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职业技术学校文明创建回眸

2024-06-22

县职业技术学校文明创建回眸(精选7篇)

县职业技术学校文明创建回眸 篇1

**县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融第四中学、成人中专、职业中专、教师进修学校、电大分校、技工学校、汽车驾驶学校等八位一体的县级中等职业学校。学校一校三部,总部位于郧西县城关镇郧安路43号,分部位于郧西县城关镇江岸路1号,汽培部位于县气象局旁;学校占地面积123.7亩,建筑面积3348㎡;学校现有50个

教学班,在籍学生3800余人,教职工178人。多年来,该校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全员参与,同心合力,建设文明细胞,打造文明品牌,着力创建文明单位。过去的一年该校在县文明办好范文出品领导的亲自指导下,经过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实现了“四喜临门”:一是该校高中部在05年高考全市综合评估中获“高中教育教学质量优胜奖”;二是初中部在05年中考全县综合评估中获第一名;三是中专部招生突破千人大关,达到1200余人,受到省教育厅的表彰;四是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最佳文明单位”。学校初步呈现出一个校园面貌大为改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育人质量稳步提高的良好局面。

一、强化领导,明确责任,绘制文明创建工作的“蓝图”

为了着力做好文明县城的创建工作,同时促进该校的文明创建工作,年初该校就成立了一个以校党总支书记、校长周家军同志为组长,副校长肖扬坤同志为常务副组长,各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中层以上干部为成员的文明创建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作为文明创建的专职机构,明确了学校一把手主抓,分管校长主管,创建办公室具体负责的责任界限。同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文明创建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文明创建的指导思想、创建目标、工作措施,对学校的文明创建工作进行了全面规划,绘制了文明创建工作新“蓝图”。

二、明确责任,层层签订责任状,演好“细胞”培植与整体创建的“二重奏”

为进一步明确文明创建工作的相关责任,形成全员参与,上下联动的齐抓好范文出品共管的创建局面。学校在年初就制定了《文明创建责任制》,按照学校—处室—班级(各部位)—个人的层级体系,层层签订了责任状,明确了责任范围,做到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同时把“细胞”培植与学校整体创建结合起来,大力开展文明细胞的培植工作。一年来,该校共评出文明处室3个,文明楼栋6个,文明家庭37户,文明班级集体72个(每月一评,每次6个),优秀教师82名,文明学生2567人次,逐步形成了处处创文明,人人争先进的良好局面。

三、强化宣传,营造氛围,搞好文明创建的“大合唱”

深入开展文明创建工作,不断提高学校的文明程度,构建文明和谐校园是该校办学的目标之一,为此该校年初就召开了有全体教职工及其家属参加的动员会,组织学习县文明创建的有关文件及相关标准,把全体师生及职工家属的思想统一到文明创建工作上来。同时大力宣传文明创建工作,一年来,共办文明创建专题板报3期121块,写文明创建稿件152篇,利用校园网及时发布文明创建工作动态,从而形成一个人人了解文明创建,人人关注文明创建,人人服务文明创建的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作到了文明创建的“大合唱”。

四、活动搭台,文明唱戏,奏出文明和谐建设的“新乐章”

认真落实《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强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能力建设,以活动搭台,文明唱戏,奏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乐章”。一是05年三月份该校在全体师生中开展了“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活动,把文明创建落实到每个师生的一言一行之中;二是05年五月份开展了庆祝“五·四”系列活动,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了对团员青年的教育管理力度;三是暑期该校通过开展了制作专题电视记录片,与团县委联合举办《职教之歌》专场文艺晚会,在全县公开征集“职教之杯”公益广告;四是九月份该校在全体学生中开展了“中学生礼仪美德知识初赛”活动,使全体学生讲话文明了,对人更有礼貌了;五是十一月份在学生中开展了“广播体操比赛”和“增强共青团员意识主题演讲赛”等活动;六是落实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未成年人教育体系,建立学校、家庭、社区的定期勾通交流机制。通过活动搭台,寓教于乐,达到文明春雨“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五、加大投入,美化环境,构建文明创建的“大舞台”

注重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加快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建设,力争使其近快投入使用。同时为使校园环境更加美化,办学条件更加优化,文明创建的硬件更硬,该校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不断优化育人环境。一年来,该校投资300余万元,装修教学楼、宿舍楼各一幢,建文化长廊1200平方米,硬化操场3000余平方米,建标准篮球场6个,绿化场地3500余平方米,建机房6个,微机400好范文出品余台,56教学班班班配29英

寸彩电一台,开通校园网系统,校园面貌和育人环境大为改善。

六、落实七个结合,将文明创建工作渗透到学校的常规工作之中,奏好创建“协进曲”

该校还根据学校实际,在创建工作中,做到七个结合,将文明创建工作渗透到学校的常规工作之中:一是文明创建与学校管理相结合,推行校务公开和收费公示制度,建立学校乱收费

责任追究制度,多年来该校无一例乱收费现象发生。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二是文明创建与建立学习型单位相结合,大兴学习之风,建立了班子中心学习组→教职工学习班→学生及职工家属学习园地的学习体系,健全学习制度,逐步把学校建设成为传播文明新风,争做文明使者的先进集体;三是把文明创建与打造诚信单位相结合,班子签订廉洁务实,勤政高效承诺书6份,职工签订诚实守信,为人师表承诺书166份,学生签订诚实做人,诚信考试承诺书3000余份,并积极督导落实,以打造诚信单位,树诚信品牌;四是把文明创建与警校共建相结合,聘请县武警中队官兵作部分班级校外辅导员;五是把文明创建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相结合,自7月份该校“保先”教育启动以来,学习教育落实,分析评议扎实,整改提高务实,学校先进性教育工作多次受到上级好评;六是把文明创建与强化学校管理提高育人质量相结合,该校顺利通过县政府“办人民满意教育”验收;七是把文明创建与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工作相结合,一年来该校无一例综治责任事故和计划外生育现象。

县职业技术学校文明创建回眸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每个市县抽取1所小学和1所中学参与基线调查;每个市县再从中选择1所学校作为重点干预学校(重点干预组,Ⅱ),开展创建100%无烟校园一系列干预活动;每个市县再抽取类别、性质、规模与重点干预学校相当的学校作为阳性对照(一般干预组,GI),但不开展创建活动。

基线共调查学校83所,包括中学43所,小学40所;创建无烟学校51所(重点干预组,II),其中中学28所,小学23所;调查非创建学校(一般干预组,GI)54所,其中中学26所,小学28所。基线、一般干预组、重点干预组3组的调查对象在性别、角色及学校类型的分布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注:()内数字为构成比/%。

1.2 干预策略与方法

一般干预组不开展创建活动,但学校所在市县作为项目地区开展市县层面的干预活动。市县层面综合实施项目五大策略[6]:(1)促进项目地区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立法及有效执行;(2)广泛传播吸烟、被动吸烟的危害及项目目标等关键信息;(3)选择典型公共/工作场所创建100%无烟环境;(4)创建无烟社区和无烟家庭,改变社会习俗,逐步建立和营造一个免于被动吸烟的社会环境;(5)建立控烟网络,提高各地区控烟能力。

对于重点干预组,除了所在项目市县开展干预活动外,每所学校均开展100%无烟校园创建的综合性系列干预活动。干预措施[6]包括:(1)准备阶段。学校内部领导层进行讨论;以班会、队会、文体活动等形式进行群众(教师、学生)动员;制定无烟学校政策(包括禁止吸烟标记、规定),明确各岗位在无烟学校创建中的职责。(2)执行阶段。确定执行时间和计划;校长在公众场合宣布并承诺创建100%无烟校园;张贴控烟制度、标记及宣传材料等;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履行职责,并安排班队活动、家长会、兴趣小组、检查评比等各类活动。(3)媒体传播。利用媒体对学校创建活动进行跟踪报道,扩大创建活动的影响。(4)培训。对教师和教务人员培训,将控烟融入教学中;对班主任,辅导员,党、团、少先队员培训,将控烟融入学生素质教育;对宣传技能和材料制作的培训,提高学校板报等宣传材料质量。(5)评价。对创建活动定期督导、反馈、改进;开展过程评价及创建效果评价。

1.3 评价方法

1.3.1 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包括:学校禁止吸烟制度的制定及知晓率、学校人群对吸烟和吸二手烟危害知识的知晓率、控烟相关态度的赞同率、学校人群吸烟率和二手烟暴露率、校园中未观察到吸烟现象的比例。吸烟的定义为每天吸烟者、偶尔吸烟者和已戒烟者的总和;二手烟暴露的定义为不吸烟者中每周至少有1 d吸入他人呼出的烟雾15 min以上者。

1.3.2 资料收集

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后采用场所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收集资料。观察法利用调查员观察校园内的各类禁烟标识、以及各类吸烟现象的发生情况。同时在学校内采用方便抽样方式,每所学校至少调查66人,包括校长1名,教师10名,行政后勤人员5名,学生50名(大约1个班级,其中小学调查四年级以上的学生),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收集人群吸烟及二手烟暴露情况以及烟草危害相关知识的认识和控烟态度。

1.3.3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经双录入核查、清理后采用SAS 9.1.3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分析方法包括:计算各指标(场所吸烟现象、认知、态度、吸烟及二手烟暴露等)阳性率(比例);以各评价指标为因变量,干预组别为自变量,同时考虑学校类型、性别、角色等混杂因素,拟合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通过显著性检验、计算比值比(OR值)和比较各评价指标在干预前后、干预组别之间的差异及程度,评价干预效果。

2 结果

2.1 场所吸烟现象

基线调查时59%的学校在醒目位置粘贴了禁止吸烟标识,效果调查中一般干预组70%的学校粘贴了禁止吸烟标识,重点干预组中全部学校均粘贴了禁止吸烟标识。对各学校内吸烟现象的观察结果显示,基线、一般干预组、重点干预组分别有63.86%,66.67%和92.16%的学校未观察到有人吸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51,P=0.003);分别有80.72%,77.78%和98.04%的学校观察时未闻到烟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30,P=0.038);分别有39.76%,51.85%和80.39%的学校未看到烟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879,P<0.01);总的来说,基线、一般干预组和重点干预组的无吸烟现象(吸烟、烟味、烟头)比例依次升高,分别为36.14%,42.59%和74.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963,P<0.01),主要表现为重点干预学校显著高于一般干预学校和基线,但后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场所人群对烟草危害的认知和控烟态度

基线调查中有79.82%的调查对象表示知道所在学校有限制吸烟的规定,效果调查中一般干预组和重点干预组人群的这一比例分别提高至87.00%和98.07%,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0.00,P<0.01 )。调整性别、角色、学校类型等因素的影响后,一般干预组人群的制度知晓率是干预前的1.585倍,重点干预组人群的制度知晓率是干预前的12.006倍,重点干预学校人群的制度知晓率是一般干预学校的7.575倍。

表2显示,干预后学校人群的烟草危害知晓率和正确态度持有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来看,校正性别、角色及学校类型因素影响后,各知晓率和正确态度持有率基本表现为重点干预组高于一般干预组,一般干预组高于基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注:与基线组比较,*P<0.05,**P<0.01;与一般干预组比较,△P<0.05,△△P<0.01。

2.3 场所人群吸烟和被动吸烟情况

基线调查时中小学校男性吸烟率为12.13%,经过1 a的干预后,一般干预组男性吸烟率上升为14.51%,而重点干预组下降至10.61%(表3)。调整学校类型、性别、角色等因素的影响后,后者分别是基线和一般干预组的0.747倍和0.529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基线调查时不吸烟人群的二手烟暴露率为25.01%,经过1 a的干预后,一般干预组和重点干预组不吸烟人群二手烟的暴露率分别下降为19.54%和10.15%。调整学校类型、性别、角色等因素的影响后,二者分别是基线的0.706 2倍和0.292 2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此外,重点干预组与一般干预组之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前者是后者的0.413 7倍。

注:与基线组比较,*P<0.05,**P<0.01;与一般干预组比较,△P<0.05,△△P<0.01。

3 讨论

学校是广大青少年和教职员工集中学习和工作的场所。实践证明,以学校为基础,开展创建100%无烟环境,是预防和减少学校人群遭受二手烟雾危害的有效策略和方法,具有其他场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评价结果显示,项目制定的综合性干预策略初步取得了显著成效,重点干预学校人群二手烟暴露率较干预前有了显著下降。同时,51所创建无烟学校中未观察到吸烟现象的比例有了显著提高,男性吸烟率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说明不吸烟人群暴露于二手烟雾的机会和环境减少,不吸烟人群烟草危害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控烟相关态度的赞同率显著升高,人群选择不受二手烟危害的意识得到了明显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控烟相关态度的改善程度不如烟草危害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而男性吸烟率的改善程度不如控烟态度的改善程度。与国内外有关研究结果[7]类似,该结果与健康教育的传统KAP理论一致[8],即“知识的提高→态度的转变→行为的改变”由先及后、由易至难的过程。此外,对于项目的长期效果,国内外文献报道结果不尽一致,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研究结果还发现,一般干预学校在控烟政策的知晓率、烟草危害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以及控烟态度的赞同率等部分评价指标上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在场所观察无吸烟现象的比例、男性吸烟率、二手烟暴露率等指标上却改善不明显,一般干预学校的男性吸烟率反而高于干预前。该结果一方面说明,虽然54所一般干预学校未开展创建活动,但由于学校所在的市县作为本项目的干预地区,在市县层面上开展了以五大策略为核心的一系列综合性干预措施,为非创建学校提供了一个干预的大环境,这个大环境对提高非创建学校人群的烟草危害认识水平仍然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说明这种大环境的促进作用对于学校人群(尤其是青少年)吸烟行为和二手烟暴露等方面抑制作用有限,这可能与行为较难改变(相对于认识和态度)、学校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单位有关。提示学校控烟工作不能仅限于社会层面,还应该深入到学校每一位学生和教职员工,制定专门针对和适用于学校人群的干预措施。

志谢 感谢“迈向无烟中国”项目的各级负责机构及创建无烟学校的工作人员对项目付出的辛勤劳动!

参考文献

[1]ROCKVILLE M.1986 Surgeon General Report:The health conse-quences of involuntary smok ing.W ash ington DC:US D epartm ent of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1986:7.

[2]卫生部履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领导小组办公室.2008中国控制吸烟报告.2008-05-31.

[3]吴曦,杨焱,姜垣,等.我国青少年被动吸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健康教育,2008,24(9):661-686.

[4]季成叶,主编.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调查综合报告.2005.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91-135.

[5]GTSS Collaborative G roup.A cross country comparison of exposure tosecondhand smoke among young.Tobacco Control,2006,14(SupplⅡ):ii4-ii19.

[6]杨功焕,主编.迈向无烟中国项目干预计划制订指南.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6-24.

[7]B IGLAN A,ARY DV,SMOLKOW SK I K,et al.A random 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a commun ity intervention to prevent adolescent tobaccouse.Tobacco Control,2000,9(1):24-32.

孟连县水稻抛秧高产创建栽培技术 篇3

关键词:水稻;高产创建;栽培;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2.015

1 品种选择

品种选择必须根据自然条件、土壤条件、栽培水平确定,要兼顾品种熟期、产量、品质、抗逆性等综合条件根据不同茬口因地制宜选择优质、高产、稳产芬孽性强、抗性好、穗粒重或大穗型优良品种。种子标准规定:纯度>99%,净度>98%,水分小于14%。主推品种德农2000、两优航2号、两优2161、两优2186、两优1259等。

2 播种育秧

2.1 播期

孟连县早稻一般在12月下旬~1月上旬播种。晚稻迟熟品种于6月5日~10日播种,中熟品种于6月15日~20日播种,早熟品种7月5日~10日播種。

2.2 育秧准备

秧地宜选用避风向阳,土壤肥沃,排灌方便的地块。秧床宽1.3米左右,以竖放2盘或横放4盘为宜,沟宽40~50厘米。每盘准备营养土1.5公斤左右,营养土选择粘度适中,无草籽的沟土,河塘泥或菜园土加入复合肥或腐熟农家肥,充分翻拌均匀。

2.3 种子处理

先对种子进行精选,然后晒种1~2天,最后再进行浸种。浸种药剂可选用浸种灵、恶线清等药剂,一般用10%浸种灵2毫升对水10公斤,搅拌均匀后浸种5~6公斤,浸种48~60小时。药液高出种子层面10厘米,在室内浸种,每天早晚各搅拌1次。浸种后淋去药液,在室内适温条件下催芽至破胸露白时摊凉待播。条纹叶枯病发生地区,每5~6公斤稻种还需用35%吡虫灵4克浸种。如干种播种,用旱育保姆拌种,一般一袋(800克)旱育保姆拌10~15公斤种子。每亩大田常规稻用种量3~4公斤,杂交稻1.5~2公斤。

2.4 摆放秧盘

一般采用泥浆湿润塑盘育秧,即把秧盘整齐地排在做好的秧床上,秧盘铺好后用木板轻压,使秧盘的秧孔凸起部分约1/4陷入泥土。利用秧沟肥泥作为盘育苗床土,具有成苗率高、成本低等特点,适于早稻20~25天秧龄、晚稻15~20天秧龄品种搭配模式的应用。

2.5 均匀播种

待泥浆沉实到孔深2/3时可播种,播种时要均匀一致,每个秧孔常规稻有2~3粒种子,杂交水稻1~2粒。播后用小木板蘸薄泥浆轻轻塌谷,并扫净盘面泥土。

2.6 覆盖秧膜(遮阳网)

早稻气温低时,可采用秧膜拱盖为好,秧苗三叶时揭膜。晚稻日晒强烈,应采用遮阳网搭架覆盖,出苗后及时揭去。

2.7 秧苗管理

育秧全过程以半旱式为主。出苗前不必灌水,二叶期保留沟水,三叶期保持畦面湿润,起秧前3~5天停止灌水,让其自然落干。追肥在1叶1心期施氮肥,起秧前5~7天施送农家肥。

3 大田抛秧

3.1 整田

要确保稻田的耕犁深度,这样可确保根系所延伸的范围内都适合根系的生长,同时也能保证容肥量,促进根系的良好发育;要确保田块土壤保持一定的软度而不硬,因为太硬的田面不利于水稻扎根,同时透性也很差,养分供应会因田块硬度大而受阻,而松软的土壤在透水性、保肥性等方面都有较好的优势,利于根系向四周及地下延伸,利于水稻的营养吸收,促进生长;土壤粘重的田要注意精耕多耙,而砂性重的田只能轻耙,以防土壤过密实,很难插秧。

3.2 适时抛秧

早稻一般以秧龄在40天内、秧苗叶龄不超过4片时抛秧为宜。晚稻抛栽期秧龄15~20天(叶龄5~6叶)的争取早抛,尽量争取在7月底抛完。抛秧密度一般是早稻每亩抛足2.5万穴,中稻1.8万穴,晚稻应掌握在每亩2万穴左右,不宜抛得过密或过稀。先按70%秧苗在整块大田尽量抛均,再按3米宽拣出一条30厘米的工作道,然后将剩余30%的秧苗顺着工作道向两边补缺。

4 大田管理

4.1 水层管理

在水的管理上应做到“浅水插秧、深水返青、浅水促孽、适时晒田、保水养花、干湿壮籽、蜡黄断水”的原则,插秧后水深3~5厘米促进返青;返青后水深保持2~3厘米,增加芬孽。后期不可断水过早,以免降低粒重。晒田可起到控上促下的作用,晒田时一定要坚持“苗到不等时,时到不等苗”,当全田总茎蘖达到17万时就要开始晒田控制。如生长旺、叶色深、有徒长现象,宜早晒、重晒;如生长慢、叶色淡,宜迟晒、轻晒;如新生白根多,杂有一些黄根,晒的可迟些、轻些;如黑根很多,就要早晒、重晒。

4.2 追肥及除草

插秧一周后要及时追肥,利于返青分蘖,基本上黄泥田和稳水田氮肥总用量要占全部施肥量的1/3左右,但不要过多,避免引起徒长。对于砂田及稳水性差的田,要少追一些,留一些在孕穗期追施。另外要做好除草工作,稻田除草是一项系统的工作,要制定科学的除草方案,现在多用除草剂喷施除草,效果好,省工省力,但是要注意用量和用法,同时也要注意所针对杂草的类型,避免使用不当而产生药害。

5 病虫害防治

水稻病虫害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如果不加以有效防控,很可能造成水稻的大面积长势不好,导致产量不高及品质不佳,在防治病虫害时要采取农业、生物、化学等综合防治措施,以农业为主,化学为辅。主要通过品种选用,田间消毒,培育壮秧,科学水肥,保护天敌等措施,同时科学合理喷洒低毒低残留农药进行防治,确保水稻良好生长。

6 适时收获

在收获时要结合品种的特性及成熟度确定适当的收获时机,确保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适当的采收时间能够提高稻谷的碾米品质和水稻色素、水分含量等各项指标,从而使稻米达到最佳品质。一般大面积的水稻95%的籽粒都呈半透明状,这段时期叫做完熟期,此时期收获最佳。

县职业技术学校文明创建回眸 篇4

-期间,以50户以上自然村为重点的第四批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推进,上级批准我县50户以上自然村建设任务为254个,是十堰地区数量最多、任务最重的一个县。为了按时间、保进度、高标准完成任务,在总结前三批“村村通”工程方法和经验的基础上,我县进一步提高认识,把第四批“村村通”工程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号工程”来抓,科学制定方案,千方百计落实配套资金,用超常手段、超常措施,强力推进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5月底,全县254个50户以上自然村的建设任务已全面完成,共架设光纤电缆789.2公里,光节点226个,发展有线电视用户15892户,有效解决了68127名农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同时,在实施县乡光纤大联网的过程中,加快恢复“返盲”村广播电视建设,着力建立长效运行维护管理机制,有效提升农民群众收看广播电视的时间、内容和质量,确保真正意义上的“村村通”、“户户通”、“永久通”。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广泛宣传,认识到位。

竹山是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示范县,有着传播农村广播电视文化的深厚群众基础和良好文化氛围。在实施“村村通”工程的过程中,我们着力以“思想通、认识高”为先导,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努力营造党政关心、社会关注、群众积极主动参与的工作环境,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一是整合媒体开展专题宣传。利用广播电视、《今日竹山》及网络媒体,开办专栏,定期通报“村村通”工程建设的进展、成效,大张旗鼓宣传涌现出来的典型事迹和人物,激励和引导更多的群众投入到“村村通”工程建设中来。二是组织队伍开展入户宣传。抽调技术人员组成7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宣传队,由局领导班子成员带队走村串户,深入农家开展宣传,通过召开中心户长座谈会、利用村民大会发放“村村通”知识宣传资料等方式,解答群众心中的疑惑,让“村村通”工程深入民心。三是多管齐下开展重点宣传。以乡村两级基层干部为主体,通过出动宣传车、召开动员会、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村村通”工程的现实意义、指导思想、实施方案,把基层干部的思想、行动和工作热情统一到服务“村村通”工程建设上来,形成上下联动、干群齐抓的合力。

二、强化领导,明确责任。

一是建立健全村村通工作领导机制。成立了“竹山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领导小组”,由县委、政府分管领导为正副组长,县发改局、扶贫办、财政局、广电局等部门负责人和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统一指导全县“村村通”工作。县政府还把“村村通”工作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列入县委、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点项目和督办项目,批转了我局制定的《全县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的实施方案》,二是建立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召开联席会、专题会,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安排部署、明确工作任务。为推进工程落实,县委书记董永祥、县长沈学强多次深入乡村院落了解村村通进展情况,察看信号覆盖和进村入户情况,现场解决“村村通”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定期听取广电部门的汇报,在全县掀起“村村通”建设热潮。为加快进度,春节过完,县政府从政府办、发改局、广电局等单位抽调精兵强将,技术骨干组成“村村通”督查领导小组,成立工作专班,由县长助理王光武带队,深入各乡镇工程一线,巡回督导检查。4月份,继省局督办之后,更加引起了县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县长沈学强亲自布暑,并以竹政办发[]41号文件下发给各乡镇、县政府有关单位,对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项督办检查,要求从政府办、发改局、广电局、交通局、工商局等单位抽调人员、出动车辆、集中十天时间,对全县17个乡镇254个项目村,逐村逐院进行检查督办,任务到项,时间到天,责任到人,村村过关,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督办通报;5月初又组织相关单位,对工程的完成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兑现,确保了工程的圆满完成。得胜镇等17个乡镇为支持工程建设,及时成立领导小组,下发文件,明确专人负责,层层召开

动员会,积极组织民工义务投工投劳,对工程占用青苗补偿等费用全部减免,得胜镇党委书记范琦、双台乡党委书记毛光伟等领导多次深入建设现场对工程中埋杆架线,破土移树,穿河挂桥涉及的问题及时协调处理,为工程提供后勤保障,营造良好的环境。楼台乡明确一名副书记,在春耕大忙之际,组织劳力30多人,日夜施工,确保6个项目村任务如期完成。麻家渡镇在村村通工程实施中,有几根杆子涉及到占用老百姓农田青苗补偿政府高度重视,当即安排每根杆子按40元现金,由镇宣传委员李光才亲自送到农户家中,从而确保了工程的顺利实施。全县呈现出领导关心,部门努力,上下联动,相互配合的良好格局。三是建立村村通工程社会化、项目化运作机制。县委、政府把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作为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项目,作为“六大工程”的重要内容,明确了“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分级负责,落实服务”的方针,在研究制定我县“十一五”规划时,提出了举全县之力实现我县1651个2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全部实现“村村通”的目标,本地广播电视网络综合覆盖率达90以上。为保证工程推进,县委、县政府设了专项资金,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仅20落实到位配套资金40万元。初又从扶贫办、发改局,解决资金20万元。县直单位和乡镇把资助贫困户收听收看广播电视作为扶贫内容,纳入了包村扶贫计划,积极帮扶联系点群众解决收看有线电视问题。县信用联社为支持联系点---深河乡两道村开通有线电视出资1万元。县广电局、县网络公司去年还为联系点擂鼓镇腰庄村农户免费安装有线电视,实现户户通,今年又为金岭村300户农户及深河乡井泉村农户全部无偿安装有线电视。同时,全县还广泛发动干部积极开展结对帮扶捐助活动,各部门投资、投劳、投工折算达291万元,全力支持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四是建立村村通工程考核体系。全县“村村通”工作采取落实责任的办法,确定县、乡、村三级责任范围,将覆盖任务进行分解,年终会同其它工作和目标一起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并作为考核文明乡镇、文明村、“十星级”农户的重要目标,实行“一票否决”,特别是去年还列入党员先进性教育实事工程,作为体现党员先进性的一个有效载体。有效地推进了工程进度。

三、科学规划,快速推进。

在认真总结前三批“村村通”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严格按照上级要求,采取光纤联网26 4和电缆联网26 4即工程实施至少收看26套电视节目和收听4套广播节目,确保中央电视台第一套、第七套、少儿频道和湖北电视台第一套节目以及十堰和竹山新闻频道电视节目,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和湖北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以及十堰、竹山调频四套广播节目,工程建设本着“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采取所有实施项目的村与县光纤联网的组网方式,以县局中心机房前端为中心,以网络分公司各营业部为基础,通过二级光纤辐射竹山全境,即到行政村的光纤采用6芯光纤,到自然村的采用4芯光纤,实行光纤到村,电缆入户。网络传输广播电视节目为主要功能,以改善收听,收视节目质量,增加节目套数,增强服务功能为主要任务,以提高全县广播电视有效覆盖,增加入网率,实现“全县一张网,县乡一盘棋”的目标,在工程建设之初,我们立足高起点,坚持高标准,追求合理的性价比及技术先进性、可靠性、和维修方便性,进行一次性规划,分布实施,在网络设计上坚持立足现状,着眼未来,注重效益。根据我县实际,采用目前catv网络传输主要采用的入网方式之一:光纤/同轴电缆混合网(hfc网)。做到既满足目前的基本收视,又便于升级满足将来新业务对基础网的要求。网络结构先进合理,既能支持当前模拟业务,又要兼顾数字业务,为数字电视的整体平移打好基础。为保证质量,迅速出台了《网络工程立项管理实施细则》、《网络工程施工规范》、《高空作业管理规定》、《网络工程验收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来规范工程建设各个环节的行为。一系列制度的出台,既保障了工程建设的质量进度,又非常好的维护了广电用户的收视利益,还为长期通、永久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在工程实施中,将市场经济理论运用到“村村通”建设过程中,把“村村通”不仅作为广电事业推进,更是作为广电产业来突破。我们坚持以建设为主,发展为辅,边建设、边发展的工程建设思路,不等不靠,积极想尽一切办法筹措资金。一是争取金融部门的贷款和财政部门借款,想法筹措资金300万元。二是利用与合作企业和单位的良好信誉,与厂家签订协议,先发货,后按工程进度分批付款,保证了工程中的配套材料及时到位。确保了工程的快速推进。

四、强化管理,严格验收。

在“村村通”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要求、按标准规范操作。一是严把方案编制关,严格按照县政府批转的《2004-年竹山县村村通建设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二是严把设备配置关,对国家统一招标采购到位的设备,认真做好验收,入出库工作,按设计规划使用设备,做到不浪费每一台设备,每一米光纤、每一米电缆,甚至一颗螺钉。明确县广电局技术办,统一发放,网络公司签字领取,全部用于村村通建设。三是严把资金使用关,村村通配套资金,设立专户,规范管理,严格执行《竹山县“村村通”广播电视专项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做到专款专用,并严格按照县物价局制定的《有线电视收视维护费及安装收费标准》向农民收费,但我们为了让农民得实惠,涉及项目村有的减半收取初装费,有的甚至免费安装。四是严把验收关,为强化“村村通”验收工作的组织领导,依据《湖北省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验收试行办法》(鄂广技字[2005]15号)文件的验收标准,县广电局与县发改局联合组成“村村通”工程验收小组,对254个项目自然村逐村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发给《验收合格证》。在组织工程验收过程中,对出现不符合规定的,由网络公司负责全部整改到位,以测试达到标准为止。五是严把行业管理关。为确保“村村通”工程长期通,永久通,我县还出台优惠政策和措施让利于民,对有线电视网内的“小天锅”进行依法取缔并免费入网。入网后按物价部门制定的标准只收取维护费用,既提高了有线电视的入户率,又理顺了行业管理秩序,确保把党和政府的声音、政策、送给千家万户。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村村通的维护由网络公司分片负责,责任到人,一包到底。推行企业化经营机制,并使之成为服务社会化的企业,搞好社会化的服务,确保真正实现村村通“长期通”、“永久通”、“户户通”。

五、倾心为民,真情奉献。

为了让广大农民早日看好电视,我们一边跑项目,一边搞建设,发扬竹山广电人不怕苦、不怕累,能打硬仗的优良作风,想尽千方百计把好事办好,让村村通工程真正成为党和人民群众的连心工程。在项目建设筹资上,广电系统干部职工拿出个人积蓄,组织社会资金,借资260万元,支持工程建设。动员外出务工人士为家乡村村通工程奉献爱心,为工程建设争取到了难得的建设资金,缓解了整个工程所需1479.2万元的`资金压力。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组成四个施工专班,东西南北,风雨无阻,同步进行。为保证工程质量进度,施工人员放弃了节假日和双休日,坚持吃住在工地,抢晴天战雨天。施工队同志们的真情奉献和艰辛劳动,深深地感动了山区的老百姓,许多农户还主动为他们送水送饭,谱写了一曲曲团结奋进,共建村村通的动人 篇章。网络公司经理李东升一直坚持和施工队一起并肩作战,栽杆、拉线亲自上阵,头顶烈日,脚登高山,腰系泥龙绳,不分昼夜,加班加点,有时甚至一天只能吃上一顿饭,在去年腊月28日的傍晚,还坚守在深河乡茅坝村架线的一线。秦古镇营业部主任朱霞,虽为女儿身,干起活来却不让须眉,一天到晚指挥并参战在施工一线,爬杆子,挖窝子,架线、安装、调试,样样干在先,技术严把关,一年发展500余户有线电视用户,打破五个行政村多年不通有线电视的历史,保证了项目村的按时完成。正是这支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队伍,确保了在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多的情况下,254个自然村的工程建设任务能够按时间、按标准、按质量圆满完成。(作者系县广电局副局长)

动员会,积极组织民工义务投工投劳,对工程占用青苗补偿等费用全部减免,得胜镇党委书记范琦、双台乡党委书记毛光伟等领导多次深入建设现场对工程中埋杆架线,破土移树,穿河挂桥涉及的问题及时协调处理,为工程提供后勤保障,营造良好的环境。楼台乡明确一名副书记,在春耕大忙之际,组织劳力30多人,日夜施工,确保6个项目村任务如期完成。麻家渡镇在村村通工程实施中,有几根杆子涉及到占用老百姓农田青苗补偿政府高度重视,当即安排每根杆子按40元现金,由镇宣传委员李光才亲自送到农户家中,从而确保了工程的顺利实施。全县呈现出领导关心,部门努力,上下联动,相互配合的良好格局。三是建立村村通工程社会化、项目化运作机制。县委、政府把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作为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项目,作为“六大工程”的重要内容,明确了“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分级负责,落实服务”的方针,在研究制定我县“十一五”规划时,提出了举全县之力实现我县1651个2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全部实现“村村通”的目标,本地广播电视网络综合覆盖率达90以上。为保证工程推进,县委、县政府设了专项资金,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仅2005年落实到位配套资金40万元。20初又从扶贫办、发改局,解决资金20万元。县直单位和乡镇把资助贫困户收听收看广播电视作为扶贫内容,纳入了包村扶贫计划,积极帮扶联系点群众解决收看有线电视问题。县信用联社为支持联系点---深河乡两道村开通有线电视出资1万元。县广电局、县网络公司去年还为联系点擂鼓镇腰庄村农户免费安装有线电视,实现户户通,今年又为金岭村300户农户及深河乡井泉村农户全部无偿安装有线电视。同时,全县还广泛发动干部积极开展结对帮扶捐助活动,各部门投资、投劳、投工折算达291万元,全力支持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四是建立村村通工程考核体系。全县“村村通”工作采取落实责任的办法,确定县、乡、村三级责任范围,将覆盖任务进行分解,年终会同其它工作和目标一起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并作为考核文明乡镇、文明村、“十星级”农户的重要目标,实行“一票否决”,特别是去年还列入党员先进性教育实事工程,作为体现党员先进性的一个有效载体。有效地推进了工程进度。

三、科学规划,快速推进。

在认真总结前三批“村村通”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严格按照上级要求,采取光纤联网26 4和电缆联网26 4即工程实施至少收看26套电视节目和收听4套广播节目,确保中央电视台第一套、第七套、少儿频道和湖北电视台第一套节目以及十堰和竹山新闻频道电视节目,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和湖北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以及十堰、竹山调频四套广播节目,工程建设本着“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采取所有实施项目的村与县光纤联网的组网方式,以县局中心机房前端为中心,以网络分公司各营业部为基础,通过二级光纤辐射竹山全境,即到行政村的光纤采用6芯光纤,到自然村的采用4芯光纤,实行光纤到村,电缆入户。网络传输广播电视节目为主要功能,以改善收听,收视节目质量,增加节目套数,增强服务功能为主要任务,以提高全县广播电视有效覆盖,增加入网率,实现“全县一张网,县乡一盘棋”的目标,在工程建设之初,我们立足高起点,坚持高标准,追求合理的性价比及技术先进性、可靠性、和维修方便性,进行一次性规划,分布实施,在网络设计上坚持立足现状,着眼未来,注重效益。根据我县实际,采用目前catv网络传输主要采用的入网方式之一:光纤/同轴电缆混合网(hfc网)。做到既满足目前的基本收视,又便于升级满足将来新业务对基础网的要求。网络结构先进合理,既能支持当前模拟业务,又要兼顾数字业务,为数字电视的整体平移打好基础。为保证质量,迅速出台了《网络工程立项管理实施细则》、《网络工程施工规范》、《高空作业管理规定》、《网络工程验收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来规范工程建设各个环节的行为。一系列制度的出台,既保障了工程建设的质量进度,又非常好的维护了广电用户的收视利益,还为长期通、永久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在工程实施中,将市场经济理论运用到“村村通”建设过程中,把“村村通”不仅作为广电事业推进,更是作为广电产业来突破。我们坚持以建设为主,发展为辅,边建设、边发展的工程建设思路,不等不靠,积极想尽一切办法筹措资金。一是争取金融部门的贷款和财政部门借款,想法筹措资金300万元。二是利用与合作企业和单位的良好信誉,与厂家签订协议,先发货,后按工程进度分批付款,保证了工程中的配套材料及时到位。确保了工程的快速推进。

四、强化管理,严格验收。

在“村村通”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要求、按标准规范操作。一是严把方案编制关,严格按照县政府批转的《2004-2005年竹山县村村通建设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二是严把设备配置关,对国家统一招标采购到位的设备,认真做好验收,入出库工作,按设计规划使用设备,做到不浪费每一台设备,每一米光纤、每一米电缆,甚至一颗螺钉。明确县广电局技术办,统一发放,网络公司签字领取,全部用于村村通建设。三是严把资金使用关,村村通配套资金,设立专户,规范管理,严格执行《竹山县“村村通”广播电视专项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做到专款专用,并严格按照县物价局制定的《有线电视收视维护费及安装收费标准》向农民收费,但我们为了让农民得实惠,涉及项目村有的减半收取初装费,有的甚至免费安装。四是严把验收关,为强化“村村通”验收工作的组织领导,依据《湖北省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验收试行办法》(鄂广技字[2005]15号)文件的验收标准,县广电局与县发改局联合组成“村村通”工程验收小组,对254个项目自然村逐村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发给《验收合格证》。在组织工程验收过程中,对出现不符合规定的,由网络公司负责全部整改到位,以测试达到标准为止。五是严把行业管理关。为确保“村村通”工程长期通,永久通,我县还出台优惠政策和措施让利于民,对有线电视网内的“小天锅”进行依法取缔并免费入网。入网后按物价部门制定的标准只收取维护费用,既提高了有线电视的入户率,又理顺了行业管理秩序,确保把党和政府的声音、政策、送给千家万户。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村村通的维护由网络公司分片负责,责任到人,一包到底。推行企业化经营机制,并使之成为服务社会化的企业,搞好社会化的服务,确保真正实现村村通“长期通”、“永久通”、“户户通”。

五、倾心为民,真情奉献。

创建县德育先进学校汇报材料11 篇5

我校创办于1935年,地处全国著名的苏区、红色旅游圣地——连城县新泉镇,位于205和319国道的交汇处。校园面积12168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497平方米,各功能室齐全,现有14个教学班,662名学生(其中内宿生156人),45名教职工。

我们以创建市德育先进学校为动力,走“以德立校、依法治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的办学道路,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形成了独有的发展特色,努力把我校办成一所让学生、家长和社会满意的学校。近年来,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学校先后被评为省农村示范小学,首批市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历届市级文明学校,县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县素质教育先进校,县课程改革先进集体,县红旗大队,县平安校园,多次被评为县先进学校(集体)。现将我们的创建工作汇报如下:

一、以文化治校为管理精髓,努力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德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社会的变革、教育的改革及由此带来的学生思想观念的变革等众多复杂的因素,使新形势下的学校德育工作变得复杂而艰巨。建立健全德育管理网络,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德育管理,对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1.健全学校德育管理体系,实现管理育人、教学育人、服务育人。学校建立健全以校长为首的德育管理体系,由学校党支部、教导处、德育室、少先队、工会等共同组成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德育工作的规划、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德育目标的制定。德育室、少先队大队部是德育工作的职能部门,负责起草和组织实施德育工作计划,充分发挥指导、检查、协调作用。年段和各班级是执行层,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具体实施德育工作 计划,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创造性地开展德育教育活动。

2、提高认识,内强素质,发扬民主,外树形象,完善制度。创建工作是加强学校德育建设,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全面提高师生素质,特别是从做人、做事各方面入手提升师生文明素养。在创建工作中,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积极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办学之路,取得了良好的创建成果。

①、领导小组成员坚持认真开展创“四好”活动(即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团结协作、作风形象)和“廉政”教育活动,形成了团结务实、勤勉廉洁的领导集体。同时不断深入领会党的方针、政策,不断学习和钻研新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方法,激励和带领全校教职工奋发向上,创业建功。

②、坚持“集体领导,分工负责”的制度,落实职责,明确责任。健全对干部的工作目标考核机制,把培养与使用干部结合起来,同时把干部的“讲政治、讲团结、讲奉献”放在首位,要求工作作风实,富有主动性、创造性。小组成员做到分工明确、密切配合,真正做到了“分工不分家”、“补台不拆台”。自觉地接受党组织的领导和监督,虚心听取群众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不搞一言堂,实行民主集中制,保障师生合法权益。每个成员都敢于承担责任、勇于接受监督,乐于接受检查,确保了凝聚力。同时由管理本位向服务本位转移,做到管理科学、决策民主、为人垂范,所有成员在群众心目中的信誉良好,地位持续提高。

二、以科研为平台,提升德育智慧性。

1、以校本培训为途径,提升教师德育科研水平。

我校以校本培训为主要途径,以新课改为契机,通过多种形式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加强教师德育理论、实践经验的学习与研讨,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提高德育工作水平。(1)走出去。学校每年都有派出人员参加省、市、县级德育研讨活动。(2)请进来,邀请市县级的 教育专家来校为教师作学术报告,或是购置有关录像片组织教师观看。(3)是召开交流研讨会,如召开“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新泉老区校本课程交流研讨会”、“向霍懋征老师学习交流会”、“学生成长记录袋工作交流会”等。(4)多辅导,利用暑假或周五下午校本培训时间,由校级领导、德育室主任和教导主任等主讲,对教师开展德育工作培训。学校的计算机网络平台专门开辟了德育专栏,定期推荐一些德育论文、案例,鼓励教师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探索德育工作新思路、新办法,提高德育工作水平。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反思,近三年来,在县级以上的教育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或案例评析等项评比中,我校先后有 32人次获省级等级奖、63人次获市级等级奖、218余人次获县级等级奖。

2、紧抓课堂教学研讨,落实学科德育渗透。

课堂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一大阵地,教导处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研讨,落实各学科的德育渗透。如(1)组织德育课程的课堂教学竞赛,如品生(品社)科的教学竞赛、班队活动观摩、新泉老区校本课程研讨课等,为教师提高德育课程的教学能力提供了锻炼的机会,更为教师提供了鲜活的德育教学案例。(2)各教研组积极组织教师开展“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研究工作。教研组长带领组员进行集体备课,制定学科教学的德育目标,探索德育渗透的最佳教学途径。(3)加强互相听课和随堂听课。学校倡导教师间互相听课,取长补短,要求每学期听课达15节以上,新教师20节以上。校领导成员经常随堂听课,每学期达30节以上,和教师共同探讨如何将德育教育落实在日常各科的教育教学中,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4)充分利用“杨永泰品社学科骨干教师工作室”这一平台,开展品社学科教学研究工作。

三、以德育强校为基础,创设文明和谐的育人环境。

1、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文明执教,文明育人,始终是我们的追求。在“努力超越,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精神的引领下,我们全体教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开展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师德建设活动,促进了群体师德的提高。

①、以学习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教育政策法规为根本,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基础,坚持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制度。组织教职工深入学习《教师法》《义务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连城县教师职业道德20条规定》《连城县教育局关于深化行风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教师现代意识和创新精神为重点。

②、围绕师德建设,学校进一步修订完善管理考核制度,贯彻落实《福建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坚持在及月考核、评先晋职、教学质量考核中把师德师风作为考核指标,并实行一票否决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全体教职工树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意识,已经形成了“厚德博学、求实创新”的校风、“广博精湛,探索奉献”的教风和“乐学善思、合作探索”的学风。近几年来,学校教师做到了依法执教、文明执教,无一例违反师德的行为出现。一大批中青年教师先后荣获市(县)级: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先进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2、公开透明学校办学行为。以加强学校的公示公开工作为突破口,以“以法治校、依法施教、文明从教”统领学校各项工作。正确引领干群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和谐氛围,力争形成上下同心、和谐顺畅的工作环境,力争营造社会、家长支持学校的良好氛围。

3、狠抓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德育室、少先队总部以抓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入手,精心组建了少先队组织,建立了学校、班主任、辅导员、科任教师及学生干部齐抓共管的德育体系。①利用每周 一的例会,认真组织国旗下讲话活动,分阶段、有侧重地进行了“文明礼仪我能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党在我心中”等系列主题教育,加强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②利用每年的“遵纪守法专题教育月”聘请法制副校长和法制副校长助理、朋口交警中队、新泉法庭、新泉镇司法所的相关人员,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法纪教育、品德教育和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教育;③精心设计校园广播、重大节日纪念活动、运动会、艺术作品展、板报等载体,丰富学生生活,培养学生综合素质;④深入扎实开展了文明班级、优秀学生、文明之星的评比。近年来我校李绍炜、杨美珍、李柳英等10位老师荣获市、县十佳(优秀)辅导员称号,并且李绍炜老师和两名优秀学生代表学校出席了连城县共表团代表大会。

4、体卫艺工作齐头并进,学生才艺缤纷。

我校重视体育、卫生工作,从师资上给予保证,按要求上好体育课和健康教育课,组织好“两操”等评比。积极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扎实开展“校园阳光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运动。卫生保健制度健全,定期组织学生体检,做好常见病防治工作,培养学生个人卫生习惯。开展健康教育,有专刊,特别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咨询室整洁、温馨,每周星期四下午课前半小时均有专门的教师轮流值班,与孩子们交流心声。

我校同样重视抓好活动文化,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如组织公益劳动、歌咏比赛、韵律操竞赛、小博士活动周、文艺演出、书画展评、运动会、讲故事比赛、背古诗比赛、背《三字经》〈〈弟子规〉〉比赛等,以此提升学生的综合道德素养。

我校更为重视艺术教育,配备有专职音乐、美术老师,严格按课程标准和规定的教材进行教学,重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我校的艺术教育扎 实有效,参加舞蹈、书画比赛,小有成绩,舞蹈节目每次参赛县赛均获得好名次,特别是去年我校罗新禧老师指导的舞蹈节目分别获县一等奖和市二等奖,去年参加县小学运动会获得A组第三名的好成绩。

4、加强安全管理,重视安全工作。

①、责任重于泰山,学校成立了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学校安全工作管理办法》和《学校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层层签订了《综合治理、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使安全工作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

②、经常利用放假前夕、国旗下讲话、课间集会、班队会课等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交通、食品、卫生、防火、防电、防传染病、游泳等安全教育,特别在每年安全教育月(周),能结合的安全教育主题制定祥实方案,开展主题班队会、安全知识竞赛、安全知识手抄报展评等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并且每学期组织两次全校性疏散演练。

③、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及时排查清除安全隐患,近年投入安全隐患治理经费近30余万元,保障了师生安全。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和严格管理,加强了值班和门卫保安制度,近几年来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四、以特色兴校为目标,打造一流的农村学校窗口形象。

由于学校地处著名苏区,学校将自身作为农村学校的窗口予以打造。为此,我们将学校特色目标定位于“红色书香校园”及“革命传统教育”学校。对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文化”建设,分块管理,责任到人,努力营造整洁、舒适、美观、温馨、充满书香的校园环境。

1、开展师生读书活动,努力打造“书香校园”

积极开展“书香校园”活动。⑴大力营造氛围,购买60块古诗词图文宣传框,悬挂在走廊、楼梯醒目位置。印发《三字经》《弟子规》给每 一位学生,红领巾广播室每日早晨、中午、傍晚播放一遍。校黑板报开辟《好书我推荐专栏》,校刊《东山楼》每期介绍一本好书,刊载学生及家长的读后感。⑵开发校本教材《新泉革命斗争史》和《新泉革命斗争故事》。⑶设立班级图书角,将自己喜爱的书籍带到班级,进行图书漂流,资源共享。⑷要求一、二年级学生在老师、家长的指导和帮助下,增加阅读量,培养阅读兴趣;中高年级学生每月读一本以上的课外书,每天利用课余时间读书30分钟以上,每周不少于3小时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⑸开展“大手牵小手”亲子共读共写活动,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经典名著,家长与孩子同写读后感。⑹以教学研究为导向,确立了《开展课外阅读,提升语文素养》的研究课题,要求语文教师强化阅读指导,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每月底组织学生开展班级读书汇报活动,做好班级读书活动的指导、交流、评比、表彰等工作。⑺每学期向老师赠送一本书,开展集体研读活动,目前已送出《教育的智慧与真情》《班主任工作漫谈》《陶行知教育名篇》《新教育之梦》《窗边的小豆豆》《不跪着教书》等,同时要求每位教师每天至少安排30分钟以上的业余时间读书,每学期摘抄50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每期末,举行读书报告会及教师优秀读书笔记摘抄展评,每一位老师、学生代表发言,评出等级,发给奖状、奖品,至目前已举办了六届师生读书报告会。⑻为抓实过程,设计出8种表格,做好过程督促记载。小学教研室曾把我们的做法在全县小学通报推广,“闽西文明网”也把我们的做法作了介绍。

2、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特色校”创建活动。

我校从当地和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托当地红土地上的馆(革命纪念馆)、室(陈列室)、碑(革命烈士纪念碑)、址(革命旧址)等教育资源,努力将学校自身独特的教育优势转化为办学特色,并落实在行动上:一是抓计划,2008年制订了创建特色学校方案及实施计划。二是 抓基地建设,把新泉红土地上的馆(革命纪念馆)、室(陈列室)、碑(革命烈士纪念碑)、址(革命旧址)作为特色校建设基地,同时不断充实完善学校德育陈列室。三是抓活动,通过学、讲、画、唱、演、写等形式,让革命传统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学”就是通过学习,让广大师生了解新泉的光荣历史,了解新泉精神;“讲”就是利用各种形式,讲革命传统,讲新泉精神;“画”就是让学生画新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通过画来加深对新泉的了解和热爱;“唱”就是要求全校师生必须会唱《国际歌》、《东方红》、《妇女解放歌》等三首歌曲;“演”就是通过文艺节目的形式进行传统教育;“写”就是让学生把自己参加学校每次传统教育活动收获最大、感受最深的心得体会写出来。近三年,学校组织学生参观新泉革命旧址4800人次,祭扫革命烈士墓1850人次,每期每生参观学校德育陈列室一次。三是抓竞赛,定期开展班际、校级的“讲故事”“诗朗诵”“手抄报”等比赛,使学生增强对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的认识;四是抓考核,加强对班级、个人的考核工作,定期表彰革命传统教育先进班级和个人,考核结果与班级、教师评优评先挂钩,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3、构建环境文化,熏陶学生心灵。①对校园重点部位进行了绿化、美化,种植了大量的花草树木:本期种植:香樟60棵,综合楼背后种鞭炮花、香花树,操场边山坡上种爬山虎。绿化、美化初具规模。②校园醒目处张贴悬挂古诗词框、具有地方特色的图片、名人名言、警示语;③学校文化长廊、黑板报每两周出一期,内容涉及荣辱教育、法制安全、心理健康、卫生常识、科技制作、英语天地、少先队知识等内容;④红领巾广播室每天定时播报学校的动态和学生风采以及校园音乐;⑤开放图书室、阅览室,各班配备一个图书架,一名学生图书管理员,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五、以创建市德育先进学校为契机,推进学校德育工作上新台阶。学校严格贯彻、落实省市教育工委、教育厅(局)、省市委文明办的相关精神,结合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要求,深入推进德育工作测评活动。全面推进基础性创建工作,抓好“先进班级”、“ 文明宿舍”、“文明餐桌”、“优秀教师”、“师德标兵”、“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行为规范标兵”等相关文明细胞的创建工作。加强对“教师文明活动”、“学生文明活动”的建设和管理。提倡科学,破除封建迷信;提倡文明,克服愚昧落后;提倡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大力开展对全校教职员工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教育,努力塑造新时期新风气。

在开展创建工作的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工作中还存在很多不足。德育工作测评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将在上级的领导下,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与时俱进,不断地总结、提高,推动学校工作再上台阶,同时也请各位领导对我校的创建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罗良小学创建县绿色学校汇报材料 篇6

我校位于杨林镇东面,石羊山之麓,地处滇黔铁路和320省道之畔,是一所农村半寄宿制小学。学校占地面积为9338㎡,校内实际绿化面积:2785㎡,绿化率:2785÷7338=37.95﹪有1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00余人,教职工19人。我校于1998年创建为嵩明县文明单位,同年又创建为昆明市“文明学校”,并荣获县“教育教学先进单位”,受到县委、县政府的表彰。1999年创建为云南省“文明学校”,2001年3月创建评定为昆明市“绿化先进单位”。2007年8月评定为“昆明市园林单位”。学校各方面工作较以往有了很大进展。我校全面改善育人环境,全面提高育人质量,把精神文明建设引向深入,使我们美丽的校园真正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和示范窗口。

我们一贯重视环境建设和环境教育,一手抓校园环境建设,美化、绿化、净化,给师生创造一个优美、和谐、安静的工作学习环境,一手抓环保教育,坚持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爱护花草树木等宣传教育,鼓励孩子从小做“环保小卫士”。我们扎实地工作,已取得了一些成效,学校决定申报“嵩明县绿色学校”,现将我们的工作情况简单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健全组织,充分认识搞好环保教育的重要性

我校几年来的“创建绿色学校”活动,都是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开展起来的,领导班子十分重视环境教育,树立“普及环境教育,培育绿色种子”的思想,对环保教育和环保活动达到了共识:环境保

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环保意识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增强环保意识必须从娃娃抓起。基于这种认识,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创建“嵩明县绿色学校”领导小组,定期研究环保教育工作,制定了具体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把环保教育纳入全校整体工作中。根据“嵩明县创建绿色学校评比标准”,做了创建工作的总体规划。学科教育渗透、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校园环境建设、宣传活动等工作相结合,将工作具体落实到各部门。由于目标明确,内容清晰,责任到位,开展工作按计划有步骤,相互配合,井然有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二、美化校园,营造氛围,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重视环保的成长环境

我校一贯重视校园的绿化工作,尽管我们经费非常短缺,我们仍然节约开支,加大了对环境设施地投入。学校现有绿化面积2785㎡多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7%,学校建有大小花坛8个,有各类花草树木达10余种,基本上做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可绿化的地方都得到了绿化,而且各类草木都编制了名称和特性,花园内有环保宣传语,富有教育性。我校认真开展环境教育课,在少先队中开展“环保小卫士”活动,定期到校外进行卫生义务劳动。我们还加大了环保宣传的力度。在校园中通过黑板报,标语,红领巾广播,队会,班会,校会,环保知识竞赛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这些措施的实施,做到了教育儿童化、形象化、使学校成了文明整洁的绿色校园,让环保意识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中。

三、丰富内容,创新形式,着力提高环保教育的实效性

学校组织环保活动,重视向学生进行切实可行的环境意识、环保知识教育,把环境教育纳入德育工作的范畴,作为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我校每学期对环境教育做到有计划安排,组织干部培训,观看环保录像,开展各类活动。开学第一周向学生提出环保行为规范的要求是:

1、不把白色污染带进校园,要随手拾起废纸果皮。

2、不乱扔废弃物,要自觉实行垃圾分类投放。

3、不随地吐痰,要主动打扫卫生。

4、不在楼内游戏打闹,要自觉避让。

5、不弄脏,损坏墙面,要爱护花草和环保设施。做到五不五要,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这也已成为老师的自觉行为,他们的言传身教无形中引导着孩子们。

经过几年的教育探索和实践,教师积累了操作性较强的环境教育素材,总结出一整套适合于小学生行之有效的环境教育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按低、中、高年段划分,各班利用每周一次的环保教育课、广播宣传及晨会演讲,教育学生爱校爱家,不乱丢杂物,不乱写乱画,讲文明,树形象。课间操后开展的少先队员“弯腰行动”让队员养成了时时讲环保的良好习惯,使环保教育深入每个人的心中。

我们通过课堂教学的渗透和校本课程的实施,提高了师生的环保意识。每学年开学初制定环保教学计划,与其它教学工作计划同部署,同检查,并围绕“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将环境教育中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及环保意识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每一位教师都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因素,适时适当地渗透环境教育。当你走进他们的课堂,走进这些孩子们中间,你就会发现环境教

育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表达出来。健康教育课讲绿色食品;思品课讲节约资源;语文课教孩子写保护环境的文章;劳动课教给孩子用废旧物品进行手工制作;美术课教给学生用纯真的绘画语言表达爱我家园的情感,学生用碎布条、铅笔屑等废品粘贴成美丽的图案,培养环保意识,提高学生审美情趣;音乐教师用甜美的歌声,唤起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科学课、综合实践课、社会课也都重视了环保教育与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五年级老师通过《只有一个地球》的语文教学,以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以诗歌、散文、故事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保护地球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从课外搜集了大量的环保资料,运用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深刻阐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在各科的考查与考试中,我们也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特别安排有关环境的题目,让同学们时刻注意关注我们的环境。

我们把环境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深受家长和老师的赞同、支持。对学生进行的环保教育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节约能源教育。让学生知道不浪费水、电、粮食、纸张就是保护环境。

2、变废为宝重复使用,自觉实行垃圾分类袋装可减少垃圾量,并把可回收垃圾分类投放。

3、吃东西要选择绿色食品。这样既有利于健康,又能保护环境。

4、爱护动植物。这是我们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内容。围绕这四个方面,各科教师都可以在自己的课堂中向学生进行有效的环保教育,增强了师生的环保意识,都能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做文明的现代人。

几年来,我们不仅在课堂上搞好环境教育的渗透,在班会上进行环

保意识教育,而且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环保活动,特别是利用“6·5”环保日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已成为我校环保教育的传统。三月份,组织学生上街进行爱国卫生宣传;“3·12”植树节,组织“我和小树一起长”植绿护绿活动;“4·22”世界地球日,开展“小行动,大心愿,保护神童山,共建美好家园”活动。我们组织环保征文比赛„„每次活动,我们都做到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善始善终,注重实效。为了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积极性,我们还开展了“绿色环保班级”“环保小卫士”的评比活动。

四、小手拉大手,带动家庭,不断增强环境教育的辐射性

学生还是未成年人,他们的许多行为都要受到家长的影响,学生又是家里的宝贝,他们的热情和行动也会感染家长。我们深深感到,要真正提高现代社会的文明程度,仅仅靠对在校学生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我们提出了两个环保口号就是“走出校门,走进社区,带动家庭”“小手牵大手,大手拉小手,大家一起来环保”。学生学环保,写环保,讲环保,做环保,体现了人人参与,人人分享,人人受教育,人人拥有健康的环保宗旨。每逢家长会的时候,教师都不失时机地向他们介绍垃圾分类回收的好处,告诉家长们如何自觉维护环境卫生。从小事做起,从用布袋子、菜篮子买菜开始,教育家长爱护环境,争做环保的积极分子。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校已经被命名为“昆明市绿化先进单位”和“昆明市园林单位”。在各类环境教育活动中,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了提高,环境意识大大加强。我们深深地知道,“创建嵩明县绿

县职业技术学校文明创建回眸 篇7

因为东北音专很快就要改制为沈阳音乐学院,所以民间演唱专业的学制为五年,面向全国招生,前后两届共招收了7名学生,培养目标是:“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特点的又红又专的民族声乐歌唱演员”。其课程设置除文化共同课和音乐基础课与其他专业相同外,主修专业课开设了声乐、民间音乐、唱词表现、戏曲打击乐和形体课等。

1957年2月在北京召开“全国声乐教学会议”,中央文化部专门指定沈音演唱班的陆逵震主任向大会介绍《民间演唱专业的试办情况》,由我作汇报演出,引起与会专家极大的兴趣和关注:除一部分人坚决反对外,多数人则认为这是一种新的、必要的尝试,好得很,并且有人还建议该专业可从附中办起。会后中央音乐学院的汤雪耕、李木先,上海音乐学院的王品素、鞠秀芳和其他兄弟院校的刘亚琴、武秀芝、琚清林、王翘玉、叶素、肖淑云等等老师纷纷在各自的院校办起了不同形式的民声专业。

1961年在文化部的教育工作方案中,将民间演唱列为了音乐院校的正式专业,并定名为“民族声乐专业”,从此民族声乐专业得到了国家的正式认定,在全国的高等音乐院校中有了合法的地位。

1958年,由于某些人的偏见,演唱班的七名同学,有的赴外地进修,有的改行,有的因学校体制变更,以“同专业便于领导”而合并到声乐系,刚刚破土且具有生命力的幼苗,就这样夭折了。当我和王亚南满怀信心地从上海和北京“留学”回来时,我们的“家”已不复存在,民间演唱专业已名存实亡了。这是该专业的第一次波折。

取而代之的是1958年9月由王其慧、郑肃兰负责在附中声乐学科创建的民族歌剧班(“小科班”)。试行从初中到大学毕业的九年一贯制或十年一贯制。从1958年开始,先后招收初、高中学生百余名,培养有民族音乐功底的新歌剧演员、独唱演员等民族声乐人才,开设了戏曲(“打底”)、声乐(辅助)、新歌剧、古典和民间舞、打击乐和副科乐器选修等课,学生边上课,边排练演出,在全院造成了相当大的声势。

由于声乐界的“土洋之争”始终没停止过,所以1963年,有的院领导提出:“不要分什么你是民族的,他是西洋的,大家都是搞民族的”,教师和学生都要“能洋能土”。还由于歌剧班自身对中学生变声期没有准备,认识不足,一年以后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声音嘶哑(特别是男声),还没等对变声期问题做出全面总结,就把一大批处于变声末期的学生“处理”了,给民声教学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这又是一次波折。

1960年我和王亚南从沪、京返校后,在本科声乐系和王其慧我们三人又重新开始了继续培养民族唱法的学生,后来,原附中歌剧班的老师也合过来,做为一个教研组附设在声乐系直至“文革”开始。

上一篇:企业信息系统应急预案下一篇:中专护理专业优秀毕业生个人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