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四大名著心得体会

2024-09-05

读四大名著心得体会(精选10篇)

读四大名著心得体会 篇1

在我的一个个假期中,电视成了我最忠实的伙伴。在寒假临近过年时,人们大多都出去买年货,而我作为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不去放炮,不给父母添乱,只宅在家里收看着经历冬去春来的取经故事。

那时我家的电视只能收几个频道,其中央视一套每个假期几乎都会播放旧版的《西游记》电视剧,也成了我假期生活的一部分。特别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被师父误解时而要赶走他的插曲,我有些伤感,又十分气愤唐僧的过于慈悲、不分是非的行为,但又很快沉浸在下一个故事里了,它让我明白了不少道理。回忆往事,它为我的童年增长了多少见识与欢乐。我还可以清楚的记得当时我收看时的感受犹如在期待这一部新上映的电影一样新鲜与喜爱。

《西游记》每年假期都上映,而我却百看不厌,我好像是在重温故知,以一次又一次平和的心态来观看他,让我懂得了珍惜和怀旧。

在我心中,它就好像是一个永远不枯竭的泉眼;一团永远不熄灭的火;一本永远读不完的大书;一串永远不腐朽的故事。它充实着我的心灵,点燃了我的指明灯。

那其中的一幅幅淋漓尽致的故事表现,令我深深地沉浸在曲折动人环境当中,我曾经幻想:我要是此时做一匹不引人瞩目的白龙马,见证者师徒四人一路上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事物,那该多好呀。它无限的激发了我的想象思维,使我成为一个精神上富有的人。

《西游记》,你给予了我太多感悟和欢乐。

你为我架起了我现实与回忆的桥梁,让我也知道了回忆的珍贵。

我很崇敬《西游记》中人物的扮演者,生动形象的用自己的表演诠释了西游记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更感谢他的作者,用笔塑造了流芳百世的着作,为中华文化传承起到重要影响,也影响着若干年后的一个孩子。

一代经典名着,经历起了多少时代的考验,仍能在数年后永垂不朽,它更勾起了我对童年一幅幅五彩缤纷画卷的留恋和对文学的喜爱。

读《红楼梦》心得体会

看了很多遍的红楼,以前总是觉得林黛玉的一生是那么的凄凉,总也不忍看后几回中的黛玉焚稿,宝玉成亲.觉得那么残忍的结局,知道就够了,不想一遍遍去复习那种伤心.

前些日子看了一本清代人作的红楼续补,以前对于这种书,我总是排斥的.觉得那些人搞出一个个大团圆,或死而复生或仙境重逢之类的结局,实在是没有意义.这么粗劣的改续,无聊的紧.不过这次去图书馆,见到书架上好几个版本的这种书,抽出一本,粗略的翻了一下,却使我萌动了重读红楼结尾几章的想法.

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我不由黯然.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在这片冷酷的园子里么

以前的我,是很讨厌薛的.从蜂腰桥扑蝶到最后的成亲,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悲剧也许比林的更令人叹惋.

薛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没错,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颜色,否则就是不尊重.综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以前最恨她在蜂腰桥下陷害林的一段.现在想来,其实也并不是完全不可以理解的恶毒举动.她从小生长在皇商家庭,这种趋吉避凶的法门应该是早就深深的印在心中了吧.虽然她的做法很自私,但在她,也许认为人理所应当就该这样应对.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认为母女间有的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是服从的孝道.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

她的作为,其实并没有多少是自由的选择.她只是一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服从者.她是聪慧有才的,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香菱和湘云谈诗她说道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她也熟悉剧作戏曲,却认为这些淫词巧句是不能为端庄淑女所知的,因而委婉的批评宝琴的咏古诗;她像任何人一样希望有美好的生活,但当母亲为了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因为母亲告诉说她已经应承了,也就只有流泪接受.直到最后宝玉出家,她的悲剧达到高潮.即使在这时,她依然是不能由着本性而为的.王夫人说看着宝钗虽是痛哭,他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这是真真难得的!可想想宝钗如此人物,又这样年轻,此时想起自己的一生将如何结束,她的痛苦其实并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依然只能克制着,这是她的尊重!

与林相比,他的一生也许更为可悲,林至少还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得到了一份真诚的感情,最终一死解脱了所有的痛苦.而宝钗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终其一生,也只能是任由生活这把钝刀一点一点割掉生命吧!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

读四大名著心得体会 篇2

一、动用音像, 鲜活记忆

虽然我们要求学生阅读名著要多看纸质原著, 这样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想象能力, 但是在看原著的基础之上, 也要让他们了解相关的音像材料, 这样能使学生对于名著记忆更加鲜活, 印象会更加深刻和持久。由于名著里故事情节的时代背景与现代社会相距甚远, 因而动用音像材料, 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原著文字描写的场景。没有一定基础的真切体验, 文字上描写的内容就越趋于符号化, 对文学名著的理解深度是和人曾有过的社会体验有直接关系的。体验越丰富, 把文字转换成场景就越生动鲜活, 理解也就较为深刻。实际上, 观看有关名著的音像, 是我们能够提供给学生名著描绘内容的最有效的体验活动。因为我们很难带着学生走进名著所描绘的环境里去, 我们能做到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是选取相关音像材料, 让学生观看。

另外, 观看视听材料, 也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例如《三国演义》, 故事繁杂, 人物众多, 而且原著带有文言文的特点, 不少学生缺乏阅读兴趣, 不愿意认真读下去。我们组织学生观看了录相《易中天品三国》中的片断——《真假曹操》, 易中天教授讲评时语言的幽默、风趣和内容的生动、充实, 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我们还选择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片断“赵子龙单骑救主”、“张飞大闹长坂桥”等。曲折的故事情节, 鲜明的故事形象, 大气磅礴的场面、豪迈雄壮的音乐, 无不让在座的学生为之震撼、倾倒。他们阅读原著的愿望, 立即变得十分强烈。

动用音像资料组织名著阅读教学, 要明白阅读原文与观看视听材料的主次关系, 不能仅用观看音像代替阅读原文, 观看是为了更好地阅读, 动用音像材料是为了给学生阅读原文作铺垫, 也是为了巩固阅读的成果。对于音像材料也要适当地剪切, 这样节省了时间, 提高了效率。

二、动用网络, 活跃氛围

有效的阅读离不开对阅读内容的点评, 对原文进行点评是阅读的良好习惯, 不少名人对阅读内容点评得都很好, 值得学习推广。例如毛泽东点评《二十五史》, 金圣叹点评《水浒传》, 蔡元放点评《东周列国志》, 这些点评提高了阅读效果和阅读品味, 也是智慧火花的闪耀, 成了后人阅读的借鉴和宝贵文化财富。

不作点评, 在阅读过程中的主观感悟, 往往流星般地稍纵即逝;作了点评, 哪怕是只言片语, 也会积少成多, 汇成灿烂星空。这对下一步的作文或阅读, 都是非常有益的。点评可多可少, 文字可长可短。如阅读《三国演义》第一回, 曹操诬陷叔父, 骗过曹嵩的一段, 我们可以在旁点评:“曹操奸诈机变, 天生一个小滑头。”或是“三岁看小, 七岁看老”等。

在时尚流行文化的冲击下, 在高雅艺术、精英文化日渐衰微的现实中, 应该正视现实, 合理利用时尚因素, 积极推行文学名著阅读, 这对于读者的精神建构以及今后一个良好文化环境的形成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时下流行的网络微博的特点就是简短、及时、互动。动用网络微博对名著点评随意性强, 简单灵活, 不拘一格。动用网络微博, 开展短平快的名著点评更能让学生乐于接受和参加。利用微博开展对名著的点评活动, 能更好地开展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对于活跃阅读和点评的氛围有很大作用。学生通过微博发表名著点评, 可以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通过跟帖交流观点, 不仅能有效促进和激发学生阅读名著, 也可以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教师也通过微博及跟帖, 了解学生的阅读名著的状况, 便于调整阅读名著的教学计划、改进名著教学方法。阅读本是一种个人行为, 动用网络微博点评交流, 使它变成一种集体行为。在这一过程中, 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效应。同学们相互学习, 相互感染, 相互竞争, 不仅营造了浓郁的读书氛围, 而且使自己的阅读目标得到了支持, 阅读兴趣得到了强化, 阅读视野得到了拓展。有了网络这个平台, 名著阅读和点评就一定会活跃起来。

三、动口争鸣, 激活思维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不同的读者对名著理解也会不同, 有不同就要有争鸣, 网络微博点评是一种很好的互动、交流、争鸣的方式。举办辩论会是一种更为直接激烈的争鸣方式。让学生动口争鸣, 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在名著阅读教学中, 教师的任务不应表现为居高临下和替代, 而应引导学生, 让他们在发现、讨论、争鸣中张扬个性, 教师应该敏锐地捕捉学生刚刚萌生的思维之光, 不失时机地艺术地加以培养引导, 设计争鸣话题, 并激发学生发表观点的热情, 这样的教学才能呈现出开放的理想境界。开展辩论活动前, 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辩题, 教师提供意见和指导, 再由学生自行确定组织正方和反方, 然后各自选派干将精心策划, 翻阅大量的资料。例如我曾在班中举行过一次林黛玉派和薛宝钗派的辩论, 唇枪舌剑历时一个多小时, 场面空前激烈, 最终还未分出胜负。如果不是事先作好充分的准备, 任何一方都将会不堪一击。而正因为学生们极其熟悉作品, 并翻阅了大量的“红学”研究文章, 所以能言人所未言, 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 以至老是使对方措手不及, 一时不能取胜。在辩论活动中,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环境氛围, 促进学生之间交流互动, 鼓励大家发表不同的意见和观点, 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在交流的过程中, 学生要学会理解和宽容, 要善待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 养成虚怀若谷的美德, 与大家共同分享收获的喜悦。

四、动手改编, 灵活运用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消化、吸收和灵活运用名著的精华, 可以要求和指导学生把名著的重要章节改编成各种体裁, 如舞台剧、电影剧本、穿越小说等, 这样能更好地将阅读和写作联系起来, 在阅读名著教学中开展这种活动, 能训练学生的读写能力, 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关注语文教学中的读写一体化, 在读中写, 在写中读, 这是语文教学中一种切实有效的途径。一个擅长写的人, 一定有着很好的阅读与领悟能力, 而一个会读的人, 却不一定会写。这是因为读的是现成的、别人的东西, 它并不需要我们去再创造, 而写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 它是自己独特的体会和感受, 它需要有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来支持, 它存在一个如何设计与构建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说, 写比读要难, 要求要更高。指导学生将名著改编成舞台剧、电影剧本、穿越小说等, 不仅培养学生较高的阅读和领悟能力, 而且能培养学生较高的写作能力。

把名著重要章节改编舞台剧, 和原著相比, 显得形式活泼, 短小精悍, 可以培养学生选材、设置矛盾冲突的能力, 以及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能力。通过对名著重要章节的舞台剧的自编自演,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开展这种形式的活动, 可以说是学生阅读名著所有活动中最让他们终生难忘的活动。电影剧本比舞台剧复杂, 只要注意好场景切换和环境描写就可以尝试。穿越小说是让现代人甚至是作者自己参与到名著描写的情节和场景中去, 发生情感和思想的碰撞, 这对理解名著内容及人物思想性格有促进作用, 也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灵活的名著阅读教学方式, 生动而活跃的参与形式, 这些都是名著的“活”读方式, 开展有效的活动, 改变僵化死板的名著阅读方式, “活”读名著, 读“活”名著;开展多种与名著阅读有关活动, 才能让名著阅读变得生动有趣深刻有效。

参考文献

[1]吴青霞、石玮《中国古典名著课外阅读教学初探》。

读四大名著心得体会 篇3

【关键词】名著阅读;尝试;反思

一、背景

福建省07年考纲明确规定把中外十二部经典名著列入高考考试范围,分值为20分。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在省内外语文界引起巨大的反响。从《考纲》引导中学生及全社会崇尚阅读,把我们的社会朝一个阅读型社会的方向引导,这对于提高全民的文化素养有着重大意义。这一考查方向与《新课标》中提出的学生要“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2006年全国两会朱永新代表提出要设立全国性的阅读节,引导全民阅读,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同时“百家讲坛”在全国热播,再次掀起了“三国热”和“《论语》热”。这些都为开展中学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的阅读,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

二、尝试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与其坐而待毙,不如主动去适应,顺水推舟,去营造一个读名著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去读去讲去写。2007年初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开展了“读文学名著,讲人物故事,写心得体会”的活动。从“四大名著”中规定《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两部为每人必读,每人每学期选一本作为课外必读名著,利用课前5分钟开展名著人物故事为主题的演讲活动,用周记的形式让学生写读名著的心得体会。每月利用作文讲评课开展一次名著阅读心得体会交流活动,并利用期中期末自行命题的时机,从《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中各选取10个人物,让学生从中选取一个人物,立意自定,题目自拟,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以此来巩固阅读成果,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写作能力。

三、反思

为今后更好地开展读、讲、写相结合的活动,使阅读成为一种学习习惯,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和感想。

(一)激发兴趣,因势利导。

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名著的兴趣,了解学生整体的阅读状况,笔者先发了一份课外阅读调查表,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1.你平时读了哪些课外书?请写出书刊名。2.你读过哪些文学名著?请写出书名。3.你认为当前最应该读的是哪些名著?请写出书名。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平时读的书多为期刊杂志类,读过的名著多为初中新课标所要求阅读的书籍,诸如《鲁宾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简爱》、《格列佛游记》等,而高中语文所要求阅读的《三国演义》和《红楼梦》,只有21%的同学和6%的同学读过。在第3个问题的回答中,50%以上的同学认为当前最应该读的名著是《三国演义》和《红楼梦》。

问卷调查发现的情况在高中学生中具有普遍性,在应试教育思想的支配下,学生功利思想严重,作为集多元文化于一身的《读者》对于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教师近几年一直强力推荐;另一个是作为课外阅读,它具有用时少、收效大的优点,学生写作时可以活学活用,作文中每每获取高分。所以《读者》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第一品牌也就不足为奇了,这种快餐文化的流行是时代浮躁的一个缩影。我们不能责怪学生,而应在保护其看《读者》的热情的同时,积极引导他们阅读名著。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名著。同时用好高考指挥棒,2007年福建省将《课程标准》推荐的经典名著列入高考考试范围,这对高中开展名著阅读是一个历史性机遇。教师要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改变学生的阅读结构,将学生引到名著的阅读上来,向学生阐明名著阅读对于人生的意义,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帮助学生梳理名著的线索结构,从情节入手,由浅入深进行阅读,激发兴趣,因势利导,这样学生就会由内心浮躁变为宁静,就会由喜欢快餐文化到喜欢经典名著。

(二)构建平台,一石三鸟。

名著阅读开始后,为及时检查阅读成果,首先要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把阅读成果写出来,讲出来。这次收获最大的莫过于课前5分钟演讲,学生读了《三国演义》或《红楼梦》后,把其中的一个人物作为故事作课前演讲,这就必须对人物故事进行整理概括,然后写出来,而上台演讲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又展示了他们的学习成果,读讲写三结合,可谓一石三鸟,一举多得。一个学期下来,虽然只有课前短短的五六分钟,但展示给大家的《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中各式各样人物有一百多名,可谓形象丰富,妙趣横生。这些人物不管是背信弃义、有勇无谋的吕布,还是不事二主、从容就义的陈宫;不论是“机关算尽反误卿卿性命”的王熙凤,还是清高孤傲、病弱多心的林黛玉,都对丰富课外知识,提供了品种齐全、内容丰富的营养大餐。与此同时,课堂演讲成为交流的平台,名著的学习成果在三尺讲台前得到了交流共享。

此外,以说促写,把名著阅读的成果转化为学习心得,提高了写作能力。学生要把阅读成果转化为人物故事,这不仅要读,同时要学会整理概述,名著中的人物大多一生经历坎坷,故事内容丰富多彩,怎样进行概括,突出哪些事件,着重表现人物的什么思想性格,给人们怎样的人生启示,作文中如何让观点与材料做到完美统一,如何谋篇布局,如何书写成文,这些检阅的是学生的整体写作能力。这也是一次锻炼其写作能力、提高其写作水平的好机会。

(三)认识意义,引领人生。

著名学者钱理群认为:文学名著的阅读就是一个发现(与开掘),既是对作品所描述的已知、未知世界的发现(与开掘),也是对自我潜在精神力量的发现(与开掘)。说到底,这乃是对人(他人与自我)的发现(与开掘)。

一部好的作品不仅能引起读者心灵的震荡,甚至影响人的一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青年学生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表现为能用那些英勇的行为和崇高的思想来衡量自我。从自我与作品的对话中找到人生的榜样,从榜样中吸取人生的滋养,以此涵养人生,达到生活与思想的崇高境界。用这些人类最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丰富他们的精神境界,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正如走进《三国演义》,迎面是刘关张的“义气”。

针对《三国演义》中的义气,学生们在读书心得和作文中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即人要讲义气,但不能因个人的义气损害集体的利益,正确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不能因此损害集体的名誉,更不能因义气损害国家的利益。同时学生们在作文中更多地赞叹诸葛亮竭忠尽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种精神作为一种儒家思想和民族精神,将引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读名著心得体会 篇4

读名著心得体会1

书是开启未知大门的钥匙,书是攀登学问顶峰的阶梯,书是通向胜利此岸的桥梁……古人说读书使人明智,读史使人知耻,尤其是现在,书更是我们生活中不行缺少的一局部。

对于名著信任大家了解的不比我少,我也信任在每一本书里都有你们喜爱的仆人公,例如《水浒传》里的鲁智深、李逵、武松等人,他们都是武艺高强、性格刚烈、不畏的英雄;像《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他在孔明面前装的一无是处,可在他人面前却是机灵过人,不比孔明逊色三分;再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他更是一个无畏的探险家,他的英勇、坚韧等等,诸如此类的有许多许多。

在我的读书生涯中,关于名著的书我读的极少,不过四大名著我每一本都读过,印象最深刻的则是《西游记》。信任你们对它也并不生疏,不管是大人、小孩、以及老人,没有一个不说《西游记》不是本好书,至少我认为是,《西游记》里的人物鲜亮,各有各的本事,他们师徒四人一心只为求取真经,孙悟空惩恶扬善、机灵英勇、本事高强;猪八戒虽然爱贪小廉价,好吃懒做,取经的心不定,一心只想回高老庄娶亲,可最终也保得唐僧取得真经,成了净坛使者;而沙和尚,它任劳任怨,没有埋怨,对师傅也是忠贞不二;对于唐僧,他脆弱无能,但从不贪恋美色,最终成佛,师徒四人不为千辛万苦,求取真经,只为芸芸众生,令人敬佩。

言归正传,我们读书最终是从中懂得道理,吸取书中的精华。现今社会,我们不能像伟人一样干出轰轰烈烈的一番事业来,流传千古,但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做人的道理,怎样为人处事,对得起良心,你们看他们师徒四人,虽然历经了千辛万苦,最终也获得了回报,修得了正果。而我们呢?现在有许多同学,都不惦念书,想早一点看看外面的世界,于是放弃了学业,有的沉迷于网络,最终误入歧途,假如我们也能有像他们一样的精神,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刻苦读书,莫非将来的一切还会比现在差吗?对于中学生而言,假如现在放弃学业,出去打工谋生路,只能说是个文盲,不,你说我有文化,可你又不想想你这一点点文化有什么用,我们的国家需要的是有志青年,而你们呢?却过早的被花花世界所迷惑,沉迷于灯红酒绿之中。我读书,我欢乐,读名著不仅可以增长学问,而且可以教我们怎样做人。我也诚心祝福名著能伴你欢乐成长。

读名著心得体会2

以前,我有一个不小的缺点——做事缺乏毅力,经常中途打退堂鼓。比方刚学英语时,觉得挺新奇的,还能每天早起拼读英语单词。不久,觉得记单词既枯燥又乏味,渐渐地就没劲儿了。爸爸见我像小猫钓鱼似的对待学习,就特意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介绍给我看,并说这本书写的是的亲身经受,期望我能从中受到启发。

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书中的仆人公保尔·柯察金经受了战火的洗礼、工地上的磨难和病床上的苦痛等等考验,使他具有顽强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战胜了困难险阻,把自我铸成一块“钢铁”。是什么力气支配着他?是对共产主义事业坚决不移的信念。

读完书之后,我觉得保尔这个人非常坚韧和坚韧,他面临的困难,不是常人能感受的,他凭借不屈不挠的精神战胜了全部的困难;他在我的生命中就像英雄耸立在我的`心灵深处,每当我要放弃的时候,我就想起了保尔是如何战胜困难的,以此推动我战胜困难,永不放弃。

记得有一次,我在上语文课的时候,教师让我们背书,同学们一个个胸有成竹的举手起来背书,当同学们都背完坐下时,教师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轮到我了,突然站起来感觉大脑一片空白,不知从何背起,我看教师的脸上有了不悦的神情,我不禁大方地低下了头。突然,保尔在书中那些坚韧拼搏的画面,浮此刻我的眼前,我下定决心像保尔学习,感觉有股力气鼓舞着我。刹那间,我以最快的语速、最协调的声音背完了课文,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书虽然看完了。然而,书上一幕幕使人感慨、催人奋进的情景仍时时出此刻眼前。想到自我生活在祖国的怀抱中,条件如此优越,却怕苦怕累,不能持之以恒地发愤学习,真是太不应当了······我要感谢保尔·柯察金,他使我懂得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真正意义,鼓励我奋勉向上,并不断攀登学习上的顶峰。

读名著心得体会 篇5

二来宋朝必显忠良,三来辏巧遇着洪信。岂不是天数!洪太尉看了这四个字,大喜。便对真人说道:“你等阻当我,却怎地数百年前已注我姓字在此。‘遇洪而开’,分明是教我开看。却何妨!我想这个魔王,都只在石碑底下。汝等从人,与我多唤几个火工等,将锄头铁锹来掘开。”真人慌忙谏道:“太尉!不可掘动!恐有利害,伤犯于人,不当稳便!”太尉大怒,喝道:“你等道众省得什么!碑上分明凿着遇我教开,你如何阻当!快与我唤人来开。”真人又三回五次禀道:“恐有不好。”太尉那里肯听。只得聚集众人,先把石碑放倒,一齐并力掘那石龟。半日方才掘得起,又掘下去,约有三四尺深,见一片大青石板,可方丈围。洪太尉叫再掘起来,真人又苦禀道:“不可掘动!”太尉那里肯听。众人只得把石板一齐扛起。看时,石板底下,却是一个万丈深浅地穴。只见穴内刮刺刺一声响亮,那响非同小可,恰似:古天摧地塌,岳撼山崩。钱塘江上,潮头浪拥出海门来;泰华山头,巨灵神一劈山峰碎。共工奋怒,去盔撞倒了不周山;力士施威,飞槌击碎了始皇辇。一风撼折千竿竹,十万军中半夜雷。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 篇6

东街小学

雷梦莹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本书中谈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

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实际上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数数还超不过20,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同托马斯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

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李圣珍常说: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学习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同的方法。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孩子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这本书值得一看。

读《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心得体会

东街小学

李文静

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其中有一条就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爱心,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或是痛苦)的能力,进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我就发誓要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我要用我的善良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在同寝室中,我的人缘很好,因为,我当时做人的准则就是:大家都远离家乡都很不容易,因此,无论是谁,只要有事求我,我就必须答应他;既然求我肯定就有难处,我要帮助每一个有困难的人。记得当时,也是冬天,每天晚上,打开水很费劲,因为我的暖水壶是全宿舍仅有的两个之一。于是,许多人,都用我的水,到最后我总是只剩一点点,更多的时候是一点也没有。可是,我每天还是排着长队去打水,但是豪无怨言。

再后来,我当了一名老师。在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发现了,比我的世界更动人的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在那里如小石潭记中的潭水一样的清澈,在那里如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一样的美丽;在那里像圣经里的天堂一样没有苦难只有关爱,在那里像佛教中的佛心一样没有憎恨只有善良。你爱他们,他们也爱你。

爱孩子们吧,即使他暂时不能理解你,终有一天,他会明白

你的爱。就像你自己在小的时候,对父母的爱护,当成了管教或者根本不放在心上,可如果有一天当你有了自己的孩子,你就会常常记挂起,你的父母,看着你的孩子,忽然间就像回到了你自己的小时候,想起了在你母亲的怀里,或是父亲拉着你的小手的样子。爱是永恒的!为了你的学生总有一天如你爱他一样能去爱别人,为了这世上的人彼此之间都能互相关爱,请你爱你的学生吧!

正如一首歌中唱到的:“爱别人就等于爱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你培养出具有爱心的孩子,他就会对教师的爱很敏感,并以好心还好心;而教师的爱,最重要的是为了学生获得知识,若是学生懂得了这些,自发向上,成绩自然就好,成绩好了,那作为老师的你不也会更加快乐了吗?让我们都拥有一颗爱心吧!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东街小学

陈兰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系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所著、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他有很多鲜明的教育观点。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他写了很多充满了“人”的魅力的书:《要相信孩子》、《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关于人的思考》、《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等等。其中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教师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人的才智一旦遇到窒碍,读书则

可使人顺畅。”,从《给教师的建议》中,普通教师可以读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可以读出管理理念、办学方向;而思想者读出的更多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

这本书共设计到100条建议,我就其中的受益颇深的几个建议,谈谈自己的感受:

翻开书,一百条建议之首便是作者在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首先就要我们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应该“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

作者打了一个最形象的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尽,有的孩子却能提20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儿童的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这样各不相同的。读到这我不禁想到一个一直困绕我的问题:为什么在我所教授的学生中会有明显的优差生等级?

为什么同时教授,有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现在我终于明白原来我没有在备课中考虑到孩子们的差异性,没有周密的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没有因人而异,为他们挑选适合他们学习的内容,使他们取得一点小小的成就。原来就因为我这种欠缺考虑的备课,使我的课堂中产生了很多的无效劳动,而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吧。正是苏霍姆林斯基首条解决了我初为人师的困惑。

他要求我们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鼓励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中抽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学习教育同行们的优秀经验,取得他们的优秀信念,深入思考优秀教师的经验,将有助于我们看到: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某种结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

读四大名著心得体会 篇7

近两年的中考名著考题逐步采用截取名著片段, 据此展开对名著相关内容的考查的形式。如:2013年江苏苏州市中考试题, 就以《朝花夕拾》中某一篇文章片段为基础, 要求学生回答作品篇名, 对相应语句解读因果。这种考查形式意在通过有意识地再现名著片段, 唤醒阅读记忆, 检测出学生有没有真正阅读过名著。

初中生学业紧张, 在有限的语文课内是无法花更多的时间组织集体阅读的, 加上学生的阅读基础与能力存在差异, 如何将名著阅读落到实处, 真正推动每个学生读好一本书?为此, 我尝试拓展名著阅读的时间与空间, 关注学生阅读差异性, 以学生的个性阅读学习助推教师《名著推荐与阅读》的教授。

一、拓展时间与空间, 关注阅读差异, 充分发挥学生在名 著阅读中的主体作用。

1.假期整体阅读, “梯度导读”正视差异。

寒、暑假, 可暂时让学生成为时间的富翁, 我通常会在这一时期布置学生阅读下一册语文教材中所推荐的名著, 并做适度导读。

一是结合教材上“推荐阅读”版块, 提示阅读注意点。如给《朝花夕拾》做导读时, 就要求学生“细读书前的《小引》, 并从此养成读书先读序的好习惯。读任何一部书, 都应当首先读它的序、跋及出版说明、凡例等, 以便对该书的内容、体例、成长过程、书名含义等有所了解, 再读正文。”这些提示既可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又可针对该部名著提示相应的注意点, 让学生更好地读通、读懂名著。

二是结合学生阅读基础与能力的差异性, 提示阅读方法。如:阅读基础不够好的学生可选择朗读、背诵法;阅读理解能力欠缺的学生可选择圈点批注法; 阅读基础与能力较好的学生可选择速读法。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2.课堂序列荐读, “个性5分钟”控制差异。

在语文课堂上固定开辟“课前5分钟”读书交流平台, 让每个学生都能走上讲台交流自己阅读名著的心得体会。

我事先安排名著荐读计划表, 将名著的每一章每一回或每一篇安排到个人。每个学生在听、说、读、写等各项语文能力上各有侧重, 存在差异性, 所以, 我明确了名著荐读的内容, 主要包括: 前情提要———先将前一个学生所讲的上回内容做简要回顾, 让每个学生每回的推荐在大家的脑海中能前后自然衔接, 形成一个有序的阅读体;本回概要———概括本回主要内容;亮点赏析———可以从人物形象刻画、环境氛围烘托、主题思想表达等方面, 选择最喜欢的字词句段做赏析; 佳文美读———选择最喜欢的一段原文有感情朗读; 每回一问———从本回内容中设计一个问题, 考察其他学生是否对本回内容有所了解。

学生在准备荐读稿时能根据自己的语文能力有所侧重, 如:学生小雯, 语文成绩中等, 阅读理解能力也不算突出, 但在做名著《水浒传》的荐读中却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抑扬顿挫的语调、铿锵有力的声调、适时的动作、夸张的神态, 一下子将我们带进了说书表演现场, 博得了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同为名著阅读, 她选择了自己最擅长的“读”推荐, 让一些即使能将这一片段理解赏析做得很好的同学也自叹不如, 毕竟《水浒传》的原文要读通顺、读出感情, 不是那么容易的。这样的荐读既激发了其他同学继续阅读的兴趣, 而且对小雯来说, 提高了阅读名著的兴趣。

3.课后博采众读, “合编一份报”缩小差异。

信息论告诉我们:学生的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同伴。因此, 在课堂上的名著荐读全都完成以后, 我会继续组织好课后阅读小组, 每组人数为4~6人, 对名著的阅读做进一步补充与归纳, 然后每一小组合作编制一份名著阅读小报, 作为阅读成果在班内展示。学生在相互交流中集思广益, 相互启发, 实现信息交换, 资源共享, 加大信息与思维的量。

二、结合名著“点”与“面”, 引领阅读热情, 适时发挥教师 在名著阅读中的主导作用。

名著推荐与阅读既然安排在教材中, 就免不了备上一节课, 上好一堂课。我通常将这一堂课安排在期末复习, 在确保每个学生都已读完名著后, 再搜集学生的荐读稿、阅读报, 根据他们的阅读情况, 设计课堂教学。旨在搭建交流平台, 缩小阅读差异, 引进多方思考, 推动终身阅读。

1.导入。

用教材名篇之“点”带动相关名著之“面”。比如, 由《智取生辰纲》切入《水浒传》, 我先放一段相关影像, 与大家一同观赏。学生在前期的阅读中, 主要通过纸质媒介, 而依赖不同感官的个性化阅读方式似乎比单纯的视觉阅读更有吸引力。

2.交流、整合。

看完视频后, 引导学生思考:①题目中的“智”字体现在哪里? ②杨志做事谨慎精明, 押运生辰纲为什么失败了? ③杨志后来的命运如何? ④本文出现了多处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引导他们看名著就要知道名著写什么、怎样写, 还要学会概括人物性格与人物相关的情节等。然后让学生交流在名著中所读到的与杨志相关的其他内容, 将前期的个性阅读加以整合, 学会全面评价杨志, 进而全面评价整本名著中的每个形象, 有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 并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

3.多方位思考。

引导学生将电视情节与原著进行比较, 借助原著的阅读, 点评影视形象的呈现, 学生在享受抽象的文字变为形象化、立体化、具体化的同时, 增强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鼓励大胆质疑, 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感悟原著的魅力。

和女儿读名著 篇8

我一直鼓励女儿读《红楼梦》,但她置若罔闻。

幸好,女儿的寒假作业要求读《红楼梦》,我以为机会来了。好说歹说,女儿从高高的书架上取下《红楼梦》。

“这么厚?”女儿畏缩了。

“没关系,先读有意思的情节。”我绕开开篇那些容易让人迷糊的段落指点女儿。

“哦,天呀!”女儿表示自己的能力不允许自己读这部巨著,“我还是读一些短篇吧。”

“也好。”我悻悻然。我知道小丫头在和我耍滑头。

“莫泊桑、欧·亨利、契诃夫、马克·吐温……这么多,我先读谁的?”

“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莫泊桑的《羊脂球》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随便读哪篇都可以,你会知道什么叫名著,什么是大家。你也会领略风趣幽默和辛辣讽刺……”

“好吧,我先读《羊脂球》。”女儿被我说动了,跃跃欲试。为此,我们还去眼镜店专门为她配置了平光眼镜,为的是营造气氛。至少让她觉得,自己更像一个知识少女。

女儿戴着眼镜像模像样地开始读了,我则为她提前试读另外的篇章,选一些她接受起来不大困难的名篇,而我自己也重新回到纯净透明的文学岁月。

“妈妈,我读完了!如你所说,《羊脂球》真的十分好看!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觉得很罗嗦,但是慢慢地发现,开篇的铺垫是必要的,我知道了战争环境。那些人太坏了,他们怎么那么欺负羊脂球?我觉得不公平!”女儿一口气说了这么多。

我告诉女儿:“外国作品的欣赏,最初的障碍无非两个:一,小说中主人公的名字太拗口;二,景物的描写太多,往往不能一下子进入主题,而这时,我们的耐性常常已经失去了。克服了这两点,你将在国外文学的沃土里驰骋。”

女儿点头称是。“快,再推荐我读一篇。”女儿的双眼亮晶晶的,那眼神写满了兴奋。

“好,读欧·亨利《麦琪的礼物》吧,不过,稍微有点长,慢慢读,别急。”

“好!”女儿又欢快地跑到自己房间去了。

马克·吐温的书找不到了,于是我决定让女儿接触一下契诃夫。契诃夫是一位风格独特的短篇小说家。而契诃夫小说最显著的特色是他能够从最平常的现象中揭示生活本质。

“《麦琪的礼物》我读完了。”女儿走到我身边。

“有什么感想。”看到女儿的神情有了一点变化。

“他们两个真是的。一个卖了头发,一个卖了金表。不过,”女儿沉思着说,“表面上觉得这是一个很遗憾的故事,实际上,我觉得挺好的,虽然他们彼此没有享受到礼物所带来的快乐,但是他们的生活里有爱,这就够了。”女儿仿佛一个小小评论家。

“哇,这么棒!居然有自己的观点!来,读一下契诃夫的《变色龙》。”我趁热打铁。

“什么?他比莫泊桑的小说写得还好?”女儿吃惊极了。

“他们的风格不一样。”我鼓励女儿。

就这样,一天下来,女儿居然读了很多篇。

“再推荐一个长篇吧。”女儿觉得自己的“修养”提高了,似乎可以尝试长篇小说的阅读了。

我心里美滋滋的,“好,读《欧也妮·葛郎台》吧,你会认识一个吝啬鬼。”

这个寒假很无趣,但是我和女儿却找到了一个让冬天浪漫又充实并且快乐的事情。

现在,女儿挂在嘴边的话无非是:“欧也妮怎么会比她爸爸还吝啬?”“基督山伯爵怎么那么聪明?”“妈妈,你读过鲁迅的《朝花夕拾》吗?那里面的注释怎么这么多?太有趣了!”“契诃夫的《胖子和瘦子》还有《万卡》怎么篇幅这么短啊?”……

我在偷偷乐呢,也许马上女儿就会对《红楼梦》产生兴趣了!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 篇9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

要给学生一桶水,自己须有一池水,我们不仅要用心的向老教师请教学经验,更要学习理论知识,多多阅读教育名著。在同事的推荐下,我品读了《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一本书,此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此书是本经典的教育专著,书中呈现出一个事实:根本不存在那种天生就学不会的孩子,只要我们有耐心有爱心地教育,每个孩子都将成为有用的人才!书中有提到一个被人认为是名副其实的“痴呆生”因为她总是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其实年仅六岁的她原本就是一个活泼好学的孩子,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的第一天她是何等地激动,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她眼睛里充满了迷惑,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却被认为是“痴呆生”。从此她总是接受着别人对她投来的异样的眼光,接受着自己就是个“痴呆生”的“事实”,自暴自弃。其实,当初只要老师们肯用心的与她沟通,多关心多观察她,也许结果就不一样了。我们班上有个智力较低的学生,她叫***,曾经她跟我说过:“老师,别人都说我比较笨,因为我吃饭很慢,走路很慢,做作业也很慢!”听了她的话,猛然内心一震,多么残忍的话,怎么可以对一个幼小的孩子说这样的话了,随后我笑了笑摸了摸她的脑袋说:“你怎么会比别人笨了,老师就觉得你比别人都聪明,但就是懒了些,要是你努力了,肯定进步很快的,不信!那就试试看吧!”她听了,笑了。也因此,她开始学习最基本的计算题。作为教师的我们,决不能把任何同学当做“差生”,更从不把“差生”这个信号输送到他们头脑当中,我想我应该尽我所能去了解,走进他们的内心,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用真诚的师爱塑造学生的灵魂,把爱心的阳光洒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让思想与思想撞击的火花,架起心灵与心灵沟通的桥梁,一起拉响生命的琴弦,真正负起“三钱粉笔,万钧重担”的为师之责。

读了这本书,结合实际教学,让我感悟了很多,懂得了应该多关注“另类学生”,对他们一视同仁;并要坚信在爱的滋润下,“另类学生”终有一天都会成就自己,成为社会可用之材。无论进步、落后,都不要让我们的学生经常生活在否定中。一个学生如果很少得到表扬和激励,总是受到副面的评价,进而自暴自弃。关注缺点,只会让学生在充满挑剔的眼神下,变的越来越不自信、甚至绝望;关注优点,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殷切希望,体验成功的愉悦,获取前进的动力,奔向成功的彼岸。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 篇10

整篇文章里,没有华丽的辞藻装饰,没有惊天动地的伟大壮举,全是记载着李老师与他的学生们之间发生的最平常的事,可这些事又极其的不平凡!与李老师相比,我从事教学工作多年,对学生的关心与教育远远不够,缺少了爱心与耐心,特别是对待学困生,我不是耐心的开导,而是多了训斥与指责,总认为学生不下功夫学习,脑子不够灵活,试想一下,如果站在学生的立场想想,多和他们交流找出学困生不爱学习的原因,做到对症下药,那又是怎样的结果呢?在平时的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我们多的是抱怨,缺少了为他人着想的做法,这是很不应该的。

我觉得:“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李老师是我们的楷模,值得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者好好地去学习。读了他的书后,李老师关心学生的做法令我矛塞顿开。我也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学是在他责备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候,他也时刻记住:“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为指导思想,耐心地去对待我的任何一个学生。

我们往往抱怨孩子不理解老师,认为孩子不听话。读了《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后,我要改正自己以前的做法,多和孩子交流,和他们交朋友,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所需。不要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子上,平等待人。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陶行知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李镇西在他的《爱心与教育》手记四中写道“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上一篇:第一二学期班主任教学工作计划下一篇:办公室岗位实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