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论文

2024-06-23

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论文(共8篇)

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论文 篇1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抉择,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更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些国家应该加快国内经济制度的改革和建设,使之更适应全球市场规则;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扩大对外贸易;注重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源培养战略;树立全球化发展战略,积极培育跨国公司;进一步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 经济体制 对外贸易 科技 人才 跨国公司

世上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经济全球化作为一柄“双刃剑”,在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任何一个国家既无法反对,又无法回避,惟一的办法是适应它,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历史大潮中接受检验。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既是严峻挑战,更是巨大机遇。墨西哥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就是一个例证。10年前,墨西哥经济是典型封闭式的,1994年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之后,大量的美国企业进入墨西哥。墨西哥经济却并没有成为美国的,附庸,反而呈现出自主发展的巨大活力。1999年其出口额达到了1200亿美元,在世界的排名从签约前的第26位上升到第8位。在充分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之后,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更为重要的问题是:面对经济全球化这一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各国又该如何做出自己的战略选择。

(一)加快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和建设的步伐,使之更适应全球市场规则无论是在经济全球化中逐利,还是为最终推动整体经济发展,制度改革都是必要的。

首先,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制度变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法律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等。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竞争优势的概念不仅由企业竞争力体现,而且涉及整个国家的方方面面,是需要动员各个领域的力量才能完成的行为,必须有政府有关部门的组织和配合;政府必须从宏观上对如何发挥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进行研究,制定政策,并加以规

划和指导。具体说来,发展中国家在制订一个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时,必须首先从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发展的时序性,不能急于求成。

其次,要保护民族产业并适时地实现经济结构的转换。结构转换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产业结构的调整、转换,往往已经不取决于一个国家本身,而取决于全球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充分考虑全球化的因素。一方面积极扶植本国的支柱产业,通过WTO的保护幼稚产业条款和保障措施来对重点产业给予一定的保护。另一方面抓住全球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加快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从而加快经济的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二)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扩大对外贸易

发达国家利用其垄断优势,提高工业制成品价格,压低初级产品价格,使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为改善贸易条件,发展中国家扩大对外贸易时,必须注意改善出口商品结构,减少国际市场上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带来的损失;同时大力发展进口替代产业,减少进口开支;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减少因主要贸易对象国经济的波动对本国经济造成的影响;还应从本国国情出发,实行灵活的贸易政策调节进出口贸易,并利用优势,大力发展对外劳务贸易及国际旅游服务等。总之,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必须充分利用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比较优势,努力扩大对外商品贸易,积极发展对外服务贸易,以增强综合竞争力。

(三)注重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源培养战略

科学技术在全球的高速发展和加速传递,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机会。发展中国家可以从发达国家那里吸取技术发展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可以根据客观需要和现实可能,直接从比较高的起点开始,在技术水平、生产组织形式等方面利用和借鉴一些现代化国家已有的较为成熟的文明成果,并且注重自主吸收与创新,从而实观生产力的跨越。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21世纪的全球竞争实质是科技、教育和人才的竞争。各民族国家竞争力的提高更多地依靠人为创造的生产要素,如

科学、技术、人才的比较优势。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成为新的稀缺资源,特别是电子信息、生命科学等领域的人才出现了世界性的短缺。因此,加大对科技的投入、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对发展中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发展中国家必须树立人是最重要的资源的观念。一方面,有组织地进行人才开发,把对人才的投资看作是使经济真正现代化的投资;另一方面,积极地保护人才,把对人才的保护看作是对民族经济的保护。只有把人才的开发与保护放到重要的战略位置,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

(四)树立全球化发展战略,积极培育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也是国际竞争重要的组织形式。一国的国际竞争力,甚至一国的国际政治地位,从长期看,取决于他是否拥有世界级的跨国公司和世界级的产品。所以,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的迫切任务之一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引导和扶持有竞争力的企业组建大型跨国公司,在国内和国际市场开展竞争。通过培育和壮大本国的跨国公司,以全世界为市场来安排投资、开发、生产、销售,并给予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以获取全球化的最大利益。经过跨国公司的国外直接投资行为,把对国内市场的消极保护转变为对全球市场的积极参与,并据此分享经济全球化中国际分工专业化、精细化所带来的利益。

(五)进一步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

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主导地位,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力量薄弱,单个发展中国家根本就不具备同发达国家相抗衡的能力。要想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使本国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地域相同或情况相似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团结起来,实行地区经济一体化,彼此开放市场,以求实现更大规模经济和强化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贸易的能力,共同抵御经济全球化的冲击,探寻经济发展的出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国家更深刻地认识到联合自强的重要性。亚、非、拉广大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建立了许多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这一方面还应该加强,以地区经济一体化应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是发展中国家谋求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

对于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中国家无论谴责或者回避它都是没有用的。许多学者强调,发展中国家应采取对策,趋利避害,寻求发展,首先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发展中国家要切实加强自身的发展与进步,不断提升本国的综合实力,包括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提高科技水平,改革观念和体制,发展对外贸易,积极与国际接轨。针对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一系列冲击和风险,有学者提出建立新的经济金融秩序与制度,防止或降低世界经济金融不稳定因素造成的冲击,在地区范围内,考虑创建地区性货币基金组织等应对之策。

参考文献

1.白树强.全球竞争论:经济全球化下国际竞争理论与政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000

2.陈叔红.经济全球化起势下,国家经济安全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3.刘力.经济全球化:中国的出路何在.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4.刘力.章彰.经济全球化:福兮?祸兮.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0

5.孙若彦.经济全球化与墨西哥对外战略转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6.王述祖.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大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

社.2003

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论文 篇2

一、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

上世纪90年代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而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的趋势是不断地向第三世界,即发展中国家扩散,这对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确实起到了很强有力的促进作用,但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也是一柄双刃剑,既带来机遇,也面临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贫富差距

虽然从理论上讲,所有参与全球化过程的国家在不同程度上都会从中受益,但绝不是利益均沾。在市场化的过程中,竞争是首要法则,作为资本和先进技术的主要拥有者,发达国家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这使得它们拥有价格制定方面的主导权,从而在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交换时能获取更多的利益。这就必然导致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分配不均衡,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国家或利益集团集中,使得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二)经济全球化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不稳定性

经济全球化下的金融全球化在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金融风险和经济冲击。首先,由于发展中国家市场发育不够充分,经济结构比较脆弱,更容易受到外部不利因素的冲击,跨国资本的进入增大了其金融市场的投机性和风险,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上世纪末发生在东南亚的国际金融危机,据估算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以上,使得这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衰退。其次,发展中国家大量引进外资,也容易造成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并面临汇率风险和偿债风险,对西方国家的巨额债务支付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经常引发经济与社会动乱。

(三)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转型充满了动荡和起伏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规模、技术、及管理方面比之发达国家均存在较大差距,全球竞争的结果必然是发达国家的跨国知名品牌及产品充斥了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而发展中国家民族工业的自主发展被抑制,无法实现国家经济的顺利转型。而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分工中,发展中国家也一直受控于发达国家,只能依靠其廉价的劳动力,从事一些低技术、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始终处于全球垂直分工体系中的最底端,没能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四)经济全球化加深了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

历经几十年的经济全球化运动后,新的全球经济分工格局已经出现: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成为发达国家的主要发展方向,而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则基本上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原材料、初级产品供应者,还成为越来越多的工业制成品的世界性加工工场。出现这一新的全球经济分工格局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发展中国家的高新产业技术相对落后,为了参与国际竞争,只能以消耗国内稀缺自然资源和忍受对国家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作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而这种做法所带来的后果将是严重影响到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机遇

应该说经济全球化的确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严峻挑战,但同时它也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发展中国家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把握住机会,以积极的态度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实现国家经济发展质的飞跃。

(一)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充分引入和利用外资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最大限度的实现了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发达国家可发挥其资金和技术优势,通过资本和技术的输出和转移,不断向发展中国家开拓市场,并利用发展中国家丰富的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以获取利润。发展中国家则可以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通过吸收和引进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来发展本国经济。大量外资的进入,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遇到的资本严重不足的问题;而国际跨国公司的进入则带来了实用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发展自己具有国际分工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产业。

(二)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科技进步

在前面的分析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发展中国家之所以一直落后、受控于发达国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科技上居于劣势,而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实现了在全球化范围内的科技研究和开发,现代科技创新是世界性的,由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科学技术的世界性流动,使得现代科学技术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迅速传播,发展中国家可以进口自己需要的先进科学技术,借助“后发优势”,促进本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三)经济全球化将促进发展中国家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

贸易与投资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强大推动力,投资自由化已经成为当前国际投资发展的主流,不仅是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积极采取投资自由化措施,一方面大量引进外资,另一方面又积极进行对外投资,全球性投资的规范框架和规则开始形成。有明显的经验显示,一个国家经济开放的程度与其GDP的增长成正比,发展中国家应该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进一步促进国家贸易及投资自由化,积极探索适合本国的先进的发展模式。

(四)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民主进步

经济全球化不仅使全球经济成为联系日益紧密的整体,也使得民主进步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及,而日益发达的信息传媒网络,则从技术上提供了支持,加强了人们的自主选择权力,宣扬了人的主体地位和价值意识。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发展中国家不管是在社会结构、价值观念还是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发展中国家的人民追求民主进步的诉求空前高涨。他们会更加关注自己所处的政治环境, 人民的政治意识、政治参与素质得到极大提高, 他们希望充分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 要求更加广泛地参与国家和社会的管理, 这些无疑都是发展中国家民主进步的象征。

三、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建议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30多年来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这一方面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也使我国感受到了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所产生的不利影响。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面对这一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中国应以积极的态度来应对经济全球化,制定和实施科学的战略,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发展自己,促进我国经济的持久稳定发展,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原则性的思考:

(一)继续深化改革,提高国际竞争力

经济全球化是跨世纪国际经济关系变化的总体趋势,如果我们否认乃至拒绝它,闭关自守必然导致落后,我国在这方面有过惨痛的历史教训。因此,我们应该顺应历史潮流,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国际竞争力。但是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主要要把握好以下两点:一方面是要能够灵活运用经济全球化的规则,特别是WTO的基本原则和有关条款;另一方面是要努力遵循国际通行规则,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经济贸易体制,以此来努力化解和消除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

(二)坚持全面创新,不断提高经济国际化的质量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和良好条件。形成创新优势,就是通过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等,进一步激发经济成长的活力,使我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首先观念创新是先导,必须不断学习,更新观念,不但企业应树立全新的观念,政府也应树立全新的观念。其次制度创新重点要抓好宏观制度创新和企业制度创新两个方面,既要符合中国实际,又要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管理创新则必须实行科学管理、全面管理,不断提高管理的水平和层次。技术创新必须建立健全合理机制,搞好技术开发、技术应用和技术扩散。产品创新则是不断改造传统产品,研究开发新产品,培育和宣传名牌产品。市场创新必须确立自身的科学创新模式,实现从适应市场到创造市场的转变。

(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注重人力资源培养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源泉,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最基本的措施就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为企业科技进步奠定稳固的基础。

而国际间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国家之间人才的竞争。哪个国家拥有高素质的人才,就能在全球高新技术的竞争中占据制高点。我国应努力发展教育事业,积极培养各级、各类优秀人才,全面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人才的培养具有较长的周期性,所以在积极培养人才的同时,还应积极从国外招聘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而最重要的则是要能用好人才、留住人才,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服务。所以我们要强化竞争机制,健全激励机制,创造有利于人力资源全面发展的良好氛围。

(四)积极开展区域经济合作,以区域经济一体化迎接经济全球化

经济区域化对于第三世界国家尤为重要, 有助于帮助发展中国家抵御全球化浪潮的冲击, 消除全球化带来的负面作用。1979年以来我国实行的开放政策, 在很大程度上是面向西方的开放, 其主要收益在于带动了我国出口加工业的迅速发展, 重点带动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但是目前这种开放方式已经不断受到内外不利因素的制约。首先是我国面向西方发达国家的初级产品市场开发潜力已经基本被挖掘完毕, 仅依靠沿海地区庞大的出口加工业难以继续推动我国经济的进一步深化持续发展。其次, 我国经济在历经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高速发展后, 资源短缺的问题已经日益显现, 自然资源和原材料短缺将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 将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争取在国际交换中获取新的资源和原材料供应,应是未来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目标。这就要求我国应调整对外开放的格局,将重点转向同周边地区的区域性经济合作。我国应特别重视与区域化进程迅速的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及金融合作,直接加入东南亚经济一体化进程。我国经济开放的长远战略目标,应是大力发展与中亚、西亚国家及俄罗斯的经济关系,建立以中国为中心,联结东南亚、中亚、西亚和俄罗斯的共同市场,以此来制衡与消解对日本、美国、西欧的依赖,扩宽我国对外开放的空间。

(五)加快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发展

历史上,一个国家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时候,都会形成和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而这些大企业又将积极促进本国经济的高速发展。19世纪的英国、德国如此,20世纪的美国、日本如此,甚至我们的邻居韩国也是如此。所以我国应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为我国的民族企业走向国际创造良好的条件,打造一批中国的跨国公司,依靠跨国公司参与国际竞争,增强在全球吸纳、整合资源的能力。中国经济正在成长壮大,中国也必将有一批大企业跻身世界级大公司行列。中国要想走向世界,在这一轮竞争中取得优势,确实需要像联想这样的全球跨国公司。我们应该抓住机会,努力提升中国企业的全球化程度,使我国的经济发展之路走得更稳健,走得更快,在世界上占得一席之地,真正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四、结论

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面对经济全球化,既要把握机遇,又要趋利避害,规避风险。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回避只能带来更大程度上的落后。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为新兴经济体国家实现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跨越式提高国家竞争力,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提供了极为难得的历史机遇。我国应牢牢把握新一轮经济全球化趋势为我国带来的重要战略机遇,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不断提升开放的质量和水平,主动拓展全球化的参与方式,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逐步提升全球治理的话语权,这是我们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唯一正确选择。

摘要: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 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也是一柄“双刃剑”, 本文就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挑战与机遇进行分析, 并探求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当中, 我国应该采取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挑战,机遇,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卢新德.信息传播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J].当代亚太, 2002 (5) .

[2]卢新德.经济全球化的新特征及中国的对策[J].当代亚太, 2003 (5) .

[3]李云清.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及我国的对策[J].辽宁师专学报, 2004 (6) .

[4]王云芳.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化冲突下政府的对策探析[J], 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 2002 (5) .

[5]房宁.影响当代中国的三大社会思潮[J].复旦政治学评论, 2006 (1) .

[6]张春祥.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及其应对途径的选择[J].经济问题, 2003 (3) .

[7]赵景峰.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竞争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当代亚太, 2002 (7) .

中国企业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篇3

如何看《世界是平的》?

《世界是平的》这本书大家可能看过,我也看过。作者弗里德曼,无论是他的文笔还是观察问题的敏锐性都是不错的,所以他这本书已成为一本畅销书。但是他的一些观点是从美国人的角度看问题,所以尽管有很多人看了以后觉得很有道理,但是美国一个著名的经济学家保罗•克鲁德曼做了另样评价,他说:能令人相信的东西并不一定都是真的或者都是对的。这种评价有他的道理。因为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大趋势,大家都在探讨这个问题:究竟怎样理解经济全球化和怎样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来发展我们的企业,这个问题确实很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如何看待中国自己的经验?

首先还是要祝贺我们《中外管理》走过了15年的历程,不论是杂志本身,还是连年共举办了15届的官产学恳谈会,在研究总结交流管理经验上,在国内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今天,我有这么一个机会与大家一起探讨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中国企业发展的道路,这是很有意义的。中国企业的管理离不开中国的国情,也离不开行业的特色,更离不开企业原有的文化和各方面的工作基础。所以,一味照搬外国的东西是不大可能搞好中国企业的。中国的企业一方面需要认真学习和吸收国外的经验,另一方面应该很好地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将经验上升为理论,指导我们自己的管理实践。我在多个场合中讲过:中国的教授们应该深入到企业中去,认真总结中国企业的经验,并将它上升为理论。我认为这项工作大有可为,必有所得。

有人说中国企业的管理乏善可陈,我对此并不赞同。中国经济发展如此之快,中国企业是做了很大贡献的,现在的问题是没有能够对中国企业的实践经验认真进行案例研究,把它上升到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这项工作现在已受到一些企业重视,也有一些企业家自己在做,但是总体来说我们做得还很不够。从国外看来,一些新的企业管理理论,也都是从大量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例如:公司再造、业务流程再造、学习型组织等,就是美国教授调查了大量的企业,通过思考提炼然后写出书来的。另外,人们通常讲的核心能力,也是美国的教授对比了日本和美国的企业之后提出来的。具体说是通过美国GE和日本NEC的比较,才提出来的理论。所以,我认为中国企业要想真正做好、做强、做大,必须要认真学习国外的经验,同时更要珍惜我们自己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

如何正确看待经济全球化?

关于经济全球化问题,现在各方面都发表了不少的意见,在《世界是平的》这本书里面,弗里德曼也采访了很多人,记录了很多人的观点和声音。他把经济全球化分为三个阶段,用网络语言描述为1.0、2.0、3.0。全球化1.0是从哥伦布时期开始,一直到上个世纪初,推动全球化的力量是国家。全球化2.0就是到上世纪末为止,主要推动力量是企业。21世纪则进入全球化3.0时代,主要的推动力可能是个人。此外,他还举了很多的例子,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的例子。

我个人认为:弗里德曼是经济全球化的热心鼓吹者,但是他是站在美国的角度看问题,所以他看到的是亚洲新兴国家对美国某种程度的“威胁”,也看到新兴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是在缩小。但他只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没有看到问题的另一方面,就是现在的世界还是很不平等的。我去年在财富论坛上就讲过这个问题,占世界人口15%的高收入国家,占据了全世界GDP的80%,我们希望能够建设一个更加公平与和谐的世界。

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各有各的看法,我在《中国境外投资的战略和管理》一书中提出了我个人的看法:我认为,21世纪经济全球化有如下四个特点:

一是以金融为核心;

二是以知识为基础;

三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

四是以跨国公司为载体。

当然,这是我的一家之言,希望与大家交流和探讨。

经济全球化以金融为核心

第一点,就是经济全球化在21世纪是以金融为核心的。我们已经看到金融一体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正在互动中发展,其发展趋势是一致的。

世界金融一体化的特色可以归纳成五个方面。

一是货币的虚拟化程度增加。货币自脱离了金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以后,就在一定程度上被虚拟化了。金本位是1820年从英国开始,并逐渐在各国实行的,就是将货币和黄金挂钩。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金本位制已难以为继,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就变成了金汇兑本位制,也就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储备美元就相当于储备黄金。美国当时承诺35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这样就确定了美元的世界霸主地位。1971年石油危机以后,美国无法保证这个承诺,于是尼克松宣布美元和黄金脱钩。在这以后,货币就成为以政府信用为支撑的“法币”,而且只能用它的购买力作为衡量标准。因此,各国之间汇率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就成为一种政策工具,成为国家之间进行经济博弈的工具。

二是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会因其购买力的变化而产生较大波动。但汇率的变动只影响货币的国际购买力,对其国内购买力影响并不大。

三是资本跨国流动的规模迅速增大,流动速度越来越快。进入21世纪后,尽管有9•11事件的冲击,世界资本流动依旧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在增长,2004年增速达到27%。

四是金融工具(虚拟资本)交易的规模急剧扩张,虚拟经济不断膨胀。前几天我在金融衍生品大会上讲过,根据国际清算银行2005年的数据,近年来世界金融衍生品发展很快,到2005年年底在外流通的名义金额总量(Notional amount outstanding)达到了343万亿美元,是同期GDP的七倍多。

五是世界金融市场的集成程度不断提高,达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步。

经济全球化以知识为基础

经济全球化在21世纪将以知识为基础。

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96年提出的。我认为知识经济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主要成分。

第二,知识在经济增长中起主要作用。经济增长有三个要素——资本、劳力和综合要素。所谓综合要素就是与教育、科技、管理有关的要素。目前在发达国家中综合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般在60%以上,而我国目前主要还是依靠投资来拉动增长。

第三,知识在生产力构成中发挥重要影响。根据生产力经济学的原理,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这三个因素都无一例外地要受到知识的影响:对劳动者知识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劳动工具在不断改进,由于技术的进步、知识的应用,使得原来一些不可利用的资源现在也可以利用了,特别是石油价格的暴涨带动了很多替代能源的发展。管理被称为生产力的软件,因为只有通过管理才能把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有机地组合起来并进行优化配置。

第四,与知识有关的成本在产品成本中占有越来越多的份额。

由此可见,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观察世界经济的发展,可以看到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各国的发展也经历了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原料贸易,16世纪时荷兰和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获取原料,当然也获取廉价的劳动力;第二个层次是产品贸易,就是把原料变成产品后再输出;第三个层次是资本输出,就是在国外投资牟利;第四个层次是知识输出,就是靠知识赚钱,而且知识应用的边际成本是很低的,就像微软公司,软件开发出来之后,卖得越多盈利越大。

造成财富差距的主要原因是知识差距。由于我国现在自主创新不够,拥有的知识产权还较少,技术对外依存度达50%。知识包括专利和专有技术,也包括标准、品牌等,这些东西的价值是实物所难以比拟的。例如说标准,谁拥有了标准,谁就可以说是占领了技术的制高点。我国的手机,包括第一代的模拟式手机,第二代的GSM手机,2.5代的CDMA手机都是采用国外的标准,这就意味着我国花在买标准上的钱很多。现在第三代移动通讯(3G)时代即将来临,我们要争取有自己的标准,这就是TD-SCDMA。现在它正在和WCDMA和CDMA2000竞争。品牌对于产品的附加价值影响很大。世界的领带之都是浙江嵊州。嵊州生产的领带在国内外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其中贴国产品牌的领带高级产品售价是288~588元,而贴国外一般品牌的每条就要售588~888元,贴顶级名牌品牌的,每条要卖到888~1288元。这样巨大的价格差距,是长期形成的品牌商誉造成的。

所以,我国的企业在21世纪要特别注意自己的创新,特别要注意掌握标准、品牌和技术,没有这些,就不可能取得竞争优势。弗里德曼书中讲到,美国把很多工作外包给印度,包括接客户服务电话等低端的职位,在印度也是很抢手的。我认为世界上有两类国家,一类是头脑国家,一类是躯干国家。头脑国家生产知识,输出知识;躯干国家是接受知识,应用知识。这个例子就非常形象地说明,美国将“回答客户问题的内容”这一知识输出到了印度。

由此我们就能够理解中央提出的要自主创新,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原因。没有自主创新,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不可能的。

经济全球化以信息技术为先导

经济全球化在21世纪将以信息技术为先导。

信息技术使世界缩小了,弗里德曼说1.0的时候世界缩小了一点,2.0的时候又缩小了一点,3.0的时候还缩小了一点,实际上就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在起作用。信息技术发展的结果使很多事情可以进一步提高效率,很多事情能够远距离运作。《世界是平的》书中描述了美国麦当劳快餐店的快速服务:客人开车到第一个窗口,不用离开座椅,在电脑设备上自助下定单、付款,并接受照相;之后开到另外一个窗口接受相片核实后就可以取走食品。这些数据处理的操作是在远离当地的数据处理中心进行的,不依靠信息技术是难以做到的。当然,麦当劳还要保证及时删除取走食品后的顾客的照片,否则就会侵犯个人隐私。

书中还有一个例子,在印度兴起了一个私人助理的行业。什么是私人助理呢?就是帮你整理资料,制作演示文件。例如:一位美国经理第二天要进行演讲,他就会在当天下班前将有关资料用电子邮件发给在印度的助理,让他制作演示文件,而这个助理在印度白天工作的时间是美国的夜晚。这样美国经理在第二天一早就能拿到演示文件,既可以争取到时间,运用时间差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可以节约高得多的美国劳动力成本。

信息技术为先导的作用就是缩小了空间的距离,争取了时间,提高了效率。所以,信息技术在21世纪,在企业管理中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经济全球化以跨国公司为载体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也在不断扩大,跨国公司可以说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

跨国公司的出现确实引起过很多的争论,特别是有些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不良行为造成很坏的影响,例如:影响当地的经济、干涉内政、转移污染、逃税等。但是从现在看来,一方面,大型跨国公司还是比较注意自己的行为规范,当然有些公司可能还是有些问题,例如:美国的安然公司。另一方面,就是中国也要发展自己的跨国公司,实施 “走出去”的战略。

当然,“走出去”并不容易,到国外去投资,对当地的法律、文化、历史都要熟悉,还要在当地建立关系网,这需要长期、大量的工作。现在我国的企业往往在国外第一步是找代理,第二步是设立销售办事处,第三步才是在那里设厂生产,但是真正实现跨国经营的公司还是很少。所谓实现跨国经营的跨国公司就是从全球的角度制定战略,能够从全球的角度来考虑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这样的中国企业现在还是很少的,还没有一个像GE这样大的跨国公司。

由此可见,培养中国的跨国公司非常重要。现在我国有些上市公司有了钱后,热衷于并购国外的企业,这当然也是跨国公司发展的一种模式,但是并购的时候应该特别重视市场和文化的差异。最近有一些失败的例子,例如:明基和西门子分手了;TCL并购了法国企业的彩电业务,并购条件看上去很优惠,是零并购,但是接过来的是一个烫手的山芋,经营不好就会亏损,现在TCL已宣布退出欧洲彩电业务。这个问题是我们值得注意的。

我今天讲这些内容,就是希望大家要理解经济全球化的特点,据此制定企业发展的战略。我们一方面一定要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大趋势,否定它、忽视它都是不对的;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要尽可能趋利避害,使我国的企业更好地发展。

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论文 篇4

教学目标:

一、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合资成功的事例作为引子,探究现阶段我国对外开放的国际环境、目的、措施和对外经济合作发挥的作用,从而理解中国的全方位开放离不开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也需要中国的积极参加。

二、理解失去关税保护后,农业生产所面临的严峻挑战,进而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不仅产业结构要调整,而且产业内部结构也需要调整,并队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农业结构的调整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三、通过探究海尔成功的原因,深刻理解我国在经济全球化中对外经济发展的战略,并试图对此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四、通过对自主知识产权的认识,树立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通过了解如何应对倾销指控,理解在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企业如何遵守和运用规则,树立规则意识和诚信意识。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我们说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那中国在全球化的形势下,要怎样抓住机遇,接受挑战,我们一起来探究。(讲授新课)

Q:看“最受赞誉的合资企业”,回答课本问题。

(这些企业的成功都是因为他们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大潮,抓住了机遇,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和国际市场,缩短了和国际企业的差距,大力提高了国际竞争力。)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 我国实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是在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进行的,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大胆吸收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成果,有利于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增强我国科技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通过大胆的吸收引进,用较短的时间缩小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所以说中国需要世界。

中国拥有低廉的劳动力、丰富的资源、广阔的市场和逐步完善的其他设施条件,对跨国公司具有巨大的投资吸引力,中国已成为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国外技术转移的重要场所。中国巨大的市场和强劲的经济发展后劲,是经济全球化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经济全球化离开了中国这一大市场,也是不完整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内部调整 Q:看“竞争中求发展”,回答P185问题

(关税作用:维护和发展本国民族经济的工具。

中国的农业因为经营分散,规模小,批量小,劳动生产率低。西方国家人均粮食产量90—140吨,中国0.4吨。1995年起,中国粮食价格开始高于国际市场,30%左右。入世后,中国现有的购销体系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很可能形成国家收购的粮食不能顺价销售,被迫长期囤积,而市面却充诉着外国的低价粮食,这样一来,政府的财政资金就越来越多的沉淀在粮仓里,一旦财政无力承受,停止高价收购政策,抛售存粮,粮价将全面暴跌,大批农民将破产。)

所以我们要从现在起,预防这种情况发生,要对农业进行产品和产业结构调整。怎么调整,我们看看能不能从彩电业的发展得出什么启示。Q:P185面对全球化……启示?

(引进先进技术和自我创新相结合,同时实施品牌战略,扬长避短。)Q:行业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的高级化和现代化,通过产业结构的提升来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走出去 Q:“走出世界的海尔”问题(主动出击

海尔的成功证明了只有主动出击,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如果只是被动应战,就永远处于落后挨打的地位,最后只能沦为全球化的牺牲品。)

Q:什么是走出去,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有什么作用? 遵守规则,运用规则

1、知识产权

商标属于知识产权,中国以前很多企业都不注重对商标的保护,曾经出现过“中华老字号”等知名商标被恶意强注,知名商标在对外合资合作中失去自主权的现象,给国家带来了重大的无形资产的流失。

1991年,上海家化和美国庄臣父子公司合资成为上海庄臣公司,上海家化是以牺牲“美加净”“露美”两个品牌为代价,结果产品销售量锐减了54%,1995年,不得以重金赎回,当年的销售收入突破2亿元。

2、应对倾销指控

Q:P187问题

(上述两个事例从正反双方说明了我国企业应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学习并运用世贸规则,自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从两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到,只要中国企业愿意与反倾销指控进行抗争,就可能在外国的反倾销调查中获胜。)(小结)

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策略建议

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加国际竞争。

主动熟悉经济全球化的规则,加强国家的经济安全防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国际竞争力。发挥政治、经济大国的优势,积极倡导建立全球化的新规则。

五、加大科教的投入,创造知识资源,以确立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根本之策。

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论文 篇5

目前,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其影响已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其涉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冲击强度之大超出预料。国际金融危机不断加深和世界经济形势急剧变化,已经对我国经济产生了较大影响。这种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外贸进出口增幅回落较快,投资增长有所放慢;工业生产显著放缓,原材料价格和运输市场需求下降;房地产和汽车市场低迷,消费热点降温;部分企业经营更加困难,就业形势严峻;财政收入增幅逐步回落,金融市场潜在风险不容忽视。但我们也要看到,全球金融危机在带来挑战的同时,也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机遇。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一鸣认为,作为一个贸易大国,美欧等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势必拖累中国经济的增长,但是这也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利用国际资源和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带来机会。如果我们能够抓住机会,在未来世界经济体系中,中国的国际地位将会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那么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要认清它给我们带来的机遇有:经济全球化可使世界范围内的资金、技术、产品、市场、资源、劳动力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次迎接机遇和挑战的机会;经济全球化将会促使世界大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经济全球化加速技术转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经济全球化能够促进国际间政治的协调。同时它的负面效应也是不容忽视的: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使贫富差距拉大;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不稳定性加强;现行的全球经济运行规则不尽合理,大多有利于发达国家;经济全球化还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经济全球化必然对民族文化带来一定的冲击。

所以我们 :首先,要做的就是积极应对严峻考验,坚定不移、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当中去。其次,注重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源培养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今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积极应对国内严重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等带来的严峻挑战,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了条件。日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做出以下回答,“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我们的任务异常繁重艰巨。”“我们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全面做好明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

张平提出了当前重点要抓好的几方面工作:一是公开、透明、高效地落实好中央投资,进一步加强对项目的全过程监督检查,严禁截留挪用、滞留不用和浪费建设资金,严格执行项目建设规章制度,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二是抓紧研究明后两年进一步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监测分析,及早谋划、系统安排未来两年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三是尽快出台并组织实施重点产业振兴规划,;四是切实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千方百计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五是认真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就业再就业帮扶力度,稳定和促进就业岗位增长。

与此同时,要进一步采取措施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工作,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努力解决一批制约经济健康发展的体制障碍。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国一直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危机的发展和变化,中国领导人多次强调,对中国而言,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长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

所以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具体措施有: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制定科学的对外开放战略,将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二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健全和完善国内市场体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使产业迅速升级深化政府体制改革,三,重新认识政府的职责,确立新的政府治理理念,增强政府的经济外交能力,强化政府的国际协调能力,实行政企分开,坚持依法治国、建立法治政府,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防范体制;四,是形成一种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相适应的新的、综合的国家安全观,时刻关注国家的经济安全,采取积极措施防范金融风险;五,是适应新科技革命发展的要求,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尽快建立起既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又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

技新体制;六,是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论文 篇6

内容提要

经济全球化不仅在促进世界经济快速发展,也对各民族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安全、政治稳定、文化传承以及社会和谐等方面带来了新的风险和挑战。本文主要就其本质特征以、带来的问题以及中国经济如何决策展开论述,希望能够为客观科学的认识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人们提供一些理论支撑。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中国经济

发展趋势

目录 前言...................................................1 1.1 研究背景....................................................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2

2.1 科技革命、信息经济的发展,使世界成为“地球村”..............2 2.2 国际贸易超过生产增长速度,金融全球化显现....................2 2.3 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的大发展..............................3 2.4 区域一体化组织大发展,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3 2.5 国际组织大发展,国际经济规则不断扩展和完善..................3 2.6 不同制度国家的体制创新市场经济成为涵盖整个世界的经济制......4 3 “反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派生物........................4 3.1反全球化的主要特征...........................................5 3.2 反全球化运动的根源..........................................6 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对策建议...........................7

4.1 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7 4.2 和平发展实现惠己及人........................................7 4.3 和谐社会推动和谐世界........................................8 5 结语...................................................8 参考文献.................................................9 1 前言

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今时代的主流席卷了这世界每一个角落,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生产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科技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等既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又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它们正在改变着世界,改变着亚洲,改变着中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客观的看待经济全球化的本质与特征,如何理性的对待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带来的各种机遇和风险,以及如何科学的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等问题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和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也可以说是摆在世界学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使命和任务。

1.1 研究背景

在科技革命和信息经济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之一。经济全球化已经渗透和贯穿于一切经济领域,已经成为观察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和解决各种问题的约束力量。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以及由本质生发出来的一系列运动规律和未来发展趋势,以及中国特色社会如何更好的抉择问题,都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和使命。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经济全球化由最近的20几年来逐渐兴起,国内外关于其发展问题也是众说纷纭,就其共识来说主要有一下几种观点。

一是认为我们已经深处经济全球化的大浪潮中,并认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利益。

二是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有利有弊。它在促进了各国家和地区的紧密联系、创造出巨大利益的同时,也造成了整个世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后果。

三是以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受到的损伤大于利益获得的群体为基础,他们认为经济全球化并没有带来多大的好处,相反使得他们更加被动的参与进来,受到各种国际贸易壁垒和经济秩序的阻碍,其国家内部的人民受到的剥削也日益严重。此外,他们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还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加大了东西方贫富差距的悬殊等全球问题。这些也是构成当今世界反全球化运动的基本诉求。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在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历史条件下,重新审视和冷静看待经济全球化,了解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特征以及所带来的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使中国能更好的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提高防范风险能力,使局势朝最有益于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发展。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

2.1 科技革命、信息经济的发展,使世界成为“地球村”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科学与技术越来越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表现和主要标志。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都或多或少的直接或间接地收到科技革命的深刻影响,尤其是信息技术和运输方式的发展,使人类获取、传播信息和商业往来的效率大大提高,引发了生产力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深刻变化,将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推向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的巨大进步为世界经济的发展铺设了一条运输商品和资本的新“管道”,使整个世界更加迅速、紧密地联成一体。

2.2 国际贸易超过生产增长速度,金融全球化显现

国际贸易是发展世界各国经济关系的基础,是各国之间实现经济交往、经济分工和经济合作的基本手段,也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对外贸易已经成为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和运行的重要因素。国际贸易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发展中国家供给初级产品——发达国家供给工业制成品”的国际交换格局已经被打破,中国、韩国、印度等国的工业制成品占出口贸易的一半左右,而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发达国家却成为农蓄产品出口大国。电子商务及网络采购在国际贸易中成为主要方式。非实物的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日益增大。这一切表明,国际贸易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渠道,成为建立平等互利国际经济关系的重要纽带,国际贸易自由化成为历史必然。

在国际贸易大发展的同时,金融全球化的势头更加迅猛。金融是现代经济运行的动脉,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新时代最突出的领域。,其重要表现:1.国际金融的流量巨大。2.可自由兑换的币种种类增加。3.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以改变原有的对金融体制实施的限制,让市场力量发挥更大作 2 用为目标的金融自由化浪潮。这一浪潮在发展中国家表现为以金融深化为标志的金融体制改革,在发达国家则表现为相继开始放松金融管制。金融自由化不仅使各国的利率能够更为灵敏地反映资金供求的变化,而且使各国的金融机构能够更为自由地从事各种金融交易活动,特别是能够更为自由地跨越国界进行金融交易,为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制度基础。

2.3 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的大发展

国际直接投资是生产国际化的主要实现形式,也是经济全球化的纽带。国际直接投资自19世纪下半叶出现以来不断增大,但是其规模、结构、流向等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主要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主要体现在:1.国际直接投资规模迅速增大。2.过去,国际直接投资基本上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投资,而近二、三十年,特别是近十年来,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流,而且增长速度很快。3.随着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兴起,对外直接投资已不再是发达国家的独占领域,日益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也不断增加对外直接投资。跨国公司是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为主体,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20世纪90年代以后,跨国公司母公司和子公司数量大幅度增加。目前世界上100个最大经济实体中51个是跨国公司,已超过主权国家数量(49个)。跨国公司跨国投资与兼并活动的扩展,不断改变着国际经济分工协作关系,使生产资本国际化在广度和深度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使分布于不同国别和区域的生产过程之间建立起高度依存的关系,并且把世界各国相互依赖的经济关系推进到了空前紧密的程度。

2.4 区域一体化组织大发展,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

区域经济一体化或集团化是战后世界经济领域出现的一个新现象,通常是指一些地缘邻近的国家或地区,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为了谋求本地区的共同利益联合起来,在彼此自愿地约束自己的部分经济主权甚至相互对等地分享或让渡部分国家主权的条件下,通过签订协议、规章组建国际调节组织和实体,使部分或全部生产要素在成员国间自由流动,使资源在成员国内得以优化配置,实现产业互补和共同经济繁荣的过程。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虽有悖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损害了世界经济的整体性,但从本质上讲,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走向经济一体化的过渡步骤和形式,也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的重要力量。

2.5 国际组织大发展,国际经济规则不断扩展和完善 国际组织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最重要的组织形式,大多数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都是通过参加国际组织来进行的,国际组织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实施组织管理和制定规章制度来加以体现的,国际组织制定的超国家、超制度、超意识形态的国际规则,对各国的经济行为有着约束作用,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组织基础和法律框架。当代国际组织的发展不仅体现在数量的增长和地位的上升,还表现在它们的权威性和协调能力的增强:

第一,国际组织具有独立的国际法地位。

第二,作为国际组织主要成员的主权国家是国际组织的基本主体,是国际组织一切权力的来源和授予者。

第三,国际组织依据一个阐明该组织宗旨、原则、构成、权限和决策程序的条约或协定而成立,是经主权国家自愿签署正式协议所创立的,只有那些自愿接受并在条约或协议上签字的主权国家才能加入该组织,并接受其规范和原则的约束。

第四,国际组织拥有采取行动所必须的自主权。

2.6 不同制度国家的体制创新市场经济成为涵盖整个世界的经济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在全球范围掀起的经济和社会改革浪潮中都把培育、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当作改革的主要目标,市场经济成为各国与世界经济对接的唯一通道。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体制的调整和创新。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以市场为取向的体制转轨,最终消除了市场经济全球化的最后障碍。

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和改革。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独立之初经济十分落后,市场化程度很低,市场无法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反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派生物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凸现出来的各种世界性问题日益增多,由此国际社会出现了反全球化现象,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广泛、声势浩大的群众性抗议示威运动,即所谓的“反全球化”运动,它就像影子一样跟随着各种国际会议,在会场外进行“搅局”活动。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对立面,反全球化运动和理论既揭示了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和弊端,也有效的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

3.1反全球化的主要特征

(1)反全球化运动与全球化相伴相随

世界贸易组织贸易部长会议是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其宗旨之一是扩大全球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与贸易,目标是建立一个完整的,包括货物、服务、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及知识产权等内容的、更具活力、更持久的多边贸易体系,促进全球贸易的发展。世界经济论坛是以研究和探讨世界经济领域存在的问题、促进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为宗旨的非官方国际性机构,其前身是“欧洲管理论坛”,1987 年更名为“世界经济论坛”。这些国际组织或者国际会议,无论其组成如何,但其自身所宣称的基本宗旨和目的还是为了促进全球经济与贸易的发展,是属于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力量。然而正是这些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举行活动、召开会议期间,又是各种反全球化运动在其会议期间在与会地点举行大集会、大游行、大示威的时刻。全球化与反全球化这种相伴相随的奇异图景,在近些年形成了鲜明对比。

(2)反全球化运动的“全球化”

自 1999 年西雅图发生大规模反全球化示威游行之后,世界各地随后发生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反全球化的示威游行。这些游行示威的参加者由许多国家的各种非政府组织和各方面、阶层人士组成的,有相当的广泛性。

(3)反全球化运动的逐步“理性化”

1999 年的西雅图反全球化抗议活动原本号召和平抵制世贸会议,但示威活动很快就失去控制演化成大规模的骚乱。此后的反全球化抗议活动大多也发生过暴力事件。2001 年 7 月热那亚举行的八国峰会上首次出现意大利示威者被警察枪杀身亡的情况。但与此同时,在一些全球性会议上,也开始出现和平示威的情况。如 2001年第二届世界社会论坛举行期间,反全球化示威者在游行中并未与警察发生暴力冲突。参加集会的各个组织也表达出非暴力抗议的意愿。

(4)反全球化运动的“复杂化”

反全球化运动的构成人员具有复杂性。他们大多分属于各类工会、民间社团、左翼政党以及和平组织、环保组织、无政府主义组织、人权组织等形形色色的非政府组织和抗议联盟。这些组织既有来自发达国家的,也有来自不发达国家的。反全球化运动的目的具有复杂性。参与人员的复杂性造成了反全球化运动目的的复杂性,各种诉求都可能混杂在其中。反全球化运动内部的分歧。“9·11”事件后的反恐运动打击了美国经济,使得反全球化运动主要活动地的力量受到打击。2008 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造成了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反全球化力量的经济来源大大减少。(5)反全球化运动的“常态化、长期化”

近年来,反全球化运动十分活跃,发生的频率很高。基本上是只要有全球性国际经贸会议召开的地方,几乎就会有反全球化的抗议示威活动。甚至在绿色和平组织及工会等基金的支持下,出现了一些反全球化运动的职业示威者,追着各种全球性的国际经贸会议举行示威活动。这些职业示威者的出现,预示着反全球化运动将会成为一种常态化的长期运动。

3.2 反全球化运动的根源

(1)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这一阶段是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阶段体现出来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必然会在扩大了的、全球范围内体现出来。对此马克思早已指出:“在任何个别国家内的自由竞争所引起的一切破坏现象,都会在世界市场上以更大的规模再现出来。”

(2)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在经济全球化之初,欧洲发达殖民国家对亚非拉等殖民地国家的掠夺和剥削,在实质上是将这些地区和国家作为他们的工业品倾销地和原材料来源地。即便是从现在南北国家的贸易方式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南方国家所受到的这种国际经济强制分工的影响。

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和掠夺,主要是通过旧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实现的,因此,解决南北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在这一过程中,南方国家一方面要团结起来,增强自身在南北关系中的话语权,推动南北对话,改善南北关系,从发达国家得到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援助,既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发达国家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南方国家要加强南南合作,提高南方国家自身的经济力量,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也更有利于全球经济的发展与合作。

(3)全球范围内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扩大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产生的贫富差距问题无论是从国际上看还是从单一国家内部看,都是十分普遍的现象。贫富差距加深了穷国与富国、穷人与富人之间的盾,也加剧了他们之间的对立。因此,不仅仅是那些没有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受益、甚至是因此遭受损失的国家,包括那些从经济全球化获益的国家中没有获得相应发展好处、或者也因此遭受损失的个人,都有着共同的诉求,即反对经济全球化扩大贫富差距、造成两极分化的负面后果。所以,只有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积极推动变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在世界范围内消除剥削、消 6 除贫困、消除两极分化,才能最终消除反对经济全球化的现象。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对策建议

中国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可以采取转变方式科学发展-和平发展惠己及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由内及外、内外结合的发展路径。即首先要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然后通过和平发展实现惠己及人,在国际上承担力所能及的大国责任,最后推动中国和谐社会的发展与构建和谐世界的互动,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争取一切有利条件实现中国的又好又快发展。

4.1 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

科学发展,是在发展问题上客观规律性和主体选择性的辩证统一。中国科学发展道路的选择,既是基于现阶段中国发展所面临问题的考虑,也是基于对整个世界负责任的考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使中国的经济发展从粗放经营为主向集约经营为主转变,从注重国际市场向注重国内市场转变,从注重投资拉动向扩大内需转变,从世界加工工厂向走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从注重发展速度轻视发展效益向把发展的速度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统一起来的又好又快发展转变,从拼资源拼环境向资源友好型环境友好型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转变。中国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然而保障和改变民生也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

4.2 和平发展实现惠己及人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100 多年前饱受西方列强侵略和欺凌的东方大国现今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在对中国发展所取得成就的赞叹声中,中国威胁论也伴随而来。虽然历史总是有相似之处,但历史并不是简单的重复。中国的兴起是必然的,但却不会走东西方列强曾经在历史上走过的兴起之路。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使得大国的兴起环境和条件已经与一个世纪之前有了很大不同。中国早已明确地向世界宣布,中国将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做出的战略抉择,是向国际社会和世界人民做出的郑重承诺和庄严宣示。中国不会通过掠夺别国发展自己,也不会把自身的问题和矛 盾转嫁给别国,更不会走历史上一些大国兴起曾经过的那种充满血腥和暴力的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和不断改革创新。中国必将通过自身的和平发展,不断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和持久繁荣。

4.3 和谐社会推动和谐世界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日渐深入,使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的繁荣稳定,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发展。因此,中国必须和世界各国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和谐世界理念是在中国发展的国内环境和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提出的,是国内发展新变化在对外政策中的必然反映,也是外部环境新变化对中国对外政策调整的客观要求。国和谐社会建设和构建和谐世界的目标,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和谐社会建设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基础,构建和谐世界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中国只有做好自身的建设工作增强自身实力,国际地位得到提高,人民生活富裕、社会和谐稳定,才有能力、有条件维护自身的主权、安全和发展,中国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才能得到世界的认同和尊重。结语

经济全球化是在一定历史阶段发生的、适应生产力发展客观要求的生产关系在全球范围内的自我调整。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不论是被迫参与还是自主选择,参与经济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任何一个参与者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只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本原则,才能有力地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全,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同时,也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扬弃地吸收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才能取长补短更好更快地发展自己。参考文献

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论文 篇7

2007年中期以来, 全球经济形势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突出表现在:首先, 以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为标志, 引起了全球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另外, 美元的持续贬值, 使得国际市场上诸如原油、矿产品等初级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到2008年9月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 金融市场动荡, 大型金融机构破产, 工厂倒闭, 农民工失业下岗等诸多社会问题, 各国经济体均遭到重创, 世界各国表现出了空前的团结, 纷纷推出宽松的货币财政政策以帮助经济尽早走出泥潭。到2009年下半年, 世界经济呈现出复苏的迹象, 诸如股票市场率先复苏, 大宗商品价格触底反弹, 国际油价稳重有升, 欧美房地产市场探底回稳。然而世界经济又面临其他的问题, 发达经济体, 两高一低的态势, 高负债率、高失业率、低速经济增长;新型经济体出现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和通胀预期加剧, 资产泡沫化严重。一味的经济刺激政策仅仅是饮鸩止渴罢了, 仍然不能解决最根本的问题。2010年, 全球经济保持了2009年下半年以来的复苏势头, 一季度, 各国经济体普遍经历了一轮快速增长, 但二季度以来增速明显放缓;另外全球总需求增长乏力。经济内生动力不足;2010年4月希腊爆发危机, 11月爱尔兰债务危机, 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剧烈动荡, 对全球经济复苏更是雪上加霜。进入2011年以来, 世界经济总体上保持了复苏的态势, 然而问题仍是层出不穷, 中东北非局势动荡不安, 日本地震海啸导致日本经济的负增长,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 新型市场国家的各种泡沫等为世界经济增长带来了不确定性。

经济增长依赖于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驾马车”, 而我国长期偏重于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 消费占GDP的比重长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面对严峻的世界经济形势, 要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启动和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是毋庸置疑的。

二、我国扩大内需的政策内容

2008年面对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峻的形势, 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 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更加有力的扩大内需的十大措施, 包括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 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另外, 为促进经济的复苏, 国家出台了“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 其中有中央政府投资1.18万亿元, 其余资金由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配套完成。4万亿具体投资比例如下: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电网改造投资占比37.5%, 灾后重建投资占比25%, 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资占比10%, 农村民生工程和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各占比9.3%, 节能减排和生态工程投资占比5.2%, 医疗卫生及教育文化事业投资占比3.7%。

三、我国扩大内需政策的效果分析

诸多扩大内需的政策不仅是为了挖掘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 而且为了使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以及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08年GDP为31.6万亿元, 2009年GDP为34.3万亿元, 2010年经核实最新数据为40.1万元, 同比增长10.4%。在国际经济动荡时期, GDP的平稳增长与扩大内需的政策是密不可分的。下面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来探讨下扩大内需政策的效果。

1、从定性的角度来看

(1) 减少消费者对未来的消费预期, 解决“不敢花钱”的问题。长期以来, 我国居民的储蓄率都居高不小, 主要原因是担心未来子女教育、养老、医疗等问题。

(2) 实现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我国人均GDP已经接近4000美元, 人们开始将对物质的需求向精神的需求转移;加强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有助于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占领未来消费市场的主动权。

(3) 改善民生, 增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另外, 有助于通过政府支出的乘数效应, 增加社会的总需求, 进而刺激经济的增长。

(4) 增加居民收入, 解决“无钱可花”的问题。我国长期的内需不足, 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低, 很多人是“无钱可花”。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的GDP年均增长近10%, 然而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却是不容忽视的, 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偏低且持续下降。要加快实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增加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通过减少个人所得税、消费税等, 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

(5) 充分发挥金融杠杆的作用, 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扩大居民的消费, 必须有良好的金融服务相配套。信用卡等金融工具, 对改变消费习惯, 鼓励适当消费发挥不小的作用。

总之, 从定性的角度看, 我国实行的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 对刺激国内需求, 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有很大的作用。

2、从定量的角度来看

(1) 促进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升, 在对2008年至2011年扩大内需政策的政策效果的定量分析中可看到:一方面扩大内需政策促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指企业 (单位) 通过交易售给个人、社会集团非生产、非经营用的实物商品金额, 以及提供餐饮服务所取得的收入金额。从2008年底,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整体上是上升的;虽然, 期间有短暂的回落, 但由于国家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以及扩大内需的政策, 社会消费品总额反弹回稳, 持续上涨。从2008年11月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不到9000亿元, 到2011年5月, 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达到15600亿元, 居民的消费总量同比增长了73%。另一方面, 尽管从2009年和2010年两次金融危机的时候社会消费品总额出现了一定的回落, 但是细分来看, 2009年4月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回落到2000万亿元, 同比2008年11月下降了350%, 而2010年5月的经济低谷中, 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从2010年2月的13000万亿元回落到11000万亿元, 仅仅同比回落了18.2%, 回落比例较2009年大为缩小, 这些是扩大内需政策的效果。

(2) 促进了居民消费的增长。我国的消费支出按消费主体划分, 可以分为政府消费支出和居民消费支出, 居民消费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农村居民消费和城镇居民消费。通过分析2006年到2010年居民消费增长情况:居民总消费持续5年呈现正增长, 由2006年的82103.5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28740.2亿元, 平均增长速度达到每年12%。表明扩大内需政策下居民消费的持续增长。但是通过分析城镇居民消费增长和农村居民消费增长, 城镇居民消费平均增长速度为12.8%, 而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增长速度仅为9.55%, 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率快于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率, 同时城镇居民总消费与农村居民总消费之比逐年增大, 由2006年的2.86增加到2012年的3.22。这就说明, 扩大内需的政策对城镇消费的促进作用较农村更强;根据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大于农村居民可支配增长率。然而, 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远远低于城镇居民, 究其原因, 可支配收入低, “无钱消费”, 预期未来支出多, “不敢消费”;应该加大力度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 进而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

(3) 消费者信心指数上扬。消费者信心指数是指消费者根据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形势, 对就业、收入、物价、利率等问题的综合判断后得出的一种看法和预期。取值范围为0—200, 100以上为信心充足, 100以下为信心不足。通过对2008年11到2010年10月消费者信心指数与消费者满意指数的变化趋势进行调查, 两者的变化接近同步。期间有三次回落, 然而, 很快人们对经济又恢复信心, 指数反转上升。说明, 外界经济的不利冲击并没有打击我国居民的消费信心, 这与扩大内需的政策是息息相关的。

四、政策建议

1、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对扩大内需的作用

内需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目前的经济形势下, 是重点扩大投资需求还是消费需求, 是见仁见智的。但从政策的实施上, 国家的侧重点还是在投资需求上,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灾后重建, 投资的比例超过50%。并且, 政府投资远远大于民间投资, 由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投资, 银行的贷款绝大部分是通过国有企业或者国有控股企业进行, 民营企业获得并不容易, 从而影响不同体制企业的发展。然而, 民营企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远远大于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 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投资拉动需求的乘数效应。

2、刺激消费与供给的现状相结合

目前, 我国的经济状况是供需不平衡, 消费不足且供给有余。供给的过剩会造成商品的堆积、产品的滞销、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的恶化。在供给失衡的状况下, 仅仅强调需求来消化过剩的供给, 会给供给一方造成市场需求恢复上扬的假象, 虚假的市场信息又促进新一轮的供给, 更大规模地造成产能过剩。因此, 刺激需求必须与供给的实际状况相结合。我国应当在产品定价、产品质量上严格把关, 让我们的居民买得起, 敢去买, 进而需求的增长就轻而易举了。

3、扩大内需要千方百计地提高消费倾向

扩大内需不是一个新名词, 在1998年我国就提出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当时, 我国采取的是以扩大投资为重点的扩大内需政策, 动用了2000亿元大规模增加政府的公共投资。起初确实扩大了内需, 使供给过剩、库存增加的状况有所缓解, 但进入1999年以来, 便出现了经济增长回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回落的现象。究其原因是消费倾向低, 使得政府投资没有有效带动社会投资和消费需求的相应增长, 投资高峰过后, 投资增幅也很快的回落。为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倾向, 除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外, 还应该考虑对社会保障基金的建立给予足够强度的支持, 提高社会保障“三条线”的保障水平, 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另外, 改革税制, 调整收入分配制度, 努力提高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 稳定提高居民收入预期。

摘要:2007年中期以来, 全球经济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 对我国的直接影响是, 外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缩小。要推动经济较快增长, 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 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毋庸置疑。本文首先分析了当今的经济形势, 然后对我国的扩大内需政策效果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评价, 最后提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

如何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新趋势 篇8

为了使大家更好地理解,我先要说一下经济全球化这么一个概念,简单来说,就是经济活动日益跨越国界。经济活动越来越具有全球性,越来越具有松散社会化、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里展开的这样一种趋势。这样一种趋势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起码有这么三个方面:第一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加强,相互依赖的程度日益加深,任何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外部的资源、资本、技术和市场;第二,适应这样一种客观的现实需要,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市场经济已经成为普遍的生产模式;第三,国际经济协调机制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增强。

再就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我认为是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全球配置这样两个方面。从这个角度讲,所有趋势的变化、所有新趋势的形成和两个基础都有关系。

一、科技进步发展突破的新趋势

至少有两点可以指出来,第一个是科技创新正在酝酿着新突破,第二个是美国出现的页岩气革命。

怎样理解这样两个新的趋势呢?大家知道,国际金融危机从08年开始到现在已经持续5年多,这是一次百年不遇的经济危机。过去的经验证明,任何经济危机最后要走出来,都要靠技术创新,所以经济危机往往催生新的技术,这是前提。没有技术的突破,经济危机很难解决。大家还没有看到根本的结构性的变化、结构性调整和技术的变化。在科技创新方面,比较明显的技术是可再生能源技术取得一些突破,这也是在国际经济危机以来,各个国家都在想办法,并加大了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投入。

给大家举一个数字,2011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的投资规模达到了2570亿美元,是2004年的6.6倍。2006年-2010年全球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装机年均分别增长58%、26%,这个数字也是惊人的。为什么这样?首先西方发达国家也想在这方面找到突破,想抢占这方面的技术和产业的制高点,这个趋势是很明显的。另外,从一些具体的行业来看,像数字通信、计算机技术这方面的发展也很迅猛,特别是这方面的专利申请都是最多的;还有像大数据、智能制造、无线革命等,这方面的投入或者变化也是比较明显的,包括像3D打印,现在成为大家议论的热门话题,这是数字的技术和新材料的发展技术。

刚才跟大家说了美国的页岩气革命。美国的页岩气发展是在页岩气开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的情况下展开的,表现在哪里呢?使得开采成本大幅降低,技术可行性变成经济的可行性。我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数字,开采成本降到什么样的程度?美国的页岩气生产成本已经低于进口天然气的成本,每一个单位的页岩气,热量单位仅4美元。相应这样一个热量单位在亚洲是多少?是18美元,在欧洲是10美元。所以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美国的页岩气进行了大量的投资,而且开采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现在有预计说2030年,美国将会成为燃气能源的出口国,它不仅不进口,还要出口。这样一种变化对全球的能源版图会带来根本性的改变。

二、 生产方式出现变革的新趋势

技术是要解决用什么技术来生产的问题,生产方式就是怎么用技术怎么来生产,在这方面出现什么变化呢?可能有这么三个融合、三种趋势。

一是智能制造与数字服务融合。智能制造大家都知道,数字服务这是网络化,像3D打印,通过这样一些技术的融合,使得个性化的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促进了个性化设计生产。大家知道,我们所谓的工业化和原来的工业化都是大规模的工厂化,工厂化首先就是标准,这个产品不管在哪个国家生产都一样,提供的产品都是一模一样的,不可能根据某一个人的特殊要求为你生产,如果要根据个人的要求来生产,成本很高。像大家知道我们买西服,到商场买西服是统一一个规格,要真正合身的西服是要定做的,红都可以定做高档西服,但成本很高。现在的数字服务和智能制造使得这样个性化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以后个性化生产和分散化生产都会增加,不一定要集中,规模化生产越集中成本越低,可能以后会出现变化,包括就地生产和定制生产。

二是能源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融合。能源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融合大家可能有所了解,像能源技术,在可再生能源技术里面的发展,使得可再生能源利用加快,包括风能,包括太阳能。这两个技术怎么结合呢?举个例子,像所有的建筑外面都有太阳能垫板,每一栋建筑都是小的发电厂,包括自家住宅也可以是小的发电厂,根据建筑的发电自用不够再外购或者自用有余再出售,怎么做呢?就是通过互联网的协调来了解需求和供给。如果这样一个技术能够得到广泛应用,很大程度上在能源或者化石能源带来的问题就可能得到部分解决或者降低。能源生产和消费的网络化的趋势,国外已在研究应用,我国光伏电池基本出口到国外,当然在网络化方面还有待于下一步发展。

这样一个趋势国外有专家把它称作第三次产业革命,怎样来看待这样一种趋势?能不能称为第三次产业革命呢?各方面有不同的认识。但是从历次设计和技术变革的趋势或规律来看,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成立。大家看一看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候,是由热能到机械能的转换,蒸汽机的发明使得社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机械化纺织开始出现。第二次是电能的广泛应用,电灯、电话,特别是电灯的广泛应用,使得整个人类社会进入电气化时代。如果这次出现一些非常实质性的变化,可再生能源的网络化应用能够得到实施的话,能够得到广泛应用,这有可能带来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变革,大家的观念、生活模式都可能有变化。专家认为中国最有可能在第三次产业革命当中发挥重要作用,认为我们有大量可再生能源的资源,包括风能、太阳能,同时有大量的能源需求,现在我们能源需求60%依赖进口,需求很大。我们有需求、有市场。

中央领导的讲话里面对三次工业革命还没有提到这个高度,但是大家看看十八大报告,在讲到能源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提出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的革命。我想有可能是回应这么一种趋势,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三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在这样一种融合的前提下,第二、三产业的界限模糊,分不出哪是第二产、哪是第三产。大家知道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里面,生产性服务的发展很快,现在制造业里面价值链高端在哪里?并不在生产过程本身,在设计、研发,在市场的开发、在营销网络。这些都是服务,并不是制造业。同样现在出现很多新型业态,改变了原来那样一种简单的生产模式。大家知道,现在产能过剩,特别是传统产业的产能过剩很明显、问题很突出,所以你能不能得到价值链、创造价值,并不在于生产过程,很多取决于生产性服务能不能上去。现在工业化生产和生产性服务搅在一起,很难分开。包括刚刚讲的3D打印,你说是生产还是服务?3D打印首先要设计,然后才有特殊的材料,打印只是一个转换的过程,是很简单的。

这是三个生产方式方面的变革趋势,不一定准确,我提出来大家研究。

三、生产布局调整的新趋势

在这样一种趋势下,生产布局方面就出现调整,也有这么三个趋势,跟大家探讨。

(一)产业分布全球价值链化趋势

全球价值链是一个很热的概念,现在价值并不是你能生产多少,看你生产了什么,看你在生产过程中处于什么样的链条上。商品的产品设计、原材料提供、中间产品的生产和组织,还有产品的销售、回收,这都在全球分布,形成一个庞大的覆盖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全球化的生产网络,而在每一个环节上的价值创造是不一样的。所以从这个趋势来看,现在的生产在全球分布不再是产业间的分布,而是产业内的分布,就是这个产业的某一个生产环节放在中国,另外的生产环节放在美国或者越南、或者其他国家。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全球的贸易分工就不再是产品间的贸易,而是产品内的贸易。这样一种贸易的性质发生了变化,贸易的规则就得变化,要满足生产能够进行的需要。

原来我们贸易是满足消费的需要,你生产产品出口到这里,要满足我的需要,我要不要消费,我卖不卖给你,有一种交易的规则和影响,比如说你的生产卖不出去,或者我的消费得不到满足。在产品内的贸易,这是不一样的,产品内贸易如果阻止这种贸易,那产品就没法生产出来,产品生产过程就没法进行,这不是消不消费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生产出来的问题。这种规则要发生很大的变化,交易规则所关注的重点不一样,而且这种贸易的需求,原来是国和国之间的需求,地区和地区之间的需求,现在是一个跨国公司内部的采购和供应的需求。现在国际贸易网络就转变为全球生产,不仅仅是贸易,包括贸易和生产密不可分。原来贸易有原产地的问题,现在根本不知道是哪里。

在这样一种全球价值链的情况下,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就看你处在什么样的价值链的位置。而且这样一个生产、这样一种贸易,全球化的过程的主角是跨国公司,跨国公司发挥了很重要的主导作用。2010年的时候,跨国公司全球生产总值是6万亿美元,约占全球GDP的四分之一,跨国公司外国子公司产值占全球产值10%以上,之间的贸易占全球出口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跨国公司在全球生产和贸易里面的分量越来越突出。当然从价值链角度讲,我们国家多数处于低端,在手机里面,我国组装利润只占整机利润的1.8%,iPad只占1.6%,这个很低。我这里要提一下全球价值链,最开始关注的应该是商务系统,商务部专门开过研讨会,但商务部系统关注这个问题是从对美国贸易顺差这个角度来谈,我们有没有这么多顺差,不能按全部价值来算,而是应该按照全球价值链的统计来算。我们要更多从生产、从整个贸易发展趋势来关注,这个的重要性可能更大。

(二)美国制造业回归或再工业化趋势

在这方面大家也看到美国一些企业相继将海外产业迁回美国国内,或者新建投资的厂就在美国国内来建,包括福特、英特尔公司已经开始实施这样的计划。现在在这方面,国内的专家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这是个案,有的认为这可能是一种趋势。我想是不是个案、是不是趋势,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是要从背景来看,为什么有这样一种现象出现;第二,如果认为是回流,它能不能回流?因为美国是市场经济国家,企业、跨国公司往哪里投,首先考虑投资收益、利润。如果有追求到利润这样一种条件,它回流也有可能。

大家知道,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美国出现了失业问题,奥巴马政府上台第一要务就是增加就业。现在我们讲美国复苏或者还没有走向正轨,很重要的指标就是失业率很高;QE退出的指标是失业率降到6.5%,现在还没有到,QE会不会退出要打问号,它考虑很重要的就是就业问题。这是美国增加就业现实的需要,怎么增加就业?最快的是开工厂,增加工人就业,所以有这个背景、有这个需求,有些公司要迎合政府的需要,就计划要把生产放在美国本土。这是一个原因。第二个,从全球价值链分析来看,应该看到美国价值链高端,关键物件还是牢牢控制在美国本土,为了增加就业的需要,新的技术、新的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就不到外面去,就在国内投资设厂。第三个,是政府的态度变化,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增加就业岗位,在过去十多年,使很多就业岗位流失,产业转移、企业外迁,就业也外迁。这几年来,美国制造业新增加了50多万本土的工作岗位,这不是一两个企业有这种计划或者这种投资,而是有一批企业在这么干。美国已把下一个制造业革命作为抢占的制高点,特别是奥巴马政府在这方面已经有些动作,包括3D打印,设立这样的机构,还有设计创新中心,他们还是想成为高科技企业的就业中心,这个有一定的基础。

从能不能回流来看,有这么四个方面:第一个是人工成本的变化,像东亚或者说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相应美国的成本就要相对降低。金融危机以后,这些年美国的工资增长幅度很慢,或者几乎没有增长。为什么?消费上不来,这个很有关系。就业状况不好,你不能要求老板增加工资,但我们现在每年都百分之十几、百分之二十几的增长,十年累计下来是多少。人工成本差距大大缩小。第二个还有物流成本,包括供应链管理成本,大家知道我们的物流成本很高,美国现在物流成本相对要低一些,一些人工成本占的份额比较小的产品,物流成本比较大的产品,消费市场又在美国本土,这样的产业很可能回流到美国本土就近生产、就近销售。第三个方面是能源成本,刚才讲到页岩气革命,使得美国能源成本大大降低,一个单位的天然气在欧洲卖12美元,在日本卖6美元,在美国卖3.55美元,它的成本比欧洲、日本都低,比我们更低。我们的油价就比美国高,人家是汽车大国,它的能源成本很低。第四个是制度成本,主要是工会的约束,在金融危机以前,美国一些工厂要裁减工人很难,大家知道高福利,没法关闭,因为工会力量太大;金融危机以后,工会作用开始下降,先保饭碗再说,在这方面的制度出现一些变化,有利于企业在本土投资、本土雇佣员工。

现在从美国的政策环境来看,是鼓励投资回归的。国会立法,要使跨国公司资产转回国内,享受免税或者减免税,从这样一些情况来看,这是一种趋势。现在不仅工业制造回流,包括其服务业,像采购、沃尔玛都认为可以在美国本土采购,价钱高一点也行。现在金融危机之后和之前,制造业转移的趋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三)服务业全球化趋势。

有三个情况可以表明这种趋势:一个是跨国投资三分之二流向服务业;第二个是跨国公司服务外包发展迅速;第三个是全球服务贸易70%以上是全球化的生产,服务贸易里面中间品贸易占70%,比货物贸易要高。原因很简单,就是服务的可贸易性提升。原来的传统贸易受制于人,人出不去,服务也出不去;现代服务是以知识创新为主,互联网为手段,可贸易大幅度上升。人出不出去无所谓,不用人出去,就可以提供服务。服务的可贸易性大幅提升,这使得服务的全球化趋势开始出现,这个值得大家注意。

四、国际贸易体制变革的新趋势

技术变化、生产方式变化、生产布局变化,必然会带来贸易体制的变化、贸易规则的变化。现在全球贸易体制出现多元化趋势,这种多元化趋势:

第一是谈判议题多元化。不仅仅是原来所谈的那些东西,现在像市场开放程度,像市场竞争公平性都成为谈论的议题,还有知识产权的保护,还有政府补贴,还有劳工政策,这个原来不会涉及到,现在涉及了,现在谈的主题就是这个。

第二个是区域合作多元化。包括TPP,还有10+6,还有TTIP各种区域性的合作,这种谈判都开始在加快进行。这个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TPP和TTIP能够谈成,对全球贸易规则就会发生重要影响。当然,现在对TPP的态度,到底我们怎么办?学界也在研究,政府部门也在研究。时间关系,不多讲。但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到底怎么办,到底怎么对待,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刚才部长助理也讲到了,我就不讲了。

第三个是协定方式多元化。不仅仅有自由贸易区的谈判,而且有双边投资协议BIT这种方式,还有服务贸易协定,呈现多元化趋势。现在我们没有和美国谈自由贸易区协定问题,但我们在谈BIT,通过BIT也能解决一些问题。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这些新趋势,包括国际贸易体制变革的新趋势,将对我们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们怎样应对,值得研究。首先从影响来说,我们是在全球价值链中两头受压,高端技术我们没有掌握,两边受挤压;第二是受保护主义损害较多,贸易谈判、美国安全审查,在传统范围内对我们的约束会越来越多;第三个最主要的是面临欧美对外贸易壁垒新形势,TPP、TTIP如果形成,我们就更加被动,我们很多产业,包括纺织可能转到越南去了,这样影响就大了。

如何应对,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多方突破:第一是实施自贸区战略。通过加快实施自贸区的谈判进程,各方面的自贸区,像10+6,包括中日韩,包括其他的,及有关国家的自贸区战略,从这方面争取主动,还有要研判TPP发展的趋势。第二是国内的改革开放。就是中国上海自贸区,在这方面做些探索,包括国民待遇,包括清单管理模式,为下一步开放积累经验。第三是向西开放战略。我们讲东方不亮西方亮,西方市场越来越难进,我们就开辟新的市场,新的市场就包括中亚地区、包括我们周边一些国家,印度市场也是很大的,印度十几亿人。第四就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通过沟通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促进这些地区的发展,开拓市场,我们过剩的产能也能够过去,我们一些消费品、优势的产业、优势的竞争力可以在这方面得到更好地发挥。第五就是海上丝绸之路。就是开拓我国周边的东南亚国家市场,这是市场多元化战略的组成部分。我们要用这五个方面来应对现在这样一种趋势变化。

上一篇:沙河镇大王小学开展安全教育日主题教育下一篇:假期社会实践——漯河市农民增收情况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