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文言文《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2024-07-20

九上文言文《愚公移山》教学设计(共4篇)

九上文言文《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篇1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教学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境导入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看动漫flash——愚公移山。

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二、互动交流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亡以应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

(2)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惩山北之塞

A.处罚

B.警戒

C.苦于

()出入之迂也

A.绕远

B.迂腐

C.困难

()指通豫南

A.指向

B.手指

C.一直

()杂然相许

A.允许

B.赞成C.答应

()

且焉置土石

A.哪里

B.乃、才

C.语气助词

()

(3)一词多义

(1)方七百里()

方其远出海门()

(2)年且九十

()

且焉置土石

()(3)曾不若孀妻弱子()

曾益其所不能()

(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吾义固不杀人()

(5)河曲智叟亡以应()

今亡亦死()(6)惧其不已也()

帝感其诚()

其如土石何()

其妻献疑()

(7)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甚矣,汝之不惠()

告之于帝()

(4)翻译下列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学生自由回答,其余学生评价或补充。答案略写。

5.教师播放教学图片,每显示一幅,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或朗读课文相关片断。

第一幅:二山雄立图

第二幅:在家庭会议上

第三幅:毕力平险图

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

第五幅:神灵移山图

三、提升感悟

1.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淮愚?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辩词选摘:正方:愚公实愚

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路途遥远。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学生讨论交流。

示例:

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

3.提问: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学生自由发言。

生1:这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

生2:这反映了作者阶级的局限性。

生3: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教师点拨: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4.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学生讨论,明确:

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 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四、巩固运用

1.教师提问: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学生争相发言。

教师总结: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干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2.课堂小结

教师朗诵《愚公移山》歌词: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奇闻,谈起来不是笑淡,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多媒体显示: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学生齐读。结束全文学习。

3.布置作业

有人说,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仅有苦干是远远不够的,苦干加巧干才等于成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写一段话阐明你的观战场点。板书设计:

痛感迂塞之苦

愚公――→确知移山之利――→移山„„不愚

高一上文言文翻译 篇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闲坐。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不要认为我年纪大一点,(你们就不说了)。你们日常起居总在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急地回答说:“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有别国的军队来犯,接着又遇饥荒,如果让我治理,等到三年的功夫,我就可以使国人勇敢善战,而且懂得是非正道。”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冉求回答说:“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治理,等到三年,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那修明礼乐,只好另请君子了。”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够做到,只是愿意学习。或者诸侯宗庙祭祀的事务,或者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官。”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点留在后面。曾点问:“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点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可是他说话却不谦让,所以我笑他。难道冉求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哪里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呢?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做个小小的赞礼官,那么谁能做大事呢?”

《采薇》译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时为赵国将军的廉颇率领赵军征讨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晋升为上卿,从此他以英勇善战闻名于诸侯各国。蔺相如,赵国人,他是赵国的宦官首领缪贤家的门客。

赵惠文王的时候,得到了楚人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了这件事,就派人给赵王送来一封书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赵王同大将军廉颇以及诸大臣们商量:如果把宝玉给了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受到欺骗;如果不给他,又恐怕秦国来攻打。尚未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寻找一个能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也未能找到。宦官令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你是怎么知道他可以出使的?”缪贤回答说:“微臣曾犯过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国去,我的门客相如劝阻我不要去,问我说:‘您怎么会了解燕王呢?’我对他说:‘我曾随从大王在国境上与燕王会见,燕王私下握住我的手,说“情愿跟您交个朋友”。因此了解他,所以打算投奔燕王。’相如对我说:‘赵国强,燕国弱,而您受宠于赵王,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结交。现在您是从赵国逃亡到燕国去,燕国惧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而且还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您不如脱掉上衣,露出肩背,伏在斧刃之下请求治罪,这样也许侥幸被赦免。’臣听从了他的意见,大王也开恩赦免了为臣。为臣私下认为这人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可以出使。”于是赵王立即召见,问蔺相如:“秦王用十五座城池请求交换我的和1 氏璧,能不能给他?”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能不答应它。”赵王说:“得了我的宝璧,不给我城邑,怎么办?”相如说:“秦国请求用城换璧,赵国如不答应,赵国理亏;赵国给了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邑,秦国理亏。衡量一下两种对策,宁可答应它,使秦国来承担理亏的责任。”赵王说:“谁可以前往?”相如说:“大王如果无人可派,臣愿捧护宝璧前往出使。城邑归属赵国了,就把宝璧留给秦国;城邑不能归赵国,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地带回赵国。”赵王于是就派遣蔺相如带好和氏璧,西行入秦。

秦王坐在章台上接见蔺相如,相如捧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宝璧传着给妻妾和左右侍从看,左右都高呼万岁。相如看出秦王没有用城邑抵偿赵国的意思,便走上前去说:“璧上有个小斑点,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璧交给他,相如于是手持璧玉退后几步靠在柱子上,怒发冲冠,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宝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全体大臣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得无厌,倚仗它的强大,想用空话得到宝璧,说给我们城邑恐怕不可能。’商议的结果是不想把宝璧给秦国。但是我认为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互相不欺骗,更何况是大国之间呢!况且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就使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也是不应该的。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宝璧,在殿堂上恭敬地拜送国书。为什么要这样呢?是尊重大国的威望以表示敬意呀。如今我来到贵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台观上接见我,礼节十分傲慢;得到宝璧后,传给姬妾们观看,这样来戏弄我。我观察大王没有给赵王十五城的诚意,所以我又取回宝璧。大王如果一定要逼我,我的头今天就同宝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相如手持宝璧,斜视庭柱,就要向庭柱上撞去。秦王怕他把宝璧撞碎,便向他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如此,并召来有司查看地图,指明从某地到某地的十五座城邑都给赵国。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用欺诈手段假装给赵国城邑,实际上赵国根本不可能得到,于是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惧怕贵国,不敢不奉献出来。赵王送璧之前,斋戒了五天,如今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殿堂上安排九宾大典,我才敢献上宝璧。”秦王估量,毕竟不可能强力夺取,于是就答应斋戒五天,把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背约不给城邑,便派他的随从穿上粗麻布衣服,怀中藏好宝璧,从小路逃出,把宝璧送回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殿堂上安排了九宾的大典礼,宴请赵国使者蔺相如。相如来到后,对秦王说:“秦国从穆公以来的二十余位君主,从没有一个是能切实遵守信约的。我实在是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王,所以派人带着宝璧回去,已从小路回到赵国了。况且秦国强大赵国弱小,大王派遣一位使臣到赵国,赵国立即就会把璧送来。如今凭着秦国的强大,先把十五座城邑割让给赵国,赵国哪里敢留下宝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是应该被诛杀的,我愿意接受汤镬之刑,只希望大王和各位大臣从长计议此事!”秦王和群臣面面相觑,发出苦笑之声。侍从有人要拉相如去受刑,秦王趁机说:“如今杀了相如,终归还是得不到宝璧,反而破坏了秦赵两国的2 交情,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放他回到赵国,赵王难道会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最终还是在殿堂上隆重地接见了相如,大礼完后让他回了国。相如回国后,赵王认为他是一位有德行、有才能的贤大夫,出使诸侯国,能做到不辱使命,于是封相如为上大夫。此后秦国并没有把城邑给赵国,赵国也始终不给秦国宝璧。

此后秦国攻打赵国,夺取了石城。第二年,秦国再次攻打赵国,杀死两万人。

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想在西河外的渑池与赵王进行一次友好会见。赵王害怕秦国,打算不去。廉颇、蔺相如商量道:“大王如果不去,就显得赵国既软弱又胆小。”赵王于是前去赴会,蔺相如随行。廉颇送到边境,和赵王诀别说:“大王此行,估计路程和会谈结束,再加上返回的时间,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三十天还没回来,就请您允许我们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要挟的妄想。”赵王答应了,便去渑池与秦王会见。秦王饮到酒兴正浓时,说:“我私下里听说赵王爱好音乐,请您奏瑟一曲!”赵王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一起饮酒,令赵王弹瑟。”蔺相如上前说:“赵王私下里听说秦王擅长秦地土乐,请让我给秦王捧上盆,来相互为乐。”秦王发怒,不答应。这时蔺相如向前进献瓦缻,并跪下请秦王演奏。秦王不肯击缻,蔺相如说:“在这五步之内,如果我自杀,脖颈里的血可以溅在大王身上了!”秦王的侍从们想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睁圆双眼大声斥骂他们,侍从们都吓得倒退。因此秦王很不高兴,也只好敲了一下缻。相如回头来招呼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国的大臣们说:“请你们用赵国的十五座城池向秦王献礼。”蔺相如也说:“请你们用秦国的咸阳向赵王献礼。”直到酒宴结束,秦王始终也未能压倒赵王。赵国也部署了大批军队来防备秦国,因而秦国也不敢轻举妄动。

渑池会结束以后回到赵国,由于蔺相如功劳大,被封为上卿,官位在廉颇之上。廉颇说:“作为赵国的将军,我有攻战城池作战旷野的大功劳,而蔺相如只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况且蔺相如本来就出身卑贱,我感到羞耻,无法容忍在他的下面。”并且扬言说:“我遇见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蔺相如听到这话后,不愿意和廉颇相会。每到上朝时,蔺相如常常声称有病,不愿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没过多久,蔺相如外出,远远看到廉颇,蔺相如就掉转车子回避。于是蔺相如的门客就一起来向蔺相如抗议说:“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颇传出坏话,而您却害怕躲避着他,胆怯得也太过分了,一般人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有出息,请让我们辞去吧!”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3 众人都说:“廉将军比不上秦王。”蔺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尚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如今我们俩相斗,就如同两猛虎争斗一般,势必不能同时生存。我所以这样忍让,就是将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而将个人的私怨搁在后面罢了!”廉颇听说了这些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鞭,由宾客引领,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他说:“我这个粗野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的胸怀如此宽大啊!”二人终于相互交欢和好,成了生死与共的好友

《劝学》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的洪亮,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初二上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篇3

初二上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桃花源记》

【文体】记:可以是游记和碑记(或铭记)(主要的还是游记)。游记是收在文集中的记叙游览山川名胜活动、描写景物、用来抒发感情,让思想在风中飘荡的一种文体(散文)。

【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人。东晋大诗人。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有《陶渊明集》传世。

【内容写法】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意愿。

【重点字词积累】

1、缘溪行( )2、落英缤纷( )3、渔人甚异之( )4、仿佛若有光( )

5、才通人( )6、屋舍俨然( )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8、阡陌交通( )10、具答之( )9、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11、咸来问讯 悉如外人( )( )1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3、无论魏晋( )

14、皆叹惋( )15、此中人语云( )16、便扶向路( )17、诣太守( )

18、寻向所志( )19、欣然规往( )20、寻病终( )

21、后遂无问津者( )22、渔人甚异之:( )23、便要还家:( )

【一词多义】

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

寻 :寻向所志 ( ) 寻病终 ( )

乃:见渔人,乃大惊 ( ) 乃不知有汉 ( )

舍:便舍船( ) 屋舍俨然( )

得:便得一山( ) 既出,得其船 ( )

志:处处志之( ) 寻向所志 ( )

复:不复出焉、不复得路 ( )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

遂:遂与外人间隔 ( ) 遂迷( ) 后遂无问津者 ( )

【成语】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重点句子翻译】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溪水往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草鲜艳美丽,落花繁多。

复前行,欲穷其林。——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只见那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人们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去,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

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儿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别的人说啊。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太守立即派人随同渔人前往,渔人他们寻找先前所做的标志,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原来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关键句】

①渔人发现桃花林——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②描写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描写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环境优美宁静、生活安乐幸福)

④表现桃花源中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⑤文章结尾写南阳刘子骥想寻访桃花源未果的故事的作用——暗示这个地方不存在,增强故事情节的曲折美,使文章富有传奇色彩。

《陋室铭》

[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世称刘宾客。有《刘禹锡集》。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形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刘禹锡写过的名诗句: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2、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重点字词积累】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斯是陋室( )4、惟吾德馨( )( )5、苔痕上阶绿( )6、谈笑有鸿儒( )

7、往来无白丁( )8、无丝竹之乱耳( )( )

9、无案牍之劳形:( )( )10、何陋之有( )

[重点句翻译]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房子,只要我的品德美好就不觉得简陋了。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青苔长上了台阶,使台阶绿了;草的绿色映入门帘,使屋内也绿了。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来交往、聊天的人都是有学问的人,没有见识浅陋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我的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体劳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杨子云的亭子。

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

【关键句】

1、《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2、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6、《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7、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8、《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9、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0、表现陋室主人高雅生活的句子:调素琴,阅金经。

11、点明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2、本文开头起兴,以虚衬实的句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爱莲说》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

【主题思想】

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赋予莲美好的形象,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重点字词积累】

【蕃(fán)】多。【独】仅。【盛】大规模。【予】我。【染】沾染。【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植】立。 【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谓】认为。【隐逸】隐居的人。【君子】品德高尚的人。【鲜】少。 【宜】应当。【众】多。 【蔓】生枝蔓。【枝】张枝节。【亭亭】耸立的样子。

[重点句翻译]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莲花的爱好,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冶。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芬芳远播。(就)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5、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6、莲,花之君子者也: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了。

[关键句]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9、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10、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1. 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12.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1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 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大道之行也》

[文学常识]

1、文学常识

四书:《论语》《大学》《孟子》《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

2、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中的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写作背景

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因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

【重点注释】

1、选贤与能( ) 2、古人不独亲其亲( ) ( )

3、不独子其子( ) ( ) 4、男有分,女有归( ) ( )

5、货恶其弃于地也( ) 6、盗窃乱贼而不作( ) ( )

7、是谓大同 ( ) ( )

【重点句子翻译】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道实现的时候,天下都是公有的,高尚能干的人被选拔出来,社会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所以人们都不只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不只以自己的儿子为儿子。

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寡、孤、独、残疾者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

4、男有分,女有归:男的都有职务,女子都能有归宿。

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去私藏。

6、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7、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

8、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所以(人们)只是从外面把门扇合上而不用门闩插门,这就是理想社会。

[关键句]

1、总括全文的纲领句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最能够体现全社会的关爱这一特征的句子是: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4、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5、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请同时找出与其相对应的句子。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对应句: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废疾者皆有所养。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对应句:男有分,女有归。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对应句: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三峡》

[文学常识]

《三峡》节选自《水经注·江水》,作者:郦道元(466—527),字善长,范阳涿鹿(今河北省涿州)人,南北朝时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

[内容概括]本篇用彩笔描绘了三峡的景致,先总写三峡的地貌,再写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作者融情入景,最后以忧伤的渔歌作结,表现了山水虽佳,世上犹有贫穷的思想感情。

[中心]作者通过对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秀丽,表现了他热爱祖国河山的深厚感情。

[重点词语]

1、通假字 [阙]通“缺”,空缺。

2、一词多义

[绝] ①沿溯阻绝[断,断绝] ②绝巘多生怪柏[极] ③哀转久绝[停止;消失] 一词多义

自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从、由) 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属 ①属引凄异(连续) ②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阙 ①略无阙处(“阙”通“缺” 空缺) ②不知天上宫阙(宫殿)

清 ①回清倒影清 (清波) ②清荣峻茂(水清)

3、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疾: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

2、林寒涧肃 (寒:形容词用作动词,清凉)(肃:形容词用作动词,寂静)

3、空谷传响 (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4、素湍绿潭 (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急流的水)

5、回清倒影 (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4、常见短语

[略无]毫无。略,几乎。 [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 [亭午]正午,中午。 [夜分]半夜。[荣]茂盛。[峻]高而陡峭。 [良多]很多。良,很。 [属引]连续不断。属,连续。引,延长。

5、其他词语

[嶂] 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襄]上。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或]有时。 [宣]传达。 [虽]即使。 [御]驾,乘。 [疾]快。 [素]白色。[回]回旋。[巘] 险峻的山崖或山峰。[漱]冲刷。 [旦]早晨。 [肃]寂静。 [哀]悲哀。 [转]婉转。 [沾]沾湿。 [三]表示概数。

【重点句子翻译】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乘上飞奔的骏马,驾着风,也没有船行的速度快)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到了夏天的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挡在这里了。)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影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5、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悬泉和瀑布在山峰之间飞流冲荡。)

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每当到了天气初晴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得一片清凉和寂静。)

8、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时常有站在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

9、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空旷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关键句]

1、文中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4、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5、写山高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6、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7、文章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也描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8、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9、写夏水的句子:①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②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0、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1、文中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12、《与朱元思书》中用“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来形容江水湍急奔腾的气势,《三峡》一文中,间接表现江水相似特点的句子则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3、到三峡旅游的人都知道,如今的三峡,春冬时候的水依然像郦道元笔下所描写的那样“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14、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江水”的特点。

三峡的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高耸峻拔。夏季江水的特点是:江水盛大、水流湍急。

15、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

九年级下册《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篇4

积累文言词语,诵读感知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同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3分钟学生活动:背今日名言、古诗。

一、教师总结学生活动情况导入。—————2分钟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5分钟

方法指导:一人读,其他人认真听,把不认识的字要标上读音,读错的字词要做好标记。师生评价朗读情况。并让学生做达标检测“能读会写”练习。

三、二读课文,读出节奏: —————————10分钟

在读准字音的前提下,教师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朗读停顿 。

方法指导:句子的朗读停顿的划分一般是按照词语与词语间的关系的疏密程度、逻辑关系,句意层次来划分。教师可范读第一段内容,读出山之大、山之高。让学生具体体会一下。

(1)把学生分3个小组分别揣摩朗读二、三、四段,并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朗读的停顿等。(教师巡回指导。)

(2)每组选出代表范读,其他学生评价。

(3)、检查“朗读过关”。

四、三读积累,展示成果——————10分钟

方法指导:让学生跳读课文,从课文中挖掘出你认为比较有价值的东西,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也可以联系以前所学知识,做到举一反三。实行组内互助 ,看看哪个小组找得好、找得快、找得准。

学生展示积累成果,师生评价。

五、四读内容,熟读成诵 ———10分钟

方法点拨:请同学们结合课下小注,翻译课文,翻译的方法应要遵循留、删、补、换、调等原则。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解决不了的可以全班讨论解决。如果没有,可检查“积累过关”。

(3)、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小组间进行诵读比赛,看样谁背得快,背得准。

六、反思收获

方法指导:找出具体语句,通过品味来感悟。

(1)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2)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

(3)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4)有志者事竟成。

七 、作业布置

上一篇:关于西湖的诗句下一篇:写给山区的学生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