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2024-06-12

浅谈新课标下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精选10篇)

浅谈新课标下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1

一、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反思

学习方式变革的理念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性学习,不仅仅是因为学习方式的单一,造成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厌倦情绪;更重要的是不能完全体现语文课程的特殊规律,单纯的接受性学习难以发挥语文课程多重的育人功能。因此新课程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我们在进行教学反思时,可以反思这节课是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挥学生主体的自觉能动性,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多样化地、富有个性化地通过相对独立的多种探究活动和语言实践活动,发现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品悟新语言,提高语文整体素质。我校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是这样做的:在讲完课文后,他突然提出了一个问题:“邱少云和战友们都潜伏在浓密的草丛中,当大火蔓延时,为什么别的战士身上没有着火?”这一问,如同一颗炸弹,把同学们问得目

瞪口呆,一时不知如何回答。课堂上教师反复启发,学生还是无法回答。最后老师只好把答案告诉学生。课后,这位老师对这节课进行反思,并在科组集体备课会上和同事交流,认为学生无法回答的主要原因是不了解当时的实际情况,而老师没有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第二年,还是这位老师,还是教《我的战友邱少云》。当老师讲完课文后,还是提出那个问题,学生还是没办法当堂回答。这时,老师趁机布置课下作业,让大家课下找资料解决这个问题。下课后,学生们分成小组,策划解决方案,纷纷行动,到处查询有关资料,工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个小组找到了相关资料。下一节语文课上,发言的同学汇报说:“一本介绍志愿军战斗英雄的书上说,当时战士们早就想到敌人会打燃烧弹,所以出发前都把衣服浇湿了,战士们是穿着湿衣服趴在草丛中的,所以身上没烧着。”老师问:“那么,邱少云为什么烧着了呢?”学生回答说:“邱少云是通讯兵,为了保护身上携带的文件资料,他没有把衣服浇湿,所以着火了。这反映了邱少云为了革命需要勇于献身的高贵品质。”这一席话赢得了一阵阵掌声。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与研究,不仅找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了合作,学会了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认识。这样的探究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挥了学生主体的自觉能动性,学生通过相对独立的探究活动和语言实践活动,发现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语文整体素质。

二、对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反思

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的学科。新课标倡导语文课程要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进一步密切

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在上完一节课后,我们可以反思这节课有没有把学生的生活方式、生活情景、生活经验带进语文课堂。一位教师在教学《军神》时,为了让学生切实地体验刘伯承的坚强意志,教师引导学生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大家一般都有过身体被檫破或被打针的经历,当医生在手指上扎针化验的时候,我们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而刘伯承呢?他进行的是一次什么样的手术?用书上的话说就是:“需要摘除坏死的眼球,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这样的手术又是在什么样情况下进行的呢?没有使用麻醉剂。结合我们的经验,想象他在承受着一种什么样的痛苦?让学生体会。“崭新的白垫单居然被抓破了。”在生活中,我们用力撕崭新的垫单,能那么容易就撕破吗?而这里却是被“抓破”了,可以想象,刘伯承在手术台上承受了多么大的痛苦!他坚强的意志决不是常人所能够做到的。让孩子充分的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去感悟、去领会。由于能把学生的生活方式、生活情景、生活经验带进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甚好,学生感触颇深,对刘伯承佩服得五体投地,久久不能释怀。

三、对生成性课堂的反思

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即预设,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发生即生成。传统的教学重预设,轻生成。新课程理念在重视预设的同时,也重视生成。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课堂情境是千变万化的,学生在变,课堂气氛在变,时间在变,教师自身也在变,常会出现一些我们无法预见、节

外生枝的教学情境。基于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课堂中节外生枝的教学情境、突如其来的“惊人之语”,教师首先要判断这些语言可否为我所用,是否有利教学,然后再选择是及时转移、回归主题,还是顺学而导、升华主题。如果是对课堂教学有积极作用的生成,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放大它,让个别的创造成为全体的创造,让整个课堂充满“生成”的智慧火花。如果课堂上的生成的问题,教师一时无法解决,也不必惊慌,不必回避,可以存疑,不妨把问题留给学生,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讲《蜘蛛》一课时,一个学生突然问她:蜘蛛结网捕食蚊虫,为什么它自己却不会被蛛网粘住?备课时并没有备到这个问题,怎么办?于漪老师没有置之不理,而是坦然承认自己暂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她鼓励学生课后去查找资料,走访专家。在课堂向课外延伸的研究性学习中,问题竟然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学生获得多方面、多层次的发展。

一次教学活动结束,总有那么多生成性的资源,或是收获、或是遗憾、或是感悟、或是困惑,是正面的促进,也可能是负面的迁移。如果我们把课堂生成的资源经过思考和处理,经过分析和选择并在第一时间作为教学反思记录下来,肯定会给自己以后的教学活动,以及教学研究活动带来丰富的素材,会使我们以后的课堂更精彩。

四、在教与学的错误或败笔中汲取教训

作为教师,每上完一堂课都应反问自己:今天的这节课上得如何?哪些较为成功,哪些方面处理得不好?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不成功又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成功的原因应及时总结、记录下来,作为以后从事教学的宝贵素材或案例,不断加以充实和改进,就可使以后的教学更轻松,更趋于完善。不成功的原因应及时反思,想想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由于当时自己紧张所致,语言表达失误还是操作失误?是自己这方面知识欠缺或技能不过关?是由于自己在教学设计中本身出了问题,而自己当初并未曾意识到?是自己的教学理念滞后,未能很好地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是只注重教师如何教,而忽略了学生怎样学?是备课只注重备教材,而忽略了备学习的主体——学生?还是教学方法、手段落后?对自己教学行为及时反思并写课后记,进行课后备课,通过对自己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为自己进一步重新设计教学活动提供了重要线索,从而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实现自我提高与自我超越。

浅谈新课标下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2

一、教师必须转变观念, 以学生为“本”

初中英语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 它以学生的发展作为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 最根本的特点就是新课程和新教材。为了达到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一基本目标, 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抛弃落后的、陈旧的传统观念, 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教师观、学生观、评价观。因为传统的教学观念是以教师为主体,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着我们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鉴于新教材循序渐进的特性, 我们教师只能从如何认识新课程标准的角度出发, 首先从思想上要迅速更新教育观念, 其次就是要加强自身修养, 不断完善自我, 坚持以学生为本, 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的教学意识, 努力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自主探索、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提升,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我国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教育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 就会带来疲倦。”这些充分体现出兴趣在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性。所以, 我们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更要不断地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努力使学生保持对英语学习的高昂的热情, 学生的兴趣爱好比智力技能更能促进他们勤奋学习, 这也是学生学好英语的首要条件。教师要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教学手段、情感交流等方式努力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学生一旦对英语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就会积极主动地在英语知识的海洋里探索。

三、创设因材施教的教学环境

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讲, 个体差异现象普遍存在,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就不能运用同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应采取分层教学的原则组织教学, 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并且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进步、有所收获。课堂上一定要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让他们之间相互交流, 教师只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学情、个性特长, 适时进行引导和纠正。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相应地也培养了他们之间相互配合和积极参与的意识。

四、运用多媒体等各种现代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就是运用视频、音效、动画等形式形象、生动、直观地把英语知识表现出来, 它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感官知觉, 激起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也就会积极主动地学英语说英语想英语, 不但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 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总而言之, 我们只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 勇于改革, 把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作为我们奋斗的目标, 就一定能在基层教育这块田野上开出千万朵光芒四射的花儿。

能, 旨在培养学生自主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和通过信息技术的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标的进一步实施, 我们的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英语作为基础的教育课程也将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现代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熟练地掌握和使用外语已经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外界交流的一个重要的工具, 也是21世纪新型人才最基本且必备的一种能力。所以, 作为工作在最基层的一名初中英语教师来说, 如何能使学生学好、运用好英语技能将成为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浅谈新课标下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3

一、根据教材设计意图确定教学方法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选择对本节课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问题”。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前,要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的设计意图,并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6的乘法口诀》教材中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诀,其设计意图是要让学生完全自主地探索6的乘法口诀,体现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所以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时,根据学生所掌握的原有1-5的口诀这一知识状况,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索的方法进行教学。

二、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

目标是教学的灵魂,它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我们要明白每一环节中教学设计的目的,在目标的指引下理性地进行教学,从而达到一节课的总目标。如:教学《6的乘法口诀》,第一个环节复习1-5的乘法口诀,引出本节课的内容,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是既复习旧知识,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明白本节课的知识目标。第二个环节,动手拼图形、填表、编口诀,采用多种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对6的乘法口诀有深刻的理解和体会。第三个环节实践应用,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多种数学能力。

三、联系生活进行各环节教学

数学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新课程突出强调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力求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与“生活问题数学化”达到有机统一。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他们生活中所需的数学,并让他们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数学内容的呈现应该是现实的、生活化的,尤其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能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应多从生活中找数学素材,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

如:教学《6的乘法口诀》,从主题图——水中的鱼这一具体情境引入,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包含的数学问题,从而产生学习动机。在掌握口诀之后,寻找生活中的事物哪些可以用6的乘法口诀来解决,让学生在学习中初步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让学生结合课堂上的分组情况(每组6人),计算3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全班有多少人?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需要,促进了学生主动学数学。

四、让学生经历新知呈现的过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数学内容放在真实有趣的情境里,引导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把生活原型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发生的过程。

如:在“乘法的初步认识”新授课中,为了让学生真实体会“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的计算规律,在课始我让学生用小棒摆自己喜欢的图形(四人小组摆同样的图形),并用加法算出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全班摆出了32个三角形,我让他们列式算出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学生埋头写了几个3相加就感到太烦琐,不愿写了,这时我很快算出了得数。问:你们想知道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吗?当学生产生了迫切的学习愿望后,我趁势告诉学生,是用一种新的运算方法“乘法”来计算的。接着,在原来的板书旁边写出乘法算式:

2个3相加 3+3=63×2=6

8个7相加 7+7+7+7+7+7+7+7=56 7×8=56

32个3相加 3+3+3+… +3=96 32×3=96

通过以上的设计,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尤其是“32个3相加是多少”,学生在经历了连加计算的烦琐后,接着看到了老师用乘法计算的简便和快捷,体会到了乘法运算的优越性,感悟了乘法和加法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呈现过程,了解新知产生的由来,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引导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

《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充分发挥其创造性,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去理解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的,以及这个结论是如何被应用的。如:教学《6的乘法口诀》,把学生分成6人小组,让小组的每名学生用6个三角形拼一条小鱼,根据拼成的图形,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再根据图形、表格,结合编1-5的乘法口诀的经验,独立编出6的乘法口诀,让学生经历了获取6的乘法口诀的全过程,把学数学变成找数学。

浅谈新课标下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4

作者:王华进

单位:安义县乔乐乡前泽小学

联系电话:***

邮编:330504

电子邮件:970165189@qq.com

内容摘要: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识字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第一学段(1~2年级)识字与写字的任务是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小学识字教学任务非常重,它是小学低年段最为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新课程的识字教学,强调多识字,少写字,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和独立识字的能力是识字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应培养孩子的识字能力,更应该培养孩子的识字兴趣,教给孩子识字方法,使我们的识字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率。

关键词:激发兴趣 拓宽途径 提高效率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阶段累计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而在低年级就要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可见,低年级的识字量已占总识字量的53%—60%。根据多年对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探索、实践和分析表明,面对较大识字量,学生的遗忘率比较高,往往学了后面的生字,忘了前面学过的,复习前面的生字,又忘了后面的生字。反反复复,识字效果总是不尽人意。如何培养低年级的识字能力,巩固提高识字效果,使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是我们需要探索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由此可见,识字教学应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拓宽识字途径,培养识字能力。以下谈谈我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乐学情境,培养识字兴趣。

识字教学提倡在情境中识字,利用儿童的已有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在课上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运用多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语文课程标准》也把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列入教学的第一目标。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因此,一堂课中如何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1、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有一位教育学专家说过这样有意思的话:“在今天中国的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先生,而在精神上,这种局面恰恰打了个颠倒—站着的先生占据着至尊之位,而坐着的学生的躯体内,却掩藏着一个战战兢兢地站着,甚至跪着的灵魂。”那么,在尊重与激励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面对枯燥、大量的生字,作为6、7岁的儿童本身会产生一种恐惧和厌烦。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低年级学生对教师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如果师生关系不亲密、不融洽、不协调以及学生学习环境的气氛不融洽,往往会导致对教师的要求无所适从,就会失去安全感,在心理上造成压力。因此,我们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愉快的氛围,切不可对识字有困难的学生讽刺、挖苦,以致其丧失学习的兴趣。

2、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而且易于疲劳,教学时恰当地运用直观教具,尤其是电教手段,能够激发学生情绪。如在教学难记字时,我把字体放大,展示在屏幕上,让学生观察笔顺的演示。如果是象形字就将这个字的演化过程播放给学生看。那么,对于这个字的音、形、义,学生会更容易加深印象,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比教师让学生反复书空,反复讲解注意点来得有趣。在巩固练习的环节我也充分利用多媒体,如摘苹果、走迷宫等,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3、善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曾有位特级教师这样说过:“要准备一百顶高帽给学生戴,要真心实意地给他们戴”。教学中我经常对学生说:“你的这种记字方法真好!”“你能比较出它们的异同,真棒!”“你领读的声音可真洪亮!”学生在教师的一片赞扬声中会更加激起识字的欲望。此外,抓住学生爱表现的心理特点,我还经常让学生扮演“小老师”,让他们到黑板前领读、讲生字、讲记字方法,给他们充分表现的空间。让他们觉得识字是有趣的,使他们喜欢学习汉字。

二、运用多种方式,提高识字效率。

1、运用汉字的构字规律识字。在识字教学中,如何使字的音、形、义统一起来,字形教学就成为难点。引导学生在识字中逐渐了解、体会和总结汉字本身的规律,对于解决字形的难点是十分有利的。汉字字形虽然复杂但仍有规律可循。在汉字中,独体字占小部分,绝大部分是合体字。而合体字中形声字占了80%—85%。形声字的特点一般是形旁标意,声旁标音。如教学“清”、“请”、“晴”、“蜻”一组形声字时,学生在对基本字“青”的字音、字形掌握的情况下,我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的偏旁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学生会说出河水清清与水有关,有三点水的是“清”;请人做事要说话,有言字旁的是“请”;太阳出来天气晴,有日字旁的是“晴”;蜻蜓是昆虫,有虫字旁的是“蜻”。用“换一换”的方法就可以区别识记。除形声字外,教材中也接触到象形字。如在教学象形字“目”时,我先出示实物图片和生字卡片,让学生看图说说:图上画着什么?(知道“目”即眼睛。)然后对比图和图画右下角的象形字、图下的现代字“目”有什么相像的地方?让学生对比着事物的形状识字。最后小结学习“目”的方法:看图读字—理解字意—比形认字—识记生字。学生能够依照此法学习其他象形字。把象形字形象化,把形声字故事化,就会便于学生的识记。这样按汉字构字规律去教,并将汉字的构字规律教给学生,学生一旦掌握了规律,就可以用类比方法,触类旁通。不但活跃了学生思维,也训练了他们的听、说能力,识字效率可以极大地提高。

2、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识字。识字教学初始阶段的对象是6—7岁的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这一阶段的儿童共同的心理特征是:活泼好动、爱玩,不能长时间专注某一事物,喜欢具体形象的东西,记忆力较强,但学得快,忘得也快。比如:呈现一个汉字,儿童对其形状的辨认经历的认知过程是:(1)先整体后局部。即识字总是先感知字的整体,然后辨认个别笔画。(2)先轮廓后内涵。低年级儿童往往对字形的轮廓容易掌握,对内部细节难以牢记。(3)先上部后下部。(4)先左后右。(5)先熟悉后生疏。另外,学生对汉字由感知—理解—运用,学生思维发展是由具体到抽象。了解儿童的这些认知特点,教学时就要由具体到概括,即由图到字,由事、物到字。如学习《口耳目》一课,我引导学生观察字形与其所表示的图画的联系,从而使学生掌握象形字的构字规律与识记方法;学习《比尾巴》,我让学生边看图,边识字,渗透看图识字的方法。还要由简单到复杂,即由字逐步到词句段篇。如学习《回声》一课,我先让学生复习“圆圈”、“波纹”、“桥洞”、“倒影”等词语让学生认读;再出示短语:“半圆的石桥”、“水里的倒影”让学生读;最后让学生用这两个短语说一句话,即为:“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而这正是文章第一自然段的内容,随后让学生读这一段,自然地过渡到文章的学习中。有效地体现了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由字-词-段-篇的认知过程,孩子易于接受和记忆,从而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率。

3、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识字。让学生“在做中学”、“在乐中学”是我们倡导的理念。识字教学更要依靠课堂上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识字效率。以下是我在教学中常用的几种形式:

(1)游戏识字。这是识字教学中最常见的方式。它符合低年级孩子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乐于参与的心理特点。游戏不仅增强识字的趣味性,而且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常用的游戏形式有:① 摘苹果。如在教学《雨点儿》一课时,在巩固复习环节我将“数不清”、“雨点”、“云彩”、“飘落”、“天空”这几个认读字组成的词语画在苹果图形里,让学生边读边摘,并要求学生加上几个字把这些苹果调整顺序组成一句话。学生经过思考,组成了句子:“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从而自然导入了文章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并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了解了字词的意思,可谓一举多得。②开火车。这也是教学中利用率较高的游戏形式。这种游戏可以较大范围地检查学生的识字效果,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有好处。每认新字或复习巩固时,我常选用这种形式和学生对话:“小火车开起来,哪组开?”“一组开。”“小火车开起来,单轨开,双轨开?”“双轨开。”学生便会主动投入到识字活动中来。③拼字。这一游戏是将汉字分拆成部首和部件,让学生通过拼字来巩固字形。如在教学《爷爷和小树》一课的“热”“伞”“到”“冷”四个字时,我先出示本课要求认识的部首“灬”、“人”“刂”、“冫”,再出示部件,让学生拼字。拼字后让学生说说识记方法再找出一组反义词。学生在拼字游戏中不仅认识了新部首,巩固了字形,又加深了对反义词的认识。

(2)借助实物识字。识字教学要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将孩子熟知的物品和识字相结合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教学《自选商场》一课时,课前我同孩子们一起准备文中提到的实物,课中以找朋友的形式,一人举着带有拼音的“面包”的词语卡片找朋友,另一人举着面包的实物相回应。孩子们在熟悉实物的同时巩固了拼音,认识了生字,了解了字义,将汉字的音、形、义统一了起来。与此同时,我又引导学生将这些词语进行分类,从“食品”“生活用品”“学习用品”三个方面又加深了对词义的了解,积累了词语。

(3)用谜语、顺口溜识字。根据学生富有想像的年龄特征和字形特点,在教学中师生合作编一些字谜或顺口溜帮助识记,变识字为游戏,学生们可以动脑筋编字谜,这样课堂气氛显得非常活跃。比如:朋:两个月亮交朋友。林:两棵树,并排站。休:一个人靠在木头上等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识字方法讲给家长听,这样既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巩固了生字,又使学生产生了成就感和自信心。对于形近字“日和目”,“木和禾”,“他、她、它”,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加以区别。“编顺口溜”也能帮助孩子们轻松地掌握一些难教的生字。比如“明”:日月一起真明亮;“雷”:雨点洒在水田上。“来”:米上加横竖出头。尽管有时学生自编的内容不一定贴切,但是能提高学习汉字的兴趣,帮助认记生字,这一点是最重要的。

(4)查字典识字。《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识字要求中提出: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查字典”是学生独立识字的一个工具,使用字典的习惯与能力也可以作为学生独立学习的一个标志,是语文的一项重要技能。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使用字典,告诉学生不认识的字还可以通过查字典解决。每人的书箱里都备有字典,有不认识的字随时查。在查字典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了拼音与部首,又动脑动手,多种器官一齐调用,记忆会更深刻。

三、拓宽识字途径,培养识字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方面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的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因此,我们的教学不仅仅只是局限在课文中的几个字,而应拓宽识字的空间,把识字教学置于生活的大背景中,让生活成为识字的舞台。

1、在生活中识字以巩固字形。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识字的有心人,见到什么字,就认什么字,并自觉和同学交流识字成果。生活中孩子们随处随时可以识字,因为生活中的认字资源是与他们常常见面的。大多数孩子都认识“肯德基”、“麦当劳”、“好利来”,也能在超市购物时叫出喜欢食品的名称。这说明生活中不断再现的字形可以形成长时记忆甚至永久记忆。因此,我引导学生认识所住的街巷楼宇的名字;在和父母外出时认认汽车站牌、饭店招牌、霓红灯牌;在旅游途中认识各处名胜古迹,石碑上的字等。这样做大大提高教材中的生字的呈现机率,从而巩固教材中的生字,并在不经意间扩大了孩子的识字量。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发学生自主、自由地把识字与生活相联系,这样即达到了学以致用,也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2、在课外阅读中培养识字能力。一年级新生在入学5周—7周左右,便基本上能熟练掌握汉语拼音,并能利用音节读一些浅显的儿歌和儿童故事。此时,如能一边教生字,一边引导学生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既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又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了解字的意义。在这种想法的驱动下,我开始培养孩子们在课外阅读中识字。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学生们第一次到图书馆的情景。看着眼前琳琅满目的图书,孩子们欢呼雀跃,迫不及待地奔向自己喜爱的图书,如饥似渴地读起来。或许他们并没有看懂图书的内容,或许他们只是被丰富多彩的画面所吸引,或许他们感到这样的读书方式新鲜有趣,不管怎样,他们爱上了读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有了主动识字的愿望。除了定期带他们到学校图书馆阅览外,每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我都让他们记下阅读时间、书名、作者、好词语。(二年级时还写下主要内容)并给文章配一幅插图。也就是制作一张“读书卡”。它不但可以增加识字量,帮助学生积累优美词语,了解词句的意思,还可以提高书写能力并在绘画中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我还定期在班内搞展览、交流活动。在班级搞的“读书情况调查”中,孩子们每天读课外书的时间大约在1~2小时,有95%的孩子非常喜欢读书活动,100%的家长对读书活动表示支持,他们普遍认为,读书使孩子的识字量大大增加了,课外知识丰富了。

总之,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教给识字方法,拓宽识字途径,培养识字能力。同时我们也要在识字教学中培植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使他们真正喜欢汉字,在自主识字中提高识字效率。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篇5

南阳市西峡县丁河三中

袁锋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意识,让学生在主动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外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交流。”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一名优秀的导演。作为导演如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下有效地获得知识,表现在如何运用巧妙手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领悟,去发现,去创造。

对于中学生来说,往往适合口味的就喜欢,不感兴趣的就厌烦。为什么最坐不住的学生在玩电脑游戏时却能聚精会神呢?为什么“最笨”的学生对流行歌曲一听就会呢?这就是“兴趣”的作用。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追求优异的成绩„„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系,而且同我们怎样教和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关系。”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发挥语文的自身优势,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谈谈本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几种方法。

一、精心设计导语

实践证明,导语对一堂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人比喻:“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的基础。上课也是如此,好的导语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讲授《济南的冬天》一课时,可先提问“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写的是哪里?学生明确了以后,在进一步说道:“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它的春天最美,十里长堤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图中。而有名的避暑胜地瑞士,它的夏天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峰的皑皑白雪,山间悬挂着条条瀑布,绿茵茵的草地上繁花似锦,真无愧于‘世界公园’之称。那秋天和冬天哪里最有特色呢?那就是我国的济南。老舍说:‘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赐给了西湖,秋天和冬天全赐给了济南。’”由此导入新课,就会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制造出课堂气氛,有力地推动了课程的进行。

二、利用直观教学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孩子是凭形态、色彩、声音和一般感觉而思索事物,假设有人强逼他凭其他方法来思考事物,那他便是无理地、有害地胁迫着孩子的天性。”初中生接受知识,思考问题是离不开具体形象的。他们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形象思维越丰富,抽象思维也就越发达,这是普遍的认识规律。因此,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很多,例如图片教学、影视教学等等。以下就介绍几种方法。

1、制作模型

根据课文内容,课前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简易模型。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在制作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预习了课文。比如在讲《小桔灯》一课时,在课前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描写制作小桔灯。在讲课过程中,让学生拿着模型来叙述、说明。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音乐法教学

将音乐引入课堂也是有效的方法。音乐是具有很强感染力的艺术。适当地利用音乐调节气氛激发兴趣,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在《看潮》一课中,先引入与“潮”有关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得到潮起潮落的感受。听完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以学生的感受自然地引导对课文的分析上,这样可以轻松自然地完成教学任务。

3、表演法教学

教材中的一些童话、寓言、小说、戏剧等篇目,可以安排学生分角色表演,寓趣于教。这也是一种既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培养学生钻研、理解、表达的综合能力的好方法。它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社戏》等课文塑造的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性强,引人入胜,可组织学生编成剧本,进行表演,将文字诉诸形象。通过读——导——演——看——评几个环节,给学生以完整的、鲜明的、深刻的印象。学生在表演中理解,在表演中表达,在表演中开发自己的潜能。表演使他们成了学习活动的主体,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创造成功的喜悦,从而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情感熏陶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语文教学中的灵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教材的内容大多是平凡的社会生活。虽然没有惊心动魄的事件,但反映了生活本质的真善美。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创造情感氛围。以课文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感染中完成学习任务。如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感情真挚的散文名篇。在讲析时,应针对文章特点,把重点放在感情凝聚部分——父亲过铁道为“我”买橘子一段。通过动情的朗读,动情的分析,引发学生想起自己的父母和其他亲人,师生都沉浸在情感氛围之中,从而使课堂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四、设置悬念和提出质疑

我们在听评书时,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故事进入紧张精彩的节骨眼上时,说书人突然打住,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之类的悬念作结,使听众产生“欲罢不能”的感觉,在焦急中等待下次的开讲。宋代教育家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语文课也可以借鉴这个办法,在教学中制造悬念,精心设置疑问,引入争议,激发兴趣,提高效果。例如《白杨礼赞》一课,在破题时,便可制造小小的悬念。“礼”是敬礼之意,带有崇敬之情。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这里的白杨树与我们常见的白杨树有何不同呢?这样就使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有了明显的指向。有些课文可以在预读时提出悬念,到下一课再来解决。如讲《我的叔叔于勒》时,可提出如果于勒是一个富翁,菲利普夫妇及全家对他的态度将会怎样?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急于知道答案就会仔细读书,认真思考。这就为下面课文的讲解准备了条件。

在课堂教学中,质疑和释疑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方法可以由教师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回答问题,最后教师引导归纳。也可以根据回答问题的对象,提出不同的质疑,让学生略作思考,然后回答。比较好的方法是把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提问,一组回答。这样可以创造气氛,促使积极的思维,使学生得到表达能力的锻炼。当然质疑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靠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灵活运用。实践告诉我们:精心设置疑问,能够将学生的认识与教材之间的矛盾提示出来,同时又充分调动师生双边的内在潜力,使双方思维达到最佳活动状态,从而达到让学生获取知识、开启心扉的效果。

五、培养学生想像力,开发学生潜能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比如讲《皇帝的新装》时可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是皇帝,回去后发现自己上当受骗,你会怎样对待两个骗子,如何对待大臣和说真话的小孩?

浅谈新课标下语文阅读教学 篇6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与学生的成长关系密切。试想,没有语言的感悟与积累,孩子脑中一片空白,孩子们如何去表达?因此,促进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渠道。

关键词: 阅读教学

重要性 设想

一、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语文即是一门工具学科,也是一门情感学科。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语文教学效果,且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多读、巧读。著名哲学家培根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人的一生都离不开阅读,阅读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提高修养,古今中外的许多名人都是从小就爱好阅读。西方很多家长在他们的小孩出生后就开始培养小孩的阅读兴趣,哪怕是在帮小孩洗澡时也放一本书在旁边。近年来,我国也逐渐重视阅读,例如把孔子的诞辰定位读书日。许多中国家长也注意从零岁开始培养小孩的阅读兴趣。而在学校教育中培养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相对其他学科来说,语文教学在这方面也具有独特的优势。

二、进行阅读教学的几点设想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强调学生背诵、意会、感悟和积累,教师对学生进行的是严格的、标准化的训练,以量化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的情感,这是传统语文教学带给我们的遗憾。因此,语文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在阅读教学中,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有效阅读,使学生既获得了各方面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还受到教育和熏陶。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笔者结合自己的阅读教学过程及课后反思谈几点设想:

1、创造民主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认知事物的巨大动力。只有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样,要想让学生爱好阅读,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探求新的教学艺术,运用更多的教学手段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设一种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快乐地阅读,而不是把阅读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

2、允许学生对课本进行多元解读,发挥学生的个性。

西语有“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说,我国古语也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说。任何一篇文章总是会由于作者的局限给读者留下某些“空白”,因而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观点。人们往往由于所站立场不同,还有思想感情、生活经验、文化修养和艺术趣味等等的不同,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也不同,所以一千个人在阅读完同一篇文章后可能会有一千种感受和看法。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也是多元的,多元解读”是学生真实的、个性化的、创造性的阅读,教师应格外的重视和尊重。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应该用标注化的答案去要求学生,而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感受,让学生敢想,敢说,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从而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并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如《变色龙》一课,在组织学生讨论完警官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后。突然有学生A举手发言:“我觉得警官并没有判错,赫留金是罪有应得。”笔者一听先是一愣,但还是肯定和鼓励学生A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的行为,然后问道:“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呢?”学生A自信地说出:“当小狗看起来很可怜的时,赫留金却完全没有受害的感觉,反而显出得意洋洋的神情。所以我认为他是想嫁祸小狗以获得一笔赔偿费。”此言一出,整个教室轰动了,全班同学探索的好奇心也在此刻被激发了。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引发学生进一步积极思维的好机会,因此因势发问:“大家是否赞成这位同学的说法,或者有什么补充吗?”问题一出,学生们纷纷去文中找相关内容,很快就有好几个学生举手。

3、引导学生略读——精读——研读课文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领学生自主阅读,掌握略读、精读、研读的技巧。①略读,也叫泛读、速读。通过略读,学生可以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信息。②精读,学生通过精读去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③研读,学生对课文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挖掘课文深层次的含义。教师要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将这三种阅读方法有效结合起来开展阅读活动。

4、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去阅读

想象式阅读教学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师因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在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摇头晃脑、念念有词,进入凝神遐思或神游四海的吟咏状态,进而由浅入深、细嚼慢咽的品味原始文本,这样可以更好的品出其诗情画意。古诗是情、景、意的结合体,因此笔者每当讲授古诗时,都很注意让学生边诵边吟,细细品味,学生的大脑中渐渐就会形成一幅诗中景物的完整图画,学生感觉自己就是作者,已身临其境。这就是“再造性想象”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对课文内容、思想底蕴感悟不同,出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新象”。从最后,笔者指导学生把自己大脑中经过创造性想象产生的图画二即“新象”或口头表达出来或书面描述出来,形成创造性文本二。这样一个从图画到文字的过程,从而通过想与写糅合在一起并落到实处。

5、设计有梯度的阅读教学

阅读包括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认读即对文本语言的认知。在认读环节,教师不能因认读的简单而忽视对学生的指导,教师需引导学生将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解读即提取和整合文本所载的重要信息,学生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且有一个整体思路。教师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梯度的活动内容,也就是从认读到解读,从鉴赏到评价。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都趋于最佳状态,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去阅读,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提高全体学生的阅读能力。

以上仅是笔者多年教学的一点体会,阅读教学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探索,只要我们不断努力,相信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会渐入佳境。

参考文献:

浅谈新课标下的初中化学教学反思 篇7

一名优秀的初中化学教师, 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具有整体性的化学教育思想, 在培养学生化学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基础上, 充分的挖掘学生的潜力, 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1]. 然后, 逐步的改善自己的化学教育方法, 让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对化学的基本思路、方法以及规律逐步掌握, 进而强化自己的化学交流能力、应用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与意识. 这样学生就会喜欢学习化学, 自动提升化学素养.

二、化学教育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新课标之前, 初中化学教师受升学的压力, 在学生的教育中将主要的精力都放置在了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上, 学生的化学成绩成为了衡量学生化学能力的唯一标准.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 化学教育需要注重课堂内外的结合, 实施开发性的教育策略, 让学生在化学知识的掌握上不再是死记硬背,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一个互动的过程中, 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能动性充分的发挥出来[2]. 当今社会环境的污染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那么, 在学生学习到有害气体会危害环境这一章节时,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环境问题引发学生的化学学习积极性, 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 此时,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得知学习的主要内容: SO2. SO2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成分, 其主要的来源在于火力发电厂中排出的废气. 基于此,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 SO2所具有的其他危害, 或者除SO2之外还有那些物质会造成环境的污染. 通过问题, 学生就会不断的思考, 不仅对课本中的知识进行了巩固, 还拓展了课外化学知识面, 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同时, 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 面对一些问题就会主动的运用化学知识去思考, 使学生树立主动学习和思考的意识.

三、化学教育要实现素质教育

初中化学教育不应该成为学生升学考试的一个阶梯, 而应该成为启发学生思想的武器. 应试教育下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一个学习的机器, 但是, 在新课标和素质教育下, 学生化学学习上的主动和创新才是根本. 因此, 初中化学教师, 在学生初步接触化学的过程中, 不仅要将理论知识向学生传授, 还需要培养学生在化学中的动脑和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的整体化学能力. 目前, 初中化学教育已经逐步的重视了化学实验教学的作用, 培养学生掌握自主进行实验的步骤, 而教师一定要对这一素质教育的精神予以贯彻和执行, 让学生在走进实验的过程中, 通过亲自操作实验来获得一定的化学知识. 例如, 化学H2的燃烧性的讲解中, 纯净的H2是可以燃烧并发出轻微响声的, 但不纯净的H2就会发出爆炸声. 这一实验的操作, 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那么, 教师一定要将操作中需要注意的部分在实验前向学生强调, 并先操作给学生看. 实验中, 先将装有H2的瓶子打开, 在瓶口处点燃H2, 指导学生此时注意对发生的反应和声音观察与分辨, 然后, 再将瓶中混有空气的H2同样在瓶口处点燃, 继续的观察和分辨. 在操作规范的前提下, 这个实验是没有什么危险性的, 因此是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 但是注意事项要牢记. 通过这一实验操作的进行, 学生不仅对H2有了深刻的记忆, 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 教学中,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了现代教学的手段和趋势. 初中化学教学中,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不仅可以将抽象的化学概念具体化, 将瞬间的改变进行定格分析, 还能使化学中枯燥的原子、分子、离子等微观概念变得生活而鲜活, 激发着学生化学学习的热情[3]. 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 自主学习, 尽快的提升化学成绩. 初中化学教学中, 多媒体的应用值得注意的是, 不能将其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中, 多媒体课件只是一个辅助的教学工具, 是对传统教学方式不足的弥补, 是不能替代教师教学的. 化学教学中, 特别是那些需要在课堂演示的化学实验, 在讲解上绝对不能采取花哨的动画代替, 要知道, 无论任何时候, 实验都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基础.

综上所述, 新课标下, 化学教育的职能就是为了学生的一切, 那么, 初中化学教师就需要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作用, 积极的改变思想和教育方式, 引导学生化学的学习和化学素养的提高,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喜欢化学, 对化学学习产生兴趣, 不仅容易提高化学成绩, 更能使其成为优秀的人才, 这在新课标下对初中化学教学整体质量的提高, 以及化学教育职能的实现上, 具有重要的价值.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机制的不断实施, 新课标下, 初中化学作为一门高实践性的学科, 在初中教育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于此, 文章以新课标为背景, 对当前初中化学教学的实施进行了反思和改进.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化学,教学反思

参考文献

[1]刘洋.浅谈新课标下初中化学的教学反思[J].新课程学习 (基础教育) , 2011 (1) :205.

[2]王晓文.新课改下对化学教学反思的几点思考[J].甘肃科技.2010, (23) :48-49.

浅谈新课标下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1导言

现代信息技术是科技时代的教育产物,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手段。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以优化教学结构,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更能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更能为学生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打造富有活力的课堂,以激发学生求知热情,提高学生语言知识与技能,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模式的特点

2.1自主探究

信息时代下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起来,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工作时将教师的角色进行转变,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到主动学习上来,在开展阅读教学过程中把更多的时间交还给学生来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发现乐趣并体验到阅读的快乐。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的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教学工作应该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及时的查漏补缺来提高学生的教学工作。通过与学生开展有效地交流互动工作来将问题解决掉。在开展阅读教学工作时,教师要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根据学生的情况推荐合适的阅读材料,通过阅读前对学生进行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通过在学习小组内进行相互的交流找出问题的答案。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积极结合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2.2发现创新

信息时代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实现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需要学生培养创新能力。信息时代的到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应该不断创新,积极创新阅读教学方式,通过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工作过程中,应该积极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意识。

3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措施

3.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就是强制外加的繁重劳作,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参与度,相反还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最终对语文学科彻底失去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学的首重任务。现代信息技术是科技时代的产物,是新鲜的,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多彩的屏幕、斑斓的色彩、直观的画面、动听的音乐都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更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进而引导学生展开主动的探究。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一课时,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教学就会枯燥无味,无法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为此,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图文声像效果,从网上收集优美的桂林山水风光图,制作成精美的视频短片,并配以富有民族特色的背景音乐,从视觉、听觉等感官来带给学生多角度的刺激,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为精美的图片、动听的音乐所吸引,在无形中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特定的事物,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以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这样,学生自然就会以愉悦的心情、活跃的思维展开积极的阅读。

3.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加深学生的理解水平

学习即生活。新课程改革非常重视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因此,语文学科的教学中不能再是机械的照本宣科,而应走出教材的封闭空间,向宽广的生活空间辐射,实现由传统教学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到带着学生走进教材的转变,引导学生在宽广的空间内展开更广泛的探究,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库,有着更为丰富的教学素材。同时,现代信息技术本身又具有很强的综合功能,可以将各种类型的教学素材直观而动态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从不同的途径获取更为丰富的教学信息,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桂林山水》这一课,传统教学只能依靠课本插图,再加以教师的语言讲解以及文本的阅读,学生难以真正地理解,更谈不上新课改所倡导的个性化阅读。而现代信息技术则可以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素材,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观察与思考。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直接对话,进而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又如,古诗的学习是小学的重点亦是难点,小学生往往难以深刻地理解,大多学生只能是机械的记忆,这样会加重学生的负担,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而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则可以带领学生穿越古今,带领学生走进历史,走进诗人的世界,将学生带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个方面来获取信息,展开多层次、多维度的思考。这样,学生就可以真正理解,从而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阅读文本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文体,教学方法也就不同:儿童诗歌常用的教学方法是朗读法,诗歌的篇幅一般精短,但富含的情感却又极其丰富,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更加容易体会诗歌中深沉的蕴藏;说明文一般以多媒体演示法为主,通过对说明主体图片甚至视频的展示,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文本。相同的文体,文本内容不同,教学方法也会不一样:记叙文有记人和记事的区别,记人的记叙文多采用讨论法,师生在讨论中得出人物形象的具体特征;记事的记叙文可采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自导自演,深入了解文章。同一篇篇目。教学目的不同,教学方法也会不同:同一篇目有时不会只讲一次,出于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也会有所调整。在《秋天的怀念》新授课的讲解中,主要是以讲解新内容为主,教师会采用讲授法和多媒体展示法进行讲解;但如果为了巩固或复习,教师可以选择练习法、讨论法等。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将文本转换成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场景与活动之中,使学生身临其境,这样才能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才能领会文字背后所包含的深层含义,进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新课改所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如在学习《桥》这一课时,传统的语言讲解与文本阅读并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洪水的肆虐,感受到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的光辉形象,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则可以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再展开富有感情的阅读与更加深入的思考,更能让学生从朴实的文字、具体的事例中来这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身上高贵的品质与精神,更能让学生从文中获取丰富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4展现阅读过程的个性化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个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寻和体验,强化学生的阅读体验,在阅读中获取信息,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如何实现阅读过程的个性化呢?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可以为学生推荐阅读材料,也可以让学生们自主选择喜爱的文章。其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阅读方式,可以是默读、朗读、批注阅读,等等。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明了阅读的多样性,小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老师可以鼓励大家讲出自己对文章不同地理解,展开想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阅读能力。

结论

实践证明,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更能全面而深刻地体现新课改所提出的一系列先进的教学理念,可以引导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下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下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增长更多的技能,得到情感的提升与性情的陶冶,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些教学优势都是其他教学手段所不具备的。但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本身并不是完美的,也存在一些不足。因此,我们要科学认识,合理运用,才能发挥其优势,弥补其不足,使小学语文教学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有效展开,实现学生的全面参与、主动探究,促进全体学生知识、技能与情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肖玉称.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程中适用性教学媒体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2.

[2]傅静. 小学语文高年级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11.

浅谈新课标下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9

浅谈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人类离不开阅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有了阅读。那时人们读日月星辰,读沧海桑田,读动物世界,读人生旅程,甚至可以说,文字的产生都与这种阅读直接有关。阅读与一般的 “看”的区别在于:它是用心的,它是心灵的经历与体验。因而,阅读不止在于掌握语言文字,它对人的生活质量及个体素质的提高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语文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他人的过程,也是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正是因为作用如此巨大,改革开放以来,语文教改经历了由起步到深入、由点到面的发展过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国上下教改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各种流派,争奇斗艳;各种风格竞显异彩。因而阅读教学的研究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新修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了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并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初中学生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2--3部名著”。并对学生课外阅读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这一重要的改革,切中了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注重课内范文教学、忽视课外阅读、学生阅读量不足的弊端。把课堂内外、书本内外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基本规律,为学生学好语文指明了方向。而且,从近几年的中考命题来看,也昭示着这一规律。

一、中考语文命题发展的总趋势

近几年中考语文命题发展的总趋势在于:一是试题中限制了纯知识识记能力方面的考查;二是语言运用能力的试题占了很大的比重。从考试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这类试题是能真实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在一段时期内,将继续存在于考试试卷中;三是试题注重了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考查,一般分值都不低于 30%。

一个人的语文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阅读;一是表达。可以说,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反映着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高低。因此,自从用语段或整篇文章理解分析来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的形式一出现,全国各地都在中考试卷中安排了阅读能力的考查,阅读理解的题型也日趋成熟。开始时,题目还在注重知识的考查层面上。近年来,阅读理解的考查调整为整体感知,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选文也由课内走向课外,且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教育性和主观性,现在正迈向综合性和开放性。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与任何改革的进程一样,平衡总是相对的。我们必须看到,在较大一部分初中学校的阅读教学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现状是不尽如人意的。

1、阅读教学观念陈旧落后。阅读教学着眼于“教”的状况太多,学生阅读的太少,因而造成学生的文化积淀太浅,缺乏语文功底。语文课里学生读书的时间只有几分钟,大部分时间被教师的烦琐分析和频繁提问所占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批评的那样,“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得很少,而关于阅读的谈话却很多”。其实我们都知道,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悟”后“练”出来的,而绝非是“讲”或“听”出来的。更有甚者,有的教师不但不鼓励学生读书,而且阻止学生阅读课外书,并美其名曰:为了学生的前途。

2、肢解教材式:因受信息及条件的限制,很多中老年老师以教材为中心,教学的目的是“学这一篇文章”,教学过程是“解析这一篇文章的内容”,教学的结论是“这一篇文章的中心”及“这一篇文章的写作特点”。他们的课堂阅读教学不是引领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感悟,去整体把握,而是用一大堆字词句篇章的枯燥、烦琐的分析来僵死学生的灵性,使他们背了一大堆标签式的“知识”,自己仍然不会读。

3、考点练习式:现在的中学较多地运用这种教学。他们将所要教学的课文,按照考试阅读模式训练学生:要求学生熟记难写的字词,背诵有关的文学常识及名言佳句,作一点理解性的归纳。至于原文的情、意、道则完全不涉及,想像、联想也因不考而属多余。更有甚者,将课文编成考题,指导学生不读全文,只对应地找出考题所涉及的内容半猜半蒙,完全忽略了学生在阅读中富有的个性情感体验和创新潜能的开发。这种练习无休无止,机械乏味,而且常常错误百出。用这种常常错误百出的练习方式训练学生,扼杀了学生的思考,无异于马戏团驯兽师的训练方式,绝不是真正的阅读教学。无怪乎出现:开学时学生最爱看的书是语文书,可是最讨厌上的课是语文课。

4、写作目的式:许多语文教师认为:阅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写作。他们的课堂阅读教学要么离开思维内核,排除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孤立地去品味语言,以求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要么进行浅表的读写结合,仓促地、浮光掠影地将“读”带过,“立竿见影”地让学生在课堂上也仿写一篇。

5、学生阅读量少。相当多的学生除课本以外,几乎无课外阅读。初中学生课外书的来源少,适合他们读的好书更是凤毛麟角。虽然有些学校为了应付“两基”验收需要,有那么几百、几千册,但这些书要么是些工具书或七拼八凑的上个时代的书;要么学校把它当作“宝贝”,重点保护在书柜里,学生是难以借到的。初中学生完全读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人数相当少,读过鲁迅、冰心现代作品的人就更少,更不要说外国作品如罗曼.罗兰的《名人传》、高尔基 《童年》了。他们最多是为了应付考试看过一些《优秀作文选》、《名著精华》而已。尽管大家都明白:“多读多写”仍是学好语文的正确途径,但教师、领导不在这方面下功夫。有多少老师能经常与学生交流课外阅读的体会?又有多少老师能随时把新出版的好书推荐给学生?学生其实是有课外阅读的欲望与需要的。初中由于教师缺乏必要的指导与条件,学生的课外阅读即使有,也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一些盗版的武侠小说,一些不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生活小说,就可能放入他们的抽屉,这当然没有什么好的效果。

6、教师的课外不阅读。我们有相当多的教师自己就不阅读,或者说不会阅读。有的教师备课不是把精力放在对教材的钻研与感悟上,而是死背、照搬教学参考资料,或者过分在教学方法上做文章,以至于弄成花架子;有的教师不注意在自己的文化底蕴上、文学修养上、知识积累上下功夫,而是去背那些文章写法、写作知识、阅读技法之类的东西;还有些教师把教学当成“副业”,把精力和课余时间都浸泡在“麻省理工学院”(打麻将)里。

[1] [2] 下一页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对策

产生以上种种现象的原因虽然很复杂:有的是对教材作用的错误认识;有的是对进行素质教育培养的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否应试的困惑;有的是对 “读写结合”的浅表图解;也有的是受办学条件或教师自身素质的限制。但是,面对扑面而来的“强调开放,鼓励创新”的语文考试改革,我们这些仍以传统考试模式训练为主的语文教师应当自问:“狼”来了,我们准备好了吗?我想,我们语文阅读教学是否应趁“狼”尚未到来之际,未雨绸缪,改革语文的阅读教学。

1、建立独立的阅读学科理念。“阅读”是人类汲取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人类认识周围世界的途径之一。阅读教学作为语文学科的一个分支,早已存在,但由于种种原因,阅读教学仍没有表现出独立的学科意识,不少教师认为“阅读只是个手段,写作才是目的”、“阅读是过程,写作才是结果和标准”、“选拔人才只需写一篇文章就行了”等等。诚然,阅读和写作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是学习写作的门径之一。但是,阅读却不完全是为了写,阅读教学也并不是仅仅为了帮助学生学习写作。必须让“阅读”“独立起来”,明确阅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人生,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帮助学生获得阅读能力,包括收集、选择、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鉴赏评品,怀疑探索作品的能力,为学生具备开放、多元的文化精神,形成创造性应对社会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2、内外结合、厚积薄发。教师在抓紧课堂阅读教学的同时,充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有人归纳出少年儿童读书的五种需要:学习需要;交往需要;缓解焦虑需要;放松需要;消磨时间需要(见《中国教育报》2001.2.1)。这是符合青少年学生阅读心理特征的。对青少年学生来说,兴趣是阅读的第一原动力。他们渴望阅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其阅读的出发点主要是满足自己的兴趣需要,寻找自己的乐趣,绝对没有带着别人指定的“分析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这一作业去读《红楼梦》的,必须淡化阅读的目标要让学生放开思想去自由地读书。

因为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老师要把阅读的自主选择权交给学生。只要内容不是鼓吹暴力、淫秽、反动的,学生都可以读。读什么书,怎样读,应当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主要在 “导”上做文章。对一些适合青少年学生阅读的时代著作,流行佳作,教师要及时推荐,以免学生茫然无从,不择而食。放手让学生选择书籍,本身亦是对学生判断和鉴别能力的培养。

读书的方法也应是开放的。读书并无定法,采用何种方法,皆由个人阅读习惯而定,教师只能作一般方法上的介绍:圈点勾画、点评批注、寻章摘句、卡片心得、浏览背诵,当用则用。这法那法,唯有 “读”、“悟”是上法。心无杂念,读出个“一、二、三、四”;读出个“心领神会”;读出个“忘乎所以”。

浅谈新课标下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10

河北省乐亭县王滩镇聂庄初级中学

景军

063610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但时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大量浮于表面的小组合作学习,成为语文教学中学生活动的一个误区。

关键词:小组合作

误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学会合作是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之中,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是目前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但通过大量的课堂观察和调查,仍存在许多误区,如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缺乏对合作学习的价值认识,缺乏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以及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角色转换等问题,导致合作学习不能真正发挥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优势。

一、小组活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 其教学场景的表现有如下两个方面:

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通常是教师的提问无人应答,教学进行不下去时),教师便会要求学生几个人讨论,讨论怎么回答这个问题。这时,有的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往往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有的学生则利用这个机会说闲话。这样的小组讨论不是在明确的团体目标指引下的群体学习行为,教师使用它,只是为了使教学能顺利地进行下去,其出发点和归宿是完成教师对教学的设计。这种小组讨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

为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特别是公开课教学时),不顾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把所有的问题都拿来小组合作,导致问题过于简单(课本直接能找到答案),小组合作只是作为形式表现出来。

二、放任自由缺乏监控

有些教师上课伊始便布置合作学习任务。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有的教师则退至教室的一侧耐心等待,有的教师如蜻蜓点水般在各学习小组间游走。到了教师课前教学设计的时间,教师开始依次听取各组的汇报,汇报完毕,课堂教学活动便宣告结束。这样的课堂,教师是可有可无的,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处于一种缺乏监控的自由放任的状态。

三、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其表现形式是少数人学习,多数人游离。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其他人则成为“多余人”,坐在那里静听;小组汇报时,真正发言的仍是那一两个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因此也是失败的小组合作学习。

四、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 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学困生由于还没有养成预习新课的习惯,独立思考能力较差,在新知识的探讨中,往往没有主动地参与合作学习;而学优生由于基础较好,反应快,为了小组得分,往往不顾学困生是否已经明白,就匆匆结束小组合作学习。因此达不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原因分析

1、虽然“小组合作学习”的口号大家都在津津乐道地谈论,许多教研活动更是将其作为研究重点来对待,但很难达到理想化的教育效果。我们教师本身是在比缺乏合作的传统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在做学生时,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技巧就没有得到充分培养,势必造成合作教学能力和技巧的贫乏。无法依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内容的性质灵活地组织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也不能为学生的合作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只能简单地要求学习以小组形式进行学习。

2、现在大多数学生是家庭中的“王子”、“公主”,家庭环境过多地促成了其狭隘、自私、不善与人合作、不愿与人分享成功的心理,从而在课堂上表现得“以自我为中心”,与同伴之间的交流更多的是“找茬”、“挑刺”、互相埋怨,而教师过多地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合作学习所必备的“互相包容”、“不嘲笑别人”以及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等没有真正树立,实际意义上的“合作学习”也就无从谈起。

3、组织形式依样画葫芦,别人的“拿来就用”。不分析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状态,随意地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不研究“同 质”或“异质”,不给学生明确的任务,不经常变换成员的角色,不动态化地变更小组人数及人员的组成,没在一套与之匹配的评价体系与课堂教学模式,这样的小组合作体现出较大的随意性,缺乏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的研究,缺乏创新,是毫无生命力可言的,它的最终结局只能是走向死亡。

教育心理学表明:一个成功往往会导致另一个成功。只有准确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理念,正确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科学地使用激励性评价机制,才会有效地避免小组合作学习走入误区。

参考文献:

唐松林

《论创造性教学模式》

外国教育研究

2001版

丁钢主编 《创新:新世纪的教育使命》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作者:景军

上一篇:《桃花源记》优秀教案下一篇:区政府办情况说明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