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进行情境教学

2024-06-03

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进行情境教学(通用11篇)

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进行情境教学 篇1

情境教学中的“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创的一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场景,这种场景能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氛围中,师生在此情此景中进行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下面谈谈音乐教学中的情境教学。

一、生活展示情境“音乐源于自然”。

音乐教学不能只把学生拘泥于室内的学习,应当让他们回归生活,走进自然,在大自然中体味音乐的存在。比如:课外郊游时,带领同学们在森林里漫步,树叶沙沙作响,小溪欢快地流淌,鸟儿放声歌唱,这不就是大自然演奏出的美妙乐曲吗?在不知不觉中,同学们都随着这美妙的自然音响哼唱起来,曲调清新、自然、淳朴,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感受到了音乐的存在,生活的美好。

二、图画、录音再现情境

在歌曲教学中,适当给学生设置情境,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比如:我在教《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时,先让同学们想象春天的景色,然后播放春景幻灯片和“鸟语泉鸣”的录音。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学生们看到了碧绿的田野、烂漫的山花、快乐的小鸟、飞舞的蜜蜂,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仿佛置身其间,感受到了浓郁的花香和青草气息,加深了对歌曲内容的理解。然后再教唱此歌,学生们很快进入了歌曲的意境之中,学的非常认真,曲调掌握也非常快。有的同学还能伴着音乐边歌边舞,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表演体会情境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音乐与表演是密不可分的,要想充分表现歌曲的内容,通过有声有色的表演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进行情境教学 篇2

关键词:音乐,课堂,导入

0 引言

课堂导入是小学音乐课堂的重要环节之一, 也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所谓导入, 即教师在课堂教学讲授新知识之前, 运用事先设计好的教学内容, 通过引导性语言、动作, 借助某种教学技巧, 巧妙地让学生进入到特定的音乐教学氛围中来, 或从前一教学内容过渡到新的课堂教学内容之中。因此, 课堂导入是一种教学艺术, 对于小学音乐课堂, 不论是课前的导入还是教学环节中环环相扣导入的设计和运用, 都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 教师应精心设计导言, 好的导入是教师精心设计、艺术构思的结晶, 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艺术创造, 它为一节课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为教师的顺利授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下面谈谈我在音乐教学中是如何进行课堂导入的:

1 提问导入法

在上新课前, 教师若通过提问制造悬念, 就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促使他们认真听课。所提问题, 首先难度要适中, 不能太刁钻。其次要针对小学生的特点, 尽量提得新颖有趣。再次要突出所学知识的难点和重点, 不能漫无目地提问。良好的课堂导入法有利于开启学生思维, 引发思考, 进而实现音乐的教化作用、认识功能。新课标要求小学音乐课堂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徜徉音乐的海洋, 体验美的所在。因此, 如何引导学生爱学、乐学、主动学是主要问题。更为重要的是, 学而不思则罔, 教师要在审美体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思索, 从而实现教育的认知功能。因此, 教师要利用导入巧设悬疑, 引人入胜, 这样才能起到开启学生思维, 启发他们的思考的作用。也只有如此才能开启学生学习思维, 丰富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培养观察力, 为更好地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创造了条件。如在欣赏歌曲《转圈圈》时, 我先让学生聆听, 然后提问:“谁能猜出这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歌曲?谁会哼唱它的一小段?还有和它节奏接近的音乐吗?”问题一提出就立刻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对于学生的回答, 教师要以和蔼可亲的态度耐心听完, 然后做出恰当的评价。评价要以鼓励为主, 只有这样, 才能调动他们思考与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例如教学《云》时, 我采用启发性的语言提问:“蓝蓝的天上漂浮着朵朵白云, 又如大海里飘着无数的帆船。一朵朵的白云成群结队地往前走, 他们的白衣裙里都装了些什么?为什么走得这样慢?它们要去干什么呢?”待学生发表各自的意见后, 我又说:“小朋友的意见各不相同, 白云姐姐的白衣裙到底装了些什么?老师请白云姐姐用歌声来告诉我们。”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的讲课会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故事式导入法

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运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走入新课, 也是当前常用的一种方法。小学生, 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爱听故事, 对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授课前先讲和歌曲内容相关的一段故事, 能引导学生进入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中。故事的讲述有两种方法。一是口述, 通过教师绘声绘色的口述故事, 把学生带到音乐意境中。二是播放视频。通过精彩的视频看故事, 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根据课程需要, 可运用历史典故、名人轶事、成语故事、童话传说等小故事导入新课。这种方式具有较强的趣味性, 容易给学生以启迪, 同时又能起到开阔视野、拓宽知识的作用, 从而使教师讲课更加生动、形象, 学生学习更加轻松增趣、易于接受理解。和歌曲内容相符的一段故事, 能引导学生进入生动有趣的意境中, 唤起学生的情感, 引发学生的思维。如学习《小红帽》一课时, 我是这样导入的:“小朋友们, 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 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你们想听吗?那咱们就先一起来听故事。”故事听完后:“就在小红帽给外婆送点心的路上, 她唱了一首动听的歌。听, 她唱着歌向我们走来了。” (听范唱) 这样就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进行《歌唱二小放牛郎》《雨花石》《小胖胖》等歌曲的教学前, 教师就可以先给学生讲有关歌曲创作背景的故事。简短的故事导入, 既加深了学生对歌曲的了解, 又充分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

3 谜语导入法

猜谜语是孩子们最喜爱的游戏之一, 小学音乐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喜好, 通过教学内容和趣味谜语的结合, 顺势导入, 提高教学趣味和教学效果。如在教唱《小乌鸦爱妈妈》这首歌时, 我出了这样一个谜语:虽然长得黑, 聪明心灵美, 捉虫喂妈妈, 叼石喝到水!让同学们猜猜它是谁, 等到同学们猜到之后, 再让喜爱表扬的同学上台表演一下它的样子。课堂气氛很快被调动起来, 学生立马变得非常活跃, 纷纷举起小手要求回答和表演。如在教唱《小猪睡觉》时, 可把歌词改编成谜底, 并配上夸张的动作:“肚子吃的饱饱, 闭上眼睛睡觉……”。让小朋友们猜一猜歌曲唱了谁?它在干什么?孩子们一看表演就能猜出是小猪在睡觉呢, 顿时就来劲了, 课堂气氛随即活跃起来, 学生在熟悉歌词的基础上很快学会了歌曲, 还能进行形象表演, 教学效果非常好。像《猜一猜》、《小猴子》等歌曲都可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这种导入方式最大的特点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引发学唱兴趣, 开拓学生思维, 活跃课堂气氛。

4 悬念导入法

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喜欢问为什么?对未知世界有着强烈的探索意识。根据这一心理特征,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悬念导入法, 抑或称为设问导入法。即实现预设某一问题或通过讲故事的形式预设一种悬念, 让学生根据悬念自己去探索, 从而进入新课的方法。如, 第五册《快乐的小木匠》一课, 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悬念:“小朋友, 上次我们到小熊家里去, 小熊特别的热情, 我们玩得多开心啊!现在小熊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学习手艺了, 它学什么手艺啊?你们想去看看吗? (学生:想。) 不过, 路途遥远, 中途要经过音乐王国, 还要有许多关卡要过, 有许多有关音乐的问题要问小朋友, 你们怕不怕? (学生:不怕。) 这样一个悬念的设置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入了学习状态。

5 游戏导入法

小学生活泼好动, 爱表现自己。在上新课时让他们在游戏中唱一唱、跳一跳、动一动, 有助于他们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例如在进行节奏练习前, 我不是马上分析各种节奏符号的时值, 而是先让学生做一个游戏:让学生分别模仿乌龟、兔子走路的特点去感受它们的节奏。比如把小乌龟走路的节奏弹出来, 念成“爬呀, 爬呀”;把小白兔跑步的节奏弹出来, 读做“蹦蹦、跳跳”。通过游戏, 能把以往对音乐知识提不起学习兴趣的学生的注意力也吸引过来, 让他们在游戏中体会到各种节奏类型的时值和特点。

总之,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导入法在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 恰当的导入法是开启儿童走进音乐殿堂的一把金钥匙。它是沟通师生的桥梁、学生与音乐之间的纽带, 也是彰显教师教学艺术和能力的表征。当然, 法无定法, 所有的方法都要遵循新课标的要求, 实现因材施教、有效教学, 从而实现音乐教学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进行情境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音乐;情境;教学

一、加强学生乐理知识

要想将音乐课堂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就要对学生加强乐理知识的训练,以此才能打开学生欣赏音乐的大门。例如,要教会学生怎样唱出五线谱,让学生识别出不同乐器,并且能够大致辨别出这些乐器的不同之处,说出乐器的特点。我会让班级中会不同乐器的学生给大家演奏,自己所擅长的乐器,有时候会让所有同学转过身去,让几位学生分别演奏让其他学生分辨出其中的不同,以加深其对于各个乐器的印象。另外,我会给学生讲述一下音乐的历史,古今中外各个流派,各个在音乐方面有着很深造诣的音乐家,讲述中国音乐固有的特点,讲西方歌剧的独到之处,说一说我国的国粹,道一道外国的钢琴等。我会尽量将我平生所学知识,以一种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讲述给他们,让他们尽量多地了解有关音乐的一切。

二、渗透作者创作作品背景

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创造情境式教学,我会在学习一首作品时充分给学生讲述作品的来历。在这种情境之下,学生对于音乐的欣赏并不仅仅局限于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而是深入了自己对于作者当时创作身临其境的感受,无形中加深了学生对于音乐鉴赏的能力,加强了学生与作者之间情感上的共鸣。另外,在欣赏贝多芬的作品《命运交响曲》时,我会讲述贝多芬是经历了怎样的心理斗争才得以孕育出这样伟大的作品的,这样学生在欣赏这一激昂的旋律时不禁会想起其坎坷的命运,又会深深感动于其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和决心以及他对于音乐的永不枯竭的追求和热爱。

三、加强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于音乐有着自己真实的喜爱和兴趣,才会不断推动自己在音乐的探寻道路上越走越远。因此,我会想出许多办法加强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兴趣。我会给学生放映一些有名的音乐剧,有时会放映一些与音乐相关的电影。例如,那部比较著名的《八月迷情》,讲述了一对热爱音乐的恋人不得已分开,最后他们的孩子通过音乐找到了他们,一家三口终于团聚的故事。在放映这部电影时,学生看得目不转睛、兴趣盎然。这样做,既让学生欣赏了音乐,了解了音乐知识,又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聊,大大提高了学生上课的效率和兴趣。

四、尝试多种方式授课

作为小学教师,只有不断翻新尝试不同的授课方式才有可能不断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坐住板凳”,因此,要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古板教学方式,在这一基础之上不断创新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在鉴赏《月光曲》这一课时,我会要求学生将窗帘拉好,然后我现场给学生弹奏“月光曲”,让学生想象月光从窗外洒进来的场景,在这种静谧幽暗的环境中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同时也能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创作时的情感过程。这种授课方式让学生很激动,也感觉很新奇,学生自然就听得认真,最终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五、让学生参与到音乐当中去

为了能更好地创设音乐情境,我会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音乐“创作”过程当中。例如,我会拿来几个装着不同容量水的杯子,敲打的时候会发出不同音调,我以四人为一个小组,给每個小组发一套装着水的杯子,让他们自行研究,击打出美妙的乐音,经过讨论实践之后,我会让每组展示一下自己组的作品,让大家给予点评。学生见到会发音的杯子都很兴奋,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讨论得也很热烈,最终有几组确实做出了可圈可点的音乐片段,值得赞扬。这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既加深了学生对于音乐知识的印象,又加强了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也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得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收获了很多知识。

小学音乐的情境化教学是一条艰难而漫长的道路,因此,要更好地践行情境教学,任课教师就要不断探索创新进行尝试,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小学音乐的情境化教学。

参考答案:

吴琴.新课改下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情景教学分析[J].音乐大观,2013(23).

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进行情境教学 篇4

内容提要:音乐是以流动的音响塑造形象的情感艺术,音乐教学中教师就要创设一种可以让学生听、视感触的环境、氛围、以激发、感染、陶冶、诱导学生的情感。学生和教师同是情景的创设者和被情景感染、陶醉、启迪与激励情感的主体,师生共同分享着音乐本身所蕴涵的情感世界。教师应当认真分析教材内歌曲充分发掘教材的音乐意境因素,并运用它来为意境教学服务。现代教育的特征是充分发展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新的音乐课程教材正是这样的一套面向21世纪,着眼于人的发展的教材。以往的你教我学、你说我听的单一教学模式越来越多地被生动活泼和富有儿童情趣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所代替。然而,如何在你教我学的音乐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枯燥的音乐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呢? 在音乐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情境,精选教法快乐学习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这是至关重要的。正如花儿开放需要温暖的阳光一样,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开发需要教师设定生动有趣的情境和创造性的活动形式。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能起到承上启下,培育新的审美心境,唤起新的渴望,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采,产生更佳的感人、化人的效果。小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和体验都是以情感为中介的。教学情境应该如何创设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1、创设故事情境。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地参与学习。例如在教学歌曲《大鹿》时,我先讲了一个故事:一天早晨,小白兔早早地起床了,因为兔妈妈要它到森林里去采些蘑菇作为早餐,小白兔乖乖地提着篮子走进了大森林,忽然发现前面树下的草丛中有许多新鲜蘑菇,它高兴极了,不一会儿就采满了篮子,正要回家去,忽然“砰”的一声响,小白兔想是猎人来了,吓得丢了篮子拔腿就跑。它看见前面不远处有一所漂亮的小房子,就直奔那儿跑去,这是大鹿的家,这时大鹿正站在窗前往外瞧,小兔没命地喊大鹿哥哥快救救我,猎人追来了……。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你们想知道结果吗?同学们都想知道结果,这样提高了学习歌曲的兴趣。如教学歌曲《小青蛙找家》时,先讲述一段故事:有一天,小青蛙对妈妈说:“妈妈,我们都长大了,该自己去劳动了。”于是小青蛙们高兴地到田里捉虫去了。它们跳着、捉着,捉着、跳着,不知不觉地离家越来越远。小青蛙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它急坏了,不停地叫着,好像在说:“我的家在哪里?我的家在哪里?”此时教师问:“小朋友们,你们能不能帮小青蛙找到家呢?” 一下子学生的学习劲头被调动起来,纷纷表示能帮助小青蛙找到家。教师马上引导学生观看图形谱,各自踩着荷叶,听着歌曲,学习歌词,学起来轻松愉快,意犹未尽。学生们就在一个故事、一幅画、一段录音的激发下主动地参与学习。

2、创设生活情境。音乐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音乐。把现实生活引入课堂,丰富课堂的现实内容,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不知不觉中获得音乐的情感体验,加深对生活的认识。如教学《爱劳动》这一单元,鼓励学生联系实际生活,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听、看、想、说、唱、动)体验,进行劳动模仿动作,如:老师做动作学生猜,再让学生做动作其他学生猜,再通过以小

组为单位的洗手绢接力赛,让学生亲身感受生活,总结经验。使音乐与情感、体验相结合,在音乐中亲身体验情感,以情感体验来学习、感知、掌握歌曲。在兴趣中自动、自悟,达到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音乐素质。再如教学《苹果丰收》时,我先问学生是否去过果园,因为有的同学家有果园,有的同学家没有,让家有果园的同学说一说你知道苹果从小到大你们家是怎样管理的吗?让学生体会一下管理果园是多么的不容易。虽然很艰苦,但当人们看到苹果丰收了,脸上也会露出很欣慰的笑容。你们想去看看那丰收的苹果吗?我们去帮果农们收苹果好吗?同学们会很高兴,你们听果农们唱起了好听的歌曲。学生们很有兴致地就学会了歌曲。

2、利用画笔展示情境

音乐和美术是相通的艺术。鲜艳的色彩,生动的画面最能引起小朋友的注意力。让他们把听音乐的感受用画笔画出来,音乐从抽象到具象,更能深刻理解音乐的内涵。如小学音乐第一册中《闪烁的小星星》一课中,小朋友画了星星闪烁。歌中唱到“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太阳慢慢向西沉,乌鸦回家一群群”教师可根据歌中所描绘的这些景色特点,创设出形象鲜明,色彩鲜艳,富于美感的投影片 并在教室的墙面、天花板贴上彩色玻璃纸做的小星星。并拉上窗帘。让学生身如其境的感受到音乐描绘的画面。这样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学生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夜空下。鲜艳的色彩,生动的画面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精心设计的版画可以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促使学生很快进入歌曲的情境,达到理想的教学功效。如欣赏《大海摇篮》和《海上风暴》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了蓝色的大海两种不同的状态,一边是温柔的、波浪平静的海面,一边是波涛起伏的汪洋,小船有被吞没的危险。让学生看着这样的画面欣赏,根本无须教师解释,学生便一目了然,同时在这个环节后,及时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效果会更好。通过引导学生也参与情境的创造,能使学生更主动、更有效地学习歌曲。

3、创设游戏情境。游戏是儿童生活中的内容,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动、好玩、天真活泼的特点。音乐课恰当地选择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有利于激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游戏有:找朋友、摘果子、演双簧、红绿灯、夺红旗、猜一猜等。无论是什么样的游戏对学生都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学生爱玩的天性决定了他们愿意参与教师为他们精心设计的游戏。为了巩固学过的歌曲,我设计了“开火车”这一游戏。由我做火车司机,唱歌曲中的任意一句,由学生接唱,只有唱正确的才能坐上我的小火车,孩子们个个热情高涨,积极踊跃,不亦乐乎。“开火车”游戏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乐于开口,大胆演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敢于表现的意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音乐课堂借助游戏,使得教师乐之教,教的新,学生乐之学,学的活。教育在发展,教学手段要革新,教学艺术要提高,我们教育工作者只有勤奋钻研,投身教改,才能开拓一条成功的课堂教学之路!

例如,在教唱新歌时,孩子总耐不住老师安排的程序,从听示范曲的时候,特别是听到曾听过的歌曲或他们喜欢的歌曲时就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有一句没一句地跟唱。如果顺应他们的这种心理而过早地让他们演唱,他们必然会唱不好。这样的参与就是一种无效的参与。如果此时采用“演双簧”的趣味游戏,让孩子边听老师有感情地范唱,边配上动作、表情、口型,使孩子们可以在完整的音乐中感受和学习,然后通过老师与小组的配唱以及与个人的配唱等多次变化的反复来得到巩固。等到他们比较熟悉后,就由他们唱,老师配口型,从而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掌握歌曲。这样就丰富了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的方式,建立了孩子的内

心听觉,培养学生用“心”唱歌的良好习惯,从而使他们能够在将来的音乐学习中自觉有效地进行自我调整。

二、运用多媒体,展现情境

学生活泼好动,乐于接受新奇、趣味性强的事物。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利用多媒体设计生动、新颖的动画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音乐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遵循趣味性和针对性的原则,根据新课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巧妙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如在三年级歌曲《小乌鸦爱妈妈》这一课中,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到了哪儿?课件中出示大森林的图片,还有小鸟叽叽喳喳的叫声,是谁在叫?你能用动作模仿出来吗?学生们纷纷模仿小鸟展翅高飞的情景,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森林。

又如在一年级歌曲《小宝宝睡着了》这一课,为了让学生能体会到夜晚宁静祥和的气氛,在导入新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上课了,我走到讲台前,用右手食指立于嘴唇上作“嘘”状,然后拉上教室窗帘,学生不知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几十双眼睛都盯着老师。此刻,打开多媒体,课件中出现了已闭上眼睛的月儿,旁边有几颗小星星在时隐时现地眨着眼睛,接着画面上出现了一棵大树,微风轻轻吹动着树叶,树干上有几只已打瞌睡的小虫儿,树窝中躺着两只休息的小鸟,在树下的小屋中亮着一盏灯,有一位可爱的小宝宝正伏在桌面上,透过窗子数星星,数着数着便睡着了。伴着抒情的乐曲,学生的目光停住了。这时,我轻声地对小朋友说:“夜深了,天上的月亮、星星都闭上了眼睛,鸟儿休息了,虫儿也停止了歌唱,就连小宝宝也睡着了。”然后用充满关怀的口吻对小朋友说:“小朋友,让我们也闭上了自己的小眼睛,乘着歌声的翅膀,一起进入甜美的梦乡吧!”小朋友看着栩栩如生的画面,听着老师亲切的话语,他们完全沉浸在甜美的意境之中。

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来导入新课,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增强了

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为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达到了良好教学效果。

二、设置问题,构建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通过创设一种问题情境能使学生主动思索以获得问题的解决。教学实践证明,设疑是现代目标教学中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它发挥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能够培养学生思维、探索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弛有效的理想气氛。

如在《小乌鸦爱妈妈》一课中,教师讲述:今天从森林里飞出来了三只小鸟,它们是小麻雀、小鸽子和小乌鸦,你会模仿他们的叫声吗?小麻雀:叽叽 喳喳;小鸽子:咕咕;小乌鸦:哇……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歌曲中的节奏。又如在处理歌曲时:“小乌鸦急急忙忙为妈妈捉虫子,心情是怎样的?乌鸦妈妈年纪大了,飞不动了,心情又是怎样的?怎样唱才能体现出它们的这种心情?”教师根据歌曲内容成功地创设了以上问题情境,引导质疑,学生恍然大悟,体会到可以运用速度的变化,表现出歌曲的情绪。

三、角色转换,进入情境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与书本的角色往往呈对立状态。教材中有关人物的情感、言语、行为等等与现实中的学习者似乎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在情境教学中注重角色的转换,学生由习惯上的等待、接纳的“被动角色”转为不断追求、进取的“主动角色”。儿童一旦成为学习的主动角色,学习兴趣就会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学生在表演中能亲身体验和深刻理解教学内容,获取知识,留下深刻印象,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教学高潮。

如在《小乌鸦爱妈妈》中,在向小鸟问好的环节,一部分学生充当各种小鸟,另一部分学生充当问好的小朋友,让他们进行对话。学生1:“小麻雀好。”学生2:“叽叽喳喳,叽叽喳喳。”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和小鸟做游戏的喜悦。

四、即兴创作,体会情境

在创设“情境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能停留在知识的记忆、技能的模仿、歌曲的学唱上。在每一特定的学习情境中,让学生多次地塑造、创编新情境,体验新感情,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表现美、创造美、体验美的能力。

如在《小雨沙沙》的歌曲处理教学中,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进行演唱,然后引导他们讨论:“小雨的声音是怎样的?”“种子得到雨露的浇灌后心情怎样?我们应该怎样来表达种子的心情?”“怎样唱更好听?”让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进行自由探索,讨论结束后再让他们根据讨论结果来演唱歌曲。还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不同的表演方式来表演,引导和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大胆表现,如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分角色演唱、自编动作进行表演唱等等。通过自由表演,将学生置于音乐美的情境之中,使他们在学习——实践——创造——实践——再创造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体会了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对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更快的发展。

由此可见,情境在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学活动“化平淡为神奇“的催化剂。情境创设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从教科书中解放出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学习过程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使教学活动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达到最佳教学效果。“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只有创设适当的情境,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使学生融入快乐的课堂中,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小学音乐课,是以音乐创作和音乐表现为前提,以“情”与“境”交融为手段,让学生置身于音乐旋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人情入境,去感受、去体验音乐美的所在,进一步陶冶学生的身心,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健康发展。

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进行情境教学 篇5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礼记〃学记》中的这段话,表明在教学中“问”的方法,是先易后难。而追问作为一种语文教学的方式,如果运用恰当,将会使课堂教学异彩纷呈,精彩无限。如果把学生的思维比作一面平静的湖水的话,那么追问就是命中学生心湖的石子。这个石子如果能适时扔出,那么就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眼界将更宽阔,思维将更活跃。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一把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它可以出神入化,化平庸为神奇,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学懂。课堂教学艺术是教师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领悟,去发现,去创造……

那么,什么是追问呢?“追问”,顾名思义是追根究底地问,就是在学生基本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后,教师有针对性地“二度提问”,再次激活学生思维,促进他们深入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它是在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或深化或纠偏,“穷追不舍”,有利于学生的正确理解。追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艺术,教师要重视课堂追问的艺术性,把握时机,充分发挥追问的效能。

对于一个成熟的语文教师而言,必须常常实施“追问”策略,以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努力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追问,历来与教育行为共存,孔子的“循循善诱”,乃至当今我们常说的启发式教学法,问答式教学法,其行为实质就是追问。

首先,巧妙追问,教师要怎样做?

一、设疑要新颖,所问能激起兴趣

提问,就要发放信息。而信息的发放,最为重要的是要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从某种抑制状态中激奋起来。因此,课堂提问,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妙,能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独到,能激发情趣,切忌问题提出平淡无奇。既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因而也会产生一定的触发性,很好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抓住契机,所问要有思维价值

所谓思维价值,关键就是提问题的难易程度问题,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具体的学习对象,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

追问要抓住时机,即时进行,对学生的闪光处及时肯定,以鼓励其信心。追问要讲求实效,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和广阔,而切莫图热闹,作一些重复浮浅的低效问答。课堂教学追问往往是紧接前一次提问实施的,同时又应该是随机的,临时的。它有着两种重要的价值取向:一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指向学生思维的广度,要求知其一,又能知其二;二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指向学生思维的深度,要求学生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追问,由于它的生成性,同时就具备了不可预测性。教师如何把握好这两个特性,实现追问的价值,体现教学的有效性,何时追问,何处追问,就成了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追问的情境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课堂学习氛围有所松懈,学习状态低迷的时候。

课堂学习速度过快,易使学生产生紧张、疲劳、焦虑造成认知的困境,造成情绪的浮躁,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精神松懈,兴趣淡然;即使速度适中,若匀速不变,没有节律,没有起伏,没有变化也会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没有刺激。最理想的效果就是强烈明快的节奏感,如一首诗,更如一曲音乐,一个恰当的情境性追问,引导学生时停、时急、时慢不断激起思维的波澜,使知识更好的渗进学生的心里,这是教师追寻师生和谐的最高境界。

(二)思维肤浅,思考方向迷茫,深度广度受限的时候。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思考问题往往借鉴别人的较多,自己的独特见解较少。表述的时候基本上是重复别人的意见或旧知。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追问,来鼓励学生创新,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开拓思路,突破难点,活跃思维,并在更高层次上继续思考,进一步激起学生创新的火花。

(三)思维混乱,学习高度紧张,产生歧异莫衷一是的时候。

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发挥语文的学科优势,鼓励多角度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思考与理解,甚至鼓励“异想天开”,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陶冶创造个性品质,使他们有创造的动机和热情,不迷信书本,不盲从教师,能独立钻研,富有批判精神,勇于提出创新性见解。要培养这种品质,教师就要善于发现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产生的不同意见,并巧妙地引导他们“真理越辩越明”,在争论中求真知。学生的理解可能会有不成熟的地方,但学生能提出新的独特的见解实在难得,表明他们真正地进行了思考。

(四)求异过度,考虑问题一味求新,剑走偏锋,“钻牛角尖”的时候。

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学生在思考中一味求新求异,从而远离文本,产生不合逻辑的思维结果。这个时候如果教师简单的予以否定而不能充分阐述理由,往往会因为学生的不服而影响正常教学秩序,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通过适当的追问让学生自己发现思维上的问题,自行纠正,快速回到正常的思维轨道上来。

三、融入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追问不仅是一种理答,同时也可以作为一个情感渗透的平台。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叩问心灵,感受到一种人性之美。让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四、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众所周知,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阅读教学来实现的。而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设计,可谓是关系到阅读教学组织成败得失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动脑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得。也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探索的课才是成功的高效的,“学而不思则罔”嘛,学生如果不动脑,怎能期望有收获?学生在阅读课文尤其是一些经典之作时,思想上往往是困惑迷茫的。他们常常不知道作品好在何处,应该学习与借鉴什么。即使偶尔有一些美的体验与感悟,也往往是凭借直觉,无法从理论上加以阐释,无法用言辞加以表达,处于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从认识上来说,远远没有达到自觉的程度。这就亟需教师的引导与点拨。而从教师方面看,能有效引领学生直切文本主旨,径奔知能关要,真正让学生在心灵上触动、在知识上领悟、在阅读理解能力上提高的倒不是什么滔滔不绝的讲解,而是一些精当的、具有启发性和探索性的提问,以及答问后的讨论、点拨。实践证明,切合学生与课文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掀起感情波澜,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感觉,提什么样的问题,要根据具体的课例来进行分析。读懂了什么,感觉是什么,并不适合所有的课文的。首先,教师要走进教材,与作者产生共鸣的基础上,梳理出一个整合性的问题给学生,引导学生深入的品词析句,切记,不要在课上设计太多的问题,教师自己把课文肢解了。有时,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段落,喜欢的小节”开始我们的学习。而且在让学生谈“读懂了”什么的时候,必要的铺垫一定要做充分,就是看是不是学生把整篇课文在头脑中建立起了一个整体的联系建立了,学生谈的才不会偏离多远,没有充分感知就来问这个问题,学生只能用课文中的,自己印象深的只言片语来回答,肢解课文是肯定的了。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直接、最富有时代性的角色特征。

其次、巧妙追问,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要注意尊重学生,启发生命。教师在课堂中要学会倾听,尽管学生可能运用的是另类的话语方式,尽管他可能将课堂拦腰割断,使教师处于尴尬之境,但是如果用最大的耐心去聆听它,用最大的热心去解读它,用最大的诚心去赞赏它,就会有非同寻常的收获。

(二)教师要把握好追问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问题提出了,学生回答不上来。“启而不发,问而无答”,怎么办?这时,追问可以以另一种形式出现——或者,降低难度,将前面的问题分解成相对容易的分问题,或者,变换角度,引导学生换一种角度去看待思考问题。对回答不正确的学生,特别是对由于缺少知识或理解不深不透不细造成的失误,教师既不应给予草率评价,也不应忙着明确指出其错误,而应采取提供线索、放大错误等方式进行“追问”,以便学生自己认识并纠正失误,这样做的意义显然要远远大于教师给他们一个正确的答案。

(三)教师要注意追问的科学性与逻辑性

课堂追问的科学性是有效追问的前提,它首先要求我们的问题符合语文学科特点,课堂教学的所有活动指向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语文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喜欢对学生的常识性知识进行“穷追猛打”,甚至不断拷问学生天文地理数理化生的其他学科知识,失去了语文课堂的基本定位,这是极不科学合理的。语文课堂追问不仅要紧紧扣住语文学科特点设问,更要紧抓文本,使相关问题符合文本特征。另外,课堂追问的科学性还要求我们在追问时必须考虑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确定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从而通过追问形成有效地过渡迁移,使学生形成认知新图式,建构认知新意义,从而达成语文能力的有效提升。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响应的变动。”追问是一种课堂教学手段,它能反映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机智。教师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要迅速地判断,自然地引导。“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功夫在课外”。如果我们能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追问艺术,定能使这种教学技术更趋成熟,从而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思维的发展,思想的成熟,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妙趣无穷。

如何进行课堂导入和创设教学情境 篇6

宫小

崔永生

情境教学随着改革大潮进入课堂教学,通过教师调动学生,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情景中扩大,幻化成各种意境。教学中一旦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发挥好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好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效应,激活课堂,创设出生动活泼的“高效课堂”的教学氛围呢?

一、优化课堂导入,关注学生的注意状态。

优化课堂教学的导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是上好每一节的前提。一部好电影,精彩别致的开头能迅速地吸引住观众,让人产生非往下看的强烈欲望;一首好歌,只要前奏一响,就可拨动起听众心灵中的琴弦,真可谓“转轴拨弦两三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课堂教学也同样如此,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为整堂课的和谐自然发展定下基调,有如“春色初展,鲜花含露,叫人钟情”。

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的导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水平,是一项值得研究的教学艺术。我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极其注重探索和掌握数学教学的导入艺术,通过实践,使数学的课堂教学取得了教好的效果。现将我的一些思想与方法提出来供大家研讨。

(一)、问题导入新课

所谓“问题情境”是把学生置于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研究新的未知问题的气氛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数学,这种活动不仅是让学生将已学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而且要从这个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获得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因此,在新课导入中,以导为主,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课堂教学真正地活起来。

例如,教学《元、角、分》时,我们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人民币换算时,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我创设了“乘公共汽车”的情景,出示妈妈和小明一起去乘公共汽车图片,可是妈妈带了10元纸币,公共汽车单一票价时1元5角,恕不找零,于是出现了兑换零钱的场景。如果你是小明该如何解决呢?学生们都急于帮助小明,各抒己见。有的说10元换2个5元,10元换5个2元,10元换10个1元等。但由于学生中大部分还 不认识人民币,更不知道元、角、分、之间有什么关系,该如何换算,这时,认识人民币已成为学生的迫切需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各个注意力高度集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故事导入新课

小学生年龄小,上课不能自控,容易做小动作。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小学生很快地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在导入新课中,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典故、迷语、趣闻等,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学习中去,变好 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讲《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老师说:“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这时老师打开录音机:“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天气特别炎热。师徒四人口渴难 忍,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大一会,八戒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孙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八戒听了不高兴了。叫喊说:“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六分之一,也得给我五分之一。”悟空乐了,赶紧切了五分之一给八戒。八戒吃完西瓜拍着肚皮说:“我真傻,为什么比应得的还少呢?”听完故事教师说:“你们能告诉八戒这是为什么呢?” 通过用故事导入,既生动有趣,又蕴含着新知识。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 学习。以与教学有关的趣闻、故事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为课堂教学成功铺下基石。

(三)、游戏导入新课

皮亚杰说得好:“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者,都依赖于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知识由于抽象而显得枯燥,是影响学生学习的最大障碍。针对课堂教学的重点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参与到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游戏、竞争等活动中,巩固所学知识,化机械重复、枯燥乏味的练习为具有数学意义的活动。如能把新知识的探索融入游戏等生活情境中,那么在教学时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可能性》时,我先问学生,你们喜欢玩游戏吗?生:喜欢。师:那咱们现在来玩一个摸球比赛的游戏怎么样? 生:好!师:请听清楚游戏规则:每人摸10次,每次摸出的球给同学们看清楚,放回盒子里摇动一下后再摸。谁摸到的白球多,谁就获胜。(教师边讲边示范)谁想参加这个游戏?(教师选男女生代表各一名。男生摸的盒子里装了3个白球,3个黄球;女生摸的盒子里装的全部是白球。)师:下面的同学要记清次数,可要当好监督员哟!(学生摸球。比赛结束,女生获胜。)师:女同学获胜!男同学你们服气吗?生:不服气!师:为什么不服气?生1:为什 么女生每次摸到的都是白球?生2:女生每次摸到的是白球,那个盒子里可能全部是白球。师:是吗?咱们打开盒子看一看。(教师一一打开盒子检验,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概括。)师:1号盒子里全是白球,摸出的一定是白球,不可能摸出黄球;2号盒子里既有白球,也有黄球,那就可能摸到白球,也可能摸到黄球。师:你们觉得这个游戏公平吗? 生:不公平。师:为什么呢? 生1:游戏里是摸到白球多就获胜,1号盒子里全是白球,女生无论怎样摸都可以获胜。而2号盒子还有黄球,那就有可能摸到黄球,所以男同学会输给女同学。生2:女同学盒子里全是白球,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100%,男同学那个盒子里有3个白球,3个黄球,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50%,所以不公平。师:你们认为从哪个盒子里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大?(教师板书:可能性)生:1号盒子。师:这个游戏确实不公平,那么我们要怎样设计才公平呢?学了这节课的知识,大家就会明白了。

学生的学习必须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课前安排摸球游戏,复习“一定”“不一定”“可能”“不可能”等知识,为学习新知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游戏结束,“我们要怎样设计这个比赛才公平”一问,巧妙地承上启下,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四)、制造悬念导入新课

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巧设悬念,以疑激学,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记得在教学《年、月、日》时,我就是用这种方法导入的:先出示题:小明今年12岁,过了12个生日,可小华也是12岁,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让学生略加讨论)这时学生情绪高涨,疑问产生了好奇,好奇又转化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教师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出示课题),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

(五)、操作导入新课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手与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脑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手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和镜子。”教师可以设计紧扣新知、过程简单、取材方便的操作内容,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操作过程中,使他们在操作中思考,探索知识,寻找规律,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养成从探索事物的根源去获得知识的习惯。

例如:在学习《等式的性质》这节课中,我让学生观察天平的方法,从观察中知道只有当天平左边和右边的重量相等,天平才能平衡。如果在天平左边加重量的话,右边也要加上相同重量的东西天平才能平衡。从这 些操作试验中,使学生就能很快理解等式的性质,在等式的左边和右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依旧成立。

(六)、复习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新课的方法,应该说包含两个步骤,即先复习再引入,“复习”这一步可以采用教师提问题的方式,也可以采用教师出示复习题的方式。教师在出示复习题时可以让学生口答(例如口算等等较简单的题目),或者学生独立作业的方式(例如计算等等较复杂的题目)。而“导入”是在“复习”完成后向新课过渡的阶段,是“复习导入”中一个重要环节,缺少这一环节,就显得结构不严密,失去了导入新课所要达到了的目的。“导入”中,教师可以直接陈述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内容,也可以采用提出疑问,设置悬念的方式。

“复习导入”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的应用,前提是必须有旧知识作为迁移,因此在数学这一知识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中,应用得非常广泛。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更快地接受新知识,加强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同时整节课教学结构紧密,教学效果显著。

二、优化教学情境,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

(一)鼓励学生参与,创设动手情境。

皮亚杰指出:“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将不能发展,思维发展了,能力也随着提高”。因为动手操作活动是多种感官协调参与的学习活动,它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体验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有意识地安排一些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剪一剪、量一量、算一算等活动,让学生脑、眼、手等器官协调活动,从而培养他们探索与实践的能力。

比如,教学《圆柱的认识》这节课时,我主要分那么几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各种圆柱形的物品,摸摸、看看、数数,感受圆柱体有一个侧面,两个底面,使学生对圆柱的概念有一定的初步形象。第二步,启发联想,让学生举例说说在日常生活中哪些东西的外形是圆柱体。第三步,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验证上下两个面的大小,侧面的大小与底面周长的关系,第四步,做一个圆柱。第五步,让学生想象三个展开面分别得出的是圆柱的哪一个部分。第六步,出示:由学生设计一个圆柱体的物品展开图,尺寸要合理。这样,使学生思维得以发展,能力得以培养,学以致用,拓展了学生探索的时空。

(二)精心设计提问,创设问题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自上世纪末:“把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数学教育的核心”。教育心理学认为: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课堂教学的载体。因此,问题是引发学生思考和实践的关键因素,好的问题能给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方向和动力。

比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我在教室里摆放了一个小商店,让学生模拟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商品,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去解决在“买卖”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增长有关“人民币”的知识。又如:教学中年级“应用题”知识时,我们模拟班级将要组织大家参加春游活动,让学生预算一下所需要的费用,如:包括来回怎样包车?选择哪种方式购门票?到公园选择游玩哪些项目等等,就这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做个资金预算,根据情况制定出合理的方案。创设的这些问题情境,由于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学生熟悉的事,因此学生都能积极地、饶有兴趣地探索。

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进行情境教学 篇7

一、联系生活, 创设生活情境

关注数学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教学如果不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融合, 就没有现实的感觉, 学生也就缺乏学习的动机.必须改变“课堂等于教室”以及学习资源仅限于书本的落后教学观念, 随时从学生熟悉的现时“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 将沸腾的、变幻的生活及时纳入数学课程和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更加贴近, 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背景相符, 强调对“生活的回归”, 从生活中来, 再到生活中去.使数学知识不再是零散的、孤立的与生活隔离的东西, 而是使学生能自己意识到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满数学知识、蕴含数学知识.总之, 要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将课堂引向生活, 要更多地走向课外、户外, 因为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学习的课堂.

例如, 在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 笔者以学校附近交通路口各种动态车辆为素材, 采用多媒体展示出学生每天上学经过的交通路口过往各种车辆的情况,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统计5分钟内通过的各种车辆 (包括通过车辆数量、通过车辆颜色等) , 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具体的现实背景.由于问题情境的创设取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充满生活味, 使学生身临其境, 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和用数学的意识, 同时也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巧用故事, 创设故事情境

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映知识形成的过程, 有时反映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故事的情景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提高对数学的审美能力.例如, 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 设置问题:鸡兔49只, 100条腿满地走, 问:鸡兔各有几只?学生被这个有趣的问题吸引, 以“趣”引“思”, 使他们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思维状态.又如, 在教学“平方根”时, 教师可以首先讲述古希腊学者希伯斯因坚持自己的观点:“自然界中一定有无理数的存在”, 而被教徒无情地投入大海的故事, 通过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也强化了对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这时学生的兴致已经调动起来了, 积极踊跃地进入课堂新授环节.在目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 可以结合教材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数学典故的例子很多.比如在“数与代数”部分, 可以介绍历史上各种记数法, 使学生体会十进制记数法的优越性;通过对古埃及、古希腊以及中国古代大数目表示法的介绍与比较, 使学生体会现代大数表示法的优越性;介绍历史上各种计算工具, 使学生认识不同的计算工具对数学以及对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

三、巧设疑问, 创设问题情境

思维自疑问和好奇开始, 思维始于疑问, 而好奇是学生的天性, 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由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充满问题的情境, 教师要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认知矛盾”, 产生问题, 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心欲言而不能”的“悱愤”境界.这样学生的探究意识就会孕育而生.在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认知过程中, 教师的教只是学生学习的外因, 这种外因只有通过学生的内因才能起作用.现代教学论认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景, 使学生产生好奇,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尤其是在新课引入时, 依据教学内容创设悬念情景, 来诱发学生想揭秘的问题意识,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地参与到教师所设定的问题解决过程中.

例如, 在学习“频率与概率”这节课时, 笔者在本节课的开头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 将自己的生日写在纸上, 把纸折叠好, 相互之间不要交流, 然后笔者煞有介事地说道:“我不看同学们的纸片, 就知道我们班至少有两名同学的生日是同一天, 你们信吗?” (50个人中两人生日相同的概率高达97%) 此言一出, 同学们都面露惊奇之色.“怎么可能呢?不会这么巧吧!”底下有同学开始窃窃私语, 见此状笔者 (论文中不能用你、我、他这样的称呼) 又说道:“如果同学们不信, 我们可以验证一下.”此时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 兴趣盎然, 于是请每一组出一名同学将本组同学的生日写在黑板上, 很快, 同学们就发现有几名同学的生日果然相同.这一结论势必与学生的认识产生了较大反差,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研究的兴趣.当然本问题的理论研究已经超出了学生的学力水平, 因此很自然地引入了用试验频率估计理论概率这一节新课.

四、结语

总之, 在课堂教学中, 根据数学学科和学生的特点去分析, 合理恰当地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让他们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到对知识的发生、发展的探究中去, 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 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课改精神.情景创设给数学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教师和学生都应努力地适应自己的新角色的转变.教学情景的创设方法很多, 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 不断丰富自身知识, 更需要教师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教育事业的热情, 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进行情境教学 篇8

关键词:小学音乐;情境教学;课堂氛围

一、小学音乐情境教学在音乐课堂中的展现方式

音乐作为一门陶冶小学生情操、促进小学生完善自身性格的课程,应当在进行课堂设定的时候抓住学生的学习需求,从全新的角度对学生的音乐情操进行培养。为此,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音乐学习资源,使得学生在学习音乐歌曲以及相关音乐知识的时候能够真正产生学习的兴趣,并且课堂氛围适合陶冶小学生的情操。

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利用一些音乐故事、生活事件、音乐表演视频等,将其引入小学生音乐课堂之中,例如,在学习小学经典音乐歌曲《春天在哪里》的时候,小学音乐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一些春天里生机勃勃的景色,使得学生在演唱这首歌曲的时候真正表达出自己的喜悦情感,并且利用一些小故事,提高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小学生对于故事的兴趣是天生的,小学音乐教师从小故事入手,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在课堂上,为后续的课堂音乐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小学音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歌曲与舞蹈动作结合在一起,这样,小学生的情感能够在音乐课堂上得到全方位的表达。小学音乐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音乐表演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使他们在表演以及演唱的过程中理解歌曲的含义,开发想象力。例如,在学习《大鹿》这一首歌曲的时候,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借助歌曲的舞蹈,提升学生的表达欲,在课堂进行的过程中,首先向学生讲解歌曲的主要内容以及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使得学生对于要学习的歌曲有基本的认知,并且鼓励学生在一起的时候互相鼓励、互相评价,增强课堂活动的活跃度,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探究欲,增强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体会音乐之美,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课堂也大大提高,音乐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交流增强,对于小学生的情感引导也更加准确、科学。

二、在小学音乐情境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综合地从小学生的学习体验以及学习需求等角度出发,突破传统音乐教学的固定模式,充分而科学地进行课堂情景教学,从小学生实际的音乐学习角度出发,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学习,小学音乐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环节的时候,设定既定的音乐教学目标,从既定的教学目标的角度出发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选择合适的音乐扮演角色,从小学生的个性特征、音乐学习需求等角度进行课堂情景教学的设计,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小学音乐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课堂教学情境,给学生带来更多的音乐情感教育,使学生在完成音乐学习任务的同时,真正对音乐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以后的音乐学习、鉴赏打下基础。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引导作用是巨大的,为了使得小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态度,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应当注意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真实地表达出来,探究歌声中的情感。了解歌曲表达的含义。在这一过程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当为学生选择一些积极健康的歌曲,使小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感受歌曲中传达出的正能量,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端正自己学习态度以及思想方式。与此同时,小学音乐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机会增多,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得到满足,对教师的信任感也随之增强,这样,教师在后续的教育引导过程中更加能够对症下药,更能够提高小学生音乐素养。

总之,小学音乐教师应当真正地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优化设计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环节,使得小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音乐技巧,以感受音樂学习的乐趣,融入音乐的意境美之中,从而促进个人性格的完善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在这一过程中,小学音乐教师也提高了自身的音乐教学技巧以及设计情境教学环节的能力,为以后的教学积累了经验。

参考文献:

[1]胡宜娴.情境的创设与能力的培养:关于小学音乐“情境教学”的探索[J].青海教育,2005(6).

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进行情境教学 篇9

上传: 冯永福

更新时间:2013-12-16 11:15:21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的进行追问

课堂上师生共同设疑、释疑的过程,是以问题的解决为核心展开的。提问是教师的重要教学手段,那么追问则是一种特殊的提问形式,同时也是一门精妙的教学艺术,它被运用于数学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成为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适时有效追问可以课堂教学化平淡为神奇,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首先,追问作为前次提问的补充和深化,追求的是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这无疑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现在“满堂灌”的现象已不多见了,但是“满堂问”的现象又露苗头,大量浅白直露、毫无思维价值的问题充斥课堂教学。追问技巧的运用,应该对改变这一现象有所帮助。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但是学生的自觉体验和主动思考难免有肤浅疏漏之处,这就需要教师的控制和引导,而追问正是不可或缺的调控手段。其次,追问着眼于学生思维过程的还原和外化,有利于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因此,教学的视线应由过去的关注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其学习过程。追问作为“关注过程”的一种具体手段,有着其他提问技巧不可企及的优越性。

追问作为一种艺术性很强的提问技巧,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又该注意些什么呢?首先,要精心准备,教师自己先对授课内容进行不断追问,力求全面、准确、深入地把握,这是在课堂上实施追问的前提;然后,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预测教学环节中需要实施追问的种种可能,为灵活随机地实施追问做好准备。其次,要灵活运用,追问的实施虽需要事先准备,但是更需要随机应变,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对象(如优生和后进生),根据特殊的场合,选择恰当的时机,确定追问的内容,采用最佳的方式。第三,要启发引导 追问是对前次提问的深化、理解难度的加强,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和思考的余地,或者给予适当的启发和提示,继续进行追问。最后,要恰当评价,一是对前次提问的回答不宜过多地评价,以免分散学生对追问内容的注意力;二是对追问的回答,应根据追问的类型、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恰当的评价,而以肯定为主。

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进行情境教学 篇10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净化人的心灵,美化品性修养,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儿童期的情感是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阶段,在这个时期,让学生参加各种情感性的音乐活动,可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基础,音乐活动能激活儿童心中的琴弦,使他们在美的熏陶和享受中,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逐步认识客观世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多年的音乐教学中,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外,我始终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更是放在重中之重,在小学音乐教材中,每册书里面都有反映爱国题材的歌曲,如第六册的《我们把祖国爱在新窝》,在这一课中,我是这样导入的,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间谍内林.黑尔在一次执行任务中不幸被捕,在英军对他处以绞刑之前,他说:“我遗憾的是,我把仅有的一次生命献给了我的祖国。”同学们,一个外国人都能把自己的生命献给祖国,我们做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儿女,是不是更应该爱自己的祖国!在总结这个环节中,我给同学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著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1948年去美国,1964年加入美国国籍,在他晚年时,怀着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浓浓的思乡情毅然决定回到他离别多年的祖国,在清华大学讲学,如果他没有这样炙热的情感,他还能回到祖国吗?同学们听了深深鼓舞。又如在欣赏《我的中国心》,在我们听歌曲《我的中国心》之前,不能不提到一个国家——日本,同学们不禁要问,我们现在欣赏的歌曲为什么要和日本相联系呢?因为在中华民族一百多年的历史当中,日本帝国主义从中扮演了极其不光彩的角色。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告终,赔白银2亿两,把台湾岛割让给日本,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了东三省,并沦为殖民地。1937年抗战爆发后,年底攻占当时的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并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战后,日本政府修改了历史教科书,歪曲事实,把侵略战争说成是对亚洲人民的恩赐,顿时激起了亚洲人们强烈的反抗,香港民众更是异常愤怒,当时居住在香港的作家黄沾怀着对祖国无限的向往和热爱,创作了这首歌曲,通过这样的教育,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并勿忘国耻。

在现代生活的影响下,有些孩子在尊敬老人、孝敬父母方面做得不够好,二年级有位女同学的妈妈和公婆的关系一向不好,经常发生矛盾,于是这位妈妈纵容孩子不许叫公婆爷爷奶奶,正赶上我们学习《咱们从小讲礼貌》这一课,学完这首歌我讲道: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传统美德的国家,尊敬父母、孝敬老人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如果我们的家长在这方面做得不对,你可以做一做家长的工作,把我们今天学的这首歌曲唱给他们听,果然,这位同学做通了家长的工作,“晓之以理”是成功的一半,“动之以情”是成功的另一半。当今世界,各方面发展日新月异,社会也越来越复杂,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弘扬正气仍然是社会的主旋律。

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进行情境教学 篇11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程教学;生活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100-01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因此,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设计每节课是都要进行积极的思考,对每个学生的情况都要进行客观的分析,最后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和课程标准要求,来凸显音乐教学的特点,帮助教学切实的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音乐教学的特点包括:生活化、活动化、人文化等。

一、音乐与生活相融合

在实际教学当中,创设情境时我经常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积极转变教师的角色,和他们一同去学习,一同玩游戏,努力的引导学生把课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相结合。了解学生的内心真实的需求,时刻关注学生的表现在学习活动当中的,希望能够促进学生学习。

引入生活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对音乐活动的参与热情和兴趣,还可以使学生体验音乐实践的过程在具体的情境中,使他们感受到音乐和生活的关系密不可分,进行音乐实践的必要性,以此来展现音乐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二、提升学生的创编能力

长时间教授音乐的教师都会有一些经验,比如说,低年级学生,特别是一年级学生,音乐教学内容主要是学唱歌曲,可能偶尔会有创编的任务,但对于年级低的来说难度很大。原因是1.词汇积累的少2.创编歌词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写字速度跟不上,导致没有充足的时间来表演歌曲和拓展歌曲,以至于音乐老师们就经常把创编歌曲这部分给省略了。我通过不断在平行班的教学尝试中发现,其实,生活可以帮我们解决这个难题。

我在一年级上了一节二年级的唱歌课《不再麻烦好妈妈》,而且歌曲有创编歌词的要求。在第一个班上课时,遇到了很大的难题,学习歌曲任务结束之后,开始让孩子们创编歌词,但是时间只剩下10分钟,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时间根本就不够,导致了这堂课结束之后,仅仅只有几个孩子写出了两三句歌词,甚至还有很多根本就没有写,还坐在那里玩起来了,我询问他们原因为什么不写呢?他们很委屈的说不会写。课后,我认真分析了原因,主要还是我没有抓住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引导,直接让他们创编歌词。孩子们不知所措,更何况有很多字不会写。接下来的一个班,同样的创编我先让他们把平时生活中帮妈妈做的事儿说一说,然后再出示一些劳动的图片来引导,最后让他们在伴奏音乐中直接唱出所编创的歌词。结果与上一节课大相径庭,孩子们很出乎我的意料。虽然没有将歌词写出来,但伴奏音乐刚停,就有孩子举手,在我的伴奏音乐中,他们中的很多人井然有序的将四句新歌词都唱出来了。我当时就对他们鼓起掌来,称赞他们太棒了,甚至其中哟的孩子还变换人的称谓,将妈妈改成了爷爷、奶奶,并且主动提出来上台表演。其实只要我们仔细的观察,认真去分析,课后在进行反思,再把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教材相关的内容进行巧妙地相结合,就可以让我们拥有一个充满想象和创造空间的课堂。

三、结合生活经验,解决教学难点

如何使学唱变得轻松、容易,让学生感兴趣,是我一直在教学中思考的问题。通过实际教学的尝试,我发现,教学方法是学生对学唱感兴趣的关键。在特定的生活情境中教唱,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歌曲。 如在三年级教唱《嘀哩嘀哩》的时候,时值初春,春的气息悄然而至,歌曲《嘀哩嘀哩》正好表现这一主题,学生对春天有较丰富的生活经念与知识。设计思路:整个教学过程以“春”为主题线索,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感受春天――寻找春天――歌唱春天――表现春天”这一系列的活动中进行音乐教学。

(一)找一找 。

师:春天的大地不但风景秀美,还有春天里特有的声音呢。你听到过哪些春天的声音?生:春天小鸟儿在歌唱。师:小鸟儿怎么歌唱?能模仿么?生:叽喳喳嘀哩哩师:春天小鸟儿可高兴了,他们的叫声特别欢快,我们来学小鸟欢快的叫声。(教师引导下念出:嘀哩哩嘀哩 | 嘀哩 哩|……叽喳喳 叽喳 | 叽喳 喳|……)师:还有什么声音? 生:春天小河在欢快地流淌:哗啦啦 哗啦啦…… 生:还有春雨在歌唱:沙沙沙 沙沙 |沙沙沙|……淅沥沥 淅沥| 淅沥 沥|……

(二)念一念 。

师:这些春天的声音给我们带来一条新的节奏,老师用小黄鹂的叫声念出这条节奏,大家来学学小黄莺灵活清脆的叫声好么…… (课件出示节奏×× × ×× | ×× × 0 | ×× × ×× | × |) 活动:教师指出前十六分音符,先引导用小黄鹂的叫声准确地念出节奏,后让学生模仿其他春天的声音巩固。师:你还想用什么声音来表现这条节奏?生:蜜蜂的叫声: 嗡嗡嗡 嗡嗡嗡…… 生:小河的流淌声:哗啦啦 哗啦啦……

上好音乐课的前提是从学生的心理发展的角度出发,要求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内容、情感体验、科学认识有紧密的联系。这个环节的设置适应儿童的认知特点,从孩子们感知较为清晰的生活中的事物为教学活动的起点,由寻找春天的声音引出节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然后让学生在各种声音的模仿与模唱等音乐实践活动中掌握难点,并在集体个人小组等自由灵活的形式中进行,通过以上体验探究合作等方式和过程,变枯燥的学习为有趣的活动,解决了歌曲的难点。

实践证明,在进行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抛开课本,对它进行孤立,就简单的唱什么就学什么的方式,在这样的教唱过程当中也会导致学生对音乐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也更不用去说什么创造力了。我们应该努力挖掘教材中可表现因素,找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和教学内容的结合点,精心设计,营造出相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知识和美的体验,并加以引导,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沈辰.小学音乐课堂实施情境式教学的意义及原则[J]. 教育教学论坛,2014.

[2]陈少月.谈谈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 教育实践與研究(A),2010.

[3]刘青.小学音乐课堂实施生活化教学模式[J]. 基础教育研究,2015.

[4]李秀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

上一篇:少年维特之烦恼读书笔记心得800字下一篇:职工思想动态信息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