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路路政管理也要加大力度

2024-08-09

农村公路路政管理也要加大力度(精选13篇)

农村公路路政管理也要加大力度 篇1

发布人:李燕 发表日期:2008-2-22 点击次数:454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通油路”工程的实施,农村的交通状况大为改观,公路通车里程的不断增加,为农民群众的出行和农副产品的外运提供方便,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如何加大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工作力度,依法维护路产路权。

首先,加大《公路法》、《宁夏回族自治区公路路政管理条例》和《银川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条例》的宣传力度,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使沿线广大农民群众树立“保护好公路就是保护自己的致富门路”的意识,自觉参与养路护路工作。

其次,按照公路法律、法规、规章的要求,依法管理,本着精简、高效原则,完善乡镇公路协管员,认真履行职责及时依法查占道经营,侵占公路,破坏公路,违章建筑违法行为,保证县、乡村公路完好畅通。

第三、各乡镇人民政府把加强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卫生环境整洁,提出切实可行措施,将农村公路的养管工作纳入乡镇、村干部年终考核的内容之一,写入村规民约之中,各村应建立养管公路村民小组,重点做好公路损坏防范工作和路巡工作。如:挖掘、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建房,灌溉、带链农业机具上路、桥涵巡查等护路措施。

第四、县财政要安排公路管理资金,把专项的配套资金落实到公路管理部门,建立完善农村公路管养责任人考核制度,使农村公路管理尽快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长效管理轨道。

第五、农村公路大多数路线都是穿越村庄、集镇,春播季节将要到来,一些农民贪图省事,将田间玉米根、稻根等杂物都堆放在公路路肩两侧,园盘耙随意上路,造成公路“脏、乱、差”现象和路产受损,成为道路安全畅通的“隐患”。加强路政巡查工作,切实消除不安全隐患,保证农村公路畅通、安全、和谐、高效。

第六、公路管理部门要加大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工作的督查力度,将部门行为推向为政府行为、社会行为,形成一个上下起抓共管的工作局面。严格执法、依法维护国家的路产路权,对擅自挖掘、占用公路、公路用地的当事人要严格查处,绝不姑息迁就,绝不心慈手软,发现一处,查处一处,使这一工作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服务“三农”的实际行动。

农村公路路政管理也要加大力度 篇2

1 农村财务管理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针对农村财务管理这项复杂的工作, 在其发展过程当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农村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到位;农村财务管理队伍整体能力有待提高;农村财务监督机制不完善。

1.1农村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到位

农村财务管理过程当中普遍存在农村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或者制度执行不到位的现象, 部分地区农村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或者不明确, 没有管理条例来约束大家的行为, 不利于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

已经建立的规章制度就是为了更好的为农村经济开展工作服务, 约束大家的行为, 但是部分地区农村财务管理制度虽然已经建立, 但是并没有应用到实际开展农村财务管理的工作当中, 没有发挥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应有的作用, 不但没有促进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推进还可能给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带来阻碍和不利影响。

1.2农村财务管理队伍整体能力有待提高

农村财务管理是一项复杂而又繁琐的工作, 工作环境又相对较差, 现阶段工作在农村财务管理基层的多数都已经在基层工作多年, 尽管工作经验丰富, 但是面对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的发展还有一定的欠缺, 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农村财务管理的发展形势。

主要表现是原有的农村财务管理知识过于陈旧, 工作模式和思路也过于老旧, 有待进一步更新。再者工作在基层农村财务管理的工作人员年龄偏大, 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如年轻人, 同时自动化办公能力不强, 网络信息化使用效率不高。同时也存在部分农村财务工作者工作态度不认真, 积极性不高, 影响农村财务管理队伍建设, 应该及时提醒指正。

1.3农村财务监督机制不完善

农村财务监管机构实施存在缺陷, 机构改革之后, 乡镇、街道上建立农村经济管理部门, 专门配备了人员编制, 但只有少数人真正在管理领域工作, 不是被其他部门人员编制, 便是使用混合人员与其他部门工作, 严重影响农村财务监督管理, 还对农村社会的稳定造成了影响。

2 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对策分析

要想进一步促进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笔者建议从以下几点入手: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农村财务管理队伍建设和培训力度, 提高农村财务管理队伍综合能力;建立严格的村级财务工作监督机制。

2.1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

完善农村财务管理人员任命或选择机制, 根据实际情况, 统一要求、统一管理、统一工资支付渠道, 改变只收取不论人的软约束, 要明确分工, 落实制度。清楚村里的干部和义务, 权利和财务人员, 规范他们的行为。用制度明确村委会各干部成员的职责, 村党委书记、村委主任一律不得直接经手现金及存款业务, 杜绝谁收款谁花钱、无专人管理财务、无专人审批的现象, 坚持一签、一批三审制度即业务经手人签字, 经村委主任审批和助理会计审核、村民理财小组审核、乡级财务服务中心审核才能报销的制度。乡财务服务中心要依照有关制度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 对于不符合规定的开支, 财务服务中心有权拒绝报账;对于合理的开支, 服务中心在票据和现金支票或转账支票加盖审核章后, 村助理会计方可到乡农村信用社支取现金或转账。

2.2加强建设和培训力度, 提高综合能力

农村财务管理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 要专人专职, 明确职责, 各司其职。在此基础上, 定期给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者提供培训和进修的机会也是十分必要的。定期组织培训不但可以提高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者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还有利于提高大家的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培训可以给大家提供沟通和交流的机会, 有利于开展工作。

各单位可以定期开展研讨会, 把工作中大家遇到的问题总结出来, 逐一解决, 让大家畅所欲言, 发现问题的同时要及时解决, 促进农村财务工作的健康发展。

2.3建立严格的村级财务工作监督机制

农村公路路政管理也要加大力度 篇3

公路建设靠的是“三分建七分养”。近年来,正蓝旗党委、政府积极构建责任明确、运转高效的农村牧区公路管养体制,成立了地方公路管理段,在苏木镇场设立了农村牧区管理所,从各嘎查村聘请了公路养护员。“十一五”以来,正蓝旗累计投入农村牧区公路养护费1185万元,旗交通运输局通过挖掘自身潜力和争取政府投入等筹措资金139万元,先后购买了3台装载机、平地机、压道机等机械设备,确保了全旗农村牧区公路得到经常性养护。

为推进“建管养运”一体化工作进程,去年5月18日,正蓝旗交通运输局成立了路政大队,负责对全旗农村牧区公路路政管理,保护公路设施,扩大超限运输治理的覆盖面,综合整治农村牧区公路超载超限问题,检查制止和处理各种侵占损坏农村牧区公路、公路用地及附属设施的行为,依法保护了路产、路权和农村牧区公路的安全畅通,实现了群众利益、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多赢,受到了农牧民群众的好评。

为进一步深化农村牧区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做到管养责任、机构人员、制度保障、资金筹措、监督检查五到位,实现管理能力、路况水平、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四提高。今年2月20日,旗政府又批准了旗交通运输局制定的“正蓝旗农村牧区公路管理养护年活动方案”,决定利用三年时间,通过旗财政支付养护农村牧区公路资金每年不低于地方财政收入的3%,落实各苏木镇场对农村牧区公路管理养护的主体责任,鼓励苏木镇场财政、嘎查村“一事一议”及社会资金投入,实行月检、季查、年评的养护制度,开展文明示范路创建活动,做好农村牧区公路养护科研成果转化,建立奖罚分明的考核办法等措施,形成全社会爱路、护路的良好氛围,确保全旗农村牧区地方公路得到全面管养,保障农村牧区公路安全完好畅通,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提供更好的交通运输服务。

农村公路路政管理也要加大力度 篇4

近年来,随着地膜覆盖技术的大面积推广使用,由于其蓄水、保湿、维温等优点,不仅可以促进农作物生长,同时也可以抵御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技术带来巨大效益。

据调研,东桥镇金桥村年使用地膜大约1.2吨,80%农户选择使用的是厚度小于0.025mm的超薄塑料地膜,70%的居民不能清楚的认识地膜带来的危害。在使用之后直接丢弃的占到42%,能将地膜多次利用的占到32%,25%的居民选择装垃圾,仅有少数居民选择回收到指定地点。

但与此同时,废弃地膜不合理的回收也带来了严重的危害:破坏土壤结构,影响耕地质量和土壤的透气性、透水性等,进而影响作物的出苗和农作物对水分、养分的吸收,不同程度地造成农作物减产。

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是宣传不到位。针对废弃地膜回收处理和利用,相关部门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措施不完善,没有引起广大农民的足够重视;其次,基层政府对废弃地膜的管理措施不健全,仅仅停留在“嘴”和“纸”上,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检查落实。二是认识不到位。农民群众对废弃地膜造成的“白色污染”缺乏认识。农作物收获后,废弃地膜的回收处理需要投入大量人力成本,农民群众往往对废弃地膜随意丢弃,这不仅严重影响了该村新农村建设的村容村貌,也造成了环境污染。

为此,基层建议:一是提高环保意识。相关部门要提高对“白色污染”科学认识,从农业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将残膜治理问题作为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大管理力度,确保政策落实在行动上。二是加强宣传教育。通过教育与宣传结合的方式,让农户认识到白色污染的危害性,引导农民自觉保护耕地,并建立长效机制。三是做好回收利用。按照就近收集、方便群众的原则,在每个村设立废旧地膜回收点,每个乡镇设立回收站,将废旧地膜集中回收,并把回收的废旧地膜提供给生产企业进行二次加工利用,实现变废为宝的双赢效果。四是引进降解地膜。大力提倡使用降解地膜,这种地膜在阳光下或在土壤中进行可以自行分解,减少污染。

农村公路路政管理也要加大力度 篇5

江安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左 江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农村改革发展作出新的战略部署,将推动农村改革发展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谱写新的篇章。我县迅速进行了学习和贯彻,特别是日前举办的江安县学习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理论培训班,将我县学习和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向了高潮。本人作为1名西部丘区县财政工作管理者,积极投入到学习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热潮中,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理论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结合我县财政工作实际,认真进行了思考,深受启发,有以下体会和感受。

一、财力保障是农村改革与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

当前,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是政府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县农村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全部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迈出了关键步伐;实现免征农业税,减轻了农民负担,调整了财政收入再分配格局;加大了对农民的补贴力度,增强了农业生产积极性;增加了农村社会事业投入等等。应该说,财政在农村的改革与发展中正在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财力保障是农村改革与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

二、我县财力现状与存在的困难

近年来,我县财力有所增强。一是收支规模持续扩大。四年来,县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相继跨越4000万元、5000万元、7000万元、1亿元台阶,全县总收入相继跃上2亿元、3亿元、4亿元台阶,2008年已突破6亿元大关,四年平均增速达到41%。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相继跃上3亿元、4亿元、5亿元、6亿元台阶,四年平均增速达到40%。财政收支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保证政府公共支出需要、支持我县农村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财力水平不断提高。四年来,全县按财政供养人员计算人均财力比上年增长均在18%左右。

从近年我县地方财政收入与总支出相比可知,财政收支明显失衡,我县70%的财政支出是靠上级转移支付和各项专项补助来维持,说明我县财政面临很多困难。如:可支配财力有限,公用经费困难,债务负担沉重等。近两年我县虽工业发展有了一定的起色,但农村薄弱的经济基础所决定财力总量有限,中、省、市不支持就无法正常运行。主要原因:一是现行财政体制没有理顺。从实行分税制开始,地方财力特别是县乡财力不断层层向上集中,但各项职能和支出责任却不断下放,县财政承担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环境治理等诸多责任,使得地方财政负担较重;二是政府运行成本过高加重了县乡财政困难。机构臃肿,人员冗赘,公共财政理念淡薄, 转移支付制度管理不规范等等,使得政府运行成本较高;三是缺乏稳定可观的税源,目前我县纳税百万元以上企业较少,零星税源多,且依赖性强。乡镇企业不发达,农业板块没有上百万元的纳税户。

虽然我县财力有限,但近年来严格按照“三个继续高于”的要求,增加“三农”投入。2006年安排资金1.34亿元,2007年安排资金1.71亿元,2008年安排资金达2.7亿元。近三年每年“三农”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都高于35%,有力促进了农村发展,农民增收。

三、当前农村改革与发展面临的大好机遇近年来,党中央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方针,实施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公共财政支出更多地向农村倾斜,农村社会事业有了较快发展,公共服务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可以说,当前我们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既有充分的理论准备和实践基础,又有很好的政治条件和经济基础,面临着难得的大好机遇,特别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为我们提出了农村经济体制、现代农业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基层组织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和可持续发展等六个方面的基本目标,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做出了长远的谋划,既符合国情又符合我县客观实际。

四、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并做出了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这既是我们的发展方向,也是我们的根本出路。作为西部欠发达县财政工作,应按照省委“两个加快”和市委“突破工作年”的要求,抢抓机遇,增添措施,立足县情,以工促农,加快我县县域经济发展。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任何一项改革成功的后面,都凝聚着无数的艰辛努力。如果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其结果也只能是止步不前,劳而无功。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紧紧围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目标来开展工作,以敢想、敢拼、敢于胜利的精神来指导财政工作,管好、用活财政资金,使有限的财力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要树立抢抓机遇,花小钱办大事的观念。切实增强敏锐性和主动性,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牢牢把握中央扩大投资的重点领域和基本方向,有针对性地做深做细做实项目前期工作,要敢于加大投入,满足项目争取的前期费用支出,积极主动地争取国家支持,力争在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多落实一批项目,扩大内需,促进发展,从而达到“舍芝麻、抱西瓜”的效果。

(二)不断做大财政蛋糕,做实做强财政实力。一是以工业强县为战略指导,建立县级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以阳春工业园区的全面建设和阳春工业功能区的不断完善,推动了我县工业产业的拓展延伸;全力推进双赢公司的扩建项目、华夏酒业扩建1200吨/年基酒生产项目、高金食品有限公司总30万头/年生猪屠宰加工生产线和鸿源化工、蜀星纸业、金世界化工等企业项目建设,促进以上企业产销两旺,不断壮大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二是以工促农,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断培植替代财源。在加大工业发展的同时,带动地方农业发展。特别是竹业、沿江蔬菜、畜牧业以及沿江物流等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村、农民自主创业,形成有规模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进一步加大粮食、水果、畜牧、林竹产业和江安县三江獭兔养殖等农业专合组织的财政补贴;加大以“阳光工程”为主的农民工培训力度,积极支持返乡民工创业增收。

(三)不断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投入。一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支农投入。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完善财政支农投入保障机制,保证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同时,全力配合主管部门争取上级支农资金。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投入,切实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二是大力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优化财政支农投入结构,支持农村改革与制度建设,大力支持粮食生产,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全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认真落实惠农补贴政策,让广大农民直接受益。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各项惠农补贴及时足额落实到农民手中;做好政策宣传与信息公开,使补贴政策家喻户晓,实现惠农补贴“阳光化”。四是转变财政支农方式,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在不断加大支农投入的同时,切实转变支农方式,充分发挥财政政策、资金的调控引导作用。建立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加快农业担保体系建设,开展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五是加大农村公共事业投入,促进农村全面发展。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积极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提高农村教育保障能力,继续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支持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事业发展,着力改善农村医疗条件,努力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着力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弱势群体基本生活;大力支持农村文化建设;加大农民培训投入,发展壮大农村劳务经济。

(四)改革农村金融体制,从制度上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决定》精神,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拓宽农村融资渠道,引导更多资金投向农村;二是鼓励各种金融机构下乡入村为农民开展贷款服务,支持农业农村发展;三是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探索农业再保险和巨灾保险办法,稳步建立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四是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

农村公路路政管理也要加大力度 篇6

凤庆县委党校

唐纯国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乡村”,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指出“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建设农民美好生活的家园”,连续两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对美丽乡村建设作出安排部署。“美丽乡村建设”是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要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民建设幸福家园和美丽乡村,进一步营造优美整洁、文明有序、和谐平安的农村环境,使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得到极大完善,营造“村美、路平、民富、人欢乐”的新面貌,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通过对凤庆县区域的部分乡镇村办社区调研发现,美丽乡村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既有政策层面的问题,也有操作层面的问题;既有生产层面的问题,也有生活、生态层面的问题。特别是村庄房前屋后建筑垃圾随意丢弃,堵塞了沟渠河道,生活垃圾任意堆放,随风飘落蚊蝇细菌滋生,生活污水人畜粪便沿沟漂流,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必须加大环境整治的力度,从顶层设计和制度机制上加以解决。

一、目前美丽乡村建设需要认真思考解决的主要问题

1、规划定位不够准确清晰。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要与当地生态、文化、产业相结合。凤庆县美丽乡村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有的村还没拿出规划;有的村规划编制形式较单一,在挖掘村庄自然、历史人文和产业元素方面还不到位,没有突出鲜明特色的村庄文化;还有的村多次规划,各有侧重,实施起来无所适从。自然景观和人文特色结合彰显不充分,千村一面,文化内涵和多样的民族风情挖掘展示不足,特别是绿化、美化、亮化、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置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多没有同步建设、及时配套,有些村对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处置、人畜粪便排放、污水处理缺乏必要的硬件设施和制度约束,村规民约对村民的约束和落实力度有待加强。

2、组织领导有待加强。美丽乡村建设是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是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完成的硬任务,是难啃的硬骨头。各部门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各自为阵,没有形成合力。扶贫、财政、交通、水利、住建、环保、卫生、发改等部门都有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在实施中主动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的少,各干各的一小块。作为部门主管单位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关系不顺畅,难以发挥组织协调、检查督促、参谋助手等作用,处于有办法没手段、有措施无力度的两难境地。新农办工作力量薄弱,处于无场所、无经费、无项目的三无状况。没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政策支持和部门配合是很难有成效的,应当拿出做项目、做 产业的决心和勇气,由县委领导牵头,成立专门机构,加强督促检查,实行台账管理,制订时间进度,加大问责力度,而目前我县还没有明确领导责任分工,没有形成强力推进的态势。

3、环境建设资金严重短缺美丽乡村建设举步维艰。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除省市有一定补助外,主要靠县、镇(乡)、村投入。由于我县是国家级典型的山区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县,县级财政保吃饭,保机构运转已经不堪重负,长期需要依靠国家转移支付,镇(乡)、村级经济实力也很有限,我县分布着很多有历史积淀、有文化内涵、有鲜明特色的古村落。由于年久失修,开发保护工作滞后,目前正面临着坍塌、毁损、逐步消失的困境,难以保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有较大的投入,这直接影响到工作进展,干部群众担心举债建设后,缺口资金弥补问题得不到解决。

4、美丽乡村环境建设长效管理机制有待健全。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重一时整治而忽略长期有效的管理。我县部分村镇没有建立和健全长效管理机制,通过前段时间的环境综合整治,已经亮化、绿化、美化的镇村环境,已不同程度出现脏、乱、差和“牛皮鲜”回潮现象。如不建立健全配套的管理机制,必将陷入脏、乱、差无人管、无人问的尴尬境地。

5、群众环境意识、自律意识、文明素质有待提高。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基础设施硬件建设,轻乡风文明软实力建设的现象,封建迷信、不信科学信风水、不卫生、生活陋习等情况普遍存在,在村庄整治改建中,有的群众在涉及自家附属建筑拆除、改水改圈改厕、房前屋后环境整治时,以种种理由拖延或阻挠工作开展,影响工作进度,群众的大局意识、环境意识、生态意识、文明素质有待提升。

二、建设美丽乡村措施对策思考

1、统一规划,突出特色。科学规划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最大的节约。一是要全县统一规划,由县规划局牵头负责,避免各行其是,形不成统一意见。二是要凸显个性设计。不搞千篇一律,要因地制宜,结合各村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发展、村民实际需要等,对村庄进行梳理归类,实施差异化指导,坚持个性化塑造、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营造田园风光与乡土风情,让村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努力打造我县美丽乡村的品牌和特色。比如洛党镇要体现道教文化,鲁史镇要体现茶马古道历史遗存,深宅大院驿站文化,诗礼乡要突出展现以水磨群,青石板民居房为特色的农耕文化,新华乡、腰街乡、郭大寨乡要体现以彝族、苗族、俐米族为特色的民族文化等。三是要突出产业支撑。把环境改善与资源开发相结合,做大、做强、做优特色 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创业增收。发展高效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形成规模效益,将当地农民转化成为产业工人、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四是稳步推进。从群众反映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卫生整治、村庄道路、生产用水等基础设施配套入手,按照“富规划、穷实施”的原则,实事求是制订实施计划,并逐步引导农民建房向集中居住点集中。

2、整合资源,研究对策,争取扶持。县新农办作为美丽乡村牵头部门,要认真研究政策,做好省财政、市财政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资金和项目对接,县扶贫、交通、水利、国土、林业、旅游、教育、卫生、文化、广电等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能到村进行对口帮扶,全力提供物质和智力支持。严格按政策要求选择规划,争取更多的立项项目和政策扶持资金。采取市场运作、“谁投资,谁受益”方式,建设美丽乡村经营性项目。加快对村庄的绿化、美化、亮化、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置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及时配套,做到每个镇村有一个保洁员,一定数量的垃圾桶,一部垃圾清运车,一个垃圾无害化处理池,一个切实管用的“门前三包”卫生保洁管理制度,县、乡、村设立一定的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项目配套资金。加大环境污染执法检查力度,重罚污染企业,特别是人们群众反映强烈的“三高”企业坚决淘汰出局。

3、建章立制,建立美丽乡村建设长效管理机制。美丽乡村建设三分建、七分管。一是尽快出台镇村保洁员管理考核办法,车辆物资管理办法,人员编制经费来源渠道细则,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重点对集市街场建筑物进行规范清理,对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不文明行为进行彻底整治,营造干净、整洁、文明、有序的集市环境。二是建立美丽乡村环境卫生定期巡查评比制度,表彰先进,鞭策落后,对多次环境卫生检查考核不合格的村(办),加大问责力度,实行一票否决,强化乡镇党委环境卫生的监督责任,村办社区的主体责任。三是出台镇村保洁员保障办法,理顺工资关系,确保队伍稳定,工作高效。

4、加大文明村寨创建力度,提升农民素质。群众文明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发挥宣传、妇联、共青团、科协、残联、侨联、老干局等群团体组织作用,加大以信用村、文明村、文明户、为主体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力度,开展道德讲堂、广场健身舞、文明个人、文明户、文明单位评选等活动。加强文化礼堂、村民活动场所、村卫生室、灯光球场、义务教育点等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赌博场所加大整治力度,号召村民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营造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人文环境,汇聚干事创业的正能量。加大古村落开发保护力度,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在保护开发中发展农村 旅游观光产业,让农民得到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实惠,唤醒农民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爱护环境的行动自觉。

农村公路路政管理也要加大力度 篇7

一、农业科技培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㈠对农民科技培训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当前人们对农民科技培训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认识不到位的根本原因在于对新农村建设内涵的认识上, 相当一部分基层干部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新村建设, 认为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裕了、村容整洁了、道路硬化宽敞了就是搞成了新农村建设, 而搞科技培训是形式, 只要组织群众听听技术人员的讲课就行了, 加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民的从业形式也多样化了, 农民的思想意识和整体素质也出现了较大差异, 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文化程度低、年龄偏大、就业竞争力差、接受教育程度不同等因素, 部分农民对农业科技培训认识不足、热情不高, 使相当一部分农业科技培训班流于形式。

㈡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文化程度较低随着农村剩余劳力的转移, 使留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劳动者文化程度普遍不高, 小学文化程度的就占40%, 初中、高中文化程度分别占20%、10%, 文盲半文盲占40%。农业科技素质更低, 懂得农业科技常识的农民不多, 对农业科技的接受能力差异很大, 只有部分村干部、农民技术员及种田大户能经常性接受农业科技的培训。大多数人平时接受农业培训机会少, 即使有农业科技培训也只是随便去听听, 在选用优良品种、施用化肥、使用农药等方面都是凭着自己以往的实践经验进行操作。由于农业技术培训的实际效果不高, 农民不懂农业新技术, 不能分辨农资真假, 上当受骗的现象时有发生。

㈢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发展不平衡, 培训内容单一、手段落后目前的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 有项目支持的种植技术培训工作相对比较扎实, 培训重点围绕项目实施, 种植业新技术、配方施肥、新品种选择等方面比较多, 其他方面的农业知识培训不够, 对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技能培训比较少。农民科技培训资金短缺, 培训手段落后, 大部分仍然沿用过去传统的讲座方式, 发放的科技资料时间上常常滞后;没有培训演示基地, 培训效果差。

二、强化农民科技培训的对策

加强对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领导是强化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的关键, 因此各级领导要把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放在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位置, 强化农民科技培训的政府行为, 进一步加强领导, 建立健全农民科技培训工作领导机构, 统一组织编写农业科技培训规划, 相关部门互相配合, 通力协作, 使农民科技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同时要积极探索和研究制定有利于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政策措施, 调动和激发广大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 努力营造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良好环境。同时要建立岗位目标责任制度, 把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绩效作为相关部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 要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评价办法, 建立激励机制, 促进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上档次、上水平。

㈠加强政府财政支持力度, 增加农业科技培训的资金投入只有加强政府财政支持力度, 加大经费投入, 才能保障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建立农民科技培训专项基金, 并通过逐步制度化, 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用于农民科技培训的份额。加强对农民科技培训投入是我国加入WTO后重要的“绿箱”政策, 要利用“绿箱”政策, 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经费投入,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农民科技培训投入体制, 解决农民科技培训经费不足的问题。要研究切实可行的经济补偿机制, 减轻农民接受科技培训的经济负担, 为农民接受科技培训创造条件。对农民科技培训资金, 要确保及时足额到位, 并实行项目管理, 做到专款专用, 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㈡丰富培训内容要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把培训内容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 由单项培训向综合培训延伸, 立足于岷县的区域经济、科技和教育资源的现状, 围绕当归GAP生产、马铃薯标准化生产等特色农业和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等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其培训内容应包括农业新知识、新品种、新技术等的培训;农业环境保护、无公害农产品、食品安全、标准化生产等知识的培训;参与经营、管理和市场经济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职业道德、法律知识和农业、农村有关政策等方面的培训;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转岗就业能力所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北部洮河沿岸半干旱区重点开展以地膜双垄沟栽培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和黄 (红) 芪、党参等栽培技术为主的培训;南部及东山区川坝区重点开展优质马铃薯蚕豆丰产栽培和病虫害防治治知识等方面的培训;西川片重点开展以当归GAP种植为主的培训;岷阳、清水、茶埠重点开展以疏菜无公害栽培技术为主的培训。培训的内容, 应该多征求农民意见, 做到农民“点菜式”培训与系统培训计划相结合, 力争做到培训效果显著。

㈢完善培训机制, 整合培训资源, 强化师资力量强化农民科技培训工作, 要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 因地制宜, 讲究针对性, 突出实效性, 注重带动性。为了改变目前单一的、多部门分散的培训局面, 要加强宏观调控, 完善培训工作的运行机制, 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科技教育资源, 促进农科教的有效结合, 按照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对现有农业科技教育资源进行整合, 探索多部门协作的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新路子, 使其在农民科技培训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牵头, 成立专门的农民科技培训机构, 分不同区域制定中短期培训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 实行兼职老师聘用制, 按不同的培训内容, 通过多方面的考察, 聘请相关方面优秀的老师和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单项技术与系统培训相结合, 以实际操作为主, 对农民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 通过定量、定性考核和培训对象的评价, 给兼职教师给予一定的报酬。积极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的教学研究活动, 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切实提高农民科技培训的质量、效益和水平。

㈣改善培训条件, 优化培训手段, 丰富培训形式当前农村农民科技培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相对固定的培训场地, 尤其是边远山区。农忙季节为了既不占用抢收抢种时间, 又能及时送技术到农户, 培训只能安排在夜间和下雨天进行, 如果没有相对固定的培训场地, 培训人数和培训效果就无法保证。其次是配备现代化培训设备, 采用放映科技专题片、幻灯片和投影讲座, 用真实直观的图片吸引农民, 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

针对当前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劳动者之间存在的差异, 按照农村基层干部、壮年农民、农村妇女、后备农民以及农民企业家等不同培训对象, 按照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经济发展不同程度, 采取形式多样、内容各异的分类培训。一是采取培训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定点包片、分区负责的方式, 定期或不定期的深入到培训区域, 理论培训与现场指导、现场咨询相结合。二是要善于运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媒体和远程教育手段, 努力扩大农民科技培训的覆盖面。三是开通农业科技咨询热线电话, 设立专家门诊, 及时解决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疑难问题。四是抢抓机遇, 争项目, 实施“绿色证书工程”、“阳光工程”等培训项目, 建立健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 全面推进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

㈤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培训基地, 建立农业科技示范户岷县地处甘肃省南部贫困地区, 农民整体文化水平低, 要改变他们传统的生产方式更需要通过事实进行演示。因此, 要创造条件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培训基地, 建立农业科技示范户, 开展示范性农业技术培训。充分利用农业科技培训基地, 紧密结合农时季节和需求, 开展灵活多样、不同形式的技术培训。为使农民一看就懂, 一学就会, 学了能用, 用能致富, 必须重视科技示范户的建立, 为加强现场模拟教学提供场所。

农村公路路政管理也要加大力度 篇8

关键词:公共治理;视野;农村环境

中图分类号: X32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12.044

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处于一种共同合作的管理体系。在公共治理视野下政府与农民是合作关系,这种管理体系将构建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型关系,有利于实现公共治理环境环保工程的实施。

1 农村环境污染情况现状及原因分析

农村环境的污染程度日益加重,工业开始逐渐向廣阔的农村进行转移,化工污染及化肥农药的使用过度已经严重影响到农村的环境可持续发展。一是农村环境的管理缺乏科学的规划。在农村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一些乡(镇)政府没具有长远的规划目标,一昧的追求发展,导致农村环境污染严重;二是农村环保意识的缺乏。目前对于农村环境方面相关的法律十分的不健全,缺乏法律保护环境意识;三是农民的环保意识薄弱是造成环境问题恶劣的关键,传统的作业方式,落后的思维是导致环境污染的根本,只是一昧的追求眼前的利益,不考虑生态环境是否平衡。生产化工农药的滥用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污染。

2 农村环境在公共治理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及分析

2.1 治理主体过于单一

目前我国环境的治理主体是由政府担任的,由于地域具有局限性,农村具有地域辽阔、分散广以及污染情况复杂等特点,政府无法对农村环境进行集中管理,这就导致了行政力度不够的情况出现。

2.2 缺乏治理创新理念

村民的自主意识尚未发展全面,环保意识相对薄弱,如何治理好环境成为首要问题。这就要求做好城镇乡村的建设,抓住重点,做好村镇的环保建设,改善重点实施建设。

2.3 治理手段比较传统

政府是治理的主体,其他的公共组织参与较少,因此治理手段相对比较传统。在解决实际问题难以达到很好的效果,缺少各方面的自愿和平等合作。与之对应的就是传统企业的运行方式也相对比较传统,缺点是在应对政府的检查时,存在侥幸心理,使用的设备老化,不能实时对废水进行排放。

2.4 责任落实不到位

在现今的农村环境管理中,常会出现公众监督力不足的现象,这就直接导致了政府责任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发生。这种现象的出现对于环境的保护是致命的。政府的责任不能实行,实施部门很难依靠自己的力量制定出科学的公共政策,所以只能依靠某一理性的程序来减少公共政策所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和复杂问题,这样就锐减对农村环境管理的力度。

3 公共治理视角下农村环境发展的对策

3.1 治理主体多元化

在公共治理视角下要使治理主体多元化,就要实行建立机制投入多元化,才能确保农村环保建设顺利实行。同样进行农村环保工程就要有资金投入,中央财政和各级财政都要加大对其工程的投入,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要加大重污染地区污染的治理,强化环境保护制度,并将这些问题分担于各种产生污染的企业解决。将环保工程交于各个阶层共同完成,这样才能领导和监督各级企业和财政共同实施治理主体多元化。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环境的保护,进行建立多元化体系,才能真正意义推动环境保护的重要实施。

3.2 治理手段多样化

设立完善的农村环境管理体系,实行治理手段多样化,坚持运行以城带乡,以镇帮村,使城乡的建设工程加入农村环境的建设。从基本出发,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确定服务内容和配套标准,使城市各项环保基础设施向广大农村延伸。运用多样化的手段进行管理,从各个方面开展环保工程建设,并将理念和创新相结合,实际运行,找出环境管理上的不足,并加以解决。

3.3 强化监督,建立污染监测体系

为保证农村农业环境污染减少,各级政府应加强设施建设和严格管理机制,并将重要任务交于行政主管部门。对容易被污染的水质、农产品、土质进行实时检测,防止再次污染。作为管理者要有带动群众共同建设的理念,对农民进行环保宣传,深化农民环保意识。只有引导农民主动形成好的生活习惯,只有让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紧密的联系起来,才能彻底改善农村的环境问题,让建设落实到实处,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全民环保运动。

4 结语

建设新农村要实施科学合理的政策,才能有效帮助于农村环境的发展。为了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来用于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各级政府应该建立“政府补助、部门协助、社会支助、农民自助”的多样化资金投入方式,帮助解决重点问题。在财政安排、资金补助用采取适宜的方式,只有这样农村生活环境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1]贾凤姿,杨驭越.中国农村环境问题的成因透析[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8(03):16-21.

[2]李宾,张象枢.基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农村环境问题成因研究[J].生态经济,2012(04):172-174.

农村公路路政管理也要加大力度 篇9

一、规范管理,提升形象,全力提升执法队伍管理水平加大执法培训,提高执法技能。今年以来,执法大队对全体执法队员进行了法制培训,组织大家学习城市管理法律法规知识,讲解如何依法行政,讨论新形势下如何解决 新情况、新问题;为了使新招聘协管员尽快适应工作需要,大队编发了 “城市管理行政案件查处口诀”,将案件查处程序及注意事项,通过“口诀”方式让大家熟记在心;通过开展座谈、情景模拟等形式,使执法队员在执法技巧土相互取长补短,提高执法水平。

强化执法监督,严格执法考核。为提升城管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水平,大队健全了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和监督考核机制,并设置政务公开栏,使执法工作做到公开透明。在监督中实施一级督查、两级管理、三级考核、四级评议机制,对执法人员“德、能、勤、绩”进行全方位考评,推进执法队伍建设走上规范化、正规化轨道。

规范执法行为,树立良好形象。大队要求执法人员值勤时举止端庄、仪容整洁、持证上岗、文明执法;在执法中本着便民、利民执法原则,突出引导和服务,进一步提升城管

执法队伍形象。此外,大队还通过服务对象 “提”、上级领导“点”等形式,查找执法队员在“廉洁执法,规范服务,提高 效能”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以解决工作作风不扎实,工作流程不规范,推读扯皮,责任心不强等问题。

推进优化组合,强化激励机制。6 月25日,大队召开第七次竞争上岗优化组合大会,通过个人申请、资格审查、群众推荐、无记名投票、领导小组审查和双向选择的方法,对所属科室、中队实行竞争上岗优化组合。一批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群众威信高,工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副中队长 脱颖而出,成为执法大队新一届的中坚力量。通过竞争上岗优化组合,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二、加大硬件设施投入,更新执法装备,进一步强化执法保障

今年,执法大队在硬件设施方面加大投入,先后购买了30辆电动摩托车、40部对讲机和小广告高压冷水清洗机装备执法队伍,执法队员开始了携带对讲机以电动车代替徒步的巡查,日巡查圈数也由原来的三四圈增加到20圈以上,接到群众举报,执法队员5到10分钟就能赶到现场,大大提高了城管队员街头“见面率”和辖区内违章行为的“处置率”。

三、深入开展各项专项治理活动

深入开展小广告、小张贴专项治 理工作。为治理小广

告、小张贴,大队购买了高压冷水清洗机,抽调专人分成两个班次,从早6时30分至晚9 时30对小广告、小张贴实施不间断 巡查、冲洗,截至目前共清理小广告、小张贴27000余处,申请停机号码 285个,批评教育163人次,处罚后申请复机号码87个,扭送3名非法 小广告张贴者到派出所。通过近几个月的连续作业,使城市“牛皮癖”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

坚决制止私搭乱建活动。大队进一步加大对私搭乱建行为的巡查力度,今年共查处私搭乱建109处,拆除42处,完善手续50处,属市规划建设行为6处,向市里协调解决11 处。今年5月初,市遏制办下达拆除通知书,责令限期拆除五岳路洛阳锦都金属材料有限公司院内的改造施的厂房。据查,该处的改造行为系洛北乡为解决周边居民买菜难而建的临时农贸市场。由于原五女家村农贸市场的拆除,直接造成了附近约7 万居民的买菜难问题,由此产生的五岳路、五女家路占道经营问题也多次 被附近居民投诉和有关媒体曝光。针对以上情况,大队积极与市相关部门沟通汇报,协调解决这一问题。

加大对建筑垃圾运输车辆沿途 抛洒的治理力度。大队与全辖区38 多个施工工地签订了《行为规范责任书》和《文明运输承诺书》,在交警的配合下,联合市城管局相关部门联合 执法,暂扣、处罚违法车辆27台次;治理路面轻微污

染50余处(次)、治理路面严重污染4500多平方米。今年4月份,王城大道连续两天被不明污染物染成红色,大队专业执法中队、市城管监察二大队与交警部门联手,从王城大道陇海立交桥头一直到王域大道九都路口,每个路口都设置 了监测点,对所有可疑货运车辆进行严格检查。经过近一个月的日夜奋战,终于在4月25日凌晨3时许截获抛洒污染路面的车辆,找到污染源,消除 了市民的恐慌情绪。大队执法队员不畏艰难、敢打硬仗的的工作作风也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表扬和肯定。

开展店招店牌集中整治工作。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7月初,大队对辖区内所有的破损、旧污店招门头进行逐一清查,共清查出破损店招店牌156处,要求商户进行更换,清理 出旧污影响市容的门头店招270处,要求商户立即予以清洗干净。

配合法院实施执行工作。今年,执法大队通过综合整治,有效遏制了占道经营蔓延的势头,但有个别商户依然我行我素,拒不改正违法行为,仍然违法占道经营,严重影响了附近居民的正常出行。为了加大对屡次违规拒不改正商户的处罚力度,大队协助区法院对全区57家商户实施了强制执行,其中店外占道经营41家,随意设置户外广告9家,店外占道烧烤 7家。

深入开展城市生活垃圾专项治理。大队印发了5000份

《垃圾查处情况登记表》实行治理工作日汇报制。近期,由于商户装修、改建施工较多,执法队员积极商户沟通协调,对于门面装修堆放垃圾的商户以说服教育为主,对于乱堆乱倒生活垃圾,执法队员积极协调社区服务站人员、商户和环卫工人,及时清运。共清理乱堆、乱放、乱倒垃圾900余处,协助环卫部门清理垃圾1100余处,使城区环境卫生面貌在较短时期内有很大的改观。

农村公路路政管理也要加大力度 篇10

加大宣传《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力度,完善计生硬件设施建设,加强村(居)计生协会的管理,加快村级计生自治步伐。规范对流动人口的计生管理,特别是流入人口的管理,主要依靠村(居)的力量及其他部门的配合进行经常性上门管理,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

(四)加强卫生设施建设,优化卫生资源配置

以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为社区工作目标,与考核相结合,积极开展城市爱国卫生运动,积极开展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工作,抓好城区卫生保洁工作,加强农村卫生管理,大力发展农村合作医疗,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七、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一)坚持开拓创新,勤政务实,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农村公路路政管理也要加大力度 篇11

1.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初见成效,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人参产业优势进一步提升,全县人参、西洋参栽培面积384万平方米,总产量340万公斤;以北五味子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发展迅速,北五味子栽培面积达到1.9万亩,各种中药材面积达到5200亩。红松果林、食用菌、山野菜、蓝莓等绿色山珍食品产业规模初步形成,发展红松果林7.5万亩、食用菌500万棒、蓝莓1100亩,发展“一村一品”项目44个,建设牧业小区42个;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健康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56户,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50个。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的3061元提高到2009年的5133元,增长了67.7%。

2.民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农民生活质量稳步提升 农村泥草房取得突破性进展,累计改造农村泥草房30多万平方米,受益农户5026户,有6个村进行了整村改造;农村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实现了乡镇有卫生院、村有卫生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6.7%;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实现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全覆盖;文化、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98%,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6%,农村信息网络实现全覆盖。

3.不断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脏乱差状况得到有效治理 大力开展清理围墙院落、清理垃圾粪便、清理边沟污泥、清理乱堆乱建和实施改水、改厕、改灶、改路的“四清四改”活动。共绿化植树11.6万株,绿化、美化面积15万平方米;建垃圾站点458个;安装路灯1256盏;修砌围墙和景观墙3.9万米;改厨282户,推广标准化卫生厕所400个,建室内卫生间813户,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状况得到了有效治理。

4.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日趋完善 共完成“村村通”水泥路200公里,农村道路硬化率达到92%;完成饮水改造工程43项,解决了1.9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安全饮水率达到87%;建设乡镇文化站4个、村图书室49个、农村文化活动广场28个;安装太阳能及电热水器813户,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454个,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几年来,长白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在省市有关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关怀和帮助,从加强领导入手,不断强化五项保障措施,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扎实有效推进。

1.不断强化领导措施 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新农村建设领导机构,各乡镇及有关部门也都成立了相应机构,由编委核定6个编制,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保证了对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定期调度工作进展情况,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乡镇、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

2.不断强化政策措施 为保证新农村建设工作顺利进行,先后制定了《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意见》、《部门责任分工意见》、《新农村建设扶持资金以奖代补暂行办法》、《新农村建设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部门包村帮扶新农村建设工作考评办法》等政策措施;县政府每年都与各乡镇、各相关部门签订新农村建设工作责任状,把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到乡镇和部门整体工作中进行考核,保证了各项工作都能落到实处。

3.不断强化帮扶措施 全县共安排91个部门包77行政村、31名副县级以上领导包保重点村,制定了《新农村建设部门帮扶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责任目标。同时,把包村工作纳入到部门目标管理绩效考核责任制,做到责任、目标落实到部门、到人头,帮扶部门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帮扶资金(物资)达1500多万元。

4.不断强化监督措施 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经常深入乡镇村屯开展调研,及时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和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定期开展工作督导,利用《新农村建设简报》、广播电视等媒体,及时通报情况、发布信息;通过召开设流动现场会、座谈会等形式交流工作经验,激发和调动了各级、各部门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

5.不断强化资金保障措施 从2007年起,县财政建立新农村建设专项基金,并制定《新农村建设扶持资金以奖代补暂行办法》,对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作进行以奖代补,累计发放新农村建设专项基金1000万元;县林业局每年拿出5000立方米集体林采伐指标,专项用于农村泥草房改造,累计拨付泥草房改造用材采伐指标15000立方米。

2010年,是全省启动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第一年,长白县按照省市的安排部署,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强村示范、村村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在省市试点村的基础上,选择基础相对较好、人口相对集中、辐射带动作用大的37个强村作为示范村,全面实施“强村示范、村村提升”工程。

1.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以参、菌、药、林、牧、绿六大产业为基础,加快标准化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有机人参和野山参,积极开展北五味子GAP认证工作,稳定种植面积;新增红松果林11000亩、大果榛子1000亩、蓝莓500亩、文冠果20000亩,发展食用菌200万棒,新建牧业小区15个;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18个;实施品牌战略,加大对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全年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户。

2.进一步加快农村基础实施建设抓好江河堤防工程建设,加快小流域综合治理,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成10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解决5000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建设48公里农村公路,全面完成“村村通”工程;加快农村民生工程建设,完成农村泥草房改造1050户,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200个。

3.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进一步加大“四清、四改、三化”工作力度,利用春秋各一个月的时间为环境整治月,集中进行整治,建设标准化卫生厕所2400座;為鸭绿江沿线的37个村每个村安排一名公益性岗位卫生保洁员,建立长效监督管理机制。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要不断完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障和救助体系;加快乡村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图书室、文化室等文化事业建设;建立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为基础,以各类专项救助相配套的农村新型社会救助和保障体系;加快农家乐旅游业发展,建设一批生态旅游农业观光园,打造农户型、民俗型、精品型三大类乡村游示范品牌。

农村公路路政管理也要加大力度 篇12

强化管理措施

整顿规范建筑市场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为贯彻落实全市三级干部会议和建筑业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建筑市场法规制度建设,健全市场准入清出制度,加强建筑市场管理,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提高工程质量,实现安全生产,净化市场环境,确保行业稳定,促进全市建筑业和经济建设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经研究决定,今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建筑市场整顿年”活动。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及全市三级干部会议精神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先争优为动力,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以在我市建立一个依法建设、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建筑市场环境为目标,以严格基本建设法定程序、加强二级建筑市场管理、加强外地进寿建筑企业管理、加强农民工工资清防为重点,实现建筑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

建筑市场整顿年活动总的目标确定为“三个三”。即实现“三个转变”:转变工作作风、转变管理体制、转变监管模式;实现“三个规范”:规范业主行为、规范承包商行为、规范中介方行为;实现 “三个全覆盖”:市区工程监管全覆盖、园区工程监管全覆盖、乡镇(街办)村居工程监管全覆盖。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法制宣传,强化制度建设。抓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山东省建筑市场管理条例》等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学习宣传贯彻落实,紧密结合实际,进一步研究制定有利于保障全市建筑业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全市经济建设顺利进行、有利于维护建设各方合法权益的规范性文件和制度,提高务实性和可操作性,重点在严格法定程序、规范市场行为、加强劳务队伍和外地进寿队伍管理、加大行政处罚力度、提高执法水平、增强行政能力上做好文章。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建筑市场整顿年活动的内容和进展情况,吸引社会各界关注、支持和参与。

(二)加强程序监管,强化依法管理。严格法定程序执行,使基本建设步入法制化良性循环轨道,年内,全市新开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图审、招标投标、进场交易、合同鉴证、质量安全监督、规费征缴、施工许可、工程结算登记、验收备案等各步程序要全部纳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监管范围,上道程序未进行,不准进入下道程序,杜绝手续未办就开工、质量安全无保证的项目。在各类工业园区、开发园区、村镇建设工程管理上强化措施,确保监管到位。

(三)加强外地企业管理,强化农民工工资保障。严格执行《外地进寿建筑业企业备案登记管理办法》,健全建筑市场准入清出制度,抬高进入门槛,将那些资质等级低、技术装备弱、管理水平差、施工业绩少、市场信誉劣、质量安全和农民工工资无保证的外地企业坚决拒之门外。严格实行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管理制度,加强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的存储、管理和使用,不断强化农民工工资的清防措施。严格外地进寿建筑业企业建造师投标资格的审核工作,探索实行中标建造师押证管理制。严格执行《外地进寿建筑业企业工程施工情况月报制度》,及时了解掌握外地进寿施工企业的经营动态和农民工工资发放情况。

(四)加强建筑市场稽查,强化劳务用工监管。抓好日常检查,按照工程项目的隶属关系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监管责任,搞好分级管理,围绕基本建设法定程序,加强日常巡查。抓好综合检查,抓住工程开工的高峰期,有组织、有步骤、有重点的组织开展好春秋两次建筑市场拉网式综合大检查,检查结果全市通报。坚持“岗位在工地、监管在平时、办公到现场、建设一盘棋”的“一线工作法”和纵横双向联动制度,两场联动,部门联合,手续行为双控制;上下配合,同步进行,时间重点两统一。推广实行“片区化管理”、“网格化监管”等多种有效模式,进一步落实监管责任。检查中,要不断强化劳务用工的监管措施,严格禁止无劳务资质的包工队和无劳务用工合同、无从业资格证书的社会闲散人员进入工地现场作业,坚决取缔和打击“黑包工”。

(五)加强标准化管理,强化社会监督。从今年开始,市区所有在建工程要全部实行公示牌制度,在工地出入口显要位置将工程建设情况、参建各方信息、法定手续办理及监管人员姓名面向社会公开,进一步强化工程建设的社会监督。不断强化工程建设社会监督的措施,增强建设各方依法建设、依法施工、依法监理的自觉性。

(六)加强合同管理,强化二级市场监管。全市新开工程招投标要全部进入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进行交易,合同签订统一使用建设部合同示范文本。市建筑工程管理处、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办公室、市建设工程标准定额管理办公室、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各相关单位要按照分工,各司其职,实行一条龙、一站式服务,搞好合同管理鉴证。对于未进场交易的合同、未通过主管部门鉴证的合同,一旦发生纠纷,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提供相关支持;严格控制工程款拨付比例,对于进度款拨付比例低于80%、主体封顶拨款比例低于85%、竣工验收拨款比例低于90%的合同一律不予鉴证;对于未使用现行计价依据、仍套用废止淘汰定额、未办理工程结算登记的合同一律不予鉴证;对于未进行合同鉴证的房地产项目,要采取防控措施。

(七)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强化市场行为的杠杆作用。以建筑市场管理和工程建设监管考核系统为载体,强化对市场主体各方的考核,进一步完善失信惩戒机制。突出和强化市场行为的杠杆作用,对于存在严重市场违法行为的建设单位在行为整改前,不再审批新的项目,不予办理房屋销售手续;对于存在严重市场违法行为的施工企业,外地企业限制投标资格或清出***建筑市场,本地企业限制投标资格或报请上级主管部门降低资质等级、取消升级资格、吊销资质证书;对于存在严重市场违法行为的监理企业,外地企业的限制投标资格或清出***市场,本地企业限制投标资格或报请上级主管部门降低资质等级、吊销资质证书。今后,全市所有新开工程手续办理、建筑企业投标、企业资质晋级、外出承建工程、各类代表工程评选、建筑企业养老保障金拨付、竣工验收备案都要增加市场行为项,实行一票否决制,由建筑市场管理部门签署意见,以此增强各方主体依法建设的自觉性。

(八)加强专项整治,强化重点突破。结合市场实际,抓住关键环节,以重点问题解决为突破口,深入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从打击转手倒包入手,严格总承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的关系,解决当前建筑市场中建设单位肢解分包和总承包企业转手倒包的问题,消除总承包企业中标倒手、专业和劳务企业转包、无证人员作业的现象;从取缔“黑包工”入手,开展二级建筑市场专项整治行动,引导使用有资质的劳务队伍、有技能证书的劳务工人;从严格基本建设法定程序入手,开展对各类开发园区建设、村镇工程建设专项整治,消灭监管死角;从严查现场施工人员(管理人员、技术工人)证件入手,开展对无证上岗、无证操作专项整治,解决中标建造师、项目总监和管理人员不到位、工人无证上岗问题;从农民工工资清防工作措施落实入手,减少和避免因拖欠农民工工资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另外,专项整治活动要结合全国开展的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和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专项行动一并进行。

(九)加强行政处罚,强化教育引导。克服重检查轻处罚的弊端,做到检查处罚两手抓、两手硬,对于各类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在做好调查取证的基础上,依法予以处罚。要学习借鉴公安、城管部门的执法经验,积极申请简易处罚程序,对违法主体做到依法、从严、从重、从快处理。同时,要注意做好信息发布和宣传教育工作,做到处罚一个主体,规范一方环境,教育若干群体。

(十)加强安全监督,强化安全发展理念。抓好建设工程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工程安全保证体系,推动监管向源头延伸,做好全过程监管,把建设工程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严格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落实,施工企业安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要符合建设部相关文件的规定,安全生产条件必须达标。实行安全生产许可证动态监管,对降低安全生产条件,造成生产安全事故的,要加大处罚力度。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和防高处坠落、防坍塌、防中毒和防机械伤害等专项治理活动,进一步完善危险性较大工程专家论证制度,建立重大危险源事前预控机制。大力开展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学习以及安全生产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广大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生产技能。确保全年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严格控制在各级政府安委会年初下达的年度安全考核指标以内,杜绝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四、方法步骤

建筑市场治理整顿全年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第一阶段(3月份):广泛动员,周密部署。结合市场实际,搞好调查研究,确定整顿重点,制定实施方案,落实组织领导,开展宣传发动,早计划、早部署、早动员、早落实,充分调动全系统开展建筑市场整顿年活动的积极性。

(二)第二阶段(4-6月份):全面启动,扎实开展。围绕新开工程法定程序落实,开展好半年建筑市场综合执法大检查,抓好施工合同备案鉴证、开工手续办理、标准化工地建设、农民工工资发放、建筑市场准入、有关规费缴纳、工人持证上岗、监管覆盖到位等工作,对肢解分包、转手倒包、私自入寿、“黑包工”、“阴阳”合同、恶意欠薪等行为进行专项治理和打击。

(三)第三阶段(7-10月份):循序渐进,巩固成果。围绕竣工工程和新开工工程法定程序落实,开展好下半年建筑市场综合执法大检查,抓好开竣工手续办理、工程款结算、民工工资发放、有关规费缴纳、监管覆盖到位等工作,对肢解分包、转手倒包、“阴阳”合同、恶意欠薪讨薪等行为进行专项治理和打击。

(四)第四阶段(11-12月份):系统总结,完善机制。对照标准,搞好对各开发企业、施工企业、监理企业活动开展情况的考核,并进行打分排名,总结交流推广市场整顿年活动开展的经验做法,进一步完善建筑市场管理的长效机制。抓好竣工工程法定手续落实工作,开展农民工工资清防措施落实专项行动,对恶意欠薪讨薪行为进行专项治理和打击。

五、加强领导

(一)成立领导小组。成立全市建筑市场治理整顿活动领导小组,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局机关有关科室、局属有关单位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建筑工程管理处。健全机构,配齐人员,确保全年建筑市场治理整顿的有效开展。

(二)明确责任分工。市建筑市场治理整顿领导小组在抓好全市活动开展的同时,做好各职能部门的协调联动工作,重点抓好工业园区、乡镇(街办)在建工程项目的监管。各职能部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继续实行网格化管理,建立起全市横到边、纵到底,监督无缝隙、管理无死角的建筑市场管理体制,将在建工程项目全部纳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可控范围。

(三)搞好活动督查。市建筑市场治理整顿领导小组对各部门开展情况进行统一调度,实行一季一例会,一季一督查,一季一通报制度,并于每月5日前将上个月活动开展情况上报市建筑市治理场整顿领导小组办公室。

农村公路路政管理也要加大力度 篇13

--明阳天下拓展培训

为适应企业业务的迅速发展,公司加大了对优秀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力度,但是,在人才选拔或人员晋升等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公司一直欠缺科学、合理的评价系统,过渡依赖评选人员的主观评价,人岗不匹配的现象也比较常见。

基于此,公司领导也提出引入能力素质模型,借助科学的管理手段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发展。通过以下两大方式能够加大对管理者及优秀人才的培养力度。

第一,建立科学合理的能力素质模型

从职业能力、职业意识、职业品德三个维度设计评价指标,对员工进行综合评价,三个评价维度涵盖了员工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职业素养等多个方面,既能保证人才的专业性,也能将员工的工作态度、职业素养考虑其中,保证了对员工评价的全面性,其中,职业能力包括解决问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职业意识中包括成本意识、风险意识等,职业品德包括遵章守纪等。并对每一个能力素质要素进行解析,深刻挖掘该要素的内涵,并提炼出其所对应的培训要点,建立系统的培训课程体系。

第二,人力资源管理业务联结

能力素质模型的搭建对多个环节的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比如人才招聘、员工培训、人力资源配置、后备人才培养、绩效管理、人才激励等)都有着直观重要的作用。企业可通过能力素质模型的搭建和能力评估来评价员工在能力素质方面的差距以及可改进的方向和程度。同时,各个岗位所要求的能力素质及标准一旦被确定,企业就可以通过培训等方式促使员工进行学习,达到岗位要求。

按照评价要素的种类及标准的不同维度,根据各类型岗位的特点,分别有针对性地选取适合本类型岗位的评价要素,并且在选取时从质量和数量两方面考虑。如对于技术类岗位,所考虑的评价要素中可以是掌握技能的种类数量,是否掌握该项技能以及所掌握的种类的多少,体现的是能力要素,主要是从质量角度来考虑; 同时,还要考虑其在掌握这项技能后,所从事的工作内容及工作量的大小,这个主要是从数量的角度来考虑,以避免有能力者不干活的现象的出现。

上一篇:山茶花的作文300字下一篇:关于乡村医生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