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威先生(学案)

2024-06-27

华威先生(学案)(共10篇)

华威先生(学案) 篇1

一、 背景资料

张天翼(1906~1985),现代著名作家。原名张元定。他对社会生活多有接触,厌恶社会的虚伪、庸俗,本人又有很强的喜剧悟性和讽刺才能,因此,他的作品富有鲜明的讽刺色彩。代表作为《包氏父子》、《华威先生》等。“七七事变”后,大批文人走向前线,走向大众,投身于抗日洪流中,张天翼也回到湖南,投入抗日救亡的工作。当时,一般的作者正忙于表现抗战的光明,但张天翼却独具慧眼,以他对中国文化界和官僚阶层的长期观察,加上他在抗战热情的激发下对社会生活的敏锐洞察,看到了抗日运动中的阴暗面,冷然揭露出了抗战中的破坏分子、投机分子和颓废分子。这三种人的形象分别成文,后收入他的短篇小说集《速写三篇》里。其中,华威先生就是抗战破坏分子的代表形象。

二、 提出质疑

1、 哪些问句体会华威先生的“忙”

2、 华威先生真的很“忙”吗?他的“忙”有意义吗?

3、 “永远夹着的公文皮包,永远带着老粗老粗的黑油油的手杖”这一肖像描写有什么作用?

4、 “明天十点钟有个集会……”后面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5、 华威先生这个形象揭示了什么道理?

三、 自学解答

1、 华威先生的“忙”具体体现在第4、6、7、13、25、39、59节最后三句话和最后一节。

2、 华威先生的确很忙,整天不停地来回奔波,可是他来都是无用的的空谈,对工作毫无帮助。他所谓的作为译名抗战工作的忙碌,从没有为群众谋福利。所以,他的忙是没有丝毫意义的。

3、 这一肖像描写说明了华威先生看时间那满富言情的脸和到会时居高自傲的神态,以及遇到上司彬彬有礼的风度,无不在替他撑着这个“抗战工作领导”的空名,非常虚伪和做作。

4、 省略其他华威先生明天要去赶的会议和活动。说明华威先生的工作十分繁忙、繁重。但联系全文,他的忙碌无意义和虚假的,他只是注重名利和权势,用忙碌来掩饰他的心虚,使别人觉得他是为了工作、为了替群众谋求福利而忙碌。

华威先生假积极,真破坏,严重影响了抗战救亡工作的开展。

嘲讽调侃、极为不满,也体现了作者对华威的态度。

5、 华威先生是一个“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国民

党政客、文化官僚的形象。作品着力深刻揭露了华威先生打着“抗日”的旗号,其实却干着扼杀群众救亡活动的勾当。华威先生是个“领导迷”、“开会迷”,他整天匆匆忙忙以相同的发言,出席各种各样的会议,对各种组织进行所谓“领导”,其实,他只对限制和控制抗日工作的“领导”感兴趣,而对加强和促进抗日实际工作不感兴趣。通过这一浅薄庸俗、卑鄙虚伪的国民党的所作所为,令人信服地揭露了国民党破坏抗日,实行法西斯“***”的历史罪行。

四、 感想体会

华威先生的确很忙,整天不停地来回奔波,可是他来都是无用的空谈,对工作毫无帮助。他所谓的作为译名抗日工作者的忙碌,从没有为群众谋福利。他总是怕别人耽误他的时间,而实际上却是他在耽误真正工作者的时间。他对于名利和权势的追求已经近乎疯狂,以至于后来妇女界组织的一个战时保婴会没有找他而大动肝火;因日本问题座谈会没有参加而痛苦地没命地喝酒等等。华威先生就是抗战破坏分子的代表形象。

华威先生(学案) 篇2

关键词:《华威先生》;文化;叙述

目前,读者在阅读一部小说时,除了会留意文中精彩的人物矛盾冲突,也逐渐开始留意叙述方式和所表达的文化究竟带来的有什么深刻的内涵。甚至文学批评上从传统的“写什么”逐渐发展到目前的“怎么写”和“怎么读”,《华威先生》在当前全新的文学范式里仍然文坛上的精品,尤其是它的文化角度和叙述方式都会带给读者深刻的回响。

一、《华威先生》的文化角度剖析

自古到今,在中国人的思维观念中,他人成分占据自身人格组成中较为关键的部分,从而就善于和惯性的喜欢在他人面前做人。在这里不得不提到两种概念,“是一个人”和“做一个人”,前者是将自己的本来面目毫无隐藏的暴露在众人面前,展现人格的完整性,从而在世俗的社会中做最独特的自己,不随波逐流。后者则是为他人去完善自己的角色,用装饰门面的美化工具来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如果将这种态度往人的方向延伸和扩展,自然而然就变成自我提升和美化的方式。这种方式涵盖着一种争强好胜和不甘示弱的成分,用循规蹈矩和安守本分向他人展示自己充满内涵,具有个性和与众不同。所以就常见一些人忘我的将自己推向更高的层次上,抽调现实生活层次,以此来补偿在现实生活中底线过低的困境。正因如此,大多数中国人十分喜爱“面子”,并乐此不疲的甘于追求这种心理。上述理论和华威先生非常契合,华威先生对自身的外表十分注重,他给人的印象总是夹着皮包,戴着眼镜,手主拐杖,嘴里常叼着雪茄,划洋火,用各种外在物质来美化自身。如他坐着全城第一快的黄包车冲锋一样的赶到会场,在会场中还如他往常的打扮一般,用傲视的眼神纵观整个会场,总是在会议还没结束时就离开会场,即使坐在会场也是不超过10分钟,便称某个大人物要请他吃饭或者他要请某个身份地位高的人吃饭,还经常说“王委员又打了三个电报”、“今天刘主任起草了一个县城工作方案,非要询问我的意见”等来提升自己的价值。有一次,华威先生在大侃关于领导中心的发言,仍然是一如既往的浅薄狂妄和陈词滥调,会场中有两个青年实在无法忍受华威先生的行为,可以说是用毫无逻辑的语言攻击华威先生,虽然攻击的语言没有点到实处,确戳到了华威先生的痛处,让他气得坐在沙发上浑身颤抖,待他休息后五分钟,两个攻击他的青年早已不知去处,华威先生无可奈何只好拼命喝酒,将他自身具有的色厉内荏的性格展现的淋漓尽致,也表明了华威先生的真面目需要无法在“他人”面前做人和撕去面子才会显露,他的谦恭和忙碌只不过是掩盖组织群众抗日运动和包办抗日的真相。

二、《华威先生》的叙述方式剖析

(一)叙述时序

叙述时序指小说中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及总体布局。从作品中抽取的事件按照逻辑关系和时间顺序所构成的称为故事。三件事件如果在故事的文本表述中为b-c-a,a是迟叙事件,如果文本表述是c-a-b,c是预叙时间。本文小说为了将情节刻画的精彩刺激,特安排了两场冲突,一场是关于日本问题座谈会,另外一场是战时保婴会。迟叙事件还分内在和外在,在整个故事的起点之后出现迟叙事件,只是在应发生的事件后第一次叙述,则是内在迟叙事件。如果迟叙事件成为整个故事起点的往事,则被称为外在迟叙事件。作者有意设置了文本解读障碍是为了不打破故事的自然时序,让读者通过层层迷雾寻找答案,让文本有了跌宕起伏的刺激感,增强了可读性。小说的整体核心围绕着华威先生在一天中参加的不同会议,他在这三个会议上的忙和发言是主要强调的一部分,前者是知名他整天忙着开会确常常迟到早退,后者是发言毫无新意,反复宣扬自己的主张谬论。如果仅仅是通过上述两点来评价华威先生,充其量是善于修饰自我和狂妄自大的官僚形象,也不会对民族和国家产生太大的伤害。但为了增加文本的矛盾冲突,作者特安排了外在迟叙事件,那么这时的华威先生就是一个打着抗议招牌确不做实事而又千方百计破坏抗日活动的敌对分子,尤其他疯狂的权利欲从战时保婴会冲突中着重凸显了。日本问题座谈会只是知名了他监视抗日组织的本质,反动心理一目了然,文本正是因为这两件矛盾的展开显得张力十足。

(二)叙述速度

在叙述学中“速度”是一个重要概念,它在文本中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如果概述较为重要的情节内容会停顿,反之则是省略。文本内容是调动叙述速度的前提,一般来说详写的情节内容为了让读者深入文章内容,会自然的减慢,如果是辅助和铺垫内容,会采用较快的叙述速度。《华威先生》中运用了不同的叙述速度,加减或匀速都配合的相得益彰。文章通过“开会”序列和“冲突”序列来揭露华威先生那种势力和丑恶的嘴脸。冲突占据的篇幅较小,因此采用的是“加速”法,而“开会”占据的较多,在叙述方面自然缓慢。其中“开会”这个大篇幅序列中,还详细描写了“难民救济会”、“文化界抗敌总会”和“通俗文艺研究会”三场会议,详细的是前两种会议,叙述为减速,最后一场会议是略写,叙述为加速。本文小说的叙述除了在文本的宏观之处有所体现,微观之处也有鲜明的体现,做到了详略得当的同时不失精细雕刻和大气之美。

(三)叙述空白

美学理论中曾提过,意义未定性和意义空白是文学文本中必然涵盖的一部分,它关系到读者的思维是否能跟着作者走,这时文本的作用已經不再是表面,而揭露出更现实的的问题。作品产生效果的根本出发点是文学作品的意义空白,从某种意义上说看一部作品重点要看的是它没说什么,不是看它说了什么,正是它的“没说”才是作品深层的意义效果。如果一部作品中没有过多的未定性与空白,那么这部艺术作品不能称为佳作,甚至连“艺术”都不能算。

三、结语

综上所述,《华威先生》中的文化角度和中国从古到今的道德伦理有那么一丝契合,文本中的华威先生十分善于“面子活”和按照等级层次来办事和对待不同类型的人,这和传统的思维观念是相符的,而在叙述方式方面,不管是叙述时序、叙述空白还是叙述速度都在刻画人物特征和文本的深层意义,总而言之,文中那攫取权力的狂热与无孔不入的流氓气质赋予了人物闪光的特色,使作品成为经典。

【参考文献】

[1]徐文佳.传承与超越:鲁迅与张天翼的讽刺艺术[D].四川师范大学,2012

《藤野先生》导学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特征和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2、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特征和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字、词)。

2、了解写作背景、鲁迅、藤野先生。

3、探究疑惑:

我的问题:

资料链接: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鲁迅是他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我们在初中学过他的作品有《风筝》、《从到三味书屋》、《阿长和<>》、《社戏》《雪》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藤野先生》这篇散文就是鲁迅离别藤野先生20年后,于1926年10月12日在厦门大学写的,回忆了他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这篇回忆性散文带有较多的文学性,注意典型事例的描绘,着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我们学习时要特别注意。

二、自主学习:

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明确:

第一部分(第1—3段)在东京,见藤野先生前。

第二部分(第4—35段)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处相识。

第三部分(第36—38段)离开仙台,深切怀念藤野先生。

三、合作探究:

(一)分析人物形象

1、划出外貌描写(白描)并分析

“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讲课是“缓慢而很有顿挫”,衣着“模胡”,“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表现出先生的生活检朴、治学严谨

2、概括出在仙台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件事,概括藤野先生的性格品质特征。(详略安排)

明确:

明确:

A认真为“我”改讲义。(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B、为“我”改正解剖图。(严格要求,热情关怀)

C、关心“我”的解剖实习。(正直关心,真挚诚恳)

D、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探索研究,求实)

这四件事,①②)两件是详写,③④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3、同样是日本人,别的日本人是怎样看待中国人的?这种态度,最集中地体现在哪两件事件上?

明确:

A、“匿名信事件”。讥刺“我”得了教员漏出来的题目,才考试合格的。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前半句对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的愤恨和抨击;后半句写出了作者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

B、“看电影事件”。做侦探的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枪毙,别的中国人在围观,日本观众在欢呼。“呜呼,无法可想。”

——反映出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

C、这两件事各有什么侧重?

匿名信事件——弱国国民受人歧视。

看电影事件——中国老百姓的愚昧、不觉悟。

4、与藤野先生相比,你觉得他“伟大”在何处?

藤野先生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能够做到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给予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尤其显得难能可贵。所以,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5、文中还写到哪些在日本的中国人?

清国留学生、“我”。

6、抓住什么特征,借用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抓住他们盘辫子的特征。

运用比喻、夸张、反语,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嘲讽。

7、文中哪些方面体现出“我”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A、对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

B、记得“日暮里”,暗含家国愁思;

C、记得“水户”,对爱国志士朱舜水的崇敬;

D、对藤野先生的敬仰;

E、把怀念藤野先生的深情,化为实际的战斗行动。

小结:至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爱憎分明地刻划了两类人物,并形成鲜明对比。一类是日本人:像藤野先生一样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日本人,也有像所谓的“爱国青年”一样,对中国充满鄙视、寻衅滋事的日本人;既有浑浑噩噩、麻木愚昧的中国人(清国留学生、围观杀人的百姓),也有怀着强烈爱国主义感情的“我”。这一切,都给我们的头脑形成强烈的冲击,不由感慨:要自尊自强,振兴中华。

(二)理清文章线索:

明线: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

暗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感情

(三)理解主题

1、但最终鲁迅走了一条什么样的人生道路?

成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2、是什么原因,使鲁迅“弃医从文”的?

(学生概括陈述前两课时所学,加以总结、提升)

“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是其“弃医从文”的两个原因。

3、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A、离开仙台后,“不知怎地,„„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B、珍藏藤野先生修改过的讲义;

C、在寓居里高挂藤野先生的照相;

D、把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化为继续斗争的勇气和行动。

4、藤野先生对我的人生产生什么影响?

“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

在藤野先生的精神鼓舞下,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这种把与藤野先生的深情厚谊和自身爱国思想融合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争融合在一起的结尾,深化了主题,增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四、拓展提高

夜深人静之时,面对东墙上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恩师已阔别二十多年,鲁迅一定有很多话要说。把握文章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的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A、学生写作;教师指导;

B、学生交流。

五、课堂小结

文章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对他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追述了自己当年为国为民而“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表达了要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全文洋溢着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确实让我们深深反思: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我们应该怎么做?

六、布置作业:

华威先生(学案) 篇4

4、从文题《回忆鲁迅先生》可以看出这是一篇的散文。

5、读完课文,鲁迅留给你的最初印象是什么?

探究案

1、本文作者选取了哪些生活片断来描写鲁迅先生?(写出四个即可)

2、其中上面所写的哪个生活片段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从中能看出鲁迅的什么性格特征?

3、提起鲁迅,我们总会觉得他是一位大文豪,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但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对鲁迅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请谈谈你的体会。(可从他对待亲人、朋友等方面的态度来考虑)

检测案

1、看清字形给加点字注音。

虔()诚紊()乱肋()膜噢()的一声

抽屉()解剖()遭殃()踌躇()()喘()着窘()迫鉴()赏阖()一阖眼睛,2,本文作者是现代著名女作家。其代表作有等,她被誉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3、分析下面加点动词所表现的人物特征。

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4、请以“鲁迅先生,我想对你说”为开头,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选做题

结合课文内容及自己对鲁迅的了解,补充对联:

上联:俭朴热忱甘于奉献下联:

5、课堂反思(有反省才能有发展,有思考才会有提高

金岳霖先生学案(修改) 篇5

一、作者简介

汪曾祺:现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的影响。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著有小说集《邂逅集》,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有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二、字词积累夹(jiā)克:处在两者之间 脖颈(ɡěnɡ)麂(jǐ)皮夹(jiá)袄:属性词,双层的鹿毡(zhān)子夹(ɡā)肢窝:同“胳肢窝”

三、自主研读

挑一处你最感兴趣的细节描写,试做简要分析。

例:他到处搜罗大梨、大石榴,拿去和别的教授的孩子比赛。比输了,就把梨或石榴送给他的小朋友,他再去买。

赏析:运用动作细节描写。“到处搜罗”一词可见金岳霖先生对比赛做了充分的准备,他可能跑到街上一个水果店一个水果店的找;也可能到朋友家串门时舍不得吃带回来;还可能拜托别人买„„可见其天真可爱。比输了一般人就选择放弃,而金先生“再去买”,再比赛,其执着,宛如孩子,富有童真。

四、相关材料

大师:现在指在某一领域有突出成就、大家公认并且德高望重的人。

沈从文:他们都很高尚清白,无丝毫庸俗习气,无一句粗鄙言语,——他们都很幽默,但幽默得很温雅。一家人于钱上都看得很淡。《沈从文文集》的稿费寄到,九千多元,大概开过家庭会议,又从存款中取出几百元,凑成一万,寄到家乡办学。沈先生也有生气的时候,也有极度烦恼痛苦的时候,在昆明,在北京,我都见到过,但多数时候都是笑眯眯的。他总是用一种善意的、含情的微笑,来看这个世界的一切。到了晚年,喜欢放声大笑,笑得合不拢嘴,且摆动双手作势,真像一个孩子。只有看破一切人事乘除,得失荣辱,全置度外,心地明净无渣滓的人,才能这样畅快地大笑。

沈先生自奉甚薄。穿衣服从不讲究。他在《湘行散记》里说他穿了一件细毛料的长衫,这件长衫我可没见过。我见他时总是一件洗得褪了色的蓝布长衫,夹着一摞书,匆匆忙忙地走。解放后是蓝卡其布或涤卡的干部服,黑灯芯绒的“懒汉鞋”。有一年做了一件皮大衣(我记得是从房东手里买的一件旧皮袍改制的,灰色粗线呢面),他穿在身上,说是很暖和,高兴得像一个孩子。吃得很清淡。我没见他下过一次馆子。在昆明,我到文林街二十号他的宿舍去看他,到吃饭时总是到对面米线铺吃一碗一角三分钱的米线。有时加一个西红柿,打一个鸡蛋,超不过两角五分。三姐是会做菜的,会做八宝糯米鸭,炖在一个大砂锅里,但不常做。他们住在中老胡同时,有时张充和骑自行车到前门月盛斋买一包烧羊肉回来,就算加了菜了。在小羊宜宾胡同时,常吃的不外是炒四川的菜头,炒茨菇。沈先生爱吃茨菇,说“这个好,比土豆„格‟高”。他在《自传》中说他很会炖狗肉,我在昆明,在北京都没见他炖过一次。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闻一多:我颇具歪才,善能胡诌,闻先生很欣赏我。我曾替一个比我低一班的同学代笔写了一篇关于李贺的1

读书报告,——西南联大一般课程都不考试,只于学期终了时交一篇读书报告即可给学分。闻先生看了这篇读书报告后,对那位同学说:“你的报告写得很好,比汪曾祺写的还好!”其实我写李贺,只写了一点:别人的诗都是画在白底子上的画,李贺的诗是画在黑底子上的画,故颜色特别浓烈。这也是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对学生鉴别的标准:不怕新,不怕怪,而不尚平庸,不喜欢人云亦云,只抄书,无创见。

——《闻一多先生上课》

西南联大教授们的那些事儿

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有一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西南联大就像一颗流星,在中国的教育历史上划过灿烂的一笔。置身艰难时局,西南联大的教授们依然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风骨与精神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身处优越环境中的当代学人怎能不为之汗颜。

抗战爆发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奉命南迁,几经辗转迁徙,在云南昆明落脚,合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恶劣的环境并没有动摇教授们治学育人的坚强意志,他们在极其困难的非常时期,给中国的大学教育与学术研究留下了厚重的精神财富与丰富的文化遗产。

清苦环境,艰难岁月

1940年以后物价飞涨,教授们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语言学家王力后来回忆说,那时每到月底都要去出纳组打听什么时候发薪水,好不容易将薪水领到手,马上举行家庭会议讨论支配办法。他的大孩子暗暗发誓不再用功读书,因为“像爸爸那样读书破万卷”没什么用,没有太多想法的小孩子“只恨不生于街头小贩之家”。普通教授家如此,身为西南联大三常委之一的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家也不例外,他夫人说,梅贻琦1939年时每月薪水还可维持3个星期的家用,后来勉强只够半个月,家中常常吃的是白饭拌辣椒,没有青菜,偶尔吃上菠菜豆腐汤,大家就很开心。

我们再以居住为例,看看堂堂大教授的战时生活。著名逻辑学家金岳霖与经济学家陈黛孙合住地主家戏楼包厢,政治学家张奚若住在祠堂,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住在阴暗潮湿的尼姑庵。社会学家费孝通因为到得比较晚,只好租住一间厢房,而厢房下面一半是房东的厨房,另一半是房东的猪舍。楼下的炊烟与猪舍的气味直冲厢房,日复一日,令人难以忍受。费孝通与房东多次交涉,请求迁移猪圈,加固板壁,房东认为养猪的收入高于房租,难以办到。对此,费孝通自己调侃说,他给我这炸弹不会炸到的房间,至少减轻了对生命的威胁。1938年,数学家华罗庚结束了在英国剑桥大学的进修,来到西南联大任职。有一段时间,华罗庚一家六口与闻一多一家八口合住在一间不足20平米的厢房,拥挤不堪,没有办法,华罗庚只好在昆明西郊租了个牛圈。牛住下面,他们一家人住上面。牛在柱子上擦痒痒,整个楼棚就晃动起来,人坐在楼棚上,常常感觉地震一般。敬业育人,呕心沥血

西南联大名师荟萃,学者云集,新秀竞起,成为当时中国教育与学术研究的重镇。据有人统计,当时在西南联大任职的大师级学者,将近150人。

联大教授们坚信“千秋耻,终当雪”,深知“中兴业,须人杰”,收复河山,重建国家,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他们的本职所在。“治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已经铭刻在他们的心底,成为神圣信条。由于住房困难,联大教授居于昆明各地,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昆明有多大,联大就有多大。”尽管住得特别分散,但教授们上课从不迟到。闻一多住在离学校20里外的龙泉镇,他步行上课,从不间断。王力家离昆明十多公里,每周到联大上一次课。他每次进城,手提书袋,脚穿布鞋,徒步上路。一般情况下是头天进城,在学校临时宿舍住一夜,第二天早晨上课,下午徒步返回。周培源骑马上课,被人戏称为“周大将军”。

联大教授讲课风格不同,各有千秋。有的教授讲课不用讲义,只带卡片,如张奚若、郑天挺,目的是自我督促,时常更新,同时减少学生对讲义的依赖;有些使用讲义,但讲义空白处都是批注,并布满新粘贴的小纸条。吴宓教授留美出身,中西贯通,已在清华大学教书十多年,讲课本来是轻车熟路。但在西南联大任教期间,每次上课前夜,他都要抄笔记,写纲要,一遍又一遍,反复修改润色。讲授大纲写成后,他还要在重点章节下用红笔勾勒。第二天晨曦微露之际,吴宓教授还拿出前夜所写大纲,反复吟诵。

精通数十种西方语言,被当时的人称为“教授之教授”的陈寅恪,在西南联大讲授“隋唐史”一课时,曾对

人宣称:“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讲过的,我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陈寅恪所讲并非大话,有学生回忆为证:“其所授各课,皆注重创见发明,而避免抄袭他人„„每堂皆自立己说,非好奇立异,目的实只在求真,对同学产生强烈启发作用。”

联大教授讲课,逻辑连贯,旁征博引,由近及远,由此及彼,一气呵成,并且在正式讲课前,首先给学生罗列一批参考书,并附简要说明,让学生直接阅读原著,及早引导他们进入学术殿堂。多年来我们忽视了这点,现在正在逐步强化。

名师出高徒。西南联大教授培养出了一大批著名学者,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出身于西南联大的就有90多人。焚膏继晷,笔耕不辍

西南联大始终秉承着蔡元培的“大学者,研究学问之总机关”的校训,一直站在中国学术研究的最前沿,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产生了许多不朽的学术成果,其中很多成为中国现代学术的珍品。

在经费十分短缺的情况下,西南联大优先考虑学术研究经费,三校先后设立了文科、经济及其他研究所,实行学术年假、出国进修、对外学术合作,并予以制度化。这些机构的设立,学术研究制度的规范,促进了联大科学研究与学科创新。

1941——1945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举办了5次学术评奖,内容涵盖文学、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艺制造、古代经籍研究、美术等八大类。参评成果数千项,其中获奖成果三百多项。各个学科获一等奖的共计十五项,这其中,西南联大就占了七项,涉及哲学、数学、物理学、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许多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具有开创性贡献。

华罗庚住在牛圈之上,夏天热的时候,蚊子成群,虱子跳蚤满屋;冬天冷的时候,寒风侵袭,室如冰窖。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华罗庚每天除了授课,从早晨一直研究到深夜。一天,华罗庚的妻子吴筱元不知从哪里弄到两个鸡蛋,要给华罗庚补充营养。华罗庚不同意,他让妻子把鸡蛋平均分成五份,自己只吃了其中一份,其余四份留给妻子和三个孩子。妻子见状,眼泪扑簌而下。华罗庚安慰妻子说:“等我这本《堆垒素数论》出版后,我们去割几斤肉,全家人美美吃一顿。要是还剩下钱,就给孩子们添几件新衣服,再给我自己买两包烟——真想抽支烟啊„„”

几经寒暑,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中文稿完成。随后,《堆垒素数论》英文稿由苏联国家科学院出版,这是华罗庚的成名之作。在1941年教育部学术评奖中,此著作获得自然科学类一等奖。

“青灯黄昏,焚膏继晷,吃的是草,挤的是奶,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置身艰难时局,西南联大的教授们依然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风骨与精神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身处优越环境中的当代学人怎能不为之汗颜!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现代学者:

余秋雨: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散文作家。1968年毕业于上戏。历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剧协副主席。著有系列散文集《文化苦旅》《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摩挲大地》《寻觅中华》等,长篇记忆文学《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等。

事件一“入股门”:余秋雨以518.6445万股的持股数量位列徐家汇商城第十大股东行列,按中小板平均估值和零售上市企业市盈率等初步计算,一旦上市,余秋雨的身家将在1.5亿元以上。在徐家汇商城成功过会、股东余秋雨的身价将没有多少悬念地轻松过亿之后,余秋雨在“资本市场”上得到的关注丝毫不亚于从前。其“财富之旅”刚刚真正启程,赞叹与质疑声就同时扑面而来。知名财经评论人士叶檀,更直指余秋雨持股徐家汇恐涉嫌国有资产流失。

叶檀公开表示,作为国有控股的徐家汇,这次除余秋雨之外,还有40多个自然人股东,对于一个比较好的国有资产来说,它到底是通过什么样的机制、什么样的制度找到它的原始股权的持有者,其是否是公平合理的,上述问题迄今没有得到解答。

事件二“捐款门”:2008年6月12日上海一家报刊登的《〈2008分之1〉公益短片启动 余秋雨任撰稿人》一文中提到“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余秋雨第一时间向灾区捐款20万元,成为全国学者、作家中捐款的最高纪录。”。“根

据记者调查,四川省红十字会、民政局、慈善总会的账户上,都没有查到以余秋雨或上海九久读书人文化实业有限公司的名义捐的款项。““新民网记者又致电四川省红十字会,宣传部刘部长表示,所有捐款都会有捐款凭证的,比如收据、荣誉证书等。面对质疑,“余秋雨委托九久读书人公司在其博客中发表声明,称20万捐款将用于都江堰三所新建学校的图书馆建设。”余秋雨的助手则表示,“当时捐赠的是《文化苦旅全书》和《秋雨文集》所得的20万版税。”

事件三“大师门”:上海市政府要成立“大师工作室”,余秋雨答应了,说,“比‘大’字等级更高的是‘老’字,一个人先成‘大人’才能成为‘老人’,那么,既然我已经做了大半辈子的‘老师’,那就后退一步叫叫‘大师’也可以吧。”

于丹:于丹,著名文化学者,已出版《论语心得》等专著八本,专业论文十余万字,荣获“中国十大教育英才”等数十项学界、业界奖项和荣誉。著名电视策划人,被誉为中国电视业的“军师”。多次受邀担任众多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际性文化活动及公益活动的重要嘉宾,为中外文化交流沟通做出了巨大贡献。

因百家讲坛而脱颖而出的于丹,一度以亲民形象深入人心。曾被指责在伦敦街头撒泼——不断换房呵斥助理辱骂翻译,后又被曝光拎LV包去灾区看儿童,签售钢盔保镖贴身护卫。

四、探讨:

西南联大存在的时间不满9年,就读学生不过八千,而且条件简陋,生活艰苦,但却培养出了一大批人才,其中包括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三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黄昆、刘东生、叶笃正,6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郭永怀、陈芳允、屠守锷、朱光亚、邓稼先、王希季,近百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近代欧洲,规模并不大的社会经济转型产生了包括马克思在内的一代又一代的大家。当代中国的转型无论是规模还是速度在世界历史上罕见,却尚未能看到大师产生的踪影。迄今已有八位华人获诺贝尔奖,但在13亿人口的大陆,人才济济却无一人获奖。

于是,2006年诗人叶匡政发出一声“文学死了”的巨响之后,紧接着,诗人死了,武侠死了,这一次,学者也将倒下。暮鼓已响,我们不得不哀伤的迎来中国学者的耄耋之年。

百度词条戏谑的定义“学者”为噱者。学者成了“砖家叫兽”的传达员。反观近年来学者的种种遭遇、参与骂战、不良学术行为曝光,让我们不得不忧心,真正的学者即将何去何从……

有两种观点:

(1)学者时代已渐渐落幕

如今学者都在不断明星化娱乐化。电视广告上学者频出,而真正踏踏实实做学问的“大师”凤毛麟角。这些“真学者”有的年事已高,有的又因周围环境的浮躁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特别是季羡林、任继愈等老先生的去世,又让媒体重新陷入“大师稀缺”的尴尬。毕竟,如今已再不是那个踏实做学问的年代,而“真正的大师”也会随着时间消逝渐渐变成一种传说。

(2)下一位大师 就在灯火阑珊处

其实大师还会出现,只是没有被公共媒体推到社会的最前沿。至于学术明星,他们的出现暂时应和了时代需要。我们也要给他们一点时间成长并沉淀。在时间的考验下,有些人会被淘汰,而最后留下来的,将会成为这个时代中的大师。毕竟按年龄来说,他们在学术界,大多数还算小字辈。再说,他们的个性,也会颠覆传统观念中的大师形象。是金子,总会持续发光。

《金岳霖先生》导学案答案 篇6

四、整体感知

1、核心句:“西南联大有很多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

文眼:有趣。

2、第2节样子有点怪——让人莞尔。

第3节 提问方式别出心裁——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

第4节幽默的答问——以希奇古怪的问题回答希奇古怪的提问。

第6节 枯燥的学问——他觉得好玩。

第7节对话式教学——像苏格拉底一样,兴之所至、自由随意。

第9节讲座时停下来捉跳蚤把玩——不拘小节大有六朝名士扪虱而谈的饿遗风。

第10节他和云南斗鸡同桌用餐和教授的孩子比试水果的大小——孩子气十足,充满了赤子之心、童心未泯。

第12节坐在平板三轮车上东张西望逛王府井大街“接触社会”,更是人虽老而心性依然自由活泼。

3、生活上:奇特的外貌、奇特的行为举止(个性)

学术上:独特的教学风格、对专业理论的独特理解(自由)

情感上:对感情独特的珍惜(宽容)

4、谁又能想到坐在平板三轮车上东张西望的老人是这样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小结:这个学术上聪明过人,在现实生活中,确是个让人发笑,率真可爱,不拘小节,自由随意,孩子气十足充满了赤子之心的有趣的金先生正是因为特别的率真。

五、文本研读

1、在其身上,还有重情的一面

给逝去的人林徽因过生日——重于情深于情。其情也特别的深特别的纯粹特别的真挚特别的伟大。第十段中说金先生是个单身汉,这缘于他对林徽因的真挚深沉的感情!

在第五段中林国达溺水而亡后,一向有趣的金岳霖先生在叹惋林国达死了很不幸之余,竟然一节课都没有笑容。

2、金岳霖是一个真诚、直率、天真、坦诚、有学问、热爱生活的人,从他独特的个性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散发出来的那让人心驰神往的人性的光辉。

解析:金岳霖具有特殊的性格、特殊的外貌、特殊的言行,他的性格较为复杂,在学术上聪明过人,但在现实生活中,不谙世故,头脑单纯;他待人真诚、坦荡,但学生觉得他很可笑。他一心只想学问之事,以致对社会人事的感受理解与众不同,于是从内心到外表都特立独行,没有想到要从众从俗。(也正是这种孤独精神和单纯心理,才使他静心做学问,成就了他的学问品格)

3、(1)、宽容个性:教师们充分地保留了各自的个性,金岳霖只是“很多有趣的教授”当中的一个,他外貌、言行奇特,无人干预。

(2)、思想自由:闻一多可以在公开场合大骂蒋介石。

(3)、学术气氛浓:当时正是抗战时期,但西南联大教学秩序井然,师生们致力学问、学术,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二)、语段理解

1.他就这样穿着黄夹克,微仰着脑袋,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联大新校舍的一条土路上走着。提示:这个描写像一个特写镜头,让我们看见满腹经纶的金先生极具个性的外貌特征,感受到他可亲、可敬又可爱的为人。

2.他养了一只很大的斗鸡。这只斗鸡能把脖子伸上来,和金先生一个桌子吃饭他到处搜罗

大梨、大石榴,拿去和别的教授的孩子比赛,比输了,就把梨或石榴送给他的小朋友,他再去买。

提示:这两个细节描写极生动地写出金先生“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老顽童性格,这样的人绝不是书呆子,在课堂上他是传授学问的教授,在生活中却能和心爱的斗鸡一个桌子吃饭,和小孩子比赛谁的梨和石榴大,比输了,就很大度地把它送人,再去买,天真憨顽之态跃然纸上,令人忍俊不禁。这才是“有趣”的、“活生生”的、个性鲜明的人。

3、林徽因死后,有一年,金先生在北京饭店请了一次客,老朋友收到通知,都纳闷:老金为什么请客?到了之后,金先生才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提示:金先生是单身汉,但对林徽因的谈吐才华,十分欣赏,林徽因和梁思成已是夫妻,很奇怪的是,金先生对林徽因的情意并未影响到他们三人的关系,他们彼此之间的坦诚使三人毫无芥蒂,反而更加互相信任,由此可看出他们这些人的单纯、美好和善良。金先生是重情义的人,林徽因死后多年,他仍记住她的生日,并邀至交好友赴宴,此等深厚情意、磊落情怀真非一般人可比。

七、拓展阅读

1.黄集伟先生的文章——《再说金岳霖先生》的第一段起什么作用?

1、交代了写作缘由,佐证了汪曾祺《金岳霖先生》文章材料的真实性,也回应了汪曾祺在文末写的:“应该有人好好写写。”

2、金先生在文中说了三个“你真聪明”,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2、不谙世事、天真可爱、善良热情。

3.为什么吕叔湘先生要单独附文,反复说明关于金岳霖先生为什么要坐平板三轮车的事情?这体现了回忆性散文的什么特点?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导学案1 篇7

学习目标:

1、会写12个生字“挽、囫、囵、枣、搞、恍、霜、详、逝、章、咳、嗽”。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爱抚、团聚、情节、记性、保存、阴暗、低微、寒意、深奥、详细、枯瘦、逝世、文章、咳嗽、失声痛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马马虎虎、恍然大悟、北风怒号、匆匆忙忙、饱经风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4、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学习重难点:

1、感受鲁迅的高尚品格;

2、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培养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12个生字“挽、囫、囵、枣、搞、恍、霜、详、逝、章、咳、嗽”。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爱抚、团聚、情节、记性、保存、阴暗、低微、寒意、深奥、详细、枯瘦、逝世、文章、咳嗽、失声痛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马马虎虎、恍然大悟、北风怒号、匆匆忙忙、饱经风霜”等词语。

2、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一、提问导入

1936年10月19日,一颗伟大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一时间,成千上万的人们奔走相告,来见他最后一面,来送他最后一程。这个人就是鲁迅先生。他以笔作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板书:鲁迅,提醒学生注意“迅”的笔顺)

这位大文豪,作为一位伯父是怎样的呢?让我们随本文作者周晔一起走进鲁迅先生。

二、预习课文,整体感知

1、我知道《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作者是(),她与鲁迅的关系是()。

2、在预习中我认识了生字,能读拼音写出词语。

wǎn lián

gǎo xiào

xiáng xì()

()

()ké sou

wén zhāng

shì shì()

()

()

3、课文中成语或四字词语比较多,我不仅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意思,还会用词语练习说话。

囫囵吞枣: 张冠李戴:

恍然大悟: 饱经风霜:

4、请同学们自由读文,边读边想,作者“我”回忆了哪几件关于伯父的事情?

6、我概括总结了拟小标题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根据段意概括小标题;二是摘出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语句做小标题。小标题比概括段意要更简练,一般不是完整的句子,多为短语。我要试着给各个部分加上恰当的小标题:

③ ④

三、再读课文,把握中心

1、再次默读课文,思考鲁迅是个怎样的人。我能画出表明中心的句子。

2、明确中心,找出首段中相呼应的句子,读一读,说说对鲁迅先生的认识。

四、再读课文第一部分

1、追悼会上(深受爱戴)

2、质疑:伯父死后,为什么那么多的人悼念他呢?

3、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4、再读体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2、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紧扣中心,联想拓展

1、上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本文的中心句是().2、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里的别人可能是指()。

3、找到相关句子勾出来读一读,结合课外搜集资料想想理由,与同学交流。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趣谈水浒(关爱后代)

1)读这部分,交流从语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2)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怎样理解这句话,从这句话中体会到()。

3)当小周晔再也无法享受伯父的关爱关怀时,心情(),我要带着()之情再次朗读第一段。

2、笑谈碰壁(抨击黑暗)

1)找出这部分含义深刻的句子,读一读。

2)“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我把句子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原意。

3)伯父说的“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资料想一想。

“四周黑洞洞的”指(),实际上指的是()。

“碰壁”指(),实际上指的是()。4)从这件事我体会到鲁迅先生()。5)分角色朗读这部分内容。

3、喜放花筒(无私的爱)1)伯父和爸爸燃放鞭炮,我注意到()。2)从中感受到鲁迅先生是个()的人。

4、救助车夫(热爱人民)1)读这部分,我发现这段中动词较多,有()

2)最打动我的动词是(),我体会到了()。

3)当时的情景给小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现在还记得当时伯父的神情,画出相关句子,读一读,把自己的体会标注在书上,与大家交流。

4)我想象到伯父鲁迅当时心里想:(),也正因为(),脸色变得严肃,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先生()和()。

5)我能读出这段话中人物的不同情感。

5、关心女佣(心系他人)1)朗读这段话。2)这段话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体现了鲁迅先生()。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感谢周晔,为我们记下了这些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要牢记:“他的垂老不变的青年的热情,到死不屈的战士的精神,将和他的深湛的著作永留人间!”

2、课后的阅读链接

读一读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和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结合课文的学习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四、达标检测

1、把所有的爱戴集中在一起,为什么有这么多来人来追悼他?向他致敬?

2、用小标题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3、、我也明白了第一部分与后面几部分的关系。

华威先生(学案) 篇8

1、容易读错的字

呢皮jǐ夹.ní帽麂..jiá袍夹.jiā克亲戚.qi演绎.yì鳏.guān夫脖颈.gěng2、容易写错的字

枯燥想象逻辑【通缉、作揖】出风头演绎美籍(藉)华人熙熙攘攘

3、容易混淆的词语

【不止和不只】“不止”表示比所说的数量多,范围大;可作副词和动词,经常充当状语和谓语。“不只”用法和“不但”近似,是连词,只起连结作用。

4、容易用错的成语

【出风头】出头露面显示自己。贬义。

【一时无二】在当时还没有人或物与其水平相当。和“独一无二”不同。

【熙熙攘攘】形容词,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5、文学常识: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当时为中文系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1943年毕业后在昆明、上海执教于中学,出版了小说集《邂逅集》。1963年出版儿童小说集《羊舍的夜晚》。80年代以后写了许多描写民国时代风俗人情的小说,受到很高的赞誉。出版了小说集《晚饭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论文集《晚翠文谈》等。所作《大淖记事》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比较有影响的作品还有《受戒》、《异秉》等。所作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

亡人逸事

1、容易读错的字

相xiāng亲竹筐kuāng【门框、眼眶 kuàng,匡扶、诓骗kuāng】机杼zhù粜tiào米土炕kàng【沆瀣一气hàngxiâ、伉俪kànglì】抛掷zhì忌讳huì

2、容易写错的字

般(班)配娇惯大拇指仓促(猝)讳言情分瞑目

3、容易用错的成语

【天作之合】只适用婚姻一事上,并且是极其美满的婚姻上。不能用在朋友关系的亲密上。

【花枝招展】多用于妇女打扮得漂亮。中性词

4、文学常识

孙犁(1913.5.11-2002.7.11),原名孙树勋,河北衡水安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孙犁一生笔耕不辍,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45年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他著名的短篇小说《荷花淀》。他从事文学创作75年来,著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村歌》,文学评论集《文学短论》等。

华威先生(学案) 篇9

鸡西市田家炳中学导学指南 3

学科 语文 时  间 年 月  日   周 第3课时

年级 初三年级 课  题 藤野先生

备课 语文组 备课人 贾延平 邸伟 李秀兰

授课模式 四环 课型 预展型

学习目标 1.分析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含义。

2. 研读精彩语段,体味富含感情色彩的语言。

3.体会作者对老师的崇敬之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核心贴士 本文的语言富有感情色彩,耐人咀嚼,细细品析。

学习活动安排

一、 自学环节(10-15分)

分析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含义

1、在本文中,除了着重描写藤野先生、清国留学生、日本“爱国青年”外,还多处叙述了鲁迅在日本留学的经历,说说都叙述了鲁迅在日本留学的哪些经历?

2、鲁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3、鲁迅为什么要学医?是什么原因使鲁迅决心弃医从文?

4、这表现了鲁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

归纳中心思想,概括本文写作特点。

拓展性学习:

1.应该学习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为促进中日关系,你想对两国人民说些什么 ?

2.从鲁迅的弃医从文,你想到了什么?今后你的人生该如何确定 ?

二、展示环节(20-25)

1.研读课文的问题。

三、检测环节(5-10):

夜深人静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二十年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口吻,写一段和藤野先生的对话。

四、总结评价(1--2): 学法指导:

2题结合1-2自然段分析体会。

3题应抓住两个主要事件。

展示环节请注意要结合课文内容并做到语言简明连贯,声音洪亮。

发现问题栏目

课后反思

邸伟

华威先生(学案) 篇10

1.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感受鲁迅先生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

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课时计划】

1课时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对于普通人来说,伟人似乎总是高高在上,令人不可触及。但实际上,伟人也和普通人一样拥有喜怒哀乐。本文作者通过女性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无怪乎,有人说: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模,是敬献于鲁迅灵前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咳嗽(sòu) 刊载(zǎi) 深恶痛绝(wù) 碧波(bō)

翘首(qiáo)高屋建瓴(línɡ)驯良(xùn)胚胎(pēi)

人才济济(jǐ)炫耀(xuàn)字帖(tiè)津津有味(jīn)

(2)词义

草率:(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悠然:悠闲的样子。

抹杀:一概不计;完全勾销。

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极点。

2.作者名片

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提问:本文作者选取了哪些生活场景来描写鲁迅先生?

2.思考:文中的鲁迅给你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

3.如果把第二自然段和第一自然段倒置,你觉得是否可以?

【交流点拨】1.有以下生活情景:(1)笑声明朗;(2)走路轻捷;(3)品评衣着;(4)待人饮食;(5)调侃玩笑;(6)感染快乐;(7)接待商人;(8)回复来信等。

2.这些生活场景体现了他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

3.这篇怀人散文内容涉及多个方面,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有时会形成某种断裂。这表明:这是一篇情绪化的文章,感情的红线将素材织成一幅清晰的画面。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体悟有血有肉、平凡中见伟大的真鲁迅。

提问:大家通过初步探讨课文,都感到鲁迅是非常平凡可亲的。但这篇文章不仅写出了鲁迅的平凡可亲,也通过捕捉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试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加以分析。请同学讨论有关句子的含义。

1.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一说,你该不穿了。

2.以后我们又做过韭菜合子,又做过荷叶饼,我一提议,鲁迅先生必然赞成,而我做得又不好,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

3.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4.鲁迅先生很有意思的在地板上走几步,而后向我说:“他是贩卖私货的商人,是贩卖精神上的……”

5.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交流点拨】1.鲁迅不太注意人的穿着,但不缺乏审美观,那些美学的诊断足见他独到的眼光。而这一句简单的语句,体现了鲁迅先生的人情练达。

2.鲁迅先生虽然胃不好,但对萧红亲手做的点心,就算做的不好,鲁迅先生还是在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言辞间自然流露出对妻子的敬重与依赖,还有对小辈的体恤。

3.萧红受着鲁迅爽朗的笑声的感染,学会用好心情回报鲁迅,这一句充满着温馨和谐与其乐融融。

4.鲁迅戏称冯雪峰先生是贩卖精神武器的“商人”,显得诙谐幽默,自然和谐,对青年人的爱护,对革命的支持在文中进一步体现。

5.他严格约束自己,却能宽容对待别人,对青年人的爱体现无遗。

不是使学生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而是要让他们在阅读、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去感受鲁迅先生睿智的头脑、开阔的胸襟、乐观的精神等个性品质。让学生感受到平凡中的伟大更显伟大。

步骤四 深层探究 感受魅力

感受通过描写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而表现的鲁迅更为真实伟大。

提问:阅读唐弢的《琐忆》,谈谈这两篇文章的异同,说说哪篇文章里的鲁迅,你感到更真实,为什么?

【交流点拨】同:都是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敬爱之情;表现了鲁迅先生幽默风趣的性格;对青年的提携关爱之情以及对革命的支持。

异:相对《回忆鲁迅先生》而言,《琐忆》采撷的生活场景比较单调,而《回忆鲁迅先生》却从“吃、住、待人接物”等各方面描写鲁迅先生,显得比较充实。而且《回忆鲁迅先生》的生活细节尤其具体生动,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栩栩如生的鲁迅先生。

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感到萧红通过采撷生活细节而描写的鲁迅更可亲可敬,更具有生活的气息。因此有人说: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模,是敬献于鲁迅灵前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捕捉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对小辈的体恤关怀,乐观幽默,宽容别人,严格要求自己等,表现了鲁迅幽默、睿智、热情、宽容等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人物刻画充满人性,使鲁迅的形象栩栩如生。

2.拓展延伸

(1)观察和自己比较亲近的人的行为举止,采撷具有个性的生活细节,体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2)上网浏览增加对鲁迅的了解。

板书设计

鲁迅日常起居

会见

朋友

与家人相处真实的富有

人情味生活化的

交流展示 生成能力

步骤一 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步骤二 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步骤三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步骤四 深层探究,感受魅力。

步骤五 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谭义专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七年级下册)

★ 《一面》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 音乐巨人贝多芬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 《斑羚飞渡》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导学案设计(七年级下册)

★ 《音乐巨人贝多芬》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 我的老师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 颐和园导学案

★ 春导学案

上一篇:七年级语文上册《绿色蝈蝈》同步练习1 人教新课标版下一篇:设备买卖合同答辩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