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

2024-05-30

综合性学习(共8篇)

综合性学习 篇1

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即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语文的规律。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二要不断开发、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语文、用语文中渐渐习得语文学习规律,不断提高学生多方面素质。

一、整合丰富的语文资源。

(1)挖掘语文教材资源。

教材本身就是一种语文资源,教材中安排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有举办故事会、诗歌朗诵会,办小报、演课本剧,调查社会上的用字情况、调查“人与环境”问题等。老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牛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利用好教材中的内容,创造性地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体会到语文有用,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2)整合教材资源。

在学生们的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是相关的,可以参加到这些学科的教师的们备课中,将教材的内容整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的说话能力、识字能力、审美、绘画、想象、创造、探究等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加强了语文学科与科学、艺术学科的整合,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意识,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3)依据学生生活实际。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他们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是不容忽视的丰厚资源,教师应依据儿童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设计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活化语文,优化实施策略。

“语文综合性学习”把整个世界作为语文学习的环境,注重让学生在真实的、具体的现实中去学语文,是一种“活化”的学习实践。说“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活化”的学习,除其学习的对象、内容和环境是“活”的外,还在于:一是学习的过程是“活”的,学生不仅仅是静静的看书,还要调查、走访、表演等,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语文,学习语文;二是学习的方法是“活”的,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和学习内容,环境的特点选择灵活多样的方法,其学习方式可自由选择:三是学习的手段是“活”的,可以走进现实世界考察、采访等,走进人们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因此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时要在“活”字上下功夫,优化实施策略。

(1)开心剧场:展示梦想与才华

语文能力的培养应在生动活泼的空间中得到实践,而课本剧不但能极大地拓展和提高孩子们的视野和语文的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更重要的是使童年成为孩子们体验梦想与创造的黄金时期。教师可在实践中组织学生成立自己的开心剧场,进行合理分工如导演、演员、道具等,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排演,可以是课文内容,也可以是课文内容的延伸。通过角色活动,引导学生把丰富的学习资源内化为自身的财富,从而形成能力、发展个性。

(2)超级创作秀:彰显心灵世界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引导进行创作,如儿童诗写作并举行诗歌朗诵会。尽可能地调动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尽可能地将语文学习综合化。在识字、阅读、体验等过程中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对语文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3)生活体验:感受多彩世界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充分利用包括“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辩论会、研讨会、图书馆等等”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挖掘语文课程资源,整合语文课程资源。整个世界都是学生的教科书。用自己的眼睛、耳朵和大脑感受大干世界,是语文学习的一项必不可少的任务,它培养的不仅仅是语文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会思想和真实地看待这个世界。

综合性学习 篇2

我们的学生接触“综合性学习”最多的就是试题。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综合性学习”仅是一个概念。那么,到底什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价值是什么?目前语文综合性学习面临怎样的现状?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如何有效指导?下面,我将结合我开设的综合性学习的实例谈一点粗浅的理解。

一、什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属于语文学科的一种学习,是语文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注重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从学习方式的改进讲,在于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从课程设计的思路讲,在于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从课程实施的方略讲,在于融通与语文学习相关的多方面联系。其核心价值是丰富学生的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价值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应注重综合性学习。因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综合性课程,它沟通了听说读写,沟通了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沟通了课内课外,沟通了校内校外,沟通了书本学习与实践,是一种综合化了的课程。它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协调发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是生活化的课程,它开放了语文课程,使语文课程从封闭的课堂上走出来,走向了生活和家庭,走向了自然和社会,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它与传统的教学不同,每次学习的目标、过程、结果都是开放的。在社会生活中学语文,会学到比课本上更多、更珍贵的东西。语文综合性学习是经验性的课程,它大多以“问题———解决”和“活动———探究”为载体,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更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有利于学生丰富自己的阅历,整合知识,运用知识,生成新的知识。学生情感态度方面的发展,组织、协调、合作等能力的发展,将会比在学术性课程中更为显著。也许这种课程让学生得到的大多是隐性的,不像知识性课程那样显著的收获,但经验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将使学生终生受益。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个性化的课程,它不再是标准化、模式化的学习,也许每一个人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都会不一样。因为它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学习活动,特别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题、探究、活动、创造与表现。

三、目前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中面临的问题

综合性学习在新教材中已经是教学内容之一,目前大城市的重点中学都非常重视综合性学习,开展了系统的实践活动。但是,中小城市许多中学的现行教学中综合性学习有名无实,流于形式,甚至连形式都没有。在绝大多数农村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片空白。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大致有三:(一)学校方面的问题:学校没有及时建立综合性学习的相关保障制度来促进这一活动的开展;没有建立对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展情况的监督评价制度;缺乏整体研究、协同教学的氛围,语文教师开展综合性学习常被视为不务正业而加以排斥。(二)教育主管部门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尤其是教研部门很少参与到基层语文老师对综合性学习的研究中去,加强对学校教师的专业引领和专门指导专项培训。(三)教师层面的问题:由于许多教师缺乏系统培训,甚至没有参加培训,对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理念把握不准,导致综合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有效性不够;一些教师缺乏研究意识,遇到具体问题不会通过理论学习、合作研讨、实践反思的途径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凭个人经验处理,导致指导过程中出现偏差;由于日常教学工作任务重,教师参与新课程研究与实施的积极性不高,消极对待综合性学习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样的局面导致“语文综合性学习”只是考试中的一种题型,而不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实践活动。

四、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如何有效指导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过程包括:主题确定阶段、活动方案制定阶段、学生活动过程记录、活动成果的评价等。下面以我曾开设的《走进古城街巷,感受淮楚文化———楚州巷子文化管窥》为例来具体说明。

1. 确定主题

在学习了一单元介绍民居的课外说明文以后,学生对我国民居文化非常感兴趣。于是,我们决定探究家乡的民居文化,开设综合性学习活动。

首先,在班级组成智囊团,集众人的智慧。这一决定刚一宣布,学生积极报名,最终以小组推荐的方式组成了代表团。大家纷纷献计献策,有主张走进古镇河下了解古建筑结构的,有主张研究淮安民居变迁的,等等。最后综合众人的建议,确定了《走进古城街巷,感受淮楚文化———楚州巷子文化管窥》主题。

2. 指导学生制定活动方案

各小组课后自拟活动方案,择优录用。活动方案一般包括:活动名称、活动实施者、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实施步骤、成果表现形式。

本次活动的目的是感受我们自己的文化,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各小组讨论的结果,将活动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采集阶段。搜集资料,了解楚州的巷子有多少条,它的名称由来是什么,有名的巷子有哪些,到实地拍摄保存下来的街巷的图片。第二阶段为整理阶段。将搜集到的图、文进行整合,使之成为有机的整体。第三阶段为展示成果阶段,让更多的市民了解我们的民居文化。

方案一经敲定,学生全员参与,积极准备实践。全班同学根据各自的特长分成四大组:摄影组、采访组、撰稿组、后勤组。采访组和撰稿组相互配合,具体又分成三小组,一组采访年长的市民,了解印象中的街巷,如建筑特点、环境、名称由来、居住感受、历史沿革等,这是最淳朴、最地道的文化,是老百姓自己的文化;一组联系淮安地方志办公室,了解街巷的分布特点、名称及发展变迁,为活动提供权威的资料;一组借助网络这一平台,查找相关资料,尤其是现已不存在的街巷的图片。

3. 活动具体过程

任务分配之后,同学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热情高涨。他们利用节假日,多次走进楚州大街小巷,摄影、采访,回来将采集的资料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及时记录活动心得,讨论下一次活动的具体内容。资料采集结束,学生分工合作,进行有机整合。活动接近尾声,学生模仿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撰写《楚州巷子文化》。展示活动成果,在淮安市市民健身广场展出。

活动前后经历了五个星期,这段时间,学生的团队意识大大提高,他们互相合作、互相帮助,甚至发动自己的父母一起参与到活动中来。同时,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他们渴望在课堂上发现所需要的知识,为正在进行和即将进行的活动作准备,而这种有意注意和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大大完善了他们的知识结构。

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记录的指导和方法的指导。针对学生活动的具体任务,指导学生做好活动记录:记录活动每个阶段的情况,记录组员任务完成情况、组员的表现、小组的合作情况以及小组活动进展情况等,写活动日记,花絮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相机渗透各种方法指导,如:如何制定一份简要合理的调查问卷,怎样进行有效访谈,如何对资料进行分类和整理,怎样撰写活动总结和研究报告等。同时,指导学生做好文本资料的积累工作。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会有许多原始资料,这些原始资料是活动的真实记录,也为活动总结阶段寻找规律、得出结论、撰写报告提供重要依据。同时,这些资料还是评价的重要依据,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这些资料的积累保存工作。另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文本资料的编写工作,每一小组每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后都要汇编一本文本资料上交给教师,教师以此作为评价的依据。

五、结束语

综合性学习,学生真正学习了吗? 篇3

一、以课文为依托,创设学习平台

“走进大自然”这个内容学生比较喜欢,他们听说可以离开课堂到野外去,心中无比高兴。我细想一下,学生很可能到了大自然中就会漫无边际地东看看、西瞧瞧。如果就这样让孩子们讲大自然中的动植物、有什么发现,这节课就有可能上成只讲自己在大自然中看到了什么动物和植物的观察课。这样怎能体现综合性学习课的特点呢?将自己的困惑跟教研室黄老师一说,他觉得有道理,并认为要抓住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得先找到一个切入点,既能激发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认真观察的兴趣,又可以为学生搭建一个相互合作的学习平台。我们想到让学生自由组合成三至五个小组,每个小组只限观察研究一种动物或植物。比如,爬山虎、狗尾巴草、蜗牛、蝙蝠、蜻蜓等。就是要让孩子们找到自己所观察研究的对象有什么特点,并且说说它们的这些特点如何运用到人类的生活中来,为人类服务。于是,想到了三年级学过的课文《爬山虎的脚》,就有了这样的导入:

(一)引出观察探究学习的对象——爬山虎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观察爬山虎(板书:爬山虎),重点观察研究爬山虎的脚。在观察研究之前,老师先给大家看两幅图(多媒体出示爬山虎满墙爬的整幅图及爬山虎的脚特写镜头图)。下面请大家思考:

1.这是一种叫什么名字的植物?

2.这种植物为什么能往陡立的墙上爬呢?

师:爬山虎为什么能爬上墙呢?原来爬山虎长有脚。它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听了我的讲述,你不想说些什么吗?(小结出示学习要求:1.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动物或植物观察;2.抓住这种植物或动物的特点进行深入地研究。

(二)同桌交流,确定观察研究的对象

师:回想以下,平时你到山间地头是否发现很特别的动物或植物,你想不想对它观察研究一番呢?

1.出示:你想观察研究什么?(动物或植物)__________

2.先和同桌说说:我想观察研究学习___________(动物或植物),为什么。(随机点拨引导:这种动、植物有什么特点确实值得观察研究学习,并填在卡片上)

3.归类分组。根据学生填写的卡片,筛选出有价值的观察研究学习对象四种(动物或植物各两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一种,分别组成四个合作学习小组。

二、以范例为载体,开拓学习舞台

第一试教还是挺成功的,因为笔者成功地借助了三年级的课文《爬山虎的脚》这个有效的切入点,打开了学生兴趣的大门。兴趣之门一旦打开,自然界中美妙神奇的故事就一一浮现在眼前。有的学生想到了蜗牛也会向上爬,但没弄清楚它靠什么爬;有的学生想到了蝙蝠睡觉时是倒挂着的;有的学生想到了学校有的桂花树四月份开花而有的却在十月份开花,这又是为什么呢。学生讲了自然界中许多有趣的现象,但就是讲不出所以然来。接下来的环节,就是让每小组的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课外书本中去寻找答案。

【反思:如果就这样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探究学习,可能效果不理想,必须要有一个合作学习的范本,教会学生分工合作共同来完成任务。于是,便设计了一个环节:多媒体出示:“五夷山文化”综合性学习的范本。】

学生看范本,明确任务。

师:你们看了范本后,想说什么?

A组代表:我看了范本后,觉得他们学习某方面的知识是很全面的,真正是综合性知识。多方面的知识靠一个人来探究很难形成综合,小组成员应分工合作,探究学习一个知识点。

师:你们小组怎样分工学习?(各小组成员明确任务)

B组代表:我们是这样分工的:一个收集蜗牛的属类及生活习性;一个研究蜗牛是靠什么、怎样往上爬的;一个画出蜗牛往上爬的距离时间图,计算出它的速度;最后一个探究我们应从蜗牛身上得到什么启示,有什么发明创造的想法。

师:下面大家用这样分工合作的方法去学习某一对象的综合性知识。

三、以评价为机制,提高学习质量

因为有了学习的范例,学生学习中仿佛有了引航灯。经过一段时间学习活动,他们对自己的知识点了如指掌。可是,试教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课堂是很活跃,每位学生都有话说,但是他们只局限于说自己的知识点,完全走入了小组分工的圈套中,并没有做到小组成员之间的资源共享,真正得到综合性知识。问题出在哪呢?原来我忽视了学习中的评价和引领。针对本次综合性学习的目标,确定了本次教学评价方向——学生是否对本次探究学习的对象做到全面的了解,是否发展创新,是否形成完整学习报告。

又在一节试教课上,笔者提示学生着重对以下几点进行评价。

1.说什么。看看小朋友所收集到的资料是否真实,探究学习的知识是否符合对象的实际,创造发明的想法是否可行,如何改进。学生有没有按照这个要求讲述,就是评价的尺度。

2.怎么说。听听小伙伴在表达上是否顺畅,是否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形成完整的学习报告。

3.激励机制。为了使课堂评价更具诱惑力,根据教学内容设立了“金话筒”和“小博士”奖,提高学习交流的质量和积极性。

【反思:教学时,在每个环节的交流互动后,教师都应该留出时间开展生生点评、师生点评。教师不仅要亲自点评,更应该在生生评价时该出手时就出手,正确地引导学生的评价,使各小组之间的学习内容得到共享,获得真正的综合性知识。】

四、以教学为契机,提升学习内涵

这节“走进大自然”的综合性学习课,从接到任务到正式展示后,前前后后试教了五次,反反复复地在磨课修改中,综合性学习学生该怎么样学在笔者的脑海中日益清晰起来。就在全市综合性学习汇报课时,我们闽北正遭受着一场巨大洪灾,损失惨重,震惊全国。大家都想到了灾害中的生命、财产、公共设施。这是一次难得的教学契机,抓住这个机会可以让学生综合性学习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大自然不但有它无私、美好的一面,也有残暴无情的一面。那么,人类应如何保护自然环境,这将是对本节综合性学习课内涵的又一次提升。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个环节。

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大家既学会了独立学习,又学会了合作探究,懂得大自然的奥秘,同时也感受到大自然是上天馈赠人类的礼物,它是人类的好朋友。但你们知道吗?这个朋友也有发怒的时候——6月18日,我们闽北那场特大洪灾。在这场惨烈的巨大灾难中,数以万计的房屋倒塌,道路被冲毁,许多人承受着失去亲人的悲痛。在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受到威胁的关键时刻,许多子弟兵用他们的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曲与洪魔斗争的赞歌。你一定看到或听到这场洪灾给当地人民造成损失的事例,能和大家说说吗?(配乐讲述)

1.山体滑坡,造成人员伤亡的事例。

2.房屋倒塌、道路被毁的事例。

3.解放军营救老百姓的事例。

师:是呀,地球是母亲,她是伟大的,她把无私的爱给予了我们,我们应懂得保护环境,给母亲一点回报,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子弟兵更是伟大的,在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受到威胁的紧急时刻,不顾个人的安危,挺身而出,大家说该不该尊敬啊?我提议——全体起立,向那些在这场洪灾中为了抢救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用不放弃的子弟兵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敬礼!

这堂课像十月怀胎一样,终于在悲壮的音乐声中比较完美地落地了。在得到同行肯定和批评的同时,笔者收获是最多的。特别是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的道路上,看到了曙光,认识到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一教学系统的四要素:教师、学生、探究学习的对象和多媒体不是简单地、孤立地凑合在一起,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综合整体。综合性学习是要建立一种更为开放、和谐的教学体系,它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又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这一体系的核心在于教师如何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与同伴合作起来,获取某一方面的综合性知识。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不能放任自流,教师的组织引领是关键。具体步骤如下:一是教师应以课文为依托,提供学习平台;二是教师应以范例为载体,开拓学习舞台;三是教师应以评价为机制,提高学习质量;四是教师应以教学为契机,提升学习内涵。这个模式可能并不适合所有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但是对笔者来说,在探索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的道路上开了一个好头,同时我也将不断地探索综合性学习的内在规律。

综合性学习 篇4

钱三强 中国的原子之父华罗庚 中国数学的圆心 李四光 推翻洋人的断言白求恩 火线手术创记录 邓稼先 两弹竟是他勋章杨连弟 打不烂的运输线 黄继光 铁壁胸膛挡万弹杨根思 携起炸药跃敌群 董存瑞 十九岁爆破元帅吴运铎 中国保尔炸不倒 柯棣华 印度名医战太行张琴秋 红军惟一女师长 刘胡兰 十四躺在铡刀上钱壮飞 战斗在敌特心脏 赵一曼 红枪白马女政委李克农 地下工作立大功 左 权八路军恸失大将杨靖宇 密林雪原驻英魂 刘伯坚 点石成金西北军杨开慧 无愧于骄杨之称 徐海东 出身最苦的大将陈 赓身经百战惊世界 粟 裕解放军第一大将罗荣桓 难得的政治元帅 徐向前 越是硬仗越向前聂荣臻 两弹一星的元勋

歌颂祖国

综合性学习 篇5

多媒体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把文字、图形、图像、活动影像和声音等多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管理,使计算机成为能以人类习惯的方式提供信息服务的一种新技术。利用多媒体技术能给学生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给学生提供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还能让学生按超文本方式组织与管理各种教学信息和学科知识,这将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当前科技发展异常迅猛,每个人,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不断学习。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利用多种媒体组合,优化教学过程,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学生参与和学习积极主动性,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首先通过自学及时掌握最新的科技成果,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给学生提供自学条件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当今社会要求教师本身彻底转变自己的教育思想观念:一方面改变过去的“应试教育”为现今的“素质教育”;另一方面,要彻底改变老一套的“填鸭式教学法”,也就是说弄清“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变老师主动“教”为学生主动“学”。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素质,然后对学生“授之以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教师要利用现有的现代化教学条件去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教师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的首选设备。多媒体教学软件集声、光、动画为一体,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眼、耳、手、脑等多种器官同时接受刺激,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恰当的教学情境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能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创设一种使学生主体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学习氛围是唤起学生主体参与的前提和保证。学生在愉快而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容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且能激发内在的学习要求。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往往离不开生动形象的教育素材。多媒体正是具有形声、动画兼备的优点,在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方面比其他媒体来得更直接、更有效。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这一章的第一节“面积和面积单位”时,首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物体的表面后,再归纳出面积的含义。于是我先让学生触摸桌面、书本面、文具盒的表面,而后用电脑出示一些物体,并让学生用鼠标点击这些物体的表面。点对的会得到电脑的夸奖:“真聪明,点对了!”,同时观察到物体的表面变成了另外一种颜色。而点错的学生会听到电脑的提示:“再看看,再来一次。”多媒体的这种设置不仅使做对的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也会使做错的学生不气馁从而产生积极寻求正确答案的意识。

二、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容易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在教学中,有些重点难点往往不易突破,主要原因是少年儿童的生活经验不丰富,观察事物不容易全面具体。因此教师要采用比较容易使学生接受的教学过程,达到知识的迁移。例如:在教学“1平方厘米”这个面积单位时,利用多媒体演示:先出现一条线段,并闪烁两次,线段下面出现“1厘米”几个字。然后由四个同样是1厘米的线段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下面显示一句话“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最后整个正方形的内部闪烁两次,并涂满颜色。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这句话的后面显示“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感受到“1厘米”是长度单位,是一条线.。而“1平方厘米”是一个面,是面积单位。这样的对比演示,使学生把旧知识“长度”和新知识“面积”既区分开来又建立相互间的联系,使之系统化。教学面积单位的重点与难点就在于面积单位是测量物体表面的大小的尺子。学生往往会把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混淆在一起。经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学生在头脑里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结构,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的特征,强化了对新知识的印象。同时,教师也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完成了教学目标。

三、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容易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与学习的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思维和操作形成。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多向思维的情境。因为它有声形并茂,生动有趣的特点,提出与新知有关的问题后往往在新知与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矛盾冲突,进而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在这种情境之中会积极思考,在活动中会主动参与操作。

四、利用多媒体提供多层次的练习,能有效利用有限的教学空间,并能加大练习密度。

课堂练习是学生巩固所学新知的重要环节。学生对所学新知的掌握情况也从课堂练习中体现出来。教师对课堂练习要精心设计,不但能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而且能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图文并茂的优势,设计多层次的习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练习。在设计习题时,要照顾全体学生,就要把习题分成多层。一般来说,第一层是与所讲例题相仿的练习,目的照顾比较差一点的学生;第二层是基本知识的变式练习,目的解决重、难点知识问题,照顾中等学生;第三层是要稍微动脑筋的思考性练习,目的照顾优秀学生。这种多层次的练习,让差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优等生“吃得饱吃得好”。学生在做题时不但不感到乏味反而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老师也达到了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总之,多媒体辅助教学有许多优势。同时它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给孩子们一个享受快乐学习的机会,只有把多媒体辅助教学纳入整体优化素质教育中,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特殊功能和艺术魅力,才能达到提高学生素质,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综合性学习《怎样搜集资料》 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搜集资料的三种常用方法,在搜集资料中培养学生的自主筛选资料,收集有用信息的能力。

2、根据资料,了解中秋节、三峡、电脑的有关信息。

3、分组去搜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的资料,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二、学习重点

1、学会使用三种常见的搜集资料的方法。

2、了解“中秋节”、“三峡”、“电脑”资料中的有关信息。

三、学习难点

分组搜集资料

四、学法指导

利用周六日分组搜集资料,或访问老人,或上网查找,或实地考查,该记录的记录,该拍照的拍照。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导学

1、分小组:学生自愿组合,各小组长各拿一个专题,分配任务,明确职责。

2、自读有关资料,筛选下列信息:

资料一:中秋节

中秋传说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

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其它中秋节的习俗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a、中秋节的由来:

b、中秋节有何意义,选取二种:

c、有关中秋节的传说,选取三种:

资料二:三峡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市的奉节县,东至湖北省的宜昌市,全长204千米。自西向东主要有三个大的峡谷地段: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因而得名。三峡两岸高山对峙,崖壁陡峭,山峰一般高出江面1000---1500米。最窄处不足百米。三峡是由于这一地区地壳不断上升,长江水强烈下切而形成的。水力资源极为丰富。

自白帝城至黛溪称瞿塘峡,巫山至巴东官渡口称巫峡,秭归的香溪至南津关称西陵峡。两岸山峰海拔1,000∼1,500公尺,峭崖壁立,江面紧束,最窄处只有100公尺左右。水道曲折多险滩,舟行峡中,有「石出疑无路,云升别有天」的境界。

长江三峡,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0佳旅游景观之首。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廊,全长192公里,也就是常说的“大三峡”。除此之外还有大宁河的“小三峡”和马渡河的“小小三峡”。这里两岸高峰夹峙,港面狭窄曲折,港中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万山磅礴水泱漭,山环水抱争萦纡。时则岸山壁立如着斧,相间似欲两相扶。时则危崖屹立水中堵,港流阻塞路疑无。”郭沫若同志在《蜀道奇》一诗中,把峡区风光的雄奇秀逸,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国古代有一部名叫《水经注》的地理名著,是北魏时郦道元写的,书中有一段关于三峡的生动叙述:“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cháng)!”。三峡地跨两省。两岸崇山峻岭,悬崖绝壁,风光奇绝,两岸陡峭连绵的山峰,一般高出江面700-800米左右。江面最狭处有100米左右;随着规模巨大的三峡工程的兴建,这里更成了世界知名的旅游热线。三峡旅游区优美景区众多,其中最著名的丰都鬼城,忠县石宝寨,云阳张飞庙,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宏伟的三峡工程,大宁河小三峡等。游三峡有三条路线可选:

1、从重庆顺江而下快节奏地观赏三峡的奇特风光;

2、从上海、南京、武汉逆流而上游览长江沿途美景;

3、从三峡的东口宜昌出发饱览神奇美丽的长江三峡风光。长江三峡,无限风光。瞿塘峡的雄伟,巫峡的秀丽,西陵峡的险峻,还有三段峡谷中的大宁河、香溪、神

长江三峡风光

农溪的神奇与古朴,使这驰名世界的山水画廊气象万千——这里的群峰,重岩叠嶂,峭壁对峙,烟笼雾锁;这里的江水,汹涌奔腾,惊涛拍岸,百折不回;这里的奇石,嶙峋峥嵘,千姿百态,似人若物;这里的溶洞,奇形怪状,空旷深邃,神秘莫测„„三峡的一山 一水,一景一物,无不如诗如画,并伴随着许多美丽的神话和动人的传说,令人心驰神往。

长江三峡,地灵人杰。这里是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著名的大溪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奇光异彩;这里,孕育了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千古名女王昭君;青山碧水,曾留下李白、白居易、刘禹锡、范成大、欧阳修、苏轼、陆游等诗圣文豪的足迹,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诗章;大峡深谷,曾是三国古战场,是无数英雄豪杰驰骋用武之地;这里还有许多著名的名胜古迹,白帝城、黄陵庙、南津关„„它们同这里的山水风光交相辉映,名扬四海。

三峡是渝鄂两省市人民生活的地方,主要居住着汉族和土家族,他们都有许多独特的风俗和习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龙舟赛,是楚乡人民为表达对屈原的崇敬而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巴东的背娄世界、土家人的独特婚俗、还有那被称为鱼类之冠神态威武的国宝---中华鲟。1982年,三峡以其举世闻名的秀丽风光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a、三峡是哪三个峡,各有何特点?

b、三峡中有哪些名胜,选找五个。

c、三峡中有哪些传说,选找三个。

资料三:电脑

电脑的构成

显示器:处理器(CPU);硬盘和内存;硬盘和鼠标;电池。

(1)计算机的特色

处理资料速度快。计算机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计算机之所以能占有这样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它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处理大量的资料。例如,在一秒钟内执行百万个加法运算,这是远远超过人类的计算能力。计算机快速处理资料的能力,可以帮助我们处理复杂的运算,在庞大的资料中,找到有用的资料并迅速完成工作。

(2)储存容量大

计算机使用不同的媒介来储存资料,可记忆的资料量非常庞大。一套三十二册的大英百科全书,只要两张薄薄的光盘片即可容纳,不仅节省空间,而且容易携带。

(3)准确性高

因为计算机动作完全由程控,也就是对其资料的运算完全依照使用者的设定及指令,只要程序本身没有错误,输入的资料也正确,就一定可以获得准确的结果。

(4)传输容易

计算机可以透过网络、红外线等互相传送资料,不受空间之限制,尤其目前网络普及,不论人在何处,通过网络都可以快速传递讯息。电脑有哪些部分?

(3)搜集有关“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诗句各一首。

(二)课堂学习研讨

导入:搜集资料是语文学习过程中常常用到的一项基本技能。要首先确定你想要研究的主题,围绕着这个主题,或到图书馆、或实地调查、采访,或上网,搜集你所需要的资料。

(1)探讨为什么搜集资料

提示:因为“我”想知道,因为“我”想扩大自己的视野。“我”不仅想“知其然”,而且想“知其所以然”。(2)搜集什么样的资料

例如:名家的经历、思想、成就,文章的背景,风俗的民族文化色彩或地域色彩。

(3)怎样搜集资料

首先,明确主题,确定关键词。其次,选择适合自己的搜集方法。第三,归纳、整理所搜集的资料,形成文字,使用或归档。

(4)学生成果展示(根据学习目标各组围绕节日的名称、由来、习俗、诗句来交流)

(三)课内训练巩固

1、春节是中华民族一个传统的节日,除夕夜,欢欢一家人围着满桌的美味佳肴,准备吃团圆饭了。爷爷拖着京腔:“拿酒来!”伯伯吟诵着“。”拿出了白云边酒。欢欢问姑父:“姑父,你说喝什么酒?”姑父说:“借问酒家何处是,牧童遥指杏花村。”姑姑说:“好酒,这是 酒。”小叔问爷爷:“你想喝什么酒?”爷爷也卖起关子:“今年是个丰收年。”聪明的欢欢说:“哦,爷爷要喝稻花香的酒。”

诗中有酒,酒中有诗。请你从诗中品酒,在酒中品诗,在空白处填出诗句或酒名。

2、酒过数巡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推出的灯谜竞猜开始了。中央体育频道谜面是“五子降生喜临门”(打一奥运相关事物)。球迷小叔马上猜出谜底 ;湖北电视台推出谜面:“大江东去留红墙”(打一地名)在黄冈中学教书的姑姑脱口说出:。

(3)不知不觉,2006年零点钟声快要敲响了。爷爷说:“炮竹声声辞旧岁,孩子们放鞭炮迎新年啦。”姑姑说:“爸爸,很多大中城市在禁鞭呢!”(请根据人物观点,写出人物对话)。

爷爷:

姑姑:

(四)课后拓展延伸

某初中班准备就“节日文化”为放题,组织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全班同学都积极参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具体工作。

1、组织者给你的任务是写一条富有感染力的鲜活标语,你提笔欣然写道:

2、活动有一个调查的环节,你的调查专题是

3、活动中因喜欢什么节日文化发生了矛盾,于是展开了一场辩论。

喜欢西洋节日文化。理由:

综合性学习 篇6

1、展示类题型。提供活动主题(内容),给学生充分搜集、筛选、整理、研究资料的时间,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展示交流。如下例:生活中最感人、最深挚的情感就是母爱。在“献给母亲的歌”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搜集到了很多关于“母爱”的资料,并在筛选、整理、研究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体会到了母爱的博大与深沉。下面,就请你展示一下吧。

(1)抒写母爱的诗歌、格言、俗语特别多,请将你搜集到的各写出一条,并分别做点说明。(2)历史上有很多反映母爱的故事,请你写出一个,并谈谈感受。

2、组织类题型。只提供活动主题或背景(有时也同时提供),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按照有关规定设计和组织活动。如下例:

当我1岁时,妈妈为我洗澡喂奶,我却以整晚的吵闹来报答她。当我10岁时,母亲反复叮嘱我要养成良好习惯,我却认为母亲太爱唠叨。当我20岁时,母亲问我有没有心上人,我却说“这不关你的事。”……当我50岁时,母亲生病需要照顾,我还会抱怨着说:“父母有时也会变成晚辈的负担。”然而有一天,母亲永远离我而去。“子欲养而母不在”,我永远的失去了报答母亲的机会,这让我后悔,让我心痛。

(1)上面的话是一位知名学者在一本书中告诫青年人的。如果让你根据上面的材料拟一个两个字的话题,你的话题是什么?(2)如果用你的话题开一个主题班会,你是班会组织者,请你设计两个活动。

3、探究类题型。提供有关资料,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按照规定题目进行探究并写出探究结果。如下例:

资料一:2007年5月31日是第20个世界无烟日。今年世界无烟日的主题是“杜绝儿童被动吸烟,大力创建无烟环境”。我国政府今年将以创建无烟学校为切入点,积极开展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工作。

资料二:被动吸烟即俗称的“吸二手烟”。二手烟是最常见的危害儿童健康的污染物。据世界卫生组织评估,二手烟对儿童健康的危害主要有:引发儿童哮喘、幼儿猝死综合症、气管炎、肺炎等。有人调查了1000个家庭,发现吸烟家庭16岁以下的儿童患呼吸道疾病的比不吸烟家庭为多。5岁以下儿童,在不吸烟家庭,33.5%有呼吸道疾病症状,而吸烟家庭却有44.5%有呼吸道疾病症状。

(1)上面两则资料反映出一个什么共同问题?(2)上面两则资料间接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

4、混合类题型。在一个活动主题下,将展示、组织、探究类试题混合设置,综合考查学生的活动情况。这种试题最为常见。如下例:

春天,一个富有生命与希冀、充满梦幻与成长的季节,她总是尽情展示着她勃勃的生机,让我们感到幸福与欢悦。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天,寻觅她的踪迹,歌唱她的美丽吧。

(1)吟诵:满园春色关不住。请写出四句你搜集到的写“春”的诗句。(2)描画:万紫千红总是春。现在,请你设计一个踏春的活动方案,为同学们描写春天搜集素材。(3)感悟:一年之计在于春。请根据你的探究写出两条人们从自然界的春天里感受到的人生哲理。

一、体验成长类:

1、这就是我(小综合)活动设计:

1、自我介绍(班内介绍自己,让大家了解你);

2、推荐自己(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在一定场合推荐自己);

3、模拟面试(在班里组织一次招聘小记者面试活动,由同学分别扮演考官和应聘者)。作文:这就是我”。

2、我爱我家(小综合)活动设计:

1、老照片的故事(以“老照片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2、我家的一件珍品(选择自家最有意义的一件物品写一篇作文,叙述一段家庭往事);

3、妈妈的唠叨(打电话或写信,劝劝嫌妈妈唠叨的同学)。

3、让世界充满爱(小综合)活动设计:

1、关爱每个伙伴(讨论:怎样针对有困难伙伴的具体情况,给予切实的帮助?怎样使每个人都感到集体的温暖,与大家一起快乐地成长?);

2、同在一片蓝天下(与生活中的小人物交谈、沟通,并交流观察所得与感受);

3、人人都献出一份爱(怎样帮助弱势群体?)。作文:以“让世界充满爱”为主题,写一篇记叙文。

4、献给母亲的歌(大综合)活动设计:

1、道不尽的母爱(搜集资料,编辑成册:描写母爱的诗歌、小说、散文,然后在班上交流;媒体报道的与母亲有关的感人事迹;描写动物世界的母子之情;展现母亲形象的绘画、摄影、歌曲、电影、广告;与母亲有关的格言、俗语);

2、剪不断的“脐带”(与母亲聊天:母亲的生活经历、喜怒哀乐,对事业的梦想追求;母亲十月怀胎和分娩的甘苦;母亲养育子女的酸甜苦辣;母亲对孩子的希望要求);

3、多角度看母爱(交流:举几件倾注母爱的生活小事并谈感受;对狐狸强迫孩子独立生活行为的看法,你认为理智的母爱应该是怎样的?请你对母亲这位“第一任老师”作一个客观评价);

4、报得三春晖(交流:怎样报答母亲养育之恩;召开“献给母亲的歌”主题班会:朗诵、唱歌、讲故事等)。作文:为母亲写小传;以“妈妈,你听我说”或“母爱”为题作文。

5、微笑着面对生活(小综合)活动设计:

1、微笑着面对失败(以“笑对失败”为话题,发表一次演讲);

2、学会善待他人(以“善待他人”为话题,发表一次演讲);

3、做一个善于合作的人(以“竞争与合作”为话题,发表一次演讲)。作文:写一篇演讲稿。

6、青春随想(大综合)活动设计:

1、青春的心愿(举行一个青春仪式,写一篇青春宣言);

2、青春的座右铭(摘录名言警句,时时警醒自己;依照格言的形式写一些自己对人生的体会,给自己的青春树立路标;将摘录的名言警句以及自己的体会,送给同学朋友共勉);

3、青春的知识(搜集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知识;根据自己的个性,定一个“青春靓丽计划”;办手抄报、墙报等,宣讲青春期知识);

4、青春的颂歌(举办主

题班会,诵诗、唱歌、舞蹈„„歌颂青春)。作文:(谜语:早晨四条腿走路,中午两条腿走路,晚上三条腿走路,这是什么生物?人)步入青春,我们开始用“两条腿” 走路了,请以此为话题作文。

7、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大综合)活动设计:

1、难忘的岁月(说说你在三年里碰到的最高兴或最不愉快的事;讲讲三年来同学、师生之间的轶闻趣事;总结你在学习、交友、个人生活和家庭生活等方面的得失);

2、集体的记忆(班上组织个编委会,编写班史);

3、如歌的行板(组织一台毕业晚会);

4、永远的赠言(写毕业赠言)。作文:以“岁月如歌”为题写一篇作文。

二、语言文字类:

1、漫游语文世界(大综合)活动设计:

1、根据各人的兴趣爱好,分成不同的小组(也可单独一人),在家庭里、校园里、社会上,学习、运用语文(搜集春联、标语、广告、说明书、商店匾额、大众化语言等用语情况);

2、任选一题全班或分组展开讨论(怎样在其他课程中学习语文?你从街头语文中学到了什么?怎样看待“默默无蚊(闻)的奉献”一类改动成语的广告)。作文:“生活处处有语文”给我的启示;我从ⅩⅩ中学到了语文;关于规范街头用字的建议;小议荧屏错别字。

2、走上辩论台(小综合)活动设计:

1、上网利弊谈(讨论:怎样看待上网?);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吗?(讨论:这个观点对不对?为什么?);关于克隆的争议(讨论:我看克隆)。作文:针对以上活动,在讨论的基础上,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观点明确,材料充实,条理清楚)

3、莲文化的魅力(大综合)活动设计:

1、对莲的探究(莲的历史、品种、用途;”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千年古莲发芽之谜。在此基础上作文:以”莲”为话题写一篇说明性的文字);

2、大家来赏荷(赏莲后写游记);3莲文化探胜(讨论:古今诗文赋予莲哪些含义?莲的哪些品质值得赞美?对过分强调“出淤泥而不染”的意见)。

4、古诗苑漫步(小综合)活动设计:

1、分门别类辑古诗(以“古诗中的” 为题,围绕选题将相关古诗辑录成一本专题诗集,并写“前言”或“编后记”)

2、别出心裁品古诗(选择一首你喜欢的古诗写500字的赏析文字,简介古诗的作者、题材、风格、意境、语言等方面的特点,然后换一种艺术样式表现这首诗的内容,如绘画、舞蹈等);

3、声情并茂诵古诗(诵、唱古诗活动)。

5、好读书,读好书(大综合)活动设计:

1、看名人怎样读书(搜集古今中外名人的读书名言和读书故事:编辑《名人读书名言》,并仿照名言,以书为喻写格言;出有关“名人读书经验”墙报,并写评析和学习体会;讲“名人读书故事”);

2、你说我说说读书(谈自己的观点:怎样处理读流行作品与读经典名著的关系?你认为读图和读文各有什么长处和局限性,以及中学生应该怎样处理这二者关系?联系实际评析阅读模式:了解作者情况、作品背景→扫除字、词、句障碍→划分段落、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阅读的全过程都伴之以练习;

3、“网上阅读”大家谈(讨论;“网上阅读”对我们的阅读观念、方式和效率,带来哪些巨大的变化);

4、与书籍结伴而行(定期召开读书报告会或举办“读书沙龙”;制定读书计划;撰写关于读书的作文;撰写有关同学们课外阅读的报道;给朋友推荐一本好书;轮流当小“书探”,发布新书讯息)。

6、走进小说天地(小综合)活动设计:

1、难忘的小说世界(谈难忘的小说故事、人物以及为何难忘;谈读小说的经历和对你的影响);

2、缤纷的人物画廊(给小说人物建立档案,开展“小说人物大家猜”竞赛活动;编写小说人物小词典)

3、有趣的文学现象(重新设计小说中的人物命运;为小说续写故事;穿越时空与小说中人物对话;试写小小说)。作文:选择一个与小说有关的话题作文(包括写小说)。

三、历史文化类:

1、话说千古风流人物(小综合)活动设计:

1、风流人物谁与争锋(给心目中的偶像排座次,配简介);

2、丰功伟绩到处传扬(讲伟人故事,总结值得学习的品质);

3、豪情满怀吟诵华章(召开古代风流人物诗文朗诵会)。作文:以“风流人物”为话题作文。

2、脚踏一方土(小综合)活动设计:

1、看看我们的土地(有选择的开展活动,查资料:了解我国大的土地改革;了解国家土地资源状况和每年耕地面积减少数据;了解家乡土地使用情况,提合理化建议);

2、讲讲土地的故事(搜集与土地有关的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地方民俗、成语和俗语以及含义、保卫土地和珍惜土地的故事);

3、谈谈土地的含义(怎样看待忍受贫穷而不离故土的现象?搜集、讨论:自古以来,“土地”有哪些丰富的含义)。作文:以“土地”为话题展开诗意的想象,写一篇抒情性的文章或小诗。

3、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小综合)活动设计:

1、孔、孟小档案(孔、孟生平和主要经历、孔子弟子和门人、《论语》和《孟子》、孔、孟对周边国家文化的影响、关于孔庙孔府和孔林);

2、不朽的孔子和孟子(编写《论语》《孟子》中的成语小词典;研读《论语》《孟子》里的相关内容,谈谈认识与体会)。作文:以孔子或孟子的某一句名言为提,写一篇议论文。

四、自然风情类:

1、感受自然(小综合)活动设计:

1、我有一个“朋友”(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一两个自然界的“朋友”):

2、走过四季(描述自己最喜欢的季节);

3、心中的美景(用生动形象、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心中最美的自然图景)。作文:自拟题目,描摹现实世界或想象世界的一种景致,融入自己的情感。

2、寻觅春天的足迹(小综合)活动设计:

1、编一辑“自然日志”(交流、评比:围绕某个节气搜集谚语,观察物候,逐日记载几种动植物生长变化过程,写成“自然日志”);

2、谱一支“春天的赞歌”(写诗或散文、杂感,写下你对春天的感受与赞美;以“春天的赞歌”为主题办墙报);

综合性学习 篇7

综合性学习能够让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活动方式和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更多知识;其宗旨与建构主义理论相契合。笔者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活动建构方面作了深入思考与积极尝试,探索出“目标· 活动·分享”三位一体的教学流程,即以明确的目标为核心引领,以设计合适的活动为载体,追求多方位的合作与分享。现以《寻觅春天的踪迹》综合性学习为例作阐述。

一、立足两个层面,聚焦目标

笔者观摩过六节《寻觅春天的踪迹》综合性学习的展示课,发现教师们无一例外地把音乐、美术、 科学、社会等学科内容引入课堂,穷尽所能,让学生唱春之歌曲、画春之美景、知春之节气,并由春联想到“关爱”与“青春”,进行德育熏陶。这样的课堂,粗看很精美,细品却是大杂烩,偏离“语文”之核心,失去“语文”之原味,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并没有得到强化。

如何才能避免进入类似的误区呢?笔者认为, 必须强化目标意识。目标明确,就不会偏离;目标明确,就不会盲目;目标明确,就懂得取舍;目标明确, 就能够深入。无论前期准备、课堂呈现还是后期总结,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每个阶段都应以目标为核心引领,有条不紊地进行整体推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

目标的确定必须立足于两个层面:学生层面和语文层面。

(一)学生层面

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内心体验、成长体验、学习体验,整体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与语文素养。关注学习者的内心体验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关键。不少教师对 《寻觅春天的踪迹》的目标之一定位为:搜寻并背诵关于春天的古诗句,并进行走马观花式的背诵。试问:热闹的课堂之后学生收获了多少?无非“温故”, 并未“知新”。

如何才能“知新”?教师在设计时不妨思考:哪些古诗句会引起学生共鸣?哪些古诗句可以生发新的解读?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比“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或许更能引起初中生的兴趣,无声的雨比有色的柳更能触动初中生敏感而柔软的内心。带着这样的思考,目标不妨确定为“结合学生对春的理解,品评春天之古诗句,从中汲取文学养料,丰厚学生诗心”,这就关注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成长体验,引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向纵深发展。

(二)语文层面

教师要紧紧围绕语文学科特点,贴近现实生活,合理组织活动,有序地发展学生听说读写四大能力。《课标》强调:“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应开放、多元,提倡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开展跨领域学习。跨学科学习,也应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的。综合性学习可以有机渗透科学、艺术、历史、信息等诸多元素, 也可以让学生绘画摄影、载歌载舞,但不得喧宾夺主,因为“语文”才是综合性学习的“主人”。综合性学习之“综合”,不是简单地罗列与聚合,而是学科的整合,是知识的提炼,是能力的升华!笔者听过的 《寻觅春天的踪迹》展示课,教师大多用了春天的六个节气,有的作为导入,有的纯粹背诵一遍,有的用来引出农事,听之无味。“节气”是自然科学术语,如何运用才能为语文课堂画龙点睛呢?如果弃之可惜,不妨以“节气”来串联,着重探讨“立春”“惊蛰” “清明”蕴涵的丰富文化,扩展学生的文学视野。如今,每册语文教材有三个主题的综合性学习,不同主题有不同的侧重点和训练点,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四能”,循序渐进地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初中生对春天已形成较全面的认知,但是并未能细致、深入地去发现春天的特色。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感知:柳树并非春天独有,但柳芽却在春天生长;春天繁花盛开,但并不是所有的花都在春天绽放;春天之美,可以用眼去看,更可以用耳听、用手触、用鼻嗅、用心悟;春天灿烂而温暖,但因为个人际遇或者年龄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情怀。因此,笔者将目标定为:(1)多方位寻觅并发现春的独特,发现物之存在,发现物如何存在;(2)培养多角度观物的方法、深层考察物之内理的思维能力。前者从学生出发,切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后者从语文层面出发,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

二、基于两个原则,设计活动

《课标》对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是这样界定的: “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活动是综合性学习的主要载体,其基本组织形式除了办刊、演出、讨论外,还有社会调查、人物访谈、影视欣赏、资料查阅、 观察实验、广告策划、课题研究、感悟体验等。然而, 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贪多求全的倾向,活动多则易杂,活动全则易浅。笔者认为,活动设计须以目标为核心,遵循适时适地、适量适度两个原则,这样方能高效而充满活力。

(一)适时适地原则

教师要根据学情、地方特色、地域文化等开展主题活动。如丽水市莲都区梅山中学每年都开展 “莲文化的魅力”等富有地方特色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以此类推,海盐的学校可以在秋季开展“橘文化的魅力”活动,海宁的学校可以开展“潮文化的魅力”活动,桐乡的学校可以开展“走近丰子恺”活动, 平湖的学校可以开展“认识李叔同”活动……教材提供的综合性学习只是一些范例,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灵活机动地选择、延伸并创新活动主题。

(二)适量适度原则

教师要精简活动,拓展活动,选择合适的活动开展形式。温州二中吴积兴老师开展的综合性学习 “关于爸爸、妈妈的深度写作”,就极好地遵循了这一原则。其活动流程为:确定了解的对象—初步了解内容—进行人物采访(选择亲朋5人以上)—撰写采访提纲(罗列20个问题)—呈现方式(一篇深度的人物报道)。这一教学以人物采访为主要形式, 将活动做透、做深,自然能达成深度写作的目标。

笔者在《寻觅春天的踪迹》综合性学习中,对活动举行了如下设计:

1.学前准备

(1)自由分组:以寻觅自然之春、文学之春、社会之春为主要内容,自由分为3组。

(2)任务分配。

A.自然组:寻觅最能代表春天的景物;将找到的“春天留驻的地方(物名)”记录下来,做成PPT; 探讨“这些景物为何就意味着春天的存在”。

B.文学组:分组解读教师提供的关于春天的文学阅读资料;将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物记录下来, 并按自己的理解予以归类,做成PPT;摘录与其中某个物相关联的印象深刻的语句,做成PPT。

C.社会组:采访家长、老师、同学或路人,了解大家眼中的春天在哪里,是怎样的。

2.课堂交流

课堂交流的主题为“春天在哪里”。

第一板块:自然之春。

(1)事先摆放好学生搜集来的植物,装扮教室, 将春天请进课堂。

(2)请学生逐一介绍物之名称,并说说选择原因。教师可引导至:

A.春天独有。(发现物之存在)

B.从声、色、味、触觉角度出发,发现春天之美。 (发现物如何存在)

C.选择一个点引导学生想象,如:从豆花的花纹引发想象。

(3)请学生动手填补。

A.你还想到其他哪些物?

B.活动:若请你装饰教室的春天,你会选择哪几样事物?发挥想象,组成文字。(当堂写作,思想渗透:如何发现自然之美?发现物—关注物—融入想象)

C.片段交流。

第二板块:文学之春。

(1)学生谈谈自己关于“文学中的春天”的发现,着重谈文学中的春天景物之异同。

(2)各自呈现研读的成果。

A. 仍然关注文学家所选之物以及对这些物的描摹。

景物归类———发现更多的景象与意蕴,例如放风筝。

景物描写———融入更多带有个人情感的语句, 注意描摹性语词。

B.小组朗诵诗歌:林徽因的《你是人间四月天》。

第三板块:社会之春。

(1)现场采访:您觉得春天在哪里?又是怎样的?

(2)播放学生事先采访的视频。

学前准备的设计,紧扣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借自然之物、文学作品、他人眼光去寻觅春天特有之物的存在,并对存在原因作深层思考。本课放在暮春的校园进行,学生刚经历过一个完整的春天,每天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花红柳绿的校园,有着鲜活而亲切的体验,因而这样的安排体现了适时适地的原则。学前准备用时一周左右,以目标为指引,学生报名分组、分配任务、分组探究,教师适当点拨引领。 分配任务时,下发任务单,包括具体任务分配表、小组合作探究记录表等。任务单的发放保证了活动的有序有效。本课例中,文学组以阅读赏析为主要任务,所以文学阅读资料由教师提供而不必自己查找,正体现了适量适度原则。

这一综合性学习,以寻觅并发现春天为主线, 从三个方面分组探究,其形式为自然组动手装扮、 文学组动脑阅读、社会组动口采访。探究成果用一课时,以PPT投影、视频播放、片段写作等方式呈现。其在笔者的教学中目标达成度较高:自然组的学生发现了春天特有的物和存在形式;文学组的学生发现了文人因不同的际遇而抒发不同的情感,所以春天里有喜亦有悲;社会组的学生有针对性地采访了一些小朋友和成年人,发现不同年龄段和境遇的人对春天的感受不尽相同。这样,学生较好地锻炼了观察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提升了思维品质,在动心、动情的过程中对年年经历的春天产生了深度的认识。

三、关注两个维度,实现分享

《课标》提出:“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合作意味着分享,而分享是综合性学习的灵魂,它往往以活动为载体,共享资源与成果,分享方法与智慧, 从而实现思维的碰撞与飞跃。分享率越高,分享面越广,就越能体现综合性学习的价值。笔者认为,关注展示前、展示时的两个维度,创造分享机会,可以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

(一)展示前:分享资源,分享方法

综合性学习大多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尤其是平时不太出众的学生也有了显山露水的机会:有的擅长摄影,有的擅长视频剪辑,有的擅长动手,有的擅长上网搜索资料 ……在准备过程中,大家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承担适合的任务,并与组员合作交流,分享互补,并享受参与的快乐。

(二)展示时:分享成果,分享智慧

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展示,除了课堂交流以外, 方式是丰富多样的:汇报表演、集结发表、橱窗展示、比赛表彰等。无论哪种方式,均可以找到扩大分享面、提高参与度的切入点。比如表演类,可以让学生做评委、做嘉宾。又如刊物展示类,可以组织全体学生开展阅读评价等,让综合性学习延伸、扩大。

笔者的《寻觅春天的踪迹》综合性学习活动进行了三轮合作与分享,促进了学习目标的实现。首先,组内分享:由组长牵头,自然组相约走进大自然寻访春天的踪迹,文学组一起品读了45篇有关春天的诗文,社会组群策群力探讨采访事宜。其次,组间分享:自然组侧重展示春之物,分享对春天里的花草树木乃至风、土、水、天等物之特质的探究;文学组侧重赏析春之文,分享阅读体验与感悟,尤其是对艾略特的《荒原》作了深刻解读;社会组侧重展示采访的能力,播放采访的视频,并即兴采访老师,印证前期的调查结论。各组呈现方式不同,虽然并未参与别组的活动,但间接学到了方法,共同演绎了丰厚的春天。再次,全班分享:在预设活动之外,教师临时设置“豆花的花纹引发的想象”“用写作虚拟装点教室”“现场采访”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度思考,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这既是全班的分享,也是师生间的共享。分享能使综合性学习效果最大化!

综合性学习 篇8

[关键词]网络教学 综合性主题学习 网络教育平台 研究性学习平台

[作者简介]刘国东(1966- ),男,江西理工大学现代教育技术及信息中心,工程师,研究生学历,主要从事现代教育信息研究及高校电视台技术管理工作。(江西 赣州 341000)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0-0099-02

在信息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网络教学已在我们身边悄然兴起、发展,我们的教学已不仅仅是停留在教师、学生、课本三点上,而是更多地利用好计算机数字媒体和网络通讯技术来组织教学,实施教学和师生交流,完成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进行综合性学习。”那什么是综合性学习呢?它是以“学会生存、学会学习”为目标,以学习者的兴趣与需要为动因,通过调查、实践、亲身体验、信息技术的应用等综合地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的多种方式的学习活动,不受学科分类所束缚,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育方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学习是通过四大要素,即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来获得,学生是信息知识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由此可见,综合性学习借助于信息网络,实现虚拟的信息快速传递、远距离的交流环境、建立不受时空约束的双向对话式学习等都成为现实。正是基于两者之间的这种关系,2003年我们建设了《宋城古韵——赣州地域课程》专题学习网站。“宋城古韵”学习网站以赣州自然景观、人文历史特色为基点,逐步辐射到广域范围的自然社会、人文历史等学科知识的树状结构的学习模式,是开放性、交互性的学习网站。教师们尝试依托“宋城古韵”学习网站对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的探究。(见下图)

一、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让学生与计算机对话

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电子化学习资源,这其中包括数字化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网上报刊等。网络教学必须有学生的密切配合,学会查资料是每个学生学前应掌握的重要手段。学生可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查阅网络资料,使不会说话的教材“活”起来。

1.引导资料的搜集。学生接受学习任务后,利用网络技术的检索服务功能,通过研究学习任务,在上课前就要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处理,以获取知识,对学习任务中的相关知识有个整体的感知。例如学习内容《家乡赣州的变化》下达后,教师给学生一个星期的时间上学校“宋城古韵”学习网站,搜索赣州在市容市貌、风俗人情等方面的图片和资料介绍。课前,教师就要大量地储备资料,降低部分学生的学习难度。在研究学习任务时,教师则重在对学生的选题、收集与分析资源等方面进行指导。教师自己首先要通过网络来获取相应的信息,以便对学生搜集信息的过程进行有效指导,减少学生浏览信息的盲目性。这时的教师就由传统教学中的“讲台上的圣人”转变为网络知识海洋中的“导航者”。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并不主张学生遇到什么问题都上互联网直接查找资源,因为互联网上的资源太丰富,学生的判断力和自制力还不够,不足以判断哪些资源有用,哪些资源没用,这就需要教师“把关”,对学习资源统一搜集、整理和筛选,添加在网络的“学习网站”和“学习资源”中,学生只需要输入关键字,就能找到相关的学习内容。

2.小组交流资料。小组学生搜集的信息可以相互借鉴,可以相互提醒补充,高质量地完成资料搜集过程。资料搜集完成后,小组同学可以根据自己搜集资料的特性,上传各自的认识与看法,通过不同视角观点之间的相互砥砺与补充,完善、加深认识。整个资料交流过程都是在信息资源导航中开展,学生、教师和教育信息资源产生积极的互动、积极的对话,不断产生新的信息,达到资源共生的效果。

二、创设网络教学系统平台,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网络教育平台,就是利用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手段,结合教育理论的有关思想建构出来的网络化教育运行环境。网络教学系统平台是网络教学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设计一个好的网络教学系统平台是网络教学成功与否的基础。

1.创设研究性学习平台。研究性学习平台应为学生提供更为开放的互动对话环境,一个宽松、自主、愉悦的学习环境,一个不受时间、地点约束的学习环境,并使每一个独立个体的话语权得到充分尊重,使学生自主学习成为现实。在这个环境中,学生感到是安全、融洽、自主能动的,他能和同学、老师、课本、网络进行平等的对话,他讲错,没有关系;他提出问题,有人关注;他不认同,不会受批评;当他学习困难时,有人帮助;当他取得成功时,会得到大家诚挚的祝贺。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可以提出任何问题,任何人都可以帮助解决,这个人可能是同班同学,也可能是其他班的同学;这个人可以是科任老师,也可以是其他班级的老师;甚至也可能是家长,或者是进入我们学校网站的游客。研究性学习平台就是这样给了学生一个具有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舞台,把学子们的知识和智慧充分地发掘出来。

2.分组合作自主探究。《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指出:“尽早把学习的任务交给学生。”这与“综合性学习”建立的目标——要让学生学会学习不谋而合。分组合作是开展综合性学习的重要前提。因为孩子们年龄较小,自主学习的能力相对较差,所以教师在分组时要进行适当的指导。

譬如在《走进苏轼》校本课程学习中,学生已经通过学校“宋城古韵”网站搜集到苏轼来到赣州的景点的图片、故事和诗词;接着教师采用了分组评价,提出“根据苏轼来到赣州的景点的图片、故事和诗词,你认为苏轼是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在分组时先在公告栏处指定几名学生担任组长,上课前提醒大家先到公告栏看看,便可以看见哪些同学是组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小组长,再由小组长带领组员开展学习。

学习内容的开放,使得学习时间的开放成为必然,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按自己的学习需要、学习速度和学习计划,适时地选择参与学习的时间,孩子们可以利用研究性学习平台提供的开放的、互动的对话环境,和同学、老师、课本、网络进行交流对话,开展自主学习,真正实现一种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

3.学生作品展示和评价。据我们专项调查,学生使用频率最高、最喜爱的网络应用形式是小组合作完成课题作业。不管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只要你进入互联网站,教师就可以对学生作品发表见解,整个发表见解的过程其实就是思考和发现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作品是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表现,学得如何,学到了什么,都能从学生作品处得到体现。例如在教学中,布置学生们利用“word文档”“演示文稿”等工具完成作品,它可以全部是图片,也可以是图文并茂,也可以是表格,甚至可以是一段简短的文字。学生的作品可能会很简单、很幼稚,但这一切却是学生思维的过程、智慧的结晶,学生在讨论中思维、发现、学习。

在网络学习这个平台上,教师需要不断根据学习者交流、提交的内容评价各个学习小组的进展情况,评价每个小组成员的贡献,将过程性评价与最终的学业成绩联系起来。而且,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小组及个人不断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学生的每一次积极参与都会根据讨论热度自动产生星级,参与讨论越多,星星也越多,星星对学生的鼓励与刺激是我们无法预料的,每个学生都不甘落后。另外,学生作品的数量、作品的高度、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评价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老师的评价都能在这得到体现。

三、利用地域条件拓展学习时空,从“小教室”走向“大课堂”

综合性主题学习是最开放、最容易和社会生活发生联系的学科,它的最大特点是做中学、学中做。因此,我们应该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千年宋城赣州的地域条件,打破学科间、课内外、校内外的壁垒,使其成为一泓活水,“放飞”孩子,让他们开展各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不该由教师主宰,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孩子从“小教室”走向社会这个“大课堂”,在海阔天空中主动地进行研究性和综合性学习,生动全面地发展。我校教师从以下途径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丰富学生的经历,开阔学生的视野,带领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

1.小叮当信息台。以网络教育为主,以3~5年级学生为对象,开展信息的收集、发送接收,体验信息共享的经验。学生可根据课程中要求的课题进行调查,然后自己选择可以用于发送的题材,通过发送信息以及与其他信息进行比较,体会发送信息的价值。

2.赣州古迹文化探险队。“古迹文化探险队”以4~5年级学生为主要学习对象,让学生们参与自然,以加深对家乡的自然风景、人文景观、文化底蕴的了解,并以形成爱家乡、爱祖国的积极情感态度为中心主题。学生通过与自己身边和地区的自然接触引起对自然的关心,利用互联网与全国各个地区的朋友们进行信息的交换和交流,在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探究心和好奇心得到满足的同时,体会到各个地区自然的不同之处,了解自然和人类生活的关系。前不久,五年级的同学就在家长和老师的带领下,用照相机和摄像机从赣州古迹“廉泉与夜话亭”出发,途经“文庙”“八境台”“郁孤台”,最后来到被誉为“江南第一石窟”的“通天岩风景区”,摄下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然后,我们以“看千年宋城,赞家乡新貌,做客家小主人”为主题,开展了小报制作评比、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一系列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历史文化底蕴,培育了学生的历史感,以及对自然、社会、人类的责任感,使学生继承和弘扬人类的优秀传统,认同民族文化,形成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

3.环保绿色小卫士。结合电视、报纸、杂志、网络中的有关信息,开展赣州市环境保护的调查、讨论,展示调查结果,达到信息共享。学习内容是共同主题学习。如,结合地球环境日,对赣州市各区的气候、环境污染状况、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河流和森林保护的经验进行调查,网上公开数据、信息共享。学习课题设定为一年1~2个主题,例如,研究“从赣州市居民一天用水和供水关系中看环境保护问题”,学生可分别调查城区居民的供水、污水处理能力和地下水资源使用等情况,以及赣州市人口状况,并由统计结果建立函数关系式,由此推断出赣州市居民的供用水情况,依此做出对未来的预测,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该社会调查活动充分体现了综合性学习和网络课程教学的原则,渗透了热爱自然,爱护环境的德育教育,强化了学生要自觉保护好环境,保护我们的绿色家园的意识。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开发校本课程、推广综合性主题学习、网络协作学习对推动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有着重大意义。随着教育思想的不断革新,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信息网络的飞速发展,基于信息网络环境下的综合性主题学习将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它将极大地促进信息教育的发展、素质教育的实施,从而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屹,祝智庭.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2(1).

[2]熊梅.综合性学习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张秀梅,杨改学.中国远程教育:一种现代性的教育[J].开放教育研究,2001(2).

[4]杨晓元,苏炀.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的设计理论及实现方法[J].中国电化教育,2000(2).

[5]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Z].2001-

上一篇:2022年给祖国妈妈的一封信下一篇:城管局网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