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024-07-23

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共15篇)

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1

————班主任经验交流材料

市南路小学韩倩倩

作为一个低年级的班主任,我认为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受益终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首先要发现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就我的观察来看,大致存在这样几个不良习惯:

1、讨论问题:带班之初,就发现不少学生不喜欢独立思考,遇到问题总喜欢讨论,而且不少学生借讨论问题名义说话。于是,我就告诉同学上自习课不许讨论问题,许多同学对此不理解,并且过几天就忘了。针对这一点,我给同学们分析了讨论问题的几大弊端:①不管是中考还是我们平时的考试,都需要我们独立完成。我们在平时不深入思考遇到问题就去讨论,很容易养成一种依赖的心理;②讨论问题的双方相互干扰,一个问,一个答,如果回答问题的同学会还好些,如果不会,两人一起讨论就会耽误许多时间;对第三方的干扰,讨论问题声音再小,总会让第三个人听到,如果大家都讨论,整个教室就会很乱;甚至还有借讨论问题的名义说话,影响班级纪律。通过我的分析,同学觉得老师的规定合理就理解了,我们再加以督促,讨论问题的习惯就可以解决了。

2、课间教室吵杂:不少同学对下课后在教室大声说话、吵闹,不大注意,因此教室有时就显得特别乱。我们应该告诉学生,教室是学习的地方,应该保持教室的安静,休息可以到教室外。并且在上课前2分钟准备好下节课的书本。

改掉不良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们每一个班主任都必须认真研究的。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严格学风训练:开学之初,我就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学风训练。培养学生认真扎实的学风。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每页书都要认认真真的读,每节课都要认认真真的听,每道题都要认认真真的做,一滴不漏的学习要求:凡是学过的知识都应该会,凡是做过的题都应该对,凡是要求记得都应背。努力做到五清: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年年清。③始终如一的学习习惯。严格的学风,不仅应坚持一周、一月、一学期,而且应坚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治学严谨的学风应始终如一。

2、学习的计划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要有计划性,就可以避免盲目性。不少同学因学习缺乏计划性,往往前松后紧。我们可以让学生每天早晨来到教室,首先想想这一天应该干什么,晚上放学走再检查一下计划完成了没有,完成就打√,没有完成就打×。久而久之,看到自己做了这么多工作,会有一种收获感。

3、程序意识: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小结,是学生学好一门功课的基本程序。不少学生缺乏预习、复习这些重要环节,造成成绩不理想,我们应该强化学生的这种程序意识,让他们形成科学的学习习惯。

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2

在社会上经常能够听见这样的反映“大学生不会叠被子、不会洗衣服、不会做简单的饭菜、不会问路等等”, 近期媒体报道“女大学生失联、受骗”也不在少数。当今社会家庭中独生子女比例较高, 打工浪潮遗留下来的留守儿童较多, 许多孩子从小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 而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有的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的影响孩子人格的塑造。习惯就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习惯是养成教育的结果, 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行为的最高层次。习惯一经形成便具稳定性, 成为一生的自动化行为, 良好的习惯使人终身受益。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 只需一句话, 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 而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在学校中养成。”说明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对他的学习、生活、人生道路、人际关系有着重要影响。萨格雷说过:“播种行为, 收获习惯;播种习惯, 收获性格;播种性格, 收获命运。”习惯一但形成自然而然就会暴露在公众面前。一个人从小养成的行为习惯会长远地起作用, 甚至会影响一生。但是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一培养过程必然受到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面的影响。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中也体现着老师的方法和智慧。小学生年龄小, 知识少, 行为习惯处在养成之中, 可变性强、可塑性大。

2 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

人的部分行为由遗传决定, 大部分行为是靠后天习得。小学生生活在各自不同的环境, 环境不同造就他们不同的思想品质、性格特征, 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保障。由于小学生的水平和接受能力存在差异, 所以我们在教育工作中应因材施教——因人才施教, 因教材施教, 方式方法尽量具体可操作, 贴近他们生活, 为学生所接受。学生抗拒的并不是我们的教育内容, 通常是我们的教育方式。小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环境、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言行举止、态度、价值观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学校作为教育人的主阵地, 义不容辞地应该承担起改变学生不良习惯, 培养良好习惯的重任。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为。

2.1 爱护、尊重学生是前提

爱默生说“成功教育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 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拨动孩子的心弦”。尊重, 是爱的第一要义。爱孩子是母鸡都会的事情,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 爱别人的孩子是神。生活里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别人尤其是教师的爱和尊重。学生交往的对象主要是父母、教师和同伴。随着他们成长中独立性与批判性的不断发展, 与父母教师等成人的关系开始从依赖趋向独立, 不再完全信服成人的权威。作为班主任特别要学会倾听, 学会容纳不同意见, 尊重并强调学生的个性, 才能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用爱心找到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切入点, 积极顺势引导, 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心与心交流。亲其师信其道, 尊重学生, 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的尊严是人类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 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动力。”班主任老师如果换位思考, 想想自己的孩提时代, 想想自己的成长经历, 用心去体验学生情感情绪, 教育就找到了最好的办法。

2.2 民主管理班集体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 班级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一个良好班级会激励学生不断进取, 促使其主动健康地成长。要达到这个目标, “民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民主作用发挥得越强, 学生主体意识、主动精神也会发挥得越好, 班级也会建设得更好。实行班级民主, 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行事的能力, 锻炼学生管理才干的方法。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 在班级的教育管理上就要适应时代需求, 推陈出新, 勇于探索, 构建新的民主管理模式。民主管理模式的建立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基础, 也是充分发扬学生民主、展露学生自由天性的可靠保证。

班级里每一个学生都是本班成员, 理应有义务也有权利共同把班级管理好。师生通过共同制定适合本班级的日常行为规范, 共同遵守, 共同维护。班集体荣誉即是自己的荣誉。把班集体作为凝聚中心点, 每位成员都能够自觉为班集体增光, 增强班集体荣誉感。把班级里的一些公共事务设立岗位, 发布招聘公告, 让学生们自愿选择、竞争上岗。通过这样的过程, 能够给孩子们自信, 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如“图书银行”行长、门窗管理员、桌椅管理员、电灯开关长、擦黑板CEO等等。班干部就是班主任的助手, 在班级日常管理中赋予班干部“副班主任”角色, 在锻炼他们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班主任的负担。当然, 鉴于小学生的管理意识、方法等尚处于萌芽、发展、培养阶段, 班主任的智慧和能力必须坦然接受学生的“考验”。

“一帮一”结对子活动也是“民主管理”的一种好办法。对子 (互助小组) 之间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互助学习和自愿沟通。每次登记好各自结对伙伴的各项情况, 适时对各自结对伙伴的情况做个小结、评价。学习基础较好的与学习基础较差的同学, 自愿组成一个学习互帮小组。男女同学结对子, 女生纪律性较强, 男生纪律性相对较差, 而且孩子们会比较注重异性对自己的评价, 互相取长补短, 相互学习帮助、进步, 就是一种管理。学生需要感受、学习、践行民主管理、科学管理, 从而达到自我管理。

2.3 制定可行班队计划

班级体的共同奋斗目标, 是班级体的理想和前进的方向。作为一名班主任 (班主任通常也是少先队辅导员) , 要坚持主题教育和常态管理。每学期开学, 收集整理学生的各方面信息资料 (特别是家庭社会生活环境有变化的学生资料) , 对学生和家长分别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对学校的意见, 家长对学生的期望, 家长对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和对学校培养目标的知情度。同时了解学生日常卫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习惯。通过调查反馈, 联系科任教师一起研究讨论出新学期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初步计划。开学后把计划发给每一位班级成员 (含科任教师) , 大家讨论、提出各自建议与意见。经过修改, 最后制定出一份适合本班班情的学期计划。计划必须从实际出发, 不要例行公事。从简单易操作的事情入手, 把一些好的行为变成习惯, 分门别类、分层次训练, 如怎样让孩子们把字练好, 怎样养成良好解题、规范答题的习惯, 怎样培养孩子有坐象站象, 有孝心爱心。荣昌县某小学的“教师、学生一日生活、学习常规”是根据实际情况, 全校师生共同讨论制定的, 他们也把该常规看成一个“计划”。从早晨闹钟响、起床叠被子、漱口到晚上检查房间安全、关灯睡觉止, 强化学生也强化老师的日常行为习惯, 受到师生欢迎。

2.4 开展丰富的活动, 让学生体验成功

教师要给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创设一种情境, 拉近彼此的距离。通过组织一些具有竞争性、新颖性、促进性的丰富多彩的活动, 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极大地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1) 开展好班 (队) 会活动。每周开展一次班 (队) 会活动, 活动可由班主任、班长共同组织, 班干部汇报, 班级成员一起讨论, 总结这一周的计划完成情况。表现好的学生, 班主任要给予鼓励, 表现差的给予批评并根据班规进行处理 (不是体罚) 。开展好晨间教育活动, 每天利用晨会的部分时间引导学生熟悉手则、规范和其他行为习惯培养的“校本教材”, 鼓励学生写好国旗下演讲稿, 让学生从心灵深处体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2) 开展喜闻乐见的主题活动, 如故事讲演、小品、手抄报评比、朗诵、扫墓、春 (秋) 游、我的新闻联播、我的特长展示等。以歌谣等学生常见形式, 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所有活动必须贴近小学生生活, 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开发智慧潜能的机会, 使学生体会到积极的情感, 让学生在情景过程中完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体验。

3) 给予鼓励奖励, 一步一个脚印, 每一阶段每一次 (组) 活动, 环环相扣, 利用每一件事每一次活动, 用规范行为教育每一位学生。对一些行为习惯特差的学生, 教师只能在活动中关怀、鼓励、教育他们, 不能疏远打击、冷淡他们, 不给学生重复不良行为习惯的机会。

2.5 家校配合

班主任利用家长会和学校通知、宣传册、校讯通、光荣榜、互联网等传统和现代载体向家长宣讲有关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知识;提高家长关注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度, 改善亲子关系, 营造和谐有利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家庭环境 (特别是留守儿童家庭) 。学校和家庭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 劲儿往一处使。家校合力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小学生在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方面应该是“老鼠钻风箱, 两头受气”, 接受家校和以校为主的良好品行养成教育。同时要求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如自己不赌博, 教导孩子不能参于赌博, 自己不讲究吃穿, 教导孩子要学习节约, 自己尊敬老人, 教育孩子尊老敬老。

2.6 以身作则、言行一致

在整个小学期间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 他们模仿、从众心极强, 要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首先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必须事事处处以身作则, 以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如要求学生守纪律、有礼貌, 教师自己就要守纪律、懂礼貌, 否则学生就不听你的。教师的表率作用, 好比一丝春雨,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长期坚持以身作则, 学生会逐步跟着学习直至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其次班集体中学生的榜样作用是不可估量的。班主任应多组织学生开展“班级之星”评比活动, 如孝敬之星, 学习之星, 善良之星, 劳动之星等, 每月评比, 结合“一帮一”结对子活动把获奖 (进步) 学生的相片、事迹, 张贴、公布在班级之星栏目上, 把获奖 (进步) 学生的信息适时告知班级全体任课教师及学生家长, 把“鼓励、表扬”大声说出来。

2.7 充分发挥思品教材作用

每周二至三节的思品课, 也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主战场”。思品课除了交给学生一些思品知识外, 更应理论联系实际, 用好用活思品教材。思品课的主要作用笔者认为就是协调学生的“知”与“行”:学生知道了要做什么, 也知道了为什么要这样做, 但做起来的时候往往会因为主观或者客观原因而不能顺利进行, 这时就很有必要对“知”与“行”进行协调。把生硬的知识化作绵绵细雨沁润学生心田, 让学生在榜样的引领下、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染下、人类文明的熏陶下健康快乐的成长。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各自现有教材资源、社会资源, 收集整理分析资料, 结合各类教学活动, 把“做人、做事、学习、生活”正确习惯的培养融入到所有教育教学活动中去。这同时也是教师良好师德的表现。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3

关键词:培养 良好 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使之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将来就能自觉地去学习,去适应社会,去服务于社会。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教学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着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那么,在小学阶段要让学生养成哪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我觉得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良好的写字、识字习惯

写字,不仅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俗话说:字如其人。如今越来越多的部门在招聘人才时,特别强调应聘者的应聘书必须手写,就是要从应聘者亲手写的字,来审视一个人的一些内在品质。所以要从小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要教育学生从小就形成这样一种习惯:只要提起笔来,就要端端正正地一笔一画地写,力求做到姿势端正,笔划清晰,结构合理,行款整齐,美观大方。

二、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时常常会遇到一些自己不认识或难以理解的字、词,会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正确理解,成为阅读障碍,或写作上的拦路虎。许多学生遇到困难时,要么跳过去不理睬,结果是囫囵吞枣;要么向别人求助,养成一种依赖心理,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因此读书要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倾听、交流的习惯

“倾听”是一种艺术。有的学生听老师讲课心不在焉,听了之后不知所言,这都是不好的习惯。我们无论在课堂中,还是在与学生的交谈中都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听力,使他们会听。 虽然“满堂灌”教学不可取,但培养学生们静静听讲的习惯却是必要的。学生们要想参与课堂讨论或交流,更得需要他们静心听取别人的发言,才可能达到充分理解,进而综合思维,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最终达到互动协作,互相提高的目的。

与人交流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交流”的习惯要从刚入学的儿童抓起,小学生在入学前已具有初步的听说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口语交际教学,在学生已有听说能力的基础上,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包括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以及文明的态度和良好的语言习惯。在平时的交谈和学习中,要让学生养成用普通话发言与交流的习惯。

四、勤于朗读背诵的习惯

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从小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使儿童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的智慧思想之中,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学校和老师要给学生安排定时、定量的诵读内容,使学生可以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日有所读,日有所获,从而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习惯。

五、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古人读书强调眉批,留下了大量的评点古籍的宝贵遗产。凡是在学问上卓有成就的人都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写读书笔记还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记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不仅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六、勤于动笔的习惯

平时阅读自己的课外书时,可以在书上写写画画,把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画下来,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阅读别人的书籍时,遇到精彩的部分可以积累下来;外出时,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写下来,哪怕是只言片语,要像茅盾先生说的那样,“身边应当时时刻刻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录下来。”同时要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写日记不仅是小学生练笔的好形式,而且也是加强品德修养、锻炼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大凡作家、名人都有写日记的习惯。日记不但形式十分灵活,可长可短,可叙可议,可描写,可抒情,可说明,而且内容也非常广泛,可以海阔天空,无所不谈。但要注意从这些琐事中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受,反映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而且要坚持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有人说,儿童的心田是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了一种思想,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了行为,便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了习惯,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种了品德,便会有命运的收获。也有人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生的重要,我们相信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肯定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受益匪浅,乃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4

2岁之前就让孩子开始各种学习,建议家长教孩子读书、素描、绘画、外语、乐器等。任何手边的东西都可以作为学习的工具,小到一个玩具,一支铅笔。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实际效果,千万不要丢给孩子一本书,然后自己转身离开。孩子会因为有父母的陪伴而感到快乐,多花点时间陪伴孩子会使学习过程充满乐趣。

当你的孩子从学校带回了家庭作业,应当要求他(她)一回家就做作业。完成作业之后才能出去玩。如果孩子不能按照你的要求回家就写作业,你可以给他(她)一小段时间来适应。小孩子会比较乐意在你的指导下完成家庭作业。这个过程需要家长长时间的坚持,坚持就会有回报,不是吗?

当你的孩子越来越成熟,你可以稍稍减少对他(她)的学习的监督,比如小学5、6年级或者初中1、2年级的孩子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你不能再像小时候那样什么都管,事无巨细,这样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但是你仍然要仔细检查孩子的作业,监督孩子做好学习计划,安排好自己的学习进度。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5

古人云:“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如能在培养学生学习的习惯上下功夫,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可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达到双赢的效果。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呢?我有以下几点看法,提出和大家共同探讨。首先,要从小节开始,持之以恒。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从细节开始,在教学中,有许多的“细节”,诸如坐的姿势,读书的姿势,回答问题的声音要响亮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把这些细节养成好的习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师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习惯是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动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必须有一个过程,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不断强化,需要持之以恒地渗透。久而久之,学生的习惯就自然形成了。第二,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

树立和巩固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就要让学生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为每个学习阶段指定一个明确可行的学习目标重视与保护孩子的自尊。多赞许,少责备,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因为有高度自尊心的孩子,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充满信心,而缺乏自尊心的孩子,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认为没人爱他,缺乏自信。平时多创设培养孩子自信心的环境,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自信”起来。平时,遇事常对孩子说一些鼓励的话,“你一定能行,你肯定做得不错”。因为孩子自

我评价往往依赖于成人的评价,成人以肯定与坚信的态度对待孩子,他就会在幼小的心灵中意识到: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特别对于学困生,学困生的成因很多,有智力发展的先天不足,有家庭关爱的营养不良,有学校教育的知识断层。作为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利用学习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知识为依托进行针对性的个案研究,并找出能切实有效地改善学生学习行为的办法来。,既是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也能很好地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第三,培养学生爱读书的习惯

为了培养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配合学校“我和好书交朋友”的读书活动,我设计了一个“读书有感”的小册子,放在书柜里,让学生看完一本书就马上在册子上写下自己的读书感想。我会定期检查,在写得好的感想后面我画个“★”,并奖红旗贴在墙报上。学生在“读书有感”这本册子上越写越好,由原来的1~2句到后来写一段话的都有,并定期评选读书积极分子,这样,既促进了学生的写作,更激发了学生读书热情,也为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后,培养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无论带哪个班,我对学生都有一个要求:各科作业必须按时完成。首先,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做到:作业布置一定要适量。其次,我教学生学会如何“挤”时间写作业。一般语文、数学课一上完,语文、数学作业就布置了,学生就知道把有些空余时间“挤”出来完成作业,而属于学生活动的时间我完全交给他们,我送给他们的一句话是:学要学得认真,玩要玩得痛快。当学生学会如何“挤”时间完成作业后,你会惊奇的发现,他们有着你无法估量的潜能。

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6

大家好!

我和大家一样,为人父母,重任在肩,在如何教育孩子方面,我想每位家长肯定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他人学习和借鉴。(哪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家教的经验?)今天我就借此机会,抛砖引玉,就“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这个问题和各位共同探讨、学习。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 在这个竞争的时代,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在社会中“成龙”、“成凤”,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是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不仅我们教师,还有我们家长,都要高度重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的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本人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形象。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老师和家长了,学生,特别是小学生,他们从模仿中学习.然而,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惊人的。教师与家长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威信,教师与家长的行为习惯经常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表现出良好的习惯,而家长——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应如此,以身作则,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才能得以更好地实现。

二、从小开始培养。有研究指出,一个人的习惯早在胎儿时期就养成了,由此可见,培养良好的习惯越早越好。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主张:好习惯的培养最好是“心理还很清新”,没有形成错误观念,没有养成坏习惯时就开始。人的早期可塑性很大,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刻,这一时期容易养成好习惯,因为这一时期的学生对老师和家长充满着信任和尊敬,愿意按老师和家长的指示去做。《新三字经》中的第一句话讲到:人之初,性本善,性与情,俱可塑。小学生就像一张白纸,任你在上面涂画,你把他涂黑,他就变黑,你把他涂红,他就变红。因此,越小培养良好的习惯,效果就越明显.反之,当小孩染上恶习后,要改变他,那就难了。举个例子,有个孩子五个多月大,她每天早上8点多钟就要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玩,每天一到时间,不带她到幼儿园,她就又哭又闹,无论你怎样哄她,她都不买你的帐,但你把她带到幼儿园,她就立即转哭为笑。显而易见,小孩子的习惯一旦养成,是很难改变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要从小落实。

三、要从小节开始,持之以恒。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必须从细节开始。如:在教学中,有许多的“细节”,诸如坐的姿势,读书的姿势,回答问题的声音要响亮等等;在课间,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举止文明,不说脏话等等。教师要注重在这些细节上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师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习惯是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动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必须有一个过程,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需要不断地强化,需要持之以恒地渗透。久而久之,学生的习惯就自然形成了。

四、校内外相轨并行。学生除了学校外,停留最多的就是家庭了,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除了在学校处处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外,还需要与家长密切联

系,学生在家庭的学习与生活过程中,家长也要督促学生的行为,时刻提醒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在教师与家长不断地沟通,互相配合中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

五、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孔子就曾讲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自觉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它能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一旦有了自觉性,学生就会心甘情愿地、积极主动地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教师的工作就能做到事半功倍了。是的,多一个好习惯,心中就将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人生中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和机遇;多一个好习惯,我们生命里就多了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作为教育者,就要努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乘着良好习惯这艘帆船,乘风破浪,顺利地到达成功的彼岸!

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个挑战,既不是新技术革命,也不是经济发展,而是青少年一代的道德问题。一个道德情感贫乏,缺少责任感的人是不会真正关心他人,无法与他人真诚合作的,也是无法适应社会的。可以说“学会负责”已成为进入21世纪的通行证。为此,我们学校把责任感培养放在重要地位,并把这项工作作为追求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探索。

一、责任感培养是一项育人的系统工程

责任感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承担义务,以及与之相应的自觉态度,是个人以精神需求和人生价值的体现为主要对象的一种自我感受、情境评价、移性共鸣和内在体验。一个人在认识到了履行责任的重要性时,会在履行责任后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在没有履行责任时,会引起羞愧、内疚和自责等情感体验,从而会促使自己不断去认识和完成新的职责。

责任感以认知为前提。没有是非标准,责任感就无从谈起。同时,责任感有很强的价值取向。如果人的价值取向以奉献为乐,那么他对人对事就会有很强的责任心;反之如果—味只讲索取,那么他就会对事漠然置之。

责任感以情感为基础。一个孝顺父母、热爱子女的人,对家庭就会有强烈的责任心;一个对祖国、对人民有深切情怀的人,当外族入侵、祖国受难之时,就会舍生取义、鞠躬尽瘁。但是一个对老人、子女冷漠,对祖国没有感情的人,绝不能指望他对家庭负责、为祖国奉献。

责任感靠意志维持。尽责尽心是一个艰苦的意志过程并反映在人的行为举止上。只有坚强意志的支撑,才能在履行责任过程中抵制各种诱惑,恪守职责。责任感通过责任行为反映并得到加强。有责任感的人在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环境等出现的情况要作某种决定时,会将责任心化为符合伦理的行为,必要时甚至会牺牲个人的利益。

可以看出,青少年责任感是在家庭生活中,在参与集体和社会活动中,在人际交往的基础上,在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在这个发展系列中,各部分之间还存在着广泛联系并不断迁移。影响孩子责任感形成的客观因素主要是在家庭、班级、学校、社区里,父母、师长、同学和友人的身教言传以及大众媒体所传播的观念上;主观因素主要是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认知结构以及他们的实践活动的性质和范围。因此,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是一项由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共同参与的、从责任认知、责任情感和责任行为等诸方面齐抓共管的育人系统工程。

二、责任感教育的策略探索

情感的形成机制与过程不同于知识的传授,不能用知识教育的方法代替责任感教

育。在知识的传授都在探索教育艺术的今天,对于责任感,这个孩子情感世界中最神圣的领域,更需要我们运用伦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各种成果,探索培养学生责任感的策略。近年来,围绕责任感培养,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自我感受。有些家长曾感慨,为什么爱心愈给愈多,而孝心愈来愈少?其中一个原因是,父母的爱心没有在孩子内心产生深刻感受,离开感受,无从产生情感,即使反复叮咛、责怪也没有用处。我校六年级有个学生在过年时得了200元的压岁钱,家长让孩子把钱交给父母作学费用,但孩子认为这是自己的压岁钱,应该属于自己,不答应给家长。他根本不理解,收压岁钱的人情还得父母去敢。就在父母的强迫中200元交公了。但是他不服,后来找机会悄悄偷了妈妈的100元钱。在他把钱花去10多元时,被家长发现了,回家遭到一顿暴打,并让他“滚”。孩子根本意识不到自己错在哪里,放学后就故意不回家,到处玩。害得父母、亲朋好友到处寻找,直到深夜,造成这种后果的责任在哪里呢?我们应该做怎样的反思?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把自我感受列为形成情感的主要渠道。这个观点使我们体会到责任感培养不能停留在学生单纯的看,不能停留在单纯的听,必须利用各种机会丰富学生感受能力,使学生对家庭、祖国的希望产生共鸣,使学生能关注周围的人的需求。

2.情境体验。艺术作品流芳百世,其重要原因是动人心弦。它们抨击黑暗、鞭挞邪恶、歌颂正义、弘扬道德,借用艺术力量震撼人心。为了实现教育拨动学生心灵之弦的目的,我们也完全可以从艺术规律中悟出责任感教育策略,这就是创设责任情境,让学生经历感情的加工、深化、扩展和升华的过程。

3.走出依赖。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如果父母为孩子做好所有的选择,这就使学生处于很少有责任可背负的情境。包办产生依赖,依赖导致推卸责任。培育学生责任感,必须使学生走出依赖,自尊自立。让学生走出依赖就是创设自己负责的情境。

4.工作设计。责任感培养靠惩罚、靠奖励,从情感激励机制来说是浅层次的。现代情感理论认为工作设计是形成高层次情感的激励机制,它是创设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情境。学生身边的每一件小事,都可以作为工作设计的内容。我校是全县花园单位,校园保洁工作非常重要。学校坚持安排学生值日,打扫教室、校园的制度,每周一次全校卫生扫除的制度。劳动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明确自己的工作岗位,通过劳动为花园般的校园尽责,谁都会赞美我们的校园,每一个学生自己也体验到为校园洒过汗水的喜悦,会对破坏花草、乱拐废纸的现象产生厌恶感。不能说每一个学生都做得非常出色,但是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有关集体荣誉、学校形象的事自己都有责任。当他们走上社会,必将形成对环境的责任意识。在责任感培养方面我们向家长提出如下策略:

(l)要给孩子尽责的机会。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的过程是创设责任环境,并促使孩子反复学习、反复实践负责行为的过程,也是其亲身体验、感受自己行为及其结果所带来的喜怒哀乐的体验过程。我看到报上的一则小故事:年轻的妈妈手里拿着两个苹果,问五岁的孩子:“你吃哪个?”儿子毫不犹豫地说:“每个都咬一口。”妈妈愕然,又不甘心:“为什么?”儿子仰起苹果般的笑脸,说:“我要把甜一点的那个给妈妈呀!”孩子的行为开始使母亲不解,接着为之感动,一个五岁的孩子能做出这种让人意外之举,不能排除家人平时行为的影响。所以,有句话说:“孩子是大人的镜子。”现在许多家长已意识到应将生活中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提供给孩子,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设计工作岗位,创造责任情境,激发责任愿望,促进责任行为的发生。使孩子一方面在行为和交往中学习和掌握

社会道德的评价尺度,另一方面使情感体验留在记忆之中,成为情感经验,并逐渐使孩子形成较稳定的情感经验和表象,在遇到新的责任情境时,唤起他的责任情感。

(2)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孩子责任感的形成过程也是一个在人际交往中观察、模仿他人责任行为的一个学习过程。父母是孩子经常接触、观察、模仿的对象。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最深,父母的责任感会通过生活小事点点滴滴传送给学生。大家应该非常熟悉一则广告:妈妈端来一盆水给奶奶洗脚,孩子也学着端来一盆水给妈妈洗脚。这则广告足也说明家长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之大,现在许多家长开始体会到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对社会的责任感,都是在家庭生活中和与社会的接触中吸取有价值的、宝贵的营养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3)要注意激发孩子的责任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经验是可以记忆储存、加工整理、提取、迁移内化的。在对孩子的情感教育过程中,有部分家长已注意运用心理学的原理进行家庭教育,他们开始积极利用亲子活动所激起的情感传递情绪,感染、影响孩子在感情上对责任观念的认同,引发他处于情动感受状态,并使其在原来责任情境中积累的责任感经验迁移内化到新的情境中。

人的教育是一生的事,学校教育是基础,家庭教育更不容忽视。我们的目标是在理论上努力攀登,实践上积极探索,为使学生在未来有高尚的情操,应该努力把功夫花在教育实效上,把今天学生形成的责任感,迁移到明天的报效祖国中去。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篇7

一、培养学生写一手好字的习惯

古人云,“字如其人”。但现在的初中学生,不要说写一手好字了,就是握笔的姿势,也是非常的别扭。因此,教学生写一手好字,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教学生写好字,首先要先教给学生正确的握笔姿势和正确的写字方法。只有姿势正确,才有可能写出一笔好字,只有方法正确,学生才能产生轻松感。同时要教育学生端正写字态度。学生开始写得认真,但会越写越马虎,那么,马虎的部分我们不妨要求其重来,教师对重写的效果及时肯定。另外,用一些成功的书法家勤学苦练的事例教育学生,让他们认识到只有勤奋练习,才有可能取得丰硕的成果。还要让学生注意选择好的书法字帖,让他们用较短的练习时间取得长足的进步。

二、培养学生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工具书是不说话的老师,能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中的障碍,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如果能让学生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一定会成为学生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要使学生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教师必须以身作则,给学生做好榜样,遇到生字、生词,请教不会说话的老师,还可以跟学生进行查字典、词典比赛,使学生对工具书产生浓厚的兴趣。还可以讨论一些让学生特别感兴趣的问题,得不出答案时,不必去请教专家,到相关的工具书里查找出来,学生就会对工具书的巨大威力感兴趣。许多工具书查阅方法都有所不同,还要教给学生基本的查阅方法。

三、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在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的确,要想学好语文,仅靠书本上的一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才能获取更多的有益知识。应让学生多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教师可提供给学生一些必读书目,多给学生推荐一些好书,让学生做参考,以避免学生漫无目的地随便阅读。阅读还要注意循序渐进,逐步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面。同时,可采用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相互促进,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勤练笔的习惯

罗丹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有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观察到别人熟视无睹的事物中的奥妙。知识可以在观察中活跃起来,观察是智慧最重要的源泉。让学生把平时观察到的有新意的景、物、人、事都用随笔记下来,思考整理,写成周记或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日积月累,写作的素材就多了,分析综合能力也跟上了。老舍先生曾经说过:“写日记是学习写作的‘基本功’。最好的窍门就是‘每天必写’,‘天天拿笔’,哪怕是写几十个字也好。”的确,写作没有更好的捷径可走,写作水平的提高又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要诀唯有“勤练笔”。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熟能生巧,艺熟必精。这道理同样可用在写作上。如果学生天天坚持练笔,写作水平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8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短期看是一个隐性的因素,容易为大家所忽视。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重视这个隐性的因素,从习惯的形成规律看,要抓得早,要坚持不懈地抓,让习惯成为学生的一种意识。我认为可以这样去做:

一、从小抓起,越早越好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很难有多大的改进,所以尽早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学生在年龄小时,习惯既容易建立,也易于巩固,不良的学习习惯若被及时发现也易于纠正,等到不良习惯越积越多并稳固定形时,既影响良好习惯的建立,又不易纠正。如有的学生有上课不专心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坏习惯,即使在老师的教诲下有了改正的决心,可往往是改了又犯,犯了又改,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才能彻底改掉。很多人认为小学低年级要让孩子多玩,到了高年级習惯自然就养成了是极其错误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从小学一年级,甚至幼儿园起,就要开始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强化训练,从而形成稳定的自觉行为。

二、循序渐进,逐步发展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一朝一夕养成,也不能统统一下子养成,它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形成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结合能力增长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如在小学低年级,要让学生养成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等简单的切实可行的学习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水平的提高,知识的不断更新,到了小学高年级乃至中学,就要在简单的学习习惯基础上逐步训练养成高级的学习习惯,如阅读习惯,独立思考习惯,勇于创新习惯等。那种不遵循习惯形成规律,幻想一朝一夕就养成某种高级学习习惯的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也是极其有害的。

三、严格要求,密切配合

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并且对学生来说,应主要放在课堂上进行。小学低年级学生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不能只讲要求,而应结合教学实际,精心备课,细心指导,反复训练,认真检查,严格督促,使良好习惯的养成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同时在反复实践和强化训练中尤其要注意各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班与班之间的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否则会降低强化效果,影响良好习惯的形成。

四、树立榜样,启发自觉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家长、教师的要求或模仿他人情况下形成的,所以设身处地,树立榜样,不仅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就是对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要多树立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如在班上多表扬一些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工整,遵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议论氛围。同时家长和教师也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好学生的表率,不能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对高年级的学生则要给他们多讲一些名人持之以恒,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等方面的故事。引导他们多读一些课外书籍,从中感受良好习惯对一个人成材的重要影响,从而自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9

持之以恒地训练

好习惯都是训练出来的,不是说教出来的。因此,在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只有坚持不懈地进行训练,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魏书生老师为了培养学生“表达”的习惯,他坚持每天上课前让全体学生站起来自由地、大声地说一分钟话,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不仅不害怕在课堂上“说”,而且还学会了怎么“说”。更重要的是,由于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这种“说”促进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敢于提问的习惯。此外,魏老师还通过“七个一分钟”,训练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以及学习时的精神状态。只要坚持长期训练,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成为学生的学习品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发挥作用。

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10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学生要“学会。”既是“学会”了,也就形成了“能力”。而“学会”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能力的培养也需要一个过程,切实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在阐述他的“教是为了不需教”这一名言时说过:“学生入了门,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吗?叶老说的“学生入了门了,上了路了,便是以良好的学习习惯,便可依赖这种习惯促成学习能力形成,这才使得学生能够在反复的事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可以说,良好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它是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石。俗话说“好习惯终身受益”。“培养行为,收获习惯;培养习惯,收获性格;培养性格,收获命运。”可见一个人好习惯的培养尤其重要。

小学教师是学生跨进校门的牵手人,是儿童心田的第一个播种人,语文教师则要向儿童传授祖国语言文字无穷的魅力,使儿童一步一步走进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宝库,要让儿童扎扎实实地听、说、读、写,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这门工具,为学习各门功课打好坚实的基础,就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专研的能力,也就形成了其创造潜力,就被开掘出来了。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积极的动力定型。学习习惯包括早上课内阅读,午间课外阅读,规范整理桌面,准备好下一节课书本的习惯。

1预备铃响后安静候课的习惯;认真完成作业,及时订正的习惯。积极动脑,大声发言的习惯;参加课外兴趣活动的习惯;良好的考试习惯等。它的特征是:行为的鲜明,行为程序周密,行为动因主动„„其表现为学习愿望积极、强烈,学习意志坚定,奋进,学习过程活泼、轻松。因此,小学学习习惯亦是以小学生为培养对象,以语文学习为活动内容,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目标的一种高度自觉,自动持久的学习行为方式。

叶圣陶先生曾深刻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转化成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

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篇11

一、培养良好学习习惯需尊重个体差异

学习习惯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加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而形成的一种自动化学习方式。从性质上来说,它立足于学生的个体需要,要让学生自己觉得实践起来轻松适意。因此,教师在提倡某种学习习惯时,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尊重个体差异,立足于个体的需求。

例如,有一名学生认为高考英语题中有不少综合性强挑战性大的题目,为了从容应对难题,所以每天晚自习结束后,都会给自己加量,坚持每天练习一道有难度的英语综合题。长此以往,他的英语综合能力在班级中脱颖而出,该学生说非常感谢养成了“一天一题”的习惯。

然而,在笔者看来这个习惯就不是人人适用的。首先,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就要把握学习习惯的个体性本质。对学生而言,适合自己的习惯才能够化为学习的优势;不适合自己的习惯只能是学习劣习,是妨碍自己进步的掣肘。教师如果要提倡某种学习习惯,一定要提醒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量力而行。是否确立乃至接受一个习惯,可以建立在两个标准之上:是否适合自己以及是否真正有利于自己的发展。利用这两个标准检验某种习惯给自己的学习生活带来的变化,就能知道这种学习习惯是否真的值得自己去坚持。

二、学会自我规划、自我约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

学习习惯必须经过不断重复的行为才能够养成,就如同学校教育为学生设置的早读课、晚读课,就是利用一周五次的“重复”,帮助学生去适应直至最后养成早读、晚读的习惯。当然,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缺乏学校或者教师的强制规定,完全依赖于学生养成习惯的决心和长期实践的恒心。遗憾的是,仍旧有很多学生由于懒惰、灰心等问题而半途而废。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教会学生自我规划与自我约束。例如,笔者会鼓励自己的学生为自己制订计划书或时间表,大概包括自己的目标和每天的安排,越具体越好。有一名学生在期末复习时就制定了如下规划:

1.主题:英语期末的自主复习。

2.坚持每天3个单元的背诵,早上利用早读课时间背诵2个单元,晚上利用晚读课时间背诵1个单元,并且复习这三个单元。

3.每天晚自习时要复习1个单元的语法内容,并且完成相关的习题。

4.周一至周五每天完成1篇阅读理解;周六完成1篇英语作文;周日复习错题。

接着该生每天完成规定的任务后就会在日历上打一个记号,如果没有完成相应的任务则在日历上说明原因,利用其他时间补上该日未完成的任务。在开始的一个月当中,这名学生经常向笔者倾诉实践的苦恼,觉得很繁琐很累,但是为了不堆积任务还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坚持了下去。一个月之后,他对这些学习任务不再厌倦惧怕,反而能够轻松自如地去完成。

学生会出现这样的转变是因为自主规划在目标上给了他们动力;同时利用具体的时间给学生造成紧迫感和约束感,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尊重这份计划表的安排,从疲劳厌倦中逐渐走出来,感受到习惯给生活带来的条理性和计划性,逐步适应、接受这种重复性行为,最终实现习惯的养成。

三、注重学习习惯的交流,取长补短

学习习惯的归属虽然是每一个学生个体,但是培养习惯的经验和心得是可以共享的。学生除了获得教师的指导和鼓励外,相互的交流鼓励对习惯的培养也有不错的促进作用。

例如,教师可以多举办一些经验交流会,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学习方式,包括自己的学习安排、情绪调节等各个方面。这样一来,学生既能够深入了解他人的优秀学习习惯,取长补短;也能够根据别人的经验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让自己的学习习惯更加积极。

此外,学习能力、水平相近的学生也可以一起成立学习小组,小组组员出谋划策制订学习计划来督促每一个组员。这种方法对于自制力差、缺乏恒心的学生更加有效。因为他们在集体中会受到他人的监督同时也与他人形成了良性竞争,可以激发起学生的求胜心和进取心,从而产生坚持下去的动力。如果在实践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问题,组员还可以进行组内求救,大家一起讨论,帮助该组员改善自己的学习安排,使得习惯的培养过程更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降低了急于求成、拔苗助长的风险。

总之,养成习惯的主动权始终掌握在学生手里。教师要做的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明而积极的平台,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引导和激励,不仅有利于学习习惯的养成,更是为了让学生在习惯的培养中实现自主性、独立性的养成。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篇12

一、课前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指对将要在课堂内学习的知识预先进行学习。一些学生错误地认为, 课前预习根本没必要, 反正老师上课时要讲, 上课专心听讲就行, 课前预习等于浪费学习时间。但事实上不是这样的, 课前有预习习惯的学生上课学得很轻松, 知识也掌握得更牢固。因为课前预习, 不仅可以对新知识的学习内容、重难点有所了解, 而且更重要的是, 这种自学的过程锻炼了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在探索中, 对数学知识的内化得到了加强, 提高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我在实际教学中, 就要求学生课前必须预习, 第二天有新课教学时, 我会有意布置预习作业督促学生预习, 上课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长时间的坚持, 慢慢培养了学生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这样教师讲得轻松, 学生学得也轻松愉悦。

二、专心听讲的习惯

专心听讲是学生在数学课上接受信息、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基本保证。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 所以要特别重视课内的学习效率, 要求学生上课认真听讲。数学课的听讲要坚持做到“五到”, 即耳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 首先要求学生听课时, 思想不要开小差或做小动作, 注意力要集中;其次, 要求学会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 看是否与自己的意见一致, 必要的时候要做好听课笔记。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有趣, 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因此,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 一方面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采用幽默准确的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巧妙提问, 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另一方面, 我给出学生明确的要求, 让学生带着问题听, 边听边想, 时间长了, 学生就会形成认真听讲的好习惯。

三、独立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思考性很强的一门学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能力。但这种能力不单单靠学生认真听讲来完成, 还需要教师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对数学材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断的过程中, 独立思考来领悟, 从而掌握思考方法。现以教学求“解一元一次方程”为例说明。

“解一元一次方程, 如何运用等式的性质将方程变成x=a的形式?”这是这部分教材的重点, 也是学生理解方程解法的关键。我把这一问题作为自学思考题交给学生, 就成了大家集中思考的目标, 这样学生就会积极思考了。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还应留有充裕的思考时间。如果思考时间太短, 可能大部分学生会想不出来, 势必会挫伤多数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所以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思考, 一定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 让学生擦出思维的火花, 这样的训练一旦坚持下去, 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会慢慢缩短, 更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四、勤于反思、善于总结的习惯

反思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再思考, 对所学起到再现、整理、深化和提精作用, 是再建构的过程, 是一种相当重要的学习方法。数学有很强的逻辑性, 学习新知识后需要学生多反思、多总结, 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得更牢固。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但不能急于求成, 要一点一滴去积累。如, 让学生自己反思和总结自己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上的不足与心得, 把课堂上遇到的难做易错的题目整理到“错题本”上等都是不错的方法。

五、从生活中获得数学知识的良好习惯

纯粹的数学是枯燥的, 要让学生喜欢数学,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需要把我们的数学变得有趣。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是很好的办法。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很多, 我们应该用心捕捉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让数学更加贴近生活, 增加课堂气氛, 提高课堂效率, 让学生爱上数学课。

例如, 教学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时, 课前我制作了数字卡片, 用数字卡片来代替数进行游戏教学, 数字卡片上有正数和负数, 让每两个同学作为一组来抽数字卡片, 每人抽两张, 然后把他们相加, 谁抽到的数相加的和大, 谁就是获胜者。此时, 我发现连平常最不爱回答的学生也开口了, 学习气氛非常活跃。所以,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 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进行教学。生活化的数学课堂, 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13

高翠翠

作为一线教师,都能体会到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最棘手的问题就是:现在的课越来越难上,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追求原因,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们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就是在我们面前的这群孩子。现在的小孩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几乎可以说主宰了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大多数孩子都在温室中长大的,不知道什么是他们应该做的,什么是他们不能做的!面对这样的一群孩子,作为我们教师应该如何正确引导和对待呢?

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一个人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对他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大有好处。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则是他们顺利进行学习活动的保证,那么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养成良好的习惯比获得知识又要重要得多,所以孩子一入学我们教师就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知道什么不能做,什么能做,并应该怎样做?习惯的形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要经历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这样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完全由老师或父母来管理和约束;第二阶段是由团体管理。最后则是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先要培养孩子正确的学习态度。

要想使学习好还必须有个正确的学习态度,也就是对待学习认真负责,积极努力,不敷衍了事。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与否,决定着学习的成绩与效果。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能够按时上学,上课、不逃学、不旷课、不早退、不迟到,遵守课堂纪律,不随便说话,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能够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复习、考试不作弊等。特别是一年级新生,没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这是很现实的问题,开学三个星期,但还有一部分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叫按时上学,什么叫迟到,什么叫遵守课堂纪律,随便说话,不按时完成作业„„这无疑会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培养教育孩子做每一件事时都要讲究认真、负责的态度,以便在进入小学后能以积极的态度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其次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何为习惯?习惯是儿童后天所养成的,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特殊倾向。如早晨起床穿袜穿鞋,然后上厕所、洗脸、吃饭。学习习惯是学习活动中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如上课的铃声一响,学生就进教室,拿出课本和铅笔盒,等待老师上课等等现象。那么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严格约束,规范训练。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健全规章制度和严格严肃的规范训练。只有形成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管理的约束氛围,才会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烙下良好习惯的印痕。如何进行规范训练呢?可从以下几点进行训练:

1.要加强课堂常规的训练:课前认真做好上课准备,学习用品要整齐安放在课桌指定的位置。发言、提问,按规定的姿势举手,发言时要姿势端正,声音响亮。该动的时候可以自由行动,该说的时候可以畅所欲言,该静的时候就必须安静。如: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翻到第10页,再拿出铅笔。一定要学生在听清、听完要求之后再行动。否则学生将一盘散沙,无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又如小组讨论时:请小朋友们讨论一下。讨论结束后,教师组织教学时说:“一二停”学生就必须停下,并马上坐好,准备交流。

课堂常规的培养要在课堂上落实,课前要求学生带齐学习用具,教师上课时 就要检查学生带学具的情况,对于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提醒,并转告家长督促孩子按照课程表整理书包,每天带齐学具。

2.加强读书习惯的训练。由于小学生刚开始识字,识字量不多,往往是指认较多,或是一字一顿地读,或是唱读。对此,如果要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加快阅读速度,以尽早进入能快速浏览、阅读的轨道,必须要让学生在审题时做到手不离书,眼不离书,并与书本保持一尺距离。有的捧书读时眼离书本不是过远,就是太近。对此,我们应该及时提醒学生:“我们应怎样读书?”学生齐答:“双手捧书,眼离一尺。”这样做,学生易于记忆,心领神会,利于养成好习惯。

3.加强写字习惯的训练。

学生的写字习惯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常见的不正确写字姿势是偏头、侧身、匍伏等。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及时提醒:“写字必须‘三个一’”,经过提示学生会自觉地纠正不正确的姿势,经过多次纠正,就可养成正确的写字习惯。

4.加强坐姿的训练。

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成长的年龄段。坐姿端正与否,不仅影响到学习,而且将影响到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要让学生保持良好坐姿并不费事,只须教师在恰当的时机按照约定呼叫:“

一、二”学生回答:“坐端正!”或是教师以某种动作手势予以个别提示,既达到了目的,也不会影响教学的进行。

5.加强注意力的训练。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教师有驾驭课堂、稳定学生注意力的能力。针对小学生好动的特点,从激发兴趣入手,把课堂教“活”(活而不乱,放而能收);或者走到学生中间,利用“暗示法”提请学生注意,“拍一拍”、“拨一拨”、“点一点”等;如不便走下讲台,可用“稍停法”、“注视法”、“指向法”等,引起某些学生的注意,收拢其注意力。

6.特别加强听、说的训练。学会倾听

倾听,是现代人在口语交际中的基本素养。只有耐心地听别人讲话,把别人的话听清、听准,才能做出准确的应答。没有听清就发表,或没有听完就打断别人的话,是口话交际的大忌。在教学中,要注意很好地引领,准确把握,围绕这个重点来组织教学。(1)可以采用听后复述的方法,先复述一个简单的句子,复述老师的语言,因为作为学生首先必须要听清老师的意思,领会其意义。再复述学生之间的交流语言。(2)让学生边听边想(如某某小朋友发言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用听后评议的方法来促使学生养成倾听别人讲话的习惯。

乐于表达

要有表达自信心,善于抓住一切当众说话的机会,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场合以及不同谈话内容,说恰当的话、得体的话。在课堂上能经常性地发言,在小组交谈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大胆地面对全班小朋友进行表演。

7.加强动手操作的训练

一年级小朋友动手操作能力较弱,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特别强化这方面的训练。如(1)学具的摆放一定要放在指定的位置,而且不能随意触动。(2)听教师口令行动操作,这就要求学生在听清教师的操作问题之后,一声令下,再动手操作,只有在这一情况下学生才是带着问题进行有序的操作,否则很有可能成为无效劳动。

课堂常规的训练概括:坐、读、看、听、说、写、动手操作、书本摆放等。

二、个别接触,个别谈话。及时了解学生的观点,知道事实的真相,双方易于接近。规则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存在差距的。对于习惯较差 的孩子,可以采用个别谈话的方法,了解孩子的思想实际,了解孩子的困难,帮助孩子尽快形成好习惯。习惯的养成具有一致性的特点,要取得家长的支持配合,孩子的不良习惯的成因有哪些是属于家庭因素造成的,教师要认真分析,并帮助家长运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

三、采用强化办法。小学生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有“反复”的特点,可以采用“反复抓”、“抓反复”的方法,学校与班级联合强化,小组与个别结合强化,通过对他们强化训练,必能取得良好效果。强化法可与学校的常规管理相结合,学校在不同阶段根据学生的规则习惯的形成情况,确立强化训练点,班级、学校上下一致强化训练。

就说做课前准备这件事,要求学生把学习用品要整齐安放在课桌指定的位置。这么简单的一件事可对于一年级新入学的孩子就需要强化训练。我们经常会看到孩子们一听到老师说下课这一词,就飞一般跑出去玩了,老早忘记了课前准备这一事。可想而知下一节课,要等学生们都拿好书,起码要浪费3到4分钟时间,而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有40分钟,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而一年级孩子没有这方面的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要进行反复训练,直到每个孩子都自动化去进行准备。

四、对于不良行为的学生要采用科学的矫正方法。要做到及时谈话,耐心教导,反复磨练。

还有,培养习惯应遵循原则。

作为教师我们培养习惯的方法要科学, 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针对不同班级、学生、学科、时间、地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要行之有效,要有创新。

在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中,应共同遵循以下几条原则:(1)以身作则。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因此我们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要做儿童的模范。

(2)注意第一次。“无论什么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错,第二次就容易做错。”

儿童种种坏的习惯都是由于开始学的时候,大人没有留意去指导他们的缘故,以致后来一误再误,成为第二天性;所以要教小孩子教得好,必定要在第一次的时候教得好。

(3)不要有例外。养成好习惯难,养成坏习惯易。做父母或老师的要使小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好习惯未成的时候,不准小孩子有例外的动作。一个小小的例外,就可能破坏已成之习惯。

(4)发挥儿童的主动性。小孩子学习事物须自己学习。

“做”这个原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一切的学习,不论是肌肉、感觉、神经,都要靠“做”。所以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做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父母、教师,不可一手包办,或横加干涉,应当从旁观察,相机指导。直接经验,自己思想,是学习中的唯一门径。为此,应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

(5)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是养成习惯的必要步骤。不断地做,是养成“习惯”的必要步骤,单是“知”而不“行”,单是“理论”而无实践,样样事情都不会成功。

如何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14

学生可以在晚上睡觉前回忆一遍白天老师上课的内容,最好先不要看教材和笔记,能够想起来的就是已经记住的内容,没有想起来的内容就是没有学会的内容,应该在第二天再仔细的看一下教材和笔记。为了加深记忆,可以一边回想,一边写下来。

二.经常查看笔记,避免遗忘

平时记笔记的时候,应该仔细记清楚,防止时间长了就忘记自己做的笔记是什么意思。可以给自己规定一个时间段,比如每一个星期把全部的笔记都看一遍,把所有的知识点做一个总结归纳,加强记忆,避免遗忘。

三.培养思维能力,多做习题

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15

一、教学生会“听”

专心听讲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获取信息的必要手段。在数学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听的方法,培养听的习惯,训练听的能力。

教给听的方法:要求孩子既要学会倾听老师讲课,又要学会倾听同学发言。听时,要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把注意力集中到将要探讨的问题上,先独立想想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再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逐步学会记住他人发言的要点,并用语言信号和非语言信号做积极的信息交流。听时还要求学生目光注视对方,用点头、微笑、摇头等非语言信号表示自己在听;用“我明白了,请您把……再讲一遍好吗?”等语言信号表明自己听的结果。

培养听的习惯,训练听的能力,一定要付诸行动,并落到实处。例如,在课堂上,可以复述老师刚才说的一句话,或随时请学生复述前一位同学的回答,并及时给予肯定。

二、教学生会“看”

学会“看”即学会观察。良好的观察力是小学生学好数学的基本条件,能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在数学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明白观察什么,该怎样观察。

明确观察目的。观察要有目的,不能盲目,盲目地感知算不上观察。在数学学习中,我在让学生观察时,首先让他们静下心来,再告之观察对象及具体要求,并要求分步完成观察任务。如小学二年级《找规律》一课,就是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然后找出规律。这是一节培养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好课。

观察要有条理。数学学习中对数学对象的观察往往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达目的的,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引导学生不能杂乱无章地进行观察,而应逐步养成有条有理地观察的良好习惯。例如:五年级有一课《三角形的分类》,学生面对大屏幕出示各种形态的三角形,一时不知从何下手。这时老师对他们提示,根据三角形角或边的特点分类,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观察,学生豁然开朗,很快解决了这个问题。在数学教学中,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只要老师留心,经常对学生进行这样的训练,久而久之,就可以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

三、教学生会“想”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果不能积极动脑思考,就不能学好数学。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我们不但要教育学生上课时边听边看,更要会想。

设疑引导学生想: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精心设疑引导学生想,例如,我在教学“亿以内的读法”时抓住教学读万级的数这个重点和读亿以内数中间和末尾有零这个难点,在教学中进行激疑启思提问:每级末尾有0,其他数位有一个或连续几个0时,分别怎么读?学生积极思考,产生了探索求知解决问题的积极要求。

操作演示,启发学生想: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教师一方面应利用形象直观的教具进行演示,另一方面应让学生有充分的操作机会,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领悟算理,同时培养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四、教学生会“说”

会说:听、看、想,要通过“说”这一点来突破。语言是思维的结果,要说就要去想。课堂上抓住要学生尽量多说这一环,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细心看。抓了会说,就能促进其他三会。因此要十分重视学生口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数学课练说,可采用以下这些做法。

第一,训练学生大声发言。第一节课师生相互介绍,训练说话就开始了。要求每个学生起立,大声说我叫×××,上学期期末考试得多少分,再用一两句话说说新学年自己学好数学的打算。教师从中发现说得好的,当即表扬:“××同学发言,姿势端正,态度自然,语句完整,语言简练明确,特别是声音洪亮:很精神!”通过表扬树立榜样,使学生明确要求。此后,每节课都结合检查复习、基本训练等教学环节进行训练。

第二,让学生习惯于“说想法”。所谓说想法就是说思路,说思维的过程。课上要给每个学生说自己想法的机会,可以个人独自小声说,同桌之间练习说,四人小组互相说,等等。这样训练,学生就会习惯于说想法。说想法的过程就是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通过说想法,培养了学生语言的条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

第三,训练学生使用数学语言。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上关于概念、法则的用语,要求学生用数学用语,简明、准确的语言,完整地回答问题。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判断后,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概括出定义、法则或公式,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样做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教师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考查学生理解的程度,以便纠正他们用语的错误,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完后,还要统一到课本语言上来。如要学生总结关于分数的意义:把单位”l”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学生在叙述时常常丢掉“平均”两字,这时可出示事先准备好的苹果,其中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另外的苹果各分成不等的2份。引导学生观察相同点与不同点,使学生认识到“分成若干份”与“平均分成若干份”的不同。然后让说错的同学重新叙述。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定义(法则本身,而且理解了表述这一定义(法则)的书面语言,并准确地讲述了出来。学生在组织语言的过程中,思维的条理性、准确性得到了训练。

五、教学生会“做”

“会做”即完成作业。完成作业是学习过程中重要一环,要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培养学生细心的作业习惯。作业要求学生首先做到认真、准确、完整。其次要树立作业榜样。在作业前,有意识地把做得好的作业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向典型看齐的向上心理。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做法有:(1)培养学生正确、规范的作业习惯。即作业书写规范化,作业订正自觉化。(2)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全面分析的习惯。在指导审题上,要寻找题中特点,思考计算法则,运用运算定律,选择最佳的解题方法。例如我在教学数学应用题的审题方法时,采用“二读”法。第一次读题是了解题目讲了一件什么事,已知哪些条件,要求什么。第二次读题是掌握关键句子和概念易混的字词。如:倍数、平均、和、差、积、商、多多少、少多少等,并进行画批,为分析数量关系做准备。必要时画出示意图及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3)培养学生独立完成、自觉检查作业的习惯。要求学生做题时认真仔细,独立完成,不依赖别人,不弄虚作假,做错了也要错个明白,学会真本事。

上一篇:突破面试口语16题精彩问答下一篇:保密法制宣传总结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