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环境对企业的影响

2024-07-21

社会环境对企业的影响(精选8篇)

社会环境对企业的影响 篇1

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古代的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视儿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爱。但因家中贫困,无以糊口,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

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这天,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越走越熟,相处十分融洽。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心急如焚,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慷慨应允,嘱他不要告诉别人。

见了儿子,老汉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

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风险,忍不住对老伴说了。谁知此话被灶君听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件事。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

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就会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

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马”。

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人们挤拥不动,争买祭灶火烧。农村大多是自己动手,发面、炕制,一家人热热闹闹,很有过小年的味道。

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祭祀仪式慢慢淡化了,但是吃灶糖的习俗还一直在延续,影响着人们平时的消费习惯。消费习俗是指人们在长期经济与社会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消费方式与习惯。不同的消费习俗,具有不同的商品要求。消费习俗是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一方面。

社会文化主要指一个国家、地区的民族特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伦理道德、教育水平、语言文字等的总和。主体文化是指占据支配地位的,起凝聚整个国家和民族的作用,由千百年的历史所形成的文化,包括价值观、人生观等;次级文化是在主体文化支配下所形成的文化分支,包括种族、地域、宗教等。文化对所有营销的参与者的影响是多层次、全方位、渗透性的。它不仅影响企业营销组合,而且影响

消费心理,消费习惯等,这些影响多半是通过间接的、潜移默化的方式来进行的。

文化差异在国际营销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重视文化策略者成功,忽略文化策略者失败已经成为国际商界的一条定律。对于企业来说,提高自己接受文化差异的能力,讲究文化环境的适应性,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文化交流促进异国的文化变迁,以从中捕捉新的营销机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为自身营销环境创造良好的氛围和平台。

在企业国际营销的过程中,存在种种问题,最大的问题来自于文化差异。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企业、不同的阶层、不同的人群,均有不同的文化,文化差异是文化对国际营销产生影响和制约作用的前提,如是要没有文化差异,就无所谓对国际营销的影响。因而企业在国际营销活动中,实施相应的文化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国际分工的日益深化,国际间的商品流通日益频繁,企业要争夺国际市场,必须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而在国际营销活动中,社会文化环境是极其重要而又容易被忽视的因素。社会文化环境的差异往往会成为企业进行国际市场营销的无形壁垒。

一个国家的社会和文化环境是由历史、时间的积淀所形成的,它深深埋藏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血脉之中,不可撼动,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思维以及对东西的喜恶程度,它是每一个营销者不得不考查的重中之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特点,因此营销学者曾经说过: Culture just different , not right or wrong , better or worse。文化只有不同,没有好坏对错之分。社会文化是一个社会全体成员长期共同形成的行为特征的总和,它决定着什么是这个社会所接受的一整套的价值观念。社会文化环境是影响企业营销诸多变量中最复杂、最深刻、最重要的变量。社会文化是某一特定人类社会在其长期发展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主要由特定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伦理道德规范、审美观念、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等内容构成,它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消费观念、需求欲望及特点、购买行为和生活方式,对企业营销行为产生直接影响。

风俗习惯对国际营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审美情趣、商务谈判、消费方式、新文化附加价值品开发和包装等方面。风俗习惯遍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婚丧习俗、饮食习惯、节日习俗、商业习俗等,世界各国的风俗习惯千差万别,甚至在同一企业中,不同的地区也有极不相同的习俗,因此在进行营销活动时,要格外注重。

消费习俗是指人们在长期经济与社会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消费方式与习惯。不同的消费习俗,具有不同的商品要求。研究消费习俗,不但有利于组织好消费用品的生产与销售,而且有利于正确、主动地引导健康的消费。了解目标市场消费者的禁忌、习惯、避讳等是企业进行市场营销的重要前提。

(一)尊重差异,增强跨文化意识

为了在全球化环境中卓有成效地工作,跨国公司的领导人必须提高对异族、异地文化的敏感性和包容精神,要学会尊重文化差异,允许百家争鸣、各抒己见。一位跨国公司的美国经理说得直截了当:“你不得不把自己的文化弃之一边,时刻准备接受你将面对的另一种观念”,这是将母公司文化与本土子公司文化相融合的组织保证。

(二)注重文化分析,识别文化背景的异同

管理者必须对跨国公司中存在的两种或多种文化进行分析,找出文化特质,以便在管理中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减少文化冲突和矛盾,同时跨文化沟通融合要彼此在某些方面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所以要找到双方或多方文化的共同点,以此为契机形成文化冲突双方或多方都能接受的、高效的企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

(三)建立共同的经营观和公司文化

通过识别文化差异和进行跨文化培训,公司员工提高了对文化的鉴别和适应能力。在对文化共性认识的基础上,根据环境的要求和公司战略发展的原则建立起公司的共同经营观和强有力的公司文化。

不同文化的碰撞,既带来了冲突,又带来了机会。要充分考虑到当地人们对外来文化的开放或抗拒的程度。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要想取得经营的成功,很重要的一条是能在跨文化环境下灵活地面对异域文化因素的影响,无

论是适应对方的文化还是对它进行变革都需要在经营活动中形成一种新的工作方式。或者说,建立起一种更具创造性且效益更好的方式,而这种方式的特点在于能采用多元化的灵活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国经营,从而达到向国外市场成功地推行自己投资战略的目的。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各国人民的价值观、消费模式、以及企业认知都有所不同。在进行企业国际营销的活动中,企业必须要了解目标国市场的文化与母国文化的差异,并根据目标国文化特点以及民族特性进行调整,从而更好的适应和建设目标国市场。大体来说,企业文化策略主要表现在:

1、培养跨文化的知识和能力

随着国际一体化进程的日益加剧,跨国商务活动的日益频繁,培养跨文化的知识和能力变得日益重要。不仅要客观的了解和理解文化的多样性,还应当把跨文化意识转化为跨文化营销技巧并培养文化的敏感性。

2、寻找不同文化的契合点进行国际营销活动,挖掘文化附加价值品的文化内涵

虽然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但不同文化之间总有融合之处,并且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不同的文化之间相互渗透,联系更加紧密,这为国际营销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和准入点。

3、融入目标国文化,消除文化壁垒

要想在国际营销中取得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尽快融入当地文化,消除文化壁垒,满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消费者需求。这是看似简单但要做好却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为企业进入和机构进入不一定就能确保获得文化利润。

4、弘扬并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提高在国际营销活动中的竞争力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一书中提出三大战略之一就是差异化,它不仅可以提高顾客的忠诚度、避开竞争对手,还可以获得超额的利润。要想在国际营销中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弘扬和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强势文化,提高国际竞争力。例如,就企业来说,一旦一国在使用某个产品的时候超越了纯粹购买的范畴而和产品建立了无形的情感关系,那么该产品就成了品牌。这种关系包括了信任、关爱,但更多的是文化氛围和一种实质拥有的感觉。

文化差异会为营销活动的开展带来困难,但并不是所有的营销活动都

需要通过文化变革才能被接受。营销人员必须有这样的认识,只要经过艰苦的努力,不论成功与否,它都会给某种文化打上一定的烙印。在众多环境中,文化环境是影响国际营销的核心因素,因为:(1)文化渗透于营销活动的各个方面。(2)国际营销者的活动又构成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活动推动着文化的发展。其活动既适应了文化又创造新文化。(3)市场营销成果的好坏受文化的裁判。消费者对产品接受与否,均是其文化意识的反应。

社会环境对企业的影响 篇2

两部作品有着类似的家庭环境、类似的家庭结构, 但却塑造了不同本质的人物形象, 呈现出作家不同的世界观、爱情观、道德观等, 这是被两位作家所处的不同的社会环境所决定了的。本文拟从两部作品人物的比较入手, 考察这两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的不同本质特征, 并进一步阐述社会环境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处境相似而本质不同的人物

有责任感的英国绅士与自私自利的中国遗少。《傲慢与偏见》与《花凋》各自描写了一个家庭里发生的故事, 塑造了两位身为丈夫和父亲的人物——班纳特先生与郑先生。两位先生都是家庭中的一家之主, 但他们在对待妻子、儿女、家庭事务的态度及方法上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一个是文雅、淡定、有责任感的英国绅士, 另一个则是庸俗、愚钝、自私自利的中国遗少。

《傲慢与偏见》中的班纳特先生是一位英国绅士, 妻子长得漂亮却头脑简单, 他们有5个女儿, 而这些女儿大多也像母亲一样缺乏头脑, 只有二女儿伊丽莎白例外, 于是她便成为父亲最喜爱的一个女儿。尽管对于妻子他已很难谈到爱, 但作为一位绅士, 他却尊重妻子, 对那几个他不大喜爱的女儿, 也尽到父亲的职责。尤其是最小的女儿被人诱骗时, 班纳特先生放下了他的淡定、漠然, 为挽回女儿的名声而四处奔走。

《花凋》的家庭结构与《傲慢与偏见》非常相似, 郑先生是一家之主, 有4个女儿和3个儿子。郑先生是一个典型的中国遗少, 不擅理家, 不懂世事艰难, 所以家里的生活一团糟。对于妻子, 他不仅无爱可言, 也没有起码的尊重。在家庭生活中, 郑先生表现得极为自私, 完全是只顾自己的快乐, 从不为妻子、儿女着想。当川嫦病重, 需要一种药治疗时, 郑先生却抱怨自己已经为川嫦做出了许多牺牲, 由于川嫦的病使他养不起姨太太, 因此不肯再拿出钱来, 这种对女儿生命的冷漠令人发指。

自信自立的英国小姐与逆来顺受的中国闺秀。《傲慢与偏见》与《花凋》两部作品着重塑造了伊丽莎白与郑川嫦两位女主人翁形象, 两位女主人翁在家庭中的地位很相似:一大群的姐妹, 她们是不受重视的一个;作为一个已经成年的姑娘, 她们共同的“事业”是嫁人, 嫁一个被社会所认同的丈夫。两位姑娘的处境虽然相同, 但伊丽莎白独立而有主见, 最终赢得了年轻、英俊、富有的达西先生的爱;郑川嫦则是逆来顺受, 最后在家人的冷漠中死去。

《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是一个聪明、有主见的姑娘, 是作者所塑造的理想的女性形象。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 像伊丽莎白这样的女孩子嫁人是唯一的出路, 嫁一个年轻、英俊、有钱的人是大家的共同理想, 但是伊丽莎白却坚持自己对婚姻的理想, 追求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 并且这种爱情应该是以双方的平等和相互尊重为前提的。由于没有男孩, 按照英国当时的法律, 在父亲去世后, 他的产业会被表侄柯林斯先生继承。没有了财产的依靠, 嫁人对班纳特家的小姐们来说更是事在必行。尽管如此, 伊丽莎白却两次拒绝了别人的求婚, 而这都是缘于她对爱情婚姻理想的坚守。第一次, 伊丽莎白拒绝了她的表兄柯林斯先生的求婚。在一般人心目中, 柯林斯先生是一个不错的结婚对象, 有一定的财产和地位, 但是伊利莎白却不爱这位表兄, 她也不能接受这种无爱的婚姻。第二次, 伊丽莎白又拒绝了众人眼中的钻石王老五达西先生的求婚, 虽然她也喜欢达西先生, 但是达西由于社会的偏见破坏了伊丽莎白姐姐的婚姻, 伊丽莎白无法接受达西居高临下的爱情, 因此拒绝了他。最终, 伊丽莎白与达西克服了傲慢与偏见, 在平等与相互尊重中重新培养了感情, 终成眷属。

《花凋》里的郑川嫦却是一个毫无主见、逆来顺受的姑娘, 她的逆来顺受表现在穿着打扮上, 表现在对未来丈夫的选择上, 更表现在对自己生命的权利上。在家里川嫦是一个不受重视的孩子, 在这样的环境中, 她似乎已经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别人的意见便是她的选择, 或者说她也没有选择的权利。小的时候, 她的穿着打扮便由姐姐们做主, 选择丈夫的时候, 她依然表现出逆来顺受。大姐夫给她介绍了一个留学归来的医生, 起初她觉得这人不合自己的理想, 但是很快她又接受了此人。川嫦一病两年, 父亲不肯再拿出钱来给她买药, 而母亲也不愿拿出私房钱, 却让她向已另有女朋友的章云藩提出要求, 川嫦便觉得“她是个拖累。对于整个的世界, 她是个拖累”。于是, “她想早一点结果了她自己”。逆来顺受的川嫦终于遂了他人的心愿, 在三个星期后死去了。

不同的社会环境形成了不同的人物形象

如前所述, 《傲慢与偏见》和《花凋》这两部作品虽然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但是简·奥斯汀与张爱玲却为我们塑造了截然不同的两位父亲和两个女儿形象, 两对形象本质的不同, 主要是由两位作家所处的不同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

简·奥斯汀生于1775年, 一生基本上生活在英国小镇斯蒂文顿。奥斯汀终身未婚, 家道小康, 由于居住在乡村小镇, 所接触的都是些乡绅、牧师之类的人物, 熟悉的也是这类人物的生活。她没有上过正规的学校, 但却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 教材便是父亲的藏书——英国的一些流行读物。狭窄的生活圈子和阅读范围, 决定了简·奥斯汀的思想单纯地来自她生活其中的社会环境, 所接受的也是纯粹的英国的传统文化。这一切已经清晰地表现在她的创作之中, 她作品中的人物都是一色的乡村绅士和淑女, 主要描写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 缺乏重大的社会主题。也就是说她所写的是她眼见的日常生活, 塑造的是她通常所接触的人物, 体现的是英国的传统文化。

简·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便是她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环境的产物。小说中的班纳特先生便是一个典型的英国乡村绅士的形象, 虽不十分睿智、高雅, 但也从容、淡定;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了对妻子、女儿的尊重、宽容, 却也表现出一家之主的威严和责任感;大事临头则遇事不乱, 表现出优雅的绅士风度。而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则是一个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淑女的形象, 在西方强调个性解放、个人权利的文化背景下, 伊丽莎白具有自信自立的个性特征, 她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 具有追求自己的爱情理想的权利和条件, 因此她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爱情理想, 获得了符合当时社会价值观念的、令人仰慕的达西的爱情。上述两个形象, 显然来自简·奥斯汀的生活, 这样的形象, 便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乡村绅士和淑女的真实写照, 因此说, 简·奥斯汀生活的社会环境决定了她笔下人物的基本特性。

张爱玲, 1920年生于中国上海, 家世显赫, 祖父是清末名臣, 祖母是李鸿章的长女, 父亲是一位典型的遗少, 母亲是留过洋的新女性。虽然出身名门, 但她的生活却是不幸的, 童年时父母离婚, 在父亲和继母的监管下长大, 与作家胡兰成有过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 却以悲剧结局。这样的生活环境使得她的生活具有了一种悲剧色彩。与简·奥斯汀相比, 张爱玲的生活经历很复杂, 所受的教育也要丰富得多, 上世纪30年代, 她就读于上海圣玛利亚学校, 后到香港大学读书, 因此, 她所接触的文化既有传统的中国文化, 又有外来的西方文化。独特的生活经历, 使张爱玲对生活、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也形成了她独特的人生态度。作为一位作家, 张爱玲同样抒写了她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 塑造了她从生活中观察到的人物形象, 表现了她体验、观察生活后所进行的思考。

张爱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 但她早期的生活还是植根于中国的现实生活, 她笔下的人物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基于上述的认识, 我们不难理解《花凋》中的郑先生与郑川嫦两个人物的个性特征以及作品中他们的所作所为。小说中的郑先生是一个典型的清代遗少, 作为一个清代遗少, 郑先生既不儒雅, 也缺少班纳特先生的从容淡定。遗少的做派使他无力承担家庭的重担, 却还要死撑着架子。他不尊重妻子, 不爱护子女, 自私自利, 几乎一无是处。这一形象身上大概有着张爱玲父亲的影子, 是她体验和观察生活的结果。小说中的郑川嫦也是一个典型的旧时代中国少女,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 三从四德是女子必备的素质, 在家从父成为川嫦的行为准则, 因此她不可能像伊丽莎白那样掌握自己的命运, 只能被动地接受父母安排给她的一切, 包括她的生命权。川嫦的悲剧不只是她个人的悲剧, 也是旧时代中国女性的共同悲剧。郑先生、郑川嫦两个形象是张爱玲在中国独特的社会环境中塑造的形象, 是她所处时代社会生活的艺术写照。独特的个人生活及社会环境造就了独特的张爱玲。

社会环境对企业的影响 篇3

[关键词]外资企业劳资关系社会主义制度环境

一、劳资关系的概述

1.劳资关系的定义

把劳资关系简单地理解为企业生产过程中劳方与资方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是不准确的。因为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条件下,劳资关系的性质是不相同的。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资关系,体现的是“截然对立”的经济利益关系,是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也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劳资关系的实质。

而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劳动人民的主人翁地位以及公有制占主体的社会制度,体现的是工人与公有制企业之间经济利益完全一致的劳动关系。故我国的劳资关系重在合作、和谐、协调。

2.外资企业劳资关系的现状

随着外资不断进入和我国劳动市场逐渐形成,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工业涌来。调查资料表明,在外资企业中,工人的工资偏低,劳动时间被任意拉长,劳动条件恶劣,工人的人格得不到尊重,基本权利没有保障,劳动冲突正在激化。在这一趋势出现的同时,中国的白领们也发生了一些重大的转变: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在著名的外资企业获得一份工作,同时也渴望得到更多的尊重公平,休闲时间,享受中产阶级的生活。他们对劳动法规定的法律权利也予以更多关注。

矛盾产生后,其结果导致外资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各种劳资纠纷的出现。

3.导致我国外资企业劳资冲突的原因

根据新经济社会学“嵌入性”和“社会构建”理论,企业制度是“嵌入”在制度环境当中的。即在制度环境的异质性假设前提下,企业制度必然也是异质性的。由于技术特征和生产要素特性对企业制度的影响一般不以国别而不同,并且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技术和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性已经大大减弱了其在国家之间造成企业制度显著不同的可能,因此可以说不同国家制度环境的“异质性”是形成多样化企业制度模式的真正根源。

对于处于转型期的我国来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尤其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外资企业异军突起,使劳动力在广阔领域内、在实际上成为商品,从而使雇佣劳动制度下的劳资关系成为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中的新问题,而这一新问题的出现使我国旧有的劳动保护与管理办法显得苍白无力,没有办法很好的约束外资企业。

而对于外资企业的资方来说,一方面追逐经济利益的本性使其主观地钻政策空白,另一方面在客观上,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没有充分理解,只是简单采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资关系的管理模式,自然导致越来越多的劳资纠纷。

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环境对外资企业劳资的影响

1.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与企业治理的“劳动者参与”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对我国企业制度将会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尚处于初级阶段,劳动还是人谋生的手段,而不是人生存的第一需要,但是,毕竟我国的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的,在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的现阶段,企业制度即使不能达到劳动者主导的理想境界,也必然会因由公有制主导的基本经济制度,在相当程度上关心劳动者的诉求、关照劳动者的命运、关注劳动者的地位,从而促进劳动者对企业治理的参与,形成“劳动者参与”的鲜明企业制度特色。

2.法律法规难以完善

近期由《劳动合同法(草案)》所引发的关注和争议有愈演愈烈之势。两大外商组织----欧盟商会和上海美国商会,同时将各自的建议和意见递交给全国人大。“如果实施这样的法律,我们将撤资。”这是在要挟,是以外商投资为条件,要挟我国维持劳动力低水平保护,妄图阻碍《劳动合同法》的出台。

3.中国特色的工会

在中国,工会的作用与国外那种对抗性的工会截然不同。中国的工会首先是连接劳资双方的对话窗口,是公司发展的牵引车,而不是与公司对抗的组织。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工会的要求与不满也会增加,但是中国政府和共产党严格控制“工会超速”。例如,在中国对组织游行,有严格的限制条件。

另一方面外企管理者一般对工会都带有抵触情绪,他们对于中国工会的作用的认识还是模糊的,甚至认为工会就是和他们对着干的。而在地方政府,为了更多的吸引外资,对于外企工会的推动工作并不是很到位,就是企业建立了工会,也是外资企业管理层帮助组建的工会。

三、 外资企业劳资关系的构建制度设计

1.政府的立场和角色转换——政府

一方面,政府在面对外商要挟时,不能再处于妥协的尴尬境地。立场要坚定,《劳动合同法》提高劳动力成本,保护劳动者利益,维护职工职业稳定性、安全性的立法宗旨决不能改变和退让。政府不能拿职工合法权益受侵害、合法利益受盘剥来换取令他们满意的所谓投资环境。而我们也相信,真正有远见的外商不仅看中的是中国当前的廉价劳动力成本,而且更会看到中国这个巨大、广阔的市场。对于一些外商的威胁,政府没有必要惧怕,应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动摇!

另一方面,政府在面对外资员工的诉求时,要变原来的劳资冲突的协调者为劳资规则的制定者。这个规则,就是法律。尽快出台相关的劳动法规,尤其是专门针对外资企业的劳动保障法。因为现在即使在外资企业成立了工会,工会主席在替职工的维权过程中,如果没有完善的机制,明确的法律约束,工会主席实际上也是弱者。

2.人力资源管理中加入中国元素——资方

(1)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了解中国员工组织公民行为,加强文化融合

美国印第安那大学的Organ教授等学者在1983年提出了组织公民行为的概念,把它定义为职务外行为,或称角色外行为,它是指组织中的个人表现出超越职责范围以外的行为。它是不求组织给予奖赏,仍然能自动自发、利他助人、关心组织绩效的行为。

中国人组织公民行为的特点是:①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②强调无私奉献。③受等级观念的影响较深。④重集体主义。

对于在华跨国公司的外籍管理者而言,掌握我国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特点和思想文化渊源有助于“对症下药”地进行管理。外籍管理者可以通过学习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和管理思想,从而调整自己的管理风格使其更加适应中国国情的要求,实现文化融合,引导员工实施更多的组织公民行为,提高组织绩效。

(2)中国传统的“德治”思想对外资企业管理风格提出了改革要求

目前大多数在华外资企业采用的是西方国家较为成熟的管理机制,在评价员工工作绩效的标准方面,普遍注重评估工作结果而不是个人品质,如产量、生产质量和成本等定量指标,相比之下像“工作态度”、“团结协作”这样的定性考评指标,往往只被视为一种补充方法,在评价员工工作绩效中所占的比例很小。而中国管理者则更加注重过程,通常认为员工的道德品质和工作态度是评估员工优劣的基础,因此在给员工进行绩效评估时定性指标的成分更多。

因此跨国公司的管理者,尤其是外籍管理者们,既要将西方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运用推广到中国,又要注意结合中国企业的管理方式和领导风格,一方面注意克服中国传统的等级观念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力求将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最大化,从而提升企业的绩效,在竞争中不断取胜。

(3)变通新酬设计,多元化激励方式

市场和薪酬像一只无形的手,调控着人才的流向。可是越来越多的人却表示,薪酬不再是自己选择工作的最重要因素。在05年跳槽的经理人中,有68.5%的人跳槽是因为“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16.5%的人是因为“公司裁员”,14.5%的人则因为“对公司的未来感到没有信心”。

这些统计数据,不禁提醒外资企业,有必要适当转变激励方式了。马斯洛人的需求原理正是说明了,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外资企业之所以吸引现在的年轻人,工资高,薪酬体系完整,福利好等优势是主要原因,但是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满足,越来越多的在外资企业工作的中国人,更渴望除薪酬以外的激励。例如更良好的工作环境,更值得期待的晋升前景,更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因此外资企业应该意识到不同需求侧重点的存在,根据这种差别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

(4)实行人才本土化策略

推动人才本土化,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更好地扩大市场,并获取高额利润,既要保留从母国带来的先进的、优秀的管理模式,又要利用本地人才找出能够适应本地环境的新的管理模式,将本地的制约因素降到最低,从而获取经营的成功。

3.构建工会——劳方

成立工会是解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企劳资纠纷的一种途径。因为成立工会有一个好处,就是谈判成本低,企业不用和每个工人进行谈判。但外企工会能否真正发挥作用仍然是个疑问。外企怎么组建工会,工会怎么代表职工去履行基本职责,在实践当中,这个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1)提高外企职工法律保护意识。

工会的组建依法是职工自愿组建。因此,绝不能强迫外资企业组建工会,这就需要加强宣传工作,一方面让资方真正明白建立工会组织对发展企业生产的重要意义,一方面要帮助扶持外资企业的职工建立工会。

(2)整合工会内外资源,形成维权整体力量

各级工会继续推动建立工会与政府(行政)联席(联系)会议制度,整合工会内外资源,努力构建与政府职能部门、其他社会组织在维权工作上的联动合作机制,形成整体力量。

(3)工会主席的外部受雇模式

中国外资企业的工会主席,很难达到劳资双赢,他们大都面临两种困境:一是在维权过程中,被企业解除劳动合同;而另一种,不能代表职工利益,因为行政身份而受制于资方。所以有效的方式应该是改变工会主席的受雇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就是外企工会主席独立于雇主,工会主席不再从企业内部产生,而是上級工会从社会招聘一批有工会工作经验的人,推荐给企业,再通过民主选举当选为企业的工会主席,他们的工资是通过上级工会发放。并且为了防止企业管理层与工会主席长期合作形成合谋,应该采取工会主席职位轮换制。几年一轮换,不让工会主席与企业形成固定的利益关系,通过内部轮换模式,打破这种联系纽带。

同时,政府还通过设立“保障基金”的方式来解决工会主席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田永峰:引入制度环境变量条件下的企业共同治理[J].管理与经济学2004,(10)

[2]佟新:“三资”企业劳资关系研究[J].学海2005,(4):32-41

[3]李汝贤: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关系失衡的原因及其对策[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 ,(2):91~94

[4]李琪:论外资企业劳资关系的协调机制[J].改革论坛2005,(6):25~27

[5]程新征:对政府在非公有制经济劳资关系中作为的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6,(2)

[6]万希:中外合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 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5,(6):67~71

[7]“中外合资企业劳资关系研究”课题组.关于中外合资企业中劳资关系的调查[J].社会科学研究,2000,(2)

[8]程延园.集体谈判制度在我国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2):136~142

论社会文化环境对人才成长的影响 篇4

摘要:社会文化环境对人才成长有重要影响。在市场经济制度完善的条件下,文化环境对人才成长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的情况下,文化环境对人才成长的影响……………。只有变革社会文化环境,才能促进人才成长。

关键词:文化社会文化环境人才成长

一、社会文化环境及其要素

(这段先由“社会文化环境”概念出发,再分点描述各要素。如下面这些是我大概写的,你要展开描述。)

社会文化是人类在创造物质财富过程中所积累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体现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文明程度。(展开描述)

文化环境所蕴含的因素主要有文化传统、教育状况、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

1.文化传统。(展开描述)

2.教育状况。(展开描述)

3.宗教信仰。(展开描述)

4.价值观念。(展开描述)

二、社会文化环境是影响人才成长的重要因素

这段总体概况下文化环境是如何影响人才成长的。然后,最后一句由“具体而言,社会文化环境对人才成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引进下面几点影响因素。

(一)文化传统对人才成长的影响

1.崇尚伦理,自强不息。

2.强调理智和智慧的重要性,强调真理的追求和辨证的思考,有着浓重的思辩传统。

3.有独特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精神。

(二)教育状况对人才成长的影响

(三)宗教信仰对人才成长的影响

(四)价值观念对人才成长的影响

1.思想道德

2.思维方式

3.行为规范

三、优化社会文化环境,促进人才成长。

社会环境与人才成长的关系是互为前提、相互作用的。社会环境造就人才,人才创造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努力形成引才、聚才、用才的正确导向。

(展开描述)

(二)营造健全的制度环境,为人才发挥作用提供空间和舞台。

1.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公正客观的评价机制。

2.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制度。

3.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的选拔制度。

4.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使用制度。

(三)营造丰厚的待遇环境,增强人才创造的动力,激发其创新的热情。

1.工资福利:

2.政治待遇:

3.生活服务:

社会环境对企业的影响 篇5

班级: 学号:

调查人:

指导老师:

时间:2016年 6 月 10 日 地点:广西桂平县

一、调查情况简介

桂平市境中部是黔、郁、浔三江两岸肥沃的冲积平地,西北部和东南部横亘着大瑶山山脉的紫荆山和云开大山山脉的大容山,平地与山地之间是丘陵,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勘查发现的矿产有38种,其中锰的储量和品位居中国前列。“太平山动物植物保护区”和“龙潭国家森林公园”素有“孑遣植物宝库”和“小西双版纳”之美誉桂平全市总面积407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7691.75公顷,园地21575.35公顷,林地193060.68公顷,草地13137.04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6472.94公顷,交通运输用地3812.12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2214.12公顷,其他土地9088.78公顷。

近年来,随着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在环境科学中,一般认为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称。在人类几百万年的历史进程中,环境对开创人类文明和进步发挥着巨大作用。大气、水源、土地、草原、都是让人类得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森林、矿藏等资源又为人类的不断发展提供物质,创造出地球上高度的人类文明。但是,人类在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同时,也对自己的自下生存环境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为了对桂平县的环境污染有一个客观地了解,同时对桂平县人民的环保意识有一个较为客观的了解。我对当地的生活环境及环境污染对当地人民的影响做了一个较为详细的调查。通过调查,我发现本县居住环境存在着严重的污染问题,政府对环境方面并不是很重视,而人们的环保意识也较为薄弱且环境的污染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

调查地点:广西桂平市城区,主要是街道上查访

调查对象:广西桂平市城区居民、环卫工人、小商贩、街上行人

调查方法:抽样调查、实地走访考察和查阅资料等

调查目的:通过实地走访调查,真实准确地了解广西桂平市城区的环境污染状况及对村民的影响,并对所存在的现象进行分析提出意见。

二、调查内容

调查过程:

 通过网络资料查阅有关富县每年排污量、空气污染程度、垃圾生产量、垃圾处理量、河道污染情况及治理污染的情况、桂平各街区的相关资料,了解新乡市的基本污染情况。 通过询问城市环卫工人、小巷等城市死角等地区的住户及小商贩、垃圾处理工人、街上的行人等,了解城区的大致污染情况及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通过在城区内四处查访,认真观察了污染情况并亲身体会城市的污染情况;  通过调查访问,了解环境污染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调查结果:

 城市内居民的垃圾随处堆放导致附近的空气质量和土地污染较为严重,垃圾处理不当严重影响了居民生活,尤其是生活垃圾的方面,垃圾随处扔导致空气质量变差,尤其是小巷及城市死角处更为严重。

 由于城区内有几个大的造纸厂和水泥厂,工厂的的污水处理和污染气体的排放不合理,导致城区的水资源污染造成水资源质量问题,水泥厂的粉尘污染对附近居民的身体和生活早成严重的困扰。

三、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 存在问题:

(1)固体污染: 街道两旁多处设立分类垃圾桶,但仍出现垃圾乱扔的现象,而且很多人对垃圾分类处理没有理解或理解不够,分类垃圾桶毫不起作用,可循环与不可循环垃圾并没有分开,特别是很多人隔着老远扔垃圾,没有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面去,导致垃圾扔在地面上,很不雅观。小巷内卫生被忽略,缺少清洁工清洁。还有,垃圾中的细粒、粉末随风扬散,污染大气,危害人们身体健康(2)水体污染: 通过实地考察以及暗中的走访发现,由于桂平城区有珠江支流的环绕,河水流动,许多小工厂认为污染不大,抱着这样的侥幸心理将废水直接排放到自然水域,导致多处河流遭到污染,政府部门没有采取措施治理,使河流长期受污,且路过人们随手向河流扔垃圾,使河流污染更加严重,不时发出阵阵恶臭,有些河流水生植物大量死亡,水面发黑,水体发臭形成“死湖”、“死河”,进而变成沼泽,造成水体富营养化。(3)大气污染: 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的日益加快,人们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许多家庭进入了小康水平,因此公路上越来越多汽车轿车奔驰,汽车尾气也相应增加;周边工厂排放废气,特别是那几个大的水泥厂排放的废气,含有大量的空气粉尘颗粒,处理的方法不够恰当,导致附近的空气质量较差,附近的居民意见很大;垃圾堆放处的垃圾没有及时的处理,导致臭气发出,也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4)噪音污染: 由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路上汽车数量增多多,喇叭声也增多,使得交通噪声成为城市的主要噪声来源。工地兴建厂房发出工业噪声,建筑机械发出的噪声,对工人及周围居民带来较大的影响

(5)光污染: 许多建筑外墙多处使用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和各种涂料等装饰,商场、酒店上的广告灯、霓虹灯闪烁夺目,令人眼花缭乱,造成光污染。舞厅、夜总会安装的黑光灯、旋转灯、荧光灯以及闪烁的彩色光源构成了彩光污染(6)白色污染: 许多食品店仍在使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饭盒,其中使用最多的还是街边的大排档以及宵夜摊。而且,自“禁塑”之后,仍有商店超市为吸引顾客购买,还在使用塑料袋。白色污染会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增塑剂和添加剂的渗出会导致地下水污染;混入城市垃圾一同焚烧会产生有害气体,污染空气,损害人体健康;填埋处理将会长期占用土地,由于其很难降解,造成长期的、深层次的生态环境问题

 对策建议:

1、对于小城市来说,城乡环境较差的主要原因还是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较差,所以首要工作是搞好城乡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由于城乡居民环保意识不强,环保知道不多,因此要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在城乡经济发展的同时,还不能自觉地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是造成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面对城乡出现的新问题,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宣传、教育阵地,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学校、文艺、广告牌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而且还要强化广大群众环保意识,引导居民走发展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发展之路以改善城乡环境。另外当地政府也应该根据最新的民生政策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加大整改力度。

2、针对垃圾不能及时清理的问题,可以考虑适当增加环卫工人的数量,使得垃圾可以及时清理掉,不至于堆放太久导致发臭从而影响环境质量;对于水污染和空气污染,政府应加大对工厂排放的约束力,不定时抽检,加大惩罚力度,必要时甚至可以强制关闭。

四、调查总结

企业发展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篇6

摘要:在改革开放力度日益加大的背景下,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不断发展,企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很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却忽视了对于环境的保护,难以真正理解环境保护的真正内涵,甚至一些企业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的。因此,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企业转型呼声不断提高。本文就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展开详细论述。

关键词:企业发展;环境保护;关系

目前,就企业发展以及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协调,不仅是企业必须要具备的责任担当,而且也是充分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表现。为实现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我国已经采取了宏观调控手段,从而使GDP实际增长速度得到了不断下调,此外,国家要求各企业必须要就自身的产业结构进行及时调整,从而真正摆脱粗放型发展模式,真正实现企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一、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关系

(一)企业发展会影响环境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在带给丰富多彩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非常大的资源浪费以及环境问题。而企业作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体,是一个盈利组织,本质在于追求利润以及谋求发展,致力于增加产量以及降低成本,从根本上实现利润最大化。现阶段,企业发展必然要向环境索取相应的原料以及燃料等资源,在生产期间,往往会排放出大量废气或者是废水,引发噪声污染。从某种程度上讲,企业增长方式以及发展不足是导致环境污染以及资源浪费的重要原因,大量毁林开荒则是水土流失突发的主要原因,运用粗放式发展模式,往往不会对资源更新速度进行综合考虑,这才是环境污染与资源短缺的最根本原因所在。但是,要想尽快解决以上环境问题,企业必须要投入大量改善成本,这与利润最大化之间是相互矛盾的。

(二)环境制约着企业发展

从某种程度上讲,环境的破坏将会阻碍经济发展,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基础上,环境问题也更加突出,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增强。目前,大部分消费者都非常注重企业环保水平,采用绿色材料或者是生产过程的环保企业往往更加受消费者青睐,在此基础上,所获得的企业收入也就更多[1]。健康环境属于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不管是资源密集型企业或者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都必须要有健康的发展环境。实质上,自然环境在资源密集型企业当中所发挥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是企业生存以及发展的关键性基础,所丧失了该资源,则企业将会寸步难行。

二、企业在环境上的保护措施

(一)坚持综合效益原则

企业在实际生产经营期间,不能够仅仅重视自身经济利益的获得,还必须要充分考虑社会与相关利益者之间的综合利益,在大力追求企业利益前提下,充分考虑相关经济行为将会给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应注重综合效益获得[2]。目前,企业作为主要经济个体,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此外,企业自身环保行为还有利于在社会公众面前塑造良好形象,进而对企业长期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二)不断增强环保意识

只有在企业意识得到增强的前提下,企业行为才可能会跟上。现阶段,政府发挥企业监督作用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时间以及人才方面的.制约,难以实现对企业实际生产活动的时时监督以及事事监督[3]。所以,企业必须要高度重视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强化环保宣传教育,不仅要做到企业领导层面的环保教育,而且要注重企业基层人员的环保教育,发挥领导带头作用,推进环保工作的有序进行。借助环保意识教育,充分唤醒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真正热爱,从身边小事儿做起保护环境[4]。然而,促进企业员工自身环保意识的提升并不是一日之功,必须要有时间以及政府政策方面的辅助,在提升企业自身社会形象的基础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三)增加环保资金投入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其在环境保护方面也不例外。在严重化工业三废问题面前,企业必须要加大投入,并严格把控相关的技术性关卡,针对奖惩制度进行大力规范,采用定期检查以及监督等手段,推动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发展。与此同时,针对那些以应付心理看对待定期检查的相关企业,可以运用不定期检查方式进行明察暗访,加大对该类企业的查处。此外,企业还必须要针对相关的环保技术与设备进行更新升级,运用多种环保技术以及环保设备发展工业,在科技力量支持下,最大限度减少资源浪费,实现某些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以及破坏,减轻生产成本,从而使相关企业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护好环境,做到两者的完美融合。

(四)优化产业结构,推广低碳生产

企业必须要积极转变观念,进一步树立绿色低碳理念。从某种程度上讲,绿色低碳经济属于人类未来健康发展的重要趋势。因此,在政府大力支持绿色以及低碳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也必须要加强环保管理,进而形成资源消耗低以及环境污染相对较小的产业结构,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升产品竞争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5]。此外,企业必须要重视技术创新以及资源利用率提升,致力于新型低碳节能技术开发,加大节能减排,倡导低碳生活,最大限度减轻企业发展对环境所造成的压力,严格履行企业对于现代化社会的责任。与此同时,企业必须要加强国际间关于低碳技术的交流,注重碳排放方面的国际贸易合作,实现低碳经济的全球化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企业环保水平属于企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指标,而且环境保护自身也蕴藏大量发展良机。因此,现代化企业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争取实现环境保护、企业生产力以及创新能力之间的有机结合,最大限度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熊文,刘纪显.双重红利:我国环境保护税对企业绿色发展激励作用探讨[J/OL].环境保护,(05).

[2]蒋毅刚,刘奕君.环境保护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互动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03:1-4.

[3]姜美慧,胡文杰,陆杨潇.浅论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J].当代经济,,19:76-77.

[4]王新.浅论环境保护与企业发展[J].群文天地,,06:247.

[5]孟晓红.浅谈煤炭企业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资源节约与环保,,01:165.

社会环境对企业的影响 篇7

一、语文已逐渐失去大众实用性, 语文的运用已逐渐淡出日常生活。

旧时代的人学语文, 可以凭借自己的诗文取得声名, 然后进入仕途, 也就取得了生活保障。写诗作文成了每一位学子必须努力的功课。那时候, 写对联, 写祭文, 写日常公文, 写信等等, 都是日常生活所需, 都是大众所需, 做这一切是经常性的事情。这些自然也就成为每一位学子都必须掌握的本领, 也是每一位学子走入社会后的通行证。所以那时候的读书人, 都会不同程度地舞文弄墨。我们从《红楼梦》中看到, 一群青年男女平时玩乐, 也在写诗对句;从王勃《滕王阁序》和王羲之《兰亭集序》可以了解到, 文人聚会, 常要写诗作文。但今天, 写诗作文, 除非成为作家, 否则就很难混得一个饭碗, 如果去企业打工, 企业恐怕首先不会选择语文水平如何, 而会选择如会计、电工之类的技术。对联、祭文已不再通行了, 日常公文已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代理, 书信已被电话电脑之类代替。平时娱乐聚会, 麻将、卡拉OK等已成首选。既然不是日常生活或工作所必需, 谁还会去锻炼这些能力?作为一个读书人, 如果不是干这方面工作的, 不懂这些于生活并无妨碍。今天, 尽管学校还要求写作, 作文还是语文的半壁江山, 但在大众的心中除了高考, 一切都显得矫情和多余。旧时代的人学语文, 读的是文言文, 写的是文言文;读的是古典诗词, 写的就是古典诗词, 是真正的学以致用。但今天, 人们学习古代诗文, 却没有写作古体诗文的要求;对于课本中的其他文体, 也很少有对应的写作要求, 学与用是相脱节的。没有了相应的语文运用环境, 学生的学习无论是学习阶段还是将来就没有了真正的实践运用意义, 等于没有了真正的用武之地。犹如学习一门社会不需要的技术, 谁还有兴趣花力气去学习呢!

或许有人会说, 学校、社会多创设语文运用的环境, 不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但无论怎样的生动环境, 学生们想的是与高考有没有联系, 社会需不需要用到这些。虽然有的地方还有张贴对联的习俗, 有的学校还开展了文学社或诗社等等, 但这是少数人的爱好, 对社会没有多大影响。

二、社会在逐渐减弱或消失对语文的关注情怀, 国民的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

曾几何时, 文章是“经国之大业, 不朽之盛事”, 学子们参政议政, 多通过自己的文章传达。那时一篇妙文一出, 几度洛阳纸贵。就是在上世纪80年代, 文学也还几度出现轰动效应。那时整个社会对于语文都有一份热情, 一份关注, 一份投入, 文学道路上行走的人曾一度拥挤不堪。但今天随着语文大众实用性的减弱或消失, 大众对语文的关注情怀也在减弱或消失。现代社会是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于自己的职业与休闲有了更多的选择, 任何一个人更多关注的是与自己的职业本身相关的本领, 这样除了从事与语文有关的工作的职业者外, 语文已经很难进入人们的生活领域。有一位科级干部告诉我, 他们可以一两个月不动笔写字, 除了必须看的文件, 可以一两个月不看书报。对于名著的了解, 大多是通过电视获得的。有人说现在是快餐文化时代, 人们乐于阅读如《读者》《故事会》一类的刊物, 但我认为这更多的是用作消闲, 且是当无法选择其他消闲方式时而选择的, 如乘坐飞机、火车时, 或在某个无聊的空隙时, 随便捡起来打发一段空闲的时光。真正进行学习阅读的人实在太少了。据一份调查, 近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为60.4%, 2001年为54.2%, 2003年为51.7%, 而2005年为48.7%, 首次低于50%。记得小时候, 常见几个老人和一些青年人坐在一起, 听其中一位讲《水浒传》《三国演义》之类的故事, 或听唱《三孝记》一类的民间唱词, 显得特别用心、诚恳;普通人坐在一起, 谈论四大名著背诵几首唐诗宋词, 会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有兴味的话题。但今天听听人们平时的闲聊话题, 谈及文学或文学故事者有几?人们谈论的更多的是商业炒作, 是金钱享受, 是时尚新闻等等。有些人认为今天文学失去轰动效应, 是大众已经淡定, 已经成熟, 但其实更多的是大众失去了对文学的关注情怀。笔者有时想, 过去是语文 (文学) 在关照人类的命运结局如何, 但今天人类得要关照语文的命运结局如何!

三、教材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 学生无法与作者产生共鸣。

科技的发展是近现代的事。通信、电子与交通的发展带来了生活形式与内容的革新, 可以说今天与古代社会的生活是完全不同的。文章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 那时的文章内容很贴近人们的生活, 人们阅读文章就是体味自己的生活, 在观照自己的现实。我们甚至可以说在上世纪80年代前, 文章的内容与人们的现实生活都还有可相通之处, 人们对于语文学习兴趣依然浓厚。但时代发展到今天, 生活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之后的人对于过去特别是古代的生活已完全陌生甚至很难理解。而今天他们要学习的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主要还是上世纪80年代前的, 文言文自不必说, 就是现代文也还是上世纪80年代之前的作者所写, 其内容自然是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今天的中学生来阅读这样的远离自己实际生活的文章, 情感上自然隔了一层, 他们无法设身处地地想作者所想, 悟作者所悟, 无法与课文作者沟通, 并产生共鸣。在教学中, 教师常常感到言者谆谆, 听者藐藐。拿李白的《静夜思》来说, 在交通通信不发达的年代, 曾经感动过多少人!曾经给多少远离家乡或远离过家乡的人以慰藉!所以一代一代流传不衰。但今天的中学生, 不再有古人那种不只是一日两日而是一月两月甚至几年离开家乡音信杳无的生活。从北京到任何一个省, 只需几个小时的飞机就可以到达。就是远在海外, 一个电话, 一个Q Q, 就可以联系了。所以他们不会有李白的那一份思乡情感, 甚至根本无法理解这一种情感。听过这样的笑话, 有人解释“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时, 说李白为何会把明月光说成是霜, 原来李白是近视眼;或者说李白还睡眼朦胧, 还在梦中, 因而才把明月光当成了霜。学生对传统作品的理解虽然不都是这样的夸张形式, 但我们于此可见一斑。

或许有人会说, 多选当代人的作品进入中学教材不就行了?可惜80年代后的当代作品典范性还达不到要求。以音乐歌词为例, 古代的歌词 (当然只能看到流传到今天的诗词曲) 就是很美的文学作品, 人们可以从中学习技法, 体验情感, 陶冶情操, 获得美的享受。但今天流行的歌词, 特别是反映当前生活的, 大都无法作为文学作品进入中学教材。如中学生很喜欢的周杰伦、李宇春等的歌词,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人的生活, 但如果把它们作为课堂教材要学生学习, 恐怕绝大多数父母都会反对。

四、学习内容的繁多冲击着语文的学习时间, 减弱了语文学习目标的达成。

学习内容的分科还是近现代的事。古代学习内容单一, 没有数理化政史地等科目, 就只是一科“语文”。在某些时期, 其“语文”内容也很单一, 比如读“四书”。除为科举考试作文 (估计也不会是今天的大规模的训练) 外, 大都就是讲点认识, 吟点诗, 写点对联、书信等, 学生没有别的学习任务, 自然涵泳咀嚼也好, 背诵也好, 都别无选择地全身心投入地完成。但今天, 学生的学习任务异常繁重, 面对高考, 语文要学, 数理化政史地也得学, 外语更得学, 没有哪一科敢掉以轻心。并且哪一科更容易在短时间内获得高分学生就会多时间地学习哪一科, 哪一门知识在将来对自己求职有好处, 学生就会多时间地学习哪一门知识。在科学异常发展的今天, 在国门对外大开要走向世界的今天, 数理化外语成了最热门的学科, 学生花时间最多的学科, 语文这时候就成了主科中的副科, 学生就连早读课也很少关注语文。所以, 新课标要求学生要读多少课外文学作品, 背诵多少篇诗文, 课外练笔多少字数等, 很多时候都是一句空话, 很难有几位学生能够达到。韩寒曾经抨击过现行的教育体制, 说他学习语文, 数理化于他就没有实际意义, 他就不愿去学。我们虽然还不能说韩寒不学数理化而学语文是一个成功者, 但从韩寒的身上至少反映出其他学科的学习对于语文学习在时间上和精力上有很大的冲击, 从而使语文学习的效果无可避免地减弱, 语文学习的目标无法得以真正达成。

或许我们会问, 降低语文学习的目标可行否?问题是我们连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学习目标也还没有制定出来, 语文究竟要学习什么, 目前也还没有一个规范的明确具体的课程内容。中学要达到一个怎样的程度, 目前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这对语文的教学在客观上带来了混乱、盲目与茫然, 这对语文教育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另外, 诸如国民价值观念的整体变化、义务教育的未能真正实施、家庭教育的短视行为等等, 都不同程度地成为今天语文教育的阻力。

社会环境对企业的影响 篇8

关键词 行为模式 管理会计 影响 对策

任何系统都存在于社会大系统之内,无时无刻不存在着与社会大系统之间能量与信息的交换。管理会计系统也不例外。按照行为科学理论的原理,任何的社会环境影响都是通过人来发生作用的。本文拟将企业系统内的人员概略地分为管理者与一般员工,通过研究两者不同的行为模式,来寻找管理会计系统设计的规律。

一、我国社会环境对管理者的行为模式影响

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中,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日趋分离,这种分离导致了企业的管理者对日常的经营管理具有了更大的发言权。同时,管理者虽然不是经营成果的最终承担者,但却是经营责任的承担者,要对经营情况负责。由于经理人员报酬方式的创新,经理人员的业绩与其自身的经济收益有了越发密切的联系。在这种条件下,可以认为管理者实际上取代所有者成为企业业绩的最关心者,也就相应成为管理会计开展和设计的关键人物。所以在设计管理会计系统过程中,管理者的行为模式将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参数。

(一)管理者的非经济化倾向

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行政主导经济的格局至今仍旧存在,政府的力量渗透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企业的管理者需要十分谨慎得处理与政府各部门的关系。企业与政府建立起一种十分微妙的关系。

我国经济力量的主体——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在政企没有完全分开的情况下,具有政府公务员和企业经营者的双重身份,这就造成了国有企业的管理者行为模式中的非经济化倾向,他们往往不重视自身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而是追求进身之道。“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现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其后果就是管理者对企业缺乏应有的归属感,使管理会计开展缺乏管理层的必要支持,缺乏带头人。

(二)产权关系不明晰

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了一种复杂的产权结构。人民是全部公有财产的所有者,并将财产委托给政府经营,政府又委托给各个国有企业自主经营。在如此之长的一个委托链中,逐渐模糊了本应该明晰的产权关系。产权关系的不明晰意味着经营者与所有者的契约存在很大的不完善性。作为管理者,利用契约的不完善,获取的利益要远远大于运用管理会计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所获得的间接收益。例如在监管不严,分配制度不尽合理的条件下,利用职务消费所获得的个人利益就远大于利用管理会计提高企业效益所获得的奖金收益。

以上两方面的分析表明,管理者运用管理会计的内在动力不足,其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和满足个人经济利益的行为目标,并不是一定要通过管理会计的手段方能达到,而通过其他手段可能会更快更经济地达到。管理者的这一行为方式是管理会计的开展迄今为止雷声大雨点小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我国社会环境对一般员工行为方式的影响

企业的一般职工构成了企业的主体,是整个管理会计系统的执行者,任何的管理会计方法都需要一般职工去转化为切实的生产力。研究企业一般职工的行为模式也是在构建管理会计系统中要考虑的问题。

(一)平均化倾向

我国几千年的文明造就了在中国人的平均化倾向,“不患贫,而患不均”。平均化的表现是责任一般很难进一步落实到个人。这种行为方式的后果是,管理会计所要求的更高的效率有可能受到抵触,创新的动力不足,企业的效率无法达到最优。

(二)超越制度层的人情化

中国社会的人情化趋向使得企业内职工的行为方式并不是按照制度目标的指引,而是倾向于按照人情关系的要求行动。无论是在制度制定的过程中,还是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员工总是力图通过人情层次的因素去影响制度层的因素,造成了企业无法按照企业的经济理性去行动。责任对于企业的职工来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责任却是整个管理会计的基础,责任意识的淡漠会使很多的努力成为无用。

三、行为模式对于管理会计系统设计的影响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对我国企业中管理者和一般员工的行为模式有了简要的了解,下面的问题就是如何在管理会计系统的设计中顺应并引导人们的行为,使之符合企业的目标。

从行为科学的角度来考虑,管理会计系统应该有两层次的目标,首先是管理会计系统应该能切实地改变单个组织成员(包括管理者和一般员工)的目标:其次是该系统应能够导致组织成员目标的一致性。

(一)以建立明确的奖惩制度为基础

明确的奖惩制度是保证系统安全、稳定、高效运行的重要手段。上述管理者和一般职工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非经济化倾向和集体化平均化倾向在很大程度上是长期的反馈系统出了问题的结果。在管理系统中,反馈系统就是奖惩系统,其核心是明确的奖惩制度。它可以保证企业人员能够获得及时准确的反馈,对自己过去的行为形成正确的判断,并从中获得成就感或愧疚感,以便产生再次行动的动力。

(二)力避简单化和货币化倾向

中国人对于感情的要求是很高的,这也与行为科学中“社会人”假设不谋而合。对于这种倾向,应该在管理会计系统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加以引导,使之为企业的目标服务。这就要求在管理会计系统设计过程中力避简单化和货币化的倾向。管理会计系统不能以单一的计量单位进行信息的提供。因为管理会计既涉及单纯的经济问题,也涉及有关人的行为问题的分析。例如职工的士气,企业管理者与员工的和谐关系等等。如果简单的强调货币性指标,很可能导致决策信息有失公允,损害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形成良好的传感机制

企业在设计管理会计系统时,还要建立良好的传感机制。

首先是对于外部压力的传感机制。一个系统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是通过外部压力与系统是相互作用来体现的。良好的传感机制保证外部的压力可以迅速使系统内行为人感受到,从而产生行为的动机。同时在与外部压力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企业的员工会产生更强的集体化趋向,导致系统内个体的目标函数趋同。

上一篇:广东省居住证制度下一篇:象棋社团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