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初探

2024-07-12

当代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初探(精选13篇)

当代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初探 篇1

当代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初探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常常有从众、焦虑、自负、依赖等心理问题,其形成原因有主、客观多方面的因素.应从规范、拓宽大学生就业市场,解决供需矛盾,健全、完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思想教育和素质修养,重视心理咨询,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等方面着手解决.

作 者:徐庆国 李祥印 刘强 作者单位: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刊 名: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英文刊名:YOUTH & JUVENILE STUDY年,卷(期):“”(3)分类号:B84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过程 心理问题 对策

当代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初探 篇2

一、独立学院毕业生不良就业心理表现

(一) 盲目心理

大学生时期处于青年初期, 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形成的时期, 对未来的生活充满着期待, 也充满着疑惑。这一时期的心理特点也决定了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面对人生的初次就业选择还是比较迷茫的, 在就业和继续学业之间徘徊, 也有的毕业不能从自己的主观实际出发, 一味追求个人意愿或者是盲目与其他同学比较, 一旦有了这些心理, 就会导致过高或者过低地评估自己的实际能力, 从而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与实际脱轨, 错失好的就业良机。

(二) 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 个人放弃自己的意愿, 采取顺从大多数人行为的一种心理倾向。[1]一方面, 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时也像公办高校毕业生一样追求所谓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单位等一些稳定、高收入的一般从众心理, 但是, 由于当下就业环境的现实残酷性和民办高校的特殊性, 能达到这样目标的人很少;另一方面, 民办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也容易专业类扎堆儿, 例如, 财经类的民办高校毕业生, 主要以财经类为主, 基于专业性就业的从众心理, 导致很多与会计专业不沾边专业的同学都考取会计从业证, 忽视所学专业的特点, 过分追求实惠, 导致用人单位来找人时, 有的门庭若市, 有的冷冷清清。这些一味追求热门单位, 热门专业的毕业生, 而没有从职业发展和个人前途、国家需要去考虑。[2]

(三) 虚荣心理

独立学院学生的家里经济条件都较好, 这样导致他们在生活中多少都会出现攀比心理, 心理上的虚荣促使在就业的过程中上一般都比较好“面子”。有些学生能凭借自身条件、家庭条件等有利条件找到较好的工作岗位, 这些人在同学中会有一种优越感, 而有些同学往往不能达到这样的理想状态, 心理上难免会产生不平衡感, 不自主的非要找一个条件更好的单位来进行超越。由此导致有些毕业生不能从实际出发, 忽视个人的现实能力与专业基础等问题, 缺乏对自身职业生涯的合理设计和规划, 到最后得不偿失。

(四) 依赖心理

现在的毕业生都是90后, 长期以来处于养尊处优的状态, 没有经历困难生活的磨练, 对待生活缺乏一定的独立意识, 社会经验更是少之又少, 导致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也不去主动寻找和争取就业岗位, 而是等学校把用人单位引进来, 或者完全依赖家人或者亲戚朋友寻找社会关系, 为其提供优越的岗位。自己不去找工作, 一味地等、靠, 更有甚者认为这就是父母的责任, 一旦满足不了自己的期望值就怨天尤人、自暴自弃。

(五) 逃避心理

逃避心理是指在现实生活中, 个人遇到困难或与社会及他人发生矛盾及冲突时, 不能自觉的解决问题, 而躲避现实的心理观。[3]在面对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在这种高压下的环境也更易产生这种心理, 逃避就业或者干脆在家呆着不就业, 更有甚者通过休学或者结婚等极端方式来逃避就业压力。

二、调整独立学院毕业生不良就业心理的对策分析

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产生的一些心理困惑、遭遇挫折也是正常的, 面对这些问题, 关键是如何调整才能使他们从容、冷静的就业, 并做出正确、理智的选择。基于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也鉴于自己独立学院的工作经验, 认为这些问题应该从个人、学校、家庭、社会几个层面入手来调整。

(一) 从自身角度出发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提升就业能力

就业力是指个人经过学习过程后能够具备获得工作、保有工作以及做好工作的能力。[4]一项针对本科毕业生通过自身因素反映出来的就业能力与就业结果的相关性做出的实证分析显示, 政治面貌、学习成绩、是否担任过干部、实习经历等对于本科生的就业影响都是很明显的, 即具有这些综合素质的毕业生比不具有这些素质的毕业生更容易就业, 综合素质辩证的体现了毕业生的一种就业能力, 这种能力也是一种职业能力。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 这种就业能力也决定了大学生的就业结果。[4]尤其是独立学院的学生在社会上的认可度低, 独立学院的学生更应该在校期间努力提高和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 增加就业力,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筹码, 就业能力的提升才会避免就业过程的盲目心理。

(二) 从学校角度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疏导方面的教育, 促进就业

90后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意志薄弱、抗压能力弱、个性强等。在就业指导方面, 首先在思想教育方面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 鼓励多次就业、逐步到位, 甚至是自主创业, 教育和引导他们到能体现人生价值的岗位上去, 以缓解毕业生争相到公务员、国企等所谓的“铁饭碗”的单位的竞争压力。其次, 在低年级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在高年级做好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服务, 从学校层面加大投入, 建立一支“专业化、制度化、信息化、全程化”的指导教师队伍, 这样, 学生从大一就对职业生涯有一个规划, 为就业做长远谋划。第三, 学校应加强实践教育, 如增加专业实践时间和建立职业技能训练基地,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从而在就业过程中能够正确认识社会、较快地融入社会。[5]这样, 毕业生在就业时也会目标明确, 避免盲目心理, 做到有的放矢。

(三) 从家庭教育角度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和提高心理素质, 有效就业

独立学院的毕业生一般家里条件比较优越, 且大多是独生子女, 家长对待孩子比较溺爱, 使学生对家长过度依赖, 对工作缺乏主动性。因此, 呼吁广大家长应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 及时指导并鼓励子女独立自主地安排自己的学生、生活、职业生涯, 对子女的教育要张弛有度, 做到既要关心他们的生活, 又给予他们一定的空间和自主性, 让学生真正发挥自身的自主独立性, 对家长的爱不依赖, 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也不逃避, 尤其是在找工作之际家长应多给与鼓励和安慰。从另一个角度来讲, 家长也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社会资源, 为子女提供一些有效实习和实践的就业机会, 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四) 从社会角度为毕业生提供的优惠政策要惠及独立学院毕业生, 保障就业

当今整个社会就业环境比较严峻, 独立学院毕业在社会上的认可度还比较低, 这给毕业生求职就业造成了一定阻力。因此, 无论是从政府还是企事业单位, 在用人时要充分考虑到独立学院毕业生的独特性, 能够平等对待所有应聘人员, 并提供合理的薪酬, 确保独立学院毕业生与其他类高校毕业生有同等的就业机会, 来保障就业。

总之, 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这些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 需要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等多角度出发来解决。要切实提高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调整他们的不良心理问题, 让他们在就业的道路上找寻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从容来面对就业困难, 最终能促进独立学院这支新生教育力量的蓬勃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对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心理进行调研, 以吉林财经大学信息经济学院为例, 总结出当前独立学院毕业生不良就业心理的表现主要有盲目心理、从众心理、虚荣心理、依赖心理、逃避心理等问题, 并从个人、学校、家庭、社会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心理

参考文献

[1]刘桂华.大学生就业心理剖析与教育对策[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 (7) :84-85.

[2]张波, 马蓉.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以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31) .

[3]刘婧, 闫海波, 周屹峰.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极其原因初探[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0 (4) .

[4]赵刚, 陈晓敏, 陆莉.独立学院毕业生不良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2 (2) .

当代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初探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主要问题;择业期望;就业心态

一、大学生择业期望和用人单位需求矛盾

随着社会人才市场的进步发展,目前高端人才稀缺,用人单位对高端人才求贤若渴,而反之中低端人才市场饱和,供大于求。大学生毕业生后,一方面明白就业难的处境,但另一方面却择业期望过高,与用人单位需求矛盾。

非高薪不干,非大城市不去,非高端行业不做,这是当前许多大学生的择业期望。随着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度,而多数中国家庭的观念还没有适应这样的变化,多数大学生的自我定位还没有从精英定位向普通人才过度。多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将薪资待遇置于首位,将城市生活条件重点考虑,将行业平台粗暴分区。

大学生在择业时,不考虑国家和社会的利益,不愿到艰苦的西部地区工作。大学生在择业时,认为服务行业等从业人员不需要教育水平,因此属于低端行业,不管个人是否合适,都不愿涉及这些行业。大学生在择业时,看轻基层工作,眼高手低,在缺乏工作经验的同时,又不愿脚踏实地的干好基层工作。

二、大学生个人评价不真实客观,职业发展无目标

大学生是国家的重要人才资源,但人各有特点,适合不同的工作,求职成功需要以准确的个人评价为基础。在中国大学生的教育体系中,以成绩为评判个人优劣标准,在对个人特点和优劣势分析方面,学生不能客观真实。

在大学生的简历中,突出的内容就是成绩排名,奖学金获得情况。而大学生也普遍认为要找到好的实习也要以优秀的成绩为基础,这为成绩普通的学生造成个人评价的假象。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学生成绩并不优秀,但综合素质能力强,但这些学生并没有认识到他的积极乐观,踏实肯干是非常难得的职业优势。在就业过程中,这部分学生往往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去展示自己的优势,从而妄自菲薄。个人评价不客观,造成求职盲目,求职中不自信,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就业前景形成障碍。

三、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不良心态影响大学就业

在就业过程中,就业心态可能直接影响就业结果,目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主要不良心态包括。

1、大学生缺乏自主择业目标,跟风现象严重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有一种跟风现象,在没有准确的个人定位及职业理想时,往往对热门企业,热门岗位蜂拥而至。尽管大学生很重视和追求兴趣爱好与个人才能的发挥,但面对就业压力时,他们往往会因为缺乏科学的职业规划,而盲目跟风。不管自身能力是否合适,自身职业理想是否符合,往往对热门企业和热门岗位盲目应聘。不仅如此,对于民营企业及服务行业,往往因为群体偏见而集体规避,对这些企业和行业的招聘不积极,不主动,甚至拒绝。盲目跟风,往往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高不成低不就,也形成就业市场中的供需失衡,一方面热门企业门槛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大量普通企业难招聘,难觅人才。

2、有业不就,甘当“啃老族”

尽管社会就业形势严峻,但在大学生中有业不就者的比例日益攀升。这些有业不就的大学生中,一部分是对个人就业期望值过高,但自身能力又不足以撑起自己的就业理想,高不成低不就,从而选择有业不就。有一部分是“升學党”,以考研或出国留学为目标,放弃就业机会,甘心做全职“升学党”。还有一部分学生是自身家庭条件优越,认为好的岗位,好的单位才算就业。这些有业不就的大学生,一方面错过自身发展的黄金时期,另一方面浪费了国家的人才资源,也为家庭增加了压力负担。

3、求职心切,缺乏保护

由于大学生初入社会,求职心切,大学生在初次就业过程中,往往缺乏防范意识。一方面对虚假的招聘信息没有甄辨能力,容易被骗取财物,甚至被卷入传销组织。另一方面,大学生在面对招聘企业时,是弱势群体,容易被招聘企业以实习期等各种理由随意解除就业关系。在求职过程中,被虚假信息蒙蔽,被招聘企业侵犯权益,这些都会对大学生求职就业带来不良影响。争强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保护意识,

4、依赖家庭,等、靠、要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往往对家庭过度的依赖。在择业中缺乏独立意识和自主承担责任的意识,试图依赖家庭社会关系来进行择业。这样的大学生通常表现出缺乏独立人格,在择业过程中不主动,消极逃避,等、靠、要,拿不定主意,延误了最佳的择业时机。

应届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热点话题,要解决这个问题绝非一朝一夕可成,需要国家,社会,高校,大学生等多方面的努力。但作为应聘的主体,大学生应该提升个人的就业能力,适应社会需求。从个人的就业期望,自身的就业心态,自身的职业定位也影响着就业的成败。深入了解职场,参加系列的职业培训课程,准确定位,才能实现求职和成长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张进.提升就业能力:缓解大学生就业难得重要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

[2]杨宜勇,朱小玉.大学生就业问题成因及其对策[M].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第23期.

作者简介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 篇4

随着中国高校教育的发展,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之一。在“十二五”期间,大学生就业势必面对更多问题,同时也面对一些社会改革、发展带来的机遇。

一、中国大学生就业现象分析

据有关专家预测,“十二五”时期,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劳动力在2500万人,比“十一五”时期多出100万,其中应届大学毕业生每年平均约700万,中职毕业生约300万。这不但加重了就业压力,更造成一系列问题:

1、毕业当年未能找到工作的大学生数量比例较大: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的增加,而人们对于大学生这类特殊工作人群的需求增加有限,造就了巨大的就业压力。每年毕业生能找到工作的比例下降。

2、大学生就业成本的增加:如今大学生用于找工作的费用增加,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就业压力的增加,人们为了找到理想工作付出的代价提高。

3、社会环境的改变对就业的影响:由于我国社会现今处于激烈的变革期,各岗位调整较大,对就业有一定影响。比如,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增加、新兴能源产业、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等势必会增加就业岗位;但传统产业的转移和升级,也会导致岗位数量减少。

4、大学生就业质量不高:部分同学为了就业,不得不放弃自己设计的就业意愿;还有的就业后对工作不满意,频繁地跳槽。

5、大学生就业遭遇的不公平对待:就业时,部分学生将受到户籍制度、干部人事制度与市场就业机制等方面的制约。

二、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社会影响

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是不可争议的事实,这种现实已经对中国高等教育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强烈的影响,同时也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其社会影响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三、改善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几点建议

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形成,是多种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社会的全面配套改革。

1、彻底转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改革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专业等结构

2、加快社会生产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的步伐,创造更多的高层次就业需求,这是解决大学生毕业就业难的关键所在3、要畅通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到中小企业就业的渠道

4、强化服务培训,挖掘更多适合毕业生特点的就业岗位

5、鼓励和支持创业

6、端正态度,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7、培养和树立现代流动职业观念,提高人们化解就业压力的承受力

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 篇5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当今时代人们普偏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国家重点调整和解决的棘手问题。我们广大大学生,在政府调整的同时,应该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以便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但同时也要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革除那些陈旧的观念,使自己从那些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应该审时度势,端正就业态度,看清就业形势,把握就业机会,摒弃就业歧视,积极就业上岗,努力创造机遇,这才是当代大学生应持的就业观。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更新就业观念民营企业三资企业

上大学难,大学生就业更难。现在的大学生很困惑,很迷茫。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困扰了好几年的社会乃至国家的重大问题。《劳动就业促进法》颁布了。对于就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着实做了不少的工作,可再怎么努力,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依旧是难上加难。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本人愚见,首先要认清大学及大学的作用。最初的大学,仅是学术界尖端大师们讲述自己观点的场所,固定起来让渴求知识的学者们倾诉,并且指出观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慢慢地壮大了,就形成了规模上的大学。其次,诠释大学的作用,学者们众说纷纭,但集中起来,精概其要,无非是缩短知识传播周期,为大学生生存和生活创造条件。倘若真的要去研究高深一点的问题,大学已经不能帮助你了,只好去更高的专业研究所读研究生了。考研,或许再过几年,就和大学一样的普及了。再次,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势在端正心态。所有的大学生,一出校门自以为是一个井然的成功者。其实,他们尚未成功,他们还需努力。不要以为上过大学就引以为傲。世界第一首富比尔·盖茨中途从哈佛退学,第二富保尔·艾伦,根本没有上学大学,第四富“甲骨文”行政总裁埃里森被耶鲁大学开除,第八富戴尔只读过一年大学。比尔·盖茨的同学微软的总裁斯蒂夫·鲍尔默读了一年的研究生后才退学,财富榜排在十名开外。

埃里森在耶鲁大学三百年校庆上对着众多的大学生说:“不要难过,你们还有希望。这希望就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终于赢得了打工的机会。”以上并不是给当代大学生们泼冷水,只是帮助当代大学生能够真正认识自己,正确定位。另外,根据相关报道,今年沿海及各大城市严重缺工几百万。一方面我们有几百万的大学生难以就业,一方面有缺工几百万。问题在哪里?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这几百万的大学生不愿意去做这几百万工人的工作。

一个大学毕业生去做一些简单的体力操作,在大学生的心理是严重的不平衡,寒窗苦读十几载,花费金银数万元,到头来要各没读几天书的人一起工作。这就是就业的误区!在传统的观念里,大学生进工厂或者硕士研究生摆地摊一样让社会哗然。从人力资源的角度看,这是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这又是一个误区。这些思想并没有从传统的计划体制指导下转变过来,现在的社会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市场竞争等社会经济杠杆来调节人才劳动力流向的。

除此之外,当代大学生还存在相当严重的就业歧视。他们不愿意去做那此基层操作的工作,他们是认为自己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小小的操作工作,由那些没读过几天书的初中生或技工生去做,自己应该坐在办公室里品茶看报纸。其实,这样想就错了,放弃就业歧视,到基层去,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小事做起,才会

从当中了解学习到你想要的东西,才能脚踏实地。要真正知道,理想和现实总有差距,不入正殿步入偏堂而改变人生的多不胜举。

我认为,大学生到基层操作并不是对人力资源的浪费,而是对大学毕业生严峻的考验。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倘若真的有能力,所在单位也会给你更多的机会。毕业后上岗没多久,就有机会晋升,这速度比一般工人快了十几倍。

德信公司奉承“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积极为大学毕业生敞开大门,提供尽可能多的晋升机会。公司与西安思源学院、莆田学院等高校保持着长期的就业合作,有许多大学生也乐意到公司上岗。这就是一种全新的思想转变。为他们能够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而喝彩。

所以说,我们大学生应提高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中国已加入WTO市场经济,全球一体化,开放教育市场、意味着我国教育面向国际化、现代化的考验、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和国际接轨。个人的素质、自身的修养、市场承受能力(竞争压力)在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在自己的强项上下一定得功夫,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自己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然而叶尔米洛夫提出“学校教育中最为迫切的问题,以在反对因循守旧之风上为社会竭尽绵薄之力?此乃当代燃眉之急之重任矣”。我们应该反对因循守旧。

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们应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革除那些陈旧的观念,使自己从那些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那些地方更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另外,大学生们要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只有这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其实也可以尝试一下自主创业,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看你有没有独到的见解,有没创业的激情,还有好的创业项目,团队,创业计划书、项目控制等一些问题。

总之,当代的大学生应该审时度势,端正就业态度,看清就业形势,把握就业机会,摒弃就业歧视,积极就业上岗,努力创造机遇,这才是当代大学生应持的就业观。要去认真分析就业的方向,和个人的能力分析,找准之己目标,在应聘的过程中要不段完善自己。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书籍:

①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王仁伟机械工业出版社

②职业指导与成功就业林圣基广东经济出版社

③大学生就业指导赵铁生中国商务出版社

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 篇6

点亮一盏心灯

——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

打开搜索引擎google,在大约15000项“心理高压人群”查询结果中,有一半以上关于大学生:“大学生:新的心理高压人群”、“三成大学生郁闷”,“毕业生成高压人群”等,而在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中则以就业压力最为突出。

一、近年来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改革的深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我国人事用工制度以及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的深化,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从“统包统分”过渡并转型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与此同时,机关、事业单位精简机构、压缩编制,国有企业减员增效,工作年限延长,使社会接受毕业生的力度大大减少,军队裁军和每年正常转业退伍军人的安置等,也给毕业生带来一定的竞争压力。

自1999年起,我国连续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迎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高峰。官方数据称2011年大学毕业生数量达到660万余人,毕业生人数与岗位相比显然供大于求,待就业人数与社会有效需求短期内增幅有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同时,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取向、不同性别的就业趋势差异日益明显。这些新形势对面临就业的大学生来讲,既增加了难度,同时也增加了择业过程中的心理负担。而近些年我国出现的高等教育严重滞后、大学生缺乏实践能力等问题,则使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信心不足,心理负担加剧。

二、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一)虚荣心理

随着高校大范围的扩招,大学生作为“天之骄子”的光环退失殆尽,但其“高级知识分子”的自我认知却始终未改。“面子”比“票子”重要的观点不在少数。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充满优越感,自以为学识渊博,是一个“人才”,不肯从基层做起,到头来往往是“眼高手低”。虚荣心理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大障碍。

(二)功利心理

择业功利心理,是指从择业的趋利避害出发,片面扩大自我利益的追求而缺乏对就业环境的客观评价。2007年,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对全国近百所高校6000多名大学本科毕业生进行了“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7.3%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和要求专业对口等个人功利取向方面。其中,在就业地区的选择方面,大学生“重东部、轻西部”、“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的想法仍没有得到明显改观。从调查答案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大学生求职择业时的功利心理。

(三)怯懦心理

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有的大学生因为就读的学校不是名牌、所学的专业不热门或自身的条件不够优秀等原因,自觉处处不如别人,低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缺乏推荐自己的勇气,不争取就业机会。过度的自卑会加重学生心理负担,在用人单位的招聘者面前畏首畏尾,过分紧张,不能适当地展示自己的才能,往往因此错失就业机会。

(四)承受力差

2012年,华师武汉传媒学院校通讯社对包括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大学、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华师武汉传媒学院等13所武汉高校进行了一项网上问卷调查,调查表明,超六成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少独生子女似一碰即碎的“瓷娃娃”。66%的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遇到挫折时都向父母以及身边的朋友求助,仅有34%的学生选择自己想办法解决。较差的心理承受力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难以处理所面临的不顺与挫折,进

而形成恶性循环。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调控对策

(一)调整就业期望值,建构正确的择业观。

大学生要谋求理想的职业就必须认清形势,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当前,高校急剧扩招,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大学生在择业时,要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方向,充分了解自己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从自身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个性、能力以及家庭情况等出发定位职业期望值,在职业定位基础上建构正确的择业观。然而,当前部分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出现的求闲、怕苦、虚荣、功利、攀比等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他们的职业选择与发展。高校应在大学生中加强择业观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把个人职业发展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发扬传统的艰苦创业精神,促进大学生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

(二)科学规划职业生涯,为顺利就业打基础。

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可以帮助大学生确定自己的人生轨迹。职业生涯是指个体职业发展的历程,一般是指终生经历的所有职业发展的历程。科学地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特征和任务,做好规划,对更好地从事自己的职业,实现人生目标,非常重要。由此可见,大学生要树立终生择业的观点,切不可为了求得职业的稳定而放弃就业的机会。当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把就业过程当成取得个人职业生涯经验的重要经历,通过就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合理的职业流动,逐步实现自我价值,取得事业的成功。

(三)加强综合素质培养,提升就业的竞争力。

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人文科学素质等。学校应努力搭建平台,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不断增强对社会了解,从而提高自己各项能力。大学生活一开始,就要结合自己的专业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确定与自己兴趣、爱好相一致的就业目标。利用课余时间,拓宽知识面,培养能力。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与社会接触,锻炼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提升就业能力。

(四)进行就业心理疏导,增强就业心理承受力。

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出现的心理误区和心理问题,与毕业生的认识水平、社会阅历、心理承受能力等密切相关。这就要求学校有关部门除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外,还要对学生进行有关求职择业的专业知识培训,掌握求职的基本技能和技巧。高校心理咨询中心要对大学生的择业心态进行心理测试和心理疏导,帮助大学生客观现实地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指导学生提高社会适应的能力,从而避免由于准备不足而错过求职机会。

当代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初探 篇7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一) 当前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

当前, 我国经济出现企稳向好的势头, 但这并不意味着困难时期已经过去, 国民经济回升态势还不稳定, 回升格局还不平衡, 回升过程还存在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并未减弱, 就业压力短期内尚难根本缓解。这给政府以更大力度支持就业、促进就业带来了一定压力。近期经济形势如果不能好转, 毕业生就业的压力会更大。

(二) 就业市场劳动力供给增长较快。

我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供给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由于年龄增长而自然形成的劳动力 (含大学毕业生) 、下岗后需要再就业的职工、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劳动力。此外, 复转军人、离职后寻求更好机会的劳动者等, 都成为城镇劳动力市场上的求职者。大学生面临的求职竞争不只来自同辈, 更有许多虽然不具有高学历但具备丰富从业经验者的竞争, 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大学生就业面临巨大挑战。

(三) 就业岗位供给不足。

经过多年的发展, 我国的国民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但也存在一些不合理因素。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长期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主要是:就业压力巨大;经济结构不合理, 产业技术水平低,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投资率持续偏高, 消费率偏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加大。特别是制约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仍很突出。

(四) 大学生自身素质存在差距。

1. 学生就业能力不足。

当前, 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非常强烈, 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语言应用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分析能力、计算机工具的应用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都成为用人单位的考察重点, 而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也开始受到关注。高校毕业生在具有高学历的同时, 具有与之相应的就业能力才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

2. 学生择业心态有待调整。

从毕业生的择业心态来看, 存在着急功近利、过高期望和缺少竞争意识的不良现象。良好的择业心态对于毕业生择业非常重要。虽然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有较大幅度增加, 就业形势也比较严峻, 但是, 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还是很低的, 就业的空间应该很大。

二、当前财经类毕业生就业意向和就业心理调查结果分析

(一) 对当前就业形势的认识。

通过对河北经贸大学2014年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 结果显示, 毕业生74.01%认为形势严峻, 就业难;16.71%认为形势正常;4.18%认为形势较好, 就业较容易;4.87%的学生选择了不了解。这反映出, 大多数毕业生较为清晰地认识到了当今和以后一段时间内求职择业的形势较为严峻。认为形势较好, 就业容易的学生, 多是在校期间学习、实践能力、语言表达等各方面综合素质较为优秀的学生, 在择业过程中选择的机会较多, 这部分学生对就业前景持较为乐观的态度。

(二) 择业观的调查。

从“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压力, 你有何准备和打算”这个问题的回答来看, 选择先找个单位锻炼实际经验占49.42%, 选择考研占20.19%, 选择“有机会再选择”占22.74%, 选择创业的占8.38%。从“请问你的择业观念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来看毕业生在择业时, 51.02%选择先就业, 后择业, 19.29%选择一步到位, 有固定收入, 14.97%选择自主创业, 14.72%不就业, 继续深造。

(三) 对自身素质的认识。

对于“你认为自己目前最欠缺的素质主要是什么”。面对这个问题, 学生大多把它作为多项选择题来回答, 一方面是学生没有认真审题;另一方面说明毕业生自身素质欠缺的方面还是比较多, 他们自身也能够有清醒的认识。其中选择“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的比例最高, 达到了48.22%, 选择“沟通协调能力”的占32.49%;其他依次为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其它, 比例分别为27.66%、20.56%、15.23%、3.3%。

(四) 择业考虑的因素。

从毕业生“择业首要考虑的因素”这一问题的回答来看, 各因素所占比例依次为:收入与上升空间24.83%、社会需求与自我发展24.59%、就业城市与工作环境22.51%、个人兴趣爱好19.26%、家长愿望5.8%、与所学专业对口3.02%。由此可见学生在就业时最先考虑的是收入与福利、自我实现、环境优越, 家长和专业的因素影响力较弱。从本题的回答结果上看, 毕业生在择业时面临着艰难的抉择和矛盾。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毕业生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 生存压力较大, 急切希望有一份收入高且稳定的工作;另一方面毕业生潜在的就业激情很高, 实现自我发展的愿望迫切。

(五) 求职困境的调查。

在“求职中最困扰你的问题”中, 24.59%的毕业生认为是“所学专业不具有竞争优势”, 其次是能力不足 (23.43%) 、用人单位的要求过高 (19.03%) 、方法技巧欠缺 (16.71%) 、对社会缺乏了解 (16.24%) 。这表明:一是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缺乏足够的信心, 容易造成焦虑、懈怠的求职心理, 因此必须加强求职心理辅导和情绪疏导;二是毕业生求职期望和社会现实落差较大, 狭窄的就业地域观和较弱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其求职难度增加。

三、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对策建议

通过调查分析可以看出所调查的毕业生虽然能够清醒认识形势, 但是择业期望值仍有待调整, 我们的就业指导教育和就业市场开拓工作仍需要不断加强。认真开展金融危机形势下的就业形势研判, 积极应对的当前毕业生就业形势。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就业市场调研, 深入了解毕业生就业的形势, 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教育, 使学生增强当前形势下就业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积极应对, 顺利就业。

(一) 科学规划学科布局, 合理调整专业结构。

毕业生就业状况是反映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是专业调整的重要依据。建立与就业状况挂钩的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预警机制, 把握社会对不同专业毕业生的需求, 主动适应社会需要调整专业设置结构, 落实就业工作要与学校发展相关工作适度挂钩的制度。

(二) 要加大学生实习实训力度, 提高毕业生的实践技能和就业能力。

要通过与企业、行业合作, 建立稳定的、能满足专业培训要求的实习实训基地, 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职业技能培训, 学校的就业指导要逐步向职业指导过渡, 加强职业技能培养不断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三) 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切实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

1. 要积极推进培养模式改革。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及时将新理论、新知识应用到教学当中;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结合专业特点, 融入专业课教学。

2. 大力宣传创业的各项政策, 完善创业的服务体系建设。

要切实宣传党中央和自治区出台的有关自主创业的各项扶持政策, 要及时总结和推广毕业生创业的典型和经验, 积极组织开设创业专题讲座, 开展创主题咨询活动, 努力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对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开展全程指导服务。

(四) 要继续全力开辟毕业生就业市场。

要积极开发校友、朋友等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 努力开辟就业市场。大力做好就业市场开拓工作, 着力点放在区内, 在巩固以往就业市场的基础上, 积极和新的用人单位联系沟通。要主动走出去, 搜集用人信息, 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库, 与他们常年保持联系, 建立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同时也要积极开辟区外市场, 要在做好调研的基础上, 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出去。要努力避免盲目性和无效性, 提高工作效率。

(五) 尽快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全程化和全员化。

从学生入学开始开展职业生涯认知、职业发展辅导教育, 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我、客观认识职业发展环境, 调整就业期望值, 主动选择与自身相匹配的职业;帮助学生提高抗挫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竞争力和健康的人生态度。

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 “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情况并存, 虽然就业形势困难, 但部分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 为了更加深入了解当前学生就业观, 课题组开展了走访调查, 旨在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提供更加明确的方向和指导。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意向,就业心理

参考文献

[1] .唐蕾, 李如铁.在大学毕业班就业指导课教学中加强心理教育的探讨[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8, 8

当代大学生就业管理问题剖析 篇8

关键词:合理择业;大学生就业;就业指导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人口结构和劳动力市场的不断转型,很多大学生选择毕业之后就留着大城市里。他们毕业后因为没有工作经验,大多从事着保险推销、营销、餐饮服务等行业,工资大多在2000元以内,工作极不稳定,有的甚至是一毕业就处于失业状态。这一群体被称为是“高校毕业生低收入聚集群体”。这一群体大多都居住在大中城市或者大中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导致这一群体出现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在择业时出现问题。

一、当前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存在的问题

1、过于注重薪酬,而对工作的长期发展不重视。现在毕业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九零后一代,他们在家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上学期间父母给的生活费都很充足,导致他们花钱就大手大脚。等毕业时自己挣钱时,对于开出的工资待遇特别注重。往往在选择企业时不注重企业对员工的长期培养,只注重眼前的是否有五险一金,是否可以带薪休假,是否有很高的福利等等。功利性比较强,把个人的价值和物质的多寡划等号,而不考虑其他因素,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发生了变化。

2、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把工作想象的太理想化。现在的大学生往往过高的评价自己,把工作理想化。认为自己在学校只要成绩好,走向社会就一定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认为自己只要肯努力,去创业就一定能够成功。毕业了都想找一份高薪水,又不费力的清闲活,既要是自己喜欢的工作又得稳定一点轻松一点。有的毕业生一毕业就希望留着北上广,有的希望一毕业就能够进行政单位,有的则希望一毕业就能够留着外企。他们由于对社会的认识不够全面,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个客观、全面的了解,这必然会导致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处处碰壁,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3、在工作地点选择时偏向选择大中型城市,对小城市和农村基本不考虑。现在的大学生在择业时都有地域的选择,他们往往选择东部沿海的发达城市,对于西部偏远地区的城市他们根本不考虑。往往选择大中型的城市,对于小城市或者农村也不予考虑。这就造成了发达城市人才饱和、就业压力大就业困难的局面,大学生选择职业目标的盲目性、从众性,必然会造成大学生纷纷选择大城市作为工作地点,这又将进一步加剧大城市的竞争压力,与此同时而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由于缺乏人才而发展更加缓慢、艰难。

4、在求职过程中过于美化自己,认为学历越高就越好就业。由于企业比较青睐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所以有些大学生为了迎合企业的需求,刻意的为自己编造了一些美丽的光环,为自己嫁接上一段工作经历。殊不知当今社会人才最可贵的是诚信。还有一些大学生在跟一些单位签协议时,在不是特别了解公司和考虑成熟时匆匆签下协议,等遇到自己心仪的公司时又只能违约。还有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认为只有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就业才是真正的找到了工作,对于不同于自己所学专业的工作不去尝试,不去学习。所以很多大学生在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时选择了继续深造,他们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考研、考博、出国上,认为学历高就是能力强,希望自己深造以后能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二、大学生造成择业误区的主要影响因素

1、自身主观的原因。由于现在大学生个人主义比较严重,在考虑问题时只考虑个人的需求,不考虑集体或者他人的利益,造成了集体或他人利益的损害,导致他们在择业中的失败。还有的是因为他们在择业过程中思想准备不充分,不能正确对待择业过程中的不公平对待,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导致他们总是抱怨理想与现实相差太大,久而久之使他们丧失了对工作的信心,形成了自卑、自责的心理障碍。

2、来自家庭观念的影响。大多数中国的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大学毕业了,就应该找一份体面的工作,才能够光宗耀祖,才能对得起上的这几年大学,所以很多学生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学而优则仕”。很多家长认为只有行政事业单位才是好的工作,至于去基层或者进一些中小企业就是让孩子去受苦,所以他们情愿让自己的孩子在大城市漂泊,也不愿意相应国家号召走下基层走进农村。家长们往往把职位、权利、地位等过高的期望值等思想从小的灌输给孩子,造成了孩子高不成低不就的择业观念,从而增加了他们毕业后的择业难度。

3、高校人才培养结构的不合理。现在很多高校只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而缺乏对学生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的专业面比较窄,而又因为缺乏实际的动手能力,所以在择业的过程中择业面也很窄。有些学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方面,因为不能与现在社会接轨,内容比较陈旧,导致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不能在社会上施展,在就业的过程中竞争能力不强,使学生处于一种“学而无用”的状态。这种高校教育的滞后,给当前的就业形势造成了雪上加霜的后果。

三、解决大学生择业观的几个措施:

1、引导大学生转变个人观念。正确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自我价值与社会贡献相结合。不排斥边远的农村和基层工作。其次就是做好入职前的规划,能够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相结合,正确对待待遇和机遇的问题,在个性和适合的基础上,做好未来的规划,并为自己做的决定做出不懈的努力。再次自己到底适合哪个工作岗位,只有自己最清楚,因此在选择职业问题上自己的意见最为重要,老师、家人、朋友的意见只能作为参考,可以帮助自己修正自己的观点,更加全面的认识自己,但是最终还是要以自己的意见为主,不依赖于其他人,不受其他人的左右。最后大学生要注意提升自己的自己的业务能力,毕竟企业要求的是人才,如果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缺少把自己的专业知识熟练运用于实际的能力,那么大学生将失去自己最大的竞争资本,最终可能连个民工都竞争不过。

2、淡化家庭传统观念。由于许多中国的父母都經历过艰苦的日子,所以陈旧的思想和陈腐的观念都在父母辈的意识中存在。大多数的父母都来自于农村,他们的知识结构及工作、生活环境必然会导致他们的观念在选择职业上存在着严重的片面性和滞后性。往往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和要求。因此转变父母辈的陈旧思想对大学生科学择业观的行成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其次,父母辈不要过于干涉大学生的判断力,影响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和自由性,应当多鼓励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出自己人生的重要抉择。

3、加强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高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点,改变学生认为只有考上公务员才是真正就业的观念,培养学生成为复合型多技能型的人才。其次帮助学生建立诚信观念,高校培养学生不但要有专业的技能和知识,更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一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因为个人原因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跳槽违约不讲信用,诚信问题凸显,高校在培养人才的同时,更要注重对个人品行的培养。再次,加强大学生的择业认知教育,让大学生从根本上认识择业认知对择业过程的重要性。

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与探讨 篇9

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与探讨

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也使部分大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倾向.本文针对当代大学生常见的.一些求职心理倾向,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解决的措施.

作 者:刘晶 张素芬 颜雄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刊 名:中国大学生就业英文刊名:CHINA UNIVERSITY STUDENTS CAREER GUIDE年,卷(期):“”(12)分类号:G64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心理 因素 措施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典型案例分析 篇10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困难有目共睹,然而除了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因素以外,大学生也应该对自己在职业初期的发展有一个明确可行的策略,这样方能在职业发展中把握先机,立于不败之地。案例分析:

张小帅(化名),男,河南某学院英语专业大专毕业4年,在4个不同的城市换了5份工作,从事过医药销售、保险、教师等职业。目前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处于迷茫状态。

学生分析:这是一个大学生在职业初期缺乏规划导致职业发展混乱的典型案例。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也一定要有一个中长期的发展目标和计划。在职业发展上,没有计划其实就是正在计划失败!

职业规划师首先分析了张小帅过往的职业经历。由于在职业初期缺乏规划,跳槽过于随意和频繁,这导致了他的内职业生涯缺乏积累。职业生涯发展的理论指出:内职业生涯是指从事一项职业时所具备的知识、观念、心理素质、能力、内心感受等内在因素的组合及其变化过程,而相对应的外职业生涯则是指从事职业时的工作单位、工作地点、工作内容、工作职务、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外在因素的组合及其变化过程,内职业生涯的发展直接决定和制约了外职业生涯的发展。所以,对于像张小帅这样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去片面追求高薪、好职位、好环境等外职业生涯,而是要在做好职业定位和规划的前提下去可持续地积累自己的经验、能力等内职业生涯要素。脱离了内职业生涯去发展外职业生涯就像水中捞月一样不切实际。

接着从性格类型分析结果上看,张小帅的性格类型是内向、感觉、情感、判断型,这种性格类型的特点是比较细心、感情丰富,同时有管理方面的潜力。较适合从事、也能让他有满足感的工作是掌握一项技能去帮助和服务别人,如教师、客户、销售、外贸等。

其实,张小帅从事过的教师这个职业从职业性格类型分析上看是比较符合要求的,但是职业规划师不仅要考虑当事人的性格因素,还要综合考虑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等因素。从测评结果和自述的情况上看,张小帅是一个企图心很强的人,他希望自己能拥有很多的财富从而让社会认可自己的价值;而从职业兴趣测试的结果上看,他的职业兴趣类型是事业型,适合从事的典型职业有:推销员、销售经理、企业家、政治家等。这样看来教师这个职业可能无法长久地引发张小帅内心的激情和驱动力。

另外,从个人优、劣势分析和职业竞争力上来讲,张小帅目前比较明显的优势是他所学的英语专业和一口流利的口语,但是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学历社会当中,他仅有的大专学历又成为了劣势。另外,过往频繁跳槽的经历也会成为他在面试时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硬伤。所有的跳槽从经济学上讲都是有机会成本的,跳槽后你损失的可能是经验的积累、企业已有的信任度和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最终,在综合分析了张小帅的自身情况、行业职业信息,以及各地区职场的比较优势之后,在职业规划师的一步步引导下,张小帅自己悟出了结论:即到江浙沿海外贸活动频繁的二线、三线城市开始从事外贸工作。在这些地方对外贸人才的需求较大,以他的英语专业和口语优势比较容易切入。具体的发展策略是先考取外贸单证资格从外贸的跟单开始做,熟悉流程和产品后再转成外贸业务。在工作5-8年积累了一定的外贸客户、人脉、经验基础,自身条件比较成熟的时候可以考虑自我创业。但是在这之前一旦选定了行业和企业就不要随意变动,要沉下心来、排除干扰,一心一意地在外贸领域积累自己的内职业生涯。职业生涯发展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很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或者频繁地跳槽直到找不到方向,除了自身的职业心态和职业心理素质需要调整以外,更重要的是在职业初期就要有一个明确的发展策略。有了明确的发展策略,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将不再迷茫!

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篇11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高校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致使高校毕业生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其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为突出,现状更加令人担忧。本文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现状着手,深入分析其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以期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就业;少数民族大学生;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09)112-0055-01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就业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之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其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为突出。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率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1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现状

由于历史原因,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与汉族学生存在一定差距,这使得他们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人才选拔市场中处于明显劣势。数据显示,汉族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明显好于少数民族毕业生。从第一次就业签约率来看,少数民族毕业生远远低于汉族学生。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相对较弱,但是必须与汉族学生一样接受同等的市场筛选。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状况更加令人担忧。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它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也是事关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政治问题。

2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

2.1学校的专业设置以及学生的就业观念偏颇

少数民族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以传统的专业(如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少数民族医药研究等)为主,缺少新型的、技术技能性的专业(如计算机、电子、金融、建筑、统计学等),这些已经满足不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热门专业中少数民族学生少,导致少数其就业面相当狭窄。同时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院校毕业生依然受陈旧观念影响,只青睐行政事业“铁饭碗”,认为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才是自己努力的目标,而极少考虑选择到私企、外企就业。

2.2少数民族聚集地经济欠发达

少数民族聚集地一般处于祖国边疆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及社会历史状况造成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由于工业发展落后,社会提供的有效就业岗位有限,而少数民族学生就业范围又集中在这些区域,因此使得毕业生就业竞争加剧。在少数民族非常集中的南疆地区,社会发展滞后,地方经济欠发达,而高校扩招致使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因此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更加艰难。

2.3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离市场竞争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专业基础、实践技能、应变能力、适应能力等方面大多不具有优势。一方面,边疆少数民族的基础教育较为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潜能的发挥。与城镇同龄人相比,少数民族学生自进入大学之时起就在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等方面与其他大学生存在一定差距,并且在日后竞争中难以完全消除。另一方面,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保留了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文化传统。在以汉文化为主要载体的教育体制中,少数民族大学生不具有竞争的优势。少数民族大学生常常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普遍感到大学学业艰难,学习较为吃力。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少数民族学生在专业课知识学习上比汉族学生要差,成绩偏低,专业水平不高。

2.4少数民族毕业生中汉语水平低、高层次人才少

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瓶颈就是汉语。少数民族毕业生普遍汉语水平较低,与人交流困难,极大阻碍了其顺利就业。由于地域差异,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参差不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专业课和外语学习。来自农牧区的学生进入大学后,长时间汉语成绩不过关,听不懂汉语授课,阅读教材困难,理解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利用汉文图书资料。很多少数民族毕业生不能自如运用汉语,交际能力和工作能力受到很大影响。据了解,我国少数民族高等院校普遍存在低进低出的问题,加之少数民族基础教育质量偏低,这些都导致了少顺民族学生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不高。在研究生录取时,这种状况更是暴露无遗。进入研究生教育阶段时,入学录取分数线相同,可达到录取线的少数民族研究生寥寥无几,数量远远少于汉族学生,这就使得少数民族学生在高新技术和研究领域就业的机会明显少于汉族学生。

2.5用人单位的个人情感因素

受历史原因、居住地域、民族心理的长期影响,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缺陷。部分少数民族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发展状况不理想,一些用人单位因此形成某种偏见,认为其不能很好地胜任工作,并以此为由不愿意在招聘时给予少数民族毕业生相应的机会。这种偏见的存在,也是导致目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一大原因。

3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3.1应积极更新就业观念以及拓展就业范围

少数民族大学生应该打破自己心中固有的陈旧观念,认为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就是铁饭碗,提倡先就业再择业,完全可以到私营企业中寻找自己的奋斗的天地。同时要打破地域限制,不要局限在大中城市,可以到周边城市或者更偏远的地区工作。择业时眼光要开阔,就业要灵活,思想要活跃,进而缓解目前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状况。

3.2少数民族院校要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

深化教学改革,要考虑民族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衔接,实现教育方式由“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的转变。高等高职院校应及时调整并优化专业设置,培养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少数民族人才。对于一些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就业率低的专业,应当果断进行调整和改进。例如,可以适当扩大少数民族自治区重点产业急需人才的招生培养规模,开设一些急需的应用型专业,保证新型工业化建设的人才需求,也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有效岗位,缓解就业压力。再者,要加强地方人才需求预测,使得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具有前瞻性,适应新时期少数民族工业化要求,加快培养实用型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步伐。

3.3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体制不断改革。在大众化教育阶段,社会经济日趋发达,人们的择业观念也在逐渐改变,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职业流动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过去一次择业定终身的体制已经不再适应现今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要改变传统就业观念,勇于接受“就业、择业、创业伴随一生”的新观念。我国少数民族的一大特征是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个优势,依托环境条件,发挥自身语言文化优势,在民族经济、民族文化、民族教育和民族旅游等领域大胆创新,敢于自主创业。在就业、择业和创业过程中,少数民族大学生应当摆正心态、合理定位,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磨练自己,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3.4民族院校要发挥就业指导与帮助作用

各民族高等高职院校要加大就业政策宣传,为毕业生提供准确的就业信息,并及时传达国家的各种就业政策信息,为毕业生就业、择业提供正确指导和悉心帮助。例如,各院校可以学校名义推荐优秀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此外,学校还可以主动与用人单位开展交流,建立良好的的合作关系,提高学校知名度。有计划地向用人单位推荐本校优秀毕业生,逐步形成一种长效机制,并且这样还能激励其他学生,推动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工作。

3.5要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水平教育

总体看来,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遍认识到学习汉语与未来就业的关系,但是还存在认识不深刻、投入不够等问题。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要大力加强汉语学习。首先,应当意识到学习汉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加强自觉性和认同感,要认识到学好汉语是与世界发展潮流密切相关的,是与民族进步、民族发展和民族繁荣策略密不可分的。其次,要有学好汉语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在学习中,要克服仅仅为完成课堂学习、应付学业的消极心理,要认识到学习汉语与激烈的市场竞争是紧紧相关的,把就业生存和安身立命联系起来。

4结语

当代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初探 篇12

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成为各高校的重要工作之一。随着各高校对就业工作的重视, 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方式、新方法也被人们逐渐认识和应用。本文简单地介绍和讨论一下营销理念和意识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运用及独立学院学生就业过程中自我营销理念的培养。

一、营销理念和意识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运用及学生自我营销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营销就是根据市场需要组织生产产品, 并通过销售手段把产品提供给需要的客户。营销并不是企业所独有的经营活动, 从某种意义来说, 凡是包含交换和竞争都会存在营销, 凡是存在交换和竞争的行业和领域, 都可以运用市场营销管理。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从某些方面看就是一种营销行为。毕业生就相当于企业的产品, 高校运用各种途径手段帮助毕业生充分就业, 就相当于企业运用销售手段把产品提供给需要的客户。所以说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就是一种高校毕业生营销。2003年国务院就明确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双向选择”的大学生就业政策。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全面推向了市场, 实施了“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人才资源配置机制。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高校就应该在充分认识市场发展的规律情况下, 运用市场化的手段和方式来解决市场问题。高校就有必要培养学生的营销意识和理念, 将营销理念和意识渗透到就业指导工作中来。

二、营销理念和意识在高校就业指导中的实际运用方式及学生自我营销理念和意识的培养

(一) 定位自身, 细分就业市场, 确立目标就业市场

首先, 培养学生自身作为产品的营销意识, 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定位, 运用职业生涯测评原理, 如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职业锚理论等理论结合学生自身情况, 做好学生的职业生涯定位, 职业生涯定位, 营销的术语就叫做“市场细分”或“市场定位”。什么是职业生涯定位呢?从学生的方面讲, 学生所学的专业是什么, 学生将来准备从事什么行业, 准备在这个行业中扮演什么样角色, 这就是学生的职业生涯定位。

运用SWOT分析法帮助学生自我分析, 自我规划, 确立形象。营销术语是产品设计。首先对自己进行自我分析, 也就是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分析。主要是找准自己的位置, 明确自身的优缺点, 扬长避短。

其次, 高校做好自身定位, 就是高校在整个高等教育市场中的定位。定位类别, 如科研型、教学型、综合型、财经类、工科类等。定位级别, 如211、985、部属重点、省属重点等。高校应从整个高等教育市场细分中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范围。我国教育产业可分为不同专业、类别的子市场, 高校要分析在该产业中所占的份额是多少, 处于什么地位;分析每一个细分市场的吸引力;分析同类高校的竞争实力;分析自身的办学资源的特点, 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本校的目标, 在资源和竞争中找到一个最佳结合点定位为自己的目标市场。

就业市场中的用人单位相当于客户, 客户的基本需求是相同的, 都需要产品即毕业生, 但用人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有的单位侧重于学校品牌。相当于客户根据产品品牌购买, 会根据自身情况适当选择不同级别的品牌。有的单位侧重于人才的专业对口使用。会根据用人岗位的需求来选择, 就是客户根据自身所需产品的用途购买。

最后, 结合学生 (产品) 自身定位和高校定位分析细分就业市场, 确定目标就业市场。例如就读一所民办财经类高校的会计专业的学生, 首先要根据职业生涯理论了解自身情况, 确定职业目标, 如会计、出纳、财务分析师等职业, 再根据学校定位, 民办高校属教育市场中低端级别, 财经类属教育市场中的热门类别, 结合学校品牌声誉和高校所在地就业市场的情况做出高校就业市场范围的边际效应, 如省内品牌声誉情况, 地区品牌声誉情况, 全国品牌声誉情况, 等等, 分析确定就业地域范围, 目标行业。

(二) 运用营销策略手段, 搭建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沟通桥梁

首先, 高校要了解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 根据需求设计教学课程、技能培养、素质教育等, 对学生 (产品) 进行设计规划, 即营销策略中4Cs中的顾客的需求和欲望。

其次, 通过定向培养、素质提高等方式提高学生自身的社会价值即人力资本。也是提高大学生劳动服务的受让价值, 降低用人单位的招聘风险, 减少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的货币成本和时间成本。这也是营销策略中4Cs中的顾客的成本和费用。

再次, 高校要通过组织校园招聘会、在就业网上公布就业信息、毕业生信息等方式方便用人单位招聘。这是营销策略中4Cs中的顾客购买的便利性。

最后, 要搭建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沟通桥梁, 向用人单位介绍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及毕业生的情况;帮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的企业文化、招聘职位、薪金待遇、岗位需求等情况;做到双方沟通流畅准确。这是营销策略中4Cs中企业与顾客的沟通。

(三) 运用品牌营销理念打造高校品牌, 拓宽就业渠道

品牌营销是通过市场营销使客户形成对企业品牌和产品的认知过程, 企业要想不断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 必须构建高品位的营销理念。最高级的营销不是建立庞大的营销网络, 而是利用品牌符号, 把无形的营销网络铺建到社会公众心里, 把产品输送到消费者心里。使消费者选择消费时认这个产品, 投资商选择合作时认这个企业。这就是品牌营销。

高校就是相对应的企业, 毕业生就是产品, 高校树立起相应的品牌, 就是树立学生品牌形象, 利用品牌形象, 把无形的就业渠道铺设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高校也应从自身的角度树立整体品牌形象, 从校训、校风开始, 以人为本, 结合自己的主要特点、特色, 突出自己的强项。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宣传媒体营销自身, 增加高校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同时也就提高了学生自身的品牌形象。

首先, 要保障与用人单位联系沟通顺畅, 搜集就业信息, 准确及时地掌握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 积极主动地在用人单位建立就业实习实训基地, 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的互惠互利的合作伙伴关系。

其次, 充分组织利用高校往届毕业生, 使其能积极主动地提供就业信息, 构建稳定、长久的就业信息平台。

再次, 拓展就业渠道, 积极地与质优、信誉好的人才代理机构建立良好往来, 使自愿加入人才代理的毕业生迅速面试、实习、试用、就业, 提高就业率, 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最后, 积极加强与政府教育、人事、劳动等有关部门的合作, 积极参加他们组织的各项大型活动, 保持与相关部门的良好关系, 为拓宽和稳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作, 需要从各个层面, 用各种方式、方法去开展。营销的理念和意识应用在高校就业指导中是一种尝试和实践。高校学生就业过程中自我营销理念的培养也是一种初步探索, 随着这种应用的逐步完善, 越来越多的各种理念和方式也将应用到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来。更多的学生自我营销的理念和意识培养方式被制定, 用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一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方式、方法被应用, 本文简单地介绍和讨论一下高校就业指导过程中营销理念的应用及学生营销意识的培养初探。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营销理念,营销意识

参考文献

[1]李晏墅.市场营销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10.

[2]方全编.营销:来自世界一流企业的4C营销方法.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4-09.

当代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初探 篇13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而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却并不乐观尤其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在一定时期内会比较严峻就业压力会比较大。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新旧就业观念的剧烈冲撞和价值观的重新定向使得大学生就业观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大学生就业观的转变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论文通过对吉林省长春市部分高校毕业生的实证调查以调查数据作为基础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现状找出大学生就业观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究其成因进而提出对策。以期能对当代大学生群体顺利就业有一定的帮助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研究提供一些参考。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对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第二部分主要是通过对届大学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与访谈根据统计数据的处理结果从知情意三个维度对大学生就业观进行考察和描述。第三部分分析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就业观现状中积极的方面和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探讨了大学生就业观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和转变主要受社会、高校、家庭及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五部分则分别从这四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观问题对策’’。’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据我所知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物壑丛日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逸壹窒多指导教师签名历丕纽日期当酸茎乡日期。芝晔广乒多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工作单位通讯地址电话丛墨兰三邮编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一研究背景世纪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步推进和“科教兴国战略的有效实施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化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现将年至年毕业生有关数据作如下统计表近七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①普通高校毕业生比上年增幅初次未就业毕业生人数万增长万就业率人数万从年至年毕业生人数的依次增加可见高校的不断扩招虽然为社会提供了急需的人才但大量毕业生同时走向社会也随之带来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特别是年和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无疑会让他们的求职路更加艰辛。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接近万人。在这样的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引起国家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很多除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高校设置的学科及专业结构、就业环境和体制、人事制度等外在的客观因素外大学生的就业观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社会、高校、家庭等很多方面因素严重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就业形势和政策的变化新…注初次就业率截至当年月日。数据来源年数据国家教育发腱研究中心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冈教育政策分析报告北京教育科学版社年数据中陶教育年搭编辑部中固教育年攀北京人民教育…版社年数据周济年全国普通商校毕业生就业作会议情调鼓励导毕业生面向壤层就业每数擗年辛闷龇稀妁惫业皇捌汗会议昭向鹏叭一年数据人学毕业生信总使用咨询编写组人学毕业生信息使用咨讯【北京高等教育版社、年数据搜狐搜孤教育【乙一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旧就业观念的剧烈冲撞使得大学生就业观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笔者认为所有这些情况和问题都归根于我国在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和高等教育转型期间的改革和发展问题。就我国人才供求关系总量和整体格局而言我国高校毕业生远没有达到“饱和”、“过剩’’的程度。我国的大学生数量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乜事实上大学教育即使规

模扩张迅速大学以上学历人口数仍然只占我国总人口的、劳动力人口的。这一比例不仅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甚至相比于菲律宾、泰国等国家也有所不如所以大学生还没有达到过剩的地步。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是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六大报告要求政府“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这句话在指出政府责任的同时也指明了大学生转变就业观的重要性。大学生就业观的转变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因此分析大学生就业观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引导大学生树立与时俱进的科学的就业观以求最终解决他们就业难的问题己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重要课题。二研究意义大学生就业观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就业观支配着大学生对就业目标的期望、定位与选择支配着大学生对就业的看法、心态和行为。因此它对大学生就业目标的实现具有导向作用对大学生的就业实践具有动力作用。有鉴于此在当前我国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和高等教育转型期间探讨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加强解决大学生就业观问题对策的研究对国家、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大学生、高校和政府相关部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对缓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实现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也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因此本文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三研究方法本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法、无结构访谈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的研究手段。四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大学生就业观的理论基础主要有理性选择理论、地位获得理论和职业指导理论等理沦。以科尔曼为首的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其基本原理为一个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行动发生的可能性是行动者所期望从多种可能的行为结果中获得的功力函数。行动者的这种行动所追求的是价值或利益的最大化。其基本原理主要来源于以整体论方法为主的新古典经济学、功利主义、博弈理论以及社会学的交换理论等。具体运用到大学生就业观方面其根本的动因就在于大学生对就业时效益最大化的目的追求。面对就业大学生将在当前特定社会大背景下根据个人具体情况进行理性选择并获得自己的职业地位。美国社会学家布劳和邓肯二人在美国出版的《美国职业结构》一书提出了著名的“地位获得模型’’。他们在书中着重探讨了在美国社会中出身背景、教育程度对于个人经济地位的显著影响。自此以后该模型成为学者们研究地位获得理论的基本模型并产生了许多衍生模型。所谓地位获得研究基本上就是看个人的出身如何影响其后来的社会地位即所谓的来自何处止于何处。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就业作为一种社会行为是一个地位获得的问题它属于社会流动理论中的“职业地位获得一的范畴。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其代表是帕森斯和霍兰德的职业选择理论、余斯伯格、格林豪斯和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职业锚理论等。职业指导的理论认为职业选择应该遵循人与职的匹配。美国职业指导专家帕森斯在他的《选择一个职业》一书中认为人在选择职业时应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态度、能力、兴趣、智谋、局限和其他特征还应清楚的了解职业成功的条件和所需知识在不同职业工作岗位上所占有的优势、不利和补偿、机会和前途然后才是上述两个条件的平衡。心理学家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可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需要对于成人来说可同时出现不同时期会出现不同的主导需要。就业观与需要有着密切的关系高校毕业生对理想单位、就业地域等的选择下是反映了实现不同层次需要的意向。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一价值观所谓价值是指对个人有用的或重要的东西往往是个人追求的东西。马克思对价值的概念做过这样的阐述“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价值由关系的双方构成一方是价值的主体即为了满足自身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而不断奋斗的人们它小到个体的人大到全社会另一方是价值的客体主要由物质的、文化的两大类组成。价值体现了一种评价和对评价的认同。价值观是对价值关

上一篇:谈培养高层次人才高校管理的论文下一篇:关于廉洁的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