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育教学工作总结_教学工作总结

2024-07-05

地理教育教学工作总结_教学工作总结(精选15篇)

地理教育教学工作总结_教学工作总结 篇1

高三地理教学阶段总结

本着基础厚实、主体发展的观念,开学至今高三地理复习全面展开,遵循计划,有序地开展复习。总结这段时间,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继续改进。

首先,注重在基础知识上下功夫,用好一本教材。基础知识是学生分析问题的基础能力,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所以,在第一阶段的复习中,非常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复习,仔细研究大纲要求,竟量全面、仔细地帮学生复习到每一个细节。同时培养地理思维素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宇宙观,为未来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其次,迎合高考的需要精讲多练,定期测验,反复练习。教师备好课,讲好课,每课都有作业,每星期都有练习卷,并且进行批改,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切实提高学生解题能力。高三复习,练习测验是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学生只有反复操练,不断巩固知识点,使知识真正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当然,批改练习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再通过讲解题目加深他们的印象。

第三,要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根据班级具体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争取更大的进步。

在今后的复习阶段中,我们会继续上阶段好的环节,不断改进,全心全意为学生提高成绩而努力。

地理教育教学工作总结_教学工作总结 篇2

一融洽师生关系

别林斯基说过, 爱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 对孩子的信任是教育成功的保障。所以教师对学生应该倾注全部的爱心,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用热情、诚恳和信任的思想感染学生, 打动学生的心灵, 这就是调动学生兴趣的前提。如果一位学生因受到教师的斥责而产生畏惧感, 那么他对该教师所任学科便不会产生兴趣;反之, 倘若一位学生受到教师的青睐和表扬, 那么他必定会因为喜欢这位教师而喜欢他所教的学科。教学活动中在平时要发挥民主、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样师生在教与学的活动中才能使产生和谐的共鸣, 增进相互之间的情感交流, 也使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轻松的课堂教学气氛中, 由喜欢地理教师而喜欢高中地理, 从而对高中地理产生兴趣, 提高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运用地图直观教学

高中地理教材中地理概念和地理特征等内容所涉及的面广、量大, 且较枯燥。在教学中引入地图直观教学, 可使得这些内容通俗易懂, 激发学生的听觉记忆、视觉记忆以及动觉记忆,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在讲中国政区时, 运用中国政区图, 让学生观察每一个地区, 描绘他的形状, 如黑龙江像天鹅, 台湾像香蕉等, 学生在积极的联想中就记住了相关地区的位置、特征等有关内容。

三运用易记教学法

教学中抓住区域地理相互联系的规律, 编成简洁明快、朗朗上口的歌诀, 学生颇感兴趣, 记忆较快。适当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 通俗易懂, 容易生趣, 并且加深了对高中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 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歌谣讲解我国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 形象逼真, 富有感染力。如讲内蒙古高原用“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白云下面马儿跑”的美好意境去理解温带草原的辽阔壮丽。又如, “长江”一节要求记忆的东西特别多, 有长江的源头、长度, 流经的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上中下游分界, 以及注入的海洋等, 可以编成顺口溜记忆即:“长江源头沱沱河, 流自各拉丹东山。青藏川滇渝鄂湘, 赣皖苏沪入东海。宜昌湖口上中下, 黄金水道六千三。”另外, 我国海运条件优越, 沿海多优良港湾, 需要记的开放海港城市有14个, 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 借助歌诀记忆效果较好:“江海连波通三州, 秦皇云烟上青天。”运用歌诀记忆地理事物不但巩固了地理知识, 激发了兴趣而且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新一轮国家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初中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纠正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关系。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教师要转变观念, 改变重教轻学, 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为基础的教学过程。教师对于那些以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能够解决的问题不要亲自讲解, 而应把它们交给学生去讨论争辩, 发动学生互帮互学, 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通常情况下, 大部分问题学生通过讨论都能解决;对于以学生的能力难以解决的问题, 教师则要及时参与讨论、点拨, 引领学生去想, 拓宽学生的思路;若仍不能解决, 再有的放矢地去讲解。

实践证明, 只有通过学生的自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取知识, 才是最佳的学习途径。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认真读书、细心观察、运用已有知识去获取未知知识, 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探究学习的能力, 进而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五在学生活动中得到发展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倡导学生通过活动带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新教材的显著特点就是安排了大量的学生活动。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应最大限度地将教学过程设计为各种各样的地理教学活动, 通过丰富多彩的地理教学活动让课堂真正“活”起来, 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使学生达到“我做过了, 我理解了”的最佳效果, 从而达到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最佳目标。要想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和学生必须共同营造新的课堂, 构建互动教学的新模式, 实现师生、生生的交流与交往, 形成教学互动、互联、互助、互促, 使学生真正成为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探索者和主人。

六坚持教学反思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反思意识。教师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注重教学反思, 促进自主学习和研究的意识, 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从而形成优秀教师的品质。自觉的反思行为是教师应具备和坚持的教学思想。教师越善于反思, 教学能力和水平越能得到快速提高。在教学前进行反思, 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 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 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在教学后进行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 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反思要持之以恒, 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 这样才能使教师的地理教学更有效。

地理教育教学工作总结_教学工作总结 篇3

一、教学理论

(一)探究式教学理论

探究教学法和讲述教学法是不同的教学法。传统的讲述教学法是老师讲,学生被动的接受。而探究学习则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拥有充分的发表意见、讨论问题、操作实践的机会,让学生通过研究的过程,获得经验,体会学习到科学知识,科学态度与科学技能。它的特征有:

1.学生对自然事物与现象主动地去过观察,经过探求自然的过程获得科学知识。2.为了研究自然培养探求能力。3.有效形成主动认识自然的需求。4.培养探究未知自然的积极态度。5.经由探究活动而学的知识是科学知识而不是文字知识。

学生经由探究活动的过程,在脑海中一步步建构自己的概念体系。当越多的活动被学生探究,学生的学习态度会更积极,学生的科学方法层次越高,则越有信心探讨更多的自然现象,通过探究,获得乐趣,从而乐于学习。

(二)合作教学及启发式教学理论

启发式教学是教学实践中一个古老又新颖的课题。从孔子提出启发式教学至今2000多年的历史中,启发式教学日益展现出自身强大的功能。

“启发”、“举一反三”,最早源于孔子的经典性论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实行启发式必须有明确的要求,才能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其意思就是说,教师所讲解的东西学生不能理解,不能从已知的一点,去进行推论,由此及彼,触类旁通,那么就不应当再重复去教他了。启发式教学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孔子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就是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他是在与学生的讨论过程中,调动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加深对问题的理解,通过师生互动使学生获得知识。

二、教学流程

(一)新课读图,提出问题

地理概念是自然界自然存在的事实的概述,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与地理现象相结合,地理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他是自然现象和社会的汇集,所以在问题分析的过程中,读图能力的提高是地理学习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各种地理图表的提供,让学生从图中“悟道”。

(二)学生探讨,研究答案

针对提供的图表资料和文字资料,提出的合适的问题,由浅入深,徐徐善诱,引导学生自主探讨,小组内合作学习,最终得出小组总结答案。这种自我意识思维的发展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是最深刻的体验和知识。通过自己的思考,能形成更明确的思考问题方法,而不是死板的知识点。

在学生合作探讨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经验的限制会使学生的思维往往比较集中,很难发散思维。小组内部的合作至关重要,而在课堂上设计的问题难度要适中,教师要能随时做到指导。适度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

(三)教师总结,新知识点总结

对于学生的答案,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得出的结论往往会比较的零散,比较的细琐,可能延伸度不够,甚至偏离自然科学,这就要教师适时引导,对于学生的结论进行总结,得出规律,构架知识体系。

三、教学设计

1.课题

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2.课程标准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对课程标准的理解: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宇宙环境是以地球为中心事物,周围的太空环境,指的是整个宇宙,但“重点是太阳系”。要初步了解宇宙是什么?宇宙中有什么?静止还是运动?掌握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对这些了解、掌握后还要有条理地“描述”出来。

“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行星,而“普通”是指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的共性,“特殊”是指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比较而具有的个性,“说明”是要说出理由,要体现理解的思维过程。“运用资料”则是对认知过程要求从感性材料再到理性认识,中间自然要有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过程。

3.设计理念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使学生对于我们所身处的这个地球宇宙环境有所理解,根据所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对地球的地理环境有直观的印象,并引起其兴趣,积极主动地探讨地球的相关宇宙环境,并对初高中地理的衔接进行相关过渡。

外在教学资源运用:

①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象、表格字据等材料。

②补充晴朗夜晚的彩色星空图片。

学生认知规律的运用

①先提供感性的事实材料,后分析、比较、归纳理性结论、观点,再用结论、观点去组织、驾驭、解释事实材料,解决实际问题,即遵循“由‘地’导‘理’,又由‘理’解‘地’”的教学原则。

②创设问题情境,使课堂教学在问题探究、问题研讨活动中进行。

理解了课标,明确了设计理念,那对于一节课的探究学习教学设计也就不是难题了。

地理教育教学工作总结_教学工作总结 篇4

2019届高考现已结束,在高三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完成了教学任务。回想这一年的路程是非常艰辛的,我们全体教师都付出的汗水和心血,虽然结果总是很现实和残酷的,但是这一路走来只要学生们能学有所成,那都是值得的。当然,为了更有效地提高自己今后教育教学成绩,取得更大进步,现将这一年的高三地理教学复习总结如下:

本年度我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各项政治和业务活动,从不无故缺勤,工作勤勤恳恳,踏踏实实。本学期我担任高三6、7班地理教学任务,在开始的教学中,由于是第一次带高三,遇到教学工作棘手的问题,就和李老师、黎老师、王老师一起在集体备课中讨论如何上好高三地理复习课。在交流中也学到了很多知识,很多方法,教学工作中我做到:

1、认真备好每一堂课,从不潦草从事。包括新课和所有的习题课,都写教案,都认真作题研究教法。在备课中不断引入新的知识、新的教学思想、新的教学方法。在备课中,我认真研究教材,力求准确把握难重点、难点,并注重参阅各种杂志、网络信息,注意弱化难点强调重点,举例深入浅出,尽量想办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上课时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

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保证每一节课的质量。教学中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和学生关系密切融洽,能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使教学工作恰好与学生的心理需求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注重基础知识的形成和培养、深化,先打好基础,再扩展发挥。

3、认真及时批改作业(周练试卷)。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辅导,积极响应学校组织的陪优转差工作,并和个别学生进行心理交流。如7班的吴多平、杜文君、潘永朋、林琦等,6班的林旺、王业辉、王培泽、陈科宇、郑源豪、秦羽佳等。

4、坚持听课,注意学习组里老师的教学经验,尤其听李翠仪老师的课对我启发很大。之后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通过听课,学习其他同事的优点长处,对自己的教学促进很大。

5、为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我业余时间多看关于地理教学的图书,认真的阅读并做好笔记。此外利用网络搜索课件、教案、习题,并把它用于日常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6、积极响应高三年级的周练考试,认真出试卷,批改试卷,讲评试卷,真正做到训练目的。在试卷当中经常把历届的高考题拿来训练,学生即提高能力,又增加知识面,让学生能提前感受到高考题目。

7、另外,我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并注意把一些先进的理

论应用于课堂;备课教案资料齐全,及时总结教学中的经验体会,及时调整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学到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并应用到实际教学。

本学期就要结束了,通过这学期的工作与学习,我在教育教学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如学习困难生的转化工作,一节课下来,总觉得原来会的还会,不会的还不会。另外,并不是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教的有新意,有时内容讲解不灵活,没有吸引力,致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

1、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基础知识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加强教学改革,引入新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重视地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方法

4、重视地理知识的应用

5、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6、注重高考热点问题的讲解,复习。注重培养学生解题能力,以及运用问题的能力。

地理教育教学工作总结_教学工作总结 篇5

导人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所学习的日本、印度、俄罗斯等国家是位于东半球还是西半球?(学生:东半球),对,这些国家都是属于东半球的国家。那么西半球有哪些代表性国家呢?(学生:美国、巴西)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开始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一节 美国

播放美国城市图片(图片中应突出各种不同肤色的人种)

(一)空间定位

(1).美国的纬度位置、本土位于北半球,西半球的北温带,美国海外的两个州分别位于什么位置?属什么温度带? 阿拉斯加:位于北极圈附近,大部分属北温带,少部分属寒带。夏威夷: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的热带太平洋地区,属热带。(2)海陆位置和临国位置。

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西南与墨西哥相邻,北临加拿大,是海陆兼备的国家。

(二)民族大熔炉

1.提问:美国居民中,都有哪些肤色的人?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说明美国是一个由各种人种构成的移民国家。)总结:美国建国只有200多年,居民都是由各大洲移入的,所以说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

板书:移民国家。

2.活动:阅读P80页资料《美国几名公民的祖籍》说一说他们是哪些国家或大洲移民的后裔?

(华盛顿:英国人。爱因斯坦:德国犹太人。杨振宁、李政道:中国人。乔丹:非洲人。)

出示相关图片师讲解,让学生知道在美国众多的居民中也有华人,华侨的聚居的地方如旧金山、纽约和洛杉矶。

3.阅读:81页图9.2“美国的人种构成图”,看看在美国什么种族的人口最多?

(白种人占84%,最多;其次黑种人占13%;其他占3%。)

4.合作探究:阅读教材81页2题中印第安人、黑人和华人的对话,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些对话反映了美国社会存在着一个什么问题?并说说你自己的感想? 请学生回答后,师及时点评,然后总结归纳:在美国社会中,黑人、印第安人和华人在政治、工作、生活中受到不公平待遇,即美国存在种族歧视问题美国政府总是以人权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而自己国内的种族歧视问题却始终解决不了。

板书:种族歧视。

5.播放幻灯片。

(1)展示唐人街的图片及文字资料。(2)展示华人在美国工作、生活的资料。

活动:说一说华人对美国的建设都有哪些贡献?

(西部开发,修筑铁路;科学界获诺贝尔奖的有: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等;航空领域有第一位华裔太空人:王赣骏。)

板书:华人的贡献。

6.过渡:有众多的中国人生活在美国,那么美国的气候条件和其他自然环境与中国有哪些不同?看看作为当今世界的最强大的国家它的农业又是怎样的?

(三)农业地区专业化

1、农业发展的优越条件

今天我们要分组考察美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情况,大家根据座位分为四个小组:A 气候考察组 B 地形考察组C水源考察组

D 农业技术组,分别探究美国的自然环境特点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体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

在活动过程中,前三个小组进行摸拟考察,整合地图资料,做出简单的考察报告。第四小组进行综合评估得出技术推广结论。

注意事项:

组内成员由组长负责讨论和交流答疑,达成共识后由小组代表做汇报,发言时要注意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其他同学注意倾听,有错误及时指出。A气候考察组,注意根据以下问题展开探究,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分别位于什么纬度位置?光和热资源是否丰富?美国降水分布有什么特点(美国降水丰沛,江水由沿海向内陆递减。)探究美国气候对生产的有利之处。(温度适宜,东部降水丰富,有利于发展农业;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生产。)B地形考察组:

请小组成员根据美国地形图,派代表在黑板上绘制出简易东西方地形剖面图(即“高低高”组合,西部高山,中部平原,东部低山),从图上找出1阿巴契亚山脉,2科迪勒拉山系,3中央大平原,填到黑板上面的板图中。

说明美国平原所占的比例与耕地条件情况。(美国平原面积占全国面积的一半以上,耕地面积广大,占世界耕地面积的十分之一)。

评价美国农业生产的地形条件。(平原所占比例大,有利于农业生产。)

探究地形对美国农业耕地面积和交通的影响。(美国平原面积大,因此耕地面积广大,交通便利。)

C水源交通考察组: 通过阅读美国的地形图描述密西西比河的流向等水文特点(自北向南流,世界第四大河。),在黑板上图上把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用彩笔描绘出来。

探究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对美国农业生产和交通的积极意义。(提供灌溉水源和方便水运条件。)

根据课外资料给大家介绍“自动灌溉水运条件”——确保旱涝保收的电脑灌溉系统。D农业生产技术组:

综合前三组的考察汇报,小组成员模拟农业专家根据美国本土农业带的分布图,归纳美国主要的农业分布情况(乳畜带,棉花带,亚热带作物带,春小麦带,玉米带,冬小麦带,混合农业代,小麦和林牧业区,畜牧和灌溉农业区,水果和灌溉农业区。)小组成员简单解释农业规划的原因:

乳畜带分布在五大湖沿岸和东北部沿海地区,这里有美国最大的工业区,城市密集,人口众多,对乳,肉等产品需求量大;美国西部地势较高且少雨,适合畜牧业发展;西南部为地中海气候,东南部和亚热带气候类似,所以种植相应的农作物;春小麦和冬小麦的分布特点是由纬度决定的;东部第十平坦多雨,适合棉花生长。这说明美国农业生产有什么特点?美国农业生产规划有什么道理?(地区生产专门化;因地质宜发展生产的重要性。)

2.农业生产特点:机械化和专业化————效率高,产量大,生产量和出口量局世界前列,是农业强国。.合作探究:展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图。大家观察图,看看美国主要形成哪些农业带(区)?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A玉米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春夏气温较高。

B乳畜带:位置偏北,气候冷湿,适宜牧草生长,城市和人口密集。C棉花带:地形平坦,土地肥沃,纬度低,夏季气候湿热。

D小麦区:中部平原的北部和中部,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冬冷夏热,灌溉便利。

E亚热带作物带:分布在墨西哥湾沿岸平原和佛罗里达半岛,纬度低,热量足,降水多,地势低平,适合亚热带作物生长。

展示“美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和出口量占世界的百分比及位次”图表。美国有哪些农产品的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首位?

(玉米、小麦、大豆、棉花)美国农业生产专业、高效的特点,值得我们借鉴,美国农业生产机械化与发达的工业息息相关,下节我们一起参观高新技术武装下的美国。(三)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了解了美国的位置范围。同时还了解了作为世界上的经济强国它的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专业化、效率高的生产特点,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四)自我检测。

一、填空题。

1________是美国的土著居民,今天居住在美国的白种人,黑种人和黄种人都是在近200多年的时间里________美国的。

2美国的华人和华侨约有160万人,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等城市还有华人聚居的富有民族特色的“__________”。

3美国东临______洋,西临______洋,南临______湾,地形呈__________分布平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_______以上。

4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为__________、_________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5五大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休伦湖、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6美国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农业生产实现了地区生产的________ ,形成了一些________,生产规模很大;美国的许多农场品的________和________ 居世界前列,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

(五)、板书设计

第九章 西半球的国家

第一节 美国

(一)空间定位

1.纬度位置

2.海陆位置

(二)移民国家

1.人种构成2.种族歧视

3.华人的贡献

(三)农业地区专业化

1.优越的自然条件

地理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篇6

。本人一贯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积极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纪律与安全、法制教育,端正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风。除了进行正面宣传教育外,还注意结合地理教学内容采取比较灵活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持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紧紧围绕学习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构建新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在坚持抓好新课程理念学习和应用的同时,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广泛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重难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尤其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总结

 针对所任七年级不同班级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基础,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严格执行课程目标和教学计划,抓好课堂常规教学。坚持参加校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积极参加公开课听课和评课,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吸取众人之长,补己之短。及时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认真撰写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和新课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为提高地理教学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在教学中尊重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通过课内创设教学情景,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视、听、说中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活跃了课堂气氛,相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课外经常与任课教师取得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刻苦学习的意志,教会学习方法,学好地理这门功课,并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经过努力,所任各班教学质量连续不断进步,但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学生学习两极分化严重,在教学方面还存在经验不足的缺陷。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发扬优点,改正不足,扬长避短,争取更大的成绩。

地理教育教学工作总结_教学工作总结 篇7

关键词:地理教学论,视角,地理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自1987年《外语电化教学》刊登第一篇有关文章开始被引入国内, 就以它独特的魅力, 受到基础教育地理教师的关注和推崇, 使传统经验型地理教案逐渐被取代。但教学设计概念和规范都是从教育技术学中引用过来的, 地理教学理论工作者和地理教师对它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还缺乏统一的认识, 教学设计过程还不够完整, 这直接影响到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做到“洋为中用”, 跨学科研究, 成为适合我国地理教育的教学设计, 必须经历本土化、学科综合化的过程。作为不断面向基础地理教育、适应基础地理教育、服务基础地理教育、引领基础地理教育的地理教学论, 应该从自身的视角, 认真学习、借鉴国内外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经验, 深入基础教育第一线, 结合我国国情及地理学科的特点, 开展地理教学设计研究工作, 努力成为地理教学设计先进教育理论、先进教育技术、先进教育模式的传播者和构建者, 为地理师范生及地理教师教育注入新的内涵。

一、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涵义

教学设计学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 因此教学设计的定义必然是多样化的。人们对于教学设计本质的看法不一, 有的强调教学设计的系统化思想, 比较典型的是加涅和乌美娜教授的定义。有的强调教学设计的设计学特征, 以帕顿为代表。有的强调教学设计是创设和开发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技术, 以梅瑞尔为代表, 等等。

吸收国内外有关教学设计理论之精华, 结合我国基础教育地理教学特点, 地理教学论视角中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可定义为: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地理课堂教学系统的过程。其实质在于科学高效、灵活实用。它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是教师根据地理教学实际, 正确协调教师、学生、教材、教具、教学环境之间的动态联系, 设计、实施师生活动的最佳途径与程序, 并不断评价试行结果和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 以实现地理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为目的。

二、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1.地理教学理论是地理教学设计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地理教学理论是地理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系统反映, 是地理教学设计最直接的理论来源。地理教学理论认为, 突出人地关系、注重地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科教学的鲜明特色。人地关系既是地理教学的核心内容, 也是地理教学设计的思想论、方法论。地理教学设计应有利于学生认识人地关系, 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基本途径, 懂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地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的根本特性, 地域指的是地表的空间。地理学, 无论是自然地理学或是经济地理学, 它所研究的自然现象或经济现象都必须与一定的地表空间相结合, 都必须落实到一定的地表空间上, 即落实到地域上, 这就是地域性。综合性是指地理学多学科交叉、多要素融合的特性。地理教学设计中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 以综合的观点分析地理问题, 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观, 是实现学生地理智慧成长的有效途径。

2.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是对地理教学规律的客观总结和反映

现代教育理论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 是对地理教学规律的客观总结和反映, 为地理教学论提供了理论依据。依据科学的教学理论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设计, 在实施教学时就会得心应手, 事半功倍。

其中, 作为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一门分支学科的学习理论, 自20世纪初桑代克提出世界上第一个学习理论———联结主义学习理论至现在, 人们对学习的理解可以归纳为四种观点:学习是刺激—反应间的形成过程;学习是知识的接受、获得过程;学习是人的自我实现的过程;学习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与之相对应的学习理论可以分别称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乌美娜教授在《教学设计》 一书中, 专门讨论了“学习理论的发展使教学设计从萌芽到诞生, 从起步走向发展”。加涅所关注的重点是把学习理论研究的结果运用于教学设计。加涅按照学习的类型、学习的结果和学习的过程, 推导出他的教学设计原理。地理教学设计是对地理教学论“如何教学地理”的具体研究, 学习理论作为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继承和发展了教学论。

3.系统科学理论为有效整合地理教学因素提供指导

系统科学理论是包括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的综合性理论体系, 它揭示客观世界各种物质运动形式内在的共同属性与共同规律, 是新兴的科学方法论。地理课堂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系统, 组成要素有教学目标、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环境、政治、文化背景、国情等。系统科学方法应用于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就是全 面地综合各要素优化整合教学过程, 传递、反馈信息, 整体思考, 有序性、系统化设计等, 揭示教学要素之间必然的、规律性的联系, 发挥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既要做到明确每个教学因子在教学进程中的作用, 又要能为每个因子发挥作用提供时间、条件或机会。设计教学过程应遵循一定的顺序, 应该从人的整体发展的思路出发, 注意教学情境中学习者这一重要因素, 以及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师的能力特征和个性特征在教学设计中的作用, 并有效地运用系统反馈进行地理教学设计修正, 以期获得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4.传播学理论是选择有效传递地理教学信息途径的理论指导

地理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传播过程。传播学理论揭示地理教学过程各要素之间的动态联系。在地理教学设计中运用传播学理论, 能够很好地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的主动性。研究表明, 人类各种感觉器官的功能是不同的, 在相同条件下, 五官获得知识的比率有较大差别 (见图1) 。

五官获得知识的比率图

由图1可见, 五官中视觉的比率最高, 这一成果能为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优化组合提供科学依据。如果采用动态的媒体设计, 如flash课件, 再配上声音, 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信息。此外, 合理的地理教学信息结构、适量的地理教学信息也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三、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理念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理念是指教师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时所应遵循的教学观念, 是地理教师教学思想和地理教学风格的重要体现。中学地理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为基础。 (1) 结合地理学科特点, 认真研究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教材; (2) 结合学生个性特点, 因材施教, 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技能的训练、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发展; (3)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教学对学生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4) 系统思维, 教师要着眼整体, 不仅要关注每一节课的各个要素、教学系统的各个部分, 而且要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并要研究这节课与整个单元乃至与初、高中地理教学其他内容存在什么联系, 起怎样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5) 教学相长, 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教师思想、知识、能力、直觉及创造等方面的综合, 教师如果理解了教学设计的原理, 通过系统设计教学的实践, 教师在教学中就可能做到:目标更明确 (知道要做什么) 、程序更清晰 (知道应怎样去做) 、针对性更强 (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和灵活性更大 (知道在什么样的具体情况下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 教师专业能力得到成长; (6) 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 要结合教师自身的素养, 扬长避短, 进行富有个性色彩和弹性的教学设计; (7) 不断反思, 教学设计虽构思于课前, 但上课时并不能机械照搬, 需根据学生等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课后应当不断地反思、补充、修正, 使教学设计不断完善和提高; (8) 注重综合, 地理学科内容十分丰富, 兼跨自然和社会两个科学领域。地理教学设计应反映多学科知识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以及各学科思想、研究方法与手段的交叉综合, 全方位地运用人的智慧、经验、审美情趣, 多维、多角度地思考、分析和处理地理教学设计中的各种问题, 创造性地进行具有时代特征的地理教学设计工作, 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模式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撰写可以是详细的, 也可以是简略的, 它没有统一的模式可供借鉴套用, 但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设计思考项目应该是详细的、全面的, 主要包括的项目见表1。其中, 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的重点。

在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实践中, 没有固定的步骤和方法, 教师可根据自身特点与学生实际, 设计出特点不同、风格各异的教学设计方案。地理教师的知识水平、风度素养、教学理念、教学能力、教学经验等对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均会产生影响。中学地理 教师只有达到对中学地理知识体系与内在联系的透彻理解、整体把握、准备充分,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合理, 并能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运用教育机智, 通过临场迅速地分析和判断, 以回应、追问、评价、激励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将教学问题的思考引向深入, 才能使地理课堂既具有科学性、逻辑性, 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才能使地理课堂教学内容充实、深刻, 绽放精彩和生动。

参考文献

[1]杨开城.教学设计——一种技术学的视角.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

[2]蔡明.如何搞好地理教学设计.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1996 (6) .

[3]李家清.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课程·教材·教法, 2004 (1) .

[4]杨万钟.经济地理学导论 (修订四版)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5]王大顺.学习理论的发展及其对教学的影响.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 (11) .

[6]曾祥翊.教学设计研究发展趋势的探讨.中国电化教育, 2001 (10) .

[7]盛群力, 马兰.简论教学设计的重要理念.教育科学研究, 2006 (9) .

地理教育教学工作总结_教学工作总结 篇8

【关键词】教学方法 创新 教学效率

地理教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融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于一体,是学生必修课程之一。地理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地理教学对初中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充分了解中国现阶段的国情

作为社会主义公民,学生有责任且有义务了解中国的地理情况。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对我国的自然情况等有一定的了解,了解到中国的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让学生加深中国国情的了解,知道某些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某些地区的人们还未解决温饱问题,从而让他们培养节约的好习惯,珍惜现在的各种资源,为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准备充分的条件。

(二)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该学科和数学、语文等其他学科均有交叉的地方。学习地理,需要很强的理解能力,也需要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更需要学生有足够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地理知识也体现了人文学科的特点,学生通过地理课的学习,能够感受到大自然无与伦比的美丽,从而培养了审美情趣,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初中地理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笔者结合初中地理教学的现状,发现在教学方式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导致了教学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初中地理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方式流于形式

地理教育虽然被视为一门基础学科,但在升学率的影响下,很多教师将地理学科作为“副科”的一种,不重视地理教学。在初中课堂上,由于地理教育长期受到冷落,老师课前不重视备课,授课时照本宣科,对着书本的知识生搬硬套,使用陈旧的教学资料,学生提不起兴趣,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二)学生参与性不够强

在传统授课方式的影响下,教师采用灌输式教育,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思维没有得到启发,没有从根本上消化所讲授的内容,长此以往,这种模式会使学生逐渐养成不好的习惯,过分地依赖老师,碰到问题不会自己寻找方法。同时,由于学生参与性不够,无法感受到地理学习的乐趣,容易产生厌倦的心理,授课效率自然得不到提高。

三、创新地理教学方式,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针对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创新地理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才能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改善。

(一)教师应该积极和学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地理教学。在教学方法上,打破传统的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记录为主的模式。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应该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具体针对每堂课内容的特点,应用多种教学技巧,比如提问法、谈话法、讨论法等。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鲜活有趣,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教师还应该多多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质疑所学的知识。只有学生得到亲身的参与,对所学的知识印象才能更加深刻,才能真正理解所学的内容。比如,在讲授地区降水和降雨分布时,可以以梅雨为例,让学生联想与降雨相关的诗句或者事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的印象,强化了学生的记忆效果。另外,积极的互动也加深了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使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融洽,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二)积极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方式,使课堂变得生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在课堂教育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图片、声音和视频,可以将人的视觉和听觉进行积极调动。在授课时,教师可以针对所要讲授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借助于各种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比如,在对中国省市进行介绍时,可以通过该省具有特色景物或者特色进行讲授,配以相关的图片或者故事,例如,介绍湖北省时,可以湖北—武汉—黄鹤楼为主线,通过展示黄鹤楼的图片,让学生形成独特印象,提高学生的兴趣,加深记忆,从而消化所学的知识,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过,使用多媒体教学应该具有针对性。教师应该充分结合所要讲授的内容的特点,决定是否选择多媒体教学方式,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而不是盲目地采用多媒体授课方法,从而达到最好的课堂效果。

(三)充分借助地图的优势,使课堂生动有趣

地图是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标志。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应该多多考虑地图的作用,充分发挥地图的优势,让学生形成有效的记忆。例如,在讲授中国地形时,可以通过各个地区的山川河流形象的展示,强化学生的记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让学生在无形中记住了所学的知识,提高课堂效率。而且,通过地图教学,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初中地理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对学生本人以及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于目前地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只有教育工作者引起足够的重视,创新地理教学方式,优化地理课堂教学,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吴文刚. 谈地理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不足与对策[J]. 科技信息,2010(20).

地理教学工作总结 篇9

上学期初中地理教学工作总结

青州市庙子初级中学

郄光国

2011.1

2初中地理教学总结

2011-2012学上学期已基本结束,回顾过去,瞻望未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取得成绩回顾:

1.在现代的教学中,我觉得现在我体验最深的一条是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尝试创新的教育理论,做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重视多媒体的使用

今学期学校对各班进行了多媒体设备配备,我感觉极大的提高了课堂容量和课堂效率。地理课件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使得学习氛围更浓厚,效果更理想。

3.引导学生“好动”

新课标提出的“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其实也就在于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让学生“听”科学。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只能束缚学生的行动。即使有高分,但不能在实际中去加以应用和发展,这样的“人才”又能有多大的创造力呢?明白此理,身为人师者,切莫把“好动”视为缺点,就把学生从“静”中解放出来,并热情鼓励,耐心引导他们动手,使他们在“动”中去增长知识,去形成能力。

总的来讲,本学期在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我也清醒地认识到一些不足:

二、存在问题:

1.自己由于不是本专业的,从深度和对教材把握上很差,导致成绩不理想。加上对学生缺少方法,导致课堂效率和考试成绩很差。

2.学生整体成绩不达标,很多学生成绩很差,缺乏上进心。学生不会对知识做到融会贯通,只是一味地死记硬背,导致测试时成绩差。

3.学生不会用地图记忆,容易混肴一些图,对图的理解力不够。学生缺少时间观念,把地理当副科,课后复习的很少,导致掌握较差。

认识到了上述不足,我打算在下学期教学中:

三、下学期工作思路:

地理教学工作总结 篇10

一、认真分析、制定合理的学期教育教学计划

本学期七八年级所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地理教材。其内容主要是七年级的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地理和八年级的中国地理第五章到第十章。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基本了解世界主要国家及地区和中国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方面的初步知识,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并进一步掌握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自觉落实教学常规

1、由于自己是一名“非专业”的地理老师,要真正具备相应的学科教学能力,就必须付出比别人多的时间和精力。为此,我认真研究教材及学生,悉心查阅资料,学习时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有时,为了备好一节课,不厌其烦地向同学科老师请教,吸取他们的经验。平日里,积极利用网络和配套教学光盘,查找、整合课程资源,为上好一节课作有效的准备。

2、教学中我力争做到精讲,把重点放在知识体系、结构、联系和思维方法上,避免面面俱到、拖泥带水等一些问题的出现。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熟悉教材文本,重视读图训练,加强学生间的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课堂学习实效。训练题力求让学生当堂完成,对突出问题及时予以纠正、指导。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认真对待每个同学的作业,因材批阅,为每位同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每一个班级的学生数都在30人以上,每批改一次作业就是一项沉重的工作。每次面对堆积如山的作业本,我觉得它不是负担,而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对成绩差的同学的作业,我更显得认真仔细,要让他们真实的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因为,作业是与他们最多的交流、与沟通方式。像《1》班的荣亚建同学,上学期期末地理考试不及格,而本学期他对地理产生了新的兴趣,作业做得认真了,成绩也提高了,每一次测验都在及格以上。这与我对他的激励和“作业交流”是分不开的。在学生的作业本上我基本上不划“×”,针对错题我或画上一个圆圈,或在题的旁边划上一个“?”,有时也给一些提示性的评语,告知学生应该怎样避免错误。

三、积极参加校本研究

1、自觉进行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新教育思想的学习、运用与实践。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听评课、优质课竞赛、教育技术能力大赛等校本研究活动。虽然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比不上许多优秀教师,偶尔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我并不气馁。“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仍将一如既往的“激情飞扬”。

2、学以致用,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模式。运用学校先进的教学设备,自己动手制作课件,合理进行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摸索最佳的教育教学方法。利用可利用的时间,把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一种有声有形、师生互动、快速便捷、及时反馈的教学模式,力求实现最优化的教学目标。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学工作中难免有缺陷。另外在期末复习当中,抓得还不是很落实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倍努力,仍以素质教育为突破点,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力争在中考时,取得优异成绩。

作为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一日为师,就应该扛起责任,为学生负责到底。因此,必须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只有不断地学习、更新观念和知识,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吸取他人之长来补自己之短,才能使自己更加有竞争力和教育教学的能力。随着教学实践的增加,新问题、新矛盾也接连不断的出现,要想自己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师,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要走的路还有很长很长。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保持现在的工作状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同时,将教学常规和教研活动结合起来,把常规的每个环节都落到实处。课前精心备课,做到形式多样化,通过相互听课、交流,不断的完善教学,充分地锻炼自己,从而更好的完成地理教学工作,争取在新的一年,取得更大的进步。

“心若在,梦就在”。勤奋学习,努力工作,是我永不改变的目标与追求。

初中地理教学与地理观念教育 篇11

所谓的地理观念是指人们对地理事物本质及内在规律的理性认识,它能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现代地理教学的目的已不是单纯的传授地理知识,而是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地理观念,发挥学生的地理技能。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诸如森林减少、草地退化、土地沙化、物种濒危、气候恶化、环境污染、自然灾害加剧等世界性的各种灾难和社会问题,让学生充分认识,并加以思考,从而对人的社会实践起导向作用,指导着人们正确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加强地理观念教育,有利于加大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基本国策的宣传,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发展经济与对外交往,这也是世界地理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初中地理教学一直是以知识教学为主,而且所学知识对于学生毕业后参加社会建设难以致用,这就使得地理学科讨人厌。现在通过学习地理知识,让学生形成地理观念,必然会唤起全社会对人口问题、粮食问题、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的重视,从而引起人们对地理教学的广泛关注,重新树立地理学科的新形象。

着重培养的地理新观念有:

第一,整体观念。要树立全球整体意识,充分认识世界各地优势与差异互补在地区发展和全球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强改革开放意识,认识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各国的发展不能缺少中国的参与。尤其在当前全球的金融危机中,中国的作用更加不可忽视。

第二,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即实现人口、经济、环境、资源和社会协调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子孙的利益。可持续发展观已经成为一项全球性的发展战略,也是贯穿地理教学的一条主线。

第三,地域差异与因地制宜的观念。地域差异是客观事实,而地域差异有一定的规律性,农业政策和工业生产布局要考虑地域差异。

第四,环境保护观念。要建立大环境观念。要保护生态、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爱惜森林、保护草地,尊重自然规律;有节制、有计划的利用自然资源;要树立环境价值观念,正确认识环境破坏的严重性和后果。

第五,人口观念。正确认识由于人口过度增长引发的资源紧缺、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医困难、就业压力大、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正确认识与评价我国人口状况和计划生育政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务必形成正确的婚姻观和生育观。

第六,资源观念。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人类文明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为此,在教学中,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我国自然资源的丰富性和制约性,积极开发新能源。

将身边的地理融入地理课堂教学 篇12

(一) 学生发展背景

由于一些地区中考不考地理, 初中学校开设课程情况特别不乐观, 学校和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 导致学生的地理知识基础薄弱, 相应地对于地理没有兴趣, 地理学习能力更无从谈起。而高中的地理教学安排中高一地理 (以自然地理为主) 又特别难。因此, 高中地理教学初期的当务之急是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意识到地理其实离自己的生活并不遥远, 就在我们身边, 学习的过程能解决许多身边的问题, 从而愿意学习, 主动学习。

(二) 学科发展背景

1. 地理是研究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地理环境及其发展变

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而地理事物、地理现象与人类活动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由于地理学科内容涉及的面广, 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 因此了解地理环境的变化状况, 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重大问题都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2.《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倡导“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新版地理教材内容的选编也注重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发展, 充分适应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索欲和好奇心, 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及终身发展有价值的地理内容, 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地理, 从中体验学地理的成功乐趣, 树立学好地理的自信心。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要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摄猎地理知识的习惯。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埃德加·富尔曾说:“未来社会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地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 日常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及现象数不胜数、学不胜学。地理教学新课标明确要求“地理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再学习能力”。

二、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地理环境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影响深远, 可以说自然地理中的每一个要素都会对人们的衣、食、住、行产生作用, 每一种日常生活又会受到多种地理要素的影响。

衣着方面。在讲述到气候或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 给同学提出生活中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夏天人们多喜欢穿白色衣服, 而冬天则更喜欢穿深色衣服呢?”之后很多同学能够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而且一些比较机敏的同学很快理解并能够举一反三, 如:在看电视时阿拉伯地区的居民多穿白色长袍, 我国藏族牧民则穿一件胳膊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藏袍, 等等。

食、住方面。同学们可以从气候知识中了解南甜北咸, 东辣西酸, “南稻北麦”、“南米北面”、“南尖北平”、“南敞北封”。民居:北方房屋墙体厚, 屋内有火炕, 南方人注意通风散热, 进而理解区域的差异及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有爱好集邮的同学都知道“民居”邮票有很多类型:有陕北的窑洞、云南的吊脚竹楼, 而客家人特有的民居“围屋”则能引起同学们更大的兴趣。

行的方面。除了书本上学生掌握的“南船北马”外, 针对现在机动车 (摩托车、家用车) 越来越多的现象, 在课堂中, 讲交通规则中的“红灯停, 绿灯行”之后, 再适时地给学生提出:“为什么机动车的尾灯都是红色的?”尽管当时只有一部分同学知道“因为散射的红光最少”, 更重要的是在接下来的讨论中, 有的同学能举一反三。

三、结合学校教学, 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在学习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时, 可从身边的实例入手, 比如:我们生活的地区昼夜长短在不断变化, 与黄赤交角导致的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的回归运动有关, 所以结合一年之内的晨昏线的移动讲解;根据观察一年中正午12点时的影长的变化, 来理解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结合这种地理现象, 讲解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水槽里的水在放出的时候在排水口处往往会形成逆时针的漩涡, 从而了解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在中国观看美国现场直播的球赛, 总是在子夜前后, 这就是时差现象, 进一步深入学习地方时和区时的相关知识。

有关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地理知识, 屋子里面的暖气、篝火等会产生热力环流;下雨时在坡脚下能看到冲积扇, 可拍下照片, 以从直观上感受、了解一些它的自然环境特点;爬山时气温越来越低, 气压越来越低, 山顶上穿厚衣服, 煮东西煮不熟, 烧水到不了100度;放氢气球时到了一定的高度就会破裂;新的羽绒服里充气较多, 保温性能要优于旧的羽绒服, 进而使学生理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问身边的经历过地震的老人, 先感觉到上下颠簸, 后感觉到左右晃动, 这就是地震波的一些性质。掌握一定地理知识, 可以在地震等灾难发生时学会自救自护, 免受灾难危害;夏季紫外线强, 人们会被晒伤, 而我国西藏地区的人们脸上都有高原红, 跟当地的太阳辐射特别强烈有关;根据我们所在区域的气候、风向、植被河流等状况, 理解陆地自然带;一句谚语“贵阳天无三日晴”, 理解锋面天气系统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在一天中, 上午10时至下午4时空气最新鲜, 这不仅跟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关, 而且与大气的逆温层出现的时间有关。

四、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策略来了解生活中的地理

地理与生产的联系十分密切。农业在地区间、部门间虽然差别很大, 但离不开当地一定的地理环境, 而农业类型的选择及农业发展方针与措施的制定, 都可以说是对地理知识的运用, 使学生体会地理对于生产建设的巨大作用, 也是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的具体体现。

在工业布局上, 如县城水泥厂的搬迁对我县城市环境的改善有很大的作用, 这就是工业布局的相关知识。通过县城中心地区主要从事商业活动, 以及县城其他一些功能区的分布特征, 来讲解各功能区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因素。城市建设中楼间距与正午太阳高度问题, 太阳能热水器与地面的夹角应该是多少最合适。在居民小区的建设中, 楼间距要达到标准, 这也是正午太阳高度的一个应用。县城的扩展空间, 跟自然地理环境有关, 北面临山, 南侧又有铁路隔开, 所以其扩展方向为东西方向。

提倡“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使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 在了解当地农业发展政策时充分认识到生活离不开地理, 从而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消除学生对学习地理的畏难情绪。

五、地理与语文诗句的联系

语文诗句中“巴山夜雨”与山谷风及热力环流结合, 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再如通过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来理解由于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引起的气温的变化, 还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垂直自然带。“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可引出月相的变化。

地理教学工作总结 篇13

当然由于长期的教学惯性,或者考虑到目前的考试因素,转变教学观念,一下子很难完全调整。但只要我们努力去改进,就会体味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公民,不是未来的地理学家,从这一点考虑就释然了,放开再放开,走一步再走一步,一定要跨出原来的知识体系本位,有舍才有得,我们舍弃的是“鱼”,得到的是“渔”,何乐而不为?是磨刀还是砍柴我们自能取舍,正值在新课程标准修订刚刚开始实施之际,是我们课堂探索的有利时机,领先半步,步步领先,大家应该当机立断,努力改进调整教学思路,在课程改革新的起点上做出不菲的成绩。

1不注重知识的系统性,突出学习方法的学习与迁移地理课程的内容多,现有的课时少,同时要鼓励学生去探究,还要解决课改的一些现实的问题。

针对这一现状,如果再把知识眉毛胡子一把抓,必会得不偿失。从宏观形势到课标、教材、地理教学现状逼迫我们必须突出学习方法的学习,用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理念指导教学,通过学习知识能够迁移学习其他的内容。如讲长江、黄河教学中,作为中国的主要河流,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它们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和对民族文化的影响。作为一般河流,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它们的主要水文特征:河流、水系、流域、流量、水文资源等。学习这两条河流水文特征的目的:不只为单纯了解长江、黄河的水文特征,而是通过这两条河流做为案例,让学生学完后,既能认识长江、黄河,又能跳出来,通过长江、黄河的学习方法去学习认识、分析学习其他一般的河流。

2不强调知识记忆,突出运用资料的分析归纳,侧重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传统教学观念中,地理课程有大量的需要记忆的知识,如气候部分:

以前教学中需要记忆的知识包括气候类型的名称、分布、气候特征、景观特点、影响因素等,而由于认知水平决定学生不能对知识进行全面的理解,只能是机械记忆,这对学生来说记忆的负担很重。修订后的课标要求学生学会绘制气温曲线和等降水量线图,在此基础上,能根据所查到的资料分析特征,在生活中能够运用就可以了。在中国地形的教学中也不必再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记住主要山地名称、四大高原、四大盆地等,因为这些很容易能查到,我们的教学重点落实在能够运用这些突出的地理类型分析中国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表面上学生的记忆负担减轻了,但不等于地理教学变简单了,实际上是注重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其实是对教师、对学生、对教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譬如教学中方法和手段的适当选择、难度的控制等,这一点请大家务必注意。

3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做到纲举目张

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是课标,要根据课标、结合教材的内容来确定教学目标。在理解课标的时候要注意:

①明确具体的标准。这一节课要落实哪一条标准,或者这条标准的哪一点要求,明确课标要求到什么程度。

②把课标中比较宏观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行分解,结合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中去。

以上两者结合就确定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所有的教学设计、材料选择和教学安排等都要围绕这个目标的完成去落实,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的理念。在看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的时候,不是看有没有把这节课讲完了,而是看学生有没有达到目标要求。

在第一模块学习的时候,甄老师就向陈澄教授提到过教学目标的写法,有两种观点,一是三维目标分开来写,如:知识与技能目标,一二三;过程与方法目标,一二三;情感与价值观有的一条,有的两条。二是倾向于把这三维目标用一个标准,行为目标陈述的方式,完整地表述出来。在这一模块甄老师和高俊昌教授又一次谈到这个问题,专家们的建议是比较提倡倾向于后一种,但也没有对前一种进行肯定的否认。这一点,大家在教学实践中适当把握。

4让学生在理解与感悟中加强国情国策教育

国情国策教育是我们地理学科一直重视的内容。在这里我们一起再明确这样两个问题:一是国策的制定是根据国情来的,理解国情才能进一步理解国策。例如:水资源的保护、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的保护、人口政策等的制定,无一不源自于最基本的国情,包括我国既是一个陆上大国又是一个海洋大国,我国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及其差异,自然灾害频繁等基础。

二是通过区域地理总论的学习突出地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不是告诉学生来完成的,是通过区域地理总论的学习潜移默化的,学生在学习国情过程中逐渐渗透。例如在土地资源的教学中,将自然属性的土地资源与我国的基本国情相融合,衍生出我国的自然土地国情和人文土地国情,能够拓展了学生视野,加深了学生对我国土地国策的理解,这将有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而收集资料,讨论“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最严厉的耕地保护制度”,是在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国情的基础上,理解实行耕地保护制度的原因,树立明确的必须要保护土地的观念。通过分析归纳我国土地资源“总量大、人均少、分布不均的特点”,一方面深化对我国自然资源特点的感知,另一方面让学生能够把握分析自然资源问题的思路,及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举一反三,进一步认清我国国情,并进行保护与节约资源的教育。

有一点需要强调,在新的起点上重新审视地理教学,并不是忽左忽右地跟风赶潮,并不是推翻20xx年以来的课程改革成果。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我们必须坚持与巩固课程改革基本理念,坚持与巩固实验稿原来设计的“几个不变”,坚持顺应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的需求,坚持紧跟地理科学发展前进的步伐。

地理教学工作总结 篇14

一、本学期的工作

本学期以来,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教学方面超前备课,备好课。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知识技能质量,考虑教法,上好每节课。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这学期我主要抓高一地理的基础知识部分,规范学生上课纪律及完成作业,纠正学生学习地理沿用初中的方法。高二由于有全县的统考,在赶教学进度的同时,渗透高一两册必修的内容,进而做到温故而知新。复习过程中特别强调熟练解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及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通过各种读图、填图、绘图、分析示意图题型训练提高应变能力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二、本学期工作的不足有

教学方法上还比较陈旧,还尚未完全摆脱旧的教学模式,课堂语言不够生动。对待学生不耐心,工作粗枝大叶。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2、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各方面有更大进步。

3、对待工作要认真细致。

地理教育教学工作总结_教学工作总结 篇15

一、乡土地理教育适合于我国的国情

我国在“三个面向”精神的指引下, 乡土地理教育也成为地理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和突破口。乡土地理教育是贯彻中小学教育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计划的重要措施, 适合于我国中小学毕业生绝大多数直接参加当地建设的国情, 有利于破除脱离实际的教育内容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 还可以直接为乡土经济建设服务。它可以使学生了解当地资源、人口增长和生态环境问题, 懂得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计划生育、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从当地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发展前景等方面, 确定自己为家乡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的途径等。

二、乡土地理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为学生过去对本乡本土的地理环境虽有接触, 但往往是一鳞半爪, 支离破碎, 互不联系, 理解得不深刻。在教师指导下, 学习乡土地理后, 才上升为比较完善、比较系统的知识, 从而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好、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家住河流附近的学生, 往往不了解小河为什么朝这一方向流, 而不朝另一方向流, 这与地势有什么关系?河水为什么会受到污染?在教师指导下经过观察研究, 对上述问题就会明白, 并形成河流的地理表象, 以后阅读家乡平面图时便会感到亲切而具体。再学习其它大河, 经过比较两河的异同, 对大河的形象就容易形成了。

三、乡土地理教育有利于增长学生的才干

乡土地理教育除使学生具备若干乡土地理知识外,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具备参加乡土建设所必需的能力和观念, 如与乡土实际结合体现有关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有关的法令教育等。乡土地理教育有较强的实践性, 十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如有个学校对王庄村劳动力情况作了调查, 得出如下数据:

通过调查, 某同学在调查报告中写道:“农业……文盲、半文盲太多了, 以后种田需要许多机器, 农业现代化光靠文盲和半文盲的老年人怎么行, 只有靠我们这一代去奋斗, 把家乡变得更美好!”

再如, 河南大学附中通过当地冬至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根据日影长短的计算分析, 得出当地南北两平行房建设间的距离应大于南面房屋建筑高度的一倍半。这样才能使房屋在冬季获得最为充足的阳光, 从而为当地建房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四、乡土地理教育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因为乡土地理知识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这些事物的变化过程都是客观物质的转变过程, 因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同时, 家乡的生产、居民的生活, 往往跟其他地区甚至全国息息相关, 从而让学生认识家乡是祖国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经过实地观察, 向家乡、亲友询问, 向乡镇干部请教, 向企事业单位了解情况, 把收集来的资料分门别类加以整理, 或用图表方式, 或用象形符合号, 填绘在家乡平面图上, 再配合实物标本, 陈列起来。通过师生合作, 把零碎的材料整理成系统的乡土地理知识。学生懂得了这些知识, 了解到建设家乡与建设祖国的关系, 便会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立志为建设家乡、改变家乡面貌、保护家乡环境而努力学习的思想感情。

上一篇:2015秋期末考试前的演讲稿下一篇:考试前的国旗下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