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物理化学

2024-08-14

中国石油大学物理化学(精选10篇)

中国石油大学物理化学 篇1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名称:物理化学考试时间:180分钟,满分:150分

一、考试要求:

闭卷考试,书写规范、工整,所有答案均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

二、考试内容:

1.气体p-V-T性质:

(1): 理解理想气体模型、实际气体和理想气体p-V-T性质的差别。

(2): 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范德华方程、分压、分容概念及应用、气体液化与临

界性质、临界参数、对比参数、对应状态原理、压缩因子等概念。

2.热力学第一定律:

(1): 理解系统和环境、状态和状态性质、过程和途径、可逆过程、功和热的概念。

(2): 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焓、Cp、Cv、ΘfHΘ

mrHm、、相变焓等重要概念以及rHΘ

m、相变HΘm与温度关系的重要关系式。熟练掌握单纯pVT变化过程、相变过程、化学反应过程的Q、W、ΔU、ΔH的计算。

(3): 会设计过程计算复杂情况下的热、功、温度、热力学能及焓的变化。

(4): 掌握化学反应焓、相变焓和温度的关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的应用、节流过程特点。知道溶解焓、稀释焓、离子生成焓的概念。

3.热力学第二定律:

(1): 掌握卡诺循环、热机效率概念。会在p-V,T-S,H-S等图上表示卡诺循环。

(2): 理解第二定律的表述、实质、卡诺定理及其推论。掌握熵的概念、实质、统计

意义、克劳修斯不等式、熵增原理、熵判据、ΔF、ΔG判据。

(3): 理解第三定律、规定熵、标准熵的概念及其数值求取。

ΔH、ΔS、ΔF、(4): 熟练掌握单纯pVT变化过程、相变过程、化学反应过程的ΔU、ΔG的计算。掌握热力学基本关系式、麦克斯韦关系式及其应用,能够较熟练地做有关证明题。熟练克拉佩龙及克劳修斯-克拉佩龙方程的各种形式和应用。

4.多组分体系热力学:

(1): 熟练掌握拉乌尔定律和亨利定律。

(2): 掌握偏摩尔量和化学势的定义,理解其物理意义、偏摩尔量间关系。

(3): 掌握理想气体、理想溶液、稀溶液中化学势的表达、各种标准态的选取和化学

势在化学平衡、相平衡中的应用、理想溶液、稀溶液定义、特点及微观说明。

(4): 理解并会计算理想溶液的混合性质,会用吉布斯-杜亥姆公式。理解稀溶液的依

数性质,熟练它们的应用和计算。

(5): 掌握逸度、活度概念和路易斯-兰德尔规则,会计算活度系数。

5.化学平衡:

(1): 掌握fGm和rGΘm及化学反应亲和势概念、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及其应用、理想

气体化学反应的各种平街常数及其相互关系。

(2): 掌握温度、压力、浓度、惰性气体等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多相化学平衡。

(3): 熟练计算化学反应的rGm、不同温度的平衡常数和平衡组成,会推导

KΘfT关系式。

(4): 理解实际气体化学平衡、同时平衡、反应耦合。

(5): 知道溶液中平衡常数和rGΘ

m的关系,化学平衡近似计算,反应有利温度。

(6): 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并结合理化性质推断结构。

6.相平衡:

(1): 掌握相、自由度、物种数、组分数的概念及求法。

(2): 理解相律的推导和表达,能熟练进行相数、自由度、组分数的计算。

(3): 熟练相图分析(单组分相图,二组分理想溶液、真实溶液、部分互溶,完全不互

溶体系的气-液平衡、液-液平衡相图,二组分固态不互溶及生成稳定、不稳定化合物的固-液平衡相图,水-盐体系相图,三组分一对液体部分互溶的液-液平衡相图:点、线、面、自由度、相、动态分析、冷却曲线、方程计算等)。

(4): 理解精馏原理和各类气-液平衡体系的精馏特点。

(5): 熟练杠杆规则及其计算。

7.电化学:

(1): 明确电化学和热力学之间的关系。

(2): 熟悉阳极、阴极、正极、负极、标准氢电极、电极电势的规定。

(3): 理解电解质溶液导电机理。

(4): 掌握法拉第定律和离子迁移数的希托夫法测定。

(5): 熟练掌握电导率、摩尔电导率、离子独立运动定律,离子摩尔电导率、离子迁

移率的概念、影响因素和计算。

(6): 掌握电导测定应用、电解质平均活度和平均活度系数、德拜-许克尔极限公式及

有关计算,理解可逆电池概念。

Θ

(7): 熟练掌握各类可逆电极、电极反应、原电池热力学、能斯特方程、E和E的测

定及应用、原电池的书写和设计。

(8): 掌握盐桥的作用、浓差电池、极化、极化曲线、极化造成的影响和极化原因及

影响极化的因素。

(9): 知道电解时电极反应的影响因素、电动势产生的机理、液接电势的计算。

8.统计热力学初步:

(1): 熟悉统计系统分类和统计热力学基本假设。

(2): 明白能级、简并度、能级分布、状态分布、能级分布的微态数、系统的总微态

数、数学几率、热力学几率、最可几分布、平蘅分布的概念。

(3): 理解定域子系及离域子系能级分布热力学几率计算方法。

(4): 掌握粒子配分函数、玻尔兹曼分布、配分函数析因子性质、能量零点的选择对

配分函数的影响、玻尔兹曼熵定理、各种运动形式对热容的贡献,熟悉平动、转动、振动、电子、核、振动特征温度、转动特征温度的表达式。

(5): 知道热力学能、熵与配分函数的关系,残余熵概念,理想气体化学平衡常数与

配分函数的关系。

9.表面现象:

(1): 掌握表面张力及其影响因素,曲界面压力差、毛细现象,弯曲液面上的饱和蒸

气压极其应用(液体的过冷、过热、过饱和现象及毛细凝结现象等)、单分了层吸附理论、溶液的表面吸附、表面活性物质基本性质。

(2): 熟悉润湿现象、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吸附热、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

(3): 知道吸附等压,等量线概念、溶液中吸附、多分子层吸附。

10.化学动力学基础:

(1): 掌握反应速率定义、反应级数、反应分子数、基元反应,质量作用定律、反应

速率测定、速率方程微分和积分形式,零级、一级、二级、n级反应的特点,确定速率方程的方法、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等。

(2): 明确活化能、表观活化能、碰撞理论活化能、过渡状态理论活化能、阿累尼乌

斯活化能以及活化能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影响活化能的因素。

(3): 熟练动力学计算。掌握平行,对峙,连串,链反应的特点,会推导有关公式。

(4): 掌握复杂反应近似处理方法、反应速率理论要点及其与阿累尼乌斯公式的关系。

明白单分子反应、爆炸反应的分类和影响因素。

11.各类特殊反应:

(1): 掌握催化剂基本特征、催化反应一般机理、气-固相催化与吸附、光化反应定律、机理和速率方程,温度对光化反应速率影响。

(2): 明白溶液中反应、酶催化反应。知道酸碱催化、络合催化。

12.胶体化学:

(1): 掌握分散体系分类,胶体的基本性质、光学性质、动力性质、电学性质(胶团

结构)以及胶体稳定和聚沉的影响因素。

(2): 熟悉乳状掖的类型,稳定原因及破坏方法,高分子溶液的渗透压、黏度和唐南

平衡、盐析;凝胶,冻胶,触变的概念。

(3): 知道溶胶制备、悬浮液的斯托克斯公式、泡沫和气溶胶的性质。

三、参考书目:

1)《物理化学》(第五版)傅献彩等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物理化学》(第五版)天津大学物化教研室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石油大学物理化学 篇2

5月7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揭牌仪式在中国化工大厦广场举行,李勇武会长亲自揭牌,至此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正式更名为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据悉,目前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会员中43家专业协会、23家省区市及计划单列市行业协会、5大中央企业集团、10家省级控股公司, 行业重点大型企事业单位已占到会员总数的2/3。这些单位作为石油和化工行业各领域、各地区的代表,其负责同志分别担任协会理事、常务理事和副会长、高级副会长职务。随着形势的发展,为了准确表达石油化工协会的性质,更好发挥协会作为行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正式更名为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摘自http://www.cnpc.com.cn 2010-05-10)

奥凯立:为中国石油化学圆梦 篇3

偌大的办公室乍一看空空如也,但说笑声却从里面传了出来。走进之后方知,与办公区域一墙之隔之处还有个非常雅致的客厅,客厅正中放着一张大画案,卢甲举正在案边挥毫泼墨,这一手好字的亮相,让人为之一振。

企业家写书法,听起来非常新鲜。但这绝非是卢甲举的刻意安排,原来,采访当天邻近卢甲举外甥女大婚,这些书法作品是他专门为外甥女婚礼精心准备的礼物。

卢甲举不但擅长书法,其实他是企业家与文人的结合体,他一生与诗书为伴,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北京杂文学会副会长。虽然一身文人气息,但他经营企业非但不外行,还使奥凯立成为中国油田化学领域中不可替代的明星。产品内销全国各大油田,并出口美国、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苏丹、叙利亚、尼日利亚等诸多国家。“我们不跟穷人争饭吃。”卢甲举操着浓重的河南卫辉乡音说,“我更愿意挑战超级大国的先进科技。”

沼泽地中寻梦

说起卢甲举的创业故事,连卢甲举本人都不知从何说起。

1984年,卢甲举放弃了家乡稳定的国企干部工作,一个创业的新梦在脑海里诞生了。那年月,离开稳定就是漂泊,卢甲举没有任何畏惧,而是在南北大动脉京广铁路和107国道的一侧,申请承包到了7亩荒地。

眼望沼泽遍布、坑洼不平的处女地,大家都觉得意外,这样一片地能用来做什么?卢甲举别出心裁,以“前店后院”的模式经营起了一家中等规模的酒家。因地处比干庙附近,人称比干酒家。比干其实是一位人物,民间誉之为财神。也许是财神暗助,卢甲举经营的比干酒家生意极好。过往车辆在此加油注水之际,卢甲举观察到了一个重要的细节——汽车水箱结垢非常快,并且很厚,一到夏天,水箱开锅的车辆挤满了他的院子。远道而来的汽车把商机从天边带到了眼前。上学时偏爱化学的卢甲举突然间想到,倘若在这里办一家清洗公司,一定会有很好的效益。就这样,一家化学清洗公司在不久之后成立了。

卢甲举人生的“化学方程式”就这样开始了“化学反应”。

清洗车辆水箱,清洗大型锅炉,清洗原油油污,一个个高效除垢清洗剂的问世,使卢甲举的生意做得如火如荼。年销售清洗剂、除油剂、防冻剂10万瓶以上,客户北到黑龙江大庆,南至湖广,一条107国道把他的创业梦想延伸到大江南北。

然而,这个小小的清洗剂公司到1986年发生了转折。那时,卢甲举得知中原油田固井石油添加剂用的是美国产品。而且这种添加剂价格无比昂贵,每吨近1.5万美元。美元时比人民币较高,汇率在1:10左右,怎样才能研制出替代产品,成为全中国的一个重大课题。

作为化学发烧友,卢甲举又看到了机遇。于是他来到北京,赴清华大学求学、求教、求合作,市场与项目的前景,以及消灭美国的嚣张气焰的志愿把卢甲举与清华大学的教授们紧紧联系在一起,开始了对建筑材料水泥添加剂的研究。

沉浸在清华大学试验室的日子里,卢甲举对化学剂到了沉迷的地步,对一些实验数据也如痴如醉。直到最后拿到研究成果,卢甲举同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一同回到了工厂,从设备安装到每道生产工序,卢甲举日夜坚守。3个月后,300吨油田水泥膨胀剂刚刚问世,就被闻讯而至的客户抢购一空。国家有关部门亲自在中原油田勘探公司固井大队现场监测查看,这项研究彻底解除了油、气、水窜和进口冒油、油气不良现象,填补了国内空白,代替了美国产品。而卢甲举的开价,仅有美国产品的十分之一。

7年过去了,卢甲举的化学清洗公司从一个小个体户发展为年产值400多万元,固定资产350万元的有影响的私有企业。

进军北京

1992年,卢甲举争取到了一个去美国考察学习的机会。美国对他的最大吸引并非是前沿的科技,卢甲举此行的最大目的出乎人们意料,他想揭开美国这样一个仅有200余年历史的国家是如何用最短的时间跃居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秘密。于是,在他走进美国的2个多月时间里,他系统地了解到了一个经济名词:股份制。

在美国,卢甲举亲眼看到了美国井然的市场,精美的商品,优质的服务,以及残酷而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市场竞争的核心正是科技创新与商品质量,以及对市场的优质服务。先知先觉的卢甲举由此看到了中国市场经济的新希望。

回国后,卢甲举在公司中进行内部股份制试点模拟实验,使企业人人占股,每个职工既是企业的经营者、所有者,又是劳动者和管理者。卢甲举的举动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因为当时企业股份制改革是河南省第一家。此后,股份制经济改革在全国不断展开,束缚沉重的城市国有经济渐渐发生重大变化,国有民营、资产重组、企业拍卖,简直是风起云涌。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卢甲举多年后想想也有点后怕,一旦资金收不回来,企业将面临破产风险。

开工没有回头箭,卢甲举只能往前奔。为网罗人才,卢甲举与清华大学化学系、土木系合作,但仅仅一年光景,由于查阅资料不方便,生活环境不方便,与地方打交道不方便等原因,合作走向了终点。这令正在股改兴头上的卢甲举感到了深深的潜在危机。

“企业发展的基础已经有了,但人才、知识与先进的科技研发水平才是企业生存的关键。”卢甲举说。这时,热播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突然之间让卢甲举有了思路。“北京人去纽约可以闯天下,我为什么不能续上一部‘卫辉人在北京’呢?”

在之后的3年里,卢甲举穿梭于卫辉与北京之间,穿梭于商业区与开发区之间,最终将目光锁定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正式注册北京奥凯立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经资本重组,北京奥凯立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卢甲举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如今,奥凯立已经成为中国石油化学系列生产最齐全、最重要的企业。公司研发推广的五大系列产品:泥浆助剂、水泥浆助剂、采油助剂、酸化助剂、水处理助剂,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制定的网络定点生产厂家,并出口至国外诸多国家。

作为研发、生产、工程技术服务和销售为一体的股份制企业,奥凯立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历经三十余载的变革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石油化学的标志性企业,并且正在向世界进发。这一切正如卢甲举的诗中所云:

她在沼泽地里发芽,

她在浪潮中长大。

科技创新是主线,团结奋进开新花。

把自己当成自己是自信,

把别人当成自己是责任。

做事宁做冷板凳,力求不做一事空。

十年磨一剑,文化是关键。

登山不畏高,探路莫怕遥。

何惧鞕加背,不怕风雨扰。

发展面前不动摇,科技创新步步高。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讲话 篇4

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下午好!

我非常高兴出席北京市工业促进局和中国涂料工业协会组织召开的“中国涂料业民族品牌发展战略研讨会”,见到许多老朋友、新朋友,感到非常开心。在此,我代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同时,对FP成功并购RL,强强联合打造中国涂料航母这一业界盛举感到由衷的高兴!大家知道,这一成绩是在能源、化工原材料、运输大幅涨价,全球经济危机肆虐,外资品牌涂料企业大肆收购国内涂料企业的背景下取得的,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今天,对中国涂料业民族发展战略,我讲三点意见。

一、依靠科技创新,夯实企业发展的基础

过去20余年,我国涂料行业从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小行业,一跃成长为世人瞩目的世界第二大涂料生产国。民族涂料企业也随之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和外资品牌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产业的总体规模上、在技术上和质量上也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

长期以来,我们的很多企业陷入这样一个怪圈:舍不得在科技创新上大胆投入—生产附加值很低的中低端产品—导致销售利润极低—更加拿不出钱投入技术进步—企业始终陷于求生存的挣扎中。

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是民族涂料企业生存、发展和壮大的根本基础。我们的企业要通过加强技术开发向用户提供附加值高的中高端产品、提供节省成本提高利润的科学配方、提供引导消费挖掘潜在需求的新产品,逐渐摆脱高利润市场被外资品牌霸占的局面。

二、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企业的市场影响力

光有技术和产品还不行,同样的技术、同样的原材料、同样的生产工艺、同样的质量,但是卖到市场上的价格可能差别非常大,这是为什么?关键的差别在品牌上。所以我们的涂料企业要强化品牌建设的意识,品牌也是生产力,而且是极其重要的生产力。

品牌是什么?品牌就是让消费者认识你、记住你,想到你就会联想到优良的质量和贴心的服务,想用你那个领域的产品时首先想到的是你。这就要求我们的涂料企业,通过科学管理向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价格适中的产品,提供满足应用需求的优质服务,有容易牢记的名称和形象,有区别于同行的明显特征,在行业内适当的传播,以及科学合理的广告。

不懂得做品牌的企业永远只能赚取最微薄的加工利润,没有响当当民族品牌的行业半角永远无法摆脱外资品牌控制行业的局面,这是涂料行业、也是其它化工行业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三、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现在是“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我们由于起步晚、发展时间短,大量涂料企业规模很小、资源分散,导致各个企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企业势单力孤,由于资金短缺,无力建立起强大的科研队伍,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缓慢;由于规模偏小,原材料采购没有成本优势;由于综合资源不足,品牌建设走走停停。我们现在有上千家涂料生产企业,但由于长不大,在面对“巨无霸”式的外资品牌时,被人家轻而易举地各个击破。因此,我希望我们涂料业界能多一些具有“舍我其谁”勇气和霸气的企业家,勇敢地担当起发展、壮大我们涂料工业的责任,高擎起民族涂料品牌的大旗!而不是让国人看着外国人的品牌在我们的舞台上逐鹿中原。

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RL”这一制漆涂料业具有近六十年历史的著名品牌和“FP”这一建筑涂料领域迅速叫响的新生品牌,在G先生手中结缘,形成强强合作。

“RL”品牌凝结着几代涂料人的心血,曾长期引领着中国涂料行业的发展,为涂料行业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在新中国涂料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北京、乃至整个北方,是人们心目中涂料的代名词,只是近几年由于机制的困扰放慢了发展的步伐,我们期待着“RL”重振雄风,再度擎起民族漆业品牌的大旗!

祝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中国石油大学物理化学 篇5

一。根据药物结构写出临床作用或者靶点(5x2)

有喹诺酮类,1,4二氢吡啶类,吗啡类。剩下两个我觉得是h1受体拮抗剂,和一个局部麻醉。

二。简答题(意思是那样的)

1根据药物代谢,说明其对新药研究和设计的作用

2根据作用部位的不同,说明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并举一例

3抗代谢肿瘤药物设计原理,举例说明 4新药研发前期和后期的主要内容 5喹诺类药物的构效关系

三 合成题(3x5)(题中均写了药物结构的)1氯霉素的合成主要原料对硝基苯已酮 2雷诺嗪的合成

3左氧氟沙星

主要原料1,2,3,三氟—4-硝基苯

药物合成

一名词解释 用反映举例加以说明(5x2)

1.Dimroth重排

2.Meerwein-Ponndorf还原 3.Curtius重排 4.Blanc反应 5.Claisen重排

二选择题(5x2)

三 完成反应式(10x2)

有个wittig-horner反应,mannich 反应,烯丙胺的反应,fisher 吲哚成环的反应,其他的记不住了

四 合成(35)(题中均写了药物结构的)用二乙醇胺为主要原料合成环磷酰胺(10)慢心律的合成主要原料2,6—二甲基苯酚,和环氧丙烷(11)名字不好说,叙述一下。反式二取代乙烯,一个取代基为3,5-二甲氧基取代苯。另一个为对甲氧基取代苯。主要原料为3,5-二羟基苯甲酸和 对甲基苯酚!(14)

1.环磷酰胺

2.美西律

中国石油大学物理化学 篇6

摘 要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建校50周年之际,文章作者对近年来中国科大在高温超导物理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情况作一介绍,包括新型高温超导材料探索研究和高温超导机理实验研究.在新型高温超导材料探索研究方面,文章作者首次发现了除高温超导铜基化合物以外第一个超导温度突破麦克米兰极限(39 K)的非铜基超导体――铁基砷化物SmO1-xFxFeAs,该类材料的最高超导转变温度可达到55K;中国科大还成功地制备出大量高质量的超导化合物单晶,包括Nd2-xCexCuO4,NaxCoO2,CuxTiSe2等.在高温超导机理实验研究方面,中国科大系统地研究了SmO1-xFxFeAs体系的电输运性质给出了该体系的电子相图;发现了在电子型高温超导体中存在反常的热滞现象和电荷-自旋强烈耦合作用;在NaxCoO2体系中也开展了系列的工作,并且首次明确了电荷有序态中小自旋的磁结构问题;此外,还系统地研究了CuxTiSe2体系中电荷密度波与超导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高温超导,铁基砷化物,自旋-电荷耦合,电荷有序,电荷密度波?おお?

High|Tc superconductivity research in th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お?

CHEN Xian|Hui?k??

(Hefei National Laboratory for Physical Sciences at Microscale and Department of Physic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26, China)?お?

AbstractTo celebrate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a brief review is presented of recent research on high|Tc superconductivity there.The search for new high|Tc materials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high|Tc superconductivity led to our discovery of the Fe|based arsenide superconductor――SmO1-xFxFeAs, which is the first non|copper|oxide superconductor with a transition temperature beyond the McMillan limit(39 K), while the highest transition temperature in this system can reach 55 K.A variety of superconducting single crystals including Nd2-xCexCuO4, NaxCoO2 and CuxTiSe2 have been successfully grown.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of high|Tc superconductivity we have systematically studied the electronic transport of the SmO1-xFxFeAs system and proposed a corresponding electronic phase diagram.Abnormal thermal hysteresis and spin|charge coupling have been found in electron|type high|Tc superconductors.In the NaxCoO2 system the magnetic structure of the small magnetic moment in the charge ordered state has been clarified.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ge density waves and superconductivity in the CuxTiSe2 system has also been studied.??

Keywordshigh|Tc superconductivity, Fe|based arsenide, spin|charge coupling, charge ordering, charge density wave

引言??

上世纪80年代末,高温超导铜氧化合物的发现引发了全球研究高温超导的热潮.至今,高温超导的研究已经有22年的历史,在20多年的广泛研究中,人们积累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和理论方法.到目前为止,虽然已经有许多很好的理论模型,但是高温超导机理问题仍然没有完全解决,许多实验的结果还存在争议.??

铜氧化物的奇特物理源自于电子的强关联效应,而且人们发现这种强关联效应是普遍存在于物质之中的,尤其是在d电子和f电子化合物中最常见.高温超导的研究也不再局限于认识高温超导电性本身,而是要理解强关联效应背后所有的物理现象以及如何建立研究强关联体系的范式.因而强关联体系中的超导现象也就成为高温超导的研究范围,并且吸引了人们极大的兴趣.我们的工作的重点就是围绕新的高温超导材料以及强关联超导材料开展的.??

这里我们将分为两个方面来介绍我们的工作进展,即新型高温超导材料探索和高温超导机理实验研究.?? 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

2.1 新型高温超导材料探索??

2.1.1 新高温超导体的发现??

1986年,IBM研究实验室的德国物理学家柏诺兹与瑞士物理学家缪勒在层状铜氧化合物体系中发现了高于40K的临界转变温度[1],随后该体系的临界温度不断提高,最终达到了163K(高压下)[2].该发现掀起了全球范围的超导研究热潮并且对经典的“BCS”理论也提出了挑战.德国物理学家柏诺兹与瑞士物理学家缪勒也因为他们的发现获得了198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自从层状铜氧化合物高温超导体发现以来,人们一直都在致力于寻找更高临界温度的新超导体.然而到目前为止,临界温度高于40K的超导体只有铜氧化合物超导体.在非铜氧化合物超导体中,临界温度最高的就是39K的MgB2超导体[3].但是该超导体的临界温度非常接近“BCS”理论所预言的理论值[4].因此,寻找一个临界温度高于40K的非铜氧化合物超导体对于理解普适的高温超导电性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高温超导的机理到目前还没有得到类似于“BCS”一样完美的理论.在我们最近的研究中,我们在具有ZrCuSiAs结构的钐砷氧化物SmFeAsO1-xFx中发现了体超导电性[5].我们的电阻率和磁化率测量表明,该体系的超导临界温度达到了43K.该材料是目前为止第一个临界温度超过40K的非铜氧化合物超导体.高于40K的临界转变温度也有力地说明了该体系是一个非传统的高温超导体.该发现势必会对我们认识高温超导现象带来新的契机.??

关于电荷有序NaxCoO2体系的磁结构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被大家普遍接受的磁结构有两种:一种是由美国MIT实验组提出的类似“stripe”的磁结构[52],另一种是由日本实验组提出的有大、小磁矩的磁结构[53].通过研究磁场下角度依赖的磁阻,我们从实验上给出了强有力的证据,证明了日本实验组给出的磁结构更加合理[54],从而解决了关于磁结构的争论.并且我们还通过我们的结果首次确定了电荷有序NaxCoO2体系的小磁矩的磁结构.另外我们还在实验中发现,在x=0.55时,体系的小磁矩会形成面内铁磁性[55].该实验进一步证明了大、小磁矩磁结构的正确性,并且表明体系的小磁矩的磁结构是强烈依赖于Na的含量.基于以上两个发现,我们又进一步证明了,在强场下,小磁矩会发生一个磁场诱导的自旋90度翻转,并且同时伴随有磁性的转变[56].至此,我们对该体系的磁结构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并且给出了该体系在电荷有序附近的磁性相图.在对磁结构认识的同时,我们还发现了该体系具有很强的自旋电荷耦合,这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体系的超导电性.??

2.2.4 CuxTiSe2体系的研究??

过渡金属二硫族化合物(TMD’s)具有非常丰富的物理现象.不同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可以导致迥然不同的物理性质.例如,两维体系的电荷密度波是首先在TMD’s中发现的[57].电荷密度波态,1T结构的TaS2会在费米面打开一个能隙[58],但在2H结构的TaS2中,能隙只是部分打开[59],而在1T结构中的TiSe2中却没有任何能隙的打开[60].非常有意思的是,超导电性总是在2H结构的TMD’s材料中和电荷密度波相互共存、相互竞争[61―63],但在1T结构的化合物中,却很少观察到这种现象.最近,在1T结构的CuxTiSe2中发现的超导电性进一步丰富了TMD’s材料的物理内容[64].在不掺杂的1T结构的TiSe2中,体系表现为CDW,并且这种材料中的CDW机制到目前还在争论中.随着铜原子的掺杂,CDW转变温度会迅速下降,这种情况类似于MxTiSe2’s(M=Fe,Mn,Ta,V和Nb)化合物[65―68].与此同时,超导电性会在掺杂量为x=0.04出现,并在x=0.08达到最大值4.3K,然后转变温度开始下降,在x=0.10时下降为2.8K.令人惊奇的是,这样一个相图和高温超导铜氧化物以及重费米子体系是非常的类似的[69],所不同的是,在这里与超导相互竞争的是电荷序,而在高温超导铜氧化物以及重费米子体系中是反铁磁序.在1T-CuxTiSe2体系中存在这种普适的相图是非常重要的,对它的研究将会给其他相关领域也带来重要的帮助.基于以上考虑,我们系统地研究了CuxTiSe2(0.015≤x≤0.110)单晶的输运性质、电子结构以及低温热导(x=??0.55)[70―72].当x≤0.025,体系在低温下会形成电荷密度波,并在面内和面外的电阻率随温度曲线都表现出一个宽峰行为.随着Cu的掺杂,电荷密度波被完全压制在x=0.55附近,随后体系会出现超导电性且随Cu掺杂而增强.体系的超导电性在x≥??0.08以后开始被压制,在Cu0.11TiSe2样品中,直到??1.8K都没有发现超导电性.通过角分辨光电子谱的研究,发现1T-TiSe2母体具有半导体类型的能带结构,并且发现,随着Cu掺杂体系的化学势显著提高,从而导致电荷密度波的压制以及超导电性的出现.我们还通过低温热导的测量确定了该体系的超导为单带的s波超导.??

小结??

以上介绍了我们在高温超导领域的最新进展.我们不但在高温超导铜基化合物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新超导体研究中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尤其是在新的铁基高温超导体的研究方面.?オ?

参考文献

[1] Bednorz J G, Muller K A.Z.Phys.B, 1986, 64: 189

[2]Gao L, Xue Y Y, Chen F et al.Phys.Rev.B, 1994,50:4260

[3]Nagamatsu J, Nakagawa N, Muranaka T et al.Nature, 2001, 410: 63

[4]McMillan W L.Phys.Rev., 1968, 167: 331

[5]Chen X H, Wu T, Wu G et al.Nature , 2008,453:761

[6]Kamihara Y et al.J.Am.Chem.Sco., 2008, 130: 3296

[7] Dong J et al.arXiv, 2008,0803:3426

[8] Cruz C et al.arXiv, 2008,0804:0795

[9]Ren Z A et al.arXiv, 2008,0803:4283V1

[10] Boeri L et al.arXiv, 2008, 0803:2703

[11] Cao C et al.arXiv, 2008, 0803:3236

[12] Dai X et al.arXiv, 2008, 0803:3982

[13] Ma F, Lu Z Y.arXiv, 2008, 0803:3286

[14] Onose Y, Taguchi Y, Ishizaka K et al.Phys.Rev.Lett., 2001,87:217001

[15] Hagen S J, Peng J L, Li Z Y et al.Phys.Rev.B, 1991,43:13606

[16] Seng P, Diehl J, Klimm S et al.Phys.Rev.B, 1995, 52: 3071

[17] Jiang W, Mao S N, Xi X X et al.Phys.Rev.Lett., 1994,73:1291

[18] Jiang W, Xu X Q, Hagen S J et al.Phys.Rev.B , 1993, 48: 657

[19] Wang Z Z, Chien T R, Ong N P et al.Phys.Rev.B, 1991, 43:3020

[20] Yang H S, Chai Y S, Liu J et al.Physica C , 2004, 403:203

[21] Fournier P, Jiang X, Jiang W et al.Phys.Rev.B, 1997, 56:14149

[22] Brinkmann M, Bach H, Westerholt K.Phys.Rev.B, 1996, 54:6680

[23] Fournier P, Mohanty P, Maiser E et al.Phys.Rev.Lett., 1998, 81:4720

[24] Brinkmann M, Rex T, Stief M et al.Physica C , 1996,269: 76

[25] Dagan Y, Qazilbash M M, Hill C P et al.Phys.Rev.Lett., 2004, 92:167001

[26] Armitage N P, Ronning F, Lu D H et al.Phys.Rev.Lett., 2002, 88: 257001

[27] Yuan Q S, Chen Y, Lee T K et al.Phys.Rev.B, 2004,69: 214523

[28] Kusko C, Markiewicz R S, Lindroos M et al.Phys.Rev.B, 2002, 66:140512(R)

[29] Luo H G, Xiang T.Phys.Rev.Lett., 2005, 94: 027001

[30] Anderson P W.Phys.Rev.Lett., 1991, 67:2092

[31] Varma C M, Abrahams E.Phys.Rev.Lett., 2001, 86:4652

[32] Wang C H, Wang G Y, Wu T et al.Phys.Rev.B, 2005,72:132506

[33] Thio T, Thurston T R, Preyer N W et al.Phys.Rev.B, 1988, 38: 905;Thio T, Chen C Y, Freer B S et al.Phys.Rev.B, 1990,41:231

[34] Ando Y, Lavrov A N, Segawa K.Phys.Rev.Lett., 1999, 83:2813

[35] Ando Y, Lavrov A N, Komiya S.Phys.Rev.Lett., 2003, 90:247003

[36] Lavrov A N, Kang H J, Kurita Y et al.Phys.Rev.Lett., 2004, 92: 227003

[37] Skanthakumar S, Lynn J W, Peng J L et al.Phys.Rev.B, 1993, 47:6173

[38] Sumarlin I W, Lynn J W, Chattopadhyay T et al.Phys.Rev.B, 1995, 51: 5824

[39] Li S L, Mandrus D, Zhao B R et al.Phys.Rev.B, 2005, 71: 054505

[40] Chen X H, Wang C H, Wang G Y et al.Phys.Rev.B, 2005, 72: 064517

[41] Takada K, Sakurai Hiroya, Takayama-Muromachi E et al.Nature(London), 2003,422:53

[42] Anderson P W.Mater.Res.Bull., 1973, 8:153;Anderson P W.Science , 1987, 235:1196

[43] Baskaran G.Phys.Rev.Lett., 2003, 91: 097003

[44] Kumar B, Shastry B S.Phys.Rev.B, 2003, 68: 104508

[45] Wang Q H, Lee D H, Lee P A.Phys.Rev.B, 2004, 69: 092504

[46] Wang Y Y, Rogado N S, Cava R J et al.Nature, 2003, 423: 425

[47] Wang Y Y, Rogado N S, Cava R J et al.cond-mat/0305455

[48] Maw L F, Wang Y Y, Satoshi W et al.Phys.Rev.Lett., 2004, 92: 247001

[49] Hasan M Z, Chuang Y D, Qian D et al.Phys.Rev.Lett., 2004, 92:246402

[50] Li SY, Louis T, Hawthorn D G et al.Phys.Rev.Lett., 2004, 93: 056401

[51] Huang Q, Foo M L, Lynn J W et al.J.Phys.: Condens.Matter, 2004, 16: 5803

[52] Gasparovic G, Ott R A, Cho J H et al.Phys.Rev.Lett., 2006, 96:046403

[53] Mai Yokoi, Taketo Moyoshi, Yoshiaki Kobayashi et al.J.Phys.Soc.Jpn., 2005, 74: 3046

[54] Wang C H, Chen X H, Wu G et al.Phys.Rev.B, 2006, 74:172507

[55] Wang C H, Chen XH, Wu T et al.Phys.Rev.Lett., 2006, 96:216401

[56] Wu T, Fang D F, Wang G Y et al.Phys.Rev.B, 2007, 76:024403

[57] Wilson J A, Di Salvo F J, Mahajan S.Adv.Phys., 1975, 24: 117

[58] Pillo T et al.Phys.Rev.Lett., 1999, 83:3494

[59] Shen D W et al.Arxiv:cond-mat/0612064

[60] Aebi P et al.Phys.Rev.B , 2000, 61:16213

[61] Valla T et al.Phys.Rev.Lett., 2004, 92: 086401

[62] Castro Neto A H.Phys.Rev.Lett., 2001, 86: 4382

[63]Yokoya T et al.Science, 2001,294 :2518

[64] Morosan E et al.Nature Physics , 2006, 2 :544

[65] Cui X Y et al.Phys.Rev.B, 2006 73 :085111

[66] Di Salvo F J,Waszczak J V.Phys.Rev.B, 1978, 17 : 3801

[67] Levy F.J.Phys.C: Solid St.Phys., 1980,13: 2901

[68] Baranov N V et al.J.Phys.: Condens.Matter , 2007,19:016005

[69] Dagotto E.Science, 2005, 309:257

[70] Wu G, Yang H X, Zhao L et al.Phys.Rev.B, 2007, 76:024513

[71] Zhao J F, Ou H W, Wu G et al.Phys.Rev.Lett., 2007, 99: 146401

中国石油大学物理化学 篇7

2008年8月26~27日, 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甘肃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主办, 甘肃省白银市政府、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中小企业工作委员会承办的“中国石油和化工协会东西部合作 (白银) 洽谈会暨项目签约仪式在白银市成功召开, 此次会议以“合作、发展、共赢”为主题, 以“相互促进、共享机遇、共同发展”为宗旨, 目的在于促进石油和化工产业东西部合作。本次会议共签订了11份合作协议, 涉及金额达110亿元。

中国石油大学物理化学 篇8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1.03.001

自己一直关注着化学教学类专业期刊,也常常对中国人民大学的报刊复印资料《中学化学教与学》中被转载的论文及数量做一些研究。《中学化学教与学》属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影响力。2010年,《中学化学教与学》被转载的刊物数量继续增多,也出现了一些“黑马”,其中《化学教与学》就为一骏。本文仅对《中学化学教与学》的栏目及被转载的刊物做一介绍,并谈谈自己对《化学教与学》的感受。

一、2010年《中学化学教与学》栏目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出版的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化学教与学》,是一本月刊,2010年共开设了13个栏目,分别是:专题、前沿视点、课程教材、教学新探、课例评析、实验天地、教学设计、问题研讨、教师发展、备考指导、解题方略、考试分析、数字化教学,其中常设栏目有六七个。

专题栏目每一期为一个专题,第1-12期分别为:苯酚的实验研究、情感目标的达成、学案导学、概念图应用、生成性教学、有效教学、教学评价、手持技术应用、初高中教学衔接、化学平衡、高效试卷讲评策略、化学教学生活化,这些专题有些是知识层面,有些是操作层面,有些是教学与评价层面,有些则是同一个问题的研究,专题的大小不一,层次不一。专题栏目有时体现出时效性,更多的则是编辑的选择性或“随意”性。

二、 《中学化学教与学》2010年被全文转载的期刊

2010年《中学化学教与学》被全文转载的刊物有50种,全年被全文转载共245篇,其全年被全文转载3篇以上的刊物名称及篇数统计如下。

2010年被全文转载2篇的刊物(刊名括号内为该刊出版地)有:教育导刊(广州)、中国教育学刊(北京)、中学生数理化(郑州)、现代教育科学(长春)、教育科学论坛(成都)、吉林教育学院学报(长春)、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昆明)、山东教育(济南)、上海师范大学学报(上海)、教育学术月刊(南昌)、福建基础教育研究(福州)。

2010年被转载1篇论文的刊物有:现代教育论丛(广州)、中小学电教(长春)、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北京)、素质教育大参考(上海)、广东教育(广州)、基础教育参考(北京)、学苑教育(石家庄)、中学生理科应试(哈尔滨)、当代教育论坛(长沙)、考试(北京)、福建教育(福州)、学生之友(哈尔滨)、科教文汇(合肥)、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呼和浩特)、教育与教学研究(成都)、教学研究(秦皇岛)、中国教师(北京)、北京教育学院学报(北京)、通化师范学院学报(通化)。

由于《中学化学教与学》是化学教学专业期刊,其被转载的对象首选的是化学教育教学类专业期刊,如《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中学化学》《化学教与学》,其次是理科类教学期刊,如《教学仪器与实验》《实验教学与仪器》等,再其次是综合类期刊。从《中学化学教与学》开设的栏目来看,关注的是教育理论、教学实践、课程、教材、教法、实验等,因而被转载的刊物相应栏目的文章会受到《中学化学教与学》的重视。

三、 《化学教与学》受到《中学化学教与学》的青睐

由著名化学家戴安邦题写刊名、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化学教与学》创刊于1998年7月,2010年由自办发行变为全国邮局发行。伴随发行渠道的拓宽,该刊也进入了《中学化学教与学》的视野,从2010年6月起,《中学化学教与学》开始全文转载《化学教与学》的文章,6月至12月共转载了11篇。11篇,已是一个沉甸甸的数字,这说明《化学教与学》在业界是有影响力的刊物,是一本名副其实的指导中学生学习化学和研究中学化学教育规律的实用性及指导性的刊物。

我了解《化学教与学》是在1999年初,以前只知道南京师范大学从事化学学科教学论的团队实力强大,经常拜读该团队老师的文章,后来听说他们创办了一本《化学教与学》杂志,便索要了几本,我读后感觉《化学教与学》有一种朴实感和厚重感,这种朴实来自于该刊依托于江苏省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与中学化学教学的密切联系,厚重源于该化学学科教学论的团队在全国的优势地位、领先地位及为刊物策划的人们。当时我就想,《化学教与学》会走向成功,会赢得读者,自己开始用心关注《化学教与学》,也开始为该刊写稿。自己的一篇《做高素质的化学教师》文章发表在《化学教与学》1999年第12期上,从此自己便和《化学教与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化学教与学》成熟了。从《化学教与学》目前开设的主要栏目来看,该刊关注着最新的化学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案例,最新的化学实验教学成果、化学实验探究案例、化学实验设计方案和改进方法;关注高考复习的有效策略及高考动态;关注信息技术与化学教育教学的整合;关注化学学科的新知识、新成就和新发展以及STSE教育资源等。《化学教与学》为广大的中学化学教育工作者提供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化学科学前沿知识,为探讨中等化学的教育改革,提高教师的专业和教学水平倾情和给力。

中国石油大学物理化学 篇9

中国人民大学20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专业学位考试科目参见招生简章)

(165-理学院物理系)

从中学物理到大学物理学习的转变 篇10

关键词:中学物理;大学物理;转变

对于理工科的大学生来讲,物理并不是一门新课程,他们在中学已具有一定的物理学基础知识,这将有助于大学物理的学习,但是大学物理和中学物理在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各方面有许多不同,若学生已习惯于中学物理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式,将对大学物理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正如俗话所说:一张白纸上好画画。所以实现学生从中学物理到大学物理在理论和方法上的转变,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学好大学物理的关键所在。

一、大学物理和中学物理的对比分析

(一)教材内容的对比

从教材的内容来看:中学物理教材的内容虽然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五大部分,但都是一些比较简单的基本知识,大多是在相对恒定的情况下讨论问题,中学生经过认识、理解、掌握以及反复运用这些知识、概念和方法,在研究物理问题时就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式,就很容易“遗忘”结论和方法的前提条件;而大学物理教材的内容虽然也是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五大部分,但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很大的加深和拓展,所讨论的问题大多都离开了“理想状态”,更贴近“现实世界”,机械运动为普通的变速运动,做功为变力做功,电场在变、磁场也在变等等。中学物理所形成的处理“恒定”物理问题的技能已不能解决面对的问题,必须建立一套适应“动态”物理问题的方法,而高等数学就是一门关于“变量”的科学,提供了相应的数学理论方法。所以大学物理与高等数学知识的结合比较紧密。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对比

中学物理由于教学内容少,课时多,所以教学。进程相对比较缓慢,老师有大量时间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分析,对学生进行提问,边讲解、边讨论、边练习,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在每一章节或每一部分内容结束后,安排章节测试,然后用习题课讲解来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本章节的主要内容。大学物理由于教学内容多、课时少,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大,课堂上以老师讲解为主,要使学生当堂理解和掌握课堂内容有很大的困难,要求学生课后自己总结和归纳。中学物理教学以物理知识点的传授为主,将知识点讲深讲透;大学物理教学以物理思想和知识整体结构讲解为主,主要是物理思想、方法的运用。中学物理中的许多物理现象和日常生活联系比较紧密,比如热胀冷缩、大气压强及欧姆定律,都可通过课堂演示实验进行演示,大学物理教学中由于研究的深度和精度等种种原因,基本不使用课堂演示实验的手段进行教学。

(三)教学信息反馈方法的对比

中学物理老师和学生接触时间多,学生会随时随地向老师反馈有关信息,再加上课堂练习、单元测验、课后作业等途径,老师可以及时真实地掌握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大学物理老师和学生除上课外,平时接触时间比较少,学生平时很少向老师反馈有关信息,并且平时很少进行单元测验、课堂练习等,只能通过作业得到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由于部分学生有抄作业的现象,所以这样的反馈信息有一部分是不真实的。

(四)学习方法上的区别

一般情况下,中学生既便是课前不预习,上课不做课堂笔记,课后很少仔细阅读教材,只要课后认真看看书,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做大量的物理习题,同样可以将中学的物理知识掌握好。这种学习方法对大学生来讲,是根本行不通的,大学生必须做到课前预习,带着问题去听课,课堂上抓住重点、难点,做好课堂笔记,课后及时总结复习,做的题目求精不求多,要有比较强的学习主体意识。

(五)学习心理上的区别

在中学,接二连三的小考、大考、联考、模拟考,迫使学生紧张地并超负荷地学习。考入大学后,部分新生存在“休整”心理,所以思想上产生了一种惰性,部分学生自制能力较差。在中学里,学校的老师,家长对他们是保姆式的管理,除了学习之外,其他的一切事情几乎可以不管。到了大学里,学生大部分已经接近成年,远离家长,主要是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生活、学习、工作等事情大多都得靠自己来安排,使他们产生了茫然不知所措的心理,甚至个别新生由于中学物理没有学好,所以对大学物理产生畏惧心理。

二、从近似到精确的极限思想

在大学物理中,分析很多问题时都要用到极限的思想。极限的思想是通过一个物理量一连串近似程度越来越高的近似值来获得这个物理量的真实值。将极限的思想运用到大学物理的学习中,能帮助我们更为深刻的理解从中学物理的“不变”到大学物理的“变”再到“不变”。例如速度,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其定义是V=△S/△T。当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时,平均速度可以反映物体的运动快慢;但是当物体作非匀速直线运动时,平均速度却难以反映物体在某一时刻物体运动的快慢。中学物理中处理速度的方法已不能解决问题,如果△T不断缩小,平均速度就越来越接近瞬时速度。当△T趋于零时,平均速度趋于瞬时速度,这就是极限的思想。物理学中运用这种方法分析处理问题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加速度、角速度、角加速度、感应电动势等。

三、从宏观到微观的积分思想

功是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恒力做功的问题在中学物理中已讨论清楚,但是中学物理处理恒力做功的方法已不能解决变力做功的问题。对于变力做功的问题,可以将其转化为恒力做功的极限问题。把变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轨道分割为无数位移元dr,在位移元dr上,力的大小可以认为不变,因此力F在位移元dr上所作的功可以看作是恒力在无穷短直线段上作的功,这时可以用恒力作功的公式A=F·△r,所以dA=F·dr,物体沿曲线从a点运动到b点变力所做的总功为所有无穷小段元功dA之和,运用高等数学中积分的方法求得总功为:A=F·dr。这样就实现了由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的过程。

四、从单一条件到多元条件

中学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的大多是最简单的、最基本的物理知识。定义和定律的条件也是比较单一的,在研究问题的时候往往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理想化;在大学阶段就大不一样,物理上研究的对象往往会因为一个条件的变化,其适应的定律就完全不一样。例如在中学阶段,我们在研究滑轮问题的时候往往是忽略了滑轮和绳子的质量,就是我们所说的轻滑轮和轻绳,这不符合现实生活,因为再小的滑轮再轻的绳子它都会有质量。在大学物理中,这些问题都会被加以考虑,如果我们还停留在中学阶段的思考问题的单一性上,那么这些被“遗忘”的东西就会成为我们错误的根源。

总之,大学物理中很多问题的解决都得益于物理原理和高等数学方法的紧密结合。深刻理解从“不变”到“变”、从近似到精确、从宏观到微观的思想,熟练运用极限、导数、积分、微分方程等数学方法,有助于实现从中学物理到大学物理学习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陈志荣.21世纪的中学物理教育[J].大学物理(物理教育专刊),2000,(2):98-102.

[2]尹国盛,张果义.大学物理精要[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3]程守洙,江之永.普通物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上一篇:那一刻我很幸福初中作文下一篇:《悲怆第二乐章》演奏分析