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与童话边缘作文

2024-05-29

现实与童话边缘作文(共8篇)

现实与童话边缘作文 篇1

一个充满幻想的实干家,一个生活在童话里的人物,一个集智慧、机变与笨拙、愚顽于一身的好人。

——题记

一阵喧闹声中,他走进了教室。目光四处扫描了一番后,他开始了自我介绍。听完他这段令我似懂非懂的话后,我将一颗名叫希望的种子埋在了心底。这是我不曾有过的感觉。

一颗尘封了许久的心,孤零零地蜷缩在角落里。因为他的出现,我这颗沉睡的心苏醒,让包裹心灵的层层外衣褪去。或许他并不知道自己有这么大的力量。但我要说,他有!当他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得第一,只要你愿意另起一行”时,他便拥有了这神奇的力量,仿佛一个生活在童话里的人物。

但我们毕竟生活在现实里,呼吸着现实的空气,沐浴着现实的阳光,承受着现实的风雨。然而他并没有沉浸在童话里流连忘返,现实世界里他同样以自信而乐观的心态、骄傲而倔强的精神潇洒地散发着他的光辉。一个年近五十的人,说他饱经风霜应该不为过吧?可在他的脸上,丝毫看不出他所经历的波折。难道他的过去真的那么一帆风顺吗?不,不是这样的。从他的言谈中可以隐约感觉到他的阅历有多丰富。那么,是什么样的力量促使他的内心与外表有如此大的差别呢?我想是他游离于现实与梦的边缘时内心的真实吧!生活中他懂得从梦里回到现实,然后从现实辗转回到梦里,在这种亦真亦幻的境界中,他收获了人生。

一个没有对美的追求的人,注定是一个低俗的、没有趣味的人。一个能够将生活赋予诗一般的语言的人,绝对是一个追求美好的人。而他则是一个追求美好的人。他曾经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徜徉,而他并没有万贯家产、名车别墅来填补空虚的心,因为他明白那样隔离了空虚却换来了寂寞。于是,他毅然选择了用文学诠释美、用生活体验美。月圆了又缺,缺了又圆。飘飘扬扬、清清幽幽、点点滴滴中,他感受到了纯真的童话其实就是现实生活。所以他的脸上,不曾有过沧桑。

在他不曾沧桑的脸上,最让我难忘的是他那散发着智慧光芒的眼睛。他的眼睛并不漂亮,却吸引着我细细地去品味、去深思。那淡定的眼神后面隐藏着的,是怎样的文化积淀?何等的文学修养?我想这就是他的智慧所在吧:用沉默的方式张扬了自己的.个性——追求精神的美好胜过追求物质的富裕。

但我更喜欢他给我们介绍的每一首悠扬缠绵、意味深长的诗,尤其是那首《沙扬拉娜》。我不敢去窥探他年轻时是否也有过那样一个美丽、娇羞的女子与他经历过别离,但我想在诗中他是真的感动了,因为他的感动在我看来是一种感受浪漫的过程,眼神里却透露出羡慕。有些人或许不理解,但我知道那是从诗中得到的幸福。

我也曾多次在心里批评自己,他不就是个长得不怎么帅,又不可爱的“老人”吗,为什么要如此崇敬他呢?但我每次都被他幽默风趣的语言、偏执顽固的举止所折服。我想是曾经埋在我心里的种子发芽了,在他的培育下,一天天长大,慢慢地便会生根发芽吧!

面对城市的纷扰,忘却曾经遗失的美好,将漠然留在过去,而他依然倔强的面带微笑。

现实与童话边缘作文 篇2

一、童话教学的现实误区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 无论哪个版本都编排了不少的童话。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学语文教材, 其中约有50余篇童话, 每篇都是教材编著者精心选择的经典、优美作品, 像《小蝌蚪找妈妈》、《小猫钓鱼》、《皇帝的新衣》等。但在教学过程中, 这些童话作品多半被教师当作思想教育、知识教育、语言教育的工具。这些忽视童话审美特征的做法, 背离了童话的主导功能———审美功能。下文以具体的教学案例来分析当前童话课堂常见怪象。

1. 教化功能主导

案例一:《小猴子下山》教学实录:

……

师:大家看, 这只小猴子从山上下来后, 先到哪里?

生: (学生齐声回答) 走到一块玉米地里。

师:玉米结得怎么样?

生 (齐答) :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师:小猴子看见又大又多的玉米, 它是怎样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

师:那么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

师:对, 小猴子做事不认真, 他做事情不专注, 三心二意, 这件事没有做完就想做下一件事, 这样最后只能一事无成, 我们小朋友呀, 千万不能学小猴子。对不对呀?

这是一篇颇符合小学低年级孩子心理的童话。小孩子做事容易分心, 注意力难以持久, 每个人都难免像小猴子一样做事。所以这篇童话故事让小孩子读了, 他们会情不自禁想到自己, 乐得“咯咯”笑吧?我们是否应该一味否定小猴子的行为呢?首先, 小猴子的行为跟年龄有关, 这是年龄特征决定的行为。其次, 小猴子虽然空着手回了家, 可是他这一天不是也很快乐嘛。而且文本虽然简单, 但像简笔画一样勾勒出一个活灵活现的形象, 读了这样的童话以后, 眼前不由浮现出一只活蹦乱跳的小猴子来。老师是不是也应该花一点时间来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小猴子的行为、心情呢?如果把落脚点放在拿小猴子做反面教材, 教育小孩子专心致志、一心一意上, 当教化目的完全淹没了审美活动时, 对小孩子来说, 学这篇课文一定减少了很多乐趣。

2. 认知任务至上

案例二:《小蝌蚪找妈妈》

……

师:读得真不错。你们谁来告诉我, 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

生:小蝌蚪是大脑袋, 黑身子, 甩着长长的尾巴。

师:说得对。下面我们来齐读第一段。

……

师:这回读得不错, 小蝌蚪游啊游, 过了几天———怎么了?

生:长出了两条后腿。

师:接着小青蛙干什么了呢?

生:找妈妈。

师:他们找谁打听妈妈了?

生:鲤鱼妈妈!

师:他们怎么说的呢?

生:鲤鱼阿姨, 我们的妈妈在哪里?

师:鲤鱼阿姨怎么说的呢?

生:你们的妈妈四条腿, 宽嘴巴, 你们到那边找吧!

……

作为一篇科学童话, 《小蝌蚪找妈妈》向小朋友传授了蝌蚪变青蛙的科学常识。但科学童话也是童话, 也是文学, 也具有审美的功能。这堂课从最初教学的目的设计到实际的教学过程, 都没有把审美、趣味列入考虑范围。其实, 作为一篇保留了几十年的课文, 它绝对没有仅仅传授科学知识这么简单。课文中小蝌蚪的可爱样子, “大大的脑袋, 黑灰色的身子, 甩着长长的尾巴, 快活地游来游去”, 让喜欢动物的小朋友油然心生喜爱, 而误认鲤鱼和乌龟做妈妈的场面又会让他们觉得滑稽有趣, 甚至捧腹大笑, 引发无限的联想。笔者也曾经在幼年时学过这篇课文, 依稀记得老师也是强调蝌蚪变青蛙的事实, 童话教学中审美感知的教育被传授知识的认知教育完全挤到了角落里。我想老师如果仅仅强调这个的话, 这堂语文课跟自然课又有什么区别呢?

童话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天然优质资源之一。童话中优美的语言、生动的形象、诗意的意境、奇妙的情节都只能让儿童来感知和体验, 而无法用认知的办法完成。所以, 童话的“更为深层的文学功能也许并不在给予儿童读者以‘认识事物’, 并不在‘认知’, 并不在社会学习上———而在‘感知’、在生理器官的感受性、在审美感应力的学习之上。儿童审美力的机制似乎更应从生理器官走向文化器官的早期审美发展, ‘社会性心理’的过早涌入是否符合特点, 是值得怀疑的, 试图传导给孩子去认识, 究竟是不是可能, 也是值得怀疑的。从审美能力效应的角度来讲, 享用终生的是感知的东西。”[1]“对小学生来说, 其学习能力长于感受、感悟, 短于理性分析和评论。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该采取具体、形象、整体的感性化方法。”[2]否则, 当认知、理性取代了感知、体验, 知识遮蔽了活生生的生命存在时, 日复一日的重复、单调、乏味只会消磨学生的生命情趣, 抑制生机勃勃的生命成长。当然, 我们强调童话审美中的感性活动, 绝不是就摒弃了理性活动。在审美活动中, 理性因素从来不是缺席者, 而是沉淀在审美心理结构之中的审美能力强有力的动因, 不过其表现形式犹如盐匿于水, 不露其痕, 但有其性。

3. 剖析过多

现在许多教师或者是把童话当成了知识教育的工具, 把童话故事肢解成一个个生字、新词、单句;或者出于对孩子的不信任, 生怕孩子们理解不了童话中蕴涵的深重大义, 急于把道理告诉孩子, “懂得谦虚、不要骄傲、珍惜时间”;或者对孩子过分“溺爱”, 什么都想嚼碎了再喂给孩子:总之就是坚决不肯给孩子自己体验的时间与机会。这样的教学, 可以说在幼儿园与小学中比比皆是, 儿童在阅读童话过程中产生的种种体验, 在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后而产生的情境再现, 对故事中人物的喜爱、同情、向往等情感被忽视, 而这必然带来了体验的空洞与虚假。

案例三:《七颗钻石》

课文中水罐一共发生了几次变化?每一次都是怎么变的?第一次, 水罐由木的变成了银的?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这篇童话中, 水罐变化的次数并不是重点, 重点是故事的整体及其曲折性、神奇性, 当然背后蕴藏的内涵也很重要。但课堂上老师不断提出问题, 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来找答案, 数课文中水罐变化的次数, 间或让学生解释一些新词的意思, 完全把学生引上了一条非审美的道路。固然, 在老师的强烈暗示下, 学生也总结出了“水罐是会变的, 变得很神奇, 是小姑娘的爱心让水罐有了神奇的变化”这样的中心思想, 可零碎的剖析只能使学生机械地记下故事的情节和单独字词的意思, 难以有心灵的触动, 更难以获得美妙的审美体验。教学始终徘徊于情节与内涵的边缘, 未能通过感知体验、拓展延伸等方式把学生的心灵引向美与善的河流。

4. 统一思想

摘自一位老师的教学反思:

今天讲《七色花》一课, 谈到哪一瓣花用得最有意义。学生思维非常活跃, 说了很多种, 有的说第一片花瓣最有意义, 没有这一片, 她根本回不来, 后面的事也就不存在了;有的说倒数第二片有意义, 玩具太多了, 交通堵塞了, 这片花瓣让所有的玩具飞回原处, 解决了难题……我逐个引导分析, 最后让孩子们得出统一的结论, 最后一片花瓣最有意义, 确实这也是编者的意图。但我看出不少孩子并不服气, 虽然在我的引导下, 他们不得不认为最后一片花瓣最有意义, 但是在内心, 他们不一定接受。这一课从孩子们的角度看, 孩子们对其他几瓣花用法的看法也不无道理, 就说到北极去吧, 这一难忘的经历对她来说就没有意义吗?关心他人确实是美德, 是应该引导学生去感受, 但是我过于强调语文的教化作用, 把我的体验强加给孩子。这样做导致的后果是什么呢?长期的、模式化的思想教育, 让孩子们从小养成了说假话、空话的习惯, 童真、童趣在慢慢消失。平时我们很难听到孩子们真实的声音。“你们要听什么, 爱听什么, 我就说什么。”这就是他们的想法, 这是多么悲哀的现象。语文教学应该发挥它的情感作用, 让学生说真话, 抒真情, 让语文课堂呈现她特有的生机和活力, 让语文教学真正为学生的生命奠基。

教学不是工业生产, 我们提倡个性、创造性, 尤其是对于童话这项文学艺术的解读, 更是鼓励推陈出新、各抒己见, 有自己的看法, 每一个儿童都根据各自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文学修养等与童话、与童话精神进行反复碰撞, 都会发生视野融合从而产生不同层次的新质, 即新的感悟。而这正是文学欣赏的价值所在。童话教学应该使每个学生都产生自己的体验, 老师只有不作一致要求, 不墨守成规, 不照本宣科, 儿童才能真正参与到审美活动中来。

二、童话教育应该树立的理念

让童话精神进入教育, 在童话活动前, 教师应该以儿童的趣味为依据来选择童话, 而非以成人的意志;在童话活动过程中, 应该以引领儿童成长为目的, 主动唤起并保护儿童的独特体验。

1. 尊重儿童的趣味

较之笔者幼年时期儿童读物的匮乏, 当下的童书市场可谓琳琅满目, 这给儿童提供了更多的阅读自由, 却也让许多家长和老师感到头痛。如茅盾在20世纪20年代就发出的疑问, “给他们看什么好呢”[3]?你怎么知道这本书、这篇童话, 是孩子喜欢的呢?成人受了“污染”的眼光, 如何才能为孩子判断什么是最合适的?台湾童书出版界人士何琦瑜建议从快乐、能力、幸福感三个方向为孩子选择读物。笔者认为, 为儿童选择童话,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使孩子快乐的书

相对于成人文学, 儿童文学作品更多地提倡愉悦性、快乐性。被喻为“当代日本图画书的舵手”的松居直先生认为, 为儿童选书的第一, 也是最重要的守则, 就是让孩子感到“快乐”。松居直提醒, 成人一定要抑制住教育孩子的冲动, 设法让孩子融入书中, 获得真正的喜悦。在国外的儿童读物中, 有许许多多看起来毫无“用途”的幽默、趣味读本, 历险童话等, 只是希望孩子从阅读中体验到快乐。青岛海洋大学的朱自强近年编写了一套《快乐语文读本》, 大受孩子们的欢迎, 毫无疑问, 高举“快乐”旗帜是其受青睐的重要原因。

(2) 洋溢爱与情感的书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 人有爱与情感的需要, 处于成长期的儿童, 尤其需要真挚而丰富的情感。那些饱含爱与感情的作品, “能把人类高贵的感情吹进儿童心灵”, 使儿童学会关爱别人。如颂扬父母与孩子间亲情之爱的《猜猜我有多爱你》、《我爸爸》、《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如反映兄弟姐妹之爱的《野天鹅》;反映朋友之爱的《小蓝和小黄》……儿童在接受这些作品时, 必然要“反读”作品, 从而在其中反观自身, 这势必会对儿童进行一次“爱的教育”, 让他们理解人世间的真爱与深情。

(3) 反映儿童成长的书

童话活动不能一味顺从儿童的兴味, 还要对儿童进行教育与引导, 对于反映人性、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童话也是老师和家长必须考虑的范围。儿童本身是渴望成长的, 他们对这些深刻、高贵、永恒的精神和价值同样感兴趣。

2. 唤起儿童的体验

在文学活动中, “体验”是具有本体论意义的一种生命活动, 由于童话浓厚的文学性, 教师尤其要调动起儿童全部的情感, 使其以身体之、以心验之, 进入童话世界, 用全身心去拥抱童话之美。所以, 每一个善于组织童话活动的教师, 都必须关心儿童在童话活动中的体验, 要将童话教育由知识技能本位变成体验本位, 主动唤起并珍惜儿童产生的审美体验, 切莫因自己的粗暴行为妨害了儿童的体验。

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 努力唤起儿童的审美体验。可以有意识地通过有感情地讲述、朗读, 借用多媒体音乐、画面, 让儿童表演等途径, 努力营造一种美的氛围与意境, 使儿童进入到审美意境, 获得自身的体验;也可以自身的体验来引领儿童的体验, 以局内人的身份呼唤、感召儿童, 一起进入童话世界。童话作品中有很多对儿童来说至关重要却难以仅凭知识去理解的东西, 比如美、比如高尚、比如价值等, 这些因素都只有凭个体的情感、直觉去感悟或亲身经历。

其次, 教师要呵护儿童的审美体验。审美体验一旦发生, 刹那间便能感到审美对象的美, 这是一种与科学的“理性直觉”不同的“诗意直觉”, 审美直觉有“不假思索, 不生分别, 不审意义, 不立名言”[4]的特征。所以有时当老师觉察到儿童已经进入了这种难得的美妙境界时, 可以给儿童安静领悟的时间, 也可以继续以一种共同体验者的身份组织活动, 切不可随意干扰影响儿童, 因为体验具有“来不可遏, 去不可止”的特征, 一旦被打断, 便让人十分扫兴, 也很难再度进入状态;也不一定非要儿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觉, 因为“模糊概念要比明晰概念更富有表现力……美有时是不可言传的。[5]

再次, 教师要尊重儿童的不同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 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6]童话欣赏的突出特点是个性化、情感化, 儿童在阅读或聆听中, 对同一童话产生的体验是不同的。至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 按接受美学的观点, 是因为作品的意义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作品本身, 一是读者的赋予。[7]因此对于同一篇童话, 教师毫无必要强求一致, 一定要所有的儿童都能够口述出“同一个道理”是非常荒谬的做法。

3. 引领儿童的成长

文学、教育应该引领儿童奔向更高尚更智慧的灵魂, 而且这种引领是必须的, 因为稚嫩对成熟有着天性的渴求, 这是“一种渴望参与生活, 独立不羁和受人尊重的人类本能愿望的体现”。童话教育要想发挥引领儿童、提升儿童的作用, 须从以下几点着手。

(1) 挖掘童话中儿童成长的主题

成长是儿童文学永恒的母题, 大多数童话, 其题材都饱含着对儿童生命成长的关怀。有的是通过引发孩子们思考自身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引导孩子走向成熟与完美, 如安徒生童话中, 孩子们在《海的女儿》里领悟到爱的含义、灵魂的含义;在《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里领会到淳朴的欢乐和爱的魅力。有的童话是通过描绘人类的美德来引导儿童, 如《柳林风声》通过癞蛤蟆、老鼠、鼹鼠和獾等动物的故事, 写出了朋友之间的情谊;《最想听的话》则以温情的笔调描绘出母亲和孩子之间的爱。有的童话则是反映儿童在成长中必然会遇到的挫折与问题, 以童话人物的反应来启示儿童如何应对生命中的困境与艰辛, 如《铁路边的孩子们》反映了艰难生活不能泯灭诗意和温暖, 幸福的生活终会来到;《雷公糕》用奇妙有趣的办法帮小孩子征服对雷声的恐怖。还有的直接描述儿童的成长故事, 如《小鹿班比》描述了一只鹿从出生到成年的成长故事;《丑小鸭》则描述了成长的艰辛与希望。在为儿童挑选童话, 或指导儿童阅读童话时, 老师应该注意这些暗含的成长意绪。

(2) 适当指导儿童欣赏

儿童在感受事物和审美时是比较浅层次和粗线条的, 但儿童的审美意识又是发展向上的。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班马提出了童话创造的“儿童反儿童化理论”, 即童话作品的创作不能一味来迁就儿童的简单认知水平, 否则会造成儿童性格的浮躁与肤浅。同样, 在对待童话的阅读与欣赏上, 教师的指导也不可仅仅停留于情节给孩子带来的刺激, 而应通过审美使儿童的心灵获得一定的生长。一个小学生在阅读童话《鱼灯》时, 最初并没有真正读出童话的内蕴, 只是觉得好玩有趣, 在妈妈的引导之下, 通过大声朗读陶醉于童话语言的美妙, 一步一步融入童话意境, 时而叹息, 时而惊奇, 时而紧张, 时而感动, 仿佛自己变成了那只执着、坚持的小红尾当最后妈妈问她的感受时, 她脑子里似有许多想法, 但思考了许久不知如何表达, 这时妈妈及时点透, 使她进入故事意义的深层内涵, 豁然开朗儿童已经进入了童话境界, 但囿于年龄的原因, 思而不得, 已经到达了孔子所说的“愤”与“悱”的状态, 此时的“启”与“发”必然能真正发挥作用, 帮助儿童把童话欣赏进行到底。

童话为儿童提供了一块“诗性的智慧”园, “它让孩子沐浴在自由而充满诗意的童话里感受生活的激情, 让孩子沐浴在‘诗性的智慧’里, 教育孩子向真, 趋善, 求美”。[8]一个人的成长就如一棵树, 只有它的幼苗是健壮的、笔直的, 它才能长成一棵挺直的参天大树, 童话无疑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正确引导的作用。印度诗人泰戈尔说得好:“如果我小时候没有听过童话故事, 没有读过《一千零一夜》和《鲁滨逊漂流记》, 远处的河岸和对岸辽阔的田野景色就不会如此使我感动, 世界对我就不会这样富有魅力。”[9]

参考文献

[1]班马.前艺术思想[M].福州: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6.

[2]小学语文读本要追求快乐阅读[J].黑龙江教育 (小学教学文选版) , 2005 (9) .

[3]茅盾.给他们看什么好呢[C].太原:希望出版社, 1988.

[4]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

[5]古留加.康德传[M].贾泽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

[6]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7]H·R·姚斯, 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周宁, 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

[8]包鹏程.童话中的诗性智慧[J].儿童文学研究, 1999 (3) .

现实与童话边缘作文 篇3

站在一幅幅充满神秘色彩的澳大利亚土著艺术作品前,的确让人有一种不停按下相机快门的冲动,甚至生怕漏掉其中的一幅作品。除了边框不便拍照的作品外,我拍下了此次展览的几乎全部作品。澳大利亚土著艺术与梦幻、人类的童年有关,那些几乎全部由点和少量的线在画布上画出的简单图案,经过不同形式的组合最后汇聚成复杂而富有丰富想象的图像系统。澳大利亚原住民族大都生活在沙漠地带,在艺术家作画的过程中,沙粒、种子和毛发等会被风吹到画布上,那些沉浸于创作冲动中的艺术家们顾不上立刻把它们从画布上清除掉,于是,那些杂物混合着颜料便永久地留在了画布上。后来,画布上是否留有沙粒和毛发竟然成了辨别澳大利亚土著艺术作品真伪的方法之一。从此多少可以看出澳大利亚土著家沉浸于创作激情的程度,在那些富有冲击力的画面前,能够想象到他们像孩子一样完全投入创作世界的快乐之中。他们的作品之所以如此富有冲击力,是因为它们代表着他们对现实与历史的幻想。

“‘梦’是我们对地貌来源的解释。一个‘梦’来了,在某处稍事停留,然后便把自己变成了一座小山或一块石头。有时,它的足迹会变成水坑或岩石上的洞。如果我们不了解某个地方的‘梦’,我们就会迷失。人也是由‘梦’创造的。”澳大利亚土著艺术家贝尼•纳马拉利•塔帕塔利所说的这段话,可视为对澳大利亚土著绘画的最佳诠释。各种各样的同心圆是土著艺术家们最常用的一种绘画语言符号。一个同心圆圈既可以代表营地,又可以代表泉眼、水洞、梦的地点、篝火、沙丘、蜥蜴刨出来的隧道等,几乎每幅作品都离不开那些神秘的同心圆或变形同心圆图案。

澳大利亚土著艺术来自原住民族古老而神秘的历史。点状图案唤醒古老记忆,并非画下它们的艺术家才是唯一合法的诠释者。最古老的“蜜蚁”祖先、土著复仇帮、巫术、泉眼、沙丘、祭祀、丛林、沙漠标记、庆典仪式和祖先旅程……这一切都是土著民族的梦的起点与终点,也是土著民族绘画艺术的起点与终点。上世纪60至80年代,经历现代社会变革的澳大利亚当代土著艺术家开始把他们的宗教或巫术经验、个人和土著民族生活经验、沙漠环境里的独特生存体验、对突破想象的超自然力的解读以及沉淀为土著民族基因的文化因子,注入到独特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之中。不仅如此,他们的绘画主要以讲故事的方式展现在画布上——“画家在绘画时,头脑中浮现的通常是他聆听故事时的那个庆典仪式,而不仅仅是故事本身。人们对绘画的理解常常出现差异,这是因为即便出自同一个画家之手,那些象征符号所传达的也不仅是同一种意义。”这些绘画既是神圣世界的一部分,也是现实世界的一部分,更是神圣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相互渗透与延伸。

这时,澳大利亚土著绘画艺术的创作和阐释便成为一件异乎寻常的事情,解读土著艺术作品必须掌握起源于沙漠地带的知识体系。比如,作为第一阶段的知情者,一个圆圈可能解释为一个具体的水坑。第二阶段的知情者,则表示它代表先祖猎手佩戴的一束发圈。在更高阶段的知情者那里,圆圈则更有深意。在那些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绘画面前,艺术家本人作为创作者的解释也仅仅起到引导作用。

现实与童话初中优秀作文 篇4

其实,很多时候,童话和现实,是相反的,那强烈的相反,甚至让人觉得,无法接受。

童话,总是那么美好,在童话中,一切都无比美丽;在童话中,王子和公主,能够有情人终成眷属,谱出幸福的恋曲;在童话中,每一个人,最终都是那么地善良,好人有好报,大家都能得到幸福与快乐。现实,总是那么残酷,在现实中,一切都是那么真实,但不一定美丽,甚至,有些丑恶;在现实中,王子与公主,不一定拥有幸福的结局,不一定能够最后长相厮守;在现实中,每一个人,都会坎坷无比,好人不一定有好报,恶人却常常舒适自在。

童话与现实,是有很大差距的。在《战火中的华尔兹》中海明威与他一生的挚爱——爱格妮·考茨基,终究没有过上幸福的日子。就像那篇文章的结尾所说:“战火中那段浪漫美丽的华尔兹,终究没有在现实里,演绎成一个王子公主的幸福童话。”这就是现实,那么残酷,那么不尽人意,那么令人心酸。

其实,童话的美满,正是人们对现实的不满的一种体现。既然在现实中,无法获得想要得快乐,那么,就将它寄托在在文学的世界中吧!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童话作品诞生,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喜爱童话的缘故吧。纵观历史,你会发现,那些童话大师们,他们的生活,与他们笔下人物的生活,天差地别。写作,对他们来说,或许真的是一种自我慰籍吧。

很多时候,如果遇见不美满的童话,人们甚至,还会将它改编。比如《白蛇传》(当然,《白蛇传》不能算做是童话,这是一个传说,但它的实质,与童话多少有些相似,这里为了文章需要,姑且劝充为一个例子),根据段怀清先生的探索,其实,一开始,《白蛇传》的结局,并非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样。最初,白娘子,是没有与许仙在一起的。后来,人们实在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悲惨结局,才给它另外改了一个结局。

现实中,铁石心肠的法海,未必得到了他应得的报应。我们的生活中也是一样。真正善良的人,往往是命运多舛、遭遇悲惨的人,而那些恶人,却总是逍遥自在,快活无比。

现实与童话边缘作文 篇5

14中文本

朱雪颖

41405111100 【内容摘要】本文探讨了查尔斯·狄更斯在作品《雾都孤儿》中所创设的两个世界——童话世界和现实世界。小说中在人物设定和情节安排方面鲜明地表现出童话色彩,又从儿童的生活、下层人的生活环境以及金钱至上的扭曲的价值观三个方面体现的现实性,两个世界看似互相对立,但实际上是互相融合的关系。

【关键词】童话色彩

时代背景

现实世界

对立

融合

认为英国工业革命发展的顶峰,伴随经济繁荣还有文学作品的井喷。在这个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现实主义作家,他们立足时代,表现社会现实,从不同的创作角度和个人风格表现自己眼中正在快

维多利亚时代被速发展的英国。查尔斯·狄更斯作为十九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他用自己敏感的时代嗅觉,深邃的洞察力,风趣幽默的叙述风格,感伤主义情调吸引着读者,让他们跟着自己的文字时而哭时而笑。

在狄更斯的一生中塑造了各式各样的人物,而儿童是他小说中着重描写的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形象。他的儿童作品,大多是跟他的所处的社会背景有密切的联系,同时也跟他的个人经历息息相关。最典型的是他的《雾都孤儿》,故事以维多利亚时代为背景,营造了一个黑暗腐朽又虚伪残酷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时代氛围,小说中的主人公奥利弗·特威斯特的悲惨遭遇更是狄更斯童年生活的缩影。但作为早期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的笔在立足现实的同时,也受到浪漫主义的浸润,在《雾都孤儿》这样的以儿童为主题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狄更斯在一个险恶的现实世界中又小心翼翼地构筑了一个富有浪漫主义童话色彩的世界,两个对立世界在狄更斯笔下获得和谐的统一。

一、童话世界

两个世界的设立在以儿童为主人公的作品中是一种典型的并且极具表现力的方式。儿童作为小说的主人公,那么,作者的创作要从儿童视角出发,呈现的是儿童眼中的世界,描写的是儿童的思维方式,因此作者的情节设置人物安排都会出现“童话”的倾向;而读者通过儿童的视角了解到的现实世界自然而然地也带上了“童话”的色彩。

(一)人物设置的童话色彩

在《雾都孤儿》中作者设立了各式各样的人物,但是人物虽然多,作者却巧妙地把这些人物分成了两个对立的派别存在。[1]一个是以主人公小奥利弗为代表的象征善良、单纯、温暖的正义一派,相对的是以蒙克斯为代表的贪婪、阴险、残忍的邪恶一派。这样把人物简单地分成两派的做法我们常常会在童话作品中看到,因为在儿童眼中世界是善恶分明的,所以好人坏人也是鲜明对立的。

主人公奥利弗是正面人物中的典型代表,作者赋予了他完美的性格,他是作者仁爱思想的完美化身。他从小被抛弃,在孤儿院中长大,在孤儿院中他忍饥挨饿,受到教区干事无情而冷血的虐待;被安排到棺材店做童工,棺材铺老板想把他培养成出色的送殡人,却被嫉妒他的伙计诺亚陷害,惨遭毒打;不得以出走伦敦,却又误入贼窟,里面所有的小孩在费金的培训下都成为了擅长偷窃的“机灵鬼”。尽管在如此纷乱、肮脏的环境下,奥利弗依旧成长为一个品行端正、心地善良、聪明淳朴的人[2];虽然从小没人教导奥利弗明善恶,辨是非,有教养,但他却把这些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仿佛奥利弗天生就是个善良温柔美好的孩子,这些品质都是他与生俱来的,姑且不论“性本善”“性本恶”的论争,他不受周围环境的一点影响心志坚定地成长为有教养积极向上,这本身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对周围环境中的人和事进行模仿,环境对儿童性格的形成有极大的关系,所以奥利弗的性格的形成是不合理,是不客观的。那么,显而易见的这是作者对人物性格进行了润色的结果,正面人物的绝对正面化,虽然有人物扁平不丰满的缺点,却也可以通过绝对的正义衬托出负面人物的邪恶,黑暗社会的残酷。

负面人物设立以蒙克斯为代表。蒙克斯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魔鬼,他的身份是奥利弗的哥哥,但是他不仅没有履行作为哥哥的义务,抚养和保护奥利弗,相反他处心积虑地想谋害奥利弗,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财产。利欲熏心、金钱至上,血肉亲情在金钱的面前显得不值一提,本应是最深的牵绊却被弃如草芥。他利用费金把奥利弗骗回,并想方设法让奥利弗去偷盗,南希作为他多年的恋人,偷听到奥利弗是蒙克斯的弟弟,而蒙克斯却残忍地一心置奥利弗于死地,她同情奥利弗并把真相告诉了梅丽夫人(奥利弗的姨妈),蒙克斯知道后竟然凶残地杀害了南希,借此来平复自己内心的愤怒。可见蒙克斯的冷血、残忍、没有人性,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被时代腐化了的金钱至上,冷血无情的魔鬼形象。

人物的两极分化,是小说“童话色彩”最突出不表现,既表现了主人公奥利弗的儿童视角下对善与恶的绝对区分,同时也表现出狄更斯对善与美高度赞扬的仁爱思想,对黑暗与险恶绝对批判的态度。

(二)情节设置的童话色彩

小说情节在推进过程中狄更斯设置了很多的巧合,这些巧合使故事得以更加顺畅地进行下去,使小说中的各色人物的性格特点都得到更加充分的表现,使情节更具讽刺性,使故事结局走向作者设定的方向。

这些巧合表现在,奥利弗初次来到伦敦时,在人群密集的集市上就碰巧遇到了“机灵鬼”,而“机灵鬼”一见到他,就决定把他带回贼窝,让他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这种与千万人之中遇见对方,遇见了还能“一见钟情”的概率实在是太小了,可是在狄更斯的笔下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在第一次上街偷窃时,一直都偷得得心应手、神不知鬼不觉的“机灵鬼”偏偏就失手了,顺手就嫁祸给奥利弗,奥利弗轻易就被抓住了,而被偷的那位布朗洛先生碰巧就是奥利弗父亲生前的好友,而他家保留的友人夫人的照片恰巧与奥利弗非常相像,布朗洛先生于是顺理成章地对奥利弗进行了第一次拯救。奥利弗第二次被迫进行偷盗时,被偷的恰巧是他的亲姨妈露丝·梅里家,而他们的行为被发现,奥利弗在逃跑过程中受了伤被抛弃,他恰巧爬到了他行窃的梅里姨妈家;包括一直恶贯满盈的蒙克斯是善良单纯的奥利弗的哥哥;赛克斯最后在追奥利弗的过程中不小心把自己吊死等情节的设置。一个情节或许是巧合,但如此之多的巧合必定是作者有意为之的。

小说结局的设定更是体现出了童话性。在经历了各种折磨,见识了社会的黑暗之后,奥利弗任然保有一颗善良与纯洁的心,继承了父亲的遗产,与布朗洛先生一起过上了幸福生活。而那些黑暗势力的代表人物也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费金被判处死刑,赛克斯在逃窜过程中被吊死,蒙克斯虽然也继承了父亲的部分遗产,但不久就花个精光,犯下欺诈罪最终死在监狱里。这样好人过着幸福的生活,坏人都受到应有的惩罚的完美结局,在现实中发生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反而在众多的童话故事中屡见不鲜。

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主张表现现实生活,而生活中必定不会出现如此多的巧合。狄更斯在小说中巧合的设置,正是因为他在浪漫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的过度过程中,受到了浪漫主义的浸润,使小说情节表现想象的童话色彩,使小说的结局表现出童话式的大团圆结局。

二、现实世界

正如我们在前文所说,狄更斯是早期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人物之一,那么他的作品必定通过对现实现象的反映来表达自己对这些现象的看法。《雾都孤儿》的故事设立在现实的社会背景中,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各阶层各种人物的百态人生,表现出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对统治阶级腐败的揭露,把表同情于在社会下层却依旧积极生活的普通百姓。

(一)儿童的真实生活

以主人公奥利弗为例,他出生时,母亲因为难产离世了,父亲也不知所踪,面对小奥利弗成为孤儿,无人喂养的残酷现状,医生只是冷漠地告诉女护士“小家伙很可能会吵闹,如果那样的话,就给他点稀粥喝”[3];在生活在孤儿院的几年间,和奥利弗一起生活的孤儿们不仅被要求做各种工作,而且由于分配的少得可怜救济费还要被曼恩太太克扣,使得孩子们经常忍饥挨饿在那里干活,奥利弗想多要一碗粥,却遭到厨师和教士的毒打;到了入学年龄,他们却无法享受受教育的权利,反而被要求去工作赚钱,奥利弗被送到了棺材店做苦工;好不容易逃到了伦敦,奥利弗的物质生活在贼窟里反而得到了改善,至少有的吃有的喝,但是这里所有的孩子只是作为获得钱的工具存在,他们的未来是没有希望的,他们的思想是被社会腐蚀了的。

最让我心痛的是那群把费金作为家长,生活在恶魔手中却不自知的孩子们。这群孩子以“机灵鬼”为代表,是被父母丢弃的孤儿,是被时代遗弃的草芥一般渺小的存在,他们从出生就没有感受到这个世界对于他们哪怕一点点的善意,所以当费金收留了他们,给了他们类似一个家一样的存在,他们就像一群小老鼠一样,在这个寒冷的时代抱在一起互相取暖,感受仅有的温情,并对这样的温情十分贪恋。没人告诉他们什么是对错,什么是善恶,他们当费金的“摇钱树”当得心甘情愿,他们把偷窃的卑劣生活过得理所当然毫无羞愧懊悔之心。就像杜威的“白纸说”所说的,每个孩子出生时都是一张白纸,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榜样去模仿,需要有长辈对他们进行指引,需要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念,而所有的这些都以一个积极向上的温暖友好关爱的环境为前提。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显然并没有给他们提供这样一个环境,使得他们贪恋哪怕一点出发点是伤害的关怀,使得他们灵魂成长地扭曲却不自知。

奥利弗也好,“机灵鬼”们也罢,都是资本主义社会下层儿童典型代表。下层的孩子无法获得公平的对待,没有来自社会甚至亲人的关爱,每天面对的只有冷眼,他们大多数都成长为“机灵鬼”一样价值观念扭曲,在夹缝中艰难生存的野草。

(二)下层阶级的真实生活

资本主义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大英帝国走向巅峰时代,但是在这个时代社会财富分配严重不均,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是的阶级矛盾也越来越突出,下层人民经常奋起反抗,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制定了《济贫法》缓解社会矛盾,但是讽刺的是这部法律不仅没有解决已经村菜的问题,反而因为条文对接受救济的人员的严格要求,使得“穷人除了万不得已,都不会来申请救济,许多穷人宁死也不寻求救助”[4],足以见资产阶级剥削百姓榨取他们价值的本质。《雾都孤儿》正是写于这部法律通过的时候,小说中所描写的种种现象正是当时时代的缩影。

以救济院的长老为代表的上层人士,身材肥胖、衣着华丽、生活奢靡、终日无所事事却又坐享其成地享用剥削来的中下贫民的血肉。与他们浮华的生活相对的下层阶级,生活环境恶劣,奥利弗在被带往费金家中,途径的街道是“街道非常狭窄,泥泞不堪,而空气中则弥漫着恶臭味”“这地方一片凄凉,只有酒馆看起来才景气一点”[5],奥利弗来到费金家中看到的是“屋子的四墙和天花板,由于年久和灰尘,完全黑了。壁炉前放着一张松木桌子,上面有一支插在姜汁啤酒瓶里的蜡烛,两三个锡铅合金的酒杯,一块奶油面包和一只碟子。”[6]。而他的经济来源是靠手下的孩子偷盗得来的,毫无疑问费金是个贪婪的社会底层的恶人的代表。但是他的坏、他的恶是带着时代的无奈的;而他虽然最终目的是利用孩子们来偷取钱财,但过程中对奥利弗以及他手下的孩子们还算和颜悦色。不难看出作者对他还是带有同情的,他本身是一个悲剧人物,身上既带有命运的悲剧,又带有时代的悲剧。

(三)金钱至上的极端利己主义

从小说中狄更斯对各色人等对金钱的痴迷追求的讽刺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金钱至上的观念已经深入社会各个阶层,吞噬各个年龄段的人的心灵。小奥利弗在救济院多要一点吃的,被长老们看作是晴天霹雳,认为奥利弗的这种行为是贪婪的,罪恶的,可见越有钱的越是锱铢必较;奥利弗的哥哥蒙克斯为了占有父亲所有的遗产,不惜想要置奥利弗与死地,把他从温暖的布朗洛先生家中再次拖到小偷的罪恶的生活中,亲情在金钱面前显得一文不值。

可见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异化,人生观世界观变得扭曲了。

三、两个世界在对立中融合

狄更斯笔下的两个世界就像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一样看似是绝对对立的,但是事实上它们在对立中互相融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童话世界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对立是相对而言的,更多的时候他们在对立中互相映衬。童话世界在现实世界的映衬下更显得美好温暖,使人们心生向往,起到对人性中善的一面的呼唤,表达狄更斯对美好社会的渴望。现实世界在童话世界的映衬下更显得黑暗残忍荒淫虚伪,揭露了统治阶级剥削的本性,表现出当时社会激烈的矛盾。

而在构筑纯善和全恶的人物时,狄更斯也不忘把他们置于现实的社会背景之中,对社会中那些纯善的人物,在残酷黑暗的现实环境中凸显他们人格的高尚,对于那些“魔鬼”一般的存在,作者在描写他们扭曲的灵魂的同时,也表现了由于社会现实造成的悲剧的无奈。

这样的设定使得童话世界和现实世界在作者笔下虽然冲突着碰撞着,而读者却并不感觉这种突兀感,反而觉得非常地和谐,因为实际上两个世界从来都不是分开的而是融合在一起从作者笔下流淌出来的。

【参考文献】

【1】李德义,韩仪,简论《雾都孤儿》现实性与浪漫性的结合,理论观察,2016年第7期

【2】赵玉霞,浅析《雾都孤儿》的童话色彩,时代文学,2010年第5期 【3】查尔斯·狄更斯 著,张玲、李卫东 译,《雾都孤儿》,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P3 【4】李德义,韩仪,简论《雾都孤儿》现实性与浪漫性的结合,理论观察,2016年第7期

不要把现实当童话 篇6

是的,在现在这个残酷的现实生活中,我总见到很多人一直把现实当成童话。他们总有一个公主梦,是的谁当初小时候没有一个公主梦呢?如果可以,谁不愿意活在美好的,又漂亮的城堡里面呢?谁不愿意当个王子公主呢?

谁不希望自己衣食无忧,有人疼有人爱,自己可以一直生活在童话里,却从来不用付出,就有人会把各种各样的好东西捧到你的面前来,如果可以,如果可以过这样的生活,谁不愿意呢?谁不愿意一直拥有一个这样梦幻般的生活,可是呢?那到底是梦,不可能实现的,遥不可及的梦啊,梦就是梦,一戳就碎,轻易的就会破掉, 我们到底不能一直依靠着梦去生活。可或许是小时候童话故事听多了吧,我们都会忍不住的去渴望那种童话般的生活了。可走出社会的时候,或许是家里人宠的保护的实在是太好了,以至于我们还总是不知人间疾苦的那个样子。也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不知不觉得我们就有乐玻璃心。何为玻璃心呢?其实就是总是觉得全世界都应该对我们好,不应该对我们好的话,我们的玻璃心就会碎掉,觉得很伤心, 觉得很难受。可是想想,我觉得有些可笑,谁必须要就要对你好呢?除了你的的家人以外,走到社会上面,你不会为别人付出,你不知道真心换真心,会有多少人搭理你呢?我敢肯定,没有多少人会搭理一个不会做人的.人吧。是的我们既然是人, 就一定要脚踏实地的生活着,不可能一直活在梦里,实在是虚幻不切实际了。我们的玻璃心,不可能一直有人捧着和我们没有一点关系的陌生人, 谁会宠爱你啊?谁会对一个陌生人那么好呢?我们的生活也不可能总有人替我们当去风雨风霜,我们总要学会自己去面对的,因为这就是生活啊,这就是我们不得不去面对,我们不喜欢也要接受的生活啊。

现实与童话边缘作文 篇7

摘 要:童话是许多孩子幼年时期的梦想摇篮,也是孩子的美好愿景以及精神寄托。因此,童话对于小学生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童话教学也逐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主要根据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5-0040-01

对于小学生来说,童话故事充满了无限的幻想和美妙,可以为其带来无限惊喜,童话故事是极为特殊、深受小学生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对小学生进行童话教学,可以在熏陶童话文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教师在讲述童话故事的同时,也乐于将自身故事与生活分享出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加入童话教学环节,可以让学生体会童话故事中展现出来的文学美、表达美以及情节美,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发展其想象力,还可以有效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一、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的缺陷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童话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太简单。学生在小学时期,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处于可塑性特别强的阶段,此时也是小学生接受儿童读物相关教育的最佳阶段。而童话教学正是基于小学生这一时期的特殊心理发展规律而出现的。小学语文童话教材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对于童话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太过简单[1]。教师往往没有站在小学生的角度去考虑、看待童话,从而没有带领、引导学生如何去体会、去感悟。在童话教学过程中,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只停留于童话的表面形式,而非深挖童话的内在含义。②教师对于童话教学存在阅读方面的认识偏差。阅读在语文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这一点,但是在实践基础上却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诸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忽视了正确教学方法的指导,从而使课堂阅读变得混乱不堪。因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有限的,通常其基础知识掌握的还不牢靠,基本阅读技能也差强人意[2]。③教师的教学缺乏创新能力。童话教学有别于普通的语文课文教学,其在结合小学生这一阶段的心理特点后,重点在于对小学生的思维开阔和丰富想象力等能力进行培养。因此,童话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教师作为成年人,其相应的思想有局限性,而且随着阅历丰富,会丧失很多对于童话的浪漫幻想,因此,教师在童话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不能从学生角度出发看问题的状况[3]。

二、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改变策略

(一)创建童话情境,鼓励学生敢于表达

通常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童话故事中有趣的、生动的语言和孩子进行交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尽可能有意识地利用多样化的方法制造一些讲述童话故事的情境,激发学生想说、敢说的欲望。教师在讲述过程当中,为了能让别人听明白,应该自己通过组织语言,并且使语言更加形象和生动,以此吸引其他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授《蜗牛的奖杯》一课时候,教师就可以创设愉快、轻松的教学情境,然后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换位,让学生体验蜗牛形象,并且站在蜗牛的角度互相进行交流,切实体验童话情境。学生假设自己就是一只得了奖的小蜗牛,然后揣摩小蜗牛内心世界,此时小蜗牛得了冠军必然会表现出得意洋洋的样子,然后教师可以通过采访的方式问道:“小蜗牛呀,飞速比赛赢得冠军,你想不想发表一下自己的获奖感言呢?”,通过这种提问与回答的环节,既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童话角色的带来的趣味,还能不断与教师进行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敢说敢讲的勇气。

(二)感受童话表演乐趣,满足学生交流需求

童话故事中往往会呈现出一些特殊的文学知识,也是最受小学生喜欢的一种文学形式,每个小学生天生都是表演家,在朗读童话故事的过程当中,学生往往会将自己主见融入到童话故事内容中,想象自己就是童话故事里的一种角色。通过扮演童话角色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充分地感受童话乐趣。而且在进行童话表演的时候,学生需要一遍一遍练习童话故事中生动、优美的语言,从而提高学生角色扮演写的体会。

(三)鼓励学生进行童话创作

为了有效开展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进行童话创作。学生通过童话创作,学生在创作童话的时候可以运用课堂知识,在新知识消化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采取不同的创作形式:一种是以文中内容为样本,进行相反的故事情节展开。此创作方式在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之后,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童话内容的理解程度。第二种方法是以教材内容为样本,进行“重复叙事”。如《小熊住山洞》一文,教师便可以根据学生日常观看的动画片《熊出没》进行改编创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从小培养对小学生具有一定创新意识。而小学教育作为学生发展的最为关键时期,更需要关注其身心发展。因此,童话教学是一种符合小学生身体、心理发展阶段的一种有效模式,开始逐渐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尽管在实行童话教学的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但是在不断进行教学的同时,教师应善于积极发现问题并改正问题,使童话教育步入正确的轨道。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在进行童话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不断寻找适用于小学生的童话教学方法,并进行创新性教学。

参考文献:

现实与童话边缘作文 篇8

□商报记者 殷觞

大潮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交房的时候,才知道童话是不是骗人的。

这些年,我们已经听过太多的、由开发商讲述或打造的童话——所有的童话基本都来自于同一座宫殿——样板房。那里,一切都是完美且无可挑剔——窗外,溪水缠绵,桃红柳绿;房内,一应俱全,每一件摆设都如同宫殿里盛大晚宴餐桌上被精心擦拭过的餐具,一尘不染,井井有条;当然,每一寸空间都是容不得丁点浪费的,都应该有对应的归属,比如那小小的拐角,就该对应着摆放女主角烘干新抹指甲油的灯具„„

相形见绌,我们原本的生活竟是如此不堪,如此粗糙。

于是,童话萦绕在每个向往美好生活的人们的脑子里,并如强大的引擎,驱动着他们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用自己所有的紧衣缩食、殚精竭虑,换取这样一套房,赢得这般精致的生活。

童话能不能如期地现实呈现?我们看到,有些楼盘确实得到不少赞誉,但同样也感叹,总有一些开发商不断刷新业主的心理底线。他们的答案,原来如此奇葩。

不信?来看看这两个故事。

——编者

沈先生的童话与现实

“从一开始,这就是一场欺诈”

沈先生经营的公司,目前已陷入停滞。他将一切事务都交给副手,以腾出时间,处理眼下更为严重和难缠的事——新办公室所在地的购房维权。

按照他原先的计划,去年8月底,就能将公司搬到新址——人民北路的苏尚新地。虽然直到去年11月底才拿到交房通知,不过,在当时,他仍坚信,此后,公司就可步入新景象。事实上,他并不知道,在随后的1个多月和未来不可预估的时间中,他做且仅能做的事情,就是请开发商兑现房屋合同上的承诺。

买一送一,原来只是糖果诱饵

包括沈先生在内,对所购房产不满而联合起来同开发商抗争的,目前至少已有120人。

蔡女士把自住房买在了4楼,“每平米9600元,付全款”。据称,购房时,这一区域房产价格每平米普遍在7000元左右。“苏尚新地吸引我花高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销售人员所称的‘买一赠一’,也就是买一层赠一层”。据销售人员描述,楼层间的高度,足以让他们再搭建出一个“复式结构”来,销售人员甚至带着买房者参观了样板房。

另一名业主邓先生现在还保留有苏尚新地的宣传手册,内容如苏尚新地在网站宣传的一致——复式小公馆,买一赠一。

但,按照复式公寓期待的业主,拿到成品时,失望了。

他们真正拿到的房子是这样的——楼层间可供使用的净高约为4.3米,其中还包括从天花板垂下的约60厘米的消防水管及消防喷头的长度。“总高4.3米,除去喷头60厘米,隔板至少15厘米,就算再怎么合理分配,所谓‘复式公寓’的上层,连1米8都不到。”这样的层高,让人怎么生活或办公?

待业主联合起来抗争,并向住建部门咨询后才得知,苏尚新地在申请建造时,便是以单层设计过关的,并非以复式楼层通过设计审批。“他们反复以复式房屋向我们宣传销售,可见,从一开始,就是一场纯粹的欺诈。”沈先生愤怒表示。

违规交房,竟还讹诈“实增面积”

然而,更严重的是房屋交付时所征收的费用。去年11月28日,蔡女士收房。“当时,基本是他们叫我交什么费,我就掏什么费。其中,还包括一笔实测面积与预测面积的差距,1.5万元。”

按照购房合同约定,如果房屋的实测面积大于暂测面积,且误差在3%以内,业主则须补足相关的房款。在交房时,许多业主都被告知,他们须补足一笔面积差为2.9%的房款。如同蔡女士一般,很多业主毫无防备地缴纳了这笔钱。

经验丰富的业主却很快发现,房地产商根本没有出示本该立即提供的“三书一证一表”。隔了几天后,业主们看到了房屋测绘队开具的《实测报告》。这时,他们突然发现:这份报告明确注明,房屋实测面积不仅没有多出预测面积,甚至还略有缺失。“《实测报告》的落款日期是11月29日,而我是在11月28日那天交的钱。”蔡女士这才意识到,自己受到了蒙骗。

又有来自住建部门的确切消息——苏尚新地公寓房项目并未在住建部门办理相关的备案手续。如此交付,实属违规。而市建设监察支队也叫停了交付办理,并进行立案。目前,正处于调查之中。

【小结】

虽然,合同上有相关退房的约定,但邓先生已别无选择。且不说他本意将新居作婚房,而一连串意外迫使他另改婚期的尴尬,如以退房而论,合同约定的赔偿金,也难抵他为这套房所付出的银行利息、按揭利率、房屋差价等等。而业主沈先生虽誓将维权进行到底,但事实上,公司的停滞以及资金,只能容许他再与开发商“抗争”三个月。

许先生的童话与现实

想进新家,就得先“过关斩将”

许先生和他的太太,是这座城市里一对平凡夫妻。他只是想尽早摆脱“寄人篱下”的漂泊感而已。

2013年12月中旬,许先生夫妇拿到了新居的钥匙。他们的新家,位于园区路劲主场三期。

买房时作下的所有规划,以及对未来所有的憧憬,现在,在许先生看来,原来这一切只是一个童话,只可遥望,不可追及。现在,他们仍然与刚开始读书的孩子,居住在租来的房子中。

“出来混总要还,现在轮到业主当孙子”

为新居而历经挫折,从签约的那一天开始。“刚付清房款,销售人员就开始变得冷淡了。”但,好戏还在后头。

第一出戏,莫过于交房日期了。2012年三四月间,许先生和路劲主场三期签了买房合同。当时,售楼小姐告诉他,2013年六七月间就能拿房。

一起签约的,还有细心人。有人发现,隐藏于合同间的条文称,最晚交房日期是2014年年中。当买房人对此表示质疑时,售楼小姐一再表示,“这只是最后期限而已,2013年六七月份肯定能拿房”。最后,开发商在合同上直接修改了交房日期——2013年12月底。

卡着时间交房暂不去争论了,但交房时开发商再一次的强势,让业主始料未及。一般情况下,房产交接的同时,业主需要缴纳一笔包含契税、专项维修基金、印花税等多种项目在内的费用。按业内的惯例,大多数开发商会先让业主验房,而后再缴纳这些费用。有的开发商甚至还允许业主完成验房→提交整修报告→开发商整修→再验房等整个程序后,再缴清费用。

但在路劲主场三期,许先生却不得不顺从开发商定下的“规矩”——先交钱,再验房。否则,不可能给业主钥匙。

“交了钱,多处有质量问题。这个时候再去找他们,那只能用求爷爷告奶奶来形容了。”许先生自嘲。另一位业主也调侃说:“买房时,开发商情愿当孙子;现在交房了,该轮到业主当回孙子了。”

装修前想要图纸?先交50块钱

后面的事,似乎更头痛。按照相关规定,业主在装修时如需改变房型,要做房屋安全鉴定以辨明装修所涉及墙面是否可拆除或改动。而目前,有效的工程蓝图,正由开发商选聘的物业公司保管。

奇葩的事发生了:当业主向物业公司索要相关图纸时,物业竟来了个明码标价——要想获得图纸的复印件,得交50块钱。

记者就此咨询专业从事房地产事宜的律师蔡先生时,蔡先生也明确表示这种收费极不合理:其一,物业方想收费,应先向物价局备案,等审核通过后才能收费;其

二、查阅图纸本来就是业主的权利,即使是索要复印件,如此定价也并不合适。

记者此后致电多家提供工程蓝图缩印业务的职业复印店后得到答案:原始尺寸在A0大小的,收费大概在10元左右,A1则是5元,A2是3元。

事实上,房屋安全鉴定处的负责人说,业主其实没必要向物业“购买”,还可以从当地房管局档案室调取。对于那些早已与装修方约定好时间的业主来说,花点钱就算了,只是万万没想到,物业方提供的复印件竟过于模糊,房屋安全鉴定处拒绝依此图纸进行鉴定。

【小结】

上一篇:改革方案下一篇:在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