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内容复习

2024-06-02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内容复习(共6篇)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内容复习 篇1

1、春眠不觉晓,(处)(处 )(闻 )( 啼)( 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 )(少 )。

2、( 草)(长 )莺飞(二)( 月)(天),拂堤 杨柳醉(春)烟。( 儿 )( 童)散学归(来)

( 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3、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4、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 (尖) (尖) (角), (早)

(有)(蜻)(蜓)(立)(上)(头)。

5、大大小小的鞋,就像( 一家人),依偎在一起,说着(一天的见闻 )。

6、我画了一个( 绿绿 )的太阳,挂在夏天的(天空)。 我画了个(金黄)的太阳,送给(秋天)。我画了个( 红红)的太阳,照亮(冬天)。春天画个(多彩) 的太阳。

7、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 渐渐升高了 ),乌鸦就(喝着水)了。

8、小鸟在( 前面),风儿(吹着我们)。我们像(春天一样)一样,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鲜艳的红领巾,(美丽)的衣裳,像朵朵(花儿开放)。感谢(亲爱的)祖国,让我们( 自由的成长)。唱啊,跳哇,敬爱的`( 老师),亲爱的( 同学),让我们( 一起)度过(这快乐的时光)。

9、是对( 非 ),长对(短)。虚心对骄傲,(热情对冷淡)。

诚实赢得(千家)赞,虚伪招来( 万户)嫌。

10、取(人)之(长),补(己 )之(短)。

虚心使人( 进步),骄傲使人( 落后)。

11、只有( 自己种),才有( 吃不完的菜)的菜。

12、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才能(成为真正 的)狮子。

13、(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柳( 绿花红),莺歌燕舞,(冰雪)融化,泉(水丁冬 ), ( 百花齐放 ),(百鸟 ) 争鸣

14、小朋友,( 正年少),尊长辈,懂礼貌。( 父母)教,( 认真听),做错事,既改正。

15、(云 )对雾,雪对霜一年级语文复习:按课文内容填空复习学习总结。( 和风)对(细雨 ),朝 霞对夕阳

( 花 )对(草),蝶对蜂。(蓝天)对碧野,(万)紫对(千红)。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内容复习 篇2

一、语文内容是分层次的

语文内容是一个体系, 包括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

1.课程内容是课程层面的概念, 指的是为了达到语文课程目标而选择的知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的总和。它在课程标准中得到了明确规定和表述, 具有法定的地位。从教师教的角度, 它回答的是“教什么”的问题;从学生学的角度, 它是对“学什么”的规定。

2.教材内容是教材层面的概念, 指的是有效地传递、体现语文课程内容和承载语文课程价值的特选的一篇一篇的课文和教材。它回答的是“用什么来教”。对教材内容的确定, 主要是教材编者的任务。

其实, 只有课程内容“教材化”是不够的, 教材内容还须“教学化”。教材内容不是素材的堆积, 而必须经过方法化处理。这种“教学化”实质上是让教材“心理化”, 即遵从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逻辑, 使教材更具“可教学性”。

3.教学内容是教学层面的概念, 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呈现和传递的一切材料和信息。它不局限于语文教材内容, 而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动态性, 是教师根据具体的语文教学目标和语文教学情景对语文教材内容进行语文教学法处理的种种结果。

语文教学内容固然体现着教师教学的个性化和创造性, 但追求特色和个性也必须以“标准”为前提。因此, 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无论怎样千变万化, 都离不开《语文课程标准》这一法定的根本依据, 同时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要尊重教材编写者对课文内容的安排意图。

二、教学理念不同,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不同的

一是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刺激—反应”的活动。只要教师不断提出要求 (刺激) , 学生做出相应的行为 (反应) , 学习就完成了。这种观点站在“教师”的立场, 课堂教学内容是由教师直接选择和决定的, 并由教师直接预设和提出。这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基本思路。

二是认知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形成知识体系的活动。关注知识的内在结构, 形成知识的认知系统。这种观点站在“教材”的立场, 课堂教学内容是由教材本身的知识决定的, 以形成某一知识的内在体系为目的。“词串教学”“单元组文”“群文阅读”等是认知主义的基本思路。

三是人本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活动。特别关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观点站在“学生”的立场, 课堂教学内容是由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能力、学习需求决定的, 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这样, 课堂教学内容是动态生成、变化灵动的。“生本教学”“学本课堂”“先学后教”等是人本主义的基本思路。

本次会议呈现的代表4个省市的8节“展示课”在“学本课堂”方面做了积极努力, 但是教师问学生答、按部就班的教学现象还是比较明显, 课堂的教学内容基本上还是由教师预先确定和主观呈现的。

三、教学内容是由教学目标决定的

语文教学成功的首要条件是要有一个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并贯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既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 又是语文教学过程的调节者, 还是语文教学的最终归宿。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师教学活动的方向, 制约着学生学习活动的水平。所以, 从本质上说, 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

当然, 两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一方面, 教学目标是对预期教学结果的客观表述, 不是教学内容的处理意见, 也不是对教学方法的具体规定。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材料。为了实现同一教学目标, 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 制定教学目标必须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 否则就会减弱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的指导作用, 容易失去教学目标的应用价值。

从8节课教案上的“教学目标”总体看, 都有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并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所落实。但是有3节课明确提出了“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目标要求, 而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提供相应的教学内容作为支撑, 使“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流于形式。

四、语文课堂以“语言习得”为最主要的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内容众多而复杂, 其基本内容是: (1) 语文基础知识 (字、词、句、段、篇) ; (2) 语文学习能力 (听、说、读、写、书) ; (3) 智力发展 (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等) ; (4) 非智力心理因素 (习惯、审美能力、情感、个性等) ; (5) 人文素养 (道德、思想、政治、文化等) 。

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语言习得”, 它是本质。其他都是本质属性, 应有机地渗透到语言习得之中, 而不是凌驾其上、游离其外。从总体来说, 语言习得是语文教学的“正产品”, 其他只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副产品”。正产品体现浓郁的“语文味”:语言意识、语言现象、语言特点、语言方式、语言表达等。

在这次大会上, 上海市大宁国际小学吴珏老师和杭州市胜利小学陆红老师在教学《从现在开始》 (二年级) 时, 都把“提示语”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杭州市濮家小学鲍海淞老师和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金磊老师在教学《珍珠鸟》 (五年级) 时, 都把“动词”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安徽省含山县环峰小学洪胜老师在教学《军神》 (三年级) 时, 在一节课中安排了3次读全文、3次拿起笔写字、3次课堂练习 (字词、条理、提示语) 。安徽省淮南市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梅魂老师在教学《观潮》 (四年级) 时, 关注词句的积累。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金磊老师在教学《珍珠鸟》 (五年级) 第5自然段“白天它淘气地陪伴着我”一句时, 设计了填空、想象的教学环节, 让学生通过对比, 理解了文章写作要详略分明、不能重复、留下想象空间的好处。这些都是一种关注语言、关注语言表达的教学内容。

五、教学内容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调整的

语文教学内容是可以预设的, 但又是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调整的。教学内容调整要考虑六个因素:学习原始状态 (学习起点) 、学多久 (学习时间) 、为什么学 (学习意义) 、学什么 (学习内容) 、如何学 (学习策略) 、学得怎样 (学习评价) 。教学内容的确定要符合“学本”之道:以学为本、以学定教、以教导学。

1.以学为本: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评促学、自学为主。

2.以学定教:以学的内容定教的内容, 以学的方式定教的方式, 以学的进度定教的进度。

3.以教导学:一是诱导, 变苦学为乐学;二是引导, 变死学为活学;三是疏导, 变难学为易学;四是指导, 变学会为会学。

在这方面做得较为突出的是安徽省含山县环峰小学洪胜老师执教《军神》 (三年级) , 整节课都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的:学生写、学生读、学生说……“让学”在这节课中体现得较为充分。

六、学段年级不同, 其教学内容是不同的

在不同学段, 其教学内容是不同的。就是同一教学内容, 在不同的学段, 其教学内容也是各异的。所以, 对教学内容的确定应该有“学段意识”。以阅读教学为例, 各学段的教学内容侧重点是:

第一学段: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写字练习、词句理解、朗读教学、口语交际等。

第二学段:阅读习惯、阅读方法、词句理解、朗读教学、口语交际、语言表达、语段教学、文章结构等。

第三学段:阅读习惯、阅读方法、词语教学、句子理解、朗读教学、语言表达、语段教学、文章结构、写作特点、观察方法等。

在这方面, 杭州市胜利小学陆红老师做得很出色。她在《从现在开始》 (二年级) 的课末安排了约8分钟的写字 (轮、现、期、路4个字) 。既有写字时间的保证, 又有写字的具体指导 (左右结构、笔画) , 还有评价修改。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凤凰花园城小学章婧老师教学《青蛙看海》 (二年级) 的课末也安排了较长时间的写字 (善、登、苍3个字) 。写字练习是第一学段的重要教学内容。第一学段语文课上的写字环节, 值得珍惜。

七、课文特点不同, 其教学内容是不同的

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要有“特点意识”。依“特点”而教, 据“特点”而学, 在“特点”上给力。

1.课型特点。现行课文分为三类:精读课文、略读课文、选读课文。教师们对精读课文教学比较熟悉, 对教学内容的把握相对合理。对于选读课文, 教师可以上成精读课文, 也可以上成略读课文。但是不能把略读课文教学“精读化”。从课型看, 略读课文是练习课课型。精读课文好比数学的例题, 略读课文好比数学的习题。在精读时学方法, 在略读时练水平。

在略读课文教学时, 要处理好“略”与“不略”的关系:略教师精讲细析, 不略学生语言实践;略逐词逐段分析, 不略重点难点品读;略出声朗读, 不略默读批注。略读课文教学应略其所略, 精其所精, 教须略, 学应丰。

2.单元特点。小学语文课文采用“单元组文教学”, 一个单元围绕某一个主题学习4~5篇课文。所以, 一篇课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应与本单元的主题相一致, 并突出本课在单元中的位置和独特作用。

3.文体特点。根据不同的文体类型, 选择和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 设计不同的教学思路。一般来说, 故事 (童话、寓言、神话) 类课文要复述, 诗歌 (古诗、儿歌) 类课文要诵读、背诵, 记叙性课文要理清“四要素”, 说明性课文主要是学会表达方法。

4.语言特点。教学内容的确定既要关注语言内容, 更要关注语言形式, 对表达上有特点的语言形式要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处置。

例如, 上海市青浦区华新小学高跃永老师在执教《观潮》 (四年级) 时就十分注意了文中语言的三种表迖:一是文章的表达顺序 (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二是记叙江潮景观的方法 (平静、雄伟、平静) ;三是观潮人心情变化的描述方法 (期盼、激动、惊叹) 。这样就对本文的语言表达形式做出了较合理的解读, 并以此作为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其中难能可贵的是, 年轻的高老师对观潮人心情变化的描述方法的引领, 具有教学新意, 使学生理解了江潮的变化和人的心情变化的一致性, 体现了“景—情”交融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效果。

八、教学内容有主、次之分

语文教学因素太多, 内容繁杂, 切忌主次不分、面面俱到。“舍得”一词很精辟, 说的是:只有有所失, 才能更好有所得。正如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言:“千鸟在林, 不如一鸟在手。”在某种意义上, 放弃也是一种智慧。

其实, 任何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都有主、次之分:主要的教学内容是指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突破点, 次要的教学内容是指本课教学的附带教学内容。当然, 确定教学内容的主次, 需要整体观照, 综合判断。

同样是《观潮》一课, 四年级学生对于课文的情节内容并不难理解, 能不能设计一张表格, 让学生自学后填表、讨论, 而且把教学的主线放在“景—情”交融的写作方法的巩固和运用上来?设计一个积累或写话环节, 这样的教学安排可能更简约而有效。

语文教学要进行“减法思维”, 删繁就简, 清晰平淡, 从繁分数走向简分数。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东西, 去掉非语文的东西, 即使是语文的东西也要突出重点。有一句话很有哲理:把简单问题讲复杂很简单, 把复杂问题讲简单很复杂。任教语文课, 难;上好语文课, 更难;能把复杂的语文课教简约, 难上加难!

九、教学内容要以朴素的方式呈现

“天然去雕饰, 清水出芙蓉”, 这样的课堂自有一种自然天成的大美。笔者倡导语文的“素课”就是在多媒体泛滥, 课堂被网络、图画、音乐等包装得过度臃肿的情况下提出的。“素课”体现的是一种素色、素面、素读、素本的“素文化”。 (1) 素色:追求自然朴素的课感。 (2) 素面:直接与学情素面相见。 (3) 素读:对课文高频反复地读。 (4) 素本:按语言原本意思解读。

“素课”不能机械地理解为简单, 其实它是以教学时空为转移的。学习效果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性质、数量和比例发生变化的。例如, 教学内容要与教学时间相对应。“素课”对教学时间提出了要求:时间对教学内容来说必须是充裕的;时间对师生的身心发展来说必须是适宜的;时间对教学效果来说必须是有效的。还要注意课堂的物理空间、思维空间和情感空间。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内容复习 篇3

识字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小学1-2年级,要求“认识1600-1800个常用汉字”、“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这就要求小学低年级学生打下坚实的识字基础。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识字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 归类识字

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汉字的构字方法来进行归类识字教学。

1形声字归类。“如《在操场上》“跑、踢”都与“足”有关,偏旁“足”表形,另一半表声。“打”字中的“扌”旁与手的动作有关,教学时手势动作与字义理解结合起来就容易理解。再如,“桥——轿,底-低”等等。

利用形声字规律进行识字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字的基本意义,做到准确运用汉字。如,区别“漂亮”、“飘扬”,“飘”与“风”有关,有“风”(红旗)才能飘扬;“漂”与“水”有关,用水洗(脸、衣服)才漂亮。

2会意识字。如“日月明、鱼羊鲜、小土尘、小大尖”等等,这种方法有利于理解字词的意义。

3象形识字。新教材的象形字编排“由图到字”,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教学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认识图形,再认识汉字,如,两个“人”字并起来就是“从”字,双“木”成“林”,三“人”成“众”,三“石”为“磊”等等。这种方法能帮助学生了解一部分汉字的起源。

4偏旁部首识字。如,将有“虫”字旁的字:蜻蜓、蝴蝶、蚯蚓等编成短小的韵文,不仅同偏旁的字归类易记,韵文易读,又了解一些昆虫生活习性的知识。

利用偏旁规律,可以“换偏旁”识字:“吹——砍”;熟字加偏旁识字:“门+人=闪”;“熟字减偏旁”识字:哪――那;“看图猜字”:首先画棵树“木”,然后画个果子“果”,组成“棵”字。

归类识字法有助于新旧知识的衔接,形成一定的识字结构,又能帮助学生触类旁通拓宽识字面。

二、在情境中识字

在识字教学中,单纯的识字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时候创设一个教学情境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提出在识字教学中,要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1在课文中识字。在课文中识字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借助拼音认一认、去掉拼音认一认,打乱顺序认一认,回到课文认一认”。如教学《比尾巴》一文时,配合课文内容,我制作了生动的课件,在课件中,可爱的猴子、兔子、松鼠、公鸡等小动物,他们的尾巴上分别挂着本课的生字,我启发学生:谁能认识生字,就让谁扮演相应的动物比尾巴,学生异常兴奋,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识记的方法很多,很快完成了学习任务,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整个识字的过程,学生的情绪始终很高,这主要得益于教学情境的营造。

2在诗歌、韵文中识字。诗歌及短小的韵文读起来琅琅上口,有利于儿童记忆。

3谜语识字。“两人坐在广场上――(座)”。

4儿歌识字。“三人日下去春游(春)”。

5编顺口溜。“有脚真开心‘真’”,“无脚直犯愁(直)”。

6谚语识字。如,“初三初四峨眉月,十五十六团圆……”可使学生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及自然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7用反义词识字和在对子歌中识字。如“开——关、高——矮、美——丑”,又如“云对雾,雪对霜;和风对细雨,朝霞对夕阳……”。

8先看图再学文的方法识字。先看图学词:“黄牛、花猫、鸭子、小鸟、杏子、桃子、苹果、红枣”;再看图学文,比较“一个大,一个小,一头黄牛,一只猫。一边多,一边少,一群鸭子,一只鸟……”这样学汉字和学课文结合起来,即有利于发展儿童的思维分辨能力,又使其学习了量词的用法。

三、联想识字

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识字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识记效果,而且对于生字的实际应用也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二册《古诗二首》一文中,有个要识记的生字“醉”,由于学生还不认识“酉”和“卒”,在教学时,遇到了困难。这时我适时引导“在生活中你看见过它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举着一双双小手,有的说:我知道,我在电视里见过“醉”,我爸爸经常喝醉,妈妈出差时经常留言“不要让爸爸喝醉了”。有的学生说:“爷爷下的象棋里有“酉”和“卒”,它们分别是“醉”字的左边和右边”。

在识字教学中,把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或者联系课文来帮助识记,同时交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识字效果是十分有用的。

四、在生活中识字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内容复习 篇4

1、《师恩难忘》课文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一位教学有方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课文中的田老师是一位可亲、可敬的乡村老师。学了这篇课文,我想用这句诗来赞美老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陶校长的演讲》是一篇演讲稿,要求如果我们每天都这样地问问自己,这样地激励和鞭策自己,我们就一定能在身体健康、学问进修、工作效能、道德品格各方面有长足的进步。充分体现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请你写一句陶行知的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3、《古诗两着》中《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这首诗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写的。诗的后两句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作者是当代诗人孙友田,诗中: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给孩子们一片清凉的绿阴。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段话即是文章的开头,也是文章的结尾,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界的美好、神奇,召唤着人们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段话以“绿色的课本”喻“大自然”,为什么?你喜欢这绿色的课本吗?答案:因为绿色象征着生命,象征着活力,所以把大自然说成绿色的课本。我喜欢这样的课本,因为大自然中隐藏着许多奥秘,能给我们带来欢乐和收获。

5、《装满昆虫的衣袋》记叙了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入迷的故事,告诉我们从小就应当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

6、《变色龙》本文通过我们发现变色龙、端详变色龙、放回变色龙的过程,展示了变色龙的特点,从而提醒人们应当保护动物。变色龙,学名避役,因为它能够根据环境情况迅速改变自己身体的颜色,以求得自身的安全,所以俗称变色龙。

7、《金蝉脱壳》一文生动的介绍了金蝉脱壳的过程,展示了那奇特动人的情景,启发人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8、《成语故事》由《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三则成语故事组成,三个成语的意思分别是:自相矛盾比喻一个人言语或行为前后抵触;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语句,使内容更加传神。

9、《推敲》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与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故事,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10、《嫦娥奔月》是一篇神话故事。描写了三个个性色彩很浓的人物,分别是心地善良、舍己为民嫦娥,力大神勇、为民造福的后羿,奸诈贪婪的逢蒙。

11、《读书莫放“拦路虎”》主要讲读书时遇到“拦路虎”不能绕着走,要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拦路虎”指的是拦路打劫的土匪,在文中指的是读书时遇到的生字。

12、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本学期我们学习的三篇《伊索寓言》是:《狐狸和葡萄》告诉我们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牧童和狼》告诉我们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蝉和狐狸》告诉我们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13、《在大海中永生》是一篇事件通讯,本文按:飞向大海、撒向大海、告别大海在线索组织材料,记叙了历史伟人邓小平的骨灰撒放大海的动人情景。讴歌了伟人的不朽功绩,表达了人民对伟人的深深怀念之情。

1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全文围绕一个“爱”字,通过高尔基和他10岁的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以及“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高尔基是一位作家,他的作品有《母亲》、《童年》、《在人间》等。

15、《艾滋病小斗士》写的是一位南非黑人男孩恩科西坦然面对生活,面对可怕的艾滋病,一边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一边关心和他一样患病的儿童的动人事迹。文中的“小斗士”指的是恩科西,他的死,引起了世界上许多人的关注,这其中有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和南非前总统曼德拉。

16、《黄山奇松》课文写黄山风景区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

17、《黄果树瀑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写“我们” 在黄果树瀑布景区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黄果树瀑布的壮美,表现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本文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将黄果树瀑布作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描绘。

18、《莫高窟》 文中介绍了敦煌莫高窟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和藏有珍贵文物的藏经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19、《天火之谜》主要讲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经过长期观察,大胆地推测雷暴就是普通的放电现象,后来通过“风筝实验”揭开了雷电的秘密。他还发明了避雷针。

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厄运”指的是困苦的遭遇,在本文中“厄运”指的是《国榷》原稿被盗。谈迁面对厄运我们的启示是在人生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

21、《诺贝尔》诺贝尔一生的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过许多发明,而他最突出的发明就是炸药。诺贝尔奖主要奖给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领域中成就最突出的人。

22、《滴水穿石的启示》课文中列举了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三个人物的事例,说明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是靠滴水穿石的精神,取得成功的。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23、《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是根据我国古典小说《水浒传》的有关回目改写的,原著作者施耐庵。文中我们了解是林冲是个武艺高强、忠直淳朴的人,洪教头是个自以为是、跟扈嚣张的人,柴进是个热情好客,好习枪棒的人。

24、《少年王冕》一文是根据小说《儒林外史》的有关回目改写的,原著作者是吴敬梓。让我们感受到王冕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和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25、《黄鹤楼送别》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叙述了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描绘了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美,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陵》是一首送别诗,请再写四首诗题:《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赠汪伦》、《芙蓉楼送辛渐》。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内容复习 篇5

五年级下册期末阶段专项复习

按课文内容填空

1.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三国演义》与“三”有缘,书里有____、蜀、吴三个国家,还有“三气周瑜”、“三顾_______”、“桃园三________”等故事。

(2)《田忌赛马》中,孙膑更换了田忌的马的出场顺序,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使田忌获得了整体的胜利。

(3)汉字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字体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以________、金文、小篆、_________、________五种字体最为典型。

(4)《手指》一文中,作者把手指的全体比喻成_______,阐明了________的人生道理。

2.按要求写句子。

(1)描写情景,表现“焦急地等待”。____________

(2)儿应声答曰:“____________。”(补充完整)

(3)黄沙百战穿金甲,____________(补充完整)

(4)人们把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叫____________,我国学术领域由此又多了一门新学科,叫“____________”。(补充完整)

(5)“及笄”指女子年满____________岁,“而立”指____________岁。

3.文本回放。

(1)品诗词之韵:诗中有稚气可爱的童年:“_____________,短笛无腔信口吹”;诗中有拳拳的爱国之心:“黄沙百战穿金甲,_________”;诗中有美丽的风景:“人闲桂花落,___________”;诗中有至臻的人间真情:“__________,唯见长江天际流”。

(2)感名著之趣:“观三国烽烟,识梁山好汉”,我知道这两句对应的名著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猴王出世》选自_________,书中的故事广为流传,我知道的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故事。

(3)知人物形象:本学期我们认识了______________的小嘎子;______________的船长;被称为军神的__________;一生清贫的__________。

4.积累运用。

(1)___________________,春风不度玉门关。

(2)白日放歌须纵酒,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忽作玻璃碎地声。

(4)___________________,小人喻于利。

(5)___________________,不可同世而立。

(6)高明经常迟到,老师批评了他很多次,可他依然我行我素。今天他又迟到了,这真是__________啊!(填上一句合适的歇后语)

(7)例:八月,天多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选一字,仿照例句,发挥想象把它描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要求或提示默写填空。

(1)古代对不同年龄段有着不同的别称。比如,形容一位男性很年轻,只有二十多岁,可以说是“年方_____”;形容人已经快四十岁了,可以说是“已近_____之年”;说一位老人已经六十多岁,可以称其“年逾_____”。

(2)一首首诗就是一幅幅画:“_____,也傍桑阴学种瓜。”这是儿童学劳作的生动画面;“_____,彩丝穿取当银钲。”这是孩童玩冰的快乐时刻;“_____,短笛无腔信口吹。”这是牧童归来的自在时光。

(3)一首首诗就是一份份情:“黄沙百战穿金甲,_____。”这是战士的壮志豪情;“_____,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真挚的朋友情;“羌笛何须怨杨柳,_____。”这是将士的思乡之情;“剑外忽传收蓟北,_____。”这是听闻叛乱平息后的狂喜之情。

6.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1)我国的四大名著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年龄”有许多简洁优美的别称,我们可以用“_________”来表示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用“_________”来表示男子二十岁的年纪,用“不惑”来表示人________岁,用“古稀”来表示人______岁。

(3)读《孟子》,我们知道“恻隐之心,______________”;读《论语》,我们知道“__________________,小人喻于利”;读《左传》,我们知道“_____________,必自毙”。

(4)从古诗中感受人间真情:诗中有对母爱的歌颂,如“谁言寸草心,________________”;诗中有对友人的依依惜别,如“孤帆远影碧空尽,_________________”;诗中还有报效国家的壮志雄心,如“黄沙百战穿金甲,_____________________”。

7.知识回顾。

(1)“君子喻于义,_____________”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2)默写《枫桥夜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____、____、_____。

(4)《乡村四月》中描写农事繁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村晚》中描写牧童横坐牛背晚归自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________的刘伯承和__________的孙膑;从《牧场之国》一文中,领略了荷兰牧场的__________。

8.诗句积累。

(1)谁言寸草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唐       孟郊       《游子吟》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夜静春山空。唐       王维       《鸟呜涧》

(3)黄沙百战穿金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唐       王昌龄       《从军行》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人长戚戚。《左传》

(5)一首首诗就是一幅幅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傍桑阴学种瓜”,这是儿童学劳作的生动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彩丝穿取当银钲”,这是孩童玩冰的快乐时刻;“牧童归去横牛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牧童归来的自在时光。

9.根据情境,联想成语、诗句、歇后语、名言等填空。

(1)我知道形容书法笔力强劲,后来也比喻见解、议论十分深刻的成语是______;我还知道后来人们多用__________这一成语来称赞尊师重道的精神。

(2)乡野山村“草铺横野六七里,_______________”“茅檐低小______________,这此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令人陶醉。

(3)五(2)班的大多数同学都在就“如何避免校园欺凌”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只有两三个同学是“______________——一言不发”呀!。

(4)“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青少年胸怀大志,正如《传家宝》中所说:“____________,无志空长百岁。”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每一个青少年有着无私奉献的精神,正如歌德说的:“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__________。”

10.填空。

(1)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_______的窗子前都是_____,______。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_______。让我们看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

(2)《杨氏之子》中的“杨氏之子”是一个_______的孩子,全文是围绕“

______”这句话展开叙述的。这篇古文选自南朝______所著的《__________》。

(3)诸葛亮这个人物出自课文《________》,_________这个词语概括了诸葛亮这个人物的人物特点,这个词语的意思是_________;

这篇课文选自名著《_______》,作者是______朝的________,“_________”这句歇后语就源于这部小说。

(4)本学期,我积累了很多诗句,每当看到奔腾的黄河水,我就会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每当听到晚归的牧笛,我就会想起“______,______;”很多的名言我也铭记于心,如

《礼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要每天更新,不断进步。《荀子》中有句名言“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要不断积累才能成功。

(5)请你对对联:雨对_____;山花对_____;上联是“一夜五更,半夜二更有半”,下联你对______,_______。

1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本学期我们走近了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其中课文《___________》节选自《三国演义》,《景阳冈》节选自《___________》,另外两部中国古典名著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或曰:“以子之矛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人弗能应也。这句话选自课文《___________》,“弗”的读音是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

(3)补充完整:A.君子喻于义,_________________。

B.羌笛何须怨杨柳,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了蚕桑又插田。

(4)《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作者是_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前两句诗中的“耘田”指___________,“绩麻”指___________

。诗的后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2.按课文内容和日积月累填空。

(1)草满池塘水满陂,____________。

(2)绿遍山原白满川,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忽作玻璃碎地声。

(4)中国人自古有家国一体的情怀,陆游的“三万里河东入海,____________”,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____________”都赞美了大好河山;王昌龄的“____________,不破楼兰终不还”抒发了边塞将士守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杜甫则以“白日放歌须纵酒,____________”表达家乡被收复后的无比欣喜。

(5)孔子在《论语》中说,“____________,小人喻于利”,“____________,小人长戚戚”。

13.按要求填空。

(1)《游子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寄托了孩子对慈母的爱。

(2)爱国之情,流淌在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血液里。同样的爱国情怀,表达方式不尽相同。有的慷慨激昂,它是戍边战士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昌龄《从军行》);有的低沉哀痛,它是关心百姓生活疾苦,归国无望的真实写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写一句关于“为人”的名言:______________。

(4)五年级下册的《快乐读书吧》带领我们走进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请分别写出《西游记》、《三国演义》中你熟悉的两个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描写的是古典名著中的____________。

(6)《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表达诗人依依惜别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内外知识积累与运用。

(1)站在华山脚下我们看到,黄河由东向西,无限延伸,直入云天,山天相连,水天相连,“一片孤城”隐约可见。看到这些我们马上联想到王之涣的《凉州词》中以黄河的描写:“黄河远上白云间,____________。”

(2)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我羡慕雷震笔下“牧童归去横牛背,____________”的惬意;范成大“____________,也傍桑阴学种瓜”让我感受到儿童的天真烂漫;孟郊“谁言寸草心,____________”让我不禁想到母亲对我深深的爱。

(3)《论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君子应当看中道义,只有小人才看重利益得失。

(4)《杨氏之子》文中孔君平的玩笑话是“____________”,很幽默,也很风趣。九岁杨氏子的回答是:“____________”,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____________的男孩。

15.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古往今来,许多诗人都赞美过儿童的纯真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了儿童学大人劳动的天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儿童玩冰的稚态;除此之外,我还想到了描写儿童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母教育我们,学会做事前要先学会做人,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就要有恻隐之心,正如《孟子》中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要做坏事,否则就会像《左传》中所说的那样“________,_________”。

3.妈妈一本正经地对我说:“咱们咸菜烧豆腐——__________,如果你期末考试没考好,就像去年一样参加培训班。”我嘀咕着:“这不是外甥打灯笼——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综合性学习,我知道了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是:甲骨文、________、小篆、隶书、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魏

茅庐

结义

下等马对上等马

上等马对中等马

中等马对下等马

甲骨文

隶书

楷书

人群的全体

团结才有力量

2.他时不时的看着手腕上的表,听着耳边传来的飞机登记提醒,不断的来回跺脚,嘴里小声的嘀咕着。“怎么还没有来,飞机都要起飞了,会不会出什么事情了。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不破楼兰终不还

甲骨文

甲骨学

十五

三十

3.牧童归去横牛背

不破楼兰终不还

夜静春山空

孤帆远影碧空尽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三打白骨精》

《大战红孩儿》

活泼机灵

机智果断\沉着冷静

刘伯承

方志敏

4.羌笛何须怨杨柳

青春作伴好还乡

敲成玉磬穿林响

君子喻于义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吵:星期天,集市真吵。吵的人心烦意乱,吵的小孩子捂上耳朵,吵的小草不敢探出头来。

5.弱冠

不惑

六旬

童孙未解供耕织

稚子金盆脱晓冰

牧童归去横牛背

不破楼兰终不还

孤帆远影碧空尽

春风不度玉门关

初闻涕泪满衣裳

6.《红楼梦》

《西游记》

《水浒传》

《三国演义》

豆蔻年华

弱冠

四十

七十

仁之端也

君子喻于义

多行不义

报得三春晖

唯见长江天际流

不破楼兰终不还

7.小人喻于利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心到

眼到

口到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意志坚强

足智多谋

宁静、祥和、勃勃生机

8.报得三春晖

人闲桂花落

不破楼兰终不还

君子坦荡荡

童孙未解供耕织

稚子金盆脱晓冰

短笛无腔信口吹

9.入木三分

程门立雪

笛弄晚风三四声

溪上青青草

徐庶进曹营

有志不在年高

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10.家家户户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

如入山阴道上

应接不暇

思维敏捷、机智幽默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草船借箭

神机妙算

指惊人的机智,巧妙地谋划;形容预料准确,善于估计形势,决定策略

三国演义

罗贯中

黄忠交朋友——人老心不老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海树

三秋九月

中秋八月之中

11.草船借箭

水浒传

红楼梦##西游记

西游记##红楼梦

陷子之盾

何如

自相矛盾

小人喻于利

春风不度玉门关

乡村四月闲人少

范成大

除草

把麻搓成线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12.山衔落日浸寒漪

子规声里雨如烟

敲成玉磬穿林响

五千仞岳上摩天

一片孤城万仞山

黄沙百战穿金甲

青春作伴好还乡

君子喻于义

君子坦荡荡

13.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多行不义,必自毙。

三打白骨精

真假美猴王

桃园三结义

草船借箭

诸葛亮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14.一片孤城万仞山

短笛无腔信口吹

童孙未解供耕织

报得三春晖

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

此是君家果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机智幽默

15.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稚子金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钲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

多行不义

必自毙

有言(盐)在先

照旧(舅)

金文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内容复习 篇6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文言文复习

《世说新语》两则

一、生字读音

陈寔(shí) 在不(fǒu) 谢道韫(yùn)

无奕女(yì) 王凝之(níng)

二、句读停顿

①与儿女/讲论文义

②白雪纷纷/何所似

③撒盐空中/差可拟

④未若/柳絮因风起

⑤陈太丘与友/期行

⑥君与家君/期日中

⑦元方/入门不顾

三、特殊用法的文言词语

(一) 通假字

尊君在不

“不”通“否”,,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吗?

(二)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对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

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陈太丘与友期行

古义:约定,动词。

今义:日期,名词。

3.太丘舍去:

古义:离去、离开

今义:前往。

4.下车引之:

古义: 拉。

今义:引用。

5.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回头。

今义:照顾或顾客。

(三)一词多义

1.而

俄而雪骤

与“俄”构成副词性词组“俄而”,表时间短促,可译为“不久”等。

相委而去

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然后”等。

2.之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人名

下车引之

代词,他,代元方

(四)解释下列词语

君:对对方的尊称,您

尊君 :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谦词

《陈太丘与友期》

①相委而去

委 :丢下

去:离开

②下车引之

引:拉

之 :代词,他

③ 乃至

乃: 才

④ 则是无信

则 :就

《咏雪》

①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内集:家庭聚会

② 俄而雪骤:

俄而:不久

③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欣然 :高兴地

似:像

④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差不多

拟 :相比

⑤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不如

因:凭借

⑥即公大兄无奕女

即 :就

五、句子翻译【特殊句式及难译易错句】

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省略句)

太丘不在等候就离开了,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省略句)

跟别人约定一起出行,丢下别人自己就走了。

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朋友很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进入大门不回头看。

4.与儿女讲论文义

跟子侄辈一起谈论诗文。

5.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倒装句)

哥哥的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6.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把它比作柳絮乘风而起。

六、内容理解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答:融洽欢快轻松。

2.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答:(1)“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2)“柳絮”一喻好,不仅讲究形似更是神似,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3.文章最后写道:“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你以为作者写上这一句的用意何在?

答:补充谢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作者赞赏道韫的才气。

4.《陈太丘与友人期》一文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人要诚实守信,重视礼仪。

七、人物形象

1.文中对谢道韫的评价如何?

答:聪明有才学。

2.从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言而无信,不守信用;粗野蛮横,十分无礼,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知错就改的人。

3.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懂礼识义、性格直率、正直不阿。

4.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答:(1)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2)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

5.主题归纳(多角度思考)

元方:明事理、懂礼识仪;

友人: 不守信用、不懂礼貌、知错能改

启示: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6.(1)除“柳絮”一喻外,你还能写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比喻词吗?能否再写出几句咏雪的诗句吗?

词:鹅毛、鸭绒、扬花、梨花、花絮、飞花

诗句:①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你知道哪些有关诚信的的词语或名言?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故事?

词语: 一言九鼎,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名言:言必行,行必果 金诚所至,金石为开

故事:司马光砸缸 曹冲称象 王冕四岁画画 曹植七岁做诗

《论语十二章》

一、文学常识

1.《论语》是 儒 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20篇,世人称“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孔子,名丘,字 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政治上主张“仁政”,“以德服人”,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孔孟两者思想的结合,形成了儒家思想中的“孔孟之道”。

二、生字注音

论(lún)语 不亦说(yuâ)乎

愠(yùn) 三省(xǐng)

传(chuán)不习乎 逾(yú)矩(jǔ)

罔(wăng ) 殆(dài) 哉(zāi)

箪(dān) 陋巷(xiàng) 堪(kān)

肱(gōng) 笃(dǔ)志 陬邑(zōu yì)

三、重点字词解释及翻译

【第一章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

1.字词解释:

时:按时

说:通“悦”,愉快

朋:志同道合的人

愠:生气,发怒

君子 :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 译文: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3. 课文探究:

第1句:讲学习方法

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

第3句:讲个人修养

【第二章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字词解释:

日:每天

三省:多次反省 。

省;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

忠:尽心竭力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2.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3.课文探究: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

【第三章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字词解释:

有:通:“又”,用于零数和整数之间

立:独立做事情

惑:迷惑、疑惑

逾:越过、超过

矩:规范、规范

2.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够独立做事,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却不会逾越法度规矩。”

3.课文探究: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第四章原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 以为师矣。”

1.字词解释:

故:旧的知识

知新:新的理解与体会

可以:可以凭借。

以:凭借

为:做,成为

2.译文: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

3.课文探究:

本章谈学习方法。(强调“温故”,还要能“知新”,新旧知识相融合)

【第五章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字词解释:

而:表转折,却。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疑惑

2.译文: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疑惑。”

3.课文探究:

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相结合。

【第六章原文】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贤哉,回也!”

1.字词解释:

贤:贤德、高尚

箪: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堪:能忍受

乐:乐趣

2.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3.课文探究:

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贫乐道的品质。(学习态度)

【第七章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字词解释:

之: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好:喜欢、爱好

乐:以……为乐趣

2.译文:

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3.课文探究: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第八章原文】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字词解释:

饭:吃饭 名词作动词

水:冷水

肱:胳膊

于:对于

2.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课文探究:

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提倡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第九章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字词解释:

焉 :于此,在其中

择:选择

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从:跟从、学习

2.译文: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如果发现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3.课文探究:

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第十章原文】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字词解释:

川:河、河流

逝:流逝

斯:这

舍:舍弃

2.译文:

孔子在河边感叹说:“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呀!

3.课文探究:

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原文】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字词解释:

三军:军队的通称

匹夫:普通人,男子汉。

夺;改变

2.译文: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一个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3. 课文探究:

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志向。

【第十二章原文】

子夏曰:“博学 ∕而 笃志,切问∕ 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字词解释:

博:广泛

笃:忠实、坚守

切 :恳切

仁:仁德

2.译文: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提问并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3.课文探究:

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多学、多思、多问)

四、字词积累

(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词语

1. 三省吾身

古义:泛指多

今义:表示确数

2.饮水

古义:冷水

今义:指所有的水

3.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三)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3.温故而知新

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

新:新的理解与体会

4.传不习乎

传: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

5.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四)一词多义

1.为

可以为师矣(当、做)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2.志

志于学(立志)

博学笃志/不可夺志(志向)

3.而

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博学而笃志(表并列)

温故而知新(表顺承)

三十而立(表修饰)

4.乐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趣)

不亦乐乎(快乐 )

乐亦在其中矣(乐趣)

回也不改其乐(乐趣 )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

“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2.判断句:

贤哉,回也!

(六)成语归类

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

3.择善而从

4.三人行,必有我师

5.博学笃志

6.三十而立

五、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向一切人学习的句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新旧知识相结合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 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宜说悦乎。”

9.强调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的一句话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0.与朋友交往应该做到诚信的句子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11.珍惜时间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2.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意思相近的一句话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3.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有志向,并矢志不渝的句子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六、孔子名言锦句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诫子书(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君子的品行,以安静来提高自己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淡寡欲就不能显现出自己的志向,不宁静安稳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必须学习才能增长。不学习就不能有广博的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怠慢便不能振奋精神,冒险急噪便不能治理品性。年华随时间流逝,意志随岁月消磨,于是枝枯叶落,大多不能对社会有所作为。等到悲凉地守着贫穷的小屋时,后悔又怎么来的及呢?

一、文学常识

《诫子书》选自《诸葛亮集 ,作者 诸葛亮 ,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你以前听过他的小故事 三顾茅庐、赤壁之战、七擒孟获 ,陆游对这篇千古传诵的表文曾称赞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二、句子停顿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关键字词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夫君子之行(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2)俭以养德(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3)非学无以广才(使……广博,增长)

(4)淫慢则不能励精(放纵)

(5)年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6)意与日去(岁月)

四、课文理解

1.请说说题目的意思。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告诫儿子的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关系怎样?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4.“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5.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是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 另一方面,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

6.文章从哪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怎样论述的?

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就是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7.这篇文章给你怎样的启示?

人在少年时期应树立远大志向,发愤图强,以免老了后悔。

8.出自本文的成语: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9.学习的最佳境界:淡泊宁静

《狼》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 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1.本文选自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写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缀行甚远( 紧跟)

(2)恐前后受其敌( 攻击)

(3)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 )

(4)一狼洞其中( 打洞 )

3.下列“其”字均为代词,请选出“其”所指代对象相同的一项( D )

①恐前后受其敌

②意将隧入以及其后也

③屠自后断其股

④其一犬坐于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4.本文段表现狼贪婪、凶恶的本性的句子是:“缀行甚远”“并驱如故”。

5.本文段反映屠户由畏避到醒的心理变化的句子是“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

6.翻译。

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⑵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译: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

⑶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译: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7.结尾一段是什么表达方式?

议论

8.我能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D )

A.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攻击)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敌人)

B.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向前)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前面)

C.目似瞑,意暇甚 (神情)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企图)

D.止增笑耳(只) 止有剩骨(只)

9.我能指出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 D )

①久之,目似瞑

②又数刀毙之

③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④盖以诱敌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10.我能用“∕ ”线为下面两句话画出正确的朗读节奏。

(1) 其一/犬坐于前 。

(2)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11.我能指出对下列文句理解不准确的一项( B )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而两只狼又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B.乃悟前狼假寐

才明白先走开的狼是假装睡觉。

C.弛担持刀

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D.屠自后断其股

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

12.我能根据题目要求填空。

(1)《狼》一文中表现狼“黠”的本性的句子有:“ 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两句);表现屠户警惕性很高的句子是:“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2)写出四个带“狼”字的成语:狼子野心、引狼入室、狼心狗肺、狼狈为奸、声名狼藉。

13.文章结尾一句话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看,它又告诉“人”什么呢?(4分)

我认为: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14.“止增笑耳”的仅是恶狼吗?作者嘲讽的仅是恶狼吗?从这个故事中你获得怎样启发?

答:不是,狼在此实际是恶人化身,代表那种贪婪、凶狠、狡诈、愚蠢的恶人,说明对待这种象恶狼的恶人就应该象屠夫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正是此文的寓意所在。

15.文章如何刻画屠户的形象?

答:(1)心理描写 惧——投骨避狼。/ 大窘——骨尽狼仍从。/ 恐——前后受其敌。/ 悟——刀劈两狼。

(2)动作描写 这些动词写出了屠户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16.狼很狡猾,可终于自取灭亡,这是为什么?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答: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对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17.“志异”即“记述奇异的故事”,本文的“奇异”表现在何处?

答:一狼诱敌于前,一狼隧入而攻其后,两狼如此合作,其心计与人无异,令人称奇。

18.本文的主人公是屠户还是狼?为什么?

答:文章是以狼为主体来叙事的,并从狼自取灭亡的角度来归结故事的主旨的。狼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开始是不停地追,企图伺机吃掉屠户;屠户背倚积薪后,又是狼主动诱敌进攻。而屠户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迫不得已进行自卫,奋起杀死两狼。因此,在这个故事中,狼是主要人物,而屠户是次要人物。

19.对文章结尾一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答: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心软,不能心存幻想,要勇于斗争,善于斗争。

《寓言四则》

一、文学常识

1.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寓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语言简洁锋利。它的特点是具有 劝喻性和讽谏性。 如《刻舟求剑》《亡羊补牢》《狐狸和葡萄》《农夫和蛇》等都是寓言。

2.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

3.吕不韦:战国末期卫国濮阳(在今河南省)人。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命他的门客集体撰写。该书的文字朴实简劲,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有显著影响。东汉高诱注本为善。

4.《列子》又名《冲虚经》,相传战国郑国人列御寇著。《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两小儿辩日》《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道家的思想主张是“清静无为,顺其自然”。

二、《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1.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

因为想赫耳墨斯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2.赫尔墨斯的“笑”有什么含义?

一个简单的“笑”,传神地写出了赫耳墨斯微妙的内心世界:嘲笑宙斯雕像价格低,讥笑赫拉不如宙斯,暗想商人会把自己的身价抬得很高,这正是他虚荣心的具体表现。

三、《蚊子和狮子》

1.弱小的蚊子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狮子呢?

以己之长克人之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智者胜。

2.胜利的蚊子为什么会被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骄兵必败。

3.学习这则寓言后,你有什么收获?

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四、《穿井得一人》

译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理解课文

1.丁氏告人说“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明确: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2.有闻而传之者说的“丁氏穿井得一人”?

明确: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道理: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4.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五、《杞人忧天》

译文:

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伤害。 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一)寓意:杞人担心天坠地崩,身无所寄,而寝食不安。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辛辣地讽刺了那些胸无大志,患得患失的人。

(二)启发:“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决不做“现代的杞人”,要胸怀大志,心境开阔,认真学习科学知识,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把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

习题:

1.解释词语意思:

①崩坠(倒塌,坠落 )

②果(果然,果真)

③只使(即使)

④四虚(四方)

2.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

3.翻译下列句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译: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自己的身体无处可藏,因而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4.这则故事揭示的道理是?

上一篇:矿井供电专项制度下一篇:柳树姑娘大班音乐活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