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秘籍:雅思阅读八种题型的解题方法

2024-05-27

备考秘籍:雅思阅读八种题型的解题方法(通用4篇)

备考秘籍:雅思阅读八种题型的解题方法 篇1

段落标题类答题步骤:

1. 首先在list of headings中划去做为例子的heading 或headings,以免在根据段落内容在listofheadings中找出与其相匹配的段落标题时,它(它们)会干扰考试者对其他headings的选择。

2. 在文章中把做为例子的段落划掉,以免对例子段落进行不必要的精读。

3. 对题目中给出的段落,按照首句(第一、二句)、末句和中间句寻找主题句的方法,在listofheadings中找出与其相匹配的段落标题。

4.如果时间允许,按照文章的段落顺序,对非题目中给出的段落及例子段落进行快速阅读,而对题目中给出并要求找出与其相匹配的段落标题的段落进行精读。找出其中心意思后,再在listofheadings中找出与其相匹配的段落标题。

5. 选出几个可能匹配的题目进行比较(通常两至三个),当然其中只能有一个为正确答案。

6.对于第一种匹配题型可以将最难的题留在最后进行匹配,不要在较难的题上花费更多的时间,而应选择较易回答的题目进行匹配,最后所剩即为该难题的答案。

7. 要仔细检察答案,特别是第一题型,因为答错一题,就意味着答错两道题。

二、辨别正误题型(true / false /not given)

该题型还涉及到:(not given / not mentioned)没有提到,有时还会出现下列提法accurat/inaccurat 精确/不精确;supported / contradicted 一致/不一致。 correct/incorrect 正确与不正确。辨别正误题型属于难度较大的题型。通常在阅读测试中的第三或第四部分出现。

在规定的时间内如不能完成某一组题,留出一分钟,用逻辑方法猜测答案做答。这一方法在回答辨别正误(true; false;notgiven)题型时很有效。逻辑猜题在ielts测试中是答题的一个很关键的方法。事实上由于时间的限制,很多题是通过此方法求出的。

辨别正误题答题步骤:

1. 详细阅读并理解答题指引部分,确定答题方式。

2. 确切理解问句的含义,严格按照文章本身意思理解和推断,不要想当然。

3. 找出问句中的关键词语。

4. 利用关键词语在文章中确定答案位置。

5.仔细查看文章中关键词语所在句子中的含义。必要时应查看关键词语所在句子前后句子的含义。认真区分false和notgiven,false与原文相反、相冲突;notgive则不相冲突,但未提及。

6.可利用语法、词法判断答案所在相关句子的肯定与否定含义。

三、回答问题(short-answer question tasks)

回答问题是根据所给文章或图表回答问题。在ielts阅读测试中通常是用下列单词提问:.what、which、when、where、who、whose、whom、why、how等。除了利用上述单词进行提问外,有时会在答题指引中将所提问题列出。

回答问题答题步骤:

1. 仔细查看答题指引,了解回答何种问题。

2. 查看例句,确定答题方式。

3.要确定问句的种类,一般疑问句可按正常形式回答(例如:yes/no),如果是选择疑问句或者是以wh/how开头的问句就一定要具体回答

4. 仔细理解问句所提问题。

5. 特别要注意问句中所提问题的关键词语(例如:单数、复数),以及问句中表明数量、时间、地点的词语。

6. 将问句中的关键词语与文章中相关句子中的词语进行匹配。

7. 确定问句与文章中相关句子含义是否一致,得出答案。

四、完成图表、示意图题型(table、chart or diagram completion)

这部分题型是要根据文章所给出的信息,将图表内缺失的内容(或数据)填补出来。在ielts阅读测试中,有很多种图表及示意图。这些图表中虽然词/语不多,但却能够明确说明问题的答案。通常这些图表会附在所给阅读文章之内,作为文章的一部分。切记不可忽略这些图表。图表填空的关键在于分析图表中已存在的文字信息点所在,然后根据已给出的信息点寻找对应的信息。

完成图表、示意图题答题步骤:

1. 详细查看答题指引,以确定图表为何种信息。

2. 查看例句,了解图表内容及答题方式。

3. 查看图表题目栏中词语及数字符号。

4. 查看图表中的说明及注释部分。

5. 利用问句中的关键词语,在所给图表中寻找答案。

五、配对题(matching)

此种题型是ielts阅读考试a类中比较普遍的题型,配对的范围主要在:事件和事件的发展过程;原因和结果;文章中的概念和概念的解释;某种标志性事物和其所在的时代;新

产品和发明家、时间等。

配对题答题步骤:

1. 仔细查看答题指引,了解回答何种问题。

2. 查看例句,确定答题方式。

3. 弄清那些选项是同义选项,那些选项是反义选项,那些选项是有关数字选项。

4. 根据在题目中自己划出的中心词在原文中寻找信息点,注意以大写、斜体、括号和引号方式出现的概念。

5. 对于有关人名与理论、新产品和发明家、时间的配对题,首先要快速找出人名、公司名和时间,然后在附近的上下文中找答案。

六、摘要(summary)、填空题型 (gapfill)

填空题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根据文章内容选择词或短语填空,一般是为阅读文章的缩写内容进行填空;另一种则无参考文章,只是一篇短文。第一种题型相对第二种题型较难,所花费时间较多,因为要将两篇文章进行语句、词语的比较。不过这种缩写形式对于理解所给阅读文章有所帮助。第二种形式是利用所给单词或短语进行填空。上述两种形式填空题都需要借助语法、词法知识,分析所需填空文章中相关句子的含义。

如果在填空题中所需填空的词为名词,还要确定其单数或复数形式。如果是动词,还要查看其动词的主语。如该主语为单数形式,应确定其动词是否为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形式。 要确定填空所需单词在句中的作用,是肯定还是否定的。连接词通常会决定词意的性质。例如:however、but、ontheother hand它们会改变句子的性质;而also、and、to、aswellas则仍保持句子的性质不变。

有时所需填空单词会在填空文章的后面出现,这一点值得注意。要特别注意填空题中的代词,每个代词都会表明它所代表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因此一定要找出填空后面的代词,以确定它所代表的名词,这在回答填空题时有很大帮助。

摘要、填空题答题步骤:

1. 首先阅读答题指引部分,确定填空文章是所给阅读文章的全篇还是部分的缩写,而且还要了解所给单词是否可以多次使用。

2.利用例句确定答案在文章中的位置,如能在一组题内先查看例句及最后一个问题,并确定例句的关键词语与最后一个问题的关键词语在文章中的位置,即可确定其它各题的答案一定是处在它们之间的段落内,从而缩小了搜索答案的范围,而不必通篇阅读。

3. 快速扫描填空文章了解其大致含义。

4. 判别所给单词表中单词的词性。如果为短语,还须确定其相应的词性功能,通过判别词性可以缩小选词目标,从而缩短答题时间。

5. 查看填空前后的词语及该填空所在句子,并理解其含义。

6. 将单词表中选出的目标词语与所要填空的前后单词进行相互联系比较,利用语法及词法知识确定其准确性。

7. 如果属于第一种题型,还可以利用关键词语与所给阅读文章的相关句子进行匹配。

8. 填空所需词性如果为名词,而单词表中并无名词,仅有形容词,就必须将该形容词转换成名词形式进行填空,但这种情况并不多见。

七、完成句子题型 (sentence completion tasks)

完成句子题型就是先给出句子的一部分,未给出部分在文章中找出,或者给出2-3个答案,由你选择一个。这种题型较难,要花一点时间仔细查看文章中的有关部分。

完成句子题答题步骤:

1. 详细阅读答题指引,获取必要的答题信息。

2. 参考例句,确定答题形式。

3. 利用语法知识确定句子缺失部分。

4. 仔细查看所给句子的含义,并找出关键词语。

5 利用所给部分的关键词语在文章中找出相关句子。

6. 在文章中的相关句子里,选取缺失部分(即答案)。

如果完成句子题型是以多重选择的形式出现,那么则要将选择答案部分列为问句的一部分,从中选取所需的关键词语,逐个与文章中相关句子进行匹配。

八、多重选择题型 (maltiple-choice tasks)

ielts阅读测试中多重选择题型与toefl测试中的多重选择题型虽然类似,但实质上差别很大。ielt阅读测试中的多重选择题型更多侧重于对文章的理解,而非强调语法、词法的运用。

多重选择题答题步骤:

1. 详细阅读答题指引,尽量找出相关答题信息。

2. 按所给问题顺序答题。

3. 首先剔出例句答案所在部分,紧随其后从上至下开始答题。

4. 在问句中找出关键词语。

5. 在所给选择答案中找出关键词语。

6. 依次将问句及选择答案中的关键词语与文章中的相关词语进行匹配。

7.依据三点相符原则确定答案,既如果在匹配过程中找出三个逻辑上相同点既可确信答案正确无疑;两点相同,准确率也应在80%以上;一点相同,就须根据语法知识及相关信息加以判断。但有些题只需一点或两点相同即可找出答案。

注意多重选择题型下列情况:

1. all of the above. (上述全部)

2. either a. or b. or c. or above. (或者上面的a.或b.或c.)

3. it depends on. (视 …… 而定)

如果出现上述三种情况,就要对所有的选择答案进行分析对比。

备考秘籍:雅思阅读八种题型的解题方法 篇2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内容

1. 理解,能力层级为B。

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重要概念,一般是文章的论述对象。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重要句子,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结构等起重要作用的句子。

2. 分析综合,能力层级为C。

主要包括: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命题特点

新课标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题目设置,主要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在第一卷中出现。题干内容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归纳或概括,虽然回答的时候不需要考生用语言表述,看起来似乎简单一些,但一念之间,得分、失分,泾渭分明。

每题的选项一般包括四个,内容均出自于文本自身。选项的表述无非是对文本内容的改造。某些选项粗略地看,基本上保留了原文词句,但脱离了一定的背景,重新组合意思就会发生变化。常见的改造手法有:

1. 改变陈述对象。如(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3·B):“宋代政府引入行会管理方法,既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行业对经营者进行登记,又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选项中的叙述对象是“宋代政府”,它的行为是引入、规定、登记等,并对生产进行质量把关。而原文中是“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

2. 改变陈述对象的行为。如(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3·B):“随着城市民间工商业的繁荣发展,宋代统治者出于对从业者监管的需要,设立了行会这一政府机构。”选项中说“宋代统治者出于对从业者监管的需要,设立了行会”,原文中是说“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关于“行会”原文表述为“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可见“行会的设立”不是政府行为。

3. 改变句式关系。如(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选项中添加了“由于……所以……”的因果关系,而原文表述为“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其中第一句话是说接受主体对文本接受的主动性特点;后一句才提到“前理解”结构对理解文本的影响,二者没有因果关系。

4. 改变陈述范围。如(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1·C):“《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而《唐律》则更加强调对伤害生命的犯罪行为的追究。”选项中说“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原文中说“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处罚”的范围缩小了。

5. 改变发展程度。(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C):“当悲剧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之间就会具有一定的心理距离,这样人们就不至于获得悲剧感,从而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之中。”选项中说“人们就不至于获得悲剧感”,原文中说“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程度加深了。

6. 改变事情性质。(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Ⅰ·1·D):“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情况下,开足马力,冲向日本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沉人海中,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选项中把“甲午海战”当作悲剧,而原文中说“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甲午海战”是历史事件,不是文学艺术。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解题方法

1. 通读原文

通读原文可以把握文本的结构脉络,要根据文本材料安排的顺序,弄清文本各段落的大意,了解全篇的结构层次,明确作者的论证思路,从而确定文本重要信息的分布区域。

例:对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论述类文本选文的梳理(见下页)

2. 精读题干

阅读文本后面问题,迅速抓住题干中提供的重要信息,区别出答题要点、限制范围等内容。例如“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说明选项内容基本上保持了文本表述的原样,只做稍微改动,解题时要注意其中细微的变化;而“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说明选项内容对文本进行了较大的改动,“理解”和“分析”是对文本内容的重新表述。

还要把选项内容分解成几个考查点。如(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Ⅰ·1·A)“宋代的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借贷、质、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可以分解成“宋代的信用是否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借贷、质、典、赊买赊卖等是否属于信用形式”“借贷、质、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是否属于新的产生”“是否属于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等几个问题。

3. 认真查找信息源

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基础上,将题干和选项所涉及的信息代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题支相对应的语句。有时对应句可能不止一处,则要进行整合,使之互相补充,同时还要弄清对应句与上下句、全段乃至全文的关系,以及在其中所处的地位等。

4. 精心比较原文信息,得出答案

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分解出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如(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1·A)“借贷、质、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原文信息在第二段句①②中,原文说“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新的特点”说明事物有新的变化,但并不是新“产生”。如果选项在原文的基础上出现了修饰、限制成分的改变,那么这个改变可能就是要寻找的答案。如(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3·D)“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对当时的经济发展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此后各个朝代提供了借鉴”,其中的“都”为解题时应该注意的重点,原文中虽然论述了宋代新型信用工具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但在第二段中只说了赊买赊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四、解题忠告

1. 注意考场心理变化

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目,考生往往会产生奇怪的心理变化。如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考生可能会感觉每一项都有错误,而选择“不正确的一项”,则会感觉每一项都正确。走出考场,感觉很多题目的答案一目了然;在考场上,常常感觉手足无措。究其原因,主要是心情过于紧张。因此,辨析选项需要考生保持冷静。

2. 慎用“无中生有”

很多人在归纳错误选项的时候,常常用“无中生有”一词,但解答“理解和分析”之类的题目要慎用,因为其中选项是基于原文的重新解释,并不是原文内容的摘抄,大部分选项的内容在原文中都不能直接找到。

阅读理解常见题型解题方法与技巧 篇3

一、深度阅读(2篇)

首先是阅读文章,阅读的时候拿一支笔做笔记,需要注意的以下的“扎眼字符”:

1.大写字母们——人名、地名、学校机构国家名称、专业特指的名词们,都会有大写字母表示(china,universityofphoenix,john等),既然提到了这么显眼的东西,很有可能在题目中就会拿这些说事;

2.各类数字们——不管是百分比还是年代又或者是时间日期,这些以阿拉伯数字出现在阅读中的时候,应该是能第一时间抓住我们的眼球,我们会像亲人一般的,在茫茫的英文字符的海洋中一下找到它们;

3.奇怪的符号们——逗号和句号满大街都是对吧,那么破折号呢?问号呢?引号呢?连词符号呢?括号(一般给出某个单词的中文解释)呢?它们也是如此的显眼和另类吧。这样“非主流”的符号本身其实没什么,但是它们所在句子所说的内容,就一般不是那么简单啦。

读完文章之后就是做题目,在这之前需要明白一个最基本的技巧,大家要把它当作一个基本的概念来贯彻:正序出题——

也就是说,第一道题,一定是在文章的第一部分(未必是第一段),而第二道题,一定在文章第一题所考察部分的后面,并且是在第三题所考察部分的前面。依此类推,所以最基本的定位技巧,也就是如何找到答案在哪里,就是通过这个概念。

然后要说的最重要也是最实用的技巧就是:空语境。说白了,很多时候大家会发现,错误的那些干扰项所说的内容,抛开文章来看的话,它们所描述的内容是完全正确的,是符合我们的常识和日常生活的认知的——但是依然不是正确的选项,那是因为在文章中,这些内容并没有被提起——它们是对的,只是他们出现在了错误的地方。换句话说,就是常识正确的,未必是正确选项,我们需要通过上一步说的定位的相关技巧(正序出题),来看下原文在这个地方是不是真的说了这个事情,如果没有,那么不管它描述的多么符合我们的日常生活,也一定是错误的选项。

二、快速阅读(1篇)

快速阅读最讲究的其实不是技巧,而是阅读的顺序以及做题的顺序。因为其题目比较简单,只有细节题,没有推断题(比如不会出问作者写这个文章为了表达什么,或者作者是什么态度之类需要我们推理的题目)。所以全部的技巧就是定位,只要能找到这道题考的是哪个部分的内容,就一定能做对题目。

阅读的顺序一般是这样:

小标题(如果有的话)——每段的段首段尾句——每段出现的扎眼字符(定义同上面深度阅读中的“扎眼字符”)。

读完这些之后,不需要管文章具体描述的内容,就可以开始做题。

先做的应该是最后三道填空题,它们应该出现在文章的结尾部分,10在最后部分,9在10的上面,8在9的上面——因为刚刚读完,明确了位置之后,印象应该最深刻,所以也最好找。

然后再做前面的1~7题,同样需要活用之前说的“正序出题”原则——万一有一道题一时半会找不到在哪里了(不在小标题,也不再段首段尾,也不在扎眼字符所在的句子里),那么我们要稳定心态,不妨先做后面的一道题。举个例子,你第2题搞定了,第3题是死活找不到在哪里了,那就快做第4题,完了之后再回过来做第3题——很显然,第3题必然是在第2题和第4题的原文部分中间,这个时候把中间夹杂的文字做一个深度阅读,就一定能找到答案。

三、选词填空(1篇)

选词填空应该放到最后做,它就是考察大家的单词基础,尤其是在特定语境环境下的单词认知程度。所以如果单词基础比较差的同学们,做这套题还是比较费劲的。我们可以利用的技巧就是单词的词性了。大概的步骤如下:

1.读——无论如何,我们还是需要花一点时间把这个文章读一遍,虽然有单词被抽了出来,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明白作者大意和主旨的。

2.标——把10个空白处所要填的单词的词性给标识出来,当然是参考空白处整个句子,通过语法的角度来判断该填什么样的一个词进去。

3.分——把后面15个备选单词的词性一一地标出。

GRE阅读备考高分秘籍 篇4

解决掉你的GRE词汇

首先是词汇关,据小站教育老师讲,GRE阅读材料中的单词并不需要所有都要认识。甚至要尽量保持文章中一些名词不认识,这样可以去猜,练习猜词的能力,毕竟考试中肯定会有词不认识,要根据上下文推测下。但是一些重要的形容词,名词,动词还是要认识的,因为这些词反映了作者的态度和文章的转折啊之类的结构。

而且对这些词要很熟练,一看到就能反应过来是褒义还是贬义,不能反应个半天的,大家可以去背下阅读39+3后面的那个生词表,然后自己平时坐阅读时对于重要的可以推理作者态度的词也总结背下来。

坚持长难句分析

每天都看看GRE阅读中的长难句,不要看答案,自己尽量分析,用他的方法。每看完一句长难句,都做一下他的意群训练,这个对提高阅读速度非常非常有帮助。看长难句最好每天都看一个小时,可以增加预感,也破除了对阅读的恐惧感,看的同时做意群训练可以增加阅读速度。

因为长难句都是阅读中的句子,再看阅读会发现轻松很多。

提高你的阅读速度

看阅读的速度快了,一个是读的快,就像大家读中文可以一目十行的感觉,还有一个就是对新GRE考试阅读的逻辑框架熟透了。比如看到作者第一句话就知道提出了一个老观点,然后马上就下意识到找接下来一定出新的的转折,然后找新观点。然后再看是用什么方式论证的,是指出老观点不足呢,老观点错哪儿了,还是形式变化了等等。这样看完,把逻辑框架就把握住了,做主旨题,结构题,作者态度题就很轻松了。

GRE阅读真题之OG2

Computers cannot accurately predict climate change unless the mathematical equations fed into them adequately capture the natural meteorological processes they are intended to simulate. Moreover, there are processes that influence climate, such as modifications in land use, that scientists do not know how to simulate. The failure to incorporate such a process into a computer climate model can lead the model astray because a small initial effect can initiate a feedback cycle: a perturbation in one variable modifies a second variable, which in turn amplifies the original disturbance. An increase in temperature, for example, can boost the moisture content of the atmosphere, which then causes further warming because water vapor is a greenhouse gas.

For the following question, consider each of the choices separately and choose all that apply.

1. The passage mentions which of the following as adversely affecting the accuracy of computer predictions of climate change?

A. Failure to allow for some of the processes that influence climate

B. Mathematical equations that do not accurately reflect natural phenomena

C. An overestimate of the role of feedback cycles

2. In the context in which it appears, “amplifies” (line 11) most nearly means

A. exacerbates

B. explicates

C. expatiates

D. adds detail to

E. makes louder

GRE阅读真题之OG2

The decrease in responsiveness that follows continuous stimulation (adaptation) is common to all sensory systems, including olfaction. With continued exposure to chronically present ambient odors, individuals’ perception of odor intensity is greatly reduced. Moreover, these perceptual changes can be profound and durable. It is commonly reported that following extended absences from the odorous environment, reexposure may still fail to elicit perception at the original intensity.

Most research on olfactory adaptation examines relatively transient changes in stimulus detection or perceived intensity—rarely exceeding several hours and often less—but because olfactory adaptation can be produced with relatively short exposures, these durations are sufficient for investigating many parameters of the phenomenon. However, exposures to odors in natural environments often occur over far longer periods, and the resulting adaptations may differ qualitatively from short-term olfactory adaptation. For example, studies show that even brief periods of odorant stimulation produce transient reductions in receptors in the olfactory epithelium, a process termed “receptor fatigue.” Prolonged odor stimulation, however, could produce more long-lasting reductions in response, possibly involving structures higher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pathway.

1.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the phenomenon of olfactory adaptation may cause individuals who are reexposed to an odorous environment after an extended absence to

A. experience a heightened perception of the odor

B. perceive the odor as being less intense than it was upon first exposure

C. return to their original level of perception of the odor

D. exhibit a decreased tolerance for the odorous environment

E. experience the phenomenon of adaptation in other sensory systems

2. The passage asserts which of the following about the exposures involved in the “research on olfactory adaptation” (line 11)?

A. The exposures are of long enough duration for researchers to investigate many aspects of olfactory adaptation.

B. The exposures have rarely consisted of reexposures following extended absences from the odorous environment.

C. The exposures are intended to reproduce the relatively transient olfactory changes typical of exposures to odors in natural environments.

D. Those exposures of relatively short duration are often insufficient to produce the phenomenon of receptor fatigue in study subjects.

E. Those exposures lasting several hours produce reductions in receptors in the olfactory epithelium that are similar to the reductions caused by prolonged odor stimulation.

3. The author of the passage discusses “receptor fatigue” (line 24) primarily in order to

A. explain the physiological process through which long-lasting reductions in response are thought to be produced

B. provide an example of a process that subjects would probably not experience during a prolonged period of odorant stimulation

C. help illustrate how the information gathered from most olfactory research may not be sufficient to describe the effects of extended exposures to odors

D. show how studies of short-term olfactory adaptation have only accounted for the reductions in response that follow relatively brief absences from an odorous environment

上一篇:中班故事教案:狐狸孵蛋下一篇:冷月似霜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