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广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24-05-14

《天安门广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天安门广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

2、感受天安门的历史价值,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四、五、六自然段。

教具准备: 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轻松谈话,检复导入。

1、上课铃响了,知道我们这节课要干什么吗?请读课题。

2、汇报一下上节课的学习收获好吗?用“天安门广场”这一词组说一句话。看谁说得精彩。

3、听着同学们的介绍,你们知道老师现在有一个什么心愿?

4、我们是知心朋友,我想请你们做导游行吗?怎样才能做好导游?请按你的想法努力。

二、学习2、3节,了解天安门广场概况。

1、仔细读文,先找一找天安门广场上有哪几种典型建筑?用序号标出。

2、这些建筑在天安门广场的布局是怎样的?(仔细读文,找到根据,划下相关词语。)

3、请一学生上台为我们指点游览路线。请介绍经验,你是一位出色的导游。然后同桌互说。让我们来欣赏,播放课件。

4、你对其中哪一建筑最感兴趣?把它介绍给老师听。抓紧时间准备。

你的介绍可与文中内容有所相同,也可进行补充,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目的只有一个,令人心驰神往。

三、学习4、5、6节,感受其历史意义。

1、天安门广场闻名于世,仅因为这一个原因吗?你还知道天安门为什么令全国人民向往吗?

2、是的,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让我们追溯历史,再看那庄严的历史时刻。播放课件。从此,天安门广场成了全国各族人民无比向往的地方。

3、多么令人激动的场面,现在让我们用我们的声音向在坐的各位老师再现这辉煌的历史场景。

4、也正因为此,全国人民无比敬仰它,只要有机会到北京就一定会来到天安门,参加庄严的升旗仪式,以表达自己对它的挚爱之情。请看(播放课件)

5、仔细读文,请你为这一场景配上解说词。

6、每逢节日,全国各族人民来到天安门广场就象扑进母亲的怀抱,尽情抒发着自己的情感。请用心读第六节,圈划出让你感受到天安门广场壮美的词句,并在脑海中想象画面。

7、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觉得天安门是花的海洋,是歌的海洋,是人的海洋,是欢乐的海洋„„

四、课外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的好奇心得到彻底满足了吗?

2、老师认为最佳导游奖现在还不能评,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思考写导游词,要引人入胜。

3、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请你给同学提个醒。

《天安门广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2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深入理解课文,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新课标提出把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荷花》一文描述了作者在公园观赏荷花时陶醉于美景之中而产生的幻想, 赞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丽, 行文如诗、如画、如梦。婀娜多姿的荷花, 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 还特别适合审美教育。因此, 在本课教学中, 我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为主线, 通过朗读、体验、倾诉、思考等多种手段创设情境, 营造审美氛围, 使学生进入美的境界。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课前阅读文章:《荷花》的原文、叶圣陶的《诗的材料》、低年级课文中的诗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席慕蓉的散文《白色的山茶花》。

教学过程

一、欣赏荷花图片和一小段荷塘风光视频

师: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荷花》这篇课文。想看看荷花吗?

点评:课件展示的荷花一下子攫住学生的心神, 课堂教学在一片惊艳声中拉开帷幕, 学习活动在学生饱满的激情中徐徐展开, 曲调未成情已生。

师:能赞美一下荷花吗? (指名说)

过渡:作者是怎么写荷花的呢?

二、精读课文第2~4自然段, 深入体验, 情感表述

(一) 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 其他学生闭眼倾听。

2.说说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3.重点引导体会“冒”字。 (师:画了“冒”字的人请举手)

师:怎样地“长”才叫“冒”? (指名答)

4.将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点评:“冒”字一出, 荷花神韵立显, 作者情感顿现, 适当地咬文嚼字有助于领悟文章的意蕴。

师:一个“冒”字不仅写活了荷花, 而且传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同学们在平时的作文中用词也要讲究啊。

点评:读写结合, 有时就是这么自自然然的一句话。

5.放飞想象, 生动表述。

师:荷花们喜气洋洋、生气勃勃地冒出来, 她们会做些什么? (指名说)

师:荷花们有的仰着头, 尽情地感受阳光照耀脸庞的温暖, 还有晨露滴落花瓣的喜悦;有的歪着脑袋, 倾听风儿说的悄悄话, 还有鸟儿的歌唱;有的扭着身子, 翩翩起舞, 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美丽……

6.师:在《白色的山茶花》中有这么一句话:“花开的时候, 如果你肯仔细地去端详, 你就能明白她所说的每一句话。”请大家仔细端详课文插图中的荷花, 你能明白它们所说的话吗? (指名说)

点评:让学生展开想象和梦幻的翅膀, 走进荷花的世界, 将体验向深度推进。

过渡:作者看着这么多白荷花, 高兴极了, 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赞叹。

(二) 第三自然段

引读:“这么多的白荷花, ……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 ……”

师: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 那画家是谁呢?

师:原来这篇课文不仅赞美了荷花, 而且赞美了大自然这位伟大的画家。请读出心中的赞美之情。 (指名读、齐读)

过渡:看着满池美丽的荷花, 作者心旷神怡;看着满池美丽的荷花, 作者如痴如醉;看着满池美丽的荷花, 作者不由得产生了幻觉, 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

(三) 第四自然段

1.师:大家也想变成荷花吗?好的, 闭上眼睛, 边听老师朗读第四自然段边想象自己跟作者一起站到了荷花池中, 成了一朵白白的荷花。 (配乐朗读第四自然段)

点评:老师充当了一个催眠者, 让学生进入情境。

师:当荷花的感觉怎么样?快说说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指名说)

2.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把这种神奇的感觉读出来。

3.略读原文, 诗化课文, 诗性表达。

师: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另外一种东西, 这样的情形你有过吗?

师:作者有过好几次这样的情形呢。

(师生共读补充材料《荷花》的原文——《诗的材料》的相关自然段)

点评:引进原文, 使课堂愈显丰厚。

师:叶圣陶说这是诗的材料, 其实老师觉得第四自然段就像一首诗。 (多媒体显示以诗行形式出现的第四自然段)

(师生一起动情地诵读诗行)

点评:反反复复地朗读, 一次次地穿越语言文字, 在学生、作者和文本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在声音的波峰浪谷里, 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越来越贴近, 学生的情感与文本的情感渐渐融为一体。

师:读着这样的诗, 老师真想变成一朵雪白的荷花。我记得二年级时, 我们学过一首诗《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我们把这首诗改一改, 改成《真想变成大大的荷花》好不好? (指名尝试)

(38

三、小结谈话, 升华认识, 提升境界

师:这堂课, 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的第2、3、4小节, 从观赏到赞叹, 再到产生幻觉, 我们看到了作者对荷花的特别喜爱。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好呢? (指名答)

师:作者能写得这么好, 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那就是, 他是一个爱美的人。他爱美丽的大自然, 爱生活中美的事物, 比如荷花、牵牛花、小金鱼等等。“生活里的美, 要写出来, 首先要能看出来和感觉出来。”“因为爱, 所以他才会去观察, 才会去写。有的同学要说, 我们生活中, 没什么美的东西。其实, 在我们的生活中, 美景到处都有, 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 (多媒体显示一些花儿的图片让学生观赏)

师:席慕容在《白色的山茶花》中说:“每当走过这些花儿身边的时候, 我们怎能无视它们的存在?它们让人不得不惊讶与屏息于生命的美丽。”其实, 美的事物不仅仅是花, 只要我们心中有对大自然的热爱, 美就无处不在!

师:让我们像叶圣陶、席慕容一样做一个爱大自然、爱美的人;让我们走进大自然的怀抱, 用明亮的眼睛去观察美, 用心灵去感受美, 用手中的笔去描绘美;让美丽的事物、美好的感情如怒放的荷花长留在我们心间!

齐读小诗:

追着小鸟, 走进树林,

追着小溪, 走进田野,

追着蝴蝶, 追着野花,

我们走进大自然。

把自己变成大树吧,

去体验大地的深沉,

把自己变成白云吧,

去感受蓝天的辽远,

只有将自己融进大自然,

才能懂得生活多么灿烂。

自评

《鸟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通过品读课文2-4自然段,认识鸟岛多彩的世界,体会群鸟快乐的生活,培养学生自觉爱鸟、护鸟的意识。

3学会生字“朋”“类”“筑”。

4了解因果关系句式不同的构句方式,指导学生练习说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齐读课题)。鸟岛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还是鸟多,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来试试。(生再读)

2上节课,我们初步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这些词语朋友还记得吗?跟他们打个招呼吧!

出示:陆续闻名中外筑巢安家

热闹各种各样密密麻麻

(1)自由读。

(2)咱们祖国的语言可美了,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一首诗,想着画面再来读,老师相信,你们的感觉一定不一样。不信,你们试试。(生自由想象画面练读)谁再来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3)上节课,我们还学习了课文的第1自然段,知道了青海湖西部有一个叫——(海西皮的小岛),那就是一(闻名中外的青海湖鸟岛)。

(4)过渡:今天,让我们再次踏上鸟岛,好好欣赏那儿奇特的风光。

二、品读2-4自然段

(一)感悟春天鸟岛的奇特

1春天来了,鸟岛是什么样的呢?打开课本,自己好好读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

2(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小朋友们,在春天的鸟岛,你看到了什么?

(教师先引领学生抓住“一群一群”“陆续”体会许多鸟儿先后赶到鸟岛这一奇特的景象,再播放多媒体画面让学生欣赏、感受。)

3一群一群的鸟陆陆续续地飞来,这景象多美呀!自己读读,感受感受。(生自由读后,指名读、评读,齐读)

4引读:是啊,它们都在这里——(生:筑巢安家,养育后代)

5知道鸟儿为什么选择这里筑巢安家,养育后代?(引领学生讨论鸟岛的气候、环境适合鸟类居住、生活问题)

6过渡:春天的鸟岛迎来了一群一群的鸟儿筑巢安家,那么六月的鸟岛又是什么样儿的?自由读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用你的眼睛去发现,用心灵去感悟,好,放声读吧。

(二)品味六月鸟岛的热闹

1学生自由读文,感悟

2引导交流:六月的鸟岛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结合学生回答相机板书:鸟多窝多蛋多)

3小朋友们能不能通过你的读把鸟多、窝多、蛋多表现出来呢?好,自由读读第3自然段。(课件出示第3段文字)

4谁来试试?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相机分句指导。

(1)指导品读第1句(课件出示第l向)

①教师引导学生抓“最热闹”“各种各样”“聚”“鸟的世界”体会鸟的数量多、种类多、颜色多、大小不一。其间,多媒体相机出示各种各样鸟的画面,使学生通过画面感受“热闹”“各种各样”“聚”“鸟的世界”。

②这鸟岛不愧是鸟的世界,能把这美妙的画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导朗读)

(2)指导品读第2句(课件出示第2句)

①指名读,要求其他小朋友注意听。

②评价:你感觉鸟窝多吗?哪里让你感觉鸟窝多?(密密麻麻)

引导学生理解“密密麻麻”。密密麻麻这个词让你想到什么了?(许多人聚在一起开会;热闹的大街上人头攒动;夜晚天空中繁星闪烁;许多蚂蚁聚在一起抬食物)

是啊,这里的鸟窝多得就像热闹的大街上攒动的人头,夜晚空中的繁星。聚在一起的蚂蚁。来,把你们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指导朗读

(3)课文第3句告诉我们鸟蛋也很多,老师相信你们肯定能读好,自己读读。

①指名读

②是啊,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全是鸟窝,窝里是蛋,窝外也是蛋,到处是玉白色的,青绿色的鸟蛋,又多又美,好,让我们一起读这句,好好体会体会。

③齐读

5指导背诵

(1)读了这一段,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六月的鸟岛鸟多,窝多,蛋多,多么奇特的景象啊,要不要亲眼去看看?(课件按鸟多、窝多、蛋多的顺序出示相关的音像图片)

(2)看得出来,小朋友们都被眼前这奇特的景象深深地吸引住了,想把这些深深地记在脑海里吗?其实啊,看着画面想课文内容就是一种很好的背诵方法。另外,还可以根据课文描写的顺序:鸟多、窝多、蛋多这三个要点去背诵,自己试试看。(学生各自练习背诵)

(3)抽查背诵情况。

(三)体会人鸟相处的和谐

1过渡:如此独特的景观,使青海湖鸟岛成了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来岛上游玩的人很多(出示第4段文字)。

2引读:这些游客们伸手——(生:就能拾到鸟蛋),随处——(生:都能捉到幼鸟)。捉到幼鸟,拾到鸟蛋是那么——(生:容易)。可是,却没有人——(生:去碰一下),因为——(生: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

3通过引说强化因果关系句式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师:因为——生: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师:所以——生:没有人去碰一下)

4读了这段,你们有什么话想说?(引导学生对游客说,对岛上的鸟说,对青海湖的人们说,对自己说,还可以对地球上所有的人说。)

(四)结合板书总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青海湖海西皮小岛有了更深的了解:春天,群鸟归来景象奇特;夏天,岛上的鸟、窝、蛋多得密密麻麻;走进鸟岛,我们还深切地感受到人与鸟相处得是那么和谐。这儿真不愧是闻名中外的鸟岛。是名副其实的鸟的世界,鸟的天堂。

三、课堂练习

(一)因果关系旬式训练

1出示课后练习第4题的两个句子:

因为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所以没有人去碰幼鸟和鸟蛋。

没有人去碰幼鸟和鸟蛋,因为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

(1)这两句有什么不一样?(引领学生通过观察、品读知道两个句子不同之处是一个前因后果,一个前果后因)

(2)小结:原来啊,因果关系的句子,表示原因的部分可以放在前面,也可以放在后面,表达的意思都一样,

2巩固练习。

(1)出示第二节第1句“每年春天,天气变暖,湖水解冻,一群一群的鸟儿就陆续从远方飞来。”

(2)引导学生用因果关系的句式把句子换个说法。

(二)指导书写部分生字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五个生字,还有三个,咱们来读读(课件出示生字“朋”“类”“筑”,学生认读)

2仔细看看这三个生字,看谁能有好办法记住它们。(学生各自观察、识记)

3你想教大家学哪个字,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它?(交流识记字形情况)

5、天安门广场 第一课时教案 篇4

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

1、了解天安门广场的修筑历史,掌握天安门广场的地理位置、结构和作用

2、培养收集、整理社会信息和资料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3、懂得天安门广场凝聚着中国人民的血泪和智慧,她是新中国的象征,从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学重点:

天安门广场为什么是全国各族人民无比向往的地方? 教学难点:

天安门广场为什么是全国各族人民无比向往的地方?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调动情感体验,自由表达。教学准备:

投影、挂图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结合下文理解有关词语、句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天安门广场各建筑物所在位置。教学过程:

一、启发学生生活经验,导入课文

1、出示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说说这首歌的名称?

会唱的一起唱。

2、简介天安门:建于明代,名“承天门”,重建于清代,改称“天安门”。

3、天安门广场在我国的什么地方?(不准确就看看课

文的第一段)

4、为什么去过北京的同学差不多都去过天安门广场呢?

挂图:天安门广场的图片,激起学生去天安门广场参观的兴趣。教师过渡:你们想去天安门广场参观吗?今天机会

来了,我们可以随着文字免费去了。

二、初步感知课文

1、看看谁,漫步后能将天安门广场给你留的印象用一

个什么词来形容?

2、提出读文要求: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划生字,注意读准字音.(2)读通句子,注意长句子之间的停顿

3、检查自学效果

(1)开火车读词语,及时纠正错误读音。(2)出示长句。(3)、指导写字

4、你用什么词来形容天安门广场?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三、精读细品,读中感悟。

天安门为何给你留下这样的印象?你从那些段落体会到的,请通过默读,在课文中找出来,然后大声读一读读出你的体会。

1、出示挂图相应指导

(1)指导第一段:抓住重点词“最宽广、最壮观”读。(2)指导品读二、三段

①天安门广场到底有哪些雄伟的建筑物呢?默读课文23自然段, a划出建筑物的名称b找出方位词

② 小组合作用学习文具摆一摆,讨论填写课后第四题。③ 请学生填写练习第四题,注意准确运用方位词。

小结:这是转换方位的一种,即从一种景物开始逐步承接转换.写一处景物常常运用这种方法.④天安门广场的建筑物中,你最感兴趣,最想去游览的是哪一座?为什么?相机指导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朗读。

(3)指导学习第四段播放录音指名说说,听到这声音你有什么感受?请将这感受读出来。

让我们带着这无比的自豪一起来读读这一段吧。

小结:有一首诗中有这样一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于四时同”,其实,“天安门广场一天中,风光于四时同”。我们下节课,再去看看它不同时刻的风光吧。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5

1、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华老栓、夏瑜、康大叔等。

2、引导学生研究性分析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抽查三位同学,朗诵分别以《华老栓一家》《夏瑜的故事》《康大叔其人》为题改写的故事。

二、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分析小说的主要人物形象

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明确:华老栓是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底层的贫苦人民的形象。他具有勤劳、善良、俭朴的本质,又有着在长期封建统治下所形成的愚昧、落后、麻木的一面。用人血馒头治病,本是一种荒唐可笑的迷信传说,然而他却信以为真,为了买到它来为儿子小栓治痨病,他便不顾深秋黎明后的寒冷,走在黑沉沉的街口“倒觉爽快”,少年似的“跨步格外高远”。当他交出了辛苦积蓄起来的几个钱,在恐惧和屈辱里得到人血馒头往家走时,竟然激动得“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由此可见,华老栓的愚昧无知达到了令人颤栗的程度。

作品中的夏瑜未露一面,作者全从侧面措笔。他出身贫寒,生活困苦,但敢于造封建统治的反,具有革命热忱和顽强斗志,即使被投入监狱,也丝毫没有丧失信心,在狱中继续坚持斗争,宣传“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甚至就义前还要“劝牢头造反”。当阿义打了他,他反而说阿义“可怜”,对其愚昧深表哀痛。最后终于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作者在对血腥屠杀革命者的反动统治表示强烈抗议及对革命志士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的高尚品质表示赞扬的同时,更深刻地表达了革命者的牺牲是多么寂寞、多么可悲啊!

作品中的康大叔是封建统治阶级的爪牙,是一个十足的刽子手。进茶馆时,他是突然“闯”进来的,而且进门便“嚷”,显得粗野无礼,目中无人;他的穿着打扮,是披着布衫,“散”着纽扣,腰带胡乱“捆”在腰间,流氓相十足;讲到小栓的病,他说,“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丝毫不顾及别人对“痨病”的忌讳,丑恶卑劣,毫无人性。

三、研究性阅读

研究课题:关于小说《药》的主题

研究方法:1、阅览室查阅相关资料。2、在网上搜索查阅相关资料。

切入角度:1、从分析写作背景入手。2、从分析小说的双线结构入手。3、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

研究形式:分小组讨论并形成观点,然后自由发言。

研究成果:

学生甲:小说主题表现亲子之爱和革命者的悲哀。华老栓和华大妈都将整个的心放在小栓的身上,放在小栓的病上。不惜“一包洋钱”买来“人血馒头”,并神秘地烧制,这足见出老栓夫妇爱儿子的心专到怎样程度。革命者的血也只是为群众增加了微乎其微的“福利”,他们是寂寞的,难以得到愚昧群众的理解和同情。

学生乙:小说的主题在于反映革命者脱离群众的弱点,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小说通过用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在揭露反动统治阶级残酷镇压革命的罪行,热情赞扬夏瑜大义凛然的革命精神的同时,着重对辛亥革命不发动群众和不依靠群众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贫苦群众在长期的封建统治下所形成的严重的精神痼疾,表示了深切的悲愤,提出了只有唤起群众的觉悟,才能进行彻底的社会革命这一重大问题。

学生丙:小说的主题在于表现群众的愚昧落后,暴露国民性的弱点。

学生丁:小说的主题在于歌颂革命先烈的牺牲精神,号召人民不要让烈士的鲜血白流。

学生戊:鲁迅对友人说过:“《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为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增加群众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药〉》)鲁迅还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因此小说的主题可表述为: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因群众的愚昧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革命者为群众而牺牲了,群众却因为愚昧而吃革命者的血。

学生己:小说《药》直接表现了鲁迅“弃医从文”的主旨。这从小说的艺术结构中可以看出。小说取自生活的素材主要是:仙台学医时看到的关于许多中国人在“鉴赏”日本军人杀害同胞的幻灯片;秋瑾被杀;关于人血馒头治痨病的传统迷信。鲁迅把三者糅合在一起加以艺术概括,设计了一个“城里杀了犯人,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血舐”(《狂人日记》)的故事。这故事本身就表现了国民的冷漠冷酷和愚昧麻木。因为作品述及的革命者是辛亥革命家,势必要以辛亥革命作为大背景。而且小说的结构,以华老栓买革命者的血为主线,并正面描写刑场上麻木不仁的人们“鉴赏”屠杀革命者的场面,无疑是为了突出主题。由此可以说,《药》从“死者的悲凉和生者的麻木”中表现人们的麻木不仁和冷漠冷酷,表明了鲁迅“弃医从文”的宗旨:革命的“第一要著”是要改变“愚弱的国民”的精神。

学生讨论后,教师点拨。

明确:甲生说的“表现亲子之爱”是错的。这是只看表面现象,没看到问题的本质。表现“革命者的悲哀”是对的。乙生的说法,可以说在客观上,“揭露革命者脱离群众的弱点”。至于“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不合作品实际和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丙生说法对,但只讲了一个方面。丁生说法也对,但只讲了次要方面。戊生的说法相对客观而全面。学生己的观点很有新意,且言之有理,应当鼓励。

四、学生思考并讨论

小说以“药”为题,有何作用?

明确:作用如下:第一,概括情节。小说围绕“药”展开情节:买药―吃药―谈药―吃药后的结果。第二,连接线索。作为“药”的人血馒头,连接了华、夏两家的故事,使明暗两条线索互相连接。第三,揭示主题。落后、麻木的群众享用的革命者的鲜血,不是医治病苦的良药;革命者严重脱离群众的革命,不能疗救中国社会;要医治群众的痛苦,疗救中国社会,必须启发群众觉悟,动员群众起来革命,这才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一剂良药。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6

1、正确认读生字,会写“旗”字,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在读中想想画面、体会欢乐、喜庆的气氛。

3、愿意通过朗读表达对祖国的爱,加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正确读写生字词,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 在读中想象画面,体会欢乐、喜庆的气氛。

2 读出感情,读出层次。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 直入课题,复习旧知

1、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九课——欢庆。

师:大家把右手举起来,和老师一起写题目,师板书

“欢”字注意“又”字的捺变成了一个长点。

“庆”字最后一捺写出笔锋。

生:书空

师:欢庆的心情是怎样?

生:快乐,高兴的

师:带着快乐、高兴的心情再读一遍课题。

师:上节课同学们都和生字词交上了朋友,还认识它们吗?(认识)

自己读读,准备开火车。

(自由读)

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

“我的火车就要开……”

出示词语:献上 洁白 祖国 奏起乐曲 欢乐 旗帜 十三亿

师:大家发现没有,有个字是多音字,是———乐。

出示词卡:欢乐 读。乐还可以组什么词?(欢乐、快乐……)

乐曲 读。乐可以组哪些词?(音乐、乐章……)

师:孩子们把词语读得真准,字也一定能读准。是不是?(是)

每个字读两遍。(齐读)上节课我们写了七个生字,这节课我们学写——“旗”

课件把“旗”字变色。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注意“方”的笔顺,怎么写?让生说。“其”是两横、卧人不要写掉。)

现在看看老师是怎么写这个字的,右手食指竖起来,和老师一起写。

师板书。师说笔顺,生跟说。

生:书空

师:现在大家翻开课堂本。把字写两遍,注上拼音。写字的时候做到“三个一”。

生:书写。

师:巡视,注意学生坐姿、写字姿势是否正确。

评价语:这个同学写完了,手举得端端正正。

展示学生作业。

评价语:字迹清晰、工整、写到田字格的正中。

师:还有哪些同学也这么好?暗示举手。

这么多同学都写得好,你们的进步真大!

相信你们也能把课文读好。

2、看图片,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从1949年十月一日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十一就成了祖国妈妈的生日。59年来,每年的这一天,祖国妈妈的孩子,都会共同欢庆这个美好的日子,现在,让我们共同去重温一下这普天同庆的幸福时刻。

多媒体展示:仪仗队、礼花、老百姓载歌载舞的场面。

师:人们扭起秧歌、舞起长龙,迎接祖国妈妈的生日。

天安门前人如潮、花如海,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北京的夜晚灯火辉煌、流光溢彩。

全国人民共同欢庆祖国妈妈的生日。

师:这些图片怎么样?

(很美、很热闹)

师:从你们的欢呼声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对国庆的热情,现在,大家把这热情带到课文里去,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比比谁读得最流利。

二、理解、朗读课文。

1初步感知,质疑问难

师:抽学生读,检测朗读情况。(评价,正音)

师:想听老师读吗?

生:想。

师:好,请大家一边听一边思考,诗中都写了谁在欢庆祖国妈妈的生日?师朗读。

生:田野 枫林 蓝天 大海 孩子

师:相机板书

师:对,她们都在欢庆祖国妈妈的生日。现在请你们齐读课文,看看你还能读懂些什么?

(生齐读)

师:孩子们,你们又读懂了什么?

模拟回答:

(1) 我读懂了十三亿孩子在欢庆十月一日——国庆节。

(2) 我读懂了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

(3) 我读懂了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这是一个比喻句。

(4) 我读懂了旗帜就是旗子。

(5) 我读懂十月一日是国庆节。

(6) 我读懂了十三亿孩子是指全国人民。

2、理解第一句,指导朗读

A师:你们说得真好!孩子们,诗的第一句写了田野、枫林、蓝天、大海欢庆祖国妈妈生日的场景。老师还找了些图片呢,想看吗?(想)这些图片怎样?(很美)

请大家一边看图一边美美的读一读,把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多读几遍。(自由读)

B模拟教学:

a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

师:哪些孩子喜欢第一句?(举手)请一个孩子来读一读,展示展示他朗读的本领。

师:你读的时候眼中仿佛看到了什么?

(看到了丰收的果实,看到了稻谷、高粱、梨子……)

师:能用我们学过的诗句来描述一下吗?

(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

师:听到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也来到了这丰收的田野,老师都想和你们一起读了,好吗?(好)

老师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

师:孩子们,你们读得真好!能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还联想到以前学过的诗句,读得非常有感情!老师相信你们能用这种方法朗读好后面的诗句。

b枫叶举起火红的旗帜。

师:哪个孩子想来读第二句诗?

(生读)

师:你读这句诗看到了什么?

(火红的枫叶)

读这一句你们想到了哪句古诗?

(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被霜打过的枫叶漫山遍野,火红火红的,这就是枫林举起的——(旗帜)

师:一起读读这句诗。起——

c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

师:谁愿意来读读第三句?

(生读)

师:蓝天里白鸽自由地飞翔,像一支动人的舞蹈,白鸽象征着什么?

生:和平

师:这和平的使者在蓝天里自由飞翔,它们会给祖国妈妈送上什么祝福呢?

预设一:生直接说出来。

(祝福祖国妈妈生日快乐。

祝福国庆节快乐。

祝妈妈繁荣昌盛,更加美丽。

……)

预设二:生说不出来。

教师引导:祝福妈妈生日快乐……

师:祝福的话要读得亲切一些,带着对祖国的祝福齐读这句诗,可以加上动作。

女生准备——

读得太有感情了。

男生读——

读得很棒!

d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

师:谁愿意向第四句发出挑战?

(多抽几名生读)

评价语:声音真洪亮!

读得真流利!

师:听,大海正弹奏着欢乐的乐曲。——

课件:短暂的波浪声

师:你说说大海可能弹奏什么乐曲呢?

生:欢乐的歌。

师:祖国妈妈的生日他会唱什么歌?

生:《生日快乐》歌。

《国歌》。

……

师:大海在祖国妈妈的生日献上这么多欢乐的乐曲,我们小朋友也来快乐地读一读。四个大组比赛,看哪组读得最有感情。

一大组准备,大海奏起——(师手示意二 三四大组轮读)

D师:大家读得真有感情,把诗句连起来读还能读得这么好吗?(能)

试一试,抬头挺胸,坐端正,声音才好听。

(生读)

3。第二句理解、朗读。

师:同学们,这几句诗描写了金秋十月,果实累累、红枫似火、白鸽齐飞、海涛阵阵的欢快和喜悦场景,是因为什么节日的到来?(国庆)

齐读课文最后一句。

课件出示:十三亿孩子

欢庆这美好的日子,

十月一日——

祖国妈妈的生日。

师:祖国妈妈的十三亿孩子是怎样欢庆这美好的日子呢?

生说。

预设一:只有小孩

师:十三亿孩子仅仅指我们小朋友吗?来看一看。

预设二:孩子们说得真好,我们一起来看看祖国妈妈的孩子是怎么欢庆的?

课件:小朋友 叔叔阿姨 爷爷奶奶 的欢庆图片

师:你们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生说)

师:对。同学们,不管是老人、青年、还是小朋友,不管是工人、农民、还是解放军,不管在大陆、香港、还是国外,所有的中国人都是祖国妈妈的孩子,都在欢庆祖国妈妈的生日。

师:带着欢庆、喜悦的心情,齐读最后一句。

(生齐读)

4。全诗背诵,情感升华。

师:孩子们,你们今年几岁了?

(七岁、八岁)

对,你们有的七岁有的八岁。我们的祖国妈妈已经59岁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祖国妈妈这59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出示幻灯片:开国、香港回归、神州6号、奥运、神州7号

注:每幅配上时间,解说。

师:看到亲爱的祖国妈妈取得的辉煌成就,你们高不高兴?

生:高兴!

师:自豪不自豪?

生:自豪!

师:那我们带着这种高兴自豪的语气齐读全文。配乐朗读。

生:看书齐读。

师:大家读得真有感情,谁能来背背这首诗?

(生个别背)

评价语:背得真流利。

真有感情,还带上了动作。

师:谁还愿意来?(生举手)全班起立一起来!

三 拓展提升

师:背得真投入!孩子们,田野献出果实、枫林举起旗帜、蓝天飞着白鸽、大海奏起乐曲,我们应该献出什么呢?让我们献出一首最美的诗给祖国妈妈。

一二大组读1、3、5、7行,三四大组读2、4、6、8行。最后两行全班齐读。

起——

我爱 祖 国

我爱万里长城,

我爱小河;

我爱五星红旗,

我爱白鸽;

我爱红领巾,

我爱花朵;

我爱爸爸妈妈,

我爱老师同学。

你要问我最爱什么,

我最爱我的祖国!

《一路花香》(第二课时)教学 篇7

苏教版第七册第14课

设计理念

《一路花香》是一则寓言故事, 寓意是:每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 我们既不能骄傲自大, 也不能妄自菲薄。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来说,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比较抽象、难懂的, 但此文对于孩子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又是非常有意义的。于是, 我以破水罐的心理变化为切入点, 以其“惭愧→一丝快乐→伤心”的心路历程为教学线索展开这一课, 使学生入情入境, 真正与文本、人物进行对话。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挑水工妙用破水罐浇灌路边花草的事,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教师生动描述并板画) 在印度, 有这样一条小路, 一边只有杂草碎石, 一边却百花争艳, 芳香四溢。人们走过这条小路, 都不禁会赞叹:真是一路花香! (板书课题)

2.过渡:昨天, 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中的一些词语, 还认识吗? (出示词语, 重点强调带点字的读音。)

过渡:这一路花香和谁有关系? (两只水罐)

二、了解两只水罐的不同特点及其运水的不同结果

1. (出示两只水罐图片) 一只水罐 (有条裂缝) , 一只水罐 (完好无损) 。

2.理解“完好无损”, 说出其反义词:残缺不全、破烂不堪、千疮百孔。

3.那么我们就不难想象, 它们在运水时, 好水罐——— (生:总能把水满满地运到主人的家。) 破水罐——— (生:只剩下一半的水。)

4.我们想象的和课文中的一样吗?把书翻到76页, 读一读, 找一找, 用横线画出最能表现两只水罐不同特点的词语。

5.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读好“总能、满满的、只剩下”这几个重点词语。

三、学习破水罐和挑水工的第一次对话

过渡:同学们想一想, 破水罐残缺不全, 只能运半罐水, 它的心情怎样?

1.默读破水罐和挑水工的第一次对话, 找出描写破水罐心情的词语。

2.找出“惭愧”一词并理解其意思。 (做错了事, 心里感到不好受。)

3.想象:好水罐和破水罐各自会怎么想?

(好水罐可能想:你看我多了不起, 总能把水满满地运到主人的家, 我多骄傲呀!破水罐可能想:我真是个没用的东西。)

【设计意图:深入理解教材, 分析两只水罐的内在心理活动, 为以后体会文章的寓意作好铺垫。】

4.指导朗读破水罐 (不好意思) 与挑水工 (大度) 的心理状态。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使学生入文入境, 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 体会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进而由读文过渡到说文, 写文。】

四、学习破水罐和挑水工的第二次对话

1.引读课文第3自然段开头第一句。

2.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一路花香的美景到底是什么样的?

3.谁来用我们学过的成语或诗赞美这一路的鲜花? (万紫千红、百花争艳、五彩缤纷、姹紫嫣红、五颜六色、万紫千红总是春、满园春色关不住……)

【设计意图:对于一路花香的美景, 文中只是只言片语, 一带而过, 此处是学生补白文本、拓展思维的绝好机会。首先, 请学生想象一路花香的美景, 然后让学生用学过的四字成语或诗句形容美景, 以此对其进行读写的整合训练, 从而达到以画促读, 以说促读, 由读到写, 运用积累语文素材, 内化语言文字的目的。】

4.想象:如果你走过这条小路, 你会有什么感觉? (这花儿真美呀, 真是百花争艳, 芬芳扑鼻。)

当行人走过这条小路, 他们会怎么说? (这么美的花儿是谁种的?是谁浇灌的?)

5.继续引读“这美好的景象使破水罐感到一丝快乐”。 (板书:一丝快乐)

问:为什么破水罐只感到“一丝快乐”? (因为它又漏掉了一半的水, 仍然感到伤心。)

(板书:伤心)

6.齐读挑水工说的话。

(1) 找出反问句, 换一种肯定的说法, 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a.难道你没有注意吗?

b.如果没有你, 主人哪能每天欣赏到美丽的花儿呢?

(2) 默读挑水工的话。同桌讨论: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写下你的感悟。

【设计意图:学生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 感悟自然也是多元的, 教师不应该告诉学生统一的寓意, 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静心品文, 用三言两语记下感受。只要学生能结合实际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无论深浅, 都是有价值的。】

以下是学生感悟到的:

一路花香, 表面看是破水罐浇灌出来的, 而实际上是挑水工的功劳。

挑水工有智慧, 聪明大度, 心地善良, 能换个角度去考虑问题。

好水罐这么骄傲, 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它换成破水罐? (好水罐的骄傲, 不是得意忘形, 而是自豪, 所以没有必要把它换成破水罐。每个人都各有长处, 都有各自存在的价值。板书:要正确认识自己)

【设计意图:教师注重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准确把握课文寓意。】

(3)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的体会。

在班里, 你可能是个成绩不太突出的学生, 学了这篇课文后, 你会想……

在以后的日子里, 你可能是个不太出色的人, 想想小学时学过的这篇课文, 你会想……

7. (课件出示) 欣赏美景, 听老师范读, 再度回味挑水工的话。

五、

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

齐读全文, 说说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七、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名人名言:

夫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物有所不足。 (屈原)

恢宏志士之气, 不宜妄自菲薄。 (诸葛亮)

八、小练笔:破水罐听了挑水工的话, 它会怎样?

《石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8

1.上节课,同学们通读了课文,对石榴的叶子、花朵和果实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老师想检查一下你们的学习情况。你能准确地认读以下的词语吗?(出示:郁郁葱葱 热闹 红白相间 晶莹透亮 清爽无比)你们可以自己先轻声读一读。

2. 老师把这几组词语放在一起,你有什么发现吗?(引导学生根据词语,简要描绘石榴的叶子、花朵与果实)

【点评】在导入环节,借助词语复习引导学生观察石榴的不同部分,发现词语的排列规律,并借助词语简单描绘各部分的特征,看似普通的设计,却包含了培养学生抓关键词语的读书习惯。

二、 精读课文

1. 读一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看看作者是如何表现石榴花开得热闹的。

2. 组织学生交流,哪一个词语或句子让你感受到了花的热闹。

(1) 从“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这句话中的“满”字能看出石榴花很多,“满”字说明枝头上花很密,不留缝隙。

(2) 从“密”和“盛”感受到花多,只有花长得茂盛、长得多才会一朵挨着一朵,密密麻麻。

(3) 这么多的石榴花,这么热闹的情景,谁愿意读读这段话。

(4) 像小喇叭一样的石榴花,正鼓着劲儿在吹呢,怎样就是鼓着劲儿地吹呀?自己试着表演一下。

(5) 想象着画面,再来读这段话。

(6) 你们读得真美,我仿佛看到了一簇簇石榴花竞相开放,仿佛听到了喇叭声此起彼伏,还有那郁郁葱葱的叶子也在使劲地长呀长呀,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个场面吗?(热闹)

(7) 的确是“热闹”,咱们一起来读,感受石榴园里的热闹。

(8) 生齐读第2自然段。

(9) 当我们把词语、句子想象成一幅幅画面的时候,书就会读得有滋有味。

【点评】从语言文字中体会石榴花的多,感受石榴花挂满枝头的美,让学生从言与意之间走一个来回,同时辅以模仿性的动作,可以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再通过朗读加深感悟,同时也相机渗透读书与想象、思考相结合的技巧。

3. 出示第3自然段,默读,想想石榴的热闹结束了吗?作者描写石榴的果实时,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热闹”了,请你把它们画下来。生交流,师出示:

“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朝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

“它的外皮先是青绿色,逐渐变得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最后变成一半儿红,一半儿黄。”

“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

(1) 出示:“石榴成长的过程中,先是____色,逐渐变得____,最后变成____。”说一说,这些表示颜色词语的位置可以调换吗?为什么?

(2) 想象着画面,把自己当成石榴娃娃,再读一读。

(3) 生再读第3自然段。

(4) 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叶子朝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它们还会怎样报告喜讯呢?试着模仿说一说。

•石榴娃娃兴奋地跳着舞向人们报告成熟的喜讯。

•石榴娃娃激动地挥舞着双臂向人们报告成熟的喜讯。

•石榴娃娃欢呼雀跃地向人们报告成熟的喜讯。

【点评】感受石榴果实的热闹,引导孩子注意颜色的变化,并利用课文中的拟人句,帮助学生模仿,从而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 老师想请大家尝尝这红白相间,晶莹透亮的石榴。边剥边留意,你看到了什么?再读读第4自然段,看看你读懂了哪些词?(红白相间、紧偎等)

【点评】通过看、尝的环节,调动学生多感官深切感受石榴的果实,同时渗透作者的写作方法,为仿写埋下伏笔。

三、 指导仿写

请拿出你自己准备的水果,看一看颜色、形状,摸一摸,说一说,自己再尝尝什么滋味。最后把你看到的,摸到的,尝到的连起来写一段话。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9

课时目标:

1、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形象,体会大自然壮阔的美及无穷的威力。

2、培养学生边朗读边思考的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根据课文表达的情境,用恰当的语音、声调表达出来,学习表情朗读课文。

一、新课导入。

作者用笔生动地描写了他第一次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情景,把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景观写得有声有色。(板书:“声”、“色”)观潮人的情绪随着大潮声和色的变化越发高涨,读了使人如临其境。

二、讲读第一段:潮来之前

1、课文一开头就把作者观潮后的感受写得清清楚楚,齐读第1自然段,找出写作者感受的词,字(出示卡片:天下奇观)

2、大潮的“奇”充分体现在下面的文章中,让我们细细体会。

3、第二自然段除了告诉观潮的时间和地点外,还交待了作者占据了观潮极好的位置。轻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作者站在海塘大堤上,观察了哪几处地方?哪个地方最能吸引你?(板书:宽阔平静)

4、哪个词写出了宽阔的钱塘江平静的?(出示卡片:横卧)

5、此时的江面因为在雨后,所以有一层薄雾笼罩着、朦朦胧胧,使江面更美丽了,远处的小山一会儿好像看得清,一会儿又隐隐约约看不清,文中哪个词是讲这个意思的?(朗读“若隐若现”)

6、此时,观潮的人应怎样?(朗读:“人山人海”)他们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可看出?

7、齐读第二自然段,小结。

三、讲读第二段(潮来之时)

1、各自轻读,看看潮是如何来的,“声”、“色”如何变化的?分层。

2、讲解第一层。

(板书:风平浪静)

声音呢?(板书:闷雷滚动)这雷声有什么特点?圈出表示特点的字,听到闷雷一样的轰鸣从远处接连不断地传来,顿时人们怎样?(板书:人声鼎沸)什么叫人声鼎沸?为什么会人声鼎沸?

3、讲解第二层。

① 过了一会儿,“声”、“色”有什么变化?(板书:越来越大一条白线)

② 声音为什么会越来越大?

“一条白线”在什么地方?“水天相接”指哪里?(指图)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什么地方?(地平线)。

③ 观潮的人们呢?(板书:沸腾)想象动作。

4、讲解第三层。(出示小黑板)

① 说说“声”、“色”的变化。(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山崩地裂)

② 拉长到什么程度:?(理解“横贯”)

“城墙”有什么特点?有多高?有我们教学楼的两倍那么高呢!景象多么壮观。(指名读)

比较“战马”与“马”,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钱塘潮开阔、势猛,要不然,怎么说它壮观呢?

此刻,那声音更是不可想象。什么叫山崩地裂?文中哪句话是写这个词的?哪个词可以与“山崩地裂”相提并论?(教师给词)

大潮发出的声音如此惊心动魄,真是太雄伟了。(指名读)

5、教师小结,齐读第四自然段。

6、此刻,观潮的人呢?为什么不写?

作者已是(给词:目不暇接),看潮都来不及,但观众的表情也一定会有变化。嘴巴张得大大的,眼睛睁大,用哪个词形容?(板书:目瞪口呆)看的人很紧张,大气都不敢出,用哪个词形容?(屏息凝视)还可以用许多词来说,容你去想象。

7、齐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象,读出大潮的“声”、“色”,更要注意它们的变化。

四、讲读第三段(潮去之后)。

1、可惜,潮头霎时就奔腾西去了。可是江面上余波未息,找找看,哪些词写“余波未息”?(理解并朗读“风号浪吼”“漫天卷地”)

2、江面何时才平息?停息后江面是否如潮来前一样?

3、宽阔的大江在短暂的时间里,江水竟然暴涨了两丈来高,你想象一下,这时观潮的人会是怎样的了?只是作者没写而已。

五、总结全文。

1、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2、没读书前你知道钱塘江大潮吗?听到过别的地方或国家有吗?所以说绮丽的钱塘江,壮美的大潮,真不愧是“天下奇观”。

3、齐声朗读全文,想象情景,再次和作者一起饱览天下罕见的钱塘江大潮吧!

一、齐读课题,回顾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二、初步理解“天下奇观”的含义,辨别“观潮”的“观”和“奇观”的“观”的意思。(查字典选择字义)

教师导言:在昨天的课堂上,我们交流展示了大家查找的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我们知道了,钱塘江大潮在我国浙江省,而且只有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左右才会出现的涌潮。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纷纷亲临江边,目睹了大潮的壮丽景象,还给后人留下了诸如“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清”、“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优美诗句。我们陕西的兵马俑堪称世界八大奇迹之一,那雄伟壮观的钱塘江潮也当之无愧的被人们誉为“天下奇观”了。(齐说,板书“天下奇观”)

查字典,辨析理解“观潮”和“天下奇观”中“观”的不同含义。

三激发情感,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顺序。

1、导言激情:那么,在祖国的四面八方、祖国的东西南北,到处都有举世瞩目、文名遐尔的像钱塘江大潮这样的自然奇观和人文景观,我们身为一个中国人是不是应该为此骄傲和自豪呢?

2、请大家带着骄傲和自豪的感情朗读课文,回忆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观潮的?

3、指名回答,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4、自由交流谈看法: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个部分?(老师也特别喜欢“潮来时”的这一部分)

四、观看录像,谈感受。

1、播放录像,欣赏钱江潮的壮观景象。

2、自由谈心情和感受,并说说录像中的画面给你留下了怎样深刻的印象?

五、学习3、4自然段,朗读体会重点词句,感受大潮的雄奇与壮观。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写作方法。

1、自由朗读3、4自然段,找出你特别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2、全班交流,品读理解,感受自然、语言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好河山的情感。

(1)、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人群又沸腾起来。”(表演:人群沸腾的场面。找一找:本段中还有哪个词用来形容沸腾的场面的?读一读:读出沸腾的感觉来。)

(2)、“„„闷雷滚动”句:(模仿:闷雷滚动的声音,分析理解:说什么像“闷雷滚动”?读一读,背诵此句)

(3)、“„„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句:(分小组,读出壮观的景象来。)

(4)、“浪潮越来越近„„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句(齐读,自由练习读,比赛读,做练习填空。)

(5)、做练习:课文填空,并说说这样写好在那儿。(屏幕出示)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浩浩荡荡地();那声音如同(),好像()。(填空、朗读背诵,“犹如”换词练习)

(6)略。

3、提问质疑:

3、4自然段中还有你不明白的问题吗?

4、小组合作学习,归纳、讨论探究:

(1)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大潮的特点?(想)

(2)、课文是怎样写大潮声音、形态变化的?(说)

(3)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找)(屏幕出示)

5、分小组汇报交流,教师小结板书。(声音、形态、远、近)

6、引导回顾本册课文中写景状物类课文的写作特点及方法:《颐和圆》、《五彩池》、《卢沟桥的狮子》等,体会写作方法的运用及好处。

7、教师小结:观察有序、抓特点。

六、积累词语练习。

教师说词义,学生对词语。(屏幕出示词语)

指名领读词语:人声鼎沸风平浪静水天相接齐头并进山崩地裂浩浩荡荡。任选一词造句。(指明说)

七、给钱江大潮写广告词。(投影展示交流,相互评价)

八、谈收获: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与大家分享?

九、作业布置:

继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推荐阅读书目:《中国名胜经典》。北京育民小学 特级教师 翟京华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课始,以“声”激情诱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与朗朗地读又与有音乐烘托伴奏的朗诵,对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带给人的内心体验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平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为了充分发挥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浑有力的交响乐伴以激情昂然的朗诵,使学生入其境,动其情。

准备一段由缓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缓渐弱的交响曲。以“舒展缓慢”吻合潮来前的平静;以“欢乐抒情”衬托人们观潮的喜悦心情;以“雄壮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气势。

(二)课中以“像”释疑解惑。

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丽的大潮之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无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因此,需运用电教手段,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创设情境,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

根据课文内容,从《神州风采》里的“海宁观潮”一片中截取有关片断,按潮来时开始还是风平浪静到有声无“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渐近,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白浪翻滚,如同一道城墙”;更近,犹如“战马飞奔,坦克轰鸣”的顺序组接。录制两遍。第一遍按由远及近,将潮水的“如线”、“横贯江面”、“如墙”、如“万马奔腾”的四个画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学生有时间看清楚并将实际景象与课文里的文字描述在头脑中“衔接对号”。第二遍不定格,使学生对大潮由远及近的推进变化、发展有一个连贯、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形象鲜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诵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读,应求形式多样,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据不同段落的学习内容、训练任务、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读法。默读,利于思考;朗读,助于理解;齐读,训练面大;自由读,灵活主动;个别读,“以点带面”便于指导。读,又不能走形式,明确读的目的,提出读的要求,求得读的成效。要以读引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

这堂课的教学,采用下列读法:

课始:教师范读激情;课中:自学时默读,理解中自由读,理解后感情朗读;课尾:个别读、齐读相结合。

(四)优化课堂结构。

教学结构力求体现“教为主导、生为主体、学为基础、思为核心、‘道’贯其中”的整体优化结构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做到“三动”和“三个保证”。

三动:动脑思考;动口读说;动手画批。

三个保证:在学习的中心阶段,即高潮处,关键处,难点、重点处,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思、去议;保证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保证学生自始至终在课堂上过着愉快的精神生活。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1.教学重点: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

突出重点的方法:

(1)理清作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

懂得作者是按照“极远—渐近—再近—更近”的顺序观察和描述的。

(2)理解作者的表达途径和方法。

懂得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将大潮雄伟奇特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从中体会作者赞美“天下奇观”的思想感情。

(3)重点理解比喻句。

引导学生分清本体与喻体,即把什么比作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它们的作用,懂得这样比的真正含义。

(4)运用电教手段——录像,创造情境,激发情感。放录像—画批—讨论—朗读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

将看、想、说、读有机结合。做到“图”“文”“视”“听”互补;“听”、“说”、“读”、“思”互促。

2.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对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不易理解,易产生疑惑: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真是这样吗?因而对于作者基于真实,富于生动的表现方法也不易体会。因此只有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才能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

突破难点的方法:

(1)借助录像,提供感性材料,帮助理解内容,释疑解难。

(2)朗读和品味词句相结合,朗读中品味,品味后朗读。

二、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3.动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4.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教学用具:

钱塘江大潮录像带(3分钟)音乐录音带(2.5分钟)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释题,教师朗诵课文。

目的: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同时创设情境,激情入境,让作品感染学生,训练听、思、说能力。教学手段:用音乐伴朗诵。

用谈话法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范读课文。听读思考。

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请你们听的时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个画面。

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根据回答板书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追问:“天下奇观”的“观”当什么讲?什么叫“天下奇观”?

(二)理清文路,分段精读。

目的:知道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写的,并按照这一顺序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理解各段主要内容,并能抓住要点准确概括段意。

步骤:

1.理清文路,划分段落。

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默读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段?

2.分段细读,学习第一段。

方法:默读。

要求:边默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这是主要的)

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学习第二段。

目的:理解作者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录像

教学方法:质疑探索法、组织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和边议边读。

教学形式:学生自学、小组议论、全班讨论三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①指名学生读第二段。

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

读后引导学生依次讨论这两个问题。

通过讨论明确:

a.作者是按照远—稍近—再近—更近的顺序写大潮中景象的。

b.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来描述大潮的。

②启发质疑。

让学生提出初读时不懂的问题。

③引导学生观看录像。

释疑解惑,帮助理解,边看边引导“图”“文”对号。

④导入学生自学。

刚才你们看了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生动、形象而又逼真地描述出来的,请你们仔细地阅读,很好地体会一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议论。

⑤组织学生讨论。

边讨论边自由读。

需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a.大潮从远处出现,人们看到了什么?这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

b.“横贯”是什么意思?

c.“形成一道白色城墙”是什么景象?这样比,说明了什么?

d.“千军万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是怎样的景象?

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表现出什么?

e.大潮由远及近,从声音、形状上的发展是怎样的?

f.刚听到大潮的声音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刚看到大潮的样子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大潮越来越近时,人们闻其声、见其形后心情又怎样?

⑥理解后朗读。

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看录像听读。再次感受大潮的美与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⑦概括段意。

谁能用一句话把潮来时声音、形状由远及近的发展表述出来。

学习第三段。

①指名学生读。

②理解“风号浪吼”、“涨”等词的意义。

③抓住主要内容概括段意。

④小结

如果你是一个观潮者,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你会感到怎样?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四)再读全文。

方式:指两名学生读第一、三段,全班齐读第二段。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0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六课《桥》。齐读课题。

2、快速回忆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写(老汉)在山洪暴发的黎明,指挥一百多村民通过小桥撤退,最后他和儿子(都牺牲)了。

二、感情读文、体会老汉的精神品质

(一)、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画出描写老汉有关的语句,边读课文边注上简短的旁批,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1、学生汇报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A.从站着一词你体会到了什么?(老汉很沉着)B、读一读这个句子,如果读的不好,纠正读

老汉清瘦的脸上躺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A、从老汉的表情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着急)

B、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可能在想什么呢?(只有有秩序的排队,疏散,撤离得才快些)

C、像一座山给人什么样的感觉?(镇定、)D、该怎么读这句话?(读得坚定有力)E、齐读这句话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党员排在后边,那谁排在前面先走?(群众)

从老汉的语言描写中,你有什么体会?(老汉大公无私)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个党员吗?排到后面 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1)读了这句,你体会到老汉当时怎样的心情?(2)当时的情况怎么样?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3)把语句中的“小伙子”换成“他的儿子”读一读,你又体会到什么?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1)把句子中的“小伙子”换成“他的儿子”读一读。当时的情况又是怎么样?

(2)从老汉的“推”字当中你又体会到什么?(爱自己的儿子)

(二)、从山洪的凶猛感受老汉的精神

课文中出了除了直接描写老汉的句子之外,还写了什么?写了山洪。把描写雨大和山洪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1、学生汇报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狰狞笑声中逼近。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2、从第一自然段的“像泼。像倒。”你发现了什么 ?(四个字两句话)

3、我们把这样的句子称之为短句。师板:短句。短句可以增强气势。从这两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读一读,如果读得不好,纠正读。(有力,并猛)

4、读一读描写山洪的这六句话,你读出了什么?(洪水的凶 猛 板书 :凶 猛)

5、课文在表达上很有特色,想想这些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小组间交流交流这样写的好处。

(运用了比喻、拟人、像野马形象的说明了洪水的猛、狂。跳舞是说优美的舞蹈吗?其实也是在形象的说明了洪水的疯狂、放肆,令人畏惧,胆战心惊。把人们逼近死亡。这样的句子的写法叫反讽。)6,有感情的齐读。

7、老师引导读

(1)在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狂奔而来的时候,老汉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个党员吗?排到后面 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2)、在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老汉却——————(3)死亡在洪水的狰狞笑声中逼近,老汉却————

8、过度、从这样凶猛的洪水中更加衬托出老汉是个沉着稳重临危不乱大公无私的人,此时此刻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亡的危险留给自己。我们一起读读故事的结尾吧!老太太来祭奠会对丈夫和儿子说些什么呢?

老伴啊,乡亲们都说:————————————————————————————,——————————————————————你听到了吗?”

“ 儿子啊,虽然你走了,但是————————————————” 三.桥的含义

1、如果让你给桥取个名字,叫什么桥?为什么? 四.拓展

你想对老汉说些什么?

老支书,你是村民们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掌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1

1.(播放录像“千手观音”的精彩片段)看了这个节目,你忍不住要问什么?做什么?

2.你们这么热烈的掌声,这些演员不可能听见,因为他们全都是聋哑人。在无声世界里的演员,能如此准确无误地踏着音乐的旋律,表演出震惊世界的舞蹈,真令观众鼓掌欢呼、赞叹不已啊!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掌声》这篇课文,我们在英子的身上会得到更多的启示。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千手观音》的录像片段,让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撼,残疾人为什么能表演这么精彩的节目?触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这个情境的创设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二、感受掌声,体验变化

1.自读课文,看一看课文出现几次掌声?

2.获得掌声前的英子是怎样的?(忧郁)获得掌声后的英子又是怎样的?(快乐)“忧郁”和“快乐”是一组反义词,怎么会用在同一个人身上呢?让我们先走近忧郁的英子。

▲感受“掌声”前忧郁的英子。

(1)自读第1自然段,画出体现英子忧郁的词句。

(2)(课件映示句子:“她很文静……她又是最后一个离开。”)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3)想一想,英子为什么忧郁?你们了解“小儿麻痹症”吗?(师简介“小儿麻痹症”)

(4)英子因为得了“小儿麻痹症”,她不愿意和大家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同学们想一想,英子的内心多么难受、痛苦啊!难怪她变得那么忧郁,请带着你们的感受,读读这个句子。(自读、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英子自卑、无奈、痛苦、委屈的内心情感,激发学生同情、怜悯的情感。

▲感受“掌声”后开朗自信的英子。

(1)你们希望英子快乐吗?大家一起来读读课文第5自然段,体验快乐的英子。

(2)掌声拥有这么神奇的力量,让我们回到那一次难忘的演讲中去吧。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朗读、对比让学生感受“掌声”前后的英子,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三、研讨掌声,领悟内涵

1.小组合作学习:画出第2-3自然段描写英子的动作、神态及掌声的句子,仔细体会英子的变化。

2.研讨第一次掌声

(1)(课件映示句子:“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英子的眼圈红了……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犹豫”是什么意思?英子为什么犹豫?全班同学和新来的老师看着英子,这一刻英子会想些什么?(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2)(课件映示句子:“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英子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指名读句子,理解“骤然”的意思。从“热烈、持久”这两个词中,你感受到什么?

(3)听到这骤然响起的热烈而持久的掌声,英子有什么反应?

(4)我们从英子流露出的动作、神态中读懂了英子那颗自卑、忧郁的心灵,让我们赶快把掌声送给英子吧。(鼓掌,齐读“就在英子……)

(5)你们想用这热烈、持久的掌声告诉英子什么?(启发想象,引导学生与英子对话)

(6)现在,就把我们对英子的鼓励、关心、期待和支持,全都融进这热烈而又持久的掌声中去吧!(齐读:就在英子……)

【设计意图】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仔细揣摩重点词句,使学生走进文本,读懂文字背后的声音,让学生在读读说说中与文本对话,与英子对话,真切地感受、体验英子的内心世界。

3.研讨第二次掌声

(1)同学们那热烈、持久的掌声给了英子莫大的鼓励,当掌声渐渐平息后,英子也镇定了情绪,开始讲述她童年的故事。当她结束演讲时,班里又一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是怎样的掌声呢?

(2)学生自读第二次掌声的段落,画出描写第二次掌声及英子变化的句子。

(3)(课件映示句子:“当她结束演讲的时候,班里又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经久不息”是什么意思?你能读出这“经久不息”吗?大家想用这“经久不息”的掌声告诉英子什么呢?(引导学生与英子对话)

(4)让我们为英子精彩的演讲发出最真诚的赞美吧!(齐读:当她结束……)

(5)听着这经久不息的掌声,英子是怎样走下讲台的?刚才她又是怎样走上讲台的呢?(课件映示掌声前后对比的两句话)朗读对比,体会英子的变化之大。

(6)(课件映示英子的来信)指导朗读感悟。

(7)自从那次演讲后,英子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她有了哪些变化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5自然段,用“——”画出变化的句子。(交流、指导朗读)

(8)英子只有这些变化吗?你从省略号中还体会到哪些变化?(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预设:上语文课时,英子……;上音乐课时,英子……;课间活动时,英子……)

【设计意图】执教者采用“以读代讲,角色体验”的方法,引领学生读中感,读中悟,训练学生大胆与文本对话,与英子对话,真切体味英子的情感变化,领悟掌声的内涵。

四、升华掌声,放飞心灵

1.掌声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她让一个忧郁的英子,变成了一个快乐的英子,让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学到这里,我们深深体会到掌声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尊重和关爱。其实,在生活中,爱还可以这样表达。(映示小诗,随着背景音乐响起《让世界充满爱》,齐诵小诗)

爱是一阵热烈的掌声;爱是一句友善的话语;爱是炎炎夏日一丝清凉的风;爱是寒冷严冬一杯温热的茶;爱是飘泼大雨中一把小花伞;爱是温暖孤寂心灵的一缕冬阳;爱是一支燃烧的蜡烛……

2.同学们,学到这里,相信你们对关爱有了更深的理解,其实,爱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你觉得爱是什么?

3.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爱是最公正无私的奉献。放飞你心中最美的爱,把你心中最真诚、最美好的爱写到课前准备好的“爱心卡”上吧。(随着背景音乐《爱的奉献》响起,学生写“爱心卡”,互相赠送)

《安塞腰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2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十二至十六自然段。

2.了解安塞腰鼓独特的魅力和内涵, 感受黄土高原的后生们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3.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 理解文中句子的深刻含义, 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和内涵。

2.理解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板块之一】发散性地回忆前课内容, 自然地关注“叹为观止”一词

1.同学们, 昨天老师和大家欣赏了安塞腰鼓的表演, 领略了《安塞腰鼓》课文的描写, 大家一定印象深刻, 那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 你知道了些什么呢? (学生自主、发散性地交流)

2.由“叹为观止”引入教学:刚才同学们在交流的时候老师关注到了一个词语 (出示:叹为观止) , 一起读, 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3.那“安塞腰鼓”的什么令人叹为观止呢? (舞姿、鼓声、搏击)

【板块之二】整合课文内容, 体会安塞腰鼓“舞姿”的内涵, 感悟文章写法

1.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 快速浏览一下课文的5~17自然段, 看一看哪些段落是着重写“舞姿”的? (学生交流:6、7、8、15自然段并出示)

2.如果要你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这叹为观止的舞姿, 你准备用哪句话?

3.出示:黄土高原上, 爆出……安塞腰鼓!全体读。这安塞腰鼓的“舞姿”有什么特点? (壮阔、豪放、火烈)

4.安塞腰鼓“舞姿”的壮阔、豪放、火烈我们可以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呢?我们先来自由大声朗读第6 自然段, 然后交流并相机引导、指导朗读。 (学生的交流可以有多样性, 只要有一点体会就可以:如抓住“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来体会舞姿的“狂野”;抓住“骤雨、急促、旋风、飞扬、乱蛙、火花、闪射、斗虎、强健”等词, 体会舞姿的“豪放、火烈”;抓住“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体会舞姿的“壮阔”且充满力量;抓住“比喻、排比”的修辞, 体会舞姿的开放, 黄土高原人的粗犷……另外, 要重视朗读)

5.下面让我们再来赞美一下安塞腰鼓叹为观止的舞姿, 出示:黄土高原上, 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6.你还可以怎样赞美安塞腰鼓叹为观止的舞姿呢? (这一提问具有发散性, 可以是自主回答, 也可以用课文7、8、15 自然段的内容来回答, 如果学生回答后思维不指向课文, 教师可以适当引导)

7.学生交流后出示第15自然段: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 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 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之中, 使人叹为观止。

8.引导学生读这一段, 说说想赞美安塞腰鼓“舞姿”的什么呢? (在学生朗读的时候, 相机追问:这写出了安塞腰鼓“舞姿”的什么美?——力量美、声响美、光影美、艺术美)

9.学生继续交流:还可以怎样来赞美安塞腰鼓的“舞姿?”出示:这腰鼓, 使冰冷的空气…… (引导学生抓住“冰冷—燥热”“恬静—飞溅”“困倦—亢奋”这几组相对的词语, 体会安塞腰鼓的“舞姿”充满热度、充满激情、充满活力, 并且壮阔、豪放、火烈)

10.齐读赞美: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蓬勃的想象力……安塞腰鼓!

11.出示课文6、15 自然段进行比较, 感悟课文的细节描写、整体描写以及语言美。

12.齐读以上段落并进行小结。

【板块之三】自主学习, 体会安塞腰鼓“鼓声”的内涵

1.除了安塞腰鼓的“舞姿”让人“叹为观止”之外, 还有什么也令人“叹为观止”呢? (鼓声) 我们一起来读读描写“鼓声”的段落。

2.这鼓声有什么特点? (沉重) 仅仅是沉重吗? (充满震撼人心的力量)

3.朗读体会并想象这沉重的鼓声还碰撞在哪里?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和感受, 并朗读体会这“鼓声”中震撼人心的力量。

4.朗读:好一个安塞腰鼓!

【板块之四】自主学习, 体会“搏击”的内涵, 体会黄土高原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1.令人叹为观止的, 除了这充满力量的鼓声, 还有什么呢? (搏击)

2.课文的哪些句子是写后生们搏击的? (出示句子并全体读)

3.后生们的“搏击”有什么特点? (有力、急速、大起大落) 怎样读好这句话?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来形容后生们的“搏击”? (震撼人心、惊天动地、惊心动魄、气壮山河)

4.后生们为什么要这样搏击?他们这样的搏击想要表达什么或要想搏击出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宣泄情感;生命力的存在、强盛;不屈不挠的精神;奇伟磅礴的能量;改变自然环境的决心……)

5.从这惊心动魄的搏击中, 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呢? (出示17 自然段, 重点解读“痛苦和欢乐”;想要表达什么样的痛苦呢?……仅仅是为了表达“痛苦”吗?体会更多的是展示生活的快乐!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 结合解读“现实和梦幻”“摆脱和追求”, 重点引导朗读)

6.引导读好17自然段 (交织!旋转!凝聚!升华!要读得简短有力, 体会黄土高原人乐观、坚强、向上的精神)

7.学生读好这一段后紧接着追问:同学们, 如此叹为观止、惊心动魄、充满内涵的腰鼓, 其他地方有吗?为什么? (13自然段)

8.让我们一起来赞一赞吧:齐读14自然段。

【板块之五】学习探究, 体会文章结尾的“精妙”之处

1.同学们, 老师一直以为课文到这里就该结束了, 这三个自然段 (出示:18~20自然段) 有画蛇添足的感觉, 但这一次上课却觉得这三个自然段写得特别巧妙, 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妙”在哪里呢?

2.我们先一起读一读, 看看这三个自然段给你一种什么感觉? (静) 为什么要写这么安静的场面呢? (动静结构美、首尾呼应、后生们收放自如, 稳如泰山、此时无声胜有声)

3.还妙在什么地方? (渺远的鸡啼:以声衬静, 同时预示着新的、美好的一天即将到来)

4.全体读18~20自然段, 并总结全文。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感受深的句段旁写上批注。

2.背诵课文的12~16自然段。

上一篇:高考艺术类考生评语下一篇:党恩淳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