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香雪》教学设计

2024-08-26

《哦,香雪》教学设计(精选7篇)

《哦,香雪》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提问:一分钟能做什么?(学生众说纷纭)大家第一次看到火车时是什么心情?

2、教师谈话导入:一分钟,我看了一页书;一分钟,我浏览了一则新闻;一分钟,也许我什么都不敢,就愣了一会儿神、、、、、、那么,一列火车一分钟的停靠能给大山深处带来什么呢?让我们走近铁凝和她的小说《哦,香雪》看看在大山深处,火车停靠的一分钟里发生了什么?

二、走进作者、写作背景

通过出示作者的作品及简单介绍,与课前学生找的相关资料,互相补充,从而迅速对作者有了深刻的认识。

三、快速浏览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1.文本的故事情节略显散乱,让我们快速浏览课文,简单复述故事情节

通过复述情节,理清文章结构铺排,思考这样的情节安排对文本有何作用。

四、小组合作、探究

1、对于居住在深山里的人们来说,也许他们从小就有一个疑问:山外是什么?山外有什么?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大山,是什么打破了这里的宁静?在这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吗?请大家用笔圈划出来。2.“大山”“火车”并不仅仅是实物,请同学们根据它们的特点思考一下它们象征了什么?

3、在大概提炼出了整篇小说中的各个“事件”按“历时性”顺序之后,让我们把它们按照“共时性”事件的排列顺序重新编排:

火车进村——姑娘们打扮——姑娘们互开玩笑;停靠一分钟——

看乘客/和列车工作人员搭讪,凤娇与“北京话”聊天,做生意——火车开走;上学被人嘲笑——香雪看到铅笔盒,用鸡蛋换铅笔盒——香雪独自返回。

通过这样的一组排列,你能看清作者所想表达的内容吗? 明确:1.火车打破了宁静。

圈划第5段,“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如今,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隔壁的凤娇第二个就跟了出来。”

2.“大山”象征着封闭、传统;“火车”象征着开放、现代。

3.火车进村,停靠一分钟,姑娘们打扮,看乘客/和列车工作人员搭讪,火车开走,姑娘们互开玩笑,做生意,凤娇与“北京话”聊天,香雪看到铅笔盒,上学被人嘲笑,车上的冷漠,香雪错上了车,用鸡蛋换铅笔盒,香雪独自返回,与姐妹们相遇。

2.在左一栏的正是属于“城市世界”的话语,而右一栏则是“乡村世界”的话语,中间一栏是“乡村世界”努力向“城市世界”靠拢的表现。

此环节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课堂上带着问题读课文,有明确的目的性,圈划课文也有明确的指向性,由于课文较长,整体预习之后,往往抓不住主干,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有目的的思考。

五、再读课文鉴赏人物

1.香雪在文中第一次出现是在第几段?在文中找出原句并说说她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2.在火车到来的短暂的一分钟里,山村里的姑娘们都有着怎样的表现?她们感兴趣的东西一样吗?为什么?体现香雪怎样的性格?

3.香雪追求的是不是“铅笔盒”这一具体物象?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用文中的原话)。

4.作者在65自然段中插叙写了香雪用鸡蛋换到了铅笔盒,其中有 “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 这样一句话,如何理解?说明了什么?

5.如果用几个词语来描绘香雪,你会选择哪几个呢? 明确:

1.小说第五段末尾便提到了两位主要人物:香雪和凤娇。她们俩都是对“火车”带来的那个——说得玄一些——不同的“世界”十分之渴盼,于是带有一种迫不及待的热情。而“总是”一词又使读者在此感到,香雪比凤娇显得更外向,也更积极主动。2.这群姑娘都因为火车的经过而搅乱了年轻的心,都像过节一样梳妆打扮,去迎接那列只停一分钟的火车的到来。

而她们感兴趣的东西是完全不一样。凤娇:忙着看头饰、手表,和“北京话”做买卖。她注意到的不是妇女头上的金圈子,就是比指甲油盖还小的手表。总是用鸡蛋、红枣等土产换回自己喜爱的发卡、纱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丝袜。而香雪:注意的是车厢里的学生书包;渴望用一篮子鸡蛋换一个班上其他同学都有的自动铅笔盒,打听北京的大学、配乐诗朗诵、铅笔盒,渴望交换铅笔盒。因为她是台儿沟唯一考上初中的人。她想获得与别人同样平等的权利,想获得尊严,对文化知识的追求使她与其他姑娘们在物品需求上迥然不同,3.香雪的内心刻画中我们可以发现,香雪的追求其实已经超出了“铅笔盒”这一具体物象,而向往着那她自己——甚至包括叙述者——也说不清的那什么超越于一切她的知识范围所了解的东西之外的那个什么。这种焦虑从叙述者用日常语言对香雪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时可以显现出来:“香雪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了,她好象忽然明白了同学们对于她的再三盘问,明白了台儿沟是多么贫穷。她第一次意识到这是不光彩的,因为„„”(着重为引者所加)我们当然不认为香雪的思考是错误的,但当她的思想用“贫穷”、“不光彩”等属于她的日常语汇来表达出来,却又显得单薄和贫瘠。当然,通过这些词我们已经可以了解到,香雪比她的姐妹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台儿沟需要的不是“完善”,而是“革新”。

4.作者用了一段插叙写了香雪用鸡蛋换到了铅笔盒,却是再次突出了“两个世界”不同的观念差异。香雪似乎不能领会属于“别个世界”的人们对于她所处的世界的怜悯和同情,而香雪则认定“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坚持把鸡蛋塞在女学生座位下面。换句话说,香雪认为白拿铅笔盒是“不光彩”的事情,而以四十个鸡蛋换来,就可以使双方达成“平等”。5.追求知识,有着山里人特有淳朴、真纯、尊严。

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是重中之重,而散文化的语言,抒情式的表达,使得分析文本时必需注重关键词句的表面和引申,看出词句背后的深意。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突出小说的人物描写,通过合作研究,学生能阐述出任务的形象特点,同时注重培养了学生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六、细读章节注重景物

小说重点描写了香雪一段小小的历险经历:她在那停车一分钟的间隙里,毅然踏进了火车,用积攒的四十个鸡蛋,换来了一个向往已久的带磁铁的泡沫塑料文具盒。当她一个人站在陌生的西山口时,她的内心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怕——不怕——犹豫——坚定。她的内心变化是用景物烘托得,找一找相关的景物描写。景物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月夜山景的图画,它在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背景的同时,也有效的烘托了人物的内心活动,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明确:(1)第66段“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怕

(2)第69段“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合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不怕

(3)第70段“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悉悉萃萃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犹豫

(4)第71段“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坚定

此环节的设计,学生明确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强调人物描写重方法;环境描写重作用的考察重心。

七、小结课文

《哦,香雪》是一篇抒情意味浓厚的短篇小说,也是铁凝的成名作。小说以北方小山村台儿沟为背景,通过对香雪等一群乡村少女的心理活动的生动描摹,叙写了每天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的波澜。表达了姑娘们对山外文明的向往,对改变山村封闭落后,摆脱贫穷的迫切心情,同时表现了山里姑娘的自爱自尊和她们纯美的心灵。小说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教师的小结必不可少,通过小节使得学生对文章主旨更深的探讨。

八、课后作业

1、文章到这里虽然结束了,但我们设想一下,这些人物在追求所谓文明的时候会变成什么样呢?学生按照要求,想象完成作业。

2、任选一段认为精彩的语段,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进行写作的训练。

在作业布置上,我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任学生二选一自由选择完成。习题一开放化设计使学生对本节课知识作进一步巩固和延伸,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人物命运的思考。习题二将所学知识与专业特点紧密联系,体现学以致用。

五、教学反思

反思这一节课,有欣慰,也有些须遗憾。欣慰的是,学生的表现非常精彩。课堂上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研读文本、质疑、解疑、合作、讨论、探究、独立鉴赏,不时迸射智慧火花,体现了较好的语文学习素养,课堂气氛融洽、和谐、活跃。这正是我所期待的效果。我所理解的理想课堂是:每个学生都被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教学就是为了开发和提高个人的创造思维而进行的互助式悟性训练。老师带领学生挖掘自身的潜能,帮助他们寻找独特的自我。我想这也就是新课程语文个性化教学的精髓所在。本节课,我能充分地尊重学生,鼓励他们,信任他们,激励他们较顺利地完成了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我的遗憾也是我最深的感受:教学上的“贪多”,就一定有“嚼不烂”之处。《哦,香雪》情节简单,人物少,但艺术特色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清新质朴的语言,都是这篇文章的精彩之处,学生在独立鉴赏时,一定会有学习的愿望,而学生的需要就是课堂教学的需要。但在短短的一节课,要做到面面俱到,自己的“教功”确实太浅。课堂预设性强,为完成预设目标,所以课堂的节奏很快,有些问题没能展开,给人以蜻蜓点水之感,例如对人物语言的鉴赏,没有充分展开。

如果重新设计这节课,我会安排两课时,让学生充分地触摸文本、解读文本、表达思想。

一节课,成功也好,失败也好,都已不重要——教者的收获才是最重要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的精彩才是真正的精彩!我从学生身上看到了希望,更加强了对“个性化阅读教学”的信心。

《致橡树》说课稿

一、说教材

《致橡树》是高教版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上册第一单元。作为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开始,本单元安排的是诗歌的阅读与欣赏,选编了一些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 歌。这些诗歌的作者、时代、题材各不相同,风格差异也比较明显,但是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作。《致橡树》是我国当代女诗人舒婷的成名作,也是她爱 情诗的代表作。诗人热情而坦诚地歌唱了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新型爱情观。

全诗感情基调理智、冷静,意象明丽、隽美,思维缜密、流畅。据此,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现代诗歌的特点,尤其是意象运用、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和语文创新能力。

情意目标——领会作者对传统爱情观的否定,对平等独立的爱情的憧憬及对“人”的关切之情,并希冀由此赢得学生的思考和共鸣。

教学重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依据:本诗的创作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但诗人追求的爱情观对当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只有了解了诗人的爱情观,才能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拓展。

教学难点:意象象征义的分析

二、说教法

精巧导入--创造美,激情诵读--感受美,仔细品味--领悟美的方法。本单元是诗歌单元,虽说学生在小学、初中就已经接触过诗歌,但大多都比较浅显,因此,怎样引导学生从诗歌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创作 背景和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是本单元的主要教学任务。我认为教学本文的关 键是阅读、欣赏、讨论与比较,即在反复诵读的同时,以讨论探究比较的方式感悟、理解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又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因此,我 把教学步骤设置为“导入——诵读——讨论"三个环节。这几个环节的设计,是依据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旺盛的求知 欲,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能动地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完成知识的学习与审美训练。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是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对学生进行多重 的感官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产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与教师的启发引导相结合,通过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的感性认 识上升到理性高度。另外,由于这首诗歌是自读课文,所以,在课时安排上我计划用一课时来完成教学。

三、教学过程

1.导入定向:创造气氛,奠定情感。意在渲染氛围,在思维、情感、个性等方面唤起学生的美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首先,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导入”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好的导语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从而有助于教师教学。然 而,这首诗所表达的主题——爱情,对于许多中学教师来说是惟恐避之不及的,因而,我选择了一个新的视角——诗的视角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我大胆地 把导语设计成为:“有人说,没有诗歌的民族是悲哀的,我很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我更庆幸的是诗歌伴随着我们成长。诗,不仅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还能够陶冶我们的性情,滋养我们的心智。古诗如此,新诗亦然。被称为“朦胧诗”派掌门人的舒婷就以一首《致橡树》深深打动了一代年轻人的心,这首现 代诗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震撼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舒婷,走进她的《致橡树》。”这一导语设计,目的是在于唤起学生对朦胧诗及对舒婷《致橡树》的 好感。

2.作者介绍: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作者舒婷及朦胧诗派的一些知识。依据:因为在今年年初的时候,新的语文大纲重新把文学常识的内容纳入到考试中来,因此,让学生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是必不可少的。

3.鉴别欣赏:品味语言,感知意象。同过通过多媒体示范朗读和学生自己品读,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感悟诗情。

依据:读是学习诗歌的基础环节,也是主要环节。因此,形式多样的诵读是诗歌教学的重中之重。

4、讨论:

提出三个问题,学生讨论:(1)诗人否定什么样的爱情观?

明确:诗人批驳种种世俗的爱情观,在诗人看来,爱情不是向一方攀附,也不是单方面的痴恋,即使是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

(2)诗人肯定什么样的爱情观?

明确:诗人追求高尚、进步的爱情观,即必须在相知相恋相依,相互平等,互相独立的基础上各自实现自我的价值。

(3)诗人的爱情观在现实中的意义? 明确:诗人的爱情观在现实中仍十分有意义,对女性如何自尊、自爱、自强仍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女性的独立人格,男女平等的向往和追求,伟大崇高的爱

情内涵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

5、小结:

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在诗的开头首先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这两种爱情观根本区别在于 是否强调了爱的基础独立、平等。在舒婷看来,尤其是作为女性诗人看来,“她”有没有真正的独立平等意识、是不是十分珍视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尊严是非常重 要的。

本诗写于1977年,当时正好是在“文革”后对“文革”中人性扭曲、等级明显的社会现象的反思,女诗人回想几千年来中国妇女总处在男尊女卑的生存状态 下,以饱含情感的笔触,用内心独白的方式向世人宣告女性是独立的,与男性是平等的,应该与男性公民一起创造美好的生活,所以本诗可以理解为女性的独立 宣言。

6、作业:

(1)背诵全诗

(2)搜集自己喜欢的爱情格言

《哦,香雪》教学设计 篇2

《哦, 香雪》是当时年仅二十五岁的铁凝的成名作, 并于1982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以及“青年文学创作奖”。小说全文上下未施浓墨重彩, 情节简单, 以养育香雪的台儿沟为背景, 提取一个抽象时间概念“一分钟”展开叙述, 以清新隽永的笔调描写一群生活在封闭山村中以香雪代表的一群少女, 表现了她们洁白如雪的心灵, 以及她们对都市生活的向往, 流露出一缕香似泥土的芬芳, 具有浓郁乡土气息。

铁凝曾下乡四年, 对纯洁天真少女的执著追求就是源于她年轻时的知青经历。当知青时的铁凝与一群十八九岁善良质朴的农村女孩十分投缘, 并与她们有着深厚友谊, 她们对铁凝的关怀深深地感动着她。可以说, 农村女孩的善良质朴是铁凝创作的源泉, 这些女孩成为铁凝小说中的原型人物。她得以拥有近距离、深度描摹少女美丽情怀的契机是与早期与纯真少女的接触是分不开的。

一.情与境的交融

台儿沟是一个深藏在丛山老林里的小山村, “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 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 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它和它的十几户乡亲, 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褶皱里。”“深深的褶皱”点明了台儿沟是在大山中的大山, 更加直观地表现了台儿沟的落后与封闭, 与外界的隔离使得它无法展现在世人面前, 几丝无奈夹杂着几分悲凉, 更加惹人怜惜。“就是钢筋铁骨的巨龙在小的令人心疼的台儿沟面前也不能昂首阔步, 也不能不停下来。”就算是停下来也只有短短一分钟, 因为这没有人要出远门, 没有要到访的亲戚, 没有石油, 没有金矿……“那绿色的长龙一路呼啸, 夹带着来自山外的陌生、新鲜的清风, 擦着台儿沟贫弱的脊背匆匆而过。”火车内的温暖与台儿沟的寒冷形成鲜明对比。“旅客在昏黄的灯光下喝茶、看报, 没有人向窗外瞥一眼, ”香雪她们则是在凛冽的寒风中等着与旅客做生意。大城市的人对小地方的人总有一种心理优势, 这里包含着一种看不起, 更加说明台儿沟的贫穷与姑娘们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之情。

虽然台儿沟是封闭的、落后的、贫穷的, 但是, 景色是美的, 有幽静的山谷, 清澈的、浅浅的小溪, 茂密的丛林, 曲折盘旋的山道, 更有“豁啷啷”歌唱的核桃树, 不知名的小虫的鸣叫, 松散而柔软的荒草的抚摸。

香雪被火车带出三十多里, 月夜下归返时, 她身处的种美妙环境与其心情是和谐一致的,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 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 群山被月光笼罩着, 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桃树原来是这样的!”“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月光之皎洁, 溪水之静穆, 清风之柔顺, 泥土之清芳, 融洽和谐的“意”与“境”构成美妙意境。但这种意境美是通过转换而来, 开始时自然环境与此相反, “一阵寒风扑来”, 拍打她那单薄的身体, “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 害怕四周黑黝黝的大山, 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 直到香雪欣赏到自己心爱之物后, “手中那只闪闪发亮的小盒子”便成为黑夜中的引路灯, 给她勇气, 为她照亮回家的路, 在这里, 正是对外面精彩世界、对新鲜事物、对美好生活、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香雪才产生无畏的勇气, 使她得以坚定地向前走去, 不再逃避夜的恐怖、树林的可怕, 也不再畏惧山路的崎岖和漫长。心情转换为满足而平和, 意境美也随之生成。物与人随, 境随景迁, 情景交织, 物我一体, 自然景物随着人物心绪的变化而变幻。香雪忽而想到铅笔盒是自己用四十个鸡蛋换来的时, 想到辛勤的爹娘, 心情又怎能不低落下来, “月光好像也暗淡下来, 脚下的枕木变成一片模糊。”当她思谋着告诉娘, 用上这个宝盒子“就能上大、坐上火车到处跑”时她又亢奋起来, “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 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情景交融, 香雪激动而美妙的心境与幽暗却美好的物境相辅相成互为映照, 作者用散文诗一样的语言把自己暗中涌动的情感化为诗意盎然的童话意境, 不禁令人生出对少女的深深关切和无限爱怜。

二.爱与美的流动

《哦, 香雪》是一首质朴隽永的田园诗, 是一幅美丽梦幻的写意画。它孕育着清澈纯净的生命之泉。文学编辑家崔道怡说, 《哦, 香雪》“将以其纯净的诗情, 隽永的意境, 常被忆及, 不会忘记。”丁帆、齐红则认定铁凝作品的灵魂就是“寻找并表现生命长河中的纯净瞬间。”

情节渐次展开, 人物的心灵美也随着人物性格地展现得以呈现。所有人物的性格和心灵都是美好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在质朴的大山的养育下, 这儿的民风是淳朴的, 人情是浓郁的。山里的人朴实勤劳, 香雪的父亲“光着红铜似的脊梁, 不分昼夜地打出那些躺柜、碗柜、板箱, 挣回香雪的学费”, 香雪的母亲则是把舍不得吃的鸡蛋攒了下来。虽然台儿沟的人没日没夜的赶工, 虽然台儿沟的人一天只吃两顿饭, 可是他们穷的有志气, 他们不会白拿别人的东西。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梅的香与雪的白, 这两种美好恰恰是香雪身上所体现的未经世人污染的清纯之美、健康之美。作者把自己美的理念与理想灌注于香雪。洁净的肤色, 一双“洁如水晶的眼睛”, 还有“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 以及“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嘴唇”。她的内在之美是透着外在之美散发出来, “香雪平时话不多, 胆子又小”但“旅客们爱买她的货”, “因为她是那么信任地瞧着你”, “在她面前, 在爱计较的人也会变得慷慨大度。”即使她用四十个鸡蛋换来一个铅笔并准备和娘说谎, 她也显得那么美好与纯洁。那个铅笔盒经香雪的凝视和爱护, 加之作家点染, 升华为一种追求, 成为自尊的象征。香雪的灵魂如此一尘不染, 温润如玉。她在学校被同学嘲讽却没感觉到的“笨拙”, 她用鸡蛋与“矿冶学院”的女生换取一个铅笔盒的“交易”, 她不顾一切跳上火车又独自一人走三十里夜路回家的“勇敢”, 在铁凝笔下的香雪“有如昙花一现的幻影, 有如纯洁之美的精灵”

铁凝用动态的笔调呈现出香雪的性格, 在得到心爱之物却身处荒凉、孤独之中时, 香雪变得更加勇敢坚强。小说用相当多的笔墨, 描写香雪独自一人走夜路的所见所感, 这所见所感是她性格转变的过程, 而且段心理活动使她的人格得以升华。

小说中其他人物虽然只有寥寥几笔但也各具其美, 如凤娇对列车员“北京话”若有若无的好感, “北京话”在列车上对香雪的关照, 善良的女学生对香雪的慷慨, 姑娘们之间的情谊, 香雪爸妈的勤劳节俭组合在一起, 使—种充满人情味的美好气氛蔓延开来。唯独香雪的同学以“城里人”自居, 对香雪冷嘲热讽, 成为这幅人情画中的不和谐色彩, 更加强烈地突出香雪的美好性格。

文坛前辈孙犁看过这篇作品后称赞道:“ (《哦, 香雪》) 从头到尾都是诗, 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一致的, 这是一首纯净的诗, 既是清泉, 它所到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我也写过一些女孩子, 我哪里有你写得好, 二十多年里, 我的确相信曹雪芹的话:‘女孩子们心中, 埋藏着人类原始的多种美德。”

三.传统与文明的落差

大山是落后、封闭、传统、贫穷的, 自然那里的人们在精神上也是落后与封闭的, 几千年的传统生活方式使他们安于现状, 精神上的落后与封闭反过来阻碍他们走出去。”大山对人们既“温柔”又“粗暴”, 而人们对大山也怀有既爱又恨的复杂且情感。大山虽然落后贫穷, 但是大山给予人们一个庇护的港口, 满足人们生存最基本的条件。同时也正因为大山的封闭, 与外界的隔离, 使得人们远离外面物质社会的喧嚣与浮躁, 人们才具有纯净如水的善良与灵动。然而当大山满足人们最低生存条件之后, 便会阻碍人们发展, 对于更高更好生活的追求存在于人们潜意识中, 而火车的到来就是一个爆发点。

火车的到来震醒沉睡千年的台儿沟和它的山民, 不仅带来外面的消息, 带来商业的萌芽, 更带给香雪美好心愿。火车象征一种不可抵挡的生产力, 一种原始封闭迈向现代文明的进取力, 一种满足物质与精神享受的诱惑力。物质文明给乡土文明带来强大冲击。在面对呼啸而来的火车, “只有香雪躲在后面, 双手紧紧捂着耳朵。”既有对新鲜事物的害怕, 也是在它面前感觉自己是一叶无根小草的香雪的自卑与羞怯。文明的落差在低处溅起兴奋的水花。而水花就是由接触过现代文明后大山里的姑娘内心情感的激荡。

这群生长在大山里的少女都对现代文明充满向往, 铁凝用她那精细入微地语言把她们的心理活动描写的分外生动。火车的到来打乱她们原有的宁静生活, 为那短暂的一分钟, 她们每天晚上打扮好自己后七点钟准时去等火车, 尽管火车到站时天已黑, 但她们还是乐此不疲。她们这么打扮自己无非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女孩子们爱美的天性使然, 第二便是她们怕自己看起来太寒酸, 会被城里人笑话。待火车一进站, 她们便一拥而上, 观察着、议论着、羡慕着火车上女子们的发饰与手表, 皮质的学生书包与铅笔盒等等, 这样的描写合情合理又恰如其分。

“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 可见香雪是领头人物。在别人都注意火车上的新奇东西时, 香雪注意地却是书包, 这不仅说明香雪对学习的热爱, 也说明她对工业文明的向往。在同伴们问火车上的人关于金圈圈、指甲大的手表、尼龙袜时, 香雪却在不停的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的人, 什么叫‘配乐诗朗诵’”。一个小小的铅笔盒不算什么, 但却是文明与落后的分界线。虽然小木盒背后隐藏着父亲浓浓的爱, 却也禁不住同学的嘲讽, “在一阵哒哒声中有几分羞涩地畏缩在桌角”。“羞涩”说出香雪对贫穷感到不光彩, “畏缩”则表明现代文明战胜了养育她的乡土文明。可见“铅笔盒能够满足的是比爱的需求更高一个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给香雪以莫大的精神支持, 但真正使香雪无所无惧的是对现代文明地追求。古老的群山也被感动得战栗了, 同姑娘们一起欢呼, 这是大山为自己的子女的敢于进步、敢于追求的兴奋与赞美。

在台儿沟山村浓郁的田园乡土气息中, 香雪们编织着属于自己的美丽梦幻的现代文明。在这篇诗情画意的小说中, 在火车停留的短暂的一分钟里, 奔腾的时代车轮在荒野的大山里发出的声音与回响是高昂、奋发的人生追求。铁凝借着香雪之口说道:“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们不再央求别人, 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 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

虽然铁凝后来的创作日益丰富, 审美品格也随着作家的创作思想的成熟和文学环境的变化而有较大的改变, 但这篇风格纯净的抒情小说从未减损它独有的魅力和独特的价值。《哦, 香雪》为人们呈现清新优美、圆润淡雅的意境——实的, 虚的, 近的, 远的, 都变得没有界限, 令人痴迷陶醉。然而, 读过《哦, 香雪》之后不禁令人思考, “那纯朴、淡远的美果然是迷人的, 令人不由自主地去欣赏和赞美, 但它恰恰又是与贫穷和闭塞联系在一起, 在时代列车的呼啸声中, 这种纯朴迷人的美还能保留多久呢?”香雪们想要摆脱贫困走向现代文明就一定会被尘俗所影响, 若要保持传统的美好人格, 那就不要走出贫困。生活在现代社会边缘的香雪渴望的是现代文明。面对这个追求利益的社会, 现代人怀念珍惜的是质朴的原始文明, “这种纯朴迷人的美还能保留多久”是现代人的思考与忧虑。当时铁凝写《哦, 香雪》时应该没有意识到“后现代”这一问题。

摘要:《哦, 香雪》是铁凝的成名作, 在小说中铁凝描写了以香雪为代表的大山里的女孩子的善良、质朴与纯洁之美。整篇小说情景交融, 把景物的美与人物的美完美的融在一起, 使整篇小说诗意盎然。除此以外, 铁凝还通过描写火车的到来, 突出表现了传统与文明的落差。

关键词:香雪,纯洁,落后,现代文明,乡土文明

参考文献

[1]王庆生:《中国当代文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

[2]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

[3]铁凝:《铁凝文集 (第二卷) ——写在卷首》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4]宁衡山:《“城市”中的乡音——〈哦, 香雪〉的城乡冲突意识分析》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0年3月第11卷第1期

[5]毕光华:《文明落差间的心灵风景——重读铁凝〈哦, 香雪〉》2008年10月

[6]王蒙:《香雪的善良的眼睛——读铁凝的小说》, 《文艺报》1985年第6期

《哦,香雪》教学设计 篇3

火车、邮政系统乃至门牌号码都曾是落后地区走向现代化的一种象征,那是一种新秩序建立的起始,当火车以其定时定点、来去无情的特点出现在封闭已久的大山之中时,给人带来的那种冲击是可想而知的。同时,火车更多地带来了远方文明世界的事物,那些从未见过的东西或者只在传说中存在的东西就在不知不觉之中获得了某种崇高的地位。所以,火车是现代化侵入原始生存环境的一种象征物,以它为先导,原来的生活方式、审美习惯、价值取向甚至人生观念都会发生或潜移默化或突如其来的变化。

香雪这一人物具有其特殊性,她的身上具有典型的中间色彩,因为她既是这个贫穷封闭的山村中的一员,同时又是村中唯一的初中生,有着接触外界——尽管那也只是一个很小的地方——的经历,并且在这种经历中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生存环境的不尽如人意。她的身上浓缩了那些最早感知到外界风云变幻,并且从自给自足的生活环境乃至价值体系之中跳出来希望改变自身的人的特性。对此,作者处在创作小说的年代里当然寄予了极大的期待,并为之振奋。一方面,摆脱了一段时间以来形成的话语束缚,作者对于这样一片虽然贫穷却是那样纯净的乐土表现出了最大程度的赞美与祝福;另一方面,香雪单纯地向往知识与先进生活的态度,包括她希望凭借自己的力量改变生活环境的宏大目标,都被作者视为一种复兴的潜在标志。虽然从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反观,这样的美好向往究竟能为原始的环境提供怎样的未来值得探讨。

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也裹挟着一切所谓“先进”的东西,闯入了中国。这就像课文中的那列火车,给台儿沟的姑娘们带来了新鲜感。这种强烈的冲击一方面激起她们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另一方面,也明显感到了内心的自卑。这些台儿沟的姑娘们,像极了我们今天在城市里随处可见的外来打工者——她们有一颗单纯质朴的心,但来到城市,面对城乡差距、命运之不平等,他们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们会更坚决地摆脱固有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会更强烈地认同资本规则与现代城市法则,也会更彻底地拥抱功利主义与现实的生活态度。他们一下子被投入到这个“花花世界”,最能引起刺激的莫过于某些以金钱为中心的人际关系和等级关系,直观地认为只要物质上富足,其它的价值就能实现。但如果说这还情有可原的话,让人思考的还有小说中的香雪相信凭借知识的力量,能改变自身乃至整个原始文明的面貌与命运。当香雪因为贸然跳上火车而被带至下一站并步行回到台儿沟的时候,突然进入现代文明并被带离生养她的地方之时,本能的恐惧占据了香雪的内心,而那时支撑她走三十里夜路的精神力量莫过于对手中的那个铅笔盒的想象——它是知识的象征,是未来对她的一种许诺,是她甘心于以四十个鸡蛋和三十里夜路为代价换来的“宝盒子”。

这段夜路本身也极具象征含义,当接触了现代文明之后再回过头来看自己的生命起点,就会看到“身在此山中”时看不到的东西,那是一种全新的发现——并且这种观感不可逆转。作者使用了一连串“原来是这样的”——这是一种恍然大悟式的、豁然开朗式的、感叹惊讶式的情感表达,同时也预示着过去的一切将无可避免地发生更改。这是一种对于自身的再认识——那是基于更大的文明空间并且是以现代文明为参照系所作的再认识。尽管没有明示,但是我们可以想象手中拿着铅笔盒的香雪一定认为那是一个需要被改造的地方,一个需要知识拯救的地方,一个需要现代文明之光照耀的地方。所以当她看到站台以及在那里翘首期待她回来的乡亲们时,高举了手中的铅笔盒,好像高举着知识火炬的女神以文明世界的造访者和启蒙者甚至拯救者的身份回到山村之中——她不仅完成了自我升华,也将力图使这种升华遍及整个家园。这个场景在阅读体验时有着某种崇高感,让人有落泪的冲动,但是多年发展昭示的残酷现实让我们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山村能得到的除却自我救赎,更多的是一种旧有生产方式的瓦解、生活方式的改变乃至价值观念的破坏,文明所过之处也有文化的残垣断壁。

铁凝在若干年后受邀回到作品的原型所在地苟各庄,发现那里已经是“河北省著名风景区野三坡的一部分”,“从前的香雪们也早已不再像等情人一般等待火车,她们有的考入度假村做了服务员、导游,有的则成了家庭旅店的女店主”。几年功夫,那些让人们一次次感动的香雪已经不复存在,这恐怕是作者本人都没有想到的。然而问题的复杂之处就在这里,我们似乎毫无理由和权利要求山村中的人们为了保存所谓原始纯朴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而拒绝致富走向文明世界,他们的日子的确比过去要好,并且永远也不可能再回到过去了。我们可以说现代文明如火车那样无情地碾压了地方文化,但是始终不能忘记他们也是人,也有过更好的日子的权利。如果以“看”异种文化的态度要求他们“被看”,无疑是残忍的,不人道的。

如果以更大的视角看待这篇小说的象征意义,我们还会发现现代中国也是如此——在一定程度上如费正清曾经提出的“冲击—回应说”——总是在受到外部的冲击后,才会有所回应。而这种在急于回应危机之中获取的进步虽然迅速,却总是缺少了什么——比如对原本内在动力的重新挖掘。现代中国在面对曾经的内外交困之时,只有踏上那条也许可以说是被强迫踏上的现代化道路——其中自有恐惧、彷徨和迷失,有所收获,却也代价很大,至今仍留有伤痕。当今天我们习惯于以东方自居的同时,不要忘了站在中国的土地上,“我们的东方是美国”(骆玉明语)。

最后回归到当代中学生身上,物质文明、现代生活、多元价值在高中这个为时尚早的阶段,向他们展开的不是太少,而是太多——我们为学生拥有视野的广度与思想的深度而喜不自禁,但同时又要为这些力量以“双刃剑”的方式存在而存有担忧——在文明的进程中,我们被照亮的同时往往因为“太亮了”而看不到一些弥足珍贵的东西。一方面,正如学生不再去理会身为木匠的父亲为香雪亲手做的小木盒那样,一些最为质朴的美德、天真的情怀、浪漫的诗意与纯粹的追求在逐渐淡出学生的生活,学生过早地被推向功利化;另一方面,鼓吹欲望正当的时代与复杂多元的社会价值又在以五光十色的显性方式引诱着他们。而作为一个读书人、有“思考力”的人,需要对其保有一种可贵的警觉之心。

《哦,香雪》教学设计 篇4

二、快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1.文本的故事情节略显散乱,让我们快速浏览课文,简单复述故事情节。

2.在大概提炼出了整篇小说中的各个“事件”按“历时性”顺序之后,让我们把它们按照“共时性”事件的排列顺序重新编排:

火车进村――姑娘们打扮――姑娘们互开玩笑;

停靠一分钟――看乘客/和列车工作人员搭讪,凤娇与“北京话”聊天,做生意――火车开走;

上学被人嘲笑――香雪看到铅笔盒,用鸡蛋换铅笔盒――香雪独自返回。

通过这样的一组排列,你能看清作者所想表达的内容吗?

(学生活动)

1.火车进村,停靠一分钟,姑娘们打扮,看乘客/和列车工作人员搭讪,火车开走,姑娘们互开玩笑,做生意,凤娇与“北京话”聊天,香雪看到铅笔盒,上学被人嘲笑,车上的冷漠,香雪错上了车,用鸡蛋换铅笔盒,香雪独自返回,与姐妹们相遇。

《哦,香雪》教学案 篇5

学习目标:

1、理解小说折射出的时代信息。

2、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学习文中主人公香雪的淳朴、自尊、执着与坚毅的品质。学习重点:

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学习难点:

品味小说清新淡雅的语言特色。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1、《哦,香雪》是一篇抒情短篇小说,作者是当代女作家()。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按拼音写汉字。

褶皱()娇chēn()虔诚()zhēn zhuó()()suì()道 jì()动 黑黝黝()荆棘()温xīn()震颤()惆怅()瞥见()

3、讲解描写人物的方法

描写方法: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

按内容来分,描写有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两种。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六种,即概括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则包括静态与动态、客观与主观、反衬与对比三种表现手法。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对于居住在深山里的人们来说,也许他们从小就有一个疑问:山外是什么?山外有什么?今天我们学习的抒情小说《哦,香雪》就是这样一篇关于大山中的生活的文章。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学习一下这篇文章。

二、师生共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三、学生概括文章梗概。板书:引子:火车开进小山村

开端:姑娘们精心打扮,等待火车,寻求新奇

发展:香雪准备鸡蛋,爬上火车,换取铅笔盒

高潮:香雪实现愿望,换回铅笔盒,徒步返回

结束:香雪月夜归来,姐妹相遇,共同欢呼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1、我们课下已经阅读这篇课文了,那么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儿呢?(板书:大山)是什么打破了这里的宁静?(板书:火车)生通过自主学习从课本中找出依据:(5分钟)(40页第五段)

2、大山,火车是仅仅指实物吗?有没有象征意义?(5分钟小组讨论,然后代表展示)讨论明确:“大山”“火车”并不仅仅是实物,它象征着封闭、传统;开放、现代。

3、火车的进入,使台儿沟的少女们得以接触外面的世界,那么她们的追求相同吗?(或者:她们的关注点是否一致?)(生通过自学从文中找出依据,得出结论)(5分钟)讨论明确: ① 凤娇——对“北京话”的情感,凤娇说话大胆直率:“呦,我们小,你就老了吗?”缩小了年龄距离,暗示下文凤娇对“北京话”非同一般的感情,她们之间的感情很纯洁——依附型。

② 香雪——她的追求与别人不同,她更注重的是皮书包、铅笔盒之类的文化用品,因为她是台儿沟唯一考上初中的人。

4、香雪对铅笔盒的执着追求,表现了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生首先自主品味对香雪描写的段落,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5分钟))(58、59)

讨论明确:她想获得与别人同样平等的权利,想获得尊严,对文化知识的追求使她与其他姑娘们在物品需求上迥然不同,也正是这样,原本胆小的她才能第一个登上火车,第一个走出这个小山村,第一个对山外的世界有了认识。

5、香雪的内心变化是用景物烘托所得,找一找相关的景物描写:(10分钟)生可能找出下列景物描写:

⑴45页“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怕 ⑵46页“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合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不怕

⑶46页“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悉悉萃萃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犹豫

⑷46页“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坚定

师总结:以上几处景物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月夜山景的图画,它在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背景的同时,也有效的烘托了人物的内心活动,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我们想一想:每个人在做出选择时,都会经历一番心理斗争)害怕——不再害怕——犹豫——坚定,这一变化虽然是在30里的山路上完成的,但香雪却跨越了由自卑、封闭、落后到自信、开放、进步的巨大心理障碍,这一障碍的跨越正是小说要着力表现的内容——自强型

6、其他姑娘们-----她们喜爱的是法卡、丝巾、尼龙袜,追求的是一种物质——享受型,香雪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呢?(5分钟小组讨论得出)讨论明确:香雪追求知识,有着山里人特有淳朴、真纯、尊严。

7、文章到这里虽然结束了,但我们设想一下,这些人物在追求所谓文明的时候会变成什么样呢?(5分钟)

生猜想:凤娇和北京人跑了 香雪考上北京的学校了 有的人经商了

我们在追求所谓的文明即物质,知识的时候,不要失落了人性中那份固有的尊严、真纯和淳朴。

二、教师小结:小说的情感基调是清新、婉丽、优美、纯净的,但并不意味着纤弱、单薄、浅显,相反它寄予了作者对时代现实的严峻思考:那淳朴、淡远的美果然是迷人的,令人不由自主地去欣赏和赞美,但它恰恰又是与贫穷和闭塞联系在一起,在时代列车的呼啸声中,当人们在疯狂地追求所谓文明的时候,这种淳朴、迷人的美还能保留多久呢?

《哦,香雪》教案 篇6

教学目标:分析人物性格,理解文章主旨,感受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时代性。教学重点: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文章主旨。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篇幅较长的文章,要在一课时内完成教学,必须抓重点。香雪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分析这个人物形象时,重点分析她和其他姑娘不一样的特别的地方,避免面面俱到。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水到渠成的把握文章的主旨。相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比较久远的故事,有必要让学生充分了解人物所生活的时代和背景,这样才能充分理解人物的特点和作者通过塑造这样一个人物所要表达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作者及背景简介

(一)同学们知道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是谁吗?

就是我们今天要读的小说《哦,香雪》的作者铁凝。她是2006年被当选为作协主席的,接替已故作家巴金先生。铁凝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颇有成就颇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进行专题研究和阅读。26年前,也就是1982年,她发表了《哦,香雪》这篇小说,并且获得了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2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1978年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并开始以一些大中城市作为经济特区进行试点。1982年的中国还是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改革开放的春风还没有吹遍中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中国广大的农村和山区还处在极其贫穷落后封闭的阶段。《哦,香雪》这篇小说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小说,一起感受在那样一个时代里生活着的人和发生着的事。

作者铁凝,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夜路》,中短篇小说集《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铁凝小说集》。

(二)对于居住在深山里的人们来说,有一个疑问:山外是什么?

也许祖祖辈辈有着同样的回答,山外还是山。然而幸运地是小山村台儿沟人们的生活因为一列火车而发生了变化,从那以后,他们知道了山外还有更广阔的天地。今天著名作家铁凝将为我们展现这一划时代的变化。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一起来学习铁凝的抒情小说《哦,香雪》。

《哦,香雪》写的是一列火车经过小山村台儿沟时,带给以香雪为代表的一群山村少女的种种冲击,以此折射出受现代文明冲击的农村蹒跚前进的身影。小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构思巧妙,表述独特,语言精美。在小说中,作家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突现了作品的抒情风格。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丽的小说和一群美丽的姑娘。

二、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小说的故事情节很简单,前面大家已经充分地进行了阅读,有哪位同学愿意为我们复述一下它的故事情节?

(火车来之前„„火车来之后„„)精心打扮,等待火车,寻求新奇 锁定目标,追赶火车,交出鸡蛋 愿望实现,步行返回,欢呼香雪 这位同学复述得很好,火车的经过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和那里的人们尤其是以凤娇和香雪为代表的一群姑娘掀起了很大的波澜。

三、问题导读:

(一)在这篇小说里你记住了几个人的名字?她们一直以来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之中?

(读第一段——第五段中相关的语句)这是一个完全封闭、与世隔绝的小山村,贫穷、落后,没有只是没有文化,没有休闲没有娱乐,完全的自生自灭,我们的香雪、凤娇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小得让人心疼的小山村里。

(二)然而有一天,台儿沟的宁静被打破了,被谁打破了?被火车。火车带来了什么?

1.带来了新奇,带来了台儿沟姑娘们从来没有看见过的稀奇东西。2.她们的生活也悄悄的发生着变化。

火车刚刚开进来的时候,她们像过节一样精心打扮,像看电影一样,挨着窗口观望;对什么都好奇;后来,还用台儿沟的土特产和火车上的旅客做买卖。

3.火车还带来了台儿沟姑娘们心理的变化,带来了台儿沟姑娘们的追求。我们把目光慢慢收回,定格在两个重要人物身上:香雪和凤娇。

(1)这两个姑娘有没有共同点?有,都非常淳朴、非常单纯,都很自尊自爱,都充满好奇心,都追求美的事物。

(2)有没有不同的地方呢?有。香雪胆小,怕羞,凤娇大胆,泼辣;凤娇喜欢的是金圈圈、比指甲盖还小的手表、和北京话做买卖;香雪关注的是皮书包、配乐诗朗诵、能自动合上的铅笔盒。凤娇的追求中更多物质的东西,而香雪追求中更多精神的层面。而香雪:注意的是车厢里的学生书包;渴望用一篮子鸡蛋换一个班上其他同学都有的自动铅笔盒,打听北京的大学、配乐诗朗诵、铅笔盒,渴望交换铅笔盒。

(3)为什么香雪和其他姑娘的追求中有不一样的东西呢?因为香雪是台儿沟唯一考上初中的人;因为她在学校里受到同学们的奚落和嘲笑,她第一次意识到贫穷是不光彩的。

四、重点品读:

(一)这篇小说中,写香雪的部分,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一个情节? 香雪为了得到一只铅笔盒,不惜走了三十里夜路。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部分内容。

1.香雪得到了那只梦寐以求的铅笔盒后一个人往回走心情是怎样的?

害怕--不再害怕--犹豫担忧--欢快喜悦

2.为了衬托她的这种心情,作者还用了什么方法?

通过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反复朗读其中特别有代表性的景物描写。①“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突出香雪手中的小盒子,烘托出香雪纯洁美好的心灵。

②“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这是香雪眼中的景,也是香雪心中的景。受到铅笔盒的鼓舞,她感到自尊已经找回,获得了一种战胜恐惧的勇气,内心充满了喜悦和快乐。

③“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小溪的欢快,也烘托出了香雪内心的欢快。④“铁轧在月亮的照耀下泛着清淡的光,它冷静地记载着香雪的路程”。这些景物描写中,有新奇的比喻,也有生动的拟人手法的运用,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有了灵魂有了情感,充满了灵气充满了诗意。把香雪的形象烘托得更加鲜明,更加丰满。

3.这里插入了一段回忆,回忆了一件什么事情? 回忆了她没有用旧汗褂去换她很想吃的芝麻糖,我们看到了一个诚实勤俭的香雪。

4.主旨探究:

(1)四十个鸡蛋对于一个贫穷落后的家庭来说,的确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四十个鸡蛋和一件旧汗褂,完全不可等价,可香雪没舍得用旧汗褂去换芝麻糖,却用四十个鸡蛋去换一个小小的铅笔盒,你觉得她的追求值得吗?

(2)我们知道,香雪是一个胆小腼腆的女孩子,刚开始看到火车都害怕,听到小伙伴们为北京话互相调笑就脸红。这样一个害羞胆小的女孩子,是什么给了她这么大的勇气,敢去攀火车,敢去和火车上的女大学生用四十个鸡蛋换一个小小的铅笔盒?敢一个人走三十里的夜路?是什么使她这样勇敢这样执着?

(同学讨论后交流)指导读香雪的心理活动:“台儿沟一定是这样的:„„”这就是她和其他姑娘不同的地方,这也是香雪身上最可贵最独特的地方,凤娇她们也淳朴善良可爱,但香雪想到了去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在那样一个物质和精神都极度贫乏的时代,香雪的追求是多么难能可贵啊!这也是香雪这个人物最熠熠闪光的地方。

这里的铅笔盒不只是一个物质的东西,也不仅仅是挽回香雪自尊的一个物品,它是知识的象征,文明的象征,它代表着香雪的一种追求,一种希望,一种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的希望。有了香雪的这份追求,台儿沟一定不会永远在落后、贫穷、封闭和寂寞之中。香雪迈出了走出台儿沟的第一步。在香雪的身上,我们读出了一种时代的精神,读出了现代文明给人们带来的希望。香雪的追求是有价值的,也是让我们为之震撼的。这也正是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

五、情感体验:

对于这样一个作者用心塑造的人物,作者在结尾发出了呼唤:哦,香雪!香雪!这个结尾和小说的题目遥相呼应。

我们极少看见把感叹词加入标题的。同学们试着把“哦”去掉,或者把“哦”换成别的什么,比如“啊,香雪”,如何?

题目表现出作者对香雪的深沉而真纯的爱,自然而富有诗意。一份来自灵魂深处的呼唤,一种无限怜爱的赞美。这样一个美好的人儿,我们是不是也用诗的语言来表达一下我们对她的情感?

哦,香雪 / 温厚的群山孕育了你的清纯 / 欢腾的溪水滋养了你的灵秀 / 当闪亮的铁轨延伸进宁静的大山 / 也便承载起你的憧憬你的希望

六、拓展思考:

同学们,刚上课的时候,我给大家介绍过,铁凝的这篇小说发表于1982年,并且获得了当年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我们刚刚对课文进行了解读,你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这篇小说能够获奖的理由。(学生自由讨论)

1.从文章的语言角度,这是一篇诗化小说,如诗如泉的风格,“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愉快”(孙犁语)2.从小说主旨的角度,这篇小说具有时代意义和时代的精神,表现出了一个时代的呼唤;

3.从作家的角度,一个负责任的作家应该具有一种社会责任感,应该能给社会以温情的关注和爱等。

七、课堂小结:

孙犁评价《香雪》这篇小说时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绐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即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是的,这是一篇很美的小说,它为我们刻画了香雪这样一个清纯、美丽,不沾一点尘杂,清澈透明,总能给人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感觉的女孩子。更难得地是她对知识,对现代文明充满着渴求和执着。关于这篇小说,还有很多内容值得我们去挖掘,比如小说的题目“哦,香雪”。为什么要用“哦,香雪”,而不用“哇,香雪”或者“村里有个姑娘叫香雪”?

今年,2008年,正是改革开放30周年。现在的香雪也该40多岁了吧。香雪虽然是小说虚构的人物,但现实生活中,一定有无数个像香雪一样的人物。同学们想像一下,现在的香雪可能在干什么呢?她的家乡现在该是一幅什么样的模样了呢?课后以《三十年后的香雪》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想象文字。

4.提问:课文展现了以香雪和凤娇为代表一群性格鲜明的山里姑娘,但是课文的题目却是“哦,香雪?”作者为什么不将文题改为“哦,凤娇” ?

既然香雪是小说的主人公,那作者有为什么花笔墨刻画凤娇这个侧面人物呢?不写的话不是更能突出主人公吗? 明确:红花应由绿叶衬,作者在首先为我们展现香雪的同伴——以凤娇为代表的一群山里姑娘,是为了衬托香雪的清纯。香雪既是这群姑娘中普通的一员,又有许多和她们不同的地方。她们的虽然有着不同的表现,但是她们的目的都一样,就是要换回自己需要的东西,只不过换的东西不同

5.从作者的描述对象来说,小说为我们展现的是一群清纯、美丽的姑娘,那她为什么不选择小孩、老者或者是十七八岁的小伙子呢?

对《哦,香雪》的另一种解读 篇7

关键词:自动铅笔盒 香雪 文明

《哦,香雪》发表在1982年第5期《青年文学》上,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短篇小说,也是铁凝的成名作。小说以北方小山村台儿沟为背景,通过对香雪等一群乡村少女的心理活动生动细致地描摹,叙写了每天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的波澜,表达了姑娘们对大山之外现代文明的向往,力求改变山村封闭落后,摆脱贫穷的迫切心情,同时表现了山里姑娘的自尊自爱和她们纯洁美好的心灵。小说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同时也暗示着人们在追求现代文明的进程中,大多数人是以一种虚荣的心态追逐着更为物质层面的东西,反而忽视了内心更为善良淳朴的一些东西。全文构思巧妙,表述独特,语言精美。这篇情节简单的短篇小说发表后即在文坛引起不小的轰动,曾于1982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及首届“青年文学”创作奖。其获奖原因除了小说形式方面的构思巧妙、语言上的纯净优美之外,在思想内容方面也有其独特之处。更为可贵的是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重读这篇小说还能常读常新,发掘出更为深刻的主题意蕴。

这篇小说的思想主题按照以往的主流意识形态或作家的本意,认为旨在表现以香雪为代表的姑娘们对山外文明的向往,对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迫切心情,而这些主要是通过香雪对铅笔盒的执着向往来表现的。然而二十多年后,教材的编写者把《哦,香雪》选入中学语文读本,又把它选入新课标教材,现在的中学生在读过这篇小说后却对此提出了质疑。焦点集中在文中的中心意象“自动铅笔盒”,他们提出的问题是主人公香雪对于这个外表华丽的铅笔盒孜孜以求是否就能够代表对于知识文明的向往呢?

铅笔盒在文中不是一个自在之物,它是一个符号,是象征化的。过去评论界一般都认为铅笔盒表现着香雪的自尊与自强,意味着科学文化和现代文明不可抗拒的魅力。

作品中写到香雪本来有一个文具盒的,是做木匠的父亲为她考上中学特意制作的,在台儿沟是独一无二的,然而公社中学的同桌却有意无意地故意寒碜她,“她们早知道桌角那只小木盒就是香雪的铅笔盒,但她们还是做出吃惊的样子,每到这时同桌还把自己那只宽大的泡沫塑料铅笔盒摆弄得哒哒乱响。这是一只可以自动合上的铅笔盒”[1]。相比之下,香雪觉得自己那只木盒子却显得格外笨拙而又陈旧,从此自动铅笔盒那诱人的哒哒声老是在香雪的耳边响个没完。终于有一次当在火车上看到一个女学生的自动铅笔盒时,香雪不由自主地上了火车,用自己的四十个鸡蛋来换走它,这时火车开动了,来不及下火车的香雪被带到了离家三十公里的下一个小站。在回家的路上,虽然有些恐惧,但这个自动铅笔盒却给了她力量,因为在她看来,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借助香雪这段心理描述,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是这个文具盒承载着知识、文明和进步。为了强化这种观念,作品还写到凤娇们对于漂亮发卡、指甲盖大的手表等的艳羡和喜爱,以此使发夹和铅笔盒形成区分度。

对这个外表华丽的铅笔盒的企求为什么就能上升到对知识与文明的渴求呢?其实一个文具盒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盛装铅笔等文具,做木匠的父亲所制作的文具盒已经具备放文具的全部功能,而吸铁石及外观的华丽并无助于强化这个盒子实际的功用,那么是否为了自动铅笔盒外表的华丽及同学的羡慕认同的目光,就可以不顾父母双亲的爱与辛劳想方设法去获取呢?就象现在的孩子,吵着要买一些上百元多功能的文具盒,或者因为同学穿名牌也不顾一切地想得到,对这些行为我们持否定的态度认为是奢侈和爱慕虚荣,而到了香雪身上为什么就是自尊自强及渴求知识的表现呢?因此也无怪乎现在的一些中学生在读到这篇文章时对香雪的行为并不认可,相反却认为香雪执意去拿母亲辛苦积攒的鸡蛋去换铅笔盒,是一种虚荣心的表现。

在作家的构思中也许她没有意识到香雪对漂亮文具盒的渴望同凤娇对漂亮发卡的渴望其实是没有质的区别,二者都只是些点缀性的装饰物,是文明的也是物质的,却不一定是知识的或进步的。所以希望通过对漂亮文具盒的追求来表现对知识与文明的向往,这样一种表达确实难以为现在的读者所认同。假设不是铅笔盒而是一本渴望已久的书,也许更会有说服力而且不会遭到读者的误读。因为书与文具盒虽然都是文明的产物,但书籍却有着更为丰富的精神性内容。

以上的分析大多是从文本出发,基本脱离其写作的时代背景,经典作品其实在任何时代都应该是常读常新的,今天的读者在重读《哦,香雪》的过程中,有了这样一种发现,并作出这样一种判断,虽然有些偏颇,但又不无道理。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沿着这个思路分析下去,我们发现作家选择铅笔盒而不是书籍作为文中重要的象征物,也许并不是一种失误,相反却在有意无意中触及到了一个更具现代性的问题。

自动铅笔盒与父亲做的木质铅笔盒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都可以作为学习用品承载象征文明、知识、进步的涵义,所不同的是自动铅笔盒更为时尚、华丽,可以抬高自己的身价,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以此得到公社同学的认可;后者是粗糙、原始的,但却凝聚着父亲的心血和爱。香雪不要她父亲做的凝聚父母亲情和辛劳的木铅笔盒和鸡蛋,踏上了代表现代文明的列车追随着梦寐以求的自动铅笔盒,在这二者之间的取舍中,揭示的是当所谓的现代文明的列车裹挟着物质的欲望,轰鸣着闯进这个小山村时,人们的骚动不安,以及对于城市现代生活的强烈渴望与钦羡之情。然而乡土中国所向往的所谓的外界或城市的文明仅仅停留于物质的层面,所谓的尊严是和城里人吃一样用一样穿一样的虚荣,而交换出去的是什么呢?是对传统文化和亲情的疏远。隐匿在贫穷落后之中的希冀与向往,现实生存处境的窘迫和尴尬使人的思想、精神不断寻求突破,但如果真正破茧而出后,却发现那份纯真善良的情感在不经意间被丢失了。

不过在《哦,香雪》这部作品中,尽管作者花了很多笔触来诉说或帮着香雪诉说对现代化的物质文明的憧憬和向往,但同时她又花了很多笔墨描写台儿沟的美丽的自然风光,以及其乐融融的人情淳朴和人性的美,传达的是作者对于传统乡村生活的怀恋的态度,所以结尾中香雪尽管上了火车,但还是踏上了回家的路,并被像大山一样温厚的亲情呼唤着包裹着,香雪最终没有离开其生存处境,那份纯真善良的情感仍在。

从某种意义上说,《哦,香雪》是作者的一个白日梦,梦想着台儿沟成为一个既是现代的文明的又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社会。既然是白日梦,就注定要破灭。铁凝在美国的 “关于文学的暴力”为主题的演讲中就谈到了“现在的台儿沟(原名叫“苟各庄”)已经有了坑蒙拐骗,金钱暴力”[2]。这仅仅是二十年的时间,其实白日梦的破灭就藏在文本的内部,那个外表华丽的自动铅笔盒,装载着乡土中国对于现代理想生活的期盼,也包含着对进步的现代文明的向往,但其中更多地掺杂着对于物质欲望的追逐,这似乎也是乡土中国走向开放的起点。

注释:

[1]铁凝:《哦,香雪》,《1982短篇小说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648页。

[2]铁凝.《从梦想出发·铁凝散文随笔集》,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上一篇:区工商局工作汇报下一篇:杜牧的爱国诗句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