品、与自己心灵对话。

从学法看,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并保持积极思考,这一点与新课标的精神是吻合的。

从教法看,教师朗读和解读示范,是积极有效的,不流于形式,将教师在课堂引导组织上的主体性充分彰显出来。

苏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知识点 篇3

1.竞争的利与弊

(1)竞争对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有促进作用:压力+动力:激发潜能、提高效率。

(2)竞争的弊端:使胜者骄傲自大,败者失去信心,甚至自卑;竞争的压力使我们心情过分紧张和焦虑;竞争的副产品是产生忌妒心理。

2.竞争的规则:公平。

3.竞争的基本准则:道德和法律。

4竞争的目的:超越自我,开发潜能,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2.合作共享

(1)合作是共享的基础,共享是合作的必然结果。合作的核心是发扬集体主义精神。

(2)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我们只有与他人合作,才能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力量。

(3)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良好的合作。

3.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合作与竞争,不是水火不容,而是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4怎样在合作中竞争?

(1)在合作中竞争,要尊重竞争对手,向竞争对手学习。(2)在合作中竞争,要善于找准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敢于与他人竞争。(3)合作中竞争,不以成败论英雄。

5.怎样在竞争中合作?

(1)在竞争中合作,应体现“双赢”的原则。

(2)在竞争中合作,要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思想品德知识点整理 篇4

政协会议 1949.9

1、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2、选举政府

3、国旗、国歌、国都、公元纪年

4、人民英雄纪念碑

新中国成立 1949.10.1 政权巩固

西藏和解 1951

抗美援朝 1950.10~1953.7

土地改革1950~1952

一、背景 新中国成立 抗美援朝

二、原因 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阻碍生产力发展

三、经过

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

2、区分 ①身份 ②民族 ③时间

四、意义

1、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2、大大解放农村生产力

3、为国家工业化作准备

确立制度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一、背景

1、经济崩溃→好转

2、工业基础差

二、目的 社会主义建设

三、基本任务

1、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

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2、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3、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四、成就

向工业化迈进

一届人大

1954.9 北京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农业生产合作社

三大改造 1953~1956 手工业

资义工商赎买政策

实质 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影响

1、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2、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共八大 1956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家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总路线 1958~1961

1、大跃进 大炼钢铁

2、人民公社

Ps: 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1、石油工业

王进喜

2、电子工业

3、原子能工业 邓稼先

4、航天工业

焦裕禄 “党的好干部”

文化大革命 1966~1976

一、起因 毛泽东错误的认为,党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

义复辟的危险

二、经过 1966 中央文革小组成立

1967 一月风暴,二月抗争

1971 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1976 四五运动,粉碎四人帮

三、结果 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内乱,从危难中挽救了中国社会主义事

业。人民拍手称快,举国欢腾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 北京

思想基础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主要内容

1、思想上否定“两个凡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政治、组织上 阶级斗争→经济建设、邓核心

3、经济上 改革开放

伟大意义 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

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

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改革开放 改革 农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 国有企业改革

开放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

N次人民代表大会 1982 十二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87 十三大 基本路线,三步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92 十四大、南方讲话 高度评价邓论,进一步解放思想

1997 十五大 邓论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民族团结

民族区域自治 原因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

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并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 各民族打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内容

1、划分自治区,设置自制结构

2、当地民族做主

各民族共同发展 措施:

1、特色经济

2、引进技术设备

3、教育、交通

4、旅游业

成果 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

气象 一国两制 提出 邓小平1984

内容 一个中国、两种制度

大陆 社会主义

港澳台 资本主义

意义 为港澳回归准备了制度上的条件

港澳回归 历史:香港 1842《南京条约》

澳门 1860《北京条约》

现在:综合国力强大

新中国外交 建国之初 奉行“独立自主”,与苏联等17国建立外交

五十年代 1953 与印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 访问印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准则

1955 万隆会议“求同存异”

1971 基辛格访华,新中国入驻联合国

七十年代 1972 尼克松访华,中日建交 改革开放后 1991 加入APEC

1996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2001 上海承办APE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两弹一星 原子弹 1964

导弹 1964、1966

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 1970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教育 基础教育 官方 立法、投资、科教兴国(战略)

民间 鼓励民间办学、希望工程

高等教育 数量增加

质量增加

文学 1956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化艺术创作出现了崭新的 局面

《红岩》《青春之歌》《宝葫芦的秘密》《茶馆》

艺术 成就 不同风格、不同流派,都有不少杰作,大大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 体育 群众体育

职业体育

Tip: 中国首次举办亚洲运动会 1990

中国首次举办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 2008

第一块金牌 射击

许海峰 第23届

第一个乒乓球男子单打世界冠军 容国团 第25届

关于土地的改革

土地改革

50~52

大大增加生产力 地主→农民 农业合作化 53~56

增加生产力 私有→共有 人民公社化 58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思想品德知识点整理 篇5

这届学生的基础不差,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加之本学期学习有关法律的一些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较紧密,学生比较感兴趣,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也要严格要求学生、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但也要注意有一部分学生学习不认真,成绩较差,要做好他们的工作。

三、学期教学

1、深研教材,把握教材特色,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积极有效地备好每一堂课。

2、教学中注重和运用针对性原则和知行统一的原则,密切联系社会现实和学生实际讲透教材,分析问题,提高认识。

3、充分启迪学生智慧,有效地运用各种切实可行的教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4、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的形成和发展。

5、注重学生知识的巩固和过关,精心设计好相应的练习,利用课前提问时间来充分调动学生巩固知识的积极性。

6、搞好测试及试卷讲评。

四、改进措施

1、教师要转变观念,不能用老方法较新教材,要选取多种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要联系学生和本地实际,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和案例,与学生共同分析和讨论,以提高认识,明确观点,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

3、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主要任务是完成引导和点拨任务。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做学习的主人。

上一篇:第二分局领导开展交心谈心促工作开展下一篇: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