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的真谛

2024-09-03

国学的真谛(共7篇)

国学的真谛 篇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合抱之树,始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之道,利万物而无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电视剧《老子传奇》,以其史诗般的语言,气势恢宏的画面,把一部朴实、深刻的历史文化正剧呈现在我的眼前时,我深深被吸引也被震撼了,一口气把33集全部看完,让身心享受了一场文化盛宴,让思想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洗涤。剧中最后的画面和画外间不停地萦绕在我的眼前我的脑海。情不自禁地反反复复地去回味去体悟剧中老子讲道的场景,不明之处打开电视反复播放,甚至

录下来,以求领悟更多。

《老子传奇》以圣人老子一生的传奇经历和周末时期乱世之纷争的百年历史作为两条并行线索贯穿,将老子博大精深的道德思想简易化,使人们能从中感悟大道之真谛,体会为人之根本,行事之准则。从而教育世人尊道贵德,去欲还本,回归自性,顺应自然,和谐永存。

老子曾以十多年的时间将自已一生的感悟和思想写在竹简上,不想被一场大火毁灭,后来是尹喜的多次请求下,老子将其思想之精华部分记录下来,形成了《道德经》.老子对道德二字的解读,说明尊道贵德的重要性。

老子对“道德”二次的解读是:

道者,天地之祖,万物之宗,天地因之而生,日月因之而行,人因之而成,不因人之好恶而改之,它是天地万物一切变化中永恒不变的.德者,道是用也,二者一也,人合于道者则德,物合于道者则序,反之则为悖为逆,人德物序则天下正,人悖物逆,则天下乱。

道德学说内容涵盖了治国、治家、治身的准则和道理.“和谐”是道德学说的基本法则之一: 自然和谐,星辰顺序,天清地宁,风调雨顺,万物繁荣; 人类和谐,天下太平,社会稳固;

国政和谐,上下同心,百官尽职,百工尽技,百姓乐业;

家庭和谐,六亲和睦,夫妻和顺,家道昌盛,乐享不天伦;

人身和谐,阴阳平衡,百脉畅通,身康体健,心顺神怡、颐养天年。

也就是老子在2500年前,就已各告诫我们,若要国泰民安、家庭幸福、身体健康,创建和谐的内外环境,应为首要目标。

道德学说,叫人去欲还本,也就是去除后天的妄欲,寻回先 天的本性: 治心,清静寡欲; 治身,昄原真柔;治世,自然无为; 治家,合和恒一; 治神,抱一还元;

人应持清静心,平常心;若整天为名利,取之无度,整日奔波于名利之中,以致心中不静,而生烦恼,身心皆疲;人生在世,穿衣吃饭,此为本性,不可为求衣食而过于奔波,衣食本为保命、养命,若有为为衣食终日奔波拼命,则衣食得来,而疾病却至,乃至早亡,却又何苦呢?衣求保暖,食求保腹,山珍堆山,一腹难食;房屋再多,只睡一床,多余之物因舍于穷苦之人。

为人行事要柔和,不要太刚,不要太过于锋芒,太刚太硬最容易受伤,是不会太长久的.要象水一样,虽利万物却不彰不争,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善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仍效水之德也.治家,应有恒久之心,一家人应和和睦睦在一起,永久相爱相亲,没有私心没有私利,不因争利而六亲不认.做人要抱住原始的根本,即尊道贵德,不为外物所扰,顺应自然而为之,保持 一颗平常心、清静心,如此与道合真,与德合体。人若失“一”这个根本的东西,则神形分离,只剩躯壳,浑浑沌沌,生不如死.治世者应涤除妄欲,削除妄为,积蓄精力,上下合一,不生争端,天下安泰君民同心,尊道贵德,这样则无所不治,无所不化,以此为治则江山永固,千秋万代!

对待功业,我们同样要遵循自然规律,不可妄想一蹴而就,老子如是说:

合抱之树,始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成事自有定数,万难自有解数.看一部《老子传奇》,既温习了历史又深悟了国学,当政者、治家者、求学者、创业者、养生者皆可各取所需,谨遵老子所创国学真谛,一定受益匪浅!

国学的真谛 篇2

一、置身国学环境, 营造感恩氛围

“让每一面墙壁都学会说话”的教育艺术在于让孩子们自觉接受环境的影响, 从中获得教育与发展。为了真正将弟子规学习与孩子的学习生活相结合, 彰显国学气氛, 我们制作了扇形的KT版块, 包上古色古香的蓝印小花布, 在活动室的每一处都贴上了合适的弟子规内容, 供孩子们时时刻刻观看、阅读和学习。如“娃娃家”墙壁上, 贴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等。“理发店”贴上了“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盥洗室里面贴着“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则净手”……在我们的布置下, 整个活动室到处洋溢着浓郁的书香氛围。我们会每天定时在一些环节和孩子一起朗读, 并不定时和孩子们一起读一读、认一认, 孩子们在游戏、午餐时间、环节之间都会不由自主地和同伴一起指指读读墙壁上的弟子规, 弟子规学习真正融入了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之中。

教师是孩子的一面镜子, 我们的一言一行时刻被孩子们所关注。教师要时刻思考自己有没有以身作则, 处处以弟子规中的要求去对照自己, 做好孩子的表率。比如, 要求孩子做个有礼貌的孩子, 自己首先要每天很主动地和孩子问候, 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相互礼仪, 要求孩子衣服整齐, 坐要坐端正, 自己也要首先做到。一日生活中有时会让孩子帮老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无论事情大小我都会对孩子说, “谢谢。”接到来自老师的谢谢, 做事的孩子心情是愉悦的, 做事更积极了。其余孩子也是看在眼里学在心里, 同伴之间相互帮助的时候也不忘相互说声谢谢, 脸上还露出满意的微笑。久而久之, 孩子们知道别人帮助了你要知道感恩谢恩, 感恩意识也初步形成。

二、随机学习经典, 萌发感恩情怀

弟子规内容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 理解其意义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能随机抓住生活或学习中的教育契机, 孩子们学起来就不会觉得枯燥无味。在语言活动《贪睡的太阳宝宝》中借以故事告诉孩子们一个道理, “不要贪睡”, 我想起我们《弟子规》中刚学的一段话, “朝起早夜无眠老易至惜此时”不正是讲得这个道理吗?我们已经学过这段话, 但孩子们并未真正理解其意义所在。那时刚好是冬天, 有几个孩子经常会很晚入园, 家长反应早上孩子怕冷不肯起床。于是我问孩子们弟子规中的哪句话告诉我们不能贪睡的道理, 我们可以用弟子规中的哪句话来帮助太阳宝宝和班上几个晚来的小伙伴呢?孩子们一听立刻对着太阳宝宝读起了弟子规中的这段话, 可谓是恰到好处活学活用, 这样孩子们的记忆会更深刻, 对这段话的理解也更进了一层, 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太阳宝宝的关爱之情”。这种随机学习的方式, 起到了对国学经典一种复习理解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孩子们懂得了学以致用, 懂得用弟子规中的话语去关心自己的小伙伴, 萌发了孩子们初步的感恩意识。

弟子规学习有专门的特色活动时间, 但如果时间过长, 孩子们会没有耐心, 所以要能在一日活动中努力寻找学习的最佳契机。比如, 开学以后, 很多孩子出现不好好吃饭的现象。每到吃饭时间, 就有孩子对老师讲要求要少吃点, 老师我不喜欢吃这个菜少点, 这个肉喜欢吃多点。针对这种现象, 我想起了弟子规中的一句话,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于是将这句话在餐前活动教给了孩子们, 并把其中的道理用通俗的话语告诉孩子。以后如果哪个孩子挑食, 我们就把这句话告诉他并帮助他好吗?就这样, 孩子们轻松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 进餐情况也有所好转。教师首先要自己熟读弟子规, 了解弟子规每句话的含义, 这样才能灵活引用, 随机安排。

三、经典联系生活, 挖掘感恩元素

感恩是人类社会最朴实的情感表达, 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元素, 弟子规中蕴含着丰富的感恩教育契机, 教师要努力结合孩子们的生活, 让他们在学习弟子规的同时学会关心爱护自己的父母, 关心自己身边的人, 学会感恩。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在弟子规教学中, 我们要努力挖掘弟子规内容中与孩子们生活相结合的元素, 孩子们会更容易理解。

记得一次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弟子规中有这样一句话,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在活动开始前, 我在网上下载了一些醉酒丑态的样子给孩子们看, 让孩子们说一说醉酒的样子美不美?“你喜欢喝醉酒的人吗?为什么?”孩子们都说不喜欢, 样子很丑, 还有的说像疯子一样。我接过孩子们的话, “饮酒不仅会让你的样子变丑, 而且还容易发生危险。”接着我和孩子们一起观看了醉酒后有的人误跌入河中溺死、酒后驾车发生车祸、酒后失态等场景的照片, 因为有直观的图片, 孩子们看得很认真, 听得津津有味。“喝酒好处多还是坏处多?”“坏处”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回答。在前面的一系列引导之后, 我问, “你们家谁喜欢喝酒?会喝醉吗?”一听这个问题, 孩子们兴奋了, “我爸爸喜欢喝酒”“我爷爷喜欢喝酒”“我爸爸喝酒说是因为应酬没办法”……“爸爸妈妈工作很忙, 还要忙着照顾我们。如果你的爸爸喜欢喝酒, 你应怎样去关心他爱护他呢?”“劝爸爸少喝酒”“喝酒了不能开车”……“孩子们真会关心爸爸爷爷, 你的亲戚中间有谁喜欢喝酒你也可以关心他。弟子规中有句话说的就是喝酒的事情, 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可以用弟子规中的这句话去关心你的爸爸、爷爷和喝酒的亲戚朋友, 好吗?因为这些事情孩子们在生活中经常看到, 所以, 讲起来滔滔不绝, 学习起来也非常认真。过了几天, 早上君君的爸爸送孩子时对我说, “这几天君君回家天天对我说‘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我问他什么意思, 他说, ‘你要少喝酒。’虽然不能讲得很清楚, 但是孩子现在知道关心我了, 我很感动, 我现在在孩子面前都已经不敢喝酒了, 一喝酒他就说我。你们老师教得太好了。”……家长的一席话让我们感受到了教育的意义所在。

四、家园积极配合, 诠释感恩真谛

《弟子规》这篇经典国学, 是人们的生活规范, 是教给孩子为人处世的规范。蔡礼旭老师的《如何经营幸福人生》一书中有一例小故事, 说一个小朋友从来不知道和老师问早, 忽然有一天早上在很远的地方这个从不打招呼的孩子叫了声老师早, 老师想, 这个孩子这两天在家肯定不是学的英语, 学讲故事, 或学写数字, 而是练习的鞠躬和问候。可见, 家长重视了孩子的感恩礼仪教育。孩子只有学会尊敬父母、感恩父母, 才会知道去尊敬他人、感恩他人。

天学的真谛 篇3

今天所说的天文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人类探索自然、改造自然的一项科学活动。在科学史的意义上,天文学包括观测天象、记录天文、指导民时、编制历书、制造仪器等等。但是,“天学”就不同了。按照《天学真原》的观点,它具有更为广泛的文化内涵,包括政治、哲学、军事、宗教、伦理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上述“科学活动”仅仅是它的一个“子系统”。为了说明这一点,《天学真原》的作者采取了历史实证的方法,实事求是地阐释了古代天象观测的文化意义。

首先,古代天文学的涵义就与现代不同。“天文”一词最早见于《易传》,是天象的意思。而古人观测天象的目的是什么呢?《易传》中说得十分清楚:“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就是说天象昭示着人事的吉凶,圣人根据它进行占卜。事实上,历朝历代的所谓“天文学家”,诸如羲和、巫咸、史佚、苌弘、子韦、裨灶、甘公、石申等等,察其言行,虽然都有天文学的专长,但身份却一律是大占星家所为。他们出入于宫廷之中,活跃于帝王之侧,假借天象谈论着王朝兴衰、君臣生死、争战成败、民心向背等政治时事,常常成为一些政治事件的核心人物。即使是司马迁的《天官书》,其中每一种星象都有占星学的解释,占辞多达二百余条。正如《汉书·艺文志》所说:“天文者,……以纪吉凶之象,圣王所以参政也。”所以与其说中国古代的天文观测是一项科学活动,不如说它是一项具有占星学特征的政治活动更为准确些。

当然,古代天文观测的性质是由当时的文化氛围决定的。从《尚书·泰誓》的“天下民,作之君,作之师”,到“天学”的集大成者董仲舒,“天”完全被拟人化,从而建立了系统完整的“天人合一”观念。这种“天人感应”学说既建立了古代占星学的哲学基础,又成为古代天文学研究的“原动力”。

正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中,我们的祖先建立了人类文明史上最庞大的天学体系。历代王朝都极为重视天文观测,“从理论上说,皇家天学机构应是无分昼夜、每时每刻都有人监视着天空,随时将各种天象记录下来并进行汇报”。(《天学真原》)《尚书·胤征》中记载了羲和由于醉酒而没能预报一次日食、遭到讨伐的故事,其中写道:“政典曰:先时者杀无赦,不及时者杀无赦!”足见其重视程度。另外,中国古代天文观测与制定历法也是由皇家专控的。相传早在颛顼时代天地是相通的,民众可以随时上天向天帝诉说不平之事。后来颛顼为了强化王权,命令重和黎切断了天地之间的通道,从此“通天”就成了帝王的专权了。事实上,历朝历代对于私习天文者都是严惩不贷的,处以流放、充军、鲸面乃至极刑。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从司马迁的《天官书》、《历书》肇始,历代的正史之中都有像《历律志》、《五行志》、《天文志》一类的天学专书,而自然科学中的其它分支学科都没有这样的殊荣。这一切超出常理的现象都在提示我们:古代中国的天学绝不是单纯的科学活动,“其本旨不出为政治服务之通天星占之学及为择吉服务之历忌之学”。(《天学真原》)

可是现代的科学史研究为什么没能看到古代天学的这些基本特征呢?问题在于“价值取向”。我们正处在一个“科学崇拜”的时代,一切事物的认定与取舍都要用“科学”这把尺子量一量,“历史”也不例外。近一个世纪兴起的科学史研究,大都是这把尺子度量的结果。在自然科学的意义上,这种做法是无可厚非的,科学家除了对潜科学或前科学稍加宽容之外,是绝不允许伪科学介入的。所以在科学史中剔除占星、宗教、政治、伦理一类的东西,只留下古人的观测结果、科学成就、创造发明等内容也是合乎情理的。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自然科学的强盛和人们对它的迷信,“科学”这把尺子竟然“量”向所有的领域,当然它也量向了自己的“母系统”文化学。于是,现代的价值观决定了历史的取舍与评估,古代天学的“主题”在自觉与不自觉之中发生了“偷换”。正是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之下,“历史”在人们的观念中渐渐地改变了模样。

《天学真原》的作者坦率地承认,他也曾经在那条既定的道路上走了一段时间,走着走着,心底却涌现出诸多无法排解的疑窦,所以才下决心“回身过去”,重新审视古代中国天学的那块“科学化”的基石。他说:“作为基石它实际上至多还只有半块,即属于‘内史’的那半块,而‘外史’的那半块则尚属阙如。进而言之,没有后面半块,则其前半块也终不能臻于完善一一归根结底,它们本来应该是一整块!”《天学真原》正是作者的“补天”之举!

快乐的真谛 篇4

最能说明这个问题,是我在一家卖甜圈的商店面前见到的一块招牌,上面写着:“乐观者和悲观者的差别十分微妙:乐观者看到的是甜甜圈,而悲观者看到的则是甜甜圈中间的小小空洞。”这个短短的幽默句子,透露了快乐的本质。事实上,人们眼睛见到的,往往并非事物的全貌,只看见自己想寻求的东西。乐观者和悲观者各自寻求的东西不同,因而对同样的事物,就采取好两种不同的态度。

有一天,我站在一间珠宝店的柜台前,把一个放着几本书的包裹放在这边。当一个衣着讲究、仪表堂堂的男子进来,也开始在柜台前看珠宝时,我礼貌地将我的包裹移开,但这个人却愤怒地看着我,他说,他是个正直的人,绝对无意偷我的包裹。他觉得受到侮辱,重重地将门关上,走出这珠宝店。我感到十分惊讶,这样一个无心的动作,竟会引起他如此的愤怒。后来,我领悟到,这个人和我仿佛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但事实上世界是一样的,所以差别的是我和他对事物的看法相反而已。

几天后的一个早晨,我一醒来便心情不佳,想到这一天又要在单调的例行工件中度过,便觉得这个世界是多么枯燥、乏味。当我挤在密密麻麻的车阵中,缓慢地向市中心前进时,我满腔怨气地想:为什么有那么多笨蛋也能拿到驾驶执照?他们开车不是太快就是太慢,根本没有资格在高峰时间开车,这些人驾驶执照都该吊销。后来,我和一辆大型卡车同时到达一个交叉路口,我心想:“这家伙开的是大车,他一定会直冲过去。”但就在这时,卡车司机将头伸出窗外,向我招招手,给我一个开朗、愉快的微笑。当我将车子驶离交叉路口时,我的愤怒突然完全消失,心胸豁然开朗起来。

这位卡车司机的行为,使我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但事实上,这个世界依旧,所不同的只是我们的态度。

快乐的真谛 篇5

最能说明这个问题,是我在一家卖甜甜圈的商店门前见到的一块招牌,上面写着:“乐观者和悲观者的差别十分微妙:乐观者看到的是甜甜圈,而悲观者看到的则是甜甜圈中间的小小空洞。”这个短短的幽默句子,透露了快乐的本质。事实上,人们眼睛见到的,往往并非事物的全貌,只看见自己想寻求的东西。乐观者和悲观者各自寻求的东西不同,因而对同样的事物,就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态度。

有一天,我站在一间珠宝店的柜台前,把一个放着几本书的包裹放在旁边。当一个衣着讲究、仪表堂堂的男子进来,也开始在柜台前看珠宝时,我礼貌地将我的包裹移开,但这个人却愤怒地看着我,他说,他是个正直的人,绝对无意偷我的包裹。他觉得受到了侮辱,重重地将门关上,走出了珠宝店。我感到十分惊讶,这样一个无心的动作,竟会引起他如此的愤怒。后来,我领悟到,这个人和我仿佛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但事实上世界是一样的,所差别的是我和他对事物的看法相反而已。

几天后的一个早晨,我一醒来便心情不佳,想到这一天又要在单调的例行工作中度过,便觉得这个世界是多么枯燥、乏味。当我挤在密密麻麻的车阵中,缓慢地向市中心前进时,我满腔怨气地想: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笨蛋也能拿到驾驶执照?他们开车不是太快就是太慢,根本没几个在高峰时间会开车,这些人的驾驶执照都该吊销。后来,我和一辆大型卡车同时到达一个交叉路口,我心想:“这家伙开的是大车,他一定会直冲过去。”但就在这时,卡车司机将头伸出车窗外,向我招招手,给我一个开朗、愉快的微笑。当我将车子驶离交叉路口时,我的愤怒突然完全消失,心胸豁然开朗起来。

这位卡车司机的行为是我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但事实上,这个世界依旧,所不同的只是我们的态度。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有类似的小插曲,这些小插曲正是我们追求快乐的最佳方式。要活得快乐,就必须先改变自己的态度。我想,这就是快乐的真谛吧!

爱 教育的真谛 篇6

一、细心无价

以前学生常用玻璃瓶装开水喝。记得有一次,一名学生在回家途中无意摔了一跤,胳膊刚好砸在打碎的玻璃杯子的碎片上,顿时血流如注,到医院缝了几针。家长、学生都很着急,我也暗暗自责:平时怎么没有想到这个安全隐患呢?事发后,我立即告诉学生不要用玻璃瓶装水。我想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从此,只要发现学生生活中有危险因素存在,我就会提醒学生注意,防患于未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对于那些因某些方面缺少天赋、犯错误而陷入孤立、家庭经济困难及其他原因而感到自卑的学生,我通过细心观察、交流沟通,同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让他们重新找回自我,树立信心,自我上进。其实我所倡导的细心无价,是以爱心为底价的。在我的“细心”教育下,学生很乐意同我交流,学习、生活都有所改善。

二、信任无边

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是毋庸置疑的。任何一个班主任接手一个班,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学生。一个学生对我们老师来说可能是几十分之一的希望。但对一个家庭来说则是全部的希望。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我对学生们都一视同仁,从不因学生家庭文化、经济、政治等背景,以及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一个好的班主任应该是一个“懒”的班主任。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要把劳动的快乐、学习上取得成功的欢乐给予儿童,在儿童的心里激起自豪感和自尊感——这是教育的第一信条。”只要学生会做的事,就一定要放手让学生做;学生不会做的事,就让他们学着做。我所带班级的班干部都采取竞争上岗的方法,只要达到一半以上的票数即可担任,任期只有一个月,月末总结改选。如果想连任,必须达到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票数才行。早读课、晨会课、班队课甚至出黑板报都是由学生轮流组织,我所做的事是事前指导。事后引导学生点评。久而久之。绝大部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组织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信任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你一定会成为一个最快乐的、最有成就感的班主任。

三、“谎言”美丽

诚实是一个人的美德。但心理学表明:一个品行端正的人,在社会交往中,每天至少撒五个善意的谎。作为班主任有时恰当的、善意的谎言同样也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日,一位家长神秘地叫住我:“潘老师,和你说一件事……”原来我们班同学在“六一”前夕互赠贺卡,唯独没有人送给她的儿子。她的儿子为了证明和其他人关系好,就主动送了一张贺卡给一个同学,可是那同学对他一点也不领情。当天放学回家,她儿子足足哭了两个小时,非常伤心。这位母亲劝慰他:“不要紧,明天是31号,还有一天才到‘六一’节,说不定有同学或老师将送贺卡给你。”第二天清晨,这位家长带着一张贺卡。悄悄地找到我,请我送给她的儿子,并且叮嘱我保密……

一个普通的家长尚能如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想更应该注意教育的艺术。老师如果不关爱他(她)的学生,当学生告诉他(她)这件事时,他(她)可能就会大声呵斥:“活该!谁叫你平时不和同学友好相处的!”我清楚地记得:我接过贺卡,根据那孩子的特点,写了几句话,并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和日期。展会课上。我在全班同学面前郑重地把贺卡送给那学生时,他愣在那里,随即对我说:“谢谢老师!”同学们也投去了羡慕的目光,于是在我的语文课上。那学生频频举起了自信的小手……

上述事例中的学生回家把心里的苦恼。一股脑儿向父母倾诉,可见平时的家庭教育比较恰当。作为教师,如果学生有心里话不敢向你倾诉,那会让我们深深感到:如果缺少“教育智慧”会给我们带来些许失落和遗憾。现代教育不仅要注重智商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的情商。处理同一件事情。不同的方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仍说那位家长,对不会与人相处的孩子,没有批评、指责,而是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在不伤害孩子自尊心的前提下,对孩子进行自信心的培养。我想这个孩子一辈子都可能记住:在一个“六一”儿童节前夕,收到了一份老师给他的“珍贵”礼物,这对他该有多大的促进!同样,在教育学生时,我们如果能恰当地运用美丽的谎言,那也一定会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幸福的真谛 篇7

他们两个谈恋爱的时候,他总是在晚上给燕子打电话,让她听着他的声音入睡,所以,燕子习惯了睡觉前有他的声音。有一次,他又出差去了,燕子等了一晚上,没有等到他的电话,打他的电话打不通。燕子急坏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流着泪睁着眼到了天亮。丈夫终于打来了电话,在电话中丈夫说,他坐的车出了车祸,手机在车祸时丢失了,好在人安然无恙。听着她在电话中的哭泣声,他保证,以后不再让她担心了。丈夫的话,让燕子破涕为笑。她知道,这个将和她携手白头到老的男人,对于她来说,意味着什么,而听到他的声音,又是多么令她心安!

初听燕子说她的故事,我觉得可笑,甚至觉得燕子有点太过矫情。但仔细想想,人世间的爱情,莫过如此。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东西,容易被人忽视,但你身边的那个人,对于你来说,却是最不能忽视的人。两个人真正在一起相伴相守后,才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什么是真正的温暖。

这不由地让我想起了我的父母。我的父母已经是七十多岁的人了,老得都走不动了。退休在家的他们,闲来无事,每天就在家坐着,一坐就是大半天,看着日出日落,等待着一日三餐。平常的时候,爱热闹的母亲会坐在大门口,看街上来来往往的人,碰到熟人,也会热情地招呼一声。而喜欢独处的父亲,则一个人坐在屋里看他喜欢的戏曲节目。两个人相隔仅一屋的距离,每隔十多分钟,听不到母亲动静的父亲,就会冲着大门口喊:“孩他娘,你还在吗?”这个时候,母亲就会响亮地应一声:“在!”接着,母亲继续坐在大门口看风景,父亲继续看他的戏曲节目,两个人各干各的事。

就这样,两个老人日复一日重复着以上的情节。每天的生活都很有规律,和谐而温馨。

听母亲说,年轻的时候,性格火暴、风风火火的父亲,从来不这样每天围着她转。在外谋生的他,每个月只能回来一次,回来了两个人也是难得说上几句话。他们觉得,夫妻两个整天在一个屋檐下过日子,熟悉得不能再熟悉,没什么话要讲。然而当儿女们一个个长大成人,他们的年纪一天比一天大的时候,母亲感觉,他们的感情,却像那陈年的老酒,愈发醇香了。父亲一改年轻时动不动就发火的火暴脾气,变得比以前更温柔,比以前更关心她了。而她,也愈发离不开父亲了。两个人没事的时候,常常会在一起说些年轻时都没有说过的悄悄话。两个人在一起说话的时候,父亲耳背听不清,母亲就会不厌其烦地多重复几遍,直到父亲听清楚,发出会意的微笑为止。

父亲睡觉老爱打呼噜,搅得母亲睡不好觉。年轻的时候,因为他如雷的鼾声,母亲总是守着父亲抱怨。然而与父亲一起生活久了,她却渐渐习惯了父亲的呼噜声,要是哪天晚上,身边的父亲不打呼噜了,母亲会马上从睡梦中惊醒,惊慌地摸一下身边的父亲,然后再轻轻地推推他。当父亲的呼噜声响起后,母亲才会带着微笑安稳地再次进入梦乡。

有一次,我回家小住,看到他们这样喊来喊去,觉得有点好笑,笑他们过日子像小孩子过家家。父亲哈哈一笑,说:“那你就把我们当小孩吧,人说老小孩老小孩,可不就说的是我们。你在外边,家里就我和你妈。我和你妈年纪大了,叫一叫,她应了,我心里就踏实了。”母亲看了看我,感慨地说:“等你到了我们这个年龄,你就理解我们了。”

上一篇:七夕情人节的情书下一篇:公司废旧物资处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