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业发展战略规划

2024-07-05

建筑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精选8篇)

建筑企业发展战略规划 篇1

江苏南国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泰州分公司 二0一三年八月

公司发展规划

现今全国建筑业投资规模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各地城市化建设在加快,这为我们建筑施工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生存环境优胜劣汰的步伐日益加快,企业不能紧跟社会发展节奏,就意味着落后,甚至很快消亡,因此,探讨一条企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成为每一个建筑施工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我公司也需要为公司的发展前景及早谋划,以迎接高层次竞争与挑战。

一、建筑公司的发展环境分析与竞争力分析:

1、机遇分析: 社会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使建筑业投资规模在不断扩大; 集团房地产项目迅猛发展成为建筑公司发展的助推器; 集团对建筑公司未来发展的高标准要求和高度重视;

2、影响发展因素分析: 行业间的恶意竞争; 政府政策的变化; 公司业务拓展力度不够;

二、公司优劣势分析;

1、优势分析: 品牌影响力较大; 决策层高效精干;

积累起了一定的项目管理经验; 拥有了一定的社会资源;

2、劣势分析:

近期没有有影响力的工程拿下;

3、潜能分析: 着手联系,拟承接项目的状况分析,及对公司提出的挑战和提供的机遇分析;

公司资质等级、业务范围的不断提升;

四、公司发展目标和指导思想;

1、中长期发展目标:

2、发展指导思想:

五、近几年公司发展规划;

1、经营发展规划

2、内控管理规划

3、品牌建设规划

4、人力资源发展规划

5、财务规划

6、公司文化建设规划

六、规划实施措施:

1、加强市场开发。

1)在目前公司经营工作的基础上,合理制定今后几年发展目标,统筹安排,保证今后几年持续增长;

2)要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广泛利用一切社会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公司及公司品牌的宣传; 3)对现有在建工程加强管理,争取各种荣誉奖项,增强公司的品牌知名度;

4)实施“大项目战略”,着力关注一些社会影响力大、关注度高的工程招投标活动动态,积极参与其中,增强公司知名度和影响力;

5)按照市场需求、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原则,实行多领域、多项目的联合,壮大企业经营能力;

6)在区域上重视培养关系融洽,合作良好的关系。

7))充分利用公司资质等级的优势资源,突出资质主打业务,将其做强做大,形成优势,同时采取措施向市政、钢构、园林等其他领域延伸,增强公司影响力。

2、加强内控管理

1)进一步完善、健全公司内部的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以制度管人,按程序办事,使企业管理进一步走向规范化;

2)加强企业培训工作的策划性和针对性,积极发展提升性、适用性培训,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能忠实执行企业发展战略、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管理队伍;建成一支好学上进、功深业精的企业技术队伍;

3)建立、完善公司信息交流渠道与平台,确保公司各职能管理部门之间,管理部门与集团公司决策层之间的管理信息和决策精神能及时传送,避免因信息渠道不顺畅而影响公司的正常业务经营工作。

4)积极建立和拓宽外部相关信息的收集渠道,为公司不断调整战略决策和日常管理决策提供坚实的信息基础 5)组织结构的调整是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公司组织结构的不断优化要与创新项目管理体系相结合;

6)完善内控措施,加强内控管理,内控的主要职能要从查错防弊向为内部管理服务方面逐步转变;

7)加强公司证照管理,保证资质实力,充实相关证照的数量与质量,提高企业参与竞争的综合实力,为企业进一步拓展业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3、加强项目管理

1)对于自营项目,编写‘公司工程项目管理执行标准’,使工程项目从项目部的成立到工程实施过程管理,再到工程项目的验收备案及保修整个过程的实施都有章可循,各项管理工作有据可依。

2)对于挂靠及联合项目,制定相应管理制度,内容包含项目的选择,项目的跟踪管理,项目挂靠和合作延续的激励措施等;

3)增强项目核算意识,规范工程项目成本的核算制度和成本控制方法,理顺关系,形成科学完整的项目前期测算-项目过程核算与控制-项目后期的评估与分析体系。

4)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根据公司实际状况有选择的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技术、资源浪费,节约成本,用创新提升经济收益。

5)强化项目合同管理,建立项目实施风险评估机制,加强风险的预防和控制,全面提高公司抗风险能力;

6)加大工程结算工作力度,落实结算措施,快速回收工程承包款项;

7)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监控,有计划的安排公司的现金流;

4、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1)建立并形成符合本公司长远发展需要的企业文化体系,倡导企业精神,鼓动和引导员工深刻认识认同企业精神,增强企业凝聚力;

建筑企业发展战略规划 篇2

信息化的成功实施, 必须要求企业根据自身的行业特征, 统筹规划, 合理安排。成功实施企业信息化必须要实行科学的信息化战略规划。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是指为满足企业经营需求, 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由企业高层领导、信息化技术专家、信息化用户代表根据企业总体战略的要求, 对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所制定的基本谋划。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就是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部署, 最终目标是推动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并达到总体拥有成本最低。

一、集团型建筑企业信息规划现状

建筑业信息化建设起步晚, 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薄弱, 企业复合型人才缺乏, 经营动态性强, 项目受时间、地域影响大, 这些因素导致信息化规划的水平不仅落后于西方大型建筑商, 也落后于国内制造企业。总的来说, 建筑行业企业集团在信息战略规划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 信息战略规划的需求分析困难。

集团型建筑业企业大多包括科研、投融资、设计、施工、劳务分包、营运、维护等分布在建筑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各分公司, 这些公司的管理水平、经营模式、业务需求、未来发展侧重点各不相同。集团型建筑企业的信息化战略规划需要从多维度入手, 进行调查、访谈, 让各层次员工参与其中, 引发足够的需求描述, 否则将使规划缺乏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2. 信息战略规划层次多, 复杂度高。

集团型建筑企业设计的标准, 对比中小企业的不同点在于:一是集团与分子公司及分子公司之间接口复杂度高, 规划信息系统模型时要充分考虑兼容性、互用性和安全性;二是工程项目分散在全国甚至全球各地, 远离指挥中心, 规划异构系数数据库的实时共享难度大。有的规划设计只做了类似ERP系统规划的简单描述, 不能深入分解建筑业各个子系统及确定相互接口;有的规划只局限于集团层面管控, 忽略分子公司及项目部门用户的支撑。总之, 前期由于没有进行严格的信息化战略规划, 使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盲目行事, 造成巨大的损失。

3. 信息化战略规划的调整频繁, 灵活度要求高。

建筑业与制造业相比, 其产品是大型建筑, 基本属于客户“唯一”定制, 实行“唯一”的项目管理, 有大量新的信息需要交互。同时, 集团型建筑企业面临更多的自然环境和更复杂的社会环境, 建筑行业技术标准也在不断更新。随着联盟和联营化进程的深入, 还对上下游公司的密切联系提出更高要求。因此, 集团型建筑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编制后, 必须灵活地进行优化调整, 对现有信息系统是否支持未来的业务发展做出预测, 以适应企业所处的发展环境、产业发展趋势和发展重点的影响。如不能及时进行规划的调整, 将会导致实际业务流程与信息系统建设脱节, 缺什么就建什么, 无法进行成本控制, 使信息化建设成为企业的硬伤。

二、集团型建筑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立体模型

集团型建筑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应该在多维度总体架构的指导下, 按照业务发展的不同方向, 分别从上中下游着手, 进行管理、经营、生产情况的调研, 确定该企业信息化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按照技术支撑的不同层次调研信息化基础设施, 对信息技术资源做出评价, 按照职能机构需求的不同, 建立以项目为基础的集成平台。图1为一般集团型建筑企业信息战略规划的立体模型。

三、对集团型建筑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建议

由以上建立的集团型建筑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立体模型, 以及前面对信息化现状的分析, 对集团建筑企业信息战略规划, 我们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1. 突出战略规划的意义, 改变观念意识。

建筑业信息化之路势在必行, 正如前面提到的, 特级资质的申请要求企业必须采用比较完整的信息化系统。建筑企业信息战略规划的制定, 可以固化信息化技术与企业战略、经营管理、业务发展互相协调促进的机制, 杜绝“信息孤岛”, 避免重复建设, 从而满足业务、资本运作动态发展, 管理决策复杂多样的需求, 提升集团对分子公司的控制力及行业内的竞争力。企业领导应高度重视、宣传推动、组织实施, 杜绝建筑业长期管理不规范、随意性大的陋习, 将员工的思想统一到利用信息化提升管理水平上来, 坚定员工对信息战略规划的信心。

2. 重视规划维度, 进行整体架构。

新时期下建筑规划设计之发展趋势 篇3

关键词:绿色建筑;高层建筑;建筑规划设计

一 对绿色建筑的探讨

绿色建筑概念传入我国仅有不到十年时间,同时基础研究起步较晚、区域差异很大、制度体系不完善、绿色环保观念欠缺以及建筑质量等诸多因素使我国在发展绿色建筑的过程中较发达国家有更多的困难。而在绿色建筑设计、自然通风、可再生能源利用、绿色环保建材、室内环境技术、资源回用技术、绿化配置技术等研究方面均需加快应用研究。

(1) 在区域层面上发展不平衡,各个地方的气候不一样,自然资源不一样,经济发展不一样,形成各地区之间的差距。如北方寒冷地区因冬季采暖造成能源高耗费、环境高污染问题严重,故发展较早; 而有的经济发达地区节约意识较差故开展的较晚,甚至处于起步状态。

(2) 在制度上没有激励性政策的配合,缺乏有效的监管体系,执行贯彻度底(喊的多做的少),法规、标准体系、管理体制均不完善,不能很好的发挥引导性作用。国外实践表明: 绿色建筑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和制度两大因素,技术提供支持,而制度构筑环境,是绿色建筑发展的保证。制度革新的获益要比技术革新更为重要。

(3) 在建筑的节能工作上,政府大力倡导节能减排,在全面推进建筑节能的大好形势下,我国建筑节能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其总体节能状况令人堪忧,大批量的高能耗建筑,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瓶颈”。现仍然有众多建筑未达到节能要求,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建筑能耗影响因素极其复杂,导致从技术体系到配套法规上没有从根本上理顺相关工作。现行建筑节能标准中某些缺乏科学性的条款使标准在执行中存在漏洞; 软件的某些评价结论与标准不协调,会产生建筑节能的技术屏障这些问题极大地制约了绿色建筑节能工作的推进。

二 链接方法

每个建筑,每个区域,每个城市之间都存在着链接。链接也不同于一般的联结。一般意义上的联结往往是漠然的被动式的,仅仅是A 与B 被一根绳子的两端分别捆住。而链接却是具有互动性的,碰到A 会联系到B,而B 又与C 有关,所有的部分组成一个互相作用的链式整体。在建筑单体中,各个空间之间就是一种链接的关系。每个空间并不只对自己负责,还与其他的空间相互作用。当你踏入了一个空间,你所看到的光影,你所感受到的气氛,甚至你听到的声音都可能是另外一个空间传递来的。如果每个空间都失去了链接性而仅仅只用机械的走廊之类的方式进行联结,那就会是最乏味的建筑,更甚之说其根本不具有建筑性而仅仅是一堆盒子的组合。在对于一个区域的规划中,链接的存在也必不可少。整个区域内的功能分布,人流走向和建筑风格都是相互链接着的,区域中的某一个角落发生的事情往往会波及到区域中其他的各个部分。链接的存在使整个建筑或区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把这种链接关系梳理的条理清楚,也会使这个建筑或区域功能更合理并具有可发展性。只有存在着清晰的链接关系,对于此建筑或区域的进一步开发才容易实现。而链接关系处理好的建筑,不但其功能性绝佳,由于内部空间关系明确合理,其外形也会更加美观。链接是广泛存在于各种建筑之中的,从古至今,好的建筑或规划都离不开一个清晰健康的链接关系。就拿我们熟悉的故宫紫禁城来说,宫殿,园林,院落,护城河等就构成了一个链接系非常明确的格局。偌大的宫城,一切都可以有条不紊的围绕各个部分所链接成的系统运作。这都得益于建造紫禁城的能工巧匠把这种链接关系整理的井然有序。在现代的设计当中,具有合理的链接关系的建筑和规划不但给人良好的实用性,也会给人美妙的观赏性。

三 高层建筑

论证高层项目和高层政策的可行性是一个相当繁复的过程,需要进行大量的调研和实证工作,其涉及因素之多,范围之大往往对正确决策造成不利。因此,尽管越来越多的人呼吁慎重对待高层建筑的规划设计问题,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大量片面和主观的决策失误。由城市发展的规律看,高层建筑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社会背景下,高层建筑,甚至超高层建筑的建设是很难避免的。为尽可能减少高层建筑由于规划和设计不当而导致对城市环境和空间品质的负面影响,笔者认为需要两个方面的协同工作:一是决策者客观认真的工作和研究态度;二是建立一套有价值的科学论证体系,两者缺一不可。文中提到的“平衡法则”主要是为后者提供起指导作用的工作方法和组织原则,它逐个梳理了影响高层建设的诸多因素,针对各个项目不同的要求和建造环境,分析高层建筑的正、负面特性,其结论在决策模型中整体平衡各相关因素的综合影响力后得出。“平衡法则”的全面性和科学性能帮助决策者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构架,避免了由于概念的含混不清而造成的片面决断,同时也为规划和设计者今后的深入设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四 总结

绿色建筑是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领域,而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全社会共同的目标需要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因此,结合当前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社会总体发展水平,政府应尽快确定一个宏伟的目标以及架构起一套可行的制度框架,广泛宣传、深入、持久的教育认识资源危机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以及自己的行为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意义,引导大众最终采用资源节约型的消费方式,从而使我们这一代的即时利益与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将一个地区的局部利益与整个世界的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公正合理地与他人分享我们这个地球上有限的资源。同时,最大限度地杜绝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这样才有可能为后人留下一片静谧而丰腴的乐土,使人类能够长久地生存下去。

参考文献:

[1] 安永波,欧亚非,齐惠. 漫谈建筑与自然环境[J]. 辽宁建材,2009,(04)

[2] 韦鲁苹. 建筑规划与城市环境的关系[J]. 科技资讯,2010,(16)

建筑企业发展战略规划 篇4

3月14日,住建部发布印发《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要求全面推进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倡导绿色施工,完善建筑节能体系。

何为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提供健康适用、高效使用,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十三五”推进领域及重点

全面推进:从城镇扩展到农村,从单体建筑扩展到城市街区(社区)等区域单元,从规划、设计、建造扩展到运行管理,从节能绿色建筑扩展到装配式建筑、绿色建材,把节能及绿色发展理念延伸至建筑全领域、全过程及全产业链。

推进重点:建筑整体及门窗等关键部位节能标准提升、高性能绿色建筑发展、既有建筑节能及舒适度改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等重点领域实现突破。

主要目标

(一)到2020年,城镇新建建筑能效水平比2015年提升20%,部分地区及建筑门窗等关键部位建筑节能标准达到或接近国际现阶段先进水平。

(二)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比重超过50%,绿色建材应用比重超过40%。

(三)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面积5亿平方米以上,公共建筑节能改造1亿平方米,全国城镇既有居住建筑中节能建筑所占比例超过60%。

主要任务

(一)加快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及执行质量。修订城镇新建建筑相关节能设计标准,提高建筑门窗等关键环节的节能性能;强化工程各方主体建筑节能质量责任,探索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保险制度;对超高超限公共建筑项目,实行节能专项论证制度;加强建筑节能材料、部品、产品的质量管理。

(二)全面推动绿色建筑发展量质齐升。实施建筑全领域绿色倍增行动;严格控制建筑节能标准执行质量;实施建筑全产业链绿色供给行动: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加快建设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培育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龙头企业;完善装配式建筑相关政策、标准及技术体系。积极发展钢结构、现代木结构等建筑结构体系。积极引导绿色施工。推广绿色物业管理模式。

(三)稳步提升既有建筑节能水平。持续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不断强化公共建筑节能管理:开展公共建筑节能重点城市建设,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等市场化改造模式。

(四)深入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扩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模;提升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质量。

(五)积极推进农村建筑节能。积极引导节能绿色农房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建筑用能结构调整。保障措施

(一)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建立财政资金激励政策体系,研究对超低能耗建筑、高性能绿色建筑项目在土地转让、开工许可等审批环节设置绿色通道。

(二)强化市场机制创新。鼓励咨询服务公司为建筑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引导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特许经营等方式投资、运营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项目。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将满足条件的项目纳入绿色信贷支持范围。

(三)深入开展宣传培训。加大对相关技术及管理人员培训力度,提高执行有关政策法规及技术标准能力。强化技术工人专业技能培训。鼓励行业协会等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职业资格认定等。

建筑企业发展战略规划 篇5

建筑材料行业“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全文于10月18日正式公布。该规划旨在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指导意见》,深化细化“由大变强、靠新出强”发展战略的内涵,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对建材行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引领作用,为建材行业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建筑材料行业“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

二○一一年九月

前 言

建筑材料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工业。我国建筑材料工业由建筑工程材料、非金属矿物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产业构成,不仅是房屋建筑、土木工程、交通运输、水利、电力、能源、化工等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也是支撑国防、航天航空、以及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产业。“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攻坚时期。改革开放和技术进步,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根本动力。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指导意见》,深化细化“由大变强、靠新出强”发展战略的内涵,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对建材行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引领作用,为建材行业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制定建筑材料行业“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一、成绩与不足

“十一五”期间,建筑材料行业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共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的成果2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获得建材行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40项、二等奖102项、三等奖88项。

1.一批产业技术装备成为国家竞争力代表

“十一五”期间,建材行业产生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极大地提升了国家竞争力。以SINOMA品牌为代表的中国新型干法水泥技术已成为国际上“中国制造”形象和国家竞争力的优秀代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许多外国政府的高度评价。中国中材、中国建材向包括欧美发达国家在内的数十个国家出口大型成套生产技术装备,并成为国际上最大的水泥生产线建设工程总承包商。洛玻集团“超薄浮法玻璃成套技术与关键设备在电子玻璃工业化生产开发应用”技术成果,开启了我国浮法玻璃技术生产超薄玻璃、满足信息产业发展需求的先河,获得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玻纤开发了年产12万吨超大型玻璃纤维池窑拉丝技术,其规模创造了玻纤行业世界纪录;以中国建材国际工程公司为代表的“中国洛阳浮法”玻璃生产技术装备与工程总承包得到国际市场高度认可,出口许多国家。

2.一批创新成果缩小了与世界最先进水平的差距

“十一五”期间取得的许多科技成果对促进行业技术进步,缩小与世界最先进水平的差距发挥了重要作用。武汉理工大学“大跨度拱桥结构钢管高强膨胀混凝土制备技术及应用”成果应用于包括世界最大跨度在内的数十座钢拱桥,取得显着社会经济效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秦皇岛玻璃研究设计院的“浮法玻璃逐级澄清与熔窑大型化成套工程技术开发及应用”成果显着提升浮法玻璃产品质量,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材科技 “先进复合材料高压气瓶制造技术”使我国复合材料高压气瓶成为国际知名品牌产品;中材科技自主开发的“兆瓦(MW)级风力发电机用复合材料叶片模具和制造技术”成果引领我国风电叶片制造技术发展,中国复合材料集团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率先开发出3 MW、5 MW级大功率风力发电机叶片,满足了大型风电发展需求;中国建筑材料研究院“高性能低热硅酸盐水泥(高贝利特水泥)的制备及应用”成果用于三峡大坝等重点工程,获2006国家发明二等奖。此外,盾构钢筋混凝土管片在地铁和隧道工程中的应用、高铁用高性能无砟道板制造技术、高速列车风挡玻璃等一批成果在国家重大工程中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为建材行业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和我国重大工程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3.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为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十一五”期间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为行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和重要支撑。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等单位取得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发及工程化应用”和“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重大配套装备研制和工程化应用”成果,在水泥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极大地提升了水泥生产节能减排水平,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十一五”期间,以中材节能为代表的自主开发的中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低温余热发电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为水泥行业节能减排做出了重大贡献;与此同时,中材国际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南京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发的新一代熟料烧成节能新技术、新型无球化粉磨节能技术、水泥窑协同处置废物技术正在发展成熟,形成了引领水泥行业绿色节能环保发展的新浪潮。中国新型建材工业杭州设计研究院率先开发的玻璃窑炉烟气余热发电技术,引领了浮法玻璃窑炉节能减排的发展。中国玻纤率先开发的玻璃纤维池窑拉丝全氧燃烧技术引领了玻纤行业节能和氮氧化物减排的发展。

在资源节约,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建筑陶瓷砖的薄型化和卫生陶瓷洁具的轻量化技术成果,正在引领建筑卫生陶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各种工业废渣与副产物、建筑垃圾等在水泥、混凝土、墙体材料、陶瓷、砖瓦等产业中的无害化、资源化再利用技术的发展,显着提升建材行业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4.行业技术创新基础建设与资源开拓取得较大进步

截止“十一五”末,建材行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余家,拥有重点实验室5家。此外,大中型企业基本上建立了企业技术中心。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从项目组织申报、课题论证、科技成果评审鉴定和推介、建材行业科学技术奖和技术革新奖评奖、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推荐、行业科技发展报告、行业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建立系统的工作体系,与国家科技部、发改委、工信部、环保部等政府主管部门建立了工作关系,为行业和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提供了有效服务。

5.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建材行业目前的发展还没有从根本上完全脱离依靠投资增量扩张和以生产要素驱动的发展模式。主要产业的产量早已位居世界第一,但整体而言,产品种类、档次、性能、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中低档产品较多,技术含量相对低、效益比较差。产业集中度低、能耗高、资源消耗大、环境负荷重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资源能源环境的瓶颈约束日益显现。这种状况根本上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创新力度不够与资源缺乏所致。从技术创新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原因可归纳于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研发与创新缺乏明确的目标和顶层设计。缺乏行业宏观的科技创新指导目录,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创新资源配置与急需解决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问题未能紧密结合,新兴产业和重点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缺乏先进技术和新产品支撑。

(2)“拿来主义”思想主导,自主创新投入严重不足。大多数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远远没有达到国家要求的水平,达到3%以上水平的企业更少,未能发挥技术自主创新的主体和主导作用。许多企业虽重视“靠新出强”,但对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认识,指导思想还是“拿来主义”,不愿对自主创新加大投入,期望通过技术引进走“捷径”。由于发达国家已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对中国实施技术封锁,靠引进技术发展这条路越走越窄,产业核心和关键的技术装备长期短缺,发展受制于人。

(3)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较低,自主创新成果少。国家财政对科技创新工作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全行业获得的科研项目经费总量不断增加,但科技资源配置的效率较低,有产业化前景的成果很少。一些项目无疾而终,或有花无果。一些企业仅仅满足于成功拿到项目,把获得国家的经费多少当作成果大小。由于缺乏原始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开发多为模仿、复制或技术集成。因此,一些企业的技术、装备和产品在国外参展中被诉侵权时有发生。

(4)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没有真正解决,产学研结合相脱节。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开发体制和机制尚未建立,一些转制院所,甚至企业内的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的研发选题并未围绕企业和行业发展重大需求,一些成果华而不实,一些成果因不能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失去“时效”,不能支撑企业的持续发展和核心竞争力提高。

(5)缺乏高层次的科技领军人才。人才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没有一流的人才不可能取得一流的成果。大学建材专业教育已长期缺失,行业发展高层次专业人才严重缺失。此外,一些企业不重视人才,不能开阔视野广纳人才和不会善用人才也是造成人才短缺的重要原因。

我们必须直面这些重大问题,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在“十二五”期间,奋发图强,专心专意地着力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依靠技术进步推动建材行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形势与发展需要

当前,我国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科学技术进步的趋势,准确把握建材行业发展所面临的新要求、新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善于抓住市场机遇,着力解决科技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对建材行业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为建材工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1.科学技术正孕育着新的突破。工业化和信息化技术正在加速渗透融合,信息化技术对传统材料产业的制造、管理和流通产生重大影响,有可能产生更先进、更高效率的生产方式。信息技术将为包括建筑材料工业在内的传统产业升级转型提供巨大的驱动力。

2.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球共识。新型节能环保技术、新能源技术正在加速发展,产业经济向绿色、清洁、低碳发展为世界大趋势。国际上绿色壁垒,碳关税等贸易壁垒渐行渐近。我国对能耗、排放等各种约束性政策、法规、标准的出台将严重制约那些高能源消耗和高排放的传统建材产业发展,建材行业节能减排任重道远。

3.当前,建材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已超过世界产量的50%,发展的主要目标不再是追求量的增长,而是技术、质量提升,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建材工业实施发展转型已成为必须,但是,缺乏新技术就无法引领与支撑并有效实现发展转型和结构调整。

4.环保技术竞争发展的实践表明,以高温窑业为特征的建材产业不仅迫切需要实施绿色低碳发展转型,同时也具有安全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综合利用各种工业废物,城市污泥和建筑垃圾的特色和优势。“十二五”期间将是水泥和墙体材料等工业向生态环保型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发展将重塑建材产业的社会形象,提升其在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定位。

5.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必争的战略制高点。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例如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建材领域中相关新材料产业的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将为建材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创造巨大的市场空间。

6.城市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十二五”期间我国城市化进程将保持较高速度,土地资源约束日趋强化,土木工程和基础设施、房屋建筑正向超大规模和在极端环境中发展,例如超大体量、超大跨度、超高、超深的工程建筑和水下、海洋、盐碱地以及其它严酷环境条件,对建筑材料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传统和新型建筑材料的稳定发展提供了空间。

7.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已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是建筑业发展的方向。建筑业的发展对节能建材和绿色建材的发展要求将不断提高,为建材科技创新提供长期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导向。

8.经济全球化导致的全球产业分工为中国建材工业等传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培育、增强了中国建材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十二五”期间将是中国建材企业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和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装备,发挥比较优势,充分利用资本,在国际市场上实现突破性发展的时期。

9.建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如资源、环境等瓶颈约束不断增强,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节能减排任重道远,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一些产品生产与市场应用发展有所脱节。这些问题的解决,根本上只能依靠科技创新。

因此,满足重大发展需求、破解发展难题,实现“由大变强,靠新出强”战略目标,是“十二五”乃至今后一个很长时期建筑材料行业科技创新发展的主要方向和内容。

三、发展思路和途径选择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结构、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和对新兴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以解决建材行业资源能源环境等方面的瓶颈问题、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大科技需求为导向,突破绿色制造的共性、关键技术,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产业的链接延伸发展,在一批重点技术领域实现突破、超越和引领,重点产业技术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建材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二)总体思路

围绕发展现代建材、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复合材料产业体系,以发展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低碳环保关键共性技术为主攻方向,实施创新重点工程,攀登科技发展制高点,支撑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升级和绿色环保转型,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以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着力点,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信息等产业所需的无机非金属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大力推进先进适用技术和创新成果推广应用,满足工业节能、建筑节能、建筑和土木工程发展需求,全面提升建材行业在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

(三)途径选择

“十二五”期间,建材行业和企业应在实现绿色制造,低碳节能减排和发展高性能新材料产业等方面整体推进,利用信息技术、高新材料技术和高端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力争在重点领域实现突破和战略性跨越。

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积极争取国家重大专项、科技支撑项目、专项示范工程等科技计划的支持,加强原始创新;以骨干企业为依托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联盟,加大创新投入,突破核心共性关键性产业化技术。

培育和建设节能减排和绿色制造先进适用技术的产业化和工程应用示范项目,加强科技交流、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尽快取得重大社会经济效益。

创新研发体制和机制,大力培养、引进科技领军人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加强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为创新人才提供成长和用武之地。

积极开展和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努力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建设合作共赢的国际化技术创新平台。

加强和完善行业科技创新核心技术指导目录的引领和服务体系建设,正确引导企业创新发展;继续坚持科学评价和奖励创新成果,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提升、应用、保护和管理。

四、科技创新方向及重点领域

“十二五”时期将以建材行业绿色发展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科技创新的重大方向和领域,以科技创新成果引领和支撑发展。

(一)材料低碳、绿色、高性能化的基础理论研究

开展材料制备过程节能与减排的基础理论、材料高性能化、多功能协同以及服役行为与可循环设计理论研究,为材料绿色制造、发展新型低环境负荷材料和高性能复合材料制品提供理论指导,促进建材工业的绿色转型、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

(二)高温窑炉节能、环保和低碳化技术

以水泥、玻璃、陶瓷、砖瓦等工业窑炉节能减排为重点,开发新一代节能窑炉、集成示范高能效工艺技术和装备,加快国内现有窑炉节能改造升级,突破粉尘、SO2、NOx和CO2减排关键技术和材料,加快实现我国建材工业窑炉产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化。

(三)大型节能粉磨技术与装备

以非金属矿业和原材料制造业的绿色节能和资源可持续为重点,大力发展大型高效节能粉磨、无球化粉磨等先进节能粉磨技术与装备,加快现有矿物粉磨技术装备的节能改造和技术升级。

(四)支撑战略性产业发展的新材料技术

加强无机非金属新型晶体材料、特种结构与功能陶瓷材料、高性能微晶陶瓷材料、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高端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环保型高性能摩擦密封材料的研究开发,突破关键材料制备和装备技术瓶颈,在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产业、新材料、国防军工等战略性产业领域中,以及在冶金、电力、交通运输、建筑节能、煤炭、石化等领域发挥关键支撑作用。

(五)高性能绿色节能建材及其先进制造技术

开发工业化、规模化生产的高强自保温烧结墙体砌块、高性能水泥基保温材料和部品、建筑外墙外保温用高性能岩棉保温材料、结构与保温一体化复合墙体部品和构件;开发高性能节能门窗及幕墙材料、改善室内健康环境质量功能材料等;开发屋面防水保温一体化材料构造技术,满足不断提高的绿色节能建筑要求。

(六)非金属矿物材料开采及深加工技术

发展工业化高效超细粉碎、煅烧、提纯、改性、复合等非金属矿物材料通用深加工技术,开发战略性矿物资源的高效利用技术、重要共伴生矿、低品位矿和尾矿高附加值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开发高性能矿物功能材料、环保材料、生态修复材料、节能与新能源用材料制备与应用技术,满足交通、石化、电力、电子、农业、建筑节能、节水、环保、新能源等产业发展需要。

(七)大宗废物无害化安全处置和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

开发水泥窑替代原燃料及协同处置废物关键技术与成套装备,实现低品位原料、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城市污泥、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工业危废物等的安全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综合利用,开发高附加值、高品质、低成本、可循环、无二次污染的再生材料产品及其规模化制造技术,为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五、主要产业创新发展目标

1.水泥工业技术在一些重要领域实现超越,引领世界水泥工业技术的发展。打造技术领先、中国制造、国际品牌的新一代新型干法水泥技术与装备。其技术经济指标为:熟料产量5500-6000t/d生产线的熟料生产热耗小于650 kcal/kg·cl、熟料电耗小于52 kWh/t·cl,水泥电耗小于80 kWh/t(P.O42.5),水泥窑炉耐火耐热材料实现无铬化,水泥产品质量和各种排放物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标准。

2.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先进水平的水泥窑协同处置工业废物、城市污泥和生活垃圾、建筑废弃物的成套技术与装备,提高水泥工业在节能环保领域的产业竞争优势,为社会提供更绿色环保的发展方式。一批先进企业的吨水泥废物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量达到500kg,燃煤替代率达到30%以上,引领水泥工业向生态环保型产业发展。

3.开发贝利特-硫铝酸盐水泥熟料新品种并实现工业化生产,引领世界低碳水泥发展;形成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领先的硫铝酸盐系列水泥、高贝利特硅酸盐水泥、白水泥等特种水泥及其新型干法生产技术。

4浮法玻璃新型节能窑炉和纯氧燃烧技术开发取得重要进展,热耗降低15%,形成多元燃料系统和先进耐火材料体系,中国洛阳浮法玻璃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全面掌握太阳能光热发电玻璃、超薄基板玻璃、低辐射镀膜玻璃、防火玻璃、石英玻璃等新型、特种玻璃生产技术,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满足新能源、信息、交通运输等产业和建筑节能、防火安全的要求。

5.预拌混凝土及混凝土工程构件和建筑部品的绿色制造和工程应用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高性能混凝土广泛应用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和绿色建筑。

六、保障措施与配套政策

(一)发挥规划的引导和保障作用

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为指导,制定行业低碳节能减排技术攻关和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开发项目计划和实施工作方案,并与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住建部等政府主管部门的产业技术政策、“十二五”发展规划、重大科技创新计划等衔接,制定主要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技术攻关目标,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科技创新计划,组织实施科技创新重点工程。

(二)发挥科技评价对创新发展的促进作用

建立科技创新发展评价制度,对科技规划、科研项目实施动态管理,对完成情况进行动态评估并发布信息;对国内外相关重要领域的创新发展状况进行调研分析和评价,发布科技专题发展报告,促进科研开发项目的有效实施并取得创新性成果。

(三)加大企业科技研发投入和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针对重大科技需求和重点研发项目,积极争取国家重大专项、“863计划”、“973计划”、支撑计划等专项研发资金。骨干企业应按照国家的要求加大科技研发的投入,力争达到销售收入的3%以上。在争取国家支持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协调行业内外创新资源,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引导社会资本投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多渠道增加建材工业研发投入。

(四)强化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与作用

加快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特别要发挥央企和大型企业在自主创新,推进行业技术进步中的带头和引领作用。建立“政产学研金介用”相结合的创新机制和成果产业化市场化促进机制,鼓励创新链相关联的企业和研发机构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在企业建设国家级和行业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新技术开发中心、产业化示范基地等不同形式的创新平台,逐步完善国家、行业、省市和企业多层次、国际化、开放式、运转高效的建材科技创新体系。

(五)实施行业科技人才发展战略,培养产业领军人物

建立有建材专业背景的大专院校联席会议制度,争取在大学设置以国家和行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的建材专业,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促进大学、企业和行业协会合作开展继续教育工程,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和高级技能型人才。与国家和省市“千人计划”等人才引进工作相结合,积极从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积极引进外国专家和高技能型人才,要特别重视培养一大批中青年课题和项目负责人,并从中有重点地培养一批在技术上能独挡一面,有事业责任心的产业领军人才,全面提高行业的技术创新发展能力。

(六)完善行业科研管理体系、发挥行业协调服务作用

建立行业技术创新项目的申报和管理组织体系,主动向国家各相关部门报告行业科技创新现状和重大发展需求、积极申报重大项目和研究课题;建立健全行业科技创新协调体系,包括信息服务体系、国家、行业、省市、企业各层级的各种创新平台之间的协调和责任利益分享的制度体系等;进一步完善建材行业科学技术成果评审、评奖制度,充分发挥“建材行业科学技术奖”和“全国建材行业技术革新奖”对创新发展的促进作用;每年召开一次行业科技工作会议,表彰并发布行业重大科研成果和企业创新发展成就;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交流活动,加大对科技创新成果的宣传推广力度,提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率和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七)发挥技术标准的支撑引领作用

将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与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紧密结合,以科技创新成果为依托提升标准的水平,缩小与国际先进标准的差距;充分发挥标准对技术创新的引领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撑作用,加快节能减排标准规范的制修订,不断提高产品质量、能耗和排放标准要求,引导企业积极采用先进技术,促进落后技术的淘汰。

(八)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加大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力度,构筑有利于开展合作研究、学术交流和技术引进等活动的良好环境和合作平台。推动与其他国家和地区间的建材科技交流,促进共同研发、学者互访、人才培养和信息交换等。积极加入有关国际科技、学术和标准化组织,积极组织和参加国际交流活动和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

(九)促进建材科技信息资源共享

整合资源、互通共享、提供服务,建设建材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加快建材科技成果等重要数据库的建设,增强数据采集、加工、传输和存储能力,逐步形成辐射全行业的服务网络。努力建立健全科技信息服务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和企业的建材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以建材科技文献资源和建材科技成果信息共享建设为切入点,加快现有建材科技文献资源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建材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十)配套政策制定

“十二五”期间,积极参与国家、行业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的制修订,为行业科技创新发展不断提供新的激励政策。

1.给予建材行业中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材料产业,例如风电叶片、太阳能玻璃、高性能纤维、环保材料等享受国家相关政策,支持这些新材料产业的科技创新发展。

2.在发展低碳经济和环保产业中,将水泥、玻璃、混凝土等产业列为重点支持产业,鼓励低碳和环保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促进企业向低碳和环保功能产业转型和升级。

3.根据不同产业利废特点和技术进步水平的不同,修订财税优惠政策,从目前对所有产业相同的30%及以上的利废水平要求,调整为符合各个产业技术发展实际的不同水平,以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废弃物资源化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和能源替代的技术创新活动,更好地发挥建材产业在环保和发展循环经济中的关键作用。

4.建立和完善企业能耗和排放监测核查制度法规,引导和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技术,自觉走节能发展、环保发展、绿色发展的道路。

建筑企业发展战略规划 篇6

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二O一一年八月

目 录

一、“十一五”时期安徽建筑业发展回顾

(一)建筑业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日益显著

(二)建筑业规模平稳较快增长,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

(三)健全建筑市场监管体系,市场运行规范有序

(四)加强建筑质量安全监管,工程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

(五)建筑节能扎实推进,科技水平不断提升

(六)“徽匠”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建筑行业文化建设空前繁荣

二、“十二五”时期安徽建筑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十二五”时期安徽建筑业面临的发展机遇

(二)“十二五”时期安徽建筑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三、“十二五”时期安徽建筑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四、“十二五”时期安徽建筑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提升建筑企业市场竞争力

(二)转变增长方式,推动建筑产业升级

(三)深化建筑企业改革,增强建筑企业发展活力

(四)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建筑市场秩序

(五)加强行业领导,营造建筑业良好发展环境

4年超过7%的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建筑业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282.86亿元,比“十五”期间的60.49亿元增长3.68倍。2010年底,全省建筑业从业人员数达202万人,占全省总就业人数的10%以上。建筑业的稳定发展,为改变城乡面貌、推动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就业方面做出积极贡献,有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建筑业规模平稳较快增长,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 “十一五”期间,安徽建筑业规模保持平稳快速增长的势头,总体实力不断增强。全省累计完成建筑业总产值9771.13亿元,建筑业增加值3410亿元,预计2010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3136亿元,建筑业增加值1026.6亿元, 分别比“十五”末期增长169.3%和155.8%。“十一五”期间,全省等级以上企业累计房屋施工总面积82618.9万平方米,年均16523.77万平方米,比“十五”期间增长 117.76%,房屋竣工面积39560.55万平方米,年均7912.11万平方米,较“十五”期间增长85.59%。

安徽建筑业规模持续增加的同时,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通过支持总承包企业拓宽服务领域,发挥勘察设计企业的管理、技术和人才优势,促进专业承包企业突出主业做精做专,培育和发展工程监理公司和工程项目管理公司等中介服务企业,引导建筑劳务分包企业规范发展等一系列措施,全省各类建筑业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十一五”末期,全省等级以上建筑业企业4949家,其中特级资质企业4家,一级总承包企业112家;拥有建设工程监理企业212家,其中综合资质企业3家,甲级资质43家,综合资质企业数位于全国前5位;

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安徽省建设工程监理管理办法》、《安徽省建筑安全生产管理办法》,制定了《安徽省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办法》,经省政府令发布实施。同时结合我省实际,出台了《安徽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招标投标“优质优先、优质优价”实施办法》(试行)、《安徽省省外建设工程企业进皖备案管理办法》(试行),为规范建筑市场行为提供了保障。

建立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诚信监管保障体制,加强建筑市场的动态监管。“十一五”期间,研究制定建筑市场准入清出制度,进一步完善建筑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完善有形建筑市场功能,不断提高有形建筑市场服务质量。在建设工程项目中推行投标担保、工程款支付担保、工程履约担保和工程质量担保制度。

构建开放、透明、公平、有序的工程交易平台,加强对招标投标过程的监管。编制出台《安徽省房屋和市政工程施工招标文件(标准)》、《安徽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招标投标业务管理“六统一”规定(试行)》等,促进相关工作环节的程序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严肃查处规避招标、虚假招标、围标串标等行为,切实加强标后监管。实行日常监管和专项检查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四)加强建筑质量安全监管,工程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 “十一五”期间,着力加强建筑质量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的监管,逐步建立建设各方主体自觉履行工程质量责任、社会各方参与评价、政府有效监督的工程质量监管体系,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建设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十一五”期间,通过推行标准化建筑工地、施工现场关键岗位打卡制度、施工图审查、监理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信息监控

成了建筑节能目标。

“十一五”期间,勘察设计单位通过管理创新,加大科技投入等手段,激发了企业创作活力,全省勘察设计科技成果转让收入总额5亿多元,申报专利100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近200项。获得国家级奖30余项、省部级奖500余项,参加编制国家、行业、地方标准300余项。一批骨干设计院建立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

(六)“徽匠”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建筑行业文化建设空前繁荣

“十一五”期间,成功举办建筑文化年活动,诞生了“徽匠”徽标和《安徽建筑业之歌》,在建筑行业宣传、推广和使用,“徽匠”徽标和《安徽建筑业之歌》正逐步深入人心,“徽匠”品牌逐步形成,对外影响力不断扩大,受到全国同行的关注,健康和谐的企业文化进一步塑造。连续举办四届“徽匠”建筑技能大赛,全行业“学技术,树品牌”的氛围日趋浓厚,“徽匠”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为加快全省建筑业发展、提高建设工程质量、扩大社会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共产生了22名“徽匠状元”、44名“徽匠标兵”、66名“徽匠技术能手”。一系列的建筑文化活动,不仅大大促进提高了建筑队伍整体素质,加快我省建筑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而且大大增强了我省建筑企业的软实力。为塑造安徽建筑业的整体形象,做大做强安徽建筑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十一五”期间,安徽建筑业依法实施建筑行业执业资格制度,加强执业人员继续教育,提高执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执业能力,使得

给我省建筑业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

三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将对建筑业的品质有更高要求“十二五”时期,我省将进入中等收入发展水平,加快“富民”步伐,着力提高群众幸福指数。从建筑业的角度来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地体现在住房条件的改善上。“十二五”时期的投资方向将继续向保障性安居工程、绿色低碳建筑等倾斜,对建筑产品的品质的提高将有更高的期待。

四是区域发展战略将通过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建筑业快速增长。中部崛起、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实验区、皖北崛起以及合肥经济圈等战略规划的相继实施将为建筑业带来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为建筑业高速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五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促进建筑业产业升级调整。我国“十二五”期间发展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在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型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兴起,必将大力推动建筑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节能减排、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将促进新技术、新工艺的更广泛应用和推广,推动建筑业持续创新。

(二)“十二五”时期安徽建筑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尽管安徽省建筑业总体发展形势较为有利,但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宏观经济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不确定性因素增多,行业内部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还需逐步加以解决。

一是建筑业面临大规模建设任务挑战。目前我省建筑业总量不大,整体实力不强,龙头企业少,企业经济效益、技术装备能力普遍

业管理创新的任务长期而艰巨。

三、“十二五”时期安徽建筑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筑业发展的意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建筑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推动管理创新和技术进步为动力,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建筑业的支柱产业地位,促进建筑业快速发展壮大,向建筑业大省、强省迈进,为推进安徽省城乡建设,改善人民居住条件,实现安徽率先崛起而努力。

(二)发展目标

以实现向建筑业大省和强省双跨越为目标,快速增强安徽建筑业的总体实力;以加强建筑执法、工程招投标、建筑市场监管为基点,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以增强企业活力和核心竞争力为核心,努力提高建筑企业的质量和效益;以绿色建筑和节能减排为抓手,快速提升建筑业科技创新水平;以弘扬“徽匠”精神和打造“徽匠”品牌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建筑行业人力资源建设;以大力发展建筑劳务企业、强化农民工服务和管理为重点,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充分发挥建筑业的作用;以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为根本,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全面建立劳动合同制度为保障,切实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到2015年,建立服务我省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发展战略需求,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和现代城镇体系建设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建筑产业体系、市场体系、行业管理体系和企业经营机制,使建筑业真正成为安徽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

1——健全统一的建筑市场诚信体系,逐步形成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准入和清出制度;

——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工程造价机制,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建筑工程造价信息系统,规范工程造价管理和招投标管理;

——规范加强建筑质量安全监管,稳步提高工程质量安全水平。到2015年,我省百亿元建筑业产值死亡率控制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杜绝重大事故,遏制较大事故,减少一般事故的发生,实现全省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全面推进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所有建筑施工现场全部达标,其中,优良率达到70%以上。

4、企业制度改革

“十二五”期间,重视建筑业行业内生增长为重点,通过深化企业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发展活力。

——推进国有建筑业企业完善产权制度改革,建立法人治理结构;

——中小型建筑企业深化民营化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推进工程建设项目承包方式改革。

5、建设科技创新

“十二五”期间,安徽建筑业科技创新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建筑业行业科技水平的快速提升。

——加大建筑业科技创新和新技术应用力度,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建筑行业整体装备水平,到2015年末,技术装备率和

3优势建筑企业。鼓励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进行联合、兼并、重组,形成一批资金雄厚、人才密集、技术先进,具有科研、设计、采购、施工管理和融资等综合能力的大型建设企业集团。鼓励大型建筑企业积极参与高端建筑市场竞争,提高市场覆盖率。鼓励大型建筑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共同开拓建筑市场。促进银行与建筑企业合作,为优势建筑企业提供与施工能力相匹配的授信额度和境外保函。积极为优势建筑企业在人才引进、市场准入、资金融通、政策咨询等方面提供支持和服务,引导建筑企业做大做强。

2、积极扶持发展专业企业

调整优化建筑企业结构,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建立特色建筑业产业园区,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建筑企业集群。重点扶持发展一批经营特色明显、科技含量较高、市场前景广阔、具有拉动消费能力的专业承包企业做专做精。鼓励施工总承包企业向专业承包领域拓展,支持建筑企业进入基础设施和高技术含量工程建设领域,逐步提升高端建筑市场的专业施工能力。省建设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要选择一批优势专业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并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与扶持。

3、规范发展劳务企业

在充分整合、充实现有建筑劳务企业资源的基础上,加强建筑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劳务分包制度,积极建立劳务输出基地,发展成建制建筑劳务市场。鼓励施工总承包企业投资设立劳务公司;引导低资质等级的施工企业向劳务分包企业转型;鼓励以合伙方式组建建筑劳务分包企业;制定农村劳动力从事建筑业的转移培训计划,加强对劳务带头人的政策培训和业务指导,大力培训农民工,5术、先进工法拥有量。对纳入国家和省计划的建筑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和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科研开发项目,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税费优惠支持。建设项目因技术创新节约投资或提高效益的,给予必要的奖励。鼓励建筑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促进建筑企业进入高端市场。要逐步建立以专利、专有技术和工法等为主要内容的建筑业技术进步指标体系,并开展技术实力评价工作。

2、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培训,促进建筑工人职业化

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用人办法,建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有效机制和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着力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企业家和专业技术人才。依法实施建筑行业执业资格制度,加强执业人员继续教育,提高执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执业能力。支持基础条件好、技术实力强、具备条件的大型建筑业企业组建相应初、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授予相应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权。鼓励建筑业企业加强职工职业技能和安全教育培训,通过创办农民工学校等形式,提高职工实际操作技能和质量安全教育水平,加快建筑业职工职业化建设。

3、提高建筑行业装备水平

鼓励大型建筑企业以承建重大工程项目为平台,装备一批国内领先的大型机械设备。加强建筑施工机械设备租赁市场建设,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对建筑机械设备实行登记制度,每年公布建筑机械设备淘汰目录,强制报废危及建筑施工安全的机械设备。

4、加快实施建筑业企业“走出去”战略

研究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掌握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标准、规范、合同条款,制定完善建筑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7快推进国有建筑企业改制。

2、大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摒弃政企不分、事企不分等弊端,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积极探索以管理、技术、资本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多种收益分配方式,充分调动企业经营者、技术骨干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3、积极推进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改革

改革工程招投标办法和承包方式,政府投资工程率先推行设计、施工、监理一体化施工总承包。鼓励大型设计、施工企业相互联合,完善项目管理制度,逐步发展成为综合型企业,积极推行工程项目管理。

(四)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建筑市场秩序

1、加快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

建设统一的诚信信息平台、诚信标准、诚信法规和奖惩机制,营造建筑市场诚信光荣和守信受益的良好环境。在建立和完善建筑市场监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建筑行业各类企业、从业人员和工程项目三大基础数据库,完善从事建筑活动的市场主体、执业资格人员的信用档案登记、评价、发布,逐步建立可向社会开放的、全省统一的建筑市场诚信信息平台。针对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在执行法定建设程序、招投标交易、合同签订履行、工程款支付、农民工工资支付、质量安全管理、资质资格管理等方面突出问题,制定发布建筑市场责任主体行为诚信标准。根据国家和我省有关法律法规,针对诚信信息的采集、整理、评价、应用和发布、信用机构管理、失信惩戒机制等,制定规范性文件,完善统一的诚信法规体系,使诚信体系建设制度化、94、促进建筑市场中介发展,强化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责任 鼓励现有的建设工程监理、招标代理、造价咨询等中介咨询服务组织依法、诚信、科学、公正执业。加快建立完善工程建设行业个人注册执业制度建设,制定出台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的相应管理法规。加强个人注册执业管理,建立严格的个人执业资格的监督与清出制度,加大对个人执业的监督力度,强化有执业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专业责任。要加强个人执业继续教育管理,提高培训质量,研究制定继续教育的方向和管理办法,不断提高执业人员的知识、技能;使执业人员达到基本的执业标准。

5、加强工程质量管理

构建规范的质量管理体制,进一步落实工程质量责任制,建立工程质量市场保障机制,加强“两场联动”。指导督促企业完善工程质量的自我约束机制和内部控制体系,加大市场信誉对质量责任主体的约束力,切实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加强对各责任主体及有关机构质量行为的监管和执法处罚力度,重点抓好各类基础设施、公共工程和住宅工程质量的监管,鼓励企业多创精品优质工程。

6、加强建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

立健全房屋建筑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建立规范的建筑安全生产法治秩序和工作机制,加强建筑安全生产行政执法监督,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检查考核建筑企业安全生产条件,规范施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行为。加强建筑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严格执行建筑业从业人员的持证上岗制度,全面推行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积极探索建筑业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机制。

1外拓展市场成绩突出,劳动就业多的建筑企业给予鼓励和奖励。对开拓国际市场的建筑企业,在对外经营资格、资金、税收、信息、人才、办理出国手续方面予以全力扶持。对于工程施工能力强,但对外经营渠道不畅的企业,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与经营渠道多的企业优势互补。

3、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建立和完善防止拖欠的长效管理机制,规范建筑企业农民工工资支付行为,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各有关部门要统筹做好建筑业从业人员的权益保护工作,为农民工提供法律咨询和帮助,依法查处侵害农民工权益的行为。改革建筑工程劳动保险管理,构筑和谐建筑业。

4、引导、支持行业协会发挥作用

建筑企业发展战略规划 篇7

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对员工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企业战略发展, 确定员工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 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这种整合不是牺牲员工的利益, 而是处理好员工个人发展和组织发展的关系, 寻找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的结合点。

“十二五规划”的国有企业改革方向初定, 将分为公益性和竞争性公司。而国有建筑公司将作为竞争性企业, 推动整体上市, 成为公众公司。然而, 从实际情况来看, 国有建筑公司相对于大的民营企业和跨国公司来说, 制度的规范化相对滞后和保守。大量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并实行员工本土化策略, 在无形之中与人才的最大“积聚库”——国有企业展开了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为了适应未来的发展, 做好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管理, 有利于对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充分的规划和应用;另一方面, 员工在组织中进行职业生涯的自我管理, 有利于达成自我价值的实现, 提高员工的士气和忠诚度, 能够达到企业和员工双赢的目的。

二、国有建筑企业进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分析

(一) 国有建筑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调研设计

根据现有文献, 国有企业职业规划存在如下问题:国有企业由于负有执行国家计划经济政策的职责, 所以导致战略多变, 这样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难以定位;职业发展道路单一;职业发展存在“玻璃天花板”效应;员工缺少企业忠诚度。

基于以上的国有企业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拟定本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限于调查能力的限制, 本文的调查对象为比较有代表性的中铁建, 中建, 北京六建, 住总集团中四个大国有建筑公司的一个子公司和八个项目部。采用与员工面谈和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研。

(二) 国有建筑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分析

在调研和访谈中, 了解到当前国有建筑企业在制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对新员工缺少职业辅导。

在接受调查的国有建筑企业中, 新员工入职接受的培训内容往往局限于公司的概况、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 并没有明确告知员工在企业内的职业发展路径, 所以年轻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多的是靠个人进行准确定位。但这个时期的年轻员工往往缺少对未来的把握, 没有能力筹划比较长远的目标。如果这个时期得到职业发展引导的话, 进步会更快的。

2、多通道职业生涯规划执行效果不佳。

在被调查的公司中, 都实施了多通道职业生涯规划, 是“管理岗位, 技术岗位, 项目组岗位”三条线并进的晋升通道。但是这三个通道的同一级别的员工的待遇还是有一些差别的:管理岗位的员工实际工资收入还是要比技术岗位收入高, 而某些项目组负责人的实际收入比总公司管理岗位的还高。这不是因为通道设计的问题, 而是在不同的岗位上的隐性收入的差异, 所以, 在实际执行中, “官本位”思想仍然是存在的, 还是有更多的人才往总公司的管理岗位或者是项目部经理上努力。

在多通道职业发展设计上, 要实际保证各种职位的员工的发展机会和平等的回报, 就要提高技术人员的实际报酬, 才能促进技术人员安心于技术研究工作。

3、职业发展规划中没有相应的培训制度进行配合。

在接受调查的员工中, 90%的员工反映说对于选项“公司会定期对员工进行团队辅导”以及“公司提供学习条件和资料”, 每项5分只打了3分, 说明员工对有利于个人职业发展的培训和学习是比较重视的, 同时又对公司缺少培训表达了不满。经询问员工和公司管理层后, 主要的原因如下:

第一, 从客观原因来看, 建筑企业的性质决定了项目组员工的工作比较忙, 很多时候周末还要加班, 根本没有很多时间进行学习和接受培训;

第二, 从主观上来看, 公司管理者认为现在的员工忠于职业但很不忠于企业, 如果企业花钱培训完了员工却跳槽走了, 这损失谁来负担?所以, 他们认为培训投资应该是员工自己的事儿, 公司只看业绩产出支付相应的报酬, 不管投入。

实际上, 作为企业管理者, 如果因为以上原因不对员工进行培训, 说明管理者对劳资关系持有的是“交易型”观念, 这种观念导致劳资双方以金钱关系来约束各自的行为, 这种关系不能持久, 会导致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进一步下降。还有另一种情况是:规模大一些的国有建筑公司, 也有员工培训, 但更倾向于管理人员的培训。企业人才主要包括三类:一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二是专业技术人才, 三是劳动技能人才。在被调查企业中发现, 大部分的培训资金用于“MBA”学历的培训, 绝大多数工程技术人才和劳动技能人才都处于原生态或自发成长状态, 主要就是靠企业原有员工的“传帮带”以及自己在工作中边摸索边学习, 所以, 不能很好的接受前沿技术, 这对技术人员的发展也是不利的。有的公司确实有“科研处”这样的机构来支持技术人员的创新研究, 但由于资金使用缺少控制, 更大比例的资金是用于补贴而不是用于科研。

4、职业发展通道没有明确的职位下降通道。

被调研的建筑公司, 因为其工作的性质, 100%都已经建立了“三通道”职业发展模式, 即“管理岗位, 技术岗位, 项目组岗位”三条线并进的晋升通道。但是员工能上不能下是国有建筑企业的通病。由于考核制度一般没有设置很多的量化指标, 只要管理人员没有太大的过失, 即便是工作能力不强也不会有降职、减薪、待岗学习的危险。因此对于后来的工作业绩好、工作能力强, 工作态度认真的员工来讲是不公平的, 不仅不能起到激励作用, 反而会打击员工的积极性。

从访谈的结果来看, 在国有建筑公司中员工流失率不高, 主要原因是工作旱涝保收, 比较稳定。但是流失的这部分员工之所以辞职, 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发展问题。现在的年轻人80后90后, 大部分城市家庭的毕业生, 他们的目标不是为了挣钱, 而是更关注职业发展。所以, 国有建筑公司这种“能上不能下”的现状, 可能是导致他们缺少发展前景而离职的原因。

5、国有企业的性质决定了人才选拔的不准确。

在访谈中了解到, 在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 刚毕业的员工工作辛苦, 压力大, 只有通过大量的工作才能在业务上有提升, 才能让别人感觉到你擅长, 有提升空间。他们的中层选拔非常严格, 他们不光关注企业忠诚度, 更关注个人发展空间, 要想熬到中层非常难, 时间也比较长。所以一般在工作5年是跳槽的高峰期, 因为5年中一般身体会受不了, 自己也有了一定的积蓄, 会追求更高的发展。所以在这样的企业中能坚持到最后的人有两种, 一种是精英, 他对技术的得心应手, 一种是寻求不到其他工作的人。所以他们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很容易就能选拔出来有潜力的人, 并提前开始培养。民营企业的老板从经济效益角度考虑, 更多地从员工能力角度考虑提拔晋升的问题。但是国有企业就不像民营企业自主权这么大, 国有企业是集体决策, 顾虑因素较多, 所以对人员的选拔不够公平。在对员工的问卷调查中的问题“公司会按照工作能力提拔员工”、“公司为员工提供公平的竞争机会”, 每项5分只打了3分, 恰好也印证了这个结果。

6、对员工综合素质的考量缺乏持续性。

职业生涯规划要求要以员工的能力和潜能的准确的裁量为基础的, 而被调查的企业都缺少这一方面的工作。在我们访谈的国有建筑公司中, 企业在招聘新员工时, 更注重毕业院校和学历, 关注的是他们的技术水平是否过硬, 他们的需求和公司能够提供的是不是能够匹配, 他们对公司的环境是不是能够适应 (比如经常出差、异地工作等) , 再有就是关注他们的性格和政治素养。而在员工入职之后, 除了关注员工的业绩变化, 对员工的需求、技能等方面的关注不多, 对员工的职业发展辅导不够, 导致员工对企业的激励制度的满意度比较低 (在“对公司的激励制度很满意”项打分只有3分。) 。

三、国有建筑企业进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

从调查结果来看, 国有建筑企业进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效果并不明显。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工作时间周期长而又涉及诸多方面的工作, 因此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从调查结果来看, 影响因素可以从社会环境因素、员工个人和企业本身三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 社会环境因素。在国有建筑企业中, 由于国家宏观调控的结果, 房地产业和大型工程建设增加, 建筑企业经济效益不错, 而且由于连续多年大学生就业难, 所以, 国有建筑企业已经形成人才的买方市场。人才的充沛, 导致国有建筑企业对人才管理的粗放经营, 不愿深耕细作。

第二, 企业因素。由于第一个因素, 国有建筑企业没有动力使用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 所以, 人力资源管理技术还比较落后, 诸如人才测评技术、员工需求调查、职业通道设计和薪酬制度的改进等不能广泛应用于企业中, 对人才的选拔和评判主要靠上级的经验甄别, 而这种经验甄别主观性较强, 更可能取决于上级领导的好恶, 导致“人治”。

第三, 员工的因素。出于实用目的, 民营和外资企业对人才的开发主要侧重于引进适用人才, 他们大肆出击, 到国有企业“挖墙脚”, 这种人才争夺方式对国有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造成了很大冲击。而由于人才流动的约束越来越小, 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下降, 所以, 企业从投入产出角度考虑, 也不愿意投入更多的人财物资源进行培训和辅导。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国有建筑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还存着一些问题, 关键是管理者要树立正确的管理思维, 处理好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使员工个人需要、才能与企业战略目标结合起来, 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海文, 国企员工职业生涯发展机制研究, 当代经济, 2007 (13)

[2]熊苹, 国有企业职业生涯管理新模式研究, 经济纵横, 2009 (2)

谁扼杀了企业战略规划? 篇8

现在的空调企业对行业的未来比较迷茫,归根结底是这些企业缺乏长远的发展战略。其一,相对行业发展来说,整个空调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澳柯玛和美的相比它的核心竞争力优势是什么?与格力、三星相比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其二,就是持续的发展能力有多大?我今天有核心竞争力但五年后还能不能有这种竞争力,也就是企业发展的持续性问题。其三,是企业的体制,包括企业的结构、企业的管理水平,这种体制能不能保证企业的快速发展。解决了这三个问题,企业的很多问题就解决了。

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你怎么能让消费者买你的而不买他人的,消费者买了他人的就没有你的空间。市场份额就那么大,你争取到了这一部分客户,就等于切到了一个份额的蛋糕。没有持续性发展的话,今年买了,明年、后年就不一定买你的。那种优势只能是你的边缘性优势,只能是考虑自己的价格,只能在低水平竞争上来回折腾,不可能有突破性的发展。

经营的过程是一个增值的过程。增值体现在哪一块?也就是产品的附加值体现在哪一块?应该是体现在经营的各个环节上。而我们恰恰在营销过程中往往会简化目标,你降价我更会降价,你特价我更特价,这样的经营傻瓜也会做。把营销做成傻瓜型的营销,体现不了增值的价值。

记得有一次与几个朋友到“天一居”茶楼喝茶,那个茶楼离我们住的新世纪酒店大约有700多米。开半年度会议的时候,我和代表们一起去那里,可能大家都不是当地人对环境也不熟悉,感到走了超过700米了,其实已经走到酒店了,可大家谁都还没看到酒店,还在问到了没有?其实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没有战略目标,和刚才说的情形是一样的。大家过分注意一个数字目标,失去了一个战略发展方向。我今年10个亿,明年20个亿,后年30个亿,如果没有发展方向单纯注意一个数字目标的话,你的发展是盲目的,根本不知道你到哪了。你那10亿、20亿又有什么意义呢?你都不知道你自己到哪了,你怎么确立你的核心竞争力呢?所以说战略方向和战略目标非常重要。我要做什么事情,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首先要设定目标。如果没有设定目标,我就可以这样做也可以那样做。

“一朝天子一个令”让执行者无所适从

在一个企业中,影响企业战略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领导层的不稳定。不同的人上台就可能有不同的目标,结果这个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始终是变化的。这方面很多人应该都会有一些体会,尤其是罔有企业领导层频繁更换,每一任领导来了都有自己新的战略,执行层无所适从,后任领导很可能就把前任领导的战略否定了。发展的过程中缺乏积累,因为昨天的发展今天就否定了。

有这样一个案例很能说明问题。四川一家企业,当新上任的领导制定了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 把原来一个低档次产品的供应商转变为技术供应商、高科技产品供应商、支持服务供应商。结果才实施了一年多,这个领导就下台了。原来的领导上台又重走上原来的路子 要价格优势、要大量倾销、以规模制胜。现在那位新领导又上台了,同样他也还会重新实施他制定的战略。对下面执行层来说,是一朝天子一个令,的确有点无所适从。

罔外跟罔内企业相比较,罔外企业注重执行力,而罔内企业只注重战略的制定。他们认为中罔企业注重战略,其实真正缺乏的正是战略。而罔际企业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战略,实际上却不缺战略。罔际企业几十年就是一个目标,不论换多少位经理,但目标始终不会轻易改变,政策能够一直延续。

一般来说,战略有长期的战略,也有短期的战略或者称其为战术,处理好长期战略与短期战略的利益平衡,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我认为短期的战略应该叫做阶段内的经营目标更为合适,但短期的经营目标必须迎合长期的战略目标。这个目标要站在一定的高度,要符合行业的发展方向。战略的持续发展才能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这样企业不论是换届也好、换人也好,才能保证目标的延续性。

很多企业,尤其是目前所谓的强势企业,为了赢得短期内市场占有率的最大化,而去追求相对的优势。而唯一能最快体现这种优势的不就是价格战吗?不打价格战短期利益就无法保证,因而也就无法顾及长期战略。所以说打价格战有悖于自己的长期战略,但又是不得已而为之。

我认为这两方面要结合好也不是没有可能。不以短期利益而放弃长期利益,更不能为了长期利益而忽视短期利益,二者有机的结合就是寻找利益的平衡点。具体体现在产品定位上,既要有主流产品,还要有高技术产品。主流产品解决的是短期利益的问题,如空调1P和1.5P。主流机型利润不是很大,但它能抢占很大的市场份额,能带来很大的现金流,也能带来一定的毛利空间解决费用问题。像这些都是解决短期利益的问题。但在做短期利益的时候不要放弃高技术、高毛利、高成长空间的产品。

可在现实中我们往往是顾此失彼,特别是在空调行业,市场上的产品几乎80%以上的技术含量比较低,只有10%-20%的是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产品。有些企业压根儿就没有这20%,几乎全部为低端产品。中国的制造产业如果不解决产品的自主研发和核心技术问题,必然就会沦为世界经济的附庸,成为世界单一的廉价制造基地。

像军人一样执行企业的战略

企业有了好的发展战略,还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执行能力,才能让这一战略规划得以贯彻落实。我对企业的执行力从这样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第一个就是执行的能力。没有这个能力所谓执行就是空的。在执行能力上也有三点,一是领军人物的作用非常明显。我觉得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对于企业的这种整体执行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二是团队的素质。没有团队的整体素质做基础也不行;三是管理保障。管理不到位一样无法把你的执行能力体现出来。

第二个执行能力的体现。也包括三点:一是服从。我们知道军人执行能力强,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服从。“服从是军人的天职”,体现的就是执行力;二是速度。一天的活你一定要在一天之内做好,就像打仗一样限定的几点赶到就得几点到,迟了就是赶到了也没有意义,一天的工作三天才做完,就贻误了企业的发展良机。三是细节。就经营的整个过程来说,执行就是分解每一个细节,只要每个细节做到位了,又与大的方向相符,就是一个很好的经营战略全过程。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很可能影响全局。

nlc202309011229

第三个执行有技巧。执行的技巧与执行的体现不一样。同为执行者,又是同样的事,有的人完成的快,有的人完成的慢,这里就有一个成功经验复制和利用的问题。别人成功的经验被我所借用就可以事半功倍,也就是人们常}兑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无形中提升了自己执行的效果。

在技巧中还有重要的一条就是讲求执行的激情。直销公司或者保险公司对他们的业务员的激情调动得非常好。其实这样的公司他们的员工整体素质并不是很高,但在招聘来后通过洗脑,灌输理念,来调动或者说是煽动他们的热情,结果他们体现出来的那种创造力却是惊人的。这种激情是怎么来的?就是把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变成了个人的梦想,二者有机的结合迸发出了无限的激情。如果我们的企业也都把员工的激情调动得跟直销公司一样,那种创造力的确是惊人的。在管理中我们常常看到,办事处的经理蔫头耷脑,那么整个办事处也是死气沉沉。而办事处的经理很富有激情,这个办事处就显得朝气蓬勃。销售本身就是一个富有激情的工作,有了激情才会创造性地去解决随时出现的问题。

作为一个知名企业的管理者,我认为这样培养员工的执行能力比较好:

1.找准每个人的定位。领导该干什么,下属该干什么,一定要明确。尤其是当领导的决不要替部下干工作,否则下属就会无所事事;2.要本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给部下充分的干工作的空间,让他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3.培养和树立员工的自信心。尽量使他们在工作中体验快乐。在工作中有了成就感和愉悦感,员工就不会对工作感到枯燥,就会创造性地去完成任务;4.激励。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特别是要注重精神上的奖励,有时候精神上的激励要比物质上的激励更重要;5.培养员工的思考能力。思考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就要沟通,与员工的沟通要三思而后言,在这一过程中是没有对错的。目的是让他们最后通过思考有自己的看法,有独立的见解。这些方面做到了,员工的执行能力就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

实事求是的讲,整个家电行业的执行力水平很一般。制约执行力水平发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组织架构制约。有的企业在管理层设置上过于重复,带来了执行效率的低下;其次员工素质的限制。很多企业在任用中层干部尤其是分公司经理这一层时往往是从内部选拔,缺乏与外聘人员的平等竞争,用人上的近亲繁殖导致了员工的素质低下,限制了企业的活力。还有就是领导层的变化过于频繁。由于领导人的更换引发的执行过程的中断在行业中应该是屡见不鲜。当然各个企业的情况不同,表现在执行力方面的情况也有所不同。值得业内注意的是,随着闫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的渗透,各个企业已经开始关注和注重企业战略的研究以及执行力的培养,相信国内企业在这方面将来会有一个突破。

上一篇:冰的体积比水的体积大的发现优秀作文下一篇:关于现代工业园区给排水管道设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