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助力现代农业发展

2024-07-14

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助力现代农业发展(共8篇)

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助力现代农业发展 篇1

关键词:农业科技园区;功能定位;建园模式;运行机制

农业科技园区可以有效地改造、提高和带动传统农业的传统技术和产业结构的现状。但是现阶段,我国部分农业科技园区在建设过程中还面临着很多问题,所以本文针对农业科技园区的功能定位、建园模式与运行机制开展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1功能定位

现阶段,农业科技园区的功能主要定位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产加工功能。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本质上经济实体,生产加工功能是最基本的功能,也是其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二是孵化试验功能。这是农业科技园区最原始的功能,通过一系列要素的集成,进行高新技术企业的针对性培育;三是集聚扩散功能。农业科技园区具有区位条件优良、经济基础雄厚、政策环境较宽松的优势,可以更好地进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资源集聚、优化以及组合,成为产业聚焦点,通过扩散功能影响社会;四是教育示范以及休闲观光功能。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所应用的新技术、新成果、新的运行机制等都可成为参考,而且其自然属性、现代气息、名特优新果蔬花卉等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1]。

2建园模式

农业科技园区的建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模式:一是开发区模式。在农业科研和教学单位密集的地区,通常情况下农业科技园区是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共同投资兴建的,并由管委会进行管理、建设与运行。这种模式有利于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对提高研究成果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二是农业公司模式,这种模式一般是由投资业主通过土地的租赁,进行一系列的独资开发,实施的是个体经营。这种营运模式,造就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三是多方联合模式。这种模式通常由政府、科研单位、生产企业等机构或个人合作。入股方式多种多样;四是科技承包模式。由政府或集体投资进行基础创建,再由其他部门以及个人进行租赁经营,自负盈亏的模式就是科技承包模式。

3运行机制

3.1多元投资机制

多元投资机制是农业科技园区有效运行的重要前提。该机制是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所建立的融资机制,这种机制一般具有多元化的特点。设立起多元投资的机制,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要进行投资启动,根据实际进行启动和导向资金的投入;二是采取多种形式,要利用自身优势吸纳各界投资者,优化投资环境,设置优惠规范,以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吸引社会投资,必要时应积极进行股票债券发行的引导;三是还要注意根据国家的金融政策,努力争取贷款与援助,并尝试建立起风险投资机制,提高投资管理的有效性与先进性。

3.2土地流转机制

建立起灵活的土地流转机制已经成为农业科技园区运行的必要条件。土地流转机制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区划性调整,即以田换田。这种形式是通过思想工作而进行调整的,通过区划法的有利调整再进行一定规模的开发实施;二是租赁制,也就是农民出租土地给经营者的形式,一般情况下,租地的价格与地块的价值呈正相关;三是返租倒包制。通过园区功能小区的分割,进行再转包;四是划拨制,即政府的再次划拨。通过土地的划拨进行综合开发;五是股份制,也就是农民以地入股,在一定比例下享受年终的分红;六是竞标买断,与划拨制相似,都是由政府进行调配,不同的是竞标买断主要是针对荒滩土地的开发。

3.3高效管理机制

农业科技园区的科学持续运行,离不开高效管理机制的保障。高效管理机制的建立,一是在模式选择阶段,要注意建园模式的差异性,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管理模式的针对性选择。例如,在农业公司和多方联合模式背景下成立的农业科技园区,根据园区的特点可知,总公司管理制更适宜园区的发展。由开发总公司或是股东大会、董事会等进行管理、开发以及规范运作;二是农业科技园区要配备起相应的层次决策、责任约束、人才管理、反馈调控等一系列机制;三是孕育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文化和管理风格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2]。

3.4超前经营机制

经营机制的超前性是农业科技园区的经营活动科技龙头作用的要求,而要设立超前经营机制,首先要选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能奉献、有超前意识、敏锐洞察力、果断判断力、灵活应变力的经营者。其次,农业高科技企业培育要注意多种途径的采用。根据科研开发和市场开发的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多途径的采用。例如,对于园区内基础应用型科研实力较强,难以一步进入市场的单位,可以通过联合、参股、兼并和收购等形式进行优势结合,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与创新。最后,要切实做好生产经营的发展规划。确定研究内容与产业化方向,争取政府的支持。此外,系统人才利用机制的设立也十分重要。

4结语

农业科技园区的功能定位主要包括生产加工、孵化试验、集聚扩散、教育示范以及休闲观光等,建园模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而要实现农业科技园区的顺利运行还需要建立多种运行机制与之配合,才能全面提高园区的先进性。

参考文献

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助力现代农业发展 篇2

目前,由河南农业大学李振田教授领衔,山东农科院生物实验室岳泰松教授、郑州牧专养猪专家荆所义、微生物学专家刘畅研究员等共同合作,历经5年潜心研究,成功地将养猪、种植、生态、环保、疫病、微生物、能源等学科有机融合,研究出了一套完整的高效生态温室大棚种养一体技术体系,在河南省内率先由太康九禾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进行示范推广。

简单来讲,种养一体、高效生态温室大棚技术体系就是将种植业、养殖业进行有机结合,以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又以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氧气,实现零排放、零污染,全程不用化肥、农药、抗生素,通过立体种养,高效利用土地,在有限的土地上产出有机蔬菜、生态无抗猪肉(不含抗生素,没有药物残留,重金属不超标),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在种养一体温室大棚内,地面养猪,空中及墙周种植有机蔬菜,动物排出的二氧化碳被植物利用,植物释放的氧气供动物利用。猪粪尿集中收集到存储管内,既无异味、无污染,又能发酵制成有机肥料,还可以提供沼气发电。整个运行系统高度自动化,又被称为新型智慧现代农业。在种养一体化温室大棚内,蔬菜产量是普通大棚产量的2倍,蔬菜价格也是普通蔬菜价格的2倍以上,猪肉价格高于普通市售猪肉价格的1.5倍以上,每667平方米土地综合盈利七八十万元。

为尽快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将成熟的技术、管理经验传授给当地农民,太康县九禾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芳停先生自筹资金1 000万元,在城郊乡王中业村兴建起了一座标准化的现代种养一体化高效农业温室大棚示范园。该园区内不仅有标准化的温室大棚,而且将配套建设简易培训室,可供人免费参观学习。此外,该公司还通过“统一品牌、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方式,提高产品知名度,不断扩大产品销售市场。未来,九禾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计划创立河省知名品牌,打造太康新名片。

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助力现代农业发展 篇3

活动中,CCTV中国三农人物、永业科学研究院院长仝宝生介绍了永业现代农业科技服务理念,并为参加本次活动的农业工作者进行了专题技术培训,重点介绍如何通过创新科研成果、集成技术,结合重庆当地的生态环境,对农产品进行科学管护,实现量与质的双重提高。

“永业-科技大篷车下乡,农业专家田间行动”系列活动自2011年4月以来,已经与农业科技专家一起分别奔赴河北、安徽、河南、内蒙、广东、山东、四川等地进行了近30场的基层科技辅导、农技指导、致富榜样表彰等活动。此次活动走进重庆永川,着重为当地引入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助力建设五大功能区,打造永川现代农业示范区与城郊型农业发展样板区,提高当地农民组织化程度,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民转移就业培训,实现科技、企业、媒体及社会各界共同携手,推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助力现代农业发展 篇4

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树立现代农业发展新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发展观念,坚持以新型工业化理念引领现代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用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坚持以新型工业化成果反哺农业,从政策、资金、技术和体制等方面,逐步建立科学合理、配套完善的反哺机制。坚持依靠科技进步,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优质高效、有区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突出抓好优势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坚持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放在突出位置。强化耕地保护,加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认真抓好环洞庭湖基本农田建设、涔天河灌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等重大工程,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主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着力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积极推进粮食优质高产创建行动,重点抓好52个县15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新增粮食产能建设工程、“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建设,力争粮食产量稳定在600亿斤以上。积极对接国家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支持优势区域各类基地建设。抓好40个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县建设。加快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重点抓好20个国家级、100个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建设。实施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工程和池塘标准化生态化改造工程。进一步优化蔬菜、油料、棉花、柑橘、食用菌等生产布局,加快油茶、茶叶、竹产业发展步伐,培育一批丰产基地县。建设一批园艺作物标准园。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提高“米袋子”、“菜篮子”等供给保障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

加快发展农业新型业态。充分挖掘现代农业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都市农业、森林生态旅游等新型业态。以长株潭城郊生态休闲农业为龙头,以市州精品休闲农庄为骨干,以特色生态民俗家园为基础,建立完善全省乡村休闲观光旅游农业网络。集中力量加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抓紧制定总体发展规划和专项发展规划,力争经过3-5年努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初具规模、初显成效。

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一体化发展要求,做大做强粮油、生猪、烟草、棉麻、果茶、水产、竹木、中药材、食用菌等优势特色产业。着力构建长株潭都市农业圈、洞庭湖区适水农业带、湘中南丘岗节水农业带和武陵雪峰南岭罗霄山区生态农业带为重点的农业主体功能区。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乡镇,建设一批高标准、上规模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以新型工业化助推农业产业化,重点实施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5255”工程。加快实施品牌战略,着力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高、有湖湘特色的中国知名品牌。积极打造一批高标准的现代农林业示范县、示范园区,逐步形成区域特色,推进现代农业提质升级。

二、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

进一步明确农业科技创新重点。注重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研究,围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强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品种选育、大面积均衡增产技术研究,突破生猪、草食动物、淡水产品定向选育和分子育种技术以及规模化健康养殖技术瓶颈;围绕创新型湖南建设,加速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质能、现代农业装备与制造、农村现代物流等产业的技术创新; 1

围绕“两型社会”建设,开展以节地、节水灌溉、节肥为主的农业节能减排技术,以种养循环、生物链循环为主的农业循环技术,农业重大灾害防控技术和农业生态安全等关键技术研究,构建“两型”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围绕绿色湖南建设,加强主要用材、木本粮油树种良种选育与丰产培育技术及森林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研究,力争在油茶、生物柴油、竹木加工、林下经济等优势领域有较大突破;围绕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生物育种、生物质能源、生物饲料、生物农(兽)药、生物疫苗等产业的科技制高点,建立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技术体系;围绕改善农村民生,加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生态环境治理、清洁社区建设、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技术研究。力争取得一批重大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十二五”末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以上,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有明显提高。

突出抓好农业关键技术攻关。把种业作为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首选项目。认真组织实施优质种苗工程,突出抓好以杂交稻、优质稻、杂交辣椒、工程鲫、双低油菜、油茶、杉木、马尾松为主的现代种业技术攻关,继续巩固杂交水稻研究的国际领先地位,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阔市场前景的优良品种。加强优势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培育一批大型骨干企业。鼓励扶持农业专家领军种业龙头企业。加大对种业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品种认定、保护、退出机制。认真抓好超级稻分子育种、生猪产业化、油茶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和农村物联网综合服务科技工程、生物纤维转化生物质能源、茶果蔬加工、南竹、黑茶、藤本植物等关键技术项目的研究和组织实施。从农作物分子育种、特色农产品加工、物联网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生物农药等领域遴选10个左右重大科技专项进行攻关。建立省农业科技创新专项引导基金。

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平台建设和机制创新。重点抓好国家杂交水稻实验室、油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柑橘实验室、茶叶加工国家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实验室建设。完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质资源库,加强珍稀野生植物、农作物近缘野生种原生境保护,建设一批农业科学数据中心、野外定位观测站、林业生态观测站和检测中心。加快建设省农作物海南南繁育种共享平台、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中心、南方航天育种基地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农业气象研究试验,强化人工影响天气科技能力建设。深化农业科研院所改革,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扩大院所自主权,努力营造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政策环境。大力推进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省级科研机构要突出抓好农业、林业、水利、动物科学四大科研机构群等建设重点,市级科研机构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区域性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中心,县级科研单位逐步建设为地方新技术示范推广基地。建立协同创新联动机制,集成优势,组织跨地区、跨部门、跨学科联合攻关。稳步发展农林业技术交易市场。支持民营农林业科研机构发展。完善农林业科研立项机制和评价机制,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以长沙、永州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长沙县、岳阳市屈原管理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县等为平台,继续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和产学研联盟建设,着力促进农业科研院所、涉农院校与农业大县、企业结对帮扶。加快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建设,加强乡镇或区域性农(林)业技术推广、动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农村能源开发利用等公益性服务。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化技术推广服务组织,实施农村科技合作组织推进行动。继续推行农科教、产学研、科工贸紧密结合的农技推广服务模式,鼓励教学科研人员深入农村第一线开展科技推广,并将其成果作为评定职称的重要内容。实施县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专项计划和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计划,加强农业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专家服务基地、引智基地和星火产业示范带建设。继续实施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扩大科技特派员工作覆盖面。

三、充分运用科技成果,提升现代农业设施建设水平

坚持把水利建设放在农村基础建设的优先领域。全面践行新时期治水方针,加快建立和完善人水协调的现代水利体系,2012年继续实施《洞庭湖区治理近期实施方案》,推进35座大中型水库和1070座小Ⅰ型、1303座小Ⅱ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和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广泛开展骨干山塘清淤扩容和沟渠疏浚,提高现有水利设施的利用率。开展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提高防灾抗灾能力。加快推进民生水利建设,2012年解决3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科学治理农村地区小河道、小流域,加快完成列入国家规划的330条中小河流治理任务和96个县级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建设。加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抓好长株潭城市群气象服务保障和气象防灾减灾综合示范区建设,加快国家超算长沙中心气象远程超算工程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基层社区应急预案,保障应急物资储备,切实提高农业农村防灾减灾能力。

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农产品流通网络,推进区域性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改造。鼓励供销社、邮政物流、粮食流通、大型商贸企业参与农产品批发市场、仓储物流体系的建设经营。继续支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系统农村现代流通主导力量作用,加快构建运转高效、功能完备、城乡并举、工贸并重的农村现代经营服务新体系,重点抓好“新网工程”和“网上供销社”建设。逐步建立一批规范的交易市场、物流园区、配送中心和农村超市,壮大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积极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农产品展销活动,重点培育以长沙红星中国中部(湖南)国际农博会、湖南西部农博会和湖南茶博会为重点的地方特色农产品展会品牌,推动农业生产者与农资批发市场、超市、宾馆饭店、学校、企业的对接,开展直供直销。逐步规范和完善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流通中介组织。

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进程。加快国家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省建设。充分利用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结合“三网融合”和“村村通宽带工程”建设,整合“12316”三农服务热线、“12396”科信通系统、农村远程教育等资源,搭建 “三农”综合网络信息平台,构建农村信息化服务公益模式,积极开展农村电子社区试点工作,推进科技信息进村入户,积极推进新农村网络及视频建设,加强对“三农”工作的宣传,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简明直观的服务。结合林地测土配方系统建设提升林业信息化水平。

加快推广农业机械化。利用我省新型工业化技术成果和装备制造业优势,大力提升农业机械耕种收综合水平。加快农机企业集群集聚发展,扎实推进湘潭九华湖南农业工程机械产业园建设,做强岳阳和株洲收获机械、长沙和衡阳农用运输机械、益阳小型动力与耕作机械、双峰小型加工机械等优势农机产业园。坚持农机农艺相结合,加快开发适地适用新型农机具。深化农机具购置补贴改革,大力推广水稻等主导产业所需的先进适用农机装备和农机化技术,重点推广水稻集中育插秧、精量播种、化肥深施、保护性耕作等技术。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充分利用生态环保节能新技术,加强对林地、湿地及生态脆弱地区的保护和修复,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加快推进石漠化、崩岗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抓好环洞庭湖区和“四水”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大力开展植树造林,2012年完成规划营造林602万亩。继续实施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生态公益林保护、防护林体系、自然保护区建设。统筹推进城乡绿化,创建一批绿色生态城镇、绿色生态乡村,提升生态文明

水平。加快森林防火体系建设,完善森林防火工作预警预报,提升防火、灭火技术装备与水平。加快农村新型能源推广应用,突出抓好大中型沼气、太阳能、污水净化处理等生态节能工程,2012年新建10万口户用沼气池。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推广使用有机肥、高效低毒低残农药、可降解农膜和秸秆还田。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监测体系。严格控制城镇和工矿企业“三废”对农村的污染,加强重金属污染产地改良与修复,继续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逐步改善农村环境。

四、着力用科技武装农民,全面造就现代农业人才队伍

大力培养新型农民。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重点,大力开展现代农业实用技术、农村经营管理技术、农村信息化技术、农民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加速实施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工程、实用人才创业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农村信息化骨干队伍培训工程和“雨露计划”扶贫培训,重点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种养业能手、农村经纪人、专业合作社领办人、农民企业家和农村高技能人才。设立全省农民素质教育培训专项资金,认真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和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

加快培育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千人计划”、“百人计划”等引才工程和科技领军人才培育计划向农业农村倾斜。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培育跨区域、跨部门、跨学科的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大力推进省部共建高等农林院校,积极参与国家卓越农林教育培养计划,办好一批涉农学科(专业),提高涉农学科(专业)的生均拨款标准。加大对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定向招生力度。引导和鼓励高等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深入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和科技副县长计划。实施更加开放灵活的现代农业人才激励政策,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职称评价标准,注重工作业绩和实效,鼓励科技人员在生产一线从事农技推广和创新创业。

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制机制。认真落实《湖南省农民教育培训“十二五”发展规划》,积极构建与城乡统筹发展相适应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整合农民教育培训资源,以涉农院校、科研院所、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科教中心、就业培训中心、职教中心、技工学校、农村基层服务站、农村远程教育网点为依托,统筹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农业科技教育、成人教育和农民终身教育等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积极引导教育机构、企业、科研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农民教育培训。扎实推进全国农村信息化专业人才实训基地、全国现代农业(湖南)培训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国有与民办相结合、企校合作、工学结合、灵活开放、有特色、多元化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建立健全省、市、县、乡四级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引导同一地区教育培训机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五、坚持科学统筹谋划,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加速实施统筹发展战略。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着力构建新型的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积极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一体化,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均衡配置。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向农业和农村流动,促进农民向社区有序聚集,土地向经营大户等适度集中。加强农村水、电、路等公共设施和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建设,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水平。抢抓长株潭“两型社会”

试验区、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和国家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的历史机遇,加快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发展小城镇。按照省城镇体系规划要求,积极做大做强县城和中心镇,打造一批生态环境优美、品质高、综合承载能力强、有特色的精品小城镇,建设一批绿色社区,使之成为向周边农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的功能中心。积极支持城镇规划和城镇扩容。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逐步构建城乡居民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长效机制。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小城市和建制镇有序转移。

促进县域经济加速提质。坚持将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富民强省的重要支撑,着力推进县域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重点推进产业园区与重大项目建设,培育特色支柱产业。围绕县域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培育一批经济总量过1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过10亿元的经济强县市,激励有条件的县市入围全国百强和中部百强县市。努力激活县域各类创业资源,鼓励支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切实落实扩权强县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县域经济考核评价体系,实行分类指导,对增量与存量一并进行考核,促进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提高新农村建设示范水平。稳步推进“百城千镇万村”新农村建设试点工程和环长株潭城市群城乡统筹示范工程,分类指导,逐步扩大示范规模,推进连片示范、联镇示范和跨区域示范。鼓励具备条件的县市区率先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支持冷水江市试点和省第三轮示范镇建设示范工作。加强示范区的现代农业建设、村庄建设与环境整治和村级管理。积极推广攸县镇村同治经验,以点带面,努力提高全省新农村建设水平。

扎实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逐步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的目标。继续把湘西自治州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加大武陵山和罗霄山片区扶贫攻坚力度,明显改善连片特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贫困农民收入。切实抓好24个少数民族县高寒山区农民脱贫解困工作。坚持开发式扶贫与农村社会保障两手抓,促进扶贫开发政策与农村低保制度有效衔接。2012年直接帮扶贫困农民80万人。注重标本兼治,着力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素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实施精细化管理,逐步建立健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切实关心支持特殊困难群体的扶贫济困工作。认真落实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2012年完成1万人避险安置任务,妥善解决搬迁移民后续发展问题。2012年完成1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解决好林区林农、农垦企业职工生活困难问题。

六、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努力提高“三农”工作水平

切实加强领导。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强化县市区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涉农部门各司其职的管理体制机制,在干部配备、政策制定、财力投入、工作部署上切实体现重中之重的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注重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把握发展规律,加强政策研究,破解发展难题,努力提高“三农”工作水平。对各市州、县市区分管“三农”工作的党政领导进行分期集中培训。

建立健全农业投入的长效增长机制。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发挥

政府在农业投入上的主导作用,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确保新增财政“三农”投入部分用于公益性、基础性领域。认真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严格落实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规定,对执行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整合资源,加强监督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广开门路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发掘优势农业农村资源,积极推进农业龙头骨干企业上市融资。支持建立现代农业发展创投基金。加快农村金融服务组织建设,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提升为农服务水平。加强沅陵县国家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革试验区工作的组织协调。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建设。

完善农村经营管理体制机制。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长久不变,进一步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基本完成覆盖农村集体各类土地的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推进包括农户宅基地在内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稳步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财政适当补助工作经费。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搞好国有林场改革整体推进全国试点省建设。继续推进水利改革试点。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切实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重点培育100家省级示范社。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积极稳妥开展乡村债务化解工作。

创新农村社会管理。进一步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着力培养一支带富能力强的村级干部队伍。加快完善以村党支部为核心、村民(代表)会议为决策机构、村民委员会为执行机构、村务监督委员会为监督机构的村民自治机制。推进村务公开,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逐步建立农村资产资源交易、财务管理和廉政监督平台。建立健全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和应急管理体制。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各类文化体育活动,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规划思路分析 篇5

1.5.1如何作好农业园的产业规划...........................................................4 1.5.2如何具体实施规划项目..................................................................6 1.5.3关于农业园的指导思想..................................................................8 1.5.4农业园项目的目标.........................................................................9 1.5.5功能定位以及园区运作模式...........................................................9 1.5.6功能定位......................................................................................10 1.5.7建设原则......................................................................................11

目录

还要从观念和制度上进行创新,要建立一个农业创新思路的思想储备。

3、要对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储备。国家的政策具有宏观的导向性,它可以从宏观上指导农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1.3前大的农业发展背景和现状

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必须了解当前大的农业发展背景和现状。我们在发展现代农业园区时要时刻保持超前的思想,要善于从宏观背景方面和微观动向或状况上去了解一些信息。当前发展现代农业园区面临的大背景为:

1、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是农业发展转型的一个大的促势。传统的粗放型农业生产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再也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了,而随之而来的是在科技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将力不可挡。作为一个农业生产者在投资农业生产时应首先从现代化,和集越型农业发展入手。

2、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模式将逐渐被打破,产业合作化将成为农村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的促势,以家庭为单位的种植和养殖业面对变化万千的市场需求时,市场风险难以抗拒的同时,在农业本身的生产过程中金资储备也先天不足,所以导致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先天的‘营养不良’(科技含量低、生产成本高、市场风险大、承受能力低)因此在今后的农业发展中特别是在农村的种植和养殖业发展中,产业合作化将是一种发展趋势。以单个或多个农户组成的一项或多项农业产业的发展是今后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亮点。

3、在农业生产合作的基础上还要有产业化发展,目前农村逐多农产品正文

普遍存在着商品化程度低、初级性强、科技含量低等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只有走农业生产产业化道路,使农副产品进行初期的生加工,再加工,对其追加附加值,从而形成农产品生产的产化链条。在上面的大的农业发展历史背景下,我们提出现代农业园的建设定义应该是通过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对一定区域投入一定的资金,引进先进的现代化技术设施,并运用先进的管理模式寻求发展具有一整套的产业化农业的农村合作型经济实体。1.4建设的意义、总体指导方针。建立现代化农业国一定要有导向型,要明确我们建设的意义和建设的总体指导方针。

1、建立现代化农业园的意义在于在充分了解了现实农村经济发展中突出的问题,以及国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先进的农业发展观念,并在一定的区域内实施规划和建设生产,从而真正的把农业生产和科技发展联系在一起,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在着手建立农业园时要明确把农业园建成(1)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农业试验农场;(2)具有一定教育和示范性基地;(3)同时还要结合实际,真真确确的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要加快产业和规模化的发展,产业化就是把分散的农户生产转化为社会化大生产,以市场为导向,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将‘生产、加工、贮存、运输、销售、标准、管理’等紧密结合起来,使传统农业生产转变为现代农正文

业的过程。规模出效益,要,不但从客观上把握农业生产规模,而且还要从微观上把握好农业的规模化生产。1.5建设农业园的总体规划 1.5.1如何作好农业园的产业规划 我们发展农业园时一定要先作好农业园区的总体规划,而作好一个行业发展则要:一定要有主导产业和事业的规划;要明确自身在某一行业方面的长处和优点。

1、项目主导产业、运作模式、竞争状况

2、自身的市场资源优势之势、人力资源优劣势、基础资源的优劣势、主导产业的优劣势 项目主导产业:就是在总体规划中,所主打的产业品牌,例如我们要在北滩乡农业园区规划中主打宁夏枸杞,那么就要明确当前在本地区枸杞的种植情况、生产加工情况以及市场情况同时要了解枸杞产业在全国的市场状况,以及在北滩五合乡种植枸杞的具体差异等情况。产业运作模式:我们要研究运用哪一种产业模式发展我的产业。目前的产业模式有:‘公司+基地或基地+农户’的订单式模式等。选用何种模式这直接关系到生产的经济效益。产业的竞争状况:产业竞争有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我们在竞争时一定要走正当的产业竞争,正当竞争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品种类、改善售后服务等手段。在市正文

场获得优势;走的是一条低成本扩张的路子,另一类是通过歧异性、差别性竞争手段就是通过向客户提供独特而优异的使用价值,包括产品的优异性能、可靠性和满意服务等在市场上获得优势。自身市场优势:在生产的同时要找准自身的优势市场,也就是自身产品在市场上和同类产品的优异性,从而使顾客对产品产生百分之百的信赖度。自身人力资源优势,丰富的人力资源是项目的保证,自主创新必须依靠人才;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更是如此,一方面,就是廉价的劳动力,可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谁拥有高智慧,一流的技术人才资源、注重人才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并将他们放在整个发展战略中理性地加以对待,就一定能取得更快发展。自身所处区域的基础资源(1)水资源:水是人类生命、生活、生产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但我国是个严重缺水的国家,在规划建设农业园时水源的问题应该是

1.5.2如何具体实施规划项目 如何落实项目规划中的专项落实

1、要对项目本身的地理条件,做出良好的调查研究 首先要了解村镇政府对我们的发展理念有什么要求和意愿建立方案,但方案理应由总体方案人员和专项研究的专业人员组成,对我们对农业园的设计方案去研究,务必是方案落到实处,实事求是,在这期间要充分发挥我国创业团队中有关于农业方面的专业人才的专业特长,务必是团队其他方面的工作人员积极主动的形成良好的配合,促进项目专项研究的成功落实。具体的专项研究有:(1)要作好测量工作、要全面对所发展土地进行精确的测量工作,核实地数、建设规模,这对作好其实专项研究是一个基础性工作。(2)要作好勘察工作,要全面的对水利设施、土壤条件、交通状况以及周边农业环境的勘察、统计分析工作,为总体规划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3)要作好气象资料的调查,主要包括温度、降水、风向、风速、日照等基础资料。(4)要调查种植情况、养殖情况、农产品加工业情况等。

2、要作好本农业园农业产业的规划落实 农业产业,分成三个层次:

规养殖。

3、要全面对所测量、调查、考察的资料整理分析 将收集到的各类资料和现场勘察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加以系统地分析整理,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明确园区建设的各项目标要求。

4、对总投资与资金筹措的落实规划 项目总投资就是各子项目投资之和,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筹措资金:(1)争取获得政府和资金支持,但要注意一定要本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根本性原则,同时要逐步建立‘产权清晰、责任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2)同时拓宽融资渠道引进外来资金,但同时也要本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融资原则,组建成利益共同体。在具体实施时还要综合权衡资金的效益性,资金借入、使用,偿还的期限与企业的收入进行平衡,以保证既能还本付息,又能扩大再生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减少财务风险、不能盲目扩大借入资金量,而应使借入资金和自有资金保持适当的比例,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保持适当的比例,从而使企业始终保持有一定的偿付能力和良好的财务状况。

5、要落实效益与风险分析 在落实效益的基础上要对农业园筹建的风险进行详细的分析。经济效益分析包括:财务盈利、能力分析、贷款清偿、能力分析、资产负债分析、不确定性分析,在进行效益分析时数据要真实,数据收集要全面、方法要科学。正文

风险分析包括:原料风险、人员风险、协同风险、市场风险、疫病风险、资金风险、政策风险和关系风险等。对产生的风险的不利影响要采取相应的应急对策和防控机制。

6、要建立一定的保证和控制系统 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验收机制、进行定性和定量考核,保障各项专业项目顺利完成,要建立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管理的控制系统,保证各方面工作合理安排有序进行,要时时对财务、工程系统进行审计工作,防止一些因关系不畅和沟通不利而产生的风险。1.5.3关于农业园的指导思想

1、关于园区发展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建设原则、功能定位等问题的具体指导 前期我们作了关于北淮乡农业园区发展的具体规划,使我们在发展农业项目这一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认识和实践,但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必须充分从思想、目标、原则功能定位上明确我们的发展思路。要初步构建红叶创业团队在发展农业方面的理论体系。要让我们红叶创业团队农业项目的所有人员把理论原则明确在具体的实施行动上。

2、我们在园区发展以及今后发展其它农业项目的指导思想应该是: 以国家对农业发展的政策为指导,充分发挥团队的创新机制,在一些条件具备的农村建立健全的农业园区,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机制为纽带统筹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实现资金技术、人才、物质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带动周边地区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开展和推广应用。以此来响应新农村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正文

1.5.4农业园项目的目标 努力把农业园区建设成为农业科技成果研发以及转化成显示生产力和经济资源的重要载体;建设成为先进科技知识经济的展示平台,建设成为农业科技走进千家万户的桥梁,建设成为我们当代大学生奋进创业和实现人生价值观的理想乐园,建设成为汇集经济效益、市场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的农村经济实体。这也是我们在农业发展中最高的奋斗目标。1.5.5功能定位以及园区运作模式

1、区县级园区 同时要以实验基地为基础努力和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合作投资共建,共同开发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从功能上分析我们所建的园区应该是生产性园区,所谓生产性园区是指选用实用技术进行高效农产品生产,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园区,我们走的是一条技术实用、成本低廉、单位面积产出较高经济效益较好的发展之路。

2、当前我们选择的运作模式(1)‘科研院所(高校)+基地+农民’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把教学、科研和成果转化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研究试验生产转化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2)采取‘公司+基地+农产’的模式,此模式由投资业主直接与村组农户打交道,签订土地租赁合同,将土地使用权租赁过来实行独资开发个体经营模式。

3、盈利模式 以功能和能力为主导的盈利模式(间接盈利)农业园区参与主体的功能正文

培建和能力拓展是农业园区间接效益产生的主要途径。通过和科研机构合作,把科研成果转化成资源优势,然后再进行大面积推广从而获得盈利。1.5.6功能定位

1、农业科技人才的培训与集聚功能 改变学院式按部就班培养人才的模式,采取在创业和开发中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并通过园区的不断发展培养本园区的技术人员,从而是人才和技术在园区内集聚形成一个人才和科技的良性循环系统。

2、辐射带动功能 一是通过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进行工厂化快速繁殖,带动周边和辐射区名特优品种的普及和应用,促进农作物品种的更新和换代。二是通过一大批在园区锻炼成长后的科技人员到园区外领办、创办经济实体承包,指导示范点、实验场,以人才的流动有效地打散高新技术。三是以经济为纽带组织周边农民亲自参与种植和养殖业中的生产,逐步形成以园区为龙头的产业化生产流通体系。

3、教育示范功能(1)农业技术人员、农业管理干部进行研修,进行农业知识更新。(2)培训农民,传授新科技,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针对农民科技人员在作业现场讲解、指导,进行科技培训活动。(3)农业院校进行教学实习。教学与现农业技术实践紧密结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使学生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学到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正文

1.5.7建设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 立足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生存类型,选择不同的建设标准切忌盲目贪大求洋不切实际,追求建设的高标准。这就要求规划过程中要根据农业园区所在的地形、地貌特点和土地利用现状,坚持因地制宜、综合利用的原则。

2、科技与创新原则 农业园区应该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经济实体,其宗旨在于高新技术的创新、示范、转化和扩散,是先进农业技术的聚集地和开发源,是科技成果的扩散源和转化器。

3、可持续发展原则 要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提倡节约农业优化环境,节约资源保持农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4、市场去向原则 在符合当地农业发展政策和准确及时把握消费市场的前提下,以科学发展观和农业产业化思想为指导,分析研究产品的潜在市场需求量,价格因素、风险大小等情况才能明确园区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合理安排园区项目,提出切合实际的规划方案。

5、突出特色原则 从实际出发,发掘当地资源、市场文化、区位优势,体现区域特色,立足特色资源,面向特定市场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原则定位,农区的规划建设。正文

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助力现代农业发展 篇6

农业机械作为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 在武汉现代都市农业中担当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回顾“十一五”期间武汉都市农业的发展过程可发现, 现代都市农业既是农业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的过程, 也是农业生产装备、生产手段进步和技术改造的过程, 更是生产组织变革与创新过程和传统生产要素逐渐被现代生产要素更新、替代的过程。

1 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中农机化简况

近年来武汉市农业装备正在积极进行调整。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推进, 农产品作物种植面积减少, 传统使用人力畜力进行耕种的农业生产模式已逐渐消失, 新型农机装备的引进、开发力度明显增大, 有先进技术装备支持的都市农业机械化水平也明显提高和延伸。

2011年全市围绕“菜篮子”工程建设, 引进推广节水灌溉、马铃薯自动播种机、毛豆脱荚机、蔬菜移栽机、芦笋扦插机、油菜直播机等新机具3200多台 (套) , 直接受益农户过万户, 推广农机实用新技术20余种。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2%。在设施农业方面, 我市温室栽培技术始于1957年, 塑料大棚栽培技术始于1973年, 到目前为止蔬菜设施栽培面积已发展到2×104hm2, 全市已建各类设施农业示范园60个, 花卉园45个。从设施上来看既有从荷兰、法国等国引进的全自控玻璃温室和双层充气式温室, 又有国内知名企业生产的连栋温室, 还有本市企业自行设计生产的温室大棚。此外滴灌、喷灌、多功能田园管理机、湿帘风机降温系统、温室供暖热风炉等设施农业机械装备也逐步得到应用。

随着我市“农机十二五”规划的出台, 也明确提出了武汉市今后农机装备 (设施) 发展的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 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 政府引导与市场拉动相结合, 突出重点和全面推动相结合, 技术创新与示范推广相结合, 强化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机械化发展建设, 完善示范推广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 全面提升机械化作业服务水平, 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 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机械化发展主要矛盾

按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要求, 目前制约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机械装备化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对农业机械装备的旺盛需求与适合当地种 (养) 植结构与农艺要求的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这不是数量型矛盾, 而是结构性矛盾。在需求关系上是无效供给过剩, 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的问题, 既浪费资源又阻碍发展。而在设施农业规模的发展上, 武汉市的设施农业的科技含量、管理水平和社会经济效益与京、津、沪等大城市和沿海地区相比, 都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管理体制不合理。没有建立起对设施农业的发展规模、结构布局、设施能力、技术水平和配套措施等诸方面的宏观调控管理机制, 造成设施农业的整体协调和行业管理滞后, 缺乏充分论证, 投资盲目, 重复引进, 管理缺位, 竞争无序, 效益不高, 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二是生产体系不健全。没有建立设施农业的质量监督体系。在设施工程上表现为:设施类型繁杂, 档次较低。主要有地膜覆盖保护层、塑料暖棚 (大中小棚) 、玻璃温室、双层活动层面温室等, 其中后两种在整个设施农业中不足5%。从设施用材来看:有钢管、钢筋、玻璃、有机复合材料、水泥骨架以及竹木混用等, 用材五花八门, 除政府投资兴建的部分钢架大棚比较规范外, 其他简易设施农业建筑普遍跨度不一, 长度不齐, 棚高不合标准, 既影响作物的种植, 又不利于机械作业, 从而导致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不高。三是配套机具不到位。设施农业中机械化程度极低, 大部分生产环节的机械应用程度处于空白, 很多生产环节仍为原始的手工劳动:强度大、环境差、效率低、作业质量差, 产出不尽人意;机械化水平低, 现有的机械配套不全, 或是少数生产环节使用机械;设施农业的机械装备水平落后, 已与先进的高新生物技术形成鲜明的反差, 从而制约了设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没有充分发挥已投资硬件设施的作用。四是智能化程度不高。全市普通蔬菜大棚内设备简陋, 机械或设备配套不够全, 生产控制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不高, 人为环境控制能力较差。

分析以上问题后可发现, 问题出在农机装备 (设施) 供给上, 解决的办法就应当是从生产和流通两方面来保障供给。所以农机化发展的创新思路是, 农机化投入要从低水平、重复性的增长, 转变为高水平、效率性质的增长。农业机械化对都市农业发展的机械装备支撑能力、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产业体系支撑能力也要进一步提高。根据新时期都市农业发展的特点、功能及任务, 以及对机械化的需要, 确定现代都市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抓住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机会, 通过运用适合的农业机械与设施装备, 发展农业生产设施化、工厂化、智能化、标准化生产的技术, 提高主导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能力, 提升都市农业核心竞争水平。

3 武汉市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策

一是要落实政策、统一思想、依法依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武汉市农业机械化促进办法》等法律法规, 政府要把农机化发展纳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并列入政府议事日程。农机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 创新的工作理念迎接建设现代都市农业所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努力推进我市农机化转型跨越发展。同时还应充分发挥市农科院搬迁武湖的地源优势, 根据各远城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支持高科技含量、现代化农机的引进、研发与推广工作, 为建设现代都市农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是要产学研推相结合。一方面要引进、吸收、消化国外先进农业装备和管理经验, 加强武汉地区高等院校与科研所之间的交流合作。比如, 组建由市农机化所、省农业机械设计院、华中农业大学等单位组成的农机产业创新联盟, 开发适用、低成本、高效率、多功能、节能环保的特色装备。另一方面还要结合武汉实际, 围绕全市种植业“九大板块”基地, 加快蔬菜、食用菌、特色瓜菜等生产设施及相关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配合全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小区提档升级, 努力提高生猪、奶牛、禽蛋和肉禽等畜产品的机械化养殖水平。以全市集中连片或相对集中连片的精养鱼池为机械化发展重点区域, 重点发展标准渔塘建设改造、池塘环境友好养殖配套设施, 工厂化养殖水净化处理系统、自动化测控体系和配套养殖技术。推广运用高效节能增氧、自动投料以及水产品初级加工等机械装备与技术。

三是发挥项目引导优势, 提高特色产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水平。按照武汉市“十二五”农业经济发展规划中“旅游、文化、农业相结合”的现代化都市休闲观光生态农业定位, 针对都市休闲农业所具有的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以及示范功能, 在农业种植、畜牧水产养殖、农产品采后处理、贮藏保鲜、精深加工等方面, 选择工作重点, 开展现代农业机械装备的研究与示范, 拓展现代农业机械的研发与应用范围。

四是根据武汉市地区农业科研院所的基础条件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发展机遇优势, 将武汉市农科院农机化所定位为现代农业机械和装备等农机社会化服务项目的区域性中心, 并组建大城市农机创新联盟, 使其成为郊区发展农业机械化思路创新、组织形态创新、投资体制创新、指导方式创新的“实验室”。

五是大力发展以物联网应用为基础的武汉市现代农机装备设施农业, 实现物联网技术在装备设施农业领域中的应用是改善我市现代农业生产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的有益尝试, 在现代化农机具和温室栽培领域, 各种传感器检测室外及温室环境参数通过各种仪器仪表实时显示或作为自动控制的参变量参与到自动控制中, 保证作物有一个良好的、适宜的生长环境。物联网在装备设施农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借助物联网技术可把室外大环境和温室小环境的温湿度、光照、降雨量等, 土壤有机质含量、温湿度、重金属含量、p H值等, 以及植物生长特征等信息进行实时获取传输并利用, 为精确调控提供了可靠依据, 这对于温室作物的科学种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俞秀红.农业机械化如何跟上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需要[J].中国农机监理, 2011, (10) :41.

市场建设与信息化助力现代农业 篇7

农业展会等产销衔接活动蓬勃发展,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展会对接

在农业部的支持和引导下,各主产区积极开展特色优势产品宣传推介和产销对接活动,每年各地累计举办700多场次,实现贸易成交额3000多亿元。特别是农交会已连续举办9届,10年来累计有1.4万家国内农业企业、300多家台湾农业企业、800多家国外农业企业和8万多名专业采购商参加,贸易成交额达4000多亿元;琳琅满目的“名、特、优”农产品、科技创新下的农业新成就、吸引了300余万人到场参观,社会反响强烈;组委会在农交会期间举办的214场国内外专项活动,累计参会人数也超过2万人,有力地促进了国内、国外及地区间农业贸易交流与合作。农交会已成为国内农业领域规格最高、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品牌展会,为保障农产品供应、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

电子商务

依托中国农业信息网,建立“网上展厅”和全国农产品“供求一站通”平台,注册会员已超过60多万个,累计发布供求信息近100万条,访问覆盖范围超过50多个国家和地区,促进实现网上对接。探索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试点,扩大网上交易规模。

品牌建设

以发展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为重点,推动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2006年农业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品牌化工作的意见》,2007年启动了中国名牌农产品评选认定工作,2011年7月联合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制定了《关于加强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由农业部门负责推动实施农业品牌化发展战略。2011年各地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1.8万个,登记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340个。

农产品市场监测和信息服务能力提升,有利应对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

农产品市场监测

1995年农业部启动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日报网络建设,推动实现批发市场与农业部信息中心联网。2012年全面启动生产者价格采集工作,不断健全信息采集体系。目前已初步形成生产者价格、批发价格和零售价格互为补充,日报、周报、月报、季报、年报有机一体的市场信息监测体系,实现了对全国近500家大中型综合及专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实时动态监测,监测品种达200余个;实现了对全国470个集贸市场畜禽产品和饲料价格定点监测,每周采集生猪、牛羊肉、鸡蛋、生鲜乳和饲料价格;实现了对全国各地300多个县级集贸市场的月度重点监测。

市场运行研判

2002年农业部率先启动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组织专家开展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等18个品种的市场定期会商分析,加强形势研判预警,每月形成《农产品供需形势分析月报》。2005年农业部率先编制推出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全国“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指数,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农产品市场走向的“风向标”和“温度计”,得到了中国人民银行等宏观决策部门的认可。近年来,农业部着力推动建立自下而上的市场热点报送机制,探索开展中国农业展望工作,农产品预警分析的科学性不断提高,影响力不断扩大。

信息发布

2005年农业部开始推出《经济信息发布日历》,通过农民日报、中国农业信息网、央视农业频道、农产品市场周刊和中央农业广播学校等部属“五个一”媒体定期对外发布农业各行业信息。特别是从指导产销出发,农业部与中央电视台密切合作,从2009年10月起全天滚动播出农业部监测的鲜活农产品市场价格信息,2011年2月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展了战略合作,信息发布渠道不断拓宽。

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启动实施,稳定大中城市鲜活农产品供给

“菜篮子”工程政策完善

2005年农业部会同交通运输部等部门共同推动实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对整车合法装载运输鲜活农产品的车辆免收通行费,据交通运输部统计,2010年全国免收车辆通行费130多亿元。2010年农业部牵头起草了《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并积极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等有关部门,推动出台《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2011年农业部编制实施《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规划(2011—2015年)》。

国家级大市场建设

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要求,农业部针对在优势产区的集中产地建设国家级批发市场进行了研究论证,初步计划“十二五”期间重点培育15家国家级专业批发市场,将其打造成相关产业的物流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传播中心、科技研发中心和会展贸易中心。力争在优势产区的集中产地,培育和建成一批国家级农产品专业市场,促进农产品大生产、大流通、大销售。目前已经启动了洛川苹果、舟山水产、斗南花卉等批发市场的建设。

“菜篮子”产品保障能力提升

十年来,“菜篮子”产品供给持续快速增长,部分产品产量和人均占有量成倍数增加。2011年,全国肉类、禽蛋、奶类、水产品、蔬菜、水果、茶叶7大类产品,总产量分别为7957.8万吨、2811.4万吨、3810.7万吨、5603.2万吨、6.8亿吨、1.4亿吨、162.3万吨,与2002年相比,分别增长27.6%、24.1%、172.1%、41.7%、28.4%、102.6%、117.8%;人均占有量分别为59.1公斤、20.9公斤、28.3公斤、40.2公斤、504.2公斤、104.5公斤、1.2公斤,与2002年相比,分别增加21.7%、18.3%、159.4%、30.1%、19.3%、88.3%和102.4%。其中,肉类、禽蛋、水产品、蔬菜、水果、茶叶产量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人均占有量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农业农村信息化全面推进,覆盖部、省、地市、县的农业网站群基本建成

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

经过“十一五”努力,各级农业部门初步搭建了面向农民需求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为农民提供科技、市场、政策等各类信息。据统计,我国农业网站数量达3.1万多家,其中政府建立的有4000多家。农业部相继建设了农业政策法规、农村经济统计、农业科技与人才、农产品价格等60多个行业数据库。已累计搭建19个省级、78个地级和346个县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2006年启动“12316三农服务热线”建设,目前全国所有省(区、市)都已开通,农民可以随时随地拨打12316或登录12316相关信息平台咨询农业生产、市场、政策等信息,每年通过12316热线及相关信息平台咨询人数逾千万人次,累计帮助农民增收减损100亿元以上。

农业信息技术应用

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助力现代农业发展 篇8

关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各位主任、委员:

根据人大安排,近期,我局组织专门力量对全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现场观摩、向有关部门、群众和技术人员询问了解和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进行。通过多方面走访了解,基本掌握了全县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现代农业园区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和主要突破口,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以及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代农业园区主要分为以下7种类型:新农村家园、农村科技园区、农业旅游园区、农业产业化园区、城市型生态农业园、生态餐厅园区、农产品物流园区。近年来,在彬县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依托资源优势,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全县已建成以自然、人文景观为依托,集农业观光、休闲、采摘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4个;建成以本地现有资源为依托的循环农业示范园区1个;建成以弘扬彬县人口文化为主的新农村家园1个; 主要涉及6个村,累计投资5259.5万元。还有1个规划100亩的高智能型现代农业科技观光示范园区,正在设计当中。

我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主要特点是:

(一)规划设计合理,突出特色。通过调研,可以看出,为了确保全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质量和标准,各相关单位及时组织专业人员实地调查,反复论证,制订切实可行的规划和工作方案。全县5个现代农业园区亮点纷呈,炭店乡林家堡生态农业观光园,主要体现的是渭北窑洞居住文化、饮食文化、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底店乡侍郎湖休闲农业观光园,主要体现的是内陆淡水湖休闲垂钓、农事体验、山间鸟语花香等乐趣;香庙乡程家川村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充分展示了古豳流传千年的传统民俗风情、文化底蕴、清代古民居建筑群独特风采;润杨休闲农业观光园,是由彬县润杨开发责有限任公司建设的,主要展示的是大棚晋枣高效栽培技术、柿子栽培技术及其系列产品的加工技术等;龙高镇龙马村循环农业示范园,主要以当地苹果树枝为原料制作菌棒,生产优质平菇、香菇、金针菇,废弃的菌棒再循环利用到苹果园中,形成大棚蘑菇循环生产技术,示范推广大棚蘑菇标准化生产技术;太峪乡寺家庄村新农村家园,主要展示我县别墅型新农村建设成果、首家村级人口文化园,在品尝彬县特色小吃的同时,感受彬县村级人口文化的淳朴、厚道,体验彬县传统民俗表演。

(二)以科技为先导,园区基础坚实。以农业科技示范工程为载体,以增强现代农业园区辐射带动功能为目标,全 2 县先后建立农业科技示范村50个,发展科技示范户1万余户,推广标准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以及沼肥综合利用等农业实用技术,科技对农业贡献份额达到45%。截止2010年底,全县共建成村级农业信息站247个,为农民提供市场和科技信息2964条。同时,县上相继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2个,会员达到4000人,各合作社累计为会员开展技术培训210期(次),接待外地客商1000人(次),为会员年均创造收入1.2万元,带动了园区主导产业快速发展。

(三)配套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到位。各有关乡镇、部门及时成立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了主管领导、包抓人员,明确了职责,落实了责任,同时,各有关乡镇、部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县农发办、扶贫办、农行、信用社等单位和部门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为现代农业园区提供相应的建设资金;县农牧局、科技局开展送信息、送技术进村入户活动;县电力、水利、广电网络、交通、电信等部门和单位协助各示范园区搞好水、电、路、电视、电话等基础设施建设。据统计,全县共组织召开各类协调会、现场会30期次,组织验收检查27场(次),开展专场培训20场次,印发宣传资料1.5万份。全县长期在园区进行经营或承包业务的农户达到1300户。目前,园区内主干道路及进园道路已进行整修并拓宽、延伸,循环路网主要地段全部安装涵管,园区内给排水管道已铺设完成,供电线路已全部架 3 设完成,保障了园区顺利施工生产。

二、优劣势分析

通过调查,我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主要优势如下:一是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现代农业园区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包括基本农田、良种繁育、农业机械化、农村信息以及农技服务体系建设都有了较快发展。二是以煤炭为主的工业企业发展迅速,带动地方财政增幅较快,工业反哺农业、财政支持农业的实力显著增强。三是县校联合、科技支撑作用明显加大。近年来,我县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新技术引进、农民培训、园区建设等方面,县校合作具有持久活力。四是园区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增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园区示范推广的特色产品、优势产业以现代农业园区为中心不断向周边地区扩大和延伸,主导产品品种和项目类别向多层次、多样化过渡,对进一步带动全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虽然,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也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宣传引导不到够。一是由于部分乡镇和部门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思想上不够重视,工作不够主动,有等待观望、消极应付的现象;二是由于个别村干部、群众主动发展意识不强,“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导致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进展缓慢,类型单一,质量不高。

(二)质量标准不高。一部分园区在建设中存在“老、4 低、小”等问题。“老”,即部分园区是过去几年建立,管理粗放,特色不明显。“低”,即个别园区相比之下规划不合理,低水平建设,科技含量低。“小”,即一些示范园区建设规模仍然比较小,示范效应不明显,带动作用不强。

(三)进展不平衡。一些农业园区由于领导重视不够,安排部署不到位,相互协调配合不力,群众发动不充分,致使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推广以及配套服务等方面进展参差不齐,不够达到相应的要求。

(四)资金投入不足。目前,尚未建立起多元化的投融资市场,如贷款、保险、外资、成立有限公司上市等,融资渠道不健全,现在主要靠地方财力投入。但是地方财力有限,群众经济基础薄弱,信贷、项目资金又偏少,所以导致园区建设投入不能到位,工程进展受阻,标准不高。

三、对策及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结合我县农业工作实际,今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寻找突破口。

(一)强化宣传引导。县乡两级要彻底转变观念,改善作风,通过广播宣传,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动员干部群众切实增强搞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明晰产权,理顺机制,研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狠抓园区质量标准。县上应制订出台相关标准,5 引导各示范园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追求先进性、实用性的同时,更加注重科学性和长期性,确保园区设施全、品种新、技术优,同时,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在抓好现有特色产品和优势产业的基础上,积极规划和储备新的产品和项目,确保新老交替,使园区建设更具有吸引力。

(三)加大园区资金投入力度。县上要立足于改善现代农业园区水、电、道路、田间管网等基础设施,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及时整合农、林、水、电、交通、扶贫等部门专项资金,协调县农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将信贷资金向农业园区建设方面倾斜,在此基础上,多方争取中省市各类专项资金,集中财力,联合办点,尽快改善现代农业园区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增强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后劲。

(四)园区建设向多元化发展。现代农业园区主要分为以下7种类型:新农村家园、农村科技园区、农业旅游园区、农业产业化园区、城市型生态农业园、生态餐厅园区、农产品物流园区。我县现在主要发展的是农业旅游园区,发展形式单一。今后应充分依托本地资源,建设农业科技园、农业产业园等能发挥我县资源优势的现代农业园区,成为农业产业集约集群发展的载体和农业技术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成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加速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典范。

(五)加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要按照《农民专业 6 合作社法》的规定,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坚持以“民办、民管、民受益”和“自主经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为原则;坚持以互助互利和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宗旨;坚持以民主管理因地制宜、多形式发展,坚持边发展、边规范,坚持依法保护等方式发展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要鼓励龙头企业、农村能人及各类社会组织创办或领办农村专业化合作组织,帮助专业合作组织完善功能、增强实力,逐步引导规范,提升服务层次,支持有条件的专业合作组织向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环节延伸。

上一篇:95如何快速记忆演讲稿下一篇:申请优秀心理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