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大学管理学期末

2024-07-17

汕头大学管理学期末(精选8篇)

汕头大学管理学期末 篇1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管理的职能:包括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和激励、控制和创新。相互关系:第一 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第二 组织、领导和控制旨在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第三 创新贯穿于各种管理职能和各个组织层次之中。

角色: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者、发言人)、决策角色(企业家、冲突管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技能:技术性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人际关系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概念性技能:将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工作定额、能力与工作相适应、标准化、差别计件工资制、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开、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指出,任何企业都存在着六种基本活动。(商业的、财务的、安全的、技术的、管理的、会计的)六类基本活动中,管理活动处于核心地位。即企业本身需要管理,同样的,其他五项属于企业的活动也需要管理。14项管理原则(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报酬合理;集权与分权;等级链与跳板,秩序;公正;人员的稳定;集体精神)

韦伯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等级、权威和行政制是一切社会组织的基础。人类社会存在3种为社会所接受的权力:传统式权威,个人崇拜式权威,理性-合法的权威。

梅奥人际关系理论:⑴工人是社会人而不仅仅是经济人。⑵在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⑶生产率主 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学习型组织理论:学习型组织是指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与传统型组织的区别:(1)在对待变革的态度上;(2)在对待新观点的态度上;(3)在关于谁对创新负责上;(4)传统组织的主要担心是发生错误,而学习型组织的主要担心是不学习不适应;(5)传统组织认为产品和服务是组织的竞争优势,而学习型组织认为学习能力、知识和专门技术是组织的竞争优势;(6)在管理者的职能上。

社会责任 古典观视角:企业的唯一目标是追求利润,在股东利益 最大化过程中,自然也就实现了社会最大化的福利。社会经济观视角:企业不仅要对股东负责,还要对其他利益相关者负责。企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些社会责任活动相当于投资,并且,这种投资从长期看可以使企业的收益增加。第二章

决策的过程:识别机会或诊断问题、明确目标、拟定方案、筛选方案、执行方案、评估效果。

决策遵循的原则主要有:满意原则、最优原则、合理化原则 现代决策应当遵循满意准则而非最优准则 最优决策往往只是理论上的幻想,因为它要求:1容易获得与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2真实了解全部信息的价值所在,并据此拟定出所有可能的方案3准确预测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但是这三个条件都难做到:

1、组织内外的一切对组织的现在和未来都会直接或间接的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但决策者很难收集到反映这一切情况的所有信息;

2、对于收集到的有用信息,决策者的利用能力也是有限的,从而决策者只能制定数量有限的方案;

3、任何方案都要在未来实施,人们对未来的认识是不全面的,从而决策时所预测的未来状况可能与实际的未来状况有出入。

影响决策的主体因素:1环境因素:环境的稳定性;市场结构;买卖双方在市场的地位2组织自身的因素:组织文化;组织的信息化程度;组织对环境的应变模式3决策问题的性质:问题的紧迫性;问题的重要性4决策主体的因素:个人对待风险的态度:个人能力;个人价值观决策群体的关系融洽程度

决策的分类:(1)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与业务决策(2)集体决策与个人决(3)初始决策与追踪决策(4)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5)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不确定型决策定性决策方法:A集体决策方法:头、名、德B:有关活动方向的决策方法: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政策指导矩阵

头脑风暴法:针对解决的问题,相关专家或人员聚在一起,在宽松的氛围中,敞开思路,畅所欲言,寻求多种决策思路。讨论原则: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别人的建议不作评论;建议不必深思熟虑,越多越好;鼓励独立思考、奇思妙想;可以补充完善已有的建议。

名义群体法:是指在决策过程中对群体成员的讨论或人际沟通加以限制,但群体成员是独立思考的。像召开传统会议一样,群体成员都出席会议,但群体成员首先进行个体决策。

德尔菲法:它是按规定程序,背靠背地征询专家对组织有关问题的意见,然后进行决策的方法。步骤:根据问题特点,选择和邀请做过相关研究或有相关经验的专家;将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分别提供给专 家,请他们各自独立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写成书面材料;主持人收集并综合他们的意见后,将综合意见反馈给专家,请他们再次发表意见; 如此反复,直到意见大体趋于一致,或意见分歧明朗化为止,最后形成代表专家组意见的方案。第三章

计划的各种类型:1长期、中期和短期计划 2业务计划、财务计划、人事计划 3战略性计划、战术性计划4具体性计划、指导性计5程序化计划、非程序化计划

计划的编制的过程:确定目标、认清现在、研究过去、预测并有效地确定计划的重要前提条件、拟定和选择可行的行动计划、制定主要计划、制定派生计划、用预算使计划数字化。

目标的性质:层次性、多样性、网络性、可考核性、可接受性、挑战性、伴随信息可反馈性

目标管理:是使所有员工的努力都集中到目标上来,用最适当的方法、最短的时间、最少的费用,取得最佳成果的一种管理方法。它的涵义是指管理者以工作目标来管理员工,而不是以工作手段管理员工。基本思想(特点):1企业的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企业管理人员必须通过这些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并以此来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2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使一个组织中的上下各级管理人员统一起来制定共同的目标,确定彼此的责任,并将此项责任作为指导业务和衡量各自贡献的准则;3每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的分目标就是企业总目标对他的要求,同时也是这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对企业总目标的贡献;4管理人员和工人是依据设定的目标进行自我管理;5企业管理人员对下级进行考核和奖惩也是依据这些分目标。过程:制定目标、明确组织的作用、执行目标、评价成果、实行奖惩、制定新目标并开始新的目标管理循环。第四章

战略性计划的内涵指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战略性计划的任务不在于看清企业目前是什么样子,而在于看清企业将来会成为什么样子。核心能力:是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特征:用户价值、独特性、延展性

战略环境分析的内容环境分析的内容是天地彼己和顾客(目标市场),其目的是知天知地,知彼知己和知顾客 1外部一般环境(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自然环境2行业环境3竞争对手4企业自身5顾客(目标市场)

五力模型一个行业内部的竞争状态取决于五种基本竞争作用力,这些作用力汇聚起来决定着该行业的最终利润潜力,并且利润潜力也会随着这种合力的变化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一个公司的竞争战略的目标在于使公司在行业内进行恰当定位,从而最有效的抗击五种竞争作用力并影响他们朝向自己有利的方向变化。1现有企业间的竞争研究2入侵者研究3替代品生厂商研究4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研究5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研究。

企业可选择的各种战略类型基本战略(成本领先;特色优势;目标集聚)、成长战略1即核心能力企业内扩张(一体化战略:前向一体化、后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多元化战略:同心多元化、横向多元化、混合多元化;加强型战略:市场渗透、市场开发、产品开发)、成长战略2即核心能力企业外扩张(战略联盟,虚拟运作,出售核心产品)、防御战略(收缩战略,剥离战略,清算战略)第五章

组织 是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为实现某个共同目标而协同行动的集合体。

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1.环境因素,包括一般环境和特定环境.一:间接影响 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技术等环境.特:直接影响包括政府顾客竞争对手供应商等具体环境2战略因素,是指决定和影响组织活动性质及根本方向的总目标以及实现这一总目标的路径和方法,其有四个阶段 数量扩大阶段,地区开拓阶段,纵向联合发展阶段,产品多样化阶段。3技术因素,(四种常规型技术,非常规型.工艺型、,工程型)4组织规模与生命周期,规模方面 :规范化程度,集权化程度,复杂化程度,人员结构比率.生命周期 创业阶段 集合阶段 规范化阶段 精细化阶段

组织设计的原则1.专业化分工2.统一指挥3.控制幅度4.权责对等5.柔性经济

管理幅度与层次:管理幅度,又称组织幅度,是指组织中上级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和领导下属的数量 管理层次:组织中职位等级的数目。由于组织任务存在递减性,从最高层的直接主管到最低的基层具体工作人员之间就形成了一定的层次。(扁平式组织结构,锥型式组织结构优缺点)管理宽度与管理层次成反比关系。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形式:组织部门化形式:职能部门化、产品或服务部门化、地域部门化、顾客部门化、流程部门化、矩阵型结构、动态网路型结构

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1直线型2职能型事业部型4矩阵型5动态网络型

组织层级化是指组织在纵向结构设计中需要确定层级数目和有效的管理幅度,需要根据组织集权化的程度,规定纵向各层级之间的 权责关系,最终形成一个能够对内外环境要求做出动态反应的有效组织结构形式。

扁平型结构:管理跨度宽 管理层次少优点:管理所需的管理人员少,管理费用开支低 管理层次少 便于上下信息交流 有利于发挥下级人员的才干 灵活而有弹性。缺点.管理者不能有效地为下属提供指导和支持,同级之间工作关系复杂,沟通难度加大,容易突出下属的特权和部门的利益;下属缺少更多的提升机会。

垂直型结构:管理跨度窄,管理层次多优点: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统一性;可以对员工实行严密的控制。缺点.不便于垂直沟通,使决策和行动速度减慢.管理人员多、管理费用大;容易造成对下属监督过严,妨碍下属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矩阵结构:按职能划分的部门和按项目划分的子公司或部门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矩阵,是同一名员工既同原职能部门保持组织与业务上的联系,又参加所在子公司或部门的工作的一种管理模式,有职能划分垂直领导系统;又有按项目划分的横向领导系统的结构; 优点:

1、灵活性、适应性强;

2、集思广益,有利于把组织垂直联系与横向联系更好地组合起来,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缺点:

1、小组是临时性的,所以稳定性较差;

2、小组成员要接受双重领导,当两个意见不一致时,就会使他们的工作无所适从。

动态网络型结构 是一种以项目为中心,通过与其他组织建立研发生产制造营销等业务合同网,有效发挥核心业务专长的协作型组织形式。优点 组织结构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柔性,以项目为中心的合作可以更好地结合市场需求来整合各项资源,易操作,更加灵活。这种组织中的大多数活动都实现了外包,并且多数用电子商务,组织结构可以进一步扁平化,效率更高。缺点 可控性差。组织有效动作是通过与独立的供应商广泛而密切的合作来实现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性,外部合作组织是临时的如果某一不可替代的单位退出 组织将面临解体危险,员工忠诚度低。

事业部制

集权是指决策指挥权在组织层级系统中较高层次上的集中,也就是说下级部门和机构只能依据上级的决定、命令和指示办事,一切行动必须服从上级指挥。

分权是指决策指挥权在组织层级系统中较低管理层次上的分散。组织高层将其一部分决策指挥权分配给下级组织机构和部门的负责人,可以使他们充分行使这些权力,支配组织的某些资源,并在其工作职责范围内自主地解决某些问题。

授权:组织为了共享内部权力,激励员工努力工作,而把某些权力或职权授予下级。这些权力或职权委派给了下级之后,下级可以在其职 权范围内自由决断,但同时也负有完成任务并向上级报告的职责,上级仍然保留着对下级的指挥与监督权。

组织文化的特征1超个体的独特性2相对稳定性3融合继承性4发展性

第六章

培训的方法 员工:导入培训.在职培训.离职培训,管理人员:工作轮换.设置助理职务.临时职务与彼得原理

内部提升与外部招聘的含义及优缺点 内:是指组织内部成员的能力和素质得到充分确认之后,被委以比原来责任更大职位更高的职务,以填补组织中由于发展或其他原因而空缺的管理职务。

优点: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有利于吸引外部人才,有利于选聘工作的正确性,有利于被聘者迅速展开工作,缺点:可能导致组织内部“近亲繁殖”现象的产生,可能会引起同事之间的矛盾。

外:就是根据组织制定的标准和程序从组织外部选拔符合空缺职位要求的员工。优点:具备难得的“外部竞争优势”,有利于平息和缓和内部竞争者之间的紧张关系,能够卫组织输送新鲜血液。

缺点:外聘者对组织缺乏足够的了解,组织对外聘者缺乏足够了解,对内部员工积极性造成打击。

管理人员选聘标准:管理愿望,良好品德,勇于创新的精神,较高的决策能力 第七章

领导的含义:“领导”有两种词性的含义:一种是名词属性的“领导”,即“领导者”的简称;二是动词属性的“领导”,即“领导”行为的简称,指“领导者”所从事的活动,领导就是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领导与管理的区别与联系:共同之处:从行为方式上看,领导和管理都是一种在组织内部通过影响他人的协调活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从权利的构成看,两者也都与组织层级的岗位设置有关。领导和管理者所关注的不同。就组织中的个人而言,可能既是领导者有事管理者;也可能只是领导者,而不是管理者,也可能只是管理者,而不是真正的领导者。

领导权力的来源:1法定性权力,是由个人在组织中的职位决定的2奖赏性权力,是指个人控制着对方所重视的资源而对其施加的影响能力3惩罚性权力,是指通过强制性的处罚或剥夺而影响他人的能力4感召性权力,由于领导者拥有吸引别人的个性、品德、作风而引起人们的认同赞钦佩、羡慕而自愿地追随和服从他5专长性权力,是知识的权力,指的是因为人在某一领域所特有的专长而影响他 人的能力。

领导行为四分图:领导行为方式分为关怀维度、定规维度两个维度加以描述:

关怀维度指一位领导者对其下属所给予的尊重、信任以及相互了解的程度。定规维度指领导者对于下属的地位、角色、工作方式等是否都制订有规章或工作程序领导者类型可以分成四个基本类型:高关怀—高定规;高关怀—低定规;低关怀—高定规;低关怀—低定规 高—高型的领导者一般更能使下属达到高绩效和高满意度,其他三种类型的领导行为普遍与较多的缺勤、事故、抱怨及离职有关系。

管理方格理论观点:这种理论首先把管理人员按照他们的绩效导向行为(称为对生产的关心)和维护导向行为(称为对人员的关心)进行评估,给出等级分值。然后以此为基础,把分值标注在两个维度坐标界面上,并在这两个维度坐标轴上分别划出9个等级,从而生成81中不同的领导类型。

菲德勒权变理论认为不存在一种“普遍适用”的领导方式或领导风格,领导工作受到领导者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影响。该理论认为各种领导方式都可能在一定环境内有效,这种环境是多种外部与内部因素的综合作用体。菲德勒将权变理论具体化为3个方面,即职位权力、任务结构和上下级关系。领导环境决定了领导的方式。环境的好坏对领导的目标有重大影响。对低LPC型领导来说,比较重视工作任务的完成。如果环境较差,他将首先保证任务完成;当环境较好时,任务能够完成,这时他的目标就是搞好人际关系;对于高LPC型领导来说,比较重视人际关系,如果环境较差,他将首先人际关系放在首位;如果环境较好时,人际关系也比较融洽,这是他将追求完成工作任务。领导生命周期理论:补充了另外的一种因素,即领导行为在确定是任务绩效还是维持行为更重要之前应该考虑的因素------下属的成熟度(成熟度:个体对自己的直接行为负责任的能力和意愿,他包括工作成熟度和心理成熟度)该理论组合成四种具体的领导形式1)指导型领导2)推销型领导3)参与型领导4)授权型领导 第八章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人类的需要是以层次的形式出现的,由低级的需要向高级的需要开始逐级向上发展到高级需要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启示:正确认识被管理者需要的多层次性;找出受时代、环境及个人条件差异影响的优势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激励

X理论:1员工天性好逸恶劳,只要可能,就会躲避工作2以自我为中心,漠视组织要求3员工只要有可能就会逃避责任,安于现状,缺乏创造性4不喜欢工作,需要对他们采取强制措施或惩罚办法,迫 使他们实现组织目标

Y理论:1员工并非好逸恶劳,而是自觉勤奋,喜欢工作2员工有很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在工作中执行完成任务的承诺3一般人而言,每个人不仅能够承担责任,而且还主动寻求承担责任4绝大多数人都具备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

激励与行为的关系:人类的有目的的行为都是出于对某种需要的追求。未得到需要的是产生激励的起点,进而导致某种行为。行为的结果,可能是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再发生对新的需要的追求;行为的结果也可能是遭受挫折,追求的需要未得到满足,由此产生消极的或积极的行为。

双因素理论(内涵及启示)赫茨伯格提出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保健因素.与人们的不满情绪有关的因素。这类因素的存在并不能使人们在思想上产生满意感,但是,非有不可,缺少这类因素时,就会引起不满意(只能防病,不能提高素质)因此称为“维持因素”,包括:薪水、管理方式、地位、安全、工作环境、政策管理与行政、人际关系;2)激励因素:这类因素的存在能够产生满足感,或者尚未达到满意(不会产生不满),包括:工作本身、赏识、进步、成长的可能性、责任感、成就感。

双因素激励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他把传统的满意—不满意(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不满意)的观点进行了拆解,认为传统的观点中存在双重的连续体: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而不是不满意;同样,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而不是满意。启示:要调动和维持员工的积极性,首先要注意保健因素,以防止不满情绪的产生。但更重要的是要利用积极因素去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努力工作,创造分发向上的局面,因为只有激励因素才会增加员工的工作满意感。

公平理论 主要讨论报酬的公平性对人们工作的积极性的影响,人们将通过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的比较来判断其所获取报酬的公平性。亚当斯提出“贡献率”的公式,描述员工在横向和纵向两方面对所获报酬的比较以及对工作态度的影响 Qp/Ip= Qx/Ix 期望理论认为只有当人们预期到某一行为能给个人带来有吸引力的结果时,个人才会采取特定的行动。

强化理论人的行为是其所获刺激的函数,这种理论观点主张对激励进行针对性的刺激,只看员工的行为及其结果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突出激励的内容和过程。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强化可以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大类型,1正强化:就是将奖励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便使这些行为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2负强化:就是奖罚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削弱甚至消失,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不受干扰。

计划与控制的关系:控制是指按照计划标准衡量计划完成情况和纠正计划执行过程中的偏差,以确保计划目标的实现,或适当修改计划,使计划更加适合实际情况。两者之间的关系是:(1)计划与控制互为条件。控制为计划的实现提供保证,计划为控制提供标准。

(2)计划与控制的效果互相依赖。计划越明确、完整、全面,控制就越科学,计划越容易实现。

(3)计划与控制相互渗透。上一阶段控制的结果是下一阶段计划的基础。使管理工作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

控制的类型:1前馈控制,前馈控制是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之前进行的控制2同期控制,是指企业经营过程开始以后,对活动中的人和事进行知道和监督3反馈控制,是指在一个时期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结束以后,对本期的资源利用状况及其结果进行总结。

标杆控制在以某一项指标或某一方向实践上竞争力最强的企业或行业中的领先企业或组织内某部门作为基准,将本企业的产品、服务管理措施或相关时间的实际情况与这些基准进行定量化的评价、比较,在此基础上制定、实施和改进的策略和方法,并持续不断反复进行的一种管理方法。

平衡积分卡控制平衡积分卡是由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学习和成长构成的衡量企业部门和人员的卡片。目的在于平衡,兼顾战略与战术 长期和短期目标 财务和非财务衡量方法 滞后和先行指标

创新与维持的关系:1维持与创新对系统的生产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他们是相互联系、不可或缺的。创新是维持基础上的发展,而维持是创新的逻辑延续;维持是为了实现创新的成果,而创新则是为了更高层次的维持提供依托和框架。任何管理工作,都应围绕着系统运转的维持和创新而展开。只有创新没有维持,系统就会呈现无时无刻无所不变的无序混乱状态,而只有维持没有创新,系统就会缺乏活力,犹如一潭死水,适应不了任何外界变化,最终会被环境淘汰。卓越的管理是实现维持与创新最优组合的管理。

汕头大学管理学期末 篇2

1.1 问题的提出

在学校教学管理中, 考试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高等院校也主要通过考试评估学生学习成绩, 检验教师教学效果。考试后对试卷进行分析, 可以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 确定考试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和要求, 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而考试自身的科学性、规范性是通过试卷分析得以检验和证明。试卷分析成为考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评价一套试卷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必须要对试卷进行详尽深入地分析。为了提高试卷分析工作效率, 越来越多的院校不断将新的科技应用到教学管理之中。试卷数据经过深层次地分析挖掘, 可以提供许多重要信息对指导教学准确评估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的意义

考试质量分析是考试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其分析结果是对考试工作以及教学工作进行科学总结并给予正确评价的重要依据。通过对考试质量进行测量评价, 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学生的知识、能力的掌握情况, 为以后教师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依据;另一方面可以反馈出试卷的命题质量, 以便以后修改或筛选考试试题, 建立试题库和实施标准化考试服务。首先, 通过试卷质量分析, 确保测量结果有意义。其次, 提供筛选试题的依据, 指导课程题库的建设。再次, 提供教学反馈信息, 改进教学工作。最后, 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试卷分析中, 可提高效率和精度。

l.3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在阐述试卷质量分析的研究意义的基础上, 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 界定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关概念;从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四个方面对衡量考试客观性的标准给以论述;最后以河西学院09-10学年第二学期理科系期末抽考课程为例, 对试卷质量进行实证性分析, 为具体教学提供操作层面上的参照, 并提供试卷质量分析的基本模式。

2 考试质量的客观性衡量指标

试卷是考试运行的实际载体, 故衡量考试质量主要是衡量试卷的质量。一份好的试卷, 总体上来说, 就是准确可靠、切实有效、难易适当和鉴别力强。在实际的试卷质量评价中, 通常采用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几个指标来衡量。

2.1 信度

试卷信度是评价衡量试卷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信度是指试卷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程度。即将同一份试卷, 对同一组参加考试者进行反复测验, 所得结果一致, 那么这份试卷就具有很高的信度。考试中, 随机误差所占比例的大小是决定考试可靠性的重要标志, 随机误差所占比例越小, 考试就越可靠。在学校的期末考试中, 无法方便地取得计算再测信度和复本信度所需的数据。

2.2 效度

效度是一个测试试卷准确性和有效性的数量指标。一般来说, 它表示考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水平, 它反映了测量到的与所要测量的二者之间的符合程度。效度分为内容效度、效标关联效度和构想效度。内容效度指选取的具有代表性的样本组成的考试内容是否能够恰当地代表教学内容总体。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一种切实可行的统计方法可以用来合理地估计试题取样的恰当程度, 只能靠有经验的教师、专家依据课程标准与相应的双向细目表对每道试题进行比较分析来做出估计, 对试卷进行定性分析。

2.3 难度

难度是指试题的难易程度, 是反映试题的难易程度的指标。试题的难度决定了整份试卷考试分数的分布。难度可以检测试题对于考试的学生来说究竟是偏难还是偏容易, 无论是太容易还是太难都认为这份试卷是失败的。在经典教育测量理论中, 难度的计算方法有通过率、平均得分率和极端分组法,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目前文献所见, 大多数学者推荐采用通过率。

2.4 区分度

区分度指试题区分考生水平差异的程度, 反映学生掌握知识水平差异能力的指标。区分度越高说明试题区分考生水平差异的能力越强;反之区分能力就越差。区分度又叫鉴别力, 是测试学生实际水平的区分程度的指标, 是衡量试题质量的一条重要标准。一份好试卷应该具有良好的区分度, 也就是说各个档次的考生应该适当的拉开距离, 有所区分, 实际水平高的考生应该得高分, 实际水平低的考生应该得低分。这里采用较为简便的方法--极端分组。即将考生按试题的得分高低进行排序, 然后取出高分组段, 试题得分的前27%;低分组段, 试题得分的后27%, 分别计算高分组段、低分组段学生在该题的得分率, 最后作差即可, 故又称作“得分率求差法”。

3 实证研究——以河西学院09-10学年第2学期理科系期末抽考课程为例

3.1 试卷统计分析的一般思路

试卷统计分析是运用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的方法, 对试卷中的数量表现及关系所进行的一种事实判断。运用各种统计量数和统计图表对考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既是评价考试质量的基本方法, 也是形成考试评价报告的基本形式。本文将以河西学院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期末理科系抽考课程试卷为例, 运用考试成绩分析统计的各种指标, 特别是从难度和区分度方面对其进行全面的统计分析。

3.2 试卷的实证性分析

一般来说, 对于考试成绩是否成正态性, 集中量数和离散量数的计算是考试质量评价的重要标志。利用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 河西学院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理科系13门抽考课程成绩的各项统计指标如表1所示。要对考试分数的整体分布进行分析, 偏度和峰度是两个反映分数分布正态性的指标。

在SPSS统计软件中, 如果分数呈对称性分布包括正态分布, 其平均数、中数和众数是重合的。一旦三者错开, 则表明分数偏离正态分布。偏态系数就是描述分数偏离对称分布程度的统计量数, 当偏度指数s3在-1.0到+1.0之间是的分布看作是对称分布, s3>1为正偏态, s3<-1.0为负偏态。从上表一可以看出, s模拟电子技术3<-1.0分布不对称, 为负偏态。峰态系数是描述频数分布曲线高峰形态高耸程度的统计量数, 一般以正态分布的高峰作为比较的标准。习惯上把峰态系数定义为:K=0为正态高峰;K>0表示该分布曲线比正态分布曲线陡峭, 为尖顶高峰;K<0则表示该分布曲线比正态分布曲线平缓, 为平顶高峰。具体而言, 就是当峰态系数s4=0时, 认为数据呈常峰态, 当峰态系数s4<0时, 认为数据呈低阔峰, 当峰态系数s4>0时, 认为数据呈高狭峰。从表一可以看出, s蔬菜栽培学Ⅰ4>1, s基因工程4>1, 说明分数过于集中于平均数两侧。

从历次考试来分析, 试卷难度控制在0.6-0.7之间较好, 有利于测量学生的真实水平, 对不及格率也有较好的控制, P<0.04的试题太难, 学生失分严重, 应着重分析其原因。从表2可以看出, 13门抽考课的难度都在0.50以上, 其中数据结构、蔬菜栽培学Ⅰ、基因工程和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四门课试题难度较低 (P>0.70) 。

1965年, 美国测量学家R.L.Ebel根据长期经验提出用鉴别指数评价题目性能的标准, 鉴别指数D≥0.4, 区分度很好;D=0.30-0.39区分度良好, 修改会更好;D=0.20-0.29区分度尚可, 仍需修改;D≤0.19区分度差, 必须淘汰。依据这一标准, 结合表3可知, 13门抽考课中, 11门课程的区分度较好, 其中蔬菜栽培学Ⅰ和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两门课程的区分度较低, 结合试题难度可知试题鉴别力较低, 学生基本上都能通过考试。

3.3 试卷分析的信息反馈

通过对本次理科系抽考课程的试卷定量分析发现, 大多数课程在试题难度、区分度方面设计和把较好, 难度适中, 区分度较好, 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学习的基本状态和授课老师的教学水平。但也有少数课程成绩的统计结果表明, 该课程的试题难度较低 (P蔬菜栽培学Ⅰ>0.80=0.92, P单片机原理及应用0.80=0.88) 、区分度较差 (D蔬菜栽培学Ⅰ<0.19=0.17, 必须淘汰) , 不能很好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鉴别。

4 结束语

试卷分析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 也是衡量一套试题质量优劣的重要方法。在实际应用中, 通常采用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四个参数来反映试卷的质量。根据教育学与统计学的理论, 一次难度适中信度可靠的考试, 学生的成绩应接近正态分布。偏态系数和峰态系数是检验考试分数是否正态的两个重要指标, 其中偏态系数反映分数分布非对称程度的统计量, 而峰态系数则是反映分数分布在中心点聚焦程度的统计量。难度的高低直接影响考生的得分, 难度过高或过低的试题, 考生的得分都比较集中, 从而使区分度较低;难度适中的试题, 不同水平的考生将有较大差异的得分反应, 从而有较高的区分度。

通过考教分离的考试手段, 对实现教育判断、改进教师教学、促进学生学习和行使教学管理均起到重要作用, 教学质量明显提高。而试卷量化分析的结果同样表明, 少数学生“事事无所谓的态度”仍旧没有改变, 为了应对考试, 作弊与违纪的学生也比较多。从一定程度上也说明这种考试方式存在的弊端, 因此抽考课程考试方式改革任重道远。

摘要:本研究抽取河西学院09-10学年第2学期理科系抽考课成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 期末成绩分布基本符合正态分布, 部分成绩分布呈负偏态和尖峰态; (2) 大部分试题难度适中, 少数课程难度较低 (P>0.80) ; (3) 大部分试题具有很高的区分度, 少数课程区分度较低 (D<0.19) 。通过对试卷质量的科学分析, 对于评估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量化分析,信效度,项目分析

参考文献

[1]王苏斌, 郑海涛, 邵谦谦.SPSS统计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2]刘宝权, 席仲恩.SPSS在英语试卷统计分析中的应用[J].外语电化教学, 2004 (2) :63-65.

[3]王渊.考试质量分析系统的设计[J].医学教育探索.2010 (7) :971-974.

高职院校大学生期末考风调查 篇3

关键词:高职;期末考试;考风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003-02

一、引言

近几年来,在高职院校各门课程结业考试过程中,考生为了获得理想的考试成绩而进行作弊的风气愈演愈烈,考试作弊导致评价信息失真,不但影响学校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查,教师也无法根据考试发现问题并改进教学,学校也无法对教育质量进行有效地监控,从而给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1]。为了考察高职大学生的考试作弊情况与动机,于2014年6月针对江苏扬州三所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考试作弊的态度和动机进行问卷调查,从而为加强学风建设、为教学质量管理部门制订有效遏制考试作弊的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问卷设计与调查方案

在借鉴冯利君对考试作弊调查问卷的基础上[2],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进行了适当调整,形成本次调查问卷。问卷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考察高职学生学风和考风的总体情况;第二部分考察学生对考试作弊的态度及动机;第三部分统计学生特征。调查于2014年6月4~5日在江苏扬州市的三所高职院校进行。调查时间选择在大规模的期末考试即将开始时期,笔者认为在此期间学生对平时的学习情况以及考试作弊的态度有着较为深刻的感受。问卷在每所学校等额发放70份,对各学校教室内上自习的学生随机发放。在做过相应的解释后,要求学生匿名当场填写调查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10份,收回192份,剔除回答不完整或有明显错误的问卷,共取得有效问卷186份。对回收的调查问卷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本次调查样本的组成结构分布情况如下:男生71人,女生115人,分别占总调查人数的38.2%、61.8%;大学一年级67人,二年级64人、三年级55人,分别占36.0%、34.3%和29.6%;担任班级或学院干部的有62人,占33.3%,党员有27人,占14.5%,团员有117人,占62.9%。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高职学生对学习和成绩的态度。一般而言,考试作弊行为与学生自身对学习和成绩的态度有很大关系。本调查中的学习态度通过平时学习情况和应对考试方式来测量。①平时学习情况。调查显示,大一选择“平时学习就刻苦勤奋”的占同年级49.3%,而大二、大三分别只占26.6%和25.5%;大一、大二、大三选择“平时学习就一般努力”的分别占同年级的38.8%、50.0%和50.9%。这表明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努力程度随着年级升高而下降。②应对考试方式。大一学生中有41.8%选择“平常勤奋,考前重点复习”,而大二、大三对此的选择比例分别为23.4%和20.0%。大一、大二、大三选择“平时一般考前重点突击”人数分别为52.2%、43.8%、30.9%,同时选择“平时放松全凭考前突击”的比例为6.0%、32.8%、49.1%。这表明大一学生在对待考试上更重视平时学习的积累,随着年级的升高,对平时的学习重视程度下降,大三的学生有近一半全凭考前突击。大学中的课程考核逐渐变成了突击考试,这需要教学工作者反思。③对成绩的态度。大一、大二、大三选择“高分很重要”的人数分别占同年级的83.6%、59.4%、25.5%,选择“考试通过就行”的比例分别为13.4%、26.6%、56.4%。在大三年级甚至有18.2%的学生认为“考试成绩无所谓”,而在大一对成绩持无所谓态度的人数仅占3.0%。这表明高职学生对成绩的重视程度随着年级升高而下降。

2.高职学生对考试作弊行为及态度的调查。①考试作弊行为。调查从“自身作弊行为”和“发现同学作弊行为”这两个方面来考察高职学生考风情况。在回答“进入大学以来,你在考试中作弊过吗”问题时,有48.4%的学生在考试中有过作弊经历,有34.9%的学生“从未作弊”,还有16.7%的学生“想做但不敢”,存在考试作弊的隐性危机。在回答“在大学里,你有发现同学作弊吗”时,竟然有高达91.9%的学生曾发现周围同学考试作弊,其中有40.3%的学生认为在考试中“有很多”同学作弊。可见高职院校中考试作弊情况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②对同学考试作弊的态度。调查设计了两个问题考察高职学生对同学考试作弊的态度。在回答“发现同学考试作弊,你会怎么做”时,有37.1%的学生选择“痛恨但不会有所行动”;由于同学关系,没有学生去“检举告发”;更为严重的是有50.5%的学生对周围同学的作弊行为熟视无睹,持“无所谓当作没看见”的态度;还有12.4%的同学想“有机会一同合作”。这说明当今许多大学生缺乏一种社会责任感,只要没有直接影响到自身利益,就持“独善其身”的态度。同时作弊行为也具有“羊群效应”,会对其他不作弊的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在调查“您如何看待同学考试作弊的行为”时,有20.4%的学生回答“习以为常,自己也经历过”;高达52.7%的学生认为“可以理解,但自己不会同流合污”;15.6%的学生认为“不可理解,但不赞成也不反对”;只有11.3%学生认为“非常不可理解,坚决反对”。竟然有73.1%的学生对作弊持认同态度,并有20.4%的学生还曾经有过作弊行为,这说明当前高职院校中学习风气败坏,考风考纪很差,学生的诚信价值观发生偏转。

3.考试作弊的影响因素调查。从不同年级以及主、客观两个角度来考察学生考试作弊的动机。①主观影响因素。调查显示,在主观影响因素中,选择“平时学习不努力”、“对课程不感兴趣应付考试”、“混及格以免重修”的学生分别为91.4%、66.7%、65.6%,其次是“在乎成绩想取得更好成绩”、“拿奖学金和各种荣誉称号”、“成绩太差难向家长交代”分别占到62.9%、49.5%、32.3%。选择“想取得更好成绩”的比例在大一、大二、大三中分别为77.6%、70.3%、36.4%,这表明随着年级的升高,对考试成绩的重视程度呈下降趋势。在主观影响因素中,三个年级学生认可度一致且皆为最高的是“平时学习不努力”,除此以外,在大一、大二、大三中,第二影响因素分别为“想取得更好成绩”、“混及格以免重修”、“对课程不感兴趣应付考试”,分别占同年级人数的77.6%、89.1%和86.3%。②客观影响因素。在客观影响因素中,居于前三位的是“课程枯燥记忆内容太多”、“整个社会都在弄虚作假,作弊不算什么”、“别人都作弊自己不做亏了”,分别占到82.8%、61.8%和57.0%。在客观诸多影响因素中“课程枯燥记忆内容太多”是三个年级共同的第一因素。大一中有59.7%的学生认为“别人都作弊自己不做亏了”是第二大引发考试作弊的因素。分别有62.5%的大二和67.3%的大三学生共同选择“作弊不算什么”作为其第二大外在因素。说明外部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学生的价值观念影响比较大,学生已经失去了“考试作弊是可耻的”道德标准。此外还分别有47.3%、32.3%的學生选择了“监考不严,很少被抓”和“对作弊惩罚不严,往往雷声大雨点小”。由于监考老师在考场中监考不力,对作弊学生出于“同情或宽容”而导致对作弊的惩罚“雷声大雨点小”,使得学生的作弊成本较低,也推动了大学生考试作弊之风的蔓延。

四、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1.主要结论。本研究以江苏扬州市三所高职院校的186名学生为对象,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研究了当前高职学生的学习态度、考试作弊行为、引发作弊因素,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①考试作弊行为与学生对学习、成绩的态度密切相关。大一学生总体上平时就学习勤奋,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对学习的重视与努力程度下降,大二和大三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有一半是不够努力、比较放松的,大三学生学习风气最差,绝大多数学生全凭考前突击来应对考试。②当前高职学生考试作弊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近半学生有过考试作弊的经历,高达九成的学生发现同学有作弊行为,但多数学生对此持“无所谓”态度,更不会检举告发,对同学的作弊行为采取了默许纵容态度。由于考试作弊行为存在“传染性”,让许多没有作弊的学生产生不平衡及从众心理,由此也造成作弊的隐形危机。③引发高职学生考试作弊的因素是多重的。在主观上主要是由于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造成的,客观上主要是课程枯燥、考试记忆内容太多,加上社会的不正之风影响,作弊所造成的心理不平衡等多重主客观因素交织,共同引发了高职院校学生考风败坏。

2.对策建议。①学校需要在大二、大三年级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考试氛围,使学生明确考试目的,端正考试态度,建立科学的应对考试方式。②学校需要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形成大学生应有的基本道德规范,使学生自觉抵制不正之风的不良影响,规范自己的学习和考试行为。③根据课程的专业特点,在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前提下,侧重于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分析和综合应用能力,降低最后考试成绩的比重,同时加大平时作业、实验操作、课堂讨论、读书报告、文献检索、参与项目等多种形式的比重,实行灵活多变的课程考核方式,防止学生完全靠考试突击来通过课程的考核。

参考文献:

[1]刘西,李佳孝.近五年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研究评述[J].中国电力教育,2013,(23):123-124.

大学生心理学期末感想 篇4

前几天在路边买橘子的时候,发现那个摊主竟然作假,可是我并没有拆穿她,后来跟同学们说不要在外面买东西了。我也不知道做的对不对,就是觉得自己可以独立了,可以自己判断事情的对错,自己发现社会上的真真假假,忽然觉得我真的在一点一点成长,一点一点了解很多。

还记得幼儿园的时候天天坐在妈妈车后面,紧紧抱着妈妈的腰,生怕掉下去,身体贴得紧紧地,听着妈妈的叮嘱,连连点头回应着。到了幼儿园,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没有争吵,没有计较,可能偶尔会有流泪的时候,但是孩童的纯真是永远无法抵挡的,哭过之后还是好朋友。所以我一直觉得世界真的很美好,有很多朋友,也有家人的细心照顾,什么都不用担心,什么也不用考虑,只要自己开开心心的就行了。

可是,渐渐地感觉到自己错了。上了小学之后才发现,世界真的没那么简单的。面对了朋友的分别,看见了同学之间的竞争,还有同学的辍学,都让我感受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压力。虽然我一直都在安安分分地度过每一天,可是渐渐懂得了好多。看到每天早早起床为我做早餐,叫我吃完饭再上学的妈妈,还有接送我上学的爸爸,还有更多更多以我为荣的家人,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报答他们。所以渐渐学会了思考,不再是简单地只是顾着自己生活,自己开心,还要考虑很多人的感受,考虑别人的处境,学会如何和别人相处,如何处理自己的2

问题,更多的是如何锻炼自己,丰富自己。还记得中考之前,由于政策的原因,重点和普通不在一个高中,妈妈叫我转户口,说转户口之后可以读一个好的高中,可是我坚决不同意,还发誓说如果我考不上重点高中就不读了,不过结果还好。我也不知道这是自信还是冲动,可是这件事对我影响还是挺大,至少让我知道,在重大事情上还是要自己做决定的,要相信自己的能力。

随着接触的人越来越多,我渐渐看出了人们之间交往的目的性,或许是经常听妈妈说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已经不是简单的伙伴关系了,再交朋友的时候不可以轻易地毫无保留的展现自己,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先判断一下,多思考再做决定的原因,在很长的高中生活中,我一直都很保守,不愿意说话,不愿意和比人打交道,甚至都没几个知心朋友。可是这种情况到高三真的改变了。在高三,我认识了很多经常让我无可奈何又无法抗拒的同学,他们会用真心和你交流,真心地帮助你,真心地和你分享所有的东西。还记得班主任说过,要珍惜高三的生活,还有这帮同学,因为这段生活是最纯洁的。所以我渐渐把自己打开,不要再把自己尘封起来,尽量和同学们打成一片,一起疯,一起学,渐渐领悟了如何与同学相处,如何与老师相处。虽然以前的我比较害羞,受不了在公共场合出丑,但是和大家相处久了后,渐渐地发现自己变了,开始习惯在大家面前讲话,哪怕出丑也不在乎了,因为那也是与别人交流的一种方式,渐渐的学会了用微笑解决问题。我一直相信,只要笑一笑,没有什么事情过不了。

也许到现在为止,最难做决定的就是报志愿了。还记得那几天纠

结的时间,整个家都围绕这个问题打转,第一次看到焦虑的爸爸妈妈,真的很难做决定。但是我一直都相信我的感觉,纵使问了很多人的意见,我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决定。每次在选择时,我都相信自己的决定,因为我一直相信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有很多人的关心和眷恋。

终于到了大学,那个一直梦想的大学,那个家里人能够引以为豪的大学。带着几分期待,提着笨重的行李箱,在爸爸的陪同下上了火车。刚坐下,就觉得心中有点堵,不知道是不舍还是害怕,毕竟是我第一次离开家这么远,而且很长时间回不了家,看不到爸爸妈妈,这是之前的我从未考虑过的。含着泪和家人挥手告别后,一个人静静的看着窗外,虽然黑黑的什么也看不见,但是还是有种新鲜感迫使我忍不住到处张望,一点睡意也没有,一直在思考着。幻想着自己在大学里如何生活,如何学习,如何和同学们交往。伴随着这一系列幻想,跟着爸爸的脚步,我终于走下了火车,在人流中忽然觉得自己好渺小,把我那自大的状态彻底消灭了。当时真的很茫然,不知道自己在这样的大城市里怎么生活,担心,焦虑。

可是到了真正进入大学生活的时候,我发现其实大家都是一样的,不管是多多少少的焦虑,还是刚来的不适应。但是有一点不同,那就是大家对大学的期待不同,有人想出国,有人想早点工作,不管怎样,内心的纠结是无法掩饰的。尽管我们用力规划自己的生活,使它恢复以前的正常状态,但是再一次一次的选择与挫折中,自信心一次一次的被打垮了。社团,协会,上课,天天在这些问题中打转。虽然不停的在忙,一点也闲不到,却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自己到底想

干什么。顿时进入了一片茫然的海洋之中,找不到方向,也看不到希望。但是,幸运的是,我有一帮非常好的同学,大家在一起互相照顾,互相关心,一起玩耍,有微笑,有加油,团结在一起,真的很像一家人。就在这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我想了好多好多,第一次这么认真的思考人生的问题,想到了工作,考虑到了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到底该怎样生活。现在想想,我真的长大好多,懂得了好多,也学会了好多。或许认证的在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才会成长吧。

自我感悟

汕头大学管理学期末 篇5

1.   2.信息与数据的关系:

信息:信息是反映客观事物特征与变化的可通信的知识; 数据:数据是反映客观事物的可以鉴别的符号;

信息是经过加工后的数据,数据是信息的载体;信息经过加工后,能对决策产生影响,具有一定的潜在价值,而数据只是一种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本身不具有价值。管理信息系统含义:

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组织中的成员为主题,利用计算机硬件、网络通信设备、相关办公设备和相应的软件组合。对组织体内外的信息经行收集、传输、加工、存储、更新。维护,以实现企业战略竞争优势,提高企业效益。为组织的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支持的集成化人机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特点:

 管理信息系统是为管理决策提供服务的信息系统

 管理服务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也是一个社会技术系统  管理信息系统是集成化、一体化的系统

 管理信息系统是需要和新近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相结合的系统 如何正确看待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 社会经济信息系统建设落后

 多数企业没有建立专门的信息机构  企业对信息及其重要性认识不足  信息人员素质不高 MRPⅡ与ERP:

 MRPⅡ含义:运用管理会计的概念,用货币形式说明执行MRP的效益实现物料信息同资金信息的集成

 ERP含义:建立在信息技术上,一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的决策以及员工决策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 BPR(业务流程再造):

 含义:对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性的再设计,以便再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衡量企业的重要性指标上取得显著进展。

 再造内容:管理层再造、员工再造、信息技术再BPR中的运用

 基本步骤:流程再造目标的确定,对现有业务的分析,流程再造策略,流程设计,业务流程评价与保障设计  BPR出发点:顾客需要  再造对象:企业流程

影响管理信息系统成败的因素:

 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的互动关系

 企业管理方面的缺陷会导致管理信息系统成败  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搭建良好的信息化建设平台  从构建管理环境的角度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 结构化生命周期法 优点:适用性好 缺点:开发周期长 3.4.5.6.7.8. 原型法(自底向上)(前提是原型系统必须是可运行的系统)优点:周期短,用户沟通好,见效快 缺点:适用面窄

 CASE(主要解决的目标是软件生产率低下的问题)优点:节省人力

缺点:只能部分支持软件化开发

 面向对象法(此处的对象是指信息系统处理问题设计的领域的事务的抽象)优点:周期短,易于维护和拓展 缺点:适用面窄

 生命周期法(自顶而下)优点:适用性好,易于大系统开发 缺点:周期长,投资大 9.信息系统开发步骤:

 计划:本阶段任务是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初步调查,确定系统目标与总体结构,可行性分析

 分析(最复杂的阶段):本阶段任务是进行详细调查,分析用户需求,提出系统逻辑结构模型,撰写分析报告

 设计:本阶段任务是进行物理模型机构设计

 实施:任务是编程、人员培训、数据准备、投入试运行  维护:任务是对系统进行维护 10确定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 新系统的业务流程  新系统的数据流程  新系统的逻辑结构  新系统中数据资源分布  新系统中的管理模型 11代码

 含义:客观尸体、属性和状态的符号

 原则:唯一性、标准性,可扩充性、简介性、易修改

 功能:便于计算机识别和处理、便于录入、提高数据的统一性、提高数据处理效率与精度  种类:

顺序码:按照一定的规则分配连续的数字和字母 区间码:按照区间分配 特征组合码 助忆码

12系统切换

 用新的系统代替旧系统的过程  方法 一试点

涵义:执行一个所有操作的实验系统,如果试点成功,可以采用其他三红方法中的一种进行剩余操作 二直接切换

涵义:在某一时刻。老系统停止运行,新系统投入运行 优点:人员费用节省,使用简单 缺点:风险大 三并行切换

涵义:新老系统同时运行一段时间,对照两者的输出,利用老系统对新系统进行检测 优点:安全可靠

缺点:成本投入大,工作量大 四分段切换

涵义:先选用新系统的一部分代替老系统,并以此为试点,逐步替代整个老系统 优点:既保证安全可靠,又保证费用不太大

缺点:对系统设计与实现有一定的要求,适合大系统 13.系统开发方式(了解在什么环境下选择什么方式) 用户自行开发  委托开发  购买

南昌大学供应链管理期末复习题 篇6

戴尔公司的供应链包括有两个有效环节:顾客订购和生产环节,原材料与零部件的获得环节。戴尔公司的销售模式为直销,不通过中间商或分销商来销售产品,而是直接面对顾客,它是通过生产而不是通过成品库来满足顾客的需求。因此,其生产环节便成为顾客订购环节中顾客定单完成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戴尔公司的生产哲学是“每单定制”,生产模式是“大量可户化运作”模式,这种生产成功主要取决于终极仓库概念和先进的软件平台基础上的物流系统。

戴尔公司每年的在制品周转次数大约为264次,而戴尔公司本身只保持不超过6天的库存。来自全球范围内的50~60家部件供应商为戴尔公司在德克撒斯州奥斯汀市和田纳西州纳什维尔市的两个生产工厂提供部件,戴尔公司要求供应商在两个小时内对其定单作出反应,供应商要达到这个目标的唯一方法就是利用物流公司提供的先进物流管理,位于佛罗里达州迈阿密的Ryder Integrated Logistics 公司承担了这项物流服务,Ryder公司的主要任务是管理供应商为戴尔公司提供的库存直至将它运至戴尔的工厂,通过Kanbans的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补货,为戴尔公司生产工厂管理运作库存,使戴尔公司在销售运作中的产品预测和旺季预测等工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从供应商将部件运至Ryder公司开始,Ryder公司的集成化运作流程和物流管理就贯穿于整个物流运作中,从面为DELL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增值。问题:

1、供应链上存在有推动流程和拉动流程,请问这两种流程分别由什么条件启动的?DELL公司的供应链上是否同时存在有两种流程?若同时存在则两种流程的边界在哪里?

2、Ryder公司为DELL公司提供了什么库存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实施过程中应坚持什么原则?

3、DELL公司和供应商在这种物流服务中取得了什么收益? 答案要点:

1、推动流程是由对顾客订购预期的反应启动的;

拉动流程是由对顾客订单的反应启动的;

DELL公司的供应链上同时存在有两种流程,DELL公司在其原材料、零部件的获了取环节中不依据顾客订单确定原料订购,而是预测顾客需求,并据此补充库存,这是推动流程。DELL公司在顾客订购与生产环节中的所有作业流程都是由顾客订单启动的,这是拉动流程; 这两种流程的边界是计算机组装生产线的起点,计算机组装前的所有流程是推动流程,计算机组装过程和此后的所有流程是拉动流程,2、Ryder公司为DELL公司提模范作用了供应商管理库存(VMI)模式;

供应商管理库存(VMI)是一种在用户和供应商之间的全作性政策,其基本思想是突破传统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库存管理模式,以系统的、集成的管理思想进行库存管理,使供应链系统能够获得同步化的运作。VMI允许供应链的上游组织对下游组织的库策略、订货策略进行计划与管理,在一个相互同意的目标框架下由供应商管理库存;

VMI实施过程中应坚持的原则:(1)合作精神(合作性原则)。(2)使双方成本最小(互惠原则)。(3)框架协议(目标一致性原则)。(4)连续改进原则。

3、DELL公司可以减轻订货及监视采购的负担,降低库存投资,可以实行零库存动作,原判料供应有保障,保证了顾客订购与生产环节的拉动流程正常进和行;

供应商可以减少需求预测的次数和需求预测的不确定性,减少物流成本,缩短交货时间,改善服务水平,降低运输成本。

惠普公司全球打印机市场享有盛誉。该公司生产的台式喷墨打印机系列(DeskJet 系列)的供应商、制造商、配送中心、中间商和用户一起构成了原来的供应链。在打印机制造工艺方面有两个关键阶段:一是打印机电路板的安装和调试,包括应用程序专用集成电路打印头驱动板等核心电子部件。二是打印机的总体安装和调试,包括发动机、电缆、外壳以及齿轮配件等其他部件惠普公司供应链的5个成员以及供应商在地域相互分隔,由制造到消费共需6个月。而且除了美洲的产品标准统一以外,欧洲和亚洲销售的打印机要求对打印机实现定制,以满足当地语言和动力供应的要求。比如电压,各地有的要110V,有的却要220V。

惠普公司供应链的原方案是,工厂生产“地区性”的商品,即工厂为各地区性市场生产打印机,再加上与需要地区一致的电源插头,变压器以及用当地语言写成的说明书,统一包装后发往目的地。结果是,尽管打印机相同,但是工厂生产的却是一组不同“品种”的打印机。为了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需求,批发部门不得不为不同的品种建立较大的库存,但是打印机行业竞争激烈,中间商都希望保持较少量的库存,这个矛盾非常明显。特别是在欧洲和亚洲,因为那里的标准较为复杂。因此必须对惠普公司的供应链进行重新建模,以减少库存。基本考虑的方案是工厂生产通用打印机后,直接发往各批发部门,批发部门再将打印机和当地语言的说明书,电源线装相,发往消费者,这就大大地缩小了全部库存量。

其结果是,为了满足98%的定货服务目标,原方案需要维持7周的成品库存量。按照现有的规模,一年可以节省3000万美元。而新方案只需要5周的库存量,另一方面来自库存价值的减少,因为将产品地区化(加入不同的电源线,变压器,说明书)使产品的价值增加,通用打印机库存的价值显然比地区化的打印机低。值得注意的是,地区化方案对美国本土并不适用。

由于美国适用的标准统一,批发部门若是重新开箱,加入电源线,变压器,说明书,再重新包装,这笔费用将更加昂贵,因此,在美国必须另行设计方案。由此可见,供应链的改进潜力是很大的,合理的供应链将大大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问题:

1、现代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的指标具有什么特征?

2、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和评价以上HP供应链的优化方案。

答案要点:

1、现代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的七项特征:

(1)直接与生产战略相关联

(2)主要应用非财务指标;

(3)这些指标在不同的应用环境有所不同;

(4)可以在需要变化时,随时间而改变;

(5)简单易用;

(6)为管理者和操作者提供快速反馈;

(7)相对与监视绩效的变化,它们更倾向于激励绩效的改善。

2、(1)业务流程重组:HP供应链通过业务流程重组,进行资源整合和资源优化,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和供应链管理体系高速发展的需要,业务流程重组关注的要点是企业的业务流程,并围绕业务流程展开重组工作,以达到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的目标,业务流程重组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

(2)供应链策略:案例中提到的打印机作为一种功能型产品,生命周期长,不经常更新换代,竞争激烈,边际利润较低,而且处于其生命周期中的成熟期,可以充分利用延期制造,消费点制造等供应链策略来改善服务,减少库存。

(3)供应链核心企业:核心企业除了能制造特殊价值,长期控制比竞争对手更擅长的关键性业务工作外,还要调整好整个从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直到最终用户之间的关系,控制好整个增殖链的运行。做到供应链的统一协调。所以HP供应链的组织结构应当是围绕着HP来构建。

(4)供应链合作伙伴:HP企业管理涉及到企业之间的相互往来,力求理解和满足顾客要求,提供更为贴切的服务与产品。因此HP和供应商达成了长期共识,建立长期的供应链伙伴关系,以促进双方目标的实现。

汕头大学管理学期末 篇7

《大学日语Ⅳ》 (小语种) 的期末成绩是中国海洋大学2010级三名日语选修生 (本科生) 在2012年第二学期期末时的成绩。他们的原始分数分别是:

三名被试成绩的算术平均数是:

三名被试成绩的标准差是:

标准分数 (Z分数) 是以标准差为单位, 表示一个原始分数在团体中所处位置的相对位置量数。三名被试的标准分数如下:

二关于选修日语动机的调查与分析

选修日语动机调查表如下:

在以上五个问题后, 附有五种不同的选择答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看法, 从中选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项。四种选择项是:很不同意 (-2分) , 不同意 (-1分) , 不知道 (0分) , 同意 (1分) , 非常同意 (2分) 。

通过问卷调查与计算, 获取三名被试的动机分值分别是:

下面对三名学生的动机分值进行量化分析。

标准分:

三期末成绩与选修动机的相关性

三名被试在两个测验 (X与Y) 中的原始分数与Z分数: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 作出三名学生成绩与动机关系的散点图如下:

从散点图上很容易看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即选修动机强度越高, 期末考试成绩分数也越高。这表明两变量变动方向相同, 一变量变动时, 另一变量也同时发生或大或小的与前一变量同方向的变动。

四期末成绩与选修动机的相关系数

虽然通过散点图可以大概了解两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它们的相关程度, 可以通过描述性统计量——相关系数来获得。根据皮尔逊相关系数的公式运算如下:

计算结果表明X与Y变量之间存在正相关, 且相关系数为0.9。即选修日语动机与期末成绩之间存在正相关, 其相关系数为0.9。

参考文献

汕头大学管理学期末 篇8

关键词:反拨作用;大学英语;大学英语期末口语考试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d the backwash effect of college English final oral examination with descriptive research method. Data randomly collected from 70 college English learners through questionnaires showed that college English final oral examination brought strong backwash on the studying attitudes towards English, but weak backwash on the studying contents and methods, and although most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 thought that college English final oral examination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spoken English, the current English teaching contents and forms are not suited for improving spoken English. It also advanced some suggestions to promote its positive washback in future practice.

Keywords: backwash; college English; college English final oral examination

反拨作用是语言测试社会效果质量标准的一个重要方面[1],它是语言测试对教与学所产生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2]。口语测试是语言测试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衡量一个人的某种语言水平,同时也能检测教师的教学效果。《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以下简称《课程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还提到“无论采用何种形式,都要充分考核学生实际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3]。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英语口语测试符合《课程要求》的基本精神,对全面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特别是提高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非常必要。

大学非英语专业英语口语测试在我国的发展已有20多年的历史,目前国内学者对英语口试从不同方面做了很多研究,主要涉及口语测试手段、测试方法、评分方法、评分信度、任务复杂度与难度以及非面试口语效度[4-12];大学非英语专业英语口语测试设计、大学英语口语测试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大学英语口语测试的必要性、大规模英语口语测试、测试任务的效度研究、测试的命题、诊断性测试、测试模式、测试研究的热点、测试程序及评分系统测试体系设计、英语测试与英语口语的关系、英语测试现状及分析[13-27];大学英语口语考试对英语教学的反拨作用[28-30]。可以看出,关于口语考试对英语学习的反拨作用大都集中在CET等大规模考试中。期末考试虽然不像其它大规模测试那样直接影响考生的命运,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影响着学生能否获得奖学金和是否重修甚至退学,甚至直接影响着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所以研究大学英语期末测试也是必要的。近些年也有一些关于非英语专业英语期末口语考试的反拨作用的研究[31-34],但运用实证方法对其进行探讨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研究的问题是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期末口语考试的反拨作用如何?

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抽取某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共70名,其中男生30名,女生40名,发放问卷70份,回收67份,有效问卷61份。抽取该校英语教师14名,发放问卷14份,有效问卷14份。

1.2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的测量工具有学生问卷、教师问卷。学生问卷由30个问题组成,2个开放式、28个封闭式。教师问卷由26个问题组成,2个开放式、24个封闭式。问题涉及大学英语期末口语考试对大学英语学习者在大学英语学习态度、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影响。

1.3数据收集和处理

根据唐耀彩,彭金定(2004)的问卷,在试用的基础上,对问卷进行修改和优化,形成现有的问卷。本研究的所有数据在2013年6月底前收集完毕,然后对数据进行处理。问卷收回后编号,并输入电脑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结果与讨论

2.1学生对英语口语学习的态度

表1 对五项基本技能的认识

Table 1 The cognition of five basic English skills

从表1看出大部分学生认为口语是他们最重视也是工作后使用频率可能最高的技能,学生最难提高和最急于提高的是听力,这和老师的看法完全一致。说明学生和老师都认识到听说的重要性。这也说明全面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尤其是提高学生英语听说是符合学生和社会要求的。

表2 学生对英语口语学习的态度

Table 2 The attitudes towards oral English learning

表2中近一半的同学对英语口语感兴趣,但大多数同学认为学好口语是一种负担,近1/3的同学认为学好口语有助于找好工作,近一半的同学认为有必要举办期末口语考试。虽然大部分同学对英语口语学习和考试很认同,但学好口语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讲不易。这更要求英语教师改善英语口语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英语口语教学,增强学生学好英语口语的信心。

2.2英语期末口语考试对英语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影响

表3 英语期末口试对英语学习内容和方法的影响

Table3 The influence of English final oral examination on English studying contents and learning methods

表3中1-2项为教师问卷,3-8项为学生问卷。大部分教师经常要求学生课外进行英语口语学习并参加英语口语活动,但大部分同学均没有进行课外英语口语学习或参加课外的英语口语活动,只有少数同学坚持利用各种方式练习和提高口语。教师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有所脱节,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口语的检查力度,同时学生要想提高口语,要加强自身的主动性,主动利用各种资源和方法进行口语练习。可以得出大学英语期末口语考试影响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但只产生了弱反拨作用。

表4 英语期末口语考试对英语水平的影响

Table 4 The influence of English final oral examination on English level

表4是英语期末口语考试是否能帮助提高英语水平,大部分的学生和老师都认为英语期末口语考试能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这也说明加强大学英语期末口试的必要性。

2.3英语期末口语考试对英语学习态度的影响

表5 英语期末口语考试对英语口语学习态度的影响

Table 5 The influence of English final oral examination on attitudes towards oral English learning

表5显示出大部分同学认为在大学英语基础阶段有必要开设口语课,而且有必要在学期末进行考试。大部分同学认为进行期末口语测试是必要的,因为参加口语考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自身的素质,这一看法与老师的看法完全一致,可以得出英语期末口语考试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态度产生了强的反拨作用。大学基础阶段(大一、大二)学生的基础课相对较多,专业课较少,有足够时间进行口语学习和练习,但是现阶段我国很少有高校在基础阶段专门开设大学英语口语课程,开设的听说课程大都针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要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听说能力甚至整体素质教育水平,加强基础阶段的英语听说教学势在必行,这与《课程要求》相一致。

2.4英语期末口语考试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影响

表6 英语期末口试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影响

Table 6 The influence of English final oral examination on oral English teaching

表6显示出大部分的学生和老师认为英语期末口试能促进口语教学,而且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对口试的认识对口语教学有很大的影响。这要求广大英语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口试的规范化,使口试对英语口语教学起到正反拨效应,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对英语口语尤其是英语口试知识的学习,完善教学方法,提高英语口语教学水平。但也看到大多数老师和同学认为目前的英语教学内容和形式不利于提高英语口语。目前该校使用《新版综合教程》和《新视野视听说》两套教材,由于学生大多备考大英四、六级考试,课程内容还是以读写为主,虽加强听力教学,但学生和老师对口语教学重视程度不够。要提高英语口语,就要继续加强英语课程设置改革,使其符合学生的需要。

主观题中,所调查的学生中,43人对我校口语教学提出了建议和意见,他们的建议包括引进外教教授口语课,开设英语角活动,建立口语交流和应用的网站,开设英语口语课程,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练习口语的机会。39名学生对英语期末口试提出了看法。他们提出口语考试形式要学生自己选择,不设定口试范围,学生可自由选题,口试前老师给出几个话题让学生准备,口试成绩计入总分的比例适当,考题要偏实际应用。而所调查的所有老师均回答了以上两个问题,老师建议开设口语课程,增加英语听说的课时量,加大口语考试占总成绩的比重。从以上可以看出,期末口试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产生了强的反拨作用。

以上结果显示,大学英语期末口语考试对学生大学英语学习的态度方面产生了强的反拨作用,而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却只产生了弱的反拨作用。

造成英语期末口试对学习态度产生强的反拨作用的原因可能为:第一,当今就业竞争压力大,而良好的外语口语交际能力是找到好工作的基本能力之一。第二,口语考试影响学生的英语成绩甚至综合成绩测评,英语口试能逼迫学生加强口语的练习和提高。而造成英语期末口试学习方法产生弱的反拨作用的原因可能有:第一,现在国内的英语考试如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重点考查学生的读写译等笔试能力,对口头表达考察较少。这就意味着大学英语教师和学生就会在阅读等其它方面多下工夫,而在口语上少下工夫,虽然大学英语四、六级有口试,但只有少数达到一定要求的学生才能考试。第二,口语考试不是独立的一门课程,占英语总成绩的比重较小。第三,校内目前英语口语课程和活动欠缺,学生缺少相应的学习、练习和提高口语的机会。

要促使大学英语期末口语考试产生正反拨作用,需加强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规范大学英语期末口试,提高口试在英语总成绩中的比重,增开英语口语相关课程,加强开展英语口语活动,引导学生多参加校内外各类英语口语比赛,使学生有更多机会练习口语。目前该校开设《英语实用口语》选修课,将英语口语成绩计入学期英语总成绩的举措(占总评成绩的10%),不仅对老师英语口语教学有帮助,而且可以激发学生提高英语口语水平的积极性,从而真正达到《课程要求》的目标,使学生有日常交际的口语能力。

结语

本研究对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期末口语考试反拨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

1)大多数同学对英语口语很感兴趣,认为也是找到好工作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但是学好口语是一种负担;2)教师要求学生课外加强口语练习,但是只有少数学生课下坚持英语口语活动,教师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有所脱节;3)英语期末口语考试使学生对大学英语学习的态度产生了强的反拨作用,但对大学英语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只产生了弱的反拨作用;4)大多数老师和同学认为期末口语考试能促进学生口语水平和素质教育,但认为目前的英语教学内容和形式不利于提高英语口语。

本研究的启示:1)教师要加强学生的课外英语口语学习检查力度,建立评价机制,督促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英语口语水平;2)加强英语期末口语考试考查力度,提高英语口试的比重,促进英语口试考对英语口语教学的正反拨;3)改善英语口语教学,开设英语口语课程或增加英语听说课时量,营造英语口语学习氛围。

本研究的限制:本研究受样本和研究工具的限制,尽管样本是通过随机抽样,但样本较少,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以后可以扩大样本加强口语考试反拨作用的检验;本研究对英语期末口语考试的反拨作用进行了探讨,但口语反拨不仅体现在学习者身上,一方面可以对不同任务难度、不同形式的任务的反拨作用进行研究,另一方面对大学英语教师、高校管理层、教材编写人员、家长以及用工单位人员等通过访谈、问卷等对口语反拨作用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Bachman L F, Palmer A S. 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2] Hughes A. 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4]文秋芳.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杨惠中.大学英语口语考试设计原则[J].外语界,1999(3):48-51

[6]邹申.试论口语测试的真实性[J].外语界,200l(l):74-78

[7]金艳,郭杰克.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非面试型口语考试效度研究[J].外语界,2002(5):72-79

[8]张文忠,郭晶晶.模糊评分:外语口语测试评分新思路[J].现代外语,2002(1):98-102

[9]熊敦礼,陈玉红,刘泽华.大学英语大规模录音口语测试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4):283-287

[10]何莲珍,王敏.任务难度及语言水平对中国学生语言表达准确度的影响[J].现代外语,2003(2):172-179

[11]郭茜,邢如,沈明波.口试评分规范化与信度研究[J].清华大学教学研究,2003(增1):135-139

[12]易千红,曾路.口语测试中的评分模板设置与应用[J].现代外语,2004(l):98-102

[13]黄萍.从大学英语口语测试研究看大学英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3):21-23

[14]文渤燕.大学英语口语测试探讨[J].外语界,2000(3):57-60

[15]陈彩霞,李志梅.大学英语大规模口语测试的探讨[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79-81

[16]吕长竑;宋冰;王焰等.大学英语口语测试任务的效度研究[J].外语界,2006(3):72-80

[17]周忠新.大学英语大规模口语测试的探讨研究[J].教学研究,2007(30):44-48

[18]王檬檬,韩菁.关于大学英语口语测试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7(7):33-34

[19]陈珺.大学英语口语测试模式与教学的实证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l2):131-134

[20]高丙梁.大学英语口语测试研究热点述评[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l):92-96

[21]张蓉.大规模英语口语测试的思考[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3):136-138

[22]刘晓燕,周俊英.大学英语口语测试体系设计与实践[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l):131-134

[23]张晓松.大学英语大规模口语测试的研究与实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8(2):19-21

[24] 古力斯旦木·哈德尔艾山;陆向鹏.大学英语测试与口语教学[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9(3):128-130

[25]宋晓春.大学英语口语测试现状及分析[J].语文学刊,2009(4):153-154

[26]黄振羽.大学英语口语测试与能力的培养[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1):56-58

[27]韩海艳,魏丽娟. 大学英语口语测试及其反拨效应研究[J]. 东 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2011(2):105-108

[28]唐耀彩,彭金定. 大学英语口语考试对英语学习的反拨作用[J].外语界,2004(1):25-30

[29]陈纪梁,陶伟. 谈大学英语口语考试及其反拨作用[J].山东外语教学,2001():82-84

[30]王永,刘瑾. 大学非英语专业英语口语测试的研究和实践[J]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0(6):112-116

[31]贾绍东,杨云升. 大学英语期末大规模口试探讨[J]. 中国大学教学,2005(1):54-56

[32]兰丽伟,张清东. 大学英语期末口语测试及其反拨作用的研究[J]. 长春大学学报,2008(2):99-101

上一篇:房树人分析标准下一篇:大班教师节主题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