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服务平台创新服务理念

2024-05-15

搭建服务平台创新服务理念(精选10篇)

搭建服务平台创新服务理念 篇1

构建便利、快捷、高效的乡镇便民服务通道 ——樟树市刘公庙镇便民服务中心运行的调查与思考

杨林峰刘峰杨艳平

刘公庙镇地处江西省樟树市西北部,区域面积84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167个村小组,全镇人口18910人,其中农业人口17010人。近年来,该镇以便民办事为出发点,以提升服务水平为切入点,以群众满意为落脚点,积极探索和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搭建服务平台,创新服务理念,优化服务路径,努力构建便利、快捷、高效的乡镇便民服务通道,全面推行便民服务工作,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

一、主要做法

该镇通过“123”工作法,转变工作思路,积极探索便民服务中心运行的新机制。

“1”,即完善一个平台,打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实验田”。一是强化硬件建设,完善为民服务设施。在硬件上做到“十有”,即:有固定的办公用房、有明显的中心标牌、有群众熟知的热线电话、有办公电脑和必要的办公设施、有固定或相对固定的工作人员、有办公经费、有群众办事座椅、有明显的窗口指示牌和事项办理公示牌、有窗口办事指南、有公示栏。二是合理设置岗位,落实“一站式”便民措施。按照方便群众办事的原则,把各站所中工作相似、业务相近的职能部门合并归类,把便民服务中心精简为信访接待、综治与法律咨询、农业科技、土地服务、1计划生育、劳动保障、民政残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8个服务窗口,实行一站受理、窗口运作、统一收费、限时办结。三是精心选调人员,建强为民服务队伍。对进入便民服务中心工作的人员,该镇严格把关,择优调配,挑选了一批作风正派、业务精通、责任心强的干部到便民服务中心工作,对工作人员就《行政许可法》、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等进行岗前培训。实行挂牌服务,动态考核,优胜劣汰,同时发现人才,培养后备干部。四是完善各项制度,健全便民服务机制。建立便民服务中心值班制度,每周由一名科级领导干部带班,每个窗口保证两名工作人员按AB岗轮流值班;建立便民服务考核机制,把便民服务中心的运行情况纳入综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表彰、干部评先选优、确定考核等次的重要依据;建立服务监督机制,公开设置意见箱和监督电话,设立岗位监督栏、岗位监督牌、意见簿等,对工作人员实行编号挂牌上岗,定期不定期对便民服务中心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督导。“2”,即畅通两条渠道,架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一是在畅通便民服务渠道上突出“三个做到”,即:只要符合办证条件,立即可以办理完毕,做到“一条龙”、“一站式”服务;农民群众关心的粮食生产政策、病虫害防治、农产品流通、新品种推广、政策法规等问题,在便民服务中心有专业人员为其提供咨询服务,做到有问必答、有疑必释;专门设立一个信访接待室和诉求室,每天安排一名镇领导坐班,负责处理群众的来信来访,及时化解矛盾,将问题解决在服务中心,消灭在萌芽状态,做到民意畅通。二是在畅通监督管理渠道上突出“两个发挥”,即:加强对考勤、值日、项目运作、管理考核、评先创优等日常工作

2方面的监督管理,并将便民服务工作纳入民主测评和干部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发挥便民服务中心自身的内部监督管理作用;设立举报箱和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的监督,并定期向服务对象征求意见和建议,以群众是否满意来检验工作成效,切实解决以往办事不公开等问题,发挥群众对便民服务中心的外部监督作用。“3”,即寻求三个结合,开拓创建乡镇“三民”好班子的“示范地”。一是与规范基层干部行政行为相结合。充分利用便民服务中心规范化、制度化运行这个平台,严格强化对党员干部的“约束力”,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自觉遵守承诺制、责任制、定期约谈制、内部快速协调制等四项制度和值班日记、公开办事、优质服务、督查考核、廉政建设等五项管理制度,促进他们始终端正服务态度、改进服务质量。二是与转变政府职能相结合。克服以往办事推诿、拖拉、效率低的现象,变被动受理为主动出击,积极转变职能,在便民服务中心开展“四个一”活动。即:亲民“一线连通”,开通24小时服务热线电话,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的咨询服务;便民“一张卡片”,把工作人员的分管业务内容和联系电话制作成“便民服务卡”,只要一个电话就可以把服务送到家中;爱民“一支队伍”,成立专门服务队伍,向群众提供政策咨询、扶贫解困等各种服务;利民“一份记录”,进村入户,掌握民情,针对群众实际情况,提供就业岗位、致富信息等服务。三是与转变干部作风相结合。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群众监督制度,切实约束干部行为,转变干部工作作风,造就一支“作风过硬、纪律严明、团结协作、争创一流”的高素质服务中心干部队伍。

二、主要成效

便民服务中心运行以来,坚持“便民、公开、依法、高效、无偿”的原则,为群众办理证照、核报补贴、资源交易等各项服务3600余件,受理政策咨询260余人次,调处林业、民事纠纷52起,共受理接待群众来信来访69例,印发各种宣传资料500余份,调解民事纠纷32起,消除重大安全隐患事故6例,避免了群众越级上访8起,为企业和群众办实事630余件,做到了服务效果“零投诉”。

一是方便了群众办事。便民服务卡将驻点干部及村(居)干部的姓名、职务、职责、联系号码等信息公开方便了群众,并通过一站式服务,使群众办事省时又省力。

二是优化了发展环境。规范的办事程序,优质的服务承诺,明确的工作职责和服务内容,促进了工作协调,有效解决了部门之间推诿扯皮的现象,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优化了经济发展软环境,有力促进了招商引资工作成效。

三是促进了社会和谐。通过服务承诺、限期办结等制度,做到“急事先办、难事尽办、特事特办”,有效化解了群众因该办的事情没办或未及时办理而产生的积怨,避免了“小事久拖积大患”现象的发生,从源头上维护了稳定。

四是规范了干部行为。便民服务中心,将办事程序、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岗位职责公布于众,把各项事务的办理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通过实施阳光运作,避免了暗箱违规操作,不仅增强了镇干部依法行政、勤政廉政意识,还防止了“吃拿卡要”现象,从源头上推进了治腐工作。

五是密切了干群关系。对群众前来办事和反映问题做到“一

4张笑脸、一杯热水、一颗热心、一句问候”,通过干部“零距离”服务,加强了干群之间的感情沟通,杜绝了“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发生,有效地改善了干群关系。

三、几点启示

通过几年的努力,该镇便民服务中心在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启示之一:运行好便民服务中心的出发点是做好宣传工作。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注意在群众中进行广泛的宣传,重点向群众宣传便民服务中心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等,改变群众认为中心是“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看法。

启示之二:运行好便民服务中心的着力点在加强中心队伍建设。乡(镇、街道)工作人员一般都有包村任务,乡(镇、街道)中心工作又较多,中心工作人员经常进村或承担其它工作,造成人员不能坚守岗位,工作时断时续。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强烈的宗旨意识和熟练的业务技能,才能充分发挥中心的服务作用。

启示之三:运行好便民服务中心的关键点在延伸基层服务触角。搞好村级“便民服务代办点”是各乡(镇、街道)便民服务平台向村组的延伸,是农村基层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基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个为群众服务的窗口,整合了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村民监事会、廉政监督员队伍和为民办事全程代理工作队伍等资源,重点监督村级公共权力的运行,接受群众对基层组织工作的意见、建议,以最快的方式、最优质的服务,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启示之四:运行好便民服务中心的根本点在提供严格的制度保障。一套好的机制可以坏人无法犯错误,一套不好的机制同样可以使好人犯错误。运行好便民服务中心,必须配套以一套好的运行机制。该镇镇便民服务中心实施“四制度”及取得的成效为我们提供了很好借鉴。

搭建服务平台创新服务理念 篇2

学校从提出创建“动漫科技特色校”至今仅仅10个月, 却取得了喜人的成果。学校参加“2009‘汇佳动画’杯青少年动漫创意大赛”活动, 两名学生获优秀作品奖, 学校获最佳组织机构奖、动漫兴趣培养优秀合作院校奖。2009年10月, 学校9名教师组成的三个团队, 参加“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中的“网络教研团队”赛项, 均荣获二等奖。2009年11月, 8名教师参加“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的“教学实践评优”赛项决赛, 获得3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学校也被授予“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实验基地”称号。

深入了解学校是如何利用创新平台服务动漫,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特色发展, 是我们此次采访徐妍校长的主要目的。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劲松四中提出创建“动漫科技特色校”, 您能谈谈学校是如何想到用动漫创建特色学校的吗?

徐妍:动漫是一种提升想象、开拓思维、包含多元素概念、提高综合技能的文化。它以跳跃性思维、夸张性描述、高科技手段、娱乐性剧情为特性, 以图画思维结构为基础, 以动漫绘画技能为依托, 把思维与实践有机结合, 符合国家“培养有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人才”的目标。

特色是学校发展的生长点, 能彰显独特的办学风格。学校进行了深入调研, 发现要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 动漫是极好的载体, 因此学校领导审时度势抓住机遇, 将动漫作为创建特色学校的突破口。经过10个月的实践, 学校得以发展, 师生经过各种赛事的洗礼, 不仅有成功与成就感, 同时在参与的过程中, 对教育的理解及对教育方式的探索上有了新认识, 促进了教与学的融合。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在打响了建设“动漫科技特色校”的战役后, 学校具体开展了哪些工作?

徐妍:首先是加大宣传力度, 营造创特色氛围。特色一定是渗透在学校各项建设中的一种学校文化, 它要牵动学校全方位的发展, 它要对全校师生的精神起到引领作用, 它要促进师生的进步, 它要对教育教学有明显的促进。学校精心策划, 制订方案, 召开了创建“动漫科技特色校”启动大会, 同时在与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 (简称NOC活动) 组委会的联系中, 向广大师生介绍NOC活动宗旨、徽标、赛制, 让师生了解NOC活动、走进NOC活动、读懂NOC活动。校园与教学楼内建起了宣传长廊, 将历届NOC活动中各省市参赛学生的优秀作品及劲四学生作品挂在镜框里, 镶在长廊中。

其次是加强组织建设, 强化活动管理, 使动漫科技特色建设有序开展。2009年6月, 学校成立了“劲松四中动漫总社”, 委派一名德育副主任主管, 制定了章程。动漫社至今已成立动漫小组27个, 各班动漫分社12个。我们希望通过动漫社的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动漫社的组织与管理工作, 培养他们的组织沟通能力, 提高学生情商, 真正做到对生命负责、为发展服务。10个月来, 在各大节日主题动漫作品征集中, 全校师生共上交作品427件, 其中原创作品121件, 教师作品12件。

再者是创造条件, 以活动促水平提高。2009年, 学校参加了“2009‘汇佳动画’杯青少年动漫创意大赛”活动, 有两名学生获优秀作品奖。

开展动漫绘画竞赛是巩固、提升学生动画兴趣的强力剂, 学校对学生的作品加大宣传力度, 不断将学生的新作在学校展出, 无论在操场上还是在走廊里, 随处可见学生的原创作品。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青少年动画创意大赛, 以赛促创意, 以赛促能力, 以赛促素质,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全面培养具有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人才。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在动漫科技特色校的工作启动之后, 学校从课程、财力、人力上给予了哪些支持?

徐妍:学校首先开设了动漫校本课程, 使动漫特色步入正轨。2009~2010年度上学期, 在学校初一、初二年级开设了“动漫课”这一校本特色课程, 每周一节。动漫课开设以来, 深受学生欢迎,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积极参与课上课下活动, 并能与授课教师充分交流与互动, 切实达到了最初设置该项课程的初衷。现在我们还聘请了汇佳职业学校的教师每周开一次动漫讲座, 提高学生对动漫的理解, 在更高层次上普及动漫知识、培养学生创意思维。

再者, 自创建动漫科技特色校以来, 学校高度重视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 因为教师信息技术的能力与水平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及特色发展的进程, 为此, 学校多次组织参观学习。2009年12月还组织二十几人到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实验中学“取经”, 通过实地听课, 感受信息化给课堂教学带来的神奇变化。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劲松四中对未来有怎样的打算?

搭建服务平台创新服务理念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信息化

近几年,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大学生择业变得更高效、快捷、形式多样。在信息技术的大背景下,就业市场的规模和效益已经不再取决于建筑面积、摊位数量、人员规模,而将与人才信息储备、信息处理技术、信息使用效率紧密相连。传统粗放型的有形市场正在向增加高科技含量、高质量服务的无形市场过渡最终逐步实现大学生就业服务的全面信息化。因此,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努力提升就业管理部门工作质量,促进供需双方沟通交流,降低大学生求职和企业招贤成本,已成为摆在各级就业服务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就业信息传播渠道还不完全畅通

从全国来看,大学生就业信息化建设还缺乏一个系统的规划,各级就业部门的建设带有浓重的自我封闭性,产生大量的信息孤岛。各高校、学生、用人单位及各地就业服务部门之间不能通过统一的系统进实现信息共享,信息化的便利性不能充分体现。信息孤岛的存在使得业务系统数据管理难度非常大,不同的系统需要维护各自独立的主数据,而各系统的数据一致性是系统面临的巨大挑战。

(二)人社业务系统不互联、不统一影响大学生就业信息化建设向深层次发展

人才服务工作与就业工作、社会保障工作尚需进一步融合。人才服务信息化建设涉及面广,且与公共就业、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既独立又交叉、既并行又分道,人才社保信息与社会保障服务互联不足、人才专业信息与就业岗位登记匹配不够等等,从而导致人才服务信息化的业务关联度不高、资源共享率不强、服务应用面不广。

(三)信息审核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在就业信息化的实际运行中,各级就业服务部门往往扮演着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桥梁和纽带角色,必须对信息进行严格审核和把关。但用人单位和广大毕业生登陆就业信息平台后,大部分信息是由用人单位或毕业生自己填写的,审核机制不完善不够完善。

(四)就业信息化服务功能还有待于进一步拓展

近年来,由于各级就业服务部门内外部数据交换不及时、不充分等问题,阻碍信息化服务精细化运行,大部分就业服务部门还仅局限于开展各类人才招聘会,增加岗位信息量等常规的服务工作,距信息化建设的全方位、全天候还有很大距离,利用信息化大数据手段,对人才招聘和岗位推荐进行科学分析、帮助求职大学生进行信息化筛选、推荐,以及进行信息化人才测评等方面还有待开发。

二、加强和推进大学生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李克强总理近期提的“互联网+”理念是互联网发展的新形态、新业态。因此,大学生就业服务要乘势而上、顺势而为,主动融入“互联网+”新兴业态和形态,积极将大学生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劳动关系等系统数据统筹规划和有效整合,建立高效、统一、规范的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实现大学生就业服务信息化大发展和快发展。

(一)統筹规划,资源整合

一是建设统一的就业信息化系统。探索和畅通与重点企业、高等院校的网络互联和信息互通,建立全国就业岗位和求职信息数据库,各级就业服务部门及用人单位的岗位信息、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及大学生的求职信息都在一个统一的系统发布,完善对大数据快速分析筛选匹配功能,将人才服务数据进行分析汇总,实现可查询、可监控、可预测,发挥数据效应最大化,实现全国信息共享。二是整合联通人社业务系统。将现有人才服务与就业、社保、医保、培训、劳动关系等有机结合,建成以人力资源多项服务内容为支撑、以大数据库为载体的多元化、全方位人才服务信息网络系统。实现就业服务系统与其他人力资源系统衔接配套,实现数据共享和交换,推进信息服务一体化发展。

(二)加大投入,强化保障

将人才服务信息化建设投入列入就业专项资金支出范围,加大投入力度。同时,还可以将人才服务信息化建设经费列入各地人才开发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强信息化专业人员培训,加强业务考核和技术培训,建设和培养规范化、高效化的信息维护、管理专业团队。

(三)多措并举,完善功能

搭建服务平台创新服务理念 篇4

搭建特色平台 创建长效机制 为企业自主创新与科学发展服务

湖南岳阳长炼科协(2011年4月)

长炼科协成立于1979年,是由岳阳长岭地区各企业的科技人员组成的群团组织。现有19个团体会员,其中包括4家国企、10家民企、2家科研院校、2家高新区企业和1家上市公司,3000多名个人会员,25个专业技术学组,86个工作联络站,一本合办的科技刊物,一个对外工作联系网络。作为跨企业、跨行业、跨专业、跨学科的科学联盟,长炼科协自成立以来,积极探索发挥科技工作者聪明才智、服务企业自主创新、促进地区科学发展的特色方式。通过创建知识管理平台、举办科技论坛、组织“讲创新、比贡献”等活动,长炼科协推动学术交流和科学普及,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树立了企业科协工作的一面旗臶,架起起了科技与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金桥,成为企业联系科技工作者的重要纽带,为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积极鼓励学术交流,服务企业科学发展

长炼科协所在的长岭地区是依托于炼油产业发展起来的工矿区,相对独立和封闭,对外交流显得犹为重要。围绕企业经营发展需要,长炼科协多年来积极开展各类学术交流活动,着眼于把创新要素引入企业,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学研特色平台,卓有成效的学术交流活动在省市、行业乃至全国 都有着广泛影响。一是发挥科技论坛的主阵地作用。2005年举办“首届长炼科技论坛”,使该论坛成为长岭地区最重要的学术交流阵地。论坛每两年举办一次,创造性地将“院士专家企业行”与论坛结合起来,围绕各会员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战略,邀请院士、专家现场诊断、做学术报告,为长岭地区的技术进步献计献策。还依托学会组织举办各类专业论坛,如2010年举办湖南省“低碳绿色石油化工”技术论坛,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作学术报告,进一步促进长炼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特色化工产业发展步伐。二是组织专业学组对外学术交流。协同企业机关处室支持各学组组织,参加一系列对外学术交流、学术研讨和技术方案攻关研讨等活动。先后组织科技工作者与中科院进行环氧丙烷项目研讨,与美国S-zorb技术创始人进行S-zorb装臵实现优质高效平稳开工的探讨等等。三是鼓励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技论文交流。科协每年支持广大科技人员总结科学技术攻关成果,组织撰写论文,将科学工作者在工作中的创新、创造以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参与各类科技论文交流。仅以2010年为例,长炼科协就组织撰写论文169篇,有106篇论文在全国、全省论文交流中获奖,为企业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提高员工科学素质

长炼科协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为行动纲领,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将《纲要》的实施的作为一项复杂细致的系统工程来抓,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与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地开展科普工作,以企业员工科学素质的提升带动区域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一是利用企业资源推进《纲要》实施。为加强《纲要》精神的 2 宣传,提升公众对《纲要》重要性的认识,我们先后与公司宣传部、文明办、团委、工会等部门合作,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充分调动企业资源,开办贯彻实施《纲要》骨干培训班,举办大型报告会,张贴《纲要》宣传挂图,组织开展《纲要》知识竞赛等,加大对《纲要》精神学习贯彻情况的宣传报道,扩大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使《纲要》实施有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二是着力改善科普工作硬件条件。积极组织编印相关科普资料,出版了一批精品科普丛书——《长炼科学与生活——职业心理健康ABC》。长炼科协建有自己的科技馆,环境更优美、设施更齐全,为科普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成为企业员工接受科学熏陶、提高创新能力必不可少的进修学校。三是积极开展各类主题科普活动。积极争取中国科协支持,举办《科普大篷车》电视栏目周播活动;支持青少年的义务科普教育,利用长炼科教馆,为长炼小学举办科普展览;开展了科普进社区工作,在长炼社区举行《科普宣传橱窗》;在全国科普日,组织“坚持科学发展,走进低碳生活”的主题活动等。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员工科学素质,为企业打造知识型团队、学习型组织服务。

三、搭建特色知识论坛,促进企业科技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进行有效管理、共享、开发和运用,是企业实现知识增值、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长炼科协以促进企业科技创新为出发点,积极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搭建网络互动平台,创办了长炼知识论坛,发挥企业科技思想库的作用,推动资源共享,促进创新思维,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了思想碰撞的平台。长炼知识论坛的特色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引导科技工作者在线交流。长炼 3 知识论坛作为内部专业技术论坛,大力支持科技工作者就科研难题、大项目建设、运行装臵优化生产等问题,以发贴回贴的方式开展在线交流。长炼科协还设立奖励制度,以评选“论坛之星”等方式鼓励员工参与。这种与优化生产、攻坚破难紧密相关的讨论,促进了专业管理创新能力的提升,为企业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提供了有益借鉴。自论坛建立以来,在线交流十分活跃。到今年3月止,知识论坛设有论坛学组24个,版块9个,会员近3000人,累计发布主题近两万个。二是推动知识资源共享。知识论坛鼓励员工共享资料,分享有关专业知识和信息。借助员工集体的力量,提交、充实各类石油、石化行业信息及调研分析。动员专业处室、基层单位、班组岗位,将好的管理经验、典型做法、专业管理成果,不涉及技术保密的各类资料,提交到知识论坛共享。到今年3月,论坛共享各类资料876份,专业信息6487项。三是沉淀论坛知识,建立知识库。2010年,长炼科协进一步完善论坛功能,发挥其企业科技思想库的作用。系统新建“论坛精华库”,沉淀历年论坛发布的重要科技知识。新增了“专家黄页”,收录293位专家信息,专家和会员可通过“知识论坛”和“知识问答”两种途径实现在线交流和探讨,为企业科技创新积累了知识基础。

四、开展企业“讲、比”活动,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 “讲、比”活动是组织广大科技人员推动企业科技进步、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的有效途径,既是企业开展群众性创新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重要载体,也是企业培养科技人才、推进自主创新、促进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企业大建设、大发展的重要阶段,长炼科协以“创新、攻关、奉献”为主题,长持坚持开展企业“讲、比”竞 4 赛活动,“讲”有内容,“比”有标准,有立项、有检查、有考评,年年有新意、有成效,在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改善中发挥出了巨大作用。一是成为项目产生的重要方式。长炼科协以“讲、比”竞赛为契机,特别针对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大力推进项目申报,推动技术攻关,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以2010年为例,“讲、比”滚动立项269项,项目内容涵盖了生产优化、系统优化、节能减排、长周期运行、提高经济技术指标、管理创新等几乎全部内容。公司具有代表性的科技创新项目“RSDS-Ⅱ汽油加氢选择性加氢”和“RSH液相循环加氢”,就是通过“讲、比”活动实现了技术突破。二是对企业效益贡献巨大。“讲、比”活动取得了多项技术创新成果,为企业带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单是近两年来,长炼就取得“讲比”集体立项成果600余项,收集科技工作者合理化建议7000余条,“金点子”10多个。企业科技人员参与“讲比”活动的比例超过了96%,创效10多亿元。三是成就了一批优秀科技工作者新典型。长炼科协的“讲、比”竞赛符合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企业生产建设、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在要求。在活动中锻炼了人才,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科技工作者。如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华,全国科技标兵刘建平等等,他们的模范行为也成为激励广大企业科技工作者讲创新、比贡献的精神动力。

五、建设“科技者之家”,为科技工作者服务

科技工作者群体是科协组织生存的土壤和后盾。长炼科协始终将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建设科技人员之家,作为各项工作开展的立足点,切实维护企业科技工作者合法权益,及时反映科技工作者的呼声、意见、建议和诉求,千方百计地帮助他们排忧解难,竭 5 诚为他们服务,为他们多办事,办实事,办好事。一是组织慰问科技工作者。长炼科协不定期慰问“长炼十佳青年知识分子”等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联合公司组织部、人事部等部门给“十佳”、“十优”青年知识分子家中送喜报,关心他们的家属和生活状况,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有效激励了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热爱长炼、安心本职、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为建设长炼、振兴石化作贡献。在长炼营造了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的氛围,使获奖者和家属受到极大的鼓舞。二是积极对外举荐优秀科技工作者。积极推荐优秀科技工作者参评各种荣誉,向社会宣传他们的优秀事迹。先后推荐教授级高工李华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推荐高级工程师沈刚荣获湖南省青年科技奖,向地方举荐的高级工程师刘郁东以排名第一的成绩得到了岳阳市专家、评委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荣获岳阳市“十佳青年知识分子”等等。三是定期开展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了解他们的呼声和需求。每年组织具有代表性的科技工作者参加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了解他们的思想状态和利益诉求,把科技工作者的真实心声及时准确的传递到了党和政府,传递到企业的决策层,为党和政府、企业更好的做好科技工作者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搭建服务平台创新服务理念 篇5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坚决贯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总体安排部署,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臵,以推动就业见习工作为切入点,以提升高校毕业生职业技能为手段,以促进其就业为目的,大力发展就业见习基地,千方百计开发见习岗位,取得一定成效。下面汇报三个问题。

一、基本情况

2004年,我市就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了首批28家青年就业见习基地,经过几年的探索发展,为全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积累了经验,树立了典型。2007年,我局与市财政局、市教委制定了《关于建立青年就业见习基地有关问题的通知》(津劳社局发„2007‟119号),在全市范围内整体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2009年2月,市政府出台了《天津市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意见》(津政发„2009‟12号),加大就业见习扶持力度,延长见习期限,提高见习补贴标准。同年4月,我局制定了《天津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管理办法》(津劳社局发„2009‟67号)等配套文件,进一步完善就业见习政策,强化见习工作管理,明确部门职责分工。截至目前,我市就业见习基地发展到1600家,累计见习3.8万人,见习就业率达95.6%。

二、主要做法

我市就业见习工作可以用 “搭建两个平台、实施三个前移、建立四个机制”来概括。

(一)搭建“两个平台”,实施无缝链接。

一是搭建信息平台。实现供需信息网络有机对接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环节。今年以来,我们致力于搭建就业信息平台,形成全市联网。各高校及时将毕业学年在校生求职信息传递给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街道社区就业服务机构将辖区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求职信息录入就业信息网络,并及时上传;市、区县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整合全市高校毕业生求职信息,收集整理见习岗位信息,并向全市发布,促进就业见习供需信息有机对接、合理匹配。

二是搭建对接平台。市、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会同教委、高校、见习基地、工青妇和工商联等部门,在各级各类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定期举办高校毕业生与就业见习基地对接大会,提供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含量的见习岗位,供高校毕业生选择。今年以来,已举办20场对接大会,提供1.8万余个就业见习岗位,对接成功率60%以上。

(二)实施“三个前移”,拓展服务领域。

一是服务载体前移。市、区县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各高校定点建立就业服务工作站,派出专门工作人员,与高校就业服务部门联合办公,开展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共同做好学生就业促进工作。

二是见习岗位前移。积极开展“心系学子情,送岗进校园”活动,根据高校毕业生所在的不同院校和不同专业,组织见习基地走进校门,举办校园招聘会,提供与毕业生相适应的就业见习岗位。

三是扶持政策前移。将就业见习政策由高校毕业生前移至毕业学年的在校生,提前给予政策扶持,对参加见习的在校生和毕业生,给予3—12个月每人每月最低工资60%的见习补贴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补贴。

(三)建立“四个机制”,促进齐抓共管。

一是部门联动机制。组成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机构,由人力资源保障部门、教委、高校、见习基地组成。人力资源保障部门负责工作的整体推动,加强管理和监督检查、落实政策;教委、高校负责组织在校生参加就业见习;见习基地负责提供见习岗位,具体实施就业见习。

二是上下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市、区县、街镇、社区等各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的作用。街道社区负责区域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调查摸底,了解需求;区县就业服务机构负责联系见习基地,提供见习岗位信息;市就业服务机构负责组

织开展就业见习岗位对接活动。

三是留用承诺机制。为保证见习留用人员达到规定标准,提高见习留用率,专门规定,凡申报见习基地的必须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提交《天津市青年就业见习基地留用见习学员承诺书》,确保参加见习的高校毕业生留用率不低于30%。

四是跟踪服务机制。对未被留用的,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逐人进行跟踪,继续提供免费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保证其尽快实现就业。

开展就业见习提高了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增长了工作经验,有效地促进了其尽快就业。但是,从我市情况看,还存在一些高校毕业生期望值过高,部分见习岗位技术含量偏低,导致参加见习不够踊跃、见习就业率不够理想。

三、下一步工作设想

实践证明,政府主导、企业搭台、毕业生唱戏、多方受益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效措施,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任务。下一步,我们将围绕“三年三万”的工作目标,按照我市三年见习计划的总体要求,本着为高校毕业生负责,为用人单位服务的原则,逐步探索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之间更快、更好、更全面对接的“三赢”模式,在三者间搭建一个交流、洽谈、实践的平台,提高人才资源配臵的市场化程度,逐步形成人才培养、配臵、就业“三位一体”的全新机制,做到完成见习任务保质保量,落实见习政策不打折扣,确保我市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顺利落实。具体讲就是“做到六个加强,实现六个确保”:

一是加强领导责任,确保任务完成。目前我市已将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区县。任务分解后,市人力社保局将跟踪了解有关部门的进展情况。区县这一级是见习工作开展的主要阵地,要指导见习基地开展好见习工作。重点是要把工作做细,做实,做具体,工作责任要落实到人。各区县人力社保部门要将高校毕业生见习纳入整体就业工作,市人力社保局将加强对区县人力社保部门的工作指导,并对见习目标任务及相关工作进行督促指导和考核。

二是加强基础管理,确保见习质量。充分发挥基层劳动保障部门的积极作用,区县、街道劳动保障服务机构要加强对见习工作的日常管理、指导服务与监督检查。全力确保见习基地提供适合见习人员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提高见习就业率。各级人力社保部门要协助见习基地制定见习工作的内部管理制度和工作规章制度,确保见习质量。

三是落实资金管理,确保使用安全。就业见习补贴已明确资金列支渠道。见习基地要及时准确申报见习补贴,各区县人力社保局要做好初审工作,市人力社保部门要明确见习经费的支出标准、范围和拨付程序等,确保见习经费专款专

用,见习经费安全运行。

四是加强职业指导,确保观念转变。加强与教育部门和高校的联合,将职业指导列入毕业学年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程,聘请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介绍当前就业形势和未来发展趋势,引导高校学生认清市场形势,客观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同时,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能力测评,策划职业生涯。

五是加强岗位对接,确保见习规模。畅通信息渠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各种方式发布见习公告,公布就业见习单位和就业见习岗位信息。开发整合适合高校毕业生的见习岗位,促进供需对接。结合天津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步伐和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循环型产业、节约型产业和低碳产业的要求,积极开发高知识含量、高科技含量、高技能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就业见习岗位,吸纳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为经济发展备技能人才,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创新服务理念 打造精品社区 篇6

黄泥岭社区属于长沙市岳麓区西湖街道,东起金星大道,西至望城坡,南临龙王港社区,北接白鸽咀社区。社区总面积0.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850人,1850户,楼栋44栋。主要由长沙帆布厂、灯泡厂、格林星城小区及周边散户居民组成。社区于2001年8月成立,现有社区工作人员9名。2006年10月社区成立党总支,下辖4个党支部,现有直管党员174人。

社区支居两委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创建“精品社区”这一工作目标,坚持以社区党建为龙头、以服务社区居民为根本、积极探索社区服务新模式,创新社区工作特色,全力推动创建工作,在2009创建省级文明社区的基础上,提出了 “提升服务,打造亮点,争创精品社区”的口号。制定了“争做文明人、争创文明城”的创建规划。目前整个社区环境优美、秩序井然、气氛和谐,到处一派祥和,使人如沐春风。

一、加强领导,营造浓厚创建氛围

(一)领导重视,创建保障有力。

社区党总支、居委会将社区文明创建、争创 “精品社区”纳入社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摆上社区的重要议事日程。一是健全机构,落实工作目标。成立了以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何胜美为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把社区的日常工作与精品创建相结合,明确专人负责,并把以党建促社建,以创建带社建作为工作连心轴来运行,充分发挥了创建领导小组的领导核心作用,有效地凝聚了民心,增加了广大居民的认同感和社区的向心力,促进了精品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健全机制,规范管理。建立健全长效创建管理机制, 制定了《精品社区创建方案》,并建立了创建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将文明社区创建工作的具体任务分解到各部门、各驻社区单位、各居民小组,不断加大督导和协调力度,实行动态、静态结合管理,定期召开创建工作例会,及时讨论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使创建工作真正做到了全民参与,共驻共创。三是加大投入,夯实基础。为适应创建工作新形势的要求,努力提高社区为民服务水平,社区积极协调争取上级有关部门支持,近年来投入近100万元,完善了社区“一站式”办公、居家养老、绿色网吧、残疾人康复站、党员远程教育中心、雷锋超市、社区文化广场等阵地建设。在党员服务、计生服务、劳动保障、再就业、最低生活保障、住房保障、居家养老、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城管物业及人民调解等各项工作,积极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通道,受到了居民群众的好评。

(二)广泛宣传,形成创建合力。

我们紧紧按照精品社区的测评要求,制定了详尽的宣传工作方案,加大对创建精品社区活动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社区宣传栏、文化广场、市民学校等宣传阵地和资料、板报、广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标准要求、特色活动和先进典型,营造出了浓厚的创建氛围。社区从2005年开始陆续开展了“好母亲、好媳妇、好婆婆、好女婿”、“社区文明家庭”、“社区文明市民”、“两型家庭”、优秀楼栋长及优秀共产党员的评选活动,共计评选出优秀共产党员14人、优秀个人30人,文明家庭10户及两型家庭20户。通过此类活动的开展,以身边的人和事为榜样,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尊老爱幼、团结互助、邻里和谐的文明意识,现在社区内文明人多了,主动帮助孤寡老人、困难户的多了,形成了团结和谐的新型人际关系。

二、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文明社区

(一)标本兼治,改善人居环境。

社区以创建“精品社区”为契机,采取多种强有力措施,坚持标本兼治,加大整治力度和投入,先后拆除违章150处,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其中对灯泡厂老宿舍,帆布厂宿舍进行了彻底根治,挖下水道、铺平路面、楼栋清理、道路硬化、新装路灯、栽种树木、花草、新建了单车棚,改变了老企业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为实现城市常态化管理,2009年社区成立物业管理服务中心,规范管理,制定各项制度,实行专人专项定点、定责,生活垃圾袋装收集率达100%,新增晒衣架50个、垃圾桶40个、路灯18盏、新建单车棚2个,此项投入共计10万余元,让群众享受文明创建带来的成果。

(二)维护稳定,共建邻里和谐。

为让居民有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社区成立了综治办、治保会、人民调解文员会、警务室、信访室、巡逻队、法制宣传队、安置帮教队,在社区重要路段安装了监控器,24小时对小区内进行监控,有效地保护了小区居民的财产安全。社区对流动人口开展不定期的检查,做到了不漏登、错登。社区工作人员处理居民纠纷效率高,矛盾纠纷调处率达100%,成功率在97%以上。形成了小事找栋长调节,大事找社区评判的调节局面。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原来社区几名法轮功练习者都步入了正常的生活,到目前为止,辖区内未发现有法轮功、吸毒分子,犯罪现象,邻里关系的和睦促进了社会大局的稳定。

(三)丰富载体,提升居民生活品位。

社区“支居”两委十分注重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几年来,我们不断加大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联系驻社区单位、租赁单位、新建物业小区给予支持,修建了融居民健身、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文化广场,开设并全天开放了图书阅览室、绿色网吧和多功能厅,多功能厅配有投影机、音响、DVD等多媒体设备,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狠抓文化队伍建设,为把社区居民组织起来,在共同的健身娱乐中陶冶情操,我们先后组建了文艺宣传队、合唱团、腰鼓队、健身舞队、交谊舞队等文体队伍,他们活跃在小区、楼栋,每年为居民表演文艺节目50余场,极大的丰富了社区文娱生活。去年7月份,在格林星城文化广场,从居民自编、自演、自导的多个节目中,筛选出文化底蕴强、切合主题、有创意的成熟作品15个,由社区主任亲自带队,给居民呈现了一场以“我的社区我的家”为主题的社区大型文艺晚会。由于我社区文化氛围浓厚,群众积极参与,今年潇湘电影频道“金牌社区”和湖南公共频道“开奖有礼”等大型群众参与性栏目“相中”我社区录制节目,各种音乐晚会、电影晚会、戏曲晚会也纷纷进驻社区。群众观后,反响十分热烈,都称赞演出水平有品位,社区文化活跃,人心凝聚。为传递爱心,社区在2008年5月14日举办了大型赈灾晚会,晚会当场募捐资金达50余万元。充分表达了社区居民对灾区人民的深情厚意,社区居民的凝聚力不断增强。

(四)扶贫帮困,和谐社区温暖人心。

社区十分关注弱势群体,上门慰问困难党员、群众、残疾家庭276人次。六年来,共发放慰问金额达14万余元,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及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面对金融危机,社区努力化解就业压力,组织了12次招聘会,推荐有就业愿望的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对符合条件的72户家庭实行了应保尽保,解决了他们的生活难题。对社区“三无”人员陈淑君老人开展了“一对一”的帮扶,将生活不能自理的孤寡老人邱云华送到了敬老院由专人护理,逢年过节,到敬老院进行看望,并在不同的时间送上老人爱吃的菜、水果及四季衣裳,让孤老不孤。通过扶贫帮困活动的开展,真情投入,温暖了人心。

三、打造品牌,凸显文明创建特色

(一)挖掘资源,打造社区未成年人教育亮点。

我社区原是一个市灯泡厂和市帆布厂两个特困企业合二为一的家属委,社区内贫困人口多、下岗失业人员多、孤老残疾多,社区居民整体素质较低,根据这一情况,为加强对社区居民群众的教育,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从2005年起,社区先后成立了科普学校;家长学校;计生学校;公民道德教育等文明课堂,从法律法规,计划生育、公民道德、家庭美德等多方面,对居民进行基本道德观、行为规范教育,形成人人讲文明的良好氛围。特别是我社区老党员谭国雄同志,参加过抗美援朝战斗,曾是罗盛教烈士战友,不顾自己八十高龄,心系社区青少年,活跃在社区、学校给广大青少年讲爱国主义故事、文明礼仪知识,几年来共为社区、学校演讲达50余次,并用三年时间撰写一本《真情如歌》。2008年我社区专门为谭国雄老人设立了“谭爷爷故事吧”,通过讲故事这一寓教于乐的方式,针对青少年朋友开展传统革命教育,谭老也被居民群众和孩子们亲切的称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谭爷爷故事吧”的开设,不仅在社区反响较大,而且在网上也有较高的点击率,吸引了很多市内外爱国宣教人士来我社区邀请谭爷爷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鉴证人,为其进行讲座,形成了社区特有的文化教育品牌。

(二)创新载体,开创党员服务新特色。

我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本着整合力量、资源共享、勤俭节约的原则,建成了三室(党员活动室、党员谈心室、党员会议室)、一网(党员服务中心办公网)、一线(服务热线电话)、一站(流动党员登记管理站)、一窗口(党员服务接待窗口),坚持“前台接待,后台办理”,做到“热心接待、耐心受理、细心承办、真心服务”,向党员群众提供党务知识咨询、居务信访接待、计生、社会事务等“一站式”服务项目。去年以来,共受理登记党员群众咨询、求助服务78件。充分发挥中心作用,积极组织开展服务活动,坚持做到“五必到、五必访”,即党员逝世必到必访,党员有思想问题必到必访,党员生活困难必到必访,党员生病住院必到必访,党员家庭纠纷必到必访。社区通过党员服务带动社区创建工作,积极组织党员参与党员志愿者、社区公益活动、文明创建宣传等各项创建活动。使社区党员服务中心成为了解民情民意、倡导文明新风的重要窗口,社区166名党员也成为文明创建一支重要的宣传队和生力军。2009年我社区党员服务中心被评为区级党员服务中心示范点。

(三)树立榜样,弘扬人文关怀之正气

前不久,包括湖南新闻频道、腾讯新闻等十多家电视和网络媒体争相报道的标题名为《老父照顾瘫痪母亲25年不离不弃 女儿请人写歌传唱》的感人事迹中的主人公便是我们社区的退休老人李坤根,他是一位老党员,生活几经波折:前妻在婚后不久去世,后来与现任妻子结婚,又生下两个女儿。没想到妻子因病瘫痪,在病床上一躺就是25年,全靠李老照顾。虽然李老的大女儿是妻子与前夫生所生,但李老对她和自己两个女儿一样好。3个女儿想替母亲给父亲送一份礼物,她们特地请市音协老师写了一首歌,把老人的恩爱故事传唱给大家听。一首《可爱的父亲》伴着徐徐江风,把感动送到了路人心里。湘江风光带里,十几位爹爹娭毑吹拉弹唱,用歌声表达了3个女儿对慈父的感恩心愿;岳麓山脚下,从此父亲的爱传遍千家万户。

(四)积极探索,构筑社区矫正新模式。

为加强对两劳人员的回归管理,社区和湖南省司法警官学校实行共驻共建,创办了以社区矫正为中心的扬帆工作室。对社区3名管制和缓刑人员实行了“四多”工作理念,即:生活上多关心、思想上多沟通、学习上多指导、就业上多帮扶。使他们在思想上认识自己犯罪所带来的危害,以及法律知识的贫缺和心理上所产生的阴影,彻底认识自己的错误,积极参加社会公益劳动,自觉参加社区活动,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改造思想、回归人生。缓刑人员刘峰,既无就业技能,年龄偏大且无工作,社区见此情况及时和驻区单位联系,为其安排看守工地,因其工作踏实认真,被提拔为管理人员。工作稳定了,社区又帮助他张罗个人的婚姻,使这个曾经三次劳教的浪子回了头、安了家、稳了心,让他从心里感谢政府和组织的关怀。通过矫正工作的开展,社区实现了稳定,人们的法律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去年7月14日,市政法委张湘涛书记来社区检查指导社区矫正工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作为全市现场经验交流会现场向全市7个区、县作经验推介。扬帆工作室的创建,引起了省司法局及市政协领导的高度关注,先后组织市政协常委和其他区、局司法系统领导来我社区观摩。

图书管理理念创新服务育人模式 篇7

21世纪,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展的不竭动力。在信息时代不断变化的要求下, 图书馆面临着一个转型期。一直以来, 封闭办馆的落后模式一直制约着图书馆的发展, 图书馆转变观念已经势在必行。目前, 图书馆在很多方面都不断秉承锐意创新的精神。这些方面包括:体制、思维、管理及技术等等。当然, 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阶层, 人们能够发现这确实给日常生活带来了不少变化。有些人认为, 造成图书馆传递知识及社会教育的基本职能受到相当程度的削弱及冲击的主要原因是:计算机的不断普及和电子读物传播越来越广泛。图书馆工作人员面临一系列的现实问题, 难免会陷入不解的困惑之中。

二、信息高速发展, 图书馆面对更多困惑

(一) 缺少经费

长期以来, 制约着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少经费。图书馆购买力下降的原因包括:出版物数量越来越多, 出版物价格不断上涨。图书馆有限的购买能力与不断剧增的信息量之间的矛盾, 直接导致文献资源匮乏现象的发生。同时, 这也是读者满意度下降、拒绝率上升和读者人次减少阻碍各项业务顺利开展的原因。

(二) 单一落后的服务方式

对读者来说, 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方式已经难以满足他们的需要。一般来说, 学历和层次较高的读者对于检索的要求都比较严格。他们的服务范围通常包括:情报检索、定题服务和参考咨询等等。但是, 仅凭传统的借还模式还远远不能满足绝大多数的读者的需求。

(三) 读者减少

从前, 人们只要想了解最新的文化知识和信息, 就会去图书馆查阅最新出版的刊物及图书。随着时代不断发展, 媒体与互联网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由于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泛, 减弱了人们对图书馆的依赖性。目前看来, 由于很多网络版和电子版读物下载都比较方便快速, 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与网络下载相比, 人们去图书馆不仅要办借书证、搬运大量厚重的书本, 而且要受时间、气侯及地域的限制。因此, 去图书馆的读者比起从前少了很多。

三、时代发展, 图书管理发挥新功能

图书馆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就是管理创新。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图书馆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胜利, 就必须把握时代发展的机遇, 争取处于领先地位。在改革管理工作流程的基础上, 管理创新能够大大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效率;能够促使图书馆更好的把握未来发展变化的新问题和新趋势, 从而不断适应未来发展的要求。

四、顺应时代要求, 更新图书管理理念

某种意义上说, 创新就是改革的实质。广大图书馆管理员研究重点是如何更好的开展图书馆领域范围内的创新工作?从现阶段看来,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创新观念

馆藏建设应该在满足读者需要的基础上, 树立建设特色馆藏和重点藏书的观念。图书馆管理人员除了要服务好在馆的读者, 而且应该注重开发潜在的读者, 同时为网上读者提供一些咨询方面的服务。图书馆在收藏文献的时候, 不仅要收录优秀的音像制品和电子读物, 还要重视印刷型文献的收录。

(二) 创新体制

为了确保购书经费, 促进图书馆管理人员顺利开展业务工作, 我们应该在注意市场导向的基础上, 不断加强图书馆的立法。一方面, 文献入藏量大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图书价格上涨, 购书经费不足;另一方面, 难以满足大量读者借阅要求的原因是文献保障率下降。

(三) 创新管理

目前看来, 条块分割, 各自为政是我国图书馆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在管理图书馆的过程中, 如果缺乏宏观规划和指导, 就会分散资金和文献资源;如果重复投资开发自动化管理软件, 就会浪费人力、财力和物力。我们应该提倡资源共建共享, 改革现有的管理体制。

(四) 创新技术

当前, 越来越多的图书馆进行数字化建设。但是, 标准化程度低, 在图书馆咨询、采编和流通各部门应用高新技术的广度不够。

(五) 创新学术

为活跃学术气氛, 创造一个良好环境, 我们应该不断打破陈旧思维定式。

五、改变理念, 创新服务育人模式

(一) 创新服务方式

不同的读者需求是不一样的, 图书馆应该为读者提供特色服务。1.图书馆主页要及时更新。2.提供特色服务。3.馆际间实现资源共享。

(二) 创新传播渠道

为了能够产生优势合力, 我们必须利用多种媒体的现代化手段和巨大的用户队伍实现优势互补。这些媒体包括:报纸、期刊、电台及互联网等等。

(三) 创新管理理念

管理理念创新的前提条件是培养创造性思维方式。

(四) 创新咨询模式

馆际之间互通有无、加强合作是很有必要的。在实际运用中, 学会借鉴别人成功的产品能够减少资源浪费。引进、联建与自建相结合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五) 提高馆员素质

为了使图书馆能够适应社会发展, 建立一支优良的馆员队伍是很重要的, 馆员最好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奉献精神。2.增强科学文化素质。3.提高业务能力素质。4.加强心理素质。

六、总结

总而言之, 图书管理理念创新服务育人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图书管理工作, 但是, 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 当前在图书管理中仍然存在着缺少经费、单一落后的服务方式与读者减少等突出问题和困难。文章结合不断更新的图书管理理念, 对图书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 提出了改变理念, 创新服务育人模式等一系列措施, 希望能够对图书管理实践工作发挥指导与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毕华.高校图书馆践行服务育人工作的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 (24) :37-38.

[2]董丽茹.数字图书馆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0 (23) :105-107.

[3]吴亚非, 李新友, 禄凯.信息安全风险评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搭建服务平台创新服务理念 篇8

近年来,烟台市就业办公室以“金保工程”建设为契机,以信息化技术服务手段为载体,围绕就业重点工作和发展方向,不断探索服务新模式,创新职业介绍新思路。

一、“互联网+技术”,创新职业服务新途径

1.实现三网融合

将“劳动99”业务网与山东就业网、烟台就业网无缝结合,创建“烟台e路通”就业信息化品牌,形成了一个信息传播快、供求匹配便利、服务效能高的数字化人力资源市场。在烟台全市四级联网的基础上,实现招聘求职一点登录、山东全省(市)共享的服务模式。

2.开创网上业务经办

“烟台就业服务网上业务经办系统”作为本地内、外网业务的中间桥梁,将现场登记的就业岗位信息,通过网络及时进行传递和发布。求职者登陆经办系统如同参加人力资源市场招聘会一样,查看现场招聘和委托招聘岗位信息,投递应聘简历;有招聘需求的用人单位和求职者通过经办系统,可以足不出户预约登记,提交材料,实现了“外网受理、内网办理、柜网联动、一站服务”。

3.开办远程视频服务

打破时间限制,通过视频和音频进行跨区域招聘面试,向服务对象提供职业咨询与指导,提高了招聘岗位与求职人员的有效对接,满足了服务对象的多层次需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4.构建信息服务平台

利用大学生求新、求快的特点,与充分应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创新职业介绍新途径。通过微信、QQ群、APP软件等信息化平台,进行就业动态推送、职业指导与咨询、就业岗位推荐等,提供立体式职业介绍服务。推出 “招聘信息二维码”,将二维码技术应用于招聘信息发布上,如在烟台就业网、招聘信息栏等信息发布渠道。创新的信息发布方式,得到新华社的认可,并进行了宣传推广,同时被人社部作为为民办实事举措之一在全国进行推广。

5.开展移动招聘

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烟台分公司联合,推出“务工易”和“沃就业”业务,通过手机免费发布招聘会信息和就业岗位信息,提供便捷择业方式,进一步提高了求职的成功率。

二、搭建互动平台, 探索新常态下招聘服务的新模式

为更好地发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引导作用,烟台市就业办公室充分发挥市场主力军的作用,积极搭建互动平台,不断探索新常态下招聘服务的工作模式。

1.开展全国性公益招聘活动

每年定期组织举办“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大型公益招聘活动,为进城务工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和广大失业人员搭建就业服务平台。

2.联合有关部门共同开展有特色的招聘活动

与民政局联合举办退役士兵专场招聘活动,与台联共同举办台商投资企业招聘活动,与妇联共同举办女性就业创业专题招聘活动,与民宗局联合举办少数民族招聘活动等等,全年共举办有特色的专场招聘会200多场次。

3.跨区域联合举办招聘会

与莱山区、高新区定期联合举办知名企业专场招聘会,打破了区域限制,定向引进人才。

4.搭建“OTO” (Online To Offline)互动平台

以山东公共招聘网、烟台就业网、赶集网、智联招聘为线上平台,定期联合线下现场招聘会,为企业和求职者提供更开放、更高效的人才对接方式,连通线上投简历线下面试的招聘闭环。求职者有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求职途径,避免了单一现场求职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企业通过互联网络扩大了信息推广度,结合现场招聘面谈,能够更有效的筛选人才,增加效率和成功率。

5.延伸就业服务进校园

组织知名企业HR经理、职业指导专家、优秀创业人员打造专家团队,深入校园举办就业论坛和咨询会、开展职业素质测评与职业介绍、就业指导服务等,帮助高校毕业生对自身正确定位的同时,进一步了解社会需求、了解企业内涵,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提升就业能力。组织千余家企业到驻烟高校举办有针对性的招聘会,将就业岗位直送校园,进一步促进高校生尽早实现就业。

创新服务理念 打造和谐环卫 篇9

公司在的服务理念是,倡导“和谐服务”理念,有效地履行工作职责,搞好环卫管理与服务,努力提升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

工作理念体现“和谐服务”。环卫工作不仅要适应时代的要求扎实展开工作,还需要通过全方位的协调,促进各方面的和谐。我们制定了创新的管理办法,推行“前置式”管理。如在实施城区建筑垃圾统管统运工作中,先通过城建局党委了解到建设单位的建设信息,环卫监察队员上门讲解环卫管理政策,建筑垃圾清运队上门联系挖运业务,把工作做到前面,从而赢得了建设单位的理解和认可,很好地实现了建筑垃圾的统管统运。此种办法的使用效果很好,该处先后完成了斯比凯可、纺织四分厂、物资再生利用公司、化工厂、造纸厂、莫家庄子停车场等多处建筑垃圾的挖运任务,均与建设单位合作很好。在日常环卫监察与管理过程中,“前置式”管理得到广泛而又有效的运用,不仅推进了环卫执法与服务的运行,还提高了社会的满意

率。

规范制度保证“和谐服务”。

一是靠制度管人,按规矩办事。进一步理顺了各项工作制度和管理标准,使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都有章可循,实现从“人管人”向“制度管人”的转变。

二是换位思考,定位工作。组织员工开展“假如我是用户”的换位思考活动,多思考用户的要求、用户的感受,主动查找工作不到位的地方,以便弥补工作中的漏洞。三是加强考核,严肃纪律。考核办对照制度和标准要求对全处工作进行检查、督促、考核,奖优罚劣,从而保证了“和谐服务”的推行。

推进“和谐服务”。一是抓队伍建设。要求每位环卫职工都要不断加强自身思想、意识、文化、技能的锻炼,努力培养贡献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在各项工作中,开展“流动红旗”、“红旗班组”、“样板街”、“最佳保洁员”活动,通过树立典型,形成比学赶

超的良好风气。

三是抓精神状态。建立逐级指挥的垂直管理与设立专兼职人员的横向管理交叉管理模式,通过环卫局域网,全面实行网络交叉管理。把人与事科学地结合起来,加

强过程管理,用结果来评价过程。

四是抓工作作风。提出“迅速反应、马上行动、扎实有效”的工作作风。真正体现出环卫干部职工工作雷厉风行、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把每一项工作抓实、抓细、抓具体。工作细致了,认真了,考虑到位了,管理到位了,工作成果也就出来了。现在,五莲县城区的环境卫生质量明显提高了,居民满意了,社会各

搭建服务平台创新服务理念 篇10

刘家义审计长提出的审计“免疫系统”论,是在当前历史条件下,对审计本质最深刻、最精辟的揭示与概括,是对积极构建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制度最宏观的定位。理论的提出,不仅丰富和拓展了国家审计的理论体系,而且对各级审计进一步理清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目标和思路,推动审计事业深入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作为基层国家审计,应当在深刻学习领会的基础上,结合基层工作的形势与特点,积极探索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高效之途。

一、准确领会和把握“免疫系统”论的内涵和意义

审计“免疫系统”论是在全面总结多年审计实践经验,科学分析经济社会发展与审计工作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提出的,它的提出具有以下几点意义:

(一)是“科学发展观”和“审计跟进”要求在审计领域的具体化。科学发展观是审计工作的灵魂和指南,“审计跟进”作为对科学发展观的解读是对审计工作的宏观指导与要求,两种理论都要求审计事业发展必须树立“科学”理念,自觉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充分发挥建设性作用。“免疫系统”论正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遵循审计工作内在规律,结合中国当下国情提出的,它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充分体现了科学性,并在实践中根据“审计跟进”的要求不断修正完善。

(二)是对传统审计理论的继承与创新。我国审计理论至今共产生“经济卫士”和“免疫系统”两种体系性提法,两种提法对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审计定位也都十分准确。从层次上看,“经济卫士”论具有首创性,“免疫系统”论则更多体现出继承与创新性,表现为“与时俱进”。“免疫系统”论继承了“经济卫士”论强调审计经济监督的本质,同时又根据时代要求提出发挥预警、抵御和建设作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障人民利益,这是对“经济卫士”论的突破与深化。

(三)是对正处于转型期的审计工作最具现实意义的实践指导。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审计工作将长期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渡期,时势发展已使基层审计充分认识到审计转型的不可回避性,但是,对审计转型终极目标的认识却相对浅显。“免疫系统”论适时、科学地回答了这一问题,它通过揭示国家审计的根本性质、功能特性等要素,为审计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对推动审计工作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审计“免疫系统”论对基层审计工作的要求

“免疫系统”论要求审计工作必须“两手抓”:一方面要揭露和查处违法违规问题,发挥审计在惩治腐败、加强廉政建设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关注重大的体制性障碍、制度性缺陷和管理漏洞,促进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机制体制,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对基层审计而言,就是要在对全部政府性资金的审计监督中,通过发现和揭示存在问题,促进解决体制和机制性障碍,充分发挥审计在更深层次和更广范围内的作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首先,基层审计必须牢固树立“三种理念”:

(一)牢固树立“科学”的理念。“免疫系统”论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的理念。首先,审计工作自身的发展必须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既要看到发展中的成绩,也要看到发展中的不足,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要求的科学审计新举措;同时,要把审计置于国家整个经济社会运行的全过程,通过充分发挥建设性作用,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健康发展、和谐发展。

(二)牢固树立“大局”的理念。审计工作要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必须始终坚持围绕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和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问题来谋划和开展,通过揭示分析各种阻碍发展、影响全局、损害民利的问题,在制度、体制和机制层面上提出宏观性建议,为党委政府的宏观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三)牢固树立“绩效”的理念。绩效审计是现代审计的重要标志,也是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根本要求。在新的形势下,审计机关的主要任务就是积极运用绩效审计的理念和方法,围绕政府职责履行和工作绩效评估的重点,着眼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性问题,积极寻求破解发展难题的对策和建议,有效保障地方经济社会健康运行。

其次,基层审计必须要正确处理好“四种关系”:

(一)正确处理监督与服务的关系。监督作为审计的基本职责是手段不是目的,服务才是最终目的,因此审计要充分发挥“免疫”功能,必须正确处理好审计监督与服务大局的关系。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审计监督的力度,把各种违纪违规问题查深、查透;另一方面要在查找问题的同时,注重分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督促被审计单位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落实问题整改、促进财务管理规范化。

(二)正确处理全面与重点的关系。“免疫系统”论重申了“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工作指导方针,对基层审计而言,要正确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一方面要充分保证审计的覆盖面,实施全面审计,消除监督盲区;另一方面要围绕党委政府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突出对重点部门、重点领域和重点资金的审计,突出揭露重大违纪违规和影响全局发展的问题。

(三)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审计要充分发挥建设性作用,必须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伴随着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审计项目量逐年增加。在确保完成各项审计任务的同时,基层审计要高度重视质量这条审计工作的生命线。要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制定符合审计工作规律、切合审计工作实践的审计业务准则,逐步构建审计质量控制体系,规范审计行为,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四)正确处理他律与自律的关系。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对审计人员和审计队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它要求审计“正人”必先“正己”,因此,要以审计素质和能力建设为突破口,一方面抓好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知识培训,一方面加强机关作风和党风廉政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为审计事业发展注入活力,努力使基层审计的队伍素质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三、基层审计工作现状与“免疫系统”要求存在差距

当前,审计的作用正逐渐由经济扩大到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审计的地位也与日提升,领导越来越重视,百姓越来越关注。但是也必须看到,与“免疫系统”要求相比,与发展变化的形势相比,基层审计还存在一些亟待重视和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对审计使命认识不足,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解放。基层审计在审计使命认识上存在“三个不足”,需要在观念上“三个破除”。“三个不足”是:对审计在推动科学发展中的使命和责任认识不足;对审计在党委政府工作大局中的地位和职能认识不足;对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推进审计科学发展的认识不足。“三个破除”是:思维方式要破除专注微观、就事论事的思维定势;审计目标要破除查错纠弊的狭隘观念;审计方法要破除凭经验查帐的落后习惯。

(二)审计职能定位有偏差,建设性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免疫系统”论要求,审计工作要从以批判为主的监督者向以监督为途径、以发展为目标的建设者转变。之前,基层审计对审计的定位更多是监督,近年来逐步转向了监督与服务并重,但审计工作立足于服务、反映审计情况着眼于服务、提出审计建议注重于服务的意识还不够;审计工作的重点、内容、成果与各级党委政府的期望还不相适应。

(三)审计队伍现状不容乐观,能力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审计队伍建设还存在“四个不适应”:一是思维方式、宏观意识和创新能力与形势发展不适应,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审计工作、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还不强;二是知识与专业结构与审计事业发展不适应,综合性人才缺乏;三是力量与任务不适应,力量未能与任务扩展同步增强;四是技术方法与形势要求不适应,审计信息化建设需要进一步突破。

(四)审计成果转化不够,成效有待进一步拓展。审计工作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审计成果的运用上。多年来,基层审计在审计成果转化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运用还非常有限,审计意见和建议的可操作性还不够强,尤其是完善制度、机制和体制的建议比较少;推进审计成果运用的工作机制还不够完善;对审计成果的提炼、分析和整合还不够,审计成果的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审计管理科学性不够,机制创新有待进一步推进。目前,基层审计的计划管理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主要表现为:项目选择自主性受限制,缺乏科学性;审计对象选择和项目确定缺乏严格的标准和认证程序;审计计划安排偏重本,缺乏长远性;重点工程项目执行进度受限制,工作开展依赖于资料报送,且跨项目较多;计划完成后的质量评估、绩效评价跟进不及时;项目“调增调减”相对随意,审计成本意识不强。

要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必须把握现阶段对审计工作的特殊需求,认真研究和思考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具体目标和措施,推进审计工作全面、均衡发展,更好地为改革发展大局提供支持。基层审计不符合“免疫系统”要求的几个问题,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迫切需要在实践中通过进一步加强改革和创新逐步加以解决。

四、基层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途径

基层审计要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必须紧密结合基层工作的特性,克服和弥补自身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加大四方面的探索力度: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一是要树立“服务中心、服务大局”的理念,紧紧围绕党委政府工作中心,把服务经济发展大局作为审计重点,为领导科学决策服务;二是要树立“关注民生、服务百姓”的理念,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审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三是要树立“依法审计、文明审计”的理念,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既不失职不作为,也不越权乱作为。

(二)充分履行审计职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树立“五个观”,发挥好审计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是大局观,以推动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为目标,既强化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又突出重点部位审计,堵塞管理漏洞,促进增强预算的约束力;二是人本观,以落实惠民政策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关注民生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政策的执行效果,推动实事惠民;三是绩效观,以促进提高资金和决策效益为目标,探索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四是绿色观,以促进节约型、生态文明社会建设为目标,关注节能降耗、重大损失浪费和资源生态破坏问题;五是安全观,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国家利益为目标,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

(三)创新审计管理机制和技术手段,提高审计工作成效。全力推进绩效审计,注重从政策执行、资金使用、资源利用、行政效能等方面综合考虑效益、效率和效果。;积极探索跟踪审计,通过关口前移,实现全过程跟踪监督,及时发挥预警和控制作用;大力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计算机人才培养和自主研发,实现对财政资金的动态监督。

(四)切实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为审计监督提供坚实保障。要以创建审计文明为抓手,在审计队伍的观念、素质、作风等方面“更新升级”;要强化领导班子建设,努力打造团结共事、勤勉廉政、开拓进取的坚强领导核心;要强化审计能力建设,进一步抓好教育培训和实践探索,提高审计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识和能力;要强化审计机关作风建设,着力抓好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审计队伍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审计工作和谐发展。

上一篇:社区三进三同活动调研报告下一篇:计算机网络技术考题B(2011-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