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教学实录

2024-09-07

特级教师教学实录(通用8篇)

特级教师教学实录 篇1

1.认识本课4个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通过理解狼吞虎咽”、“骨瘦如柴”等词语,渗透理解词语的方法。

从描写年轻人的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3.通过三种句式的训练,规范学生语言,训练学生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意思。4.通过哈默与其他逃难者的比较,感受哈默的自尊自强,体会什么是尊严。5.围绕杰克逊评价哈默的话,引导学生理解杰克逊的人格魅力。2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生活经验的局限性,并不能很好地懂得尊严是什么,有时对尊严存在误解,容易把自尊与虚荣、面子混为一谈,有碍于获得真正的自尊。因此学习如何树立自尊,对于学生的品德与学业的提高以及将来人生都有着重大意义。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理解什么是尊严

2.通过理解“狼吞虎咽”、“骨瘦如柴”等词语,渗透理解词语的方法。教学难点:

通过哈默与其他逃难者的比较,感受哈默的自尊自强,体会什么是尊严。

4教学过程 4.1 第二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再读课文,问题导入设疑

一、再读课文,问题导入设疑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尊严》这篇文章,谁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

一、两名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师板书:哈默)师:故事中的哈默只是一个穷困潦倒的逃难人,而沃尔逊小镇的镇长杰克逊是怎样评价他的?打开找一找。2.指名生读

◆出示句子: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师:谁再来读读?仔细想想,读了这句话有什么疑问?(生提出疑问)杰克逊说他什么都没有,他究竟都没有什么呢?能用这样的句子说说吗? 师出示:那时的他没有------,没有---------,没有---------。生练习说话

师小结过渡:对啊,这是哈默别说是汽车了,连基本的维持生命的食物和水都没有,可是为杰克逊大叔为什么说他是个富翁呢,而且还“百分之百是个富翁”?让我们带这个疑问,走进文章,走进哈默,去探个究竟吧!

活动2【讲授】体会哈默的与众不同

1请大家默读课文,想一想,哈默作为逃难者的一员,与其他人有什么相同之处,最大的不同又是什么?用波浪线划一划描写他的语句。2.学生默读思考,教师巡视。3..生反馈,师点拨。

师:谁来说说,哈默作为逃难者中的一员,与其他人有什么相同之处?(预测:他们吃东西都是狼吞虎咽)

师:描写逃难者的“狼吞虎咽”在哪(第一自然段)描写哈默的“狼吞虎咽”在哪?(第五自然段)师:什么是“狼吞虎咽”?从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这些逃难的人,在寒冷的冬天,背井离乡,缺衣少穿,在路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呀? 小结:看来他们为饥饿所困,为疲惫所困。哈默此时什么样?与那些人相比,他的情况好吗?

你从哪里感受?

抓“脸色苍白、骨瘦如柴”体会哈默此时的状况。师:从这两个描写哈默的词中,我没感受到了哈默此时极度的饱受饥饿的折磨,他非常虚弱!师:哈默与其他人最大的不同又是什么?(预测:别人都是一句话也不说„„哈默坚持先干活后吃饭)

你认为此刻的哈默他最需要什么?

出示:此时他需要——,需要——,需要——?(生练习说话)活动3【活动】细读课文,感悟“尊严”

师:可哈默选择的却是干活,他究竟是怎么想的呢?自由的2-5自然段,并画出描写哈默与杰克逊大叔的几次对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把你的看法与同桌互相交流。学生读文,交流。

◆出示重点句: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通过品读描写哈默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体会他是一个自尊、自强的人。】 ① 指名读,学生交流感受。引导学生从三个“不”字体会哈默的坚定。在这句话中有一个字被哈默反复运用,哪个字?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指名生读。

师:透过哈默的语言(板:语言)我没感受到了他的坚定。你们注意到他说话的神态和动作了吗?

② a引导学生通过哈默的神态——“目光顿时灰暗了”感受他内心的失望。

③ b引导学生通过哈默的动作——“喉结上下动了动”感受他内心对食物的渴望。(指名表演这个动作,再请每个学生自我表演,深入体会哈默在饥饿难当之时,依然坚持要以劳动换取食物的可贵品质。)

师小结:我们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师板书:神态、动作)透视了人物的内心,了解了人物的想法,可以说你们成了哈默的知音呐!一一起读读这句话体会哈默的感受吧!经过连续的逃难生活,哈默的体力透支了,如果他拒绝了这些食物,会怎么样? 生说

师:尽管他可能饱受饥饿的折磨,可他依然坚持干活再吃饭,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耐力啊!是什么力量在支撑和鼓舞着他呢?(板书:自尊)③ 学生再次朗读句子。◆ 出示重点句五:“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 师:在沃尔逊大叔与哈默的对话中,你还挺会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哈默的语言,感受哈默可贵的品质。】

师:哈默没有金钱,没有地位,可他拥有一颗自强不息的信,懂得用劳动来换取食物,他真是个自强不息的人!(板:自强)

师:哈默得到食物与其他逃难者得到的一样吗? 生回答

师:这正是哈默与那些人最大的不同!此时哈默仅仅得到食物吗? 出示:他拥有---------,已及别人对他的----------。(谁能说?)回头看这句话: 出示出示: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还有疑问吗?)你觉得在这里的“富翁”只什么样的人?(预测:像哈默这样有尊严的人,有高尚品质的人)环节四:感受杰克逊大叔的人格魅力

师:杰克逊大叔能这样评价一无所有的哈默,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说说你的理由 师:杰克逊大叔为什么在众多的逃难者中单单留下了哈默并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她,你觉得他还是个怎样的人?杰克逊大叔的为人在文中各处都有体现,你觉得他还是个怎样的人? 师总结:哈默自尊、自强,懂得用劳动来换取食物,这就是一种尊严;杰克逊善良,尊重别人,懂得维护别人的尊严,是一个真正懂得 什么是尊严的人。

活动4【讲授】介绍哈默,升华情感

全名亚蒙?哈默,在20岁还是一名大学生时,就已经是百万富翁。81岁高龄时,应邓小平的邀请,成为第一个乘坐私人飞机访问中国的西方企业家

。他与美国历届总统,比如:罗斯福、尼克松都有深交,与利比亚国王是莫逆之交。他不仅是闻名世界的石油大王,而且涉足制酒、制药等诸多产业,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身为哥伦比亚大学文学学士的他,还将自己的一生,写成了一本书就是《勇敢的人——哈默传》。提问:

1.听了老师的介绍,此时你最想说什么?..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认为自己做得最有尊严的一件事。成功之处:

a、巧妙激趣。从学生感兴趣的“你们想不想成为富翁;”“成为富翁应该具备哪些条件”的问题入手。

b、采用讲故事、辩论的方式

这个年龄的孩子喜欢讲故事,爱张扬自己的个性,辩论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学习方式。教师利用这点使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与学习伙伴交流碰撞。在学习中享受,在学习中学会做人,在学习中增智。活动5【作业】作业

特级教师教学实录 篇2

特级教师葛银铨执教《詹天佑》, 为了营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让学生感受、理解和敬佩詹天佑的杰出才能, 以及从中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怀, 课堂教学以“情”为经, 将情感、意志、态度等心理素质确定为语文教学的有机构成, 将学生的兴趣、特长、志向等人的素质摆上课堂教学应有的位置;以“境”为纬, 通过各种生动、具体的语言环境的创设, 拉近了语言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 使消极语言转变为积极的生活, 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谐发展提供有效的平台。

一、期待对话, 走进文本

师:1909年8月, 第一条完全由我国自己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京张铁路胜利竣工。这一消息给饱受帝国主义欺凌的中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 中国人民无不感到扬眉吐气。 (播放课件:通车庆典)

铁路竣工当天, 如果当时有一家影响很大的报纸想在头版头条刊登这样一则启事 (大屏幕展示, 随录音逐字打出)

征集路名启事

各位同胞:

第一条完全由我们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的铁路干线———京张铁路已胜利竣工。为了纪念这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事件, 本报编辑部特发起征集铁路路名的活动。具体要求如下:

1. 路名必须简洁、明了, 以三个字左右为宜。

2. 路名以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为原则, 可以与修筑这条铁路相关的内容命名, 可以体现这一铁路修筑成功的意义命名。

3. 来稿务请写出命名的理由。

同学们想不想穿越时空隧道, 一起来参与这次活动, 设计一个好的路名?

生:想, 我来说!

师:别急。要想设计一个好路名, 你有什么建议?

(根据学生回答, 教师梳理。)

师:命名的理由可以从课文的具体语句中去寻找, 找出最有说服力的语句进行深入研究。因此, 要先仔细读课文, 再一起讨论。研究文中语句的方法可以是划一划, 划出感触最深的语句;写一写, 在划出来的语句旁写上批注;画一画, 有些内容可以用简笔画来展示, 还可以在简笔画上动手演示一下。当然, 还可以用其他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 再概括出你认为最好的路名, 待会儿我们召开新闻发布会来展示大家的研究成果。

赏析:作为学生与文本联姻的“介绍人”———老师, 创设情境, 用给铁路取名这一新奇而巧妙的办法, 把文本介绍给学生, 让学生“亲近”文本, 激起他们“拥抱”文本的欲望。同时, 在师生交流中, 产生、形成并疏理出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策略, 为学生更便捷、更有效地“倾听”文本, 为与文本 (作者) 全方位、深层次的融合奠定基础。

二、深入对话, 叩击文本

师:刚才同学们已进行了深入的研读, 给铁路取了很多有意义的名字。

(在学生自读自悟过程中, 老师随机让他们到黑板上写出路名:爱国路、争气路、自强路、扬眉路、天佑路、杰出路、才干路、中国路、智慧路、回击路……)

师:下面我们来开个新闻发布会, 展示大家的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怎么开?我们请路名的设计者为主要发言人, 说说这样设计的理由。一个同学发布的时候, 其他同学都是参加发布会的记者, 可以向他提问、质疑。如果你的设计和他相似, 也可以对他的发言进行补充。

赏析:富有个性的路名, 是学生深入文本“倾听”与对话的收获, 是对文本语言和课文内容感悟、理解以及由此折射出来的思想情怀内化、升华的结晶。召开新闻发布会, 把教材还原为生活场景, 让学生亲临这个现实的、生活化的情景, 在平等合作、互动交往并伴有创新思维生成的平台上展开对话, 基于他们的经验和生活感受, 解读文本。

生:我取的路名是“智慧路”。詹天佑在开凿隧道时, 能根据居庸关和八达岭两座山的不同特点, 采用不同的方法开凿, 体现詹天佑才智过人。

师: (在黑板上画出居庸关和八达岭两座山的简笔画) 这两座山, 哪座是居庸关, 哪座是八达岭?

生:左边那座山势高、岩层厚的是居庸关, 右边长而低矮的是八达岭。

师:谁来画一画两座山不同的开凿方法?

(一名学生上来画:居庸关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方法;八达岭用中部凿进法。)

师: (点击出示:“居庸关山势高, 岩层厚……八达岭隧道全长……工期缩短了一半”两段文字) 仔细读一读这两段文字, 对照同学画的, 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开凿居庸关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 可这个同学画的两个箭头一高一低, 到时候怎么贯通呢?也太粗心了, 应该在一条直线上, 我来给他改一改。

师:是呀!这将给工程带来多大的麻烦。嗯, 改得好。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老师, 八达岭隧道上的两口直井之间的距离靠得太近了, 如果这样, 中间一段很快就能贯通, 辛辛苦苦打了两口直井, 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我认为这两口直井应打在八达岭全长的三等分处, 并且要选山的凹势处。

生:对, 选八达岭全长三等分处且是凹势的地方打直井, 不但打得快, 而且六个工作面之间的距离也差不多, 既省时, 又省力。

师:你来“打一打”这两口直井。

生:我有一个建议, 既然打直井能缩短工期, 那为什么不多打几口井呢?

师:有道理, 老师也这么想。赞同他的观点吗?

生:我不同意, 打直井能缩短工期, 但并不是越多越好, 因为打直井也要花工夫的, 打两口够了, 六个工作面同时施工, 工期缩短一半。再说我们是开凿隧道, 又不是打直井。

师:请同学们齐读这两段文字, 边读边想象两个隧道与众不同的开凿方法, 体会詹天佑的智慧和才干。

赏析:以新闻发布会为载体, 以“智慧路”的命名为切入口, 辨山名, 画凿法, 提意见, 每一环都引导学生亲近文本, 在理解、品味、比较、判断中, 提高语言感受力。尤其是学生的质疑, 充分发挥批判性思维潜能, 凭借文本语言, 调用生活感受和阅读经验, 展现个性化的感悟。

师:还有谁要发布?

生:我取的是“杰出路”, 詹天佑顺着陡坡设计了“人”字形线路, 他真是一位杰出的工程师。

师: (大屏幕出示“人”字形线路) 这就是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线路, 请你根据课文第六节内容, 借助大屏幕展示的线路图说说火车是如何在“人”字形线路上运行的?

生: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 一个在前边拉, 一个在后边推。过青龙桥, 列车向东北前进, 过了这儿就倒过来, 原先推的火车头拉, 原先拉的火车头推, 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这样火车就上山了。

师:下面让我们真切地感受一下火车在“人”字形线路上运行的场面。

(课件演示)

师:看了以后, 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到詹天佑太了不起了, “人”字形线路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生:我觉得也只有“人”字形线路、有两个火车头的火车才能解决这一难题。我一直在想,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火车驶这样的陡坡?可是没有。只有“人”字形线路最合适。詹天佑确实太了不起了。

赏析:点击出示“人”字形线路, 形象引路, 言语为本, 在言说中感悟语言, 理解语言, 凸显形象;透过语言挖掘、品味人文内涵, 引发高质量的对话, 生成独特理解与体验。

师:还有其他的路名吗?

生:我叫它“回击路”。因为这条铁路不到1年就全线竣工了, 比原计划提早两年, 给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师:为什么说这是一个有力的“回击”呢?

生:因为在1905年, 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 负责修筑这条铁路时, 帝国主义者认为这是一个笑话。有一家外国报纸还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现在我们成功了, 用事实给他们一个有力的回击。

师: (出示一家外国报纸的话) 你是如何理解“还没有出世”?

生:这其实是他们对我们的嘲笑, 嘲笑我们科技落后, 人才缺乏。

生:我以为这“回击路”取得太恰到好处了。帝国主义认为修筑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 外国工程师都不敢轻易尝试, 至于中国人, 是无论如何完成不了这样的工程的。现在这条铁路不满1年就全线竣工了, 而且还比原计划提早两年。这难道不是给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吗?

生:我觉得这“回击路”其实就是“爱国路”。

师:说得好! (激情澎湃地) 在帝国主义阻挠、要挟、嘲笑下, 詹天佑毅然接受了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他满怀信心、披荆斩棘, 凭自己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杰出智慧成就这一攸关民族声威的历史使命, 这是詹天佑的骄傲, 也是全中国人民的自豪!

赏析:如果说“智慧路”和“杰出路”的阐发是为了感悟语言, 理解内容, 那么“回击路”的生成则是为了探究这一语言、内容更深层的内涵。构建了一个以“回击路”为核心, 以“智慧路”和“杰出路”为两翼的立体对话空间, 让对话更富人性, 更显灵性。

三、超越对话, 内化文本

师:刚才的新闻发布会, 许多同学发布了自己取的路名及其命名的理由, 下面我们来评一评自己心目中的最佳路名。

生:评价。 (略)

师: (小结) 是啊, 大家给京张铁路取的名字真好!分析这么多路名, 归纳起来, 其实大家都是从赞颂詹天佑的杰出智慧 (点“智慧路”) 和爱国热情 (点“爱国路”) 这两个角度来命名的, 在命名过程中, 也表达了大家对詹天佑的怀念、崇敬以及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师:最后让我们肃立在詹天佑的塑像前, 一起用饱满的感情来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课后反思:克林伯格认为, 在所有的教学中, 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 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 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葛老师上的《詹天佑》, 正引领和实践着这一种相互作用的对话———立体对话, 努力构筑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生活。

如果把编写教材视为对课程资源的第一次开发的话, 那么, 教师与教材的对话可视为教师对课程资源的二次开发。表现在实践上, 是教师如何用教材教, 是机械地传承文本知识, 还是个性化地改造、处理、整合教材?从这一点上看, 葛老师的课为我们作了很好的示范:上课伊始, 大胆创设教学情境, 以征集路名为载体, 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在读一读、划一划、写一写、画一画中, 验证而完善自己原先对路名的预想, 使教学内容与主体的知识结构相容, 有效同化和顺应。以召开“新闻发布会”的形式, 把教材还原为生活场景, 让学生亲临这个现实的、生活化的情景, 在平等合作、互动交往并伴有创新思维生成的平台上展开对话。如此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 缘于教师对文本的真切解读, 在与文本 (作者) 的对话中, 实现对课程资源的二度开发和充分利用。

师生对话不仅仅是指二者之间狭隘的语言谈话, 而且是指双方的“敞开”、“接纳”和“倾听”, 是指双方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 它更多地反映了相互接纳和共同分享。这种对话所寻求的结果, 在伽达默看来, 不是一种拉平, 而是要激发一种突变, 生成一种新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看, 葛老师正是在通过以教材为中介的与学生的对话中, 寻求一种新的突破, 实现有效的意义建构。当设计路名的启示发布后, 学生跃跃欲试之际, 教师即刻提出设计路名的建议, 在师生交流中, 产生、形成并疏理出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策略, 为学生更便捷、更有效地“倾听”文本, 为与文本 (作者) 全方位、深层次的融合奠基。随着学生读书的深入, 从不同的角度设计出具有个性特色的路名时, 老师及时与学生交流, 最佳路名随即产生。如此, 师生对话有的放矢, 有效地实现教学向深度拓展。

特级教师的教学反思行为研究 篇3

一、调查方法

利用发函、会议、他人帮助等途径,用自编问卷对111位特级教师和160位普通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对本问卷进行信度检验,α系数为0.914,说明本问卷的信度很高。将问卷题目编码数量化,用Spss 15.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

1反思认识

本维度一道题目为“我认为写教学反思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很有帮助”。采用五点量表题设计,试图探究两类型教师对教学反思的认识。

(1)两类型教师对教学反思的认识

两类型教师在这一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分别为4.46和4.21,说明两类型教师对“写教学反思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很有帮助”高度认同。经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两类型教师之间的差异十分显著(p<.01),特级教师对教学反思的认识明显优于普通教师,说明特级教师对教学反思的意义和实践比普通教师更深刻。

(2)不同学段、性别、教龄教师对教学反思的认识

不同学段两类型教师在这一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均呈现特级教师高于普通教师的特点,但经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不同学段的两类型教师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比较不同学段两类型教师在这一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在特级教师这个群体中。高中特级教师得分最高,初中特级教师次之,小学特级教师居后;在普通教师这个群体中,高中普通教师的得分最高,小学普通教师次之,初中普通教师居后。

不同性别两类型教师在这一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均呈现特级教师高于普通教师的特点,经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男的两类型教师之间的差异十分显著(p<.01),女的两类型教师间无显著差异,其中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比较不同性别两类型教师的平均得分,在特级教师这个群体中,男特级教师得分略高于女特级教师;在普通教师这个群体中,女普通教师的得分高于男普通教师。

不同教龄的两类型教师在这一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均呈现特级教师高于普通教师的趋向,但经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21年教龄以上的两类型教师间有显著差异,16~20年教龄的两类型教师之间的不存在显著差异。比较不同教龄两类型教师的平均得分,在特级教师这个群体中,21年教龄以上的特级教师得分略高于16~20年教龄段的特级教师;在普通教师这个群体中,16~20年教龄的普通教师得分为4.32,21年教龄以上的普通教师得分为4.15,前者高于后者。

2反思的具体实践

本维度一道题目为“我对教学反思的做法是什么(可多选)”。采用选择题设计,试图探究两类型教师对反思的具体做法。

(1)两类型教师的教学反思实践

上表可见,特级教师和普通教师的教学反思的主要做法是:“在头脑中自觉反思”、“在教案或电脑上写教后记”、“写反思文章”等三项,相比较而言,在“写反思文章”这一选项上特级教师要高出普通教师18个百分点,在“在头脑中自觉反思”这一选项上特级教师要高出普通教师近10个百分点;分别有6.3%的特级教师和17.5%的普通教师会“写在规定本子上备查”,有7.5%的普通教师是“检查前抄一些应付”,有3.1%的普通教师“没反思”,而在这两项上特级教师则为零;这一些都说明,特级教师的反思比普通教师更智慧更实在。

(2)不同学段、性別、教龄教师的教学反思

不同学段教师的教学反思。不同学段教师教学反思的具体做法前三位均为“在头脑中自觉反思”、“在教案或电脑上写教后记”、“写反思文章”,只是这三者的排序在具体学段教师中有一定的区别。相比较而言,普通教师选择“写在规定本子上备查”的比例均远远高出特级教师;在三个学段的普通教师中,初中普通教师选择“写在规定本子上备查”的比例最高(20.0%),高中次之(18.5%),小学最低(14.5%);在三个学段的特级教师中,初中最高(9.1%),高中次之(7.0%),小学略低(2.9%)。三学段的普通教师选择“写反思文章”的比例不及特级教师。呈现一定差异;在三个学段的普通教师中,高中略高(38.9%),初中次之(30.0%),小学略低(27.3%);在三个学段的特级教师中,所选比例也有一定的差异,小学最高(65.7%),初中次之(45.5%),高中略低(41.9%)。

不同性别教师的教学反思。男特级教师教学反思的具体做法的前三位依次为:“在头脑中自觉反思”、“写反思文章”、“在教案或电脑上写教后记”,男普通教师教学反思的具体做法前三位依次为:“在头脑中自觉反思”、“在教案或电脑上写教后记”、“写反思文章”,差异较大的是“写反思文章”,男特级教师要比男普通教师高出15个百分点。

女特级教师教学反思的具体做法的前三位依次为:“在教案或电脑上写教后记”、“在头脑中自觉反思”、“写反思文章”,女普通教师教学反思的具体做法前三位依次为:“在教案或电脑上写教后记”、“在头脑中自觉反思”、“写反思文章”,差异较大的是“在教案或电脑上写教后记”和“写反思文章”,女特级教师要比女普通教师分别高出16和21个百分点。

比较而言,普通教师选择“写在规定本子上备查”的比例均高出特级教师;不同性别的普通教师选择“写反思文章”的比例又不及特级教师,呈现一定的差异;在不同性别的普通教师中,男普通教师略高(34.7%),女普通教师略低(30.7%);在不同性别的的特级教师中,女特级教师略高(51.1%),男特级教师略低(50.0%)。

不同教龄教师的教学反思。16~20年教龄段的特级教师和21年以上教龄段的两类型教师的教学反思的具体做法前三位均为“在头脑中自觉反思”、“在教案或电脑上写教后记”、“写反思文章”;而16-20年教龄段的普通教师前三位是:“在头脑中自觉反思”、“在教案或电脑上写教后记”、“写在规定本子上备查”。相比较而言,不同教龄段的普通教师选择“检查前抄一些应付”的比例均高出特级教师;不同教龄段的特级教师均为零;在不同教龄段的普通教师中,16~20年教龄段的普通教师略高(19.0%),21年以上教龄段的普通教师略低(2.5%)。不同教龄段的普通教师选择“写反思文章”的比例又远不及特级教师。

三、结论与分析

1特级教师的教学反思意识明显好于普通教师

不管是特级教师还是普通教师对“写教学反思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很有帮助”都有高度认同,但经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两类型教师之间的差异十分显著(p<.01),特级教师对教学反思的认识明显优于普通教师,特级教师对教学反思意义的认识比普通教师更深刻。不同学段、性别、教龄段的两类型教师在这一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均呈现特级教师高于普通教师的特点,但经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不同学段的两类型教师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男的两类型教师之间的差异十分显著(p<.01),女的两类型教师间无显著差异,21年教龄以上的两类型教师间有显著差异,16~20年教龄的两类型教师之间的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2特级教师的教学反思行为更实在更智慧

特级教师和普通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主要做法是:“在头脑中自觉反思”、“在教案或电脑上写教后记”、“写反思文章”。比较而言,特级教师利用“写反思文章”、“在头脑中自觉反思”要明显高于普通教师;有7.5%的普通教师写教学反思是为了“检查应付”,还有3.1%的普通教师“没反思”,而在这两项上特级教师都为零;这一些都说明,特级教师的反思比普通教师更实在更智慧。

在三学段中,均有一定比例的特级教师和普通教师把反思写在“规定本子上备查”,三学段的普通教师选择“写反思文章”的比例远不及特级教师。不同性别教师的教学反思行为呈现一定差异,男教师比女教师更愿意用“在头脑中自觉反思”,女教师比男教师更愿意用“在教案或电脑上写教后记”。16~20年教龄段的特级教师和21年以上教龄段的两类型教师的教学反思的具体做法前三位均为“在头脑中自觉反思”、“在教案或电脑上写教后记”、“写反思文章”;而16~20年教龄段的普通教师前三位是:“在头脑中自觉反思”、“在教案或电脑上写教后记”、“写在规定本子上备查”。看来,随着教龄的延长(年龄的增大),教学经验的积累,这些15年教龄以上的老师对教学反思的行为渐为冷淡,他们更倾向于用“在头脑中自觉反思”的方式来进行。

3教学反思很重要

此课题的另一研究“特级教师成长因素的研究”呈现,在18个影响因素中,“工作环境、好的机遇、名师引领、勤奋努力、先天素质、反思习惯”成了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前六个重要因素,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加强引导教师进行自觉的反思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孔乙己特级教师教学实录[定稿] 篇4

执教饶美红点评吴丹青

一、导入:由孙伏园先生的评论引出《孔乙己》。

师: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说,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还把它译成了外史。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孔乙己。

二、初品孔乙己,他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

师:课前我们都已预习过,请大家说说,通读课文后,孔乙己留在你脑海里最深刻的画面或者说最深刻的语言、动作是什么。

生: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生:他总是满口之乎者也。

生:他给孩子们吃茴香豆时的情景。

师:你能把这一段朗读一下吗?

(学生朗读。)

师:从这段话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生:孔乙己是一个有文化的人。

生:他是一个好玩、可笑的人。

生:他是一个迂腐的人。

师:但老师觉得这情景是这篇课文中唯一能让人感到温馨的地方。有同学有同感吗?

生:他自己钱不多,买了点儿茴香豆还要给孩子们吃。

生:我感受到了他的善良。

师:同学们都很有感触。孔乙己还留给你们什么深刻的印象?

生:“窃书不能算偷”这句话给我印象也很深。

师:你认为“窃”和“偷”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怎么不一样?

生:„„

师:其实两者意思一样。“偷”是口头语,“窃”是书面语。你们说孔乙己自己知不知道两者意思是一样的?

生:知道的。

师:那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生:人们用口头语“偷”来嘲笑孔乙己,孔乙己为了辩解而用书面语“窃”,故意在字面上做文章。

生:说明了孔乙己这个没落封建文人的迂腐、可悲。

师:同学们讲得都非常棒。《孔乙己》这篇经典的课文你们的父辈和老师读书的时候就学过,有意思的是,这两天老师问了一些年长者和一些与我同时代的人,让他们说说多年后孔乙己留在他们脑海里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他们不约而同地说到了这几幅经典画面(大屏幕呈现下述文字):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总是满口之乎者也。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回字有四样写法。

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师:好像跟我们同学说的不谋而合,看来这就是经典的不朽之处,无论经过多么久,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一样的。

师:根据以上叙述,你认为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读书人。

师:怎样的读书人7能否在前面加个定语?

生:可笑的读书人。

生:迂腐的读书人。

生:善良的读书人。

师:李欧梵先生认为,孔乙己是历史转折时期、落后于时代的、固守着过去价值观的、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

师:在你们的印象中,读书人的社会地位是如何的?

生:读书人的社会地位应是挺高的。

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嘛!

三、再品孔乙己,他是一个有着悲剧性格的“边缘人”。

师:那就让我们去看看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孔乙己的社会地位如何。假如时光倒流,让我们回到孔乙己那个年代,你能在咸亨酒店众多的酒客中,一眼就认出哪个是孔乙已吗?请根据文中的话说说理由。

生:能,根据第四小节中的“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师:为什么说他是唯一的?

生:根据文中第一小节的描述,站着喝酒的是短衣帮,而穿长衫的是要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的。

师:也就是说,孔乙己既不属于短衣帮,又不属于穿长衫的主顾。但是,他只要踱进店里坐着不就可以成为长衫主顾一类了吗?他能坐着喝吗?

生:不能,因为他太穷了!经济条件不允许他坐着喝!

师:那么只要他脱下长衫就可以归入短衣帮了。他愿脱下长衫吗?

生:不能,他太穷了,只有这么一件衣服,所以脱不下来。

师:你认为他没有换洗的衣服,果真是这样吗?

生:不对,我觉得是他始终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他认为长衫再破也是读书人的标志。

生:他喜欢与众不同。

师:那这个孔乙己太有个性了。

生:在他的思想里,他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自己和短衣帮归在一起。

生:他企图用一件长衫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他的思想意识不允许他脱下。

师:真是欲上不能,欲下不甘啊!既不能踱进店里去喝,又不能放下读书人的架子,脱下长衫。孔乙己成为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的孤独的边缘人。

四、三品孔乙己,他是一个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

师:这么一个不属于任何群体的边缘人,是否跟别人没有任何关联了?

生:文中第九小节这样写道:“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说明他还是和别人有关联的。

师:能从文中找到“这样”的具体表现吗?

生:第四小节:“总是满口之乎者也”“窃书不能算偷”。

生:大家说孔乙己捞不到半个秀才时,众人都哄笑,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生:孔乙己和邻居孩子之间的对话“多乎哉?不多也”,也都是笑声。

生:孔乙己说“跌断,跌,跌„„”,大家都笑了。

师:静下来,让我们想一想,这些真的好笑吗?如果我们就是孔乙己,考不上秀才举人,可笑吗?没钱不能多给孩子茴香豆,可笑吗?没钱只能去偷书,可笑吗?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可笑吗?让我们觉得可笑的分别是孔乙己的什么事?

生:“窃书不能算偷”,这里表明了孔乙己没落、迂腐。

生:‘链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说明被人家取笑戳到内心隐痛时孔乙己那种失望、颓唐的悲凉心理。

生:“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这句话显示了孔乙己最诚挚的人性,但由于生活的窘迫,这人性不过是笑料的一部分罢了。

生:“跌断,跌,跌„„”孔乙己此时的神态是“低声”“恳求”,说明他很可怜!

生:突然发现让人们觉得可笑的分别是孔乙己的“偷窃一落第—迂腐一断腿”。

师:确实,如果我们站在酒客的角度,会觉得孔乙己是可笑的。但如果我们从孔乙己的角度去想想,会发现这一切对孔乙己个人来说都是他心中永远的痛。那为什么每一次店内外都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生:说明了当时社会的悲凉、人情的冷漠。

师:孔乙己自认为是一个读书人、有身份的人,可他的一举一动却成为人们无聊生活中的笑料。可见他们的快乐是建立在孔乙己的痛苦之上的,他们在玩味、欣赏别人的苦难。孔乙己这么一个悲苦的人的形象就很直观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师:但让我们感到更辛酸的是,文中继续写道:”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

生:说明了孔乙己无足轻重的社会地位。

生:他只不过是一个玩物、一块笑料、一个废物。

生:他是一个可有可无、毫无价值的人。

师: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生:第十小节的“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

师:是在什么情况下“我”才觉得的?

生:掌柜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

师:文中这“十九个钱”总共提到几次?说明了什么?

生:四次。

生:“十九个钱”成了他的代名词,他曾经存在过的唯一证据。

生:“十九个钱”似乎代表了他存在的全部价值。

师:是的,所以当这十九个钱从粉板上抹去时,“孔乙己”这个卑微的名字便永远从冷漠残酷的社会消失了!

师:还有吗?

生:第十小节:“谁晓得?许是死了。”

师:什么样的情境下有这样的对话的?我们分角色来朗读,体会一下说话人的心情。

(学生分角色朗读。)

师:“谁晓得?许是死了。”他们用的是什么口气?

生:漫不经心。掌柜随口问,酒客信口答。

生:一个漫不经心,一个毫不在意。

师:讲得真好!这种刻意为之的“轻描淡写”更加强了悲剧的效果。我们一般在谈论什么东西逝去的时候用这种口气?

生:动物。

生:我们家的宠物死了,我也不会用这种口气。

师:可见在别人心目中孔乙己连动物也不如。从这段文字中我们还读到了什么信息?

生:丁举人的凶残行径。

生:但没有人站出来表示一点愤慨和不平。

师:说明了什么?

生:人与人之间冷漠、隔膜、麻木到了触目惊心、令人寒心的地步!

师:有人说:“人没有错,错的是时间。”一个小小的孔乙己,谁会去关心他?一个小小的举人在那时可以草菅人命,而没有一个人去阻止,都只是旁观,或者说在看戏,戏中谁死谁活与我何干?漠视像习惯一般存在,再装着没事人一样,然后再看戏。

师:文章最后还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_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请听课文十—至十三小节,请同学们边听边在文章中找依据。

(学生边听课文录音边思考。)

生:我认为他死了,因为前文说孔乙己品行好,从不拖欠,但现在—两年过去了,还欠十九个钱。

生:我也认为他死了,因为原先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而现在他被打折了腿,黑而且瘦。天气又逐渐转凉。

生:我认为他没死,他可能到另外的地方去谋生了。

生:我认为他死了,因为他这么好酒,如果没死,他爬也要爬来喝酒。

师:中国酒的历史比文学的历史更长,曹雪芹,他是“举家食粥酒常赊”!这位同学分析得挺有道理,孔乙己这么好酒,如果还活着,一定会来喝酒的。

生:我认为他没死,可能这个社会上有好心的收容了他,并给他好酒喝。

师:你怀着一个非常美好的愿望,是的,或许他被好心人收留了。

生:我认为他已经死了,因为原先别人嘲笑他,他会争辩,而现在是“不十分分辩”,说明他心都已经死了。

生:天气已转凉,且他这时穿着的是“破夹袄”,刚才我们说孔乙己是无论如何也不肯脱下那件长衫的,可此时他已脱下,这意味着他生命的终结。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中的这一小节,请同学们默读,然后告诉老师,此时如果我们再到咸亨酒店去找那个标志性的孔乙己,还能找到吗?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找不到了,孔乙己此时已被迫脱下长衫,换上了短衣帮的“破夹袄”。

师:长衫脱下那他该归属于短衣帮了!

生:这回他终于坐下来喝酒了,不过并不是坐在隔壁的雅座里,而是坐在一个蒲包上喝。

师:孔乙己的最后一次出场让我们震惊,他先前塑造的那一个高大的形象已倒塌,这是一个人精神的萎缩。鲁迅先生让他最后一次出场也没有归属,他始终是一个处于社会边缘的可怜的读书人。所以著名作家刘再复认为:“孔乙己是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耻的下层知识分子。”

师:如果说“大约”印证了“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说明没有人去关心他,让我们读到了社会的冷漠的话,那么同学们刚才找出来的种种迹象表明孔乙己的确死了。“的确”表现了孔乙己死亡的必然,让我们彻底地感受到了社会的凄凉。

五、走近孔乙己,他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

师:那个叫孔乙己的人,他死了。是谁杀死了孔乙己?

生:是科举制度,让他学了一些没用的东西,如“回”字有四种写法等,让他无法谋生。

生:是他自己的性格,他好吃懒做。

生:是当时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麻木。

师:鲁迅先生在《我之节烈观》中写道:“中国的看客是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我们来看—下,鲁迅是怎样让孔乙己从人们的视线中逐渐消失的。

(生齐读“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师:著名作家余华在《内心之死》中说:当读到这段文字时,有一种“子弹穿过身体的迅疾”的感觉。鲁迅先生省略了孔乙己最初几次来到酒店的描述,当他的腿被打断后,才开始写他到来的方式,于是我们读到了文学叙述中的绝唱:用手走路的人,一个非人!这幅图景是整篇小说的灵魂,孔乙己留给我们的是用手支撑着身体走出门的背影,背影后是自顾自谈笑着的人们。

(学生思考。)

师:孔乙己不幸中的血腥味就在这些看客的冷漠的谈论中消解了,这正是鲁迅最痛心的。一种全民族的演戏与看戏,是一种极其可怕的消解力量。那么鲁迅为什么要塑造一个处于社会边缘的遭社会凉薄的孔乙己形象呢?

生:唤醒人们的同情心。

生:批判这个麻木的社会。

师: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这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使鲁迅先生感到痛心和愤慨的问题。鲁迅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就经常和友人许寿裳一起探索“中华民族中最缺乏的是什么”的问题,他们当时得出的结论是:“我们民族最缺乏的东西是诚和爱。”在鲁迅先生看来,这种爱的缺乏,往往表现为一般群众精神的麻木,对不幸者采取冷漠的旁观的态度。《孔乙己》完成了他的揭露并批判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的写作意图。请看这段文字(大屏幕呈现,学生齐读):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鲁迅《呐喊>自序》

师: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当这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在鲁迅先生眼前飘动时,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好,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吴丹青特级点评:

好课如好文,顺课堂之肌理亦能感教师之品格。饶美红老师的《孔乙己》课堂教学体现了先进的学生观、教师观和教材观、阅读观。它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择其一二而说之。

一、独到而精准的文本解读切口

文本解读的切口,最能显现教师的个性与功力。饶老师将切口定在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悲剧命运的原因探寻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导致孔乙己悲剧的除了其自身原因之外,还有来自“看客”的冷漠与残酷。这看似剑走偏锋,却极好地剖析出鲁迅作品的人文价值——对个体生命的最本质的关怀,且更贴近作者揭露并批判“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的写作意图。这样独特而精准的解读的价值,还在于撇去了意识形态的条条框框,走出了长期以来照本宣科地把孔乙己讲解成封建科举制度牺牲品的狭隘。于是,学生们在剖析孔乙己的形象及其生存的社会环境时,不仅“怒其不争”,而且“哀其不幸”,也从中看到了一个弱势群体在社会生活中的生存状态,领悟到孔乙己不只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悲剧的背后具有普遍的意义。这样的课堂自然就具备了高屋建瓴的气势,也更好地实现了鲁迅作品的教学价值。

二、真切而深刻的体验与感悟

知识的厚度是教师讲析的第一要素,但决定课堂成败的却在于学生是否能够获得真切而深刻的体验与感悟。文学作品教学,切忌程式化的教条灌输,需要直指心灵的体验学习方式。课堂伊始,饶老师以“孔乙己留在你脑海里最深刻的画面或者说最深刻的语言、动作是什么”这看似随意实则精心设计的问题,调动学生阅读的原初体验,为后边的深入分析作铺垫。而“假如时光倒流,让我们回到孔乙己那个年代,你能在咸亨酒店众多的酒客中,一眼就认出哪个是孔乙己吗”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走进小说中的场景——咸亨酒店,学生似乎就站在孔乙己的身旁,看着孔乙己站着喝酒,思考着能不能帮他脱下那件长衫。当分析“谁晓得?许是死了”时,饶老师问:“什么样的情境下有这样的对话的?我们分角色来朗读,体会—下说话人的心情。”这样的学习活动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教学价值。角色体验、朗读品味、问题探究,于是学生获得了真切而深刻的体验与感悟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一个具有悲剧性格的边缘人,一个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孔乙己这—人物形象越来越明晰。

三、大气而开放的教学进程

特级教师教学实录 篇5

课前准备:盛老师选择了两个内容对学生进行快速阅读的练习,一是有关笑的词语数个;二是张海迪事迹简介,训练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谁记住的内容最多。(这些内容都与课文内容有关)

一、检查预习。

(课件出示)番茄盲童天使清脆

颜色捐献亲戚忙碌

师:谁会读这些词语?(一生读词)

师:声音真响亮,我们一起读。(学生齐读词语)

指导字形:戚、献,并进行书写练习。

师:你们的习惯真好,用坐姿告诉老师你们已经写好了。“捐献”什么意思?谁把什么捐献给谁?

生:“捐献”指把东西献给别人,课文中指„„

师:一起再读词语,把课题也读一遍。

(学生读词语,读课题。)

师:读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感觉?

生1:像童话。

生2:主人公很认真。

„„

师:课文中的番茄太阳指什么呢?特别是加了引号的番茄太阳指什么?我们再来读读课文。请你挑选几段预习当中还没有读透的段落读读,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

二、初读感悟“番茄太阳”的含义。

自由读文,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讨论上面提出的问题,说说从哪些话中读懂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画简易脸谱。

师:用刚才学的快速阅读的方法读读课文,把明明笑的语句划下来。

(生自由快速读后交流所划句子)

课件出示4个重点句子

句子1:每次„„

句子2:小女孩一面用手摸„„

句子3:如果不是盲童„„

句子4:明明咯咯地笑„„

师:刚才你们找的这么多的话都是在写明明的笑,主要是这4句。让我们把目光锁定在这4句上,好好读,去感受、去品味明明的笑。

三、品读课文,体会明明的笑

学生自由放声读,一段时间后。

师:停下来了,想展示了对不对?

一生读第2句

师:你笑起来也像个天使,这种笑可爱吗?谁再来读读?

一生读第4句

师:融入了自己的感情,就能读出味道来了。

一生读第1句

师:“特别爱笑”说明什么?

再指名读

师:你为什么咯咯地笑?

生1:非常开心的。

师:声音非常地——

生:爽朗地笑

师:非常开心地、爽朗地笑。齐读。

一生读第4句

师:“一串一串地追着人走”,是不是人走远了,他还跑上去追?

生:不是。是他的笑声被人们记在了心里。

师:有的写笑声动听,有的写笑声爽朗„„这是一种什么笑?

生1:迷人的笑

生2:天使的笑

生3:动人的笑

生4:爽朗的笑

„„

齐读这4句。

师:同学们,如果你们发出咯咯地笑,一点儿也不希奇,因为你们的生活这么幸福。但是明明跟我们一样吗?请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来回答。

一生找出了课文中的原话回答,但不够确切。

师:你能用课文中的语言来说话。

生:生下来就是个盲童。

师:这一意味着什么?

生:生下来到现在没有看到过这个世界。

学生继续交流有关句子。

师:你们刚才找的这么多的信息,向我们传递了一个残酷的事实,明明是个盲童,而且天生是个盲童。这意味着他天生看不见这个世界,灰碰到许许多多的困难,比如,他想喝水,可能„„

生1:被水烫伤了。

生2:打破了热水瓶。

„„

师:他想出去玩,可是„„

生1:别人嘲笑他。

生2:别人捉弄他,欺侮他。

„„

师:还有许许多多的可是,你们会接着往下说吗?

生1:在河边走,一不小心栽进河里。

生2:想跟别人玩,别人会捉弄他。

„„

师:对这个盲童来说,他无法看到这个精彩的世界„„他有太多太多痛苦的理由。可是,明明却笑得那么开心,让我们听了多么辛酸。再读读这4句话,相信你的体会会不一样。

(生一句一句读)

师:明明就这样笑,把自己的心都笑亮了,笑暖了。

(课件出示)看着她的笑脸,觉得那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阳”。(齐读。)

师:看着这么辛酸的笑,作者的心情不断地在发生着变化,再快速地读读,找找相关的词。

生:心情灰暗地。

师:为什么?

生:„„

生1:温暖起来。

生2:快乐起来。

生3:感动。

生4:“番茄太阳”永远挂在心中。

„„

师: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追寻作者心情变化的轨迹。我们一起来合作,我来描述作者的心情,你们来读明明的笑。

(师生合作配“心中的太阳”乐曲朗读)

师:还有谁也在享受明明的笑?

生:爸爸、妈妈

师:一串一串地追着人走,追着谁走?

生:买菜的人。

生:所有被吸引的人。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笑?

生1:乐观的笑。

生2:温暖的笑。

生3:灿烂的笑。

生4:温馨的笑。

„„

师:所以在我的眼里,这是最美的“番茄太阳”。再次齐读——看着她的笑脸,觉得那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阳”。

四、精读感悟,升华情感。

师:温暖我的心的,仅仅是明明的笑吗?放声读读课文,相信你的体会有更深的感受。

(课件出示)句子1:明明一面用手摸一面„„

句子2:看着她的笑脸,觉得„„

句子3:红红的“番茄太阳”一直挂在我的心中„„

师:这种笑容变得那么真,那么美,是因为明明背后的善良、爱心。

(配“心中的太阳”乐曲齐读以上句子)

师:明明这个小姑娘的形象已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了,但课文还有一个人,写得不多,是——

生:卫宣利。

师:凭你对文字的理解,觉得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生1:脸上挂满笑容的 „„

观看录象,屏幕上出现作者卫宣利,她说:“同学们好!我是你们盛老师的朋友„„。”

师:看了后,和你想象中的一样吗?

学生被刚才的录象感动得说不上话来。

师:虽然卫宣利阿姨某些地方不太方便,但是她始终没有停下手中的笔。最近,她又写了两个作品,老师截取了其中的一段。

(课件出示)片段一:如今,10年过去了„„圆满起来。——《留泪的月饼》片段二:以后,我就穿着„„走出了我自己的一片天!——《两双球鞋》

教师读片段一,学生齐读片段二,配乐。

师:读到这儿,你肯定有许许多多的话想对卫阿姨说是吗?温暖和爱是可以传递的呀。请你写下一、二句话。卫阿姨是需要鼓励的呀,把话写在番茄状的纸上,若能在反面画上一个太阳就更棒了。

学生独立写话练习,然后交流。

生1:你的坚强,开朗,将会伴您走完以后的生活„„

生2:卫阿姨,坚强吧,勇敢吧,像明明一样温暖的微笑吧,生活是温暖的,绚丽的,有温暖就有希望„„

„„

师:文章最后,卫阿姨写了这么一句话“心里有了快乐,光明就不远了。”

特级教师教学实录 篇6

执教:山西省教科院

崔云宏

师:今天呢,崔老师跟大家上一节课。上什么呢?上这篇课文,(指向投影屏幕上的课题)题目叫什么?

生齐:《画家和牧童》

师:大家看老师写课题,如果老师写错了,大家一定要告诉我。好不好? 生齐:好!

师:看谁看得清楚。

师一笔一画写课题,师边写生边读,写后齐读。

师: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好多大画家,我们今天要认识一个画家,他画的画了不得,尤其画的这个图(投影出示),什么图?

生:《斗牛图》。师:这是从古到今传下来的一副稀世的珍品。现在在哪儿呢?在我们国家台北的故宫博物院里面珍藏。你看看这儿写的字,知道是谁写的吗?

生:乾隆。

师:乾隆皇帝写的。刚才谁说乾隆来? 生:张志坚。

师:张志坚站起来,你怎么知道是乾隆? 张:老师告诉我们的。

师:我还以为你一看就能认出来呢,那就了不得了。(生笑)

师:谁画的画? 生:戴嵩。师:好不好? 生:好!

师:想不想读他的故事? 生:想!师:打开书。

师:我告诉你啊,做这件事。把字音读准了,把句子读通了,一定要记住,让你的耳朵听到你的读书声。好不好?

生:好!

师:自己读自己的。开始。生齐读。

师:哎,不要一起读,合唱不如独唱美妙,独唱。自己听到自己的读书声,开始读。

生大部分同学仍齐读。师:停,我刚才说啥呢?你们看过演唱吧?大合唱那么多人,谁能认识你啊?你看人家正儿八经的名演员,都是一个人干嘛?独唱。咱们独唱,好不好?接着往下读。一二。哎呀,不要一二了(大家笑),自己开始。

生自由读。

师巡视观察学生朗读。师:停。读完一遍了吗? 生:读完了。师:有些人刚才读完一遍又读一遍,有些孩子读完一遍别人还没读完赶快认读生字,多好呀。现在一遍全读完了吧?

生:嗯。

师:认下字了? 生:认下了。

师:不要随便说噢。我出来一些字,你一定要认识,好不好? 生:好!

师:看看这儿(出示注音生字词)自己拼一拼。生自由拼读。

师做停止手势,生渐停。师指最后一名大声读的孩子:瞧他的声音,读得多好听呀。你们会读不会读? 生:会!

师:谁来读第一行?好,你来读,她要读对了,你们跟着她读,好不好? 生:好。

生认读,但没有跟读。

师:哎?她第一个词读对了没有? 生:对了。

师:对了你们应该做一件什么事?跟她一起再读,重新开始。生按字领读。没有注音的字没有读。其他学生发现后指出不加拼音的字丢了。师:你就读词,好不好?咱就这样子读,好不好,开始。重新领读词。

师:读得字正腔圆。好的,第二行谁来读? 一生抢说:我!众笑。

师:你太着急,就轮不上你。(指另一生)你来读。生领读。

师:这声音多好听呀。第三行。生领读。

师:她了不得。那一行啊,最难读,尤其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特难读,她都读准了。咱们再来读一下。

生再次齐读词语。

师去掉拼音:难度增加了,谁来读? 指名领读第一行。师:第二行谁来读?

指名学生从后面往前领读第二行词语。师:又读对了,第三行,谁来读? 指名按顺序领读第三行。

师:好的。难度越来越大(换句子),谁来? 一生抢答。

师:不要着急,看一下。一生继续抢答。

师:看,只有他一个。那面靠墙那个男孩子(指),你给大家读这个句子,他读的时候大家注意听,尤其是红字,都是本课要认的生字,你一定要听听他认准了没有。生读得不够流利。师:读对了吧? 生齐:读对了。师:好的。(指一直抢答的那名学生)你一直想争,机会一直没给你。你这次给大家读一下。

生大声读。

师:很好,请坐。孩子们记住,这里面出现的几个字,都是特难认的几个生字。我们把这个句子再读一遍,好吗?

生:好!

师:这次不要喊着读,知道吗?有时候喊并不是很美。生齐读。

师:好的,我们生字认下了,再读课文就更好读了。对不对? 生:对!

师:请大家轻轻地读一下课文的第一段,读完告诉我:戴嵩是个什么样子的人?自己读。

生自由读。

师出示第一段课文投影:谁能看着这儿,给大家再读一次?读的时候大家要想啊:戴嵩是个什么样子的人?

指名生读,师提示不要拖腔,并范读首句。该生再读。

学生指出该生读漏的字。

师:差了那一个字可了不得啊。所以孩子们,我们读书一定要看清了读,不能想当然去读。好不好?

生:好!

师:谁再来把这一段读一下,这次读的要没问题了。(指刚才那位学生)你注意听好不好?

指名学生再读。

师:很好。知道刚才的问题吗?他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 生:著名的画家。

师:戴嵩是唐朝的一位著名的画家。谁告诉我什么叫著名? 生:有名。

生:那有名又是啥? 生:很有名。

师:这个同学问了,有名又是啥意思? 众笑。

师:请你站起来,你为啥要问这个问题?你叫什么名字? 生:唐…

师:有名,别人才能叫出来你,否则,说那个男孩子。人家戴嵩不仅有名,而且刚才那个同学说了,怎么有名?

生齐:很有名。

师:你呢,可能咱们班的同学知道叫什么名字,人家戴嵩呢,走哪儿,别人都知道,这就是谁呀?

生齐:戴嵩。师:这叫什么? 生:很有名。师:这叫著名。(众笑)师:明白了没有? 生:明白了。

师:请你们再读读下面这两句话,其实著名的意思就含在这两句话中,你告诉我为什么说他著名?这里面就有答案(指句子)。孩子们,为啥说他是个著名的人呢?你来说。

生: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师:有没有名? 生:有!

师:还有一句呢。那个女孩子。

生: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好多人观赏。师:还有一句呢?刚才漏了哪一句了? 师逐句出示,生读。

师:既然都是这么有名,第一句话说“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你能不能也用上“一……就……”来说说第二句和第三句。

师引导:“他的画一挂出来,看画的人……”

生:他的画一挂出来,看画的人就没有不点头称赞的。师:明白了吗?我们一起说这句话。生齐说。

师:会用“一……就……”了吗?第三句谁会说? 师引导:你可以把有一些句子去掉再组。

生:他的画一挂出来,有钱的人就争着花大价钱购买。师:明白了没有? 生:明白了。

师:自己跟自己说一下。生自由练说。师:明白了吗?这就是著名。记住以后读一些词时它后面有一些句子就是说明那个词的。好不好?

生再读这三句。

师:他的画画得好不好? 生:好!

师:想不想知道他怎么画的? 生:想。

师:这我不知道。打开书,你轻轻地读课文的第二小节,一边读一边拿出来你的笔轻轻地把写他怎么画画的句子划下来。读书要动笔墨。

生自由读。师:这就是学习,不要让别人告诉你答案,一定要亲自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谁来告诉我,哪句话是写他画画的?这么多人不知道啊?那么多老师都看着你,你要不知道了人家会说这个孩子……谁来说你划出哪句了?你画的哪句?

生:他一会儿……很快就画成了。

师:其他同学画的哪句?是不是这句话? 生:是。

师:记住,课堂上不要和老师躲猫猫,不怕你错就怕你没有机会表现自己。咱们读一下这句话。生读:他一会儿----师:大家听着,你如果找到这个句,你聪明;如果你把这个句子读好了,你更聪明。谁来读这个句子?

还有人不敢举手,刚才我就说你了,你画到你不说别人就不知道你。你不会读吗?站起来,就你读。咱们听听她读好不好?

生:好。生读。

师:你瞧瞧,你读的一点都没问题。对不对? 生:对。

师:机会是自己争来的。谁再来读这句话,还不举手就打屁股了。生笑,举手的多了。指名生读,集体读。

师:这句话里有一个词出现了两次,哪个词? 生:一会儿。

师:老师把它标好了。你看他一会儿……我说你们接着往下读。师引读: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师:你从这两个一会儿感觉到戴嵩画画怎么样? 生:戴嵩画画很认真。

师:很认真。来,咱们读出他的认真。生齐读。

师:除了认真呢?孩子们?你来说。生:很细心。

师:咱们读出他的细心。生再读。

师:我觉得这句话既不是说他特认真,也不是说他特细心,而是说他—— 生:很有名。

师:画画怎么样?真不知道? 生:他画的画有对比。

师:我没听说过这个词。你觉得他画得熟练不熟练? 生:熟练。师:你看人家画画怎么画的?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是不是很熟练啊?

生:熟能生巧。

师:确实是熟能生巧,熟了就巧了。孩子们明白了没有? 生:明白了。

师:他画得很快,他的动作很熟练。一会儿……一会儿……这里面有两个词写得特别好。咱们来读一读,第一个词叫——

生:浓墨涂抹。

师:要读好了,读得有感觉。这是画画专用的词语。你读好了才能记住。这个词叫——

生感情读:浓墨涂抹

师:什么叫浓墨涂抹?你感觉浓墨涂抹是怎么回事? 生:用很黑的墨重重地涂。师:(用手比划)用很黑的墨重重地涂。还有吗?(扫视全班无人有异议)他还一会儿——轻笔细描。读一下这个词。

生读。师:谁告诉我什么又叫轻笔细描呢?刚才他说浓浓的抹涂叫浓黑涂抹。那“轻笔细描”呢?你来说。

生:就是用笔轻轻地描。

师:描什么呢?一般是描事物的轮廓。知道吗? 生:知道。

师:我们来看,什么叫浓墨涂抹呢?谁来告诉我,你看着这幅图,哪个地方叫浓墨涂抹?哪个地方叫轻笔细描?

生举手,一生举手后又放下。师:这个勇敢的,你刚才举了一下手又放下了,是吧?就你来,你上台去指,告诉我什么叫浓墨涂抹,不要扭扭捏捏的。

生指出头部,师引导指出更多浓墨涂抹的部分。师:那你说哪里是轻笔细描呢?

生指出柳条部分,师请另一位学生帮助找出其他轻笔细描的部分。师指图中部分,生集体说画法。师:知道这两个词了吗? 生:知道了。

师:老师这儿还有几个词(出示:泼墨如云,工笔细描、浓墨重彩、细线勾勒)也是说绘画的,我们来读一下。

指名领读。“重”错读为chóng。

师:这叫浓墨重(zhòng)彩。你重读这个词。生重读,细线勾勒(lèi)师:这个字——(指拼音)生齐:加着拼音。

师:这个字叫勾勒(lè)。来,你再读。生重读。

师:请坐。孩子们,以后啊,遇到字,一定要记住想一想拼音,这是我们识字的一个工具。如果你们经常用拼音,字音就容易读准了,普通话也容易说好了。我们把这几个词语记在心里好不好?

生:好。

师引导生齐读词语。

师;下面有难度了。刚才我们说戴嵩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把画——画成了。你来看一看,(出示:他一会儿——,一会儿——,很快就画成了。)你会不会也用上上面的词语,说一说戴嵩很快就把画画好了。

生:他一会儿浓墨重彩,一会儿细线勾勒,很快就画成了。师:对不对? 生:对。

师:鼓励鼓励。生鼓掌。

师:好的。谁还可以说?有些词还没用上呢。你来说。生:他一会儿泼墨如云,一会儿工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师;这两个都说了,能不能说第三种跟他们不一样的?

生:能!他一会儿浓墨重彩,一会儿工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师:还有没有第四种。

生:他一会儿泼墨如云,一会儿细线勾勒 师:很快就—— 生:画成了。

师:戴嵩画得好不好啊? 生:好!

师:了不得吧?他的画画得这么好,许多人一看到他的画就都来称赞。对不对?(出示图)

生:错了。

师:都来称赞,哪儿错了? 生:牛尾巴。师:先甭着急。错了咱一会儿再研究。这挂出来画是不是许多人都来称赞啊? 生:是。

师:拿出书来,看一看谁都称赞他。谁来读一读谁称赞他了?你来读。生:“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师:好的。他读得有味道。但是,我还想更有味道,谁来读这两句话?你来读。

生感情朗读这两句话。

师:他哪儿读得最好,孩子们? 生:“画得太像了。”

师:太像了!除了这儿还有哪儿好啊? 生:“画活了,画活了!”

师:对呀!你看把这儿读好了,是不是就能读好这一段话了? 生:是!

师:来,咱们来读一读。生带感情齐读。

师:我看到好些人读得还摇头晃脑。“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咱们重读这句话。

生更有感情地朗读。

师:第二句我请一个人来读。谁来读?一定记住啊,刚才你练习的成果你得表现出来。

一生小声读。

师:他称赞不是太诚心。你看人家后面还有一个什么符号? 生:感叹号。

师:要读好这个标点,你才有文采,你能不能再试试? 生感情读。

师:他已经很努力了,谁再来试试? 指名读。

师:下面一句谁来读?(把“一位商人称赞道”放到句首)生感情读。

师:孩子们,你知道了吗?这有些话呀把说话的人搁后面,有些话呀把说话的人搁前面,你们懂了吗?

生:懂了。师:懂不懂? 生:懂。

师:下一句谁会这样子变?一定要学会动脑筋,你就学好语言了。你来变。生:一位教书先生……(随机指导“教”字读音)

师:来,老师请一位同学读课文中的,再请一位同学读刚才变了的,咱们比较一下好不好?

生:好。

师:老师特想请一位刚才没举手没读过的。你没读过吧?你就照着课文读。谁来变一变的那个?哪位?可聪明的那位。(生争着举手)你来读。

没被选中的同学有些失望 师:咱们听听这两位读。两位学生感情朗读。

师:请坐下。知道这样子说话了吗? 生:知道了。师:真知道了。生:知道了。师:如果你们就是当时周围的这些人,谁会夸夸这幅画?不要像文章中写的那样,非要那样说,你想怎么夸就怎么夸。心里怎么想的嘴上就怎么说。

生:画得太好了,画得太好了,这真是——(生卡壳)师:老师这里给你写俩词,这个词叫做“栩栩如生”。这真是——栩栩如生。这真是——再给你一个词,叫“惟妙惟肖”。又有人夸奖了,谁来接着说。

生:“画得太好了,画得太好了,这真是惟妙惟肖!”一个书生称赞道。师:了不得吧?书生称赞道。谁还再来夸一夸?谁会把一个书生称赞道放在前头,再用一个词,谁来夸夸?甭着急,想一想,一个书生由衷地称赞道——谁接着往下说?

生:“画得太妙了,画得太妙了,这真是栩栩如生!”一位大学生称赞道。(众笑)

师:像你这样子夸,这样子夸,这个人夸,那个人夸,课文中有一个词叫什么?(师做寻找状)

生:……

师:不是哎。你看围观的人看了都怎么夸赞? 生:纷纷夸赞。

师;知道什么叫纷纷夸赞了吧? 生:知道了。

师;你夸,他夸,我也夸。现在请合上书,孩子们。你们夸人家这幅画说太好了,太像了,画活了。为啥你这样子夸人家?你们这样子夸是因为这幅画画得好不好啊?

生:好!

师;好到什么程度? 生:非常好。

师:课文中有个特别好的词,好到什么程度了? 生:绝妙之作。师;你们没品出来。我给你们写出来吧——活(板)。画得怎么了? 生:画活了。

师:这才叫好画。我们来读一下这句话。生读。

师;你们知道吗?在中国有一个故事,叫什么故事? 生:画龙点睛。

师:总有人这么聪明,你比我小时候聪明一百倍。你站起来,啥就叫个“画龙点睛”?知道故事吗?谁知道?你来给大家讲一讲哦。咱们来听听他来讲“画龙点睛”。

师双手扶生肩,与生配合讲述画龙点睛。师:活了没有? 生:活了。

师:活了没有? 生:活了。

师:真有这样的事吗?没有。这只是传说。但是,这个“活”字说明这个画家画得怎么样?

生:妙。

师:特别的好,就像真的一样。明白了没有? 生:明白了。师:真明白了? 生:明白了。

师:真明白了坐好。瞧瞧,清楚了吧?可是,孩子们,就在这时候啊,(录音播放“画错啦,画错啦!”)听到一个声音在叫什么?

生:“画错啦,画错啦!” 师:(出示句子)咱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谁来读。这是一个牧童说的话,最符合你们的水平,你要再不读可就没机会了。

生争先举手。师指名一生读。

师:他放了一天牛,累了。(生笑)谁再来读这段话? 一生小声读。

师:还没睡醒呢。谁来响响亮亮地读一下? 生:“画错啦,画错啦!”……大家一下子都呆住了。

师:是呀,假如你就是当时的那个商人,或者是当时的那个教书先生,或者周围的人一听说这句话,心里会嘀咕什么?谁来告诉大家?

生:怎么画错了?

师:就是啊,怎么画错了?你来说。生:哪里画错了?

生:都说画得很像呀,哪里画错了?

师:就是画得很像呀,哪里画错了?这么大个大画家怎么会画错呢? 生:到底是哪儿画错了?

师:真好,刚才这些问题后面都有解释,你自己读一读,练一练,告诉大家,它哪儿给错了?好不好?自己读。

生自由读。

师:知道哪里画错了吗? 生:知道了。

师:这一段话呢有两个人,一个是戴嵩,一个是—— 生:牧童

师:戴嵩和牧童有一段对话,你们同桌之间一个当戴嵩,一个当牧童,你们把这个话练一练,好不好?

生同桌合作练读。师:谁来当戴嵩啊?(生抢当)你当戴嵩吧,我看到她特有修养。谁当牧童?你选一个牧童,你选谁。

扮演戴嵩的同学选择牧童。生:谁读对白?

师:谁读对白呀?你呀。你读前面的叙述部分,你可就是戴嵩,你可就是牧童了。咱们听听啊,你们看看谁演得像?好不好?

生分角色朗读。

“牧童”有点走神,接错了句子。师抚摸着他的头:角色搞不清,你是牧童哎,老想当画家。来来来,牧童。你这个画家再和蔼地跟他说,他这次就搞清楚了。

生继续分角色朗读。师:表演得好不好? 生:好。

师:谁更好一些?

生:郭艳艳(扮演戴嵩)。

师:这个戴嵩好吧?真好,人家演得就叫个什么词?语言态度,课文中有个词,叫什么?

生:和蔼。

师:人家这位呢(搂牧童)刚才一直争一直争,我要告诉你,不能太冲动,好不好?咱们再选一个牧童,还是你选(面向“戴嵩”)。这次你一定要选个好搭档啊。

师生再选学生扮演文中角色。

师:咱们这次再看看,这次你们想一件事,听了他们的对话,你想夸戴嵩什么,你想夸牧童什么?好不好?

生分角色朗读。师:读得好不好? 生:好。

师:好就给人家个表示嘛。生鼓掌。

师:孩子们一定要记住,学会欣赏别人,你才会进步。忘了你们刚才的任务了没有?你们光看人家表演了,你就不想夸一夸人家吗?谁来夸一夸?夸夸戴嵩。你会对他怎么说?

生:戴嵩多虚心呀!

师:就是呀,戴嵩多虚心呀!生:书上有呢。

师:说那书上没有的。会不会说一个?课文中还有一个,你看他的态度多——

生:和蔼。师:谁来说?夸夸牧童。生:牧童敢向大家提意见。

师:牧童敢向大画家提意见,了得了不得? 生:了得。

师:你们将来要经常向老师去提问,你将来就一定能超越老师。还有吗?只会用书上的?你们知道我这节课哪儿最失望?就这儿最失望。孩子们一定要学会用自己的嘴巴说自己想说的话。好不好?咱不夸了,咱把那最后一句话读一读。

生齐读。

师:是呀,你看一个人那么谦虚,一个人那么勇敢,好不好呀? 生:好。

师:放下书。出示课前认读词语。一定要把这些词记在心里。生认读。

师:最后一个词叫什么? 生:拱手。

师:谁会做这个动作? 一生做动作。

师:这个动作就是拱手(师示范),来咱们一起做一做。众生做动作。

师:请放下手。大家看这里,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写的一个生字。咱们就写一个,但你要写好。这个“拱”字左面是什么?

生:提手旁。

师:说明这个字跟什么有关? 生:手。

师范写提手旁。右半边是什么? 生:共。

师:左面的手表示它的意思,右面的共表示它的读音,这是什么字? 生:形声字。

师:所以汉语特有意思。现在看老师给你们写字。要记住,写字怎么写,先写左面的提手旁,再写右面的“共”字,这个字就是“拱”。拿出笔来写。请你记住,按我刚才教你的,先写——后写——写一个字。

生写字。

师:认认真真写字。能写好字,才能做好事;能做好事,将来才能做好人。写完了一定要和前面那个例字比较一下,看人家写得好还是你写得好。如果写得一样好,你就了不得了。如果你觉得不像那个好,你再写一个,争取写得像那样子好。注意写字姿势,头正,肩平,身正,足安。

一生小声说差不多。

师:我告诉你,差不多跟一个样距离很远,一定要多练。写好了吗? 生:写好了。

师:合上书。记住这个故事了吗? 生:记住了。

师:好玩不好玩? 生:好玩!

特级教师的“特效”阅读教学 篇7

阅读效率是阅读教学的生命。为了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质量, 教师们绞尽了脑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们的阅读教学是怎样获取“特效”的呢?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一、学习的娱乐化

为了获取阅读教学的“特效”, 特级教师们总是把语文的阅读课堂打造成为学生学习的“快乐大本营”, 让“学习娱乐化”。这种“娱乐”是一种彻头彻尾、彻里彻外的可持续性的“乐”。这种“乐”有三种境界:乐在外表、乐在内心、乐在精神。在课堂上插入唱歌、游戏, 那是喜形于色, 乐在外表;插入幽默、笑话, 那是愉悦心情, 乐在内心;从文本的语言文字中找到快乐的激情燃烧“点”, 那才是最高境界的“乐”——乐在精神!

“学习娱乐化”, 学生感受文本的“甜中之乐”, 一般都能;而感受文本的“苦中之乐”, 则要有思想境界, 要有教师的引领。

北京市特级教师张抗抗辅导的《窃读记》, 启迪我们可以从4个方面引导学生感受“苦中之乐”。

1.感受窃读的担忧与暗喜之乐。到书店“常常光顾而从不购买”, 体味作者“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的迫切心情, 领会书店比香味浓郁的饭店更有吸引力的感觉;咀嚼“担忧”那本书卖光, “暗喜”没人注意, “急切”地寻找那本书, “急忙”地打开书, “我像一匹饿狼, 贪婪地读着”这些语言文字, 从中感受窃读充满了喜爱读书之乐。

2.感受快乐与惧怕的“窃读的滋味”。“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 有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像小鸟觅食那样忙碌, 那样快活!有时把自己“隐藏”在顾客堆里, 像跟老板捉迷藏, 那么有趣, 那么好玩儿!有时“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 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 那么温馨!那么幸福!窃读, 充满了生活情趣之乐。

3.感受窃读的矛盾心理。最“开心”的是下雨天, “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 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 “心里却高兴”。窃读, 充满了戏剧性的乐。

4.感受窃读的艰苦与乐观精神。作者“饿得饥肠辘辘”, 窃读环境如此艰苦, 还做“白日梦”:有钱“吃一碗热热的面条”, 有人给摆一张沙发, “坐上去舒舒服服地接着看”。窃读, 多么乐观!作者窃读时腿酸、麻木, 合上书, 却“好像把所有智慧都吞下去了”。窃读, 多么惬意!

作者在“窃读”中得到了乐趣, 学生在娱乐化的学习中阅读《窃读记》, 也获得了乐趣, 并懂得了一个道理:人的成长、成熟, 不但需要吃饭、物质营养, 更需要读书, 需要精神营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孩子能成为有教养的人, 第一要有欢乐、幸福及对世界的乐观感受, 教育方面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珍惜孩子有权享受的欢乐和幸福。”

二、教学的情境化

情境化教学是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们获取阅读教学“特效”的拿手好戏。叶圣陶先生认为, 语文教学“入境始与亲”。教学的情境可以使学生因境生情、因情学文、因文入神, 展示文本的意蕴美。创造教学的情境, 通过音乐、绘画、戏剧以及多媒体课件这些艺术手段固然很好, 但在常规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尤宜提倡教学情境设计的简单化。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情境化教学《燕子》, 取得了显著特效。

1.教具入境。当城市学生对燕子并不熟悉时, 她用自己剪的纸燕子, 犹如在蓝天飞翔, 形象地教会了第一自然段描写燕子外形那组词语。

2.想象入境。学习第二自然段, 她指导学生观察放大了的课文插图, 引领学生入境想象:假如你们是小燕子, 这时候从南方飞回来了, 说说观察到的情境。

3.语感入境。李老师让学生在“细雨”的前面加上修饰语“蒙蒙的”, 体味有什么感觉;学生感觉出了浓浓的春意, 联想起了朱自清写春雨“像牛毛, 像细线”的语句。

4.画中入境。李老师让学生画“波光粼粼”“沾”“荡漾开去”的情景, 从中领悟词语表达的意境。

5.描述入境。学习第四自然段, 引导学生理解燕子停歇时的静态美, 李老师指着挂图客观地描述, 引入画面:“这个‘痕’表示电线不是那么粗、生硬, 而是隐隐约约。”

李老师还从遣词造句、修辞手法以及篇章结构等方面进行情境化教学。她的情境化教学, 做到了“以活见实”, 让学生体会到了“境”中的“言”, “悟”中的“诗”。在她看来:“语感的教学并不是通过词语解释进行的, 而是要让学生在语境中联系上下文获得对它的形象、色彩、音响的综合感觉”, 最终“教师要通过描述, 运用直观的艺术手段, 加之对语言的品赏, 让学生看到作家描写的画面, 从而更深入地进入课文情境。”

三、教学目标的简化

特级教师的阅读教学之所以能够取得“特效”, 是因为化简了教学目标。哲学的观点就是解决主要矛盾, 一个课时突出一个中心, 解决一个问题, 学生容易获得成功的喜悦。

阅读教学的“牛鼻子”是什么?朗读。教学《猫》, 一般设有4条教学目标 (见《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09年第9期) 。北京特级教师于文红教学时, 则将4条教学目标浓缩为一个牵动全文的“朗读”教学目标:朗读第一自然段, 找出总分句, 概括成年猫古怪的特点;对照画面朗读, 选择性地给多媒体画面取名;看图朗读, 分读关于描写“老实”“贪玩”“尽职”“勇猛”的句子;相互评价朗读。

于老师还用齐声朗读、补充朗读、指名分节朗读等形式让学生亲密接触文本。尤其值得赞赏的是她的交流朗读, 她让学生用“说它”“的确”“可是”连成一段话, 用书上原话说、用自己的话说、个人说、齐声说等方式, 细说小猫老实、贪玩、尽职的特点;学生出示自己收集的和自己画的猫的图片, 结合课文内容朗读介绍图片。朗读的方式层出不穷, 但万变不离文本, 将识字、理解、感悟、背诵、口语交际、综合实践等教学目标通通融合在一个“朗读”教学目标上, 创造出了阅读教学的高效课堂。

“教学目标的最简化”并不等于教学过程的简单、简陋, 而是要把“一个”教学目标做细、做实, 要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 做足阅读教学这篇大文章, 使教学内涵更加丰富多彩。

四、作业的人性化

特级教师阅读教学的“特效”还体现在人性化作业方面。人性化作业拒绝把讲读与作业分成“两张皮”, 即课堂教师讲, 下课学生做。他们不做“搬山”运动, 即把课堂作业“搬”成家庭作业;不是以家庭作业为主, 以家长辅导为主, 以牺牲学生、家长的娱乐休息时间为代价。“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集中反映在人性化作业的讲读与作业的融为一体。

贾志敏老师的《推敲》教学片段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师:59页第三个练习有8个词语, 谁来读一读?

生: (大声读) 避让、响亮、沉睡、家境贫寒、推敲、斟酌、妥帖、夜深人静。

师:不错。“避让”是什么意思?

生:可能是让开的意思。

师:不能说“可能”。“避”是什么意思?“让”是什么意思?你站着 (指一学生) , 我要过来, 你怎么办?站好。 (教师走过来, 学生退让。)

师:不错, 我要过来, 你让开。“避”就是躲开, 让出路来;让, 让道。

师:现在请小朋友自由选择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指导)

“韩愈也是一位诗人”, “也”, 读得重一点。

“过了一会儿” (注:yīhuìr) , 不是“一会儿” (注:yīhuìér) 。

等一等, 你读的时候能不能再快一点, 紧凑一点。

像说话一样读。

你真聪明, 老师念一遍你就知道怎么读了。

她读得很细腻, 这就叫“有感情地朗读”。

“斟酌”, 念半边了, 但是你读得很认真。

“后来”后面有停顿符号吗?

不念“自” (zhì) , 跟我念“自” (zì) 。

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要问吗?

生:簇拥。

师:谁知道?先看“拥”是什么意思, “簇”是什么意思, 不知道?“簇”, 许多东西或者人“拥”挤在一起。

特级教师教学实录 篇8

【关键词】于漪 教学智慧 教师成长 启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B-0069-02

于漪,1947年考入复旦大学,就读教育学专业。毕业后先教历史转而教授语文,之后担任校长。1978年被评为上海市首批语文特级教师。先后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在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中,出版了不少著作,如《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珠》《教你学作文》《语文教学谈艺录》等,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于漪“教文”不忘“育人”的教育理念和“兴趣”加之“情感”的教育艺术,为语文教育树立了一面旗帜,成为师者的楷模。对于每个怀揣着梦想的教育者来说,于漪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经典。

一、于漪的教学智慧

名师的教学智慧代表着特定时代的教育变革及其发展,是人类一笔宝贵的财富。在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今天,教学名师的教学智慧更有着独特的价值。对于“教学智慧”的界定,叶澜教授将其定义为“集中表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势和新问题的能力,具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机智,具有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境及时做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所以,教学智慧应该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学习、积累、反思、总结,逐渐形成的一种综合的专业素养,是教师知、情、意等方面在教学实践中的充分体现。本文拟从教育理念和教育艺术两个方面来谈谈于漪的教学智慧。

(一)教育理念。性质观是语文教育观念体系中的核心,统帅着语文教育的全局,决定着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对此,于漪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表了《弘扬人文,改革弊端》,高举人文性的大旗,提出语文学科性质的特点在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不承认语文的人文性,必然只是注重语文形式,忽视语文内容。文化内涵本是语文的固有根基,教材中的任何课文都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统一体,不可分割。只讲形式,就架空内容,语言形式就失去灵气,失去光泽,变成任意排列组合的僵死的符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一节中也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性质的基本特点”。

“教育,就是培养人。”于漪认为,语文教师应树立鲜明的“育人”目标,“教文”要纳入“育人”这个大目标,只见“文”,不见“人”,充其量只在鸡虫得失上兜圈子,很难成为学生生活的导师、道德的教员。在教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所以,她始终坚持胸中有书,目中有人,在教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又教给学生处事的态度、做人的道理。只有把“人”放在首要地位,才能走出“重术轻人”的误区,从而达到“育人”的目标。同时于漪也在其基础教育观中划定了育人的标尺,即培养拥有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的人。

于漪曾对记者说:“我认为教育改革归根到底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从以本本为本到以学生为本,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于漪视学生为学习真正的主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独立个体。其学生观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一是学生是能思善想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而不是“容器”。二是教师应把从教出发的立足点转换到从学出发,做到目中有人。三是教师的“教”是通过学生的“学”而发挥作用的,因此教师要不断研究学生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启发学生学,引导学生学。总而言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平等对待,关注差异,一切为学生服务。

于漪的教育理念在其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和完善,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也对教师的成长起到了引领作用。

(二)教育艺术。“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藏,罕譬而喻,可得继志也”。早在《学记》中就有对教育艺术的精辟论述。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的序言中也提到了“教学论的意思是指教学的艺术”,这种艺术是“一种教得准有把握,教得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就语文教学而言,教育艺术的运用不仅能提高教育质量,还能给学生智慧的启迪与美的享受。于漪在教学中十分注重教育艺术,关注学生的兴趣培养和情感熏陶。

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遏制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达尔文也提出“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深喜爱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可见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于漪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兴趣观,“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它是推动学生掌握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的欲望”。认为语文课要有新鲜感、趣味性,能与时俱进,并且应具备一定的难度与深度,使学生能够体验到克服困难的喜悦。

“教育的事业是爱的事业”,“情,是语文教育的根”。正是于漪对语文、对学生有着满腔的热情和浓浓的爱意才有了她春风化雨般的“爱的教育”。而她所追求的也正是这样一种境界:直面于“人”、植根于“爱”、发轫于“美”、着力于“导”、作用于“心”。于漪在课中倾注自己的爱,诉诸学生的心灵和理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从学生出发又以学生为归宿,通过层层引导带领学生从“美”的角度,探求作品的“真”与“善”,从而开拓了语文教学的新局面。

二、于漪的教学智慧对教师成长的启示

“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韩婴在《韩诗外传》中如是说。教师德才兼备、人格高尚才会对学生有更多的影响力。这也就需要教师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努力,追求自我实现与自我成长。于漪的教学智慧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重要的启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具有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情怀。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教师不仅心中要有一整个班级的全局,而且应心怀学生的个性,尊重差异,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用“爱的教育”走进学生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重视教学反思。于漪在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中坚持写“教后”,记录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存在的闪光点,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教学反思是指教师立足于教学实践,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为目的,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教学过程本身以及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进行理性的审视和分析,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而采取相应的改进策略。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结束后,应以探究和解决问题为着力点,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自己的闪光点继续保持并加以发挥,找出不足之处努力寻求办法改进,有问题意识才能更好地进步,为学生负责。

(三)终身学习。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教育事业也飞速发展。教师作为一个人类文化的传承者,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促进者,必须认识到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下的需要。教育是着眼于未来的事业,教育工作的性质与特点要求教师具有相当程度的职业敏感,跟随时代奋力前进,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使自己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所以教师不仅需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教学技能,还应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文字功底,片刻不能停止学习步伐,与学生共同成长。

于漪的教学智慧对教师成长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教师不仅要具有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情怀,重视反思,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并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对教师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滢.于漪:育无止境爱满天下[N].中国教育报,2010.10.15(3)

[2]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1)

[3]于漪.弘扬人文改革弊端——关于语文教育性质观的反思[J].语文学习,1995(6)

[4]于漪.于漪文集第1卷[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5]于漪.素质·能力·智力——我的语文育人观[J].语文学习,1988(12)

[6]学慧.教育改革呼唤教师的角色转换——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J].江西教育,2003(13)

[7]于漪.兴趣·情感·求知欲——阅读教学艺术谈[J].语文学习,1989(2)

上一篇:对村级组织阵地建设的调查的报告下一篇:2015 新出答案 淘宝天猫商城入驻专业考试如何向淘宝商城索要发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