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讲解

2024-06-09

我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讲解(通用11篇)

我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讲解 篇1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精神生命的成长史。常态中的教育大多是基于学校,基于课堂而言,如何在短暂的“教育”引导下,唤醒学生对生命的理解,沟通与真、善、美心灵的对话,是我在教学中常常叩问的话题,鉴于农村语文阅读环境的不完善,教师更应重视阅读教学的指导于拓展。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教材以主题组成各单元,较系统地呈现了编者意图。各一线根据自身教学实践总结了不少实用的教学经验。

一、窦桂梅老师撰写编的《主题教学的思考与实践》,中指出由主题“牵一发”,“动”教材知识与能力性相融,从而形成教学的立体效果。

二、刘宪华老师的《“主题阅读”再思考》,以单元主题为“魂”,遵循“整体性原则”以一单元的教材为单元组织教学,并用大语文观统领教学的各个环节,把各个知识点放在一个大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将课外阅读纳入课内来指导。两位教师都在自身教学实践中理性地对语文教学进行梳理,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理念,实际上教师根据自身教学理论及经验和学生实际拟定自己的教学安排。

三、我的几点思考:“字词、序理、情悟”教学的探讨。△字词教学

认识是理解的基础,能够读通顺文章才能读懂、读透,在进行字词教学时可逐步放手学生去掌握读者,辨析字形,并在阅读中理解,在运用中再予以巩固。针对南方言正的影响可引导学生注意平、翘舌、边、鼻音、前后鼻韵的评价,辨析字形时可运用,按结构分类或运用谐音进行辨析,而对于学生已掌握的生字就可以放手学生自学。

△序理教学

语言文字的是一种人们在长期的劳动中积淀,提炼的积累。教材中的文章更是一种精心的挑选。我们在教学中要系统地,理清学法,帮助学生初步掌握阅读的一些基本方法,理清文章的描述顺序,了解文章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

1、了解确定文章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一般写人与记事是分不开的,按叙事六要素理清描述顺序。

2、理解顺序(段落数少的文章,分段读,找出本段中写何人何事,段落多的按出场人物的顺序理清

3、了解方法

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体会情感领悟方法。△情悟教学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性,培育人的高尚情操与人格,唤醒人对美好的向往,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中有人物的一颦

我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讲解 篇2

一、“阅读”诠释

阅读, 本意是指读书或看报并领会其内容。 也就是说阅读的目的是领会内容, 而不是“过目了之”。 在课堂教学中所说的阅读就是指读懂一个字、 一个词或一段文章、 一篇作品, 而不能单纯地看成是考卷上经常出现的片段阅读。 其实, 如果细心研究就可以发现试卷上的阅读也体现了前面所谈的内容。 要想在阅读教学中收到良好效果, 教师不能片面地教学生把给定的文章或语段分个层次, 写出各段大意或解释其中几个加点的词语就行了, 而应当全面理解阅读所包含的内容。 我认为, 阅读就是对所读的对象要实施读生字、读短语、读语段、读情感, 读咏味等。 读生字, 就是要在初读或通读之前找出生字, 认读生字, 为通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读短语, 就是要对所读内容中的个别词语的含义弄清, 还要会找近义词;读语段, 就是对所读内容中的某一小部分进行分析, 了解它的写作技巧、修辞手法等;读情感, 就是要体会作者的感情色彩, 以及作品所寄托的思想品质; 读咏味, 就是要体会作者的心境和写作艺术特色, 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在阅读中要有明确的目标。 有了明确的培养目标以后, 我们就能选择适当的手段、不同的方法进行阅读训练。

如, 用恰当的关联词语把“这片瓜清淡无味。 我还是把它吃了。 ”连成一句话, 它的训练目的就在于仿照文章中的格式, 将一个承前省略的一对关联词补充出来, 构成一个“虽然… …但是… …”的完整结构。 再如选择:“我得到了一种宝贵的东西”, 这宝贵的东西是: (父子的情谊) 。 它的训练目的就在于让学生体会文中人物之间的感情交流。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情感阅读”。 通过对该文阅读训练的分析, 让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会用关联词语造句,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质量目标; 选择题的训练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正确运用近义词, 深刻领会人物之间的感情交流不是用语言表达, 而是用动作实现, 这一训练实现了老师施教的情感目标。

二、培养阅读能力的几点要求

1.讲求速度, 诱发学生的情感因素。

讲求速度, 就是说, 读书要快, 要有效率。 快到什么程度呢?《课程标准》中说:读书要快, 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即一个小时内要能阅读将近20000字的文字材料, 这就是速读。 默读一般读物时每分钟也不少于300字。 在阅读过程中要提高语速, 还要注重诱发学生的情感因素。 诱发情感就是教师通过一定的语感教学手段, 引起学生对阅读产生的情感波动的力量, 从而产生良好的阅读动机。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我注意运用导语这块“磁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 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1]。 如在教学《观潮》文时, 为了使学生认识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 我用富有吸引力的导语, 使学生带着急切的心情想欣赏大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 让学生带着好奇心阅读文本, 学习课文, 欣赏课文, 从而收到了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

2.激发创造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 》要求学生 “在阅读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在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 作出自己的判断”, “能借助于词典阅读, 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感情色彩, 准确理解词义”。 教师只有针对这两个要求设计阅读训练程序, 才能实现阅读训练的目标, 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是学生阅读文章时通过联想、想象、理解字里行间的内涵而产生的一种情感。 因此, 阅读教学中, 每次朗读我都安排有关重点段落让学生练读, 要求他们读书要富有表情, 从读中体验情感, 由景入情, 由景到感。 在学习《珍贵的教科书》一课时, 当读到指导员倒在血泊中这一部分时, 我诱导学生, 请同学们想一想此时此刻, 指导员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通过想想, 学生深入了解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体验到英雄的高尚情怀。 不少学生在朗读指导员临终的希望一段话时, 感情真挚, 让人听了催人泪下, 显示了学生在感知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过程中, 他们的情感、意志、品质起了积极变化, 受到了教育, 得到了熏陶。

3.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联想、丰富情感。

文章是情感的产物, 是作者“情动于衷而形于言”。 为了显示作者在文章中感情活动的印记, 观文者就必须从披文人手, 品词析句, 那么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就显而易见了。 古诗是学生很喜欢的一种文体, 特别是对唐诗、宋词的朗读, 他们特别感兴趣, 每学一首古诗, 我都引导学生在熟读、品读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想象, 体会诗中的意境。 在学习古诗《山行》一诗中, 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扩展, 丰富情感, 先自己读古诗, 然后指名学生朗读, 通过表情朗读和想象描绘, 让学生自己体会古诗的意境, 再通过诗情画意描述, 美丽的晚秋中, 诗人远望, 停车观赏被霜染红的枫叶, 使学生体味到诗人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情怀, 达到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的教学效果。

4.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表达情感因素。

在阅读教学中, 要重视表达情感因素, 在陶冶学生情感方面, 特别注意结合描绘祖国的山河, 把爱国心融入到教学中,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 生动形象的讲解, 拨动学生的心弦, 让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理的启迪[2]。 在学习《五彩池》一文时, 我先带着激情朗读全文, 激发学生的情感, 让他们欣赏五彩池神奇的景色, 然后让学生自读、体会产生情感, 最后配上动听的乐曲, 再次让学生品读全文,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祖国山水的壮美,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采取分类阅读, 实现训练目标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 随着年级的提高, 阅读能力的培养有了新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从五年级开始实施分类阅读。 语文教学中要唱好阅读这出戏, 就要按《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 实施分类阅读, 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那么怎样进行分类阅读呢? 这就是这个议题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分类阅读, 首先是按照文章体裁分类, 指导学生阅读, 其次是用不同的方法读不同文体的文章。

读叙事性作品时, 一是要基本读懂文章的内容, 了解事件的概况, 能用简单的语言, 把文中的场景、人物、事件 (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叙述出来, 这就是阅读的口述训练, 又叫表达能力的培养;二是从阅读中得到情感共鸣。

读说明文时, 一是要抓住要点, 了解文中的科学知识和生活常识; 二是要了解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他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如教学《赵州桥》一文时, 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列数字、作比较等的说明方法。

读诗歌时, 一是要把握诗意, 想象诗歌中的意境, 对个别学生还可以指导以诗为内容作画。 二是在阅读中领会诗人的情感, 受到诗人感情的熏陶。 例如, 教学生阅读《回乡偶书》时, 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那种怀旧思变的感情,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朗读时可以一边让学生拍手, 一边朗读, 有条件的还可配上学生熟悉的乐曲进行吟唱, 还可以作为童谣演唱。 这样更能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

总之, 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 要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通过阅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 并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还应适时创设动态、开放的教学情境, 调动学生阅读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让他们主动参与到阅读学习活动中, 在阅读实践中学习和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展示自己的语言水平, 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提升语文素养。 因此, 在语文阅读教学要明确阅读的目标, 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才能发挥应有的效力。 我们不仅要懂阅读方法, 还要有读书的健康知识, 这样才能相得益彰,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玉.语文阅读教学导语设计的方法浅谈.作文与阅读, 2013 (2) :42

我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3

一、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首先要在思想上让学生喜欢学语文。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课前激趣是很重要的。教师需要在学生学习每一篇文本前设计一点精美的导语,以此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当然仅这一点还远远不够,初中生的身心特点还告诉我们,他们的注意力很难持久。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如教师需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语言亲切、精炼、幽默,并适当运用形体语言;教师要多鼓励、肯定学生,让学生品尝到发现的快乐;教师要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总之,教师要能调控课堂节奏和情绪,力求让学生在亢奋状态下完成阅读任务。在教学中,教师不死抠术语,不大谈文学现象、文学理论。尽可能接近生活,联系学生自身体验,走进文本,吸取营养。

二、多阅读、诵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读”这一环节。我特别重视朗读,采用吟诵、默读、朗读等方式,在朗读中思考理解,并学会圈点批注,体味文章意义、意境、情味,并从停顿和语调的高低、强弱、缓急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从而体会人物情感。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師忽略“读”这一环节,热衷于引导学生以获取答案和结论为满足。在让学生草率读过课文后,便迫不及待地就文章词句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讨论,或者机械地挑出文章中的一些词句,要求分析“为什么”。这样做的结果,即使再美的文章也会被教得索然无味,语文味也荡然无存。我们首先引导学生去感受,即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去品味语言文字的意义、情味和旨趣。

三、多角度激发学生的热情

在教学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从学生的学出发,为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学习创造条件,因为这是优化阅读教学的关键。我转变自己的角色,从学生的角度让他们对阅读产生兴趣,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利于学生的自觉探究。只有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才能与文章在感情上产生共鸣。首先在学生阅读文本时充分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和经验。其次是注重反复朗读,在读中形成对文本内容的大致了解。再次是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会因为生活经验的不同产生不同的认识,这时,即使是学生的认识有偏颇之处,教师只能引导,不能轻易否认,不能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去评判。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社戏》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戏不好看,那请想想“我”为什么热衷看戏呢?答案可谓五花八门,有的说是热衷自由,有的说是追求刺激,有的说是赏夜景,有的说是看热闹……我对这些答案均给予肯定、给予引导,最后明确看戏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的是看戏的那一份轻松、那一份自由、那一份友爱、那一份美丽。

四、增加阅读量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阅读教学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相得益彰。课内阅读教学决定了语文课文的经典性,基础性和示范性。课文都是精品在思想内容上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在用词,造句,布局,文风等方面有一定的典范性,因而课文也就成了思想教育和审美情趣的载体,是学生掌握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学会从特殊到一般、举一反三,更好的在课外进行其他类似文章的学习阅读载体“。阅读离不开课外阅读,二者必须相互结合,互补互助。课内阅读教学是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是课内阅读引向广阔社会的扩展和延伸,并且反过来丰富并深化课文的阅读学习,这样才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老师要把课外阅读的自主选择权交给学生。但老师也应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以免学生茫然无从,不择而食。课外阅读要讲究方法,方法根据文体而变化。名家精品、精彩篇章,要求学生精读,欣赏性的作品则要求学生略读、泛读。这样学生的视野开阔了,思维活跃了,学生才能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这意味着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大提高了。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

我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讲解 篇4

内容摘要:新课标和老教材《教学大纲》有很多不同。根据新课程要求,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对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有三点思考:其一是新课程背景下,师生之间的角色应发生转换。其二是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应发生转换。其三是新课程背景下,应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要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新课程 阅读教学 角色 学习方式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明确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想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体会不同标点符号的用法;诵读优秀诗文;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有一定的阅读量。

由以上可以看出,新课标和传统的老教材《教学大纲》有很大的不同。新课程在强调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的同时,又重视它的人文性。如阅读教学中,学生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能“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而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则片面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对知识进行强化巩固,忽视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及以知识为载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讲到底,整个教学活动都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学模式一般都是“解题—疏通字词—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或揭示主题)—了解写作特点”。这种程式化的教学模式,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完全忽视和抹杀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无法形成健康的个性,更不要说形成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笔者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几点思考,在这里提出来,与诸位同仁共勉。

其一是,新课程背景下,师生之间的角色应发生转换。在过去的传统教学中,大

讲“师道尊严”,教师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教师和学生完全是一种对立的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一讲到底,满堂灌输,把学生当作一个个可以装东西的容器,而学生则是被动、单一的接受,几乎没有自己的主观感受、情感体验。所以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要由传统的讲授者转换为新型的引导者,学生的角色要由被动的接受者,转换为主动的学习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变成主导地位,学生则成了教学活动的主体。

其二是,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应发生转换。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例如我在教《番茄太阳》这一课的第二课时,采取小组讨论合作的学习方式,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四个成员。在小组讨论中我提出了各小组要解决的几个问题:(1、“番茄太阳”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哪里。找出句子,用线画出来。

2、谈谈你对“番茄太阳”的理解。

3、明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4、明明给作者带来的是什么呢?画出描写作者心情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大家踊跃加入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积极地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合作解决问题。我也加入到他们的讨论中,并适当的点拨。当学生讨论结束后,我让各小组来汇报自学的情况,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适时进行指点、帮助。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三是,新课程背景下,应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首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小学语文课文,大都是精品美文。一首首诗歌,一篇篇短文,一幅幅图画,犹如一道道美味佳肴。作为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细细品尝,去慢慢体会、感受。例如我在教《第一次抱母亲》这一课,让学生通读课文之后,说说自己的感受。并谈谈自己的母亲是如何关怀自己的?你将来如何去报答母亲。你还学了哪些课文哪些诗歌是用来表现母爱的?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纷纷说出各自母亲是如何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将来如何去报答母爱。我听了之后,对他们的感受和想法及时地加以肯定和表扬,并对学生提出期望,希望他们长大以后能够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其次是要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一点非常重要。作为教师,有义务有责任让学生看到社会光明的一面,积极的一面,要多给学生展示美好的东西。要让学生辨清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就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千教 2

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激励人奋发、鼓励人向上的故事。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例如学习《钱学森》,要让学生树立为国争光的理想;学习《祁黄羊》,可建立学生克服个人恩怨、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理智;学习《黄果树瀑布》,要感受到祖国山河之美,景色之秀丽;学习《三顾茅庐》要知道求人一定要真诚。最后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课文渗透了人文内涵。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如《落花生》这课是一篇人文内涵十分丰富的课文,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讨论做人的道理,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要像落花生一样做有用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再如学习《生命桥》,要学习老羚羊甘愿牺牲自己,用自己的生命为年轻羚羊架起一座生命的桥梁的一种献身精神。要让学生明白,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学领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笔者在这里不过是一些粗浅的看法,意在抛砖引玉,其他的比如阅读的教学方法、过程,以及量的等等问题,还有很多,无疑,所有这些,都有待于诸位同仁的不懈探求。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点困惑与思考 篇5

作为奋战在讲台一线的一名语文老师,面对现在各种教改和种种新生思想的冲击,我常常很茫然,有时候我都会觉得自己不会上课了,可当我冷静地思考之后,凭借我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觉得,面对各种教学改革,仅有热情是不够的,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理性地对待,绝不能一味盲从,误人子弟。我在阅读教学中就曾有过一些盲从,导致学生在考试中,面对阅读分析题,抓不住问题的核心,回答问题不够全面,失分严重,这让我很困惑。今天把它写下来,与大家商讨。

一、如何引导学生“感悟”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了感悟在阅读中的地位,无疑是尊重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尤其是汉语的习得规律。但是,感悟应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感悟是否能解决语文教学的一切问题?强调感悟,还要不要“训练”?有一段时间,阅读教学中我套用别人的经验,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点几个语文基础强一点的学生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感情倾向,再让学生个人读、齐读一下课文或段落,找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录像片断一放,最后提一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几分钟,我来做一个无非是这个说得有道理,那个说得也正确的总结,一课就上完了。课后找学生反馈,学生说毫无收获。这样上课不是曲解了“感悟”应有的内涵吗?那么,“感悟”的内涵是什么呢?感悟是有层次的。不同的学生阅读同一篇文章,感悟的深度不同;同一个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感悟的效果也不同。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那些家境贫寒常被人看不起的学生可能会对鲁达重义轻财、惩恶扬善的行为肃然起敬,而那些少数喜欢恃强凌弱的学生可能会从镇关西的惨死中吸取教训。这其中有自身的生活经验、感悟的直觉能力、阅读的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思考、探究、质疑,将感悟引向纵深。不仅要知道鲁达具有嫉恶如仇的传统美德,还要知道鲁达为何要用拳头而不是法律来惩治恶人,更要知道今天的我们面对纷争,还需不需要再用拳头去解决问题。

感悟的方式是多样的。读,尤其是诵读,固然是感悟的最主要方式,但除了读,还有听、说等多种方式。听别人朗读,和别人交流阅读心得,必然会加深感悟的深度。感悟更不排斥适当的语言训练分析,适当的语言训练分析,有益于对文本感悟的深入。机械程式化的训练是必须彻底废止的,但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语言训练是不应当废止的。有效的感悟,离不开语言训练。感悟只是阅读的初级阶段。阅读大多数不以满足于感悟为目的。高质量的阅读,尤其是创造性阅读,仅仅只有感悟是难以实现的。感悟是以形象性的理解为主的阅读活动,是阅读的开始,而不是阅读的终止,鉴赏、质疑才是阅读的高级阶段。仅有形象性的感受,没有理性的思考,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可能深入的。如果说,目前高考中考阅读命题的基本方向是正确的,那么就可以说明一般意义上的感悟只是阅读任务的一部分。仅仅依靠感悟,中考阅读题大多数是不能完成的。

二、怎样确定文本的地位

文本即通常所说的“课文”。推翻文本在阅读教学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已形成共识。但怎样确定文本的合适地位呢?是否文本由至高无上的地位一下子就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成了阅读教学引入话题的引子了呢?

我们到外面学习听课,老师们通常是这样来上课的: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有关文本的阅读教学上;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拓展阅读上;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模仿写作发散思维训练上。至于观摩课,那就更热闹了,又是多媒体,又是学生上台表演课本剧,甚至花七八分钟让学生讨论与课文并无必然联系的材料。四十分钟看录像听歌表演似乎什么都有,惟独语文没有了。这样上课,这样的手段对文本的解读、对语文素养的提高究竟有多大作用呢?我们有的老师在上唐朝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时,花去近十分钟让学生绘画以表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为什么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诗句的意境呢?难道语文课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本解读虽然不是阅读教学的唯一任务,但阅读教学总是以一定的文本作为载体展开教学的。把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放到一个可有可无的次要位置,随心所欲地安排教学内容和过程,是不是走入了语文教学的另一个误区?

我认为传统的阅读教学有一条经验是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即领着学生读进去,走出来。通过阅读走进文章的内部世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但又不是被动地接受作者的思想,不是单纯地倾听作者的言说,而是在接受中激活自己的情感,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文本作者对话。在这样的进去和出来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样的传统经验和新的课程理念是一致的。过去,只进去,不出来,是我们所否定的一种阅读行为,可现在极端淡化文本阅读的教学,则是根本不进去,不进入课文的内部世界,也就谈不上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阅读时间不足,解读不够深入,缺少内在体验,浮光掠影,不作深入探究,这样的课堂虽然好看又有什么用呢?

阅读教学不是不可以进行拓展,不是不可以进行开放性思维训练,让学生看录像绘画等手段不是不好。然而,既然是阅读教学,阅读的时间就要有保证,感悟解读的时间就要有保证,其他内容的引入都必须和阅读教学的内容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其他的一切形式都必须为这个主要的根本的任务服务。

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实现的有效途径是丰富的语言实践。阅读课自然是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学习语言运用,这种语言活动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技巧课,而是在血肉丰满的阅读教学中进行的,语言活动是在一种“场”、一种情景中进行的,正是文本的存在,才使得这个情景、这个“场”得以呈现。架空文本,淡化文本,能实现语文课的教学任务吗?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策略 篇6

语文阅读教学是一种具有艺术性的。这种艺术的首要本质在于:依据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特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愿望和动机,这是获取高质量教学效果的因素。

语文阅读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教学内容的情感性、阅读思维的情境性、知识技能的实践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教学语言的示范性。阅读教学可以达到以下几个要求:

(一)突出情感因素

这是阅读内容的情感性决定的。语言是一种工具,这是人们的共识。但是我们更应该强调语言工具的功能本质,即表情达意。以语言文字为表达形式的各类文章,特别是诗、词、歌、赋、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其中无不蕴含着作者对人、事、物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和主观态度,无不以情动人,以情寓理,这是语文阅读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与数理化等其他学科教学的显著区别。欲使语文阅读教学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愿望,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必须在阅读教学中突出情感因素,以情动人,教出情味。不论是教写人的还是记事的文章,拟或是教说明文或议论文,都应该引导学生领会、体验课文的语言形式所传达的作者的憎爱之情,褒贬之义,使学生在情感体验过程中理解字词句篇的含义和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引入情境,激励思维

这是阅读思维的情境性所决定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规律与其他学科有根本的不同。其他学科的思维训练只是把语言作为媒介,通过对本学科的概念、公式、定理或理论、观点的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抽象、概括等活动来实现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则是直接通过语言训练来实现的。用语言教语言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表现形式,语言本身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媒介或凭借,更主要的又是教学内容。学生接受、理解课文语言所传达的情感信息,不论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首先需要通过感知、体验、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方式,进入情境,才能真正领会和理解。阅读教学的这一特殊规律要求阅读教学,尤其是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必须贯彻情境熏陶,激励思维的原则,同时也赋予了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特定内容和形式,即以具体可感的形象、画面、声色、情态、情节、场面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励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思维乐趣。

当然,阅读教学也离不开抽象思维,也不应忽视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等抽象思维的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中,一般教师往往只注意课文中的理智因素,而忽视了蕴含于字词句篇中的情感因素,其结果是:本来极其生动、情感强烈的作品,经过肢解、剖析,只剩了干巴巴的几条筋。这种单调枯燥的情绪体验,又怎能不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乃至最终丧失学习语文的动力呢?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的方式激励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思维乐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锻炼思维能力,这既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阅读教学艺术的生动体现。只要这样才能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将“不会学”变为“善学”。所以,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总是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和学生实际,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开启学生思维,象导游一样,一步步将学生引向柳暗花明之处。

(三)联系生活,激励学习

作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的语文,是听说读写的工具,以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的课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因此,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与人们交际的需要密切地联系着。所以,阅读教学艺术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也应该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使其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

阅读教学不能为教课文而教课文,为教知识而教知识,必须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践,特别是读写听说活动,把课文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活化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一盘盘美食甘味,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属所需”、“学有所用”,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并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如一位教师讲《落花生》一课,针对学生普遍感到作文选材难这个问题,自始至终围绕作文选材进行讲读,使学生认识平时留心观察和勤于积累是获得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一堂课讲得生动活泼,学生学得津津有味。

(四)讲究口语艺术

这是阅读教学语言的示范性对语文教师的起码要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十二倍”。苏霍姆林斯基也曾强调:教学语言“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是教师以自己活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即使在现代化教学手段普遍应用的时代,语文教学这一基本方式和特点也是不会改变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永远都是语言运用的艺术。

阅读内容的情感性和阅读思维的情境性要求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同时又具有清晰严密的逻辑性,能够再现作品中的形象和画面,成为作品中的语言文字所叙述、描写的形象、画面的艺术再创造,从而能够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理解作品。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论是讲解还是描述,还是复述,其语言都应当活泼新颖,富有情感和魅力。总而言之,都应当对学生是一种新异的刺激,易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并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引起学生的模仿和学习。法国雕塑家罗丹说:“在艺术中,有风格的作品才是真的。”据此,我们可以说:“在阅读教学中,有风格的教学语言才是真正的艺术。”语文阅读教学艺术化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有独特的风格。或善于条分缕析,准确严密地阐明事理;或善于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地描述事物;或善于简明扼要、冷静客观地叙述;或诙谐幽默、富有情趣,善于诱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等等。无数事实证明,一个语言表达颇富特色的语文教师,对学生在语言修养方面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甚至使某些学生终生难忘,终身受用。所以,欲实现阅读教学艺术化,教师必须着意学习和训练教学语言,讲究口语艺术,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本身就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总之,情感、思维、需要、方法、语言是构成阅读教学艺术的五个基本要素,它们互相联系,相互作用,交叉渗透,缺一不可。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由语言感知课文传达的情和意,引起大脑神经系统的思维活动,理解知识和获取知识,并不断产生学习新知的需要,进而推动其更加自觉积极地学习。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是贯穿始终的。教师运用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围绕教学目的要求组织指导读写听说训练,使学生又将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这个过程既符合由感性到理性再到实践这个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又体现了阅读教学中学生认识过程的特殊规律。教育学考试指导简答题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

(一)简答题题型特点:在试卷中,简答题在总成绩中所占分值最高。考试能否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你对简答题的回答情况。简答题涉及的都是较大的问题,让你阐述一种观点,或者对某种理论作出解释,也可能是提供证明,有一定的系统性。回答要层次清楚、言简意赅,论点或根据不可遗漏。简答,这既是简答题内容上的要求,也是这类题的题型特点。

(二)简答题解题技巧:(1)对已有的科学事实和观点做出肯定,阐明其具体表现,这是简答题中比较好对付的一类问题。在回答中,只要说明“是怎样”,就可以了。

1、教学为主的标志是什么?

“在时间上,大部分用于教学;在内容上,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在组织形式上,以课堂教学为主”。

2、如何使学生掌握科学概念?

①合理利用日常概念;

②充分利用感性材料和经验;

③注意“变式”在掌握概念中的作用:

④要将词与感性材料相结合;

⑤正确下定义;

⑥在实际应用中掌握概念。

3、教育为什么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就是这种性质的问题,表现出较强的理论性。

(4)还有一种特殊问题,对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或观点,要求界定,加以区别。考试大 回答这类问题,语言必须简洁,直接点出差异所在,就达到了题目要求。有时,最好的办法和策略,就是叙述概念,自然把差异说了出来,不必再写什么。

4、再认和回忆有什么不同?

这时叙述概念:“再认也叫认知,是对过去感知过的对象再接触时,有熟悉感,知道它是知觉过的对象”;“回忆也叫再现,是指过去经历过的对象不在主体面前,由其他刺激作用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过程”。这样两相对照,就是一种差异显示。

5、在简答题中,最简单的是一些记忆性问题,不要求你解释,只要求你整体把握。一个问题,回答的要点多,是这类问题的特点。

6、我国普通学校应当遵循哪些主要教学原则?

①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②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③直观性原则;

④启发性原则;

⑤循序渐进原则;

⑥巩固性原则;

⑦因材施教原则。

我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讲解 篇7

一、尊重———珍视独特的阅读体验

“我们自己必须先变成一个小孩子, 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就是说, 教师只有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以平等谦和的态度与学生交流, 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成长。阅读教学亦如此, 在教学中, 懂得平等对待学生, 尊重学生的个性, 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读文本, 拥有属于自己的不同的阅读理解, 用宽容之心灌溉学生的个性之花, 促使学生阅读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半截蜡烛》时, 对于文中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三个人物勇敢机智的点评就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认为杰奎琳最了不起的居多, 因为她最小却想出了最有效的方法保护了情报和家人的安全。但也有同学提出不同意见, 认为伯诺德夫人非常勇敢, 因为刚开始在两个孩子已经吓得“脸色苍白”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的举动在稳定孩子心绪的同时无疑又为两个孩子起了榜样作用, 这才有后面杰克和杰奎琳的机智举动。还有同学认为杰克是一个小英雄, 他的办法虽然失败了, 但他在面对德国军官怒斥的时候还依然非常冷静, 面对死亡也很勇敢, 这样的人就应是英雄。这三种独特的阅读体验在交流的过程中更丰富了学生对于文中人物的认识, 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有益的。

二、民主———搭建自由的阅读平台

和谐共生, 这应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状态。在教学中, 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个能自由地、毫无顾忌地展示自己的平台, 在阅读过程中, 学生能在这个平台上进行个性解读, 从而体悟文本的精妙之处。在课堂上, 学生只有敢于表达、乐于表达, 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和个性。要营造这样的氛围, 教师就必须放下“师者为尊”的架子, 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 认真倾听学生的表达。在这样的阅读平台之上, 学生的个性思维才能得到解放和发展, 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彰显, 学生的个性品质也才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

例如:在教学《牛郎与织女》时, 有学生提出:“王母娘娘是个大公无私的人, 她没有顾忌自己与织女的亲戚关系, 能公正执法!”面对学生独特的有所偏差的理解, 教师不要急于否定, 而应该让学生自己通过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得出最终的判断。教师问:“这样的人应值得敬佩。那你敬佩她吗?”让学生再读文本思考, 同桌讨论, 最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王母乘牛郎不在家时捉住织女, 阴险卑鄙;对自己的曾孙、曾孙女都不念亲情, 执法手段冷酷无情, 令人生厌。甚至有学生提出天庭的这条规定是否正确。由此, 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是多么期盼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样一来, 学生不仅加强了对文本的感悟, 更受到了文本中情感的熏陶感染。教师只有为学生搭建一个民主自由的平台, 课堂上才会出现个性的声音, 在舒展自己个性的同时, 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个性阅读, 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三、重视———文本意义的阅读感悟

每个文本, 我们赞同学生有其自己的个性解读, 但不可抹杀的是, 每个文本都有其内在的不可逆的文本意义, 即文本内在的价值取向。作为读者, 也应是把读懂文本意义视为阅读的根本目标。因此, 寻求个性, 并不是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而是可能因为年龄、阅读能力、背景知识等不同而对文本意义产生的深浅不同的个性解读。对文本意义的理解, 不管掺杂多少自己的体验感悟, 究其根本还是得从其独特的言语形式入手, 才能逐步深入理解文本的意义。因此,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在带有个体独特的见解的同时, 老师还应从不同层面去指导, 逐步深化不同理解程度、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对文本意义的解读。

如教学《莫高窟》, 文本中心在于赞美莫高窟辉煌艺术的同时, 也暗含着对清政府腐败的愤恨, 激发学生既为莫高窟的灿烂文化折服, 以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为傲, 同时也更要发奋图强, 不忘国耻。文章的第二、三段及四段的前半部分段主要通过对莫高窟惟妙惟肖的彩塑、精妙绝伦的壁画和曾拥有无数珍宝的藏经洞的描述来展示莫高窟的灿烂辉煌, 激发学生的自豪之情。此时赞美越深, 对莫高窟曾遭受的损失就越痛心。个性化的阅读与文本意义的解读要有机结合在一起, 教学中, 首先引导学生从文本的言语形式入手, 从文中的四字词语及多处排比等特殊的语言形式中去体会莫高窟之美, 然后引导学生联系有关知识或生活经验体会, 如:对莫高窟, 你还了解多少, 是怎么了解的?有关知识与生活经验参与的个性化阅读, 能使学生拉近与莫高窟艺术的距离;接着, 展示有关莫高窟的图片, 引导想象和谈感受。这对缺乏有关背景知识和生活经历的同学, 对文本意义的个性化阅读, 是非常有效的帮助。对精美图片的欣赏和由此引发的联想, 对学生们来讲, 既是对文本语言的深入理解, 又是个性化阅读的一次展示和提高。最后, 在通过对如今空空如也的藏经洞的解读了解一段耻辱的历史, 充分展示学生个性化解读的同时, 文本的意义也最终呈现了出来。

四、鼓励———倡导个性化的朗读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在阅读教学的活动中, 无疑, 首当其冲的理解方式就是朗读。对于感受能力尚弱的小学生来说, 对文本理解和内心感受最直观的表达方式就是朗读。学生无论是细细品读, 亦或深情诵读, 甚至是夸张地读, 这些都是学生个性独特体验的表现, 都是阅读教学的亮点。

还是在教学《半截蜡烛》时, 紧扣文本的语境创设多元的、开放的教学情境, 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和体验, 感受危机的一波三折, 激发强烈的爱国热情。使学生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受到文中情感的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在教学过程中, 以朗读为教学主线, 在读中感悟理解, 在读中激发学生的感情。通过个性化解读文本, 品读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 一步步走进人物的内心, 体会到他们的镇定和机智, 再以个别读和齐读的方式加深理解, 表达情感, 欣赏到人物的人格魅力。朗读伯诺德夫人的话:“先生们, 这盏灯亮些。”学生在自己的朗读中无论是把重音放在“这盏灯”上, 还是“亮”上, 都展示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这样的读, 都读出了自己的个性。

对教材的独特理解, 促使学生有了个性化的朗读。在突显个性的朗读中, 学生也就更为深刻地理解了语言文字, 感受了语言文字的魅力。在教学中, 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读, 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展现出来, 此时学生的个性朗读与其对文本的感悟理解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我想, 这就是《新课标》中“个性化阅读”的宗旨所在。

摘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个性化阅读, 需要尊重——珍视独特的阅读体验;民主——搭建自由的阅读平台;重视——文本意义的阅读感悟;鼓励——倡导个性化的朗读方式。

我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8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素质教育、以人为本、创新思维

近年来,社会的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创造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未来社会的高速发展,要求人类要适应瞬息万变的工作和生活节奏,要求人能够有独立地分析问题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师,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将传统地固守“教师——知识——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向当今社会人才需求的方向转化。要使这一转化变为基础教育的趋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语文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呢?我以为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们知道,语文学科不仅有语、修、逻、文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渗透了人文、哲学、社会、自然科学等多方面、多学科的知识,而人文性是本学科最基本的性质。它的主要特点是对人的人文素质教育和对中华民族优秀语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创新。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旨在丰富学生知识经验,扩大知识领域,拓宽思维等。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这已经成为学校、教师们十分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很多从事语文学科教学的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扩大他们的知识领域,达到提高学生素养的目的,往往抓住课文中的某一情节,启发诱导,让学生尽情“发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甚至一“发”不可收拾。这样,虽然课堂异常热闹,可学生仍然不懂课文,字词意不甚了解。很明显,这种只追求课堂气氛,游离于语言文字之外的所谓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创造思维”的做法是不可取得。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只有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即识字、阅读、作文的过程)中,才能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学生的素质才能提高。

二、创设情境,提供材料、引导探究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关键所在,是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切入

点,也是教师通过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后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的集中体现。对于语文课堂教学而言,如何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目的,本人通过教学实践,觉得:首先,通过创设情境,达到形成问题的目的。当然,创设情境的方法可以灵活多样,如绘画再现、语言描述、音乐表演、实物演示等方法,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多种形式来展现情境。教师可在创设情境中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提出富有启发性、逻辑性和发展性的问题,再针对学习内容,有目的的直接击中学生思维的燃烧点,唤起学生认知系统来激发学生的定向思维,达到最终解决问题的目的。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我为学生准备了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闯入圆明园前的美丽景色和闯入后的进行肆意抢掠、毁坏、焚烧的罪恶场面,制成图片,让学生看。这样,不仅再现了圆明园的富丽堂皇,展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能力,同时也将帝国主义的暴烈行径暴露在广大学生面前。通过这个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的兴趣。其次是提供材料,引导探究。学生通过创设的情景,探究意识非常强烈。此时,不失时机的提供以下材料,一是说出观后感进行交流,二是让大家思考,一座金碧辉煌的皇家林园,怎么会变成一座座废墟呢?通过学生的交流,及时给于引导点拨,再通过反复朗读课文,让学生探究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暴行,从而解决八国联军是怎样“在圆明园大肆抢掠、毁坏、焚烧的”和“结果怎样”的问题。通过讨论,教师只要略作概括,学生便了解了课文内容。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

知欲提高了,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三、扩大阅读面,拓宽知识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进行全面改革。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学生,是一张张充满阳光的笑脸,他们都有课外阅读的能力和要求。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相信这一点。因此,在改革课堂教学的同时,必须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如果在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学还停留在仅是一本书上,那就是一种倒退,一种悲哀,更是一种失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用有效的激励手段和发挥向导作用,采用读书竞赛、演讲、故事会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要向导性的向学生推荐一些能陶冶情操、增加知识的有益书报让他们去读、去说。这样,不仅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激发求知欲,更重要的是在阅读过程中,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综合能力,即提高他们的素质。

结束语: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不断创新的学科要我们去探究;语文课堂教学也是一门永无止尽的艺术,要我们去追求;语文课堂教学也是一座高峰,要我们不辞艰辛地攀越;语文课堂教学还是一个浩瀚的的大海,要我们去创造一个更好的风帆去乘风破浪……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将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有责任、有义务、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的探寻有益于提高学生素质,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教学途径,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将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我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讲解 篇9

关键词:高职教育 会计电算化课程 实践性教学

会计电算化是电子计算机技术与会计理论、方法相结合,运用电子计算机及会计应用软件进行会计处理,是一种现代化的会计工作方法。

一、加强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

会计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它符合学校教育应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教育体制改革方向。进行了会计与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的教学显然不够,还必须对会计核算的具体操作技能进行实践课教学,使学生掌握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法和过程。尤其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比较先进的情况下,已基本实现了会计电算化,要求熟练掌握会计核算软件的操作和使用,可利用商品化会计软件演示版或商业版,模拟一个单位一个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进行处理,以账务处理子系统和报表处理子系统为重点,兼顾其他子系统,如固定资产子系统、工资核算子系统、成本核算子系统等。

1.提高会计电算化教师的实践技能

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会计电算化教师要从自身做起,这样才能更好地组织、指导学生实践。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实践性极强,这就要求从事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教师不仅要具备系统、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扎实、熟练的实际计算机操作技能和会计电算化的系统管理技能。

2.重视案例教学和社会调查

会计电算化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可以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案例教学法、逆向思维教学法、作业设计教学法等多种方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诱导、决策等功能的新型教学法。所谓会计电算化案例教学法即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会计电算化中去的“实践活动”。

它可以分为三个步骤:首先,由教师根据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目的编制一定的案例;其次,案例在课堂上由学生讨论,教师引导、提示、总结;最后由学生撰写报告,对案例的认识和所学到的知识等进行总结,以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扩大和提高学生的表达技能、知识运用技能、人际交往技能以及信息技术运用技能等综合技能。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社会调查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应该将其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调查报告可作为学生课程考察的一个方面,调查内容由教师根据课程所学内容进行宏观上的安排,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具体选择。不管是会计电算化的系统管理方面,还是具体操作方面,只要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都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可以提供一些好的教学案例,充实教学资源。3.以从业能力为导向,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改革措施

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实用性、针对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来设计其课程内容。开展以从业能力为导向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改革措施,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①加强会计电算化实践设施的建设。在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的建设上,应突出仿真性实验室,应安装先进的ERP 软件,分别模拟企业的财务核算、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生产制造管理、人力资源管理(HR)及客户关系管理(CRM)等日常运转流程,从单纯的财务教学应用拓展到多层次的ERP应用人才的培养,有效地解决理论与时间相结合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课程实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其操作技能,提高职业能力。如果实训室能够做到全方位地模拟日后的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重视岗前培训,将提升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②强化实践性的模拟教学,选择或自编实用的电算化模拟教材。为了提高实训效果,更好地服务于电算化实践教学,高校可联合组织编写实训指导教材。免费看电影( tang)

二、改进会计电算化教学方式

我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讲解 篇10

作为“温故而知新”的复习课是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而设计的一种特定的教学形式。它不仅有巩固知识,训练能力的功能,更有“温故”和“知新”的要求。这里的“知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那么,语文复习课如何进行才能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呢?

一、检测:摸清知识能力现状

要在复习时避免无效信息的重复传授、无效训练的简单重复,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学和训练,就必须在复习课前采取测验、考查、提问,或通过座谈、个别了解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摸底、调查,根据反馈来的信息,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复习课教学方案。一位二年级老师在第三册教材教学结束后,结合本学期的教学内容,编制了一份检测试卷,在批阅试卷时发现学生对按音序查字典的方法掌握得还不够:对声母在字典中的位置是清楚的,但对韵母的顺序,或声韵母相同、声调不同的字如何查检,都不大搞得清楚。了解到这个情况后,这位老师在复习课上边示范边介绍具体的检字方法,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提供一些有特点的字,让学生现场练习查检,于是全班同学都掌握了音序检字的方法。虽然这位老师讲述的是过去讲授过的内容,但由于训练内容是新的,学生查检字的水平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二、贯通:建立系统的知能体系

语文课是以课文和单元作为结构单位的。教学过程中,一般都采用“段段清”的做法,一篇课文教学结束马上又转入下一篇课文的教学,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和训练的能力是呈相对的一个个点状或块状的,没能形成大纲所规定的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的网络。语文期末复习课则应以教学大纲为指导,对一个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和训练,让学生从总体上了解和掌握系统的知识体系,训练和提高所规定的能力。例如三年级上学期已进入作文训练,第五册教材中安排了八次作文训练:有看图

写话,有状物,有叙事,有记人,还有练写通知。每次作前指导,教师一般都只是就该次作文训练的要求讲些与本次作文相关的知识,做些必要的引导,满足于把作文写出来就行了,而在复习课上,有人误认为作文没有什么可复习的。其实,复习是提高学生综合作文能力的重要一步。为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教师应居高临下,对本学期八次作文训练的内容和形式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让学生从总体上回顾本学期作文的特点,重点讲述小学记叙文写作中的“观察——说话—— 写话”的规律,结合学生写作的实际解析各类作文的标题、开头、正文、结尾的写作知识和要求。这样,经过融会贯通的复习,学生对本学期所讲授的知识和训练的水平显然会比复习前要提高一步。

三、补缺:弥补过去教学的不足

由于教师对课文和单元所规定的教学重点和任务的理解不同,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也可能是不同的,在平时教学中,有一些该讲的内容没讲是在所难免的。虽然在学生作业和辅导时教师已知道这些缺漏,因为要赶教学进度,有些也没有或来不及补充讲解。复习课上针对这些缺漏必须予以补充,以求得学生对知识点的全面掌握。一位教师在教学李白《赠汪伦》这首诗时,把“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诗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定为比喻。有一次,他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认定这两句诗是比喻和夸张两种修辞手法的套用。这位老师清楚地看到了自己讲课时的不足。复习课上他特地把两句诗提出来讲解。说来也巧,在期末的语文试卷上还出现了让学生指出这两句诗所用的修辞手法的试题,显然,学生在解答这一题目时的认识能力肯定比复习前 提高了。

四、比较:促使认识的深化

在“温故”中“知新”,并不是仅仅靠机械性重复就可以做到的,有些要通过比较来辨别才能达到目的。上复习课不在于老师不停嘴地讲多少,而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把旧知识与旧知识、旧知识与新知识、新知识与新知识按教学和复习的需要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发现其中的差异,从而获取新的知识、训练新的能力。例如六年级基础训练中的连动句和兼语句是两种复杂的句式。对这两种句式之间的差别,一般学生都不易分辨清楚,在练习模拟造句时,都不大把握得住。复习课上一位老师把一个连动句和一个兼语句写在黑板上,先让学生进行比较,看这两个句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学生发现了句中都有两个动作,并且都是有联系的基础上,详细地讲解两个句子中的动作发出者是不一样的特点,着重解析了兼语句中兼语的特点。然后再让学生结合黑板上的例句仿造两个句子,一般都不成问题了,而这又是在基础训练教学时不易取得的效果。

五、强化:提高训练的深度

训练是复习课的主要教学活动形式。那些题海战术、“炒冷饭”、机械性重复训练等等,是训练中的弊端。怎样才能在复习课的训练中提高复习效率呢?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进行段的复习和训练时,除了进行一般的段落层次划分训练外,教者还必须深入讲析分段的一般方法:诸如按事情发展顺序划分、按时间先后划分、按地点或空间位置变换划分、按总分关系划分、按材料性质划分等。接着,让学生根据这些方法进行划分段落的训练,然后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方法划分的,还要求学生说出各段落之间的关系,每一段与文章主题的关系等等。这样的训练不仅能让学生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同时还可以克服学生在划分段落时存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六、拓宽:多侧面地讲解相关知识

复习课要重温过去所学过的知识,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因为复习要体现提高的原则,所以这种重温又不能是机械的、简单的重复,而应以原有知识为基础向外拓宽。平时的讲读课教学由于受教学内容和目标、时间的限制,不能随意拓宽,而复习课上因为经过多篇课文教学,多个知识点的讲解,已具备了拓宽的条件。例如扩句、缩句是小学语文训练中的一项重点内容,平时训练时有些东西具有只能意会不易言传的成分,复习课上则必须进行拓宽性讲解。例如作为主语、宾语前面的定语,谓语前面的状语和后面的补语,以及一个中心词前面可以分别加上多个定语或状语的知识,则应结合具体实例,用小学生能理解的话进行讲析。待学生基本掌握了这些知识之后,才能保证学生做扩句和缩句的练习,得出来的答案不是懵出来的。事实上,学生进行扩句和缩句练习的水平也只有在这种拓宽性练习中得到提高。

七、升华:提高原有教学层次

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对知识的传授往往是满足于教材所涉及的内容,有些教师还常常就文论文、就知识论知识,学生能正确解答训练题目就算完成任务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有时还停留在感性阶段。复习课的教学则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完成这种由感性向理性的升华。例如在平时的讲读课文和阅读课文教学时,教师传授了一些阅读理解的方法并训练了一些阅读理解的能力,但是因为还没有升华到理性的高度,学生在实际的阅读理解时往往还只是凭经验。在复习课上教者则有必要结合独立阅读课文、自读课本和练习与测试中的阅读习题的训练,帮助学生总结阅读、理解的有关学习方法,像初读了解文章的概貌,再读理解文章的结构,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精读体会思想感情,重读思考和解决相应的问题等等方法。在这些方法的指导下,再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阅读和理解的实践。从而使过去的那种阅读和理解的水平、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八、分层:取得各自的理想效果

学生的情况比较复杂,由于他们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水平的不同,受其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也不同,对教师所教学的知识的接受程度、训练能力的层次也必然是参差不齐的。因此,复习课上对学生要按不同层次要求,分别对待,才能取得相应的效果。例如修改病句是一项语文基本能力,为了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复习课上教师就有必要结合实际病例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病句的类型:

①结构错误(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用词不当、重复累赘、语序混乱等),②逻辑错误(概念模糊、自相矛盾、概念划分不当等),③修辞错误(褒贬不当、比喻不贴切、夸张过分等)。然后再在黑板上出示典型的病句:先出示有单一毛病的,再出示有两种以上毛病的病句,然后提出第一部分的题目每人必做,第二部分的题目不会的同学可以不做,成绩好的同学在修改完成后还要指出句中病因。经过分层处理,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训练和提高。如果再辅以分层辅导,效果会更好。

九、迁移:推动综合能力训练

迁移,是以对过去教学内容和训练能力的复习为基础,向新的复习内容迁移,向其他方向扩展。这种复习方法是一种充分调动学生复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习能力的做法。复习课实践显示,使用迁移的复习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看图学文是贯穿于小语整个教材的文体,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课文的教学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复习课上教师则需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看图学文的学习方法,然后把这种方法迁移到其他看图学文课文的复习上来,指导自我复习。实际上,学生完成这种迁移之后,不仅所需复习的知识、思想、内容得到了复习,而且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都能得以提高。此外,看图学文的复习还可以向看图说话写话、看图作文迁移,用看图学文中所学得的观察、想象、写作方法去指导看图、说话、写话和作文。这种复习已不是一篇课文或单项知识的复习,而是转向对一个网络知识的复习和综合能力的训练。这种复习不仅在训练程度,而且在训练角度上都得到了加强。

固镇县唐南小学 方伟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11

关键词: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 潜力

众所周知,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最方便、最快捷的途径之一,也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中进行思想交流的主要方式。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更加充分地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更好地使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果呢?以下是我个人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看法,以供参考。

一、激发阅读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兴趣,学习的内驱力才会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从而产生学习动力,阅读教学同样如此。要想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就一定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般来讲,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因此教师进行阅读教学时,一定要注意适时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如当学生认为自己已经对文本内容理解得很透彻时,教师可以追加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点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继续阅读;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懈怠状态,不愿进行思考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能够引发争论的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这些方式,积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

二、发挥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节省时间或者追赶进度,常常会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味地根据参考资料,自行讲解阅读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简介、主题思想等,这就导致阅读教学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使学生成为了学习中的被动接受者,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为改变这一现状,广大教师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大胆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并在这一过程中适时提供必要的指导。如在学生学会拼音之后,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借助注音把文本读通、读顺。同时,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教师还应该及时进行点拨、启发,帮助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理解与感悟。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提升阅读时效。

三、培养阅读习惯

实践表明,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的阅读非常重要。如果学生没有养成自觉、专心的思考习惯,那么阅读的效果一定不会尽如人意。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广大语文教师必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教师要提醒学生阅读时不能三心二意,一定要专心致志、平心静气地进行阅读;其次,教师应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不断鼓励学生大胆对文本提出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深入理解文本;再次,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进一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情感。

四、巧妙进行范读

众所周知,小学阶段的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语感还没有成熟,模仿能力非常强。因此,适当的范读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具体而言,可以采用教师范读和学生范读两种形式。如在文本的关键处或者难点上,教师可以自行对学生进行示范,而面对一篇美文,教师同样也可以选择几位语感较好的学生进行示范,教师只需在其不足之处进行补充和指正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绝不能过多地进行示范,要充分利用课堂的宝贵时间,避免喧宾夺主。相信这样一定可以为我们的阅读教学锦上添花。

五、合理进行评价

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學的评价方式正在由单一的教师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变,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又有学生的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更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面对这些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教师应充分将其运用到阅读教学中,让课堂评价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进而使学生得到成功的满足,积极地投入到阅读中来。如在一节阅读课上,一位学生将文本读得正确、流畅且声情并茂,教师在听完他的朗读后,可以对其进行激励评价,“你读的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篇课文上,我不如你,我们很想再听你朗读一遍。”并给予他可定的掌声,这样的评价不仅激发了这位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其他学生的朗读热情,在这种充满肯定的课堂中,阅读教学也实现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六、注重读写结合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从而获得思想启迪。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有必要将读写结合起来进行阅读教学,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为写作奠定基础,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具体而言,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多动笔,如经常摘抄一些优美的词句、段落,或者写一些读后感等,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设计黑板报、手抄报,最主要的是要做到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这样一定能够促使学生多阅读,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能力必定会有所提高,同时我们的阅读教学也一定会更加省力,更加高效。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至于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广大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最适合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还应在工作中不断总结、探索,努力寻找更多、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阅读。

参考文献:

[1]程大妹.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J]. 成功(教育),2013(20).

[2]宋长青.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若干思考[J]. 新课程学习(中),2013(07).

[3]沈卫东.以读促悟,积淀小学语文素养[J]. 文理导航(下旬),2013(06).

[4]庄敏.小学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的反思[J]. 才智, 2008(18).

[5]倪著铭.还阅读教学本真 促语文素养积淀[J].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校长), 2008(04).

上一篇:观察小狗的日记作文400字下一篇:青春励志歌曲推荐《我相信》杨培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