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施工和谐社会总结

2024-08-21

文明施工和谐社会总结(精选8篇)

文明施工和谐社会总结 篇1

工 作 总 结

2010年7月6日

今年以来,我镇精神文明和社会事务工作以“突出三个亮点、抓好五项重点”为工作思路,高度重视卫生、文化体育工作,下大力气扭转计生、劳务输出工作的滞后局面,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基础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突出“三个亮点”即:突出小城镇建设和沙漠胡杨林景区开发建设亮点工程,大力宣传报导我镇在各项工作中取得的成绩;突出开展具有xx特色的文化体育亮点工程,突出抓好春节社火、诺鲁孜节、军民庆丰收运动会等各项庆祝活动;突出抓好文化墙建设亮点工程,促进以先进文化的魅力感染群众,大力开展文明村、十星级文明户创建评选活动。

抓好五项重点工作即:重点抓好重大疫病的防治工作和新型合作医疗费的收缴工作;重点抓好计划生育工作;重点抓好“双语”幼儿园建设和“两基”两基成果的巩固;重点抓好镇文化站和村级文化室的建设;重点抓好科技推广工作力度,不断推进科技项目推广工作。

一、加强组织建设,健全工作制度,精神文明和社会事务工作常抓不懈

年初我们成立了以书记任组长、办公室主任任副组长、相关干部任成员的精神文明和社会事务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部室分工,并将职责细化到人,形成了自上而下,统一部署、协调安排的有目标、有任务、有组织的工作管理机制。同时,制定了工作计划,明细工作台账,明确奖惩的措施,确保了全年工作有计划、有安排、有部署,为全年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抓好文化阵地建设,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做好意识形态的管理工作

始终将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新疆工作会议精神和自治区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做为宣传、贯彻的首要政治任务来抓,要求每名

干部积极参加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做好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引导工作。为进一步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我们积极发挥文化阵地的作用,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由于大众传媒具有辐射面广、直观性强等特点,已成为对农村群众影响最直接、最普遍、最有效的载体,全镇21个行政村都建设起了广播室;对农民文化活动室进行新建和维修,并配备了电视机、VCD机,电教片和课桌椅等必要的设备、设施,新建农民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3个,并积极组织干部职工捐书惠农,共捐款3200元捐书760册;对各村篮、排球场进行了新建、扩建、维修、维护,全镇国旗进村率、党报党刊进村率、广播进村率、调频喇叭进村率、领袖像进村率均达到百分之百。我镇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先进设备,组织农民群众收听、收看党的支农、惠农政策,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引导。同时,我镇充分发挥镇党校宣传教育主阵地的作用,举办培训班6期,成立宣讲组13个,培训党员群众3800人次,深入村组开展宣讲46场次,受教育群5600人次,通过学习宣传使民族团结意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针对“7〃5”事件的不良影响,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反分裂斗争中加强意识形态管理的严峻形势,坚持以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强化舆论宣传手段为抓手,形成强大的舆论宣传态势,切实做到宣传内容讲求针对性,宣传对象讲求层次性,宣传形式讲求多样性,宣传手段讲求灵活性,宣传效果突出实效性。今年以来,我们积极组织村干部、宗教人士、教职工、群众代表召开深入揭批大会,向群众讲清事实真相,使他们擦亮眼睛、明辨是非,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成立了宣讲队进村入户向群众进行广泛宣讲,让广大群众认识到“6〃26”、“7〃5”、“7〃6”事件真相及以热比娅为首的“三股势力”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的险恶用心和丑恶嘴脸,使各族群众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三、认真开展好主题教育月活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是开展好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和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今年5月和3月是分别是我县第29个民族团结教育月和第9个公民道德宣传月,我们认真组织,周密安排,开展各类活动,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公民道德建设进一步巩固。一是及时召开民族团结教育月和公民道德建设月动员大会,根据县精神文明办的通知要求,对我镇建设月期间各项活动进行具体

安排,明确各单位负责人职责,使建设月活动形成统一共识,确保了活动的顺利开展。二是开展各种主题实践活动。开办了教职工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教育培训班和《宪法》知识讲座共4期,进一步提高教职工对反对民族分裂、维护民族团结重大意义的认识;在镇巴扎市场设立宣传车,对民族团结重大意义和道德新风进行广播和发放宣传单,共发放各类宣传单2000余份,使民族团结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活动家喻户晓;在各学校和道路两旁张贴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标语,悬挂横幅,营造良好活动氛围;开展“送温暖、献爱心”为主题的社会公益活动,在节假日期间,对我镇的孤寡老人和贫困户进行了走访慰问,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为他们送去了面粉、清油等生活用品,并组织团员学生为其劳动,打扫卫生,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使他们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共开展好人好事活动12次;针对镇农村卫生习惯差的现实,开展卫生整治活动,对垃圾进行填埋,对污水进行处理,极大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破除不良陋习;对镇文化市场进行清理,定期不定期进行突击检查,对音像市场、娱乐场所进行仔细查看和询问,有效防止出售黄色音像品和聚众赌博,净化文化市场。

二是开展好主题宣传实践活动。我们积极组织参与,广泛宣传我县开展的民间艺术节活动,组织群众踊跃参加,我镇各部门相互协调,共同组织,对参赛活动进行把关和初审,参加了长辫子妇女、民族服装、民间手工艺品、葫芦摔跤游戏等多项活动,取得较好的成绩,极大激发了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同时,做好爱国主义影片展映工作,在县电影公司巡回播放的基础上,我们充利用远程教育教学资源,下载爱国影片,及时组织党员群众和教职工进行观看,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深刻认识到“团结稳定是福、分裂**是祸”的道理,自觉做到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反对非法宗教活动、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四、扎实开展“双拥”工作,保持团结的良好局面

一是“双拥”宣传教育工作到位。组织开展多种多样形式的双拥宣传教育活动,树立“爱民、拥军”的良好社会局面。为了使“爱民、拥军”活动深入民心,增强社会效应,我们定期召开座谈会,分析研究“双拥”宣传教育工作。始终做到发挥退伍军人及“双拥”意识,我们通过积极组织召开退伍军人座谈会,鼓励他们带头宣传拥军爱属的重要意义。同时,我们还结合“宣讲日”活动,树立典型和榜样,积极组织各支部开展国防

教育板报比赛,不断强化群众的国防和“双拥”意识。

二是落实党的优抚政策到位。我们通过认真落实党的优抚政策,切实解决优抚对象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对现役军人家庭减免1-2个义务工,并定期发放退伍军人补助,定期慰问优抚对象。在每年的库尔邦节、肉孜节等节日,我们都会带上清油、面粉等节日慰问品走访、慰问退伍军人及现役军人家属,使“双拥”工作更加深入民心。

三是不断加深鱼水之情。我们通过多方努力,今年与综合库结合共建单位,并举行了挂牌揭幕仪式。综合库针对8村较为贫困这一实际,在七一节日前期,向该村“三老”人员、优秀党员送去了清油、面粉、大米等慰问品,为学前幼儿送去了书包、铅笔等学习用具,不断加深了双方之间的友谊,使“双拥”工作、军民共建工作以及民族团结工作不断得到深化。

四是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促进民族团结大发展。在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中,为在全镇范围掀起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热潮,切实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祖国大家好、民族团结好、解放军好”的主旋律,我们以抓学习、求团结、树典型、结对子、思稳定、促发展”为主题,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大力实施“得民心工程”,把民族团结教育与为各族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结合起来,从解决各族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和难点、热点问题入手,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谋群众之所谋。组织开展了送温暖、献爱心等活动。今年以来共送去衣物200余件、为孤寡老人做好事32余次,让他们感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在镇各小学广泛开展了民族团结教育报告会、座谈会、以及互学语言、互通思想等交流活动,进一步体现了“三个离不开”思想。

五、突出亮点,做好外宣工作

为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全面构建和谐社会,提高xx的知名度,打造品牌xx,为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突出以下三项亮点工作。

一是打造特色xx镇春节社火表演和庆祝诺鲁孜节活动。今年在镇党委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积极组织开展了具有我们xx镇特色的元宵节社火活动,灯盏活动及庆祝诺鲁孜节活动。今年,全镇我们共投入5万余元,精心组织具有xx镇特色的元宵节社火活动、灯盏活动、庆祝诺鲁孜节活动。组织了由歌舞、演奏、葫芦摔跤、叼羊、赛马、斗鸡、斗羊、拔河等节目为主体的表演队,积极聘请县文工团的同志对表演情况进行指导编排,邀请各级媒体记者参加了庆祝活动,在庆祝诺鲁孜节的这一天来自外地的游客和本地农民达万余人,极大地营造喜庆的节日氛围,丰富了各族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二是抓好了以宣传xx镇小城镇建设、胡杨林开发和各项重点工程为主的宣传报道工作。为了抓好外宣工作,我们积极鼓励信息员对全镇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和好经验好做法进行全方位的报道。今年以来,我镇上报各类信息、简报、通讯120多条,被各类媒体采用40余条,其中我镇沙漠胡杨林旅游开发建设典型材料被人民网采用,同时,我镇诺鲁孜节的盛况被自治区、地区、疏勒县等各媒体广泛报道。

三是从提高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着手,为精神文明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我们始终把镇村建设同争创“文明村”、“文明单位”及“十星级文明户”相结合,努力提高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新型农民。

六、抓好了教育、卫生、计生、科技、民政、文化广播等社会各项事务的重点工作

一是抓好基础教育源头。把教育作为“一把手工程”优先研究部署,深刻树立教育为先的理念,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今年以来,共落实上级下拨伙食费近5万元;对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严格落实国家义务教育保障经费,为5319名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生免除学杂费、书本费50余万元。

二是改进医疗卫生条件。积极发挥村卫生室和卫生员的作用,定期组织培训,提高卫生服务水平和技能;加强了传染病的预防和宣传教育,共为5328名适龄青少年进行了麻疹接种,有效控制了麻疹等各类传染病传染途径和流行性传染病的发生;对合作医疗惠民政策积极进行宣传,截止目前,全镇共有25125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7%,共为1226名参合人员补偿医疗资金82万元,基本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针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预防,我们加大宣传力度,设置宣传点和宣传车,通过

广播和发放宣传单等形式,提高群众的防范意识,共发放宣传单5000余份,同时,重点加强学校的防控力度,对学校生活区域进行消毒,设置开水提供点,防止学生饮用生水引起的病毒感染;制定防控紧急预案,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对我镇的发热病人进行随时观测并及时上报,有效保证我镇居民的身体健康。

三是严格执行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强化责任,严格落实“任务到人,责任到村,落实到户”的工作机制,层层抓落实。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难点村,由主要领导亲自抓,其他村由分管计划生育的领导和包片领导共同负责,制定方案,争创计划生育先进村。驻村干部、计生站干部、村干部具体包计划生育重点户,确保重点户、问题户始终在有效的管理控制之下。对全镇各村计生宣传员进行法规法律知识培训,加强业务水平和技能。今年以来,共对我镇5953名育龄妇女进行了孕检,完成我镇908户享受计生优惠政策人员的登记核查上报和发放补助金工作,共发放各类计生补助资金40余万元。

四是做好科技工作。按照“科技兴镇”的工作目标,将科技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并分别在镇三干会上与各村、站、所、社签定了科技目标责任书。利用“科技之冬”的有利时机,大力开展科技培训,组织农民群众进行培训,培训科技知识23场次,14778名群众接受了科技培训,并充分发挥科技示范基地、示范户作用,不断推广先进技术。

五是落实好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做好民政工作。认真落实国家各项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全镇范围内的低保对象进行核查核实,及时发放救济物资。截止目前,我镇共为689户农村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80余万元,为87户“五保户”发放3万余元民政救济物资。

六是抓好文化体育广播工作。对镇广播、扩音设备进行维修维护,确保党的声音传到千家万户,在3个村新建文化活动室,配备了相应的文化娱乐设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在人员聚集区新建3所“农家书屋”,安排专人负责,对图书进行分类管理,完善借阅程序,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成立农民文化宣传队,在节假日、传统节日期间巡回进行演出,同时对我镇文化遗产项目-葫芦摔跤游戏表演艺人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发挥其积极性。今后将进一步加大各村文艺人才的培养力度,使我镇文化事业蒸蒸日上。

文明施工和谐社会总结 篇2

近年来, 一种在中文里不加注释地夹杂英文的“语言加花现象”, 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激烈批评。如在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语中成语改写, 将“随心所欲”写成“随心所浴” (热水器广告) ;将“刻不容缓”写成“咳不容缓” (止咳药的广告) ;将“默默无闻”写成“默默无蚊”。甚至有的人崇洋媚外, 把洋化的词语当成一种时髦, 明明是中国的商店偏要叫做什么“亚里山在啤酒屋”, 亦或叫做“伊里莎白发廊”, 挂上“佳宁娜”“迪丽莎”的招牌, 明明是国产货, 却要起个洋名字, “玛利亚果茶”“亚比特矿泉水”。

二、语言的规范化问题

近年来, 在广告、商品包装、娱乐节目以及某些电视剧、电影、文学作品和报刊上, 滥改习惯用语、滥用方言词语、肆意扭曲词语的现象越来越多。《水浒传》被出版商篡改成《三个女人和一百零五个男人的故事》出版;在商业利润的驱动下的挑逗性广告:“甜甜的, 酸酸的, 妈妈, 我要喝……”。再如[Shopping]英文购物之意, 也有译作“舍宾”。[Yeah]与In近似, 时髦入流之意。[In]时髦, 入时之意, 其反义词Out则为跟不上形势, 该换脑筋了, 如“你Out了”意思是你落伍了。[Show]展示、表演, 台湾译为“秀”。[酷]英文cool的汉译, 有“潇洒中带点冷漠”之意。“酷毙了”犹如“酷得厉害极了”。[人气]某人 (通常是艺人) 或某地方 (通常是吃喝玩乐的去处) 的受欢迎程度。其量度单位与股票市场相同, 都是“指数”。[High]“高”的意思, 形容合法的兴奋状态。[电邮]电子邮件 (E-Mail) 的简称。以在网络中出现的“新生词汇”为例, 比如, “顶、恶搞、愤青、理财规划师、超女、反恐”等等。这些新生的语言, 与一般使用的语言没有本质差异。

三、语言的标准化问题

由于文学市场的出现, 写作的机会比以前大大增多了, 网络的出现增加了大家成为作家的可能性, 于是作家的见习期也大大缩短了。文学作品的发表在近十年中已失去了以往的严肃性, 发表作品不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情。但在这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一些令人堪忧的问题。

(一) 文学著作是具有极强的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的艺术品, 语言的运用对社会用语有极大的导向作用。

但有些名家作品的书 (篇) 名却令人吃惊, 只能让人感到语言的品位、格调不高。

(二) 某些作品中还有语言不规范的错误。

如用词不当、生造词语、错用成语、搭配不当、滥用外文、不用标点等等。对不妨碍交际的笔误, 在所难免, 不必苛求;但造成歧义或令人不知所云就不能不注意了, 这一问题即使在某些名作家的作品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而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作家的语文基础知识并未过关, 作家轻易迈入文坛“门槛”。另一方面是否也反映了报刊、出版社编辑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责任心问题?

四、建议

可以看出, 新词语反映着社会发展, 促进着社会进步, 虽然它的用法不是规划化的标准, 可是, 社会上有些人接受这样的说法, 而且又广泛应用, 那它就应该是合法的。而新词语的大量涌现, 总体上说是语言充满活力的表现, 是语言生活生机勃勃的表现。当然应该看到网民的增加, 网络的发展, 一些格调不高、不合语言规范的词语, 也可能污染语言。因此创建一个健康文明和谐的语言环境, 就非常重要。那如何建立这样的语言环境呢?作为一个在一线基础教育工作的普通教育工作者仅仅提出自己的一点见解。

(一) 建立规范的语言文字体系, 保持民族语言文字体系的纯洁。

语言自身在不断更新变化, 社会要根据需要, 在遵循语言规律的前提下, 采取一些积极的管理行为, 或加以干预, 或加以治理。同时在我们基础教学工作中就要对语言有所甄别, 毕竟我们面对的是缺乏判断力的孩子。

(二) 建立良好的言语交际行为秩序是一个言语行为规范化和标准化的问题。

所以, 我们在教育学生使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 既要遵守语言文字自身的组织规律, 又要做到言语交际行为的规范化、标准化。

(三) 培养、提高全民的言语道德修养。

语言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是要从基础教育抓起, 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修养, 养成良好的使用语言的习惯, 从而提高全民族的素养。提倡语言美, 倡导语言文明。

(四)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营造良好的言语行为环境。

全民言语道德修养的提高, 都有赖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的文明程度, 有赖于良好社会道德风气的形成。更有赖于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点滴培养。

总之, 语言现象错综复杂, 语言观念渐趋多元, 对新词语等语言现象的看法, 一定是千差万别, 但对于有悖于语言的规范化、影响语言方案的纯洁和完整、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的语言行为绝不能姑息。只有这样, 社会语言生活质量才会不断提升, 社会语言生活才会和谐健康, 才能促进语言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从而建立起一个健康文明的语言环境, 构建一个语言文明的和谐社会。

摘要:近年来, 语言的异化现象日益突显, 也暴露出语言的规范化和语言的标准化问题。就这些问题, 笔者提出文明使用语言的建议,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公共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 篇3

[关键词] 矫正点 关键点 着力点 瞄准点 和谐社会

一、公共文明是和谐社会的矫正点

1.大背景下的公共文明

近年来,我国公共文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广大公民的言谈举止、行为方式,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文明程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当我们仰望苍穹,拷问良知的时候,不得不承认:在汹涌澎湃的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公共文明在一些方面丧失了其拥有的活力和热情,可谓:官德失廉、公德失心、业德失范、人德失善。“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给社会带来了五个削弱:削弱了政府的威望和凝聚力,削弱了社会配置资源的效力,削弱了企业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削弱了社会财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削弱了人心向善的亲和力。

2.公共文明下的大背景

二十世纪以来,人类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世界格局可以用两个“化”和两个“安全”来概括。所谓两个“化”,一是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全球化趋势明显;二是政治与文化发展多元化。在地球村这个家园里,一元化与多元化并存。所谓两个“安全”,一是传统安全,二是非传统安全。两者相互交织,增大了世界的动荡性和不稳定性。面对两个“化”和两个“安全”以及公共空间的扩大,在走向未来的漫漫征途上,“人类需要探究一些具有当代意义的、由社会发展和公共生活所引发的重大问题。”[1](P001)

我国所处的社会大背景,是四个“化”和四个“深刻”。所谓四个“化”,就是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所谓四个“深刻”,就是我们面对的是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社会关系深刻变动、利益结构深刻调整和思想观念深刻变化。[2]

3.时代呼唤公共文明

“在以上的社会背景下,新世纪新阶段公民道德面临三个非常深刻的转变:一是从小生产的观念向近代大工业观念的转变;二是从 ‘质而少文’向‘文质彬彬’的转变;三是从自私利己的思想向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转变。”[2]

现时期,全国人民正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斗志,意气风发、昂首阔步地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理想的社会,一个多元的社会,一个宽容的社会,一个善治的社会,一个有序的社会,一个公平的社会,一个诚信的社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3]现代社会所需的高层次、高质量、高要求的公共生活,呼唤着与时代相适应的理性的文明素养和情怀来发挥更大更多的作用。

二、公共文明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点

1.公共文明的内涵

公共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社会组织与公众以及公众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关系。“文明时代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产生的时期。”[4]这就表明:文明是人类摆脱愚昧无知、任意妄为的社会历史进程,是社会自我调控能力增强的表现。公共文明是人们在社会共同体中所表现出来的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是现代社会对每一个公民的一种最简单、最起码的美德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可或缺的思想道德基础。

以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为实质内容的公共文明有着丰富的内涵:首先,它体现为公民的诚信谦恭、礼貌待人、服务大众的思想和意识;其次,它体现为公民的海纳百川、虚怀若谷、气吞山河的胸襟和态度;其三,它体现为公民的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甘于奉献的状态和气质;其四,它体现为公民的认真负责、平等相处、合作共事的导向和行为。

2.公共文明的功能

公共文明是公民对公民角色的公共性本质及其责任和价值诉求的体认、理解、认同与把握,是公民对其自身狭隘的超越,是公民个人在智能和情感上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5]公共文明具有广泛性、直接性、现实性的特征,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首先, “窗口”功能。公民是整个社会联系之网中的重要一环。公民对社会的接触和感受,往往首先来源于公共领域,通过公共领域道德状况的直接体会和感染,公民就会了解社会及其机关组织的精神文明的状况。可以说,公共文明是社会精神风貌的显示器,是透视人类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的窗口,是文明状况本身的晴雨表。

其次,辐射功能。公共文明涉及到方方面面,可以辐射到相当宽泛的社会领域,给人以活的表率,给广大群众以示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第三,互动功能。公共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关系极为紧密,公共文明搞好了,会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反之,会阻碍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公共文明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着力点

在时代和社会发展大背景下,公共文明内涵特质有了深刻的变化,其内容也应相应加以调整,而这正是构建和谐社会应着力加强的地方。

1.“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乃阴而抱阳,冲气为和”(《道德经》第42章)。庄子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主张天人合一。“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分为三体。”[6]P36这天、地、人三气应相互协调,“相爱相通,无复有害者”[6]P148方能“并力同心,共生万物”。[7]P148这些思想认为,人与自然地位平等,并无贵贱之分,具有同等价值;人类不应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看作是大自然的主人,而对自然妄加作为;人与天地万物同根同源,人与天地万物一体,万物是人类的朋友,自然是人类之母,栖身之所,故应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升华为道德的关系。人应尊重自然,关爱自然。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生态问题,我们应该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树立整体意识、平安意识、保护意识和节俭意识,反对竭泽而渔、杀鸡取卵,追求“道法自然”,报答大地母亲的养育之恩。

2.泛爱万物的人道观

孔子曾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人。”(《论语·学而》)意思是说,我们应该把对自己父母的亲情之爱,步步推广出去,以至于爱天下人民,达到“泛爱众”的目的。孟子在“性善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弘扬了孔子的“仁爱”思想,主张“仁民而爱物”,即不但要爱人,而且还要爱物(物即有生之类,主要是动物)。他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意思是: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它,却不用仁德对待它;对于百姓,用仁德对待他,却不亲爱他。君子亲爱亲人,因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因而爱惜万物。

3.持续有序的安全观

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两大主题,传统的军事威胁和大规模的核战争危险性进一步下降,但民族宗教冲突、恐怖主义、生态环境恶化、能源匮乏、人口增长过快、金融动荡、粮食安全、传染疾病流行、毒品泛滥、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上升,传统军事威胁与各种非传统安全问题呈现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趋势。“在安全主体方面,国家不再是唯一的安全主体,各类组织、个人及人类整体也被纳入安全主体的范围。”[7]中国政府明确提出“新安全观的核心是互信、互补、平等、协作”,体现了一种相互的安全观。[8]P67—76个人作为安全主体之一,在公共安全领域也应有良好的文明精神气度和行为取向。一要有传统的忠义观,精忠报国,舍生取义。孔子说:“忠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左传·文公二年》说:“死而不义,非勇也。共用之谓勇。”二要有现代的安全观,安全文明,从我做起。自觉遵守安全道德,是当代社会对每一个人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当今社会,一个人的行为不仅涉及到每个人的利益,而且很可能危及到他人的安危甚至子孙万代的幸福,对人类的整个安全造成伤害。

4.以人为本的善治观

政府不可能是万能的,无所不管的,不可能把社会的方方面面管理得井井有条。任何政府都是“有限的政府”。政府要有效地发挥作用,必须在一个水平或连结的平台上,与非政府组织、私人部门、政府间组织等紧密配合,通力合作,实行公共治理。法治和善治是公共管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法治国家的法治包括两个基本面向:一方面,法治强调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和至上性。政府组织和行政人员应当在法定职能范围内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物,行政权力的行使必须遵循法定程序而行,实行政府行为的法治化。另一方面,政府应当积极关注民众和社会的需要,并对此予以积极回应和满足,政府行政管理必须以保障和促进民众利益为依归。这是法治行政的基本内容,也是建设责任政府的基本要求。”[9]P69

“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的本质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10]P8-9

四、公共文明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瞄准点

人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主体,又是公共文明的客体。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培养具有公共文明品格的人。公共文明具有超越于“私”之上的特质,这就决定了它不可能自发生成于个人的生活实践中。培养公共文明的途径有:

1.外在的道德教育

公共文明是理性化的情操,它的培养更依赖于教育,其方法有:环境熏陶法、言传身教法、因材施教法、音乐感化法、个人示范和典范诱导的方法,以及集体和社会影响的方法等。

2.内在的道德修养

为广大公民提供实践的机会、条件和平台,鼓励公民积极投身于公共生活领域,在社会关系中体验感受与自己息息相关的行为范式,从而产生感性的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和整体意识,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整合和提升为公民公共文明理念,内化为公民的公共良知,形成为指导公民文明行为取向和生活态度的公共情感、公共意志和公共信念。

参考文献:

[1]江涛.公共哲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2]陈瑛.如何看待当今公民道德状况[N].光明日报,2007-09-13.

[3]俞可平.和谐社会面面观[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1).

[4]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龙兴海.大力培养公民的公共精神[N].光明日报,2007-08-28.

[6]王明.太平经合校[M].北京:中华书局,1990.

[7]肖兴利.国家安全观的重构——可持续安全观[J].云南社会科学,2007(1):15-19.

[8]苏浩.亚太合作安全研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9]万俊人.现代公共管理伦理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播撒现代文明 构建和谐社会 篇4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高二年8班的陈华键,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播撒现代文明 构建和谐校园”。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素来是一个温文尔雅,谦恭礼让的文明礼仪之邦。华夏儿女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无不体现一个人的气质与素养。荀子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说的就是教师首先要教育学生要做一个真诚的人,而学生的学习也应该首先学做人,学做文明之人,学做社会中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无不遗憾的发现,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国公民的文明素质却出现了一些问题。就拿我们自身来说吧,在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下生长起来的独生子女,在文明礼仪方面存在着诸多的不文明的言行:在家庭中,长辈们重智力学习轻德育教育,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忽略了对孩子文明礼仪的教育,导致了他们对家人冷漠自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与父母沟通,不理解家长的辛苦,不珍惜家长的钱财,不分担家庭的劳动,一味索取不知奉献;在学校里,不听从老师的教诲,说一些时髦的脏话,穿一些奇特的衣服,留着时尚的发型;不知道认真学习,在校园内大声喧哗,乱扔垃圾。这些行为直接影响同学们的健康成长,也影响了学校的形象。孔子云“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文明礼仪时刻提醒我们周围还有别人的存在,我们的行为会相互影响,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一种现代化的文明和谐的人际关系!

其实,要想成为一名“讲文明,树新风”的时代青年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只要我们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就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还记得中央电视台的一个公益广告吗?一个晨练的青年,一边跑步锻炼身体,一边帮孩子拿下了不小心扔到了树上的篮球,还把路边的垃圾扔到了垃圾箱,还还帮助一位费力上坡的三轮车老人推车,早晨跑了一路,好事做了一路,快乐了别人也满意了自己。

在由新华网等单位举办的首届“中国十大民间环保杰出人物”评选活动中,当选者中有一个很特别的女孩。说她“特别”是因为她是当选者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今年只有15岁;说她“特别”是因为她是一个只有两个手指的女孩;说她特别是因为她用仅有的两个小手指,从10岁到15岁的5年时间里,利用业余时间捡了6000多枚废旧电池。她就是潘娜威,营口的一个中学生,是她以自己真诚的环保行为为辽宁争得了惟一的“十杰”称号。

还有美国汽车公司的巨头——福特公司,它的总裁福特大学毕业后,去一家汽车公司应聘。和他一同应聘的三四个人都比他学历高,当前几个人面试之后,他觉得自己没希望了。但既来之,则安之。他敲门走进了董事长办公室,一进门,他发现地上有一张废纸,便弯腰捡了起来,并顺手扔进了纸篓里。然后才走到董事长的办公桌前,说:“我是来应聘的福特。”董事长说:“很好,很好!福特先生,你已被我们录用了。”福特惊讶地说:“董事长,我觉得前几位都比我好,你怎么把我录用了?”董事长说:“福特先生,前面三位的确学历比你高,且仪表堂堂,但是他们眼睛只能“看见”大事,而看不见小事。你的眼睛不仅看见了小事,而且你的文明行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福特就这样进了这家公司,并成为了总裁,而且使美国汽车产业在世界占居鳌头。

所以,同学们,清除陋习需要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需要每一位同学承担起一份校荣我荣、校耻我耻的责任,需要每一位同学要有良好的文明行为素养,需要每一个同学要有一个主人翁的责任感,需要每一位同学有爱校护校的使命。讲文明语言,做文明学生,平时不讲粗话、脏话;遵守校规校纪,不旷课、不迟到早退、不打架斗殴、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吐口香糖、不乱扔垃圾;仪表整洁大方,在校期间不化妆、不配戴首饰、不穿奇装异服;尊敬师长,见了老师主动问好;团结同学,互帮互助;爱护花草树木、公共设施,不在桌椅上乱涂乱画;不进网吧,提倡文明上网,科学上网;不看不健康的书籍和录像。

社会的全面进步不仅体现在物质的充足、技术的先进上,更需要陶冶完美的精神、高尚的人格。促进全社会成员健康人格的构建,需要重建礼仪,让人们心灵相通,友好相处,在和谐的社会生活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心灵上的满足。这就需要我们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礼仪基础上,重建新的、体现时代要求的文明礼仪,让中国在成为经济强国的同时,也成为新世纪的“礼仪之邦”!

同学们,我们是学校的一面镜子,我们的形象折射着学校的文明与素养,只有我们每一面镜子都有良好的习惯,都有文明的素养,都有高雅的节操,我们的学校才会是一个充满青春与活力,文明与和谐,平安与美丽的校园。

同学们,美丽的环境是需要我们每个人的精心爱护,良好的校风需要我们每个人去用心打造,和谐的校园需要我们每个人去细心维护。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做起,用严格的校规来约束自己,用文明的规范来塑造自己,用高尚的志趣来引导自己!让我们全校上下携起手来,共同构建一个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吧!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爱护这个充满着青春与活力的美丽校园吧!

文明施工和谐社会总结 篇5

我今天讲话的主题是:播撒现代文明 构建和谐社会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素来是一个温文尔雅,落落大方,见义勇为,谦恭礼让的文明礼仪之邦。华夏儿女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无不体现一个人的气质与素养。荀子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说的就是教师首先要教育学生要做一个真诚的人,而学生的学习也应该首先学做人,学做文明之人,学做社会中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无不遗憾的发现,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国公民的文明素质却出现了一些问题。新华社10月7日报道了一则新闻:“十一”黄金周的第二天,新疆乌鲁木齐市南山旅游景区出现80多名韩国游客集体捡垃圾的场面,其中包括30多名儿童。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在游览途中看到景区垃圾遍地,便自发地组织起来清理垃圾,短短20分钟,方圆近1公里的垃圾被清理得干干净净。在驱车将5个装满垃圾的纸箱送至垃圾站后,韩国游客才安心继续游玩。参加集体捡垃圾的韩国游客柳仁圭说:“野外应该是一片净土,但令人惊讶的是,这么漂亮的地方却有很多垃圾。”外国人到我们这儿来捡垃圾的事儿并非头一遭:在咱们的城市街头、园林景区以及长城上,都留下过外国人捡拾垃圾的身影。他们或是一人或是数人乃至数十人,为我们的环境保护充当“义工”。而我们国人乱扔垃圾,却成了自然,因此即便到外地旅游,也照样与陋习一路同行。前不久香港迪士尼乐园开幕,在迎客首日,内地游客在乐园的非吸烟区肆无忌惮吸烟,横躺座椅、胡乱吐痰、随意插队,种种陋习给迪士尼乐园留下了一曲不和谐的音符。再比如到国外旅游,中国游客大声喧哗,不排队,不遵守公共秩序,没有良好卫生习惯等在国内已见怪不怪的陋习,在外国背景的反差下更凸现得淋漓尽致。作为中国人,我们在对外宾捡垃圾的行为表达敬意的同时,也更应该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中国有让我们引以为骄傲的秀丽风光,更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然而秀丽风光今天仍在,美好礼仪却被一些国人丢得差不多了。再来看看我们的孩子们吧。在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下生长起来的独生子女,在文明礼仪方面也存在着诸多的不文明的言行:在家庭中,长辈们重智力学习轻德育教育,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忽略了对孩子文明礼仪的教育,导致了他们对家人冷漠自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与父母沟通,不理解家长的辛苦,不珍惜家长的钱财,不分担家庭的劳动,一味索取不知奉献;在学校里,不听从老师的教诲,说一些时髦的脏话,穿一些奇特的衣服,留着时尚的发型;不知道认真学习,在校园内大声喧哗,乱扔垃圾。这些行为直接影响同学们的健康成长,也影响了学校的形象。孔子云“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文明礼仪时刻提醒我们周围还有别人的存在,我们的行为会相互影响,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一种现代化的文明和谐的人际关系!其实,要想成为一名“讲文明,树新风”的时代青年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只要我们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就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记得中央电视台的一个公益广告吗?一个晨练的青年,一边跑步锻炼身体,一边帮孩子拿下了不小心扔到了树上的篮球,还把路边的垃圾扔到了垃圾箱,还还帮助一位费力上坡的三轮车老人推车,早晨跑了一路,好事做了一路,快乐了别人也满意了自己。还有,10月25日,由新华网等单位举办的首届“中国十大民间环保杰出人物”评选结果揭晓。当选者中有一个很特别的女孩。说她“特别”是因为她是当选者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今年只有15岁;说她“特别”是因为她是一个只有两个手指的女孩;说她特别是因为她用仅有的两个小手指,从10岁到15岁的5年时间里,利用业余时间捡了6000多枚废旧电池。她就是潘娜威,营口的一个中学生,是她以自己真诚的环保行为为辽宁争得了惟一的“十杰”称号。还有美国汽车公司的巨头——福特公司,它的总裁福特大学毕业后,去一家汽车公司应聘。和他一同应聘的三四个人都比他学历高,当前几个人面试之后,他觉得自己没希望了。但既来之,则安之。他敲门走进了董事长办公室,一进门,他发现地上有一张废纸,便弯腰捡了起来,并顺手扔进了纸篓里。然后才走到董事长的办公桌前,说:“我是来应聘的福特。”董事长说:“很好,很好!福特先生,你已被我们录用了。”福特惊讶地说:“董事长,我觉得前几位都比我好,你怎么把我录用了?”董事长说:“福特先生,前面三位的确学历比你高,且仪表堂堂,但是他们眼睛只能“看见”大事,而看不见小事。你的眼睛不仅看见了小事,而且你的文明行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福特就这样进了这家公司,并成为了总裁,而且使美国汽车产业在世界占居鳌头。所以,同学们清除陋习需要我们要从

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讲文明语言,做文明学生,平时不讲粗话、脏话;遵守校规校纪,不旷课、不迟到早退、不打架斗殴、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吐口香糖、不乱扔垃圾;仪表整洁大方,在校期间不化浓妆、不配戴首饰、不穿奇装异服;尊敬师长,见了老师主动问好;团结同学,互帮互助;爱护花草树木、公共设施,不在桌椅上乱涂乱画;不进网吧,提倡文明上网,科学上网;不看不健康的书籍和录像;生活俭朴,不比吃穿,不浪费粮食。在家尊敬长辈,孝敬父母,体谅父母工作辛苦,生活节俭。社会的全面进步不仅体现在物质的充足、技术的先进上,更需要陶冶完美的精神、高尚的人格。促进全社会成员健康人格的构建,需要重建礼仪,让人们心灵相通,友好相处,在和谐的社会生活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心灵上的满足。这就需要我们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礼仪基础上,重建新的、体现时代要求的文明礼仪,让中国在成为经济强国的同时,也成为新世纪的“礼仪之邦”!同学们,让我们全校上下,携起手来,让文明礼仪之花开满校园的每个角落,为把我校建设成为一流的现代化名校而不懈努力吧

推进生态文明建立和谐社会论文 篇6

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资源环境的总态势是:资源总量大国,人均资源短缺,资源供给难以满足较高经济增长速度的需要,资源降耗困难重重,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的环境污染已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形成威胁,生态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扭转,各类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在下降,生态恶化的范围不断扩大,危害程度加剧,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减弱。显然,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在新世纪的发展中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生态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1.生态文明的含义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的产生基于人类对于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自然资料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物质财富的有限性,人类必须从追求物质财富的单一性中解脱出来,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无疑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2.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的形式

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约在石器时代,人们必须依赖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质生产活动主要靠简单的采集渔猎,为时上百万年。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铁器的出现使人改变自然的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为时一万年。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生活,为时三百年。从要素上分,文明的主体是人,体现为改造自然和反省自身,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时间上分,文明具有阶段性;从空间上分,文明具有多元性,如非洲文明与印度文明。

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它在带给人们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和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威胁。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

3.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关系

很显然,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说它们有联系,是因为生态文明既包含物质文明的内容,又包含精神文明的内容:生态文明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在这一点上,它是与物质文明一致的。而生态文明所要求的人类要尊重和爱护自然,将人类的生活建设得更加美好;人类要自觉、自律,树立生态观念,约束自己的行动,在这一点上,它又是与精神文明相一致的,毋宁说它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它们有区别,则是指生态文明的内容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不能完全包容,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生态文明贯穿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之中,也离不开政治文明的支持,并对政治文明产生影响。生态资源环境法律体系的建立,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深深地敲上绿色的印记。政府决策、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对政府权力的监督都将日益符合生态文明的要求。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加快建设生态文明,首要的是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下,紧紧抓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个中心环节,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科技进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低成本、低代价的绿色产业,实现绿色增长。要执行更为严格的环保政策,千方百计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对那些抱着传统增长方式不放、不顾环境代价的地方,要有更为严厉的惩罚措施。

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就要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推进生态现代化。要从我国生态状况仍十分严峻的现实出发,调整政策导向,加大对生态环境的倾斜力度,用宏观调控手段引导生态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和建设投入,着力建设和保护好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抓好造林绿化和森林资源保护,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从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科学的角度出发,加强对水土流失、沙漠化等生态问题的治理。

文明施工和谐社会总结 篇7

人类社会是由文化、政治、经济和生态构成的复杂系统结体系, 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经济是社会的物质条件, 文化是社会的精神载体, 政治是社会的秩序体现。那么生态呢?生态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不管经济体制、政治结构、文化内涵如何风云变幻, 都不可能改变人类作为生态成员的客观事实。所以我们在研究、讨论、发展和谐社会显然应该是广义上的包括生态和谐的和谐社会。

一、生态问题阻碍和谐社会的发展

之所以提到生态和谐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显然是生态的不和谐既生态危机严重影响到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 中国国民经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在综合国力、国际地位都得到空前的改善, 是近现代以来最为繁荣昌盛的时期。但随之以来的各种社矛盾也日益凸显出来。其中生态问题尤为突出。历史的与近代的人为对环境与资源的破坏, 或加剧了自然灾害, 或直接造成了生态的退化与危机。人口蕈集、大气污染、水土流失、水污与水荒、土壤沙化与植被荒漠化等问题甚为明显。

从世界范围来看, 自19世纪至20世纪, 人口增殖的速度几乎近于恶性膨胀, 是造成一系列环境恶化与资源匮乏的主要导因。除了人口数量暴涨外, 空间分布不均, 过分密集于城市也是生态危机纷纭的重要方面。

近几十年来, 我国的城市化进展呈现出由渐增到突发性扩展的趋势, 而且城市人口中编外和无序人员占了一定的比重。城市工商业化的集中, 一方面带来繁荣和产值, 而同时, 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城市“荒漠化”、就业困难, 甚至犯罪率上升等社会问题趋于严重。而普遍殃及城市居民的是环境恶化问题。

随着城市的发展, 以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为主的环境污染成为突出的问题。我国是世界上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 全国各城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长期居高不下。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碳氢化合物、硫氧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烟尘等。

由于我国独特的能源储藏结构——“多煤少气缺油”的客观事实, 煤炭始终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大量的使用煤炭这种相对不清洁能源对环境, 生态的负面影响极大。在全国500多个城市中, 大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的不到1%。人口与城市化的过快发展, 使环境不断恶化, 资源日趋耗竭, 反馈影响到人类社会的生活与发展, 是当今生态的首要危机。

我国极其宝贵的淡水资源也面临着水污染的严重威胁。据估算, 全球每年的污水排放量达4500立方米, 可造成5.5亿立方米淡水的污染。我国年废水排放量为360亿立方米, 受污染的河流达47%, 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

我国境内有众多的河流湖泊, 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位, 但人均水量仅2400立方米, 相当于世界人均水量的1/4, 而且分布极不均匀。中国城市从60年代就开始缺水, 目前全国严重缺水的城市有100多个, 北方更有80%的城市供水不足。

造成生态系统破坏与退化的人为因素可以归结为“五滥”, 即滥垦、滥牧、滥伐 (林木) 、滥采 (药材) 、滥用水资源。这些行径直接地使生物多样性显著消减, 并且恶化了生物生存环境。“五滥”中, 滥伐森林对生物多样性的危害最大。我国几十年来森林也遭受极度的砍伐。虽然人工造林使全国的森林覆被率到上世纪末达13.9%, 但仍然面积少且分布不均。滥伐森林使大量物种面临濒危或受威胁的境地。

以上概述可见, 我国生态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第一类是大气污染所造成的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第二类是水污染与水资源的短缺以及土地的荒漠化。第三类是固体废物的污染以及危险废物的转移。第四类是森林锐减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由这几大类问题产生一个现象——生态危机。我国的生态危机近在咫尺, 将直接影响到民众的生活与和谐社会的发展。

二、生态危机促成了生态文明的觉醒

生态危机所表现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冲突, 这种冲突根源在于人类几千年来长期把自然作为作为改造、征服和统治对象, 以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以工业化生产方式对自然大规模开发、污染和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消费与利用, 同时人口急剧性的膨胀使自然难以承受。尽管生态环境问题早已有之, 但对它的警觉及认识和研究却是随着近现代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而逐渐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的, 特别是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去认识生态环境问题, 在此背景下, 生态文明的提出, 生态文明意识的觉醒就水到渠成、呼之欲出了。

20世纪60年代初, 美国女科学家莱切尔·卡逊以《寂静的春天》揭示了伤害自然必然危及人类自身生存的事实, 提出了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问题。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 讨论并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 同年, 罗马俱乐部发表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 提出了均衡发展的概念。

80年代, 人们开始对工业文明社会进行了初步的反思, 各国政府开始把生态保护作为一项重要的施政内容。1981年, 美国经济学家莱斯特·R·布朗出版了《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书, 首次对可持续发展观作出了较全面的论述。1983年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 形成人类建构生态文明的纲领性文件。

90年代, 产生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实践, 生态学和环境科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互相交叉渗透, 相继出现了一大批新兴学科。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 更是强调和深化了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同年, 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提出了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进一步为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真正拉开了生态文明时代的序幕。

三、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1. 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 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是这个有机整体的四个组成部分。四者之间相互作用, 相互制约, 共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其中生态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

和谐社会, 是一个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中, 实现和谐的社会。其一, 物质文明为和谐社会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谐社会是物质文明发达、全社会共同富裕的社会, 需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作保障。其二, 政治文明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发展我国的政治文明, 最根本的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去努力, 切实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以德治国, 并且使三者有机统一起来。其三, 精神文明为和谐社会创建精神和智力支持。其四, 生态文明为和谐社会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和居住环境。据此, 生态文明应该是和谐的社会形态, 那么生态文明应该属于和谐社会的一部分。

2. 生态文明是当代中国社会存在的反映

生态文明在本质上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 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而社会存在最根本的就是人们的经济、政治活动及其社会行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 因此, 生态文明又是经济和政治的产物。生态文明都是人类对外部客观世界进行思维加工的结果, 一方面体现着人类自身的利益和要求;另一方面又反映着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程度和精神成果, 因而又具有普遍性。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文化理念, 同样也是我们的社会存在的反映, 是人们的经济、政治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一种反映。

3. 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动力

以生态文明为社会的价值观、态度、信念、取向以及人们普遍持有的见解, 强调人类社会对大自然举足轻重的生态影响, 那么生态文明就不不仅仅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 而是本身同经济一样, 成为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反过来, 经济将因为生态文明的理念而得到可持续的发展。生态文明对政治、经济、社会关系的反作用, 使得生态文明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将起到推动力的作用。在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下, 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以此最终实现经济、政治领域的和谐。

摘要:进入21世纪, 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 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 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结合我国生态问题, 生态文明意识的觉醒论证了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生态危机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5-06-27.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3]于荣富.和谐社会话语模式下的生态文明, 生态文化[J].2008, (1) :4-7.

[4]陆德洛.生态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J].改革与开放, 2008, (7) :31-32.

[5]杨国强.生态文明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 2008, (4) :14-15.

文明施工和谐社会总结 篇8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当代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良好的礼仪修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阐述了加强当代学生文明礼仪修养的重要意义,并分析了实施当代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和谐社会 礼仪教育 途径

一、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加强学生文明礼仪教育

自从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党的重要奋斗目标之一提出之后,我国便朝着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努力奋斗着。“和谐社会”随之也成为了一种切合中国社会发展最大国情、适应中国经济发展和巨大社会变迁新需求的社会发展理论。和谐社会实质上是一个民主与善治的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社会、宽容与友善的社会、诚实与信任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的任务,是巩固我党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和谐社会是社会全面系统的和谐,是社会各种要素和关系相互融洽的状态,它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种关系。在这其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应是最基本的和谐,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而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创造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礼仪从理论上讲是一种和谐人际关系、和谐集体乃至社会的人类共同认可的道德规范。缺少礼仪,人与人之间就很难和谐相处,难以保持平衡。它的外显形式可以是人们言语方面的,也可以是行为方面的。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还要求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讲文明,懂礼貌是人们精神文明程度的实际体现。一个人的文明程度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形象,同时也会影响到集体的精神面貌以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由此可见,礼仪教育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一些人忙于物质方面的需求,无暇顾及精神领域的自我完善。很多人尤其是中学生出现了“礼仪危机"。他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过多的呵护甚至溺爱,导致在人际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谦让、合作的思想,不懂得尊重、关心、体谅别人,缺乏必要的礼仪修养。行为上放荡不羁,语言粗俗不堪,自私冷漠,我行我素,与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甚至有一些孩子因为不擅社交而形成了任性、内向、偏执等不良性格。中学阶段是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品质的重要时期,是一个人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对中学生礼仪教育现状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加强当代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一)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

人要生存,就不能置身于社会交际之上。学习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学生的身心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学生如能掌握基本社交礼仪规

范、知识及基本的交往技巧,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平等友爱等原则,他们就能顺利地开启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和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事实上,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不健康问题己成为教育不能忽视和回避的问题。“究

其原因,主要是当个人理想和现实情况、个人需要与实际条件出现矛盾时,理智、

情感或心理无法平衡和协调,自我不能采用正确的方式、方法进行调试,容易走向极端。尊重和友情、宽容和理解、关心和爱护是缓解其心理压力、排解其孤独苦闷、减少其内心矛盾冲突的良药。”

(二)培养高尚品味,建立文明形象的需要。

礼仪塑造形象,形象体现教养。大多数的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礼仪知识训练,所以在行为举止、个人仪表风度、礼仪规范、接人待物等方面力不从心。通过礼仪培训,掌握社交活动的礼仪规范,可以全面提升自身的素养,提升个人修养品位,塑造良好的气质风度,更好的展示个人的魅力。优雅的举止、

从容的态度、风趣的言语、优良的品德修养,有助于提高自信心。

现代社会,形象是金。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保持良好的组织形象以及员工的个人形象,只有时时处处讲礼仪,才能塑造出有品位的职业形象,只有遵循礼仪规范,才能保持和密切与社会组织的交往与合作。礼仪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形象,展示职业风采。

(三)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大范围的分工协作关系和商品流通关系,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地域与地域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合作,同时更带来了激烈的市场竞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报告中强调,21世纪的教育,不但要使学生有知识、会做事,更重要的是先学会做人。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不能成为其道德水准和工作能力的判定标准,但却会对别人的第一印象和看法产生较大的影响。个人礼仪、应聘礼仪、社交礼仪、政务礼仪、商务礼仪等礼仪的掌握,,能够塑造学生良好的形象,帮助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素质,使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增强竞争能力。

(四)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语言表达思想,

行为体现道德,形象反映素质,素质表现教养。礼仪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公民良好素质的标志。普及和应用礼仪知识,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系统的

礼仪教育可以丰富他们的礼仪知识,使他们切实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并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社交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名符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质的现代文明人。

三、實施当代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途径

(一)加强学校在实施青少年礼仪教育的关键因素

学校礼仪教育的内容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层次性的特点,也具有一套便捷的可操作、可调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够根据社会发展和青少年健康成长需要高效率地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可取得独特的教育效果。其中,教学是一项最直接、最经常、最主要的教育活动,是传授学生礼仪知识、培养学生礼仪行为习惯、建构学生礼仪素质的一个关键环节。国内外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教学对礼仪素质培养的突出作用;教育实践也证明了教学途径的独特功效。首先,通过礼仪课程教学,教师可向学生直接“灌输”礼仪知识和规范,为其礼仪价值观、审美观的形成和礼仪素质的发展奠定基础。礼仪课程包含礼仪理论知识、礼仪规范体系等多方面的内容。通过课堂学习,不仅能够使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礼仪、礼貌和礼节问题,而且还可帮助学生正确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善恶观念和礼仪规范。在此基础上,学生方可形成良好的礼仪意识和文明习惯。其次,教师通过其他学科的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进而为学生礼仪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智力工具。再次,在教学过程中,各学门课程本也包含有较丰富的礼

仪文化思想,在教学中,通过挖掘各门学科的礼仪因素,也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过程。最后,由于教学过程中是一个师生间、同学间的多向交流活动,因而师生交流、同学协作的机会和场合较多,这也可以培养和形成师生交往、同学间交往的基本礼仪行为习惯,进而生成社会交往所应具备的礼仪素质,也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学校具有优良的礼仪教育环境,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学校的环境、气氛也影响着学生礼仪素质的形成和发展。首先,学校的教学组织环境,包括课堂秩序、学习风气、生活条件、校园文化等,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礼仪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形成影响。它主要表现为方向上的正确性、范围上的广泛性和作用上的持久性。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这是家庭和社会礼仪教育不可具备的。其次,一些非正式团体对学生礼仪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也具有重大的作用。这些因素包括师生在课题内外的个人关系、同学间的老乡会、兴趣活动小组等。因为这些团体和关系是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和相似的个性倾向性建立起来的。它们对学生言行举止、交往方式、礼仪素质的影响作用不可低估。学校通过制定一整套严格的管理制度,科学的引导、鼓励和规范,使这些非正规团体起到正面的强化作用。

(二)发挥家庭在青少年礼仪教育的基础地位

就教育而言,家庭是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品行萌芽于童年时期,长成于少年时期,定型于青年时期,良好的品行大多是在幼年和童年时期建立起来的。作为人生起点的家庭和家庭教育,对于个体进入社会角色具有起始定势作用。在家庭中进行礼仪教育,是对学前儿童进行礼仪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个体形成和发展礼仪素质的基础。

在家庭礼仪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家长要提高“身教”意识,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通过加强自身修养,规范自身言行,发挥好榜样和示范作用。可通过多读书、参加礼仪培训班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礼仪素质。另外,还要避免在家庭教育中执行“双重标准”,也就是家长在要求孩子规范言行的同时自己却不修边幅、散漫随意、出言粗俗。这样做不但难以实现家庭礼仪教育的目标,而且容易导致孩子的双重人格,甚至出现道德虚伪。

(三)重视社会在青少年礼仪教育的依托作用

“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这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至理名言。社会教育相对于学校和家庭教育而言,是一种更广义的教育,是除二者以外的其他所有教育的统称,主要指各级社会组织、各种社会团体、社会传播媒体、社会舆论习俗、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教育影响和熏陶作用。社会教育的发达程度是一个社会先进与否的关键性指标,同时也是未来社会的主要教育形态。它是培养和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礼仪素质的重要依托。

良好的社会礼仪环境有利于巩固学校和家庭礼仪教育的效果。学校和家庭的礼仪教育,对于青少年学生文明礼仪意识的形成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起着基础性作用。但是,从礼仪素质形成、发展和不断提高的全过程看,无论是在学校所接受的礼仪教育,还是在家庭所受到的礼仪文化熏陶,要固化为个人的礼仪素质,都离不开社会的作用。如果社会礼仪环境的影响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内容要求相互冲突,那么,学生从学校和家庭教育中所受到的正面影响就会被大大削弱,很难积淀为社会所要求的文明礼仪素质,甚至会起到完全相反的作用。

(四)不可忽略网络在青少年礼仪教育的拓展功能

网络交往是一把“双刃剑”,对现实交往也构成一定的威胁。网络交往是借助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的,具有间接性和匿名性的特点,使得外部力量难以对网民行为形成有效的外在约束。由于网民行为主要依靠自我管理、自我调节,容易出现网民的网上行为失范,或者产生网络与现实中的双重人格,甚至出现虚假交往、网络欺诈等行为和现象。同时,网络交往中虚拟化的交往方式,使得一些网民抱着游戏的心态参与 交往,加剧网络交往中的信任危机并影响到现实环境中的交往行为,引起现实社会的信任危机。也有人过分沉溺于虚拟世界,不愿直面现实,与现实生活日益疏离,进而造成现实社会的人情日益淡漠。

网络礼仪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需要。网络礼仪是网民个体

在网络社区生活并参与网络活动的基本准则,为此,深入开展网络礼仪教育,必然有助于促进青少年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网络礼仪教育,可以强化少年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使之不断调节外在行为和内心世界,以适应网络交往的需要。教育学生网上网下行为一致,可以减少“双重人格”的困扰,有助于形成健全人格;还可以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

总之,在当代中国,深入开展青少年礼仪教育,既有现实必要性、历史必然性,又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从我国目前现实情况看,由于青少年礼仪教育长期缺位,不但引起道德滑坡,而且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民族竞争力提升均已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深入开展青少年礼仪教育,是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现实途径,也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以便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I.王艳珍,卢小平,刘瑞. 模拟实训教学法在礼仪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07,(12).

2.高琼.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2).

3.孙和平.礼仪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J].理论月刊,2009,(6).

4 Wang Rui.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J]. science studies. 2008, (7).

5 Weiwei. Qualit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ed the [J]. research o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with the etiquette courses 2009, 23 (6).

上一篇:乡镇2012年计划生育工作汇报下一篇:信用社关于请示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