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无职党员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2024-08-07

农村无职党员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共7篇)

农村无职党员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篇1

农村无职党员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如何围绕这个目标抓好农村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特别是广大无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基层党组织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从今年4月下旬开始,我部组成调研组,通过发放征求意见表、召开不同类别人员座谈会、个别走访等形式,对我县农村无职党员情况作了调研。

一、我县农村无职党员队伍的组成结构和基本现状的调查

经汇总统计,我县农村党员总数为名,其中,担任村干部、队组干部的共名,占总数的.%;无职党员名,占总数的.%。在名无职党员中能够带头勤劳致富的有名,占.%;能关心集体事务、热心公益事业的有名,占.%;没有任何特长的有名,占.%。

经过我们的调查,我们认为,广大农村无职党员在农村“三个文明”建设中能基本发挥表率作用,是推动农村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的主要骨干力量,主要表现在: 首先,部分农村无职党员努力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或外出经商,成为农村致富的典范。在我县“双带”工程调查摸底中,我县已有多名无职党员创办了各类经济实体。他们敢为人先,他们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有前景的农业产业或外出经商,成为了农村致富的典范,为普通老百姓树立了榜样。而且,一部分无职党员在富裕起来之后,不忘乡亲,通过传授实用技术、致富经验等,热心帮助农民学习种养殖和市场经营,积极主动地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带领一大批村民走

向了富裕,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其次,部分农村无职党员能心系集体,关心农村公益事业。一部分富裕起来的农村无职党员,关心集体公益事业,在集资修路、发展集体经济、救助贫困户等方面带头捐款,处处体现与老百姓心连心,并根据自己的特长,积极参加集体事务的研究和落实,维护了农民的利益,同时也为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证,得到了农民的拥护。第三,大多数农村无职党员能以代表先进文化为己任,争做农村精神文明生活的榜样。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部分地区封建迷信和社会陋习也有所抬头,但大多数农村无职党员能以积极向上的思想,带领广大农民逐步树立起崇尚科学,破除旧传统、旧思想,树立讲民主、讲法制的新观念,在农民群众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但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多年以来,广大农村都是“各种各的地、各管各的田”,农村无职党员发挥作用的场所和实现价值的舞台也有所减弱,而且,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给无职党员的队伍建设带来了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极少数无职党员已不适应时代要求,组织、党性观念淡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深层次的矛盾不断出现,少数农村无职党员对这些变化缺乏正确的认识,在思想上产生了迷茫和误区。有的无职党员认为搞市场经济就是讲经济效益,只要把经济搞上去,就什么事情都做好了;有的无职党员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无所寄托。第二,一些农村无职党员没有跟上社会的发展,起不到模范带头作用。一些无职党员特别是年纪比较大的无职党员,缺乏“带头富、带民富”的本领,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茫然不知所措,缺乏驾驭市场的能力,还习惯于传统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对如何利用现代科技和技术,提高农业效益无从下手,不能起带头作

用,不能带领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第三,有的农村无职党员的家族观念和自私自利的思想比较严重。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集体利益、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是自己家族的利益和其它各种关系群体的利益,引起了群众的反感。有的无职党员头脑比较灵活,思想观念更新快,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致富手段也比较多,但他们只顾自己致富,没有按照党的宗旨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积极带领广大农民共同致富,表现得自私自利,没有起到模范作用。

二、加强农村无职党员队伍建设的思考 加强农村无职党员队伍建设的主要工作,还是应当放在如何调动广大农村无职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放在如何顺时应势、创新载体、创新理念,使党员队伍建设不拘泥传统习惯,向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拓展。针对农村无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探索:

第一,重新整合农村无职党员队伍力量,通过组织的重新设置和调整,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根据农村无职党员的分布情况和特点,重新调整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可以按照行业、年龄、专业等设置农村党组织,使具有相同特点的无职党员划归同一支部或党小组,从而提高组织活动的吸引力,使组织活动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提高党组织在无职党员心中的威信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如我县洪蓝镇党委,在蒲塘村、三里亭村试点了按行业等,设置党支部、党小组,开展适合党员特点的活动,调动了部分党员的积极性。第二,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激发无职党员的荣誉感。村党组织可以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和无职党员的特长、特点,推出勤劳致富、村务监督、财务监督、政治宣传、民事调解等岗位,由无职党员挑选,再由村民评定上岗,结合“七%26amp;;一”表彰活动,先考核,后表彰。从而调动无职党员的工作积极性,体现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村民中树立榜样,带动村里工作不断上水平。如我县东屏镇党委组织开展了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比贡献”活动。在具体操作上,首先确定村务监督、计划生育监督、综合治理调解、勤劳致富、帮贫扶弱等个必设岗位,由广大无职党员对照各个岗位的职责要求,结合自身实际申报。也可在必设岗位之外,选报其他岗位。多人申报同一岗位的进行竞聘,也可由村党总支进行选聘,汇总后报镇党委审核,上岗党员由镇党委统一挂牌、统一培训、统一考核。由村党总支每季度对上岗党员进行考核,对年底考核称职票不足%的上岗党员,第二年不再申报上岗。对考核优秀的党员上报镇党委,统一表彰。

第三,建立不合格党员“疏出”机制,畅通党员出口。建立一整套的不合格党员“疏出”机制,加大民主评议党员的力度,对那些政治思想观念淡薄、自私自利、不能起模范带头作用的无职党员加大“疏出”的力度,激发无职党员的紧迫感,让他们改变“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思想,纯洁农村党员队伍。我县东屏镇党委在今年的民主评议党员工作中,加大了对评议不合格党员的处置力度。劝退出党名,限期改正名。第四,加强对无职党员的培训工作,进一步深化“双带”工程,带动更多村民致富。以镇为单位加强对无职党员的培训工作,要通过培训使农村无职党员掌握?门实用技术,使他们掌握科技致富的本领,成为农村带头致富的典范。进一步深化村干部“双带”工程,不断提高“双带”工程的影响力,将“双带”工程向无职党员拓展,充分发挥广大无职党员的积极性,带领更多的村民发展特色产业、务工经商,不断加快农民群众的致富进程。第五,加大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通过身边人和身边事来教育广大农村无职党员。在深入学习李元龙同志先进事迹的

农村无职党员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篇2

一、四年来闽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成效

各级党委、政府以推进中心村镇建设为抓手, 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实事求是、量力而行、规范操作、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 闽北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 进展顺利, 成就喜人。

(一) 农村经济发展壮大, 新农村建设基础持续夯实

一是农民收入稳步增长。2009年, 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116.48元, 比2005年的4070元增长50.28%, 年均递增10.72%, 高于“十五”时期年均递增速度1.45个百分点, 高于“九五”时期年均递增速度2.29个百分点。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既得利于各级党委、政府大力引导剩余劳动力转移, 使外出务工收入成为农民增收新的重要途径, 也得益于家庭经营大力发展, 家庭经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大大提高。二是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2009年, 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143.48万吨, 比2005年增长1.6%;水果总产量69.68万吨, 增长28.6%;茶叶总产量4.59万吨, 增长33.0%;食用菌总产5.46万吨, 增长41.8%。三是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随着农机下乡补贴力度加大和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应用, 以及农田水利建设的加快, 全市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2009年, 全市灌溉面积达到248万亩, 比2005年增长38.5%;农业机械使用面积198万亩, 增长32.1%;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45万千瓦, 增长28.3%。四是农业产业化有了长足发展。到2009年, 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到600多家, 实现产值200多亿元, 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力度逐年得到增强。

(二) 农村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是农村道路硬化取得显著进展。自2004年实施农村公路硬化工程以来, 全市农村公路硬化年年超额完成建设任务。至今年6月底, 农村公路已硬化2518.37公里, 100%的乡镇和92%的建制村完成了公路硬化任务。预计到今年底全市通建制村公路硬化率将达到98.5%, 提前两年完成规划目标。二是农村电讯业发展十分迅速。截至2009年底, 村村通电和电话率达到100%, 许多农村个人电脑已成为农民的重要家用电器。农民经纪人通过网络发布农产品信息, 极大地促进了农产品销售。三是积极改水改厕, 改善了农村卫生环境, 提高了农民生活的舒适化程度。四是通过大力发展和使用沼气, 不仅改变了农村能源结构, 而且促进了生态农业发展。

(三) 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 基层民主法制深入推进

四年来, 农村基础教育得到全面加强,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 全部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 并为贫困地区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全市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不断扩大, 补助标准不断提高, 200多万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 覆盖90%以上的农村人口, 农民可以就近享受便捷的就医服务。

随着农村社会物质文明的提高, 政治文明的步伐也不断加快。四年来, 全市不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坚持选好配强以村党组织书记为核心的村级领导班子, 并加强培训提高其能力和素质。随着2009年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圆满完成, 一大批素质高、干劲大、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优秀人才进入了村委班子。农村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 通过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 加强了农村社区建设, 农民的精神风貌焕然一新, 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乡风文明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

(四) 以推进中心村镇建设为抓手的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

2008年3月, 南平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新农村建设现场会, 全面部署中心村镇建设工作, 明确中心村镇建设目标。要求中心村镇的经济总量和农民人均收入增幅要高于所在县 (市、区) 的平均水平, 主导产业明晰。路网、电网、自来水网、广播电视网、通讯信息网、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完善。教育有保障, 适龄儿童就近入学;有卫生医疗所, 实现村民小病就近医治, 有卫生公厕, 建立村容卫生保洁制度;养老有保障, 有敬老院, 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不断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范围;有文体活动中心, 定期开展农民文体娱乐活动。村规民约健全完善, 村民自觉爱护公共设施, 保持环境整洁, 维护社会治安稳定。村建规划落实到位, “六大员”作用充分发挥, 村务管理民主, 村级组织健全有力。

(五) “南平机制”有效破解“三农”问题, 带动了新农村建设

近十年来, 南平市通过实施“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互动联动、一体运作”, 持续探索农村工作新机制。通过选派高素质人才到农村任职, 将更多的人才、技术、信息、市场、资金、管理等生产要素导向农村,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通过下派干部这个载体, 把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重心移向农村, 使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真正到位, 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农村基层, 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保证;通过党政齐抓, 部门协调, 抓好进入农村各种服务力量的整合运作, 尤其注重发挥下派村支书的领导核心作用, 推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一是在经济层面上, 初步实现了盘活农村现有资源、促进农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目标, 并在相当程度上增强了农民的市场意识, 提高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二是在政治层面上, 推进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下派村支书所在村的党员发展、村财收入、村级债务等都有了较大的变化。在下派干部的带领下, 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等各项制度进一步健全, 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渐成风气, 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有了较快发展。下派干部为民的行动、务实的作风、无私的奉献, 赢得了群众的尊重和信任, 一些地方还出现了群众“争抢”下派村支书的情景。三是在文化层面上, 推动了农村社会的深层次变革。下派干部在推动农村移风易俗, 传播现代科技知识和现代文明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给传统封闭的农村带去了新鲜的气息, 这对农民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立四榜、树样板”、“文化中心户”、“一分钱读书社”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法在农村普遍推广, 走出了一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轨并行、互促共进的路子。

二、新农村建设中应关注的一些问题

(一) 农民致富问题。

近年来, 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多, 但城乡居民收入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农民增收渠道不宽、收入增长缓慢依然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为突出的矛盾。当前, 农村群众整体上实现了温饱, 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生活还比较贫困甚至相当贫困;有一部分群众开始走上富裕, 但富裕程度还比较低, 因此,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思考点和突出着力点, 是一个怎么样有效夯实农民这一建设主体的经济基础的问题, 是一个怎么样通过生产发展使群众致富的问题, 怎么样使贫困的群众脱贫的问题, 怎么样使已经小富的群众提高富裕程度、使一时富走上长期致富的问题。

(二) 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问题。

实现“村容整洁”, 除要注重村庄的规划建设、加强综合治理外, 主要着力点应放在积极推进村级道路、村级农田水利建设、村级供电设施、村级小学、村级环境卫生设施等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上。但现在, 这些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的发展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 即基础设施尤其是公益设施、公益事业越来越无人管, 要筹钱越来越难, 越来越缺少筹资的途径, 村干部也畏这个难。较为突出的有机耕路、农田水利工程、农村电网的建设和维护, 在群众中筹资很难统一思想, 难以组织实施。

(三) 农民素质普遍偏低问题。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 但由于历史原因, 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的年限比较短, 文化程度比较低, 特别是一些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劳力都在外务工, 留守人员多为老人或儿童, 难以承担起建设新农村的重担。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已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另外, 还有一些地方群众思想认识偏差严重, 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的事情, “等、靠、要”思想严重, 主动参与意识差, 对政府的依赖性大, 涉及自己切身利益时又斤斤计较。

(四)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问题。

调查显示, 有35.91%的被访者认为村干部选举不够公开, 有拉票、贿选现象, 农民对此有不少意见。一些地方因村干部对党和政府相关农村政策的宣传不够, 村民对有关政策不了解;一些地方的村务公开在形式、内容、范围以及规范化等方面, 距离相关法规规定和政策要求还存在相当差距, 既导致不少村民不清楚自身拥有什么权益, 也就谈不上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 也导致村里大事由干部说了算的“一言堂”决策方式在一些地方仍不同程度存在。还有一些地方的干部, 存在着党性原则不强、处理问题简单粗暴、缺乏公正等情况, 都成为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 应引起重视。

三、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重要的还是要强调和坚持发展经济。

促进经济发展, 首先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巩固农村产业基础。要突出区域特色和优势, 坚持分类指导, 加快主导产业发展;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农业发展, 着力培育和发展品牌农业战略;深入实施强农兴农工程, 着力培育一批现代农业主体, 增强农业龙头企业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等方面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其次, 坚持走农村合作化道路,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借鉴国内外发达地区的经验和做法, 以区域或农产品产销联合体为单位, 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三位一体”的新型合作组织, 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 因地制宜, 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促进土地使用权适当集中, 承接国家对农业的反哺与保护, 参与农业政策的制定, 提高农民的话语权与农产品定价权。

(二) 全力推进中心村镇建设。

在推进中心村镇建设过程中, 要尊重农民的意愿, 不搞包办代替和强迫命令;要尊重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 充分调动和依靠农村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切实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 让农民满意。特别要结合今年“6.18”洪灾的灾后重建和“造福工程”, 鼓励农民到规划区和中心村镇建设和重建, 对不适宜居住的边远村庄要鼓励农民外迁。对搬迁对象、征地拆迁、基础设施建设等重要环节, 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实现农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新农村建设是个系统工程, 绝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新村建设”。要牢牢把握“二十字”总方针和总要求, 坚持实事求是、以人为本, 从实际出发, 因时因地制宜, 推进全面发展。要加强干部的作风建设, 注重发挥“南平机制”的优势和作用, 干部要更加贴近老百姓, 多倾听民心民意民声。

(三) 要注重把好新农村建设的村庄建设规划关以及加强自然灾害的防范。

村庄建设规划不到位, 是被访村民认为影响村容村貌整洁的首要原因。规划一定要问计于民, 千万不能搞大拆大建;一定要发扬民主, 科学合理。同时, 规划要进入法定程序, 保证规划的连续性和可操作性, 但不是一成不变, 也不能一个人说改就改, 如需改变必须在有组织有领导的前提下, 通过正常程序讨论决定。征地问题要与失地农民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 要统筹考虑, 一定得保障失地农民的生活出路。闽北是自然灾害频发地区, 应当把防范自然灾害列入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全市农村特别是山区, 每年几乎都要发生一次甚至多次自然灾害, 这既是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阻碍因素, 也是影响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原因。要加强有组织、有计划、系统性的防灾减灾工作, 特别是地质灾害频发地区, 要加强预测预警, 强化隐患排查, 优化应急响应方案, 建立长效机制, 积极、科学应对, 防患于未然。

(四) 要进一步采取积极有效措施, 确保基层民主落到实处。

一是要保证基层民主选举。民主选举是村民自治的基础。调查中不少村民反映, 由于部分地方在选举过程中, 或组织工作不够严密、或缺乏有效监督, 导致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拉票、贿选现象, 使村民无法把群众信赖、真心为百姓办事、真正代表大多数百姓利益的优秀人才选出来。要坚决制止和避免此类现象, 采取有力措施, 确保基层民主选举落在实处, 确保选举结果能真正体现农民的本来意愿。二要切实保障村民的民主权力。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决策, 就必须让村民有话语权、议事权。而这其中之关键, 就是要充分发挥好村民代表的作用。目前闽北各地正在探索的“户代表”参政议政、参与重大事项决策等制度机制, 值得进一步总结、完善和推广。三要加大民主监督力度。落实民主监督, 关键是要依法保障农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要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村务分开工作, 建立健全村民理财小组等监督机制, 让村民放心, 把好事办好。

摘要:近年来, 南平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策部署, 以推进中心村镇建设为抓手, 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实事求是、量力而行、规范操作、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 闽北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 进展顺利, 成就喜人。但也要清醒地看到, 闽北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村是发展滞后地区、农民是困难群体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 闽北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闽北,新农村,调查,思考

参考文献

[1]南平统计年鉴-2009.2009:149-168.

农村无职党员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篇3

一个必须思考与回答的问题

湖南省长沙县江背镇特立村63岁的农村党员吴子桂上书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梅克保同志,就“无职无权的共产党员怎么当”的问题力陈己见。这封信不仅引起市委书记的高度重视,在《人民日报》上刊载后更是引起社会极大关注。

截至2004年,全国党员总数已经临近7000万,而像吴子桂这样无权无职的普通党员对于有权有职的各级领导干部来说,显然始终具有人多势众的对比度。那么,无权无职的普通党员究竟怎么当?这的确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也是一个必须思考与回答的问题。

吴子桂说:“自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那天起,就想当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甚至还想当个有点权力的党员,为党为人民做一番事业。由于各种原因,当一个有点权力的共产党员的愿望落空了,但我当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的思想一直没有消失。我想当不了有职有权的共产党员,也要把一个无职无权的共产党员当好,也要让人民群众看到我们党的思想是健康的,行为是规范的,作风是正派的,品质是优良的。”

在“当一个有点权力的共产党员的愿望落空”之后,吴子桂只能以自己的行动来表达对共产党员这个名号的敬畏,这说明吴子桂的权力观是真真切切建立在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之上,其实这也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基本素养。

但问题是,吴子桂这样的普通党员是否只能通过独善其身式的自我鞭挞来感染和影响他人?换句话说,作为一种政治身份,共产党员的实际意义是否需要其它身份的衬托才能发挥作用?这里就涉及到对共产党员身份的一种忽视或者误解,即认为它是没有权力、没有职责的。这种观念,其实恰恰是官本位思想的一种自然流露,更是对有权有职的领导干部本质身份的一种无视:因为在执政党这一现实背景之下,不管级别高低、职权大小,每个领导干部的既有身份都是通过共产党员这个原始身份传递开来的,没有共产党员这一身份前缀,其后的权力和职责是需要重新定义的。所以,共产党员本身就是一个极具神圣感的身份,它是很多权力和职责的起点。

也应该看到,吴子桂的言行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很多普通党员面临的尴尬,也就是现在我们缺乏一套规范和健全的信息反馈机制,使得很多普通党员的忠诚和热情得不到最大限度地传输。因此,如何让广大普通共产党员履行自己的神圣职责,实在是需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经济发展水平与腐败度相关

金融腐败怎是润滑剂

随着中国建行前行长张恩照的去职,有关金融腐败的议论再次掀起。曾有一种议论称腐败是“经济发展的润滑剂”。而研究证实,经济发展水平与腐败度相关。同样,有研究表明,腐败事实上人为制造了稀缺,抬高了资金成本。

曾有不客气的网友把中国金融腐败与足坛的脏乱差相提并论,而有关方面甚至要出台“金融腐败险”,希望通过各大保险公司的事后买单,来降低反腐成本。这种想法实际上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金融腐败是经济发展的润滑剂,所以要通过保险公司对其的善后处理来加以疏导。对此,有着300年悠久历史的英国老牌保险公司劳合社的一位驻京代表叹道:中国的保险业与国际保险业是绝缘的。

中国金融业中的腐败现象同样有自己的存在特色。这就是:高储蓄率—低借贷率—高腐败率之间的关系。截至2004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已经超过12万亿元,而企业和农户依然存在借款难的问题,尽管这可以从宏观调控的背景加以理解,但金融机构资金闲置的现象却十分普遍。由于金融机构往往反映企业和农户贷款难的根源不是金融机构惜贷,而是借款人的信用状况欠佳,但实际上恰恰是金融腐败提高了融资成本,所以,导致愿意接受这一要价的借款人往往不具备偿还能力,同时把好的借款人挤出市场,从而也就出现了大量资金闲置与低借贷率并存的奇特现象。

而在高储蓄率—低借贷率的背后隐忧,则是高腐败率的存在。在处于起飞或快速增长期的华北、西部和华中等地,企业贷款租金明显偏高,而经济发达的华东和华南地区则相对较低。这是因为,华东的农户信贷成本最低,而华北和西部的农户受到的盘剥尤甚,因而华北、西部与华东地区在经济发育程度的差别就反映出了金融腐败具有“因地制宜”的势利本色。

经济增长越快,资金需求量越大,故利用资金配置权的寻租可能性越高。但是,经济增长并非与金融腐败成正比。美国的GDP增长速度远远比不了中国,但两国金融腐败案件的曝光率是有目共睹的,因此说,是经济发展水平与腐败度相关,而非经济增长速度。

所以,中国金融监管机构的无力,使它成为像中国足协那样在民众的审视面前不可缺席的对象。所以,越是强调增长经济、防范金融腐败,就越应该加强金融监管力度。金融腐败绝不是经济增长的润滑剂,而是沙子。

苦心孤诣黑马少帅接班

领导班子年龄也成政绩工程

少帅执掌中石化。这是一条前不久的新闻,既在社会上引起关注,也在中石化内部有震撼效应。中石化集团公司董事长陈同海宣布了一项任命:根据中石化董事会决议,中石化高级副总裁王天普接替前任王基铭,就任中石化总裁一职,从而成为中石化历史上最年轻的总裁。据报道,王天普1962年出生,1985年毕业于青岛化工学院基本有机化工专业,1996年获大连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硕士学位,于2003年4月起任中石化高级副总裁。资料显示,王天普是原有4名高级副总裁中排名最末的一位,排在他前面的牟书令(60岁)、张家仁(60岁)和曹湘洪(59岁)均已到达或接近退休年龄。王天普的接任顺理成章。

作为国家骨干企业,中石化的这一人事变动颇为引人注目。我们在赞叹王天普如此年轻就荣膺大任之外,也对这个企业高级副总裁们的年龄结构感到奇怪:王天普是四十出头儿,其他的人都已到达或接近退休年龄,找不出一个处在中间年龄段的!这说明,人事工作存在很大问题。其中,存在类似于搞运动的思维与工作方式,上面一强调年轻化,就破格提拔,不怎么强调了,就搞平衡,照顾关系、资历等。于是,改革开放以来,多次强调年轻化,多次出现违背人才规律的破格提拔,形不成合理的制度以及制度化。破格提拔,是一种特殊方式,有它的合理性,但滥用就是反规律的。像王天普,如此年轻,管理这样一个超大型企业,很可能是要交学费的,如果有合理的干部配置,有五十至五十五岁左右有经验有能力的人,也许就避免了。在人事问题上,不排除有天才,或许王天普就是,但天才毕竟是个别现象,而如此配备干部却已经成为一种时髦,成为一般现象。

我们也许还可以这样分析:像中石化这样安排高级副总裁,一是为了在不影响另几位高级副总裁的仕途的前提下拉下班子的年龄,二是早就给上级预备着破格提拔,总之,是为了年轻化而年轻化,一切都是做给上级的,好看,唯独不考虑对企业发展的利弊,谁能相信那样的大企业会找不出一个年龄在五十至五十五岁的合适的人来?如此看来,这显然也是一项政绩工程。

我们也许还可以换个角度来看,如果是一家私企,它会这样做吗?恐怕首先考虑的是能力、品质及业绩,年龄当然也要考虑,但决不会这样考虑。

行行出霸王利益之辩起纷争

丢了民心哪还有国家利益

中消协不久前公布了由众多消费者网上评选出的“2004年度十大不平等格式款”,其中商品房交易与物业类的霸王条款最多,而“电信卡过期余额视为自动放弃”被认为最不公平。

百度一下“霸王条款”,映入眼帘的竟是一组霸王条款的列传:霸王条款之房产篇、霸王条款之电信篇、 霸王条款之医疗篇、霸王条款之保险篇、霸王条款之商业篇、霸王条款之餐饮篇……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基于以上情势,不能不将其改称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霸王。

一提到霸王条款,有人就会想到垄断。但事实上,垄断并不必然导致霸王条款的产生。按照经济学家的解释,只有垄断者利用其优势地位在与消费者达成合同时加重对方义务,减轻自身责任,才会产生霸王条款。所以,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垄断者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在市场经济中,每个市场参与者都会努力保证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并尽力维持这种最大化,垄断者更是如此。当利益驱动垄断者不择手段寻求利益最大化时,霸王条款自然产生。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对于市场主体向来怀有一视同仁的包容性和原则性,而绝不会因为市场主体的身份特征予以骑墙姿态。这是好的市场经济的题中之义,也是坏的市场经济改变的方向。因此,包括电信在内的职能部门必须明白,任何违背市场规则的行为,都是以眼前利益牺牲长远利益,以微观收获葬送宏观收获。

对于已经民怨沸腾的霸王条款,国内各路霸王往往也是通过高举国家大义的旗帜加以辩驳,什么“我们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部门,所以……”等等仗义之言不一而足。其潜台词无非两层意思:一,我们霸王是为了给国库贡献真金白银,归根到底是捍卫国家利益;二,就算霸王有罪,考虑到特殊部门的特殊性,老百姓也就忍了吧。第一层意思前面已经得到证伪,稍加追问的是,如果某些部门或企业的霸王条款是为了给国家财政做贡献,那何不要求各级财政部门设立个捐款账户,让广大消费者把被各路霸王所吞噬的钞票直接打入账户,同样是为国家做贡献,要你霸王做甚?至于第二层意思,尽管很多霸王羞于启齿,但肯定是它们最想表达的情感。套用一句台词,这叫见过很多不要脸的,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

国家利益究竟体现在哪以及怎么体现?像电信,的确有国家利益,但之下是部门利益。一方面,他们起劲地维护国家利益,表现出极高的觉悟,实际上核心是部门以及小集体的利益。另一方面,即使是维护国家利益,向国家上缴了钱,但同时是不是使国家丢失民心?如此,从本质上看,是破坏国家利益。

由珠三角转投长三角买方市场变为卖方市场

农民工不是市场经济局外人

农民工不再像过去一样锁定珠三角,而拥有更多选择机会,农民工也不再盲目上路———就全国而言这是个好现象。一个有趣的说法:到珠三角打工是做“短线”,挣够钱就回老家,到长三角打工是做“长线”,盼着有机会能成为“新市民”。

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以及包括长三角在内的其它地区相继推出吸引民工的措施,一向以任劳任怨著称的中国农民工不得不开始对珠三角的市场环境进行反思并做出选择。

农民工的维权意识得到增强,而这种局面的出现,依然是市场在发挥作用。比如从苏南开始并逐渐蔓延至整个长三角的“新市民运动”。在常州,专门开设以帮助外来工这一群体为主旨的60多所免费“新市民学校”,教学内容包括常州概况、劳动维权、卫生防疫、法律法规等实用知识和技能。在无锡,一些社区成立了“新市民亲情理事会”,为暂住人口提供维权等服务,引导他们树立无锡新市民的主人翁意识。理事会帮助流动人口解决子女入托、入学、招工、租房等困难事宜。在昆山,成立了“新昆山人管理委员会”,帮助60多万昆山外来工,尽量在就业、经商、购房、子女入学、车辆上牌、领取驾照等方面和本地居民一样,享受平等待遇。

虽然说珠三角市场环境的乏善可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民工的转移,但在长三角用工环境不断改善的形势下,农民工能够做到分析市场、选择市场,说明作为一种人力资源,农民工已经认识到了自身的市场价值。他们的行动表明,自己已经不再自视为市场经济的局外人了。

调整房贷利率如何保护百姓根本利益

政府之手压制过度投机

从3月17日开始,央行实施“调整商业银行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政策”,上调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调整幅度为0.20个百分点,5年期以上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达到5.51%,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随后也做了调整。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称,从短期来看,购房者会增加一点利息的支出,但是如果金融政策和其他的各方面政策配套打压房地产价格上升过快的势头,就保证了老百姓根本的利益。

房贷新政甫一亮相,就引来媒体一声惊叹:劫富八百,损贫三千!以直观的角度观察,上述诧异感还是有根据的。按照这次调整利率,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5年以上的利率由4.05%调整到4.23%,上调0.18个百分点;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5年以上的利率由5.04%上调到5.31%,上调0.27个百分点。虽然反映在百分比上仅是毫厘之别,但对房产动辄数十万之巨的平民百姓而言,利率小数点后面每个数字的跳跃,都是对日常生活的一种震荡。所以对房贷新政持质疑观点的人不少。

事实上,更为倍受质疑的一点是,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升高,能否抚平中国不断攀升的房价。显然,这是一个需要时间来回答的问题,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有形之手的必要性的讨论。

其实,这还是对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之间的逻辑关系缺乏准确的认识。应该说,市场经济的实质是市场价格机制。如果利率不变化,哪里来的市场?如果没有市场,资源能够有效分配吗?因此有人指出,作为普通民众,如果反对政府市场化,那么社会上的利益只会离你越远。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的经验表明,如果没有市场经济,就没有我们广大民众的利益所在以及争取个人利益之机会。

从更为广阔的背景来看,在中国股市依旧低迷、银行丑闻接二连三的现状下,近年来呈现蓬勃姿态的房地产市场成了经济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而如何妥善保护这种发展态势,特别是如何规避房地产市场风险向银行业转移,就成了政府的首选考虑,所以吴晓灵说,房地产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柱,但是目前房地产把所有的风险都放在银行身上,银行必须控制其银行借款的总量,而让商业银行用风险溢价的方式来弥补过度投机所可能带来的风险。

不食人间香火不知谁来供养

民比由1:26变为1:197

对于前一段时间媒体议论纷纷的中国官民比为1∶26一说,有人予以否定,认为事业单位人员主要从事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政府公共服务事业,从对官的普遍认识来讲,进行官民比应以党政机关干部数来算,这样算来中国的官民比应是1∶197.69。

据说该人士在对官民比的考察中得出很多启发,对此,需要一一做出回应。

首先,该人士认为官的概念要科学界定,财政供养人员不一定都是“官”,因为从大家对“官”的普遍认识来讲,进行“官”民比应以党政机关干部数和人口数来算。在得出这个结论之前,该人士首先认可了从事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的政府公共服务事业的人员也需要国家财政的供养(这类人员究竟是不是属于财政供养暂且存疑)。那么,既然同是花纳税人的钱,事业单位与党政机关在作为国家财政的“消费者”这一共性上,究竟有何不同?事业单位从事公共服务事业,党政机关就不从事了么?或者说,党政机关的“官”管事,事业单位的“官”就不管事了么?显然,无论是在享受财政供养方面还是在从事公共服务方面,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并无本质区别。更重要的是,当初进行官民比的调查并得出1∶26这个结论,其着眼点不是在事业单位和党政机构之间比较谁的官大官小或者追究谁是官谁不是官,而是要说明,国家财政的具体分布与国民负担之间的现实状况。如果只是纠缠于细枝末节,实在很不知趣。

该人士的启发之二是,现代政府和古代封建社会的政府不可比。在封建社会,官是代表封建朝廷“治”民的,在当时自然经济的条件下,官吏是完全靠农民养活的;国家越发展越富有,提供给公众的社会公共服务事业就越发达,在公共服务领域就职服务的人员数量也就越多,这已成为现代发达国家的一个发展趋势。按照其“在封建社会官吏完全靠农民养活”的说法,其无非就是说现代社会官吏不只是由农民养活,潜台词就是财政来源广泛,并不完全由农民来扛,所以也不必大惊小怪。但是,农民的钱是钱,工人、个体户、白领、乃至富翁的税赋就不是血汗钱了么?农民值得可怜,别人就不值得尊重了么?

种种“启发”表明,对一些基本事实的视而不见恰恰反映出官僚主义不切实际之风有多么厉害。

农村党员队伍的调查与思考 篇4

农村党员是党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是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骨干力量,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对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基层组织建设年的相关活动相关要求,今年镇党委对我镇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就农村党员队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一、基本情况

##镇下辖行政村##个,其中党委建制的行政村##个,党总支建制的行政村###个,共有农村党员1405名。

农村党员队伍中按性别划分:男性党员 1627 人,占 79.6%,女性党员417 名,占 20.4%。;按年龄划分:35岁以下的党员482 名,占23.6%;36岁至60岁的党员 927名,占45.4%;60岁以上的党员635 名,占31.1%;按文化程度划分: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1221名,占 59.7%;高中文化程度的408名,占19.9%,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 412 名,占20.1%;按从业或流动性划分,在家务农或本地企业上班的党员1725名,占84.4%。

三年来,各行政村党组织按照“三公示、两票决”的要求和个别吸收,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党员发展的原则,共发展党员157名,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党员65名,占41.4%;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村党员 111名,占 70.7%;女党员35名,占22.3%。

二、存在问题

通过走访、调查,我们觉得,当前农村党员队伍基本稳定,地位比较突出,作用发挥较为明显,在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不少优秀带头人。但农村党员队伍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党性意识不强,责任使命感偏弱。少部分党员对国家政策、经济形势、村里集体事务等不热心、不关注,责任感、使命感欠缺;部分党员对群众的疾苦漠不关心,利益面前只关心自己的得失,甚至为一已之私争长道短,没有党员该有的基本素质和形象;有的还参与赌博、违章搭建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者政策,在群众中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部分党员权利义务认识模糊,看似参政意识强,但动机不纯,把党员看成是高于群众的特殊身份,把党员的权力看做谋取利益的工具,没有正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队伍结构不合理,文化素质总体偏低。党员老龄化、男女性别失衡、文化程度偏低等现象较为严重。从年龄结构上看,老的多,少的少。从性别结构上看,男的多,女的少。村级三委班子125人中,女性党员只有9人,占7.2%,其中担任正职一个也没有。从学历结构上看,低学历的多,高学历的少。特别是60岁以上的老党员绝大多数只有小学文化,有的甚至是目不识丁的文盲。

3、带富能力不强,模范作用效果偏差。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员不仅要自己致富,更要带领群众致富,这是新形势对农村党员的客观要求。但是由于##地处南部山区,部分党员思路不宽,自身致富能力有限。有一部分党员家庭经济状况还达不到全村平均水平,有的甚至是村里的贫困户。部分兴办企业或者现代农业的致富模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带领和带动作用,但由于规模和辐射效应相对较小,作用发挥不强,缺少带领全村发家致富的大项目和充分的信心、本领。

三、原因探究

当前,农村党员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是新形势下诸多因素的综合反映,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影响,造成党员意识淡薄。当前农村经济成分和经营模式的多元化,一方面使农村党员和农民有了较大的自

主性和独立性,在致富的道路上呈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局面;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使农村党员的信仰动摇、党性淡化。歪曲理解党的一系列富民政策,一心只向“钱”看齐,以经济效益作为基础,丢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具体表现在他们不是带领群众致富,而是只顾自己致富;不故关心农村的公益事业,而是一心打自己的小算盘;个别农村党员把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在群众中造成不良的影响。

2、权利与义务的反差挫伤党员履职积极性。新形势对农村党员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和心理素质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一些党员认为,过去入党在当兵、招工时有优势,不仅光荣而且实惠。现在只有遇到如征地拆迁、劝阻集体上访、抗洪抢险等急、难、险、重任务时才想到党员,平时组织为自己进一步发展、提高提供的服务少,自己享有的权利与应尽的义务反差很大,弱化了他们入党的积极性和自豪感。在走访中发现,一般村党组织召开会议、组织党员开展义务劳动等都需发放误工费,如果没有,参加人数很难达保证。有的甚至把外出学习考察当做一项基本福利。党员把参加组织生活、履行党员义务作为一种有偿活动,从而降低了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与地位。

3、党员队伍的家族化、宗族化,影响了党的纯洁和先进性。农村党员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的淡化,往往造成党员以自己的权力换取家族利益。尤其在换届选举工作当中,部分党员不顾党的选人用人标准,只考虑自己或宗族、家族的利益,为了自己当选或选出自己的人,采取许愿、诽谤对手、替多人投票等非法手段进行拉票。如果选举结果不满意,则拉拢家族、宗族的党员群众和新班子作对,阻挠新班子开展正常的工作。当涉及拆迁安臵、土地开发等大局利益损害到家族、宗族的利益时,一些党员抛开党性、原则,不讲大局,一心只顾自身利益。这些党员的言行影响了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降低了党在群众中德信任度和支持度。

4、新形势下优秀青年的大量外出,造成农村党员队伍老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批的农村新生力量往往因升学等原因离开农村,一些能力强、思维活跃的优秀的青壮年也多数外出谋求更大的发展平台,因而留守在农村的往往是年老体弱或者能力较弱的青年人等。有些大学毕业生虽然毕业后将组织关系迁回农村,但他们往往工作在城区或者别的乡镇,除了集中的会议、活动外,与村级组织接触不多,没有时间、精力来参与村级事务的管理。因此农村党员队伍的老化问题成为必然趋势。

5、教育管理机制的滞后,造成农村党员的集体荣誉感减弱。新形势对党员教育管理提出了新要求。但目前农村党组织在这方面缺乏有效的新机制。虽然基本上能坚持“三会一课”制度,但多数流于形式、走过场。组织活动的载体设计和内容形式离党员的需求距离较大,多数是召开会议、参加远程教育、义务劳动等,形式单一,贫乏单调,缺乏吸引力;党员通过参加组织生活而提高自身能为或者提高党性修养的效果也不明显,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组织的凝聚力,弱化了部分农村党员的集体荣誉感。

四、对策思考

当前,农村党员队伍中的各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了基层党组织的发展。因此,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刻不容缓。

1、加强教育,强化培训。党员是基层党组织的主体,只有大力提升党员的素质,党的农村工作才能蓬勃发展。一要加强思想教育。要根据新时期农村党员工作和生活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其进行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责任意识,增强党性观念和组织观念。二要加强技能培训。对农村党员的培训应结合实际、突出重点、讲求实效,要侧重于农村实用科技培训,在提高致富本领上下功夫;要打破常规的“说教式”教育,大力推行结对帮扶学、参观启发学等多种灵活多

样的学习方法;要不断引进通俗易懂的农村文化科技教材,引导党员自学。

2、激活源头,改善结构。要进一步拓宽发展党员渠道,加大在年纪轻、文化高、致富能力强的青壮年中发展党员力度,同时注重发展女党员,注重发展勤劳致富的先进典型入党,以增强党员队伍的活力。对纳入信息库的入党积极分子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分类培养、锻炼,促其成才。要严把党员“入口”,坚持按照“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严格执行“三公示两票决”制度,从源头上保证新发展党员质量。

3、完善制度,加强管理。一要建立监督约束机制。要根据农村实际,制定党员先进性标准,建立农村党员管理激励约束机制,帮助他们积极参与党内活动,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二要完善“三会一课”制度。依托党代表工作室、民情联系服务网等给党员创造和提供参与村级管理的机会,发表意见的场所,增强他们的参政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三要健全相关保障机制。要逐步提高农村党员干部保障和待遇,加强对困难党员的关心和扶持,增强党员先锋模范意识和入党“吸引力”;要大力表彰先进、树立优秀典型,增强党员队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荣誉感。四要建立从严治党机制,加大对不合格党员的处臵力度,明确不合格党员的标准,规范处臵程序,及时清理。

农村无职党员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篇5

一、新时期农村党员干部存在的问题。

1、部分农村党员的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不强。

一是文化底子薄。与其他农民基本处在同一层次,并不具备文化上的群体优势,无法担当引导农村文化潮流的重任。二是科技型、知识型、经营型人才严重缺乏。有的农村党员干部文化素质偏低,驾驭市场经济能力不强,对市场经济缺乏实践与研究,导致科技型、知识型、经营型人才严重缺乏。我镇共有农村党员1120人,通过调查表明,50岁以上掌握一门以上实用技术的人员占农村党员总数的13.6%,且大都以经验性技术为主;50岁以下掌握两门以上实用技术的党员干部占农村党员总数的68.6%,但存在技术不精,学用脱节的情况;从对市场的把握能力上看,14.6%的农村党员干部存在市场行情不清,市场经验有限,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小,闯荡市场的勇气不足等问题。三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强。部分党员干部不懂科技,不了解市场,不善经营,影响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的积极性。在用人上也存在偏差,一些热心为群众办事的种、养、加、销“能人”往往排斥在用人视野之外,而所用的人不少缺乏为群众办事的能力。

2、因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导致村干部为群众服务的质量比较低。

一些村集体经济总是发展不起来,缺乏搞好服务的物质基础。由于村集体经济发展不起来,村收入减少,影响了干部队伍的稳定。不少村干部服务意识不强,服务层次不高,只要求信访不出事,少为上级惹麻烦,对如何发展经济想得少,加上本领不强,服务质量比较低,为群众提供的服务更少。

3、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特别是科技致富的示范带头作用还需进一步增强。

农村党员干部应当是科技致富的示范者,接受新知识、传播新技术的带头人。从目前看,我镇党员中虽有一大部分人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已经致富,但是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有的甚至处于相对贫困线上,成为组织的救济对象。从党员致富的途径上来看,真正通过调整结构致富、科技种养致富、流通致富、办企业致富的并不多,致富过程中的科技含量、市场含量偏低。有35%的党员干部没有致富,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没有起到照亮一片,带动一村的作用。

4、因无职党员素质不高,影响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

农村无职党员虽说不是很多,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素质不高。他们文化素质低,先进思想、先进科技、先进实用技术在农村无职党员身上严重缺乏。二是觉悟上有差距。农村无职党员不能较好地处理公与私、亲与疏、上与下的关系。有的农村无职党员埋头经营自己的“承包地”,对集体经济不热心、不参与;一些党员从村干部岗位上卸任后,往往不能正确对待,有的拒办移交手续,有的损坏在任干部形象,挑拨班子成员矛盾,有的甚至干扰民主选举等,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削弱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解决农村党员干部存在问题的几点思考。

1、加强班子建设,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吸引力。一是精心选好村党支部书记。要选拔那些有理想、政治素质高、能很好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廉洁奉公、热心为群众办事,具有带领群众致富本领的优秀党员。选任渠道要宽,从村党支部书记的选任导向看,必须突破地域界限和身份界限。二是配好、配强党支部成员。按一定比例,配备老、中、青年,做到结构合理,在支部班子成员中应根据各人的能力、特长来合理分工,合理利用,做到用其所长。三是抓好农村党员干部后备队伍的建设。要着眼于村级组织建设的长远需要,及早发现苗子,重点加以培养。特别要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具有一定文化科技知识、懂经营管理的回乡知青、退伍军人、乡镇企业骨干以及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的优秀党员纳入视野,加以培养,逐步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村级后备人才队伍。四是根据税费改革后农村无职党员增多的实际,根据农村

工作需要的党员的特长,设臵小型的如普法民调、致富示范、市场信息、村务监督等党小组,充分发挥农村无职党员的作用。

2、加强教育管理,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

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要把经常性学习与集中培训结合起来,把政治理论教育与实际工作技能培训结合起来,每年集中一段时间,对各村基层干部进行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同时采取各种形式对他们进行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知识、科技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的培训,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思想素质和工作水平,提高带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经济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党员的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党员学习教育的内容上,既要学习邓小平理论、党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又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着重强化他们的科技致富能力,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在学习形式上,可采取召开党员大会开展民主评议、组织实用技术培训、参观学习等方式。进一步严格党内生活,坚持和健全党组织活动制度,加强目标管理,引导农村党员带头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勤劳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带头促进农村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3、加强农村党员干部作用建设,提高基层工作水平。

现在农村工作难度大,干群关系难沟通,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农村党员干部的工作方式和方法没用得到根本转变,“老的方法不管用,新的方法不会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改变农村基层干部的作用,一是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掀起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提高政策理论水平;二是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以适应法制化社会的需要,通过了解法律法规,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三是以扎实的作用示范群众,帮助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帮助企业增效益,帮助群众增收入,大力开展党员“联户带创”活动,建立农村党员干部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

象。四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全面推行村务、财务公开,增加工作透明度,强化对干部的监督和约束,营造廉政为民的良好氛围。

4、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从深层次解决农村党员干部存在的问题。

农村无职党员管理调研报告 篇6

农村无职党员是农村党员队伍的主体,加强农村无职党员管理,发挥好其先锋模范作用,一直以来都是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难题。尤其是当前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纵深发展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强化农村无职党员管理,切实打通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对于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和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地位和影响力有着重大意义。近期,针对农村无职党员管理问题,我对各村无职党员教育管理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就新时代如何加强农村无职党员管理做了些思考。

一、基本情况

乡全乡共有农村党员321名,其中无职党员289名,占农村党员总数的90%。无职党员中,年龄在35岁以下的64名,占22%,60岁及以上的105名,占36.3%;大专及以上学历的43名,占14.9%,初中及以下学历的168名,占58.1%;党龄30年以上的党员76名,占29.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无职党员逐渐形成两大群体:一是留守在村群体。这一群体大多年龄较大,入党时间较长,能按时参加组织生活,也能积极关心村级事务及公益事业,但致富带富本领较差,思想比较陈旧,心有余力不足。另一个是外出务工经商群体。这一群体多是年富力强、入党时间不长,思想活跃,见多识广,接受新鲜事物较快,思想比较开放。但由于受市场经济观念的影响,他们的党性观念、组织纪律性相对淡薄,关心自我发展的多一些,对村级经济发展关心了解得少一些。

二、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无职党员的管理与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很多无职党员没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员不党员,就差党费钱”的现象在无职党员中还比较普遍。

(一)无职党员自身存在的问题

1、履行义务缺失。有的无职党员将认为自己无职无权,将自己等同于一般群众,丢失了党的信仰,忘记了党员义务,组织纪律散漫,不按规定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按时交纳党费,不完成党组织分配的任务,不按党的组织原则办事,开党员会还要领取“误工费”,甚至还有少数无职党员在美丽乡村建设、环境整治等中心工作上与党组织“唱反调”,制造障碍、出难题。

2、党员身份弱化。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有的无职党员宗旨意识淡薄,思想境界较低,利己主义严重,不思为公,只顾自己发家致富,甚至与民争利、损害群众利益,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时临危退缩,对群众漠不关心,对村级公益事业冷眼旁观,在不损害到自己的利益时“唱高调”,要他站出来支持工作时就“大隐身”。

(二)党组织管理存在的问题

1、责任落实不力。无职党员虽是农村党员队伍中的大群体,但长期以来,党组织对这一群体关注不多、管理不严的现象比较普遍。村支部存在“重经济轻党建”意识,工作精力主要放在发展集体经济、维护稳定等工作上,对无职党员的教育管理仅限于开几次党员大会。久而久之,党员组织意识逐渐淡化,集体荣誉感丧失。

2、监督管理不够。农村无职党员的监督管理是村党组织落实管党治党责任的重要内容,但大多数村党组织对无职党员的管理思考不多、措施不力,平时开展组织生活少,教育培训少,“三会一课”制度落实流于形式,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疲于应付。对不合格党员,碍于情面,不敢依归处置。

三、原因分析

农村无职党员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归根结底,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在农村无职党员自身方面,一是党性修养弱化,理想信念缺失,组织纪律观念差,对自身党员身份认识不足,混同于一般群众;二是宗旨意识淡薄,群众工作不愿做,公益事业不热心,关键时刻不出阵,完全忘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在基层党组织方面,主要是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基层党组织将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生产上,对党员管理上侧重于对党员干部管理,对无职党员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基本是放任自流。

四、对策建议

1、加强学习教育,唤醒党员初心。组织全体党员学习党章党史,回顾党的光辉历史和奋斗历程,描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蓝图,唤醒无职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引导他们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提高他们的党性修养。持之以恒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主题党日活动,创新学习教育方式,除传统的讲党课、远程教育、集中学习等方式外,还可充分利用“学习强国”平台,建立学习积分通报制度,督促无职党员加强日常学习,保持常学常新,及时学习国家最新大政方针政策,为更好地服务人民打下坚实基础。

2、压实管理责任,增强身份意识。探索建立完善无职党员日常“积分制”管理办法,增强无职党员履行党员义务的自觉性,激发无职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主动性。以党员参加组织生活、先锋模范作用发挥、遵守村规民约、讲规矩守纪律等情况为重点,对党员日常行为表现进行量化积分和审核评定,实施每月一考核、半年一公示、全年一表彰。对表现优秀、积分排名前列的党员优先作为各级先进表彰推荐对象,在全乡大会上予以公开表彰,同时作为村级后备干部进行重点培养。对评分不及格的党员,由所在党支部实施结对帮教,进行劝导教育。若劝导教育后仍无明显改进的,确定其为不合格党员,可以采取谈话、大会检讨等形式予以处置;是预备党员的,可适当延长预备期或者取消预备党员资格。若连续2年被确定为不合格党员,予劝退处理,劝而不退的予以除名。

3、分类设岗定责,促进作用发挥。无职党员作用难以发挥的一个难点在于职责不明确,党组织可以通过分类设岗定责方式,明确无职党员职责,给无职党员发挥作用提供平台。在岗位设置上,党组织可以从个人特长、村务需要、群众需求三方面进行分类设置。一是因人设置,党员能干什么,就设什么岗。如按照党员能力特点、个人特长,设立水电安装、烟叶种植、公路养护等岗位;二是因事设置,村里要干什么事,就设什么岗。如围绕美丽乡村建设,设置纠纷调解、工程质量监督等岗位。三是按需设置,群众需要什么,就设什么岗。如围绕群众所需所盼,设立政策宣传、纠纷调解、村务监督、民意收集等岗位。党组织以“党员认岗,公开明岗,严格评岗”为原则,通过支部设岗、党员认岗、群众评岗,鼓励党员发挥自身专长和优势,认岗后党员根据岗位职责和自身实际,有针对性提出工作目标和举措,公开进行承诺。年底通过党员大会、群众会等形式,组织党员群众进行评岗,总结岗位履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让群众议、党员评,促进无职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农村无职党员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篇7

四川作为我国一个农业大省, 到2008年末, 全省总人口8800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6651.7万人, 占76.26%。四川现有农村劳动力2457万人左右, 据有关资料表明, 全省先后有384万农民接受了正规的培训, 占15.6%。因此, 面对农民基数大、整体劳动技能低、培训任务重的状况, 四川省迫切需要对农民培训问题进行研究。

一、四川农民培训需求现状分析

本文的样本数据来自课题组对四川省的大邑、龙泉、宜宾、犍为、旺苍、达州等地, 包含平原、丘陵、山地三类地形区的7个代表性行政村247个农户家庭所作的调查。

课题调查组采用入户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共获得了有效问卷240份, 内容涉及参加培训的意愿、培训需求和参加培训的情况。被调查农民年龄分布在19~60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40.75岁;受教育时间分布在0~15年之间, 平均受教育时间为6.58年。

通过课题组调查发现, 有79.17%的农民表示需要培训信息, 有20.83%的农民则选择了“无所谓”和“不需要”。农民对参加培训的愿望比较强烈, 有69.45%的农民愿意参加, 22.88%的农民表示在内容符合自己需要时会考虑参加, 只有7.67%的农民认为没有必要参加培训。由此可见, 90%以上的农民愿意参加培训, 希望通过培训增长技能知识, 为更好地从事农业生产或非农业生产奠定基础。有91.2%的农民认为参加培训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收入, 有42.5%的人认为培训活动对其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有帮助。农民对目前开展的培训情况总体评价不高, 认为培训效果好的占42.61%, 认为效果不好或说不清楚的占24.15%。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农民对培训活动有需求, 只是目前开展的培训供给不能很好地满足需求, 致使参与培训的人数较少, 培训效果不理想。

1.农民对培训时间、地点、内容、费用、方式等方面的偏好选择

(1) 培训时间。

农闲时节以及一周以内的短期培训是农民最愿意接受的培训时间安排。课题组在问卷调查中发现, 有75%的人认为, 除了与农业生产直接联系的现场指导外, 希望其他的培训能安排在农闲时节进行。在对培训具体时间的选择中, 有29.6%的农民选择参加一天以内的培训, 46.25%的人选择一周以内, 14.3%的人选择7~14天, 6.45%的人选择15~30天, 3.4%的人选择一个月以上。

农民对培训时间选择以短期为主的主要原因是:一是农民最希望学习的内容是短平快的实用新技术, 每次接受的内容不能太多;二是绝大部分农民既要工作, 还要照顾家庭, 难以抽出更长时间参加培训, 即农民参加培训存在一定机会成本。因此, 合理有效的安排培训时间是培训机构在实施培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的问题, 培训机构应根据农民不同层次的需求, 采取机动灵活的时间安排。

(2) 培训地点。

对于培训的地点, 农民要求把培训班办在离自己家比较近的地方, 选择次数由多到少依次为本村81.3%、乡镇41.6%、县城7.12%、城市3.14%。在村里参加培训, 既可以节约时间、节约交通费用等时间成本、资金成本、精力成本, 而且又不耽误农业生产。在田间地头培训, 培训人员可以现场解决农民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农民则更容易学、更容易记, 培训效果比较好, 所以农民最愿意在本村参加培训。

(3) 培训内容。

通过调查发现, 80.6%的农民参加培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加收入, 因此, 他们在选择培训内容时也是选择增收快的项目。农民选择培训的内容主要倾向于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内容需求多样化, 农民需要的培训服务主要有:农业种养殖业技术, 工业、建筑、运输, 服务业、手工生产, 市场营销、经营管理、商业, 就业、创业技能, 其他 (文化知识、法律法规等) 。农民需求最大的是农业种养殖技术, 占52.5%。总的来说, 农民培训内容的需求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农民对现有实用技术有大量需求;二是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 农民在关注实用技术的同时, 也注重文化素质、法律法制观念等方面的学习。

(4) 培训费用。

农民存在对培训费用支付的意愿, 但能接受支付培训费用的额度偏低。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基于农民家庭收入状况的判断, 收入相对较低, 培训费用过高就会超过其支付能力;二是培训费用相当于投入的成本, 带有一定的风险性, 费用越高, 风险也越大;三是农民对培训重要性认识不够, 没有意识到参与培训即是人力资本的投资。

有59.62%的农民参加培训主要是考虑培训内容, 认为只要内容合适就参加培训, 而不考虑是否收费;有12.74%的农民会考虑参加收费培训班, 但视收费多少决定;还有27.64%的农民不考虑参加任何收费培训。在培训费用接受程度上, 40.35%的农民表示可以承担每年50元以内的培训的费用, 31.24%的农民认为自己不能承担培训费用, 只有5.67%的农民可以承担200元以内的费用, 还有一小部分家庭经济贫困的农民表示希望有免费的技能培训。

由此可见, 尽管农民对于培训潜在需求很大, 但是现实的有效需求不足, 农民对自己想要学习和掌握的致富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支付意愿额度的限制。

(5) 培训方式。

有56.3%的农民表示最欢迎科技人员现场指导, 培训方式的选择依次为课堂讲授、师傅带徒弟、观看教学片, 最不受欢迎的是远程教育。现场指导的方式最受农民的认可, 因为现场指导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针对性强, 能及时解决问题, 并且授课内容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不同个体特征的农民对培训内容的需求差异对比

农民对培训的内容要求目前主要有两大类:农业种养殖业技术、非农技术技能培训。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对培训内容的选择存在差别, 具体调查结果见表1~表3。

资料来源:课题组调查所得 (以下未注明的资料均由作者整理所得) 。

从表1可以看出:从培训意愿看, 年轻人接受各类培训的意愿比年纪大的人强, 21~30岁间的人员接受培训的意愿最强, 50岁的人接受培训的意愿最低。这表明年轻人相对来说更容易接受新事物, 愿

意对人力资本进行自我投资。从培训内容看, 年龄在21~30岁的农民倾向参加非农技术技能培训, 且需求多样化, 而长期居住在农村的年龄在40岁以上的农民更愿意参加农业种养殖业技能培训。这表明年龄越大, 外出就业的机会降低, 越容易对农业生产产生依赖, 他们只对农业技术感兴趣, 而年轻人转换职业成本低, 从事其它工作的就业机会多, 因此, 对于农业种养殖技术, 越年轻的农民越不愿意学习。

从表2可见, 女性农民更多的选择服务业、手工生产培训, 男性农民则更多的选择农业种养殖业以及工业、建筑、运输和就业、创业技能方面的技能培训。市场营销、经营管理、商业和其他 (文化知识、法律法规等) 技能的培训, 则男性和女性农民选择比例大体一致。

从表3得知:受教育年限在0~6年的农民倾向参加工业、建筑、运输和服务业、手工业这些技术含量低的技能培训;受教育年限在7~9年的农民对各种培训的选择比例差不多;受教育年限在10~12年的农民更偏向于种养殖业以及市场营销、经营管理、商业贸易和就业创业技能。这也表明农民文化程度越高, 选择培训内容的技术含量也越高, 越容易接受新事物, 学习能力也较强。农民参加培训本身是一个不断更新知识的过程, 所以, 文化程度越高的人, 越愿意参加市场营销、经营管理和商业贸易的培训。

二、对策建议

1.制定农民培训计划

农民培训应由一个主要部门负责, 相关职能部门实施配合。各地区因地制宜的制定农民培训的中长期和短期规划, 建立农民培训档案, 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由政府承担培训费用

农民培训作为一个准公共产品, 应纳入国家全面提升农民素质计划。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 实施农民培训由政府“买单”政策。政府设立农民培训专项经费, 各级政府将农民培训所需经费列入公共财政预算, 由政府统筹安排落实。政府要对参与培训的农民进行补贴, 各类培训应以免费为主。

3.以短期培训为主

短期培训是现阶段农民培训需求面最广、需求人数最多的一种形式。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效益农业的深入发展, 农民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渴望越来越迫切, 短期培训以其时效性、实用性较强的特点最大限度地迎合农民求实、求知、求富的需求。

4.因地制宜地制定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应坚持“能用、实用、够用”的原则, 突出“易学、适用、度浅、面广”的特色。要结合农村当地的实际情况, 了解农民的需求, 要有针对性、实用性。一方面, 对于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内容, 应围绕地方特色产业, 按需求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农业政策、农村法律法规、经营管理、创业技能以及文化、卫生、环境等知识的培训。另一方面, 对劳动力转移培训内容, 应开展机械电子、缝纫服装、餐饮服务、电气电焊、建筑安装等市场急需工种的培训, 使农民初步掌握非农产业所必需的技能, 增强农民转移转岗的能力。

5.采取灵活的培训方式

要根据农民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 分层次地进行培训, 做到务求实效。对于农业技术人员, 可采取聘请专家、教授, 利用课堂讲授、举办讲座等形式进行培训, 也可分期分批选派人员到各类农业大中专学校进行脱产委培, 进行教育;对于农村的实用技术人才骨干, 除通过课堂讲授外, 还必须针对生产实际, 让农业技术人员走到田间地头举行讲座, 还可组织到相关地区进行考察、学习并参加培训, 学习外地的先进技术和经验;而对于普通农民的培训可利用本地职业学校、农广校、农民夜校、电大等各类培训基地进行培训, 同时由农村骨干人才通过结对子、以师带徒、科技赶集等方式对农民进行具体农业实践的指导。

6.开展引导农民自主创业的综合技能培训

各级政府要向有志于自主创业的农民进行创业咨询指导, 宣传自主创业优惠政策和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鼓励自主创业, 积极为农民自主创业提供政策扶持和技术支撑, 在资金、税收、用地审批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要围绕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改造新开工项目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围绕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开展科技培训、围绕农业生产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以满足农民自主创业的需要。

摘要:加强农民培训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也是提升农民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作者根据对四川省平原、丘陵、山地的农民调查所掌握的素材, 分析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培训的需求现状, 并提出了改进的对策建议。

上一篇:企业招商手册下一篇:帮助,让生活更美好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