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就业前景

2024-08-24

西北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就业前景(精选9篇)

西北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就业前景 篇1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在化学工程、化学工艺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化工产品开发及生产技术管理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尤其注重培养在精细化工领域,特别是在各种助剂、涂料、香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等方面具有上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通过宽厚、扎实的化学工程与工艺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环节、科研开发、工业生产实际的综合训练,达到化学工程与工艺(精细化工)领域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的。

课程设置

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物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基础课,机械制图、材料力学、化工原理、精细有机合成单元反应等专业基础课,精细化学品化学、精细化工工程、化工工艺、助剂化学、化工装备、日用化学品化学、高分子科学导论、香料化学及工艺、胶粘剂与涂料、化工工艺开发与设计等专业课。

深造与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可报考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研究生。

毕业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可选择科研院(所)、航空、航天、化工企事业单位及高新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技术及经营管理工作。

就业率:-届就业率分别是:94%、100%、94.74%。

学制/学位

本科四年制/工学学士。

西北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就业前景 篇2

一、教学硬件的改善

学院在办学初期, 实验实训方面与母体学校共享先进的设施和实验设备, 但随着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 实验器材、师资力量等办学条件超负荷运转, 直接影响了独立学院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 针对这种情况, 学院坚持要保证教学质量, 在实验实训设备方面舍得投入, 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需要。现阶段, 学院化工系设有制备实验室、分析实验室、测试实验室、创新实验室、化工原理实验室、化工仿真实训室等, 拥有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气相色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电化学工作站、精馏实验装置等大型仪器设备, 并且每个实验室都配有专职实验教师管理, 实验实训等都已独立开课承担, 不再依托母体学校。既能在量上保证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学时数, 又能在质上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 实验教学

实验课程是化工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在教学改革中, 根据国内外实验教学的发展, 将原有的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整合成一门基础化学实验课程[3]。将实验内容重新制定, 避免内容的重复性, 摒弃有污染有毒性的实验, 增加综合性、交叉性实验内容, 淡化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专业教师与实验指导教师、教室与实验室的界限。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实验能力。通过竞赛给学生提供较大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近几年, 我院学生在省级化学化工类实验技能竞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二) 生产实习

现阶段, 化工系共有六个校企合作企业, 充分利用企业生产环境及实际生产技术和组织管理方法, 在岗位上对学生进行专业工作实际训练。学生在企业进行生产实践, 熟悉现代化生产工艺, 充实实际操作经验, 做到教育、训练、应用三者有机结合。校企合作教育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心、职业道德、诚信品质和团队精神, 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4]。

第四学期末有两周的生产实习 (10个工作日) , 实习地点:湖北沙隆达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大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通过学习, 学生对化工生产过程及其主要设备有一定的基本了解, 明白设备的工作原理、操作程序, 了解化工厂的工厂布置、特殊要求, 学会识别常见管路的涂色标志, 知道化工厂的进厂规则、安全常识。增强对本专业的认识,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使学生了解学习化学化工各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作用和意义, 同时使学生对生产各个环节的管理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 为学生将来从事化工厂的生产、产品开发和管理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第六学期末有六周的毕业实习 (30个工作日) , 实习地点:中石化荆门分公司、中石化巴陵分公司、湖北宜化公司等, 使学生巩固化工原理、化工工艺等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在一线的化工生产与工程管理中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使学生了解化工生产各个环节的管理, 为学生将来从事一线的化工生产、管理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适应化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在实习之前, 指导教师布置学生的实习内容, 使得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实习企业。在实习过程中, 由系指派有经验的专业教师负责实习的联系、安排、指导和协调工作, 每20名左右学生配备一名实习指导教师。聘请实习基地专业人员兼任实习指导教师, 先由现场技术员进行安全教育, 再将学生分组安排在车间, 进行跟班学习。由指导教师对学生在实习中的表现和对实习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全面考核。

(三) 课程设计及实训

化工系的实践课程主要有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化工机械与设备课程设计、化工工艺课程设计、化工仿真实训等。通过实践课程, 可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中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设置在第六学期末, 化工工艺设计和化工机械与设备课程设计在第七学期初开设, 时间分别为两个星期, 三个课程设计内容有衔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连续性, 既能兼顾工艺计算, 又能进行设备强度结构的设计[4]。比如, 三个课程设计都选用塔设备 (板式塔和填料塔) 为设计对象,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内容是塔设备的计算, 根据设计任务要求, 确定化工工艺流程, 准确而迅速地进行过程计算及主要设备的工艺设计计算及选型, 使用计算机软件绘制工艺流程图和设备图。化工工艺设计内容是结合生产实习荆门炼化厂减压蒸馏装置中常压塔的工艺设计, 设计数据大部分来源于学生实习中采集而来的生产实际数据, 这不仅仅只是一个单元操作设计, 而是根据整套工艺设计一个工艺流程, 要求学生绘制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化工机械与设备课程设计内容是塔设备的机械设计, 设计阶段包括选材、零部件结构设计计算和选用、塔体上各项载荷、塔体的强度及轴向稳定性验算等计算, 绘制塔设备的装配图及零部件装配图, 编制设计计算说明书等。课程设计能有效地将理论课程和生产实习相结合, 这样既能将以前所学的生产工艺理论知识融会贯通, 还能避免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的盲目性, 有针对性地了解实习工艺、生产情况, 查阅资料,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实习的主动性。

化工仿真实训课程设计在第七学期中期开设, 注重培养学生对工艺流程的理解, 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生产紧急情况的应对能力,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化工仿真实训分为离心泵、换热器、间歇反应、连续反应、精馏塔、吸收塔等6个单元操作。

独立学院强调化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由指导教师对学生在课程设计期间的表现, 所完成的设计图纸、设计说明书的质量和答辩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平时成绩实行一天一评制, 主要依据学生操作实习的质量、组织纪律性和动手能力综合打分, 考试分两部分:一是以设计报告、实训报告、生产工艺流程图、设备装配图、上机操作等形式进行;二是答辩考评,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和实训的工艺作讲解, 并采取教师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 毕业设计 (论文)

毕业设计 (论文) 是实践教学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是独立学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之一。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主要分工程设计型和实验研究型两类。根据学生的特长和以后就业的方向, 分配毕业设计 (论文) 题目, 允许已签约的学生到工作单位选题完成毕业设计, 由企业工程师担任指导教师, 学生可以提前适应单位工作, 熟悉车间生产工艺、设备结构[5]。学院教师经常与在外做毕业设计的学生联系, 保证学生能按时按量完成毕业设计。

通过毕业设计 (论文)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深化和扩展所学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培养其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树立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特色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源动力,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 对学生的培养方向更要与社会、用人企业相联系。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学生, 大学四年全过程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系统设计, 从新生入学开始就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到四年级毕业论文结束为止, 全方位、全过程深化教学改革。通过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促进整个教育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敏.独立学院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06.

[2]谢旭光.多元化办学模式下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保障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30-35.

[3]邓仕英, 赖艳, 李克华.化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7) .

[4]徐辉.强化化工实习教学, 提高学生整体操作技能[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21) .

西北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就业前景 篇3

[关键词]化学工程与工艺;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5-0098-03

作为支撑“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的本科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涵盖了化学、化工相关的诸多领域。进入21世纪,国际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因而,在新形势下,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赋予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育新的内涵,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突出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成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育新的课题。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1-4]本文将围绕“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对新形势下高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进行分析和论述。

一、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确定

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依据,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办学定位的基础。人才培养目标是指高等院校通过人才培养活动,使受教育者达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预期设定,它界定了人才培养的方向问题,综合反映了学校对培养人才的总期望和要求,是高等教育质的规定性。人才培养规格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界定了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5-7]

进入21世纪,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化学、化工技术的发展层次更为深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内涵更为丰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高等教育必须注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突出的精英人才。另一方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与其他学科交叉更为深入,其作为通用工程基础专业的特征愈发突出。专业外延的扩大导致专业界线更加淡化,进一步引起就业形势和就业观念的深刻变化,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毕业生越来越广泛地参与各类技术工作。这就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多层次和多样化提出了高要求。同时,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世界经济飞速发展,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高等教育必须主动适应国际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既懂技术、管理又了解国际市场运转规律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因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应该定位于,掌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基础知识及相关交叉学科知识;掌握扎实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掌握宽厚的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掌握至少一门外语知识;掌握国际行业规则;掌握必备的科学思维方法与工具性知识;掌握较丰富的经济、管理、营销、社会、法律、环境、人文等社会科学知识。具备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运用科研创新思维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的能力;具备有效的进行沟通和社会交往的能力;具备进行组织、管理、营销的能力;具备运用外语进行跨国交流与服务的能力;具备运用化工商贸知识进行谈判的能力;具备终身学习与提高的能力;具备运用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健全的人格品质和优良的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艺术修养;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团队协作意识;具有广阔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培养能够在化工、轻工、医药、炼油、冶金、能源、环保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科学研究和产品销售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构建

(一)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构建的指导原则

课程体系是课程目标在课程内容上的要求和反映,它属于课程结构中以内容为维度的结构,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总纲领,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主要依据。[8-9]为了满足国内国际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构建应该围绕如下原则进行。

1.厚基础、宽口径构建“平台教育”课程体系

随着世界科技的发展,化学工程与工艺学科领域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进一步深入,其所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专业人才需求市场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专业人才需要适应较宽的知识领域的要求。因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以化学、化工技术学科以及现代高新技术产业相关交叉学科的需求为前提,本着加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基础教育,完善自然科学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构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平台教育体系,采取厚基础、宽口径方式开展学科交叉与综合背景下的平台专业教育和个性化人才培养。[10]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在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时,应该以基础化学、化工为支撑,把新技术、新学科融入专业学科教育范畴,按照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从“科学意识、科学知识、学科前沿与交叉”三个层次设立高度融合的具有基础平台教育性质的核心课程。[10]坚持厚基础、宽口径专业教育思想,设置具有科学知识特性的多门类“模块化”选修课程和培养道德素质、政治素质和人文素质的素质教育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潜能来培养人才,为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提供多项选择,拓展和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以满足“厚基础、宽口径平台教育”与“个性发展”要求。

2.坚持用工程教育理念构建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作为工科基础性专业,需着力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是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育应该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以工程教育理念为核心,整合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工程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

为了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构建中,应该改变过去强调工程科学理论知识,弱化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弱化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的普遍问题,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密切教学与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的关系,加强实验课、课程设计、各类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等实践技能训练,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实践教育课程是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综合性教学环节,是学生工程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构建中,在加强基础理论教育,拓宽专业内涵,突出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面向应用,体现素质培养和个性化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实际,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构建和完善“以实验及工艺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为基础,以设计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为目标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3.以国际化视野构建课程体系,培养外向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知识信息化,必然要求高校人才培养国际化。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也必须要培养掌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基础知识,具备一定外语水平,熟悉国际行业规则,能够进行跨国交流与服务,具有广阔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的外向型、复合型专业人才。

教学内容的国际化是高校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关键。教学内容要国际化就必须将国内外先进的知识体系融入教学内容,以外语或双语进行教学,构建双语课程群,将外语教学与应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另外,在教学中以实用性和国际化为标准,以课程为单位引进经典原版外文教材及相应资料开展教学也是专业人才培养国际化的有效途径。此外,专业人才培养国际化还必须要求在基础外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在传统课程设置中增加国际知识、跨文化交流课程,让学生熟悉多元文化,通晓国际规则,培养学生的国际修养与国际思维能力。

(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构建

1.通用课程模块

通用课程模块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专门知识的基础,是保障厚基础、宽口径构建平台教育的关键。该模块包括人文社科基础、政治理论基础、身体素质课程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化工基础、计算机基础、经济管理基础等课程门类。

在构建通用模块时必须按照模块化思维,对各门类课程内容进行统筹整合。比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结构化学中重复的内容就必须进行删减,物理化学中与化工热力学及化学反应工程相关的内容要进行整合,重新调整各门课程内容,科学合理分配学时、学分,以构建新的基础课程体系。

2.专业课程模块

专业课程模块是根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目标而开设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课程模块,主要训练学生的工程思维,培养学生探索工程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专业课程模块构建时,要注重设置跨学科门类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如化工专业课程与专业外语融合,化工设计与计算机程序设计、软件运用融合,化工过程分析与开发和化工技术经济学融合,化工产品开发与环境保护融合,文献检索、科技写作与科训、毕业论文融合等。学生通过跨学科门类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的学习,提高全面素质,实现从专业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

3.综合能力模块

综合能力模块主要为多门类选修课程。该模块为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提供选择空间,通过对该模块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跨学科的综合知识背景,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自学能力和人际交往技能、技术交流能力等,满足了“平台教育”基础上的“个性化发展”要求。

该模块课程设置中,应该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及市场需求尽可能多的设置课程门类。除了设置专业相关边缘课程、外延课程、文化素质拓展课程、涉及综合道德伦理法律常识的社会课程外,尤其还要增设化工管理、化工经济、化工商贸等课程及诸如商务英语、科技英语、学术交流英语、外国企业文化等外语或双语课程。

4.实践环节模块

实践环节模块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核心环节。该模块包括实验课、课程设计、各类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等实践训练内容。

在实践环节模块构建中,为了满足学生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要求,实验课程应该从验证性实验到设计性实验转变,从单科性实验向综合性实验转变,从认识性、继承性实验到研究性、创新性实验转变。

课程设计教学中,整合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化学反应工程课程设计、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化工工艺课程设计等课程内容,构架综合性大设计课程,并要求设计过程中充分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设计。设计选题应紧扣学科前沿和工程实际,并鼓励学生采用不同工艺进行设计。

实习教学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最为重要的实践教学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实习教学应该和工业实际紧密结合,并采取多样化的实习教学方式。

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及运用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检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应该具备前沿性和创新性,面向工程实际,和教师科研或学术课题相结合,采取项目式教学进行毕业论文设计。

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的构建

构建一套与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重要环节之一。

教学管理制度的构建中,必须要保证课程体系中每门课程都按照制订的教学大纲规范授课,并定期不定期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监督,构建由多种评价方式、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相互结合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针对不同课程、不同教学环节,采取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考试评价、实践教学评价、毕业论文质量评价等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另外,教学运行管理中要特别注重丰富和发展学分制,为个性化教育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此外,教学管理制度构建时,还必须创新学习指导制度,建立学业导师制,全方位多角度地为学生整个学业生涯提供指导。同时,还要完善专业培养目标与学生就业及工作能力跟踪管理,既重视学生在学校期间的考核评估,也重视其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考核评估,并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反馈,指导并不断完善教学计划制订、教学活动实施、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监控保障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建立和完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

四、结语及展望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随着国内、国际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高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也必须不断探索、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使之更好的满足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要。

[ 注 释 ]

[1] 翟安英,石防震,成建平.对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及模式的再思考[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4-68.

[2] 董泽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与要素解析[J]. 大学教育科学,2012(3):30-36.

[3] 刘忠喜.人才培养模式概念、层次及构成要素[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3):107-110.

[4] 魏所康.培养模式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5.

[5] 蔡志奇,沈志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与实现[J].药学教育,2014(4):1-4.

[6] 王进鑫.适应知识经济挑战变革高校人才培养规格[J].中国高教研究,2001(3):71-72.

[7] 于珍彦,于少珍,韩如成.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模式探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6):106-108.

[8] 周立山,魏抗美.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51.

[9] 陆勇,崔刚.卓越计划背景下的地方工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4):78-81.

[10] 王艳,李洁,黄可龙.大类培养模式下化学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9(11):36-38.

西北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就业前景 篇4

中文名:化学工程与工艺

修学年限:4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一级学科:工科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具备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方面的知识,能在化工、炼油、冶金、能源、轻工、医药、环保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该专业具有两大特色,一是工程特色显著,对化学反应、化工单元操作、化工过程与设备、工艺过程系统模拟优化等知识贯穿结合,使学生具有设计、优化与管理能力;二是专业口径宽、覆盖面广,使学生具有从事科学研究、产品开发的能力,在精细化学品、涂料及应用、高分子化工与工艺等方面更有研发和应用能力。

培养要求:

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工程学与化学工艺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对现有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模拟优化、革新改造,对新过程进行开发设计和对新产品进行研制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应用化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化工装置工艺与设备设计方法,掌握化工过程模拟优化方法;

3、具有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

4、熟悉国家对于化工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化学工程学的理论前沿,了解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

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

主要课程:

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和一门必选的专业方向课程。

化工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多重要,举个例子大家就知道了。19哈伯发明的合成氨技术使世界粮食翻倍,解决了世界上一半人的温饱问题。1995年我国的化学纤维产量为330万吨,其中90%是合成纤维,这一化工技术的应用,使大多数人免于挨冻。可以说,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样样都离不开化工产品。化学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性产业,它为农业、能源、交通、机械、电子、纺织、轻工、建筑、建材等工农业和人民日常生活提供保障和配套服务。同时它还是工业经济中最具活力,有待开发且竞争力极强的一个行业。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解析就业方向

一、专业解析

什么是化学工程与工艺

化学工程与工艺就是研究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共同规律,并用化学方法改变物质组成或性质来生产化学产品的一门工程学科。简单来说,也就是化学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是从19世纪末由于化学品大规模生产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的。当时,为了化工生产的高效和大型化,根据典型的化学工艺和设备中出现的一些具有共同属性的工程问题,形成了单元操作的概念。20世纪50年代后发展的传递过程原理和化学反应工程使化学工程学科上升到了新的阶段。人类穿的各种合成纤维的衣物,吃的各种食物的包装加工,住的房屋的水泥钢材,以及人们开车所用的石油天然气,都是化工研究的方向。中科院院士陈洪渊就曾经评价化工产业为“国之重器”,能创造出数千万个“新物种”。

化学工程与工艺学什么

本科期间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有:基础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工传递过程、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工艺学、化工设计、过程动态学及控制等。学生还要学习很多相关专业的必修和选修课程。各校根据开设专业的方向和侧重不同,课程设置有所差异。另外,化工专业是一个很注重实验和实践的学科,大学期间涉及的实验和专业实践课程也很多,需要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

大学期间,同学们可以学到一些很有意思的知识,比如,洗发水怎么配比?怎样的配方会有怎样的效果?肥皂、洗涤剂生产工艺怎样最合理?怎样制作擦脸油、雪花膏……学生通常要通过产品设计、物质分离和转变等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化传递规律,掌握产品与工艺开发、生产装置设计从实验室到大规模生产线的放大、过程系统优化、过程安全与环境的理论和方法,掌握物质分离与转变过程及其设备设计与操作的共同规律。

化学工程和化学的区别?

化学工程专业是标准的工科专业,而化学专业是典型的理科专业,它更关注的是最基本的科学原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同样是发现了一种化学新物质,化学专业更关心这种物质是怎样合成的,而化学工程则更关心这种物质有怎样的用途,以及如何大规模的生产,如何造福社会。

二、专业与就业

主要就业方向

分析化学师、食品化学师、化妆品研发员、医药技术师这些职业你肯定听说过,但不一定想到他们与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相关。总体来说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就业领域还是相当广泛的。毕业生能在化工、能源、信息、材料、环保、生物工程、轻工、制药、食品、冶金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主要就业方向:

1. 可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从事化学工程与工艺相关科研、教学等工作。不过这需要毕业生具备一定的科研水平和较高的学历。

2. 到化工类、石油类、轻工类、车辆化工、建筑机械、制药、食品、涂料涂装等相关的科研单位、企业、公司从事应用研究、精细化工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技术和科技等工作。化工行业有很多知名的企业如美孚、壳牌、巴斯夫、中石油、中石化等。当然,除了这些大企业外,一些冶金、化纤、煤炭、橡胶等化工企业也是毕业生不错的选择。化工行业是个讲究经验和积累的行业,技术和经验是技术型人才的资本,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一般需要一个相当长时间的经验积累,从基层做起,让理论和实践充分的结合后,才能谋取个人职业更好的发展。

3. 可以在相关化工类企业从事销售、管理等工作。除了走工艺、研发、质量检验等技术人才的道路外,该专业复合型销售和管理人才也为市场所青睐。关键是如何取得化工类技术以外的教育背景和从业经历。化工贸易、管理人才基本都需要是化工专业出身,同时熟知贸易规则和单位业务,还必须具备耐心细致,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选择广泛 就业有优势

教育部公布的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显示,该专业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在30000-3人,近两年全国就业率区间在90%左右,属于就业率较高专业。与热门的计算机、金融专业相比,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在报考和就业率方面虽然没有非常“火爆”,却呈现出工作后发展速度快,就业率稳定性较高等优势。

相关从业人员都表示,化工专业毕业生要找到一份工作并不难,但找什么样的工作就因人而异了。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所在院校及院校专业方向也有一定关系。由于化工各个方向分类较细,各个大学都有自己擅长的专业方向。如有些学校侧重石油化工、煤化工;有些侧重医药化工;有的则偏重金属冶炼或精细化工等。另外,还有一些人对化工就业存在这样的误区,担心学这个专业毕业后要去挖煤、炼石油。实际上,传统的石油化工、煤化工只是其中的一个就业方向,如果你对这个方向不感兴趣,还有更广泛的领域可供选择。如可以选择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精细化工,我们用的洗发水、洗面奶、沐浴液的研发生产都是化工的主要就业领域。还有食用油、巧克力等食品加工企业,香水、化妆品、奢侈品制造等也是化工很好的就业方向。

三、报考指南

目前,全国招收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高校有近360所。其中有影响力的代表院校如:天津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

选学校看方向

各大学的专业方向和培养侧重点各有不同。专业方向的选择可能直接影响未来的就业,考生在考虑院校时,最好对学校特色和专业方向有所了解,看准目标比较清楚后,再选择符合自身情况的学校和专业。

如清华大学化工系有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两个本科专业,每年招收100余名本科生。清华的化工是国际一流的工科,学术强、深造机会多,近年来更专注于绿色环境友好型的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和生物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

天津大学化工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其所属的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在教育部组织的第一轮到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排名连续四次蝉联全国第一。天津大学化工学院下设化学工程与工艺、分子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工)等7个本科专业。

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化学工程学院设有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制药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其中化学工程与工艺和制药工程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报考看章程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学专业,学生最好具有较强的理工科基础和动手能力。实验在教学中占据着一定的比重,细心谨慎、有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善于分析实验结果的学生更加容易脱颖而出。有很多考生家长担心,化学工程专业会不会有危险。其实,在本科学习中能接触到的危险物质少之又少。即使实验课上遇到一些比较危险的物质,如强酸、强碱,课堂上也有严格的操作流程和安全保护措施。

西北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就业前景 篇5

1 中国葡萄酒产业快速发展特征

1.1 葡萄酒贸易进入门槛低, 众多企业涉足葡萄酒行业

随着我国葡萄酒消费市场的持续发展的持续发展, 加之葡萄酒行业丰厚的利润吸引, 使得众多投资者纷纷涌入葡萄酒行业。近年来, 行业内新面孔不断出现。一个可见的例证是, 目前出现在葡萄酒专业人才招聘会的企业50%以上成立时间仅为2-5年。

1.2 国外葡萄酒强势进入中国, 对我国葡萄酒形成强有力的竞争

随着中国加入WTO, 国外企业纷纷将触角伸向中国, 国外葡萄酒行业也加快了进军中国的步伐, 凭借品牌优势和质量优势, 充分利用国内消费者对外国品牌的好奇及炫耀心理, 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据中国海关和中国酿酒工业协会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 2011年上半年, 国产葡萄酒的生产量为50.1万千升, 进口葡萄酒达到17.02万千升。这意味着, 葡萄酒的进口量已经占到国产葡萄酒产量的34%, 占据中国葡萄酒市场25%的份额[1]。国外企业的大规模的进入, 加剧了葡萄酒行业的竞争, 价格战提早出现。

1.3 葡萄酒质量参差不齐, 造假行为普遍存在

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 部分企业利用消费者对葡萄酒知识、葡萄酒文化欠缺的“机遇”, 着眼于自身企业短期的收益, 不顾民族产业的长远发展, 勾兑酒、劣质酒仍不可杜绝。

1.4 以葡萄酒文化推介为核心的营销企业和服务性企业正在成为葡萄酒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随着葡萄酒消费文化的普及和消费者的日渐成熟, 以葡萄酒文化的宣传、培训、服务为营销手段,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广大葡萄酒企业逐步转变竞争策略, 加强葡萄酒文化的宣传与推广, 借此提高企业品牌, 促进销售。面对国内外企业激烈的竞争, 差异化竞争战略为众多企业国接受和实践, 从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来看, 从事葡萄酒文化推广、培训、侍酒服务等的比例正在稳步上升。

2 葡萄酒行业的发展对葡萄酒人才需求带来的影响

2.1 伴随着葡萄酒行业的快速发展, 葡萄酒专业人才的需求旺盛

从近年葡萄酒学院招聘情况来看, 学生对企业的可选择面比较大, 中小企业、新兴企业专业人才招聘面临招不到人的境况。从近两年的就业情况看, 葡萄酒学院的毕业生就业单位相对比较固定, 上海建发酒业、威龙葡萄酒业、中粮酒业、烟台张裕等行业内部几个大型的企业成为毕业生的首选, 发展迅速、发展平台与发展空间较大的中型企业也正在成为学生的可靠选择。

2.2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深入, 葡萄酒行业对人才外语的要求逐步提高

从近年就业招聘来看, 企业对于学生外语交际能力特别是英语或是法语交际能力的要求逐步提高, 外语面试、复试开始成为部分就业岗位成功应聘的关键。

2.3 葡萄酒文化、葡萄酒营销能力的要求逐步加强

从企业招聘来看, 企业对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其中学生葡萄酒文化、葡萄酒营销能力等专业能力的强弱成为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首要因素。

2.4 葡萄基地管理、葡萄酒工艺人才需求量相对葡萄酒营销小, 学生选择面相对较小

从招聘单位来看, 招聘葡萄基地管理、葡萄酒工艺的企业不到招聘单位总数的10%, 毕业生倾向于经营成熟、地理位置较好的企业, 小企业、新兴企业、地域偏僻的企业面临招不到人的境况。

3 新形势下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教育、教学作出的调整

3.1 强化学生葡萄酒文化的学习与积累

葡萄酒学院特色在于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面宽, 内容囊括了葡萄栽培学、葡萄酒工艺学、葡萄酒品尝学、葡萄酒工程学及葡萄酒市场营销等内容, 实现了葡萄酒“从土地到餐桌”的整条产业链的教学。从就业来看, 这的确是葡萄酒学院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用人单位评价葡萄酒学院毕业生“基础扎实, 上手快”, 但从葡萄酒产业发展来看, 葡萄酒文化将是推动其发展的强大动力, 这也是近年来企业的人才需求, 这就要求学院应从各个方面着手强化学生对葡萄酒文化知识的学习、积累和运用能力。

3.2 弥补葡萄酒营销教学相对较弱的短板

目前, 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设置两个专业方向, 分别是葡萄酒工艺方向和葡萄酒市场营销方向, 相当于一个学科体系的两翼。与前者相比, 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 葡萄酒市场营销方向均比较薄弱。这种情况导致了市场方向的学生专业能力的相对欠缺和失衡。一方面, 学生对于中国的葡萄酒市场状况不甚了解;其次学生对于现实当中的葡萄酒营销缺乏感性和理性的认识, 学生对于葡萄酒营销的认识全在个人的一个“悟”字;第三, 从就业情况来看, 葡萄酒营销人才需求大, 而且现目前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相继开设, 竞争在逐步形成, 为保持学院学生在就业方面的竞争力, 有必要加强和平衡葡萄酒市场营销方向的教学与实践中存在这一短板。

3.3 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外语素质, 培养国际化就业能力

从近几年招聘来看, 企业对于外语的要求在逐步提高, 企业为创造自己的竞争力纷纷需要将员工送到国外培养, 加之涉外交流和贸易来往逐步增多, 外语成为学生在专业之外成功的一大关键因素。地处西北的葡萄酒学院需要让学生了解国外的葡萄酒文化, 有必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外语素质, 培养学生进行国际化就业的能力。

3.4 强化学生人文素质, 提升学生就业、发展软实力

在狠抓学生专业素养特别是葡萄酒文化素养的同时, 学生人文素质短板又逐渐显现。学校学习期间, 表现出学习功利性太强, 缺乏崇高的理想信念。应聘过程中, 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地理历史等知识普遍缺乏, 人文积淀薄弱。为实现培养一流葡萄酒人才的目标, 有必要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 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人文素质提升计划, 提升学生就业、发展的软实力。

4 葡萄酒学院推进大学生就业服务的对策

(1) 通过拓展与企业的合作, 推动学院葡萄酒营销教育的发展、学生营销能力的提高。近来, 有企业提出与学院共建葡萄酒营销实习基地, 这是很好的合作方式, 能够实现学院与企业的双赢。

(2) 打造平台, 让学生了解现实中的葡萄酒市场、葡萄酒营销。一方面, 邀请学院出国留学的老师做报告的时候将对象扩展到本科学生, 改变现有只针对研究生的局面;另一方面, 邀请来学院的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给学生作报告, 了解现实中的葡萄酒市场、葡萄酒市场运作, 特别是充分利用企业招聘的契机给学生传递信号, 这是一个学生期许的方式。

(3) 拓展对外合作、交流, 让本科学生参与其中, 在提高外语素质的同时, 从专业的角度了解国外葡萄酒的发展、现状, 提高学生对于外语学习、专业外语学习的兴趣。

(4) 鼓励学生在扎实专业学习的同时, 提高外语能力。近年来, 雅思考试在我院学生中兴起, 出国也逐步成为学生们的一个选择, 思想教育方面有义务给学生营造一个外语学习特别是葡萄酒专业外语学习的环境, 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 引导、鼓励学生提高外语能力。

(5) 在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渗透对葡萄酒文化的宣传和学习。葡萄酒学院有必要从更高的层面上给学生创造葡萄酒文化学习的平台、环境。从目前来看, 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需要潜移默化的给学生传达葡萄酒文化的理念, 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葡萄酒文化的重要性;其次给学生学习葡萄酒文化的平台, 建立葡萄酒图书阅览室、葡萄酒电子书库, 让学生有条件系统地了解葡萄酒文化;第三, 充分利用葡萄酒爱好者协会的平台, 从提高我院学生葡萄酒文化的角度开展一些活动。

(6) 启动学生人文素养提升计划。一方面将人文素养提升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融合, 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爱好;一方面, 开展针对性的、长期的人文知识的引导学习、学生主动学习, 引导学生制定人文素养提升计划, 并成立专门机构督促计划的实施、考核。

摘要:文章探索了中国葡萄酒行业快速发展的特征以及对专业人才需求规律的变化, 提出了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教育、教学调整方向以及就业服务的思路。

关键词:金融危机,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学生素质,就业服务

参考文献

西北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就业前景 篇6

关键词:化学;工程;绿色实验

一、化学实验室三废问题的现状

大家都知道,做实验的过程中肯定会有有毒的、有害的物质产生,这些物质会污染环境。就目前来看,大部分的化学实验室都是污染源,很多没有被处理过的废水、废气会被排到地下和空气中,这会使学校和附近的学生和居民受到很大的影响。

高校实验室排污管理要规范和加强,将高校实验室纳入环境监管范围,在《天津市高校实验室评估标准(试行)》中,也对高校实验室的环境安全、废弃物的处理做了明确规定。高校培养的化学化工类人才,今后都将是我国化学化工行业的顶梁柱,将直接影响我国化学化工行业的发展。作为高等院校化学化工专业的学生,若不具备绿色化学意识,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残渣、废液任意处理,将既污染环境,又造成资源浪费,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意识。

二、绿色化学实验室

绿色化学是指从污染预防的基本思想出发,在化工生产、化学实验始端就采用预防的科学手段,使整个过程和终端达到零排放或零污染。绿色化学是研究如何从化学反应的设计、反应的进行、产物的使用及废弃过程中使污染减少到最小的新兴科学,是一门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被认为是未来化学发展的方向。

建立绿色化学与化工实验室被认为是解决实验室三废问题的主要途径,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进入21世纪,国内外建立绿色化学实验室的呼声逐年提高,国内有多所大学都先后建立或提出建立绿色化学实验室,甚至一些中学也都提出建立绿色化学实验室的概念。

建立绿色化学实验室,其根本目的是从节约资源和防治污染的观点来重新审视和改革传统化学与化工实验,采用“3R”(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原则解决化学与化工实验中出现的污染问题,目的是减少和消除对环境的污染,培养学生的绿色环保意识。

建立绿色化学实验室,将减少化学实验污染,与绿色化学零距离接触,将绿色化学融合于化学课程教材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中,使绿色化学成为化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当前化学教育面临的一项崭新课题。

三、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措施探讨

如何改革化学实验室,使其成为绿色化学实验室,是目前的首要任务,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改革:

1.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广为应用和最为有效的一种教学形式,它可用于许多场合,用于化学概念、化学基本理论的教学,能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材料。用在课的开始,可起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求知欲望的积极作用;用于验证假说,有助于培养学生进行推断、作出结论、解决问题的能力;用于学生提出问题,可以考核学生观察、记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用于解答化学问题,能启发学生解题的思路。演示实验可以使学生学到正确、规范的实验操作方法和技能,受到教师良好实验习惯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的熏陶和感染。

教师可运用录像、VCD和多媒体课件等手段优化实验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出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演示实验应使每位学生都能看清楚,对于一些细微或瞬间完成的实验,教师应借助实物投影仪把实验放大,使学生看得真切。传统的实验教学中遇到一些要求高、设备贵重的实验往往难以开展,多媒体正好可弥补这一缺陷。例如:(1)物质条件受限制的化学实验;(2)爆炸、毒性较大且不易控制的一些危险实验;(3)易出错误的实验,多媒体模拟一些错误的实验,可使学生亲眼感受错误操作的危险性,从而避免错误的发生;(4)微观物质结构及其运动的实验。这些实验有时通过语言描述比较困难,结构模型的使用又不方便,而借助多媒体三维图功能则有利于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理解,有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2.微型实验

微型化学实验是20世纪80年代崛起、国际公认能体现绿色化学理念的一种化学实验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其基本特征是仪器微型化和试剂用量少,具有污染少、现象明显、快速、节约、安全等优点。微型实验的开设对毒性大、药品贵、耗量大、易燃、易爆、污染严重、操作复杂的化学实验尤为重要,它能杜绝或明显减少实验过程中给环境带来的污染,体现了绿色化学的原则。化学实验微型化是微型化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当前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对不断增强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微型化学实验相对于大多数常规实验是有优势的,但是,微型化学实验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不足。微型实验由于仪器、装置都小,实验的可见度低,如果不采用投影放大实验现象的补救方法,或边讲边实验的方法就不宜用于演示实验。另外,微型化学实验在搅拌、抽滤、分液、控温实验操作上难度较高。

因此,在大学应推广微型化学实验,但这么做并不意味着要用微型化学实验取代所有的常规实验,而是要使两者取长补短。

3.循环实验

“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是国内外很多化学化工企业近年来的发展口号,其实在大学化学化工实验室也应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清洁实验”的口号。

参考文献:

[1]郭翠梨,张金利,程景耀,胡瑞杰.化工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0(3).

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就业前景剖析 篇7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现代烹饪理论和操作技能、掌握现代营养基础理论知识和大中型餐饮企业经营管理知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生在校期间将重点学习营养配餐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兼顾其他菜系菜点制作工艺的学习;给予中、高级烹调师、面点师、营养师的基本训练,毕业时参加中、高级烹调师、面点师、营养师职业资格考试,获得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专业课程:

烹调工艺学、面点工艺学、营养学、营养菜点制作工艺、烹饪化学、烹饪卫生学、饮食企业管理、中医饮食保健学、药膳制作等。

大学生就业状况与学科专业设置 篇8

关键词:高等学校;大学生就业;学科专业设置

一、大学生就业状况与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在高校专业设置上如何发挥作用问题

高校自主设置专业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使各类高校根据自身资源和优势发展,百花齐放,自主设置专业,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专业设置“一窝蜂”的现象,所谓的“热门专业”会同时在各高校登场。为尽可能避免“一窝蜂”现象的发生,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为高校提供人才需求信息,引导各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发展。

2. 学科专业培养内涵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问题

专业教育内容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之需。通过调查发现,市场需求正朝着个性化、多样化方向发展,但按现有学科专业教育内容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不断变化发展的多样化市场需求。2005年《上海重点领域人才开发录》显示,本地急需具备解决重大问题能力的文化、金融、生物与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港航等六大领域的人才。在电子信息领域,人才需求的重点在集成电路产业、通讯制造产业、光电子产业、信息家电产业、软件产业和信息服务产业,而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专业人才成为首选。在国际航运领域,上海港航人才资源总量偏少、分布不均、拔尖人才和复合人才奇缺、知识陈旧,缺乏系统掌握管理、经济、法律和金融等方面知识并能从事行业组织管理、企业管理及具体运输管理工作的综合性管理人才。

课程数量有待增加,课程内容需改革创新。通过调研发现,用人单位和历届毕业生对大学生课程设置中存在问题看法较为一致,其中79.70%的用人单位和75.33%的历届毕业生认为大学课程设置中实践课程太少,专业课程中不注重对实践能力的培养;60.80%的用人单位和51.70%的历届毕业生认为专业课程内容老化,没有随社会发展需要及时更新。在一些高校中,不少学科专业的构成仍旧以传统课程为主,实践课程所占比例很低。此外有39.90%的用人单位以及39.3%的历届毕业生认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在课程总量有限的情况下,更为突出的问题是课程内容改革力度不大以及课堂教学与实践之间缺乏有效的结合。

3. 大学生能力培养评价体系的完善问题

随着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毕业生的实践经历与能力水平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和学生自身的关注。在问及“为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大学学科专业建设的重点”时,有高达64%的历届毕业生认为,应该“强化专业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重理论知识轻实践能力,将能力培养等同于技能训练。高等教育历来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知识本位论”思想在学校管理者、教学者以及学生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相形之下,大学生实践能力建设工作仍然没有真正进入教学、管理的主流领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不少高校提及培养学生能力,就会将其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技能训练,认为过多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等于丢弃高等教育的本质与精神,走向职业教育的行列。事实上,高等教育中的能力培养并不是完全等同于职业技能训练,从理念和目标上讲,它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种更为“宽阔的学习经验”,即在培养一定的专业性能力(包括操作性的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拓展性的专业迁移能力、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培养,是一种源于专业知识又能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培养过程。

大学生能力培养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估机制。在高校现有的考核评估中,非常缺少对大学生能力培养的考核。如教育部开展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仅对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情况进行考评,却没有结合大学生能力培养的效果来考评。正是因为缺乏一系列的考核评估机制,各高校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还处于自发、随机、分散、小规模的状态,主要是依托一些特定的社团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进行。

4. 专业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有机结合问题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地位有待提高。在大部分高校里,就业指导工作与专业教育没有太大关联。高校一般仅在学生三、四年级时开展几次就业指导活动,其中指导内容虽然适用于全校学生,但针对性不强,效果也不明显。调研显示,有58.1%的应届生认为就业指导工作应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中,在大学四年学习阶段全程展开,尤其要对刚入学的新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指导,使其明确今后的专业发展方向,从而增强就业指导的有效性。

5. 大学生就业与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协调机制问题

大学生就业与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协调机制问题包括五方面内容,即学科专业设置与人才供求的预警机制;专业评估、认证、更新与退出机制;特色专业建设研究;区域高等教育专业建设协调机制;促进毕业生就业和调整高校专业结构的若干对策与建议。

二、大学生就业状况与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的对策

1. 政府教育部门应该构建高校学科专业设置预测系统,为学科专业设置提供信息服务与指导

构建学科专业设置预测系统是治理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根本举措。政府应该通过社会调查和毕业生就业反馈的信息,检验学科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并预测市场的需求,及时对学科专业进行调整。在对未来几年专业需求的趋势判断上,政府应该明确高校应该新增什么专业,招生规模是多少,缩减哪些专业的招生规模,缩减多少。

在正确预测的基础上,政府还应该发挥宏观调控作用,避免高校之间的恶性竞争。高校应也在充分认识学科专业设置和调整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深化内部改革,克服内外种种阻力,实现学科专业结构优化。

2. 高校在设置学科专业时应该考虑学生的需求

近年来,我国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是,在考虑各种需求方面,我国许多高校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由于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和社会竞争的不断激烈,学生越来越希望能在本科学习期间得到更多方面的发展,如希望学习更广泛的学科专业知识以开阔眼界,希望掌握外语、计算机、管理、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识,希望有更多的接触社会的机会。这都需要我们的学科专业设置能够更加灵活,打破学科专业的壁垒,发展综合化、实践性课程,从根本上改革我国的学科专业及课程体系。endprint

3. 增强学科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

从管理体制上充分考虑学科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扩大高校自主设置调整学科专业的自主权。建议设立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管理委员会,其成员应包括学校教学管理人员代表、企业代表、中介机构代表、学生代表等。主要职责包括新专业的审定、学科专业的评估以及确定学科专业建设专项拨款。新学科专业的形成应自下而上,由高校首先开设课程,在课程组合的基础上形成专业。建议借鉴美国高校“以知识为主导的专业模式”,即以知识包为核心,由各类课程组成课程模块,进而组成主干课程,形成专业,每个专业都呈开放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对市场需求做出反应,不断更新专业教学内容。

4. 学科专业培养内涵随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同步变革

一是专业教育内容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课程体系改革,涵盖理论课和实验课、实践课等各个方面,具体内容包括理论和实验课自身的改革,理论课和实验、实践课的比例、学时分配、课程的层级关系、时间安排等等;三是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探索与专业紧密结合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四是用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改革,探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五是课程内容与国际接轨。

5. 搭建大学生能力培养平台

制定大学生能力培养规划。大学生能力培养在整个大学学习阶段要有一定的系统性,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阶段要有能力培养的具体内容,能力培养要通过实践课程、实践环节等途径加以实现。

建立大学生能力培养工程,包括大学生能力培养规划和方案、负责大学生能力培养管理机构、大学生能力培养基地以及建立相应的大学生能力培养检查考核评估机制。制订相应法规,要求社会企业、事业单位都承担起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能力的义务和责任。拓宽大学生能力培养渠道,企业、社区等都应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6. 建立学科专业教育管理和教学人员与就业指导工作管理人员互动机制

提高就业指导工作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就业指导工作必须成为高校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关注的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应成为高等教育学科专业改革、专业教育内涵深化、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校级领导之下、各职能部门之上建立高校专业教育改革办公室,下属机构包括学科专业建设办公室、教务处、研究生部和毕业生就业办公室,整合高校教育改革和就业管理工作的力量,搭建专业教育改革管理人员和教师与就业指导工作管理人员的互动平台,激发专业教师从事专业教育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相结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倡导围绕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专业教育内涵不断改革深化的良好氛围。

7. 健全高等学校评估指标体系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和职业发展教育状况包括工作规划、指导思想、管理体制、队伍建设等都应列入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之中。同时,建议构建以评估结果尤其是高校就业工作评估为导向的拨款体制,通过拨款体制改革达到推动高校专业教育不断深化改革的目的。

将实践能力建设工作融入到教学、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之中。高等学校既重视理论知识教学,又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学生一定的专业性能力(包括操作性的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拓展性的专业迁移能力、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培养,构建一种源于专业知识又能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培养过程。

8. 形成开放的学科专业目录,营建新兴与交叉学科发展的有利环境

当前,学科级别已日益成为左右今日中国学术命运的指挥棒,直接决定该学科的生存与发展。因为学科是项目申报、科研经费申请、课题申报、人才培养、成果鉴定、职称评定的法定依据,没有学科位置,就意味着处于虚无化、边缘化的不利地位。而学科专业目录设置要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保持学科专业领域的开放性与发展性。

9. 建立柔性化的课程组织形式,实现同一学科专业内学生的差异化培养

首先,从观念上改变对专业的传统认识。应视专业为一种柔性的课程组织形式。将专业作为学校内资源使用与人才产出的实体组织是导致固定模式、单—僵硬的主要原因,而将专业仅作为课程的组织形式,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导致人才培养目标多元化、动态化,多层次。其次,提倡同一专业下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的差异化,以适应社会及学生的不同需求。专业起始于个人需求,对应于社会需求,个人需求多种多样,社会需求也是千变万化。进入大众化阶段的我国高等教育应更多关注传授普通大众生产生活技能,满足个性兴趣发展的需要。因此,当今的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不仅要考虑学科划分,而且要通过一种柔性化的课程组织,使专业设置更好地满足个人兴趣的发展以及社会实践的需求。

10. 设置综合性专业,改变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的矛盾

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知识总量的高速增长,科学技术出现了综合化的趋势,从而使高等教育中的专业设置综合化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世界性趋势之一。国外教育研究人员认为,综合性的专业和课程有利于培养现代人才的各种素质和思维能力,以及组织、交际和实际工作等方面的能力。为此,国外研究型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呈现了综合化的趋势。如,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大学合作的健康科学与技术学部,将医生、科学家和工程师组织在一起,用现代科学技术来解决重大的医学问题和健康问题。在学部的基础上,后来又成立了健康科学、技术与管理学院,包括人类生物学、生理学、实验医学、保健政策及管理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密歇根大学开设了电气和计算机工程系,大气与海洋学系,环境科学工程学科等。此外,新兴学科专业表现出来的综合化趋势更为突出,这不仅表现在研究型大学的学科专业设置上,也表现在高职院校的学科专业设置上。

参考文献:

[1] 课题组. 专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研究——针对上海高校、学生、用人单位的调研报告[J]. 教育发展研究,2007 (7):31-32.

[2] 鲍嵘. 美国学科专业分类系统的特点及其启示[J]. 比较教育研究,2004 (4):3-4.

[3] 饶燕婷.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特点及启示[J]. 中国高教研究,2009 (10):49-50.

[4] 程研. 刍议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分类中的交叉学科设置[J]. 高教探索,2008 (4):23-24.

[5] 刘仲林. 交叉学科分类模式与管理沉思[J]. 科学学研究,2003 (6):561-562.

[6] 阳荣威. 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控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06:115-116.

[7] 曹洪军. 专业设置与大学生就业关系[J]. 辽宁教育研究,2008 (9):120-121.

[8] 贾万刚. 大学专业设置与大学生就业相协调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 理工高教研究,2005 (4)85-86.

[9] 赵婷婷,吴蕾蕾,樊文强. 大学本科学科专业设置与就业的相关性分析[J]. 2005 (1):103.

[10] 吴越. 我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政策转型探析[J]. 中国高教研究,2010 (9):38-39.

[11] 周亚夫. 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设置问题探讨[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 (11):363-364.

[12] 包镕. 地方高校专业设置的原则与措施[J]. 中国高教研究,2008 (1):54-55.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资助课题“大学生就业状况与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的研究”(2012ZZ019)]

西北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就业前景 篇9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我校面向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应对科技发展新需求的紧迫任务,也对未来的学科布局与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的核心是以 “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促进工程教育从 “知识导向型”转变为 “能力导向型”[1,2,3,4,5]。这与我校培养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以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我校一直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构建了化工实验平台[6],建设了专业实验模块, 设置了体现 “大化工”专业共性的公共专业实验以及反映与化工相关专业个性的特色专业实验,如图1所示。专业实验课程的开设,重在培养学生产品研发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启发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学科、专业交叉,以达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的毕业要求。

关于我校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的化工专业实验体系,从实施多年后倒过来看,其构建是有新意和科学的 ( 平台 + 模块) 。 但目前专业实验教学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 1) 专业实验各实验项目的知识链不够长,实验内容仅仅是针对于每一门专业课程,各实验项目间相对独立,使得专业实验缺乏系统性;

( 2) 专业实验由于设备及教师素质等问题,教学实施过程又多以教师为中心,重视学生参与实验过程而忽视了学生实验效果,这种实验教学过程虽能让学生短时、优效地完成实验教学环节,但不能有效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制约了实践创新意识,使得原本开设的综合型专业实验实质变成了验证型实验,失去了专业实验教学的意义。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改革是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设置综合性强的专业实验内容并探索出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方法,将其落实在专业实验的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做到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启发学生实践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独立设计和实施工程实验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2 化工专业实验教学改革

改革原有的专业实验内容,打破了原有每一实验项目仅针对某一门专业课内容专业实验模式,将多门专业课的内容有机地融入到专业实验项目中,使专业实验具有系统性和综合性, 让学生领会本专业的精髓; 改革原有的实验教学过程,将原有的以教师讲授实验目的、原理以及实验方法后,学生再操作的实验教学环节,改变为实验前教师给出某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学生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和收集消化实验原理并拟定实验方案及实验数据的分析方法,与授课教师讨论后实施实验教学环节。

公共专业实验部分改变原有实验项目单一现状,让学生根据各自专业方向有更多的自主选择。如化工热力学实验,开设了三元盐水系溶解度的测定、二元组分气液平衡热力学数据测定 ( 二选一) ; 分离工程实验,开设了膜分离、共沸精馏、反应精馏 ( 三选一) 。公共专业实验部分的各实验项目内容方面: 化工热力学实验,将原有的直接测试改为要求学生先采用计算机模拟,再实验测定,比较实验及模拟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化学反应工程实验,改变了原有的采用某一固定的实验方法 ( 如脉冲法) 测量反应器流动参数的实验内容,直接给出测量反应器流动参数的实验目的,要求学生自主选择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并根据所测量的流动参数结合某一典型的化学反应估算反应物的转换率,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分离工程实验,引入了让学生选择不同的热力学模型获得热力学参数,对流程方案进行计算机模拟,拟定实验方案,再进行实验,比较理论与实际分离效果,分析问题。

特色专业实验部分,通过各实验项目教学内容的调整,使之更具特色。如化工工艺实验中开设的复混肥的制备及指标分析,在原有仅涉及复混肥制备工艺的内容的基础上,引入了学生查阅国家标准,应用适当的分析检测方法,测评基础原料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和所制备的复混肥质量这一教学内容; 又如化工工艺实验中开设的CO中低变反应,在原实验内容上引入采用计算机模拟,通过比较实验及模拟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再如精细化工实验中开设的乙酰水杨酸的合成与测试,在保持原有实验内容不变的情况下,将实验从综合性进一步扩展为设计型实验,学生可选择不同工艺线路,或在合成线路不变,采用不同催化剂方法合成乙酰水杨酸,并比较分析其收率、平均选择性等参数。

新的专业实验教学考核方式也由原有仅凭实验报告评定学生实验成绩的单一考核方式改革为从实验预习、实验方案拟定、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数据处理、实验报告撰写等方面综合考核学生是否掌握了基本的专业知识、专业实验技能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部分实验项目还要求学生撰写小论文替代定式的实验报告,以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及科技论文的撰写能力。

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的改革,使学生的 “被动式”接受学习变成了 “主动式”自主学习,同时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与适用性专业选修课结合起来,如公共专业实验各项目将化工热力学、反应工程、分离工程与计算机在化学化工中应用、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等课程相结合; 特色专业实验各项目将化工工艺学、有机化学与分析化学、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等课程相结合,通过不同专业课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综合应用,强化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

3 化工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效果

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是在原有的专业实验模块基础上对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系统、全面的改革,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体的实验教学过程落实到实处,重点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通过教学改革最大程度上实现各专业课间的融合,在重基础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参与了现有专业实验教学环节的学生在毕业环节中表现出更强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完成了 “溴化锂溶液吸收制冷实验研究”毕业论文的学生为例[7], 根据指导教师的任务书要求,独立拟定研究方案、完成实验装置的搭建以及实验数据的测量和分析。创新性地将传热、蒸发、吸收等单元操作结合在一起,打破传统的采用冷源吸热制冷的定势思路,利用高浓度溴化锂吸湿致水蒸发带走潜热的原理实现制冷。可见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真正实现了对学生综合专业技能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专业实验教学改革还促进了实验资源的整合以及实验教学管理的规范,以一定的教学资源投入,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设备在专业实验中的效能,大幅度增加了学生的受益面; 不断完善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考核方式大大增强了考核学生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的可信度和有效度,进而使得实践环节教学管理更加规范。

摘要:针对我校化工专业实验内容缺乏系统性,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重实验过程轻实验效果的弊端,在原有的专业实验模块基础上对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了改革,使专业实验教学真正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体,重点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以达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的毕业要求。其改革在教学结果以及实验教学管理方面皆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化学工程与工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实验,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沈建华,刘峰,张玲华.适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综合工程训练中心建设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2,22(12):122-126.

[2]陈文松.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其对高等工程教育的影响[J].高教论坛,2011(7):29-32.

[3]罗正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其对高校实践教学的影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6):1-3.

[4]张文雪,王孙禺,李蔚.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研究与建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5):22-26.

[5]李茂国,张彦通,张志英.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注册工程师认证制度的基础[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4):15-19.

[6]张承红,陈虹.普通工科院校化工实验平台建设与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08(1):42-44.

上一篇:关于幼儿园简报范文下一篇:优秀记叙文——1、精彩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