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清明,江南清明郑准,江南清明的意思,江南清明赏析

2024-07-23

江南清明,江南清明郑准,江南清明的意思,江南清明赏析(精选3篇)

江南清明,江南清明郑准,江南清明的意思,江南清明赏析 篇1

一、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

明朝建国伊始,出于维护其专制统治的目的,开始重建服饰制度,并将这些规定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写入《大明律》和《大诰》,据统计,历任明朝统治者,先后颁布的服饰律令多达上百条,而这些律令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明晰有序。然而随着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朝廷权威和传统纲常受到冲击,“厌常喜新,去朴从艳”成为一种时尚,僭越现象日益严重,而仇英将这些变化也描绘在他的《清明上河图》中。

二、仇英版《清明上河图》对士人服制的表现

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上绘有大量的士人形象,而他们的服饰也极具明朝特色。明代政府规定:“生员衫,用玉色布绢为之,宽袖皂缘,皂条软巾垂带。凡举人监者,不变所服。”而士人最典型的服饰可能就是方巾、长袍。所谓的方巾,《三才图会》有云:“方巾,此即古所谓‘角巾’,制同云巾,特少云文,相传国初(明)服此,取四方平定之意。”由于这种巾帽可随意搭配其他服装,所以深受士绅阶层钟爱。一般说来这种方巾以黑纱制成,折叠时呈倒梯形,展开时四角皆方,到了仇英生活的那个时代,方巾大小已由早期大小适中变得非常高大,成了名副其实的“峨冠”。

画中士人除了方巾,还喜戴一种“皂条软巾”的儒巾。与方巾为士子闲居所佩不同, 儒巾多为举人及未第学子所戴,这种帽巾由先秦时期的章甫演变而成,后成儒者之冠,故古代常以“章甫”代指儒生。

至于士人身上所服长袍,通过对《清图》中士人服饰的考察并结合史料记载,画中士绅便服面料以绸缎为主,上绘纹样,其制为大襟、右衽、宽袖,下长过膝,如将这些长袍细化分类的话,又可分为直裰、缝掖等。

直裰始现于宋代,宋朝《云麓漫钞》谓:“古之中衣,即今僧寺行者直掇。”时以素布制成,对襟大袖,衣缘四周镶有黑边。而到了明代则变成士庶男子日常穿之便服,其形制材质亦有所变化,通常用纱、罗、绫、缎及苎麻织物制成,大襟交领,上下直通,下长过膝。当时官吏、士人还喜以缝掖为其燕居之服,其主要特点是袖子宽大而腋部收束,因其多为儒者所服,所以后来多为儒者的代称。

图中士大夫的另一大特征就是脚上的靴子,靴子种类繁多,以官靴为例,其靴面黑色,下用多层皮革、布帛、硬纸或木料制成厚底,外涂白粉或白漆,因此有“粉底皂靴”之称。

三、简朴的庶民服饰

普通下层百姓是市井生活的主体,《清图》中对此有着非常生动的描绘,这些人或荷担、或劳作,神态各异。由于朝廷法度和日常劳作的需要,他们的服饰看起来就相对简朴得多。

如首服,与士人高耸的冠巾不同,下层百姓的头饰就简单许多,图中男子除少数光着头的市井游民和垂髫童子外,大多带着一种称为“网巾”的头巾,“网巾”多以丝网编成,以帛作边,内引以小绳,穿过两侧耳边的小环,并在脑后及发髻处扎结固定,明朝成年男子以此防止头发散乱。朱元璋取“法束中原,四方平定”之意,在全国推广,当时男子会在冠礼上进行加裹网巾的程序,“人无贵贱皆裹之”,但百姓为劳作方便,多直接戴于头上。

至于服装,从《清图》中那些沿街叫卖的小贩、 酒家的跑堂伙计、船尾掌舵的水手等这些下层百姓来看,当时劳动者多着上衣下裤组成的“裋褐”,“裋” 通“竖”,竖裁之意,同时亦有童仆之意,“褐”指麻料、兽毛编织物,因此短褐亦可引申为贫苦人、仆役的劳作装、便服。从图上来看,这种衣裤一般以粗布制成,长度在臀部和膝盖上下,远行也有人会在裤腿处裹有行縢(即裹腿)。由于朝廷禁止百姓穿靴,因此百姓鞋履一般由布或草、麻制成,裋褐也成为地位卑下的人的代称。

四、明朝女子的服饰

“仇英本”中描绘了划桨的仕女、“武陵臺榭” 和“青楼”里的歌伎、环翠门前荡秋千的仕女,这些女子容貌端庄,体态匀称,削肩狭背,柳眉樱髻,形成一个个充满情趣的独立场景。而女子在公共场合出现机会的增多也是“仇本”与“张本”最大的不同,而她们的服饰也极具明朝特色。

以环翠门前荡秋千的仕女群像为例,场景中虽仅五六人,却代表了当时女子的典型装束,那个坐在踏板上正在荡秋千的女子,上着襦衣下穿齐腰长裙,图中女子所穿襦衣交领右衽、窄袖,中系腰带和宫绦,下穿多幅长裙,裙腰与腰部齐平,裙长至脚踝骨之下,这种装束充分继承和发扬唐宋时期的服饰特色。

而站在女子周围几位身着褙子的妇女恰恰展示了明朝女子另一种典型装束。褙子是一种由半臂或中单演变而成的上衣。相传始于唐,宋元时开始流行于妇女当中,上自后妃,下及婢妾均可穿着。其形制为直领对襟,领、袖、襟、裾缘以阔边;衣长过膝,着时罩在襦袄之外。

综上所说,仇英本《清明上河图》为我们展现了一副明代中期江南的市井生活,也是我们研究明代服饰的重要参考资料,也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当时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真实生活,面对画中这些精美的服饰时,一种怀古之情油然而生。

摘要:明代服饰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仇英版《清明上河图》恰恰反映了这段时期苏州的市井生活,而画中众多人物的服饰装束,是我们研究明代服饰的重要参考史料。

闲赏清明时节江南茶 篇2

茶品:碧螺春

碧螺春是我国名茶珍品,它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而闻名。碧螺春产于江苏省苏州洞庭山,据《清嘉录》记载,“碧螺春”为康熙赐名。

产地在江苏苏州洞庭山。

出行看点:太湖山水

出行方式:背包旅行。随时驻足,随时上路,循着茶的清香穿行于美丽的山水之间。

茶圣陆羽曾如此评茶:“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而碧螺春茶便产于地暖的江南烂石之上。我是江南人,虽如今生活在北方,但每年春暖花开的时节都会到江南苏州一带走走,那里有我不少的朋友与昔日少年的记忆,当然,还有茶的吸引。

十大名茶之一的碧螺春,制茶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关于碧螺春的名称,《苏州府志》记载:“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几株,每岁土人持筐采归,未见有异。康熙某年,按侯采者如帮,而叶较多,因置怀中,茶得体温,异香忽发,采茶者争呼‘吓煞人香’,遂以此得名。康熙帝南巡,幸太湖,巡抚宋某贡以此茶。帝以其名不雅训,题之曰碧螺春。”

碧螺春的那分香气,我曾在清明前在西山缥缈村里闻到过。那时节,正是茶农每家每户加工茶叶的时候,古老的巷道里处处冒着缕缕烧柴的蓝烟,那是用废果木烧的。从一家家窗口飘来阵阵沁人的茶的芳香,那是茶的精灵。

碧螺春的茶叶非常娇嫩,采摘时必须非常及时和细致,特别是明前茶(也就是清明前几日的茶)十分名贵。茶农告诉我“一斤碧螺春,四万春树芽”。我曾多次在清明前住在茶农的老宅里,看他们争分夺秒地赶制明前茶。那成堆的鲜芽在茶农的手下经过揉捻制作成品后,仅剩下一小点,难怪那么名贵呢!就连茶农自己也很少品尝过明前经手炒制出的茶,我看到他们喝的都是炒后剩下的茶末粉。

作为一个为品茶而至的外来者,能够品尝到由自己采摘下鲜芽,再经过茶农手工炒制后,就着村里山泉冲泡后品尝那份清香,该是何等的享受。在百年古宅的木窗前,阳光斜射进来,看着绿绿的茶叶慢慢在水中舒展开来,水渐渐地变成透明的黄色,随着袅娜的轻烟,悠悠的香气浮动在空气里,和着窗外青翠的江南山水,心境便也浸入了一片湿润与恬静之中。

茶香轻扬落花飞

茶品:龙井茶

西湖龙井茶素有“国茶”之称,它以色翠、香郁、味甘、形美四绝著称于世。当地常年云雾缭绕、溪涧长流而形成茶区的茶树芽叶柔嫩细小、富含氨基酸与多种维生素。龙井茶在唐代已经出名,宋代名声更大,清乾隆曾赋诗多首赞誉龙井茶。

产地在浙江省杭州西湖的狮峰、龙井、五云山、虎跑、梅家坞。

出行看点:湖光山色美西湖

出行方式:自行车骑行。沿着“水色潋艳晴偏好,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西子湖畔骑行,轻风送来茶香。

龙井茶就生长在西湖风景区之内,片片茶园就散落在山光水色之中。西湖的山水为龙井茶园增添了诗情画意,而龙井茶园则为这著名的温润之地成就了一派圣洁的光芒。

我住在西湖边的一家青年旅馆里,向店里租了自行车,每天沿着西湖边一路向着龙井村、梅家坞方向悠哉地去造访茶农。西湖的周边拥有数不清的古迹与文物,游历过千山万水的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赞誉这座城市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华贵之城”。

清明时节,茶香四溢。西湖边那吐着新绿的嫩嫩柳枝,随着和煦的风妖娆翻飞,阵阵飘落着的白色的李花与粉色的桃花直扑脸面,让人真想恋爱,难怪苏东坡早就写出了“从来佳茗似佳人”的诗句。在这世外桃源的人间天堂中品茗,最叫人难以忘怀。首选是虎跑茶室;第二,当然是龙井茶室;第三,是西湖边情调各异的茶馆。

“龙井茶,虎跑水”,是杭州双绝,对于茶友而言,可谓之珠联璧合的绝配。古人曾说“水为茶之母”,好茶必须配好水。流传至今的名句“蒙山顶上茶,扬子江中水”,就是这个道理。虎跑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与周边幽雅的自然环境一起组合成一幅古典气息长卷。离虎跑不远就是乾隆皇帝试茗处—龙井茶室。虽说龙井寺的韵味已无法与文人墨客云集时相比,但那口泉眼还在,古朴的石雕围栏多少还透露出几分古意。

曾在杭州城闲居数年的苏东坡,为杭州写下了无数优美诗篇。“道人不惜阶前水,借与匏尊自在尝。”这一种出尘自在的清静,也只有真正的“闲人”到了这闲散之地才能体味得到。我,并没抱着太多的期望,只是去熟的茶室里慢慢地与茶相伴,迎着轻荡的湖光山色,消磨一个个下午。

唐朝诗人释皎然在《饮茶歌》唱道:“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在这西湖之畔,真是洗了旅尘,涤了昏寐,又破了烦恼,明日真可以“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闲散西湖,有龙井相伴,于这青山绿水茶香之间,也自以为飘飘欲仙了。

绿芽千片火前春

茶品:婺绿

婺绿产在婺源,这里几乎没有工业,加上昔日交通不发达、山青水秀,茶叶无污染、纯天然。“婺绿”是著名的有机茶,符合欧盟标准,因而大量出口。

产地在江西省婺源县。

出行看点:寻访中国最美丽的村庄

出行方式:背包旅行。行走于小桥流水人家、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间。油菜花外一片茶的油绿。

在“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与庄园”的婺源,处处峰峦叠嶂、溪流潋滟,奇峰、古树、老桥、驿道、廊桥遍布乡野。常年云雾缭绕使这里成为婺绿的天然生长地,这里“绿丛遍山野,户户有香茶”,几乎每家农户都拥有自己一片茶园。

明清时代,婺绿就曾列为向朝廷进献的“贡茶”。茶叶贸易是昔日徽商经营的“巨业”,在上海、汉口、九江等长江流域的城市,几乎到处都有徽州茶商开的店铺。有了在外面挣得的金钱保证,才有可能在家乡精心营造自己的家园,尽管徽商早已衰落了,但那些被落英缤纷铺满的残破老屋,依旧透射出往日曾拥有过的辉煌。

在婺源最好的旅行方式是找一户农家小住下来,这样可以从容不迫地进行徒步旅行。在抛开都市喧嚣污浊的空气后,在这里,会发觉连空气都含着淡淡的甜味。徜徉青山绿水之中,不经意间路过的一口古井、一棵古树、一座廊桥、一段残壁,都有可能蕴涵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当春天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将婺源定格成一幅幅沙龙美照时,也正是茶农们最忙碌的时节。同江浙茶农心急如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此地的茶农十分内敛,乐于天命的他们似乎安于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传统农耕生活。我曾住在他们雕梁画栋的老宅里,睡在四周铺满茶叶的雕花大床上,目睹他们整个的制茶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所有的一切都那么从容不迫,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新鲜的叶芽是那么的粗大,全然不像龙井、碧螺春那么讲究细细的芽尖。

当然,这也就造成婺绿与上述茶在价格上相差十万八千里,在婺源任何做茶的地方你尽管开口买上几斤新鲜出锅的茶。而在此,对于像我这样“牛饮”的人来说,婺绿似乎更对自己的口味。现在,我可以不必再去那里收购我喜欢的茶了,相识多年的老乡每年都会给我邮寄上几包茶。当我用开水泡上粗硕的茶叶,浓郁的茶香冉冉升起弥漫在屋里时,自己仿佛又回到了那绿油油的茶园、那开满金灿灿油菜花的山岗。如果说江浙茶的细腻精致像国画中的工笔,那么婺绿便粗犷豪放得像国画中的写意了。就像它泡开后的茶汤一样,色泽是那么醇厚,滋味是那么的浓烈。

仙山灵雨湿行云

茶品:黄山毛峰

黄山素有“中国第一奇山”之誉。黄山产茶历史悠久,在明朝中叶就有名了。但“黄山毛峰”是在清光绪年间由歙县漕溪人谢静和所创制。黄山毛峰是人们根据黄山云雾缭绕的特点而命名的,黄山茶生长在黄山风景区,这里山高谷深、峰峦叠嶂、气候温和、土质疏松,富含丰富的有机质与磷钾肥,适合茶树的生长。

产地在安徽黄山。

出行看点:徽派家园

出行方式: 背包旅行。一面是黄山云海,一面是茶的芳香。

自古名山出名茶。黄山毛峰主要产地除去风景区内的桃花峰、云谷寺、松谷庵等特级“黄山毛峰”产地外,主要生产地在风景区外围的汤口、岗村、扬村与芳村,历史上曾称为“黄山四大名家”。现在的“黄山毛峰”已扩展到黄山南北麓的黄山市的徽州区、黄山区、歙县、黟县与休宁县等地。

十多年以来,我几乎跑遍了黄山脚下的村子。对着那些雕梁画栋的昔日徽商大宅院,依然会有许多莫名的感慨与悲叹,真不敢相信眼前的那些富丽堂皇的讲究宅院也与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明清时徽商雄踞中国经济舞台,营造出“无徽不成镇”的辉煌,茶业作为徽商的四大行业的前卫行业,涌现出许多巨商大贾。他们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创造出富可敌国的人间神话。

春天的黄山,莺歌燕舞、鸟语花香、姹紫嫣红,那终年不散的云雾滋润着长在山里的茶树,使得黄山的茶叶带有一种山野所独特的风韵。黄山松树多,这也使得黄山的茶叶带有松树般的气质,挺拔而修长。清明时节,在去往茶区的路上常常可以看到学生模样的孩子身挎硕大的竹篓穿梭在山涧,应该是读书时节怎么会当起童工?询问后才知道,这是当地学校针对茶叶生长特点而放的“茶假”,常言道:“春宵一刻值千金”,还是那个“明前茶”闹的,一切的一切均以茶为中心点。

江南清明,江南清明郑准,江南清明的意思,江南清明赏析 篇3

江南妇

作者:王冕朝代:元体裁:七古 江南妇,何辛苦!田家淡泊时将暮,敝衣零落面如土。

@彼南亩随夫郎,夜间织麻不上床。

织麻成布抵官税,力田得米归官仓。

官输未了忧枵腹,门外又催私债促。

大家揭贴出陈帐,生谷十年还未足。

长儿五岁方离手,小女三周未能走。

社长呼名散户田,下季官盐添两口。

舅姑老病毛骨枯,忍饥忍寒蹲破庐。

残年无物做慈孝,对面冷泪空流珠。

燕赵女儿颜如玉,能拨琵琶调新曲。

珠翠满头金满臂,日日春风嫌酒肉。

五侯七贵争取怜,一笑可得十万钱。

上一篇:轮回的梦散文下一篇:营改增实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