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看图讲述活动的指导策略

2024-07-09

幼儿看图讲述活动的指导策略(共13篇)

幼儿看图讲述活动的指导策略 篇1

两厂幼儿园

魏念萍

看图讲述是教师借助有一定教育意义的、幼儿能理解的图片,启发幼儿运用恰当的词语表达图意从中接受教育的一种语言教育形式,是幼儿讲述活动中的一种主要类型。在看图讲述活动中,幼儿学习的重点不是几个词或某一句、某一段话,而是学习讲述的思路以及如何用恰当的方式去表达。

在语言教育实践中,一谈到看图讲述,我们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幅幅图片,教师引导幼儿有序地观察图片,看懂画的是什么时间、地点、人物和什么事件等,由此形成了一个教学模式:逐幅有顺序地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及具体细节——请幼儿用简短语句讲述观察到的某一情境——请幼儿用连贯语言讲述多幅图片内容——了解图片的教育意义,其中教师会力图让幼儿相互学习优美的词汇及语句,并把教案中的讲述方式传递给幼儿。长期以来,由于过于注重看“图”“讲”述,造成此类活动所追求的评价结果是:幼儿把图片的内容编成故事了吗?故事里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要素吗?故事有名字吗?看图讲述活动逐渐走人“模式化”误区。即:注重教师的显性指导,忽略幼儿的主动观察;注重按教案流程教学,忽略幼儿的自发关注点;注重按四要素的顺序讲述,忽略趣味性、幽默感;注重结果的评价,忽略过程的评价。

我在实践中尝试以下几个方面改善指导策略,以更好地促进每个幼儿独立讲述语言能力的发展。

一、选择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

看图讲述活动一般都以集体教学活动的形式开展,但是集体教学活动也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缺点,例如幼儿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积极性不高,无论是教师提问还是幼儿的自由讲述、表演,都是相同的任务、共同的步骤,对幼儿的要求相同,幼儿接收的教学内容也一样,没有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整齐划一的结果造成有的幼儿吃不饱、有的幼儿吃不下等情况。针对这些语言教学的实际情况,我在组织看图讲述活动时,灵活运用教学组织形式,如将常用的集体教学改为小组教学,每次活动我只需和一半的幼儿发生交互关系,增加师幼互动的效率。幼儿人数减少了,师幼互动的频率自然就加大了。幼儿人数的减少,不仅让教师在高频率的互动中清楚地发现了幼儿之间的差异,有利于因材施教,也让幼儿获得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创设了把内心语言变为外部语言的条件。

二、分层制订教学目标

幼儿语言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幼儿的语言发展,但是教师在日常的语言教育中,总会发现有几个或优秀或较差的幼儿,以往制订目标时总是去头尾保中间,致使在教学中两头的幼儿很难得到发展。面对幼儿讲述水平发展的个体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幼儿的语言发展分层设置目标,即针对不同讲述水平的幼儿设计不同的目标。有了不同层次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就不用再为两头的幼儿发愁,而能根据分层的内容设置合理的提问与指导。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把层次的发展目标作为整个讲述活动的重点贯穿始终,看图讲述活动也就摒弃了统一的模式、统一的指导。例如,看图讲述活动“月亮姑娘做衣裳”目标设置就可以分为下列三个层次:层次一,根据自己对语言的理解,辨别相似场景;层次二,借助他人的语言提示,辨别相似场景;层次三,在成人的具体指导下,找出相应的场景。

三、教学内容序列化

看图讲述活动中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是为其目标服务的。不同目标下,看图讲述教学过程的重点会发生变化,如果不看目标只看内容,就会出现以单一的程序代替所有的看图讲述活动的模式化现象。因为幼儿根据新图片进行讲述时,需要综合观察力、分析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智力因素。如果幼儿的观察力不强,讲述中就会以小画面为背景,角色涵盖不全,缺乏整体感;如果幼儿分析力不强,就会停留在形象、动作中进行表述;如果幼儿的想象力不强,则讲述的故事通常平淡无味,缺乏有趣的情节;如果幼儿的表述力不强,则图片讲述断断续续,短句多,简单复句多,冗长无味。

因此,在讲述活动中,为了培养幼儿独立讲述所需的各方面能力,应该让教学内容序列化。如从形象性描述开始,第一层次主要是以人物或物体形象为主的描述,重在培养幼儿的视觉辨别力;第二层次是动作性描述,即以角色动作变化为主的描述,重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第三层次是过程性描述,即以四要素为顺序进行的描述,主要培养幼儿的推理能力;第四层次是情境性描述,即场景和角色相关联的描述,重在培养幼儿的分析能力;第五层次是想象性描述,即以角色和场景为大部分依托的讲述,这需要幼儿发挥想象力;第六层次是独创性描述,是既包括图片角色、场景,又不受约束的趣味性讲述,可以让幼儿的创新能力有充分的发挥。有了以上的划分,教师在准备活动时选择教学内容就有了依据,可以更有针对性地选择图片,而不受原有教材的束缚,使幼儿的看图讲述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四、采用多种应变策略

经过形象性、动作性和过程性三个层次有目的地讲述指导后,从第四层次开始,幼儿的想象力异常活跃,面对相同的图片,会想象出不同的情节、内容。对此,教师要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仔细揣摩各角色的特点与场景的关联,拟好各种可能出现的故事情节,以便在教学中灵活指导。在幼儿园中,可以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让性格不一的教师同时分析一组图片,各拟一个具有情趣性、幽默感的情节,然后相互交流,并探讨如何恰当地回应幼儿的想象性讲述和独创性讲述,以更好地促进幼儿看图讲述能力的发展。

五、学会“顺藤摸瓜”

看图讲述活动不同于艺术、数学等活动,没有成品供教师事后思考、评价,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随时注意幼儿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育计划与策略。如有的幼儿讲述时不是事先想好全过程,而是想好开头就讲,结果开头两句精彩,后面就卡壳,如果这时让他结束,他就会养成想到哪儿说到哪儿的习惯,缺乏整体观察、综合分析的习惯。因此,教师应学会“顺藤摸瓜”,善于沿着幼儿的思路指导下去,帮助幼儿逐步学会完整讲述。

幼儿看图讲述活动的指导策略 篇2

一、问题设计应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能力水平, 贴近幼儿发展需求

兴趣是决定幼儿活动参与情绪高低的关键,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认知发展规律, 从活动内容的实际出发, 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理解水平, 激发幼儿表述、思考的愿望, 是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做到的。小班幼儿的思维具有很强的直观形象性, 他们通常根据图画中的直观画面进行思考。因此, 为小班幼儿设计的问题宜简单、具体, 从细节入手, 引起幼儿经验联想与讨论。如在小班看图讲述活动《礼物》中, 老师在出示图画前先提问:“你生过病吗?生病的感觉怎么样?”然后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小猴的表情、姿态和所处的背景 (医院) , 使幼儿获得相应的感受, 帮助幼儿体会到小猴生病苦闷、难过的心情, 并鼓励幼儿想办法帮助小猴开心、忘记病痛, 从而引出小动物们也来送礼物, 启发幼儿观察小动物们送了什么, 启发幼儿猜猜小动物们说了什么。中班幼儿则应在小班“有中心地说”的基础上有序地讲述并丰富相应的故事情节, 因而在设计提问时应注意目的性、启发性、提问后的追问和发散。而大班幼儿有了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教师应注意提问设计的层次性、冲突性、延伸性, 设计一些难度适中、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以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并引导幼儿总结甚至提升看图讲述内容的含义。

二、问题提出要考虑指向性、层次性, 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1. 提问应紧扣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 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因而问题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活动目标, 抓住其中的关键预设。如在大班看图讲述《三只蚂蚁》活动中, 目标为:“ (1) 引导幼儿围绕图片所设悬念, 完整、连贯地表达出自己所看到的和所想象的内容, 提高讲述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 能从强烈的大小对比、动静对比中体验幽默感。”我们逐步展示前四幅图画, 为每幅图设置悬念:“三只饿着肚子正在找食物的小蚂蚁, 发现草地上有一根长长的白线, 你觉得它们会想到什么?会怎么做?”“三只蚂蚁顺着白线往上爬时, 分别会怎么想?”“远远有一个黑色的物体, 你觉得那会是什么?”以一个接一个的设问来激发幼儿的观察、讲述、想象的兴趣, 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让幼儿充分猜测、尽情表达之后, 出示第五幅图, 此时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一目了然, 结论既出乎意料又合情合理, 幼儿也在学说“啊呀!一只大蜘蛛的屁股!”中体验了幽默、趣味。幼儿在老师步步设问的引导下通过观察、想象、讲述体验了蚂蚁疑惑—好奇与期待—惊愕与失望的心情历程, 活动目标有效地展现在师幼互动中。

2. 提问应指向明确、突出重点

提问要紧扣主题, 指向、目的性要明确。不提与主题无关的内容, 也不要被幼儿发散到与主题不相干的事情。如大班看图讲述《理发师的奇遇》活动中, 第一幅图可提问:“理发店里来了一位狮子先生, 它是来做什么的呢?你从哪里看出来?”将幼儿的注意力直接引到狮子与理发师身上, 而不必去讨论“这是哪里?里面有什么?”分散幼儿的关注点。同时, 要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有次序地观察。从一部分观察到另一部分, 使幼儿能有目的地、投入地感知活动内容, 形成有效应答的氛围。再如, 出示到第五幅图时, 狮子头上几乎没有头发了, “理发师吓得浑身发抖, 狮子则笑了笑……”可引导幼儿观察、思考:“瞧!理发师太紧张、太害怕了, 他又一次地失败, 狮子都没有发火, 还笑了, 你觉得, 这回狮子会怎么说?如果你是理发师, 你会怎么办?”促使幼儿积极思考, 续编故事情节, 更可引起讨论进一步总结出“不可以貌取人, 不能从表面看问题”这一寓意。

3. 提问应层次清晰、循序渐进

幼儿的思维往往会存在较为肤浅、缺乏深度的缺点。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 由主到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构建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链”, 分层提问、层层设问, 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支架”, 遵循“ (1) 帮助幼儿理解图文内容、结构; (2) 启发幼儿分析情节发展线索; (3) 引导幼儿抓准图文内容的中心思想; (4) 启示幼儿图文蕴含的深层寓意”的梯度设计提问, 起到引导幼儿思维步步深入的作用。

4. 提问应面向全体、注重差异

教师提问时, 目光应面向所有的幼儿, 一方面设计一些能够鼓励全体幼儿参与的问题, 让每个幼儿感到教师在问自己, 让每个幼儿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另一方面应尊重幼儿间的个体差异, 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应提出不同类型与层次的问题:难度和灵活性较大的问题要求幼儿重新组合所获得的信息来创造答案, 这类问题问能力较强的幼儿, 他们经过思考回答, 有助于启发全体幼儿的思维;基础及综合性的提问是为了巩固教学效果, 问题的设计要考虑中等能力的幼儿, 这样做可以吸引大部分幼儿的注意,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于能力相对弱的幼儿, 要适当设计一些难度不大, 经过认真思考能够回答出的问题, 可以帮助这些幼儿恢复自信, 提高学习兴趣。如教师在中班看图讲述《小松鼠的大尾巴》活动中, 对一些能力较弱的孩子, 就设计了提问:“小松鼠的大尾巴像什么?”对一些能力中等的孩子设计的提问是:“小松鼠的大尾巴有什么作用?”而对一些能力强的孩子则提问:“小松鼠可以用大尾巴帮助小动物们做些什么呢?”由于准确把握幼儿特点选择恰当的提问内容, 从而使每个幼儿都乐于主动地回答问题, 积极参与到活动中。

三、提问时要抓准“发散点”, 突出“转折点”, 引发幼儿的思考与想象

精巧有效的提问得益于活动前充分解读教材, 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语言表述能力, 思考如何巧妙运用提问等教学手段最有效地引发幼儿的思考、想象, 促进幼儿表达与创造性思维的提升, 体现发展性原则。

因而, 抓准看图讲述内容中的“发散点”及把握幼儿思维的“转折点”, 显得尤为重要。如绘本阅读《猜猜我有多爱你》中, 刚开始老师引导孩子用身体动作来表现“爱”的多少:手有多长, 我就有多爱你, 跳得多高, 我就有多爱你。接着引导孩子开拓到看到的景物:“小兔子用眼前看到的东西怎样表示心中的爱的?还有什么可以表示爱?”“房子有多大……;路有多长……;树有多高……”然后引导到生活中的实物:“其实除了这些, 还有很多东西可以表示我有多爱你。” (出示图片:围巾、星空……) 幼儿看图表达, 教师随机引导: (1) 有比围巾更长的吗? (2) 比星星亮的是什么?此后老师又引导孩子思考:“生活中有好多东西可以让你来表示对周围人的爱, 有什么呢?”幼儿:“巧克力……”最后老师提出:“这个故事爱多吗?平时在家里你最爱谁呢?在幼儿园的伙伴当中, 你最喜欢谁?除了伙伴, 你还爱其他老师吗?”一步步地突破幼儿的思维局限, 扩展幼儿思维的广度。

四、活动中应审时度势, 把握好提问的方式和时机

优化看图讲述活动中的提问, 应注意把握提问的时机, 运用幽默、诙谐的问题调节活动气氛;运用富有启发的问题引导幼儿想象, 不但有效推进课堂进程, 更有利于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通常提问的时机在于:幼儿学习情绪需要激发、调动的时候;幼儿观察图片重点偏移或思维受阻的时候;活动进程推进到转折、推理、概括、小结的时候。同时, 有效结合多种提问方式将进一步引导幼儿挖掘画面内涵, 促进幼儿思维活动的逐步深入。

一般看图讲述教学的提问设计可分为描述性、判断性、推想性、分析性、比较性、想象性和追究性几类问题, 在设问时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各类问题进行有机搭配。 (1) 描述性问题与推想性问题结合。如:“小猫正在做什么事情?” (描述) “他为什么要给小兔子写信?” (推想) 通过推想促使幼儿对人物心理进行猜测, 将事件与相关因素联系起来, 使讲述由表及里地深入展开, 从而促进幼儿思维发展。 (2) 判断性问题与追究性问题结合。如:“小猴随手扔了罐头对不对?” (判断) “为什么不对?” (追究) 通过追究促使幼儿讲述自己判断的依据, 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3) 推想性问题与分析性问题结合。如:“下雨了小兔子们可怎么办?” (推想) “躲在什么地方最适合?” (分析) 通过分析促使幼儿的讲述由扩散到集中, 有利于引导幼儿扩展自己的推想或修正自己的推想。 (4) 想象性问题与分析性问题结合。如:“小老鼠真的能帮助大狮子吗?” (想象) “它能帮大狮子什么事?” (追究) 通过追究促使幼儿讲述想象的依据, 引导幼儿展开合理的想象, 通过讲述理由, 还可以达到互相启发的目的, 促使想象的分散。

五、合理控制提问节奏、频率, 善于等待和引导

提问可分为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开放式提问能有效激发幼儿思考, 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但需要幼儿较长的时间去思考, 并组织语言说出答案, 如果在教学中频繁进行开放式提问, 可能会使教学进度减慢, 不利于教学目标的推进, 多应用在重难点突破;而封闭式提问省时高效, 在短时间内可帮助教师清楚地了解到幼儿对已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补救, 更有助于推进教学目标, 但频繁使用会使幼儿养成机械记忆的思维习惯, 弱化思维的批判性, 逐步丧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因而在活动中教师应依据两种提问形式的利弊合理取舍, 如: (1) 活动内容富有想象空间、情节发展有多种可能, 可进行开放式提问, 让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展开充分联想, 表达独特的见解。 (2) 当教师希望幼儿记住某些词汇或短句的时候, 就可以采用对具体教学内容或具体情节、对话进行提问的方式, 帮助幼儿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同时, 开放式提问语速应放慢, 身体前倾, 以眼神、动态提示幼儿展开思考、想象;封闭式提问时语气坚定、语速提快, 问题与问题间衔接顺畅, 不留空白, 集中幼儿注意力。

浅析如何指导幼儿看图讲述 篇3

【关键词】幼儿;看图讲述;指导

幼儿园的讲述活动是指在幼儿园里开展的以指导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思想和看法的教育活动,属于语言领域范畴,需要一定的语言经验来完成。它包括看图讲述、实物讲述、故事讲述、情景讲述等内容。而看图讲述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幼儿语言表述能力的语言教育活动,也是幼儿语言特色教育中的一种活动形式。幼儿看图指导能够有效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特别是那些胆小、平时不爱说话、口吃不清楚的幼儿通过合理的幼儿看图讲述后都会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幼儿看图讲述的能力,发展幼儿的想象力,从而提高老师的指导能力呢?今天笔者就来跟大家探讨下如何指导幼儿进行看图讲述的。

一、老师要注重引导幼儿仔细观察

幼儿对图片所反映的事物的感知是以观察图片得来的。根据幼儿观察的无目的性、随意性、概括性差及带兴趣性的特点。首先,要选择颜色鲜艳、画面清晰、幼儿能理解的图片,同时要根据不同年龄班采取不同的开头方法,以激发幼儿观察的兴趣。另外,根据不同的图片内容,采取不同的展示方法,既引起幼儿观察的兴趣和目的性,又能发挥幼儿的想象。小班不宜多副图片整体展示,而宜逐一展示,这样会使幼儿感知清晰,大、中班可以根据图片内容,采取单副局部展示,多副逐一展示或多副整体展示。

二、注重提问要有艺术

看图讲述是一种创造性讲述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提问非常重要,它能引发幼儿对图片的兴趣,促使幼儿仔细观察图片,积极思考问题和讲述故事。可见,教师的提问艺术对提高幼儿的观察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小班幼儿宜用鼓励的口吻提问,中班宜用竞赛的方式提问。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班,不同的图片内容精心设计提问,引导幼儿的观察由粗线条向精细发展,由局部向整体、理解内容发展。

三、激发幼儿的想象

启发幼儿的想象要根据不同年龄的幼儿和不同的图片内容进行。小班要根据图片内容启发幼儿想象时间、地点、人物及人物的简单的心理活动。想象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景物之间的关系及事物之间的简单因果关系。对大、中班幼儿,不仅要启发他们想象图片上反映的情节,还要以图片为线索,想象出画面外的情节。

我们利用看图讲述培养幼儿的创造思维还要根据图片内容,指导幼儿在同一个主题的图片中合符情理地、符合逻辑地想象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给人物起不同名字、想象事情发生的不同原因、想象不同的细节、想象各角色不同的心理活动和语言,想象不同的开头和结尾。多向性的想象就会防止讲述上的千篇一律,还有打乱图片顺序,让幼儿按事件发生的顺序或倒序重新排列,是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的好方法。还有根据图片内容的讲述给图片命题,可以培养幼儿的综合、推理能力。

四、看图讲述的图形要色彩搭配合理

小班幼儿的集中注意时间很短,有时课刚上到一半,孩子们便不认真听讲了。在观察中我发现色彩鲜艳的物品往往能延长他们的注意时间。所以在选择图形时,我根据所讲内容把图形的色彩合理搭配,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吸引他们注意,来更好的完成预定的教学目的。

五、要充分发挥图形的作用

图形是看图讲述活动不可缺少的教具,幼儿可以借助色彩鲜艳、形象逼真的图画来看看、说说、想想、编编,继而达到促进幼儿发展的目的。为了让幼儿能更好地讲述图上内容,每上完一节看图讲述课后我都把图形放在教室的一角,让幼儿自由地看、自由地讲,这是提高幼儿讲述的一个好办法,孩子们很感兴趣,每下课后他们都能自发地对图片观察、讲述、交流,并把新发现告诉老师。

六、幼儿表述的合理指导

表述是观察和思维结果的反映,也是幼儿看图讲述的主要目的。同样的图片内容,有的幼儿讲述起来形象、生动,有的却呆板、枯燥,这与词汇的丰富程度和表达能力是有很大关系的。所以教师平时要重视幼儿的词汇学习和积累,重视幼儿表达能力的培养,要创造多种看、听、讲的机会和场合让幼儿学习、积累,应用词汇、训练表达能力。看:看图片、看实物、看动作表情。听:听广播、听录音、听故事、听同伴讲话。讲:自由交谈、回答问题、造句比赛等。如在参观花坛时,教幼儿学习“漂亮”、“美丽”、“五彩缤纷”、“五颜六色”、“好看极了”等词语和短句效果很好。造句比赛既使幼儿互相竞争又互相交流。他们会尽量说得和别人不一样。如用“高兴”造句,有的说:“我高兴地上幼儿园。”有的说:“我说话,妈妈很高兴。”有的说:“我玩得真高兴”等。

七、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

孩子们的年龄不同,生长发育也不同,如经常采用集体教育的形式,那么只能对一部分符合标准的幼儿产生影响,而对那些智力水平高或弱的幼儿就达不到有效的教育效果。我在进行教学时,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采用分小组、个别的教育形式进行指导,使每个幼儿都有表现和发展的机会。慢慢地锻炼他们的讲述能力,从而使每个幼儿的讲述都在原有水平上得以提高。

总之,幼儿期时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教师如果能引导幼儿进行正确的讲述活动,对培养他们的创造、想象和表达能力都有很大帮助。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把讲述活动继续进行下去,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更进一步提高。

幼儿看图讲述活动的指导策略 篇4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根据画面内容,用较完整的句子,较恰当的语言讲述完整的故事。

2、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精神。

活动准备:

1、四幅大图片,小图片10套。投影仪。

2、教师熟悉图片,准备示范讲

3、事先将一幅图片挂在活动室一角,给予幼儿充足的想象的时间与空间。活动过程:

1、通过交谈引出课题

师:小朋友,你们有没有发现在我们的教师里挂了一幅新图片?

2、观察图片,提出问题,幼儿充分的自由想象。

(1)天气怎样?小老鼠为什么带着小花伞?

(2)它要去做什么,小老鼠会用小花伞去做什么事情呢?教师注意及时肯定幼儿的想象。

3、操作、讨论小图片,启发幼儿根据图片内容自由设计、创编小故事。说明:可小组创编,也可个人创编教师注意提醒幼儿在图片的顺序上可自由安排,要大胆想象,尽量促进讲述内容生动丰富。

4、幼儿自由讲述时,教师要倾听幼儿的讲述,随时纠正幼儿出现的用词不当和语法错误,也可以为幼儿提示一些恰当的词语和句式,为下一步的完整讲述做好基础。

5、请一组或一名幼儿结合投影仪讲述自编的故事。

说明:小组讲述时,要启发幼儿分工合作。在此,为照顾到个体差异,辐射最近发展区,对不同能力的幼儿要有不同的要求。并不要求所有幼儿达到同一目标。能力低的幼儿也可选一张图片进行讲述。

6、在每个幼儿讲述结束时,教师小结,重点肯定幼儿良好的想象力,让幼儿明白这是自己肯动脑筋的结果。

7、出示所有大挂图,教师示范讲述,以利于提高幼儿的讲述水平。

8、师生共同为图片起名字,再次充分发散幼儿的想象力。

9、请小朋友拿一张自己最喜欢的图片,或者是再找上一个新朋友编出一个新的故事,去将给后面的老师听。

说明:此处为给每个幼儿提供表现的机会与条件,克服集体讲述活动中因时间关系不能面向全体的缺憾,请后面在座的老师对幼儿的讲述进行积极的指导与评价,以充分利用与发挥身边的教师资源。

谈幼儿看图讲述能力的培养 篇5

谈幼儿看图讲述能力的培养

本文根据个人的实践,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并注意选择新颖有趣的课题,以激发幼儿的兴趣,为了开发幼儿的.智力,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有针对性地对幼儿看图讲述活动的开展做出分析探讨,并尝试寻求合理的培养途径.

作 者:阮碧霞  作者单位:永安市实验幼儿园,福建永安,366000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2010 “”(6) 分类号:G612 关键词:幼儿   语言教育   看图讲述   口语表达  

关于幼儿看图讲述的新看法 篇6

一、巧妙运用图片.在看图讲述活动中,图片是必不可少的,怎样更好地发挥图片的教学功效,充分调动起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呢?

1、适当调整图片顺序,引导幼儿运用不同方法进行讲述。

以《贪吃的小老鼠》为例,在讲述时,除了以正常的顺序讲述外,我还将图片按3、1、2、4的顺序排列,引导幼儿先看破了的西瓜船,再看图

1、图2,图4,找到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也可将图片按不同的顺序编出主题、情节完全不同的故事等等。

2、引导幼儿根据图片内容作充分、合理的想象。如《大象救小兔》,“大象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对付老虎的就小兔的?”幼儿想出的办法,只要合乎情理就要予以肯定。这样,幼儿就能根据各自想出的方法编出不同的故事结局。

3、提供半成品,支持幼儿的合理想象空间。还以《大象救小兔》为例。我只为幼儿准备一张背景图和三只兔子、一只老虎的插图,并隐去了大象的形象。这就为幼儿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讲述空间,讲述的结果就不一定是“大象救小兔”了,也有可能是“河马救小兔”、“青蛙救小兔”等等,还有可能是“小兔子自救”。

另外,我还利用幼儿的作品、即兴教具等请幼儿进行讲述,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都很高,效果当然也是十分理想。

二、注重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以往的看图讲述活动的目标,往往都有一个比较笼统的表述要求:连贯、完整、清楚地在集体面前表达。教师还要提出一个固定的、要求幼儿模仿的框架,在指导时一定要把幼儿的思路纳入既定的框架之中。这样,既束缚了教师的手脚,也使幼儿的思维很难展开。

《纲要》中提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并不是只要跟着老师的话讲就行。而是要引导幼儿“乐意与人交流,讲话有礼貌,注意倾听对方讲话„„”另外,《纲要》中还强调“幼儿的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流,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等,对幼儿的语言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由此,我在制定看图讲述的目标时,更注重了以下两点:①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倾听是幼儿感知和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只有懂得倾听,乐于倾听和善于倾听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语言的内容、形式,才能掌握与人交流的技巧。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幼儿发展的特点,制定讲述的进一步目标,如:不重复别人的讲述,或能补充和修改别人的讲述等等。②立足不同层次的幼儿制定目标。每个班,总有几个或优秀或较差的幼儿,以往我们制定目标时,总是去头尾保中间,致使在教学中,两头的幼儿很难得到发展,教学过程也很难顺利进行。而有了不同层次的目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不用再为两头的幼儿发愁,而能根据分层的内容设置合理的提问与指导,不再操之过急。我们也从中掌握了降一降、升一升的技巧,学会了等待幼儿的发展。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把层次的发展目标作为活动的重点贯穿始终,看图讲述活动也就摈弃了统一的模式,统一的指导。

三、组织形式的改变.1、讲述的形式。

由于看图讲述是全班幼儿观察同一(多)幅图片,讲述同一对象,较单调,幼儿往往是坚持性不长。初看图片时喜形于色,时间一长,就心不在焉。为了激发和保持幼儿学习的兴趣,我将一节课分了几个时间段,动静穿插进行。如:第一时间段,教师提出问题,幼儿观察图片;第二时间段,幼儿自由讲述;第三时间段,个别幼儿的示范性讲述;第四时间段,幼儿自由的表演讲述;第五时间段,个别幼儿的概括性讲述。这样,幼儿的注意力集中了,课堂也活跃了,孩子们学得也更投入、更积极了,他们在相互的交流和讨论中,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很好地提高了讲述的水平。

2、提问。在看图讲述活动中,教师提问的艺术对幼儿观察、理解、想象和表述构思均有重要影响。因此,在设计提问时,我都注意:①多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这类问题不为幼儿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让幼儿自己学习和发现。如《大象救兔子》活动中,我这样提问幼儿“如果旁边没有大象,兔子该怎么办?”这样的问题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②多提目的性强的问题,这样不至于幼儿无从答起,使活动陷入困境。③提问指向范围扩大。如《三只小猪》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三只小猪会怎样去设计自己的房子呢?”这样的问题有助于不同水平的幼儿理解和回答。另外,也是提问艺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问要注意灵活机动。每个幼儿都是活动的个体,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虽然教师课前备课中也做了多方预设,但还是很难捕捉到每个幼儿的灵动。因而,当计划和实践出现差异,个体差异显着时,我们就要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包括提问的范围大小,难易等。

大班看图讲述活动:大树和男孩 篇7

我是广州市幼儿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的梁洁纹。从踏入幼儿园大门的那一天起, 我就被活泼可爱的孩子们所深深吸引, 直至今天, 这一切都没有改变, 唯一不同的是孩子们也常常被我所吸引。我想, 就是这种相互吸引力让我在幼教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深深扎根。

日本作家松居直曾提出“图画和幼儿的心声相应, 具有和幼儿对话的力量”, 图画对孩子来说具有“无声胜有声”的感染力, 在看图讲述活动和阅读活动中, 通过对图画进行细致的观察, 能产生情感交流、探究问题、游戏愉悦等种种不同的体验。因此, 关注画面细节、充分挖掘图画丰富的内涵, 有利于孩子阅读经验的积累和语言表达等能力的提高。

从教20年来, 伴随着我成长的不仅有孩子, 还有《早期教育》杂志, 是《早期教育》给予了许多许多在幼教领域默默耕耘的老师们展现自我、沟通交流的平台。感谢“特级教师工作室”栏目给予我和更多同行交流的机会, 期待着通过这个平台能结识更多的同道中人。

本期关键词:画面细节情感互动

活动目标

1.观察图片的细节, 能大胆表达对图片内容的理解。

2.感受图片的意境, 乐意说出自己的感受。

3.感受朋友之间的关爱, 体会相处的快乐。

活动准备

图片4幅。

活动过程

一、直接导入:今天我带来了几幅关于“大树和男孩”的图片, 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二、看图讲述 (逐幅图片观察) 。

第1幅:

1.图片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小男孩在跑步。

——小男孩在跟大树打招呼。

2.你怎么知道男孩在跟大树打招呼?

——因为他的手这样子。 (回答问题的小朋友用手势表示, 其他幼儿模仿动作。)

3.小男孩在跟大树打招呼, 大树呢?

——大树伸出树枝要抱小男孩。 (老师追问:是大树的什么?你来指指看。小朋友在图片上指出到底是大树的什么。)

——树枝!

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它想抱小男孩。

——跟小男孩打招呼。

4.完整讲述。

第2幅:小男孩来到大树下, 他们在干什么? (幼儿猜测接下来的情节发展, 对下一幅图片的观察充满期待。)

1.他们在干什么?

——睡觉。

——休息。

2.谁有不同意见?大树是怎样做的?大树有变化吗?

——它一只手伸得好长。 (幼儿模仿动作)

它长长的手指在指着谁?它为什么要指着他?他们到底在干什么?

——捉迷藏。 (师生模拟“捉迷藏”的游戏)

怎么玩? (请幼儿完整讲述, 当幼儿讲述出现困难时老师给予动作提示, 幼儿讲不下去时, 请下一位幼儿“接力”讲述。)

3.师生完整讲述, 及时捕捉幼儿创编的角色对话并给予肯定。

4.完整讲述。

5.玩着玩着, 小男孩怎样了?

——困了。

困了?要不要休息呀?

——要, 在大树旁休息。

——在大树下。

第3幅:

1.谁在哪里干什么?

——小男孩在大树旁边睡觉。

2.大树有变化吗?有什么变化?

——变成圆圆的月亮。

——像屋子。

——像一把伞。

3.大树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它想遮着小男孩, 不让阳光晒着他。

如果有大树为我遮阴, 我就会睡得怎么样?

——很香。

——很舒服。

老师模仿大树为幼儿遮阴, 提问:有什么感觉?

——很舒服。

——睡得很香, 没有阳光。

4.完整讲述 (鼓励幼儿把自己的感受带进图片讲述中) 。

5.大树热情地欢迎小男孩的到来, 跟他玩“捉迷藏”的游戏, 小男孩子累了, 大树为他撑开一把伞, 为他遮风挡雨。大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关心他。

——他们是好朋友。

第4幅:

1. (老师用拥抱的动作表示对幼儿的关心) 我们一起看看大树和小男孩有些什么关心的动作。

——大树做摇篮。

——荡秋千。

2. (师生模仿大树和小男孩的动作) 大树和男孩在干什么?

——拥抱。

3.他们为什么要拥抱在一起?

——因为他们感情很好。

——因为他们是好朋友。

4.完整讲述。

三、完整讲述四幅图片。

四、原来互相关心除了一起玩游戏、帮助解决一些困难之外, 一个拥抱也是一种爱。我爱你们! (师生拥抱)

1.平常是谁给你拥抱最多?

——爸爸、妈妈。

2.爸爸、妈妈除了给你拥抱之外, 还会给你做什么?

——亲一亲。 (亲一亲是一种爱的表现)

——好好照顾我们。 (好好照顾我们也是一种爱的表现)

3.原来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爱我们的人, 他们会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爱我们, 那我们也爱他们吗?你会怎么去爱你们所爱的人?我相信你们会用自己的行动去告诉他们——你爱他们。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图片节选自美国作家谢尔·希尔弗斯坦的图画书作品《爱心树》。看似简单的线描画面, 虽然没有孩子喜爱的色彩, 但却蕴含着许多秘密, 能激发起孩子反复观察与积极讨论、讲述的欲望, 我们可以感受到孩子在过程中的投入。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手段与孩子共享活动的愉悦。

第一, 引导孩子观察画面细节。在以往的看图讲述活动中, 我们发现孩子在观察图片的时候, 常常只注重对主体物的观察, 忽视细节部分, 而那些在经意或不经意之间留下的细节, 通常与主题息息相关, 甚至可以说, 如果对其缺少关注, 就会妨碍对图片内容的理解。因此, 在本次的活动中, 我们可以看到, 画面中树枝的变化绘画得生动、拟人化, 我不断引导孩子对这些细节及其变化重点进行观察、展开想象, 使孩子在反复的观察与讨论中不断有新的发现, 孩子们也乐此不疲。

第二, 教师语言的引导与层层追问。活动中我通过运用适当的语言提示帮助孩子观察画面, 连贯讲述, 对于孩子的回答, 能注意及时捕捉, 层层追问, 并注重帮助孩子对观察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提升。如当观察讲述“男孩向大树跑来, 大树弯下腰伸出手臂欢迎他的到来”这一画面时, 我用语言进行提示:“男孩子来到大树下, 他会干什么呢?”当出现下一幅画面“大树和男孩玩‘捉迷藏’游戏”后, 我又提示:“玩累了, 会做些什么事情?”此时幼儿自然而然地把自己日常游戏中的感受带到讲述中, 形成新的体验, 并积极展开想象, 进入下一画面的观察和讲述中。当孩子带着切身体验重回画面进行讲述时, 他们中的多数在语言表达上更为丰富、更富有创意。

看图讲述活动教案 篇8

1、引导幼儿能自主观察图片中老虎表情神态的变化。

2、鼓励幼儿大胆地讲述,表达自己的情感。

3、体验与同伴合作讨论结果的快乐。

4、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猜测与想象。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出故事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故事,要和小朋友一起讲一讲,大家比一比,谁讲得生动有趣。

2、师:从前,在大森林里,住着一只“老虎”。(出示图2)

提问:谁来讲一讲,老虎是什么样子的?幼儿讲述。

(二)理解故事

1、师:有一天,小动物们聚在一起商量,怎样来对付凶恶的老虎,可是谁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出示图3)

提问:你们会杨什么好办法来帮助小动物们对付考虑呢?幼儿自由讲述。

2、出示图4,师讲述图4内容。

3、出示图5,提问:狐狸想了个什么好办法来对付老虎?幼儿自由讲述。

4、提问:请你们想一想,老虎白天、晚上都吃糖,老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出示图7)幼儿讲述。

5、提问:老虎牙疼了,狐狸会对老虎做什么事情呢?幼儿讨论讲述。(出示图8)幼儿讲述。

6、出示图9,提问:被拔掉牙齿的老虎是什么样子的呀!幼儿讲述。

(三)体验老虎表情神态的变化,幼儿表演

1、师:请幼儿为故事取名字

2、师:老虎的牙齿没被拔掉之前,他是一只凶恶的老虎,他看到小动物们会说什么呢?“啊呜”(集体、个别)

3、师:狐狸送糖给老虎吃,老虎的心情怎样?他会说什么呢?“嘿嘿”(个别)

4、师:老虎因为吃糖太多导致牙疼,他会怎样呢?“啊哟”(个别)

5、师:最后,老虎的牙齿被狐狸会拔掉之后,他又会怎么说呀?“唉”(集体)

(四)幼儿完整讲述

师:这个故事有趣吗?现在我们一起来讲一讲这个故事,要讲得又生动又有趣。

(五)结束活动

师:你们回家想一想,还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来对付老虎,把他编成一个又生动又有趣的故事,好吗?

活动反思

1、应该强调幼儿用完整的话讲述图片中的内容。

2、教师不要在引导图片的时候将主要情节告诉幼儿,让幼儿在自主的情况下观察出图片的主要内容。

中班看图讲述活动(精选) 篇9

活动目标:

1、能仔细观看图片角色的表情,动态并根据图片提供的线索,展开合理想象。

2、能用恰当的词句,描述出角色的心理活动与语言。

3、能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愿意与同伴分享。

活动准备:课件大象救兔子、音频老虎叫声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发幼儿对故事情节进行合理猜测

师:今天我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不过这个故事要请你们和我一起讲,听听谁讲得完整、讲得生动、讲得有趣。

(出示第一张图)提问:小朋友,你们看,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图中有什么动物?三只兔子在干什么?猜猜看可能发生什么事情?(播放老虎叫声音频)

(出示第二张图)师:原来啊,突然,从树林里窜出一只大老虎,它张着大大的嘴,露着尖尖的牙,要来抓小兔子,小兔子吓得转身就逃。

(出示第三张图)提问:小兔子有没有被吃掉?到底是谁救了小兔子?(出示第四张图)提问:大象伯伯是用什么办法救兔子的?

(它伸长鼻子,翘起尾巴,就像一座桥,小兔子就从这座桥上跑了过去。三只小兔得救了。)提问:老虎追到河边,看见小兔们都过了河,它会怎么做?老虎专门欺负小动物,真是个坏东西,你想大象会怎么惩罚它呢?(结果可以有多个,待幼儿猜测后,出示第五张图)

二、尝试完整讲述故事

师:现在请你们把大象救兔子的事情讲清楚,每幅图都要讲到,看谁讲的完整。(幼儿自由讲述,并请一名幼儿讲述)你们觉得他把大象救兔子的事情讲清楚了吗?

总结:每幅图都讲到了,大象救兔子的事情讲清楚了,这个故事就讲完整了。

三、引导幼儿添加角色心理活动与语言,再次讲述

刚才的小朋友已经把故事讲清楚了,现在我们要给故事里的小动物加上对话和心理活动。师:老虎在追赶兔子的时候,兔子会喊什么?(救命啊,救命啊,大象伯伯快救救我们,老虎要吃我们啦!)

大象听到求救声后会说什么?(快,快从我身上过河去。)

老虎看到兔子时心里想什么?(啊!这三只兔子真肥啊,正好让我天天肚子!)老虎被大象伯伯教训了以后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今天真倒霉,兔子没吃到反而被大象喷得满脸是水。)师:现在你们再来讲讲这个故事,这一次要把兔子和大象的对话以及老虎心里想的都要讲到故事里去,看谁讲的生动,你们试试看。(幼儿自由讲述,并请1名幼儿讲述)

总结:原来讲故事时把小动物的样子,对话和心里想的都编到故事里去,故事就会讲的很精彩。

四、教师示范讲述一遍。

总结:今天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朋友之间、同伴之间应该相互关心、相互帮助,我们可不能学老虎,专门欺负别人,不然,总有一天会和老虎一样受到惩罚的。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

在初次的微格教学中,氛围轻松愉快,同学配合默契。总体上达到了活动的目标与要求。但我也认识到很多的不足:

1、初次上课,经验不足,准备不充分;

2、互动不够,有出现空白点

幼儿看图讲述活动的指导策略 篇10

幼儿分析:

本次活动是大班年龄5-6岁幼儿,由于从小班开始已经对幼儿进行了看图讲述的教学,所以本班幼儿对看图讲述有了一定的感知,我还发现本班幼儿语言发展水平比中、小班的发展得要快,爱于表现自己,并且模仿能力强,老师说的话幼儿都会模仿,而且学得很快,但是有些幼儿还存在着语言表达能力差,表现能力弱且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根据以上表现,为了本班幼儿在看图讲述有更好地拓展,我安排了这次的看图讲述的学习。

教材分析:

“看图讲述” 是启发幼儿在观察图片、理解图片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词句表达图意的一种活动,也是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三只蚂蚁》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三只小蚂蚁,情节展开富有幽默感,以悬念贯穿始终,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能带给幼儿很大的想象空间,能带给幼儿大胆讲述的欲望。于是我设计了本次看图讲述活动《三只蚂蚁》。

1、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看图讲述,进行猜测、分析、推理,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2)引导幼儿在观察讲述的过程中,从强烈的大小对比、动静对比中体验到幽默感,从蚂蚁的视角理解他人的情绪变化。

2、活动重点:在活动中,我采用逐幅出示图画,以一个又一个的悬念来激发幼 儿的观察、讲述的兴趣,让所有的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我还根据故事情节提出了许多开放性的问题,让幼儿思考、猜测、分析、推理,激发幼儿讲述的欲望,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3、活动难点: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让幼儿体验从好奇--开心--失望--害怕的情绪变化过程。

教学方法和策略:

开始设计这节看图讲述时,我就在思考,以往的教育方式都是很传统的,如出示图片、提问看图讲述等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根据《纲要》的教育理念,教师应该是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支持者,时刻要以幼儿为主体,发展幼儿的思维和各方面的能力。于是,在教学活动中我运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1、在幼儿边观察边思考边讲述的过程中,我让幼儿从强烈的大小对比、动静对比中体验到幽默感,从蚂蚁的视角理解他人的情绪变化,例如:幼儿在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的基础上,从蚂蚁的角度去猜测、想象,并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碰到的奇怪的事情,体验奇怪的情绪。在活动中,为了让幼儿进一步体验小蚂蚁既好奇又有点失望的复杂情绪。我还让幼儿联系自己的生活讲讲失望的情绪体验。

2、整个活动我借助多媒体技术,使其内容显示有声有色、形象逼真,开拓

了幼儿的思路,丰富了幼儿的想象,引发了幼儿语言表达的欲望,使故事内容

更加形象化。

3、在活动中,我充分尊重幼儿的意愿,鼓励幼儿充分想象,肯定他们的每 一个想法和表现,让幼儿畅所欲言,享受到一种表达的成功感。例如我在活动中

利用有效的师生互动,设计有效的提问让幼儿表达,充分给幼儿想象的空间。

活动效果:

本次活动充分发挥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让孩子在说说、想想、做做、看看

的过程中,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达到了活动的预设目标,并在

中班看图讲述活动《小马噔噔》 篇11

【设计思路】

一、教材价值分析

在中班主题《在农场里》的开展过程中,孩子们对一些农场里的小动物非常感兴趣,特别是马,很多家长还带着我们的宝宝们骑过马。在《学习活动》的教材中《小马噔噔》的故事深深的吸引了我,故事的主角时孩子们喜欢的小马,整个故事简单易懂,同时故事中还隐藏着一条帮助别人是件的快乐事情的情感主线。对于我们中班的孩子来说,很多时候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经常忽略身边小朋友的感受,当身边的小伙伴有困难时孩子们有时也会比较冷漠。希望能够通过这样一个生动形象的故事激发起孩子们内心深处一份乐于助人的情感,能够知道给予别人帮助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二、幼儿经验分析

我们班级的幼儿在语言发展方面是相对比较突出的,能够大胆主动并且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在仔细观察画面这一方面确实比较薄弱的,对于图画书孩子们经常是匆匆翻过,很少仔仔细细专注地去看图书。希望能够通过这样一个看图讲述活动,能够挑战孩子们观察画面和猜测故事情节的能力,用完整话语来表达自己所观察或者是猜测到的画面内容。

三、活动价值分析

《3-6指南》中指出中班的幼儿能够根据连续的画面提供的信息,大致说出故事的情节。本次活动通过四个环节的层层递进帮助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对画面内容进行放大并用完整的语言进行表达表述。每一个环节通过重点提问的以及小结提升帮助幼儿能够更好地梳理整个故事的情节,体会故事背后的情感价值。希望通过这个活动给孩子们的不仅仅只是理解这个故事内容更重要的是学会一种方法,帮助孩子们以后能够完成独立阅读。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画面,理解猜测故事情节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

2、感受故事中帮助别人是件快乐事情。

【活动准备】

ppt、自制图书、笑脸贴、小动物图片。

【活动过程】

一、观察图片,引起兴趣

1、出示图片:(穿着鞋子的小马)

——这是一匹小马,它的名字叫噔噔。

——小马噔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2、出示图片:(尾巴上挂着鞋子的小马)

——小马噔噔的鞋子为什么会挂在尾巴上?

小马噔噔穿着鞋子不舒服,于是就脱了下来,它把鞋子挂在尾巴上继续往前走。他会遇见谁呢?

二、猜猜说说,理解故事。

(一)集体阅读

1、出示图片(猫妈妈抱着哭的猫宝宝)

——小马噔噔遇见了谁?它怎么了?(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关注猫宝宝的表情)

2、出示图片(出示另两张图片)

——小马噔噔是怎么做的?小马噔噔高兴吗?猫妈妈和猫宝宝高兴吗?

小结:原来得到别人的帮助和帮助别(jy135幼儿教育)人都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二)自主阅读

1、出示图片(遇到另外三个动物)

——小马噔噔又遇到了谁?

——他们怎么了?(幼儿观察图片进行讲述)

——猜猜小马噔噔会怎么做?(幼儿大胆猜测故事的情节进行讲述)

2、幼儿自主阅读图书内容理解故事。

——你看到的内容和你猜的一样吗?

3、出示图片(另外相对应的图片)

——你读懂了谁的故事?(挑选自己理解的画面进行讲述)

小结:小马噔噔不仅乐于帮助朋友,他还会动脑筋想好办法,好的办法能让朋友更开心。

三、完整讲述,烘托情感。

幼儿完整欣赏故事。

——听完了故事,你觉得谁最开心,请你将椅子背后的笑脸宝宝贴在他的下面?并且说说为什么?

四、延伸:发现身边的快乐。

(ppt身边好朋友相互帮助的照片。)

——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快乐吗?

小结:希望你们能接过小马噔噔乐于助人的接力棒在我们中三班继续传递下去,发现更多的快乐瞬间,让我们的快乐墙能够有更多的快乐身影。

教案二:《小马噔噔》

【活动目标】

1、理解画面中的故事,尝试运用完整的语句表达故事内容。

2、懂得帮助别人是件快乐的事情。

【活动准备】

图片四张、手套木偶。

【活动过程】

一、观察图片、引起兴趣。

1、“笛笃笛笃”瞧,谁来了?(出示小马噔噔)

2、这匹小马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尾巴上有四只鞋子)看看小马的鞋子是什么样的?像什么?

3、猜猜小马的鞋子为什么会挂在尾巴上?(小马有4只漂亮的新鞋子,舍不得穿)

小马噔噔舍不得穿新鞋子,就把鞋子挂在尾巴上向前走。他会遇见什么事呢?

二、听听讲讲,理解故事。

观看图一,学习讲述:小马遇见了什么事?(幼儿自由讲述)

1、是呀,猫妈妈遇到了困难,小马看见了会怎么做呢?会说什么?

2、如果你是小马噔噔,你会怎样帮助猫妈妈?怎么说?怎么做?

3、学习用完整的语句讲述图一的内容

小结:小马噔噔用它的鞋子帮助了猫妈妈,心里非常高兴,他又一直往前走。它还会遇到什么事呢?

4、出示图二、三、四和好朋友说说小马又遇见了什么事?和好朋友一起说说。

5、小马噔噔是怎么帮助它们的,请你选一张图片来编一编故事。

6、幼儿编故事,教师了解指导幼儿编故事情况(怎么说、怎么做)

7、请把你编的故事告诉大家(教师总结?)

8、完整欣赏故事(教师带木偶讲述,幼儿边看图片边学习讲述)

小结:小马噔噔用它的四只鞋子帮助了小动物们,真是一匹有爱心的小马,你想学做小马噔噔吗?

三、故事表演,激发想象。

1、请你带上手套木偶,一起来表演一下图片上的内容。

2、想象:如果小马噔噔还有一双新鞋会去帮助谁,干些什么?

附故事:《小马噔噔》

小马噔噔买来四只鞋,穿在四只脚上。他没走几步,就觉得不舒服,只好把鞋脱下来,挂在尾巴上。

小马噔噔往前走,看见猫妈妈抱着哭闹的小猫没有地方放。他取下一只鞋,送给猫妈妈当摇蓝,猫宝宝躺在摇篮里就不哭了。

小马噔噔往前走,看见一队小蚂蚁过不了河,正犯愁呢。他又取下一只鞋,送给小蚂蚁当小船。哈哈,小蚂蚁能够过河了。

小马噔噔往前走,看见小兔摘下的草莓全堆在地上。他又取下一只鞋,送给小兔当篮子。这样小兔才把草莓带回了家。

小马噔噔往前走,看见母鸡用小勺子接水,很慢很慢。他又取下最后一只鞋,送给母鸡接水用。

幼儿看图讲述活动的指导策略 篇12

1、仔细观察图片,说出图片的主要内容。(要求幼儿讲出图书是怎么撕破的,小明和小强是怎样勇敢地承认并改正缺点的。)

2、学习词:撕、补、可惜、仔细。

3、懂得有错要勇于承认,并认真改正。

活动过程:

1、出示图书,提问:小图书好看不好看呀?你们看的时候应该怎样翻?小朋友拿图书和放图书时应该怎样做?下面我们来看看图画上的小朋友是怎么看书的。

2、出示图1,提问:书架上有什么?谁来了?他们想做什么?发生了什么事?

3、出示图2,提问:老师走来问什么?小明和小强是怎样回答的?图书撕破了怎么办呢?(启发幼儿讨论回答)

4、出示图3,提问:图书补好了,他们是怎样看图书的?

请幼儿举手回答,教师给予引导、启发。

5、教师完整讲述图片一遍,丰富词汇:争、让,并让幼儿根据这两个词的含义做动作。

教育幼儿,做错了事要勇敢地承认,要爱护图书。

6、幼儿互相讲述。

7、请1—3名幼儿看图讲述。

8、学习儿歌《爱护图书》。教育幼儿爱护图书,轻拿轻放,不损坏,不乱扔。

小小图书真好看,仔细瞧来慢慢翻。

幼儿看图讲述活动的指导策略 篇13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能用流畅的语句讲述故事。学习词:连忙 拐棍 词组:边跑边喊

2.了解照相机的用途。

3.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4.培养幼儿有礼貌、爱劳动的品质。

活动准备:

图片 照相机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照相机,请小朋友说一说有什么样的用途,从而引出本次活动的内容:“有一个小朋友,他可喜欢照相了,可是在他的爸爸给他照相的时候,他却跑开了,怎么回事呢?我们来看一看。”

2.出示图片一,请幼儿仔细观察,看一看图片上有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情,要求幼儿用流利的语言来表述。

3.出示图片二,请幼儿想一想:小军为什么会跑开了,请小朋友想象一下,小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他是怎么做的?

4.出示图片三,提问:小军想出了什么办法帮助小妹妹取得皮球的?"来;自.屈;老师;教.案;爸爸看到小军想办法帮助小妹妹取皮球,连忙怎样?爸爸为什么给小军照这张像?

5.请幼儿将整个故事连贯的讲述出来,可以请讲得比较好的幼儿到前面来给小朋友讲述这个故事。

6.思考:你从中知道了什么,懂得了什么样的道理,小军做得对吗?我们应该像他学习吗?

活动延伸:

给小朋友照相。

教学反思:

1、应该强调幼儿用完整的话讲述图片中的内容。

2、教师不要在引导图片的时候将主要情节告诉幼儿,让幼儿在自主的情况下观察出图片的主要内容。

3、最后环节可以请幼儿个别讲述一下。

上一篇:工作表现的评语下一篇: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会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