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幼儿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建议论文

2024-06-23

提高幼儿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建议论文(精选11篇)

提高幼儿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建议论文 篇1

一、当前幼儿教师教育科研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科研意识浅薄

教育科研意识是幼儿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前提。调查发现,在开展教育科研的必要性”认识上,有25.7%的幼儿教师觉得根本没有必要”,还有31.9%的只是觉得比较必要”。访谈得知,部分幼儿教师觉得教育科研离自己很远,不是自己要做的事,他们只要管好孩子,按部就班完成日常教育教学任务就可以了。在对科研的主要目的”这个问题的回答中,有48.2%的人选择得考核、评职称或完成工作任务”,而且有幼儿教师反映,评职称要发表论文也是最近几年的事,以前评定职称不用发表论文,有获奖的就行了。可见,幼儿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动机、兴趣、习惯等各个方面都不是很成熟,也很少有机会体验教育科研带来的乐趣和成功感。

(二)教育科研知识比较缺乏

教育科研知识是指幼儿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据调查,只有占总数的11%的幼儿教师系统学习迪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方面课程,占总数32.2%的幼儿教师参加过教育科研方面培训或研讨活动,仅仅22.7%的幼儿教师了解科研课题设计的一般规范,32.4%的了解论文撰写的一般规范。通过访谈了解到,很多幼儿教师以为做科研就是写文章,根本不懂得教育科研是一个从选题、论证、立项、制定计划、调查研究或实验观察,到结论形成、报告撰写、论文发表,不断探索和不断总结提升的过程。幼儿教师撰写的论文也非常不规范,基本上没有注释、参考文献。同时也了解到,几乎没有幼儿教师会主动学习教育理论书籍,专门的教育科研书籍就更不用说了。

(三)教育科研能力普遍较弱

教育科研能力指幼儿教师运用科学方法对学前教育领域中的某些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探索,揭示其普遍规律的一种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是幼儿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核心。

首先,从幼儿教师对自身教育科研能力的评价以及对教育科研的难度认可来看,幼儿教师普遍觉得做教育科研难度非常大占到总数的(71.8%),认为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比较弱(占到总数的75.2%),只有极少数的觉得没有难度:仅1.7%或认为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非常好仅(2.5%)。其次,从幼儿教师通常查阅资料的途径和效果看,很多幼儿教师查阅资料的手段单一,尤其是通过目前使用最为广泛、比较先进的互联网获取资料的还很少(仅18.2°%),只有24.6%的通常能查到自己所要找的资料。再有,从幼儿教师掌握教育科研方法的熟练程度来看,即使是学前教育科研中应用最多的“观察法,”非常熟练的也只有27.3%,其他比较常用的方法掌握的情况也不理想,非常熟练文献法”的只有14.1%,熟悉行动研究法”的只有8.7%,熟悉调查法”的只有9.7%。此外,从幼儿教师主持、参与教育科研课题以及撰写论文的实践经历和效果来看,有过主持科研课题”经历的仅5%,有过“参与”经历的也只有26%,从来没有接触过科研课题的为69%;经常撰写论文的只有18%,从未写过的有31%,论文既获奖又被发表的仅1.6%。

二、影响幼儿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主要因素

(一)幼儿教师整体素质偏低

作为幼儿教师培养的摇篮一幼儿师范学校的生源以初中毕业生为主,初中生的文化基础相对比较弱比较窄。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幼儿师范学校的生源质量更是得不到保障,招收的尽是那些高中升学没有希望的学生,而且为保证生源数量幼儿师范学校也迫不得已取消了入学面试关、降低了文化成绩要求,把一些本应拒之门外的生源招了进来。这种生源决定了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幼儿教师。

相关分析发现,幼儿教师的课题研究经历、论文撰写习惯、科研能力和其学历都呈显着正相关(r=0.434、r=0.538、r=0.332),而目前我国幼儿教师的学历主要集中在专科以下层次(2004年占95.11%,普遍比较低,决定了他们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不会太高。

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认证资历反映了社会对幼儿教师素养的整体要求,依据我国现行的教师资格认证方面的政策法规,对幼儿教师的认证起点只要求毕业于幼儿师范学校,相对偏低,加之很多地方操作不规范,不具备幼儿教师资格证的在岗幼儿教师大有人在。此外,幼儿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大大降低,不但难以吸引高素养的从业人员,而且导致了许多优秀幼儿教师的流失。这些都决定了我国现有幼儿教师整体素质不高,作为一种更高的自觉追求的教育科研不可能成为他们关心的重心。

(二)幼儿教师教育不重视教育科研训练

我国在1990年以前实练三级师范”,直接培养一线幼儿教师的任务主要落在幼儿师范学校身上,这些中等幼儿师范不太注重学生理论学科的学习,对学生也没有科研训练方面的要求。现在,国家将三级师范”转练二级师范”,原来的幼儿师范学校或独立升格为大专,或合并到师范大学,或与其他中等教育层次的学校合并升格为高职高专,由于没有学前教育专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可以借鉴,学前教师教育很大程度上仍旧套用原来的做法。从教育部三次调整的三年制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学计划看,幼儿师范学校在培养目标的定位和具体课程的设置上都没有把教育科研素养的培养作为重点。如初中起点三年制中专根本就没有开《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统计》:幼儿教育科研论文写作》等课程,也没有毕业论文写作要求;初中起点五年制大专和高中起点三年制大专也是最近几年才开《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虽有毕业论文写作要求,但不够严格和规范。

教育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及〈湖南省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湖南省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办法》等文件也没有对幼儿教师教育科研素养方面做出具体规定,提出具体实施办法。这导致承担继续教育任务的幼儿师资培训机构也不重视对在职幼儿教师科研素养的培养。

(三)幼儿教师教育科研实践机会少

1983年以后,我国才把幼儿教育科学研究纳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基础教育科研,从“六五”到“十五”期间,以幼儿园为单位的国家级立项课题一共只有15个,其中十五”立项课题13个,其他4个五年计划中只有2个。在立项的课题中,单位资助和自筹经费课题占多数,表明国家对幼儿教育科研一直不是非常重视。幼儿教育省级科研课题计划、立项、结题、审批制度的建立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省级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中,以幼儿园为立项单位的也不多,以湖南省为例,十五”期间以幼儿园为单位的规划立项课题仅3个,且都是自筹经费课题。

同时,从事幼儿教育研究的群团组织起步较晚。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自1979年11月成立以来,只在十五”期间先后立项了两批课题。省级幼儿教育研究会也起步晚,以湖南省为例,湖南省幼儿教育研究会1979年成立后,组织举行或参与的论文评选活动只有3次,2006年才开始独立立项课题。总之可见,我国比较系统的幼儿教育科研网络建设是距今不到20年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最近几年的事情,所以对幼儿教师教育科研提出相应的要求比较晚,幼儿教师得到的教育科研锻炼机会很少,其科研水平和能力整体偏低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提高幼儿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建议

(一)幼儿教师职前教育要加强对其教育科研素养的培养

幼儿教师职前教育若不注重教育科研素养的培养,必然会导致准幼儿教师科研意识淡薄、科研知识缺乏、科研能力偏低。为此,幼儿教师职前教育应确定多元化的培养目标,立足于培养对教育科研有正确认识的准幼儿教师;设置结构合理的课程,立足于培养掌握一定教育科研专门知识的准幼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立足于培养具有初步教育科研能力、科研道德的准幼儿教师。

(二)幼儿园和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要努力促进幼儿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提高

从幼儿园来说,要在园长的带领下,树立以科研为龙头的科研兴园”意识,为幼儿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创造条件,如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育科研培训与交流,积极开展以园为本的教育科研活动等。

从教育管理部门来说,要努力为幼儿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让更多的幼儿教师有机会进行教育科研,如在科研经费保障、各级科研课题立项、科研培训与科研课题过程管理等方面,加大对幼儿教师教育科研投入的力度,更好地保障幼儿教师教育科研的顺利开展。

(三)幼儿教师要注重通过自我教育提升教育科研素养

首先要不断进取,加强理论学习,认识到教育科研的现实意义,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思想素养;其次是要经常进行自我反思,重构自己对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基本看法;此外,要开展行动研究,不断提高自身开展教育科研的兴趣和能力。

提高幼儿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建议论文 篇2

关键词:大学教师,教育素养,教育理念

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大量高素质的人才, 高校的教育质量与其输出的人才质量直接挂钩。世界著名大学的办学经验表明:教师的教育素养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大学教师的教育素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培养形成的旨在帮助他们胜任教育工作、履行教书育人责任的专门性素养, 是大学教师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高大学教师的教育素养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因而不少关心高等教育的学者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大学教师。从大学教师个体出发, 自我提高教育素养主要从思想、学识和能力三个方面进行, 大学教师只有更新教育理念、完善教育知识和提高教育能力, 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 达到新时期教育事业对大学教师提出的要求。

一、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 它指导着教育的运行。教育理念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社会在不断进步, 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

大学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一种社会活动, 具有巨大的社会职能和社会意义。大学是学生拓展思想、开阔视野并养成独立人格的阶段, 是他们系统地接受知识的熏陶、全面地培养工作技能的场所。大学教师负有育人的重任, 其思想、学识、品质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大学教育事业关系到国家的盛衰, 民族的兴亡, 从事大学教育的教师是社会进步强有力的推动者。大学教师只有全面认识其职业价值, 才能忠诚于教育事业, 在工作中自觉、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为培养人才作出贡献。

传统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知识的灌输以及受教育者对知识的模仿、记忆和吸收, 这种教育方式显然不符合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需求。新的教育观强调大学教育要立足于学生, 以学生为中心, 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 使教育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二、努力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

大学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着, 更要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者。大学教师应从下三方面完善自己:

(一) 精深的专业知识

大学教师要精通专业知识。他们不仅要全面、透彻地理解教学大纲的知识, 还要熟悉本学科的发展动态, 了解发展前沿, 并具有预测本学科的发展趋势的能力。大学教师掌握的知识不能局限于大纲的范围。信息化社会中的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样化的, 除了课堂, 网络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教师不仅要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还要勤于学习相关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成果。一方面, 把新知识介绍给学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 当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道路上会遇到困难, 提出疑问时, 教师能具有引导学生走出困境的能力。

(二) 丰富的文化知识

大学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能仅限于学科知识本身, 教师除了要精通本专业的知识之外, 还必须有广博的各科知识, 从事自然科学方面工作的教育者也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知识渊博的大学教师往往能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广大学子, 其思想、学识、品格经由学生传播开去, 将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现代社会, 各学科之间既高度分化, 又高度综合, 其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只有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的大学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面对学生的困惑和疑问。

(三) 全面的教育科学知识

掌握全面的教育科学知识是大学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活动的前提和基础。现代大学教育要求教师应全面掌握课程、教材、教法。教师要在吃透本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深刻挖掘课程的内涵, 把握课程内在的逻辑关系, 按照学生思维发展的进程选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大学教师还需加强教育技术的学习, 掌握实用的教育技术。随着多媒体等教学技术的发展, 教学手段也具备多样化的特点。新技术能全面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 帮助学生学习各科知识。大学教师还要广泛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基础理论, 通过对相关教育理论的学习认识教育活动的规律和学生心智发展的特点, 进而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三、加强自身教育能力的培养

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和良好的教育能力。要保证教学效果, 实现教学目标, 做“善于”教学的教师, 大学教师需要以下三方面加强自身能力的培养:

(一) 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

教师必须在精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考虑学生思维的特点和接受能力, 自主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 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恰当的教学方法一方面要确保教育内容符合它本身的逻辑结构, 易于被学生消化和吸收, 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和接受能力组织教学, 使教学过程能激起学生的主观活动, 达到教育影响的逻辑与学生心理逻辑相统一的效果。

(二)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和信息的重要工具。要提高课堂的效率, 大学教师往往需要在课前精心设计、组织课堂语言。广义的课堂语言包括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的组织在课前完成, 课堂上以板书形式出现的书面语言要力求做到简洁扼要、规范准确、美观大方, 让学生能一目了然。口头语言的设计要合乎逻辑, 即使临场发挥也要保证内容规范准确、清晰简洁。为了加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还要求教师能运用丰富多样的句式, 运用抑扬顿挫的声音, 将知识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此外, 风趣幽默的语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 活跃课堂气氛, 这对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 教育研究能力

教育工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需要教师具备从事教育研究的能力。知识该以怎样的形式引入、呈现在学生面前, 才能使学生易于接受?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大化?对于不同基础不同专业的学生, 又该如何结合他们的实际做到因材施教……这些都是大学教师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虽然教育本身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 教育对象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 教育目标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但是教育却是有规律可寻, 有方法可借鉴的。大学教师要注重自身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 积极进行教育研究和教育实验, 结合教育实践, 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总结, 提炼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

大学教育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学教师不能固步自封, 原地踏步, 必须从思想、学识、能力三方面提高自己, 这是完善大学教育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章坤.大学教师的教育素养及其养成[J].教育与职业, 2008, (12) :79-80.

提高幼儿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建议论文 篇3

【关键词】内涵;需求;方向;途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教师必须关注幼儿的兴趣与爱好、关注幼儿的发展方向、关注幼儿的个性品质和认知方式,才能设计、实施并调整好教育教学活动计划,使之更适宜幼儿实际发展的需求。这是幼儿教师适应课程改革的必然需要。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幼儿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因此,为了顺应幼儿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幼儿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和谐发展,我们有必要对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一番新的思考。

一、从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特点看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幼儿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专业知识结构又与其他的教师群体不同,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我认为,一名具有专业素养的幼儿园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

1.有关自我的知识,即教育者的知识

幼儿教师首先必须对自身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客观的评价,包括对自身的文化素养、兴趣爱好、态度能力、经验积累等方方面面有明确的认识。这种了解会有利于教师在接受新事物新理念时,正确作出判断,有针对性地补充自身的不足;有利于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教学行为,有利于教师不用自身的喜好去影响孩子的学习。

2.有关幼儿的知识,即学习者的知识

幼儿教师面对的是3~6岁的幼儿,幼儿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是人一生中发展最为迅猛的时期,许多能力的关键期都在这一年龄段形成。

3.有关教育媒介的知识,如教材内容、学科知识、课程结构、现代教育工具等

幼儿教师的学科知识是一个全科的概念,它并不一定要求教师对某一门学科有精深的、独特的研究,但必须对各类知识都有尽可能广泛的涉猎并形成相对正确的认知。

4.统合和协调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媒介并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知识

这些知识是教师展开教育教学活动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有机融合,是一种动态的知识,比如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运用的知识,不断更新的教育理念,与幼儿的互动交往,良好的教育机智等等。这种知识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积累起来的。

二、从幼儿教育特点看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

《纲要》总则的第四条“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凸现出了幼儿园教育自身的特点,即强调幼儿园是通过创设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来帮助幼儿学习的,而幼儿是通过在环境中与他人共同生活来获得经验的,他们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而不像中小学生那样主要通过学科教学来获得间接知识。这一特点,从本质上决定了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不同的需求。

三、从课程改革需要看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

新《纲要》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知识观,即强调“程序性知识、隐性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这对我国一直以来的“陈述性知识、显性知识”为主体的知识观发出了冲击和挑战。知识观的变化影响着整个课程和教学体系。

四、从园本培训特征看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幼儿教师面对的是一群以获取直接知识和经验为主的幼儿,比其他任何一门学科更需要借助教师内在的隐性知识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影响他们。因此,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显性知识的学习来完成,而应该通过更为丰富而有效的途径来加以实现。园本培训的优势突出表现为:

1.在实践中发展

在活动中,教师必须对幼儿整体和个体的发展状况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和判断,从而能及时地调整教学行为去适应幼儿的发展。这些能力和知识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感悟和内化,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一种教学智慧。

2.在反思中提升

善于反思,可以让我们更辨证地看待自己和别人。反思是对过去的一种思考,从中可以吸取教训,只有经过反思以后的认识,才能真正变成自己的思想。如:我是否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用什么方法才能赢得幼儿的信任和喜爱?因此,善于反思是现代教师一种重要的教育素质。

总之,幼儿的发展与教师的成长是一个有机连续体。幼儿教师只有熟知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在学前教育实践中不断研究,以丰富专业知识,锤炼专业能力,才能在促进幼儿教育质量全面提高的过程中同时获得自身专业素养发展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4).

[2]郄海霞.《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知识结构》.《湖南教育》,2003年第20期.

图书馆教师素养的几点建议论文 篇4

图书馆教师素养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要充分挖掘各种资源,注重培养和提高现有人员的整体素质,必要时引进个别高端人才,以起到以点带面、以面带动全馆全方位发展的作用。

2.理顺关系,全面规划

学校应根据现有全体人员的学历背景、专业特点与现有工作需要,合理管理安排,统一布局,做到人尽其才、各得其所,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3.统一制订全面的培训提升计划

采用“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短期与长期相结合、个人与集体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加强全体图书馆教师的心理学、社交礼仪、图书馆学等综合素养培养,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使命感和人际沟通能力。通过“走出去”有针对性地引导馆员进行专业进修以及学历、学位的提升教育。

4.引入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

提高教师的素养心得 篇5

上午活动第一项是观摩夏永立老师示范课《加减乘除是一家》。这节课夏老师提了三个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吸引着孩子们操作,激励着孩子们交流,引发起孩子们思考,就这样加减乘除的意义从中凸显,加减乘除的关系在玩中建构。当一个完整的板书随着学习的推进清晰展现在孩子们眼前时,加、减、乘、除这四个基本运算彼此之间的关系已经成功架构。将原本散落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无痕衔接,变成一条彼此关联的线,这不正是我们所追寻的深度学习吗?这不正是我们所致力的结构化学习吗?

作业是学校教育日常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上午活动的第二项,夏老师给我们带来的是“学校要给作业‘赋能’”这一学术报告,提出优化作业设计、加强作业督导、实施作业评价是学校常规管理中的重要抓手。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真正实现减负增效。学校要给作业“赋能”,寻找新的作业改革出路。

总之,学校要加强作业的研究和管理,不断提高教师作业的设计和实施能力,真正优化作业功能。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学校教学水平。

当许多老师还在关注将知识更加有趣、更加巧妙地传授给学生时,夏永立老师已经将课堂变成了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和综合素养形成的演练场。下午活动的第一节是夏老师执教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练习》一课。上课的时候,学生们兴致勃勃,踊跃发言。老师们获益良多,感触深刻。开篇,夏老师就提出了三个问题。(1)我真的会了吗?(2)我是怎么学会的?(3)我还想学会什么?在上课前提出了这三个问题,让夏老师掌握了学情。课堂上我们看到了夏老师不满足于学生只会列竖式计算,这样只能将学生培养成刷题的机器。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计算出结果早就变得非常容易了。在高科技如此发达的新时代,我们的计算课应该有新的价值追求。我们看到了:计算课上,夏老师更关注的是学生视野的开阔、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提升以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真的会了吗?这是对自己学习结果的反思;我是怎么学会的?这是对学习过程的反思;我还想学会什么?这是对知识迁移的思考。每一个问题,无不嵌入了夏老师对数学教学的深刻思考,真正实现“为学生的深度理解而教”。

下午活动第二项是由夏永立老师带来的专题讲座《向深度教学研究更“深”处漫溯》。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教学建议。同时,夏老师结合自己的课例和教学实践,向老师们介绍了如何把教学研究做得更深入,让老师们受益匪浅。

提高教师语文素养的研究 篇6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往简单里说,也就是教给孩子三件事:练一手好字,有一副好口才,写一篇漂亮文章。往复杂处说,一个孩子碰到一个好的语文教师,是一生的福气,甚至是几世修来的福气。我们很认同窦老师的说法,那么,让我们也努力成为一个带给孩子福气的老师吧。虽然我们不一定都会成为像窦老师一样的特级教师,至少我们都想成为一个带给孩子福气的老师。那我们如何带给孩子们福气呢,我想第一要素就是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一、教师语文素养的概念界定

关于“语文素养”

教育部华中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的雷实教授所认为的,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合了语文课程的整体目标追求。

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组长、华东师大博士生导师巢宗祺先生也认为语文素养是“学生整体素质在语文方面的表现”。他在《关于语文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的对话》一文中对“语文素养”所包含的内容作了明确的解释,他说:语文素养“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课程标准所提的语文素质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维理念。”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专家组核心成员崔峦先生认为:语文素养是一个包涵了多种要素的综合体,“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教师的素养,是指教师的素质修养,它一般包括教师的政治、思想、品德、智力、情感、意志、知识、能力、审美以及身心素质等方面的内容。

综上所述:教师语文素养是指教师具有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

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

知识素养包括:扎实的语言文学知识,深厚的教育专业知识,先进的语文教

育理念。能力素养不仅包括一般能力,如敏锐的观察能力、熟练的语言表达能力、正确处理教材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合理的板书设计能力等,而且包括反映新世纪要求的特殊能力如:具有合作化能力,具有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等。情意素养即重视自身情感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以教师情引出学生情。

二、提高教师语文素养的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这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同时也给语文教师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对语文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教师是所有改革方案的具体执行者,只有教师自觉自愿地把自己的意识行为融入到改革中,教育改革才能取得成功。江泽民同志指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高度概括了一名优秀教师应有的四条素养,那就是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教师本身的素养能否跟得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从根本上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成败。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标准》)中对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重要的要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从对我市语文教师的调查问卷可以看出:

1、大部分教师都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喜欢自己所任教的语文学科,有着良好的专业素养,这是值得高兴的,但是老师们的职业幸福指数并不高,这源于小学语文教师繁杂琐碎的事情太多,长此以往,老师们身心俱疲,产生了职业倦怠,影响了大家对语文教学的热情,消磨了大家的闲情逸致。

2、老师们对自己的业务能力、教学水平、综合素养都有着较为清醒、准确的定位,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哪里,清楚自身哪些能力还有待于提高,这是难能可贵的。

3、我市教师无论从读书的内容、数量以及读书的时间上,都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不读书的教师也很难成为出色的教师。

语文教师要让语文课上得有语文味道,每节语文课都能成为学生为之相依的精神家园。那么每位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

三、提高教师语文素养的设想

一、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

结合我市教育局“书香溢校园”活动,在广大教师中推进读书活动的开展,引导小学语文教师读教材,读文学名著,读教育专著,读科学常识,读散文随笔„„通过读书交流、网络学习等渠道,切实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让爱上读书的老师身体力行地影响自己所教的学生,让家庭、校园、班级满是书香。

1、读教材,以奠基教学

读教材包括研究课程标准、教科书和阅读有关教学参考资料。钻研课程标准,就是要了解教材体系和内容安排,明确语文学科教学目标要求、内容范围和教学方法上的要求。钻研教科书是指教师要反复钻研、透彻地掌握教科书的全部内容,包括教科书的编辑意图、组织结构、以及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特别是要对教材进行深入发掘,融合贯通,达到娴熟运用的境地。

2、读与教材密切相关的书籍,以丰富教学

语文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要敏锐地发现教材涉及到的一些文章和书籍,并将这些列为学生和自己的必读内容。如著名作家的评传、节选课文的原著、著名作品的赏析、名家名作的手稿、与背景有关的史书等等。尽量地丰富教材,读厚教材。这种由薄到厚的过程,既是教师丰富文化底蕴的过程,也是对教材不断理解加工的过程。

3、阅读经典,以厚实积淀

语文课程承担着培育文学素养、传递传统文化的重任。要把这一重任完成好,语文教师更应该首先读好经典,成为一名通晓古今、学贯中西的文化学者。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说:“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必须经过古典的训练,才成其为受教育的中国人。”作为“受教育”者的语文教师,我们更要读大量的经典,受古典的训练。《说文解字》、《文心雕龙》、《古文观止》、四书五经、唐诗宋词、明清四大名著、鲁迅杂文、曹禺的戏剧、郭沫若的诗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等都应该列为必读书目,而且要细水长流,反复涵咏。

4、读与语文教育有关的书,以提高教育技能。

有关语文教育学、语文心理学、语文教材教法和著名教育家的书都要有计划地阅读。如《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张志公文集》《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

录》,还有前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科学院院士赞科夫的论著《和教师的谈话》等。除此之外,还要读一些当代语文教育界“诸子百家”的著作。

5、读与提高语文教师综合素养有关的书,以陶冶情操。

读史使人睿智,读美学使人高尚,读哲学使人深刻,读自然科学让生活更美好.....因此,语文教师要读哲学、美学、文学、思维科学、文艺理论、艺术等一些高品位的书。

6、浏览时文,以开阔眼界

语文是中小学与时代结合最紧密的学科之一,民族文化、时代精神都通过语文传递给学生,语文教师要经常浏览报刊,阅读时文,以了解时代特点,贴近涌动的时代脉搏,树立先进的现代观念。语文课上我们所教的学生,又是接受时尚最快的新一代青少年,如果我们不广泛阅读,更新自己的知识,拉近与时代的距离,我们就无法与学生沟通。

二、研究——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研究不仅能让教师体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困惑,感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艰难,更能让教师品尝“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喜悦。

1、体验生活,研究社会,感悟人生,完善人格

语文即生活。语文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决定了语文的教师要时刻关注现实、研究社会、体悟生活。语文教师要通过参观、访问、实际参与、探究等活动了解社会现象,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与定位。体会自己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养成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语文教师还要走出学校,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感悟生活,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道德品质和能力,使自己的人格日臻完善。一个了解社会、关注现实、懂得生活、人格完善的人,才能当好语文教师。

2、研究学术,以增长学识,发展智能,提高品质

一个语文教师要实现专业成长,要成为一个“学者型”“研究型”“创造型”的教师必须边学习,边教学,边研究,实现“教学研”三结合。语文教师的“学术研究”范围包括很广,研究形式也很多。文本研习、教学反思、评课说课、调查实验、行动研究、文献评述、编写教材、撰写论著等等举不胜举。实践证明,一个学术研究能力强的教师,其教学能力也比较强。究其原因是教师的研究往往是以“行动研究”为主的研究。一个基层的教师为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查阅文献,请教专家,调查实验,一边教学,一边研究,很快会使自己专业得到发展,成为一名学者型的教师。

3、研究课堂,以提高效率,享受工作

课堂,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起点;上“好课”的愿望,是成为一个成功教师的动力源;具备上“好课”本领,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教师的主要时间和活动空间在课堂,教师的职业价值主要体现在课堂上,课堂教学的质量决定着教师的生命质量。因此,教师要有这样的信念:我研究我的课,我负责我的课,我改善我的课,我享受我的课。“聚焦课堂、研究教学”,是我们永恒的主题。

三、为文——下笔如有神

叶圣陶说:“我希望教师练习写文章,并不是专指练习写文艺作品而言,尤重要的是写一般文章。一般文章是文艺作品的基础。一般文章又是实际工作中随时需用的,谁都能写好,所以尤为重要。教师要指导写作,不能空讲些作法,一定要有写作的切实经验,才能随机应变,给学生真正有益的帮助。”

1、下水作文,以引导学生

叶圣陶又说:“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求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跟学生作相同的题目,或者是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写作“下水作文”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也是指导学生写作的有效方法。一般而言,大多数学生怕作文,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缺乏生活阅历、语言水平不高,另一方面则是认为“作文”高深,不能为之。如果这时语文教师能从实际出发,与学生一同“作文”,就会减少学生心里的“恐惧感”,增加作文的自信心。而且教师下水作文,还会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起到“言教”不能达到的“身教”效果。

2、创作文学,以颐养情趣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现在的语文课没有什么文学味儿,学生当然不爱学。”这句话反映了我们中小学语文教育普遍存在“文学性”失缺的问题。

其一,语文教育受应试教育影响,走上了“工具化”“功利性”的道路。其二,语文教材“文学作品”份量还不足,特别是优秀的、经典的文学作品太少。其三,语文教师文学修养不高。语文教师不但缺乏文学创作能力,甚至连最起码的文学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也缺乏。当然,这样的语文教学注定不受学生欢迎。一名语文教师不但要学会解读文学作品、鉴赏文学作品,而且还要学会创作文学作品。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的兴趣去引发学生的爱好,用自己的创作激情去点燃学生的创作欲望。语文教师最具影响力的形象,须由他的生命创造物——文学作品来展示。

3、写反思、写论文,以指导教学

著名作家王蒙在《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中,谈到中国作家队伍中“非学者化”倾向,认为光靠经验和机智,而轻视学问基础,是产生不了“巨人式”的作家的,阐明了“作家学者化”的观点。这一见解对我们教师专业化启发很大。只凭“教参”或自己有限的教学经验从教,是不能成为“巨人式”教师的。要想实现“学者化”、“专业化”,教师多研究教育理论,多研究自己的经验,写反思性教育叙事,写有份量的教学论文,写反映自己研究成果的学术论著。

提高幼儿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建议论文 篇7

苏霍姆林斯基是享誉世界的教育家。他的《给教师的建议》提出100条建议,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加之朴实的语言,读起来很亲切、很受益。笔者是一个老教师了,苏氏书中所举的实例,自己在教学实践中也经常遇到,所以阅读中更易引起共鸣。苏氏的知识观、和谐教育理论、儿童中心观等,都让人受益匪浅,但作为一线教师,笔者更关注的还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即怎样备好课、怎样上好课?研读这本书无论是对笔者备课、上课都有很大的帮助。

一、对于备课的启示

苏氏反复强调阅读的重要性,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如此。他认为教师应多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他还把阅读作为教师教育素养的重要内容,认为“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作为一名历史教师,笔者对他举的一个例子印象特别深: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非常出色的公开课,当被问及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时,这位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段话意味深长,发人深省。是啊!今天的成功,取决于一生经验的积累,而经验正是在长期读书中积存下来的。受其启发,笔者现在每天都要认真读一点书,包括历史专业著作、教育学、心理学等。读专业著作能开阔视野,在能将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而读教育学、心理学著作则能增强对教育规律、学习规律的认识,更好地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二、对于检查作业的启示

我们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形:老师检查知识掌握情况,当被抽到的同学回答问题时,其余的学生在各干各的事情,仿佛与自己不相干似的。怎样才能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以便教师对全班学生都能检查到呢?

苏氏认为使用草稿本是一个挽救的办法。即让同学们把要求回答的问题写在草稿本上,各自独立完成。这种方式的优点,首先在于检查知识时不必把学生都懂得的知识高声地重复一遍,教师也可以用看似简便的方式获得学生知识掌握的信息。同时,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到完全独立地完成。教师还可以密切注视学习困难学生的掌握情况,并考虑到他们的个人能力和特点。

以前我也曾很为这样的问题烦恼过。现在每当学习新课前复习上一课内容时,笔者就不再让学生一个一个地站起来回答,而是让每一位学生准备好草稿纸,把要回答的问题独立写下来。我巡回检查,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在课堂上再强调一遍,还是课后只找一部分同学交流。这样一来,随大流的同学少了,认真思考、认真读书的多了,学习效率也就提高了。

三、对于知识复习的启示

对于教师来说,最难处理的莫过于复习课,有的老师把复习课搞成了习题课,有的老师是把内容再复述一遍。但这样做同学们会有嚼蜡之感,毫无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看书,一些学习能力差的同学则效果甚微。苏氏认为:“要复习份量很大的教材,就必须站得远一点来看它,以便使主要的东西看得更清楚,而次要的东西则不那么显眼。如果学生在复习的时候把所有的东西从头至尾地反复地读,那就不仅会出现负担过重现象,而且更重要的是材料的中心思想会被学生忽略过去,从而削弱了它们的教育作用。应当教给儿童从教材中解脱出来———即放过细节,抓住要点”。

受此启发,上复习课,笔者就以单元为单位组织学生复习。比如复习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不再像以前那样一课一课地复述,而是站在单元的高度,围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这条主线,引导学生回忆、归纳: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第5课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拓展(第6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主干知识确定后,借鉴魏书生老师画知识树的方法,再让学生添枝加叶。这样,同学们积极性很高,忙得不亦乐乎,教师也得以解脱,能去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同学。

四、对于课堂教学的启示

笔者最关注的还是课堂教学,苏氏著作对此至少在三个方面给予了启示。

首先,是教学方式上的启示。斯宾塞认为:“学生自己得来的任何一项知识,自己解决的任何一个问题,由于是他自己获得的,就比通过其他途径得来的更彻底地属他所有。他那个成就所需要的心智准备活动,必要的思维集中,胜利后的兴奋,结合起来就使一些事实深深印入他的记忆中;而单凭从教师那里听到或从课本中读到的任何知识决做不到。尽管他遇到失败,他能力所达到的紧张程度,也担保他能够比从别人那里得到解答时容易记住,比重复五六次还强”。也就是说要使课堂教学取得实效,必须让学生亲历亲为亲身感受。苏氏持同样的观点:“如果把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为建造一幢大房屋,那么教师应当提供给学生的只是建筑材料———砖头、灰浆等,把这一切砌垒起来的工作应当由学生去做”。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位小学教师被认为是讲解算术应用题的高手。为了使学生容易“领会”应用题的条件,她事先准备了许多图片和表格,有时甚至把应用题里谈到的实物拿到课堂上来。看起来,她的学生解应用题很顺利。但是,当这些学生升入五年级以后,却使教师们深为吃惊:原来那位女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根本不会解算术应用题。事实的确如此,因为那位女教师在整整4年里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不让他们碰到困难,所以学生事实上并没有学会积极地思考。

笔者觉得这位女教师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不少教师老是怕学生自己学不好,经常把课讲得很详细,分析得很到位,但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就历史学科来说,学生其实能自主解决大部分问题,不需要我们滔滔不绝地讲。笔者现在已改变教学方式,由以前的以“教”为主,转变为现在的以“学”为主。对于一些以叙述事实为主、理论性不强、难度又不大的内容,就把讲的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其余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这样,学生参与度高,积极性高,老师也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学习,真正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其次,他对教师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批评一针见血,令人大有醍醐灌顶之感。如书中批评指出:“在许多教师的教学和教育工作实践中,形成了这么一种惯例: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就是为了能够正确地回答所提出的问题或者能够完成作业。这种观点迫使教师片面地评价学生的脑力劳动和他们的能力:谁能够把知识保存在记忆里,一旦教师提出要求,就能把它们‘倒出来’,谁就被认为是有知识、有能力的学生”。“死记硬背一贯是有害的,而在少年期和青年期则尤其不可容忍。在这些年龄期,死记硬背会造成一种幼稚病———它会使成年人停留在幼稚阶段,使他们智力迟钝,阻碍才能和爱好的形成”。读到这些批评,真的令人感到很惭愧,因为我们平时就是这么做的:教师讲,学生记笔记,然后花时间背。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就是看学生能不能把老师讲的内容、把教材上的内容粗略地背下来。不少师生把历史学科与“死记硬背”划等号,所以才有许多学生不喜欢历史学科。这实在是历史教育的悲哀。

第三,在教学方法上的启示。在教学方法上,苏氏特别强调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但又认为“如果滥用那些有趣的、形象的、鲜明的、花花绿绿的东西,就会导致学生过于兴奋:教室总有人小声讲话和做小动作。教师为了‘压倒’学生的嗡嗡声,就提高嗓门讲课。而这样一来又引起了更大的兴奋。这种兴奋可能使学生一连几节课安不下心来。于是,也就根本谈不上进行正常的脑力劳动了”。笔者对此深有切身体会。以往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喜欢在课堂上讲一些有趣的东西,比如讲一些历史细节、佚闻趣事、最新学术观点,还经常穿插一些诗词对联、名人名言等。而这往往让学生沉溺于有趣的内容中而忽略了需要掌握的东西。现在笔者改以根据教学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而不再是一味地逞口舌之快。

现在学生都要求老师不要照本宣科地讲历史教材,而要对历史知识进行必要的拓展,还要求老师对重大历史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在此背景下,如果教师不读书学习充实自己,不转变教学方式,势必会被学生看轻,进而发展到不喜欢历史课。教师怎样才能给学生补充必要的课外知识?怎样才能对重大问题有自己的见解?毫无疑问,这就要求我们多读书、多学习,多充实自己。

提高幼儿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建议论文 篇8

关键词:教师 素质 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1.6

当今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所以,人才开发势在必行。而人才的开发在于教育,教育又离不开教师,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仅直接影响着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也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的关键。教育面临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的素质。所以在学校管理中,应将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下面根据本校近年来的工作实践,谈一些初浅的体会和设想。

一、营造以德为先的人文氛围

“教人先正己”。教师的基本素质渗透在全部教育教学过程中,它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如加里宁所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那样地影响全体学生”。东北一所小学有一句名言:“学校无小事,事事有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

教师个体彼此在学历、文化素养、专业训练、工作经验,特别是教育活动等方面虽有差异,但更有很多相同或相似之处,这为形成良好的人文氛围提供了基本条件。积极、健康的人文氛围具有以下特征:依法执教,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学校如果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教师行为具有这些特征,就可以形成初具规模的人文氛围,而对其他教师的熏陶、感染,造成的效果就像滚雪球一样。人文氛围对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促进作用不可忽视。

二、建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培训体制

举两个实用的方法:

其一,“老带新”、“一对一”

让新加入培训者队伍的教师拜老培训者为师,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给新老之间牵线搭桥,给新教师指定或选定导师,签订传帮带协议,必要时为了造成一定的影响,还可以搞一个拜师仪式。当然,这样做不能搞成花架子,不能流于形式,而要落到实处。传帮带协议中要定出量化指标,要有督促检查措施,要保证有效果,保证定期出师。导师要向被导者提出具体要求,开出书目,广泛阅读,用理论武装,再结合实践,相互融汇,是为固其根基。还要指导其备课、写教案、上课、评课;被导者要虚心好学,要会兼听,要会比较,要会选择,要会学优,更要会博采众家之长;对人家的长处不能只学其皮,要学其骨,学其精髓和灵魂。

其二,“诊断+反思”

一般由某学科推荐一名教师上一堂研究课(执教科目及教师由各学科申报,教务处结合学校工作统一排定上课表,各学科轮流执教),全体教师参加听课活动,课后,各学科分组讨论,讨论的内容一般由两个项目构成,第一,研讨该课的优劣;第二,研讨该课对本人及本学科的启发。这样,使每一位教师同时担当了培训者和被培训者的双重角色。这种培训构建了实情实景的课堂教学,促使教师自觉地立足于学校和各自学科,在自我学习的基础上,以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提高了理论水平。

三、增强与时俱进的教育科研能力

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当前,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教师不仅要学会分析、钻研和思考,而且必要会实验、会写教育研究论文。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教师必须完成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

教育科学研究是对教育实践活动的升华,通过教育科学研究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然后再指导实践,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教育科学研究是构成教师合理的智能结构的必要条件,这不仅对教师本身是一种培养、提高的过程,而且将成果予以公布,一旦为大家所公认,就成为教育教学专门人才的一种标志。教师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提高理论水平,在理论指导下,设计教改方案,通过教改实践,又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总结经验,在更大范围内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探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教育教学规律,推动教育质量的提高。这样有利于形成和完善有一定教育理论修养,有丰富教学经验,热心教育改革的学者型教师队伍。

教育科学研究,可以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水平,有利于端正教育思想。科学研究需要经常地思考问题,思考的过程就是对思想的砥砺,想得多了,就会吸收先进的,摒弃错误的,逐步向真理靠拢,完成自我提高。

四、设置奖惩分明的奖励机制

有功而不赏,有善而不劝,有过而不责,有恶而不止,是不能成其事的。学校内部要建立健全激勵机制和奖惩制度,用奖惩制度,特别是用激励机制来直接作用于教师队伍的建设。

激励是影响、激发教师积极向上的重要手段,激发和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是激励的基础。学校应充分利用客观条件,不断激发教师的行为动机出现,又不断使教师的行为动机得到满足,其方法有荣辱激励、精神激励、目标激励、榜样激励、民主激励、情感激励、物质激励、信息激励、比较激励,等等。奖惩有精神上的,也有物质上的。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就必须采用两者相结合的方法。教师有成绩,应该理应理直气壮地予以肯定,恰当地满足教师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需要,可是也不必一定要去指责或过多指责没有成绩者,因为奖励有功者自然就间接地责促或鞭打了无功者。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必须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追求崇高的理想是教师高层次的精神需要,也是一种巨大的动力。学校制定和实行奖惩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使教师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具有无私奉献精神,又能得到合理报酬,使物质动因与精神动因相辅相成。

提高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论文 篇9

体育教学是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也是实施体育课程的基本途径。体育教师是新课程的执行者与实施者,教师自身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新课程的质量。下面本人就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谈一点建议。

一、体育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过去我们普遍认为,教师“传道、授立、解惑也”,在教学中,传授知识是教师的主业。但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一种以学主动发展为主旨,新时期教师的角色转换应当从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发展的指导者,促进者转变向学者型,科研型的教师身份转变。也就是说教师在传授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应当是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学习进程的组织者,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此外还应努力成为研新终身学习的践行者,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知识创新的需要。改革评价方法在传统教学体育考试和体育课成绩是以运动成绩的高低来决定的,不考虑个体差异、体育态度和情感。这是导致大部分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但对体育课不感兴趣。课程标准强调建立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方式上,既注重终结性评价,也注重过程性评价,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自评和互评。在评价的内容上,既包括对学生体能和技能的评价更注重对学生的态度、心理和行为的评价。

二、新课程的实施对体育教师面临的挑战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未来教师的最大挑战。体育新课程需要教师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为学生创造丰富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知识学习和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应是体育新课程的显著特征。现代体育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教师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三、体育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1.健康素养“健康第一”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指导思想,作为体育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健康素养。对于健康的概念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提出了一个明确和全面的定义“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2.文化素养。文化素养决定着一个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宽度和深度反映出他的学识水平。良好的文化素养是一个人经过长期学习和修养由知识、能力态度观念、情感和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素养和品质。

3.全面的业务工作能力。根据体育教师的职业特点必须具备的业务工作能力、运动能力、教学能力、教育能力、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训练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反思能力。

21世纪教育以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应时代要求体育教师应是一位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全面的业务工作能力、广博的知识和精力充沛、体魄健壮的复合型人才。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为跟紧社会不断进步的脚步,我们要不断“充电”将传统的“一次性教育终身受用”观念转变为“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思想。

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论文 篇10

语文教育是国家基础教育和民族素质教育的基石,同时也是每一个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文教师,只有通过持续地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理念、人格魅力、科研意识、情感艺术、风格特色等专业素养,才能出色完成所担负的语文教育使命。

关键词:提升;语文教师;专业素养

语文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和延续民族精神文化的桥梁,因而语文教育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性,它不仅是国家基础教育的基石,也是民族素质教育的基石,同时还是每一个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教育的成效,关键在于语文教师。作为语文教师,其工作成果无疑贯穿于学生的一生,并在家庭、学校、社会各个领域都有所反映。正因如此,语文教师是一个特别需要学习的职业,要通过持续地学习,有意识地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理念、人格魅力、科研意识、情感艺术、风格特色等专业素养,这样才能出色完成肩负的教育使命。

一、通过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来提升专业素养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以及学习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科学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确立正确、科学、面向未来的教育理念是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也是提高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起点。语文教师只有用新的教学理念诠释新课程,才不会yan割课程改革的灵魂。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深刻把握语文教育的实质,确立明确的专业理想,并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在终身学习中提升自我。

诚如庄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知识是没有穷尽的,坚持学习让人始终处于不败之地。没有知识的补充和积累,就会落后于时代。选择了教师,也就选择了终身学习的任务。“从现代教师论的发展看,当今国际教育界的共同认识是:其一,强调教师同医师、律师一样,也是一种专门职业,一种必须经过严格的、持续不断的专业训练而获得专门知识和专门技术的、他者无可替代的职业。其二,强调教师就职前的教育与就职后进修的连贯性。尤其强调在职进修比就职前教育更为

重要。其三,强调大学阶段的教育不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完成教育,而是旨在为日后的在职进修,提供的基础教育。”[1] 当今社会的发展,新知识、新理念、新理论层出不穷,教师几乎天天都面临着一个新的世界,尤其是二十一世纪的教师角色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由传统的知识传授型转向研究探求型,由道德的灌输者变为人格完善者和心理保健者,由对学生的塑造者转向引导者,由教育教学工艺的操作者变为教育科学成果的创作者和开发者。因而,作为新一代教师,肩上所担负的历史使命是:民族素质的奠基者,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民主法制建设的促进者,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更新技能,从而完全胜任这样一个全新的角色。

二、通过不断增强科研意识来发展专业素养

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是促进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理由很明显,从宏观上说,它可以使教师原有的旧观念、旧方法、旧技术得到更新,进而使教师开阔视野,激发思路,增长见识,提高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首先,对语文教材的研究是语文教师教学科研的基本功。在教学实践中,有些语文教师轻视对教材的研究,认为这方面的文章无异于写一般的教案。这显然是一种误解。好的教材方面的研究文章,应该是源于对教材准确无误地把握和理解,就其精彩内容、精深思想、高超的写作技巧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这其中不仅表现出作者对教材的感悟能力和知识结构,更渗透了作者处理教材的知识水平和创造能力。其中内容往往涉及文学、史学、哲学、美学、心理学、文艺理论、伦理学甚至自然科学方面的相关知识,可以说,写作教材研究方面的文章是一个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是进行科研的重要基础。没有这个过硬的研究教材的基本功,就不能成为一个研究性的语文教师。

其次,对语文教学思想和语文教学方法的研究是语文教师进行科研的起点,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提升的重要途径。作为语文教师,只有走向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道路,才能使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到一个新境界。正所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再次,对语文教学进行专题研究是研究性教师取得成绩的关键。语文教师必须始终不渝地投身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去,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对语文教学的研究,包括教育思想、语文教学思想、语文教材建设、语文课程设置、教材教法、作文教学、语法、修辞、逻辑等方面的内容。没有对这些方面厚实的基础研究,很难有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这个基础上再作一些专题性研究,是推进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应该说,基础研究和专题性研究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

三、通过不断强化人格力度来提高专业素养

教师在认知方面的能力,主要决定着他能否有效地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使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而教师的人格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否促进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因此,强化语文教师的人格力度就成为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国内外对于好教师的个性修养,都做过很多的研究和统计分析。譬如,上海师范大学卢家楣等人通过调查,认为优秀教师的性格特点是:在事业上有强烈的成就欲,希望自己在教育方面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坚信自己工作的收获和价值;非常热爱教育事业;非常喜爱自己所教的学科;对学生满怀一片爱心;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同时又能够虚心求教,精益求精;教育教学工作认真负责,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自觉性;能沉着果断地妥善处理教育教学中的意外情况;能自始自终地认真执行已经指定的教育教学计划;在教学中有独立见解,不会轻易受别人的暗示而改变自己的观点,且具有自我调节、应付挫折的能力,注意从知识、兴趣和个性方面不断提高自己。

完善教师人格修养的主渠道是教育教学实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养成理解别人,与别人和谐相处,且能够了解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良好心理品质。要理解别人,就需要有豁达的心胸。这就要求能够不报任何偏见地容纳同行与自己不同的见解、思想和情绪,以及价值观念;能够关切身体、智力、社交和家庭背景各不相同的学生;能够敏锐地观察、深刻地理解和积极地同情学生的需要、情绪反映、情感冲突和各种困难。要与他人和谐相处,就需要待人以诚,不以个人的权威和职业地位对待学生,同时也不伪饰自己的弱点。了解自己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要了解自己的优点、长处与短处、缺点,要充分注意扬长避短;要不断地增强自信,积极进取,体验成功。应该指出的是,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相比,语文教师的人格修养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和提高修养的更为广阔的天地。因为,语文教师的职业范围内有更多机会和先贤大师对话,语言直接将其引领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去,文学又给其打开了一个具有心理时空的情绪化的艺术世界。在这样一些独特的领域中遨游,语文教师就有可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和理解他人,就会有更多机会获得来自古今中外的丰厚的精神营养,用以完善自己的人格。

总之,在当今教育现代化、教育民主化、教育个性化、教育终身化、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背景下,对现代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的人格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语文教师具备崇高的献身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真诚的民主意识、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严格的依法执教意识。事实上,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不断地教育自己,教师在不断付出爱的过程中也不断得到爱的回报。“最有成效的教师是那些不仅增长了他所教学科的知识的人,也是增长了对课堂内外的生活了解的人,对于有些教师来说,课堂是一个车辙,年复一年地腐蚀越来越深;但对另外一些教师来说,课堂是一个迷人的生活实验室,在其中他们对所教的学科、他们的儿童和他们如何

学习,以及关于他们自己,无论是作为教师和个人,都增长了更多的理解能力。”

四、通过不断培养情感艺术来强化专业素养

“文以载情”,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包含作者浓烈的思想感情。语文教师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欣赏,与作品相沟通,深刻地理解作家的情感。要达到学生与文本情路的通畅,教师要能投入和驾驭自己的情感,用充满美感和激情的信息流,导引学生情感的迸发。这样的学习就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进行心灵的接触。情感淡漠的语文教师是不完全称职的教师。

对于语文教师情感艺术的培养,一般来说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是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即热爱教育事业,把教书育人看成神圣的职责。有了这种爱,自然就有钻研业务的热情、探索教学方法的热情,就会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中去。教师的热情必然感染学生,从而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课堂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情感交流必然顺畅。其次,教师要锻炼自己过硬的“说、读”能力。语文教师必须有好的口才,能说会道。而能够做到“口若悬河”的前提则是知识渊博、思维敏捷,用词准确,幽默风趣。语文教师要擅长朗读和抒情,读的功夫不过关,情感就不能充分释放,学生又怎么能受到感动,情感交流的渠道自然受阻。从一定程度上说,语文教师情感艺术发挥的水平是语文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通过不断打造风格特色来加强专业素养

教师的风格品牌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艰苦打造的过程。打造风格品牌,就是有目标的追求、有步骤的实践、有标准的锤炼、有规范的量度,这些就是风格品牌形成的要素。

要形成自己的风格乃至品牌,教师要对自己既往的教学经历、发展水平、教学方式、认知特点等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有意识地积累和提炼自己的教学特点,注意典型事例的积累,如对教材的新认识、启发学生的新手段、教学环节的新链接。然后,按照自己理想的风格形态对自己教学活动进行分析和比对,进而进行有辨别力的调整,这样的教学活动就变成了一种有目标的追求。

形成风格的重要步骤是进行理论概括,要通过经常性的概括使经验的操作逐步上升为理论的阐说,也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把它分类、归纳,总结出自己独特的东西,从而使自己的实践活动变得系统化、理论化。这样,自己的教学活动自然就有了风格的影子,经过长期的、持续不断的努力,就会形成自己的风格乃至品牌。

在形成风格品牌的过程中,对教师创新潜质的挖掘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教师的劳动天然地带有创造性,一个教师完全有可能,也完全应该在这种创造性的劳动中创造出具有个人风格的教学方法。事实上,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的研究成果,已经说明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创造新知识的人。树立创新意识,要敢字当头,敢想、敢说、敢试验,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解放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呼吁广大教师,为了教育的今天和明天,语文教师应该向轻车熟路告别,踏上新的征途。这种“告别”就是创新。语文教育改革的今天和明天,需要更多的教师具有接受新观念的敏感性和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努力发现并发展自己的创造力,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学,这是素质教育赋予语文教师的历史重任。当然,光有敢字还是不行的,还要善于学习、巧于实践。一位哲人说:“空无一物的袋子是难以站得笔直的”。

语文教师没有渊博的知识,不注意补充新知,创新就是一句空话。当今社会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各学科的横向交叉、渗透和融合日益明显,这必然反映到语文教学内容上来。语文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就要不停地把时代新信息反馈到语文课堂活动中。因此,教师的充电就不仅为教学提供原材料,而且能够启发教师创造的灵感,使课堂教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当前全球掀起的“学习革命”,给我们打开一个崭新的世界,“用生命学习”、“每时每刻都处于学习状态”、“学习空间无限拓展了”,这些新颖的学习理论对肩负工具学科教学的语文教师具有特别的意义。

当前进行的继续教育,正是让广大教师了解最新教育动态、充实自我的一个好形式。语文教师更应不断更新思想观念、优化知识结构,做到闻道在先,术业精湛。“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作为语文教师,只有不断进行创造性学习,才能拥有高品质的文化素质,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才能与现代教育接轨,才能真正成为具有创造精神的教师,才能掌握开启创造之门的钥匙。

总之,语文教师的工作是一种复杂而繁重的创造性劳动。学生知识的获得、语文能力的培养、道德品质的形成,以及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建立,都离不开语文教师的辛勤培育。从事这样一种艰巨的工作,若不注重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是难以胜任的。

参考文献

提高幼儿舞蹈教育质量的若干建议 篇11

幼儿 舞蹈 教育质量

幼儿舞蹈教学内容由于简单、短小、形式多样、比较实用,近年来愈来愈受到幼儿教育的重视,目前在世界各地幼儿教育领域内,幼儿舞蹈教育已成为幼儿成长、发育的重要教育手段和幼儿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对各个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身体发育成长具有很大作用,尤其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及智力发展有着不可怕量的作用,因此、在幼儿教育领域里,广大幼教专家、学者开始关注并积极进行了有关幼儿舞蹈教育的探讨,其目的就是为了有计划、有步骤地促进幼儿身体发育,塑造幼儿健美的形体姿态,培养幼儿健康、向上、活泼、愉快的气质,使幼儿终身受益。所以,我们必须站在素质教育的角度来关注幼儿舞蹈教育,积极扶持,因势利导,使其得到健康发展。

一、提高对幼儿舞蹈教育的认识水平

1.能够感知舞蹈音乐,理解舞蹈内容,感受舞蹈动作,体验舞蹈情趣,并尝试进行创造性表演,使舞蹈动作能符合音乐的情感要求及表现。

2.喜欢参加舞蹈活动,体现舞蹈活动的快乐,积极主动地用身体动作表达音乐,并能与他人合作,增强对舞蹈活动的兴趣。

3.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动作,掌握运用简单的道具,并能用动作和表情与他人交流。同时,幼儿舞蹈的选材要符合幼儿的生活情趣,必须是幼儿喜闻乐见的。

二、树立正确的幼儿舞蹈教育理念

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首先需要在观念上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采取更贴近孩子特点的方法。艺术教育主要不是为了培养专业艺术人才,而是为了提高孩子的艺术素质,培养孩子的艺术审美体验。家长和从事幼儿艺术教育的教师应更多地从孩子的兴趣出发,针对孩子自身的心理、性格特点选择艺术门类,让孩子做他们喜欢做的事,在轻松愉快中发挥天性和创造力。家长和老师应更注重艺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学习艺术、享受艺术、发展艺术是艺术教育的根本。因此,幼儿舞蹈教育要以提高幼儿的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为主,使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得到协调发展。我们不仅要为他们提供舞蹈学习所必需的条件和技能知识,还要通过舞蹈教育培养他们对舞蹈的领悟力,使幼儿逐步学会独立地与他人合作进行舞蹈创造和表演的能力,增强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

三、加强规范管理

1.规范思想。教师的教育观念关系到学生的培养方式和家长的教育意识;教师的人格关系到学生的人格塑造;教师的教学水平关系到学生的成长状况,怎样规范我们教师的教育思想、规范家长的培养意识,这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2.控制规模,加强对幼儿舞蹈教育的管理。各级教育、文化部门应把社会的幼儿舞蹈培训纳入自己的工作范围,加强管理、依据标准、分类指导。对不同形式开设的幼儿舞蹈培训实行统一考核,制定量化标准,逐渐淘汰不规范的舞蹈培训,切实将教育质量保障落到实处。

3.规范教学,统一教材。在目前全国尚未有统编的幼儿舞蹈教育指导教材的情况下,我们可选用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考级教材;或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因地制宜编写一些地方性试行教材,使幼儿舞蹈培训教育有纲,教学有章。教育部亦应尽快编出一套高质量的示范性舞蹈教育教材。

四、加强舞蹈美育体系建设

我们要建立科学、规范的美育教育体系,制定艺术教育标准,完善舞蹈美育基础理论。资华筠认为:美育不同于一般美学课程,也并非只是传授某种技艺,它是人文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无论是专业艺术院校的舞蹈专业人才的培养,还是普通学校的舞蹈普及教育,都应站在一个高起点上要明确舞蹈美育的宗旨、作用和科学化标准,才能使其在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多的潜在功效。

五、加强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教育

教师是幼儿学习舞蹈的引领人,其作用尤为重要。舞蹈教育要发展,必须有一支高素质、有专业特长的教师队伍。从事幼儿舞蹈教育的教师不但应懂得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还应具有广博的文化修养和其他知识修养。舞蹈不但融会了文学、音乐、美术、戏剧等艺术因素,还和其它艺术有着密切关系。目前我们非常缺少有文化修养、有能力的舞蹈教师,许多舞蹈教师要么是外聘专业人员,要么是由学校音乐教师兼任,而他们都存在着许多缺陷。

在缺少师资的情况下,除了适当引进专业人才外,还可以聘请各大院校专业人士做兼职教师,更重要的是,应加大对现有舞蹈教师的培训力度,有计划、有组织地对舞蹈骨干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提高我们舞蹈教师队伍的素质。在艺术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组织专家进行指导培训,加强舞蹈教学人才的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舞蹈教师队伍,是舞蹈教育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六、提倡家园合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家长应建立一种稳定、协调的合作关系。作为幼儿舞蹈教师,应多与家长沟通、交流,运用各种方法让家长了解有关的舞蹈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

作为幼儿家长,也应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搞好每次参与的舞蹈活动,并在活动中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只有这样一个充满信任、相互协调的家园关系,才能对幼儿舞蹈教育中起积极促进的作用;才能使孩子们在幼儿舞蹈教育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能力,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七、积极搭建展示平台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是艺术的生活,就是艺术的教育;不是艺术的生活,就不是艺术的教育。”他告诉我们,艺术教育必须和受教育者的生活相联系,在生活中接受艺术教育,才能使他们感到熟练、亲切,其感受也更深刻,艺术教育的作用与效果就越明显。

幼儿舞蹈教育离不开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扩大少年儿童的舞蹈视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及创造能力,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信心、成功感,使他们更加喜爱这项教育。因此,我们教育机构应积极搭建实践平台,为幼儿提供丰富的交流、展示机会,促进他们的艺术发展。

八、结束语

舞蹈是门综合艺术,是儿童发展艺术素养的重要形式之一。幼儿舞蹈培训的广泛普及是时代的产物,它积极的社会价值和作用已得到社会各方面的认可。大力发展舞蹈教育是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需求。只要我们的政府有关部门依据舞蹈教育的规律,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扶持,社会各界给予大力帮助,舞蹈教育将会在儿童美育和素质教育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理想人才。

参考文献:

[1]毕玉娟.学前舞蹈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2009.

[2]刘晓梅.浅谈幼儿舞蹈教学[J].教育革新,2008,(06).

[3]刘燕萍.学龄前幼儿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报告[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1,(12).

上一篇:高中毕业生三年生活的自我评价下一篇:赴泰国留学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