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就业课程报告

2024-08-11

西部就业课程报告(通用8篇)

西部就业课程报告 篇1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2005]18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进一步引导广大毕业生把个人成长成才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到西部基层就业,学校决定继续实施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就业的相关表彰和奖励政策,并根据近几年的实施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西部基层就业奖励对象为:本校国家计划内全日制应届毕业生,包括研究生和本科生(定向生、委培生除外)。

第三条 西部基层,指西部地区(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指西藏、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县以下机关、企事业单位,主要指乡(镇)政府机关、县级法院、检察院的派出机构,农村中小学、国有农(牧、林)场、乡镇文化站、乡镇企业等和西部地区县级以下单位生产第一线,不包括通讯、金融、烟酒等行业。

第四条 毕业生西部基层就业奖励评审工作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五条 申请西部基层就业奖励的毕业生应符合以下评选条件:

(一)学业优良,能够按时取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二)自愿到西部基层就业;

(三)在毕业离校前已办理就业报到手续,“二次定岗”的毕业生本人须最迟于毕业当年8月31日前将申请表及关证明材料报学校审批。

第六条 对于到西部基层就业的获奖毕业生,学校在全校范围内予以表彰,并在国家给予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的基础上,给予每人2000-5000元奖励。

当前就业形势而言,尤其是地质方面,越是到西部地区工资待遇越高,现在处于西部大开发时期,我希望能说动一些同学跟我一起回西部工作,我本身是新疆地矿局的定向生,就以新疆而言,西部大开发,国家在新疆地矿方面投资资金额度很大,很多。

就我所知的我的一个同学物探,地球物理系的,跟我一个专业的,回新疆在天山智博铁矿搞矿产开发,一年差不多能拿8万,本科生刚毕业一年,三四年在单位买个集资房,就能还完房贷了。而且新疆地矿局跟外面的不一样,虽说艰苦,出野外一出就是半年,但是是属于工半年休半年的性质,一到冬季,下雪,起码有很长时间没法搞测量。

提起新疆,大家都想起了东突,事实上我想告诉大家,新疆并非是那么的乱,新疆分南北疆,北疆很安定,准格尔盆地,北疆哈萨克族比较多,临近哈萨克斯坦国家,都很友好,做什么事都很方便。而且新疆自古以来都是由北控南,由北疆控制南疆,清朝康熙征伐准格尔部,以及新疆清朝末年左中棠入疆平乱,都是走由北定南的路线,只要北疆不乱,南疆出不了什么问题。在北疆的地矿局地质队是1.4.6.9都是效益比较好的地质队。

南疆而言,维吾尔族比较多,但是南疆库尔勒是新疆第二大城市,库尔勒市管辖的范围是新疆最大的一个。南疆去库尔勒也是个不错的选择,那边也有个地质大队。

另外,西部有很多资源,西部大开发,设施、交通等建设好了,西部富裕起来势必连带全国的富裕更加的富裕。

西部地区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全国已探明140多种矿产资源中,西部地区有120多种,其中30多种储量居全国第一。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东部的发展一样离不开西部。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增长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一是国内投资的增加,二是国外直接投资的加速,在这两种力量的结合之下,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将迎来一个加速发展期。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是其主流和趋势,中国当然不能例外,西部民族地区也不能例外。要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实现经济发展,在利用国内资源的同时,还要充分地利用国际资源,尤其是国际资本资源,因此,我们要在保持适度规模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加大西部民族地区利用外资的力度,把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与国外的资本优势很好地接合起来,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的新一轮增长。

改革开放使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经济总量增加,质量大幅提高,群众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但由于地或上的差异性和我们实行的经济不平衡发展战略,导致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落差,西部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经济的增长速度还很缓慢。这一现状有各种理解,但我们认为,正是这一现状的客观存在,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化带来了动力。我们都知道,西部民族地区具有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如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文化资源、政策资源等,这些资源正是东部地区现在所需要的。而东部地区当前又具有资金雄厚的强大优势,在资本逐利规律的驱动下,这部分资金必然会向西部民族地区流动。同时,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也为东西部地区优势的结合创造了条件,东部资金的向西扩散就成为了历史的必然。此外,WTO的加入推进了我国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外资进入西部民族地区也仅仅是时间和规模问题,目前的开局是良好的。

西部地区由于历史和自然因素的约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自我积累能力较差,因而开发的难度要比想象的大得多。在西部地区的开发过程中,仅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优势是不够的,还需要大量的开发资金。从现实的考察我们也体会到,西部地区各项开发事业的瓶颈就是资金的短缺,不是说有了资金就万事大吉,但没有足够的资金其开发也是难以推进的。正因为如此,西部地区也会产生一种寻求资金组合的强烈冲动,在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过程中,其眼光不仅向内,也更加向外,同时,国外资本也在寻求最具投资价值的地区和方式。这两种愿望结合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双赢”的开始。

民族地区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引人注目。一是在西部开发过程中,西部各省、区间的合作,其重心将会倚重于民族地区,不光是民族自治地方占西部面积的89.38%,更重要的是民族地区拥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如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这些资源的开发能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但仅仅依靠民族地区自我能力来开发目前还不现实,需要区域间的多方合作,从这个意义上讲,西部地区的开发更主要的体现为西部民族地区的开发。二是国内优势的互补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东西部合作的进程,这也是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一环。三是西部民族地区与国外区域合作的对接,在这个对接过程中,合理高效地利用外资是重中之重。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策都将向西部民族地区倾斜,通过政策导向,集聚国内外的资金注入民族地区,提升民族地区产业结构,重塑民族地区的经济格局,真正使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我们相信,通过一段时期的集中投入,通过对引入资本的超强运作,民族地区投入产出结构将得以优化,到那时,西部民族地区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

总之,去西部创业,在地质方面,机遇远远比东部高。所以希望有人能跟我一起回祖国西部,去新疆开创出一番新的局面。

101082

10106229

西部大学生就业报告 篇2

而对大学生清水来说,求职路上一次又一次的碰壁似乎更让她心寒。眼看着毕业的日子越来越近,难道真的要面对毕业即失业的命运吗?

2009年,大学生就业将遭遇30年来最严重的一场“寒流”。有关资料显示,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但截至2月底,毕业生就业签约率的平均水平只有18%。

专家指出,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复杂,与当前经济衰退造成的需求下降有关,与供给持续超过需求有关。但是,作为高端人力资源的大学生,他们面临的突出问题仍然是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这种现象说明目前我国大学就业服务工作还比较薄弱。

这段时间,有关方面相继推出大学生见习制度、扩招5万名研究生、鼓励自主创业等举措,力图化解这场就业危机,然而,与数百万规模的大学生毕业人群相比,这些举措显然难以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

不过,面对就业难的现实,后退一步或者另辟蹊径,或许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早在10年前,大学生燕君芳放弃留校执教的机会回乡创业,从一个小小的饲料销售部起步,经过养猪、贩猪等艰难历程,如今已是一个拥有1.1亿元总资产的农業产业集团的董事长。燕君芳认为,“想创业成功并不难,最重要的是要清楚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一旦认定了就不要轻易放弃,坚持到底。”

2008年10月,25名大学毕业生来到陕西省宜川县,开始了为期3年的村官生涯。“回想从毕业之初的茫然,到最后决定来当村官开始我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我庆幸自己的选择。”大学生村官潘峰如是说。

从基层做起,从熟悉的领域做起,从喜欢的事情做起——对无可选择的大学毕业生来说,这不就是最好的选择吗?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总结报告 篇3

视频观看报告

《徐小平讲座之走上大学生就业道路的思维困境》观后感

将近半学期的就业指导课程已经结束,在课上,我们通过老师耐心详细的讲解,了解了很多关于就业和求职方面的信息,这是一笔宝贵的资源,是我们在书本中无法获取的,为我们今后踏入社会做了很好的铺垫。课后我们还通过网络、书籍了解了很多有关就业方面的信息。通过东大就业网的自学课程,我也获得了很多知识,视频在线观看了徐小平在清华大学的一场名为《走上大学生就业道路的思维困境》的讲座,二个小时的在线视频,可谓是受益匪浅。视频中,徐小平通过轻松幽默的语言为我们讲解了就业指导规划中的大学生就业道路的思维困境。其实,现在的大学生,无论我们身在何所高校,选择何种专业,都会遇到就业的困难,至少对这个问题都曾经产生过迷茫,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思维的困境,这种思维的困境不仅包括政府的、管理者的、学校的,更重要的是还有我们大学生自身的。就像徐小平说的那样,最难改变的是思想观念,最容易改变的也是思想观念。一个人的思维观念其实很难改变,但是一旦改变了,这是一

件一举多得的事情。

视频中提到,面对中国政府提出的中国大学扩招的是与非,我们存在的一个严重的思想误区:不是大学扩招的政策不好,而是整个市场、整个中国社会,对于如何吸纳这些大学生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所以,我们不能把所有错误怪罪于政策本身。同时,对于大学生过剩的解析,不是因为大学生过多的原因,而是因为市场的变化,导致各行各业的竞争者增多,以至于我们陷入就业困境。所以,作为大学生,我们如果想要摆脱就业困境就必须适应市场的需求,明白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而不同的人才有需要不同的能力要求,比如计算机(技术要求),金融(服务意识、职员意识、专业精神)。

从现在社会发展来看,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病因就是政府过时的政策,过时的意识以及教育体系的滞后。过时的政策主要表现在,地方贸易壁垒、人才贸易壁垒、户口制度等。但是,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不应完全受这些过时政策的束缚,就像徐小平举的一则案例一样,河北工业大学学污水处理的女孩,因户口限制找不到工作。就像徐小平说的那样,落后的思维政策,那你就死定了。找不到工作,不在能力,不在户口,其实在于政策的限制给求职者造成的心灵麻痹,让我们形成了一个错误的思维:户口成为我们的障碍。所以,在求职时我们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在教育体制落后方面,存在培养的人才不对路和学位至上论两方面的问题。面对人才培养的不对路,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只能紧紧追踪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给自己充电,重新装备自己。面对学位至上论,我们不应该有“现代范进情结”,学

位中心论导致大学扩招的时候,没有相应的大专、中专、技校和职业培训而我们应该明白人才的链条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国是世界工厂,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所以必须要有为将来就业的一技之长。

西部就业课程报告 篇4

——高台县职业中专就业指导工作交流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与会代表:

按照会议安排,我就高台县职业中专近年来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一些体会与大家做以交流,供在座的同仁参考。

我校创办于1988年,现有教职工141人,全日制在校学生2000多人。近年来,学校坚持“外出就业,回乡创业”的办学理念,形成了以“出口”拉动“进口”的办学特色。学校设有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阳光”职业介绍所,在上海、苏州等地建有稳定的学生实习和毕业生就业基地。学校先后与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责任公司等50多家大型企业建立了学生实习、就业安置合作关系,成功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形成了 “出口畅”、“进口旺”的喜人局面。学校的办学特色被《人民日报》、《甘肃日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和甘肃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2008年,学校中职招生990人,使全县高中阶段招生职普比达到5:5,实现了高中阶段职普招生大体相当的目标。

前几年,面对中职学校生源萎缩的严峻形势,我校提出了“外出就业,回乡创业”的办学理念,开始了“校校合作”和与人力资源公司合作的探索,但实践证明效果都不佳,“校校合作”问题很多,只起到了招生站的作用。与人力资源公司合作,中间环节多、花费大,就业层次低,不稳定。针对这一情况,学校提出了“校企合作,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的就业思路。

近年来,学校先后对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国家级发达经济开发区的400多家企业,50多家四星级以上酒店、旅行社进行了考察、洽谈。签订合作协议50多份,形成了校企合作的良好局面。学校先后成功安置2000多名毕业生就业,有210名优秀毕业生已成为企业技术骨干或公司部门领导。我校在南方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学生平均工资在3500元左右,最低工资2000元,最高工资已拿到7000元以上。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在学校就业指导、就业安置工作中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合法规范完善的就业指导和安置机构是前提

随着就业学生逐年增多,学生在就业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为做好学生的就业安置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我校依法申请,注册成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职业中介机构——高台县阳光职业介绍所。近年来,阳光职业介绍所利用独立的实体资格,与用人单位进行了广泛接触,在多方考察的基础上,精挑细选了一批合作企业。这些企业大都能满足学校毕业生安置工作的要求,使学生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基本一致,就业后“三金”、“五险”有保障,保证五天八小时工作制,试用期满后月薪在二千元以上,企业也很重视安置学生的岗位培训。另外,学校在安置学生就业时,尽量做到整班安置,保留在校时的班委会、团支部建制,便于加强对实习学生的管理。

学校还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建立了从在校学习期到顶岗实习期再到就业安置后的全程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全面开展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这种机制,把以前仅限于“在毕业前进行就业指导”,延伸到了学生学习、实习、就业的全过程。突出了就业指导的实用性、针对性、阶段性和系统性。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体会到:“学生在校学习期的就业指导是关键,实习期的就业指导是难点,学生就业后跟踪期的指导是重点”。学生就业安置工作的基本流程如下:学校在学生就业地设立办事处,派本校教师并聘请资深就业指导师或企业人事部门主管为实习就业指导教师;学生毕业前一学期,由阳光职业介绍所负责带相关资料到合作企业联系学生实习就业,并向毕业班学生公布企业招聘信息(包括企业类型、性质、区域和薪资待遇、用工条件等);学生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家长加注意见,学校班、组、处室审查学生就业自荐书和安置对象的德育成绩、文化课成绩、专业课成绩、实训成绩、身体条件、考取的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等,签署意见后由学校行政会审定,公示符合实习就业条件的学生名单;职业介绍所联系并组织用人单位到学校进行现场招聘面试,或带学生到就业地组织面试;招聘录用结果由学校通过学校网站、就业宣传专栏公布;学生、家长、学校签署《就业实习管理协议》后,由学校阳光职业介绍所统一安排,派专人护送学生到就业实习单位,协助学生办理有关就业手续,阳光职业介绍所、班主任进入跟踪服务、管理阶段,时间为三年;阳光职业介绍所和企业人事部门保持互访式跟踪服务管理;班主任利用电话、电子邮件、QQ群等形式及时了解学生实习就业后的动态,并把实习参加率和实习巩固率纳入班主任工作考核,从而有效保证了就业的成功率。

学校能以学生就业后在具体工作岗位上的适应程度为依据,不断调整专业教学计划,使学生在校所学技能与岗位技能要求基本一致,使专业课教学更有针对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全员参与,全程渗透职业指导思想是关键

职业指导思想是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教育,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就业做好准备,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的同时,接受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理想信念、情感教育、职业道德

等方面的教育。正是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近年来,我校把“在各科教学和实习中渗透职业指导思想”写入教学计划,把职业指导工作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来抓。要求所有的任科教师都要肩负起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责任,都要掌握职业指导的基本技能,以培养、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兴趣和职业心理素质为己任。每年对教师进行两次培训,使教师了解最新的就业发展动态,了解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懂得了如何转变求职者的择业观念等基本的就业指导常识。如今我校教师上课都能根据学生专业特点,从所教的学科入手,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对学生的从业意识、职业素质、学习需求等进行指导。学校还有计划的选送优秀教师参加国家职业指导师、助理师的学习培训,到学生实习就业企业学习培训。目前,我校已经有2人获得国家中级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2人获得国家职业指导助理师资格证书;有16人到合作企业一线培训。

学校每年都组织全校学生参加全国中职生“文明风采”竞赛活动和科技创新文化艺术节活动,通过“职业生涯设计,我身边的诚信、创业之星”征文,职业生活摄影,职业技能比武,科技小发明等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在四届全国中职生 “文明风采”竞赛中,我校共获得全国一等奖8项,二等奖32项,三等奖65项。学校被国家教育部表彰为全国职业学校“文明风采”创业计划竞赛优秀组织单位。

三、定单培养、校企合作是保证

近年来,我校始终坚持“巩固、提高、拓宽”的就业安置工作原则,不断开拓就业工作新局面。在体制上,实施“就业指导中心总负责、实习指导教师负全责、班主任参与”为主的就业工作服务体制,将就业工作重心下移,发挥班级工作的能动性。在机制上,按照“整班安置与分层安置”为基本内

容的工作机制运行,增强了学校实习就业工作的活力。在措施上,为实习就业搭建平台,通过建立企业实习就业基地,教师进企业培训,邀请企业骨干、岗位能手进校指导实训,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接轨等措施,认真落实了“就业指导专业化、就业服务日常化、就业管理规范化、就业推荐系统化、就业安置校企合作化”的工作任务。在教学上,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习标准,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学生的基础理论课、专业理论课和基本技能由学校负责完成,企业搭建实习就业平台,学校利用企业的资源,变企业的生产车间和培训中心为实践教学的课堂,学生在企业完成顶岗实习,达到企业人才需求标准。在培养方式上,校企共同安排实践教学计划,由企业安排其工程技术人员充当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与学校教师共同完成学生由专业技能的培养到就业岗位的过渡,努力缩短课堂与岗位、学校与企业的距离,更好地达到定向培养目标。通过以上措施,我校学生就业安置工作实现了“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用人单位满意”的“三满意”目标。

实践证明,校企结合是确保中职教育更贴近市场、贴近社会需求、满足受教育者需求、促进学校焕发生机和活力的有效途径。我们将在不断完善这一办学模式的基础上,形成具有特色的更加灵活、更加开放的办学模式和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更有利的成才通道。通过构建并完善“就业围绕市场转、教学围绕就业转、教师围绕教学转”的办学格局,做到“学生在外工作安心,家长在家放心,企业接受称心,学校输送有信心”,真正提高学校声誉,打通“出口”,拓宽“入口”,推动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四、培养“专业+特长”型人才,是提高就业档次的有效途径

学校就业工作实践证明:校企定单合作是通道,提高就业质量是关键,提升学生素质是基础,做好推荐环节是保障,校企互利双赢是目标。为此,从2004年开始,我校在加强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重视开发培养学生特长,组建了以班为单位的管乐队、舞龙舞狮队和舞蹈队等。“专业+特长”的培养模式为整班安置就业奠定了基础,也是打开在大型企业整班安置就业之门的钥匙。凭着学生的“专业+特长”,我校先后与上海外高桥造船厂等50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实习就业基地。使企业和学校在管理方面、工程技术人员与专业教师在专业技能方面进行沟通交流,有效发挥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学校发展,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构建互利双赢的合作模式,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受益。

以上是我们在探索中职就业指导、就业安置工作中的几点体会,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指正。

西部就业课程报告 篇5

西部民族地区就业结构的调整及存在问题探析

西部民族地区经过长期的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就业结构与过去相比在向合理化转换.第一次就业比重明显下降,有些省区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有一定的.上升,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上升.但总体来看,就业结构仍然比较落后,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还很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比较困难;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上升缓慢甚至有所下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和劳动生产率也还比较低.落后的就业结构直接影响到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和消费支出的增加,进而影响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实施的有效性.

作 者:刘秀兰 付强 LIU Xiu-lan FU Qiang  作者单位:刘秀兰,LIU Xiu-lan(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付强,FU Qiang(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四川,成都,610041)

刊 名: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SECOND 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年,卷(期): “”(1) 分类号:C95-05 FD63.6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   就业结构   农村劳动力转移  

西部就业课程报告 篇6

就业的良性互动

——邱耀桢

摘要:随着高等学校扩招政策的进行,高校毕业人数在近几年已接近顶峰,毕业生就业竞争也日趋激烈,而其中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显得尤为突出。适逢西部大开发进入第十二个年头,西部蕴藏着巨大的就业和发展机会。本文旨在讨论如何借西部大开发这个契机来解决相当一部分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关键字:西部大开发贫困大学生就业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高等学校扩招所带来的高校毕业生也正逐渐增多,并有望在近几年内达到顶峰,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而作为弱势群体的贫困大学生在花费巨大成本完成学业后,面对不菲的就业成本、匮乏的社会资源、以及自身局限性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时,他们的就业形式显得更为严峻。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关系重大,小到贫困大学生个人的发展乃至整个家庭的生存和发展,大到整个国家的稳定和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所以我们必须提高对贫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重视,尽快寻找出相应的对策,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适逢西部大开发进入第十二个年头,也刚步入《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的启动之年,是广大西部地区加速发展的阶段,也是西部开发的冲刺阶段。西部大开发全面推动了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扩大了内需,蕴藏着巨大的就业机会,对面临着就业难的贫困大学生来说,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一、贫困大学生就业现状

中国是一个农村人口站绝大多数的国家,上大学成为很多农村子女的梦想,但在高等教育收费制度下,大学上学成本较高,很多家庭因为上大学而重新陷入贫困。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有400多万人。贫困大学生因为经济原因,成为了大学校园内的弱势群体,他们在求学途中需要克服众多的困难,在完成学业面临就业时,他们所面临的困难则更为严重。由于出生环境和成长环境的影响,与家境较好的大学生相比,贫困大学生可能存在着就业观念较传统、综合素质较低、社会资源比较匮乏,加上高额的就业成本,贫困大学生存在就业签约时间滞后、签约率偏低、择业岗位偏差,初次就业时间较短等诸多问题。

二、贫困大学生就业就业难的原因

(一)传统的择业观念。

由于长期的求学给本来就不殷实的家庭带来了较为沉重的经济负担,加之周围亲人对其期望较高,导致了贫困大

学生急于求成,希望一步到位。在就业时,对就业区域和初次就业待遇过于看重,从而与其他大学生形成扎堆竞争,加大了就业难度。同时,也因此放弃了一些地域较偏,初期待遇不高但颇具发展前途的就业机会。

(二)综合素质不高。

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努力,而是由其家庭经济条件决定的。由于家庭经济环境较差,从小对教育培优的投入较少,与大城市家境较好的学生相比,贫困大学生已经在起跑线上就落后了。同时,也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贫困大学生的见识也相对的较少,与其他经济条件好的学生相比,处于绝对劣势。

(三)高额的就业成本。

大学生就业往往意味着一大笔前期投入,比如面试服装、往返各地招聘会的交通费、生活费等,这些往往是贫困大学生心头的一块疤。对于本身经济就十分拮据的贫困生来说,在面对高额的差旅费与过低的成功率面前,往往在加以权衡之后选择放弃。

三、西部大开发契机下的就业机会

西部大开发已经进行到第十二个年头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目前正值十二五规划开端之年,西部蕴藏这巨大的就业机会。

(一)西部志愿者。

国家从03年就开始实行西部志愿者计划,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基层地区去奉献,去锻炼自己。西部志愿者不仅是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服务西部地区,而且是自身锻炼的好机会,提升个人能力,实现人生价值,甚至还可以在服务期满后享受国家一定的优惠政策,有利于个人的长远发展。

(二)三支一扶。

三支一扶是国家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一项重要举措,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平台。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大学生应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与中部地区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进行有机结合,将个人的发展融入国家的长远发展中去。

(三)中小企业。

西部地区正面临着崛起的冲刺阶段,各类小企业众多,所需人才量大。但西部地区人口素质较低,缺乏科技创新能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现离不开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但这些都是以人才为依托,以提高人口素质为基础的。这为广大毕业生西去就业提供了广大的机会。此外,国家还非常有针对性的出台了很多鼓励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

(四)自主创业。

西部大开发的契机为广大创业者提供了众多的创业机

会。由于西部发展较落后,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服务型行业,这类投入少,起点低的创业机会正是广大毕业生不可错过的机会。

四、西部大开发与贫困大学生就业的良性互动

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贫困大学生应该主动摒弃一些传统的就业观点,积极投身于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潮流中来,将个人理想抱负与国家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国家也应该从西部大开发与贫困大学生就业的角度来进一步进行引导,形成西部大开发与贫困大学生就业的良性互动。下面笔者就如何促进西部大开发与贫困大学生就业的良性互动谈谈自己的建议。

(一)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国家应通过学校教育、社会舆论宣传、政策引导等方式来促进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先就业再择业、先养活自己再谋进一步发展等思想应该成为广大贫困大学生的主流思想,而不是期望一口吃成一个胖子。此外,引导大学生相信西部地区及其广大基层同样可以建功立业。天高任鸟飞,只要有决心,踏实肯干,假以时日,贫苦大学生在西部同样可以拥有一片天。

(二)建立健全相关优惠政策。

对于“三支一扶”和“西部志愿者”要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履行承诺,帮助广大入选毕业生实现就业。此外,国家

应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切实加强就业服务。对于吸收毕业生多的企业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同事对于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更要给予政策帮扶和资金扶持。

(三)西部地区主动进行就业扶持。

广大西部地区除了在政策方面为广大贫困大学生就业给予支持外,还应该关注细节,以更人性化的姿态来对待前来就业的贫困大学生。一是对尚未就业的贫困大学生进行岗前入职培训,提升他们的个人素质,增加就业应聘成功率;二是对贫困大学生在从学校毕业到就业之间的这段时间进行经济补助,对应聘期间发生交通旅费予以一定的补助,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消除找工作时的成本顾虑;三是为招聘企业和应聘大学生搭建应聘交流平台,将工作送至学校,减轻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成本。

五、结语

西部就业课程报告 篇7

——长安大学就业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长安大学学生就业与发展服务中心

在教育部和陕西省教育厅的指导下,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多年来,长安大学的就业工作秉承着“毕业生的就业空间有多大,学校发展空间就有多大”的就业理念,坚持“一把手工程”和“全员工程”,立足西部、依托行业、创新机制、特色发展,连续多年荣获陕西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09年全校上下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把学生就业工作作为学校最大的保民生、保稳定工程和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列入学校党政十大重点工作,5月率先出台了《2009届困难家庭本专科毕业生求职补贴发放方案》;投入200万专项资金、设立100个校内(离校)见习岗位等10项一系列新的举措;修订出台《长安大学关于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等就业的意见》、《长安大学学生就业工作考核评估办法》,使就业教育、指导、服务三位一体的校院两级就业工作模式更加规范化和有效化,确保了今年就业工作渠道更加畅通、就业环境氛围更加良好、就业指导内涵更加丰富、促进了学校就业工作科学发展。截至2009年7月1日,总体就业率稳中有升,本科生初次就业率就已经达到了93%,实现了“毕业生充分就业”的总体工作目标,优化了就业结构,给社会和学校交上了满意的答卷。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学校全体上下坚决落实国家政策,科学研判就业形势,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四方挖掘就业需求信息,全力进行就业指导的结果,也是我校就业指导工作能与时俱进,能紧跟形势变化做出积极有效的应对,各项深化就业工作的创新举措能贴近学生需求的结果,更是我校找准学校特色、专业特色,根据特色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结果。特别是通过推行目标管理,充分利用 “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全国公路交通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协作组” 以及各省市就业信息网,引导学生关注用好网络信息和社会资源获取岗位,使就业工作的系统化、科学化和精细化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

一、2009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2009届,我校共派遣毕业生6790人,其中研究生1314人、本科4989人、高职487人。总体就业人数为6153人、初次就业率为90.62%,其中研究生就业率87.14%、本科生就业率92.90%、高职生就业率76.59%。以本科生毕业生就业结构为例,总计考取硕士研究生1004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20.12%;出国19人,占0.38%;参加国家及地方基层服务项目33人,占0.66%;到国有企业1869人,占52.24%;到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和其他企业1112人,占31.08%;到科研设计单位121人,占3.38%;到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181人,占5.06%;到高等学校及其他教学单位43人,占1.20%;到部队的毕业生有143人(其中含定向培养国防生135人),占4.0%;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101人,占2.8%;预征入伍6人,占0.17%;待就业355人,占7.12%。就业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保持较高就业率的基础上,学校就业突出了长安大学特色,突出毕业取向和市场的行业特色融合、产学研的结合、以及理、工、文综合发展的战略特色,整体构建、全面实施向国防系统、主流行业、骨干单位输送和配置优秀的建设者和领军、领导人才的有效举措和长效机制。我校就业工作实现了与学校定位发展层次相匹配的就业工作理念和评价体系,二、几点做法和经验

(一)领导重视,组织健全,责任落实是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首要保证

2009年我校继续坚持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学校和各院(系)领导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校领导多次强调,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结构和就业层次已经成为检验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最重要标准之一,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有无竞争力,社会是否需求,已经成为学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我校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坚持特色办学的指导思想,创新管理职能,进一步建立健全就业管理工作体制。根据我校就业工作的总体情况,校领导和各部门领导多次召开专门会议,对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研究与部署。学校就业与发展服务中心、教务处等职能部门与各院(系)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各院(系)在就业工作中充分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按照学校的工作部署扎实做好各项毕业生相关工作,增强了就业工作的实效性。

2008年12月1日教育部召开视频会议之后,学校立即于12月9日召开校长、书记等主要校领导参加的校院两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就业工作会议,加强形势研判、采取积极措施,全力以赴做好我校就业工作。同时,学校继续坚持传统,成立了校、院系两级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一把手工程”,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集体领导,增加就业工作的透明度,保证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学校在人员、经费、场地方面的“三到位”,有利支持了就业工作的顺利进展。校、院、系三级就业工作管理体制的构建,充分保证了校、院两级工作领导小组的决策贯彻,也更有效的推进了我校就业工作是一项“全员工程”建设,调动了全校教师的参与度,关注度,全面形成了就业工作的凝聚力和合力。

(二)明确定位,招就结合,制度健全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

学校明确了“以特色求发展” 的指导思想,坚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办学,立足校情,找准办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依托于我校传统的公路交通、国土资源与环境、建筑工程等优势学科方向,特色办学,进行专业设置的调整,培养特色人才,以此来适应市场和社会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这一指导思想的确立为我校做好学生培养和毕业生就业工作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同时,学校加强了对市场需求调研,更加积极主动地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在培育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交通品牌”专业上下功夫。

在设置和调整专业,学校全面实施“质量工程”,包括学校“新生质量工程”“卓越人才工程”等培养体系的完善,加快了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得学校在知识更新、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等关键环节上实现突破。这突出表现在我们的很多专业都是围绕特色做文章,比如我们的英语专业就是围绕相关工程的具有特色的工程英语,它在课程设置和学生培养上采用综合贯通的模式和体制,所培养的毕业生也就要比通用的英语专业毕业生更复合、也更受到相关用人单位的欢迎;我们的物流专业是依托我校原有的汽车和经管的相关专业细化而分设成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两个专业,这两个专业不仅保留了原有专业的优势,同时在交叉、综合方面有各有特色,这些“特色”在就业中显示出了很强的社会竞争力,受到了需求单位的好评。而这一切均来自我校专业设置定位和招生就业结合体制方面的健全。同时,学校在教学内容和毕业设计(论文)方面,增加了大量的专业培训,开展了多项以促进就业为目的实习实践,不断深化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多年来,我校实行招生与就业相结合制度,就业与发展服务中心参与当年我校招生计划的制定,确保了专业设置和调整中,以特色和市场需求为生命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思路贯彻。这样,专业的设置与学生发展及未来就业相结合,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根本保证学生就业。目前,学校招生与就业联动,基本形成了“出口畅、入口旺、中间质量来保障”的良好态势。

(三)保证投入,健全队伍,做好设施保障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础

就业工作的人、财、物投入,是保证就业工作顺利、高效、卓有成效开展的硬件基础。为适应我校每年7000人规模的毕业生就好业,学校形成了校院两级的就业工作队伍,校级专职人员10人、院系就业专职人员32人,专职人员与毕业生人数比为1:250;各院系有主管就业工作的副书记一名,学办主任和毕业班辅导员则是当年院系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具体负责人。

就业专项经费按照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学费的1%提取,每年约100万经费落实到位。

学校就业硬件建设包括了2个多媒体信息发布室、3个面试室,资料查询室、咨询室,信息查询室等,有随时可以取用的教室资源及学术交流中心等校内资源。这些都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便利的服务,与此同时,各个院系也建立有自己的就业招聘场地。

(四)工作规范,信息畅达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软件保证

我校的就业工作形成了一套规范的机制,这确保了我校就业工作的高效有序运转。

1、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巩固和发展就业基地

多年来我校和公路交通、国土资源与环境以及建筑工程等方向的就业单位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并积极拓展各地、市人才市场。参加各地举办的人才智力洽谈会(或双向选择洽谈会)。比如,参加杭州的民营企业和高校洽谈会、绍兴的高层次人才智力洽谈会、台州的校企和科技人才洽谈会、烟台、长沙、扬州的校企洽谈会等;每年带队组织研究生参加宁波、镇江和顺德等地的洽谈会等。

以我校牵头成立的“全国公路交通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协作组”,经过几年来交流与发展,有效的巩固和优化了与传统行业用人单位的关系,使这些单位越来越鲜明地成为我校稳定的就业基地,随着协作组的发展和协作组内大型特大型企业自身业务范围扩展,对毕业生的需求专业面不断扩大,带动了行业主干专业以外其他专业的就业。

2、各类校园招聘活动和就业信息网为就业发挥了关键作用

坚持召开校级冬季、春季两大型次“双向选择洽谈会”和日常专场招聘会,鼓励院系举办中型招聘会。学校有近六成的毕业生在校内各类招聘会上找到了满意的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实践证明,举办校内招聘会,具有就业成本小、效果明显、互惠双赢的社会效果。2009年冬春季两次“双向选择洽谈会”共有700余家单位参会,全校日常中小型招聘会600多场次,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了大量就近、就地、低成本双向选择的机会。

我校的就业信息网(http://jyzx.chd.edu.cn),为2009届毕业生提供了2000余家用人单位的3万余个就业岗位,是我校毕业生收集掌握就业信息的主渠道。

3、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规划和建设、增强了就业指导实效性

2008年学校下发了《关于开设公共艺术类课程和就业指导类课程的通知》文件。学生就业与发展服务中心牵头制定了长安大学《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施办法、《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等。2009年6月,邀请北森职业测评技术有限公司,为我校从事学生工作的52名老师进行了短期的就业指导课程培训,为大面积、高质量的课程开设进行师资准备。本学年还选送教师参加省上举办的就业指导培训,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从2009年开始,学校提出了分阶段、分专业、全程化,并整合校内外资源,实现多元化师资、多方式授课的就业指导方案。有效利用用人单位的领导或人力资源部门领导来校招聘毕业生的机会,邀请他们向高年级学生进行行业和企业认知教育,同时,为了更长远地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问题,夯实学生成长发展的根基,从2009年开始全面推行“新生教育工程”,通过开展入学与适应性教育、学科专业与职业认知教育、学风建设与学务指导教育、成长与发展教育、奖励与资助教育六个模块的教育,把就业教育的关口前移,帮助新生尽快了解所学专业,做好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引导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关注就业,为增强就业竞争力作准备。也是在2009年,为贯彻“请进来,走出去”的就业指导方针,广泛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在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就业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有益探索,学校积极聘任就业指导师,聘任一批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供职,有着丰富的社会资源及社会阅历的人士为学生就业进行指导,共聘请就业指导师8名。这一系列配套组合拳的实施逐步提高了学生对就业形势和对行业企业的认识,调整择业期望,端正就业态度,促进了签约成功率。

4、落实国家政策,设立见习岗位和发放求职补贴,服务于毕业生和社会

学校积极落实国家对就业的各项政策、响应国家号召,在2009届毕业生中设立100个校内(离校)见习岗位、200个科研岗位,投入200万元吸纳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每人月工资本科毕业生1500元、硕士毕业生2000元;出台了《2009届困难家庭本专科毕业生求职补贴发放方案》,切实帮助我校2009届困难家庭毕业生就业,有407名就业困难毕业生享受到学校的每人500元就业补贴,共计20.35万元。学校以上的举措,被教育部第687期简报刊登。

5、大力宣传、表彰,做实国家项目

鼓励毕业生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到基层等国家项目和艰苦地区工作,到西部省区支边、支教、支农、扶贫,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每年我校毕业生到西部就业人数超过35%。积极落实好国家关于毕业生就业的各项贷款代偿资助制度的有关办法,2009届有46人享受到国家第一批贷款代偿。2009届涌现出西部志愿者29名,真维斯支教计划3名,自主创业2名,到西部基层及西藏就业17名,学校根据相关政策给予了表彰和奖励(共50名,16.2万),国家预征兵对象13人。

6、加强创业教育,以创业带动就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是长安大学实施的一项重点保障工程。学校经常承办高质量的“创业报告”、“创新论坛”和“企业家课堂”等活动,激励大学生增强学生创业的信心和决心。开设有《创造学》、《创业学》等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我校在毕业生创业方面有了成功经验,以我校公路学院毕业生钱俊东为代表的能本创业和以我校信息学院毕业生罗建林为代表的知本创业典型在全国造成了良好影响。在2009年成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进程中,我校应邀参加筹备,我校党委副书记白华研究员应邀出席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成立大会,发表主题演讲,并在会上当选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副会长,我校成为副会长单位。《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等多家媒体多次报道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和做法。

7、加强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弘扬就业工作主旋律

毕业生教育工作,既是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毕业生教育过程中,各院(系)按照学校统一工作安排,明确工作任务,任务落实到人,各院(系)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层层落实责任制,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学生工作专职队伍、学生干部、学生党员骨干作用,采取了多项切实有效的措施,使毕业生教育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教育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简报》2009年第75期以题为“长安大学多项举措认真做好毕业生离校教育工作”专门进行了报道,这包括做好毕业生总结和鉴定工作,使之成为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最生动的一堂课;开展“感恩祖国、感恩母校、感恩师长”主题教育,营造温馨和谐的离校氛围;开展系列毕业专题报告会、座谈会,探讨交流工作和学习经验;把解决毕业生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为毕业生做好事、办实事;极做好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客观、理性、辨证地认识就业形势,合理调整就业预期,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职业观,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五)依托行业,创新就业模式,力求特色发展

2006年初,在教育部高校学生司、交通运输部人事劳动司、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等部门的支持下,结合自身特色办学的指导方针,我校牵头成立了“全国公路交通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协作组”,协作组属于全国首家校企紧密联合的非政府组织就业协作机构,每年召开一次年会。我们以协作组为纽带,积极探索共同参与、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共谋发展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协作组的成立使我们协作组院校(包括长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长沙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山东交通学院)和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公司、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均属于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共占19家)等大型国有企业建立起来的供需关系更加牢固,合作空间更加广阔,学生影响力更加广泛。经过几年的交流与发展,有效的巩固和优化了与传统行业用人单位的联系,使这些单位越来越鲜明地成为我校稳定的就业基地,随着协作组内大型、特大型企业自身业务范围扩展,他们对毕业生的需求专业面也不断扩大,带动了我校主干专业以外其他专业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每年协作组单位吸纳我校约15%以上学生就业。这些就业基地的巩固和发展,提高了我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而以大企业为主的就业去向,为毕业生未来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平台。

坚持依托行业、立足西部,充分发挥优势,以特色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战略选择,在特色创新中使自身不断获得快速发展。让特色孕育发展,让特色滋润生命,把培养富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做为学校发展的目标。总结学校所以能够做到在金融危机下继续保持较高的就业率,是与主动发挥行业特色优势密不可分的、随着长安大学毕业生在国家奥运体育场馆水立方、杭州湾大桥、苏通大桥、京沪高铁等一流的工程中大显身手、建功立业,我校毕业生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

长安大学秉承“弘毅明德 笃学创新”的校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就业工作理念,努力提高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全面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

西部学习考察报告 篇8

xxxx年xx月11日至18日,市政府考察团赴xxxx、xxxx、xxxx三市,先后考察了xxxx的数字化城管、xxxx工业园、“五朵金花”,xxxx的投融资平台建设、北部工业园以及xxxx的高新区、曲江新区、大唐芙蓉园等项目,重点学习了三市在园区建设、城市管理、投融资平台建设、文化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工作经验。考察定位为“取经之旅”,考察团成员按照“一看、二思、三得、四谋、五干”的要求,着眼于用外地先进经验指导我市实践,谋划株洲跨越发展。

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决策,吹响了进军西部的号角,解放了西部发展的桎梏,各种先进理念竞相涌入,各类生产要素货畅其流,各地经济发展风生水起。

西部潮涌,千帆竞发

作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xxxx、xxxx、xxxx三市的开放水平相当高,发展理念相当先进,城市建设十分大气,体制机制十分灵活,干事创业的氛围十分浓厚,一系列先进的做法、创新的举措和骄人的业绩令人震动、让人深思。——大开放带来大发展。在发达地区资本和产业转移加速情况下,三市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立足中部,放眼全国,走向世界,坚持区域联合、调整外资、提升园区。xxxx市发展区域城市经济带,完成优势产业的进口替代,把外商投资战略重心由工业为主转向工业与服务业和农业并重,由生产型投资向金融、电信、流通等服务领域的投资适当转移,该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从1983年39万美元到20xx年27。29亿美元,增长了近7000倍。xxxx市建立了区域性国际会展中心,以自办会展为主要方向、聚集相关产业集群,联动周边地区,打造除北京、上海、广州外的中国会展经济第四极;扶持xxxx高新园创新的核心——孵化器机制,加速xxxx国际港务区的建设,促进内地的外向型经济发展,使xxxx成为亚欧大陆桥经济带上的口岸枢纽和物流辐射中心。

——大策划催生大项目。依赖于高端、前沿、科学的大策划,催生大项目落地,限度扩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产业发展能力。xxxx提出“大项目造城”计划,立足城市运营,避免新兴区域出现“睡城现象”。锦江区以文化润色农业,以景观改造农村,以经营保障农民,以市场托举发展,打造了弛名全国的“五朵金花”。xxxx按照“一面红旗、两架推土机”的系统策划建设北部新区,整合资源,搭建高位服务平台,布局“3个1”,形成了汽车产业和光电医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格局。xxxx以古都历史为依托,策划把xxxx打造成“的旅游目的地”,曲江新区把文化资源和项目结合起来,以服务为基础,品牌共享当招牌,使大雁塔文化广场、大唐芙蓉园、曲江池遗址公园聚焦了一大批国内外大投资商。

——大融资促进大建设。融资是建设的灵魂。三市都十分注重投融资平台建设,致力扩大资本来源、改善资产质量、释放资本潜能。xxxx以“以土地换设施,导入社会资金”的方式,构建两个循环系统:“储地—融资—建设”循环,保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储地—整治—出让”循环,保证投资公司自身投融资能力。逐步组建了八大政府性投资集团,进行“五大注入”,实现了由单一生产经营向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并重的转型,发挥融资平台作用。xxxxxxxx工业园以总部经济为指针,项目开发遵循“六统一”原则,有选择的吸引资本,形成以工业企业总部集群为核心的生态型、智能化产业发展基地。xxxx的曲江新区通过资产的商品化流动化,土地的资本化市场化,运作的公司效益化,使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5年内总资产已由600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158亿元,增长了近300倍。

——大城管美化大环境。城市大环境是城市品质、城市风貌和城市底蕴的体现。新世纪以来,城市竞争不再是简单的城市规模竞争,而是更大范围内的城市大环境的竞争。xxxx市为塑造“现代、文明、清洁”的城市形象,围绕“净化、绿化、亮化、美化、畅通”的总目标,充分利用蜀地文化,形成了锦里一条街、宽窄巷子、浣花溪公园等城市地方文化风貌;以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构建大城管格局,有效提高城市管理工作效率,实现对中心城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络的全覆盖;采用城市绿地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方式,融资32.48亿元,把沙河这条昔日的“龙须沟”整治成为蓉城的璀璨明珠。xxxx市提出一个建筑物,一个规格,一个底色,一个字体的“四个一”标准开展集中整治。xxxx北部新区按照人文理念,把“宜居、森林、景观、休闲、近自然”作为指引,助推北部新区成为休闲胜地。

——大文化提升大产业。现阶段,在多元文化竞争的大背景下,文化的创新与提升是区域产业发展的关键动力。xxxx、xxxx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携手搭建川渝文化合作论坛,从六个方面合作开发川渝文化新兴产业。xxxx市提出打造三大全球文化品牌:“大熊猫文化”、“金沙文化”、“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整合开发两大文化资源:“三国文化”、“诗歌文化”;建设一批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产业聚集区。xxxx之所以能够快速崛起,就在于它注重对文化的有效开发,是文化创造了巨大的价值,文化成为其经济发展的“强引擎”。xxxx市以唐文化为重点,初步建成曲江、高新、经开、浐灞、临潼、秦岭北麓、城墙景区七大文化产业板块,20xx年xxxx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19。4亿元。xxxx曲江新区着力探索多业态发展,文化休闲旅游产业全面链接“吃、住、行、游、购、娱”等现代产业,形成“文化+旅游+商贸”的多元化、产业化发展格局。

西部之行,既是一次解放思想之旅,又是一次取经之旅,更是一次激情和信心之旅。透过三市大发展的迷雾,反观株洲自身的发展,我们将从中找到定位,汲取经验,看清方向,提振信心,大跨步走出一条适合株洲发展的特色道路。

取经之旅,冷静反思

从某种意义上讲,西部三市的发展,代表和反映了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和前进方向。了解三市的发展轨迹,研究三市的发展动态,分析三市的发展趋势,对我们在更高层次上把握发展方向,找到历史定位,明确奋斗目标,有很多重要启示。

谋势:定位再准确,方向再把握。一路所见所闻,我们发现三个市都在大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都在抢抓机遇建设城市新区、高科技园区和文化旅游休闲新区。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是我国进入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国际化提升的历史时期的突出表现。(1)三市都注重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提升产业层次,以高、新、特的发展方式争夺制高点,表明产业发展开始向更高、更优、更现代的方向转变。(2)三市都注重加速建设城市新区,加速农村人口向城市过渡,标志着我国城市建设正在向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提升。(3)三市都注重整合创新资源,从战略上积极构筑科技、人才高地,说明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发生快速转变。(4)三市都注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城市资源向农村延伸,注重缩小城乡差距,表示着我们进入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阶段。找准这一历史定位,把握这一时期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趋势,对于我们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把握工作重点,具有相当深远的意义。

差距:闯劲再加强,体制再放活。三市留给我们最深的印象,是一种“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勇气和智慧,是一种“讲发展不需要任何理由”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是一种“要做就做”的胆识和干劲。与三市风风火火发展态势相比较,我们在解放思想、创新意识和创业干劲等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胆识气魄还不够大。他们敢于想大事、干大事,敢闯敢冒;我们不敢想的,或是想了不敢做,或尝试了一下却不敢放手做,如土地运作上,他们已付诸了实践,闯出了新路,干出了成绩。二是发展理念还不够新。我们搞市场经济多年,但“市场”的理念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比如在融资问题上,还是两眼盯着政府、盯着财政。三是体制机制还不够活。三市都敢于打破旧的体制,创造新的机制,限度地“放开”、“放活”;而我们一些行业、部门是围绕怎样能“管住”、“管稳”来制定条条框框,最后达到了“管死”的效果。一些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还比较突出。可以这样概括地说,我们和人家的差距主要不是在客观上,而是在主观上,不是在条件上,而是在工作上。

发展:目标再明确,措施再细化。结合三市发展的经验,联系株洲实际,在投融资体制建设、园区建设、城市管理、文化休闲产业等方面,发展目标还要再明确,发展措施还要再强化。第一,做强投融资平台,关键要激活土地资源。xxxx市把土地运作成了第二财政,所以他们有实力做更多的公共事业,有胆量做更大的项目建设,有魅力引更多的资金来源。株洲应该更加重视对土地的包装,更加注重对土地开发的控制。好的地产运作能迅速地增长我们的地方财力,就能有更多的资本做更大的事业。第二,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关键要做强园区实力。致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大园区基础设施投入,加快提升园区承载配套能力。要围绕园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加快产业的不断升级和优化,各园区要坚持重点开发建设的方向,明确产业定位,加大产业链招商,发展特色和优势产业,推进产业升级,实现集聚化、集约化发展。第三,提升城市品位,关键要创新城市管理。要在城市管理人性化、市场化、精细化上作更深入的探索,进一步转变城市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尽快完善数字城管系统建设,深入实施大城管模式,以和谐的理念管理城市。第四,做大旅游休闲产业,关键要挖掘文化内涵。文化具有最厚重的历史,最丰富资源,最低成本的经济价值。株洲发展旅游休闲产业,一定要坚持走与文化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休闲商务相结合的一体化发展道路。要把本地文化与产业化、现代科技和市场机制结合起来,形成多种体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把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协调发展。

前瞻:市情再认识,信心再增强。学习先进经验,我们既要看到存在的差距,避免夜郎自大,盲目乐观,切实增强紧迫感,更要认识到我市具有的优势和强项,避免畏难消极,盲目悲观,从而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决心,切实到把外地好的经验拿来为我所用,以此推动我们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要对现状有更深刻的认识。结合三市的市情和发展轨迹,反思株洲当前的.工作,我们同样充满信心。目前,我市有“两型社会”建设的金字招牌,有优越的区位优势,有厚实的经济基础,有快速的发展态势,经济社会正步入加快发展的快车道。要对未来有更充足的信心。当前,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保二争一、科学跨越”的战略目标,以及“5115”工程、“6+1+4”产业发展方向、“四城两基地”建设目标、“一体三极”“一圈三环”的城市发展格局,等等。这一系列的发展思路与发展举措,既符合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也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更切合我市的工作实际。只要我们持之以恒抓下去,就一定能够加速发展、迎头赶上、缩小差距。

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并不是要简单照搬他们的做法和模式,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们的先进理念、创新胆略和务实精神,关键是要结合他们的做法,朝着我们既定的方向、思路和目标,抓好落实。

他山之石,借来攻玉

当前,株洲正面临建设高峰期、还债高峰期和百年一遇金融危机这样“两高一危”的大环境,发展形势不容懈怠;同样,株洲拥有“两型社会”的金字招牌,拥有中部崛起等六大国家层面的优惠政策,拥有坚实的发展基础和蓬勃的发展生机,前景令人鼓舞。借三市先进经验,谋我市发展良方,我们重点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努力。

解放思想,筑牢一个理念。思想新,一新百新,解放思想永远是加快发展的先导。真的思想解放,不是做文章,不是写论文,不是作报告,而是要有具体的行动,要有实在的操作办法。真正意义上的思想解放,一定要放到项目建设和具体的改革措施上来,尤其要筑牢一个理念,即市场化理念。离开市场化,我们将一事无成。我们正在构建一个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正在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社会形态的变化不可逆转,我们应该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坚定不移地走市场化的道路。在市场化的进程中,政府不是市场的主体,要变政府的主导为引导,变市场的参与者为市场的监护者,让项目实现公司化运作。即使是公共产品,也要以市场化的理念进行经营管理。

整合资源,构筑两类平台。政府的资源很多,发展的平台初具规模,关键是怎么整合、怎么运作、怎么做强。当前,重点要做好两类平台:一是园区发展平台。目前,各县市区都有园区,但园区发展平台并不完善,没有园区发展平台,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无从谈起。二是城市建设发展平台。县域经济发展一定要提高县城首位度,按照“内提外拓、统筹发展”的原则,建设好县城。没有城市建设发展平台,就无法建设好县城,无法提高县城首位度。各县市区都要组建城市建设发展平台,重点要把天易集团从高科集团脱离出来,迅速独立,走向集团化。

提高素质,增强三种能力。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提高素质,学点美学、懂得时尚、辨得真伪,做人和气而不当和事佬,做事大气而不大手大脚,做官正气而不故作正态,真正成为现代化的建设型领导。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转变观念,提升理念,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提高三种能力:一是制度创新能力。要把创新作为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引导干部和企业变压力为加快发展的动力,在创新中形成新思路、新理念、新举措、新途径,在创新中开发新产品、培育新品牌、产生新效益、创造新业绩。二是项目策划能力。一个地区,没有项目就没有活力。园区就是生命,项目是灵魂。尤其需要加强项目策划能力,包括项目包装、营销、规划、设计等。三是建设推动能力。项目一经确定,一定要快速推动。要破除畏难发愁情绪,强化进取意识,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有条件的,要快速推进,条件不成熟的,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大干快上。

结合实际,推动四项改革。一是推动土地经营制度改革。组建株洲市地产集团和土地储备中心,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统筹全市土地储备,真正使之成为第二财政,作为政府的主要融资平台,实行事业单位管理,公司化运作。五县市、云龙示范区和高新区都要组建土地储备中心。二是推动城乡统筹改革。按照“六化三变一增”(“六化”就是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同城化、社会管理社区化、土地利用集约化、产业集聚化;“三变”就是集体土地变国有、村镇变社区、农民变市民;“一增”就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原则,指导全市城乡统筹改革。由“两型办”协调有关部门尽早制定城乡统筹改革方案,迅速推动该项工作。云龙示范区和高新区要率先启动改革城乡统筹改革。特别是要通过城乡统筹,通过解决征地拆迁难的问题,加快城市化进程。三是推动投融资体制改革。要整合资源,通过公司化运作,打造投融资平台,推动投融资体制改革。各县市区包括云龙示范区都要好好研究,启动投融资体制改革。市级平台中,要打造“6+2”平台,即重点打造地产集团、国投集团、城发集团、高科集团、云龙投资集团、天易投资集团,培育交建投集团和教投集团。四是推动城区建设体制改革。要进一步研究把城区建设权下发到城市四区,市政府给资源、给政策、给权利,责权利相结合,解决好制约城区建设发展的问题。

上一篇:创建文明卫生城市创建办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金庸的武侠小说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