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总复习苏教版

2024-09-12

小学语文总复习苏教版(通用8篇)

小学语文总复习苏教版 篇1

苏教版小学语文知识点复习

ABCD式的词语

ABAB:修理修理 教训教训 整顿整顿 批评批评 考虑考虑 研究研究 ABCC:喜气洋洋 得意洋洋 怒气冲冲 风度翩翩 文质彬彬 兴致勃勃

ABAC:有声有色 可歌可泣 再接再厉 活龙活现 全心全意 作威作福 十全十美 AABC:格格不入、格格不吐、官官相护 欣欣向荣 窃窃私语 滔滔不绝 恋恋不舍 AABB: 干干净净 清清楚楚 实实在在 兢兢业业 安安稳稳 沸沸扬扬 千千万万 ABB:沉甸甸,白花花,绿油油 红彤彤 胖乎乎 绿油油 笑眯眯 金灿灿 水灵灵 黑洞洞

引号的作用

①表示直接引用:②表示突出强调:③表示否定或者讽刺:④表示特定称谓:⑤用来引用俗语、谚语、歇后语、古语等。

省略号的作用

①表引文或引述的话有所省略; ②表重复词语的省略; ③表列举同类事物和序数词语的省略; ④表静默或思考;⑤表说话断断续续;⑥表语言的中断;⑦表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破折号的作用

1.用以表示对上文的解释说明或补充。2.表示话题的转变。

3.表示话语的中断。4.表示声音的延长。5.表示引出下文。6.表示总结上文。7.分行列举,每个分列项前用破折号。8.用在副标题的前面。9.用于引文后标明作者。

常见的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等10种。

(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法。运用举事例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或事理,一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二要注意例子的适量性。

(3)列数据。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据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5)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6)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句子成分

句子的组成部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补语、状语六种

主语:

1、定义:陈述或说明的对象的语言单位。

2、特点:A、经常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B、一般表示谓语所说的是“谁”或“什么”。

3、符号:双行线。

谓语:

1、定义:说明陈述或说明的对象的语言单位。

2、特点:A、经常由动词、形容词充当。B、一般表示主语“怎么小学总复习

第1页

共7页

曲径通幽,为孩子营造一片宁静的学习地

样”或“是什么”。

3、符号:单行线。

宾语:

1、定义:表示谓语动词的涉及对象的语言单位。

2、特点:A、经常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B、一般表示谓语“怎么样”或“是什么”。

3、符号:波浪线

4、凡能原动词,如“希望、想、可以、说”等词后面的一般都作宾语处理。

一般完整的句子成分的排列为:

定语(修饰主语)主语 状语 谓语 补语 定语(修饰宾语)宾语 句子成分符号:主语 = 谓语 - 宾语 ~ 定语()状语 [ ] 补语 < >

词类说明

实词 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 分类:副词 介词 连词 助词 叹词 拟声词。

一、名词: 表示人或具体事物:学生 河流 水果 衣服

表示抽象事物:教育 交通 事物 战争 和平语法 科学 民主 道德 表示时间:昨天 晚上 黎明 秋天 将来 刚才 表示处所:郊区 附近到处 左近

表示方位:东 西 南 北 中 里 外 上 下 前头 后头 东面 西方 上边 下边 以前

二、动词

A.表示动作.行为。例如:走 打 说 作 保护 分析 赞成 旅行

B.表示存现.变化。例如:有 存在 出现 消失 发生 灭亡 增加 缩小 扩大 发展 下降 C.表示心理活动。例如:爱 恨 想 忘记 觉得 感到 希望 羡慕 憧憬 回忆

D.表示使令,简称使令动词。例如:使 叫 让 请 派 要求 命令 禁止 推选 委托 任命

E.表示可能、意愿,简称能愿动词。例如:能 能够 应该 可以 必须 得(dei)要 会 愿意 肯 敢 F.表示趋向,简称趋向动词。例如:来 去 回 上 下 出 进 起 上来 下去 回来 出去 进来 起来 开来 G.表示行动始终。例如:开始 进行 停止 继续 H.表示判断,简称判断词。只有一个“是”。三.形容词

A.表示形状。例如:高 大 粗 细 圆 长 弯曲 宽广 鲜红 雪白 狭窄 笔直 B.表示性质。例如:好 坏 优秀 恶劣 诚实 虚伪 狡猾 美丽 高尚 伟大 朴素

C.表示状态。例如:迅速 敏捷 匆忙平静 悠闲 混乱 愉快 轻松 痛苦 疲倦 急噪

反问句改陈述句

例句:(太阳)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可以分成四个步骤:

第一步:有“不”去“不”,没“不”加“不”。这样一改,句子就变成了“这么远,箭哪能射(不)到呢?”这时的句子根本就不通顺,但还没有完成,我不去管它。

第二步:去除疑问词。这句句子里的疑问词是“哪能„„呢”,我把它们都用删除记号删去,句子就变成了“这么远,箭射(不)到?”

第三步:把问号改成句号。句号表示一句话的结束,句子已经说完了,当然得加句号。到这一步,句子已经基本通顺了。

第四步,也就是最重要的一步:把句子整理通顺。一般来说,反问句在文章中起到的是一个强调的作用,那么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时,最好也要加入一些表示强调的词语,这样,句子就可以变成“这么远,箭肯定射不到。”

经过这样的四步,反问句就成了陈述句。掌握了这个方法,改句子就不难了。

小学总复习

第2页

共7页

曲径通幽,为孩子营造一片宁静的学习地

陈述句改反问句

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

1、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是、能、会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

2、将否定句中的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改为肯定词(是、能、会等)。

3、在肯定词或否定词前面加上“怎、怎么、难道、岂”等反问语气词。

4、句尾加上疑问助词“呢、吗”等,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如:雷锋叔叔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改反问句时,将肯定词“是”改为否定词“不是”,在句首加上“难道”,句尾加上“吗”,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这样,改成的反问句是:难道雷锋叔叔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

关联词语分类

1.并列关系:

表示各分句间所表示的意思、事件或动作是并列平行关系,有的分句分别说明描述几种情况,有的分句表示相对相反或同时发生的几种情况。

有的„„有的,一方面„„一方面,有时候„„有时候,那么„„那么,既„„又,一边„„一边,也,又,还,同时。不是„„而是、是„„不是„„。2.递进关系:

表示后一分句表示的意思,较前一分句的意思更进一层。

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更),而且,并且,况且,何况,尤其,甚至。尚且„„何况(更不用说),别说(慢说、不要说)„„连(就是)。3.选择关系:

表示分句所说的事情不能同时并存,而是要从中选择一项。

是„„还是,或者(或、或是)„„或者(或、或是),不是„„就是,要么(要就是)„„要么(要就是)。4.转折关系:

后一分句(正句)表述的意思同前一分句(偏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

虽然(虽是、虽说、尽管、固然)„„但是(但、可是、然而、却),但是(但),然而,可是(可),却。不过,只是,倒。5.假设关系:

表示偏句提出假设,正句说明在这种假设情况下产生的结果。

如果(假使、假如、要是、倘若、要是)„„就(那么、那、便)。如果引出的假设与正句结果一致。即使(就算、就是、哪怕、纵使)„„也(还是、仍然、还)。即使引出的结果与正句结果不一致。6.条件关系:

偏句提出一个条件,正句说明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结果。

只要„„就;(偏句指出充足条件,正句说明具备这种条件便能有的相应结果。)只有„„才,除非„„才;(偏句指出必要的条件,缺少了这个条件,就不能产生正句指出的结果。)无论(不论、不管、任凭)„„都(总、总是、也)。(偏句表示排除一切条件,正句说明在任何条件下都会产生的结果。)7.因果关系:

偏句说明原因,正句表示结果。

因为(由于)„„所以(因此、因而),因此,因而;之所以„„是因为;既然(既)„„就(便、则、那么)。

缩句方法

“主、谓、宾”是主杆,“定、状、补”是枝叶。“缩句”是小学生为进入初中划分句子成份的前期基础训练吗,“缩句”体会表示如下:

一、确认句子成份在句中的位置

含有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的句子才成独立单句。指导学生先分清这两面部分之后,再找分句子主杆“主、谓、宾”,而后找出“定、状、补。”“定、状、补”也就是缩句时按删除的部分。“定、状、补”,它们在句中的位置是怎样的呢?它们处于的位置是:

1、定语,它的位置有两处:一是在主语的前头,二是在宾语的前头,例:静静的小溪从村外缓慢地流向宽阔的潘阳小学总复习

第3页

共7页

曲径通幽,为孩子营造一片宁静的学习地

湖。“小溪”为主语,“潘阳湖“为宾语,那么“静静”,“宽阔”分别为这个句子的定语。定语对中心 起了修饰和领属的作用。

2、状语,它的位置也有两处,一处在谓语的前头,如上例子,缓慢地流,“流”是谓语,“缓慢”那就是状语,另一处在句子之首,表示时间和处所。例如,“从昨天开始”,“在学校里”。

3、补语,它的位置同样是两处,一处在谓语的后头,表示程度和结果。例:我高兴得跳起来,“跳起来”为补语。一处是在宾语的后头,表示补充说明,我打了他三下,“三下”为补语。

二、抓住句中的中心词,用设问的方法,找准句子主杆。

例如,中国第一丹霞江郎山耸立在美丽富饶的浙西大地,在这个句中很容易确立“耸立”这个词是谓语,就可以用设问的方法找出主语和宾语。问:什么耸立:江郎山耸立。耸立在哪里:江山郎耸立在浙西大地,很明显,“主、谓、宾 ”就是“江郎山耸立浙西大地”,这是句子的主杆。其余的是枝叶,要删除去。这个方法,通过多项训练,学生就很快地掌握起来。

三、借助结构助词,找准句子的主杆。

借助结构助词“的、地、得”为标志,寻找“主、谓、宾 ”就方便得多了。“的”字,是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主语、宾语)之间。例:小明的爸爸认真地审阅市政府的工作报告。

“爸爸”,“工作报告”前面有个“的”字,可以定为“爸爸”是主语,“工作报告”是宾语。

“地”字用在状语和中心词(谓语)之间。

上例中,“认真地审阅”,“审阅“前头有“地”字,可以定为“审阅”是谓语。“得”字用在谓语和补语之间。

例:她笑得很开心,笑和开心之间在“得”字,那么“笑”字可定为谓语。

我说的缩句练习三种方法是指一般的情况之下的训练,缩句的要求主要是让学生在理解句子中进行的,上叙所言,算是权宜之计。是自己的教学体会,难免存在片面性。“抛砖引玉”是笔者的本意,望同仁们指正。注: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辞海》

字典查字类型

1、音序查字法 是按照汉语拼音字母的顺序来查字的方法。多是在知道字的读音,不知道字形与释义的情况下用此种方法。

步骤:

1、读准字音,根据该字音节确定应查什么字母。

小学总复习

第4页

共7页

曲径通幽,为孩子营造一片宁静的学习地

2.、在“汉语拼音音节索引”中找到这一字母,在这一字母相应部分找到该字的音节,看清这个音节旁标明的页码。

3、按此页码翻开字典的正文,按四声顺序找出所要查的字。

2、部首查字法 利用汉字的部首来查字,多用于知道字形、不知道读音和释义时应用。

步骤:

1、找出所查字的偏旁部首,数清部首笔画。

2、在“部首检字表”的“部首目录”中找到这个部首,看清部首旁边标明的页码。

3、按这个页码找到“检字表”中相应的那一项,并从这一页中找出要查的部首。

4、数清所查字的笔画,(除去部首的笔画数),按这一部中笔画排列顺序找到所要查的字。

(补充)部首查字法的运用:

(1)部首的位置一般是:上、下、左、右、外;一般部首没有,可查中间。中间也没有可查左上角。

(2)几个不受同时具备,可按下面顺序查:上下都有,查上不查下左右都有,查左不查右;内外都有,查外不查内。

(3)独体字的查法:独体字是部首的查整体; 独体字不是部首的查起笔。

3、数笔画查字法:根据汉字全字的笔画及起笔顺序查字典,多用于知道字形,不知道读音及部首时应用。

步骤1、数清所查字的笔画数。

2、翻到字典中的“部首检字表的第(三)部分“难检字笔画索引。”

3、按这个字的笔画数查出这个字来,看清字旁所标页码。

4、按此页码翻开字典正文,找到要查的字,即可查知该字的读音和意义。

修辞手法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对比、引用等十种。此外,不常用的修辞:反复、反语、顶针、互文、通感、飞白„„ 1.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2.借代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 3.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小学总复习

第5页

共7页

曲径通幽,为孩子营造一片宁静的学习地

修改病句方法

增(成分残缺的)删(多余的)换(用词不当的)移(语序不当的)

调(不搭配、不照应的)简(修改应简要)经常出现的病句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成分残缺

句子的基本成分是主语、谓语,有的谓语还带着宾语,如果一句话里缺少其中之一,就是成分残缺。成分残缺的句子结构不完整,意思不清楚。

(二)用词不当

我们在说话写文章时,应恰当地选用词语,特别要注意分辨一些近义词的细微区别,否则就会犯用词不当的毛病。

(三)搭配不当

句子中的词语要互相搭配正确,主、谓之间,谓、宾之间,主、宾之间,主要成分和附加成分之间,都要搭配正确。如果句子中的词语不互相搭配,就犯了搭配不当的毛病。

(四)词序混乱

一个句子在词语的排列上,要有一定的次序,这样才能表达明确的意思,如果词序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就会改变,或者使意思表达得不清楚。

(五)指代不明

说话写文章时,为了避免重复,我们常常使用一些代替人或事物名称的词语——代词。如:你、我、他、它、这、那等等。但是代词不能滥用,如果不该用的时候也用了,或者用得不正确,就会产生指代不明的毛病。

(六)重复啰嗦

句子既要完整、正确,又要简洁、明了。不恰当地连续使用几个形容词,或者堆砌一些不必要的附加成分,都会弄巧成拙,造成句子意思重复,啰嗦累赘。

(七)分类不当

有的时候,人们把有从属关系的概念并列使用,这就发生了分类不当的错误。

(八)逻辑错误

我们说话写文章,都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对客观事物进行正确如实的反映,或者作出正确的判断。如果句子内容不合实际,前后存在着矛盾,就会产生概念不清,逻辑混乱的病句。

(九)用错关联词

复句中,我们一般用关联词把各分句连接起来,表达一定的关系。如果不根据实际情况乱用,错用关联词语,也会造成病句。

怎样判断是不是比喻句

比喻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喻体(打比方的事物或情境)比喻就是通常说的打比方,即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另一个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小学总复习

第6页

共7页

曲径通幽,为孩子营造一片宁静的学习地

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手法。比喻使人容易理解,能变抽象为具体,深奥为浅显,还能使人产生联想和想象。比喻句常有比喻词,如“像......似的”“像......一样”“好比”“是”“变成”“仿佛”等。

应该注意:有“好像”“像”“是”一类词的句子,不一定都是比喻句。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关键要看句子里是不是在“打比方”。有的同学一看到含有“像”、“好像”“仿佛”等词语的句子就认为一定是比喻句,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五种“像”字句并不是比喻句。

1、表示比较

2、表示举例

3、表示猜测

4、表示联想

5、表示说明

那么,怎样识别“像”字句是否是比喻句呢?这就要看句子是否同时具备了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像”字前后要有两个不同类的事物;二是这两个事物要有相似点。如果同时具备了这两个条件,那就是比喻句;否则,那就不是比喻句。

直述句改转述句基本改法

直述句改转述句,是句型训练的一个难点。直述句改转述句,从它的形式上来看,有比较明显的两个特点,一是标点符号的变化,还有一个是代词的变化。标点符号的变化:就是去掉引号,冒号变成逗号。而代词的变化就是一个特殊语境下产生的相应变化,这是比较复杂的。

从转述的那个人或者向谁转述上来分析有大致2种情况

1、第二个人转述(转给第三个人)A对B说话,然后B转述给第三个人听

妈妈对我说:“我明天还要去开会。”改为:妈妈对我说,她明天还要去开会。

2、第三个人转述(转给第四个人)A对B说话,然后C转述给第四个人听。

妈妈对爸爸说:“我明天要去开会。”改为:妈妈对爸爸说,她明天要去开会。

间接叙述改为直接叙述的方法

1、把句中的第三人称(他、他们、她、她们)改为第一人称(我、我们)。

(注:若句中有具体人名或第一、三人称的,要将具体人名或第一、三人称改为第二人称(你、你们)。)

2、把句中“说”字后的逗号改为冒号并加上双引号。

小学总复习

第7页

小学语文总复习苏教版 篇2

一、符合学生心理的朗读教学评价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环节, 在课文朗读过程中应该投入感情, 模拟语言情景,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同时能实现郎读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有机结合。所以, 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培养学生把握课文内容能力的必要途径和手段。然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却普遍存在不好的现象, 如课堂上有的学生不想举手朗读;有的学生朗读时面红耳赤, 声音很小……都说明学生对于朗读缺乏兴趣。

笔者认为应该有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适当的评价过程和方式, 用以促发学生想朗读的心理。如对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朗读效果好的学生给予肯定评价:“朗读得真棒! ”“你读出来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情! ”“听你朗读课文就是一种享受! ”“请你再读一遍, 让大家学习学习! ”“多美妙的声音呀, 老师觉得, 你长大后会是一位优秀的播音员! ”

又如评价学生朗读不够好的时候, 要含蓄而鼓励:“你朗读很有感情, 如果把字音读准, 就更好啦。”“你的音质真不错, 若是声音再大些, 效果会更好。”如此一来, 学生会不断地在朗读过程中思考、体会, 而又在听的过程中对照、分析, 这样就会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情感, 真正体现学生朗读的价值。

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评价语言, 使学生受到鼓励和感染, 进而形成极大的表现欲, 催生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原动力, 形成一个又一个的教学过程的高潮。

二、活用机智, 换位思考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 就应该培养学生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 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所以琅琅书声是苏教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以读促讲、 以读促答, 目的就是促进有效教学。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进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质量呢? 笔者以为: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把朗读的时间交给学生, 同时体现语文教师的主导作用, 积极创新指导, 提升学生的朗读质量, 并在其过程中发散思维、感悟情感, 从而收获思想的硕果。

如教学一年级上册的《江南》时, 学生很容易读这首诗。学生的朗读是“江———南———可———采———莲……”, 这样“慢悠悠”拖得很陶醉, “说唱”得有模有样。这时, 执教教师大声说道:“同学们, 老师也来读一读, 大家好好评价一下, 好吗? ”学生悉心地倾听着。这位教师却有意用学生刚才朗读的声调朗读了一遍, 这时学生踊跃举手评价老师的朗读。有的说:“老师, 你读得很慢。”有的说:“你像在唱歌。”还有的说:“你和我们朗读的一样。”这就是老师与学生互换角色, 换位思考与评价。学生一定会抓住表现机会。接着老师就让学生矫正和示 范。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 学生找到自己朗读中的问题, 并提出修正想法。接着教师进行了标准示范, 再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效果显著。最后, 在大屏幕上展示鱼儿戏莲叶的图片, 图文并茂, 让学生欣赏和感悟采莲人愉悦的采莲心情。所以, 在朗读教学评价过程中, 语文教师应该不断地示范指导, 使学生找到自己朗读训练中的长处和问题, 不断地改进, 进而提升朗读质量和水平。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这样赞道:“教师的嘴, 就是一个源泉, 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说出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艺术的魅力。教师对于学生朗读的评价, 应该关注每位学生的切身感受, 适当地放大优点、肯定优点, 让学生心情舒畅, 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表现自我, 创造和睦、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 让学生在教师的点拨评价中学习交流, 在交流学习中发展、进步和提高。

如何做好苏教版语文高考复习 篇3

一、 回归教材研读考纲,复习基础知识

很多高三学生在高考语文复习的时候都会感到无从下手,需要复习的知识点太多,一时间找不到头绪。针对这样的情况,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制订明确的具有针对性的复习计划,从而提高学生复习效率。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回归语文教材,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知识点,加强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复习,尤其是名篇名句的默写和文言文的理解等。无论高考语文题型怎么变换,只要掌握扎实的语文基础,就一定可以轻松面对。

苏教版语文教材在课文选编上进行着不断的尝试和改进,所选课文都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和知识性,对高中生学习语文知识具有引导作用。在语文高考复习中,教师要带领学生仔细研读高考考纲,考纲是高考语文复习的依据,也是对苏教版语文教材知识点的深度归纳。在研读考纲时,教师不仅要关注高考语文的考试范围和新增内容,还要关注高考语文的各种题型及命题走向,让高中生可以灵活开展语文复习。

二、 重温历年高考真题,明确命题方向

在高考语文复习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历年高考真题,带领学生重温历年真题,让学生有效把握高考试题的难易程度和命题方向等,增强学生的语文解题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选择近三年的本省高考语文真题和一些有价值的外省高考语文真题作为学生复习的重要材料,来检测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找到提升自身语文水平的有效方式。

尤其是在高考备考的最后阶段,学生心理压力大,语文教师要给学生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帮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调整状态,保证高考时良好的精神状态。教师可以将做语文高考真题的时间调整到每天上午,这样就与高考语文的考试时间相仿,可以促进高中生合理调节生物钟。在高中语文复习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纠错本,将做真题时易出错的知识点记录下来,并经常翻看,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有利于避免同样的错误在高考中再次出现。

三、 培养阅读习惯,拓宽写作思路

高考语文复习要注重阅读训练,学生不仅要全面阅读语文教材,还要阅读与高考有关的各类文章,包括现代文、文言文等。只要高中生在语文复习的时候突出重点,发挥自身的优势,一定可以提高语文成绩。

首先,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深入阅读苏教版语文教材,扫除字词以及语文知识结构的障碍,查漏补缺,训练他们的知识归纳能力,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在阅读语文教材时要着重体会语音知识、文学常识、修辞手法、标点知识、写作知识、文言知识等。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语文教师开展全面复习,也能够帮助学生找到语文学习的头绪。

其次,教师还要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课外文章。比如阅读现代文不仅可以提高语感,增强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还能够增加高中生的写作素材,形成运用文中语言材料组织答案的能力;阅读符合高中生认知水平的文言文,有利于提高高中生的文学素养,提升文言文语感。而且高考语文试卷考查的知识点大多是开放性的,并不是孤立的,所以高中生要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语文知识专题复习,重视模拟考试

对于高三学生来说,高考已经迫在眉睫,但是在复习的时候仍需要把握系统性和合理性原则,不可胡子眉毛一把抓,要灵活运用各种语文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语文高考复习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教学进度合理安排专题复习,按照专题进行详细的讲解,以达到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目的。在进行专题复习时,教师要充分结合苏教版语文教材,根据语文学科的考试特点和近年来的试题特点,选择有层次性的训练内容。

同时,教师还要提高学生对语文模拟考试的重视程度,让他们把每一次模拟考试都当作高考。很多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复习时总是喜欢题海战术,这样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会让学生反感。因此,教师要尽量做到精讲精练,大胆舍弃无用的复习资料,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对学生来说,必须要有充分的耐心和毅力,勇于面对高考,自觉去学习语文知识,逐步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

总而言之,语文高考复习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在苏教版语文高考复习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挖掘高中生的潜力,设计丰富的复习内容,分专题分模块地细化每一个高考知识点,让学生用饱满的热情和执着的精神去面对高考。

小学六年级苏教版语文总复习资料 篇4

例句:(太阳)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可以分成四个步骤:

第一步:有“不”去“不”,没“不”加“不”。这样一改,句子就变成了“这么远,箭哪能射(不)到呢?”这时的句子根本就不通顺,但还没有完成,我不去管它。

第二步:去除疑问词。这句句子里的疑问词是“哪能……呢”,我把它们都用删除记号删去,句子就变成了“这么远,箭射(不)到?”

第三步:把问号改成句号。句号表示一句话的结束,句子已经说完了,当然得加句号。到这一步,句子已经基本通顺了。

第四步,也就是最重要的一步:把句子整理通顺。一般来说,反问句在文章中起到的是一个强调的作用,那么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时,最好也要加入一些表示强调的词语,这样,句子就可以变成“这么远,箭肯定射不到。”

经过这样的四步,反问句就成了陈述句。掌握了这个方法,改句子就不难了。

2、陈述句改反问句

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

(1)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是、能、会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

(2)将否定句中的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改为肯定词(是、能、会等)。

(3)在肯定词或否定词前面加上“怎、怎么、难道、岂”等反问语气词。

(4)句尾加上疑问助词“呢、吗”等,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如:雷锋叔叔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改反问句时,将肯定词“是”改为否定词“不是”,在句首加上“难道”,句尾加上“吗”,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这样,改成的反问句是:难道雷锋叔叔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

3、缩句方法

“主、谓、宾”是主杆,“定、状、补”是枝叶 。“缩句”是小学生为进入初中划分句子成份的前期基础训练吗,“缩句”体会表示如下:

一、确认句子成份在句中的位置

含有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的句子才成独立单句。指导学生先分清这两面部分之后,再找分句子主杆“主、谓、宾”,而后找出“定、状、补。”“定、状、补”也就是缩句时按删除的部分。“定、状、补”,它们在句中的位置是怎样的呢?它们处于的位置是:

(1)定语,它的位置有两处:一是在主语的前头,二是在宾语的前头,例:静静的小溪从村外缓慢地流向宽阔的潘阳湖。“小溪”为主语,“潘阳湖“为宾语,那么“静静”,“宽阔”分别为这个句子的定语。定语对中心 起了修饰和领属的作用。

小学语文总复习苏教版 篇5

1.赞美与困难作斗争的词语: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百折不饶、坚忍不拔

2.表现人勤奋刻苦的成语:孜孜不倦、手不释卷、争分夺秒、韦编三绝

3.关于如何对待“苦难”与逆境的名言警句: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巴尔扎克

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狄更斯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

4.逆境造就人才,而顺境埋没人才。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习题解答】

1.《小草和大树》课文讲述了出生于贫困家庭的夏洛蒂•勃朗特在沉重的生活

压力下,坚持学习,尝试写作。当她满怀希望得到大诗人指点时,却遭到了巨大的打击。但她没有失去信心,而是从羞惭与痛苦中昂起头来,与两个妹妹一起发奋努力,改变方向,继续写作,三姐妹终于脱颖而出,成为震动英国乃至世界文坛的作家,这个故事折射出夏洛蒂•勃朗特和两个妹妹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与不懈努力的坚强意志,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她们在保守观念与陈腐偏见盛行的年代,敢于破旧势力的勇气与胆识。

2.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 安恩•勃朗特《艾格尼斯•格雷》

3.课文为何以“小草和大树”为题:夏洛蒂为理想而奋斗的顽强意志和不屈

的抗挣精神使自己脱颖而出,成为震动英国乃至世界文坛的作家,用汗水和心血把“小草”浇灌成“大树”,让我们感受并领悟在逆境中只有具备坚强意志和聪明智慧的人才可能拥有精彩的人生。

习题3答案:1.作者将夏洛蒂•勃朗特比作“仙人掌花”,意在突出她不屈的精神和在恶劣环境中茁壮成长的生命力。

2.从作者的这些比喻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夏洛蒂•勃朗特姐妹付出的艰辛努力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习题3答案:从勃朗特三姐妹身上受到的启示:①要敢于和保守观念、偏见作抗争; ②要不畏生活的艰难,环境的恶劣,发奋努力; ③要具备顽强的意志,不怕挫折,才能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

节衣缩食:节,节省;缩,减少。指省吃省穿,形容节约。

嗷嗷待哺:嗷嗷,哀鸣声;待,等待;哺,喂。指饥饿时急于求食的样子。 要强好胜:好,喜欢。事事不甘落后,愿意为了成功付出努力,喜欢胜利、

成功。 大名鼎鼎:鼎鼎,盛大的样子。形容名气很大。

脱颖而出:颖,尖子。锥尖透过布袋显露出来。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露出来。

寥寥无几:寥寥,形容数量少。非常稀少,没有几个。

惴惴不安:惴,忧愁,恐惧。形容因害怕或担心而不安。

苏教版小学数学总复习 篇6

《数与代数》

(一)数的认识

整数【正数、0、负数】

1、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和1、2、3„„都是自然数。自然数是整数。

2、最小的一位数是1,最小的自然数是0。

3、像+4、19、+8844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

4、-

11、-

7、-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

4、零上4摄氏度记作+4℃;零下4摄氏度记作-4℃。“+4”读作正四。“-4”读作负四。+4也可以写成4。5、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6、通常情况下,比海平面高用正数表示,比海平面低用负数表示。

7、通常情况下,盈利用正数表示,亏损用负数表示。

8、通常情况下,上车人数用正数表示,下车人数用负数表示。

9、通常情况下,收入用正数表示,支出用负数表示。

10、通常情况下,上升用正数表示,下降用负数表示。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

1、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都可以用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2、整数和小数都是按照十进制计数法写出的数,个、十、百„„以及十分之

一、百分之一„„都是计数单位。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3、每个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数位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

4、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5、根据小数的性质,通常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6、比较小数大小的一般方法:先比较整数部分的数,再依次比较小数部分十分位上的数,百分位上的数,千分位上的数,从左往右,如果哪个数位上的数大,这个小数就大。

7、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只要在万位或亿位右边点上小数点,再在数的后面添写“万”字或“亿”字。

8、求小数近似数的一般方法:(1)先要弄清保留几位小数;

(2)根据需要确定看哪一位上的数;(3)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得结果。

9、整数和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整数 部 分 小数点 小数 部分

„亿 级万 级个 级

数位„千亿位百亿位十亿位亿位千万位百万位十万位万位千位百位十位个位·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万分位„

计数单位„千亿百亿十亿亿千万百万十万万千百十个

(一)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

分数【真分数、假分数】

1、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表示其中一份的数,是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2、两个数相除,它们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即:

3、从小数和分数的意义可以看出,小数实际上就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

4、分数可以分为真分数和假分数。

5、分子小于分母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6、分子大于或等于分母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7、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8、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9、小数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一致的,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通分和约分。百分数【税率、利息、折扣、成数】

1、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 百分比,百分数通常用“%”表示。

2、分数与百分数比较: 不同点相同点

分 数可以表示具体数量,可以有单位名称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百分数不可以表示具体数量,不可以有单位名称

3、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

(1)把分数化成小数,用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

(2)把小数化成分数,先改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约分。(3)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先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然后添上百分号。(4)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先去掉百分号,然后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5)把分数化成百分数,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6)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4、熟记常用三数的互化。=0.5=50% ≈0.333=33.3% ≈0.667=66.7% =0.25=25% =0.75=75% =0.2=20% =0.4=40% =0.6=60%=0.8=80% ≈0.167=16.7% ≈0.833=83.3% =0.125=12.5% =0.375=37.5% =0.625=62.5% =0.875=87.5% =0.1=10%=0.3=30% =0.7=70% =0.9=90% =0.05=5% =0.15=15% =0.35=35% =0.45=45% =0.55=55%=0.65=65% =0.85=85% =0.95=95% =0.04=4% =0.025=2.5% =0.02=2% =0.01=1%

5、出勤率表示出勤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合格率表示合格件数占总件数的百分之几。

成活率表示成活棵数占总棵数的百分之几。

6、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就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的占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7、多的÷“1”=多百分之几 少的÷“1”=少百分之几

8、应得利息是税前利息,实得利息是税后利息。

9、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10、应得利息-利息税=实得利息

11、几折表示十分之几,表示百分之几十;几几折表示十分之几点几,表示百分之几十几。

12、原价×折扣=现价 现价÷原价=折扣 现价÷折扣=原价

13、几成表示十分之几表示百分之几十;几成几表示十分之几点几,表示百分之几十几。因数与倍数【素数、合数、奇数、偶数】 1、4×3=12,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4和3都是12的因数。

2、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3、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4、5的倍数:个位上的数是5或0。

2的倍数:个位上的数是2、4、6、8或0。2的倍数都是双数。3的倍数:各位上数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

5、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6、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就叫做素数(或质数)。

7、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就叫做合数。

8、在1—20这些数中:(1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

奇数:1、3、5、7、9、11、13、15、17、19。

偶数:2、4、6、8、10、12、14、16、18、20。

素数:2、3、5、7、11、13、17、19。(共8个,和为77。)

合数:4、6、8、9、10、12、14、15、16、18、20。(共11个,和为132。)

9、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0,最小的素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

10、如果两个数是倍数关系,则大数是最小公倍数,小数是最大公因数。

11、如果两个数只有公因数1,则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

(二)数的运算

计算法则【整数、小数、分数】

1、计算整数加、减法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

2、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把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

3、小数乘法:

(1)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是多少,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2)注意:在积里点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4、小数除法:

(1)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2)有余数时,要在后面添0,继续往下除;

(3)个位不够商1时,要在商的整数部分写0,点上小数点,再继续除。

(4)把除数转化成整数时,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要向右移动几位。(5)当被除数的小数位数少于除数的小数位数时,要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

5、一个小数乘10、100、1000„„只要把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6、一个小数除以10、100、1000„„只要把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7、分数加、减法:(1)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2)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然后再相加减。

8、分数大小的比较:

(1)同分母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大,分子小的小。

(2)异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先通分然后再比较;若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9、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10、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四则运算关系

加法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法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乘法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两个规律

1、除法的商不变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2、乘法的积不变规律:如果一个因数乘几,另一个因数则除以几,那么它们的积不变。

简便计算

1、运算定律:

运算定律用字母表示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c+b×c 减法运算规律a-b-c=a-(b+c)

除法运算规律a÷b÷c=a÷(b×c)

2、乘、除法的互化。(小技巧:符号是相反的;两个数相乘得“1”。)

(1)A÷0.1=A×10(2)A×0.1=A÷10(7)A÷0.01=A×100;

(8)A×0.01=A÷100(3)A÷0.2=A×5(4)A×0.2=A÷5(9)A÷0.25=A×4(10)A×0.25=A÷4(5)A÷0.5=A×2(6)A×0.5=A÷2(11)A÷0.125=A×8(12)A×0.125=A÷8

3、求近似数的方法。

(1)四舍五入法。(2)进一法。(3)去尾法。

4、积与因数、商与被除数的大小比较:

第2个因数>1,积>第1个因数;

第2个因数=1,积=第1个因数;

第2个因数<1,积<第1个因数。除数>1,商<被除数;

除数=1,商=被除数; 除数<1,商>被除数;

数量关系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数量=单价

总价÷单价=数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

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

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三)式与方程

用字母表示数

1、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数字和字母、字母和字母相乘时,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在省略数字与字母之间的乘号时,要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2、2a与a2意义不同:2a表示两个a相加,a2表示两个a相乘。即:2a=a+a,a2= a×a。

3、用字母表示数:

(1)用字母表示任意数:如X=4 a=6(2)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如s=vt(3)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如a+b=b+a(4)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S=ah 方程与等式

1、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2、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3、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4、方程和等式的联系与区别:

方 程等 式

联 系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区 别含有未知数不一定含有未知数

5、等式的基本性质

(一)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相同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6、等式的基本性质

(二)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等于零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7、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X表示。

(2)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列出方程。(3)求出方程的解。

(4)检验或验算,写出答案。

(四)正比例与反比例 比和比例

1、比和比例的联系与区别:

例的区

1、意义不同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名称不同比的名称两点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比例的名称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3、性质不同比的性质比 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比例的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4、应用不同应用比的意义求比值。

应用比的性质化简比。

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不能否组成比例。

应用比例的性质不但可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还可以解比例。

2、比同分数、除法的联系与区别:

比分数除法

系前项分子被除数

比号分数线除号

后项分母除数

比值分数值商

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除法的商不变性质

别比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分数表示一个数。除法表示一种运算。

3、求比值与化简比的区别:

一 般 方 法结 果

求比值根据比值的意义,用前项除以后项。是一个数。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

化简比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是一个比。它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并且是互质数。

4、化简比:

(1)整数比的化简方法是: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2)小数比的化简方法是:先把小数比化成整数比,再按整数比化简方法化简。(3)分数比的化简方法是: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5、比例尺:我们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6、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正比例、反比例

1、正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正比例关系。

2、反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反比例关系。

3、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区别:

正 比 例反 比 例

相 同 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不 同 点商一定 积一定

《空间与图形》--

(一)图形的认识、测量 量的计量

1、长度单位是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的。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2、长度单位:(10)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米=100厘米

3、面积单位是用来测量物体的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的。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4、测量和计算土地面积,通常用公顷作单位。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

5、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平方千米。

6、面积单位:(100)

1平方千米=100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7、体积单位是用来测量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的。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升)、立方厘米(毫升)。

8、体积单位:(1000)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升=1000毫升

9、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吨、千克、克。

10、质量单位: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11、常用的时间单位有:世纪、年、季度、月、旬、日、时、分、秒。

12、时间单位:(60)

1世纪=100年1年=12个月 1年=4个季度1个季度=3个月 1个月=3旬大月=31天

小月=30天平年二月=28天 闰年二月=29天1天=24小时 1小时=60分1分=60秒

13、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应该乘以进率;

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应该除以进率。

14、常用计量单位用字母表示:

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 吨:t千克:kg克:g升:l毫升:ml

平面图形【认识、周长、面积】

1、用直尺把两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一条线段;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射线;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直线。线段、射线都是直线上的一部分。线段有两个端点,长度是有限的;射线只有一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和直线都是无限长的。

2、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就组成了一个角。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的计量单位是(°)。

3、角的分类:小于90度的角是锐角;等于90度的角是直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的角是钝角;等于180度的角是平角;等于360度的角是周角。

4、相交成直角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在同一平面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5、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围成三角形的每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每两条线段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

6、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按边分,可以分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任意三角形。

7、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

8、在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9、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多只有一个直角或最多只有一个钝角。

10、四边形是由四条边围成的图形。常见的特殊四边形有: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

11、圆是一种曲线图形。圆上的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这个距离就是圆的半径的长。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的线段叫做圆的直径。

12、有一些图形,把它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13、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14、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15、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 【1】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1)把平行四边形通过剪切、平移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2)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即:S=ah。

【2】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三角形面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3)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所以:三角形面积=底×高÷2。即:S=ah÷2。

【3】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梯形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3)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所以: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即:S=(a+b)h÷2。

【4】画图说明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1)把圆分成若干等份,剪开后,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形。(2)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

(3)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圆面积=πr×r=πr2。即:S=πr2。

16、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

长方形周长=(长+宽)×2 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周长=边长×4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三角形面积=底×高÷2 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C=πd C=2πr r=d÷

2r=C÷2π d=2r d=÷πS=πr2 S=π()2 S=π()2

17、常用数据:

常用π值常用平方数 2π=6.28 3π=9.42 4π=12.56 5π=15.70 6π=18.84 7π=21.98 8π=25.12 9π=28.26 10π=31.412π=37.68 15π=47.1 16π=50.24 18π=56.52 20π=62.8 25π= 78.5 32π=100.48 2.25π=7.065 6.25π=19.625112=121 122=144 152=225 252=625

立体图形【认识、表面积、体积】

1、长方体、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圆柱的特征:一个侧面、两个底面、无数条高。

3、圆锥的特征:一个侧面、一个底面、一个顶点、一条高。

4、表面积:立体图形所有面的面积的和,叫做这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积。

5、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容器所能容纳其它物体的体积叫做容器的容积。

6、圆柱和圆锥三种关系:(1)等底等高:体积1︰3(2)等底等体积:高1︰3(3)等高等体积:底面积1︰3

7、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1)圆锥体积是圆柱的,(2)圆柱体积是圆锥的3倍,(3)圆锥体积比圆柱少,(4)圆柱体积比圆锥多2倍。

8、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锥

1、差

2、柱

3、和4。

9、立体图形公式推导:

【1】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什么图形?这个图形的各部分与圆柱有何关系?(圆柱侧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1)圆柱的侧面展开后一般得到一个长方形。

(2)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的高。(3)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高。(4)圆柱的侧面展开后还可能得到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圆柱的底面周长=圆柱的高。

【2】我们在学习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时,是把圆柱转化成以前学过的一种立体图形(近似的)进行推导的,请你说出这种立体图形的名称以及它与圆柱体有关部分之间的关系?

(1)把圆柱分成若干等份,切开后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2)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3)因为: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体积=底面积×高。即:V=Sh。

【3】请画图说明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1)找来等底等高的空圆锥和空圆柱各一只。

(2)将圆锥装满沙子,倒入圆柱中,发现三次正好装满,将圆柱里的沙子倒入圆锥中,发现三次正好倒完。

(3)通过实验发现: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圆柱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三倍。即:V= Sh。

10、立体图形的棱长总和、表面积、体积计算公式: 长方体棱长总和=(长+宽+高)×4 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棱长总和=棱长×12 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6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圆柱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圆锥体积:V= Sh

(二)图形与变换

1、变换图形位置的方法有平移、旋转等,在变换位置时,每个图形的相应顶点、线段、曲线应同步平移,旋转相同的角度。

2、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只改变它的大小时,通常要使每个图形的要素,如长方形的长与宽,三角形的底与高等同时按相同比例放大或缩小。

3、对称图形是对称轴两边的图形经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而不是完全相同。

(三)图形与位置

1、当我们处在实际生活及情景中,面对教短距离时,通常用上、下、前、后来描述具体位置。

2、当我们面对地图、方位图时,通常用东、西、南、北,南偏东、北偏东„„来描述方向。再结合所示比例尺计算出具体距离,把方向与距离结合起来确定位置。

《空间与图形》--

(一)统计

1、我们通常都是通过打勾、画圆、划“正”字的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2、常见的统计图有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三种。

3、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从图中能清楚地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便于比较。

4、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但能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5、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表示各部分和总数之间,以及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6、中位数、众数、平均数

名称意义计算方法

中位数一组数中间的一个数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中间的一个数或中间两个数的和÷2 众数一组数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平均数反映一组数的总体水平的数据。平均数=总数÷份数

(二)可能性

1、事件状态生活情景数学情景

一定会发生太阳从东方升起从5个红球中摸出一个红球

一定不会发生鸭子会讲话从5个红球中摸出一个白球

可能发生今天会下雨从5个红球,1个白球中摸出一个白球

小学语文总复习苏教版 篇7

一、“舍”:挖掘插图新内涵

对固有课本当中插图“舍”的过程,并不是将其完全弃之不用,而是对固有的内容进行筛选、有所舍弃、有所汲取。其实也是重新选择和使用的过程,使其被赋予新的内涵,彰显出全新的价值。当然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更改和重新选择的行为,并不意味着教师或者学生要拿掉课本中的插图,重新绘画或者粘贴,而是采用语言描述的方法对其进行重构,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跟随教师多样化的语言表达,重新感知插图中所赋予的信息。举例来说,四年级下册《人类的“老师”》这篇课文,从教学主题上来说,要让学生明白人类可以从各种动物身上学习到的知识,但是这种学习的过程仅仅靠课本上简笔画式的动物形象,显然不能做到很好的说明,学生也很难透过图片去理解到,人类究竟可以从动物身上学习到什么呢?鉴于此,教师就要对图片的内容进行语言上的丰富,比如告诉学生动物身体上的某一个部位,其实还存在着画笔所没有勾画出来的细节,这个时候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入各种为动物智慧所启迪的人类的发明,比如照相机、雷达等,帮助学生从有限的图片当中获取更多的知识。

二、“取”:拓展学生新能力

在引导学生阅读插图、使用插图,并对插图的表达做出一定的取舍,赋予其内涵和对不能够满足教学要求的部分进行摒弃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实现了多样化的能力培养,比如语言表达、思维创造、认识判断等,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本就是小学语文教学课标的要求。因此,教师要注重在引导学生在对插图意义“取”和选择的过程中,不断拓展其能力。

再以四年级上册的课文《桂花雨》为例,课文当中对于桂花有这样一段描述“桂花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但是基于这样一段文字,课文当中的配图呈现的却是在一片嫩绿的颜色当中,盛开着无数显眼的花朵,完全不符合课文当中“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的情境。由于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其对于文字的感知程度远没有图片来的直观,所以当图片会对学生产生严重的误导作用时,笔者便索性直接告诉学生“插图当中有对课文表达上的错误,大家试试看,能不能找到哪些地方不符合课文中所说的?”学生一听教师这样的提问,马上转变了思维,因为找不同,肯定是需要自身将课文读透、读仔细才有可能去完成的,那么在这个基于以“舍弃”为前提,选择另类的比较法来完成对插图价值利用的过程,其实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的过程。

三、“取与舍”:明确教学定位

“取与舍”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插图的使用都不可能单纯以“取”或“舍”来进行概括,如何选择、如何调整,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把握教学的方向,如何定位教学内容。一味地舍弃,不仅会导致课本全面文字化、影响到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效果,更为严重地是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阅读兴趣。鉴于此,教师首先要明白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全面理解插图对于文章主旨、内容主题表达所起到的作用,要在充分基于学生理解和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对插图的表达效果进行判断,判断其是否完善与丰富,是否需要补充或摈弃。其次,教师在进行正式的授课之前,要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之后可能会产生的效果进行一定的预判,提前预设插图可能会带给学生的影响,事先做好必要的调控。这里所谓的调控就是指对文字描述内容的准备和对其他补充资源的选择。教师必须亲切地认知到学生有可能从插图当中获取什么,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将插图的作用发挥至极致。

总而言之,本文中笔者是基于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当中插图教学的取舍问题而展开的研究,而在具体该如何取舍、如何使用方面,笔者从三个角度提出了观点:首先,笔者认为教师应在授课过程中赋予插图新的内涵,使其更加丰富内容,辅助教学过程,以便学生的知识吸收;其次,笔者认为对于插图的使用要以充分认知其价值为前提,当其本身存在和使用的价值遭到自身表达效果的影响下,不妨反其道而行,让学生以找错误、找不同的方式,来完成对课文的品读、对插图的判断和分析,从而实现对阅读和观察能力的双向提升;再次,笔者认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插图到底该“舍”还是“取”,归根到底是由教学目标和课程要求所决定的,教师需要在实际授课之前,根据课本内容以及固有的插图设计,做好预判和选择工作,通过在感知和预设学生理解能力的基础上,完善教学准备,以便在课堂上能够让插图的作用得到最大化发挥,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娟.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分类和功能研究综述[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辑部 篇8

“要我写”

为变写作文的最好状态是写下心中迫切想说的话,或者想表达的感情,而不是像挤牙膏一样勉强挤出点干巴巴的内容来。张庆爷爷说的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也是这么回事。你在平常的生活中,会像文中的小莉一样,及时地将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记录下来吗?

出了一小块,在手里捏了捏,搓成团。然后像包元宵那样,用手指捣了一个窝儿,放在掌心搓了搓。两手熟练地一拉,便趁势含在嘴里,把另一段咬断丢开,于是一根吹管形成了。他衔着吹管往里吹气,迅速地吹起了一个小泡泡。他敏捷地在泡泡上扯出两只后腿,再迅速倒转过来,捏了耳朵和嘴巴,再顺手向上一扯就是老鼠的脖子。最后再扯出两只前腿。就这么三捏两拽,一只栩栩如生的小老鼠就呈现在小朋友的面前了。——前后不过一两分钟!

“啧,啧,好快!”

“真棒!”

“小老鼠活啦!”

“真厉害!”

周围的小朋友直喝彩。

小莉说:“今天看到老爷爷吹糖人儿,我感到挺新鲜、挺有趣的。我想把这件事儿写出来,你看成吗?”

“这篇作文不是老师布置的吧?”

“不是。我们林老师说了,要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什么时候‘我要写’了,那作文肯定能写得很好!吹糖人儿,这是我生平第一次见到,太有意思了!印象太深刻了!不知为什么,我这会儿有一股强烈的写作冲动。我要试试,看老师的话能不能应验。”

“你打算怎么写呢?”

“我想好了。我的打算是‘两个重点’‘一个衬托’。第一个重点是写老爷爷的外貌,着重写他的慈祥。第二个重点是写老爷爷吹糖人儿的过程。他吹的时候,我观察得非常仔细,印象也十分深刻。写这部分就跟‘过电影’一样,我比较有把握。‘一个衬托’就是通过写小朋友的神情、动作和语言来衬托老爷爷的手艺高超。这就叫做‘烘云托月’。”

她故意把这四个字说得很重。

星期天,我带小莉去逛庙会。

有一处摊位被小朋友们围得水泄不通。我们走过去一瞧,原来是一位老爷爷在吹糖人儿。

小莉从来没见过这玩意儿,自然感到新奇;就是我这个老头儿,看到这久违了的玩意儿,也喜欢得不得了。

“这吹的是什么呀?”

我定睛一看:“唔,这有名堂,叫‘老鼠偷油喝’。”

吹糖人儿的是位老师傅,约摸六十来岁光景。两鬓花白,头顶光秃秃的,额上刻着几道深深的皱纹。他正戴着老花镜,全神贯注地做手里的活儿。

他刚刚吹好一只绿色的葫芦,又把先前吹好的一只橙红色的小老鼠粘到葫芦口上。小老鼠像是在偷喝葫芦里的油,贼头贼脑的样子,真有趣!

“这个给我!”

“我买!”

“我要!”

几个小朋友捏着两块钱,争先恐后地将手臂伸到老爷爷的面前。这时,老爷爷的一副老花镜低低地垂在鼻头上,慈祥的目光从镜片上方透出来,和颜悦色地说:

“都有,都会有的,别着急!别着急!”

上一篇:复合材料高分辨率RF超声检测技术及其应用下一篇:2009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