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

2024-09-10

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通用8篇)

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 篇1

邮编412421

单位名称湖南省茶陵县严塘中心小学

姓名谢飞平

职务教师

职称小学高级教师

联系电话1363843078

3内容提要:近几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富余劳力进城务工。但他们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由长辈或其他人照看,大量留守儿童由此而产生。留守儿童多、问题多成为我校的一个显著特点。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留守儿童现状

严塘镇地处罗霄山脉中段的偏远贫困山区,距离茶陵县城20公里。由于地理位置及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原因,严塘镇农民历来就有外出打工的习惯,外出务工是农民主要经济来源。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富余劳力进城务工,由此产生的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根据镇政府统计:全镇4.3万人中,就有2万人外出打工,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比如较差的住房条件、高昂的借读费用、工作不稳定无法照顾孩子等。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由

长辈或其他人照看,最终形成了父母双方或一方与孩子两地分隔的局面,大量留守儿童由此而产生。今年3月初严塘中心小学教导处对我校留守儿童现状进行一次较全面调查:全校现有975个学生中有752个学生父亲或母亲长期外出打工,占全校学生家庭77%,其中父亲或母亲单方外出打工有167人、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有585人,占全校学生家庭60%。留守儿童多问题多成为学校的一个显著特点,给我们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和发展的机遇。针对调

查的结果我们做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后,采取相应的对策,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二、留守儿童心理分析

严塘中心小学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孤独感、紧张感、失落感和

焦虑感,是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感受。心理承受能力特别脆弱,渴望得到关注。自我评价低,自我概念难建立。亲情缺失,安全感缺乏,心灵没有寄托,有严重的被遗弃感。有累赘感,认为父母不爱他们,心理失衡,产生怨恨感,出现叛逆和异常行为,因而影响人际关系。封闭内向、怯懦、孤僻、敏感、多愁善感、自卑、胆小,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消极、烦恼、郁闷、严重的会出现攻击行为,通过攻击发泄心中的不良情绪,形成反社会型人格,违反道德行为规范,甚至触犯法律。由于长期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父亲或者母亲功能丧失,缺乏关心、支持、帮助、鼓励,家庭没有吸引力,于是就逃避家庭,千方百计往外跑。而外面的世界既精彩又复杂,好的学不来,坏的一学就会,甚至会陷入做事就做坏的怪圈。自由散漫,组织纪律性差:早退、迟到、旷课,不完成老师布置各种任务,厌学情绪严重,学习成绩差,随时都有辍学倾向。纪律观念淡薄、沉溺网吧,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甚至吸烟喝酒,是学校不安定因素。

留守儿童大多数是缺乏家庭的温暖,缺少父母的呵护, 成长环境不利。普遍

存在生活失助、亲情失落、学业失教、心理失衡、安全失保等问题。如果不能洁身自爱, 在学校很容易变成心理不健康、思想不端正、缺乏集体感的“后进生”。如果一直这样发展下去,得不到及时的心理疏导和矫正,成年后会形成人格障碍甚至心理疾病,到时想改正就很难了。

三、留守儿童教育对策

(一)加强留守儿童内部管理

1、建立“留守儿童”登记制度,全面掌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包括家庭住址、父母姓名、联系电话及外出打工具体地址、留守儿童的身体状况、生活状况、兴趣爱好、学习成绩、行为习惯、教师评价等详细信息,做到心中有底,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实施动态管理。

2、建立“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制度,每位老师及校长都有帮扶对象,实行“代理家长制”,把留守孩子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学校和教师给予特别关注。生活上关心他们,学习上辅导他们,情感上关爱他们,心理上疏导他们,观念上引导他们。

3、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应急机制:在校期间遇突发事件,如生病、急需用钱等,都有相对应教师迅速采取适当求助措施,确保学生安全、衣食无忧,后再与家长联系。

4、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建立健全心理咨询室,热忱为留守儿童服务。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特别是关心他们的心理问题,请专业人员针对一些留守儿童的品行和心理障碍问题,有针对性开展心理咨询和健康教育,化解他们心理压力,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让他们的心理问题消失在萌芽状态。

5、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培养自我教育能力是健康成长的关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要使他们健康成长,我们注重引导他们学会做人,用自己心灵深处的阳光照亮自己的精神世界,做一个自立、自强的人。

6、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每年的元旦、六一儿童节、国庆节都举行文娱联欢会,积极开展“体艺2+1”活动,课间学生跳兔子舞,充实留守儿童课外生活。“金号角”红领巾广播站每周两次的准点开播极大地丰富了留守儿童的文娱生活。

7、加强周末节假日的管理与服务,为了减少“真空时段”的负面影响,让“留守儿童”管理不留空档。我们安排老师双休日值班,学校领导带班,严禁未成年人进入网吧,时刻与他们保持联系,及时了解他们的去向和有关的信息。

(二)加强留守儿童安全教育

人身安全问题,是与留守少年儿童如影随形的一大隐忧。这几年来学校认为最头痛的事就是这一点。没有父母管教的留守孩子,下了课、放了学谁也不知道他们会去哪里,家里的老人对他们根本管不住。因此,加强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工作十分重要。

1、精心部署,切实开展法制教育和养成教育,使学生知法守法、预防和减少发生安全事故和违法犯罪行为,建设平安校园。

2、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观念,及时解决校园安全保卫和治安防范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健全安全保卫制度,落实门卫登记制度,狠抓各项安全保卫措施的落实,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3、加强校园卫生和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借创建全国卫生县城之契机,培养

学生良好卫生习惯,提高师生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把食堂和宿舍作为监管重点长抓不懈。落实国家免费营养餐发放工作,把感恩教育与环境卫生教育有机地结合取来。

(三)构建留守儿童教育体系

1、加强家校联系

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开展大走访活动,利用各种机会与家长联系,交流看法,增进理解,形成共识。举办形式多样的家教培训班,引导家长多阅读家教的书,提高素质,增强责任感,让他们认识到“关心胜过教育”、“陪伴胜于说教”、“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要努力与孩子建立好信任关系和情感关系。让家长明白留守儿童由于父母角色长期缺失,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在价值观、道德规范以及行为规范方面缺乏应有的引导,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又因农村环境的特殊性,留守儿童在道德评价、行为习惯上极易出现问题。希望家长多关爱这些留守儿童,多给他们关爱和关注。加强情感联系。外出打工确实无法回到孩子身边的父母,平时要加强情感联系,向孩子说明外出打工的理由,真诚表达思念、爱子之情。如平时多通电话,有可能每天一次最好,至少也要一周一次,内容以关心鼓励为主,尽量不批评指责。也可通过电子邮件、QQ联络感情。回来时要送他喜欢的又是合情合理的礼物,注意多发现优点、多鼓励。发现问题要冷静,平时已缺乏亲情交流和感情基础,不要即时批评,更不可以打骂,要寻找教育时机,讲究教育艺术。

2、争取政府支持

积极争取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的支持,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强化政府统筹,构建社会监护体系。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逐步建立起社

会监护体系。当地政府加大地方经济的发展,积极鼓励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为剩余劳动力多找出路,让父母有机会选择就近就业,获得双赢,一举两得,既挣钱又可利用工余时间照看孩子,使孩子深切体会到浓浓的父爱母爱,体会到温暖的亲情,使他们在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

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 篇2

关键词:皖北地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农村

引言

三农问题一直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点, 而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实现“全民教育”目标的重点和难点。皖北地区指处于黄淮海平原西南端、安徽省北部的淮北平原, 包括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和淮南6市, 国土面积占全省近三成、人口占全省四成多, 城镇化发展速度较缓慢, 农村人口比重明显高于全省。20世纪90年代以来, 皖北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特别是近几年, 随着大量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 留守儿童大批出现, 教育产生了新的危机。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 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1]。为此, 我们开展了皖北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研究。从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和淮南每个市分别选取了农村初中或小学3所, 每所学校随机抽3~4个班, 共60个班级, 总人数4 000多 (初中生和小学生比例约为2∶1) 。据统计, 调查对象中留守儿童约占75%, 占在校生的绝大部分, 其中父母双方常年在外打工的占37.5%, 其余均为父母一方外出打工。

一、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调查, 皖北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的家庭类型主要有单亲监护 (62.5%) 、祖辈监护 (30.5%) 、亲朋监护 (4.7%) 和自我监护 (2.3%) 四种类型。

(一) 监护力度不足

调查发现, 首先, 大多数临时监护人的责任不明确。监护人不管是单亲父亲或母亲、祖辈或其他亲朋好友, 都将监护的重心放在让孩子们吃饱穿暖上。重养轻教, 重身体、轻心理, 忽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其次, 监护人精力不足。大多数留守儿童由其单亲父亲或母亲、祖辈监护, 忙于生产生活, 没有精力对孩子进行教育。最后, 监护人教育能力不足。特别是祖辈, 由于文化素质较低, 观念和教育方法滞后, 存在明显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倾向。

(二) 品德教育松弛

外出打工使农村家庭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但部分外出打工者看到外面的世界真精彩, 急切致富心态迅速膨胀, 只看眼前利益, 部分农民工看到上高中、大学不是义务教育, 费用较高, 又由于受传统因素的影响以及用人机制的不健全, 农家的子弟就业更难。因此, 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 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 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 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 缺乏硬性约束。加之父母们长期在外, 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 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来补偿, 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 使用自由度提高, 孩子极易养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调查显示, 部分留守儿童厌学, 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 不求上进, 成绩普遍较差。监护人对孩子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 只要不犯大错, 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不关注。因此, 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 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和欺负同学等行为, 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厅, 甚至与社会不良青年混在一起。

(三) 防卫意识较差

对于环境适应能力和自制力较差的孩子来说, 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目前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 校方不可能面面俱到, 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 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在全国各地的新闻报道中, 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 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时有发生。

(四) 身心发展畸形

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 其中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和最现实的问题。有研究表明, 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留守儿童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 往往焦虑紧张, 缺乏安全感, 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由于外出打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 空闲时间少, 与留守子女联系较少, 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 导致留守子女在人际交往、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业成绩等方面产生问题。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 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

二、对策与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系统化的社会工程, 需要政府、学校、社区和家庭共同构建教育社会支持体系。

(一) 政府支持

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应根据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切实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教育管理工作, 加大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 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流入地政府开放全日制公办中小学, 接纳农民工子女就读。扩大公办中小学借读规模, “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 并接收以教育成本补偿等问题应具体分析, 一一加以解决”[2]。同时, 适时修改相关法律, 规范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办学行为。流出地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大力开办寄宿制学校, 鼓励和动员夫妻双方都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子女求学于寄宿制学校, 让全面而科学的教育走进留守孩子;多方筹集资金, 资助贫困农民家庭子女、减免学费, 在兼顾公平的同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提升农村办学效率;改变农村教育的投资体制, 积极吸纳社会资本办学。

(二) 学校支持

中小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责任义不容辞, 各级学校要加强与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联系;要针对学生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 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进行心理矫正工作;要作定期而有计划地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培训和引导, 让其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首先, 学校应改革内部管理体制, 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 同时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随时掌握他们的身心变化,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 并建立留守子女监护人与学校的定期联系制度, 以便及时了解留守学生在家在校情况, 帮助、督促、检查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其次, 要调整现有学校教育模式, 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 重新构建新的学校教育模式。就现有的学校而言, 可以通过建立心理健康与咨询室,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解除学生心理障碍;兴建农村寄宿式学校, 成立亲情服务部, 建构“家庭式”学校, 成立“留守儿童亲情服务部”。再次, 优化教育内容, 加快农村教育内容的改革, 增加农业和工业实用技术等内容, 让学生即使初中毕业也能掌握一门生存的技能, 将来外出打工, 也容易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 从而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即农村教育应“兼顾学生的升学教育和技能教育”[3]。最后, 突破旧的教育理念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大纲, 加强“留守”儿童的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知法、守法的知识技能教育, 提高生存能力和整体素质。

(三) 家庭支持

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视学校教育为子女教育的唯一途径, 认为孩子在学校就读, 所有问题自然都应该由学校和老师负责解决, 而对自己如何配合学校培养和教育子女持消极态度, 留守儿童的父母很少与学校联系, 导致学校方面对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务工情况缺乏准确的信息, 自然外出的父母对自己的子女在学校的情况也不了解, 在双方不知情的情况下,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很难得到解决。所以父母在外出打工前, 一定要到学校将自己在外打工的情况、联系方式等告知学校, 同时在外出打工后应主动地与学校加强联系, 以便及时地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状况, 配合、支持学校开展教育。然而,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责任是法定的。如果父母都外出, 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 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 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联系一次。外出务工的父母要多同临时监护人和孩子联系, 经常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要利用务工淡季, 尽可能多回家与孩子见面;要与孩子的学校保持经常性的联系, 共同商讨孩子的教育, 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 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四) 社区支持

留守儿童生活在社区, 受社区直接影响。未成年人的教育是家庭、学校与社区共同的责任。就中国社区教育的现状来看, 社区对未成年人发展提供有效帮助的机构太少, 尤其在广大的农村地区, 由于基层没有相关的未成年人的社区教育组织, 使得农村未成年人的教育与成长发展在社区教育这一块尚处于真空之中。因此, 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需要社区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积极营造各方共同参与关爱留守儿童的社区环境。村委、乡镇成立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为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提供儿童道德培养、营养健康、体能训练、心理健康等指导, 给予留守儿童全方位的关怀。同时, 建立农村社会化的未成年人教育和监护体系。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有必要建立农村未成年人教育和监护组织。由基层教育部门牵头, 由党政机关相关人员或退休人员组成, 联合共青团、妇联、工会等共同构建农村未成年人社会化教育和监护体系。

参考文献

[1]课题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 2004, (10) :15-18.

[2]课题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农村教育对策探索[J].教育发展研究, 2004, (11) :43-45.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 篇3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家庭关爱 学校关心 社会关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他们在用汗水换取比农村更丰富的经济收入的同时,他们的子女教育却出现了严重问题。据调查,农村初中学生中有50%以上是留守儿童,而留守儿童中品学都存在问题的学生又占有相当大比例。家庭教育的缺失,困扰着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是现阶段广大农村一个普遍而突出的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家庭经济条件,为子女接受教育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和可能性。但是,从总体上看,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角色的长时间缺位,导致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亲情呵护与完整的家庭教育和监管,致使他们在学习、生活、情感、教育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亲情关怀缺失、心理问题骤增、学习兴趣降低、道德意识淡薄、安全问题频出。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原因

父母外出打工后,子女由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监护的约占40%,由于他们的文化素质总体偏低,教育观念和思想陈旧,身体状况欠佳等因素,就决定了他们很难担当起家庭教育的重担,很大程度上只充当了“生活保姆”角色。父母外出后,留守儿童绝大部分没有安全感,对学习、生活不感兴趣,无上进心、苦闷、忧郁、悲观、自卑、易怒,敏感甚至厌世。这些性格和行为上的缺陷甚至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

(二)学校原因

迫于升学压力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道德教育的现象依然存在;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不够多,校园生活枯燥单调。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因问题得不到学校老师的重视、关心,他们的心语得不到倾诉,长久积压的心理负荷势必导致极端性格的形成和极端行为的产生。缺少爱的教育是枯燥和残酷的。

(三)社会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未成年人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不能低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变革中的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互联网等媒体在推广过程中管理不规范等。留守儿童自制力差,极易成为这些“不良诱惑”的牺牲品。

三、建议与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由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的多种原因造成的,已成为新时期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好,就不可能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就不可能建设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建平安和谐社会。作为一名从事基础教育的实践者,本人拟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策略,以期与关注此问题的同仁们共同探讨。

(一)父母关爱,营造平等、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

父母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情中之最莫过于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尽管不在子女身边,仍可通过多种途径关爱子女,履行监护职责。一是语言直接沟通,利用现代通信工具如电话,多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有条件的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沟通。二是间接沟通,建立空中走廊,由学校老师定期向家长汇报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家长及时向学校反馈信息。家长不要给子女过多金钱,对子女的消费支出有计划、有监督。否则将会给子女赌博、上网、浪费等不良行为留下隐患。选择家中托管子女的监护人应慎重,不能把子女托付给言而无信、游手好闲、迷信愚昧的人监护。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二)学校关心,营造温暖、活泼的学校教育环境。

出门打工的农民工已无法将关爱直接施于子女,此时学校老师理所当然要担负起这一播情使命。

第一,教师角色要转变。教师除了应承担教育、教学工作之外,特别要加强对留守子女的监护、抚养职责,使教师成为教书育人、监护育人、抚养育人的复合型教师和父母型教师,把留守儿童当作自己的子女一样关心、呵护,在思想道德、生活、行为习惯上对留守儿童像父母一般监护抚养。为留守儿童建立成长档案、诚信“信用社”、储蓄小银行,举办生日班会等。教师对留守儿童给予情感抚养。例如及时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沟通,防止产生逆反心理;帮助他们学会调控情绪,在实践中磨砺意志等,使教师与留守儿童像亲人一样和谐。

第二,教育理念要更新。显然传统的一般教育理念和方法,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不够的,必须更新教育理念,采取适合留守儿童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的教育方法。一要坚持以留守儿童为本的人本思想,处处为留守儿童的成才着想。二要对留守儿童进行赏识教育。不仅要对留守儿童进行表扬,激励,更应发现他们身上闪光点,发展他们的特长,甚至批评中也应有赏识。三要有服务型教育理念,用热情周到的服务感染他们,在服务中收到教育的效果。四要采用愉快教育法,校园要为留守儿童创造愉快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使学校成为他们愉快、温馨的家。五要有和谐的教育理念,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关系要和谐平等,创造出和谐的教育环境。

(三)社会关注,营造安全、健康的社会教育环境。

留守儿童因缺乏父母的有力监管,极易被社会的不良现象所诱惑,安全、健康的社会环境对留守儿童成才具有重要作用。

农村各级政府、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保护也十分重要。农村妇联组织要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重要职责。村组社区组织应加强对辖区内留守儿童的管理,并为他们学习、生活、娱乐提供方便,如建立图书馆、图书角、文艺宣传队等。社会上的营业性舞厅、网吧不得向留守儿童开放。有关部门应建立留守儿童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保护。地方行政部门应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加大对学校及周边社会环境的监督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依法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法律环境。

总之,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融合,齐抓共管才能取得明显实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内的共同责任,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家庭、学校和社会是留守儿童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导,社会教育是补充和延续,三者必须相互配合、和谐发展,方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范先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7期.

[2] 吴霓. 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河南教育(基教版)》,2006第5期.

[3] 蒋笃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对策,《中国教育报》,2008年7月19日 第3版.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4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移,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由祖父母、亲戚或其他人代为抚养的孩子在各地农村不少于千万,这些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实质是未成年子女与其父母双方或一方在一定时间内的亲子分离现象。大多数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有老人在家帮助他们监护未成年子女,只有极少数的进城务工者会将自己的孩子托付给可以信赖的亲戚照管。在留守家庭中,祖父母或亲戚成为教育儿童的主体。由于祖父母年纪已大,他们本身有可能需要别人照顾而无法给予留守儿童较大的精力;代理家长处于情面不便管孩子。这就造成了教育主体的弱化。正是由于家庭环境的不完整性和教育主体的弱化,致使留守儿童在生活习惯、学习成绩、人身安全、个性和心理方面产生一系列令人堪忧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既是涉及社会弱势群体基本生存的社会问题。又是关涉许多农村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问题。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将有助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的稳定,也有益于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真正落实和质量提高。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问题的表现及影响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在户籍所在地,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而又监护人长期监护抚养或独立生活的儿童。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或经商,导致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们缺少了父母在衣食住用行方面的关怀,缺少了与父母之间的情感沟通,而这对儿童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正是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或经商,使的核心家庭的稳定性受到破坏,家庭教育主体交由父母在家的正常儿童比有了弱化,无论在教育理念、教育精力、教育方式等方面都有缺陷。正是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或经商,使本来应由父母担负的教育的职责和使命交给了祖辈、兄弟姐妹、甚至邻居,这样就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失调和弱化。

家庭是人生来第一个场所,成员和处所是构成家庭的必不可少的要素。家庭环境是学校教育的依托和基础。每个孩子基本生活常识的获得、行为习惯的培养、性格的塑造都是在家庭中通过与父母或祖辈的交往获得的。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与正常儿童的家庭环境相比具有不完整性,总是缺少父母一方甚至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农村留守儿童实际上成为父母双在的孤儿。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的教育呈现别样的风采。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可概括为以下几种:

1、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理念存在误区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主体一般为祖辈或代养亲戚,他们的教育理念与当今的教育理念相比有些偏颇。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它又指导实践。意识理念是一个人所处时代、地域的经济、政治的综合反映。尤其是二十一世纪科技经济迅猛发展,祖辈与孙辈所处的大环境有很多差异,祖辈的教育理念显得有些落后,不合时宜。在留守家庭中,祖辈作为监护人他们的教育理念存在很多误区。

大多数留守儿童家庭中的老人认为农村孩子不会有多大出息,只要能认几个字会算账就行了。在他们看来,不管学历高低,将来都要外出打工,因而认为读书无用,让子孙早打工早挣钱更现实些。他们对留守儿童的学习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因此,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乏动力更缺乏责任感,农村留守儿童的辍学率很高。有的家长对儿童教育理解的存在盲点和缺失,视学校教育为儿童教育的唯一途径,认为孩子在学校读书,所有问题自然应该有教师负责解决,他们基本上和学校没有任何联系。

2、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方法不当,过分溺爱孩子。

多数留守家庭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其物质生活水平较普通家庭有了很大提高,抚养孩子的经济能力提高。祖辈想弥补孩子缺失的父爱母爱,在物质和金钱方面给予大力补偿。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家长一年甚至几年回家一次,而一旦回来就恨不得把全身心的爱都给孩子。孩子要什么就给他们什么,对他们百依百顺,溺爱放纵,使子女容易养成乱花钱、摆阔气的不良习气。有的家长回家发现孩子成绩退步了就一味补救,严加管教,这样往往适得其反,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3、留守儿童监护人能力太差,时间紧。

监护人受教育程度一般不高,无论是认知代沟还是心理代沟都比较明显。留守儿童虽然从祖辈亲戚那里得到关怀与照顾,但老人在精力精神状态方面都不如年轻的父母们,他们的爱不够敏感与细致,也不够活力。老年人有时自己也需要别人照顾,往往力不从心,使家庭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农村留守家庭中,老人一般作为多个角色而存在,他们不仅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也是整个家庭农活的主要承担者。因为在田地里做农活,他们和留守儿童在一起的时间很少。除去繁重的家务劳动,就没有时间和精力教育留守儿童。

4、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内容单调,忽视了留守儿童的德育。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中,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一般只停留在生理需求阶段,他们为留守儿童提供衣食住用行方面等基本生活用品,家庭教育内容单调、浅显,缺乏对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

“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祖辈和亲戚、朋友一般只管“留守儿童”的吃穿,不愿管理教育或者不善于管理教育,使部分儿童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有的还形成了较为严重的不良习惯。如:迟到、早退、旷课、厌学、逃学;喜欢进网吧、游戏厅,以解孤独苦闷;吸烟、酗酒、撒谎等。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自身条件的局限,他们在对留守儿童进行养育和教育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疏漏松懈现象,最终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影响。

(二)留守儿童进行养育和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影响

1、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理想

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心理存在问题,在于父母刚刚分离的那段时间里,在学习上表现消沉、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常出现分心现象。可能怀念留恋与父母共同生活的日子,无法把全部精力刚在学习上,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部分“留守儿童”因缺乏有效监护而放松了学习,导致成绩明显下滑。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不理想主要有以下原因:

1、监护人自身能力的局限。由于祖辈自身的文化知识较少,对于留守儿童在作业中碰到的难题很难给予正确的解释和有效的帮助。

2、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很少有人问津。监护人由于自身条件的局限,有的除了繁重的家务劳动,很少有时间顾及孩子的学习;有的年龄过大行动不便。

2、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面对面的教育与关怀的不到家庭或父母的有力或有效监管。而作为监护人的其他亲戚出于情分不便于过份严厉的管教遗产生感全隐患。而且作为代养人的祖辈,其自身健康不佳,就会对流守儿童的人身安全产生威胁。

在农村流守家庭中,儿童一般出于受保护的地位,导致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差,无法独立生活,丧失力独立活动]的能力。

留守儿童由于的不到家庭和父母的有力或有效监管,易产生安全隐患,这种安全问题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二是自己行为失控,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自杀轻生之路,危及自己的人身和生命。有的留守儿童,在代养人不允许的情况下擅自其摩托车无所顾忌,最后撞在电线杆上导致死亡。在缺少家庭和父母的有效监管下,有些留守儿童逃学结伴出走,有的违法偷窃行凶,留守儿童的习惯严重威胁其自身安全乃至家庭的幸福,因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3、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有的一年半载给孩子打电话,写封信,有的则两三年不回家,儿童称为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留守儿童正处于认识人生关键时期,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性格塑造的时期,由于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帮助,他们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念上的偏离,容易产生多方面的心理缺陷。

一些平时就调皮好动的学生因为父母外出,行为大胆放肆,在教师和监护人管教的时候易产生逆反心理。相当一部分孩子对父母外出有失落感,在一段时间里不爱和人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在性格上变得自卑。留守儿童”由于感受不到父母的关怀和温暖,导致感情交流缺失,精神压抑,性格孤僻。

4、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品质方面的问题

道德品质是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在一贯的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基本缺失,使他们在道德品质方面出现了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监护人对留守儿童普遍采用溺爱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从而导致了他们道德情感的缺失。他们只知单项的接收爱,不去施爱,对亲人、朋友、邻居、社会冷漠少情,缺乏社会责任感。二是由于监护人繁重的农活或是年龄较大,没有体力和精力无暇重视留守儿童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而是放任自流。在对留守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监护人毕竟不如孩子的亲生父母更为直接和严格,留守儿童离校后的监管几乎成为空白。三是在亲子教育缺失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自觉性和自律性,道德意志薄弱。有的吸烟、酗酒、赌博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留守儿童现象是中国特殊国情滋生的社会现实。特殊的国情造就了中国数以亿计的进程农民工。如此大规模的劳动、生活迁移现象是世界上任何国家不曾有过的,包括留守儿童在内的许多问题环环相扣,牵扯到三农、农村城镇化、社会保障、公民权益等一系列工作的统筹与协调。特殊的社会成长环境、心理的茫然与压抑,对这一代特殊群体产生了什么样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远的将来,长大了他们又会怎么样影响社会?这一系列问题令人关注。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

1、监督权缺失。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往往委托亲友对留守儿童进行监护,在态度上,处于亲情关系他们都想把留守儿童监护好。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监护人错误的把监护权理解为照顾其生活。二是监护人往往对留守儿童的错误行为持宽容甚至放纵的态度。三是监护人受文化程度、体能影响对留守儿童的管理方式欠妥。四是监护人顾及亲情对留守儿童在物质上过度满足,受这些因素影响,监护人所履行的监护职责往往是片面甚至是错误的。监护权的缺失对孩子人格、道德的发展将产生影响。

2、学校对留守儿童缺乏有效的管理 由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没法向家庭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学校教育侧重在校时段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问题儿童”难以管理,有的学校在教育无效时干脆放任不管,一推了之。再之,农村教师待遇偏低,目前尚没有通讯费补贴,客观上限制了教师联系家长的主动性。有的调皮的孩子利用这个空当,在学校里欺骗教师,在家中又蒙骗父母委托的监护人。由于受经济状况、教育观念及教师资源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农村学校片面强调升学率而忽视对学生的安全健康、道德素质和心理健康的教育,有的学校根本没有条件建立心理机构,使留守儿童缺乏倾诉的渠道,更加孤立无助。

3、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

由于目前尚没有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要进入城市学校学习必须缴纳一笔数额较大的择消费。由于外出打工父母的收入不高,居无定所,又被高昂的择校费挡住,难以将孩子带在身边,只能交由家中的老人抚养,而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承担不了学习辅导、品德培养职责,是家庭教育处于真空状态。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也是一些留守儿童沉溺其中不能自拔。是留守儿童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不能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好的生活、学习大环境。

三、有效缓解和弥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理应受到高度重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应视为只是只是农民工自身和农村的问题,而应该有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享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空间。

(一)完善家庭教育,充分发挥祖、父两代人在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教育职能 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只靠学校老师和临时监护人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家长。

1、父母尽量不要双双外出打工。尽快脱贫致富摆脱家庭经济困难的处境固然重要,但是,子女能否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子女和整个家庭的未来,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这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因此,父母一定要仔细、周到、妥当地考虑和安排好子女的事情,最好不要双双外出打工,既要争取改善经济条件,又要保证孩子的有效教育和监管;家庭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人和外力都无法取代的。其次,充分考虑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不仅仅选择一个能照顾孩子衣食住行的老人就行。如老人确无教育能力,就留下一方。实在不行就将子女带在身边自己监管。

2、留守儿童的祖辈要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教育儿童的新策略、新方法,严格要求孩子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把更多的精力从关注孩子的物质生活转移到孩子的教育上。家长要注意教育方式,不要溺爱孩子。当孩子做错了事要及时管教一般情况下,不要满足孩子正常需要之外的要求,以养成孩子自我克制的习惯。

3、通过电话、信等多种途径与留守儿童保持联系,了解孩子在家中或学校的表现,把握孩子发展的动态过程,及时指导教育孩子。家长多于孩子进行情感沟通,让孩子直到家长是关心他的,是留守儿童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

(二)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发挥学校教育的功能。学校是儿童接受正规教育的主要场所。留守儿童作为一代特殊的教育对象使得学校教育呈现不同的风采,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和方法。学校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管理外,也要给与他们心灵关怀,要对留守儿童付出真正无形的爱。

1学校应建留守儿童专项档案,有效了解掌握留守儿童各方面发展变化状况。专项档案应对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学习情况及心理发展变化状况进行详细的记录,既可以保持与留守儿童家长、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沟通家校教育,掌握学生双向表现,统一家校教育口径。又可以及时发现留守儿童身上的新的发展变化和新出现的问题情况,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监督和管理。

2班级建守儿童特别小分队,指导留守儿童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用真正的师爱抚慰留守儿童受伤的心灵。补偿留守儿童的亲情和父母的爱,以消除他们心中的苦闷与孤僻,使他们感到自己是有人关心的,心灵得到关怀。学校要肩负“指导家教、优化家教环境育人”的重担。在这方面一是定期召开家长(或留守儿童监护人)会,班主任向学生家长通报学校、班级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通报学生中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做到家庭教育的有效补充。

3、全面开展“红领巾帮扶留守儿童”为主题的结队帮扶活动,鼓励他们结伴同进。在班级为留守儿童的生日唱支歌,送小礼品;在学校组织留守儿童“三学会”我能行才艺展示或竞赛活动,周末或节假日期间留守儿童可以共同活动。还可以配备心理老师让留守儿童心里话有处说,以便及时疏导教育。

(三)各级政府、社会有关部门采取措施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实现社会关怀。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理应受到高度重视。社会、政府应从宏观上采取措施扭转现状,为留守儿童教育和健康成长环境的创设作政策性规定。破解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应该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国家在人口管理上要出台相应的措施,适应人口流动的发展趋势需要。在此方面,户籍制度改革是关键。政府要改革与户籍制度相联系的城乡各种制度,以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通过改革户籍制度,消除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歧视性待遇。努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模式,确保农村务工人员和城市人享有同等的社会政治地位,保证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市人子女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

2、加强对网吧和电子游戏厅的管理。现在网吧和电子游戏厅遍及城市乡镇,管理滞后,问题不少,有的内容不够健康,严重影响了青少年和“留守儿童”的成长。有的乡政府发现了想管一管,老板不服,认为是文化部门的事。有的派出所发现了想管一管,老板也不服,认为没有做违法的事。文化部门管理力度不够,特别是对乡镇的网吧、游戏厅管理更是不力。因此,建议有关部门作出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公安、工商、文化等部门应该都有权管理网吧和游戏厅,才能真正解决网吧、游戏厅的问题。

3、社区应该为放学回家的留守儿童开辟一片固定的活动空间和场所,对他们的业余活动加以规范和正确指导。社区也可通过一些社区教育活动,来对留守儿童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进行塑造。

4、强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的力度。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既是一项确力又是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应该严格依法办事,以有效的措施督促民工及其委托的子女监护人从守法的高度,正确处理外出务工致富和教育子女之间的关系,注重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特色经济,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家乡务工,使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满足农民工的要求,把留守儿童的辍学率降至最低限度。使留守儿童不再留守。

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 篇5

一、本课题提出背景及研究意义

1、课题提出背景

据资料显示,中国约有1.2亿农民离开故乡到城市里打工。把2000万儿童留在了家里。其中,湖南就有留守儿童200万人,占全国留守儿童总数的1/10。湘西地处中部偏隅一角,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劳务输出成为了农民一个长时期的历史现象。湘西的“留守儿童”约6.5万人。非父亲或母亲为监护人的占65.1%,4.9%的孩子甚至是独自一人生活。这些儿童,学业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恒、亲情失落、安全失保。综合分析湘西民族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家长不大关心成绩。由于家长文盲的比例较高,加上空间阻隔,所以,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

第二、性格普遍存在缺陷。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家长的比例要高得多。由于父母外出,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逆反心理重等极端性格。

第三、心理存在一定障碍。他们缺少与父母交流的机会,特别是进入青春期以后的许多生理问题无人关心,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悲观消极等。

第四、不少学生价值扭曲。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这就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这些孩子对学习无所谓,认真学习动机不足、厌学、游戏成瘾、逃学、早恋。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的产生。

由此可见,留守儿童在生活和心理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我们作为当代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这是我们实施《民族贫困地区城乡结合部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德育实践项目的动因。

2、课题研究目标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通过研究湘西民族贫困地区城乡结合部小学阶段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促使小学留守儿童健康地成长,同时总结出对留守儿童教育的策略。课题根据湘西吉首地区农民工的特点,对留守儿童进行了分类。认为吉首地区留守儿童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种是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或者叔叔、亲戚照顾的留守儿童。第二种是父母早出晚归打临工而形成的留守儿童。三是外地学生,寄宿亲戚家的留守儿童。这也是本课题的亮点之一。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湘西吉首地区城乡结合部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一个乡镇和城市双需的大趋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留守儿童队伍不仅不会缩小,而且必将进一步扩大。留守儿童的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城乡结合部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乃至会影响湘西吉首地区教育的整体发展。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更需要教育者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研究这个问题。虽然对留守儿童的研究者较多,但对城乡结合部小学留守儿童的研究还是比较少的。留守儿童的问题便成为城乡结合部小学教育工作者棘手的问题。针对湘西吉首贫困地区城乡结合部小学阶段留守儿童存在的上述问题及现代教育的要求,应把对民族贫困地区城乡结合部小学阶段留守儿童的教育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动员和整合全社会力量,加强对这部分留守儿童群体的教育和培养,让他们健康地度过这段特殊的人生历程。现在我们课题组将从民族贫困地区城乡结合部小学阶段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

二、课题界定和解释

吉首市光明小学地处湘西吉首市城郊,始建于1939年,历经沧桑,几易校名,逐步发展为吉首地区规模较大的城乡结合部寄宿制学校。学校现下辖村小5所,共有学生1895人,教师103人。其中,有69.5%左右的学生是留守儿童。本课题的留守儿童,主要指湘西吉首地区城乡结合部小学光明小学农民工子女,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乡镇)或父母早出晚归打临工而无法照顾的儿童,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吉首地区光明小学的留守儿童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种是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或者叔叔的亲戚照顾的留守儿童。第二种是父母早出晚归打临工而形成的留守儿童。三是外地学生,寄宿亲戚家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一是学习问题,二是品德问题、三是生活问题、四是学生的社会适应问题(缺少亲情体验)。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据调查资料显示:2004年5月,教育部召开“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讨座谈会”。2005年5月,全国妇联等单位召开“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援行动研讨会”。2006年9月,全国妇联召开“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电视电话会”。2007年5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专门强调农村留守儿童问题。2008年2月27日,全国妇联发布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等。一切资料表明国家对关爱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视。目前很多地方都在研究更多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并且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和道德缺失提出了若干建设性意见。对于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有相当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对于民族贫困地区城乡结合部小学阶段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的研究目前还很少有人涉及。我们课题组进行这样的研究,就是为了弥补这一块的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缺陷,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有一个从上到下强有力的课题研究组,校长亲自挂帅,全面负责、领导此项课题的开展。数名长期在教育科研工作中从事研究和组织领导的同志也在课题研究组担负有关研究任务。

2、国家重视留守儿童问题,来自社会的关爱有助于完成课题。特别是教育部门救助中心给予一定的帮助扶持。

3、我校为吉首地区规模较大的城乡结合部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的数量很多,全校有69.5%左右的学生是留守儿童,有很多案例提供研究。学校十分重视留守儿童问题。专门设立学校德育处,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帮助。

4、学校有一支具有高度敬业精神,科研素质好的队伍,队伍中有多人曾在全国及省市级科研课题研究中获奖。更为可贵的是有一批长期坚持在第一线的中层干部、班主任和教师,他们工作热情高,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

5、有市教科所领导参与课题研究,有上一级专家给予科研技术指导。6、2011起,吉首大学与我校建立了长期的“关爱留守儿童共享一片蓝天”助学基金,按月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社会力量。

五、课题研究假设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于民族贫困地区城乡结合部小学阶段留守儿童的教育发展,反思学校教育工作,探究改进教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改进教育工作根植于留守儿童的现状与需求研究,从而体现新课程理念,饯行生本教育,让学校工作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六、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全国妇联、教育部等颁发的妇字〔2007〕34号《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指示精神积极开展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通知》,2008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1号文件,明确将“三留守”问题作为当前关系农村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求“农民工输出地要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寄宿和监护条件”,要求“深入开展‘共享蓝天’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行动”。

2、湘教关委[2011]1号《湖南省教育厅关工委2011年工作要点》要求各地区主动配合有关部门,重点做好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学习等状况的调研工作,结合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保障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措施,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义务教育发展规划,会同省财政厅将农民工子女教育经费及“两免一补”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在农民工输出地,重点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在农民工输入地,会同省发改委和相关部门改善办学条件,重点做好进城后的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

3、本课题主要应用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相关性原理、目的性原理。同时,应用大教学论、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儿童教育心理学、终身教育理论、社会科学中的主体论,互动论、协同论;应用教育管理学中的人本原理、效益原理。综合应用这些理论,使课题成果的推广体现教育改革的先进理念

七、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分析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文献资料法等。

1、调查研究法。在实验开始前实施前期调查,在实验的过程当中实施过程调查,在结题前进行效果调查,主要采用谈话、问卷、实地检测等形式,了解留守儿童的现状及需求,调整教育策略,为方案的实施提供依据,以便进行动态调整。

2、行动研究法。通过对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制定具体计划开展实践研究。

3、实验研究法。根据总课题确定相关的子课题,成立子课题研究小组,围绕总课题确定的研究内容组织子课题组分组展开深入研究。

4、比较分析法。对实验对象转化情况及时统计分析,定期检测。找出经验、差距,及时矫正,完善实验方案。

5、案例研究法。通过对留守儿童成长记录、收集典型案例,并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实验与研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改进留守儿童教育方法。

6、经验总结法。定期组织专题交流、研讨活动,组织教师积极撰写有一定价值的经验论文,采取总体规划,分步推进的实验策略,每个阶段有方案、有计划、有记录、有检测、有总结,定期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最后汇总阶段成果和实验过程,形成自己的整体实验成果。

7、文献资料法。通过著作、报刊、杂志、网络等各种渠道,查阅留守儿童的相关资料、参考相关成果,吸收和借鉴先进的理念,深入挖掘课题理论的深厚底蕴,综合分析,为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以求实践创新。

八、课题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4月)完成课题方案的制定、申报工作,确定课题组成员分工,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组织宣传。通过调查分析,建立“留守儿童”学生档案,起草“课题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并进行论证。

第二阶段:初步研究阶段(2012年5月——2012年11月)对留守儿童进行登记造册,通过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撰写书信等形式了解留守儿童的现状及需求,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加以培养。

第三阶段:深入研究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11月)根据实施计划和调查总结情况进行研究,分期举办专题研讨会、开展个案研究、建立留守学生成长档案、组建留守儿童互助小组、聘任代理家长、实行“代理家长制”、制定留守儿童转化考核方案及综合评价方案,集思广益,搜集第一手资料,整理分析,在教育活动中探索寻求方法,总结一套经验,形成阶段性研究报告。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对课题研究的进程进行系统分析、总结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情况,撰写课题研究报告,为结题做准备。课题组成员撰写研究论文,全面展示研究成果。制定课题的延伸推广计划。接受专家领导进行评估验收。

九、课题研究措施

1、确立帮教对象。为充分体现教职工的社会责任感,加强服务意识,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全面展现光明小学教育工作者的精神风貌,针对留守儿童的以上问题,我们确定以吉首市光明小学留守儿童为帮教对象,进行课题研究活动。吉首市光明小学地处湘西吉首市城郊,有69.5%左右的学生是留守儿童,以吉首市光明小学为帮助对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2、有针对性进行教育。从留守儿童视角来了解城乡结合部的特点,调查摸清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分析留守儿童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的基本策略。我们将按照“寻问题——找教育措施——强行政对策”的思路展开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研究工作。(1)从寻问题着手,真情关爱,体现“三个优先”。(1)学习上优先辅导。各校要确定固定教师指导、温情督促他们按时完成各科学习作业,帮助他们解决学习遇到的难题,指导他们校正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学习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生活上优先照顾。对留守儿童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合理安排他们的学习和娱乐活动,让他们充分体验师生间、学生间的人文关怀、集体温暖。(3)活动上优先安排。利用“留守儿童之家”,学校要认真组织留守生参加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要通过图书阅览等形式,丰富留守儿童的文化生活,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等。(2)找教育措施,解决留守儿童当前存在问题。我们将抓住留守儿童教育中几个关键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学校设计一系列教育管理活动;模拟家庭、亲情教育课、结对子、自主规划、自律承诺、自我评价、举办代理监护人培训班、设立心理咨询室、设立知心姐姐信箱等。(3)强行政对策,坚持以人为本,爱生为贵,服务为重,践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思想。发挥学校主阵地的作用,加强领导,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进“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使学校真正成为留守儿童们的成长乐园。

3、充实研究力量。成立有骨干教师、教研员、专家组成的三结合指导小组指导课题研究。

十、课题预期研究成果

1、《城乡结合部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方案》

2、《吉首市光明小学留守儿童情况问卷调查报告》

3、《城乡结合部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论文集

4、《城乡结合部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案例汇编

5、《城乡结合部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反思汇编

6、《留守儿童心声随笔集》及活动光盘

7、《城乡结合部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研究报告

十一、负责人与团队成员曾获成果、荣誉:

龙丁政: 2008年、2009年、2010年被评市级“优秀校长”

2009年、2010年被评市级“优秀教育工作者”

2010主抓《教育走向生本师生教学相长》课题获得国家级一等奖

2008年、2009年、2010年教育管理论文获奖多篇2008年、2009年、2010年主抓光明小学多个课题的研究并立项,获奖

石东:2008年、2009年被评为州级“学习型教师”学校“学科带头人”2010年被评为市级“优秀教研工作者”“优秀教育宣传先进个人”“优秀教导主任”。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建设”省级演讲活动中荣获二等奖。2008年、2009年、2010年学术论文获奖多篇。2009参与省级《远程教育资源整合运用》研究立项。2009年、2010年被评为“学校学生最喜爱的教师”。2008年、2009年参与《关注弱势群体》、《小学生阅读教学研究》两个课题研究。光明小学校报《阳光启航》主编。

向华华:2010年参与《教育走向生本师生教学相长》课题获得国家级一等奖。2008年、2009年、2010年学术论文获奖多篇。2009年、2010年被评为“学校学生最喜爱的教师”。光明小学校园网站管理员。

田川: 2008年全州《体育与健康教育》赛课获一等奖

2009市运动会被评为“优秀教练员”

2008年、2009年、2010年学术论文获奖多篇

2009年、2010年被评为“学校学生最喜爱的教师”

杨丽娜:

2010年参与《教育走向生本师生教学相长》课题获得国家级一等奖

2009年被评为省级“优秀少先队辅导员”

2008年、2009年、2010年学术论文获奖多篇

2009年被评为市级“优秀教研工作者”

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学校下拨专项经费,确保课题研究正常进行。

2、学校留守儿童的数量很多,全校有69.5%左右的学生是留守儿童,有很多案例提供研究。

3、领导亲自挂帅,全面负责,学校有一支具有高度敬业精神,科研素质好的队伍,他们工作热情高,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

4、吉首大学与我校建立了长期的“关爱留守儿童共享一片蓝天“助学基金,按月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社会力量。

十二、项目可争取的社会资源及经费预算

可争取的社会资源

1、州市教育信息网报道,吉首市光明小学校园网站、校报的积极关注为整个项目的开展提供了舆论支持。

2、吉首市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吉首市教育局救助中心、光明小学校党委、峒河街道办事处救助办等部门的支持,为整个项目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当地教育部门以及光明小学课题组成员自筹的助学教育基金,使整个项目的顺利推进获得了可行性的基础。

经费预算:

学校下拨专项经费,根据课题的实际需要做了如下预算:

留守儿童学习用品资助: 7200元(共24个月,每月300元)

心理矫正文艺汇演: 4000元(音响费、舞台租借等)

观看心理教育片放映机租用: 1800元(共9个月,每月200元)义教资料费和奖品: 2400元(共24个月,每月100)一对一救助: 3000元

宣传展板横幅等费用

1000元(每次宣传费总和)合计: 19400元

十三、课题研究组织

组长:龙丁政(中教高级)

副组长:石东(小学一级)孙明红吕正成(小学高级)

组员:田川向华华杨丽娜杨鲜梅江溶丽

田芳付涛刘万红瞿红梅彭英

彭金香杨通群石春永杨丽芳何海蓉 张千爱张忠顺梁芳

十四、参考文献

[1]郝振,崔丽娟.自尊和心理控制源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5).

[2]袭开国.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现状及其个体差异[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4).

[3]姚计海,毛亚庆.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学业心理特点及其学校管理对策研究[J].教育研究,2008,(2).

[4]黄艳苹,李玲.不同留守类型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10).

[5]叶敬忠,潘璐.农村寄宿制小学生的情感世界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7,(9).

[6]丁晓英;让“隐患”远离留守儿童[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7]叶军;如何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8]张莉;罗学荣;孟软何;;山西省长治市农村留守儿童情绪问题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10年02期

[9]宋晨辉;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 篇6

1、存在问题

关注问题才能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问题的突破与解决。因此,班主任应该专注于本班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并从中发现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进而加以理性整理和分析。

(1)父母关爱的缺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人老师,也是带领孩子认知这个世界的启发者。但是,留守儿童的父母由于外出工作,并未给留守儿童提供童年的成长陪伴、情感抚慰与认知教育。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并未像正常孩子一样享受父母日常生活中的照顾和教养。因此,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关爱与陪伴的缺失,往往会在知识认知、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问题。同时,由于父母关爱的缺失,留守儿童大多性格孤僻、自卑,不知道应该如何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向他人表示友好。可以说,父母关爱的缺失会导致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出现偏差,且无法进行正常、友爱的人际交往。

(2)忽略学生心理健康

大量的资料和教学经验显示,留守儿童由于远离父母的照顾,往往由祖父母进行日常生活的陪伴,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养”而不“育”的情况出现,祖父母忽略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和教育,仅仅以“吃饱穿暖”作为照顾的原则,而不顾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因此,在这种家庭教育当中,就会出现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自卑、敏感、易怒、难以调教等心理问题的`出现。

(3)家庭留居人口教育能力有限

当父母外出进行务工后,学生大多会寄养在亲戚家庭中或者由祖父母等老人照顾。但是,由于精力有限或文化水平有限,留守儿童的家庭文化教育效果较差,往往不能与学校教育保持在同等的水平,也不能为学校教育提供家校共育的条件和补充教学。也就是说,留守儿童的家庭留居人口对于留守儿童的教学能力十分有限,远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知识探究欲望。同时,由于留居人口的知识与能力有限,也无法为留守儿童提供正常的亲情陪伴,导致留守儿童往往会出现知识认知障碍和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2、解决对策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出现问题了不要紧,班主任应该与留守儿童一起,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帮助一棵棵幼嫩的小树苗沿着笔直的方向成长,终成参天大树。

(1)教师陪伴、建立帮扶小组

当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陪伴出现生活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自我认知等一系列问题的时候,班主任应该积极承担其教育与陪伴的职责。通过留守儿童家庭情况的统计,合理利用课后的时间,在课下为学生进行知识辅导和生活陪伴,并适时开展课外活动邀请学生共同参与,使学生在学习中收获自信、在游戏中收获友情。同时,将班级中能力较强的学生选出来作为帮扶小组的组长开展留守儿童帮扶活动,使留守儿童在优秀学生的带动和影响下,调节学习状态、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进而自信、坦然地面对自己的校园生活。因此,班主任可以采用班主任陪伴成长、同学共同进步的方式来为留守儿童提供课堂上和课后的陪伴,使学生在师生情和友情中弥补亲情的缺失,并借此逐渐健全留守儿童的情感与心智。

(2)心理疏导

班主任应该专门抽出课下的一部分固定的时间作为心理疏导专用时间,可以以“知心姐姐听你说”为名开展心理辅导,班主任可通过日常观察来寻找心理疏导对象或凭借留守儿童的主动倾诉来进行心理专业辅导。同时,班主任应该借助心理辅导手段告知学生合理梳理不良情绪的方式,并告诉学生产生不良情绪很正常,但是必须要学会自我纾解,可以借助自己的日常爱好和运动来缓解,也可以通过与教师和朋友交流来进行心理压力的缓解。班主任需要结合心理学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步骤、有指向性的心理疏导,使学生通过一次或几次对话纾解心理压力、找到合理的压力释放口,并学会积极应对留守儿童的生活与学习,进而完善德、智、体、美的教育培养。

(3)家访活动的开展

班主任应该定期进行家访,通过实地考察来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并通过与家庭中留居人口的沟通、交流来提升留守儿童的教养效果,使学生从学习、生活、心理尽可能得到全方位的关照。同时,定期家访也可以给留守儿童一份“被关注”的心里安慰,使留守儿童尽可能多得感受到来自班主任的关注和关爱。

(4)改善教育资源

班主任应该尽可能提升学生的教育资源,并为学生争取更多的、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例如,在多媒体兴盛的时代,很多留守儿童见识较少的原因就是因为生在农村无法获取外界的新鲜信息,无法及时获知社会上的大事小情。于是,班主任可以通过手机新闻每天定时为学生播报新闻,使学生在教室学习过程中也可以聆听外面的世界,感受更广阔世界中发生的事情。因此,班主任可以通过教育资源的改善和新颖教育资源的提供来增加留守儿童的知识认知和与外面世界的接触,并借此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知识认知与能力培养平台。

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 篇7

1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学习主动性不强, 学习成绩较差

一方面, 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 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 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 缺乏硬性约束, 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 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 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太少。大部分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 还有一部分委托给亲戚朋友监护。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 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 身体差, 文化程度比较低, 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进行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 而且由于思想观念差异极多。直接导致大部分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上没有主动性。

1.2 没有形成良好的性格

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 生活艰苦, 劳动强度高, 空闲时间少, 很少回家, 与留守子女联系较少, 对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孩子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 长期与父母分离, 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监护人管不了, 不敢管, 不会管, 外出父母管不着, 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 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狠、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极端性格。而且随父母外出时间长短而发生变化, 时间越长, 性格变化越快, 且年龄越小, 变化越大。

1.3 情感较为缺乏

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 其中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显示的问题。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 往往焦虑紧张, 缺乏安全感, 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1.4 心理存在一定的障碍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 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 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 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 缺少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 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 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 常引发种种心理疾病, 如感情脆弱、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1.5 行为偏差, 自律性不强

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 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 不遵守规章制度, 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 有点迷恋台球室、网吧和游戏厅, 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对留守孩子的种种行为问题, 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1.6 错误的价值观

打工经济的蓬勃发展, 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 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有点家长长期在外, 因无法照顾孩产生负疚感, 于是采取“物质加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 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 使用自由度提高, 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和享乐主义人生观, 养成好逸恶劳、奢侈两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 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部分留守孩子的厌学情绪比较严重, 认为读书无用, 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 同样天南地北能挣钱, 部分学生开始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 热衷于吃喝玩乐, 在学习中往往缺乏进取性和刻苦钻研精神, 得过且过, 不求上进, 成绩普遍较差。

1.7 安全问题

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填空”, 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 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 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意外安全隐患无处不在。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 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事件也时有发生。

2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2.1 给孩子更多的爱, 让孩子享受父母般的温暖

留守儿童多数在农村, 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差, 一般都由爷爷奶奶照顾, 对孩子的爱理解不够, 一切顺着孩子, 这就是爱, 其实这是一种不健康、不负责任的爱—溺爱。

我认为真正的爱应该是一种积极负责任的爱, 不但要让孩子吃好、穿好, 而且要交孩子如何做人, 了解孩子思想动向, 教育孩子明辨是非, 有错比改, 从各个方面关心孩子, 像父母一样常和孩子谈心, 使孩子心情愉快, 学习目的明确, 自强不息, 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 这才是真爱。

2.2 教育有方, 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方法多种多样, 在我们教育孩子时应因材施教, 对性格不同、脾气不同的儿童应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最重要的是我认为在教育孩子时应该多思想、多做几次换位思考, 分析孩子范错误的原因, 多加以说服教育和指导, 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我们很多留守儿童监护人没有这么做, 而在处理这些事情时, 采取简单的一顿爆打或一顿臭骂, 不让孩子理论, 采取这种高压政策, 态度粗野、蛮横, 孩子口服心不服。这种教育方法起不到任何效果, 相反青少年儿童在这个年龄阶段, 情绪波动大, 感情脆弱, 会产生对立态度以至仇恨情绪, 影响孩子与监护人之间的相互沟通, 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 政治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还有一种监护人, 孩子犯了错误, 怕伤孩子的感情, 轻描淡写的说两句就算完事。长此以往放纵了孩子的坏毛病, 最后无法管教, 误入歧途。通过上面两种教育方法分析, 我认为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既堵有疏, 才能水到渠成。

在树立孩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方面, 我们应该教导孩子正视现实, 理解父母背井离乡、情亲分离的无赖, 放下心理包袱, 不自卑、不气馁, 努力发奋学习, 回报父母, 汇报社会。

2.3 帮助留守儿童培养健康的爱好和兴趣

留守儿童由于很大程度上缺乏父爱、母爱, 心理空虚, 感情脆弱, 再加上青少年儿童的好奇心, 在爱好和兴趣方面必有所为, 有所不为。因此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培养健康的爱好和兴趣尤为重要。同时这也是监护人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沟通和培养感情的有利机会, 兴趣爱好的培养可填补留守儿童内心的空虚, 起到锻炼身体、陶冶情操的效果。

2.4 指导孩子慎重交友

“近墨者黑, 近朱者赤”。这是古人警示我们交友的名言。孩子们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差, 我们监护人应帮助孩子慎重交友, 以防孩子交有恶习的朋友或品德不端的朋友, 以免孩子被引诱变坏。我身边就有一例, 他是一位十三岁的男孩王某, 交了社会上一群小流氓, 他学会了抽烟、喝酒、打架、夜不归宿、泡网吧、最后发展到抢劫、强奸, 十五岁那年因犯强奸罪, 沦落为少年犯, 同类的事例举不胜举。可见孩子交友我们不容忽视, 要帮助孩子慎重交友, 为了孩子、关爱孩子, 我们要向孟母学习, 把好“孟母择邻”这一关。

2.5 以身为范, 教育孩子, 诚实守信

电视上有一局广告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们家长和孩子的监护人要以身为范教育孩子, 要想孩子为人正直、诚实守信, 首先自己要为孩子做好榜样, 这样教育孩子才有说服力, 这也正是教育学上所讲到的情亲教育。

诚实守信应是教育孩子的主要内容, 诚信不足归根到底都是我们这些家长做的不好, 如果我们尊老爱幼, 孩子就会爱友尊长;如果我们见义勇为, 孩子们长大后就会伸张正义;如果我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献出一份爱心, 孩子们心中就会有一份爱心, 祖国的未来就有了良性发展的基石。社会将充满爱, 孩子们才能在一个充满爱心、诚信、和谐的社会中健康茁壮成长。S

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篇8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所有问题中的重中之重。笔者自从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农村中小学任教,同时担任班主任。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中,通过家访、个别谈话等形式经常跟学生交流,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学生有较多的了解。同时,对如何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做了一些思考。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习上存在的问题

(1)学习成绩较差。在班上所有学生当中,留守儿童的成绩普遍较差。班上总共50人,留守儿童18人,学习成绩优秀的2人,学习成绩中等的6人,有10人成绩较差,成绩差的占全班学生的20%,占留守儿童人数的56%。

(2)上课不专心,不按时完成作业。普遍存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东张西望,爱搞小动作,讲小话,教师警告只能暂时起作用。作业欠交,卷面乱涂乱画,敷衍了事。

(3)学习主动性差。由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绝大部分都不住校,回去后缺乏有效监管,加上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表现出厌学情绪,旷课、逃学现象经常发生。

2.心理上存在的问题

(1)性格孤僻,不喜欢与人交流。有的留守儿童刚一两岁就交给爷爷奶奶带,从小缺少跟父母的交流,跟老人又无法沟通,久而久之,他们就形成喜欢独处的性格,对人对事也比较冷漠。

(2)胆子小,缩手缩脚。留守儿童由于自己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总感觉没有依靠和保护,与父母全在身边的儿童相比,他们有一定的自卑心理,怕惹事,做事唯唯诺诺,不大气,这种情况女生表现得比较突出。

(3)情绪不稳定,反复无常。有些留守儿童比较容易接受批评,也表示愿意改正自己的缺点,但过不了几天,老毛病又犯了。高兴的时候会主动学习,为班上做些事情,不高兴的时候谁的话也不听,做事很情绪化。

3.生活上存在的问题

(1)生活习惯差。由于缺乏父母的教育和管理,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相当一部分学生有经常不洗脸、不洗澡、不按时吃饭、不按时作息等情况。

(2)生活方式异常。放学经常不回家,有时直接在外留宿,喜欢上网打游戏,跟社会上一些待业青年混在一起,有非常大的安全隐患。

4.思想道德上存在的问题

(1)价值观的偏移。父母长期不在家里,对孩子产生一定的愧疚心理,而弥补这一心理的唯一途径就是给孩子多寄钱,无形当中让留守儿童养成了对钱的依赖。这种价值观引起了一系列的道德行为问题,如抢劫、偷盗等。

(2)道德行为的偏离。由于缺乏家庭的关爱,加之祖辈的溺爱和代监护人的无奈,部分留守儿童常常表现出任性、自私、贪婪、固执倔强、我行我素、不尊敬长辈、好逸恶劳等不良品行,常有违规、违纪行为发生。

二、对策建议

1.班主任为主,任课教师为辅,做好亲情补位

一是充分发挥班主任在情感补位中的主导作用。班主任和学生朝夕相处,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变化班主任都比较容易觉察到,班主任要从生活上多关心他们,用一颗爱心去温暖他们。二是任课教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对留守儿童更要多一点爱。通过精心照顾,让留守儿童在校感觉像在家一样,感受到“家”的温暖,从而健康成长。

2.心理为主,行为为辅,做好情感沟通

一是农村中小学校要高度重视心理辅导的作用。在农村学校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通过心理辅导,排解他们认知和情绪上的困扰,帮助他们度过留守期间的心理危机,为人格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二是在学校广泛开展养成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班主任平时特别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学习和行为习惯,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充分发挥青年团、少先队等组织的带头引领作用,针对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因地制宜设计团队活动,纠正留守儿童在心理、行为、性格等方面的偏差。

3.学校为主,家庭为辅,建立共同教育机制

一是建立学校与临时监护人双向沟通的长效机制,建立与委托监护人的联系网络,经常询问留守儿童的情况,做到信息畅通;二是建立学校与第一监护人(孩子父母)的双向联系机制。主要是各班班主任,不仅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保持联系,而且要随时把情况告诉远在外地的父母,让他们及时了争孩子的情况。

4.改善办学条件,为留守儿童创造好的教育环境

一是政府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的投资力度,根据学校规模兴建新的校舍、学生宿舍,改造食堂,增加工勤人员,改善农村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二是大力发展寄宿制学校。根据区域人口布局,合理规划寄宿制学校的布点,该撤并的撤并,进行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尝试制订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必须寄宿的规定,保证学生在学校受到良好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坚.农村留守儿童看护问题探讨[J].湖南社会科学,2011(6):92-94.

[2]李小侠.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护机制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0(7):314-316.

上一篇:办公设备保密管理规定下一篇:远程培训开班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