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数学复习反思

2024-07-12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数学复习反思(通用13篇)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数学复习反思 篇1

1、关于知识点的复习与巩固。比和比例这部分内容的概念较多,知识点比较复杂,而且这些知识点之间都有联系。因此,在一个课时之内完成所有的复习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本课属于复习环节的第一课时,即知识点的复习与再现。在教学设计上,课前让学生对比和比例这部分的概念做以梳理,课上对照知识点进行一一回顾与交流,比如让学生任意说出一个比,说出它的意义、各部分的名称,以及它与除法、分数联系与区别,之后再来练习求比值的方法,再说出另外一个与它相等的比引出比例的意义,尽可能做到将零散的知识点贯穿成线,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并有效地促使学生有序地联想,最终形成知识网络。

2、在学生回顾知识点的过程中,我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回顾一部分知识,再安排相应的练习,使知识逐渐清晰地呈现出来,从而达到内化的目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对比和比例的复习,通过比和比例的意义,帮助学生更好的区分比与除法、分数及比例联系与区别。最后安排适当拓展,使学生有效地掌握所学知识,突破知识重难点,做到层层反馈,训练,达到巩固提高效果。用少量的练习,举一反三。

从整体教学上来看,本节课课容量比较大,复习的概念、知识点较多也较细致,既关注了学生课前整理,又关注了学生课上的学习效果和积极主动性。不足之处,教学方法方面不够创新,循规蹈矩的,练习的密度稍显不足,时间分配也不够合理。总之,我会在今后的复习课中大胆地改变以往复习课的教学方法,力求教法多样化,力求以学生乐学为目标,争取上好每一节复习课。

《比例的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2

"比例”属于概念课,为了让学生对比例的知识形成整体的认识,又能把握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我将比和比例的知识进行对比复习,深化基本概念。主要体现在:

1、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清晰展现教学环节。

我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把部分幻灯片做成超链接,进入复习时,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复习内容,这样清晰地引领,使学生明确了复习方向,同时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建构起知识网络。

2、加强知识间的前后联系,理清知识脉络。

我让学生以回忆并填写相关表格的方式参与整理和复习,指导学生参与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再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归纳,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更清楚的理解比和比例在意义、各部分之间关系和性质上不同,求比值、化简比和解比例方法与结果上的不同。

3、注重了复习课与新授课的区别。

复习课提问要注意广度而不能拘泥于一个方面。如:课前我让学生回忆交流有关比和比例的知识,而不是只让学生回忆比的知识或者比例的知识,这样学生的回忆搜索就被打开了。

4、把概念的整理和具体的题目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概念在数学问题中的重要性。

我要求学生整理概念的同时,还同步练习一些具体的概念的应用题目和学生平时作业中容易混淆和错误的题目。比如在复习到比的化简和求比值这部分知识时,首先针对学生结果容易混淆的情况我出示一个练习让学生自主完成,然后提出问题“求比值和化简比有什么区别?”学生通过这样的对比练习,就解决了容易混淆的问题。

通过对这节课的教学,我意识到教师的教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基准,把学生的学放到主要地位上来,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构建知识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形成一条条知识链,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掌握和运用知识。

《比例的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3

通过最近一段时间的复习,发现学生对比和比例这部分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所以跟学生们一起对这部分知识重新进行了梳理。

1、我先让学生回忆所学过的这部分知识,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动脑的方式来活跃他们的思维,然后用思维导图的形势呈现这部分知识。这样做使学生对知识有了整体的把握,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让不同的人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2、关于知识点的沟通。比和比例的概念性知识点有很多,而且这些知识点之间有联系。要在一、二节课内复习完所有的概念,并要求学生记住运用,是完全做不到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上,采取用联想方法,从一个知识点出发,引导学生联想,把有关知识点串联成线。由出示比,引出比的概念和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由引出一般比,到化简比,最简整数比;由求比值和化简比,引出比例概念,再引出正比例、反比例。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有序联想,勾通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3、在复习课中,练习设计要根据平时教学反馈情况而定,具有针对性。判断成正反比例关系是本单元教学重点之一,也是学生在解题中出错率高的地方。通过学生讨论正反比例异同和一组习题进行训练,达到巩固提高效果。用少量有代表性的练习,举一反三突破知识重难点,起到层层反馈实效。

《比例的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4

今天和我们六年组的成员一起送教到攀丹小学,自己担任其中的一节课,授课的课题是《比和比例的整理和复习》。在送教后发现在复习课做的还不足,下面我就这节课做以下的思考:

《比和比例复习》属于概念课,但是比的知识分布在第十一册,比例的知识分布在第十二册,为了让学生对比和比例的知识形成整体的认识,又能把握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达成触类旁通,一举多得,我将比和比例的知识对比复习,深化基本概念。当问学生“关于比和比例我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时?”同学们讲了很多,同时也深深感到这些知识点如果这样处理的话会显得零乱、无序、缺乏系统我决定把这个过程放在课堂上去完成。

复习课不能等同于练习课。不能只通过题海战术来枯燥、机械的让学生接受知识,从而对复习课感到厌烦。我个人认为,复习课既要帮助学生系统整理过去的知识,也要教给学生复习的方法,提高学生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同时结合相关的实际应用,达到加深理解、巩固旧知、灵活运用的最佳效果。这才是学生一生都受用的。因此我觉得这“浪费”的时间是值得的,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而整理

出来的知识体系,学生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特别牢固,而且能有效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列表的方式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也明确了各知识点的共性和个性,表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渗透了学生对各类信息的整合、梳理,培养了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终生受益。

感觉我本节课的不足就是:强调的太多。总是对学生不放心,一些注意事项没有变成学生的语言,让学生去发现领悟。在以后的课堂上,我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比例的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5

学习了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通过练习,感觉孩子们掌握的并不理想。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1.在教学中发现少部分学生对化简比与求比值区分不清。针对这一情况,我在备课时要预设问题,课堂上有针对性的指导与讲解,让学生去发现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这样学生对化简比和求比值就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2.概念没有深入。什么是最简整数比?化简比有什么标准?这些问题困扰着不少同学,教材中也没有明确化简比的要求。

在教学时,我把这个知识点明确出来,通过练习让学生归纳最简整数比的特征。另外在给出概念后,后面的例题中我继续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对每个化简比的结果都请学生对比概念检查,这样学生的印象才深刻。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数学复习反思 篇2

青岛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97页“比和比例的整理和复习”.比和比例部分包括了比与比例的意义、性质及应用, 这部分知识都是在六年级学习的, 学生的印象比较深, 对于这一部分的复习, 其把握的重点就是沟通比和比例间的关系及与分数、除法的联系.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对比和比例的内容进行整理和复习.

引导学生对比和比例的知识有更高层次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索的精神.

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数学思想和网络图、列表、错题整理等形式整理复习资料.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数学思想以及不同的形式整理复习资料.

2.引导学生对于比和比例的各个知识点进行更高层次的理解.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于比和比例的相关概念已有了比较深的理解, 但是对于各个知识点的因果联系还有些模糊.学生已经有了一些整理和复习的方式, 并且有较好的小组合作以及自我表达的能力, 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整理以及相互的关联进行整理和复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比和比例各个知识点的版贴、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每组一份学具袋、一张彩色卡纸, 每名学生一份课后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就地取材

1. 师谈话:

今天吴老师来到咱们学校上课特别开心, 为什么呢?因为吴老师十几年前也是从这所学校毕业的, 所以看到你们这些校友格外地亲切, 希望通过这节课吴老师不仅能找到当年在这里上学的感觉, 同学们也能切切实实地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 好吗?

2. 师出示照片:

这是什么?这是吴老师当年在这里的小学毕业照片, 长是18厘米、宽是12厘米.从这几个数据中你能回忆起哪些关于比的知识来?由这些式子你用到了哪些知识点?看谁说得最完整.

(板贴: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比和分数除法间的关系、求比值)

3. 师出示两张照片:我把毕业照片进行了缩放, 根据这两组数据, 你能回忆起哪些关于比例的知识来?

板书:18∶12=6∶4或18∶6=12∶4等

师质疑:由这些式子你又用到了哪些知识点?还是看看谁说的最完整.

(板贴: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

4. 师质疑:除了黑板上的内容, 还有哪些内容是关于比和比例的?

(板贴:解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比例尺、比的应用、比例的应用)

师:这节课我们就对比和比例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比和比例】

二、展开活动, 自主复习

1. 师谈话:黑板上的知识点很多而且杂乱无序, 下面由小组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梳理. (小组进行展示并及时评价.)

师质疑:这种梳理的方法我们称之为网络图整理方法.比和比例有什么关系?

师:这个小组先把比和比例的相关知识分成了几大类?板书:【分类】

学习求比值的前提是比的意义和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化简比的基础是比的基本性质, 等等, 这种由一个知识点的特点引出另一个知识点的思想称之为类比.板书:【类比】

师:像分类、类比都是数学思想, 在以后的整理复习中同学们可以继续尝试应用.

2. 师质疑:我知道还有的同学课前用了其他整理的方法, 谁愿意上台展示?

(列举法、图表法、错题整理)

老师把四种整理方法贴在黑板上.

师:这四种整理的方法都能够帮助我们对于旧知进行有序的梳理, 希望同学们在接下来的复习课中能够活学活用.

三、整理错题, 交换练习

师:课前同学们通过复习, 每个小组都整理了几道平时容易出错的题目, 并写在了问题卡上, 现在请组长上台任意选择一张问题卡, 带领组员进行完成.

课件出示任务: (1) 组长带领组员独立完成在答题纸上, 要求快、静、准确.

(2) 组长集体订正答案.

(3) 各组纪律委员负责秩序的维持.

四、学生抢答, 激发兴趣

师质疑:通过刚才的自主练习, 老师感觉同学们的基础知识掌握得还是很牢固的.接下来的环节叫做冒险岛, 我这里有四套不同分值的题目, 分别用了不同的卡通人物表示.答对的小组可以加上相应的分值.哪个小组想试一试?

五、课堂反馈

师:通过这节复习课, 你有什么收获?你准备如何进行接下来的毕业总复习课?

教学反思

纵观本节课, 有很多好的地方, 例如课堂的一些生成、学生的表现等.学生课前用表格、错题整理、列举法等形式整理的比和比例相关内容, 不仅画面漂亮, 而且内容详实、全面.

此外, 学生在进行小组展示的时候, 学生上台表现落落大方, 其他学生的点评也比较到位.小组交换做题的时候, 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把其他小组的题目做对, 课堂效果较好.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数学复习反思 篇3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与基本陸质,会求比值、化简比、解比例等。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整理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及合作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数感。

教学重点:理解有关比和比例的数量关系,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难点:会准确、迅速地解答有关比和比例的问题。

教学理念: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观察、分析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思维能力。

2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学习有价值的实用的数学。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播放公安人员根据脚印与身高的关系进行破案、抓获罪犯的录像。

师:公安人员是根据什么破案的?故事中蕴含了哪些数学知识?

学生讨论后汇报。

生1:根据脚印和身高的比。

生2:运用了比例尺的知识。

生3:比和比例的知识。

师:今天我们将复习比和比例。请你说一说我们应该先复习什么?

生4:先复习比,再复习比例。

师:为什么先复习比再复习比例?同桌讨论,说出原因。

(板书课题:比和比例)

多媒体分步出示下图:

指导学生观察表格的结构。结合学生的叙述,教师逐步放映出内容。

[设计意图:创设公安人员破案的故事情境,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通过表格使学生清晰地看清比和比例的关系,并掌握比和比例的异同之处,表格呈现使知识形象直观,再通过填表使学生进一步系统掌握比和比例的联系与区别,并形成数学知识结构。]

师: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生: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法中的被除数;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数的分母、除法中的除数;比值相当于分数的分数值、除法中的商;比号相当于分数的分数线、除法中的除号等。

师:比的基本陸质和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途?

学生汇报:用途①化简比,②解比例等。

[设计意图:比较方法是各种认识和各种思维的基础(乌申斯基语)。此环节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白了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构建了较完整的知识网络。]

二、自主实践 合作交流

1求比值和化简比

求比值:4:2/5=

化简比:4:2/5=

2多媒体分步出示:

结合学生的叙述,教师逐步放映出内容。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实际计算中,体验求比值、化简比的一般方法和结果,明白求比值、化简比的区别和联系。数学中表格是一种最直观、最形象和最集中的语言,包含着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资源,用图表反映信息有利于帮助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中获取性质、规律,并转化为数学问题加以理解。]

3多媒体出示一幅杭州到上海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后提问。

师:你能根据示意图知道些什么?

生:因为缺少比例尺这个条件,不能算出结果。

师:能求出杭州到上海的实际距离吗?

师:什么叫比例尺?

学生说出数值比例尺;讨论后,画出线段比例尺。

师:如何进行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的互化?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师只给出图上距离,故意不给出比例尺,而要求学生求实际距离。使学生一下处于尴尬状态,这样使学生认识到比例尺的重要性,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学生在讨论中,进一步明白数量关系,知道什么叫数值比例尺、什么叫线段比例尺,知道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异同和关系,掌握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转化的一般规律。题目设计联系了生活实际,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可用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问题。]

三、强化巩固 拓展延伸

1甲数除以乙数的商是1.4,甲数和乙数的比是多少?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2解比例:3/5:x=1/3:2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讨论。

2写出比值为1/2的比例。学生独立完成,交流、反馈。

3为什么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像片上的人是谁?同桌讨论,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4回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尺,绘制出你家室内地面的平面示意图。

[设计意图:设计的练习题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題时,不知不觉地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要照顾到优等生和后进生,对优等生可增加一些思考性较强的题目,对后进生选择一些教材中最基本的、一般性的题目,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本组数学练习题的安排遵循了这一要求,有坡度、有层次、有针对性,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全课小结加深理解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同意见吗?

本课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本课的教学目标明确,学习过程生动活泼,能不断创设一个个问题情境,巧设疑问,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思维实际出发,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问题进行探究、讨论、交流,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把学生带入了积极思考的学习境地。

2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本课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把有关知识进行有效整合,教学设计结构严谨,条理清晰,教学过程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在比较、思考中构建知识网络。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复习教学反思 篇4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让学生通过观察表格,总结出两种比例关系下两种量不同的变化规律,即另一方面的不同点。

在原来的教学设计中,我只是简单的安排了复习,让学生口述正反比例的意义,然后再让学生做几个判断正反比例的题目,在实际上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自己复习完成上面的表格。

目的有两个:

1、使一部分不能完整说出意义的后进生有个清楚的再认识,达到巩固旧知的教学目的。

2、为让学生准确说出两者的不同点和相同点铺设道路。学生常无法用准确的语言总结两者的联系表达出来,所以这一小小的临时改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比和比例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5

复习课不能等同于练习课。很多粗心的老师都把复习课上成单调的练习课,一节课下来从头到尾只注重练习,而忽略了对知识的整理及学生整理知识能力的培养,每节课如此反复地进行,学生练得多觉得累,老师评讲多了也累,到头来师生双方都弄得疲惫不堪,从而对复习课感到厌烦。我个人认为,复习课既要帮助学生系统整理过去的知识,也要教给学生复习的方法,提高学生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同时结合相关的实际应用,达到加深理解、巩固旧知、灵活运用的最佳效果。

复习课既要让优生“吃得饱”,也要让中下生“吃得消”。每个班都有优生和差生,我常常听到一些成绩好的同学抱怨:“老师,上复习课真的.很无聊,上课讲的内容我们都学过了,都会了。”可是,对于成绩差的同学却不一样,虽然都是学过的知识,但他们却有很多知识都没掌握好,甚至有些知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复习的时候,部分中下生还是“一头雾水”,一个问题反复习问了好几个同学还是回答不出来。这样一来,成绩好的同学就觉得不耐烦了,他们上课无精打采,大大降低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打击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数学复习反思 篇6

横江中心小学陈炜

《比和比例总复习》属于概念课,但是比的知识分布在第十一册,比例的知识分布在第十二册,为了让学生对比和比例的知识形成整体的认识,又能把握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达成触类旁通,一举多得,我将比和比例的知识对比复习,深化基本概念。当问学生“关于比和比例我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时?”同学们讲了很多,同时也深深感到这些知识点如果这样处理的话会显得零乱、无序

缺乏系统我决定把这个过程放在课堂上去完成。

复习课不能等同于练习课。不能只通过题海战术来枯燥、机械的让学生接受知识,从而对复习课感到厌烦。我个人认为,复习课既要帮助学生系统整理过去的知识,也要教给学生复习的方法,提高学生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同时结合相关的实际应用,达到加深理解、巩固旧知、灵活运用的最佳效果。这才是学生一生都受用的。因此我觉得这“浪费”的时间是值得的,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而整理出来的知识体系,学生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特别牢固,而且能有效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列表的方式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也明确了各知识点的共性和个性,表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渗透了学生对各类信息的整合、梳理,培养了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终生受益。

反比例函数定义教学感悟与反思 篇7

[教学片段]

教师甲:列出下列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

1.2012年新华村有良田500亩, 新华村的人口总数为x人, 新华村人均有良田y亩, 则y与x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

2. 三角形的面积为15, 这个三角形的底长为x, 底边上的高为y, 则y与x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

3.办公员小丁在电脑上用了x分钟打了2000个汉字, 小丁每分钟打的字数为y个, 则y与x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

教师甲:由函数像这样的函数为反比例函数, 所谓反比例函数就是形如 (k为常数, k≠0) 。强调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 注意系数k≠0, (2) 可以变形为y=kx-1或xy=k。

教师甲:练习:判别下列函数是不是反比例函数: (1) y=x-3 (2) xy=-32 (3) y=-2x-1 (4) y=x3-x (5) y=2x+1 (6) xy=m (m为常数) , 笔者发现学生做这个练习及其反馈练习的效果并不太好。

教师乙:列出下列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

1.2012年新华村有良田500亩, 新华村的人口总数为x人, 新华村人均有良田y亩, 则y与x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

2. 三角形的面积为15, 这个三角形的底长为x, 底边上的高为y, 则y与x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

3. 办公员小丁在电脑上用了x分钟打了2000个汉字, 小丁每分钟打的字数为y个, 则y与x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

4.操场一圈400米, 小明同学跑了x圈, 然后又跑了20米, 他一共跑了y米, 则y与x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

提出问题: (1) 由函数, y=400x+20, 你能发现哪些函数有共同的特点?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函数y=400x+20是什么函数?该函数的定义是什么? (2) 如果将这些函数我们称为反比例函数, 你能否尝试给反比例函数下定义?并提出要求: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 思考1分钟后再和小组同学进行讨论交流。

学生:形如 (k为常数) , 称y是x的反比例函数 (教师并没有指出k要不能等于零) 。教师乙:利用反比例函数的定义练习:判别下列函数是不是反比例函数: (1) 。在这部分的练习过程中, 部分学生对 (2) (3) (6) 的判断有误,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辨析、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函数可以变形为xy=k或y=kx-1的两种形式;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当m=0时, xy=m (m为常数) 就不是反比例函数。引导学生纠正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形如 (k为常数, k≠0) , 称y是x的反比例函数。

笔者发现第二节课的课堂反馈环节中教学效果有明显的提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同教学效果?首先不难发现教师甲在反比例函数定义教学上观念比较落后, 怕学生总结不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怕学生发现不了反比例函数定义中的k≠0的, 还特别强调学生要注意k≠0的, 而在练习中仍然有部分学生没有注意到这个要求。相反教师乙是引导学生尝试总结反比例函数的定义, 即使定义中学生没有对k提出不等于零, 教师也没有立刻指出, 而是预留了问题, 让学生通过对练习中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让学生自己发现反比例函数中的k应不等于零。其次教师乙注重复习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因为一次函数的定义中已有k不等于零的要求, 相反教师甲则没有注意到。

[教学反思]

1.教师甲的课堂教学仍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 教师为了教知识而教学, 学生主要是被动在学习。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早已被提到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 但真正落实怎样还在于教师个人的理解,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甲的心中已根深蒂固了, 他依然认为自己是教学的主体, 怕学生思考不出来。

2.教师乙的教学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发扬教学民主, 当好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 使学生主动性、富有个性地学习, 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乙的教学更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创造条件使学生的认识能力、智力、个性得到了充分地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教学中的控制者和支配者。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 勇于质疑、勇于创新, 逐步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 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4.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步步设疑, 营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形成有效的数学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再由全班交流, 在整个的交流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 从而引发同学们更多、更宽的思考方法;让学生在交流中解惑, 在交流中达到共识、在交流中得到分享。课堂上应让学生动起来, 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 师生共同交流才是现如今课堂教学所追求的

5. 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 应驾驭教材, 灵活使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而不是为了传授知识而教知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尽可能做到导之以思, 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口、动手、动脑, 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怀疑老师的讲解。

6. 课堂应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教师甲在课堂上由

于不放心, 不敢放手, 觉得教学的重难点自己讲学生容易懂;教师乙将所有的问题都放手给学生,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 既减轻学生的负担, 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比例和比例尺的概念的和复习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7页第1~3题,练习六第1~3题.

教学目的

1.回顾本单元的知识,进一步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区别,能较熟练地解比例.

2.进一步理解成正、反比例的量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及不同点,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

3.使学生再一次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成代数问题的过程,体会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根据知识间的联系,渗透整理复习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整理

1.说一说你在本单元都学了哪些知识?

让学生在小组内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对本单元的`知识作一回顾,教师给足学生说的时间,再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教师随机把学生的发言(即各知识点)板书在黑板上.

2.完成知识结构图.

这些知识在我们的脑中比较零散,不便于记忆和运用,请大家用你认为好的方式对这些知识加以整理.分小组讨论整理.

3.用实物展示屏进行展示交流.

4.揭示课题:这节课复习前两部分的知识.

二、复习

1.下面式子中,哪个是比?哪个是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3∶84∶9=12∶277∶32=35∶100.25∶0.8

2.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什么叫解比例?解下面的比例.

∶=x∶20=

=3.9∶4=2.6∶x

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指名板演.学生练习后讲评.

3.什么叫比例尺?怎么求图上距离?怎么求实际距离?

课件出示:在一幅比例尺是1∶1000的地图上,量得南昌与北京的距离是20.5厘米,北京与南昌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4.小山看一本《十万个为什么》.下表是每天看的页数与所需天数两种量相对应的数.

每天看的页数35810

所用的天数40241512

表中两种量中相对应的数有什么规律?这两种量叫什么量?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5.课件出示:4个同学去买圆珠笔.下表是他们购买圆珠笔的枝数与总价两种量相对应的数.

购买圆珠笔的枝数2358

总价0.500.751.252.00

表中两种量中相对应的数有什么规律?这两种量叫什么量?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6.说一说什么叫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反比例关系?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梳理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反)比例的思考步骤:

(1)先找出三种量,其中两种相关联的量和一个定量;

(2)根据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列出关系;

(3)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作出结论.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填空.

(1)妈妈用10元钱可以买3千克鸡蛋,总价与数量的比是(),比值是().

(2)汽车3小时行180千米,路程与时间的比是(),比值是().

(3)因为14∶21与0.8∶1.2的比值都等于(),所以可以组成比例,()∶()=()∶().

(4)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6∶2=0.9∶0.3写成乘法形式是()×()=()×()

(5)一幅设计图上注明的比例尺是:

在这幅图上量得长8厘米的线表示实际()米;图上表示实际距离400米的线段长()厘米.

(6)观察表中总价与本数的关系,并填空.

数量(本)23568910

总价(元)0.91.352.35

2.选择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里.

(1)时间一定,所行路程与速度().

(2)正方体的体积和棱长().

(3)全班人数一定,出勤率和出勤人数().

(4)单价一定,总价与数量().

(5)一篇文章的总字数一定,每行的字数与行数().

A.成正比例关系B.成反比例关系C.不成比例

3.判断下面各题中两个变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xy=,x与y()比例;x=,x与y()比例.

(2)3a=b,a与b()比例;=,b与a()比例.

(3)x-y=18,x与y()比例.

4.独立练习.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数学复习反思 篇9

1、在学习比例的意义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要求自学,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在此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比值相等时组成比例的核心,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为强化理解在这时我安排了两种形式的练习:判断、组比例。

第一步,先由老师说明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同时提示比例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并由学生自己标出所写的内项、外项。

第二步,通过学生自己计算内项的积和外项的积,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并加以概括。第三步,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理解,我精心设计了由易到难得三种类型练习。课堂教学效果比较好。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数学复习反思 篇10

其二为今后对函数进一步的学习做准备我们再来看一看函数课程的发展链。

小学:数的认识,图形数量找规律,数的`计算,图形周长和面积,字母表示数—变量,统计—变量,商不变的性质—常函数,正反比例—函数。

初中: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正反比例函数,函数概念的初步认识。

高中:函数概念的映射定义。一些具体函数模型—简单幂函数及其拓展,实际函数的模型——分段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列,函数思想的广泛应用。

《解比例》数学的教学反思 篇11

今天,我讲授的新课就是运用解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前,对比例的组成,比例的基本性质做了复习巩固,学生们对定义掌握的很好,能够将比例改写成乘法算式。我以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水到渠成,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教学中往往存在着意外生成。

这节课的困难之处,不在于重点解决如何解比例。而是在实际应用题当中,学生无法顺利的找到等量关系,这就意味着学生无法判断这道题是正比例应用题还是反比例应用题,这就给列出比例增加了难度。

其次,即使学生找对了正反比例的关系,但在列式时往往位置混乱,不能够按照确定的前项比后项的位置进行组建比例,自然而然就会导致做题错误。以上两项都是关键性问题,如果在这方面出现错误,那么整道题的分析方向就发生了错误。

除了学生不能正确分析比例关系,列出比例式子以外,在解比例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些常见问题。由于解方程方法的遗忘,学生在解比例过程中出现计算错误,未知项的移动导致计算符号发生错误,因而计算不准确。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数学复习反思 篇1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学反思1

在本节授课过程中,教学环节展开是顺畅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能够说出一次函数的图象特征及性质,并通过类比一次函数的研究方法,按照列表、描点、连线三个步骤画出反比例函数图象,通过观察所画出的反比例函数图象,得出该图象的“特征”和函数的“性质”。

但因为学生刚接触反比例函数图象,图象外在形式(双曲线)与一次函数图象(直线)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学生还缺乏对反比例函数图象“整体形象”的把握。一方面,当反比例系数的绝对值较大时,部分学生画出的图形,不能完整地反映其图象“渐近”的特征;另一方面,在应用反比例函数(增或减)的性质,比较反比例函数的.两个函数值大小时,学生不能有意识地从“自变量的正负”来考虑问题,这导致学生课后“目标检测”时,对部分问题的解决出现偏差。

此外,展开本节课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类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极力引导学生“类比一次函数学习的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合情推理”因素,以确保学习知识的“正迁移”效应,实际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学生往往对属于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共性”的结论印象比较深刻,而对于反比例函数“个性”的结论,理解上反而会受到一些干扰。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学反思2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是反比例函数的教学重点,学生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运用。为此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之间的对比。对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两种函数的关系式有何不同?两种函数的图像的特征有何区别?

(2)在常数相同的情况下,当自变量变化时,两种函数的函数值的变化趋势有什么区别?

(3)两种函数的取值范围有什么不同,常数的符号的改变对两种函数图像的变化趋势有什么影响?

从这些方面去比较理解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此外,在学习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性质(k大于0双曲线的两个分支在一、三象限,k小于0双曲线的两个分支在二、四象限)时,学生由画法观察图象可知;而增减性由解析式y等于k比x(k不等于0),学生也容易理解,但从图象观察增减性较难,借助计算机的动态演示就容易多了。运用多媒体比较两函数图像,使学生更直观、更清楚地看清两函数的区别。从而使学生加深对两函数性质的理解。

通过本案例的教学,使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灵活性、直观性。虽然制作起来比较麻烦,但能使课堂教学达到预想不到的效果,使课堂教学效率也明显提高。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时应关注以下几个过程:

1、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价

教师应以学段教学目标为背景,以本章教学目标为标准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了解学生数学活动中情感与智力的参与程度和目标达到的水平,及时进行归因分析,不断积极引导和激励。同时利用诊断结果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

2、知识技能的评价,注重学生对函数概念及反比例函数的理解水平。

本部分内容中,对知识技能的评价包括:能否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了解函数及其图象的主要性质;能否根据所给信息确定反比例函数表达式,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并利用它们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对这些知识技能的评价,应当更多的关注其在实际问题情境中的意义理解。如对于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其性质,关键是体会它们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只要学生能在具体情境应用它们解决问题即可,而不要过于关注其具体运用的熟练程度,如可以要求学生举例说明反比例函数在显示生活中的应用等。

3、发展性评价,关注数学活动引起人的变化

观察反比例函数图象获取函数相关性质的信息有较大空间,考察学生能否对信息作出灵敏反应,应用时,能否善于分析和决策,灵活支配运用知识有效的解决问题。关注并追踪这些活动所引起的学生的持久变化。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学反思3

这一课主要的教学任务是探究反比例函数的比例系数k的几何意义,研究与反比例函数有关的面积问题。

课堂设计程序是:例题1研究从双曲线上任意一点P作坐标轴的垂线,围成的长方形PQOR的面积与k的关系,进而进行题目的变化,得到从双曲线上任意一点P作x、y轴的垂线三角形PQO的面积与k的关系,得到从双曲线上任意一个动点P作坐标轴的垂线,围成的`长方形S1、S2、S3的面积总有S1=S2=S3;例题2揭示了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两个交点的关系(关于原点对称),过两个交点并且垂直于坐标轴的直线围成的矩形的面积(等于k的绝对值的4倍),进而进行题目的变化,得到几种三角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由学生及时进行相应的练习;例题3把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相结合,进行了比较简单的综合应用,让学生进行面积的和差组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进行到反比例函数的研究时,数形结合的思想就能够应用自如了,学生的学习情况还是比较好的。回想起来,还是结合个方面的知识内容,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的解析式的题目类型学生的达成率不够好,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学反思4

这一课主要的教学任务是探究反比例函数的比例系数k的几何意义,研究与反比例函数有关的面积问题。

课堂设计程序是:

例题1研究从双曲线上任意一点P作坐标轴的垂线,围成的长方形PQOR的面积与k的关系,进而进行题目的变化,得到从双曲线上任意一点P作x、y轴的垂线三角形PQO的面积与k的关系,得到从双曲线上任意一个动点P作坐标轴的垂线,围成的长方形S1、S2、S3的面积总有S1=S2=S3;

例题2揭示了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两个交点的关系(关于原点对称),过两个交点并且垂直于坐标轴的直线围成的矩形的面积(等于k的绝对值的`4倍),进而进行题目的变化,得到几种三角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由学生及时进行相应的练习;

例题3把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相结合,进行了比较简单的综合应用,让学生进行面积的和差组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进行到反比例函数的研究时,数形结合的思想就能够应用自如了,学生的学习情况还是比较好的。回想起来,还是结合个方面的知识内容,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的解析式的题目类型学生的达成率不够好,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是学生必会内容,本课教学有一次函数的基础,所以学生学习起来并不感到有多困难的。因此,本课在学习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的解析式的前面安排函数性质的复习,学习和巩固“在每个象限内”的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情况的有关应用问题,例如第4小题,A(a,b),B(a-1,c)在反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上,探究a的各种不同的取值情况下,b与c的大小关系。

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安排了两个例题两个练习,题量不多重在使学生自主学习,这里着重加强对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培养学生通过图形研究问题的习惯,另外,例题2需要学生结合三角形全等的几何知识解决点的坐标的探究,去年期末考试的最后一道试题也是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下几何问题的研究,学生不是很熟悉的,因此,培养学生各种背景下数学问题的研究很有必要。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数学复习反思 篇13

反比例的意义的教学,考虑到前面正比例的教学,所以在教学上就采用了正比例这样的教学程序。通过逐层深化的方法慢慢帮助学生建立反比例的正确意义。由具体数据和表格式的例题的教学到具体数量之间的关系的判断。然后再到一些比较特别的例子的判断,从而慢慢形成反比例的正确理解。

因为反比例的意义这一部分内容的编排跟正比例的意义比较相似,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以学生学习正比例的意义为基础,采取了放手的形式,通过开始教师引导后就直接把研究和讨论的要求交给了学生,在学生之间创设了一种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关系,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观察、分析、概括、发现规律,这样不仅仅是教会了学生学习的内容,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比例的基础上学习反比例,由于学生有了前面学习正比例的基础,加上正比例与反比例在意义上研究的时候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因此学生在整堂课的思维上与前面学习的正比例相比有明显的提高。但是这一节课还是出现一些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的情况。同时在教学中由于小组合作的关系,个别学困生没有做到较好的参与。

上一篇:《茶花女》的读后感1000字作文下一篇:四年级数学《角概念》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