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师德修养

2024-09-03

树师德修养(精选11篇)

树师德修养 篇1

渝水区鹄山中学 毛金平

严谨治学、精益求精是处理教师与教学劳动关系中的教师道德规范。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把人类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学生,因而勤奋学习,精通业务,掌握教学规律,是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决不单纯是个业务问题,而是个社会道德责任问题。所以,千百年来,一直把精通业务的要求看作是师德的主要内容之一。“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不能解,则非师也”。

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古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又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故曰教学相长也。”这些都是颇有道理的。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因此每个人民教师都必须勤奋学习,精通本行业务,要有学而不厌的进取精神。

人民教师不仅应当懂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精通所授课程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应当懂得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以及社会学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掌握教学规律,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坚持边教边学,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加厚基础,做到精通一门学科,又研究相邻学科,使自己具有广博精深的学问和较高的文化素养,能胜任其本职工作。尤其是我们正处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新知识新成果不断增加,每个教师要勇于进取,勇于攀登,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不断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另外,精通业务,严谨治学,还要求教师提高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和表达技巧等,以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学而不厌还包括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这是人民教师的又一美德。唐代思想家韩愈在《师说》中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如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就是鼓励教师要博采众长,包括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从总的方面来看,教师的知识和才能当然要高于学生,但是在某一点或某个问题上,学生有独到见解,甚至比老师高明,这也是正常现象。遇此情况,教师应虚心向自己的学生学习,以彼之长补己之短,这是高尚师德的又一体现。

⑸互相学习,团结协作

一般说来,教师的工作既较多地表现为个人的劳动,但同时又是一种集体的活动。整个教育过程既凝结着个人劳动的智慧,又反映了整体劳动的力量。教师工作的这一特点要求每个教师既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要发挥互相学习、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处理好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即同一学科教师之间,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班主任与班主任之间,新旧老师之间,教师与其他教辅人员之间的关系等等。

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发挥教师的和集体力量,应该提倡在教师之间彼此尊重、相互学习的良好道德风气,同一学科的教师,可能毕业于不同的学校,教学时间有长有短,教学方法各有不同;他们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文化水平和业务能力也有高有低,有强有弱,这是正常现象。同事之间有实际差别,这是客观存在。特别是同一学科的教师,要从教好学生这一共同目标出发,不要拆台,互不服气,要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共同提高。同事之间真诚相待。

在教师之间还要提倡:有教学资料,公之于众,大家使用,不搞资料保密;有教学经验,及时交流,切磋琢磨,不搞知识私有;有意见分歧,展开讨论,共同探讨,不要互相攻击。在新老教师之间要提倡: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互尊互敬,不搞文人相轻。一般说来,老教师学识渊博、经验丰富、情操高尚,青年教师要向老年教师虚心求教,认真学习,不断提高;青年教师朝气蓬勃、敢冲敢闯、上进心强,老教师也要学习青年教师的这些长处,对他们要关怀爱护,精心培养,切勿求全责备,埋没人才。

同样,在教育过程中,搞好教师与领导、工人、干部、教辅人员之间的关系,也是极为重要的。在教师与领导之间要提倡:教师应尊重领导,服从领导;领导应尊重、信任和依靠教师,不要互相瞧不起,互相攻击。在教师与工人、干部、教辅人员之间要提倡:教师应尊重工人、干部、教辅人员的劳动,尊重他们的人格,学校职工要尊敬教师,以教学为中心搞好本职工作,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方便的条件。总之,教师与职工之间应加强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团结,形成“团结协作,勉励共进”的校风。

树师德修养 篇2

一、师德的作用

1. 师德对教育过程的调节作用

调节是师德的基本功能。调节教师的行为, 从而实现对教育过程的调节作用, 是师德最基本、最主要的作用。在复杂的教育过程中, 必然存在着不少关系和矛盾, 需要一种机制来调节。否则, 任何阶级的教育目的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师德正是教育过程最主要和最有效的调节机制, 它以特殊的形式向教师提出一定的道德要求, 鼓励和支持他们采取有益于教育过程的行为, 反对和阻止他们采取不利于教育过程的行为, 促进教师和教育过程的其他参加者以及社会各方面建立协调一致的关系, 以便顺利地进行教育活动, 完成教育任务, 实现教育目标。

2. 师德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增知识、立德志之时, 增知识不仅是文化科学知识, 也包括思想认识的提高, 道德观念的形成。他们的观念正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思想尚未定型, 可塑性大。这一基本特点, 一方面表明青少年是可以教育的, 而且是比较容易教育的;另一方面也表明他们旧的思想意识少, 接受新的思想快, 对新事物比较敏感。

面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可塑性、爱模仿的特点, 教师究竟需要给学生树立什么样的榜样, 就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断言的, 教师的道德榜样和个性对于青少年的影响, 是“任何教科书, 任何道德箴言, 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

3. 师德对社会生活的促进作用

师德不仅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而且也是促进社会形成良好道德风尚的催化剂。师德对社会生活的促进作用,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发挥作用。

(1) 通过学生影响社会。师德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主要是通过教师所培养的学生体现出来的。教师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所表现的道德面貌, 直接影响学生道德品质的变化, 而青少年学生道德品质的变化, 又影响着整个社会风气的变化。教师以什么样的师德面貌为学生树立榜样, 教师以什么样的思想观点来教育学生, 就很可能培养学生具有什么样的道德品质, 所以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理想尤其重要。

(2) 通过教师亲自参加社会生活而影响社会。一是, 教师通过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消除社会上不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因素。二是, 教师在职业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中以自己的努力, 尽职尽责, 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3) 教师的个人品质对家庭、亲友、邻里的影响。一个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教师, 其在学校的表现和在家庭、在社会上的表现应当是一致的。一个尊敬师长、尊重同事、热爱学生的教师, 在家庭生活中也必然会以身作则地去教育子女尊老爱幼, 而这种家风必然会影响亲友和邻里, 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二、提高师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1. 学习和实践的统一是师德修养的根本途径

进行师德修养, 无论是提高师德认识, 还是培养师徒情感, 无论是坚定师德信念, 还是锻炼师德意志, 都离不开学习科学理论和参加社会实践。一是, 加强师德修养, 必须认真学习理论。看书学习, 可以使人们提高道德认识, 明确社会主义道德修养的目的要求和发展方向。二是, 加强师德修养, 必须努力参加社会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也是师德修养的基础。道德修养离不开社会实践, 这是马克思主义道德修养和中国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所讲的道德修养的根本区别所在。

2. 严格解剖自己是师德修养的重要方法

师德修养的过程, 就是教师世界观、道德观、教育观的斗争过程, 而绝不是道德思想、教育思想上的兼收并蓄、折中和中庸之道。

首先, 师德修养要高标准严要求。师德修养要做到高标准严要求, 这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立志, 就是要立下做一个忠诚于人民、有高尚师德、有献身精神的教师。其次, 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这是自我修养的前提和起点。一个人民教师只有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 才能发扬优点与长处, 改正缺点、纠正错误。最后, 要敢于自我批评, 善于控制情感。自我批评是师德修养的内因。教师的道德品质是一种自觉意志的行动过程, 通过自我批评和自我反省战胜与克服自己。

总而言之, 师德培养不仅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而且对教育发展有重要意义, 所以今天把师德提高到推进社会发展的高度来认识,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施修华, 严缘华.教育伦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9.

论师德的特殊性与师德修养 篇3

[关键词] 师德;特殊性;修养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6-0052-02

一 师德的包容性

师德,通常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师德作为职业道德的一个分支,必然包含这些职业道德的一般内容。不过,仅从职业道德的基本层面来理解师德还不够,或者说不完整。

对于非教师职业的职业道德而言,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不必要求与其有紧密的联系。一个人的道德进步是多层面的,还可能是不同步的。尽管,从公民道德建设的角度,要求每个人在各方面应具有高尚的品德,但就职业道德而言,对其他方面的道德水平不必都有具体的要求,至少可以宽容些。比如,服务对象对于医德或者商业道德的关注往往仅限于职业的层面,至于医生或者商人的其它方面的道德水平(如家庭美德)很少关注,也无从了解,即使有所了解,也会给予最大限度的谅解。

然而,对于师德而言,这种“联系”和“关注”是必不可少的,师德具有广泛的包容性。教师的职业有别于其他职业的特点是“教育人”和“持续性”,教师要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教师与学生在长期的、经常性的和广泛深入的接触交流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均会对人才培养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的言行举动,不仅是如何爱岗敬业,不仅是关于道德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行为,甚至包括关于艺术的价值判断——审美、以及基于习惯而不是价值的礼仪。因此,教师的职业道德必须具有更广泛的含义,把思想品德的全部内涵赋予师德都不为过。试想,没有优良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的教师能成为学生心目中师德优良的导师吗。正如古人所说,“师者,人之楷模也”。培养教师的学校称为师范院校,“师范”意为“学习的榜样”(《辞海》),由此也可以想见师德的包容性。

对于高等学校来说,教育对象(青年、培养成专门人才)的特殊性和高等学校的任务的特殊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又决定了高校师德在具有师德的一般性的基础上,还具有更广泛的要求,其内涵也应该更丰富,科研道德、社会服务道德等必将成为重要内容。甚至包括“创新”,高校教师具有创新品格,不仅仅被看作一种能力,从育人的角度来讲,更应视为一种道德品质。总之教师的思想品德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起到关键的作用,从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角度讲,肩负教育重任的教师,其师德理应包容人类一切先进的、高尚的品德。教师承载着不同时代的文化传统和人格理想。“教师”这个名称的内涵,除了具有广博的知识以外,更意味着高尚的品德和情操。

二 师德的超常性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师德的包容性;教师教书育人的特殊性,更决定了师德的超常性,超越一般,要求更先进、更高尚。

师德,概括性地可表述为“政治坚定、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爱岗敬业”为所有职业道德的共同要求;其它内容除部分包含一般职业道德的内容(“诚信、公道、奉献”等,包含在“为人师表”之中)外,主要是师德的特殊性所在,从内涵的广度而言,体现师德的包容性,从内涵的深度而言,则体现师德的超常性。超常性体现师德的精髓。

就“政治坚定”而言,师德较其他职业道德具有超常性。教师以“社会代言人”的身份出场,教师的教育行为因而必须合乎社会及其意识形态的要求。学生成长的历程,不仅仅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其它品质养成的关键时期。毫无疑问,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是教师的重要任务。因此,教师必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一切言行必须符合社会利益,这对教师的思想政治的要求必然较其他职业更高,且必须站在时代的前列。

就“教书育人”而言,更体现了师德的超常性。“政治坚定和爱岗敬业”是对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职业要求,“教书育人”作为教育工作的宗旨,是师德的核心,是师德有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关键所在。精心施教,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和创新能力 ,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教书育人” 是教师“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的升华。升华,是将职业要求升华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使命感,是将使命感升华为对学生的爱。对学生严慈相济的爱,倾其全部精力,“传道授业”而无私奉献,使教师在自己的道德实践中体悟人生的尊严和神圣,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正如林崇德教授所言,“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是其他职业道德所望尘莫及的。坚持以人为本,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灵魂,是施教的基础。

就“为人师表”而言,体现了师德典范性,也体现了师德的超常性。“为人师表” 要求教师注重自身修养,严于律己,作风正派;诚实守信,办事公道 ;热爱集体,团结协作,讲究科研道德 ;举止大方,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等等。“师表”意为“品德学问上值得学习的榜样”。毛泽东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教书育人不是仅仅通过说教来完成的,是辅以身体力行来感染的,高尚师德的巨大力量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往往是直接的和深远的,甚至是终生的。没有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也将是暗淡的和干枯的,“为人师表”是教师“教书育人” 的职业道德的光辉和雨露。这对师德的要求,必将远远超越一般职业道德,使教师的品德成为典范。

甚至就“爱岗敬业” 而言,还体现了师德的超常性。虽然爱岗敬业是所有职业道德的共同要求,但对教师职业来说,“爱岗”必须站在热爱教育事业的高度;“敬业”必须在勤奋工作的同时,严谨治学,追踪学科前沿;“爱岗敬业”必须升华为“教书育人”,其师德水平无论怎样提高和提高到何种程度都不过分。

此外,因为教师不同于任何其他类型的知识分子,他不仅部分地参与精神生产,并直接地参与知识和精神的再生产。因此,教师的道德品质不仅仅是个体品德的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社会品德的问题。总之,教师职业是一个高起点、高标准、高素质的特殊职业,师德要求必然超越一般职业道德。

三 师德的修养

师德较其他职业道德具有特殊性,即广泛的包容性和超常性。这是人才培养历史的和必然的要求。而且人们总是对教师群体的道德品质有较高的期望,作为个体教师的行为以整个教育体系为依托,他的任何行为评价都与人们对教育的意象有关。随地吐痰、挤公共汽车等行为对许多人来讲也许是可以原谅的,但人们不会将这种宽容给予教师。将教师职业道德理解为“只是一种场合道德”是值得商榷的,这种观点实际上忽视了教师职业“育人”的根本特点,使“专业伦理”流于并不专业。

师德水平的高要求,勿容讳言,与师德现状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加强师德建设是各学校乃至社会极为关注的问题。实际上,师德建设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教育理论专家和教育管理专家都对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师德建设作为系统工程、师德建设必须经常化和制度化,似乎已经形成共识。师德建设的制度化,并由此产生的制度理论及其深化,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市场经济建设和道德建设的深化,并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其顺利进行。然而制度理论并非排斥道德的自律性,而是在道德自律鞭长莫及的领域起着监督、限制以至惩罚的责任。特别是师德的包容性与超常性更强调师德的自律性,因此,不断提高教师师德修养的自觉性是师德建设的重点所在。师德建设的归宿,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完成道德他律向道德自觉的提升,实现师德养成的理想境界。

师德修养需要学校、政府和社会营造以人为本、关注教师生活、工作和进步的人文环境,体现学校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体现政府对教师的价值认同,体现社会对教师的职业尊重。在全社会形成“教师是受人尊重、令人羡慕的职业”的观念,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师德修养自觉性提高的基石。当然影响师德修养的因素还很多,如学校的文化氛围、民主氛围、学校管理者的品格作风以及社会道德环境等,但全社会尊师重教的环境是师德修养的重要外因。

诚然,在“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这一美好愿望实现之前,劳动只能是人们的一种谋生手段,合理索取应是市场经济制度伦理的题中之义。然而,仅以物质利益作为许诺的管理只会形成庸俗的人格,物欲的无限性与物质财富的有限性致使物质利益绝对的管理除形成计较利益关系的人格外,绝无人生智慧的境界。因此,在保障物质条件的情况下,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地理解和提高师德认识,自觉提高师德修养,是高起点进行师德建设的途径。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自身素质好、社会使命感强、主体报酬的性质高,是师德管理价值目标高追求的内在基础。教师的劳动,并不完全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也有桃李满天下和园丁收获硕果的成就感。

教师的师德修养成为自觉行动,也是教师自我成材的必由之路。教师的劳动比一般劳动更具有挑战性,更具有自我实现的价值,教师的劳动是教书育人,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和创造性,这种劳动能有力地促进个人自身的完善和发展。教师师德修养的过程,必须陶冶师德情感,把科教兴国的历史使命感转化为因材施教的实践;教师师德修养的过程,必须锻炼道德意志,勇于面对社会不良风气的冲击,抵制错误思潮的侵蚀,以良好的师德风范让学生找到“怎样做人”“如何做事”的正确答案;教师师德修养的过程,必须不断增强道德信念,为人师表,去追求和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用自己的行动为“教师”这一崇高而神圣的称号赢得全社会的赞誉。教师师德修养的过程,既是自我发展的过程,也是教育的实践过程,更是艰苦的人生实践过程。

参考文献

[1]张文斌.抓好“五个结合”强化师德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6(5).

树师德修养 篇4

做“四有”好老师

2019年9月开始,我参加了中小学教师师德专题网络培训,通过聆听各位专家的讲课,使我的思想受到了洗礼,同时,对师德的含义有了更深的认识,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事业是国家百年发展大计。习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提出,做好老师应具备四大特质:一是要有理想信念,二是要有道德情操,三是要有扎实学识,四是要有仁爱之心,这就给我们指明了好老师的评价标准和奋斗目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是人类最古老的职业,2500年前春秋时期出现了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夫子,以后历代名师层出不穷,董仲舒、韩愈、王安石、蔡元培,堪称教师之表率,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科学知识代代传承做出重要贡献。教师一直被奉为最神圣的职业之一,教师是道德和智慧的化身,“医者,医人之身;师者,塑人之心”。

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民素质的高下,进而影响国家的兴衰。作为乡村教师,更要意识到责任重大,坚定理想信念,提高觉悟和认识,用自己的智慧和人格启迪人、影响人、塑造人,帮助农村孩子用知识改变命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治学之本,在教书育人。理念信念固然重要,但是扎实的学识、开阔的眼界、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更是当代老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学无止境,毛主席说,活到老,学到老,在他病危期间仍坚持读书学习,直到生命最后一刻。随着社会进步、互联网普及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知识的更新换代不断加快,新知识、新概念层出不穷,我们老师如果仅仅满足于已有知识和教学方法,不加强学习,迟早会被社会发展的大潮抛弃。

师者,教之以事而喻之以德。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一个老师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老出问题,怎么能担当起立德树人的重任?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小学正是孩子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阶段,我们要特别引导和帮助孩子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我们常说干一行爱一行,做老师就要热爱教育工作,不能把教育岗位仅仅作为一个养家糊口的职业。有了为事业奋斗的志向,才能在老师这个岗位上干得有滋有味,干出好成绩。

仁者,爱人也。教师是人类社会的灵魂工程师,作为老师,要真心诚意去关爱每一个学生,不论成绩如何、家境如何,都要一视同仁。将心比心,把孩子当作自己的亲人对待,让他们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潜移默化中,孩子也会耳濡目染,形成关爱他人的习惯,实现良性循环与互动。

教师师德修养 篇5

教师师德修养

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师德修养,即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修养。教师的师德修养,具有激励教师敬业乐业,控制和调节意识、情感和行为的职能。它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制约着教师的知识、才能的发挥,制约着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的效果,是教师实施教育影响的前提,也是教师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

教师的师德修养包括哪些方面?目前说法不尽相同。但归纳起来,最基本的有三个方面:忠诚事业,献身教育;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热爱学生,教书育人。

如何提升师德修养 篇6

黑石中学校:陈守国

教师的师德决定了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又决定了教育的质量,因而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师德修养,才能做到与时俱进,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完成教书育人的学习重任。

作为教师要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师德规范,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不用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要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努力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在优秀品质;要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在与家长联系上相互探究如何使学生发展的方法、措施,在交往中不收礼、不吃请、不让家长办事,不进行有偿家教,赢得了广大学生家长的普遍赞许。

有了师德修养,自然教学水平就得到很大的提高,这是相辅相成的。师德的形象,不是简单地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形象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我们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雨果先生曾经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其实教师这个行业就象那默默奉献的绿叶,学生就像那含苞欲放的花朵,绿叶时时刻刻衬托着鲜花的美丽。“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品行和素养是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也只有对“怎样做一名教师”这一问题有深刻的认识,才能提出对自己更高的要求。

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学习的榜样,教师要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教育就是以心灵塑造心灵,以人格造就人格的神圣事业。孔子云:“其身正,毋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毋从。”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成长中有极大可塑性的未成年人,教师的道德表现能够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作为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教必然重于言教。要在自己的职业道德方面追求卓越,追求高标准,这是构建我们未来民族道德素质的基础。师德就是榜样,当今实践师德是第一要务。

当然,教师的职业是平凡的,教师的生活也是清苦的,但是只要有着对教育事业深深的热爱,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对民族和未来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就会以教书育人为崇高的职责,并从中享受到人生的乐趣。就会在平凡的教学工作中勤奋求实,兢兢业业,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完善自我,在实践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实现人格的升华,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从而适应时代的要求,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

作为老师,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的完善自己,才能教好学生。如果自身散漫,怎能要求学生认真。要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这要求我们教师多听取学生和教师的各种意见。

教师应该在工作中不断的进行自我认识、教育、改造和提高,开展好批评与自我批评。俗话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不仅要求我们不但要能够认识别人,还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善于发现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不足,经常反省和检查自己思想和行为上的问题,明确前进的方向,就是提高了自己的修养。其次,教师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应时时调整好良好的心理状态,心理调节就是要调动自己的理智去遏制自己意识中某些不健康因素的极端化,从而恢复它正常的导向作用,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

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逐步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时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质,它体现着社会和人民对教师的希望和要求。教师师德高尚,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传道授业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书育人,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引导学生做人的引导者;新时期的师德是以教师对学生的爱为核心,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良好的师德师风,绝非一朝一夕能以形成,那是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提高自律和反思,逐渐在社会上得到认可的言行规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自律、不断反思、不断进取,形成共识、共为。

那么,教师师德通过哪些途径来提高呢?笔者认为不外“知”与“行”两步,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第一步,要“勤知”。努力学习教师道德理论,树立人民教师道德的理论人格。人民教师道德理论是教师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指导思想掌握了它,才能辨别善恶、是非,才能在自己思想领域里战胜那些错误的,落后的道德观念。学习主要包括个人自学和有组织的教师道德学习两种方式,内容主要有学理论和学楷模之别。个人自学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有一定的自我支配的灵活性、机动性,针对性强,但由于受教师个人理论水平、理想觉悟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有时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教育部门,包括学校组织的教师道德学习,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师道德教育,它克服了自学中的不利因素,可以解决一些共性的问题。树立教师道德的理想人格,就是要确立人民教师道德的理想。认真向革命前辈、英雄模范和优秀教师学习,对照自己的理论认知,汲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一个只有在道德修养中时刻以教师道德的先进典型作为自己思想行为的楷模,鼓励自己,在思想意识中凝聚着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常以崇高的道德品质作为自己行为的目标,才能使自己的道德修养不会迷失方向,才有可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较高教师道德修养的人民教师。

第二步,要“善行”。参加社会实践,做到知行统一。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进行教师道德修养,反思理论的指导作用,是教师修养的根本办法。在教师道德修养的过程中,从教师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到教师的道德行为和习惯,自始至终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和教育教学完成的。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处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中,才能认识自己的行为是与非,才能辨别善与恶习,才能培养自己良好的教师道德品质。如果只是“闭门思过”、“坐而论道”,脱离实践去学理论,去修养,那么提高师德修养就要成为一句空话。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无论理论知识掌握的多么丰富出色,如果经不起实践的检验,其理论的说服力是苍白无力的;或者说,在实践过程中,不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反思与感悟,势必会多走弯路。因此,参加社会实践,投身教育教学工作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是教师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才能有效地提高师德修养。进行教师道德修养,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那么,具体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提高师德修养呢?

1、努力学习科学的理论知识。包括思想道德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为了使自身修养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我们需要不断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让自己时刻保持清醒。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最起码要非常明确哪些应该多做或做好,哪些应该少做或不做。而这些,在各种法律法规中有明确的规定,只要我们时刻在规定范围内做的更好,那就充分体现出自己的师德修养在不断提高的过程中。

2、学习先进教师的优秀道德品质。因为先进教师是存在于社会之中,生活在教师队伍里的活生生的人,它能够以直观形式启发教育和感染教师,进而影响教师的思想和行为,监督和促使他们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取长补短,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学习先进教师的优秀品质,要多读教育界名人的传记和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多接触他们,以便受到感染和鼓舞,使自己的行为趋于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要求;要学习身边的模范教师,他们生活在自己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影响更直接、更深刻、更快捷。

3、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严于解剖自己,是促进个人进步的内在动力和外在推动力,是教师道德修养的根本方法,由于教师工作的艰辛、繁重、复杂,教师在道德修养上会出现反复或曲折,也会因种种原因产生这样那样的缺点或错误,都是在所难免的。对于这个问题,关键是如何对待自己在道德实践中出现的违背教师道德的言论和行为。正确解决方法是深刻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纠正不足,克服缺点,完善自我。

谈师德修养之境界 篇7

如果说人生有境界的话, 我想师德亦有境界。我认为师德境界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脚踏实地, 甘于淡泊;乐于奉献, 发自内心的爱与责任;作为一个教师的良知。师德是需要修养的, 而且是可以修养的, 也只有把师德修养到一定境界, 才能真正地为人师表。这应当是每一位教师毕生所追求的。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 他的师德境界堪称典范。在魏老师眼里, 为人师是那样的神圣, 那样的享受。在语文教学中, 他积极践行新的教学方法, 将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探究教学在课堂上融会贯通为一种艺术, 达到一种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艺术境界。也正是魏老师的这种融于其中、乐在其中、享受在其中的教育境界, 再难管教的学生在他那里都能成才, 再差的班级在他那里都能变好, 再乱的学校在他的领导下都可以优秀。淡泊名利, 甘于奉献, 爱学生、爱教育……这样的师德任由何人评说都是绝无二话的。

我认识这样一位教师, 他和广大的一线人民教师一样默默无闻, 甘于奉献。我从小真真切切地看到他每周日下午五点准时到校开例会, 每个晚上都一丝不苟地批改每一份作业, 每一份教案都被密密麻麻地修改过好几遍, 每节课都提前五分钟去侯课……如今他已经双鬓斑白, 每每看到他带着上课用的教材、教案和教具走进教室, 愈来愈能理解他常说的一句话:教书是良心活儿。他几十年如一日的教书生涯:认认真真, 脚踏实地, 不放过任何一个教学细节, 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每当教师节有学生打来电话时, 他那油然而生的满足的表情, 足以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默默无闻地心怀一份责任、一份良知、一份爱心成就着无数学子的梦想, 是身在一线辛勤耕耘教师们的崇高的师德境界的缩影。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境界之于师德, 之于教育事业, 也许是那样的朴实平凡, 然而又终将是熠熠闪光的。没有这种师德——脚踏实地, 甘于淡泊, 我们便无法经受大千世界功名利禄的引诱;没有这种师德——乐于奉献, 发自内心的爱与责任, 我们便听不见教育的声音, 学生的声音, 无法深入其中找出症结对症下药;没有这种师德——渗入骨髓的知识分子的良知, 我们便无法触摸自己的良心, 坚守自己的岗位, 更无须说教育理想了。所以, 这种师德的境界是为人师的我们理当修养的, 从一点一滴做起, 从每一份作业、每一份教案、每一节课开始修养, 直至崇高, 此生为人师表方可无憾矣!

师德修养的过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步履维艰, 因为这种种崇高境界的师德都是有基础的, 那么是基于什么呢?

我国优秀文化的熏陶。中国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可以用以修养师德的资源, 如“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厚德载物, 仁者爱人”的宽厚之道, “见利思义, 坚守气节”的思想境界, “以诚相待, 言而有信”的优良品德, “慎独内省, 见贤思齐”的修养方法, 等等。而这些优秀品质的修炼, 不仅能够使教师的师德境界得以提升, 从而使之最终成为优秀的教育者, 更重要的是, 能够使之清楚地认识到, 要以怎样的情怀面对教师这份职业, 要交给学生怎样的安生立命之本, 教师在其中不仅扮演了学习者、修炼者的角色, 更是扮演了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传承者的角色。

对国家教育事业的担当。教育是国家大计, 是一个社会长久兴旺发达的根基所在。任何一名生长在中国大地上的知识分子对于教育无不深深关切, 更何况是身在教育最前线的广大教师。他们更有担当意识, 更善于思考和勤于付出。他们日复一日地在三尺讲台上躬耕, 不是观瞻而是切切实实地投入其中, 自有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独到认识, 更能够站在一种更高的境界上, 游刃有余, 有的放矢。尽管他们默默无名, 但是有这份担当就会有这种境界, 这就是师德的魅力所在。教育净土不只靠校园高高的围墙来包围, 更要靠崇高境界的师德来捍卫。

知识分子的良知。从事着塑造灵魂、培养人才的事业, 一句“为人师表”道尽了教师的良知。他们尤其懂得, 育人的事业是在孩子们的心灵白纸上勾勒人生、描画未来的事业, 至其最小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 至其大则影响到一个家庭, 一个社会, 一个国家。作为教师, 这既是自己的荣幸, 同时也是自己的责任。在这样的岗位上, 要时刻倾听内心的声音, 触摸自己的良知, 去追求一种崇高的境界。这样才能为人师, 才是崇高师德的典范, 才可以免去许多身外之累。施以高境界的意识, 社会的责任, 人生的使命, 让自己静悄悄地深入这种师德的境界吸收营养, 灵魂才能更为高洁, 思想才能更为纯粹, 也因而才更堪为师表。

除此之外, 还有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可见, 师德是需要修养的, 而且是可以修养的。

作为一名教师, 我们应勤修师德, 时刻提醒自己是一名人民教师。不管是在学生面前, 还是在世人眼中, 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世范”, 所以, 我们要给学生做榜样, 给世人做榜样。每一个有志于做教师的人, 每一个已经做了教师的人, 都需要追求更高层次的师德境界, 因为它是教师的生命, 是教师的灵魂。

师德修养与教师形象 篇8

一、拒绝吃喝及礼品,主动维护教师形象

有人可能会说,家长请老师吃饭、送点礼品,是尊师重教的体现,有什么不好呢?我认为,家长请老师吃饭学生是知情的,并且多数学生之间包括家长之间是互相通气的,一旦你答应了一个家长的请客,就会有更多的家长要求请客且难以谢绝,因为其他家长会担心自己不请客孩子会不被重视或受委屈。家长请客,与其说是尊重老师,不如说是家长不放心老师;更有甚者是想通过吃饭、送礼,拉近与老师的关系,从而让老师对自己的孩子多关注一些。谢绝家长请客、送礼,是对我们自身形象的一种主动维护,它既能有效避免老师受家长摆布、维护我们老师做人的尊严,又能树立老师在家长、学生心目中的威信。

二、关爱全体学生,营造令人鼓舞的、温暖的学习环境

如何给学生营造一个令人鼓舞的、充满温暖的学习环境呢?我认为作为教育者的老师,首先必须给学生足够的关爱。班上有的学生,成绩差,习惯差,虽然努力学习了,也学得相当吃力和苦闷,再怎么帮助他们,他们的成绩也提高甚微,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并不能因为他们的成绩难以提高就放弃他们,我们应经常与他们个别交流,鼓励他们;如果我们冷落甚至歧视了他们,他们极有可能破罐破摔,继续捣乱甚至走向社会的对立面。关爱能温暖他们,能使得他们自信地、开朗地生活。老师只有给学生营造了这样一种充满希望的、温暖的环境,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能够给学生营造这样环境的老师,才真正称得上“良师”。

三、尊重学生,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

是否尊重学生,是否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这是学生、家长乃至社会都很关心也很敏感的问题,也是我们师德是否合格的体现。老师不得法的严格教育会激化师生矛盾,严重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并极大地损坏教师的形象。老师必须学会尊重和爱护学生,因为我们教给他们什么,他们就会回报社会什么,我们尊重爱护了他们,他们才会自重及爱人,才会成为身心健康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其次,罚站也是不尊重学生的教育方式之一。罚站不仅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而且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学生不管犯了什么错误,我们老师都不能简单粗暴地对待,而要讲究教育方法。就如迟到,也有无数种原因,只有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和学生一起商量解决的办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只有这样做,老师才能称得上是具有良好师德的合格老师。一味地罚站,罚来罚去,学生的问题依然是问题,而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却会大打折扣。

再次,我们必须承认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差异。对待学习能力差的学生,老师尤其要注意平等地对待他们,甚至必须多给他们一些关注和爱护。由于学习能力差,他们学习起来困难更多,心里的痛苦更多,受的打击也更多,所以失落感更强、更自卑,因此他们需要更多的鼓励和温暖的话语。如果说我在教育过程中还不够平等、有所偏爱的话,那就是我对学习能力差、学习习惯差的人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我总是细心地观察,尽力地去发掘他们的长处和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予以表扬,尽量帮他们找回在学习上得不到的尊严和自信。我们的教育不能仅仅是培养那些学习能力强的人,我们更应该让那些学习能力较差的人因为有老师的关爱而成为具有永不言败、开朗、进取的健康心态的人。他们即使暂时在学业不够成功,但有了这样一种心态,就为他们将来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将来的成功往往不是由在校时的成绩决定的,而是由做人的态度、精神决定的。所以我认为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学识,更要有高尚的师德,因为这是培养身心健康的人的保障。

综上所述,愿我们所有的教师都不仅在学识上充实自己,更要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为培养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下一代尽最大的努力。

师德修养计划 篇9

教师:彭廷智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自古以来就有“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之说。在新的一年里,我将以塑造教师良好形象为方向,以关注孩子生命为己任,以关心孩子成长为目标,在不断充实、完善自我师德修养的同时,为学 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

工作中,我要尽职尽责,忠于职守,不迟到,不早退,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认真完成学校交给我的各项工作。在课外积极学习各种师德理论,不断地加强自身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我还利用各种案例来警醒自己,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严于律已,以身作责。

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师德修养。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在此过程中,处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及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认识自己行为的是与非,辩别善与恶,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沧桑,才能真正锤炼师德。

三、积极进行自我反思。

如果一个人要想进步,就要不断地反思自己,反思自己存在的不足,深刻地了解自己,然后才能思考应该如何改进。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必定是一个常常进行自我反思的人。师德建设要求教师在实践中注重自我学习、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调控,做到老,学到老。

四、德及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并不是所有德只能体现在对人对事方面,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常以德化人,用自己的德行去感化教育学生,对后进生给予更多的关注,用爱心去实现对各种学困生的教育。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推陈出新,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被更多的孩子所喜爱。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推动教育的大发展。

五、为学生倾注所有的爱心。

作为一个教师,爱心最重要。“热爱关心学生”是真挚的师爱,是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情感,是教育实践中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和手段,它表现了教师对祖国对人民对党的爱,体现了教师的独立人格和应承担的。

师德修养学习心得 篇10

有人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如何教学生做一个真正的人,这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过程,还是教育的归宿,离开了培养人这一点,教育也就不复存在。这句话包含着这样一个道理:教育必须以人为本,方能兴教育人。也就是说,教育必须在尊重、理解、关心和信任的基础上进行,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即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使孩子们成为和谐的人、完整的人、全面发展的人。那今天的我该如何做一个老师呢? 古人说天地君师亲,可见教师是倍受尊崇,之所以如此,就是教师有极好的人品。因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为明辨善恶与真伪,并使人倾向于真与善,排斥恶与伪。所以教师有教给学生怎样做人的重大责任。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的人格魅力无时不在影响着他的学生,所谓身教重于言教亦出于此。师德不但可以感染学生,也能为教师树立起自己的教学形象,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因此,教师首先要严于律己,公平,公正,言行一致,坚持原则,有错就改,心胸豁达,庄重热情,同时还要有一颗爱心。要严字把关,爱字当头,这样,他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如果说过去的教育是以单纯的知识传授为主的应试教育,那么现代教育越来越以人的本身发展为教育目的。然而即使这样,热爱学生仍然是教育的一个永恒的命题,古往今来的优秀教师无不热爱自己的学生。教师是爱的职业,从事的是爱的教育。这是世界上最博大、最深广的爱,这样的爱能容下一切,能融化顽石、能点铁成金。都说母爱无私,其实师爱也同样无私。在现代教育中,热爱学生自然具有了时代的特征。可以说,教师的爱心能使学生更健康的成长。爱学生就要公平地对待学生,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创造精神。将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视学生为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的伙伴,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会他们如何做人。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

进入新世纪,当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改变的同时,教师所面临的一些老问题变成了新问题,而更多的新问题则层出不穷。面对信息技术给人们的学习方式、交往方式所带来的深刻变革,面对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社会,教师要能抵御诱惑,守得住寂寞,要有一颗冷静平常心,志存高远,趣避庸俗,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洁身守志,独立于世。这正是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做不好人也教不好学。因此,做一个好老师崇高的师德是第一位的,要一身正气,为人师表。

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并做到两个转变:一是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二是由技能型向艺术型的转变。在和谐、互动、探索、创新的基本教学模式中不断钻研摸索,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有句形象的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而在今天仅有一桶水的观念是不够的,要有一缸水,一江水,常新的水。教师除了在自己所教专业方面要做到知得深外,还要对其它学科和领域的知识知得广。今天,我们再也不能只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而应教学相长,在学会工作的同时,也要学会学习,加强自己各方面的素质,不断地给自己增添燃料,储备能量,使自己不断完善,充实自我,必须形成终身教育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自信地面对学生。教给学生科学的思考方法将比简单的传授知识更重要,方法可以使学生受用终身,也可以使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超过教师。教育不能再象以往那样,只会知乎者也,再也不是灌输,不是表演,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审美,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 篇11

良好的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从教的基础,也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和基石。所以说万事以德振兴,教育也是如此。

如何加强师德修养呢?是每一个教育人要思考的问题。教师只要提高师德修养心中有爱、教中有爱才能做好教育,当好教师。加强师德修养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教师要树立从教信念。在心中要有“只有教育才是天下最光荣的事业;只有教育才是我所要从事的事业”这一信念。你才能做好教师,做好教育。心中充满真善美的品质,以奉献、大爱作为工作中的幸福!你就会是一位好教师。始终心里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来鞭策自己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

其次,要有崇高的教育理念。让教育理念伴随你教育的一生当中,信念是教师的灵魂有了信念就有了教育理想的追求,有了师德修养的内动力;而好的教育理念是更新师德范畴的新起点。教师要把师生关系建立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最后是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心理是培养良好师德的基础,如果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就会影响到良好师德的形成和发展,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每一位名师都有良好的师德。

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要有服务心态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燃烧着的蜡烛”等称号,是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高度评价,同时,也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一位师德高尚的老师,不只是爱少数学生,而是爱每一个学生,爱全体学生,尤其要关心、爱护、帮助家庭有困难、学习落后、身患疾病的同学。教师要像商口行业一样,将“为顾客服务”溶进“为学生服务”之中去,并且要具备这种心大态。不能再像过去那样高高在上,对学生指东点西,把他们当作指挥的工具来使唤。教师在教学中的服务心态,不应只为少数优等生服务,而应该平等对待那些后进生,因为他们同样也是“财富”的源泉。教师甚至要给予他们最优惠的服务,设法调动全心全意的积极性和上进心,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且有特色的“产品”。此外,教师的课外辅导,上门家访,以及与学生的抵足谈心等,都可以看作是这种服务心态的具体表现。只有当我们的教师具备了这种心态,才会在日益激烈的行业竟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使“太阳下最光辉的事业”更焕以光彩。

二、为人师表

李岚清副总理最近指出:“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甚至影响学生一辈子。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真正为人师表。”教师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率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能做;要求学生不迟到,预备铃一响,教师就提前到教室门口等待等等,看似区区小事,實则细微之处见精神做表率。为人师表对学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它爆发的内驱力不可估量。因此,为人师表是当好人民教师最基本的要求。

三、身教重于言教

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一所学校的校风校貌与教师的行为表现息息相关,一个教师的师德好坏对教风、学风影响极大。应该承认,目前,敬业乐教、无私奉献于教坛的教师是绝大多数,他们在工作台繁重,生活清贫的情况下以自身高尚的师德与良好的师表行为影响与培育了大量德才兼备的学生,的确令人可敬可贺,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存在,也有少数教师在改革开放特定环境中表失师德和人格,在学生中、社会上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如有的工作消极,纪律涣散;有的弄虚作假,活名钓誉;有的赌博成性,作风下劣;有的吃喝玩乐,贪图享受;有的计得患失,事必讲报酬。如此种种,都玷污了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有悖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要求。因此,提倡“身教重于言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敬业精神

具有敬业精神的教师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能呕心沥血对工作一丝不苟,即使碰到这样和那样的困难也会想办法克服。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满意不满意,学生快乐不快乐,启发没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作为教育教学工作台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尽管农村学校教育经费拮据,敬业者仍能以积极因素的心态饱满的热情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五、团结合作

群体性和协作性是教师劳动的又一基本特征。因此,新时期的教师必须要具备团结协作的能力。在与同事相处时,要真心相待,平常时相敬,困难时相帮。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不妄议他人是非短长,善以他人之长补己所短,不以己长非人所短。善于心理沟通,勇于自我批评,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坦诚持重,平等待人,从而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言行到举止,从心灵到外表,都应体现教师应有的文明风度和良好精神面貌,以带动社会对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这也是从师立教的根本前提。

上一篇:软件企业口号下一篇:教职员工表态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