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的倍数教学案例分析

2024-09-07

3的倍数教学案例分析(精选13篇)

3的倍数教学案例分析 篇1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案例分析

五1、2班

龙雄英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掌握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2、技能目标:能运用特征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合作学习的品质。让学生感受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过程:

一、旧知引新

师出示3、4、5三个数

提问:你能用3、4、5这三个数字组成2的倍数和5的倍数三位数吗?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谈话:你是怎么想的?

二、设疑探究

(一)设置教学“陷阱”。

谈话:如果仍用这三个数字,你能否组成是3的倍数的数呢? 试一试。学生尝试组数,并验证这两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师:从这两个能被3整除的数,你想到了什么?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生:个位上是3的倍数的数能被3整除。(引导学生提出假设①)

(二)制造认知矛盾。

师:刚才同学们是从个位上去寻找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那么个位上是3的倍数的数就一定能被3整 除吗?

教师紧接着举出16、123、449等数让学生试除判断,由此引导学生推翻假设①。

师:这几个数个位上都是3的倍数,有的数能被3整除,而有的数却不能被3整除。我们能从个位上找出能被 3整除的数的特征吗?

生:不能。

(三)设疑问激兴趣。

师:请同学们仍用3、4、5这三个数字,任意组成一个三位数,看看它们能不能被3整除。

学生用3、4、5这三个数字任意组成一个三位数,通过试除发现:所组成的三位数都能被3整除。

师:能被3整除的数有没有规律可循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四)引导探究新知。

师:观察用3、4、5任意组成的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虽然它们的大小不相同,但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引导学生发现:组成的三位数的三个数字相同,所不同的是这三个数字排列的顺序不同。

师:三个数字相同,那它们的什么也相同?

生:它们的和也相同。

师:和是多少?

生:这三个数字的和是12。跳马镇中心小学

师:这三个数字的和与3有什么关系?

生:是3的倍数。

师:也就是说它们的和能被什么整除?

生:它们的和能被3整除。

师: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提出假设②: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师:通过同学们的观察,有的同学提出了能被3 整除的数特征的假设,但是同学们观察的仅是几个特殊的 数,是否能被3 整除的数都有这样的特征呢?要说明同学们的假设是正确的,我们需要怎么做?

生:进行验证。

师:怎样进行验证呢?

引导学生任意举一些能被3整除的数,看看各位上的数的和能否被3整除。(为了便于计算和研究,可让学生任意举出100以内的自然数,然后除以3。)

根据学生举出的数,教师完成如下的板书,并让学生计算出各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进行验证。

师:通过上面的验证,说明同学们提出的能被3 整除的数特征的假设怎样?

生:是正确的。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看看书上是怎样概括出能被3 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6页的有关内容。

师:什么叫各位?它与个位有什么不同?根据这个特征,怎样判断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

组织学生讨论,加深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认识,掌握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的方法。

三、课堂练习

(一)判断下面各数能否被3整除,并说明理由。

262 837

(二)数369能被3整除吗?你是怎样判断的?有没有更简捷的判断方法?

引导学生发现:3、6、9这三个数字本身就能被3整除,因此它们的和自然能被3整除。判断时用不着把它们相加。

(三)数35462791能被3整除吗?(将369中插入一些数字改编而成。)

引导学生概括出迅速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的方法:(1)先去掉这个数各位上是3、6、9的数;(2)把余下数位上的数相加,并去掉相加过程中凑成3、6、9的数;(3)看剩下数位上的数能否被3整除。

(四)运用上述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的方法,迅速判断31965、732659、3946586能否被3整除。

(五)在下面每个数的□里填上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有约数3。它们各有几种不同的填法?

□7 4□2 □44 56□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填数方法:(1)先看已知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多少;(2)如果已知数位上的数字和 是3的倍数,那么未知数位的□里最小填“0”,要填的其它数字可依次加上3;如果已知数位上的数字和不是3 的倍数,那么未知数位的里可先填一个最小的数,使它能与已知数位上的数字和凑成是3的倍数,要填的其它数字可在此基础上依次加上3。

3的倍数教学案例分析 篇2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6~77页例1, “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交流和验证, 自主发现并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在此之前, 学生已经学过因数与倍数以及2、5的倍数的特征。在此之后, 学生还将学习素数和合数以及公因数和公倍数的知识内容。学好这部分内容, 并与2、5的倍数的特征这部分内容相结合, 有利于学生快速、正确地从因数与倍数这个角度去观察数和判断数。教材在安排这部分内容时, 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让学生在“百数表”中圈出3的倍数 , 通过观察、分析, 让学生得出无法根据一个数个位上的数进行判断的结论;二是启发学生借助计数器的操作, 从新的角度展开思考, 从而发现并归纳相应的特征。教材充分显现出对学生思维能力、思想方法培养的重视, 通过对教材的解读可以发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不是知识的学习, 而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积极、自主地探索规律并归纳出结论。

学生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这部分内容是有一定难度的, 这个难度存在于两点: 一是存在于学生思维的宽面, 很容易受到2、5的倍数的特征的影响; 二是存在于学生思维的纵面, 2、5的倍数的特征比较明显 , 只要学生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规律, 可是3的倍数的特征要稍微隐秘一些, 仅仅观察是不够的, 需要学生透过表面思考本质规律。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具 体情境中 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活动, 探究出3的倍数的特征, 能够正确运用探究出的结论。

2. 通过情景的 创设激发 学生探究的欲望, 让学生经历整个探究过程,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 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积极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思维过程,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

学生自主探索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复习旧知

1. 谈话 : 同学们 , 咱们先来 进行一次比赛。愿意参加的请举手!

提出比赛规则:用课前准备好的一套数字卡片 (0~9) 摆一个符合要求的三位数。

(1) 课件出示 :摆一个三位数 , 它是2的倍数, 摆好请举手。

学生很快举手 (请2人回答, 请1人总结)

根据学生的回答, 板书:2的倍数———数的个位是0、2、4、6、8。

(2) 课件出示 :摆一个三位数 , 它是5的倍数, 摆好请举手。

学生很快举手。 (请2人回答, 请1人总结)

根据学生的回答, 板书:5的倍数———数的个位是0、5。

2.谈话过渡 :通过刚刚的比赛反映出同学们对昨天的学习内容掌握得很好, 下面还有几道比赛题, 愿意接受挑战吗?

学生兴趣高涨。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经历和体验3的倍数的 特征这一 知识的形 成过程, 很重要的一个教学策略就是创设教学情景。教材中提供了学生比较熟悉的数学情景———百数表和计数器, 但笔者认为这个情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思维模式联结得不是很紧密, “百数表”这一数学情景容易让学生产生与2、5的倍数的特征相关联的思考形式, 从而产生负迁移;“计数器”这一数学情景虽然显示的效果比较明显, 能够通过算珠的颗数引导学生去观察 本课学习 的一个关 键点———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 但是用计数器来观察数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 一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学习有一定的距离。在这样的情景中探索规律的思路就不是很自然、顺畅, 学生在观察、思考3的倍数的规律时会产生一定的阻力, 激发不了强烈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 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 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基于这样的思考, 笔者创设了用数字卡片摆数的游戏情景, 这个情景贴近学生的生活, 趣味性也比较大, 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个游戏情景为学生自主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提供了一个比较容易的动手操作的活动形式, 能将数学情景和学生的认知情景有效结合, 也能将数学语言和儿童语言进行沟通。这个情景贯穿了整个课堂:复习旧知、探究新知、巩固应用。在课始的导入环节, 学生在摆数情景中比赛, 一可以帮助学生迅速复习旧知:2、5的倍数的特征 ; 二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上课就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注意力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二、操作探索, 猜想验证

1.课件出示第三个比赛题 :摆一个三位数, 它是3的倍数, 同学们会摆吗?

学生活动, 师巡视。

提问:同学们动作很快, 刚说完你们就摆好了, 谁来说说你摆的是哪个数, 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回答, 板书×××。 (×××表示学生摆的数)

学生说明理由:一个数个位上是3、6、9, 那它就是3的倍数。

设计说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这样的答案很正常, 可以说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都会这么想 (除一些在课外补习已经学过这一知识的学生) 。因为学生在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时往往会受到“2、5的倍数的特征”的影响, 产生负迁移, 这就是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偏概全。教学时就应该充分运用这一点, 引导学生发现这一想法的不全面性, 从而让学生自己产生疑惑激发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欲望, 亲身投入到探究知识之中, 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2.启发 :3的倍数咱们没学过 , 同学们是依据2、5的倍数的特征进行了大胆猜测, 所以我们要进行验证。那么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呢?

学生回答: 计算×××能除尽3就可以。

明确:我们就用计算器来计算验证。

学生验证 后回答 :×××不是3的倍数。

提出要求:发现问题了, 验证一下自己刚刚摆的数, 看是不是3的倍数? 是的, 请举手。

学生验证回答, 板书一个3的倍数×××。

(教师引导 ) 刚刚的验证表明 :一个数个位上是3、6、9的数, 不一定就是3的倍数。那3的倍数究竟有什么特征呢? (稍停一停) 同学们别急, 黑板上现在有2个数字都是3张卡片组成, 用这3张数字卡片 (师手指着的不是3的倍数) , 你们还能摆出哪些数?

学生回答, 板书。

提出要求:这些数是3的倍数吗?验证一下。

学生验证回答, 板书。

引导:那这3张卡片 (师手指着是3的倍数的 ) , 你们还能摆出哪些数 ?这些数是3的倍数吗?

学生验证回答, 板书。

3. 启发猜想 : 仔细观察 这两组数, 你发现什么变了, 什么没变?在这变与不变中, 你想到什么? 自己先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

学生讨论后明确: 在两组数中, 数字没有变, 数字的顺序变了;以此得出每组数的数字之和是不变的。

启发猜想:同学们, 你们发现了每组数的数字之和没变, 这与我们要探索的3的倍数的 特征有什 么联系呢? 你能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吗?

学生举例验证明确:一个数各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 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启发:刚刚同学们举的数都能验证一个数各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 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但是这仅限于三位数, 这个结论还能推广到更大的数吗? 比如四位数、五位数。

学生举例验证明确:这个结论可以运用到更大的数, 即3的倍数的特征就是: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充分体现出创设用卡片摆数这一数学情景的作用, 能诱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引起他们更多的思考, 比较容易调动起学生内部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策略、模式、感受和探究知识的兴趣。板书学生摆出的2个数 (一个是3的倍数, 一个不是3的倍数) 因为是卡片摆数, 所以可以通过变换数字卡片的位置, 所组成的数发生了变化。学生仔细观察变化后形成的两组数, 马上会发现两组数中数字没变, 数字的顺序变了, 而且要么都是3的倍数, 要么都不是3的倍数。学生有了这些发现后, 他们就会顺势往下再思考:这些发现又反映出什么呢?在接下来的思考交流中, 学生就会沿着这个思路思考得出:每组数中数字不变, 顺序变了, 各数位的数字之和是不会变的。学生开始注意到数中各数位的数字之和不变, 这样就寻找到了知识的本质内涵的正确方向。学生在摆数这个情景中较为顺畅、自然地经历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 对于新知的探究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探索出三位数内3的倍数的特征后 , 学生的思路就戛然而止了, 他们觉得问题已经解决了。这又显现出学生思维的不严密性、不完整性, 容易以偏概全。为了拓展学生思考的眼界, 进行较全面的思考, 笔者追加了一个问题:“这个结论还能推广到更大的数吗? 比如四位数、五位数。”这个问题就是让学生把刚得出的结论拓宽运用的范围, 进行进一步的验证。

4. 提出要求 : 同学们 , 我们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交流提出了对3的倍数的特征的猜想, 并进行了验证。那现在请问:一个数不是3的倍数, 那么它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会怎样呢? 你能验证你的猜想吗?

先独自思考, 然后小组交流。

学生交流后明确:如果一个数不是3的倍数, 那它各数位上的数字之和就不是3的倍数。

引导小结: 通过刚刚的探索研究, 同学们都学习到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灵活掌握新知

1. 同桌比赛 , 用卡片摆 一个3的倍数, 互相检查。

学生活动交流。

2.“想想做做”第二题 (将第一题和第二题的数进行融合并稍作改动)

课件出示题目, 理解题目:有余数说明被除数不是3的倍数。

提出要求:经过刚刚的练习, 老师发现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同学们掌握得很好, 那么加大一点难度比赛判断速度, 愿意和老师比判断速度吗?

学生积极参与。

一题一题出示:29÷3 (老师速度快) ;67÷3 (老师速度快)

启发:知道老师的速度为什么比你们快吗?

明确:像29、67这2个数中已经各有一个9和6, 它们都是3的倍数, 所以直接看另一个数2、7这两个数不是3的倍数, 所以29和67不是3的倍数。

出示 :45÷3、51÷3、96÷3、342÷3、802÷3、963÷3

学生快速判断口答, 说明理由。

3.“想想做做”第三题。

课件出示题目, 学生理解完成。提示答案不唯一 (请学生说全答案) 。

学生完成回答, 说明理由。

提出要求: 如果把题目改成□最大能填几? 你会做吗? 题目还可以怎么改?

学生完成。

4.“想想做做”第四题。

学生独自思考, 小组交流。学生回答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5.“想想做做”第五题。

学生独立完成, 汇报。

提出要求:9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课后感兴趣的同学, 可以好好研究一下, 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问题。

设计说明:第一题的练习是让学生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依然运用了卡片摆数这一情景, 学生在相互摆数并检查时增大了练习量, 练习形式也显得比较灵活, 对于情景的使用也是贯穿整个课堂, 比较完整;第二题的题目进行了适当融合, 并且在原先让学生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的基础上, 将判断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拓展, 以便学生在做题时灵活运用, 快速判断。这样就在第一题的练习基础上上升了一个层次;第三题在题目上进行了适当变动, 达到一题多解的效果;第五题有个课外延伸的练习作用, 让学生在课后运用课上学到的思维方法去猜想9的倍数的特征, 并进行验证。因为9的倍数的特征和3的倍数的特征类型一样, 这样的拓展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以及思维方式的自觉化。

四、回顾课堂, 总结收获

3的倍数教学案例分析 篇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就是说,一线数学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要将灌输式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数学课堂,要通过恰当教学活动的组织给学生搭建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数学课堂,进而使学生在主动求知中掌握知识,在自主探究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实际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有效地将这一理念与实际教学结合在一起,以构建出真正高效的数学课堂。

《2、5、3的倍数的特征》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掌握了倍数的概念后的一部分内容,是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也是学习约分和通分的必要前提。因此,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对提高学生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2、5、3的倍数的特征》这一节课的教学时,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熟练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并能灵活运用特征去解决具体的问题。所以,在教学时,我选择了游戏教学法、自主学习法等,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也能确保学生在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进而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

【案例描述】

在上课时,为了快速地让学生投入到课堂活动中,也为了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投入度,在导入环节,我选择了“游戏导入法”,引导学生对一组数据进行了摘选,对教材中的数据表进行“找朋友”的活动,即:将数据表中“2、5”的倍数标记成不同的颜色,并将这些“朋友”汇总在一起,之后以一句“为什么我们称他们为朋友呢?他们有什么特点呢?”组织学生边“找朋友”边进行思考,顺势将学生引入新知的学习中。之后,我选择一名学生将自己的分类展示在黑板上,即:2的倍数是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6 28 30 32 34 36 38 40 42 44 46 48 50……

5的倍数是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之后再和学生一起分别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数据有什么特点,比如,有学生说:5的倍数的末尾数都是0和5;有的学生说:2的倍数的末尾都是2 4 6 8 0;还有学生说:5的倍数大部分也是10的倍数等,之后,我根据学生的表达进行总结,将2、5的倍数特点进行总结。在明确了2和5的倍数特征后,我组织学生再一次进行了“游戏”,这次的游戏我们设定为了“我说你判断”的游戏,一名学生随便说一个数字,另外一名学生来判断是不是2或者是5的倍数,如果是的话,说出是谁的倍数。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对2和5倍数的理解,提高學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而且也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之后,学生对2和5的倍数有所了解之后,我再次向学生出示2的倍数“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6 28 30 32 34 36 38 40 42 44 46 48 50……”引导学生再次对这些数字进行分析,并在这个过程中引入“偶数和奇数”的概念,强化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念,以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最后,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在基本知识讲解结束后,我组织学生对下面的几道练习题进行解答,如:下列数字中哪些是偶数,哪些是奇数。

34 97 354 0 123 861 2089 1000 987 564 3576 578

引导学生自主对这些数字进行判断,这样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在一阶段的习题练习也是强化认识,提高知识应用能力的重要方面,进而确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最大化实现。

【案例反思】

在结束了这一节课的教学后,我开始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1.游戏的有效性

游戏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热情的有效活动之一。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时,我们选择了游戏教学活动,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玩中掌握知识,在玩中快乐学习。但是,通过反思,我们需要改进的是在“找朋友”游戏中,我们不应该局限在教材上的图表,而可以自己重新制定一个数据表,引导学生进行“找朋友”活动,这样的教学效果要比单纯地依靠教材要好得多,对保护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2.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课改的基本理念,是学生健全发展的基础。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时,我们虽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交流、自主求知,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缺少一定的评价,虽然师生之间有互动,可缺少鼓励性的互动是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护的。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主体性发挥的重要性,要借助鼓励性的评价来端正学生的数学学习态度,使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的倍数特征教学反思 篇4

《3的倍数特征》是小学数学五年级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因数和倍数以及2、5倍数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也是学习约分和通过的必要前提。3的倍数的特征迥然区别于2、5倍数的特征,3的倍数的特征的发现过程与2、5倍数的特征的发现过程有着显著的差异。那么在学习“

2、5倍数的特征”之后继续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如何处理前面的学习经验与后续学习的关系?如何结合学习的内容,合理设计探究的台阶?这些既构成了教学的难点,同时也是教学中可以挖掘的资源,处理好这些问题,将会使学生经历更有效的探究活动,从而积累更为宝贵的数学活动经验,积淀基本的数学思想,进而彰显这一内容的教学价值。本节课有以下特点: 一、一环多效,目标明确

(一)在知识链接部分,利用表格先让学生判断哪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 是5的倍数,既复习了旧知,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随后的巩固练习中又利用此表中数,让学生判断哪些数还是3的倍数,不但让学生巩固了新知,而且为今后继续研究的2、5、3倍数之间的联系埋下伏笔。

(二)随后的换位提问,由学生出数,老师判断这部分承载着两个作用。

1、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2、通过学生验证老师判断是否正确,明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的验证方法,为后面的多次验证打下基础。

(二)引出课题后,我们先让孩子尝试做导学案上的36□,□中填几就是3 的倍数,很多孩子因为思维定势会想到填0、3、6、9,通过验证发现答案是正确的,由此很多孩子会认为3的倍数的特征是个位上是0、3、6、9的数就是3的倍数。但肯定也有孩子发现这句话的片面性,从而判断这个猜想不成立。到此,我们并没有引导孩子们去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究竟是什么,而是尊重孩子们的这种猜测,引导孩子结合之前的方框填数思考,在什么情况下这句话成立,使孩子们能从不同角度去看3的倍数的特征,也为后面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的方法的灵活性做好铺垫。

二、适时引领,突破重点

从建立猜想到自我否定猜想,是一个真实而自然的过程。在经历了这一过程之后,学生陷入探究困境的体验无疑将会更为深刻。此时,教师基于学生的强烈心里需求提出新的研究思路,恰当地体现了教师在探究过程中的引领作用。

本节课的难点是学生自主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我们教研组在研讨时,最初借鉴的是出示57 75 45 54 249 942一组数,想引导学生发现3的倍数特征不但与个位数字无关,与每个数字所在的数位也没有关系,从而使学生发现与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有关。但实际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很难发现与每个数字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有关。于是,我们再次研讨,修改设计,发现学生根据每组两个数很难发现这组数的和都是3的倍数,是不是和一样的多出几个数,并且先出简单的学生易发现的,是3的倍数的和不是3的倍数的都出两组,便于学生对特征的发现。由此我们改成了现在的四组数。①12 201 111②66 804 2316③25 1114 1231④19 4006 2044用此方法,再次实践,学生很容易发现了3的倍数特征与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有关。

三、设计简约,注重实效

通过不完全归纳得到某一结论的可靠性,取决于所研究的对象的代表性,研究的对象的覆盖面越广,代表性越强,结论的可靠性就越高。通过列举其他的数验证,使学生深切体验了不完全归纳法的这一要义,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缜密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3的倍数特征》教学反思 篇5

学生进行猜想后,我并没有判断学生的猜想是否正确,而是出现了百数表,让学生在百数表中圈出所有的3的倍数,让学生从表中发现3 的倍数的特征,把自己发现的在小组间交流。此时,我还是没有判断学生的发现是否正确,而是让学生打开课本自学,从课本中找3的倍数的特征,当遇到问题解决不了时,我们可以向课本求助。然后问学生“各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是什么意思?请结合举例说说。”接下来将数扩到百以上,通过各种方式举正反例通过计算来验证从而得出3的倍数的特征。最后比较验证之前的猜想与发现。当我们向课本找到结论时,我们也要质疑,通过举例来验证。鼓励学生对知识要敢于质疑,敢于通过各种方式去验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

在教学中,我能有效获取课堂生成资源,同时也注重方法的指导。比如:同桌举例验证时,涉及到了“123456”是否是3的倍数,先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后问:还有更加简便的方法吗?老师有效引导,让学生去发现“去3法”能给我们的判断带来很大的方便。还有在方框里填数等。有较好的教学机智与课堂驾驭能力,如:在百数表圈3的倍数时,我的课件中有个数“99”忘记没有圈好,学生发现了这问题。在这里,我是表扬了发现此问题的学生,老师故意说:我是特意没有圈的,看我们的学生观察是否仔细,考虑问题是否全面……,把原本的错误变成良好的教学资源。练习的设计业很有层次与梯度,联系生活实际。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篇6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本学期第一次师徒活动,我的师傅秦老师听了我《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课后与秦老师沟通交流了本节课我的设计意图,秦老师也针对我的课给我进行了说课。现结合说课及课后反思,总结如下:

3的倍数的特征的教学,应着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山穷水尽”,“柳暗花明”的探究体验,为此,课前我没有安排预习的作业。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课前热身,旧知复习

我设计了一些练习题,如填一填、写一写、想一想,把旧知2、5倍数的特征的知识复习到位,让学生通过口答、动笔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课的开始就让学生动起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认知冲突,揭题板书

复习旧知后,我紧接着追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只要看什么”,这样的特征同样适用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3 的倍数的特征吗?以诱发、强化认知冲突,揭题板书,从而让学生产生质疑,带着疑问,有一种急切的心情,产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三、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这个环节我没有急切地让学生直接去找3 的倍数的特征。学习新知的模式为:猜想——观察——验证——归纳。所以我先让学生去猜想,然后用两种方法进行观察并验证:摆小棒和百数表。摆小棒,我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人一组,分工明确,代表发言,发现了规律。虽然学生们的结论不是很精确,但是总结的还是很清楚,说明学生们通过动手操作,真正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然后再用百数表圈数的方法观察发现并验证规律,从而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的具体概念。紧接着在进行2、5倍数的特征和3的倍数的特征的对比,让学生们加深理解。

四、巩固练习,内化提升

练习的设计上也是由基础到提升再到拓展,从抽象的数到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亮点:

旧知复习全面,新知探究让学生全员参与,真正动起来,让学生经历了新知形成的过程,练习的设计上新颖,有梯度。

不足:

1、在让学生产生质疑的同时,要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充分给学生辩论的时间。

2、在让学生动手摆小棒时,要求不太明确,应先举个例子,让学生明确小棒的根数就是所摆的数位上数的和。

3、在对比2、5倍数的特征和3 的倍数的特征时,应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消化一下,或让学生举例,然后再把结论板书,这样学生印象更深刻。

复习“倍数和因数”的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复习, 使学生系统掌握倍数与因数及2、3、5的倍数的特征, 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特征与联系, 形成知识网络。

2.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能灵活运用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体验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3.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 并从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整理概念, 使其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揭示课题

1.抢数游戏。规则:从1到24这些数字中, 每次按顺序最多能选3个数字, 谁先抢到24, 谁就赢。

2.探讨获胜的原因。

二、整理归纳, 形成知识网络

1.举例说明因数与倍数。

2.概括因数与倍数的特点。

3.回顾质数、合数的概念。

4.回顾公倍数的概念及2、3和5倍数的特征。

三、合作探究, 解决问题

1.基本练习。

(1) 40的因数有______;9的倍数有______;非零自然数a的倍数有_______, 此题说明了: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_________;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________。2122130

(2) 把下面各数按要求填空:12、21、30、56、120。

2的倍数有 () ;有因数3的数有 () ;有因数2、3、5的数有 () 。

(3) 填空。

A.1~100各数中, 最大的质数是 () , 最小的合数是 () 。

B.填质数:

21= () + () = () × () = () - ()

(4) 判断并说明理由。

A.所有偶数都是合数。

B.两个不同质数的公因数只有1。

C.一个数的因数一定比它的倍数小。

D.两个数的乘积是它们的公倍数。

2.拓展应用。

问题一:学校聘请木工做接力棒。有两根长分别为72厘米和90厘米的细木杆, 要截出同样长的小棒, 且不准有剩余, 每根小棒最长是多少厘米?

问题二:在汽车站, A客车每30分钟进站一次, B客车每45分钟一次, C客车每60分钟进站一次。8时三辆车一同出发, 最快几时能一同进站?

四、总结互动, 反思提升

谈谈这节课各自的感受 (收获与遗憾) 。

五、快乐作业

老师的电话号码是位数, 且满足下面的条件。这个号码是多少?

1.A和I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B和G是奇数里的最小质数;

3.C是1和7的最小公倍数;

4.D和E是质数中唯一的偶数;

5.H减去4就是所有自然数的公因数;

6.F和K是最小的偶数;

关于《因数和倍数》的教学反思 篇8

关键词:因数;倍数;小学

导入新课

1.回忆学过哪些数?(自然数,分数,小数……)

2.哪种类型的数学起来最容易?(大部分学生肯定会说自然数学起来最容易)

其实,在数学中,真正有分量的题目,难倒一代又一代数学家的题目都在自然数领域,以至于有位數学家发出这样的感慨:“自然数,可真不自然呀!”今天,我们将重新感受自然数,看看里面蕴藏着哪些奇妙的内容,我们又将会有哪些有趣的发现。

反思: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育法就是通过巧妙设问在谈话中让对方彻悟的。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自然而然会认为自然数学起来最容易,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而这时教师话锋陡转,适时抛出一个与之相反的观点,并有相应的论据作为支撑,这足以搅动学生的思维,激发探究的欲望。更重要的是,教师对自然数的阐述把学生带入了数学史。让学生产生一种历史的纵深感,与此同时,又不露痕迹地将本课的知识点“因数和倍数”归置到了自然数这个知识体系当中。如果把自然数比作大海的话,因数和倍数就是海面上众多的帆船之一,它只有置身于大海的怀抱才能扬帆远航。

探索找一个非零自然数的所有因数的方法

找30的因数

反思:找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节课的难点,考虑到学生在认知背景、思维品质及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学生中势必会出现不一样的思考过程和结果:或者全面、或者片面;或者有序、或者无序;或者肤浅、或者深刻。此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数学思考展示出来,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维的对话、思辨、质疑、争论的过程中,彼此取长补短,相互吸纳,使得片面的思维趋于全面,无序的思维走向有序,肤浅的认识归于深刻。思维品质在沟通中获得提升,思维方式在比照中得以修正,思维能力在对话中得到发展。而“怎么找到5就不找了呢?”这个问题又一次引发学生的思维风暴,诱发学生的深层思考,这就是一种本质的数学文化,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

拓展延伸

1.在50、60、70、80、100中谁的因数个数最多?

当学生发现60的因数个数最多后,教师揭示60进制中的奥秘:原来天文学规定,1小时=60分,1分=60秒,与60的因数的个数有关。与24差不多大的数中,24的因数最多,1天=24小时;与12差不多大的数中,12的因数最多,1年=12个月。

反思:引领学生揭开1小时=60分、1分=60秒、1天=24时、1年=12个月等约定俗成的规则中所蕴含的奥秘,使学生领略到数学与天文学的完美结合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的便捷。也许此时,科学的种子已悄悄地在某些学生的心田里生根,假以时日,这粒种子定会破土而出,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发芽,开花,最终结出累累硕果。

2.一个更有趣的规律——完美数。

(1)拿出2号作业纸,找出6的所有因数,把其中最大的因数划掉,再把剩下的因数加起来,发现这些因数的和恰好也是6。

小结:这种现象很罕见。数学家把像6这样的,去掉它的最大因数后,剩下的因数相加的和是它本身的数叫“全数”,也叫“完美数”。

(2)这样的数会有第2个吗?寻找第2个完美数。

学生独立完成(师提示:比20大,比30小的偶数)

板书:28:1、2、14、4、7

师:找到了第1、2个完美数,数学家会停止寻找的脚步吗?第3、4、5个完美数会是多少呢?一定超出你们的想象。屏幕显示:6、28、498、8128、33550336、858986059……)

想想看,你们刚才找28都花了将近2分钟,那数学家要从浩如烟海的自然数中找出这些完美数,该付出怎样的艰辛呀!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完美数对生产生活并没有什么直接的用处,是什么力量吸引数学家付了毕生的心血去寻找呢?

小结:伟大的数学家高斯说过:“人们通常把数学誉为科学的皇后,而专门研究自然数性质的数学分支——‘数论’,则是数学皇后头顶上的皇冠。”今天,时间有限,我们只是看到了皇冠上一粒小小的珠子,但只要你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在数学看似抽象的百花园里,你一定会收获很多东西。

反思:引着学生走进和因数有着密切关系的特殊的数学现象“完美数”,感受完美数的美妙结构,领略了凝聚在数学之中的美妙绝伦的思维方法、探索不止的数学精神、臻善达美的数学品格。最后从“数论”的角度重新考察“因数和倍数”,使新的知识在深度和高度上获得提升。这对于一个人全面和谐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积极影响。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设计 篇9

1.使学生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活动,知道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使学生体会探索数的特征的一些方法,能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或猜想、检验等方法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

3.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奥妙;在运用规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1.探索并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

2.会应用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教学难点:探索并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

教具学具:多媒体、计数器、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引发猜想

1.师:前面我们学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谁来说一说2、5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

2.师:3的倍数会有怎样的特征呢,同学们大胆地猜想一下?

二、自主探究 合作验证

1.师:大家的猜想对不对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100以内3的倍数,再和你刚才的猜想对比一下,你想说点什么?

2.师:看来,3的倍数个位上没什么规律,那3的倍数究竟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1)出示表格

算珠的颗数

算珠的颗数是不是3的倍数

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57

114

86

951

798

432

169

思考:算珠的颗数和这个数有什么关系?

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师:请同学们看57,先用计数器拨出来,看一共用了几颗算珠?再判断一下算珠的颗数是不是3的倍数?然后用计算器算一算,57是不是3的倍数?(生边回答师边填写)明白怎样填写了吗?

请大家同位合作边操作边填写边思考。

(学生操作,同位合作、交流)

(2)师:谁来把你们小组填写的表格给大家展示一下。

(学生汇报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集体订正表格)

(3)师:同学们看,算珠的颗数和这个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观察后回答)

师小结:实际上算珠的颗数就是这个数各个数位上数的和。

(表格中“算珠颗数”变为“各个数位上数的和”)

(4)师:再来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同位互说,再汇报)

师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师板书发现)

(5)师:“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什么意思?

3.师:每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吗?(学生思考后回答)

(1)出示百数表中3的倍

师:利用这些3的倍数来验证一下。

(师说数,生验证)

(2)师:同位互说几个更大的数,互相验证吧。

(生汇报,共同验证)

(3)师:通过验证,能得出什么结论?

4.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你们得出的这个结论就是3的倍数的特征,你们真了不起。

三、应用规律 体验感悟

1.判断下面哪些数是3的倍数?

29 47 141 262 837

师: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再把你的想法说给你的同位听。

(生汇报订正)

学生判断完以后,教师提问:

怎样快速准确地判断出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书51页第5题

师:你从题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理解题意后,再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在下面每个数的□里填上一个数,使它是3的倍数。

□7 4□4 42□ 1□3

学生独立填写,集体订正。

订正完以后,提问:

如果我们先想出一种填法,怎样才能比较快的得出所有填法?

四、反思总结 自我提高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设计 篇10

前面同学们已学习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下面老师就来检查一下你们能用3、4、5这三个数字来组成是2的倍数的三位数吗?

(学生根据教师要求组数,教师板书出学生组数的情况:354、534。)师: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这样组数呢?

同样用这三个数字,你们能组成是5的倍数吗?你们是怎样想的?

二、新知学习

(一)设疑引入

1.如果仍用这三个数字,你们能组成是3的倍数的数吗? 请同学们试一试。

(教师根据学生组数的情况板书出:543、453。 )

2.这两个数是3的倍数吗?从这两个是3的倍数的数来看,你想到了什么?

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3.引导学生提出假设个位上是3的倍数的数能被3整除。

(二)制造认知矛盾

1.如果从个位上去寻找3的倍数的“特征”,那么个位上是3的数,它就一定是3的倍数吗?你认为这种说法正确吗?说说你的想法。

2.学生举例推翻上列说法,提出新的观点: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三)设问激趣

1.这位同学的观点是不是正确的呢?我们不能轻信,需要验证一下。请同学们自己写出三个3的倍数,可大可小。

2.集体交流验证:学生说数,教师随机板书,并引导学生验证。

3.通过验证总结规律: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4.自我验证所写出的3的倍数是否符合这个特征。

5.练一练:你还能利用3、4、5这三个数字,组成一个三位数,然后再看看它是不是3的倍数吗?

6.小结:因为3、4、5三个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所以无论怎样排列所组成的三位数都是3的倍数。

4. 活动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3的倍数的一些特点,谁能归纳一下是3的倍数的数有什么特征吗?得出结论:一个数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5.看书质疑(通过活动总结了结论,再让学生看书,来发现问题,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新知的认识。)

三、巩固新知

通过学习,我们现在已经知道3的倍数的特征,你能运用这一规律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吗?

1.判断下列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

369693396 136945692 121212127 18275499 923331

2.在下面每个数的□里填上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是3的倍数。 它们各有几种不同的填法?

□7 4□5 □44 65□

3. 在下面每个数的□里填上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42□ 6□0 □7□ 31□□

四、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啊?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9—22页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想、比较、验证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自主探索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2. 使学生在具体的探索活动中,培养自主探索的意识,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3. 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4.让学生感受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知道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探索自主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因数和倍数教学片段 篇11

师:他说一个倍数可能有很多个?

生:因数。

师:同学们,经过你们交流之后,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生:在24÷4=6这个式子中,24的因数就是4,4的倍数就是24。

师:有没有其他的说法?刚才说得不是特别规范。

生:24是4的倍数,4是24的因数。(板书:24是4的倍数,4是24的因数。)

师:这样吗?

生:是。

师:这个?(师指24÷6=4这个算式。)

生:24是6的倍数,6是24的因数。

师:那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刚才我们说24是4的倍数,小怿说24是?

生:6的倍数。

师:那你现在能理解刚才小成所说的吗?你能完整地说一说吗?

生:24是4和6的倍数,4和6是24的因数。

师:老师还想考考你们,这个式子是我准备的。(板书:4×6=24。)

师:怎么都是除法,乘法你们会不会说?有的同学面露难色,很困难吗?

生:24是4和6的倍数,4和6是24的因数。

师:我们可以把它当成什么去看?(师指乘法算式。)

生:除法。(师画箭头从乘法算式指向除法。)

师:这么指你们明白吗?

生:明白。

师:考考你们,(板书:1.2÷0.2=6。)再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学生稍显困惑。)是不是很简单,是不是一样的呀?(师指板书上的两组除法算式。)

生:1.2是0.2和6的倍数,6和0.2是1.2的因数。

师:我觉得说得挺好。

生:这个算式是没有因数和倍数的。

师:谁说的?为什么没有?

生:因为算式1.2÷0.2=6,1.2和0.2不是整数。

师:谁告诉你一定要是整数的?

生:书上,在整数除法中,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

师:同学们,别忘了书中给定我们的一个前提条件。(课件出示。)

生:整数除法中。

师:而它们呢?(师指1.2÷0.2=6。)

师:这也不是整数除法呀。然后才是我们分出来的第一类,如果——

生: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

师:我们就说——

生: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

师:同学们,看了这个概念之后,你们要注意什么呢?(板书概念。)

生:整数除法。(板书:整数除法。)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花园小学)

2、5、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篇12

明德小学

张金生 2、5、3的倍数特征是分为两节课完成的,上完后,给我最大的感受,学生对2、5的倍数的特征不难理解,对偶数和奇数的概念也容易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这节课,概念比较多,学生很容易混淆。怎样才能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形象直观的知识让学生们接受呢?

一、互动、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课伊始,我便说:“老师不用计算,就能很快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你们相信吗?”学生自然不相信,争先恐后地来考老师,结果不得而知。几轮过后,看到他们还是不服气的样子,我故作神秘说:“其实,是老师知道一个秘诀。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由此引出课题。这样大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其探究的欲望。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

数学学习过程中充满了观察、实验、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由于5的倍数的特征比较容易发现,我便把它调到2的倍数的特征前面来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独立写出100以内5的倍数,独立观察,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很容易发现“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 的倍数。”而这只是猜测,结论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我们不能满足于学生能够得到结论就够了,而应该抱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个结论仅仅适用于1—100这个小范围。是不是在所有不等于0的自然数中都适用呢?还需要研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认识到还要继续拓展范围,研究大于100的自然数中所有5的倍数是不是也是个位上的数字是5或0。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科学严谨的态度,知道了在进行一项数目巨大的研究过程中,可以从小范围入手,得到一定的猜想,然后逐渐扩范围大,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这样,当下节课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时,学生就会大胆猜想,并有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了。

三、小组合作,发挥团体的作用

3的倍数教学案例分析 篇13

教学内容: 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运用分析、比较、归纳或猜想、检验等方法,并进一步学会与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教学难点: 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教学准备: 小黑板、学具卡片

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课,激发兴趣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一组数:5、6、14、18、25、27、36、41、90,问学生:谁能判断出哪些数是3的倍数?(这些都是一些简单的数,估计学生通过口算很快就能判断出来)

教师再写出几个数:1540、2856、3075,再问:谁能很快判断出哪些数是3的倍数?当学生出现畏难情绪时,教师说:我能很快地说出这几个数当中,2856和3075都是3的倍数。谈话:你们会想这是老师预先算好的。你们可以考考老师,不管你报一个什么数,我都能很快地判断出来,你们愿意来试一试吗?

学生报数,教师很快地回答,并把是3的倍数的数板书在黑板上,再让学生用计算器进行验证。

谈话:你们一定在想:老师你有什么窍门吗?有啊!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来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1.先让学生猜一猜: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举例说明。

2.根据学生猜测的结果,讨论: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吗?

3.当学生得出3的倍数与个位上的数没有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里用计数器拨几个3的倍数,看每次用了几颗算珠?

如:84、51、27、90、123、2856、3075,它们用的算珠颗数分别是:8+4—12;5+1—6;2+7—9;9+0—9;1+2+3—6;2+8+5+6—21;3+O+7+5—15。

4.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用的算珠的颗数有什么共同点?

小结:每个数所用算珠的颗数都是3的倍数。

5.提问:这些数所用算珠的颗数跟什么有关系?小组讨论,交流讨论结果。小结:一个数是3的倍数,这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

6.进一步验证。

7.试一试:如果一个数不是3的倍数,这个数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吗?在小组里举例验证、讨论交流。

三、运用结论。巩固拓展

做“想想做做”第1-5

上一篇:关于借款保证合同下一篇:巧用多媒体技术 绽放古诗词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