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农村公路工作总结

2024-06-06

“十一五”农村公路工作总结(精选7篇)

“十一五”农村公路工作总结 篇1

“十一五”期间,会东县各级党委、政府和交通部门紧紧抓住国家和省加快农村公路改造的历史机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建、养、管”并重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全县农村公路快速、健康发展,为促进我县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截至2010年底,全县53个乡镇和318个建制村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93.7公里,全县大部分乡镇实现了通油路。

一、“十一五”期间农村公路工作取得的成绩

“十一五”期间,我县农村公路发展继续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全县共建成20个乡88公里通乡油路,投入建设资金14382万元。实际到位资金4859万元,其中上级补助部分3520万元,地方自筹部分1339万元,目前资金缺口9523万元。共完成通村公路81条。其中通达工程81个村505.7公里,通畅工程14个村共计105.8公里。农村公路依靠其点多、面广的特点,深入广大区乡,在公路整体路网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全县农村公路网初具规模。

“十一五”期间,各级党委政府和交通部门一直将解决通乡通畅问题作为农村公路建设的重要目标,今年年初,县政府明确提出要大力实施通乡油路和通村公路工程,加大地方配套,改善交通出行条件。

近年来,我县逐步调整了农村公路建设指导思想,提出要以通畅为主的速度规模型增长向注重路网服务水平的质量效益型增长的转变,本着“先县道、后乡道”的原则,逐步提高农村公 1

路改造技术标准,不断提高公路技术等级,优化农村公路路网结构。

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和交通主管部门始终坚持“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的指导思想,在搞好农村公路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管理模式、完善管理措施、加大资金投入,逐步建立了适合我县实际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运行机制,农村公路的养管水平逐年提高。

二、目前农村公路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农村公路网络化建设不足。农村公路没有真正形成闭合畅通的公路网络,不能完全发挥作用,客货运输仍受到制约,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出行难、运输难问题。从我县实际情况看,由于行政管理体制、资金、土地及建设规划等原因,致使出现了邻县、邻乡之间断头路普遍现象。

2、农村公路的建设资金筹措日益艰难。从我县农村公路的发展历程看,“十一五”期间的农村公路主要是依靠省、州补助与地方自筹等政策和措施发展起来的,并未形成稳定的发展资金来源渠道。在交通税费改革后的新形势下,建设资金应主要依靠财政资金支持,加之我县经济实力原因,县政府财政投入建设的配套资金,不能满足农村公路发展的实际需求。

3、养护管理不到位。“三分建,七分养”,规范、合理的管养模式对农村公路而言至关重要,但对于农村公路临时性、突击性的群众性养护仍是最为常用的养护办法,不能从根本上道路的养护问题,特别是养护工程的实施受资金制约尤其严重。目前我县虽然都建立了专门养护机构,但人员力量薄弱、设备不足、经验欠缺,养护机制并不健全完善。

“十一五”农村公路工作总结 篇2

一是供养人数基本稳定。“十一五”的农村五保供养人数平稳增长, 并趋于稳定, 历年供养人数相差不大, 最多的年份是2010年供养人数556.3万人, 最少的是2006年, 供养人数503.3万人, 上下相差仅53万人。二是集中供养人数上升。通过对2007-2010年分散供养和集中供养人数的观察可以发现, 集中供养的人数在逐年上涨, 分散供养的人数在逐年下降, 2007年的集中供养率为26.0%, 到2010年上升为31.9%。三是供养标准逐年上涨。供养标准在2007-2010年间逐年上涨。2007年分散供养的标准时1432.0元/人, 此后历年的增幅都在13%以上, 到2010年增长为2102.1元/人。2007年集中供养标准为1953.0元/人, 2010年为2951.5元/人, 后者是前者的1.51倍。

二、“十一五”农村五保供养的法规和资金支持

(一) 新《条例》的颁布

“十一五”开局之年 (2006年) 《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 (以下简称新《条例》) 的颁布, 使农村五保供养跨入了国家保障阶段。新《条例》与旧《条例》相比的变化主要体现在: (1) 供养经费由农民互助共济、村集体提供体制, 向国家财政保障为主转变; (2) 创建了供养标准的自然增长机制, 供养对象的资格、审批程序、供养内容、供养标准等更加明确化、可操作化; (3) 明确各级政府的管理与实施责任, 村民委员会由供养的直接承担者变为本级政府的协助者; (4) 供养服务机构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5) 加强了供养服务机构的建设、管理, 明确了依法监督管理的措施办法。

(二) 政府的财政投入

新《条例》颁布后, 农村五保供养所需经费纳入了政府财政预算, 矫正了供养资金短缺, 应保未保现象的情况。“十一五”期间“构建和谐”社会成为了我国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议题, 并写进了党的十七大报告, 围绕“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加大了社会保障投入, 农村五保供养资金也在逐年增长, 供养标准逐年提高。同时民政部于2006年启动了“霞光计划”, 使用福利彩票公益金资助农村五保供养服务设施建设, 旨在到“十一五”末基本解决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居住和供养需求。地方各级政府利用这一契机, 纷纷加大了敬老院的建设力度, 崭新、整洁的敬老院成为新农村一到亮丽的风景。

三、“十一五”农村五保供养存在的问题

(一) 供养标准仍然偏低

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相比, 当前的供养标准仍然偏低, 与新《条例》规定的“供养标准不得低于当地村民的平均生活水平”仍有差距。2010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01元, 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381.82, 2010年分散供养标准每人2102.1元占前者的35.4%, 占后者的48.0%;集中供养标准每人2951.5元占前者的49.9%, 占后者的67.4%。加之物价上涨等因素, 供养对象在物质方面的供养标准仍然是偏低的。因此, 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的设定应与CPI联动, 在2011年的两会政府报告中, 温家宝同志就明确提出要完善补贴制度, 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 绝不能让物价上涨影响低收入群众的正常生活。

(二) 过于强调集中供养

伴随着“霞光计划”的实施, 各地都在狠抓集中供养问题, 有的地方甚至层层下达集中供养人数和集中供养率指标, 集中供养率的高低成了考核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好坏的决定性指标。敬老院有符合一定标准的硬件设施, 并配备了专门的管理人员, 入住的集中供养对象能够享受更好的物质保障;五保供养对象集中在敬老院共提供生活, 可以在生活起居上互相照料, 排解老人内心的孤独感。但不能忽视的是, 老人大都恋乡眷土, 和谐的邻里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精神需求, 使得他们不愿离生活住多年的旧居;而且部分老人的一些个人生活习惯与敬老院相对标准的生活制度确实不相符合。因此, 集中供养是否优于分散供养, 如何处理集中好供养和分散供养两种供养形式的关系, 值得进一步思考。

(三) 社会投入、社会支持不足

在农村五保供养方面的突出表现之一是政府财政资金基本是供养经费的唯一来源, 没有形成政府主导, 社会参与的格局。另一方面, 供养对象对社会支持存在一定的期待, 但并无法实现, 比如获得一定的教育机会、力所能及的就业机会, 以及一些精神支持。在实践上, 只有各级共青团、妇联和学校会组织一些关爱供养对象的活动, 其他社会组织极少介入。供养对象的需求存在差异性, 但总的趋势是, 随着供养水平的提高, 他们的基本生活保障需求将基本得到满足, 需求的重点将转向精神层面, 因此需要更多的社会支持和关爱。从农村五保供养的实施看, 有必要大力发展社会工作并介入到供养工作中去, 个别化、个性化地满足供养对象的各项需求, 尤其是精神方面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春根, 赖志杰:新时期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对策[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08 (2) :17-20.[1]李春根, 赖志杰:新时期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对策[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08 (2) :17-20.

[2]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 (2011) [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http://www.gov.cn/2011lh/content_1825233.htm。[2]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 (2011) [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http://www.gov.cn/2011lh/content_1825233.htm。

“十一五”农村公路工作总结 篇3

一、“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基本思路与目标

“十一五”是山西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本着立足现有基础条件、抓住中部崛起机遇、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确定这一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基础,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城乡统筹发展为主题,以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为主线,以科技进步和改革创新为动力,形成质量效益型农业增长方式,持续稳定型农民增收机制,城乡互动型和谐发展模式,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协调、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到“十一五”期末,山西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农村经济综合实力和整体素质位居中西部地区前列;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基本消除农村绝对贫困,农村整体实现小康;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生态环境建设明显见效,农业科技装备水平显著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有较大提高,区域经济特色鲜明;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农业对外开放扩大,农村市场化程度提高,农村社会保持稳定。具体目标为:“十一五”期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4300万亩左右,粮食年产量稳定在90—95亿公斤。到2010年,优质杂粮、草食畜、干鲜果和蔬菜成为农业发展主导优势产业,全省特色农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力争达到65%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00元,年均增长6%。

二、“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主要任务与建设重点

(一)始终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主要任务

把水利建设作为能力建设的基础工程。水利建设重点规划了五大工程。一是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张峰水库和横泉水库等要在“十一五”建成并发挥效益。力争新开工万家寨引黄北干线、坪上水库等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加快后备水源开发利用的前期工作。继续实施好首都水资源规划项目。二是节水灌溉工程。把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作为节水灌溉工程的重点,把改变传统灌溉方式作为主攻方向,引进现代节水技术,扩展示范效应,提高水的利用率,实现年节水10亿立方米,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以上。三是水利防灾减灾工程。继续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整治重点河道。大力发展干旱地区集雨灌溉工程,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提升人工增雨能力,建立防灾减灾指挥中心,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四是农业综合开发工程。以改造中低产田和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为主,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相衔接,把耕地保护和土地治理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产业开发,提升土地质量。五是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以“六小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快农民受益最快的基础设施条件改善的步伐,促进农民增收。

把结构调整作为增产增效的战略工程。“十一五”时期,促进农民增收有效的途径仍然是农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在产业布局上,继续推进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太行吕梁两山干果杂粮生态经济区和中南部无公害果菜作物经济区的建设,逐步形成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社会化的优质农产品综合生产基地。在产业推进上,把优质杂粮、草食畜、干鲜果和蔬菜作为产业推进重点,使之尽快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在产品质量安全上,大力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在建立标准化体系、推进标准化生产的同时,把良种繁育、畜禽防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作为建设重点,以体系建设推进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提高。

把科技推广应用作为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治本工程。“十一五”期间,山西省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建设,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现代农业示范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整合、重组或新建一批省级农业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一批农民科技培训基地,为生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提供科技支撑,切实促进山西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推进县、乡两级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创新农业科技推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继续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为科技人员能够直接到户、良种良法能够直接到田、技术要领能够直接到人创造条件。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二)坚持以产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发展主线,积极探索城乡统筹发展新路子

在多年的实践和研究中,我们认为坚持把农业产业化、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作为发展主线,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探索出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从山西的实际看,发展农业产业化有四种形式,即龙头企业带动型、基地建设推动型、市场拉动型、行业协会组织型。从效益和活力看,龙头企业型最具有效率,效益较好。因此,在“十一五”期间,我们把发展特色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的重点,纳入全省规划。具体的发展目标是,特色产业占到农业的65%,围绕四大主导产业培育100个龙头企业,使“百龙”真正变成“百强”。因此,“十一五”要真正探索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联动运转的新机制。

发展农业产业化要提高产业集中度。在“十一五”规划中,我们把建立产业园区、产业基地作为产业集聚的主要形式,以集聚辐射带动、加快工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素质,促进产业成长。规划中严防借园区建设滥占耕地,把好项目审查、土地占用、环境保护关,力求使园区建设达到最好效益。

发展农业产业化要和县域经济结合起来。发展农村经济,县级政府成为实际的组织者。要从简政放权、改革财税体制入手,增强县级发展的实力,从而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发展农业产业化要把民营经济作为主体。民营经济已占山西省的半壁江山,在发展快的县已达到80%,而且发展态势呈现出勃勃生机。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同样要把民营经济作为主体。

(三)坚持以骨干重点工程为引领,促进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加速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全力抓好“身边增绿”工程建设。“十一五”期间,山西省生态建设将以林业重点工程为载体,发挥自然、人力和土地的潜力,在继续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重点防护林等国家六大重点生态工程的同时,加快建设“绿色山西”步伐,抓好山西省通道绿化、交通沿线平原绿化及荒山绿化、园林村镇绿化等“身边增绿”六大工程,形成发展与保护相协调、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的良好发展态势。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大力开展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通过制度规范减少污染排放,保护大气环境和水资源,防治水土流失和农业环境污染,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创建“生态乡村”,使“身边增绿”工程首先在农村收到成效。

加快林业改革步伐,建立多元投入机制。要搞好生态环境建设,投入是重要保证。因此,要加快以产权为核心的林业改革,探索政府收购公益林和政府补助的有效方式,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多元投入机制的建立。从山西实际出发,探索建立以煤补林的补偿机制,使生态环境建设有资金保障。

(四)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切入点,构筑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的和谐机制

加强农村供水、道路、电网、通信等公共设施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程,重点解决高氟水、高砷水、污染水及苦咸水等饮用水水质不达标及局部地区饮用水供应严重不足问题,提高农村饮水的质量与标准。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到“十一五”期末实现全省有条件的行政建制村村村通油(水泥)路和县乡公路路面高、次级化目标,全面提升农村路网整体水平。完成全省加强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并根据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进一步搞好新农村电网规划和建设,大力提高农村供电能力。加强农村电信、邮电事业建设,增加邮政网点,提高邮政通达深度及邮政传递及时率。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大力支持农村基础教育,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和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在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户户通”,搞好文化先进县创建活动,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精神文化需求。加强乡镇医院和乡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和设施完善,使一般性疾病能就地就医,使农民可以得到低成本和较好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在全省建立较为规范、完善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完善农村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水平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积极发展农村社会保障,探索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的有效实现形式。改善农村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切实加大政府对扶贫开发的支持力度。

(五)加大农业投入力度,逐步建立农业稳定投入的长效机制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十一五”期间,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农业投入,倾斜支持“三农”。一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断增加各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要按照《农业法》的要求,确保财政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预算收入增长幅度;财政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的资金要统筹安排,协调增长,依法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二是完善支农政策。尤其是要充分发挥山西能源优势,建立以电补农新机制。积极探索煤炭开采补偿机制,使煤炭优势更好地反哺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三是探索建立农业投资新方式。改革农业投资方式,使民间、金融投资和政府投资有效结合起来,发挥效益。探索建立政策性的农业投资公司,扩展融资能力,推进农村发展。

整合政府涉农资金。一是从项目上进行整合,以县为基础,加强项目的统一规划和资金的集中使用。二是从资金渠道上进行整合,从中央和省两个宏观层面统筹兼顾,整体推进。三是建立农业投资的协调机制,确保各项投资整体上符合农业和农村发展规划和各项建设规划。探索资金直达项目的运转机制,杜绝跑、冒、滴、漏,防止流失。协调投资地点、投资方向、项目筛选、配套扶持政策,使各类支农资金协调统一,发挥总体效益。在整合的基础上,切实搞好项目监管。

搞好农村金融服务。加快农村金融体制创新,尽快建立起能为山西省农民生产和生活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农村金融支撑体系。探索低利率、快运转、审贷权限下放的新型农村信贷制度,完善小额贷款和农户联保制度。建立农村资金外流的防范机制。

某市公路十一五总结 篇4

——海边城市“十一五”干线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总结

“十一五”以来,我市抢抓华东一省沿海开发机遇,按照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总体要求,全力加快公路建设步伐,完善路网结构,提高服务保障水平,公路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一、“十一五”以来海边城市公路交通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以来,我市围绕省局目标责任要求,切实将“更好地为公众出行服务”的理念贯穿于各项业务工作之中,突出中心、服务大局,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激发活力,以人为本、服务公众,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协调各方、合力推进公路建设管理工作,全市干线公路面貌焕然一新,养护管理水平快速提升,服务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公路事业长足发展。

1、建设规模持续攀升。“十一五”期间,全市投入120.79亿元,先后对204国道等13条国省干线公路进行了新建和改建,其中一级公路1012.85公里,二级公路58.71公里,建成一级公路600.13公里,二级公路58.71公里。投入41.43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6954公里、危旧桥梁1687座。等级公路由“十五”末的7432公里增长到2009年末的15718.6公里,增加了8286.6公里;高级路面里程由“十五”末4422

公里增长到2009年末的13516公里,增加了9094公里。

2、路网结构日趋完善。到2009年末,全市社会公路总里程达17870.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22.3公里、一级公路685.3公里、二级公路2157.4公里,三级公路1341.7公里,四级公路11211.8公里。全市公路面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达105.29公里,比十五末增长53.45公里,人口密度每万人达22.02公里,比十五末增长12.29公里。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干线公路为支撑、农村公路为配套的三网相连的公路网,全面实现市区10分钟、县城20分钟、重点乡镇30分钟接通高速和市到县通高速公路,县到县通一级公路,县到乡通二级公路,乡到乡通三级公路,乡到村通四级公路,所有行政村和村民集中居住点均通四级以上水泥路目标。

3、路况质量明显提升。以“八化”为核心的精细化养护全面推广并深化,养护机械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得到广泛应用。先后实施“安保”工程643公里,GBM工程400公里,建成省级文明样板路492公里、绿色通道461公里,完成路面大中修310公里,改造、加固桥梁26座,全市干线公路的路容路貌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2010年三季度末,全市国省干线公路好路率达91.8%,比2005年末提高了8.6个百分点。

4、依法治路顺利推进。以“路政示范县建设”为抓手,大力开展路域环境集中整治,全面规范路政管理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治超态势。累计清除障碍物59343立方米,非标悬

挂物6853块,取消摊点、马路市场4957处。先后立案查处路政案件4371件,其中处罚2356件,处理2015件,结案率100%。共办理路政许可112件、审批施工路段114件。全市超限运输车辆公路行驶率控制在5%以下。

5、费税改革圆满完成。按照国务院费税改革文件精神,按时停止公路养路费征稽工作,顺利取消了政府还贷二级路收费站的征费工作,圆满完成了480名两费征稽人员的分流安置任务,保持了系统的和谐与稳定。全市累计征收公路养路费10.81亿元,收取车辆通行费6.13亿元,年年超额完成省市主管部门下达的征收任务,为公路建设管理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障。

6、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办公自动化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工程管理系统、养护管理系统、路政管理系统、移动视频系统、收费监控系统、综合稽查系统全面推广应用,公路信息化工作从无到有、从建设到应用,渗透到公路工作的各个方面,创新了管理手段,提高了工作效率。

7、服务公众能力不断增强。坚持“以人为本、以车为本”服务理念,不断提高公路部门“三个服务”水平。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全面实施,公路门户网站建设进一步规范,市级应急服务指挥体系建成并运行,204国道等主要干线公路的服务设施相继建成,投入使用。

8、行业形象较好展示。全市公路系统连续被评为省市文明行业、文明单位,XX养护工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和全国首批工人先锋号,XX收费站被全总评为优秀职工小家,服务品牌分别通过省公路局命名和提名。全系统涌现了XX等一批全国和省市劳模,筑机操作手XX被评为“海边城市市十大杰出青年”。

二、推进“十一五”海边城市公路养护管理的主要做法

1、以华东一省沿海开发为契机,凝心聚力,强化管理,大力实施干线公路建设改造。

“十一五”期间,我市牢牢抓住华东一省沿海开发战略和各地公路建设热情高涨的重要机遇,科学超前规划,加大项目储备,强化项目管理,强势推进干线公路建设由部门主导向政府主导转变、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高转变、由安全畅通向人本环保转变、由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努力打造代表华东一省“十一五”公路建设新理念的文明、样板、示范工程。“十一五”期间,全市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累计完成投资110多个亿,是“十五”的10倍,建成8条一级公路550多公里,其中6条横向一级公路直通大海。投资规模、建设里程、公路等级、推进速度在海边城市公路建设史上前所未有。大力营造合力建路的浓厚氛围。我市坚持及时主动汇报公路建设推进情况和存在的困难,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在规划调整、投资融资、征地拆迁、项目审批等方面的支持。市政府多次专题召开重点工程建设推进会、现场会、会办会,为工程建设顺利推进提供了保证。同时,我们广泛开展多渠道宣传,让社会各界更加了解公路、关心公路、支持公路,调动各地各级公路建设的积极性,合力推进公路建设。XX县委县政府在2008、2009、2010年三年的元旦召开全县

万人动员大会,将三年分别定为交通突破年、交通攻坚年、交通加速年,在全县掀起大干交通的热潮。切实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市县两级政府成立重点工程项目管理指挥部,交通公路部门成立项目管理办公室和重点项目督查办公室,组建现场监管机构,委托社会力量参与管理,确保项目建设处于良好的受控状态。积极推广首件认可制度,严格履约考核管理,加大质量抽检频率,确保质量管理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市政府专门出台全市交通重点工程建设管理考核办法,强化进度、质量和安全督查考核,在表彰优秀项目、优秀管理服务人员的基础上,把重点项目建设纳入政府三个文明建设综合考核评比,极大地调动了各级各地建设的积极性。积极倡导全新建设理念。设计上大力推广沥青面层Superpave结构,广泛应用改性沥青、玄武岩,强制采用水稳碎石基层取代二灰碎石基层,较好地改善了路面的使用品质。管理上积极开展质量创优活动,完善管理网络和质量管理体系,落实工程质量责任制,定期检查、分析质量情况。建设中灵活运用低路堤、分离式路基设计,引进水泥路面碎石化改造、沥青路面冷再生、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等环保型新技术,较好地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环境。特别是XXX段分幅路基、331省道为百年银杏让道等节能环保的做法和首件认可制度、委托管理制度等管理模式受到了上级领导、社会各界的好评。

2、以路面养护为中心,高度重视日常养护,精心组织专项工程,全力推进养护管理现代化。

“十五”期间,我市在养护实践中摸索出以“八化”为

核心的精细化养护模式,并被省公路局在全省推广。“十一五”以来,我们全面深化“XX”精细养护,认真贯彻“建设是发展,养护也是发展,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养护理念,以人为本、以车为本,将精细养护向“景观公路”、“文化公路”的创建上延伸,努力打造彰显海边城市特色的精品路、品牌路、特色路。XXX等路段被精心打造成“精细养护的典范”。高度重视日常养护工作。修订出台《海边城市市干线公路小修保养检查考核与经费支付实施细则》,规范市场监管,明确考核办法和奖惩措施。大力实施路肩、边坡、边沟、绿化、桥头跳车、集镇段的整治,保持了良好的路容路貌。印发了《海边城市市国省干线公路桥梁管理实施细则》,委托专门机构对全市干线公路桥梁进行了检查,邀请资深专家专题举办公路桥梁检测与评定技术讲座。先后整治桥头跳车165座,修补沥青路面病害85万平方米、水泥路面8.6万平方米,砌筑集镇段排水沟16公里,集镇段绿化池28公里,开挖农田边沟450公里,砌筑挡土墙、护坡36公里,修整路肩930公里,修整边坡343万平方米,道口搭接硬化12万平方米。精心实施养护专项工程。出台了《海边城市市国省干线公路养护专项工程县级公路站监督管理考核办法》,强化干线公路养护大中修工程全过程管理,工程质量、进度、资金、安全得到有效控制,十一五期间我市实施的公路路面大中修工程和危桥改建工程内在质量和外观工艺都达到规范要求。出台了《海边城市市省级文明样板路创建实施细则》,高度重视前期工作,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加强部门协

调,突出重点环节,较好地推进了创建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正常化,圆满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文明样板路和绿色通道建设任务。积极推行养护管理现代化。大力发展预防性养护和再生利用技术,围绕干线公路路况检测调查、分析评价、养护决策和大中修工程实施等关键环节,研究制定预防性养护相关制度措施,积极推广应用沥青路面再生技术、沥青冷补料等养护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提高公路技术状况和服务水平。按照“先小型后大型,先专业后成套,先试点后推广”的配置原则,采取将机械化养护融入到养护目标考核体系和差别定价的方法,激励养护企业购置和使用养护机械的积极性,推进公路养护由人工向机械化转变。目前,我市沥青路面小修机械化作业率达到90%,一级公路路面保洁、路面灌缝、绿化修剪全部实现机械化,县级养护单位沥青路面综合养护车拥有率达到100%,沥青路面大中修工程全部实现机械化。

3、以“路政示范县”建设为载体,以人为本,规范执法,切实开展路域环境综合整治。

“十一五”初期,省公路局在全省开展“路政示范县”创建活动。为创新路政管理思路,探索长效管理机制,我处紧紧依靠地方政府,以响水县镇村为试点村,开展“路政示范村”创建活动。下发了实施意见,出台了考核办法,签订了《路政示范村共建协议》,明确了创建标准,落实参建双方的责任义务,创建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成效。在此基础上,以点带面,在全市实施路政示范县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市所有市县都达到路政示范县标准,更重要的是以此为动力极大地推动了路政管理工作。切实加大路政执法力度。按照“适度超前、科学计划、合理配置”的原则,累计投入800多万元用于增加、更新路政装备,提高了路政管理工作的效率和快速快反应能力。全市9个路政大队全部建成标准化路政大队。按照“三个服务、三个转变”的要求,加大路政执法力度,规范路政执法行为,特别是XXX路肩杆线迁移案以及XXX非法搭接案,通过人民法院的强制执行,有力地保护了路产路权,较好地服务了地方经济建设。保持治超工作高压态势,先后查处超限运输车辆5076辆,其中卸载352辆2472吨,有效遏制了超限车辆违法行驶公路行为。集中整治公路路域环境。印发了《海边城市市公路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海边城市市公路环境综合整治考核标准》和《海边城市市公路环境综合整治考核奖惩办法》,签订了《公路环境综合整治责任书》,对影响路域环境的路容路貌、违法建筑、非法搭接道口、集贸市场、占道经营、电缆管线、辆超限超载和撒漏、户外广告、边坡种植、环境卫生等10个方面进行集中整治,全市公路路域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精心组织实施“安保”工程。结合我市实际,在公路急弯、陡坡、高路堤、学校、视线不清等高危路段组织实施安保工程。先后设置防撞护栏21300米;埋设警示桩13600根,刷新3500根;新设置各类标志866块、导向标210块、辅助标志142块;漆划标线9800平方米。XXX等重点监控地段,交通事故下降了65%以上。沿线群众及过往司乘人员对安保工程的满

意度达95%以上。

4、以提升服务为宗旨,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扎实开展通行费征收工作。

根据国务院和华东一省省人民政府出台的关于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以及撤销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站有关文件规定,从2009年1月1日起,我市全面取消汽车养路费,从2月28日24时起,全面停止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我市以此为契机,在按政策积极稳妥做好人员分流安置、资产清查等后续工作,保持系统和谐稳定的基础上,强化管理,改进服务,切实做好通行费征管工作。积极稳妥做好涉改人员分流安置工作。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推进费税改革要求,出台了《海边城市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取消政府还贷二级路收费工作的意见》,公路部门主动协调,加强指导,圆满完成了改革涉及的9个养路费征稽所130名养路费征稽人员,撤销的4个政府还贷二级路收费站(含归并的两个收费站点)350名通行费征管人员的分流安置工作,保持了系统的和谐稳定。不断强化通行费征收管理。认真开展收费公路管理法规宣传活动,有效缓解了征缴矛盾;坚持依法征费,严厉整治恶意冲卡逃费车辆,累计查处违规车辆18854辆,补征通行费300余万元,通过公安部门逮捕寻衅滋事人员4人、行政拘留83人,治安处罚205人,有效维护了征费秩序,提高了车辆通行费实征率;全市累计征收通行费6.2亿元,占计划指标的124%。通行费征管工作在全省公路系统“争先创优”竞赛活动中,连续3年被表彰为“征管扛旗”先进单位。

努力提高窗口服务水平。制定了《全市通行费征管系统收费窗口形象服务标准》,出台了《全市普通干线公路收费站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认真实施“你好”工程,坚持提供便民服务,全市收费系统共涌现好人好事2320件,累计收到锦旗(表扬信)143件,帮助过往车辆扑灭火灾50余起,挽回经济损失350余万元,较好地展示了公路窗口的文明服务形象。

5、以服务公众为宗旨,创新管理,提升服务,全面推进公路服务体系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发展理念,对内,加强资源整合、提升应用水平,构建“信息共享、应用集成、互动交流、使用便捷”的统一信息化工作平台,提高信息化工作水平。对外,建设集“路网监控、应急指挥、信息服务、行政监督”于一体的公共服务与应急指挥体系,满足公众出行需求,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增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大力推进公路信息化建设。在“十五”末省市县三级联网的基础上,根据全省公路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要求,全面做好公路管理系统的服务保障工作,提升行业管理科技含量和服务水平。组织实施了XXX收费站公路交通综合稽查系统、收费站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改造工程,完成了海边城市公路数据分中心建设和视频会议系统建设。全面推进公路网管理与应急服务指挥体系建设。完成了公路网管理与应急服务指挥中心建设、市级养护应急处置中心及滨海养护应急处置基地建设、XXX“数字公路”建设,实现了指挥中心网络向

收费站、公路站、交调站、治超站、服务区和应急处置基地等管养节点延伸,提升了服务手段,丰富了服务内容,改进了服务质量,树立了服务形象。加快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XXX海边城市服务区、XXX观景台建成投入试运营,XXX服务区、XX服务区,XX服务区,XX服务区正在建设之中。XX治超点建成并投入使用,XX治超点正在建设之中。组建了海边城市市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中心并开始独立运营。利用96196交通服务热线和公路门户网站,及时发布路网信息。实施行政权力网上运行,方便群众查询,规范许可行为。

6、以争先创优为动力,强化队伍,提升形象,切实推进三个文明建设同步发展。

“十一五”期间,全市各级公路部门紧紧围绕公路交通改革发展的大局,在繁重的发展任务面前,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创新思路、创新内容、创新方法,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有力促进了公路交通事业发展。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以“三风”建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载体,组织职工系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内容,提升了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以 “一学双看”、“双看双提升”等活动为契机,开展学习型行业、创新型行业和服务型机关创建活动,增强了公路干部职工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扎实开展文明创建工作。认真组织“牵手致富工程”、“情暖万家”和“金秋助学”等公益活动,深

入开展学习型机关、创新型行业创建工作,切实推进“强基”工程。全系统15个单位有5家建成省文明单位、14家建成市文明单位,全市公路系统连续被表彰为华东一省省文明行业,市公路处被省政府评为平安创建先进集体,被省交通厅表彰为文明创建先进单位。切实加强公路文化建设。先后成功承办全省公路系统乒乓球比赛、海边城市市交通系统“公路杯”篮球比赛、“读文思廉”等竞赛项目并取得优异成绩。认真开展行业标识标准化和“两室一房”达标活动,处机关和基层各单位按计划实施了公路标识,建立了荣誉室、阅览室和健身房。

三、“十二五”海边城市公路交通发展初步规划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两个率先”的战略决策以及“华东一省公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积极顺应华东一省沿海开发战略和我市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加快构建“二纵三横一联”的高速公路网和“五纵十二横四联”干线公路网,形成比较完备的公路交通运输体系。

加快公路建设。在全面完成临XXX等6个续建项目、412公里一级公路建设任务的同时,将新开工建设XX等350公里一级公路,预计“十二五”建设总里程达760公里。

深化养护管理。加快文明干线公路网建设,构筑通畅、安全、舒适、优美的交通环境,全市干线公路基本创建成文明样板路。构建覆盖全市国省干线、层次明晰、规模适当、反应灵敏、运转高效、配置合理、保障有力的公路应急养护

体系,完成9个养护应急处置基地建设,为公众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出行信息服务。大力培育公路养护市场,建立一整套科学规范的公路养护与管理评价体系,提高公路养护技术含量和专业化、机械化水平。

规范路政管理。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塑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专业化、知识化的路政队伍。深化路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有利于促进海边城市公路事业发展的路政管理体制。全力打造“海边城市路政”品牌,努力实现路政管理规范化、治超工作常态化、信息管理现代化,实现我市公路更畅通、更安全、更和谐、更高效发展。完成市域范围内的6个固定治超站点建设。

优化站点配置。从有利于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平衡干线公路交通流量,有利于改善收费环境,提高收费还贷能力出发,进一步完善我市一级公路收费站点布局规划调整工作。

高速公路十一五养护管理工作总结 篇5

尊敬的省厅检查组、各位领导:

非常感谢各位领导莅临乍嘉苏高速公路检查指导工作。在此,我代表公司全体职工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按照全国干线公路养护与管理检查工作的要求,下面我将乍嘉苏高速公路十一五期间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基本概况

乍嘉苏高速公路浙江段是浙江省水运公路主干线“两纵、两横、五连”路网中的“一连”和所在区域嘉兴市“四纵五横”公路主骨架的主轴,乍嘉苏高速公路起到了将国道干线连接成网,提高路网整体效益的作用。乍嘉苏高速公路连接浙江、江苏两省,连通沪杭、沪宁两条高速公路,并与杭州湾跨海大桥相连,是国家公路主干道同江至三亚沿海大通道的重要分流线。

乍嘉苏高速公路全长50.281公里,全线途经4个县(市、区),13个乡镇,40个行政村。它南接杭州湾跨海大桥,北与江苏苏嘉杭高速公路相接,并通过海盐枢纽、沪杭枢纽和观音桥枢纽3个枢纽互通分别与与杭浦高速、杭州湾大桥北接线、沪杭高速和申嘉湖杭高速相连接。根据高速公路命名和编号调整方案,乍嘉苏高速公路划分为两段,浙苏省界至嘉兴枢纽为国家高速公路,编号为 “G15w”(名称为常台高速),长24.78公里;海盐枢纽至嘉兴枢纽为省级高速,编号为“S11”(名称为乍嘉苏高速),长25.5公里。

乍嘉苏高速公路设计标准采用交通部1997年11月26日发布的- 1 -

嘉兴市乍嘉苏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

乍嘉苏高速公路十一五养护汇报管理工作汇报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01—97)规定的平原微丘区的高速公路标准,路基宽28米,为双向4车道,设计行车速度120公里/小时,桥涵设计荷载:汽车-超20级,挂车-120级。工程于1999年6月1日正式开工建设,2002年10月28日全面建成通车。

乍嘉苏高速公路共设互通立交8个,其中3个是高速公路之间的枢纽互通,有5五个匝道收费站,1个主线收费站,1个管理服务中心,1个服务区。沿线有特大桥4座,大桥15座,中小桥85座,分离式跨线桥5座,涵洞通道138道。

嘉兴市乍嘉苏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2年10月,主要负责乍嘉苏高速公路的养护、收费、路巡、监控、经营等工作。公司设有办公室(下辖监控中心,并负责服务区管理)、营运管理部、工程管理部(负责路产、养护、工程、机电和系统维护)财务部四个部门,其中营运管理部负责王江泾主线收费站和中心收费站管理(下辖凤桥、余新、南湖、马家浜、秀洲共5个分站),目前公司共有员工256人。二、十一五期间的主要工作

五年来,公司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上级行业主管部门的关心下,坚持以巩固完善制度管理为基础,以提高服务质量为中心,以文明公路创建为核心,以“养好路、收好费、促畅通、保安全,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发展”为管理工作理念,团结奋战、锐意进取、扎实工作,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2 -

嘉兴市乍嘉苏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

乍嘉苏高速公路十一五养护汇报管理工作汇报

各项管理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一)以路为本抓畅通,做好养护管理工作

十一五以来,随着车流量的不断增长,养护工作愈加繁重,乍嘉苏高速公路养护工作从管理体制、工作机制、管理理念等多个方面均在不断改革创新,努力提高养护管理水平。十一五期间,乍嘉苏高速公路的养护工作逐渐成熟,突出表现在养护队伍更加专业化、机械化,养护决策更加科学化,养护管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同时公司的养护管理队伍也从两个专职养护管理人员发展到具有十多人,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养护管理团队。公司主动养护和预防性养护意识更加增强,更为注重长效机制,形成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发展的理念。

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养护经费1.5亿元,其中投入日常养护费用2700万;投入专项养护经费6900万元,投入系统设备维护、收费站和系统升级改造费用5300万元。共计完成了各类专项工程30多项,修复了沥青路面超10万m²,维修了严重病害桥梁4座,完成了全路桥梁定期检查和全面普查2次、专项特殊检查1次,完成了收费站扩建2处、监控通讯系统设备更新5项,并实施了二义性收费系统改造、不停车收费(ETC)系统改造、计重收费系统改造在内的多项升级改造项目。全面建立了路面综合管理系统(CPMS)、桥梁管理系统(CBMS)、养护预算系统等养护管理系统。2006年乍嘉苏高速公路被评为文明公路。

- 3 -

嘉兴市乍嘉苏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

乍嘉苏高速公路十一五养护汇报管理工作汇报

1、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和机制

十一五期间,公司先后编制了《工程施工合同范本》等多项规范性文本文件,制定了《乍嘉苏高速公路养护招标规定》、《乍嘉苏高速公路设施设备维修养护管理办法》、《乍嘉苏高速公路绿化养护、保洁考核实施标准》等十多项制度。通过此些范本和制度,进一步健全了养护工作的管理体系,使养护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公司总结了十五期间养护市场化改革的经验,在2006年以来的历次养护招标中,不断地进行改革创新,以事前约束为手段,从完善招标形式、细化招标条款入手,以标准化、规范化养护管理为目标,通过适当延长养护合同期、出台相关奖惩措施、完善检查验收程序和施工组织计划等手段,激发了养护施工单位工作积极性,提升了养护施工水平,完善了监督检查办法和手段,促进养护管理走上健康发展之路,为标准化、规范化养护管理打下了良好基础。具体做法有:

一是将第三轮日常养护招标的合同期从原来的一年增至二年乃至三年,稳定了承包商队伍,激发了养护施工单位的积极性,建立更为紧密和协调的合作关系;

二是将汛期三防、冬季除雪和突发事件抢修项目的处臵更加灵活化,并列入常态进行管理,协作单位做到随叫随到,并加入公司员工队伍组织处理,保证了维修抢险的时效性;

三是将《优质优价办法》纳入合同文件,为养护标准化、规范

- 4 -

嘉兴市乍嘉苏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

乍嘉苏高速公路十一五养护汇报管理工作汇报

化管理提供保障。公司出台了相关奖惩机制,哪个单位做的不好,公司不但不给与计量还对他们进行处罚,处罚结果通报施工单位的上级领导,做得好的给现场负责人和班组发奖金、给他们的上级单位发喜报,这些机制彻底打消了承包商以往等、靠、要的思想;

四是依据合同完善了协作单位管理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加强了养护与路政、交警之间协作,实现了对养护单位的有效管理。

2、道路养护

公司坚持日常道路巡查制度,除了督促养护单位做好养护巡查、夜间巡查和特殊事件巡查外,公司内部养护人员协同路产人员定期对全线路况进行巡查,及时全面收集、掌握公路路况信息和道路质量,并会同高速路政、高速交警、高速拯救等道路外部协作建立了联合巡查机制,提高了处臵突发事件及消除安全隐患的及时性。

为贯彻快速养护的理念,减少养护施工对道路通行的影响,在桥梁伸缩缝、连续缝等简单水泥结构物维修中使用了超早强水泥,将原来需要3-4天的施工期,缩短为半个白天,做到了当天开挖,当天开放交通,施工不过夜,确保了高速公路的安全、畅通。在沥青路面日常维修,针对路面基层小面积破损和持续雨天坑洞修补困难的难题,试用了超早强水泥混凝土修复基层和冷补材料修补坑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公司人员加强养护现场的管理,养护施工时养护管理人员必须

- 5 -

嘉兴市乍嘉苏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

乍嘉苏高速公路十一五养护汇报管理工作汇报

到现场旁站,监督施工质量。坚持落实月度例会制度和检查考核制度,解决各类工程问题。

在十一五期间,坚持道路通车以来的做法,对全线路基沉降情况进行跟踪监测。使乍嘉苏高速公路的路基沉降数据得以延续,为对不均匀沉降路段的改造和道路拓宽,积累不可缺少的数据。

公司每年安排专项工程资金,重点对沥青路面病害、桥头跳车、不均匀沉降等路面病害实施系统维修、加铺和罩面,保持乍嘉苏高速公路良好的路容路貌和行车舒适性。

3、桥梁养护

公司重视并加强桥梁隧道的管养工作,建立了完整的管理体系,配备了专职桥梁工程师。公司坚持专业技术人员桥梁普查和外委单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原则,开展桥梁检查工作,充分利用CBMS的评价分析,对危险桥梁和隧道进行及时改造和加固,消除安全隐患。十一五期间,组织修复了四座病害桥梁的加固工作,消除了安全隐患,恢复了桥梁的技术状况。公司还重点加强了多发病害桥梁和特殊结构桥梁的日常检查频率,对小跨径小绞缝普通空心板和独柱墩的桥梁,加强监管、完善交通设施、合理引导车辆等措施,防止恶性事故发生。

公司坚持做好桥梁结构物的安全检查。每月联合高速路政中队对全线180多座桥涵通道内非法堆积物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及时清理桥涵通道中存在农户堆放柴草、油菜杆情况,以及查处桥下违法

- 6 -

嘉兴市乍嘉苏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

乍嘉苏高速公路十一五养护汇报管理工作汇报

施工行为。

4、养护技术

十一五期间,公司积极尝试应用四新成果,努力提高养护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应用水平。先后进行了热融压缝带处理横向裂缝,日常路面病害维修的接缝采用TL200材料进行封边,采用美的微波养护车利用微波技术修复路面坑洞,沥青路面裂缝采用机械开槽灌缝,桥面维修中使用了公路桥面专用的防水涂料,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路面维修中使用改性乳化沥青、柔性基层处臵路面基层病害、改性沥青中掺入聚酯纤维增强抗车辙能力等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为更好地养护路面积累了经验。

(二)以车为本抓服务,做好收费管理工作

十一五期间,公司进一步完善了收费管理体制,坚持乍嘉苏高速公路具有独特的管理模式,即除王江泾主线站设所管理外,其余五站为公司营运管理部直接管理,减去了处、所的中间管理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公司结合文明公路创建、复评工作,采取多种措施,在收费管理工作上坚持不断巩固和提高窗口文明服务和车道服务水平。

一是坚持开展 “文明收费、微笑服务”、班组流动红旗竞赛、“服务明星”评选等一系列活动,使窗口文明服务工作进一步贴近收费工作,贴近广大干部职工。

- 7 -

嘉兴市乍嘉苏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

乍嘉苏高速公路十一五养护汇报管理工作汇报

二是加强收费班组建设。在营运管理中推行以星级收费员百分制考核和收费班长竞聘为核心的收费员工作考评模式;建立健全部务、所务、班组会议制度,让基层收费班长在各站、所收费业务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编发了《收费员培训教材》和《周边经济、旅游、交通环境介绍》两本工具书,组织班组黑板报宣传学习竞赛,对加强业务学习、经验交流、沟通思想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是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公司健全完善了《收费员岗位操作规程》、《收费工作紧急预案》、《收费稽查工作条例》以及通行卡、公务卡、票证管理等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了收费行为。

四是加强对外“窗口”监督管理,加大稽查力度。公司建立收费稽查小组,除利用电子监控系统进行实时监督外,采用定期检查与突击检查、日查与夜查相结合,在操作规范、服务质量、环境卫生等方面对各收费站点进行明查暗访,对存在问题的收费站、收费员发出整改通知书,责令其限期整改。开展稽查员跟班讲评,提出改进要求。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文明站点创建的各项工作措施得到认真贯彻落实。

五是强化内部管理、对外树立良好社会形象。公司采取有效措施,强化收费所、大班内部管理。加强员工素质教育,重点加强纪律的整顿、仪容仪表的训练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培训,以优良的服务态度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六是提高服务技能,拓展服务内涵。公司鼓励员工干一行,爱

- 8 -

嘉兴市乍嘉苏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

乍嘉苏高速公路十一五养护汇报管理工作汇报

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不断提高员工的服务技能。并在深化“学习型班组建设”,提高员工素质和业务水平的同时,积极推行收费员“一岗双职”,开展自发电和消防安全演练活动,要求收费员在规范操作、文明收费的同时,围绕“安全生产、文明服务”,切实履行收费现场安全管理职能,确保安全畅通。并开展一系列的便民活动。延伸和拓展报务的内涵和外延。为司乘人员免费提供开水、针线、日常药品;免费提供高速公路行车指南等,过往司乘人员提供更好、更优、更便捷、更文明的服务,最大限度为来往司乘人员提供便利。

七是进一步提高车道服务水平,公司和江苏苏嘉杭高速公路公司一起巩固省界收费模式,完善了《省界联合收费站收费管理办法》,每月召开联席会和定期进行业务协调工作,省际联合收费工作的实施,不仅降低运营成本,更为重要的是缩短了车辆停车缴费、领卡所需时间,提高了收费服务水平,提高了高速公路快速畅通能力。

八是加大收费站改造,解决主线收费站拥堵难题。近几年来,随着我路段车流量的不断增大,王江泾主线收费站14个收费出口车道已不能满足车辆通行的需要。为缓解车道通行能力不足的问题,有效解决收费站拥堵难题,在客货分离分区通行的基础上,我们多方调研,实施了客车车道“一道双亭”建设,共建设了6个车道,并对客货分离、车道标识牌进行了强化和提高,加快了收费速度,收费堵车现象明显减少。

(三)促畅通,保安全,扎扎实实做好公路安全保障工作

- 9 -

嘉兴市乍嘉苏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

乍嘉苏高速公路十一五养护汇报管理工作汇报

1、安全管理工作

公司十分重视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具体从五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大安全用品的投入,定期为公司机关、收费站更换灭火器,购买消防水龙带,更换反光背心,更换所有收费亭门。

二是每年年初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建立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达到人人身上有责任,个个手中有指标。

三是加大安全检查力度,公司机关、站每月定期开展安全生产自查工作,公司组织人员不定期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对发现的问题下发整改通知。

四是加大宣传力度,在每年“安全生产月”活动期间,通过发放安全宣传单、悬挂安全生产宣传条幅、设立安全生产咨询台等方式进行宣传,收到良好效果。

五是完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确保无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2、“三防”管理工作

十一五期间,公司将“三防”工作落实到日常工作中,深化常态化管理,做到了一年365天,“三防”预案随时可以启动,抢险队伍随时可以调动到位,“三防”物资随时可以使用的机制。针对夏季台讯、雨汛期,冬季冰雪恶劣天气等不同天气状况,加强设备设施管养,认真做好各项“三防”工作,全力保证道路安全和畅通。

一是进一步完善预案。公司修订了相应的工作预案和工作流程。

- 10 -

嘉兴市乍嘉苏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

乍嘉苏高速公路十一五养护汇报管理工作汇报

组织各级员工及协作单位学习包括“三防”预案在内的各类应急预案。所有涉及“三防”工作的单位、部门,都建立健全了“三防”工作小组,完善工作责任制。要求各级员工熟知各类恶劣天气状况处臵工作的流程和措施,比照条文逐项检查,完善不足之处,以提高应急预案处臵工作的效率。并根据各季节“三防”形势和气象情况,进一步梳理和分析防控节点环节和重要对象,逐一落实防御措施。

二是确保人员、物资、设施切实到位。不断完善了三防抗险应急队,落实了人员、装备,对应急抢险车辆进行了专项保养,保证养护车辆能随时投入使用。落实了各协作单位的24小时值班和应急处臵措施,实施分组分路段包干负责,责任到组的管理体制。在恶劣天气时24小时值班,随时待命。公司“三防”领导小组实行年初春运前、年中雨季前、年末冬季前三次的对防汛物资、装备储备,应急抢险救援人员、队伍和应急运输车、应急资金到位、应急预案制(修)订、应急信息网络保障等情况的专项检查,适时调整三防物资的结构,保证三防专项资金的可用。

三是完善预防预警和联动机制。强化各部门对协作单位的调度指挥和相关政府部门的联动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类应急预案联络网络作用,提升预报、预警和信息采集能力。密切关注天气动态发展情况,保持与路政96266、交警12122信息沟通,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形成“三防”应急合力,保证指令畅通,及时指挥调度各级抢

- 11 -

嘉兴市乍嘉苏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

乍嘉苏高速公路十一五养护汇报管理工作汇报

险力量,处臵各类突发事件。

3、道路保畅管理工作

除执行严格的巡查制度,公司利用本路段全程监控,坚持实行无节假日24小时巡查。配合交警做好事故现场的预警、救援及清障等工作。严格做好道路施工涉及车辆的分流、封道事项的审批工作。在安全预警、车辆疏导、事故救援、现场疏通等工作中确保人员、设备、车辆的安全和车道的畅通。从通车至今没有发生一起因道路问题而引起的交通事故。

一是完善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公司与交警、路政、消防队、120武警医院及拯救大队等到单位共同组建交通事故快速处理联动机构,武警医院专门为我路段开通伤病员抢救绿色通道,完善交通事故、恶劣天气、施工封道等各种预案,充分利用全程监控的特点,经过多次演习及实际操作,几经修改预案,各单位接公司监控中心发布应急处理指令及时处理率达100%,处警救援人员平均到场处理时间为15分钟。

二是注重信息资源的多渠道收集。与嘉兴气象台签定气象服务协议,实现了全路段气象信息事前预报。并结合我路段原有的气象检测仪设备,形成了一个从中长期趋势、短期预报到实时观测完整的气象信息管理服务体系,对天气变化采取积极的对应措施,以人性化服务通过高速公路可变情报板不断告知过往车辆司乘人员嘉兴及周边城市气象情况,恶劣天气提前告知,提高驾驶员安全行车意

- 12 -

嘉兴市乍嘉苏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

乍嘉苏高速公路十一五养护汇报管理工作汇报

识。为充分保障本路段在各种天气条件下的安全、畅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是与行业管理部门相互协作,加强道路管理。公司与路政、交警三方共享科技资源,依托全程监控设施构建的路况信息收集、数据分析、指令发布和应急力量调度平台,在交通管理上分工协作、各司其职。采取以电子巡逻为主人员车辆上路查究违章的勤务模式,经过各方协商合理安排包括路巡、拯救、武警急救等施救车辆以及交警、路政等各类处警车辆的停放点,协同做好各种路面情况应急快速处理,做到在第一时间发现和解决好高速公路上发生的各种问题,共同维护好高速公路安全畅通。此举减少了一线人力物力资源的投入,提高了处臵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

四是强化施工路段的道路畅通。公司加强养护施工施工路段的安全畅通管理工作,加强了现场兼顾的力度和人员配备,制定完善了应急通行预案和重新修订了路面堵车、事故处理的交通预案,根据事故大小、堵车严重程度要求相关人员到场,现场指挥,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正常行车,确保公路安全畅通。

五是强化对穿跨越施工路段的巡查和监控。针对各种穿跨越工程施工,施工干扰突出的情况,公司完善了施工责任状签订、施工路段安全保畅、日常巡查、安全隐患整改、施工后验收等环节管理,在施工前期、施工期间、施工后期针对不同的时间点的安全管理特点,加强了监控和管理,切实保证了施工和安全畅通两不误。

- 13 -

嘉兴市乍嘉苏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

乍嘉苏高速公路十一五养护汇报管理工作汇报

(四)以人为本,以车为本,深入开展服务区优质服务 十一五以来,服务区牢牢贯彻“以人为本,以车为本”文明服务宗旨,围绕司乘人员“满意度”为中心,深入开展优质服务活动。

一是落实管理责任制。服务区经营部门和外包单位较多,外来车辆和人员进出频繁,经营范围涉及行业管理部门较多。为此,公司明确由服务区经营公司负责,层层落实责任制。

二是定期改善硬件设施。服务区不断对原有陈旧设施如停车场地的路面、隔离墩、路缘石、标志标线等设施进行了维修,还增加警示隔离桩和增加了停车位,改善了停车秩序。同时响应省厅号召,为打造浙江品牌服务区,对餐厅、粽子、超市等经营场所重新进行了改建装修,重新塑造服务区的内部新形象。

三是加强现场管理。停车场车辆按车型分区域集中停放,在东西区通道处设立值勤点,配臵保安24小时值班。各种标志醒目齐全,确保进出车辆进出畅通,停放有序。

四是不断拓展服务体系。服务区不断拓展提供公益性和人性化的服务,如:免费卫生纸、洗手液、开水,提供针线包、医疗应急药品、充电器等服务。建立服务咨询台,同时设立顾客意见箱,开展顾客满意度调查,广泛听取顾客意见,认真改进,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定期做好员工的岗位培训,服务区还多次组织各部门员工到其他服务区参观、学习,取长补短,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增强员工的服务意识,为顾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 14 -

嘉兴市乍嘉苏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

乍嘉苏高速公路十一五养护汇报管理工作汇报

(五)以人为本抓队伍,加强队伍建设

公司始终坚持以队伍建设为抓手,把坚持提高员工队伍素质、建设一支与企业文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员工队伍作为文明创建工作的根本任务和首要目标。

一是确定企业文化发展方向。公司通过宣传阵地和各种会议等方式,积极向广大员工灌输“员工与公司同命运共发展”的服务理念;重新布臵公司办公区域,明确公司企业文化发展方向,即:公司的宏观工作目标-----为嘉兴乃至长三角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保驾护航。公司的微观工作目标-----养好路、收好费、促畅通、保安全,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发展。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员工与公司同命运、共发展。公司的管理理念-----以创新为动力,不断完善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基础;深化增收节支、多收多得、多劳多得的管理意识。以积极营造诚信、正直、团结、关爱的和谐氛围,努力培养认真细致、求真务实、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为文明创建工作和企业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是营造和谐创业氛围,建立“员工之家爱心基金”。公司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元素的积累工作,规范统一了员工服装、重新布臵了办公场所,展示了公司良好的形象;通过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等形式,拓宽民主管理渠道;公司与各部门签订“节支目标责任书”,倡导绿色生活。鼓励节约、倡导节约,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措施;鼓

- 15 -

嘉兴市乍嘉苏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

乍嘉苏高速公路十一五养护汇报管理工作汇报

励开展员工捐赠活动,公司首次建立“员工之家爱心基金”,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三是完善学习培训体系。公司通过保险理赔知识培训、收费员自发电培训、消防演练、收费技能竞赛、收费业务交流、机电系统培训等形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制定政策鼓励员工学习,提高岗位技能和学习层次。同时,公司在薪酬管理办法上把学历纳入结构体系,提高了员工勤奋学习、自觉学习的意识。

四是进行先进典型激励。公司在一线收费员工中开展“服务明星”系列评比活动,树立起一大批先进典型群体形象,采用上墙表扬、奖金激励等形式,充分调动了员工的工作激情。

五是关心员工日常生活。每年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健康体检;及时上门探望、慰问生病、生育员工,积极补助生活困难员工;领导在高温季节和重要节日赴一线慰问等。

六是统一着装树形象。为美化员工形象,公司对员工工作服进行重新改版设计,通过市场公开招标,为全体员工量体订制了新工作服。同时为收费员、路巡员等一线员工配备了围巾等保暧设施。2010年又首次为员工添臵了羊毛衫等工作衣,既改善员工福利待遇,又良好地展示公司独特的形象。

三、存在的问题和打算

回顾五年来的管理历程,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在管理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完善和继续改

- 16 -

嘉兴市乍嘉苏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

乍嘉苏高速公路十一五养护汇报管理工作汇报

进。

一是乍嘉苏高速公路服务区的面积与设计功能满足不了实际使用,设施老化严重,将在十二五期间,根据实际交通量和使用功能进行翻建扩建。

二是道路车道数与交通流量增长带来的畅通和安全问题愈发严重,公司将及早开展拓宽工程,彻底解决路与车之间的深层次矛盾。

三是养护水平仍与省内先进公司有差距,路况仍有改观和提升的空间,将加大投入,强化管理,加强技术引进吸收,加强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管养水平。

总之,我们将继续坚持“一切为了行车人、一切为了行路人”的理念,以改革创新作为发展的不竭动力,不断探索新形势下高速公路管理的新模式,在探索中不断前进,努力提高乍嘉苏高速公路的科学管养水平。

谢谢大家!

嘉兴市乍嘉苏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

二0一一年三月八日

- 17 -

“十一五”农村公路工作总结 篇6

根据屏山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交通的需要和县交通局《关于编报各乡镇公路交通“十二五”规划的通知》要求,在总结“十一五”的成就与不足,分析“十一五”期间交通行业工作面临的形势基础上,现总结规划如下。

“十一五”期间我镇公路建设回顾与总结

“十一五”以来,我们紧紧抓往西部大开发、镇际油路及农村公路建设等重大机遇,在县委、政府和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屏山镇公路建设“十一五”工作总结

与“十二五”规划

建成的项目资金欠帐多,资金缺口大,给下一步项目争取或列项后的项目组织实施带来新的困难。

(2)公路养护

镇村公路、乡村公路养护资金不足,部份大中修工程难于实施,养护保通工作比较困难;乡村公路、村组公路附属设施少,公路抗灾能力差,通过能力低,普遍存在晴通雨阻现象,使用效率低。

“十二五”公路发展目标与重点

一、“十二五”公路交通发展形势

(一)公路交通运输在我镇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位置。

屏山镇是一个典型的坝山区乡镇,山区面积的占全镇总面积的86.1%,因此,是以公路交通为主的地区,公路运输占社会性总运量的95%以上。公路交通建设虽然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特别显著的成绩,但公路交通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仍然存在。路网密度低、公路等级低、通达深度低的“三低”问题仍然十分突出。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城镇化进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无一不需要公路交通。交通不畅,镇村之间的优势不能互补,区位优势和产品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交通不便,信息就闭塞,一些偏远的山区受交通条件的制约,不仅地方经济发展缓慢,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

观念和文化素质也受到很大的影响,严重地制约着屏山建社小康社会的进程。

(二)屏山经济发展需要良好的交通条件为其服务

按照我镇“建设城市、发展经济、维护稳定、服务全县”的总体发展思路,都需要良好的交通条件,才能发展起来。屏山经济、社会快速的发展,为公路基础设施建设、道路运输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制定一个既有前詹性,又有指导性,既结合实际,又适度超前的规划。

“十二五”期间,我镇的公路交通网络基本上没有改变,但改善公路交通的通行条件,大力推进公路路面质量建设在促进全镇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位置。

二、“十二五”公路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公路交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以“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网”和“干支并举,建养并重”为指导方针,以质量为重点,以效益为中心,以创新促发展,实现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

(二)原则

1、服从于屏山整体经济规划和市县交通部门对公路建设规划的原则。

2、坚持长远总体发展战略与近期建设项目相结合的原则。

养护里程达190.5公里,争取上级公路养护资金50万元。

五、“十二五”规划建设规模及进度 1、2010年建设规模

<1>完成六合公路路面硬化工程。该工程总投资715.8万元,2009年7月开工,预计2010年1月完工。

<2>完成马鞍公路14.901公里的路基改造工程。该工程总投资214.03万元,2009年下半年开工,预计2010年初完工。2、2011年建设规模

<1>完成砚瓦公路3.249公里的硬化里程,预计总投资达194.94万元。

<2>完成克梯公路路面硬化工程。该工程总里程达6.6公里,预计投资396万元,力争2011年下半年动工。3、2012年建设规模

完成茂龙公路总里程10.557的路面硬化里程,该工程预计总投资633.42万元。4、2013年建设规模

完成马鞍公路8.99公里的路面硬化里程,预计总投资达539.4万元。5、2014年建设规模

完成村组公路路基改造里程达100公里,预计总投资达200余万元。

六、公路交通发展建议和相关措施

(一)公路建设

1、继续提高对加快公路发展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把公路建设做为基础建设工作中重中之重。

2、转变职能,加强宏观调控。加强协调与公路建设密切相关的土地、林业、环保、水利等有关部门的联系,简化审批手续,为公路建设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和投资环境。

3、我镇由于财政比较困难,公路建设资金地方配套部份无力拨付,省、市、县交通部门在政策上给予适当倾斜,加大对屏山公路建设资金的支持力度。

4、镇人民政府多方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和国家用于公路建设的财政专项投资。

5、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地方作用,包括争取受益企事业单位集资,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加快镇村公路建设。

(二)公路养护

1、在全面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同时,牢固树立“建设是发展,管养也是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建、管、养并重的原则,处理好建设、管理和养护的关系。

2、要继续完善公路养护经济承包责任制,严格查评和考核制度,实行专业养护和承包相结合的养护制度。

3、坚持服务“三农”原则,抓好乡村公路修复保通工作的监

屏山镇公路管理所

“十一五”农村公路工作总结 篇7

1 鄂州市农村饮用水水源状况及污染源分析

鄂州市共有水源地13个 (其中城镇供水水源地4个, 农村乡镇供水水源地9个) , 在13个取水点中, 燕矶、华容等8个取水点属长江水源, 东沟镇、马龙等5个取水点属梁子湖水源。据鄂州市环境监测站的长年监测, 13个取水点水质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中Ⅲ类标准, 满足饮用水水源地水质量要求。监测中发现随着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 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并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表现, 概括地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粗放经营, 超量使用形成农业面源污染

从表1中我们不难看出, “十一五”期间鄂州市农药化肥使用量变化幅度不大, 化肥使用强度在73.8~81.4kg/667㎡变化, 五年平均值为76~26kg/667㎡, 高于全国平均用量25kg/667㎡的2.05倍;农药使用强度在0.58~0.61kg/667㎡变化, 五年平均值为0.59kg/667㎡, 高于全国平均用量0.11kg/667㎡的4.36倍。鄂州市化肥、农药的使用强度远远高于全国的一般水平, 利用率较低、流失率高。化肥通过水田径流作用造成对农村水源水体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 影响农村生态环境。与此同时, 超剂量农药使用强度, 使大量的农药残留在农作物果实和根茎叶中, 造成对人体和自然的污染, 形成农业污染面源。

1.2 无序建房、带状村落形成生活垃圾污染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鄂州市农民的居住格局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建筑格局被打破, 传统的生活方式被革新。具体地讲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居住面积逐年增加, 房屋建设缺少统一规划, 村落建设各自为阵散乱拥挤, 公共活动场所日渐消失。二是新建住房沿交通公路的两旁而立, 带状村落自然而成, 致使繁忙的交通公路街道化。三是农村生活方式日益城市化, 日常生活生产的污水污染大幅增长, “厕—圈—坑—农田”传统垃圾和污水消减模式被现代化工业生产的化肥取代。加上农村地区基础建设投入不足, 使得村镇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等废弃物随时堆放在田边、路旁、水塘、沟渠或直接排放到河流等水体中, 给农村水体形成污染。2009~2010年, 鄂州市投资上千万元, 对城乡一体化新社区、梁子湖周边部分地域及鄂城、华容、梁子湖与鄂州经济开发区共计37个村庄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和畜禽养殖污染及历史遗留的工矿企业污染进行综合治理, 受益人口超过5.2万人。

1.3 规模养殖, 集中排放形成畜禽粪便污染

根据鄂州市统计资料可知, “十一五”期间畜、禽、渔生产能力呈逐年上升趋势。生猪年内出栏数由2006年的36.55万头发展到2010年的67.1万头, 增长83.6%;生猪年内出栏数由2006年的71.1万头发展到2010年的100.12万头, 增长40.8%;家禽年内出笼由2006年的930.9万只发展到2010年的1327.56万只, 增长42.6%;禽蛋产量由2006年的30400t, 发展到2010年的41040t, 增长35%;耕牛年末存栏由2006年的29650万头, 发展到2010年的33950万头, 增长14.5%;水产品产量由2006年的215973t, 发展到2010的332900t, 增长54.1%。据鄂州市环境保护监测站2009年监测结果证明, 规模化畜禽养殖向水体排放大量的污染物, 即COD排放量为1484.22t/a、氨氮排放量为42.16t/a、全氮排放量为247.93t/a、全磷排放量为21.14t/a、铜排放量0.302t/a、锌0.815t/a, 具体情况见表2。

2 鄂州市农村饮水安全采取的对策与效果

“十一五”期间, 鄂州市委, 市政府按照“政府引导, 市场运作, 企业经营, 群众参与, 整合资源, 统一规划, 因地制宜, 分步实施”的原则, 加强对农村饮水安全的综合治理,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2009~2011年, 鄂州市环境保护监测站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15618-1995) 要求, 对全市农村饮水水源和农村土壤进行了全面监督检测, 结果表明鄂州市农村饮用水水源的水质达到Ⅲ类, 水质状态良好, 现阶段可满足饮用水的水源的功能要求, 土壤环境质量整体质量良好, 可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 具体结果见表3和表4。

回顾“十一五”鄂州市农村饮水安全工作, 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措施:一是科学规划, 树立长远可持续发展思想, 坚持以生态保护为主线, 明确发展定位。二是强化管理, 树立造福于子孙发展思想, 坚持以法律保护为主线, 健全管理机构。三是明确目标, 树立近远期结合发展思想, 坚持以保护人类生存为主线, 开展综合治污。四是狠抓宣传, 树立防与治并举发展思想, 坚持以生态屏障建设为主线, 实现生态补偿。五是多元投资, 树立谁治谁受益发展思想, 坚持以政策带动建设为主线, 疏通投资渠道。

3 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应采取的对策

纵观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工作, 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认识上严重不足, 生产方式上差距较大。二是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健全, 农村环境保护监管力量薄弱。三是农村饮用水源水质监测几乎为空白, 底数不清, 监测力量严重不足。四是科技储备相对薄弱, 一些基础研究尚属起步阶段。进一步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然条件恶劣, 经济不发达, 饮水井条件简陋, 集中供水率低。二是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污染。三是农业固体废弃物未得到合理回收和利用。根据鄂州市的经验要解决好我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3.1 提高认识, 打破行政区划界限, 做好工程布局

农村饮水安全先后按时间分为:人畜饮水解困阶段 (2005年以前) 、农村饮水安全阶段 (2005~2013年止) 和农村饮水安全覆盖阶段 (2014年起) 等3个阶段, 由此可见农村饮水安全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工程建设上一定要突破第一阶段的思路, 为后续的村村通自来水打下坚实的基础, 真正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具体地讲就是要充分利用有利的水利资源条件, 充分利用有利的现有工程设施条件, 充分利用有利的地形条件, 充分利用有利的人口分布条件;尽可能利用城市水厂、乡镇水厂或中心村水厂等供水水质合格、供水潜力较大的水厂进行管网延伸, 扩大农村受益区;坚持在人口居住集中, 水源条件良好的地区兴建集中供水工程;对已建水源条件良好的水厂进行扩建增容或进行保障水质的技术改造, 扩大受益区。

3.2 加强管理, 逐步实现计量收费, 做好扭亏经营

和城市水厂相比, 农村水厂存在人口密度上的差别, 人均用水量的差别和水厂规模的差别。这三个差别既是农村饮水安全中长期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的政策性亏损问题, 也是制约农村饮水安全健康发展的瓶颈, 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彻底解决农村水厂无计量供水的状况, 实行出厂、入村、入组、入户等多级计量, 像农村用电管理一样管理农村自来水, 实行农村水厂科学管理, 合理收费, 节约用水, 实现扭亏经营。

第一是加强政府管理, 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成立相应的管理组织, 加强部门间的协作, 实现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各级政府部门要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三农”工作的要求, 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实际, 提出建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机制的管理办法, 并负责检查与督办。

第二是加强工程管理, 履行董事管理职能。工程管理主体层次位于政府管理层次之下, 工程运营机构之上, 履行供水企业董事会职责, 由政府或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代表, 受益区代表和供水企业的代表组成。主要根据政府所制定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办法, 结合具体工程的实际, 反映受益区群众的意见, 反映企业经营的客观要求, 行使企业管理的决策职能, 决定企业人事、水价、财务收支等重大管理问题, 让农村饮水管理向制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第三是加强运营管理, 履行企业职能。企业领导和全体员工, 在政府所制定的管理办法指导下, 在工程管理主体的具体领导下, 履行企业运营职责。他们由水厂或运营公司经理及其各岗位职工组成, 分别在各自的岗位上履行自己的职责, 完成生产任务和经营管理目标, 确保安全饮水工程的正常运行, 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目标。

3.3 科学规划, 坚持建设优良标准, 做好建设设计

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 如何在水资源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保护好水源环境, 重要的是推动广大农民养成节约用水和循环用水的习惯, 彻底改变生活习惯, 改变卫生条件, 提高用水量标准。具体地讲就是要深入开展水源地调查研究, 积极组织实施移民建镇, 在重新规划农村居住地的同时, 高标准规划建设自来水厂, 在建设、运营成本较低的状态下尽量扩大受益区, 确保运营质量。与此同时, 我们在全局性科学规划各个供水点的基础上, 认真组织每一个供水点的设计, 精心组织每个供水厂的施工, 力争建设一处, 投入使用一处, 发挥效益一处, 真正实现第三阶段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村村通自来水的宏伟目标, 让广大农民真正吃上安全放心的水, 确保广大农民的健康安全。

参考文献

[1]李朝阳, 鄂州农村环境质量状况调查及对策措施分析[J].第六届湖北科技论坛河湖水生态水环境专题论坛论文集, 2011年11月 (9) 273-281.

[2]吕尚英, 李朝阳, 抓住“十二五”规划机遇促进梁子湖生态保护[J].第六届湖北科技论坛河湖水生态水环境专题论坛论文集, 2011年11月 (5) 364-368.

[3]汪富贵, 对认识和建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机制的思考[J].湖北水利, 2011年4期 (5) 13-17.

上一篇:和女孩子表白的话下一篇:车辆违章介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