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位条件分析

2024-06-18

区位条件分析(精选8篇)

区位条件分析 篇1

一、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地形:

地形为平原或三角洲,或地势低平或地形平坦开阔

数量:地广人稀土地广阔,土地租金低

气候:是×气候,(雨热同期、光热水组合好,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水源:临近水源(河流或冰川融水区),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土壤:是×土壤,土壤肥沃深厚或土壤较肥沃

2.人文因素

市场:该地区人口稠密或工矿业发达或城市较多,市场广阔(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交通:临近河或湖,水陆(海陆)交通便利或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政策:国家政策的支持(扶持、鼓励)

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发达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劳动力工资低

工业基础:工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 3.自然对农业的不利的区位因素

洪涝、干旱、台风、春季低温、寒潮等气象灾害;热量、光照、水源、土壤肥力等不足,酸碱度偏高

【典例】 东北地区:①平原辽阔,耕地连片,利于大型机械化操作;②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或有肥沃的黑土);③温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热同期;④山环水绕,灌溉水源充足。⑤人少地多,土地增产潜力大;⑥交通发达,铁路公路网稠密;⑦中国人口众多,对粮食需求量大,国内市场广阔;⑧国家政策扶持;⑨有辽中南重工业基地提供机械化设备等。

⑵秦淮—线以南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素:①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充足,降水丰沛(四川盆地水热充足);②河流众多,灌溉水源充足;③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深厚(长江中下游有水稻土,四川盆地有紫色土);④交通便利,市场广阔;⑤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⑥栽培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二、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原料:临近某原料产地,原料充足──原料指向型工业

能源:临近某能源产地(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能源充足─动力指向型

土地: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厂

水源:临近河流、湖泊或降水多,水源充足 2.经济因素

市场:人口稠密或人口密集,市场广阔(对市场指向工业更明显)

交通:临海或海港、临河湖或河流交汇处、临铁路高速公路或航空港,交通便利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密集型工业

技术:科教发达或临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劳动力素质高──技术密集型

农业基础:临近商品粮基地或农业产区,农业基础雄厚或农业发达 3.社会因素

国家政策:国家政策的扶持、鼓励,国家政策变化(解决就业的工厂设在不盈利的区位;为缩小经济差距进行的西部大开发)

国防安全:某时期国防需要 个人行为(或偏好):如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

工业惯性:考虑搬迁费用或政府的影响或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等

4.环境因素

风向:严重污染大气的工厂,应该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口地带,或者在主导风向的垂直两侧选择厂址;在季风区,布置在当地最小风频的风向的上风地带

水源:有废水排放的工厂应布局在远离水源地或远离河流上游区;自来水厂布局在居民区的水源地上游或河流上游地区

距离居民区、农田的远近:占地面积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用地规模较大、污染较轻的工业可布局在城市的边缘或近郊地区;严重污染难以治理的大型企业,宜布局在远离市区的远郊或郊外

生态环境:工业布局应远离生态环境脆弱地区

【典例】 ⑴武汉发展钢铁工业的区位条件:①距铁矿区近:有大冶铁矿;②能源充足:有葛州坝和三峡的水电,距华北能源基地也不远;③水源充沛:有长江和汉江;④地势平坦;⑤工业基础好;⑥水陆交通发达:有长江及汉江水运,京广线纵贯南北,高速公路四通八达;⑦地理区位优越:中部经济区的中心,区域协作条件好,市场非常广阔;⑧科技文化较发达,劳动者素质较高。

⑵天津发展海洋化工的优势条件:①原料充足:附近有全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②能源丰富:附近有开滦煤矿、华北油田等,而且有统一电网;③地势平坦开阔;④沿海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方便;⑤人口、城市密集,接近消费市场;⑥依托京津,背靠“三北”,区域协作条件好;⑦国家政策支持。

三、城市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地形:地形平坦开阔

气候:是什么气候,降水适度,气温适中

河流:临河:①运输功能:河流交汇点、过河点、河口、河运的起点或终点,交通便利②供水功能:临近河流,水源充足或丰富

2.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资源:判读图中某地是否有某种自然资源或临近某种自然资源

交通:由地图判读图中某地是否临铁路、公路或高速公路、港口或码头、以及多种交通方式的交汇处,交通便利

农业基础:本地农业基础雄厚,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其他因素:①是否是政治、宗教、军事中心②是否是旅游、科技中心(新因素)

【典例】 重庆市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 ①地理位置优越:位于长江和嘉陵江汇合处,水源充足、水运便利;②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暖湿润,水热充足,地势低平,土壤肥沃;③农业发达,物产富饶;④工业基础雄厚;⑤科技教育较发达,劳动力资源丰富且素质较高;⑥国家政策优惠,有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等。

四、交通线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地形地质:

①平原:限制少,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

②山地: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地质复杂的地区(隧道避开断层,陡坡上修成“之”字型弯曲或开凿隧道)

水文: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减少桥梁总长度、投资、施工量

气候:注意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冻土、积雪的深度,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度都需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

2.经济因素

⑴合理布局交通运输,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⑵铁路、公路国道线基本方向以直达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通过城市时应从城市边缘经过(减轻对市内交通的影响)

⑶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

3.社会因素

①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或革命老区经济发展

②促进资源的开发、带动沿线经济的发展

③国境铁路、公路、高速公路有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发展边境贸易)

【典例】 京九铁路

①合理布局交通网(缓解南北铁路的运输压力,激活全国铁路网);②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③维持香港的稳定和繁荣;④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证。

五、交通运输网中点的区位因素分析

(一)港口的区位

1.自然条件

水域条件(航行条件):等深线密──江阔水深,空间大,便于航行和停泊,冰期短或无冰期。

港湾:避风浪

陆域条件(筑港条件):平原或三角洲──地形平坦,坡度适当,地质稳定,抛锚空间大

2.社会经济条件

经济腹地:(港口服务的区域)经济发达,辐射范围大,客货集散量大(影响港口的兴衰)

城市依托:单一大城市或某个城市群为依托,为港口提供人、财、物的优势

国家政策:政策支持,如自由贸易港,对外开放港

【典例】 上海港的区位因素:①自然条件优越:位于长江入海口,大陆沿海航线的居中位置,河港、海港兼备;有长江和黄浦江为港口提供出充足的淡水和轮船停泊的空间;三角洲地势平坦开阔,筑港条件好。②经济腹地广阔且发达,交通非常便利;③有上海市为依托,具有人、财、物的优势。

(二)汽车站的区位

汽车站区位选择的总原则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方便旅客,即:①路宽,与市内外交通联系方便;②地形平坦面积较大;③工程量。

(三)航空港的区位

1.自然条件

地形:平坦开阔、坡度适当,保证排水

地质:有良好的地质条件,地基要稳,坚实

气候:少云雾、大风、暴雨天气日数 2.社会经济因素

交通:要与市内有便利的交通联系

经济:要建在经济发达的地区

六、水电站的区位分析

水量:与气候、干湿地区、河流的补给、流域面积或集水区域有关(由河流的位置判读)

落差:与穿越等高线有关或位于地势阶梯过渡处 具体开发:与地质、地貌(在地形图上一般位于峡谷,为了减少投资和工程量;地基要稳、坚实,少地质灾害;与水库选址相同)有关。

七、水库坝址的区位选择

1.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原因:峡谷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盆地、洼地

地形建水库库容量大 2.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原因:防止诱发地震、滑坡 3.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没良田和村庄

八、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分析

1.自然因素

气象条件: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好,便于对卫星跟踪观察

初速度:地球自转的速度──纬度低,初速度大(如建设中的海南卫星发射场);纬度高,初速度小。

同一纬度,地势高,初速度大,初速度大有利于降低发射初速度(也与能源有关)

地形:地形开阔,便于对卫星的跟踪观察。

能源:向东发射,节约能源

2.人文因素

人口密度:地广人稀或人烟稀少,不干扰居民生活

交通便利:我国的四个航天基地都便利

国防安全:如西昌最突出

航天工业基础较好:如太原

九、卫星着陆基地的区位分析

气象条件: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高,便于对航天器的跟踪观察。

地形条件:地形平坦、开阔,少河流峡谷,有利于航天器或航天员的安全和便于目标搜寻 人口密度:地广人稀或人烟稀少,不干扰居民生活

十、发展海洋水产业的区位分析

1.大陆架宽、浅,水温适宜,阳光充足,有利于生物光合作用 2.入海河流或径流带来丰富的有机质和营养盐类

3.寒、暖流交汇,海水发生搅动或冬季海水上泛,营养盐类丰富

十一、商业街的区位分析

市场最优:城市几何中心,商业活动范围大── 一般以零售为主

交通最优:市区环路或高速公路边缘或街角处,交通便利── 一般以批发为主

商业小区:便民最优──建在居民住宅区内,由多种营业点组成

【典例】 武汉成为商业中心的区位条件:

①是中部经济区的中心城市,轻重工业发达,有稳定的商品供应;

②所在区域人口稠密、城市集中,消费市场广阔;

区位条件分析 篇2

“跳出厦门岛, 建设大厦门”, 这句话已经提了许多年是几代厦门人的梦想。目前厦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岛内外一体化建设, 正是对这一梦想的实践。“岛内外一体化”的概念比较宏观, 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解说:厦门城市的“拳头”过去一直是厦门岛, 现在, 这个拳头要伸展开来成为一个“手掌”, “掌心”是海湾, 沿着这个“掌心”, 厦门岛是“大拇指”, 随后依次有海沧、集美、同安、翔安四个“手指头”, 形成一个完整的“手掌”, 就是由五个城区组团形成的新型的现代化、国际性的滨海新城。2010年春节, 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视察厦门时, 提出了“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要求, 岛内外一体化的实施,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

二、厦门市岛内外城各区目前发展现状

本文各项经济指标参考数据以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的2011年1—11月份厦门市各区主要经济运行指标为例进行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 厦门市仍存在各城区发展不均衡, 资源配置不合理, 岛内外发展情况差距大等问题。各城区的产业结构特点十分鲜明, 如思明区的第三产业十分发达, 其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超过了70%。根据2011年10月13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的数据显示, 上海2011年的三产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比重达55%的数据来对比, 思明区的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已远远超过了上海。但仍应看到的是, 海沧、集美等岛外各区, 第二产业的比重明显占据主导, 各区的年财政总收入与岛内两区相比具有明显差距。以翔安区为例, 其2011年财政收入只刚刚超过思明区的三分之一, 区级地方财政收入也不及思明区的一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更是相差了超过十四倍。

三、厦门岛内外各区的区位条件和产业结构分析

(一) 思明区, 位于厦门岛南部, 仙岳山麓以南, 自古以来

便是厦门岛经济、交通中心, 综合实力位列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心城区前列, 全省85个县 (市、区) 首位。在岛内外一体化过程中, 思明区提出以建设海西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核心,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商务营运中心、消费购物中心和旅游集散中心的构想。在产业结构方面, 思明区适宜以打造海西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重点, 推进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发展。可以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从2010年至今, 思明区在全区范围内推行的特色商业街和商圈建设成效显著, 位于火车站片区的中闽百汇、位于中华街道片区的中华城等陆续开业, 街道主打的滨北创意产业圈渐显活力, 中山、富山、瑞景三个商圈的辐射力持续扩大, 在全区范围内构建成了一个具有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作用的商圈效应。思明区辖内有210家总部企业, 2011上半年缴纳税收约13.77亿元, 占全区财政总收入的27.2%。2010年三五互联、建研集团两家企业成功上市, 辖区内上市企业数已达11家。2011年总部服务业及商务楼宇税收比重占全区税收总额的30%;房地产占税收比重从2007年的近50%减少至27.12%, 房地产依赖性明显降低。商贸业税收比增49.81%, 宾馆酒店税收增长32.05%, 其他服务业税收增长29.85%, 成为拉动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二) 湖里区, 位于厦门岛的北部, 厦门经济特区的发祥地。

三面临海湾, 与其余五个区都有接壤, 厦门岛五条出岛通道均在湖里, 可以说, 湖里是现实意义上链接厦门市各城区以及沟通岛内外的枢纽。湖里区在发展的过程中, 正应该利用自己“枢纽”的这一优势,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 缩小二三产比重差距, 优化第二产业, 将原有的劳动密集型、工业能耗大的企业和工厂外迁至岛外, 在区内整合企业资源, 腾出空间, 发展高端产业, 将湖里逐渐转化为城市中心区。应当认识到, 在优化产业结构之后, 湖里区的自身优势足以发展现代物流、商贸商务和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这里举两个案例:

1、在2010年第三届海峡两岸文博会举办期间, 湖里区与台湾灿坤公司协议, 斥资5.

7亿元打造一座包括工业设计中心、油画专业市场等在内的大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其空间利用的就是灿坤公司搬迁至漳州后在湖里工业区闲置多年的旧厂房。

2、位于湖里大道上的联泰大厦, 面积2.

5万平方米, 前身是“联发8号厂房”, 2005年实施改造, 当年完成招商。现在, 引入企业以物流和现代服务企业为主, 出租率百分百, 年税收从改造前的260多万元增加到目前的近8000万元, 提高了近30倍。一些和第三产业有关的企业或服务性行业开始入驻改造后的写字楼, 越来越多的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落户这里。利用自身区位优势, 完善高端产业链条, 应是湖里区下一步发展的重点。

(三) 海沧区, 位于厦门市西南部, 与厦门市区及东渡港隔海相望, 通过海沧大桥与厦门本岛连接。

位于海沧区西南部的港口是难得的深水良港, 西接漳州开发区, 东临东渡港, 厦门海沧保税港区的设立, 使得海沧成为厦门国际贸易物流的窗口。同时, 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的政策优势, 也吸引了许多台湾企业来海沧落户办厂。因而, 海沧区在定位中, 应该突出港口、台商、新城三个方向的重点。2010年, 马士基等世界大航运公司有4家落户海沧, 引进世界知名的嘉里大通等物流供应商, 海沧港的国际航线增至47条, 港口物流产业具有全市其他各区无法比拟的优势地位。2010年海沧港货物年吞吐量达2557万吨, 集装箱吞吐量230万标箱, 比2005年翻一番以上, 分别占厦门港全港的18%和39.5%。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61.7亿美元, 其中出口37.7亿美元。同时在工业方面, 海沧区适合利用国家级台商投资区的优势培育汽车及配套、电子信息等产业链, 并将铝箔、烟草、钨业以及生物医药研发等高新技术企业的落户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

(四) 集美区, 位于厦门市西部, 通过厦门大桥、杏林大

桥、集美大桥与厦门本岛连接, 厦门岛五条出岛通道有三条位于集美。同时, 国家级的集美台商投资区、杏林台商投资区也在集美落户。从地貌上来看, 集美区濒临海湾, 区内多为平原, 建设空间大, 可以说是岛外四区中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在规划上, 集美宜定位为厦门市的次中心地区和岛外的中心城区。历史上, 集美曾是厦门地区制造业的聚集地轻纺、电子等工业产业十分成熟。新建成的厦门北站也位于集美, 使得集美成为厦门岛外最重要的陆路交通物流枢纽。集美区的发展定位, 应充分运用自身独具的优势:1、以城市中心城区来定位,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环境优美的宜居新城。2、利用台商投资区的条件,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 建设两岸科技、文化的交流基地。3、集美文教区高校密度居各区之冠, 科研优势和产学研结合的能力十分突出。4、整合资源, 科学规划区域主导产业, 试图形成以厦门北站地区为主的交通物流产业, 以灌口、后溪地区为主的制造业基地, 以集美、杏滨街道为主的文教、旅游产业聚集地。

(五) 同安区, 位于厦门市的北部, 是厦门市面积最大的行政区, 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众多名胜古迹。

沈海高速厦门段的入口和福厦铁路厦门段的入口均位于同安, 历来同安区的货运物流产业就相当发达。同安区第一产业占生产总值之比为全市最高, 生产总值居全市之末, 分析其产业结构, 发现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同安区的主导产业以轻工食品、纺织、皮革、厨卫、电子等为主, 企业规模较小, 科技含量不高, 产品附加值低, 竞争力不强。2、占相当比例的农业产业化进程较慢, 市场化组织程度不高。3、作为传统意义上的“郊区”, 同安区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 空间较窄, 层次偏低, 经营模式落后。在岛内外一体化建设过程中, 同安区应该发现和总结自身存在的劣势, 并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来“扬长避短”。例如, 同安区应在拥有相对成熟的制造业基础上, 发展现代工业, 利用区内空间大、投资成本低、物流便捷等优势, 吸引岛内地区逐渐淘汰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大型工厂的厂房落户同安, 扩大企业规模。同时巩固食品、光电、机械制造、厨卫等主导产业, 在原有基础上形成产业集群空间集聚。发展特色旅游、陆域物流、商贸、地产等服务行业, 聚集人气, 吸引高层次人才。

(六) 翔安区, 位于厦门市东北部, 与福建省工业发达城市泉州市接壤, 西南部通过翔安隧道与厦门本岛连接。

翔安区凭借着腹地广、空间大、投资成本低的优势, 再加之翔安隧道与厦门市区便捷的联系, 从2010年起, 吸引了友达、冠捷、宸鸿等一批台资龙头企业入驻。翔安区的第一产业仍占相当比例, 在这一方面, 翔安区的条件十分适合发展“都市型农业” (Agriculture in City Countryside) 。在现有基础上发展胡萝卜、紫菜、大蒜等具有本地特色和竞争力强的产品,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无公害蔬菜、应时鲜果、花卉苗木、特种养殖等设施农业, 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发展生态观光农业, 利用刘五店、琼头、欧厝、大嶝等渔港, 将其打造为一个集休闲渔业、渔港餐饮业、台轮停泊、中小渔船靠泊、补给为一体的综合性渔港。这一举措可以说是从第一产业至第三产业的直接飞跃。同时, 适时合理布局基础设施, 逐步推出高品质商住地块, 增强城市功能, 承接岛内城市功能和人口分流。即将开工的大嶝国际机场工程, 也是翔安未来发展应抓住的一个契机, 翔安区在接下来定位中, 不妨将目光放得长远些, 类比台湾省桃园县的做法, 构建出一个“翔安航空城”。

四、小结

跨岛发展建设, 其意义在于平衡岛内外发展, 顺应广大市民的愿望和要求, 把岛内与岛外、城区与农村作为一个整体, 综合统筹功能定位、发展空间和产业布局, 进一步完善岛内城市功能, 拉开岛外新城框架, 以产业发展和新城建设双轮驱动为动力,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在这个过程中, 由于岛内外各城区的区位条件、产业结构、发展历史、自然环境等因素的不同, 造成了各区的定位不明确, 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积累而得不到解决, 各区难以协调发展进而制约了整个城市的规划和发展。然而站在各区的角度不难发现, 各区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存在着问题, 但同时也拥有各自独特的优势条件, 因地制宜, 科学地规划岛内外各区的发展, 对厦门下一阶段的跨岛发展至关重要。

摘要:从厦门市各个城区的发展层面研究显示, 厦门市各城区的区位条件和产业结构的异同, 造成了各城区发展程度的不同:岛内两区的空间越来越小, 人口密度越来越大, 必须思考如何进一步科学发展, 而岛外四区各有独特的区位条件, 合理规划必将大有作为。对厦门市各城区功能定位的科学认识, 是促进各城区协调发展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厦门,跨岛发展,区位条件,产业结构,功能

参考文献

[1]景普秋, 张复明.城乡一体化研究的进展与动态[J].北京:城市规划.2003.[1]景普秋, 张复明.城乡一体化研究的进展与动态[J].北京:城市规划.2003.

[2]王永刚.中国城市群经济规模效应研究[J].辽宁:辽宁大学学报.2009. (3) .[2]王永刚.中国城市群经济规模效应研究[J].辽宁:辽宁大学学报.2009. (3) .

区位条件分析 篇3

摘要:本文从区位条件的变化对两岸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角度分析了杭州湾大桥对两岸经济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交通网络;杭州湾大桥;区位优势

一、引言

杭州湾特殊的喇叭口地形,在带给大家壮丽的钱江潮的同时,也给了杭州湾两岸甚至整个浙东北地区交通条件的劣势尤其导致了较差的通达性。长期以来,从上海到宁波的陆路交通都要绕行这个喇叭口的顶点——杭州。因此,杭州也一直扮演着陆路交通枢纽的重要角色,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杭州市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增加了杭州湾两岸运输的里程数,但在一定程度上却制约了杭州湾两岸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浙江是以发展地区特色经济为主的。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将使杭州湾两岸各地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有利于加强各地区特色产品在浙江省以及周边地区的分销。

二、理论回顾

交通条件在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它是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的枢纽,也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上世纪初,德国经济地理学家A·韦伯从部门布局优化出发,提出了工业生产布局的区位理论,认为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有五个,其中一个因素即为运输状况。前苏联学者提出工业布局应遵循的六个原则中,其中有一个因素也为运输费用情况。因此,运输是生产在流通过程中的继续和流通本身的继续,是社会生产、商品流通和社会经济周转的物质基础,是一项重要的区位因素。运输将工业生产的原料、燃料的供应地和生产地,以及生产地与市场区联系起来,这就涉及运输能力和运输费用,寻找运输便利、运费较低对降低生产成本,便于组织生产是必要的前提条件。

三、杭州湾跨海大桥对杭州湾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交通网络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杭州湾跨海大桥开工之前,杭州市的区位优势非常明显。杭州位于杭州湾这个大喇叭口的顶端,杭嘉湖平原上,是自东海沿钱塘江西进的第一处较为便捷的渡江位置。在钱塘江大桥建成以前,由北向南绕行杭州湾的交通几乎都需要经过杭州,杭州成了渡江的要道。因此,杭州理所应当地成为了整个浙中北地区的物流中心。钱塘江大桥建成后,其物流中心的地位更加明显。加上当时在杭州北郊有笕桥机场这一军民合用机场,单在交通上就占有绝对的优势。这也是杭州市成为浙江省文化、经济、政治中心的一大重要原因。

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之后,将在杭州湾的交通图上形成一个大三角形,这座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将使宁波到上海的陆路里程缩短120多公里。从此,沪甬两港间的公路运输可以不通过杭州,表面上看,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杭州的区位优势,其交通枢纽的重要作用减弱了。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在大桥开通之前,杭州市及其周边的交通已经达到了过度拥挤的地步,尽管周边诸多的公路的建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交通拥挤的状况。但是长期而言,由于地区的汽车保有量不短上升,道路的增加并未带来交通情况的大幅度改善。现实情况是,带给杭州的是车辆拥堵造成的社会成本越来越高,对杭州本地的经济产生了不利影响。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状况。杭州湾跨海大桥虽然在一定程度削弱了杭州的区位优势,但从社会总效率的层面上考虑,却是提高杭州市的经济发展效率的。交通拥堵带来的社会成本、物流上造成的低效率的仓储成本以及其他一些低效率的资源利用状态将有所减少。

跨海大桥建设将吸引更多的投资,增加宁波资本力。宁波可以增加利用上海间接引资的机遇。上海的大外商,特别是跨国公司,往往把其海外总部和主要办事机构、研发中心设在上海,而将配套生产基地设在与上海交通便捷的周边地区,跨海大桥的建设能使宁波分享上海投资扩散。跨海大桥的建设进一步优化宁波的港口、保税区、开发区和余慈地区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客商直接来宁波投资。宁波也可以利用上海这一国际金融中心,大力发展宁波的金融业。城市金融业发达,则城市拥有、控制和使用资本数量大,资本的流动性强、成本低,资本对城市价值体系的贡献大。

跨海大桥能使宁波更便捷地满足长三角北翼城市对石化、能源、钢铁、水泥、低强度基础原材料产品的巨大需求,大桥促进杭州湾两岸形成优势互补的国内最大、世界一流的金山—宁波石化工业基地。跨海大桥也会促进宁波与上海、苏南地区经济交往密切,产业关联度增强,带来物流明显增加,宁波有必要、也有条件建成综合物流中心。在世界经济向亚太地区转移大潮中,中国长三角将成为世界加工制造业中心之一。由于跨海大桥的建成,宁波完全可以依托上海平台、承接上海辐射和转移,完全可能成为一个加工制造业基地,这将大大提高宁波城市的竞争力。

嘉兴位于杭州湾跨海大桥北端,大桥建成后,将与周边的交通网络形成一个公路运输枢纽。秀洲的纺织业,嘉善的木业,海宁的家纺、皮革、经编业等等,在嘉兴成为新的交通枢纽的同时,嘉兴的这些地方特色产业也会有很大的发展。

绍兴位于萧绍平原上,东临宁波,西靠杭州,两者都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这对于绍兴经济来说,存在着很强的拉动作用。与嘉兴类似,近乎完善的公路铁路网络,加上杭甬运河的建设,对于当地的经济来讲,这将会创造一个很好的发展环境,自然也会带来新的机遇。

此外,由于铁路运输的廉价性与跨海大桥的便捷性,绍兴和嘉兴届时将成为一个铁路运输与公路运输转换的枢纽。

总体而言,杭州湾跨海大桥优化了浙江省省内的交通网络,具有关专家测算,仅降低运输成本和减少交通事故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就将超过440亿元。跨海大桥对于整个浙江省而言,经济发展效率将由于交通网络的优化而大大提高,这对于整个浙江经济而言,是一个不错的机遇,可以更好地与国际接轨。而宁波市的经济将处于一个更优的环境,将会由其海运业等产业的发展发掘出更多的发展机会,从而带动整个宁波经济,其经济贡献率将会大大提高。

2.城镇网络的优化影响经济发展

从地图上看,我们可以发现,杭州湾地区几乎所有的城镇都是分布在交通网络的结点上的。换句话说,由于杭州湾地区地形较为平坦,多为平原地形,其整个城镇网络基本符合克里斯塔勒的“四四制”城镇网络设计,即结合了“市场原则”和“交通原则”,在市场合理分布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到了交通网络的布局。

可见,未建大桥时,杭州以东的杭州湾两岸就会出现类似于“断层”的交通中断,我们可称之为“断层效应”。其结果就造成了类似于空间扭曲的效果,杭州湾南北两地的实际运输路程比两地的直线距离大很多。虽然杭州湾南北岸的航运可以相对地补救一些“断层效应”所带来的缺陷,但是由于杭州湾湾口的特殊地形,潮涌特别厉害,就造成了可通航的时间不多,每年有相当一段时间船只是不能运行的。大桥的建成,将会大幅度地减弱这种“断层效应”,其整个体系将更加接近于完善的克氏“四四制”城镇网络设计,两岸城市间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市场划分将更趋于科学。

“断层效应”的减弱,对于杭州湾两岸诸多的特色产业而言,不仅其分销途径更为便捷,市场的影响也会更加广。比如上虞的制伞工业,其产品可以经过杭州湾跨海大桥这条大动脉流到嘉善、上海等地,而之前由于杭州湾天堑的所在,上虞雨伞的主要市场在杭州、淳安以及江西一带,而很少会想到开辟杭州湾北部的市场。

我从其他的一些资料中发现,浙江省公路网的规划还有沿上三高速公路北向的“杭州湾绍兴通道”以及杭州市萧山区东部的“杭州湾萧山通道”,而在建的杭州湾跨海大桥是“杭州湾乍浦通道”。这三条通道将在杭州湾上画出一个“梯形”的交通网络。那时,杭州湾的“断层效应”将基本不存在。可以说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只是杭州湾交通网络完善的一个开端,整个浙北地区将处于一个更加完善的市场分布环境和交通网络中,其整体经济发展环境将更加优良。

3.交通运输成本影响经济

由于产品的保存期限以及成本等多方面原因,产品的运输距离会收到一定的限制。从而,该产品的市场和潜在市场的面积也会有一定的限制。同时运输的里程长了,产品运输成本增加的同时,产品损坏的机率也会增大,所以一般产品的运输不会超过一定的里程。

以下就假设杭州湾地区周边都是匀质的土地,拿桐乡的羊毛产业为例进行市场范围的对比分析。为进行比较形象的分析,分析时适当地缩短了其运输里程。为这个运输里程是比较经济的临界值,我们可以称之为“经济运输里程”。

由上图可见,在大桥建成以前,其产业的范围只有A区一块,而大桥建成后,将会由于大桥的连接而增加了B区的市场。如果桐乡的羊毛产业的经济运输里程更大一些,那么B区这块扩大的市场面积将会更大,只要A区和B区不重叠。即使A区和B区重叠了,在杭州湾跨海大桥南段的延伸方向的市场也会因为运输里程的减少而可以再增加一块市场。市场占有的扩大,将会有效地拉动当地产业的产值,支柱产业的带动将会有效地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不止是嘉兴桐乡一个地方会有经济带动,杭州湾周边地区的经济都将会有大幅的发展。这样,就带来一个整体增长的效果。这样,杭州湾地区原有的根植性较强的产业将会成为一个新的增长极,这对于周边地区的经济将会有很大的拉动效应。

4.注意力经济的影响

所谓注意力经济是指“一种以可利用的信息数量扩张和消费者对这些信息可投入的注意力静态数量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在投资市场里,投资者即为消费者。杭州湾跨海大桥在规划初期就一直被新闻媒体报道,以致在学术界产生了杭州湾跨海大桥是否该建的问题,而之后确立并开工的时候,又有过不少的新闻炒作。这些无疑会使得原本不知道杭州湾跨海大桥这回事的投资者了解到这回事,同时,也会有相当一部分人会将注意力转移到杭州湾地区。

新闻媒体的宣传也会产生广告效应,这对于杭州湾地区而言是一种免费的广告。而注意力资源往往是有限的,媒体的宣传吸引了人们对于杭州湾地区的注意力,必然会减少人们对于其他地区的注意力。根据大数原理,杭州湾地区的外来投资必然会增加。只要政府再增加投资用以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就会起到一种加速器的作用,杭州湾地区的经济将会有大幅的发展。

在大桥竣工通车时的大型媒体宣传,也为杭州湾地区的打出了辐射范围极大的招商引资广告。只要有优良的基础设施,必然会吸引大量投资。同时大桥也会发掘出更多的潜在投资机会,带来更好的发展前景。

四、小结

总体而言,杭州湾跨海大桥将会优化整个浙江省乃至华东地区的交通网络和城镇网络,经济发展效率也会因此大

大提高。在交通网络优化的基础上,交通运输成本降低,产业的市场区域将会扩大,这就会拉动杭州湾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同时,新闻媒体对于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宣传也将成为杭州湾地区投资环境的免费广告,有助于增加杭州湾地区的外来投资,促进资本的积聚,使得杭州湾地区根植性较强的产业形成一个增长极,同时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

注释:

①李小建:《经济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60页.

②现在民用机场搬迁至萧山区,建成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原笕桥机场现成为军用机场。笕桥机场是当时浙江省唯一的机场.

③吴朝晖: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对宁波城市竞争力影响分析.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 2004(9).

④张金锁康凯:区域经济学[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第235页.

⑤杭州湾地区周边多为平原地区,假设为匀质区域并不会产生很大的误差.

⑥张雷:注意力经济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第1页.

参考文献:

[1]李小建:《经济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区位分析的答题 篇4

一.区位问题的类型

(一)评价区位选择是否合理:如果题目中设计到这类的问题,答案要点一般从有利的条件和不利的条件这两个方面来答题

批注,此题问题只是选择其中某一个要素来回答,合理的话条件是什么?如果不合理,那条件又是什么,?比如评价我国东北农业的区位条件?

答案要点:有利的:自然:地形平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水热资源丰富;地表有深厚的黑土,土壤肥沃。社会条件地广人稀,有利于大规模的耕作,机械化水平高。不利的条件:纬度高,热量不足,冬季易受寒潮的影响,有低温冻害

(二)判断影响区位布局的主导因素

(三)几个区位方案比较注:此类比较问题,如比较区位条件的不同,那么在答这类问题时,把各自的条件一一罗列出来,再选择那些是不同的(四)分析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五)分析影响某一区位的有利条件或限制性因素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对区域特征的了解和把握程度。日常复习中,要注意对典型区域区位特征的归纳和概括。如以农业为例:

东北平原——优势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而制约因素主要是纬度高,热量不足,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

青藏高原河谷农业——优势在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单产高,质量好;制约因素是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

西北地区灌溉农业——有利条件是光热充足,制约因素是降水稀少,水源缺乏。

华北平原——优势是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疏松,光热充足,制约因素是水源不足,旱涝、盐碱、风沙灾害严重。

南方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热条件充足,但洪灾较为严重,如长江流域、淮河流域等。

1.农业区位(1)自然条件:土地(地形、土壤)+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水源(指灌溉水源)。(2)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条件、农产品冷藏技术和保鲜技术;劳动力;地租;农业技术;政策;工业基础;农业传统;饮食习惯等。

2.工业区位(1)自然条件:位置;土地;水源。自然因素不是工业主导的因素,但是要注意土地的价格,这往往也是工业区位条件中比较重要。(2)经济因素:农业基础;原料;燃料;市场;交通、通信;地租;劳动力数量、素质、价格;技术。(3)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社会协作、国防安全;比如湖北汽车城十堰,建设初期主要考虑的是国家的安全。社会需要;工业惯性。(4)环境因素:主要用于微观布局,包括空气质量、水质、风向、河流流向等。

3.城市的区位(1)区位要素(宏观)①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河流(供水、运输功能)。

②社会经济因素:自然资源(矿产);交通运输;政治;军事;宗教。③新兴要素:科技;旅游。

(2)城市内部功能分区的区位因素(微观)①自然因素:地形、河流流向、气候(风向)、植被分布。②历史因素:城市职能、知名度。③经济因素:距市中区的距离、交通的通达度。④社会因素:收入、知名度、种族、宗教。

4.交通的区位(1)交通运输线(铁路、公路)的区位 ①经济因素(决定因素):合理布局交通网;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②社会因素: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③科技因素(保障因素)。④自然因素(制约因素):地形;地质;气候。

(2)交通运输点的区位(以港口的区位为例)①水域条件(航行、停泊条件):河港——沿河、水深、河宽、流缓;海港——沿海、水深、易靠岸、避风的海湾。②陆域(筑港)条件:地形条件(地形平坦、坡度适当、地质稳定,便于安排建筑用地、港口设备);交通条件(影响客货的集散);腹地条件(经济腹地的大小和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客货流量,进而影响港口的兴衰);城市的依托(城市为港口提供人、才、物的优势,利于港口的建设和发展); ③政策条件(自由贸易港口和对外开放港口有得于港口的发展)。

5.商业中心的区位:

(1)商业城市的区位: ①比较稳定增长的商品来源和销售区(即服务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②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2)城市中商业中心的区位:

①商业街:A、市场最优: B、交通最优:

②商业小区:多建在居民小区中,方便居民购物

6.旅游的区位因素;或者评价旅游的区位条件

1、游览价值:旅游资源的质量(优质、独特,具备较高的审美或历史文化价值)、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和地域组合状况

2、市场距离:与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距离,经济距离(旅行所需的时间和费用)越长,吸引的游客越少。旅游地的最优吸引半径是有限的3、交通位置及通达性:直接影响游客的数量

4、地区接待能力:旅游活动的配套设施,关系到服务质量高低和盈利水平

5、环境承载量:旅游活动容纳能力-容人量,超过环境承载量会对旅游资源和背景环境产生破坏,使旅游环境恶化,如果达不到承载量,会造成资源浪费。

7.人口分布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矿产资源(联系城市分布区位因素,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处)。

2、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活动方式、居住时间和移民历史、政治因素(联系区域地理中的巴西和澳大利亚人口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考虑)

8关于水的区位条件

水运的区位条件①自然条件:地形(地势平坦、水流平缓、利于航行);气候(降水季节分配均匀,水位变化较小,冬季无结冰期,全年可通航);水文(河网密布、运河众多,形成庞大的内河水运网;河流含沙量小,河道不淤积)。

②社会经济条件:人口、经济影响客货流状况

水文特征:1河流的径流量,水位,流速,径流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小;2有无结冰期,汛期期,凌汛。(这些都与气候条件有关)3含沙量的大小(这个特征与植被,坡度有关,一般我们都是考虑的植被状况)

水系特征:1河流的流域面积,2河流的里程,3支流的多少和分布的状况如:支流纵多,成南北对称分布。4流向,河道的形状如河道弯曲或直的。

9关于地势,地形的特征答题要点

地势特征:只答哪个方位高,哪个方位低如海南岛的地势特征中间高,四周低,中国地势特点西高东低,成三级阶梯状。判断地势的高低可以通过等高线的分布,可以通过河流的流向。如云南省第二次省统测第36题

地形特征:答案要点,主要的地形+地势特征

地形区:地形+地名如:东北平原:地名东北地区,地形平原

10沼泽的形成条件

1、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2、地下有较厚的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渗,地下水水位高。

3、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4、有“凌汛”现象,易产生积水。

二、区位分析的步骤

“区位因素分析”的教学反思 篇5

本周亮点:

1、对考情进行了分析,展示了学习目标,设计了自主复习题,进行了合作探究,学生充分展示了自我,当堂进行了课堂检测,环节环环相扣;

2、经过整合教材、合作探究、课堂检测三大环节,师生共同总结出了区位试题解题步骤,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效果比较好;

3、基本上达到了学习目标,能熟练地“回归”教材分析问题,学会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初步形成了区位因素分析的模式:

⑴分析区位类型(农业、工业、城市、交通等);

⑵看清区位要求(全面分析、对比分析、主导因素分析、优势区位分析);

⑶回归教材检索区位因素;

⑷提取材料(包括图表)有关显性、隐性信息;

⑸运用相关知识组织答案。

不足之处:

没有叫学生课下做好充足的`准备,以至于上课时间有些紧张。

改进措施:

课下监督学生多背,多看,注意知识的积累。

【“区位因素分析”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工业的区位选择》教学反思示例

2.《教师的教学技能》的教学反思

3.《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的说课稿

4.论文的教学反思

5.狼的教学反思

6.雪的教学反思

7.ieueer的教学反思

8.燕子的教学反思

软件园二期产业基地区位分析 篇6

(1)基地北靠虎仔山城市生态公园,西面与湖边水库水源保护区相邻,基地具备良好的外部自然环境。

(2)基地距厦门市前埔国际会展中心约1.5公里,距厦门市东渡港约10公里,距厦门市高崎国际机场约7.5公里;同时基地三面(东、南、西)均为城市干道,南面为红线56米宽的吕岭路,东面为40米宽的五石路,西面为50米宽的环湖里大道,交通十分便利。

广东旅游区位分析 篇7

关键词:广东省,区位,旅游

区位的前期选择和规划, 对于经济活动的发展, 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 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选择了一个合理的区位, 才会在后期的所有规划中获得区位优势。所谓的区位优势是指某一产业为了发展自身经济而进行的投资在区位上所具有的选择优势。也就是说可供投资的地方是否在某方面有区别于其它地区的优势, 要受到生产要素和市场的地理分布、运输成本和投资环境等诸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旅游业中的三个要素, 即旅游者, 旅游资源, 旅游业这三个方面, 对广东省的区位因素进行了研究。

一、区位的来源和定义以及区位理论

区位这个词的来源是德语中的“standort”一词, 而英语于1886年翻译为“location”, 就是位置、场所的意思, 这个词在我国翻译成区位, 在日文中则被翻译为“立地”。

事物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 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的联系。对区位一词的理解还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 它不仅表示一个位置, 还表示放置某事物或为特定目标而标定的一个地区、范围, 即简单的和自然因素的联系; (2) 它还包括人类对某事物占据位置的设计、规划, 即和人类经济活动的联系。区位活动是人类活动的最基本行为, 是人们生活、工作最初和最低的要求, 可以说, 人类在地理空间上的每一个行为都可以视为是一次区位选择活动。例如: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作物种类的选取与农业耕地位置的选择, 工厂的区位的选择, 公路、铁路、航道等路线的规划与指定, 城市功能区 (商业区、生活区、工业区等) 的规划, 城市绿化位置的规划以及绿化树种的选择, 房地产开发的位置选择, 国家各项设施的选址等。

区位理论目前是基于区位的选择而产生的一种研究方法。所谓的区位理论, 是指研究人类经济行为的空间区位选择以及空间区内经济活动优化组合的理论, 也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一种学说。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 德国经济学家阿尔申尔德·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以及德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在区位理论的定义中, 人类进行任何一样活动的第一个步骤, 就是定义活动相关的区位。那么这么就要求区位的选择不能是盲目的, 必须是有一定的原则和理论支持的。本文从哲学的角度, 对于区位选择的原则做一个简单的分析。从哲学层面来分析, 区位选择的原则有因动态平衡原则、地制宜原则和统一性原则, 下文将做详细的阐述。

(一) 动态平衡原则。

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可以划分大体被划分为静态因素和动态因素。静态因素主要为自然因素, 比如如土壤结构、地形要素、天气状况等, ;动态因素主要为社会经济因素, 如市场繁荣度、交通状况、国家政策、技术支持环境等。相比来说, 动态因素是不断在变化的, 在区位选择前和选择后的情况也许完全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分析眼前的各种因素, 有一个把握整体走势的能力, 推断出动态因素的走向, 作出合理的判断。

(二) 因地制宜原则。

唯物辩证法认为, 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 主观应该符合客观, 也就是要实事求是。所以, 人们在进行区位选择这项活动的时候所运用的理论必须能够要结合到实际, 而且要因地制宜, 要将具体的经济活动和具体的地点结合实际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 不能一概而论, 还要考虑具体的影响区位的各种因素, 比如气候、地形、土壤结构、水源位置等自然因素, 市场条件、交通状况、劳动力水平、政策的松紧等社会经济因素, 以使当地的各种类型的资源能够更好的支持区位的选择, 从而降低成本, 获得更好的收益。

(三) 统一性原则。

在哲学的观点中认为, 每个事物都是一个整体, 而每个整体都是由它的各个部分有机组成的统一体, 都是由它的本身的变化, 发展等行为构成的一个过程。因此我们需要在把握好整体走势的同时, 要更加详细的了解各个组成部分的要素和其对应的各种变化, 更好的为区位的选择提供数据的支持。

二、区位对广东旅游业的具体作用

区位对广东旅游业的作用是直接的、明显的并且具有多重性的。具体影响广东省旅游业的因素可以分为客源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服务设施与管理因素、交通因素等。

(一) 客源因素作为区位因素中最为重要的一条, 对广东省旅游业的影响不容忽视。广东省的客源主要有以下几个分类。

商业客源市场。广东省作为国家改革开放的实验基地, 省份内汇集了了国内外各种类型的大大小小的企业, 正是因为这些大大小小的企业带来的纷繁的商业活动, 再加上每年固定在广东省举行两季的广交会, 都给广东省的旅游以及相关产业带来了大量的优质的商业客源。商业客源相对于其他客源来说, 更加的稳定, 并且经济收益也较大。

独有的港澳市场。广东省本身地理位置具有相当的优越性, 它本身紧邻澳门和香港这两个亚洲境内热门的旅游城市。同时这三个旅游城市有十分接近的文化背景, 尤其是在居民的日常用语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广东游客到港或者香港游客到广东旅游基本不会遇到旅游障碍。同时加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这样就使得从港澳来的客人占据了广东入境游客总人数的绝大多数, 这样不仅拉动了旅游业在广东的发展, 更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过境客源市场。广州省是整个中国当之无愧的南大门, 是相当一部分境外游客 (尤其是香港旅客) 进出中国以及中国人民进行出境旅游的必经一站。在国家政策变得更加宽松以后, 大大小小的港澳游为广东省的旅游收益持续带来了新鲜的活力。

(二) 自然环境因素也是区位影响因素中重要的一环。

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因素, 才能在旅游业的竞争中获得良好的初期优势。

广东省坐落在中国的最南部, 简称为粤, 被称为中国的南大门, 毗邻香港和澳门, 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了一个公认的“窗口”。广东省旅游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 类型也很多样。广东省拥有六座国家级认证的历史文化名城, 它们分别是广州、潮州、佛山、梅州还有雷州。广东省气侯十分温和, 一年四季均适宜旅游, 是许多游客冬季的旅游首选。广东省的自然风光有肇庆的七星岩, 还有被称为广东四大名山的粤北的丹霞山、南海的西樵山、肇庆的鼎湖山和博罗的罗浮山, 游客的观光选择空间很大。

(三) 交通因素也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没有配套交通设施能够使游客便利的往返, 那么吸引游客的能力就会大大下降。广东省航空、铁路以及公路运输设施完善, 广东旅游业具备了交通方面的区位优势。

从航空层面来看, 全国三大航空枢纽之一的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就坐落在广东省, 此外, 深圳、汕头、珠海、湛江、佛山、梅州等地也拥有民用航空机场, 是整个中国范围内机场分布密度最高的地区。在铁路运输方面, 广东省正在构建“三纵二横”铁路干线骨架, 形成以广州为中心, 以“三纵二横”为主干线, 贯穿东西南北, 与周边省 (区) 紧密连接的轨道交通运输网络。在汽车运输方面, 广东省目前公路总里程达到11.5万公里, 全省所有地级以上市通高速公路、与周边省份 (除海南省外) 均有高速公路相连, 基本形成以广州、深圳为中心向外辐射的高速公路网络, 珠江三角洲形成较为完善的高速公路网络。正是这三个方面的交通运输网络, 给来广东省的游客带来直接的便利, 侧面推动了广东省旅游业的增长。

(四) 服务设施与管理因素目前在趋于完善的旅游市场中的重要性也在不断显现。

随着旅游人数的不断增多, 广东省内的配套的服务设施也在不断完善。在广东省的旅游热门城市, 随处可见林立的酒店和旅馆, 游客们可以在各种网络预订平台上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住处。同时, 遍布各种的旅行社也为游客们制定出行计划带来了便利。除此之外, 旅行社也提供各种如代订火车票、送关签证以及外汇兑换等增值服务来为顾客提供方便。和内地其他地方不同, 在广东省的便利店除了接受人民币支付外, 很大一部分也接受港币直接付款, 在这些便利店内游客们也可以买到可以在港澳直接使用的电话卡, 交通卡和转化插头之类的物品, 这些都为大陆游客的出境和港澳游客的入境提供了支持。为了提高游客们在广东省的旅游质量, 国家有关部门也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定来保障游客们的利益。这些措施无不体现了旅游业在广东省内的重要程度。

(五) 广东旅游在港澳游中具有重要的跳板作用, 这点是广东省独有的区位优势。

目前因为政策的优待和地理环境的优势, 广东省在港澳游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许许多多的前往港澳旅游的游客会选择在出境前先游览下广东省内的景色。在政策方面, 因为国家的支持, 持深圳户口的居民每个月有两次免签往返香港的机会。这对广东省的旅游业的发展有这直接的刺激作用。在政策的刺激和帮助下, 很多广东省的居民都选择出关直接购买香港本地的商品。同时, 广东省内部的风光也吸引了大量的港澳游客慕名前来一睹大陆的美好风光。

三、小结

广东省地理位置优越, 同时结合省份自身政策优越性, 如果能更好的稳固作为中国南大门的优势, 保持和港澳的紧密联系的同时, 大力开发自身的旅游资源, 利用好自身的区位优势, 那么旅游业则会在广东省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杜能, 《孤立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之关系》1826

[2]阿尔申尔德·韦伯, 《工业区位论》1909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篇8

【关键词】 农业区位因素 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 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思路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174-01

一、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气候条件包括光照、热量、昼夜温差、水分等。不同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要求的光热水条件不同,所以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当的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地形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山地丘陵地区宜发展林业或牧业,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不同土壤的酸碱度、肥力、土层厚度、质地等特性不同,适宜生长的农作物不同。

二、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

分析某地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既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重点评析主导因素,还应找出不利因素。同时,由于农业生产活动及其影响因素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我们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动态地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例1:【2013年全国大纲卷第36题第(1)小题】

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新疆轮台(位置见下图)盛产小白杏。原来,杏肉食用,杏核弃之。某年,浙江义乌某瓜子商经反复试验,研究出炒制此种杏核的方法,其杏仁口味上佳。此后,该瓜子商从轮台大量收购杏核,在义乌炒制后出口美国。由此,小白杏成为轮台重要的农产品之一。

评价轮台种植瓜果的自然条件。

解析:首先应明确轮台种植瓜果的自然条件包括其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还应明确“评价”的含义,就是既要分析该地的有利条件,也要找出不利条件。

三、进行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思路

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区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首先,综合考虑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从当地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因素入手,逐个分析,得出哪些是农作物生长的有利因素,哪些是限制因素,并确定影响当地农业区位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

对局部地区进行农业区位选择时,应从社会经济因素入手,并着重考虑市场和交通运输这两个最富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最终确定比较合理的农业区位。例如,地价的高低与距离城镇的远近关系密切。

例2:【2011年高考山东卷第26题第(4)小题】

为了解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并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某地理实习小组在美国西部地区进行了野外考察。下图提供的是考察路线(R地→旧金山→盐湖城)及周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相关信息。读图回答问题。

以加利福尼亚谷地(北部)和大盆地为对比区域,以“自然条件影响农业生产活动”为主题,简要分析两地农业区域差异。

上一篇:社区矫正人员保证人承诺书2013052下一篇:幼儿教师园本研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