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分析

2024-08-31

失业分析(精选8篇)

失业分析 篇1

2011级 商学院国际商务二班

王斯迈 20118140

42今年即将毕业的南京大学研究生李耿巍近来很郁闷:“3年前本科毕业时有家很好的单位要我,我没去,现在研究生毕业了,那家单位却满员了!”

实际上,像李耿巍这样的研究生目前找个工作还不是特别困难。真正困难的是那些学校不太有名或专业不太时髦的本科、大专毕业生。近年来,随着大学毕业生的急剧增多,在中国“上了大学就有了就业保障”的情况不复存在。不少大学毕业生加入了失业者的行列,中国社会的失业人员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去年,中国从“下中等收入国家”,跨入了“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目前中国GDP排名世界第二,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根据国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十五”期间,下岗失业人员存量超过1 000万人,到2000年底,滞留在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下岗职工为657万人,登记失业人员为595万人。据统计2003年全国城镇的劳动力供给总量达2 400万人,而当年只新增就业1 000万人。可见,经济的增长并未成功缓解就业压力。中国的失业问题十分复杂,这就需要系统的理论来分析。

中国虽然是社会主义社会,但是我们仍然在发展市场经济。我们知道,相过剩人口理论是针对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理论,它是作用于市场经济的理论。因此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我国。随着资本的积累,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这意味着资本总量的增加。但是不变资本在全部资本的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大,而可变资本所占的及比重却日益下降。但是对劳动力的需求是取决于可变资本。因此,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会相对的减少。根据马克思的理论,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有其合理性。这些人口可以随时调节和满足不同时期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而大量的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会对在业工人形成巨大压力。

我们说,一个国家就业状况的好坏最终取决于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的平衡情况,劳动力供给又取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劳动力参与率等。对于劳动力供给人 口,国际上通常用15~64岁人口为劳动年龄人口统计(我国通常用男性16~59岁,女性16~54岁)。虽然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逐步实行会降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未来劳动年龄人口会有所下降,但由于人口基数过大,新增劳动力绝对数仍将大幅度增加。我国劳动力供给人口总量和这部分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大大高于其他国家,我国劳动力供给居高不下的同时,我国经济发展派生的劳动力需求严重不足,以至于形成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持续性的巨大就业压力。

失业分析 篇2

一、登记失业率与调查失业率的本质区别

登记失业率是根据政府就业服务机构或社会保险机构的行政记录而获得登记失业人数, 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出的。其中的就业人数与登记失业人数不是来源于同一次调查, 而是根据有关资料加工得出的。调查失业率是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 通过向调查对象 (抽中的家庭成员) 询问一系列问题, 从而综合判断某个家庭成员目前是否处于失业状态, 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出的。其中就业、失业数据来源于同一次调查。两者的本质区别是:

(一) 组织方式不同。

登记失业率的基础是各级失业机构的行政记录, 通过将各级的行政记录进行汇总而得到登记的失业人数。调查失业率的基础是对住户进行的调查记录, 通过将一家一户的调查记录进行汇总而得到有关劳动力就业与失业的数据, 并据此推算出劳动力数据、就业数据、失业数据以及劳动参与率、失业率等一系列数据。

(二) 使用的失业定义不同。

登记失业率使用的失业定义是具有当地非农业户口, 男在16岁至59岁, 女在16岁至49岁, 具有劳动能力, 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已在就业登记机构进行了失业登记的人。而调查失业率失业的定义基本上是国际普遍采用的定义, 即:在一定年龄以上, 在参考期内没有工作, 当前可以工作, 并在特定的时期内采取具体寻找有薪就业或自主就业的所有人。

(三) 数据的作用不同。

登记失业数据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可以据此对失业保险金的发放进行管理。二是通过对个人情况的详细记录可以准确掌握那些劳动力市场上的弱者, 以便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就业援助。调查失业率数据主要用来反映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和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变化。它强调的是失业率的变动趋势而不是失业人数的增加或减少。

通过对两种失业统计系统的比较, 不难得出如下的结论:调查失业率注重从市场的角度反映失业问题, 它关心的实际上是经济意义上的失业问题。而登记失业率注重从社会保障的角度反映失业问题, 它关心的实际上是社会意义上的失业问题。

二、调查失业率的产生过程以及优势体现

(一) 调查失业率的产生。

依据以下计算公式:城镇调查失业率=[城镇失业人数÷ (城镇就业人数+城镇失业人数) ]×100%。这个定义需要作一些解释:

1. 调查范围确定为城镇常住人口。

国家统计局采用了目前人口调查的城镇范围, 即:设区城市的区、不设区城市的街道以及镇的委员会。

2. 没规定年龄上限。

作出这种规定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条:一是国际劳工组织推荐的定义中没有年龄上限, 绝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也没有规定年龄上限, 这有助于了解全部劳动力的情况。二是中国目前只规定了职工强制退休的年龄, 没有规定也不可能规定劳动年龄的上限。三是劳动力抽样调查中虽不规定失业人员的年龄上限, 但在进行失业登记时, 还应当明确规定年龄上限, 这与失业的统计定义并不矛盾。

3. 有劳动能力。

这是指在体力上和智力上可以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员, 其中包括有部分劳动能力的残疾人。

4. 在调查周内未从事有收入劳动。

即调查周内从事有收入劳动的时间不到一小时或为零小时。

5. 当前有就业的可能。

具体是指在调查时点以后两周内能应聘上班。

6. 正在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

主要包括:调查时点前三个月内, 曾经去职业介绍所登记;去各种劳动力市场或人才市场进行应聘洽谈;通过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和网络寻找工作;自登求职广告;托亲友找工作;自筹资金准备从事经营活动等。显然, 登记只是寻找工作的一种行动而不是全部。

(二) 调查失业率的优势。

其优势主要体现在:这种调查所使用的定义最接近国际劳工组织国际建议书所推荐的标准定义, 便于用来进行国际比较;由于它是通过使用来自同一调查的失业人员估计数和总的劳动力估计数 (就业加失业) 计算出来的, 其失业人员比例数据更加可靠;可以用来研究劳动力市场的其他情况;可以构造人力资源变化情况;它相对独立于行政管理系统之外。

调查失业率对于失业主要是从劳动力市场供需的角度来定义的, 即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 无论是非农业户口还是农业户口, 无论是在就业服务机构进行了求职登记的还是未进行求职登记的, 只要符合失业的定义, 就作为失业人员进行统计。

三、国家目前实行调查失业率的现状分析

(一) 调查失业率的优点。

1. 调查失业率尝试了城乡统筹失业率统计方法。

以前没有把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看作失业人口的原因, 是把土地作为承载农民就业和生计的基本保障。而事实上不是所有的农民都有足够的土地来供养自己和家人, 而且全国有约4, 000万失地农民。而由于农村过剩人口涌入城市使一部分城市劳动力被替代, 也在影响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准确性。所以实行城乡统筹的失业率统计方法势在必行。

2. 调查失业率更具真实性。

调查失业率的调查对象包括城镇、农村人口。而对于城镇人口的确定并不以户籍为依据, 这无疑打破了以往登记失业率中的户籍限制, 以及没有涵盖农村失业者的弊端。也是当今最接近真实数字的失业率统计方法。

3. 与国际接轨。

鉴于失业率正在成为度量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 中国迫切需要一个和国际接轨的调查失业率。城乡调查失业率的统计将全部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完成。这与国际上失业率统计的常规方法相一致。另外, 城乡劳动力调查每年两次, 分别于5月和11月进行。这项统计与国际通行的调查失业率统计标准和方法完全一样。

(二) 目前调查失业率状况的不足。

现行的登记失业率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一是城镇登记失业率仅以本地的城镇户籍人口为统计对象, 不能全面反映失业率的真实情况。二是对统计对象的年龄限制过窄。1995年以前我国城镇失业登记是以男16~49岁, 女16~44岁为申请登记的年龄界限;1995年以后将年龄界限放宽至退休年龄, 即男16~59岁, 女16~49岁。国际通行的惯例是就业和失业统计都不设年龄上限。也有学者坚持认为失业统计应以退休年龄为年龄上限。三是将登记作为失业统计的前提, 缺少科学性。以失业登记为基础数据来源, 使该失业率指标的失业定义局限于行政登记行为, 即登记了才统计为失业, 未登记就不统计为失业, 从而使登记失业不能反映实际失业规模。四是城镇登记失业率不能反映隐性失业状况。登记失业率指标只反映劳动力市场的显性失业 (即公开失业) , 而不包括我国实际大量存在的隐性失业, 所以不能反映我国真实的失业率水平。分析表明, 我国失业率统计的改革已是势在必行, 以调查失业率替代登记失业率也是大势所趋。

摘要:实际失业人口和失业率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真实发生失业情况的客观反映, 是统计工作中的基础指标, 它们的准确性是经济学家作出劳动就业建议和政府进行就业决策的最基本前提。由于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统计在指标设定和方法上存在较大缺陷, 已不能真实反映当前我国的实际失业情况。通过采取较为科学的调查失业率统计方法获得的调查失业人口, 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当前我国城镇的实际失业情况, 从而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

关键词:调查失业率,登记失业率,就业制度

参考文献

[1] .王飞.调查失业率和登记失业率比较[J].中国社会保障, 2008, 8

失业分析 篇3

关键词:结构性失业 失业原因 兰州

中图分类号: F121文献标识码:A

一、兰州城镇人口失业现状

兰州市失业人口从劳动力来源看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①城市剩余劳动力;②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部分;③其他劳动力来源。

(一)劳动力年龄结构与失业率

兰州城镇人口失业率中,出现了两个失业高峰:16-19岁和20-24岁两个年龄段组成的一个大高峰,其失业率分别10.63%和10.11%,远远高于总人口5.12%的失业率;其次是25-29岁年龄人口组成的小高峰,其失业率为6.51%。其他年龄段人口失业率呈现出一个典型的区间:即30-59岁阶段,表现为失业率处于2.54%-4.73%,且随着年龄的增大,人口失业率呈下降的趋势。

(二)失业人员结构构成

数据资料显示,在城镇调查失业人员中,被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失去工作的占到29%,在所有失业问题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数据显示:毕业未找到工作的失业人员规模达到19%。且学历层次也逐步升高,甚至包括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在众多的失业人员中因本人原因导致失业的占到10%。

(三)城镇失业人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兰州市城镇失业人员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高达78%,且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失业率呈现绝对性的下降趋势。

二、兰州人口失业原因分析

兰州市城镇人口失业的原因错综复杂,总的来说分为劳动力供给的总量和结构性矛盾、产业结构升级与劳动力的矛盾、劳动力市场分割明显、人才培养方式不利、个人主观性原因等。

(一)劳动力供给的总量和结构性矛盾

劳动力供给的总量性和结构性矛盾是兰州城镇人口失业的深层次的原因。我国城镇劳动力的供给包括三部分:城市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部分,其他劳动力来源。劳动力供给的总量性和结构性矛盾是兰州城镇人口失业的深层次的原因:

1.总量性矛盾

资料显示兰州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占13.14%;15-64岁人口占78.09%;65岁及以上人口占8.77%。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36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23个百分点;而建国后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出生的婴儿,目前正处于16-24岁之间,且这一阶段的劳动力的供给量在快速增加,但同时处于这一区间的劳动力人口的失业率却是在所有各年龄阶段的失业率是中最高的,分别为10.63%和10.11%,是平均失业率5.12的两倍左右。

人口规模的增长,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人口增长15.07%。在劳动力较快增长速度的情况下,兰州经济增长并没有呈现出同样的快速增长的趋势,而是出现了较少的就业增长。

2.结构性矛盾

兰州市劳动力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地区分布等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适应,存在突出的结构性失业。

(1)不同性别失业人员不同年龄段失业原因差异

①男性在不同年龄段所体现的失业主要原因在不同年龄段中以16-29岁年龄段的登记失业总人数中由于毕业后未工作原因在该区间中所占比率均较高,因此毕业后未工作是这一阶段男性人口失业的最主要原因。

据资料显示在30-44岁年龄段登记失业总人数中由于单位和本人原因导致失业成为男性在这一年龄阶段失业的主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在男性失业原因中因料理家务而失业的比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和登记失业总量中所体现的30-44岁年龄段料理家务是导致这一年龄段失业的主要原因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总量中所体现的在这一年龄阶段因料理家务原因导致失业的主要原因,实质上是造成女性失业的显著性原因之一,而非男女共同的;45-59岁则呈现出因单位原因失去工作的显著性特征。

②女性在不同年龄段所体现的失业主要原因中因料理家务原因导致失业的原因在整个女性就业阶段16-55岁存在显著性特征,成为影响女性失业的最为持久的主要原因,且呈现出典型的高峰期即25-39岁段,其中尤以30-34与35-39岁最为显著,表现出了高达52.82%与44.13%比例。

③不同性别的失业人员失业原因差异

男性与女性在导致失业的原因中,存在较大差异的为料理家务这一原因存在显著性的差异,男性只占到影响失业的所有原因中的2.05%,而女性则高达32.2%,这说明导致失业的原因存在由于性别差异而表现出的显著性特征。

(2)不同教育程度失业人员失业原因差异

据资料显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兰州城镇失业人员的整体文化素质较之第五次人口普查虽然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但教育程度在大学专科以上人员毕业后未工作原因在所有原因中最为显著达到了40.87%,其次才依次为单位原因的19.06%和本人原因的11.04%,这一群体体现的毕业后就业困难折射的是高等教育体制的问题,它集中的表现在供求结构矛盾问题上,而非数量过剩问题。

高中程度的人员最为突出的失业原因为单位原因,表现为38.83%,表明在实际的就业过程中这一群体因处于夹心层的特点,企业用人对这一群体的态度也处于较为尴尬的局面,导致造成这一群体失业的主要原因。

初中及以下程度的人员失业的原因主要是有两方面的原因:即因单位原因导致的失业占到26%和因料理家务导致的失业占到24.71%。而导致失业的各种原因中因单位原因导致的失业人员最多,占到所有失业人员的28.78%。

(二)产业结构升级与劳动力的矛盾

正面看产业结构的演讲会推动兰州地区经济增长,而经济总量的增长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且随着三产间比重的此消彼涨,第二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将吸纳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使经济步入良性循环,从而改善就业状况。

负面看产业结构变化将导致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因不同产业的技能要求不同,所以劳动力在产业间转换时,由于专业技能短期内无法达到,这使得劳动力的供需脱节;且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由资本密集型产业取代,导致劳动力需求下降。因此,产生了产业结构升级与劳动力的矛盾,进而失业出现。

(三)个人主观性原因

1.个人就业期望值过高

在求职时过于追求那些高工资、晋升快的热门专业,不愿接受那些普通的低工资职业,尤其高学历的求职者。

2.择业技能低且观念落后

从兰州市的情况看,一方面,大量产业工人普遍不重视职业培训,与此同时,部分失业人员尽管自身的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等条件较差,但他们对工作性质、工作条件、工作报酬要求却很高,对职业的认识有偏差;另一方面失业者择业观念落后,与市场体制不相适应,也是造成失业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美国失业金数据公布分析 篇4

美国至11月18日当周初请失业金人数(万人),前值:24.9,预期:24,公布:23.9,数据利空黄金。美国当周初请数据已经连续142周低于30万关口,连续时间创1970年以来最长。

初请失业金是什么时候:

今天是高空的观点,继续看多空转换的震荡,走势图明确了两个阻力,首先是高点1284.5位置,欧盘也突破了此位置。然后就是重要阻力位置,顶底转换1289.3美元/盎司,守住此位置高空不变。

初请失业金是什么:

初请失业金人数反映的是各州失业救助机构前排队申领失业保险金的人的多少,首次申领或持续申领的人数也同样重要。该报告不是按测算的劳动力总量计算正在工作的人的百分比的总数,它是统计现在正在排队等候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

这个指标同样是市场上最瞩目的经济指标之一。因为就业是涉及到未来的经济发展动力,所以这个是一个前瞻性的指标。目前美国是个完全消费型的社会,消费意欲是经济的最大动力所在,如果每周都有不少美国人丢掉工作的话而申请失业救济的话,会严重抑制消费信心。而由于数据每周都公布,是投资市场的焦点所在,失业人数的大幅增加,美国政府的财政压力也就随之增大,对于得了“双赤绝症”的美国经济来说也是一个考验,所以政府也会采取相应政策来刺激经济的动力。

初请失业金基本面:

失业金数据利空,虽然没有直接打压金价回落,但至少会对行情有一定的压制,只会让我们更坚定看多空转换。没有过多的言语,冲高已到达1288一线,价格已逼近1289.3阻力,那就直接开始高空出击。操作上,现价1287-88做空单,美盘看一波冲高回落。

美国初请失业金数据最新消息:

原油,如期突破高点57.9位置,目前持续的高位盘整,我们认准一个方向,顺势做多看涨不变。耐心持有57.7的多单,现在同样是这个位置,操作也只建议多单。

初请失业金的影响:

初请失业金是反映其国内劳动力市场状况的指标之一,统计的是第一次申请领取失业金的人数。由于该数据每周都公布,是投资市场的焦点所在,失业人数的大幅增加,美国政府的财政压力也就随之增加。美国是个完全消费型的社会,消费意欲是经济的最大动力所在,如果每周因失业而申请失业救济金人数增加,会严重抑制消费信心,相对美元是利空,利多白银价格。该项数据越低,说明劳动力市场改善,对经济增长的前景乐观,利于美元,利空白银价格。

失业分析 篇5

[关键词]城镇;失业率;失业问题;政策建议;

中国城镇失业状况分析、问题与对策研究

一、我国目前城镇居民的失业状况

我国城镇实际失业人数基本上由两部分组成,即隐性失业和显性失业。显性失业主要是指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目前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绝对数不断上升,从1994年的476万人激增到2001年的862万人,规模上翻了近一翻;相对数上逐年递增,从1994年的2.8%上升到了2001年的3.6%。但这只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失业问题的严峻,因为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失业率,它将我国城镇企业下岗未就业人员和城镇隐性失业人数排除在外,人为地降低了我国的城镇实际失业率,因此,这个数据是不完整的,需要进行调整。

如果考虑到我国城镇企业下岗未就业职工和城镇隐形失业人数(包括政府机关富余人员、产业结构调整的下岗人员、定编定员定岗的冗员和停产、半停产厂矿企业的职工),那么我国城镇的实际失业人数就不再是城镇登记失业人数,而应该再加上我国城镇企业下岗未就业职工人数和隐形失业人数,即:城镇实际失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我国城镇企业下岗未就业职工人数+城镇隐形失业人数,城镇实际失业率也应相应调整为:城镇实际失业率=城镇实际失业人数/城镇从业人员人数×100%。通过对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的调整,不难发现,我国目前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失业率严重偏高,就业相对不足。

(一)我国城镇失业人口的基本特征

1.分布面广。我国各省、区,从大城市到中小城镇,都有失业人口及其贫困人口的存在。

2. 区域差异明显。城镇化水平高的省区,这一问题就相对严重些,而且受东西部城镇化水平和流动人口流向的影响,我国城镇失业人口和贫困人口在地域分布上表现出东部多、西部少的特征。另外,发展较早的省区和城市,工业结构往往落后,新兴产业部门较少,失业人口明显多于发展较晚的省区和城市。

3. 主要来源于国有企业。由于国有企业经营状况不佳,导致了一些企业破产、减员,使失业和下岗人员增多,成为失业人口和贫困人口的主要来源。

4. 增加速度快。随着城镇经济体制和企业用工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流动人口的增多,城镇失业和贫困人口继续呈增长趋势。

5. 文化技术素质较低。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文化技术素质低的人口与较高素质的人口相比,失业和下岗的可能性都要大得多。

6. 中高年龄者居多。在失业人口中,中高年龄人口由于年龄偏大,再就业困难也大得多,往往也是企业裁员的主要对象。

(二)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口分布状

全国各地区登记失业率分布差异甚大,西部地区和重工业地区登记失业率过高。1996年全国这一失业率最高的地区是青海为7.2%,其次是贵州为6.2%,甘肃为5.5%,宁夏和陕西5.2%,海南4.3%。

失业青年构成登记失业人员的主体。从年龄分布看,15岁─25岁登记失业人员占登记失业人员总数的62.8%。

3/5的登记失业人员失业持续时间超过半年以上,属于长期性为主失业类 型。1996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失业时间6个月以下人员占总数的40.1%,6个月以上人员占总数的59.9%。

我国不少地区属于长期性为主失业类型,失业持续时间超过半年以上的比重过高。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失业时间在6个月及以上比重最高地区是天津市,为71.9%,其次是上海,为70.1%,内蒙古为69.7%,浙江为68.7%,甘肃为68.2%,北京为65.6%,辽宁为64.0%,四川为63.8%,安徽为63.6%。

每个失业者领取失业救济金太低。据统计,1996年全国城镇发放失业救济金为13.87亿元,发放失业救济人数为330.8万人,平均每人每月领取失业救济金费用 35元。其中黑龙江领取失业救济金人数最多,为62.1万人,人均每月领取失业救济金费最低,只有6.5元。这反映了中国搞了近50年的社会主义,但是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制度之一──失业保险制度是“有名无实”,无法承担社会安全网的作用,职工一旦失业就等于失去一切。

二、城镇登记失业率的计算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镇登记失业率的计算

城镇登记失业率是指在报告期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占期末城镇从业人员总数与期末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之和的比值。分子是登记的失业人数,分母是从业的人数与登记失业人数之和。

在城镇登记失业率中,作为分子的登记失业人员必须符合以下条件:(1)非农业户口;(2)在一定年龄内(男性为16~50岁,女性为16~45岁);(3)有劳动能力;(4)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作为分母的城镇劳动人口包括:(1)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扣除使用的农村劳动力、聘用的离退休人员、港澳台及外方人员);(2)城镇单位中的不在岗职工;(3)城镇私营业主、个体户主;(4)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5)城镇失业人员。

(二)失业可能导致的问题

1.低估了真实失业程度

(1)虽然名为城镇登记失业率,但在统计口径上其并非属地统计而是身份统计,仅包括城镇本地非农户口的失业人员,未包括下岗失业人口、高校毕业生中失业人口、城镇外来人口中的失业人员;(2)城镇登记失业率仅仅把那些到当地就业服务机构求职登记的无工作者视为失业人员,而那些没有去登记的失业人员被排除在失业者统计之外(通过媒体、熟人、亲身去企业求职以及网络等方式的也都不计算在内),由于劳动部门登记的只是失业人口的一部分,显然它低估了真实的失业程度。

2.党的阶级基础将会动摇

如果目前大批的城镇下岗职工得不到工作和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无法向非农领域转移的状况得不到缓解,将导致相当数量的工人、农民的生活越来越贫困,从而将使越来越多的为共和国作出贡献的工人、农民等基本群众对党和国家的政策产生怀疑和不满情绪。这不仅会影响已经取得的改革成果的巩固,影响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工作的深入,同时将使党失去越来越多的工人、农民等基本群众,使党的“三个代表”的指导思想大打折扣,最终将导致党的阶级基础的动摇。

3.国家的长治久安将受到影响 如果越来越多的失业人员陷入生活困境,必然导致劳资矛盾和干群关系的激化,导致国家和社会的政治不稳定因素增大。据公安部门的资料反映,近年来,我国堵截交通、围攻办公大楼、集体上访等职工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率增长速度惊人,参加群体性事件的主要是老工人、老教师和老干部,每年涉及的人数多达近千万人。这些人的生活困难若长期得不到解决,极易被国内外不法分子利用,演变成党和国家的敌对势力。

4.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将被扭曲 以工人、农民为主体的特困群体的形成,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做主的形象,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水平,还将影响中国在世界的国际地位和声望。

三、完善失业保险制度

失业保险是由国家确定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是通过建立失业保险基金的办法,使职工在失业期间获得必要的经济帮助保证其基本生活,并通过转业训练、职业介绍等手段为其重新实现就业创造条件。1999 年《失业保险条例》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失业保险制度已形成完整体系,对保障失业者的基本生活和抵御失业风险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尽快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刻不容缓。

(一)失业保险能为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社会稳定,对于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影响。失业保险能为失业人员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满足他们最基本的需求。

(二)实现失业保险制度的创新

失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险制度最主要的支柱之一,对于保障失业和下岗人员利益,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欧美国家曾经建立过非常慷慨和完善的失业保险制度,为失业人员提供比较高的福利待遇。但过分慷慨的失业保险福利支出也带来了很多弊端,诸如抑制了工作积极性,减少了劳动力供给,影响了经济效率以及给政府财政带来巨大负担等。因此,近些年来,即使高福利的欧美发达国家也在探索失业保险制度的创新和改变,从高福利支出逐渐转向强调实现包括失业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险的供给与需求、市场经济的公平与效率、社会成员的权利与义务的平衡,主张实行不承担责任就没有权利的积极的福利政策,在失业保险方面就是主张把生活福利改变为工作福利,政府资金支持的重点不是简单地发放救济金,而是创造条件促进公民学习新技能,接受新工作。从我国当前的情况看,完全依靠政府财政为失业和下岗人员提供福利支出存在很大困难,因此更应该积极探索失业保险制度的创新,包括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面;提高失业保险资金的统筹层次;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调整基金支出结构,提高基金使用效益等等。

(三)失业保险能对促进再就业和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在我国目前的“三条保障线”中,失业保险仅仅是保障失业人员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并不能满足其他的需要,所以要想生活质量提高,就必须通过再就业,寻找新的经济来源来实现。我国失业保险从建立起就把发放失业救济金与促进失业人员的转岗培训和生产自救密切结合起来,避免了失业保险与就业脱节的弊端。1994年以后,国家实施再就业工程,更加突出了失业保险基金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作用,为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鼓励非国有企业发展,拓展各种就业机会

从中国经济近些年的发展轨迹看,国有企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逐年降低,私营和外资企业的贡献率逐年提高。随着我国政府与市场职能划分越来越清晰,多数产品的生产将通过市场和私营部门解决,政府对市场竞争和生产领域的干预会越来越少,而私营和民营企业的发展会蒸蒸日上,私营和民营企业吸引的劳动力数量也会逐年增加,能为社会提供很大一部分就业岗位。因此政府应为私营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宽松、更公平的竞争环境,提供更优良的服务,同时应创造更好的社会氛围,鼓励国有企业下岗人员,新毕业的学生更多地选择到私营和民营企业就业。同时,还应创造条件鼓励个人自我创业和拓宽就业渠道,除了正规就业方式,即全日制、月工资、固定工等以外,应鼓励个人从事各种非正规就业,即非全日、非固定作息时间、短期的阶段性就业、非固定工作场所等的就业。此外,根据中国近些年的发展状况,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是政府投资的重要方面,可以结合各地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使政府支出扩大与促进就业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城镇失业状况对策

从劳动力供给方面着手治理失业问题。失业是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上的失衡,即供给大于需求。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创造就业岗位。

(一)在全国各城镇全面实施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

中国目前虽在334个大中城市和494个县实行最低生活保障线,从政府角度在经济上切实保障了部分城镇贫困者的基本生活,是一项较为基本和稳定性的社会保障措施,但从长远的角度看,覆盖面仍较窄。(仅占全部市、县数的22%),尚不能彻底解决贫困者的经济保障。因此,可采取对高消费品或高收入者征收特种附加税的办法,作为减少贫富差距悬殊的一种调节手段,同时,以确保实行最低生活保障线基金的来源。

(三)努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范围

解决失业问题的另一途径是采取一些优惠政策,大力发展 “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我国在发展第三产业问题上是大有潜力可挖的,现在,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一般在60~70%之间,发展中国家也平均在4O%左右,而我国1999年仅为26.9%。另一项研究表明,第三产业每增加1个百分点的就业比重,就能增加就业机会1000万个,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

(四)依法规范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

“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 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就业模式。这一模式的良好运作, 要求有一个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一个统一开放、依法规范的劳动力市场, 是保障劳动力流动, 使企业和劳动力实现动态优化组合的基础。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 一是要打破劳动力市场在地区、行业 间的壁垒, 促使企业根据需要更灵活地调整劳动力存量, 根据劳动力市场价位控制人工成本。任何用排斥外地劳动力进入保护本地居民就业的做法, 从长期看都破坏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会使当地工资上涨, 企业因此会减少用工, 反过来影响就业;二是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 通过规范化的职业介绍机构开展信息、培训、咨询和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系列化服务;三是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 加快推进区域内、区域间乃至全国性统一信息网络建设。包括劳动力供求信息网络、职业培训网络和职业介绍网络, 充分发挥现代通讯工具和手段传递信息的作用, 降低劳动力市场职业搜寻成本。

(五)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力素质

人力资本投资,就是政府或有关机构向劳动者投资,以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从长期来看,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内容是增加教育投资,普及教育,从短期来看,就是对工人进行在职培训,或者对由于技术不适应而失业的工人进行培训。促进人力资本投资增加,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水平,要加大教育投入,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并采取有效的措旌促进个人的人力资本投资,从而使劳动者整体受教育程度、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获得实质性的提高,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竞争的需要。

结论

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期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中国城镇下岗人员被释放出来,形成对城镇就业的巨大压力,城镇失业状况迅速恶化。与此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势力丝毫未有减弱,因而出现城镇失业率不断提高。减少失业、扩大就业被各国列为保持社会稳定和消除贫闲的重要指标。在个人失业或寻找工作期间,政府如果能提供足够的失业保障,可以帮助失业和暂时没有工作的人维持基本生活,保证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当前我国失业的成因分析会员资料 篇6

关键词:失业人口体制经济结构劳动力

一、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和特征

(一)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

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是长期以来困扰世界各国政府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就业是指在一定年龄阶段内的人们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为赚取利润所进行的活动。如果劳动者达到或超过某一特定年龄,并且在某一特定时期里符合:(1)没有工作:没有受雇或自我雇佣;(2)目前可以工作:根据某些条件,特定时间里可获得受雇或自我雇佣机会;(3)正在寻找工作:在最近某一特定时间里通过登记、申请等特定方式正在寻求受雇或自我雇佣三个条件的,这部分人口即为失业人口。这种现象即为失业。

就业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重要问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型不断加快,我国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从官方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和失业率的数字来看,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公开失业状况正逐渐恶化。具体数字见下表。

关于美国失业报道的互文性分析 篇7

1 文献回顾

互文性是克里斯蒂娃受到巴赫金对话理论的的启发提出的, 它被用来表示不同语篇之间的联系, “任何语篇都是由引语拼凑而成的, 任何语篇都是对另一语篇的吸收和改造” (Bakhtin, in Kristeva 1986:37) 。即语篇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和这之前或是之后的语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可以在其他的语篇中找到其痕迹。

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对互文性的分类做了研究。克里斯蒂娃 (1986) 把互文性分为水平互文性和垂直互文性, 前者指一段话语与一连串其他话语之间的具有对话性的互文关系;后者指构成某一语篇较直接或间接的那种语境, 即从历史或当代的角度看以各种方式与之相关的那些语篇。费尔克劳夫 (1995) 把互文性分为显性互文性, 即语篇明显地引用其他特定的语篇;和建构互文性, 即某特定语篇以某种方式占用话语常规。

中国的辛斌 (2000) 从批评语言学的角度把互文性分为具体互文性和体裁互文性, 具体互文性是指一个包含可以找到具体来源 (即写作主体) 的他人的话语;体裁互文性是指在一个语篇中不同文体 (style) 、语域 (register) 或体裁 (genre) 的混合交融。辛斌 (1998) 对两篇新闻报道做过案例分析, 从新闻来源, 报道动词, 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几个层面入手, 挖掘出报道背后的意识形态因素。

关于互文性在新闻语篇中的应用, 今年来这方面的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比较多。比如说, 霍清清 (2007) 在《英语新闻的互文性阐释》中具体分析了China Daily中新闻报道的具体互文性和体彩互文性的应用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其背后的含义的重要作用。庆凌 (2010) 的《互文性视角下甲型H1N1流感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选取了关于甲流的一系列报道, 分析了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关系。蒋红 (2010) 在《从互文性角度分析新闻话语》中试图挖掘互文性理论在新闻语篇中的应用机制, 并且揭示了该理论带给语篇的隐含含义和意识形态目的。这些论文都从不同的角度对互文性在新闻语篇中的功能和作用进行了分析,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互文性理论。

2 分析方法

作者将在本部分中具体介绍该文分析的语料的来源以及文章中会用到的具体的分析方法。

2.1 语料的收集和筛选

该文分析的两篇语料分别来自于美国和中国的主流媒体:《失业率攀升至8.2%, 五月新增就业69000个》选自今日美国2012年6月1日的报道;《详讯:美5月非农就业奇差失业率预期》摘选自新浪财经网2012年6月1日的报道。这两个网站都是比较权威的新闻机构, 因此, 分析材料的来源是真实可信的。

2.2 分析方法

该文主要采用的是辛斌的具体互文性方法, 对材料加以分析, 从而达到深刻理解新闻的目的。

辛斌在其博士论文中从三个方面详细地说明了具体互文性:追溯消息来源, 分析转述动词, 以及转述方式。

消息来源指报道者引述的话语的来源。报道者通常通过引用别人的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同时把这种观点强加在读者的身上。这种引用通常是选取对自己有利的话语, 忽略和自己观点相左的话语。因此, 新闻中“引语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将主观阐释插入到新闻文本之中, 同时不破坏新闻领域中观点与事实相分离的原则。” (吴祥艳, 2011) 。

转述动词把引语和转述者连接起来, 转述动词构成转述引语最直接的语境, 具有预示和支配其意义的功能。这些转述动词按其感情色彩可以分为积极转述动词, 如“指出”, “描述”, 和消极转述动词, 如“归咎”, “坚持”。当然也还存在着一些中性动词, 如“说”, “告诉”。转述动词在揭示报道者的态度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转述方式是指报道者在引述别人话语时所采取的方式, 主要是分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任何转述形式都可能为转述者提供介入他人话语的机会, 与直接引语相比间接引语在更大程度上允许转述者介入他人的话语, 因而间接引语往往是两种声音的混合交融。” (吴祥艳, 2011) 。

3 数据分析

本部分主要是对搜集来的资料采用前一部分所提到的具体互文性进行数据分析, 主要是从消息来源, 转述动词, 和转述方式这三个方面入手。

3.1 消息来源

在新闻报道中, 转述语会大量出现, 报道者有时候会给出话语人的完整的身份信息, 如姓名、职业和职位等, 有时候又会给出话语者一些比较模糊的信息, 还有的时候甚至不会给出话语者的任何信息。张建 (1994) 把消息的来源按其具体程度分为三类:具体的来源 (specified news source) , 半具体的来源 (semi-specified news source) , 以及不具体的来源 (unspecified news source) 。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中方关于美国失业的这篇报道中消息的来源分布情况。通过对两篇资料的分析, 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结果:在《失业率攀升至8.2%, 五月新增就业69000个》中, 消息是具体来源的一共有7处, 半具体来源的一共是4处, 不具体来源的一共是1处;在《详讯:美5月非农就业奇差失业率逊预期》中, 消息是具体来源的一共是0处, 半具体来源的一共是7处, 非具体来源的一共是1处。

我们发现美方的报道更多地采用了具体的消息的来源, 说话者的姓名、身份、职业都非常清楚地有说明。例子如下:

1) “The jobs recovery has taken a step backward, ”says Patrick O’Keefe, director of economics at J.H.Cohn accounting and consulting and former deputy assistant secretary for the Labor Department.

2) Federal Reserve Chairman Ben Bernanke has suggested that job growth surged early this year because employers were making up for excessive layoffs driven by uncertainty early in the recession.

从1) 中我们可以发现这句引语的发出者是Patrick O’Keefe, 他的身份是美国劳工部的重要官员, 从2) 中, 我们同样可以清楚地知道引语的发出者是Ben Bernanke, 他的身份是美国的财政部长。同时, 美方的报道还采用了一些半具体的转述语, 举例如下:

3) Many economists say the May employment report could be key in helping determine President Obama’s reelection chanc-es because voters’perception of the economy tend to solidify in the summer.

从该例子中, 我们可以说报道者给出了一些转述语的发出者的一些信息, 比如说身份是经济学家, 但是再具体的信息我们就找不到了。这暗示, 美国的经济学家大多数的观点如此, 表明了美国就业情况对于美国政治局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总体上来看, 美国的该篇新闻的报道者在撰写此稿件的时候, 较多地采用具体来源的转述语, 主要是为了表达其观点的正确性, 增加其内容的可信度。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中国方面的报道, 中方的报道采用最多的是半具体来源的转述语, 例子如下:

4) 美国政府发布的5月就业报告显示, 非农就业环比仅增加6.9万, 明显低于预期, 增量是过去一年来最低的。

5) 美国劳工部指出, 6.9万的就业环比增量是去年5月以来最低的。4) 中的消息的发出者是美国政府, 但是报道者并没有具体指出消息的发出者是谁, 他的身份和职业是什么, 5) 也是同样的情况。中国方面的报道里有没有具体的来源的消息。比如说:

6) 虽然此前有一种意见认为, 去年冬天的温暖天气引发大量就业被提前, 从而导致了今年3月和4月的就业增长疲软。

在这个例子中, 消息的具体来源根本没有提及, 只是说到了“有一种意见”, 这个声音可以是任何人的, 因此, 是属于非具体的消息来源。总的说来, 中国方面的报道中没有具体来源的消息, 较多采用了办具体来源的消息。

综上,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美国方面的报道在互文性方面较多采用了具体来源的消息, 而中国方面的报道较多地采用了半具体来源的消息。这主要是因为, 美国媒体报道的是自己国家的重大事件, 自然会提到一些本国大家都熟知的人一些意见, 而中国方面的报道只是从总体方面来介绍美国失业的这一情况, 因此半具体来源的消息比较多, 并且主要是官方的消息, 强调了消息的正式性。双方立场的不同, 意识形态的不同, 进行新闻报道时, 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取合适的消息来源的具体程度。

3.2 转述动词

我们除了关注消息是从什么地方转述而来的, 还需要关注报道者在转述的时候使用了什么样的转述动词。有些转述动词是中性的, 有些转述动词则是带了一定的感情色彩, 表达了报道者的积极的或是消极的态度。

美国方面的报道使用“say”的次数是7次, “worry”2次, “note”1次, “warn”1次, “estimate”1次, “suggest”1次。“say”是最普通和最中性的转述词, 表达了报道者在转述别人话语时没有掺杂自己的情感倾向, 比较公正客观。例如:

7) “The good news, ”he says in a research note, “is that gas prices are now dropping rapidly, ”which could lift job growth in coming months.

此处的转述动词“say”表明报道者是站在公正的立场上, 客观地引用别人的观点, 其中没有报道者给读者强加自己的意识形态。其他的转述动词, 如“worry”不仅说出了转述者的态度, 同时也体现了报道者的一种担心和焦虑。例如:

8) Swonk particularly worries that government job losses“will continue to be a drag”the rest of the year.

中国方面关于美国失业问题的报道, 在转述动词方面使用了3个“显示”, 2个“表明”, 2个“指出”, 1个“认为”。具体例子如下:

9) 但是, 另外一份针对家庭的调查显示, 美国就业的增长状况可能比就业报告展示的要略强一些, 失业率的增长主要与更多人加入劳动力大军开始找工作有关。

10) 但今天发布的5月就业报告表明, 美国经济已出现根本性的疲软。

11) 美国劳工部指出, 6.9万的就业环比增量是去年5月以来最低的。

从这三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 其转述动词分别是“显示”、“表明”、“指出”, 这些词语非常中性, 表明报道者是在如实报道。这些都是从客观地角度指出美国现在的失业情况非常地不容乐观, 从而指出美国的经济并没有从危机中恢复过来。

总体上说来, 中国方面和美国方面的报道采用的转述动词都是以中性的转述动词为主, 这主要是体现了报道的客观性原则。但是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知道, 美国方面的报道中也包含一些有情感色彩的转述词, 比如说“worry”, “warn”, 实际上是报道者把自己的一种焦虑和担心的意识形态蕴含在报道当中, 从而起到影响读者的作用。

3.3 转述方式

根据我们之前提到的内容, 可以知道转述方式分为两种: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从形式上非常好区分, 主要是看是否有双引号的存在。有双引号则是直接引用, 没有双引号则是间接引用, 这对于中文和英文都是适合的。

经过统计, 美国方面的报道, 总共出现引语15处, 其中直接引语5处, 间接引语10处。中国方面的报道, 总共出现引语8处, 其中直接引语0处, 间接引语8处。其中直接引语的例子如下:

12) “The jobs recovery has taken a step backward, ”says Patrick O’Keefe, director of economics at J.H.Cohn accounting and consulting and former deputy assistant secretary for the Labor Department.

13) And we got out of it, ”he says, adding that he still expects job growth to surge back to a 200, 000-plus pace later this year.

由于中国方面的这篇报道里并没有出现直接引语的情况, 因此例子中就没有汉语直接引语的例子。首先我们来看12) , 句子中直接使用了双引号交代出Patrick O’Keefe所说的话语的原文, 从他的话中, 我们可以知道美国的失业情况不仅没有得到好转, 而是变得糟糕了。13) 也是使用直接引语的一个例子, 表明了说话者对于美国就业增加的欣喜之情和对于美国走出经济危机的信心。这两处都是报道者直接引用一些关键人物的话语, 从多个角度来报道美国的失业情况。我们再来看看间接引语的一些例子:

14) U.S.employers added just 69, 000 jobs in May--the fewest in a year--as payrolls gains were disappointingly tepid for athird month, the Labor Department said.

15) Many economists say the May employment report could be key in helping determine President Obama’s reelection chances because voters’perception of the economy tend to solidify in the summer.

16) 北京时间6月1日晚间消息, 美国政府发布的5月就业报告显示, 非农就业环比仅增加6.9万, 明显低于预期, 增量是过去一年来最低的。

17) 一些经济学家已指出, 欧洲债务问题的久拖不决和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导致了美国制造业5月的表现低迷不振, 人们不禁怀疑2011年夏天的就业增长迟滞可能重演, 当时美国经济的复苏几乎陷入停滞。

这四个例子都是间接引语。14) 是对美国劳工部报告的一个总结, 告诉读者美国在2012年5月的工作机会的增加是这一年中最少的。15) 是对许多经济学家的想法, 他们认为美国5月的就业报告不尽人意, 这会影响到美国总统的选举结果。16) 和14) 有共同之处, 都是说美国劳工部的就业报告的结果。17) 是报道者列出了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导致美国5月糟糕就业状况的原因。

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都是报道者引述别人话语的一种方式, 他们不同之处除了形式上的差异外, 还有就是直接引语更具权威性, 因为直接引语是直接把说话人的话语拿到报道中, 而间接引语则是报道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源语的一个总结归纳甚至是改变。美国方面的报道有较多的直接引语, 主要是为了描写出美国各方对待美国5月失业率的不同的态度;而中国方面报道间接引语较多, 则是从整体角度来报道美国5月失业的现状, 给读者一个总体的印象。从而我们可以知道, 在新闻语篇中, 无论是直接引语还是间接引语都是由报道者的意识形态决定的。

4 结束语

该文主要是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角度对中国和美国媒体上关于美国失业问题的报道的一个互文性分析, 发现中国方面的报道比较客观具体, 美国方面的报道则是充满了对失业现状的焦虑, 中国和美国的媒体都会根据自己的意识形态来选取合适的方式对此事进行报道。该文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和不足, 并且互文性分析在媒体语言中的应用情况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摘要:互文性在很长一段时间来都是应用于文学领域, 但是, 该理论对于分析媒体语言以及揭示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权利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该文主要是采用辛斌的具体互文性的框架, 即消息来源, 转述动词和转述方式, 对中美双方关于美国失业问题的报道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

关键词:互文性,批评性话语分析,失业

参考文献

[1]Fairclough.Norman.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M].London:Longman, 1995.

[2]Kristeva J.The Kristeva Reader[M].Oxford:Basil Blackwell, 1986.

[3]张健.新闻英语文体与范文评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85-89.

[4]辛斌.新闻语篇转述引语的批评性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8 (2) .

[5]辛斌.语篇互文性的语用分析[J].外语研究, 2000 (3) .

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分析 篇8

[关键词] 通货膨胀 失业 附加预期菲利普斯曲线

一、理论与现实依据

1958年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通过分析英国1861到1957 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关系,得出了一条反映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即有名的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成此消彼长的关系,即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进一步,通货膨胀率来表示货币工资增长率,曲线就反映了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就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就高。这一现象被很多经济学家和学者以不同国家数据得到了证明。

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了“滞胀”现象,高膨胀率伴随着高失业率,这种特殊现象使菲利普斯曲线受到了挑战。后来,货币主义对菲利普斯曲线做了修正和补充,加入了适应性预期的因素,从而将菲利普斯曲线分为短期和长期两种: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正是表明在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低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的短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交替关系的曲线,因此在短期中可以通过以提高其中一方为代价来得到控制另一方,所以,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是可以起到减少失业的(宏观政策的短期有效);但是在长期中,工人会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预期,迟早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会一致。这时工人就会要求增加名义工资,使实际工资不变,因此此时通货膨胀就不会减少失业。长期经济中能实现充分就业,失业率就是自然失业率,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交替关系。即使引起通货膨胀为代价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仍不能减少失业,宏观经济政策的在长期中失效。这时,政府不断用扩张性政策就引起恶劣“滞胀”现象。

二、经验分析—历年统计数据

本文选取1992年~2004年我国经济增长、通过膨胀、失业率的年度数据进行分析,以反映三者之间在中期的关系,虽然由于数据太少可能缺乏准确性,但还是可以反映一些问题,同时也可以介绍一下分析方法。实际上,由于通货膨胀在年度内的各个时期变化是很大的,有时还会出现季节性变化。因此,理论上如果能够得到长期的季度数据来进行研究是最好的,鉴于各方面原因,这里就做一个简单的分析。所有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及统计局统计公报,其中,真实失业率数据是估计值;GDP增长率采用的是国家统计局2005年末2006年初进行调整后的数据。通货膨胀率通过CPI指数计算得出。

三、简单实证分析

在菲利普斯得出经验曲线后,研究者相继对其进行了改进,建立了不同的模型,用来解释经济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在本文中,利用布兰查德附加预期菲利普斯曲线理论与倒数模型对中国的曲线进行了估计。

1.布兰查德附加预期菲利普斯曲线理论下模型设定:

布兰查德附加预期菲利普斯曲线方程:

(1)

其中:πt=第t年的实际通货膨胀率

πet=在第(t-1)年对第t年通货膨胀率的预期

UNt=第t年的实际失业率

Un=第t年的自然失业率

ut=随机误差

由于πet不能直接获得,所以用πt-1替代,这样带入(1)得:

(2)

其中:

不难发现,通过对式(2)的估计,不但可以获得附加预期菲利普斯曲线,还可以得到自然失业率Un。

2.经验趋势下的倒数模型设定:

通过我国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来看,二者之间似乎存在一种双曲线的性质,所以有必要对倒数模型做一定的分析。

倒数模型:

(3)

其中:

3.利用1992年~2004年中国的数据对模型的估计

通过分析检验,含有附加预期的线性模型和倒数模型均在统计上不显著,这说明,近十年来,中国经济中预期通货膨胀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和失业率发生关系。下面是去掉附加预期通货膨胀率后的估计结果:

线性模型:

πt=31.757-7.859UNt

[10.879][3.296]

(2.919)(-2.384)

R值0.014 0.036

R2=0.341adjusted R2=0.281

结果表明,模型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但是R2很小,解释力度不强,同时发现,失业率下降一个百分点,通货膨胀率平均上升7.9个百分点。根据估计结果,计算得出的自然失业率为Un=4.04%,经济学家认为自然失业率介于5%与6%之间,而美国的这一数字据布兰查德估计为6.06%。可以看出,中国的失业率在自然失业率附近波动,这个结果也能够支撑中国目前失业主要原因来自于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倒数模型:

倒数模型的估计结果并不理想,相比起来没有线性模型好。

四、结论

从上面的分析发现,短期内中国经济中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是符合菲利普斯曲线。根据估计结果,计算得出的自然失业率为 ,经济学家认为自然失业率介于5%与6%之间,而美国的这一数字据布兰查德估计为6.06%。可以看出,中国的失业率在自然失业率附近波动,这个结果也能够支撑中国目前失业主要原因来自于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因此,政府不应该过分的干预改革过程中高失业率,应该致力于合理稳定的经济发展,用有效的经济发展来解决高失业的存在。

不应该把通货膨胀看成经济的蛀虫,在没有出现高的通货膨胀率前(这里指通货膨胀不足以导致经济出现严重衰退之前),宏观经济目标的侧重点不应该放在控制通货膨胀之上,而是合理的影响国内需求以及投资等,使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和动力得到保证。当然,我们也不能全然不顾通货膨胀成本,合理的预警系统的必要的,宏观政策所要做的仅仅是把通货膨胀控制在不至于导致经济衰退的水平之前,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消除通货膨胀,这一点中国近十年的实际经验能够充分说明,政府在处理这个问题上也做的非常到位。

参考文献:

[1]古扎拉蒂:计量经济学基础(第四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周旭东陈斌 张兵:试论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3)

上一篇:XX年土木工程实习报告下一篇:瑞吉欧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